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0172B - 旋转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0172B
CN104160172B CN201380012789.6A CN201380012789A CN104160172B CN 104160172 B CN104160172 B CN 104160172B CN 201380012789 A CN201380012789 A CN 201380012789A CN 104160172 B CN104160172 B CN 10416017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room
axle
vibration damper
hollow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278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0172A (zh
Inventor
作田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YB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yaba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Kayaba Industry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41601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17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017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17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2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rotary vanes turning in the fluid any throttling effect being immaterial, i.e. damping by viscous shear effect on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2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in case of change of temperatur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45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rotary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Abstract

旋转减震器包括:轴,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一对侧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轴;壳体,其设于上述一对侧板之间,在该壳体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工作室;叶片,其设于上述轴,该叶片的顶端与上述壳体的内周滑动接触而将上述工作室划分为一室和另一室;以及阻尼阀,其设于上述轴内,并用于对在上述一室与上述另一室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Description

旋转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减震器的改进。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如下一种旋转减震器,该旋转减震器包括:轴;一对侧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壳体,其被一对侧板夹持而在内部划分形成工作室;以及叶片,其设于轴而将工作室划分为一室和另一室。
例如,在JP11-82593A和JP11-344066A中公开有一种以如下方式工作的旋转减震器:若旋转力自外部作用于轴,则叶片随着轴的旋转而在工作室内移动而将一室缩小,将另一室扩大。在这些旋转减震器中,通过利用阻尼阀对自缩小的一室向扩大的另一室移动的油的流动施加阻力,来衰减轴的旋转。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这样的旋转减震器包括用于产生阻尼力的阻尼阀。在JP11-82593A的旋转减震器中,在形成工作室的壳体的侧方横向上并列配置有两个阻尼阀。在JP11-344066A的旋转减震器中,在用于将圆盘状的壳体的工作室之间分隔的隔壁部设置两个通孔,收纳分别与该通孔相对应的阻尼阀。
因而,在JP11-82593A的旋转减震器中,由于阻尼阀设于壳体的侧方,旋转减震器变得大型。因此,旋转减震器的重量变重,可能会破坏对车辆等减震对象的装载性。
