CN104169345B - 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9345B
CN104169345B CN201380014065.5A CN201380014065A CN104169345B CN 104169345 B CN104169345 B CN 104169345B CN 201380014065 A CN201380014065 A CN 201380014065A CN 104169345 B CN104169345 B CN 10416934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lypropylene
foam
based resin
formed body
resin fo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406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9345A (zh
Inventor
佐藤圭志
吉田融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nek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nek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neka Corp filed Critical Kanek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693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934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934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934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14Use of organic additives
    • C08J9/0028Use of organic additives containing nitroge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02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for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34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4/36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 B29C44/38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 B29C44/44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n solid form
    • B29C44/445Feeding the material to be shaped into a closed space, i.e. to make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n solid form in the form of expandable granules, particles or bead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014Use of organic additives
    • C08J9/0023Use of organic additives containing oxyge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16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C08J9/18Mak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by impregnating polymer particles with the blowing agent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22After-treatment of expandable particles; Forming foamed products
    • C08J9/228Forming foamed products
    • C08J9/232Forming foamed products by sintering expandable part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44/00Shaping by internal pressure generated in the material, e.g. swelling or foaming ; Producing porous or cellular expanded plastics articles
    • B29C44/34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C44/3415Heating or cooling
    • B29C44/3426Heating by introducing steam in the moul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23/00Use of polyalken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as moulding material
    • B29K2023/10Polymers of propylene
    • B29K2023/12PP, i.e. polypropyle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K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B29B, B29C OR B29D, RELATING TO MOULDING MATERIALS OR TO MATERIALS FOR MOULDS,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K2079/00Use of polymers having nitrogen, with or without oxygen or carbon only, in the main chain,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B29K2061/00 - B29K2077/00, as moulding material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3/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3/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unsaturated aliphatic hydrocarbons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 treatment
    • C08J2323/10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propene
    • C08J2323/12Polypropene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mergency Medicine (AREA)
  • Manufacture Of Porous Articles, And Recovery And Treatment Of Waste Product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构成,其特征在于: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该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且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

Description

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及其制造 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更详细而言,涉及一种薄部位的聚丙烯树脂发泡颗粒的填充性优异且薄部位的表面美观的模内发泡成形体。
背景技术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成形体因其优异的缓冲性、隔热性等物性而在各种领域中用作包装材、缓冲材、隔热材、建筑部材等。尤其是将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充入模具并通过水蒸汽等加热来使发泡颗粒彼此熔合,从而获得所需形状的发泡体的模内发泡成形法,其能够相对容易地获得形状复杂的制品,故被运用在较多用途中。
关于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业界中已知有长方体形、圆柱形、盒形等模内发泡成形体。还知道具有复杂形状部位的以下模内发泡成形体等:在盒形周转箱及保管箱等中用以将搬运或容纳的物品分开的隔板、肋条等;在搬起盒形周转箱时供人手抓入的把手部分;为安设雾灯而在汽车保险杠芯材上特意开设有贯通孔的部位。
这类复杂形状的部分多被要求设计成较薄的薄部位。然而在这些设计要求的背后还存在以下问题:在使用供模内成形的成形模具时,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难以填充到该成形模具内的与薄部位对应的位置,结果是导致获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薄部位的表面性下降。具体问题为:在成形体的薄部位的表面上,聚丙烯系树脂颗粒彼此间的空隙大而导致表面凹凸很明显;在面与面相交的部位,也就是在薄部位的边缘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的熔合性差而导致边缘的棱角线不美观而凹凸不平,或在用手指刮蹭时,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易剥落而缺损。尤其是若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用在例如盒形周转箱及保管箱等中,那么当发生了这种缺损时,剥落的颗粒可能会附着到容纳的物品上而引起杂物混入问题。这对于容纳精密仪器等的盒形周转箱及保管箱等而言,是非常大的问题。
关于薄部位表面美观性良好的模内发泡成形体,本领域中揭示了一种通过混合2种特定的聚丙烯系树脂,且用含有石油系树脂及/或萜烯系树脂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来获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例如专利文献1)。
然而专利文献1限定聚丙烯系树脂必需含有作为共聚单体的1-丁烯,因此由此类聚丙烯系树脂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虽然具有高硬度,但缓冲性及缓震性较低。因此该聚丙烯系树脂的问题在于,当其用在盒形周转箱及保管箱等中时就不适合用来搬运易破损的物品。反之,若为了解决该问题而将不含1-丁烯的丙烯/乙烯共聚物用作聚丙烯系树脂,那么虽然可容易地实现满意的缓冲性及缓震性,然而其问题是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会变差以及会发生薄部位的边缘部缺损。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专利申请公开“特开2008-106150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针对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来改善其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
[用以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为了改善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进行了锐意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由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来构成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就能改善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由此,本发明得以完成。
即,本发明包括下述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以及该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造方法。
一种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