另外,在JP11-344066A的旋转减震器中,由于阻尼阀设于将壳体的工作室之间分隔的隔壁部,因此,轴的可摆动范围减少。若欲充分地确保轴的可摆动范围,则必须增大壳体的外径,因此与JP11-82593A的旋转减震器同样,JP11-344066A的旋转减震器变得大型。因此,旋转减震器的重量变重,可能会破坏对车辆等减震对象的装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且小型的旋转减震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旋转减震器,其包括:轴,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一对侧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轴;壳体,其设于上述一对侧板之间,在该壳体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工作室;叶片,其设于上述轴,该叶片的顶端与上述壳体的内周滑动接触而将上述工作室划分为一室和另一室;以及阻尼阀,其设于上述轴内,并用于对在上述一室与上述另一室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减震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减震器D。
如图1和图2所示,旋转减震器D包括:轴1,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一对侧板2、3,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筒状的壳体4,其设于一对侧板2、3之间,该壳体4的内部形成有工作室R;叶片5,其设于轴1,该叶片5的顶端与壳体4的内周滑动接触而将工作室R划分为一室R1和另一室R2;阻尼阀V,其设于轴1内,并用于对在一室R1和另一室R2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若使轴1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旋转,则旋转减震器D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
轴1形成为内部具有中空部1a的筒状。轴1包括:梳状齿1b,其设于轴1的顶端外周而能够与接头等(省略图示)连结;扩径部1c,其外径形成为大于其他的部分;一对叶片5,其以在周向上空开180度间隔的方式形成于扩径部1c的外周;四个通孔1d、1e、1f、1g,其在扩径部1c的一对叶片5之间的侧部开口而与中空部1a连通。
为了与图外的接头等连结而在轴1上设有梳状齿1b,但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中空部1a的内径通过在轴1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中途设有台阶部1h而扩径。在轴1的一端的中空部1a的内周设有螺纹部1i。在轴1的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上旋装有有底筒状的盖30。
盖30用于封闭轴1的另一端。盖30包括贯通其底部的螺纹孔30a。在螺纹孔30a旋装有阀31。而且,在中空部1a内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有滑动隔壁32。
滑动隔壁32在比中空部1a内的滑动隔壁32靠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划分有气室G。滑动隔壁32通过在中空部1a内沿轴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移动,来增加或减少气室G的容积。能够借助阀31自外部向气室G填充气体。
在比中空部1a的滑动隔壁32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容纳有阻尼阀V。阻尼阀V包括:隔壁构件33,其插入于中空部1a内而在该中空部1a内形成与一室R1连通的一侧阀室A和与另一室R2连通的另一侧阀室B;一侧叶片阀34,其作为设于隔壁构件33的另一侧阀室B侧的一侧阀芯;另一侧叶片阀35,其作为设于隔壁构件33的一侧阀室A侧的另一侧阀芯;以及杆36,其将隔壁构件33、一侧叶片阀34及另一侧叶片阀35一体化。
在杆36安装有:分隔构件37,其与中空部1a的内周嵌合;以及保持构件38,其用于将阻尼阀V固定在中空部1a内的预定位置。
利用滑动隔壁32将中空部1a内的比分隔构件37靠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划分为液室L和气室G。在分隔构件37与保持构件38之间配置有隔壁构件33。利用该隔壁构件33划分形成有一侧阀室A和另一侧阀室B。在中空部1a内,在分隔构件37与隔壁构件33之间形成有一侧阀室A,在隔壁构件33与保持构件38之间形成有另一侧阀室B。一侧阀室A经由通孔1d、1e与一室R1连通。另一侧阀室B经由通孔1f、1g与另一室R2连通。
隔壁构件33形成为圆盘状。隔壁构件33包括:贯通孔33a,其供杆36贯穿;以及一侧端口33b和另一侧端口33c,该一侧端口33b和另一侧端口33c将一侧阀室A与另一侧阀室B之间连通。隔壁构件33的外周上安装有密封圈44,该密封圈44与中空部1a的内周紧贴而防止一侧阀室A与另一侧阀室B之间通过隔壁构件33的外周而连通。
在隔壁构件33的一侧阀室A侧层叠设有环状的另一侧叶片阀35。另一侧叶片阀35安装于杆36的外周,从而封闭另一侧端口33c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开口。