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且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
一种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造方法,其将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充填入模具后进行加热来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且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
[发明效果]
在由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的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得到了改善。
附图说明
图1表示了具有薄部位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一个例子,具体表示的是底面上设置有高度不同的4个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
图2是图1所示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的属于本发明的薄部位的肋条的扩大图,图中例示了B1面与B2面平行时的图1中A面部分。
图3是图1所示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的属于本发明的薄部位的肋条的扩大图,图中例示了形状为圆形时的图1中Q面部分。
图4是图1所示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的属于本发明的薄部位的肋条的扩大图,图中例示了B1面与B2面不平行时的图1中A面部分。
图5是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的不属于本发明的薄部位的肋条的扩大图,图中例示了当使用了平均直径比图2所示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小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时的图1中A面部分(B3面与B4面平行)。
图6表示了用由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的、一例薄部位的棱角线(面与面的相交部分)。
图7表示了用由以往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的、一例薄部位的棱角线(面与面的相交部分)。
图8表示了本发明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用的具有薄部位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具体表示的是底面上设置有1个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
图9是,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测定法(DSC)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将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从40℃升温至220℃而获得的一例DSC曲线图。图中,横轴代表温度,纵轴代表吸热量,由低温侧的熔解吸热峰和虚线段AB所围住的部分是Ql,由高温侧的熔解吸热峰和虚线段AC所围住的部分是Qh。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是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
本发明的模内发泡成形体中的“薄部位”,是指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构成且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个部位:在该部位的一组对向的2个面之间,一方的面内的某一点与对向的另一方的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以下简称“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4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一组对向的2个面可以相互平行。另外,这里所谓的“面”既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曲面。
本发明中,若至少一方的面为平面,则“最短距离”是指:从另一方的面内的某一点引一条相交于该平面的垂线时的、该某一点与该交点的距离。
另外,部位的形状若是圆形、近圆形以及椭圆形那样的1个连续面而实质上不存在2个面,则本说明书中的薄部位的定义如下:部位的形状若是圆形或近圆形,则将圆形或近圆形的直径定为最短距离,若是椭圆形,则将椭圆的短轴长度(短径)定为最短距离。于是,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构成且该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4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的部位便是本发明中所述的薄部位。
这里,最短距离内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个数的决定方式如下:在相当于最短距离的部位上沿该最短距离引一条直线,将落在该直线上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数量定为所述个数。因此,仅是与该直线相接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便不属于计数对象。
另外,若根据上述定义将某个部位定为了“薄部位”,那么无论该部位中的其他2个对向面之间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数量有多少,该部位均为“薄部位”。
从可显著表现出本发明效果的观点看,所述最短距离优选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3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更优选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2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最优选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
模内发泡成形体中,即便是同一部位,落在最短距离内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个数也可能零散不一,但本发明中将落在最短距离内的最少发泡颗粒数定为最短距离内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个数。
以下,通过附图来更详细地举例说明本发明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薄部位。作为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一个例子,图1例示了底面上设置有高度及形状不同的4个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
图2是从图1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上方俯瞰4个肋条时的具有A面的肋条(部位)的扩大图。A1面中所示的六边形或其他多边形代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图2的A1面亦即图1的A面;另外,B1面与B2面平行)。图2中,在B1与B2面间的最短距离内,既有相当于3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的占位尺寸的地点,又有相当于4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的地点。根据上述定义,该部位的最短距离为3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即,拥有A1面的肋条属于本发明中的“薄部位”。
图3是从图1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上方俯瞰4个肋条时的具有圆形面Q的肋条(部位)的扩大图。圆形的直径相当于4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因此根据上述定义,拥有Q1面的肋条属于本发明中的“薄部位”(图3中的Q1面亦即图1的Q面)。
图4表示了图2中的B1面与B2面不平行时的例子(图4中的A11面亦即图1的A面)。图4中的最短距离X为4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最短距离Y及最短距离Z为3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根据上述定义,该部位的最短距离为3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即,拥有A11面的肋条属于本发明中的“薄部位”。
另一方面,图5表示的是虽然形状与图2完全相同,但使用了平均粒径比图2例示的发泡颗粒小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肋条的扩大图(其中,图5中的A2面亦即图1的A面)。
图5中,在B3与B4面间的最短距离内有6个或超过6个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因此根据上述定义,该部位的最短距离为6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即,拥有A2面的肋条不属于本发明中的“薄部位”。
像这样,本发明中的“薄部位”并非单是根据2个面间的距离而定,其受模内发泡成形体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平均直径等的影响。但从能显著表现出本发明效果的观点看,2个面间的距离优选是1mm以上10mm以下,更优选是2mm以上7mm以下。
本发明中,模内发泡成形的所有部位并不需要均是薄部位,模内发泡成形体中至少一个部位为所述薄部位即可。例如,若图1中的某一个肋条为薄部位,那么其他肋条及盒壁面(竖立壁)等部位也可以不是“薄部位”。
另外,上述例子中说明了一部位中均为同一截面形状的薄部位,但若截面形状不一,那么可以用切刀等切开截面形状不一的部分,以暴露出该部分的截面,然后根据上述定义来判断其是否为“薄部位”。
这样的薄部位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是如上述那样从一个平面突起的肋条。这里,本发明中所谓的“肋条”是指在至少一个平面的一部分所突起的部位,例如是图1所示的肋条部位。另外,虽未图示,但图1中若具有从一个竖立壁延伸到对向的另一竖立壁而将容纳部完全分割的“隔板”,则该“隔板”也属于本发明的“肋条”。
关于具有从一个平面突起的肋条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可例举:介由肋条而能分每一区域来容纳物品的模内发泡成形体、汽车保险杠等这类具有多个肋条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等。其中,从常被设计得较薄且表面美观效果显著的观点看,能介由肋条而分每一区域来容纳物品的模内发泡成形体为优选,最优选盒形及/或托盘式的、具有能介由肋条而分每一区域来将物品容纳于内部的结构的模内发泡成形体。
此类模内发泡成形体可较好地用于例如工具保管箱、电子零件搬运用周转箱、汽车零件搬运用周转箱、食品用周转箱、玻璃基板搬运用周转箱、工具盒等。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具有薄部位,而且由源自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发泡颗粒所构成,该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特定量的后述的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因此该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优异。
具体而言,薄部位表面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的空隙较小,因此表面凹凸不明显。另外,薄部位的棱角线部(面与面相交的部分)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的熔合性优异,棱角线为鲜明笔直的直线,表现出良好的模转印性。另外,即便用手指刮棱角线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也不易剥落。