另一侧叶片阀35的内周固定于杆36的外周,容许另一侧叶片阀35的外周发生挠曲。在另一侧阀室B的压力超过一侧阀室A的压力且两者之间的压力差达到了阀开启压力的情况下,另一侧叶片阀35发生挠曲而打开另一侧端口33c并容许液体通过,并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在另一侧阀室B的压力低于一侧阀室A的压力的情况下,另一侧叶片阀35被向隔壁构件33按压而封闭另一侧端口33c。如此,另一侧端口33c为利用另一侧叶片阀35仅容许液体自另一侧阀室B向一侧阀室A流动的单向通行端口。
在隔壁构件33的另一侧阀室B侧层叠设有环状的一侧叶片阀34。一侧叶片阀34安装于杆36的外周且封闭一侧端口33b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开口。
一侧叶片阀34的内周固定于杆36的外周,容许一侧叶片阀34的外周发生挠曲。在一侧阀室A的压力超过另一侧阀室B的压力且两者之间的压力差达到了阀开启压力的情况下,一侧叶片阀34发生挠曲而打开一侧端口33b且容许液体通过,并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在一侧阀室A的压力低于另一侧阀室B的压力的情况下,一侧叶片阀34被向隔壁构件33按压而封闭一侧端口33b。如此,一侧端口33b为利用一侧叶片阀34仅容许液体自一侧阀室A向另一侧阀室B流动的单向通行端口。
另外,一侧叶片阀34和另一侧叶片阀35均为通过层叠多张环状板而构成的层叠叶片阀。该环状板的张数任意,还可以根据对旋转减震器D所期望的阻尼特性,仅利用一张环状板构成一侧叶片阀34和另一侧叶片阀35。
另外,一侧阀芯和另一侧阀芯也可以是叶片阀以外的阀芯。例如,也可以利用提动阀、针阀这样的阀芯。另外,阻尼阀V还可以是不需要阻尼孔、节流孔这样的阀芯的阀。另外,通过将一侧阀芯和另一侧阀芯设为叶片阀34、叶片阀35,相比于采用提动阀、针阀这样的阀芯的情况,能够缩短阻尼阀V的整体长度。另外,还具有这样的优点:通过变更用于构成叶片阀34、叶片阀35的环状板的板厚、层叠张数而能够容易地调节旋转减震器D的阻尼特性。
分隔构件37形成为圆盘状。分隔构件37包括:贯通孔37a,其供杆36贯穿;以及阻尼通路37b,其将一侧阀室A与液室L之间连通。在分隔构件37的外周安装有密封圈45,该密封圈45与中空部1a的内周紧贴而防止一侧阀室A与液室L之间通过分隔构件37的外周而连通。
保持构件38形成为环状。保持构件38包括:环状部38a,其安装于杆36的外周;嵌合部38b,其设于环状部38a的外周而嵌合于中空部1a的内周;以及大径部38c,其设于嵌合部38b的外周。在保持构件38的嵌合部38b的外周安装有密封圈46,该密封圈46用于防止另一侧阀室B与中空部1a内的比保持构件38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之间通过保持构件38的外周而连通。嵌合部38b的外径设定为能够嵌合于中空部1a的小径侧的内周的直径。大径部38c的外径设为能够嵌合于中空部1a的大径侧的内周的直径。
杆36形成为基端包括凸缘36a的筒状。在杆36的顶端外周设有螺纹部36b。在该杆36的外周上组装有分隔构件37、另一侧叶片阀35、隔壁构件33、一侧叶片阀34及保持构件38。而且,若在杆36的顶端的螺纹部36b旋装阀螺母39,则组装于杆36外周的各构件被凸缘36a和阀螺母39夹持而以与杆36一体化的方式固定。
如此,构成阻尼阀V的构件固定于杆36而组件化。然后,使杆36的基端自中空部1a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朝向中空部1a的内方插入,以直到保持构件38的大径部38c的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与中空部1a的台阶部1h相抵接为止的方式按入到中空部1a内。如此,在中空部1a内收纳了组件化了的阻尼阀V之后,在设于中空部1a的右端的螺纹部1i旋装外螺纹螺母40,利用外螺纹螺母40和台阶部1h夹持保持构件38的大径部38c。由此,保持构件38固定于轴1。
若保持构件38固定于轴1,则保持构件38保持杆36。由此,阻尼阀V的结构构件和分隔构件37固定于轴1。另外,保持构件38的形状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形状,只要能够固定于轴1的中空部1a的内周,也可以设定成上述形状以外的形状。另外,由于杆36为筒状,因此,液室L经由杆36内部与比中空部1a的保持构件38靠右侧的空间连通。
侧板2借助圆盘状的板6安装于壳体4,封闭壳体4的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侧板2包括:轴保持部2a,其形成为筒状而供轴1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贯穿;凸缘部2b,其设于轴保持部2a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的外周;以及多个螺栓通孔2c,该多个螺栓通孔2c以在同一圆周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设于凸缘部2b。轴保持部2a的内周安装有筒状的轴承11,该轴承11与轴1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外周滑动接触。在轴保持部2a的内周的比轴承11靠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分别安装有与轴1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环状的U型密封件13和环状的防尘密封件14。
U型密封件13与轴1的外周紧贴而将轴1与侧板2之间密封。防尘密封件14防止灰尘、尘埃自外方进入轴1与侧板2之间。在凸缘部2b的壳体4侧安装有O型密封圈15。O型密封圈15与板6紧贴而将侧板2与板6之间密封。