以下,通过附图来更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图6是图1中具有A面的肋条上的、A面与B面相交而成的棱角线部的扩大图,其表示了从图1右侧方向看本发明的一例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时的棱角线部。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由源自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该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特定量的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以及脂肪族二乙醇胺。因此在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中,聚丙烯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的熔合性如图6所示那样优异,所以A面与B面相交而成的棱角线部为整齐的直线。并且,即便用手指刮本发明的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薄部位的棱角线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也不易剥落。
而与此相比,图7表示的是未使用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一例现有技术,其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的熔合性差,且有些地方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间隙大,因此A面与B面相交而成的棱角线部上存在凹凸。因此,若用手指刮模内发泡体的棱角线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会易于剥落。
可以使用后述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通过一般的模内发泡成形方法来成形出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具体可例举以下方法等:将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充填进能关闭但并不密无狭缝的成形模具内,并将水蒸汽等用作加热媒质,以0.05Mpa(计表压)以上0.5Mpa(计表压)以下的水蒸汽压,加热3秒钟以上30秒钟以下,从而使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熔合,接着通过水冷等而将模具冷却至足能防止取出后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发生变形的温度,然后打开模具,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
本发明中,在对后述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进行模内发泡成形时,可采用甲)对该发泡颗粒直接进行模内发泡成形的方法、乙)预先将空气等无机气体压入该发泡颗粒来赋予其发泡势能并进行成形的方法、丙)将该发泡颗粒以压缩状态充入模具内进行成形的方法等现有周知的方法。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是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的发泡颗粒,该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特定量的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和脂肪族二乙醇胺。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丙烯单聚物、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丁烯-1/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丁烯-1/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丙烯嵌段共聚物、丁烯-1/丙烯嵌段共聚物、丙烯/氯乙烯共聚物、丙烯/马来酐共聚物等。这些聚合物中,从具有良好发泡性和良好成形性的观点看,以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乙烯/丁烯-1/丙烯无规共聚物为佳。
在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或乙烯/丁烯-1/丙烯无规共聚物中,相对于共聚物100重量%的乙烯含有率均优选为0.2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这里,所述丁烯-1与1-丁烯是同一意思。
另外,在乙烯/丁烯-1/丙烯无规共聚物中,相对于共聚物100重量%的丁烯含有率优选为0.2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但乙烯与丁烯-1的合计含有率优选为0.5重量%以上10重量%以下。
各共聚物中的乙烯或丁烯-1的含有率若低于0.2重量%,发泡性及成形性就有下降的倾向。而若超过10重量%,机械物性就有下降的倾向。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的熔点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例如为125℃以上155℃以下,更优选为130℃以上150℃以下。熔点若低于125℃,耐热性就有下降的倾向,而若超过155℃,就有难以提高发泡倍率的倾向。
这里,聚丙烯系树脂的熔点是通过示差扫描量热法(以下称“DSC法”)测得的值。具体为,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将5~6mg的该树脂从40℃升至220℃来使之熔解,之后以10℃/分钟的降温速度从220℃降至40℃来使之结晶,然后再次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至220℃,由此获得DSC曲线,并根据该DSC曲线而将第2次升温时的熔解峰温度作为熔点。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的熔体流动指数(以下称“MI”)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3g/每10分钟以上且30g/每10分钟以下,进而优选为4g/每10分钟以上且20g/每10分钟以下,更优选为5g/每10分钟以上且18g/每10分钟以下。
若聚丙烯系树脂的MI低于3g/每10分钟,则有难以提高发泡倍率的倾向。而若聚丙烯系树脂的MI超过30g/每10分钟,则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气泡有连泡的倾向,从而导致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压缩强度下降或表面性下降。
聚丙烯系树脂的MI若落入3g/每10分钟以上且30g/每10分钟以下的范围,就易于获得发泡倍率相对较大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且,对该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进行模内发泡成形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也能具有优异的表面美观性,且尺寸收缩率较小。
这里,MI值是使用日本工业标准JIS K7210:1999中记载的MI测定器,按以下各条件所测得的值:流管径为2.0959±0.005mm;流管长为8.000±0.025mm;负荷为2160g;温度为230±0.2℃。
合成本发明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时的聚合催化剂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以采用齐格勒催化剂、茂金属催化剂等。
本发明中,使用了由含有特定量的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因此由该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薄部位的美观性能得到改善。
以往,当使用了由含有特定量的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时,有难以改善表面美观性的倾向。
即,本发明的发明者特意研究了以往被认为难以改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表面美观性的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并发现通过以规定的量来并用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就能提高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表面美观性。
在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优选为0.15重量份以上3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0.5重量份以上1.5重量份以下。
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若低于0.1重量份,就有难以改善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的倾向。而该合计含量若超过5重量份,那么表面美观性的改善效果会达到饱和状态,且在制造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后述工序中有难以制造具有稳定重量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倾向。而且,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以及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表面会有发粘的倾向。但该合计含量若超过3重量份,那么后述一级发泡工序中的分散液的稳定性就可能会下降,导致获得的一级发泡颗粒相互粘结(也就是获得抱合的颗粒)。若含有这种抱合的颗粒,后续的成形工序就可能不稳定,以及需要在成形工序前用筛子进行过筛操作等。
本发明中,只要是使用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以及脂肪族二乙醇胺,那么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在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之合计重量中的重量比例就无特别限制。若设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重量为100重量%,则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优选占5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更优选占20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进而优选占40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
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重量比例为5重量%以上,就有良好表现出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倾向,且有能够抑制聚丙烯系树脂劣化的倾向。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重量比例为95重量%以下,就能良好地表现出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
本发明中所用的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并无特别限制,但从能充分表现出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且不会发生表面发粘,以及不会促使树脂劣化的观点看,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优选是通式(1)表达的化合物。