侧板3借助圆盘状的板7安装于壳体4,封闭壳体4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侧板3包括:凹状的轴保持部3a,其供轴1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插入;凸缘部3b,其设于轴保持部3a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外周;多个螺栓通孔3c,该多个螺栓通孔3c以在同一圆周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设于凸缘部3b;以及板侧注入口3d,其在侧板3的外周开口而与轴保持部3a内连通。另外,在板侧注入口3d的开口于侧板3外周的开口端3e旋装有用于封闭板侧注入口3d的插塞41。
侧板3封闭轴1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的开口端。侧板3封闭比中空部1a的保持构件38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空间。该空间经由杆36的内部与液室L连通。该空间通过被侧板3封闭而作为副液室Ls发挥功能。
副液室Ls经由板侧注入口3d而与旋转减震器D的外部连通。若利用板侧注入口3d自旋转减震器D的外部注入液体,则能够向副液室Ls和与其连通的液室L的内部填充液体。另外,在分隔构件37上设有阻尼通路37b。因此,能够经由阻尼通路37b向一侧阀室A填充液体。而且,能够经由一侧端口33b向另一侧阀室B填充液体。
在轴保持部3a的内周安装有与轴1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筒状的轴承16。在轴保持部3a的内周的比轴承16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安装有与轴1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环状的U型密封件18。由于轴保持部3a未向外部敞开,因此侧板3上未设有防尘密封件。然而,在轴1的另一端向外方突出而轴保持部3a向外部敞开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防尘密封件。
在侧板3的壳体4侧安装有O型密封圈19。O型密封圈19将侧板3与板7之间密封。侧板2、3例如由铝等轻量的材料形成。因而,能够减轻旋转减震器D的整体重量。
板6、7形成为厚度比侧板2、3的厚度薄的圆盘状。板6、7包括:轴通孔6a、7a,其形成于板6、7的中央而供轴1贯穿;多个螺栓通孔6b、7b,其设于与侧板2、3的各螺栓通孔2c、3c相对应的位置。板6、7是为了通过与叶片5滑动接触来保护侧板2、3而设置的。
为了确保板6、7的耐磨性,优选板6、7的叶片5一侧的表面由耐磨性优越的材料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利用高硬度的材料形成板6、7的整体。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板6、7的与叶片5相接触的表面(滑动面)形成镀层、类金刚石保护膜,或对表面施加气体软氮化处理、热处理、加硅处理,来提高表面的耐磨性。另外,还可以不设置板6、7而直接在壳体4安装侧板2、3。
壳体4包括:主体20,其形成为筒状而在内部划分形成工作室R;多个螺纹孔21,其以与侧板2的各螺栓通孔2c相对应的方式设于主体20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多个螺纹孔22,其以与侧板3的各螺栓通孔3c相对应的方式设于主体20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以及壳体侧注入口23、24,其将主体20的内外连通。
在壳体4的另一端侧依次安装有板6和侧板2。通过将贯穿了螺栓通孔2c、6b的螺栓25旋装于螺纹孔21而使板6、侧板2与壳体4一体化。在壳体4的一端侧依次安装有板7和侧板3。通过将贯穿了螺栓通孔3c、7b的螺栓26旋装于螺纹孔22而使板7、侧板3与壳体4一体化。螺栓25、26可以使用强度上所要求的数量。因而,螺栓通孔2c、3c、6b、7b及螺纹孔21、22设为与强度上所要求的螺栓25、26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
若使轴1贯穿壳体4内部,并且如上所述那样在壳体4安装板6、7和侧板2、3,则壳体4内被密闭。此时,在壳体4内形成有两个扇状的工作室R。叶片5的顶端与壳体4的内周滑动接触。利用叶片5分别将两个工作室R划分为室C1和室C2。在室C1和室C2内封入有例如工作油等液体。另外,在壳体4的主体20的两端(在图1中为左端和右端)安装有环绕工作室R外周的O型密封圈27、28。壳体4与板6、7之间利用O型密封圈27、28密封。由此,工作室R被密闭。
室C1划分于一对叶片5的一端侧(在图2中为左上和右下),室C2划分于叶片5的另一端侧(在图2中为右上和左下)。在图2中,在轴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利用叶片5使室C1扩大并且使室C2缩小。另一方面,在图2中,在轴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利用叶片5使室C1缩小并且使室C2扩大。
容积随着轴1的旋转一起扩大或缩小的室C1彼此之间经由轴1的通孔1d、1e以及一侧阀室A连通而形成为一室R1。同样,容积随着轴1的旋转一起扩大或缩小的室C2彼此之间经由轴1的通孔1f、1g以及另一侧阀室B连通而形成为另一室R2。利用叶片5将一室R1和另一室R2划分开。通孔1d、1e设为在叶片5的根部开口,以使得即使轴1旋转也能够维持室C1彼此之间的连通状态。另外,通孔1f、1g也设为在叶片5的根部开口,以使得即使轴1旋转也能够维持室C2彼此之间的连通状态。