(R1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R2代表碳数11~23的烷基,R1与R2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这里,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既可以仅由具有规定的R1及R2的单一化合物所组成,也可以是R1及R2中至少一方的碳数呈互异的多种化合物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此类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具体可例举:二乙醇月桂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月桂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十四烷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十五烷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软脂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十七烷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硬脂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二十烷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二十二烷胺单二十四烷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月桂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十四烷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十五烷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软脂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十七烷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硬脂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二十烷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二十二烷酸酯、二乙醇二十四烷胺单二十四烷酸酯等。这些酯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从与聚丙烯系树脂的相溶性良好且易发挥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观点看,以上这些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中更优选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R1为-(CH2)17CH3;R2为-(CH2)16CH3)。
本发明中所用的脂肪族二乙醇胺并无特别限制,但从能充分表现出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且不会发生表面发粘,以及不会促使树脂劣化的观点看,脂肪族二乙醇胺优选是通式(2)表达的化合物。
(R3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
这里,脂肪族二乙醇胺既可以仅由具有规定的R3的单一化合物所组成,也可以是R3的碳数呈互异的多种化合物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此类脂肪族二乙醇胺具体可例举:二乙醇月桂胺、二乙醇十四烷胺、二乙醇十五烷胺、二乙醇软脂胺、二乙醇十七烷胺、二乙醇硬脂胺、二乙醇二十烷胺、二乙醇二十二烷胺、二乙醇二十四烷胺等。这些胺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从与聚丙烯系树脂的相溶性良好,易获得与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的叠加效果,以及易发挥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观点看,以上这些脂肪族二乙醇胺中更优选二乙醇硬脂胺(R3为-(CH2)17CH3)。
本发明中,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以及脂肪族二乙醇胺的种类组合并无特别限定,但从实现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观点看,优选组合使用通式(1)和通式(2)表达的化合物。其中,最优选组合使用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和二乙醇硬脂胺。
从实现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观点看,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优选还含有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001重量份以上2重量份以下的脂肪族醇。这样,尤其是在成形压力较低的情况下也能容易地获得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脂肪族醇若低于0.001重量份,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的改善效果就下降的倾向,而若超过2重量份,发粘就有增大的倾向。
此类脂肪族醇并无特别限定,但从实现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观点看,以采用通式(3)表达的化合物为佳。
R4-OH …通式(3)
(R4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
这里,脂肪族醇既可以仅由具有规定的R4的单一化合物所组成,也可以是R4的碳数呈互异的多种化合物混合而成的混合物。
此类脂肪族醇具体可例举月桂醇、十四烷醇、十五烷醇、软脂醇、十七烷醇、硬脂醇、二十烷醇、二十二烷醇、二十四烷醇等。这些醇既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从与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及二乙醇硬脂胺的相溶性良好,且即使成形压力较低也易表现出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观点看,以上这些脂肪族醇中优选硬脂醇(R4为-(CH2)17CH3)。
另外,还可以预先将与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的主成分聚丙烯系树脂完全相同或不同的树脂,与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脂肪族二乙醇胺、以及视需要而用的脂肪族醇制成母批料,其次再将该母批料与聚丙烯系树脂混合。
另外,也可以预先将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脂肪族二乙醇胺、以及视需要而用的脂肪族醇混合在一起,之后再与聚丙烯系树脂混合。
关于这些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市售品,例如有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与二乙醇硬脂胺混合而成的ELECTROSTRIPPER-TS-11B(花王株式会社制造)、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与二乙醇硬脂胺以及脂肪族醇混合而成的ELECTRO STRIPPER-TS-15B(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等。本发明中能够使用这些市售品。
可以在无损本发明效果的范围下,在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添加例如有机颜料、抗氧化剂、耐光性改良剂、泡核剂、阻燃剂、吸水性化合物等各种添加剂。
作为所述有机颜料,例如可例举苝(perylene)系、多偶氮系、喹吖啶酮系的有机颜料,但并不限定于此。
从分散性(着色均匀性)及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改善效果的观点看,有机颜料的含量优选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001重量份以上0.1重量份以下。若有机颜料的含量超过0.1重量份,则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气泡径可能会变小,且由该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表面性可能会劣化,尤其是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可能会下降。这里,也可以预先将与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的主成分聚丙烯系树脂完全相同或不同的树脂,与这些有机颜料制成母批料,其次再将该母批料与聚丙烯系树脂混合。
作为所述抗氧化剂,例如可例举酚系抗氧化剂、磷系抗氧化剂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所述耐光性改良剂,例如可例举受阻胺系耐光性改良剂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所述泡核剂,例如可例举滑石、高岭土、硫酸钡、硼酸锌、二氧化硅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作为所述阻燃剂,例如可例举卤素系阻燃剂、磷系阻燃剂、受阻胺系阻燃剂等,但并不限定于此。
所述吸水性化合物,例如是能吸收水且在发泡时能释放出吸收的水来使水发挥发泡剂作用的物质。吸水性化合物具体例如有聚乙二醇、丙三醇、密胺等,但并不限定于此。这些吸水性化合物中,优选采用聚乙二醇,更优选采用平均分子量为200以上6000以下的聚乙二醇。
为了使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易于发泡,通常优选用挤压机、捏合机、班伯里混炼机、辊子等来熔融混炼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并将其成形加工成圆柱状、椭圆状、球状、立方体状、长方体状、筒状(管状)等所需的颗粒形状,由此制成聚丙烯系树脂颗粒。
另外,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形状并不一定会与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相同,例如聚丙烯系树脂颗粒有时会在发泡工序中发生收缩,若发生收缩,那么用圆柱状、椭圆状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制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就可能是球状。
在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制造方法中,从生产性的观点看,优选用挤压机进行熔融混炼并从挤压机的头端挤出成条状,然后切割成聚丙烯系树脂颗粒。
在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制造过程中,通常优选将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脂肪族二乙醇胺、以及视需要而用的脂肪族醇、其他添加剂添加到熔融前的或熔融了的聚丙烯系树脂中,并用挤压机进行熔融混炼。这样就能将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脂肪族二乙醇胺、以及视需要而用的脂肪族醇、其他添加剂均匀地分散在聚丙烯系树脂中。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优选为0.1mm以上10mm以下,更优选为0.5mm以上5mm以下。这里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平均粒径,是对任意20个聚丙烯系树脂颗粒所测得的粒径的算术平均值。
本发明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平均重量优选为0.1mg/颗以上100mg/颗以下,更优选为0.3mg/颗以上10mg/颗以下。这里的平均重量,是任意10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重量的算术平均值。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可通过以下方式制造。
例如可以将所述聚丙烯系树脂颗粒、水性媒质、无机分散剂以及发泡剂等装入耐压容器中,一边搅拌一边进行分散,并升温到所述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软化点温度以上,然后视需要而在升温结束后的温度下保持超过0分钟且120分钟以下,之后,将耐压容器中的分散液释放到低于耐压容器内压的压力环境下,由此制造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
以下,将上述的发泡工序称为“一级发泡工序”,将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称为“一级发泡颗粒”。另外,分散液指的是将聚丙烯系树脂颗粒、水性媒质、无机分散剂以及发泡剂等装入耐压容器中一边搅拌一边分散后而得的混合液体。
将耐压容器内的温度升至软化点温度以上时,从确保发泡性的观点看,升温温度的范围优选为:聚丙烯系树脂的熔点-20℃而得的温度值以上、聚丙烯系树脂的熔点+10℃而得的温度值以下;或,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熔点-20℃而得的温度值以上、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熔点+10℃而得的温度值以下。