叶片5在其顶端具有圆弧状表面。在叶片5上,在自侧板2侧即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到顶端和侧板3侧即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的整个范围内安装有U字状的密封件10。密封件10与壳体4的内周面以及板6、7的端面滑动接触,从而将叶片5与壳体4之间以及叶片5与板6、7之间密封。
另外,在自主体20的内周的与轴1的扩径部1c的外周滑动接触的部分到主体20的两端(在图1中为左端和右端)的整个范围内安装有U字状的密封件29。在板6的内周设有侧密封件12,该侧密封件12与轴通孔6a的侧壁和轴1的扩径部1c这两者滑动接触,而将板6与轴1之间密封。在板7的内周设有侧密封件17,该侧密封件17与轴通孔7a的侧壁和轴1的扩径部1c这两者滑动接触,而将板7与轴1之间密封。利用这些密封件29、密封件10、侧密封件12、17以及O型密封圈27、28,将一室R1和另一室R2以不会在不经由阻尼阀V的情况下互相连通的方式密封。
壳体侧注入口23与室C1连通,能够自壳体4的外部向一室R1注入液体。在壳体侧注入口23处的在壳体4的外周开口的开口端23a旋装有用于封闭壳体侧注入口23的插塞42。壳体侧注入口24与室C2连通,能够自壳体4的外部向另一室R2注入液体。在壳体侧注入口24处的在壳体4的外周开口的开口端24a旋装有用于封闭壳体侧注入口24的插塞43。
在将旋转减震器D如图1所示那样以轴1成为水平的方式横置了时,壳体侧注入口23、24的开口端23a、24a和板侧注入口3d的开口端3e全部配置为朝向上方。即,能够使各开口端23a、24a、3e的上端配置为比在横置时的工作室R的上端靠上方。因而,通过将液体自壳体侧注入口23、24和板侧注入口3d注入旋转减震器D内,并利用插塞41、42、43封闭,能够在不使气体混入旋转减震器D的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另一侧阀室B、液室L及副液室Ls的情况下容易地注入液体。另外,也能够同样地经由壳体侧注入口23、24和板侧注入口3d排出液体,因此容易更换液体。
一侧阀室A和一室R1之间利用通孔1d、1e连通。另一侧阀室B和另一室R2之间利用通孔1f、1g连通。一侧阀室A和另一侧阀室B之间利用一侧端口33b和另一侧端口33c而连通。一侧阀室A和液室L之间利用阻尼通路37b连通。液室L和副液室Ls之间穿过杆36内部来连通。因此,即使仅设置壳体侧注入口23、24和板侧注入口3d之中的任一者,也能够向旋转减震器D内注入液体。
然而,在一侧端口33b和另一侧端口33c设有各叶片阀34、35。因此,使液体自一侧阀室A向另一侧阀室B、或自另一侧阀室B向一侧阀室A移动需要花费时间。另外,由于液体自液室L向一侧阀室A、或自一侧阀室A向液室L移动必须通过阻尼通路37b,通过时花费时间。因而,通过同时设置壳体侧注入口23、24和板侧注入口3d而注入液体,使液体注入作业时间缩短。另外,能够可靠地防止气体残留在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另一侧阀室B、液室L及副液室Ls。
以下,说明旋转减震器D的工作。
在图2中,若轴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叶片5将一室R1压缩,则一室R1内的压力上升,一侧叶片阀34发生挠曲而打开一侧端口33b。因此,被从一室R1推出的液体经由一侧阀室A、一侧端口33b及另一侧阀室B流入另一室R2。而且,在液体通过一侧端口33b时,一侧叶片阀34对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从而在一室R1和另一室R2的压力之间产生差值。由此,旋转减震器D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
另一方面,在图2中,若轴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叶片5将另一室R2压缩,则另一室R2内的压力上升,另一侧叶片阀35发生挠曲而打开另一侧端口33c。因此,被从另一室R2推出的液体经由另一侧阀室B、另一侧端口33c及一侧阀室A流入一室R1。而且,在液体通过另一侧端口33c时,另一侧叶片阀35对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从而在另一室R2和一室R1的压力之间产生差值。由此,旋转减震器D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
另外,在由旋转减震器D内液体的温度变化导致液体的体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滑动隔壁32在中空部1a内沿轴向移动而使气室G的容积增加或减少。由此,能够补偿液体的体积变化。在该情况下,补偿机构由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到中空部1a内的滑动隔壁32以及利用滑动隔壁32划分形成的气室G和液室L构成。
具体而言,在液体的体积产生变化的情况下,剩余或缺少与在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内发生变化的体积量相对应的量的液体。因此,滑动隔壁32在中空部1a内移动与发生变化的体积量相对应的量。由此,在液体剩余的情况下,剩余量的液体自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排出到液室L。另一方面,在液体不足的情况下,不足量的液体自液室L供给至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气室G内的压力经由液室L向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传递。因此,通过提高气室G内的压力,使液体的表观上的刚性升高,因此旋转减震器D能够响应性良好地产生阻尼力。