但升温温度需根据作为原料的聚丙烯系树脂的种类、发泡倍率、以及后述的DSC比等来决定,且需根据所用的发泡剂来进行适当变更。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熔点是运用DSC法测得的。具体为,将5~6mg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至220℃来使之熔解,之后以10℃/分钟的降温速度从220℃降至40℃来使之结晶,然后再次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至220℃,由此获得DSC曲线,并根据该DSC曲线而将第2次升温时的熔解峰温度作为熔点。
另外,低于耐压容器内压的压力环境优选是大气压。
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水性媒质,例如可以单独使用或并用水、乙醇、乙二醇、丙三醇等。考虑到发泡性、操作性和安全性等,优选使用水,最优选单一使用水。
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00重量份,水性媒质的用量优选为50重量份以上500重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0重量份以上350重量份以下。
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无机分散剂,可例举磷酸三钙、磷酸三镁、碱性碳酸镁、碳酸钙、碱性碳酸锌、氧化铝、氧化铁、氧化钛、铝硅酸盐、高岭土、硫酸钡等。这些化合物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从分散液的稳定性观点看,优选磷酸三钙、高岭土、或硫酸钡。
若分散液的稳定性下降,多数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就可能会在耐压容器内彼此抱团或结块而导致获得抱团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或可能因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团块残留在耐压容器内而导致无法生产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或导致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生产性下降。
本发明中,为了提高耐压容器内的分散液稳定性,优选进而使用分散助剂。作为分散助剂,例如有十二烷基苯磺酸钠、链烷磺酸钠、烷基磺酸钠、烷基二苯醚二磺酸钠、α-烯烃磺酸钠等。
无机分散剂及分散助剂的用量随其种类的不同、以及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种类和用量的不同而不同,但通常而言,相对于水性媒质100重量份,无机分散剂优选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分散助剂优选为0.001重量份以上0.3重量份以下。
作为本发明中所用的发泡剂,例如有:丙烷、正丁烷、异丁烷、正戊烷、异戊烷、己烷、环戊烷、环丁烷等有机发泡剂;二氧化碳、水、空气、氮气等无机发泡剂。这些发泡剂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并用2种以上。
从易于提高发泡倍率的观点看,这些发泡剂中更优选异丁烷、正丁烷。
另外,从安全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的观点看,优选二氧化碳、水、空气、氮气等无机发泡剂,更优选使用含二氧化碳的发泡剂。
本发明中,发泡剂的用量并无限定,可根据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所需发泡倍率来适当采用,但通常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00重量份为2重量份以上60重量份以下。
但若将水用作发泡剂,则可利用供聚丙烯系树脂颗粒在耐压容器内进行分散的、作为水性媒质的水。若将水用作发泡剂,那么可以预先使聚丙烯系树脂颗粒含有吸水性化合物,以使聚丙烯系树脂颗粒易吸收耐压容器内的水。其结果是能容易地将水用作发泡剂。
制造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时所用的耐压容器并无特别限制,只要能耐住容器内压、容器内温即可,例如可例举高压锅式耐压容器。
高发泡倍率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获得方法多种多样,可以在一级发泡工序中选用异丁烷、正丁烷等有机发泡剂,也可以增加发泡剂的用量。但除此以外,还可以先通过一级发泡工序来获得倍率相对较低(2倍至35倍程度的发泡倍率)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一级发泡颗粒),然后使其再次发泡来增大发泡倍率。
例如,可以通过一级发泡工序来制造2倍以上35倍以下的发泡倍率的一级发泡颗粒,然后将该一级发泡颗粒装入耐压容器,用0.1Mpa(计表压)以上0.6Mpa(计表压)以下的氮气、空气、二氧化碳等来进行加压处理,从而将一级发泡颗粒的内压增加得高于常压,并在此基础上用蒸汽等加热一级发泡颗粒来使之进一步发泡,由此提高发泡倍率。以下,将如此的发泡工序称为“二级发泡工序”,将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称为“二级发泡颗粒”。
考虑到模内发泡成形时的在模具内的充填性,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形状优选为球状或近球状,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为了使模内发泡成形体具备吸音性及透水性,有时会特意制造具有空隙的模内发泡成形体,此时所用的就是圆柱状、椭圆状、长方体状、筒状(管状)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
本发明中,球状或近球状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平均直径(粒径)并无特别限制,其虽然随发泡前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的大小及发泡倍率等的不同而变化,但优选是0.5mm以上10mm以下,更优选是1mm以上7mm以下,进而优选是2mm以上5mm以下。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平均直径若低于0.5mm,模内发泡成形时的操作性就有恶化的倾向,若超过10mm,则有例如无法制得具有薄部位的成形体的这类成形体形状受限倾向。
这里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平均直径,是对任意20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测得的直径的算术平均值。其中,每单个发泡颗粒的直径是该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最长径与最短径的算术平均值。若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是球状或近球状,那么测定其任意一处的直径即可。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平均重量大致与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相同,优选为0.1mg/颗以上、100mg/颗以下,更优选为0.3mg/颗以上、10mg/颗以下。这里的平均重量,是任意10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重量的算术平均值。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发泡倍率优选为2倍以上60倍以下,更优选为3倍以上40倍以下。这里的发泡倍率,是用发泡前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密度、以及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重量和排水体积所算出的“真倍率”。
本发明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优选如图9所示那样,在用DSC量热法测得的DSC曲线中具有2个熔解峰。这2个熔解峰中,当将对应低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设为Ql(J/g),且将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设为Qh(J/g)时,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在全体熔解峰热量中所占的比率(Qh/(Ql+Qh)×100%;以下有时也称“DSC比”)更优选是10%以上50%以下,最优选是15%以上45%以下。DSC比若落入该范围内,成形加工条件的局限范围就能得到扩大。
这里的DSC曲线,是通过DSC法将5~6mg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至220℃而得的曲线。图9表示了这样的一例DSC曲线。
另外,对应低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Ql指的是由以下(1)和(2)所围住的热量:(1)DSC曲线中的对应低温侧熔点的熔解峰;(2)从对应低温侧熔点的熔解峰与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之间的极大点起,连至熔解开始基线的切线(线段AB)。另外,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Qh指的是由以下(1’)和(2’)所围住的热量:(1’)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2’)从对应低温侧熔点的熔解峰与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之间的极大点起,连至熔解结束基线的切线(线段AC)。
可以通过改变以下因素(a)、(b)来调整DSC比:(a)发泡工序中的升温温度;(b)在自升温完成时起至耐压容器内的分散液被释放为止的期间,于升温温度下进行维持的维持时间。例如,若降低升温温度(发泡温度),DSC比就有增大的倾向。另外,若增长维持时间,DSC比也有增大的倾向。
因此,通过适当地反复改变升温温度(发泡温度)及维持时间来进行多次实验,就能预先得出升温温度(发泡温度)及维持时间与DSC比之间的相关关系,于是能容易地获得具有期望的DSC比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
如上所述,本发明包括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以及该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造方法(以下项目〔1〕、〔10〕),还包括以下项目〔2〕~〔9〕、以及〔11〕的方案。
〔1〕一种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且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
〔2〕根据项目〔1〕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当将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设为100重量%时,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重量比例为5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
〔3〕根据项目〔1〕或〔2〕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是以下通式(1)
表达的化合物,且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是以下通式(2)
表达的化合物,其中R1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R2代表碳数11~23的烷基,R1与R2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
〔4〕根据项目〔3〕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是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且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是二乙醇硬脂胺。
〔5〕根据项目〔1〕~〔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是进而含有相对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001重量份以上2重量份以下的脂肪族醇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
〔6〕根据项目〔5〕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脂肪族醇是以下通式(3)
R4-OH …通式(3)