将一侧叶片阀34和另一侧叶片阀35设定为,若一侧叶片阀34和另一侧叶片阀35的流量相同,则另一侧叶片阀35对液体的流动所施加的阻力大于一侧叶片阀34对液体的流动所施加的阻力。即,将旋转减震器D设定为,若轴1的转速的绝对值相同,则叶片5压缩另一室R2时的阻尼力大于叶片5压缩一室R1时的阻尼力。因此,在旋转减震器D中,将一室R1被压缩时的一室R1内的压力与另一室R2被压缩时的另一室R2内的压力相比较的话,另一室R2比一室R1容易成为高压,一室R1比另一室R2容易成为低压。
如此,在设定为根据轴1的旋转方向而使旋转减震器D所产生的阻尼力不同的情况下,使液室L经由一侧减震器室A与容易成为低压的一室R1连通。因此,在容易成为高压的另一室R2被压缩时,不会导致另一室R2内的压力泄放到液室L。因而,不会发生如下情况:在另一室R2被压缩时,尽管旋转减震器D应该发挥较高的阻尼力,但另一室R2的压力被泄放而不满足期望的阻尼力。
在将旋转减震器D安装于车辆的悬架,利用阻尼力对车辆的车身与车轴分开时和靠近时的相对运动进行衰减的情况下,通常,要求旋转减震器D在车身与车轴相互分开时发挥的阻尼力高于在车身与车轴相互靠近时发挥的阻尼力。因此,若以在车身与车轴相互分开的情况下另一室R2被压缩,且在车身与车轴相互靠近的情况下一室R1被压缩的方式安装旋转减震器D,则另一室R2的压力不会泄放到液室L,旋转减震器D能够产生所要求的阻尼力。因此,旋转减震器D最适合用于车辆的悬架。
如上所示,旋转减震器D为随着轴1的旋转而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的减震器。在旋转减震器D中,在轴1内设有用于对在一室R1与另一室R2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的阻尼阀V。因此,不必将阻尼阀V设置在壳体4的侧方或设置在对轴1的可摆动范围产生影响的部位,能够使旋转减震器D小型化并且轻量化。
另外,在以往作为无用空间的轴1内设有阻尼阀V,因此即使使用构造复杂的阻尼阀V也不会对轴1的外径、长度产生影响。因此,能够在不使旋转减震器D大型化的情况下实现被要求的阻尼特性。
另外,在轴1内设有气室G、液室L及滑动隔壁32,该气室G、液室L及滑动隔壁32构成用于补偿液体的由温度变化导致的体积变化的补偿机构。因此,不必将补偿机构设置在壳体4的侧方或设置在对轴1的可摆动范围产生影响的部位。因而,能够使旋转减震器D小型化。
补偿机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结构,也可以做成在中空部1a内设置隔膜、气囊来划分形成液室L和气室G的结构来代替利用滑动隔壁32形成液室L和气室G的结构。另外,还可以代替中空部1a内部而在一室R1或另一室R2的内部收纳隔膜、气囊来形成气室,从而做成补偿机构。
另外,通过在轴1设置中空部1a并利用隔壁构件33、一侧端口33b和另一侧端口33c、一侧叶片阀34以及另一侧叶片阀35来构成阻尼阀V,隔壁构件33插入于中空部1a内而在中空部1a内划分与一室R1连通的一侧阀室A和与另一室R2连通的另一侧阀室B,一侧端口33b和另一侧端口33c设于隔壁构件33且将一侧阀室A与另一侧阀室B连通,一侧叶片阀34能够打开或关闭一侧端口33b,另一侧叶片阀35能够打开或关闭另一侧端口33c。因此,由于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产生源根据轴1的旋转方向而在一侧叶片阀34与另一侧叶片阀35之间切换,因此,能够根据旋转减震器D的旋转方向而产生最佳的阻尼力。
一侧阀芯和另一侧阀芯为环状的叶片阀34、35,这些叶片阀34、35安装于贯穿隔壁构件33的杆36的外周,且固定于隔壁构件33。如此,构成阻尼阀V的各构件被组件化,因此,将阻尼阀V收纳到轴1的中空部1a内的收纳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旋转减震器D包括:分隔构件37,其设于杆36的基端且嵌插在中空部1a内而分隔液室L和一侧阀室A;以及保持构件38,其保持杆36,且封闭另一侧阀室B。保持构件38包括:环状部38a,其安装于杆36的外周;以及嵌合部38b,其设于环状部38a的外周且嵌合于中空部1a内。在中空部1a的内周设有台阶部1h。通过利用台阶部1h和旋装在中空部1a内周的外螺纹螺母40夹持嵌合部38b,将保持构件38固定于中空部1a内。因此,在用于将隔壁构件33和安装于隔壁构件33的一侧叶片阀34、另一侧叶片阀35一体化的杆36并未作用有外螺纹螺母40按压保持构件38的负荷。因而,根据旋转减震器D,能够实现与目标一样的阻尼特性。
在旋转减震器D中,安装于杆36的顶端的阀螺母39配置于与滑动隔壁32相反的一侧。因此,能够避免滑动隔壁32与阀螺母39之间的干涉。
通过将杆36形成为筒状,能够自保持构件38的外部向液室L注入液体。因此,在旋转减震器D中,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液体注入作业。
通过使中空部1a向轴1的至少一端开口,且利用一个侧板3覆盖该一端,在保持构件38与侧板3之间形成与液室L连通的副液室Ls。如此,不仅使液室L还使副液室Ls作为液室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液室容积。另外,与其相对应地,能够充分地确保气室G的容积。因此,能够减少由液体的体积变化导致的气室G内的压力变动。因而,根据旋转减震器D,能够减少由温度变化导致的阻尼特性变化量。
在一个侧板3设有与副液室Ls连通而能够向液室L注入液体的板侧注入口3d,在壳体4设有分别单独地与一室R1和另一室R2这两者连通而能够向壳体4内注入液体的壳体侧注入口23、24。因此,根据旋转减震器D,能够缩短液体注入作业时间,并且能够可靠地防止气体残留在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另一侧阀室B、液室L及副液室Ls。
轴1与夹装在车身与车轴之间的悬架连结,一室R1和另一室R2之中的在车身与车轴相互靠近时被压缩的一方经由阻尼通路37b与液室L连通。因此,压力不会自一室R1和另一室R2之中的容易成为高压的室泄放到液室L。因此,旋转减震器D能够发挥与期待一样的阻尼力,从而成为最适合用于车辆的悬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车身与车轴相互靠近时被压缩的室设为一室R1。因此,一室R1与液室L连通。然而,在车身与车轴相互靠近时被压缩的室为另一室R2的情况下,另一室R2与液室L连通。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技术效果。
旋转减震器D随着轴1的旋转发挥用于抑制轴1旋转的阻尼力。在旋转减震器D中,用于对在一室R1与另一室R2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的阻尼阀V设于轴1内。因此,不必将阻尼阀V设在壳体4的侧方或设在对轴1的可摆动范围产生影响的部位。因而,能够使旋转减震器D小型化和轻量化。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5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47678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包含的排他性或特征要求保护如下。

Claims (9)

1.一种旋转减震器,其包括:
轴,其具有中空部,并且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
一对侧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轴;
壳体,其设于上述一对侧板之间,在该壳体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工作室;
叶片,其设于上述轴上,该叶片的顶端与上述壳体的内周滑动接触而将上述工作室划分为一室和另一室;
阻尼阀,其设于上述轴内,并用于对在上述一室与上述另一室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
滑动隔壁,其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于上述中空部内而在上述中空部内划分形成气室和液室,
上述阻尼阀包括隔壁构件,其插入于上述中空部内,并用于在上述中空部内形成与上述一室连通的一侧阀室和与上述另一室连通的另一侧阀室,
该旋转减震器的特征在于,
该旋转减震器包括:
分隔构件,其设于贯穿上述隔壁构件的杆的基端,并嵌插于上述中空部内而将上述液室和上述一侧阀室之间分隔开;
保持构件,其保持上述杆,并封闭上述另一侧阀室;以及
外螺纹螺母,其旋装在上述中空部的内周,并将上述保持构件固定于上述中空部,
在上述中空部的内周设有台阶部,
上述保持构件具有:环状部,其安装于上述杆的外周;以及嵌合部,其设于上述环状部的外周且嵌合于上述中空部内,
上述外螺纹螺母通过在该外螺纹螺母与上述台阶部之间挟持上述保持构件的上述嵌合部而将上述保持构件的上述嵌合部固定于上述中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气室和上述液室以及上述滑动隔壁构成用于补偿液体的由温度变化导致的体积变化的补偿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阻尼阀还包括:
一侧端口和另一侧端口,该一侧端口和另一侧端口设于上述隔壁构件,并用于连通上述一侧阀室和上述另一侧阀室;
一侧阀芯,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一侧端口;以及
另一侧阀芯,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另一侧端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一侧阀芯和上述另一侧阀芯为安装于上述杆的外周而固定于上述隔壁构件的环状的叶片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液室与上述一侧阀室和上述另一侧阀室中的任一者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杆形成为能够自上述保持构件的外部向上述液室注入液体的筒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中空部向上述轴的至少一端开口,
一个上述侧板覆盖上述轴的上述一端而在该一个上述侧板与上述保持构件之间形成与上述液室连通的副液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一个上述侧板具有板侧注入口,该板侧注入口与上述副液室连通而能够向上述液室注入液体,
在上述壳体具有一个壳体侧注入口的情况下,该壳体侧注入口与上述一室和上述另一室中的一方连通而能够向上述壳体内注入液体,
在上述壳体具有两个壳体侧注入口的情况下,该两个壳体侧注入口分别单独地与上述一室和上述另一室中的两方连通而能够向上述壳体内注入液体。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上述轴与夹装在车辆的车身和车轴之间的悬架连结,