表达的化合物,其中,R4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
〔7〕根据项目〔1〕~〔6〕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该模内成形体中至少一部位的薄部位,其中,在该薄部位的一组对向的2个面之间,一个面内的某一点与对向的另一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3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
〔8〕根据项目〔1〕~〔7〕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具有作为该模内成形体中至少一部位的薄部位,其中,在该薄部位的一组对向的2个面之间,一个面内的某一点与对向的另一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2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
〔9〕根据项目〔1〕~〔8〕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在其结构上能够介由肋条而分每一区域来容纳物品,该肋条是薄部位。
〔10〕一种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造方法,其将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充填入模具后进行加热来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且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
〔11〕根据项目〔10〕所述的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是进而含有相对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001重量份以上2重量份以下的脂肪族醇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是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和比较例中所用的聚丙烯系树脂以及添加物如下。
(1)聚丙烯系树脂
·聚丙烯系树脂A(株式会社Prime Polymer制造的F227A):熔点为143℃,乙烯含有率为3.6重量%,MI为7.0g/每10分钟的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
·聚丙烯系树脂B(株式会社Prime Polymer制造的E314M):熔点为145℃,乙烯含有率为3重量%,丁烯-1的含量为1.5重量%,MI为5.0g/每10分钟的乙烯/丁烯-1/丙烯无规共聚物。
(2)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
·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ELECTRO STRIPPER-TS-6B)
(3)脂肪族二乙醇胺
·二乙醇硬脂胺(东京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试剂)
·二乙醇月桂胺(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试剂)
(4)脂肪族醇
·硬脂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试剂)
·月桂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试剂)
(5)上述以外的主要添加剂
·N-羟乙基-N-(2-羟基烷基)胺(Miyoshi油脂株式会社制造的Dasupa-125B)
·硬脂酸甘油酯(理研Vitamin株式会社制造的RIKEMAL S-100)
(6)有机颜料
·苝红(大日精化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7)其他添加剂
·聚乙二醇(LION株式会社制造的PEG#300)
·滑石(林化成株式会社制造的滑石粉PK-S)
·密胺(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
(8)发泡剂
·二氧化碳(AIR WATER株式会社制造)
·异丁烷(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造)
在实施例以及比较例中,按下述的方式进行了评价。
(聚丙烯系树脂的熔点测定)
使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Seiko Instruments株式会社制造的DSC6200型),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将5~6mg的聚丙烯系树脂从40℃升温至220℃来将之熔解,然后以10℃/分钟的降温速度从220℃降至40℃来使之结晶。之后再次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从40℃升温至220℃,由此获得DSC曲线,并将该DSC曲线上的熔解峰温度作为熔点。即,求出第二次升温时的熔解峰温度来作为熔点。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平均粒径)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几乎为球状,因此用游标卡尺测定了20颗的直径,并将其算术平均值作为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平均粒径。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发泡倍率)
求出堆体积约50cm3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重量w(g)、以及其在乙醇中的排水体积v(cm3),通过下式,并根据发泡前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密度d(g/cm3)求出了发泡倍率。这里,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密度d为0.9g/cm3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发泡倍率=d×v/w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堆密度)
在10升的广口容器内轻轻地装入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并使之满出。然后沿10L容器口将满起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刮平,以使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正好为10L。测定10L容器内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重量,然后将测得的重量除以容积10L来得出堆密度,单位为g/L。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DSC比)
使用示差扫描量热仪DSC(Seiko Instruments株式会社制造的DSC6200型),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将5~6mg的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从40℃升温至220℃,由此获得DSC曲线。该DSC曲线具有2个熔解峰,将对应低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设为Ql(J/g),并将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设为Qh(J/g),由此求出对应高温侧熔点的熔解峰热量在全体熔解峰热量中所占的比率(Qh/(Ql+Qh)×100%),即DSC比。
(评价用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形状)
用聚烯烃发泡成形机P150N(东洋机械金属株式会社制造)进行模内发泡成形,获得了图8所示的具备1个拥有a面及b面的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其中,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外尺寸为纵200mm×横210mm×高150mm,厚度均为15mm。拥有a面及b面的肋条位于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底部中央,肋条的外尺寸为纵50mm×宽7mm×高120mm。将拥有a面及b面的该肋条作为评价对象,就下述内容进行了评价。
(模内发泡成形体的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
[表面凹凸]
目视观察了拥有a面及b面的肋条的b面,按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
“○”代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几乎无空隙。
“△”代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有少许的空隙。
“×”代表: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彼此间有较多的空隙。
[棱角线美观性]
目视观察了a面与b面相交的棱角线部分,按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
“○”代表:棱角线为鲜明且笔直的直线,表现出良好的模转印性,且用手指刮棱角线部5次也未发生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剥落。
“△”代表:棱角线稍有弧度且具有小凹凸,但用手指刮棱角线部5次也未发生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剥落。
“×”代表:棱角线上有明显的凹凸,模转印性较差,且用手指刮棱角线部5次(5次以内)就会发生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剥落。
(实施例1~18、比较例1~7)
[聚丙烯树脂颗粒的制作]
按照表1、表2所示的种类、量,混合了聚丙烯系树脂、添加剂,且进而混入了作为有机颜料的0.01重量份的苝红,然后用的单轴挤压机进行混炼(树脂温度210℃),并从挤压机的头端挤出成条状,然后切割来完成造粒,从而制得了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2mg/颗)。但比较例7中,由于未能稳定挤出,熔融树脂的挤出量不恒定而导致了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重量不均,因此中止了实施。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制作]
在10L的耐压容器中装入水300重量份、所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00重量份、作为分散剂的磷酸三钙0.8重量份、以及作为分散助剂的正链烷磺酸钠0.03重量份,并进而向耐压容器内添加表1、表2所示种类、量的发泡剂,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在表1、表2所示的发泡温度(容器内温)和发泡压力(容器内压)下保持了30分钟,之后一边利用与所用的发泡剂呈同种的气态物质来将耐压容器内的压力维持在所述发泡压力,一边经由设置在耐压容器下部的流管来将分散液释放到大气压下,由此获得了几乎为球状的一级发泡颗粒。之后,在75℃下干燥了24小时。
但实施例12中,由于分散液在耐压容器内的分散稳定性不佳,获得的一级发泡颗粒的一部分相互粘结而成为了抱合颗粒,因此在干燥后用筛子进行了过筛,以除去抱合颗粒。
[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作]
接着,在不对获得的一级发泡颗粒赋予内压的情况下,将该一级发泡颗粒充填进能供形成图8所示具有1个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模具内,并用水蒸汽进行加热,以使一级发泡颗粒熔合,由此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然后将其从模具中取出。其中水蒸汽压力为表1、表2所示的压力值(成形条件)。
在70℃的干燥器中对从模具中取出的模内发泡成形体进行24小时的干燥、熟化,然后评价了外尺寸为纵50mm×横7mm×高120mm的肋条、即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2中。
(参考例1)
使用了具有外尺寸为纵50mm×横15mm×高120mm的肋条的模具,除此以外,均与比较例1同样地进行了实施,并评价了外尺寸为纵50mm×横15mm×高120mm的肋条部位的表面美观性。评价结果示于表2中。
[表1]
表1的续页
(注)实施例12中获得的一级发泡颗粒中含抱合颗粒,故筛除抱合颗粒之后再进行了成形
[表2]
(实施例19~28、比较例8~9)
[聚丙烯树脂颗粒的制作]
按照表3、表4所示的种类、量,混合了聚丙烯系树脂、添加剂,且进而混入了作为有机颜料的0.01重量份的苝红,然后用的挤压机进行混炼(树脂温度210℃),并从挤压机的头端挤出成条状,然后切割来完成造粒,从而制得了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2mg/颗)。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制作]
在10L的耐压容器中装入水300重量份、所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00重量份、作为分散剂的磷酸三钙0.8重量份、以及作为分散助剂的正链烷磺酸钠0.03重量份。进而向耐压容器内添加表3、表4所示种类、量的发泡剂,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在表3、表4所示的发泡温度(容器内温)和发泡压力(容器内压)下保持了30分钟,之后一边利用与所用的发泡剂呈同种的气态物质来将耐压容器内的压力维持在所述发泡压力,一边经由设置在耐压容器下部的流管来将分散液释放到大气压下,由此获得了几乎为球状的一级发泡颗粒。之后,在75℃下干燥了24小时。
将一级发泡颗粒装入1m3的耐压容器中,压入空气,由此对一级发泡颗粒赋予高于常压的内压。接着,将一级发泡颗粒送入二级发泡机,然后用水蒸汽进行加热,以使一级发泡颗粒进一步发泡,从而获得了几乎为球状的二级发泡颗粒。其中,发泡颗粒内压以及水蒸汽压力为表3、表4所示的压力值(二级发泡条件)。
[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作]
接着,将获得的二级发泡颗粒装入1cm3的耐压容器中,压入空气,由此对二级发泡颗粒赋予高于常压的内压,然后将该二级发泡颗粒充填进能供形成图8所示具有1个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模具内,并用水蒸汽进行加热,以使二级发泡颗粒熔合,由此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然后将其从模具中取出。其中发泡颗粒内压、水蒸汽压力为表3、表4所示的压力值(成形条件)。在70℃的干燥器中对从模具中取出的模内发泡成形体进行24小时的干燥、熟化,然后评价了外尺寸为纵50mm×横7mm×高120mm的肋条、即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评价结果示于表3、表4中。
[表3]
表3的续页
[表4]
(实施例29、比较例10)
[聚丙烯树脂颗粒的制作]
按照表5所示的种类、量,混合了聚丙烯系树脂、添加剂,且进而混入了作为有机颜料的0.01重量份的苝红,然后用的挤压机进行混炼(树脂温度210℃),并从挤压机的头端挤出成条状,然后切割来完成造粒,从而制得了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2mg/颗)。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制作]
在10L的耐压容器中装入水300重量份、所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00重量份、作为分散剂的磷酸三钙0.5重量份、以及作为分散助剂的正链烷磺酸钠0.02重量份,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加热到表5所示的发泡温度(容器内温)且利用空气加压到表5所示的发泡压力(容器内压),在该状态下保持了30分钟,以使聚丙烯系树脂颗粒含水,然后一边利用空气将耐压容器内的压力维持在所述发泡压力,一边经由设置在耐压容器下部的流管来将分散液释放到相对负压0.05MPa的饱和水蒸汽环境下,由此获得了几乎为球状的一级发泡颗粒。之后,在75℃下干燥了24小时。
接着,将获得的一级发泡颗粒装入1m3的耐压容器中,压入空气,由此对一级发泡颗粒赋予高于常压的内压。接着,将一级发泡颗粒送入二级发泡机,用水蒸汽进行加热,以使一级发泡颗粒进一步发泡,从而获得了几乎为球状的二级发泡颗粒。其中,发泡颗粒内压以及水蒸汽压力为表5所示的压力值(二级发泡条件)。
[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作]
接着,将获得的二级发泡颗粒装入1cm3的耐压容器中,压入空气,由此对二级发泡颗粒赋予高于常压的内压,然后将该二级发泡颗粒充填进能供形成图8所示具有1个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模具内,并用水蒸汽进行加热,以使二级发泡颗粒熔合,由此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然后将其从模具中取出。其中发泡颗粒内压、水蒸汽压力为表5所示的压力值(成形条件)。在70℃的干燥器中对从模具中取出的模内发泡成形体进行24小时的干燥、熟化,然后评价了外尺寸为纵50mm×横7mm×高120mm的肋条、即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评价结果示于表5中。
(实施例30)
[聚丙烯系树脂颗粒的制作]
按照表5所示的种类、量,混合了聚丙烯系树脂、添加剂,且进而混入了作为有机颜料的0.01重量份的苝红,然后用的挤压机进行混炼(树脂温度210℃),并从挤压机的头端挤出成条状,然后切割来完成造粒,从而制得了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2mg/颗)。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制作]
在10L的耐压容器中装入水300重量份、所获得的聚丙烯系树脂颗粒100重量份、作为分散剂的磷酸三钙1.2重量份、以及作为分散助剂的正链烷磺酸钠0.05重量份,进而还添加异丁烷15重量份,然后一边搅拌,一边在表5所示的发泡温度(容器内温)和发泡压力(容器内压)下保持了30分钟,然后一边利用氮气将耐压容器内的压力维持在所述发泡压力,一边经由设置在耐压容器下部的流管来将水系分散物释放到大气压下,由此获得了几乎为球状的一级发泡颗粒。之后,在75℃下干燥了24小时。
[聚丙烯系树脂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作]
接着,将获得的一级发泡颗粒装入1cm3的耐压容器中,压入空气,由此对一级发泡颗粒赋予高于常压的内压,然后将该一级发泡颗粒充填进能供形成图8所示具有1个肋条的盒形模内发泡成形体的模具内,并用水蒸汽进行加热,以使一级发泡颗粒熔合,由此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然后将其从模具中取出。其中发泡颗粒内压、水蒸汽压力为表5所示的压力值(成形条件)。在70℃的干燥器中对从模具中取出的模内发泡成形体进行24小时的干燥、熟化,然后评价了外尺寸为纵50mm×横7mm×高120mm的肋条、即薄部位的表面美观性。评价结果示于表5中。
[表5]

Claims (11)

1.一种模内发泡成形体,其具有薄部位且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所构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且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
所述薄部位是指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构成且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个部位:在该部位的一组对向的2个面之间,一方的面内的某一点与对向的另一方的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4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当将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设为100重量%时,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的重量比例为5重量%以上95重量%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是以下通式(1)
表达的化合物,且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是以下通式(2)
表达的化合物,其中R1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R2代表碳数11~23的烷基,R1与R2既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R3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是二乙醇硬脂胺单硬脂酸酯,且所述脂肪族二乙醇胺是二乙醇硬脂胺。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是进而含有相对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001重量份以上2重量份以下的脂肪族醇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脂肪族醇是以下通式(3)
R4-OH …通式(3)
表达的化合物,其中R4代表碳数12~24的烷基。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为该模内成形体中至少一部位的薄部位,其中,
在该薄部位的一组对向的2个面之间,一个面内的某一点与对向的另一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3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作为该模内成形体中至少一部位的薄部位,其中,
在该薄部位的一组对向的2个面之间,一个面内的某一点与对向的另一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2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其特征在于:
具有所述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在其结构上能够介由肋条而分每一区域来容纳物品,该肋条是薄部位。
10.一种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造方法,该制造方法中将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充填入模具后进行加热来获得模内发泡成形体,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而得,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含有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及脂肪族二乙醇胺,且脂肪族二乙醇胺脂肪酸酯与脂肪族二乙醇胺的合计含量相对于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1重量份以上5重量份以下,
所述薄部位是指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构成且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个部位:在该部位的一组对向的2个面之间,一方的面内的某一点与对向的另一方的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为1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上、4个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的占位尺寸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具有薄部位的模内发泡成形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是进而含有相对于所述聚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为0.001重量份以上2重量份以下的脂肪族醇的聚丙烯系树脂组合物。
CN201380014065.5A 2012-03-14 2013-03-13 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Active CN10416934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57139 2012-03-14
JP2012-057139 2012-03-14
PCT/JP2013/057073 WO2013137344A1 (ja) 2012-03-14 2013-03-13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からなる型内発泡成形体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9345A CN104169345A (zh) 2014-11-26
CN104169345B true CN104169345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1612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4065.5A Active CN104169345B (zh) 2012-03-14 2013-03-13 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611369B2 (zh)
EP (1) EP2826812B1 (zh)
JP (1) JP5976097B2 (zh)
CN (1) CN104169345B (zh)
MY (1) MY164635A (zh)
WO (1) WO201313734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661259B (zh) * 2014-08-21 2019-10-18 株式会社钟化 防污染和成型性优异的导电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制造方法及发泡成型体
US10882968B2 (en) * 2016-08-30 2021-01-05 Lcy Chemical Corporation Polypropylene foams and processes of making
JP7296275B2 (ja) * 2019-08-20 2023-06-22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着色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着色発泡粒子群、及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着色発泡粒子成形体
EP4339233A1 (en) * 2021-06-25 2024-03-20 JSP Corporation Polypropylene resin foam particles,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and polypropylene resin foam particle molded body
JP7299555B2 (ja) * 2021-06-25 2023-06-28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成形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230003741A (ko) * 2021-06-30 2023-01-06 롯데케미칼 주식회사 발포성 수지 조성물, 그 제조방법 및 이로부터 제조된 발포 성형체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6113A (ja) * 2000-11-08 2002-05-22 Grand Polymer Co Ltd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フィルム
CN101061163A (zh) * 2004-11-22 2007-10-24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和模内发泡成形体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113632A (ja) * 1984-11-09 1986-05-31 Idemitsu Petrochem Co Ltd ポリプロピレン樹脂組成物
JPH074826B2 (ja) * 1989-06-07 1995-01-25 旭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型内薄肉成形体
JPH0730489A (ja) 1993-07-12 1995-01-31 Yaskawa Electric Corp 多回転テーブル
JP3456758B2 (ja) 1994-06-28 2003-10-14 鐘淵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性を有す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法
JPH0892408A (ja) 1994-09-28 1996-04-09 Mitsubishi Chem Basf Co Ltd 帯電防止性を有する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
JP3418075B2 (ja) 1996-10-29 2003-06-16 三菱化学フォームプラスティック株式会社 発泡樹脂粒子の製造方法
JP3862863B2 (ja) * 1998-06-26 2006-12-27 花王株式会社 帯電防止性樹脂組成物
JP2000290421A (ja) * 1999-04-09 2000-10-17 Kanegafuchi Chem Ind Co Ltd 帯電防止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0296530A (ja) * 1999-04-15 2000-10-24 Daisen Kogyo:Kk 型内発泡成形品
JP4168565B2 (ja) * 2000-02-03 2008-10-22 株式会社カネカ 型内発泡成形品及びその成形方法
JP5063835B2 (ja) 2000-12-14 2012-10-31 三井・デュポンポリケミカル株式会社 農業用フイルム
EP1375538B1 (en) 2001-03-12 2008-01-09 Idemitsu Kosan Co., Ltd. Process for producing polyolefin resin composition and polypropylene composition
CN1237100C (zh) 2001-09-28 2006-01-18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及由其形成的模内发泡成型制品
JP3943947B2 (ja) 2002-02-08 2007-07-11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帯電防止ポリエステル系樹脂発泡粒子及びその成形体
JP5058557B2 (ja) 2006-10-25 2012-10-24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及び型内発泡成形体
WO2009001645A1 (ja) 2007-06-22 2008-12-31 Kaneka Corporation 帯電防止性能を有する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予備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れから得られる成形体
JP5107692B2 (ja) 2007-12-17 2012-12-26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及びその発泡粒子成形体
US20090169895A1 (en) 2007-12-27 2009-07-02 Jsp Corporation Foamed polyolefin resin beads
JP5129641B2 (ja) * 2008-04-17 2013-01-30 株式会社カネカ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型内発泡成形体および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JP5525847B2 (ja) * 2009-03-17 2014-06-18 日本ポリプロ株式会社 プロピレン系多層シー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加圧処理用包装袋
WO2013011951A1 (ja) * 2011-07-15 2013-01-24 株式会社カネカ 帯電防止性能を有する無架橋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及び無架橋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成形体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146113A (ja) * 2000-11-08 2002-05-22 Grand Polymer Co Ltd ポリオレフィン樹脂組成物およびそのフィルム
CN101061163A (zh) * 2004-11-22 2007-10-24 钟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粒子和模内发泡成形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26812A1 (en) 2015-01-21
US9611369B2 (en) 2017-04-04
EP2826812A4 (en) 2015-10-14
EP2826812B1 (en) 2016-06-08
WO2013137344A1 (ja) 2013-09-19
JP5976097B2 (ja) 2016-08-23
JPWO2013137344A1 (ja) 2015-08-03
MY164635A (en) 2018-01-30
CN104169345A (zh) 2014-11-26
US20150057387A1 (en) 2015-02-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9345B (zh) 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及其制造方法
CN101679664B (zh)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和其成型体
CN104245809B (zh) 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由聚丙烯系树脂发泡颗粒而得的模内发泡成形体、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
WO2011043032A1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およ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
US20180186959A1 (en) Polypropylene resin foamed particles, in-mold foam molded body of polypropylene resin,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EP1666222A1 (en)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rmoplastic resin foam particle
EP3095811B1 (en) Propylene-based resin foam particle and foam particle molded body
CN109476868A (zh) 聚丙烯系树脂预发泡颗粒以及该预发泡颗粒的制造方法
WO2017030124A1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
CN103298868B (zh) 通过后浸渍制备可发性热塑性颗粒的方法
US20130018116A1 (en) Resin foam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resin foam sheet
JP6730979B2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8623831A (zh) 复合树脂颗粒及复合树脂发泡颗粒
JP2017197644A (ja) 発泡用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粒子とその発泡粒子及び型内発泡成形体
JP7082611B2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およ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
JP2013142141A (ja) 通い箱
JP5851850B2 (ja) 通い箱
JP2006225536A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組成物からなる中空容器
JP2015108030A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および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型内発泡成形体
CN106661259A (zh) 防污染性和成型性优异的导电性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及聚丙烯系树脂发泡粒子的制造方法以及聚丙烯系树脂发泡成型体
EP3936560A1 (en) Polyolefin resin particles and use thereof
JP7382145B2 (ja) ポリオレフィン系樹脂粒子およびその利用
WO2023127914A1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押出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JP2023117237A (ja) 押出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WO2023190441A1 (ja) 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成形体およびポリプロピレン系樹脂発泡粒子の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