上述一室和上述另一室之中的在上述车辆的车身与上述车轴相互靠近时被压缩的一方经由阻尼通路与上述液室连通。
CN201380012789.6A 2012-03-05 2013-03-01 旋转减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017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7678A JP6010310B2 (ja) 2012-03-05 2012-03-05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2012-047678 2012-03-05
PCT/JP2013/055633 WO2013133150A1 (ja) 2012-03-05 2013-03-01 ロータリダン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0172A CN104160172A (zh) 2014-11-19
CN104160172B true CN104160172B (zh) 2016-02-17

Family

ID=49116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2789.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160172B (zh) 2012-03-05 2013-03-01 旋转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404550B2 (zh)
EP (1) EP2824357B1 (zh)
JP (1) JP6010310B2 (zh)
CN (1) CN104160172B (zh)
WO (1) WO201313315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97861A (ja) * 2011-03-22 2012-10-18 Kyb Co Ltd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107072941B (zh) * 2014-09-30 2020-10-13 金伯利-克拉克环球有限公司 协同益生元组合物
JP6313693B2 (ja) * 2014-10-24 2018-04-18 Kyb株式会社 液圧機器
KR101704789B1 (ko) * 2016-03-23 2017-02-08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고흡수성 수지
JP2017198271A (ja) * 2016-04-27 2017-11-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ダンパ付き機器および洋式トイレユニット
JP2017198270A (ja) * 2016-04-27 2017-11-02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流体ダンパ装置、ダンパ付き機器および洋式トイレユニット
DE102017103809A1 (de) * 2017-02-24 2018-08-30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Protheseneinrichtung mit einem Drehdämpfer
DE102017103811A1 (de) * 2017-02-24 2018-08-30 Inventus Engineering Gmbh Fahrwerkkomponente mit einem Drehdämpfer
DE102017104250B3 (de) * 2017-03-01 2018-05-30 Lisa Dräxlmaier GmbH Rotationsdämpfer mit konstantem Reibungskoeffizient
JP7365604B2 (ja) * 2019-04-26 2023-10-20 株式会社ソミックマネージメント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体積変化補償装置およびダンパー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764A (zh) * 2000-08-22 2003-10-08 康尼公司 具有阀的旋转阻尼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997140A (en) * 1957-07-08 1961-08-22 Houdaille Industries Inc Rotary damper
US4286621A (en) 1979-12-17 1981-09-01 Geosource Inc. Dual acting check valve dampener
JP2766263B2 (ja) * 1987-07-06 1998-06-18 株式会社ショーワ 車両のロータリダンパー
JPH049461Y2 (zh) * 1987-07-21 1992-03-10
JPH02102035U (zh) * 1989-01-31 1990-08-14
JPH02102036U (zh) * 1989-01-31 1990-08-14
JP3778668B2 (ja) 1997-09-08 2006-05-24 カヤバ工業株式会社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H11101293A (ja) * 1997-09-26 1999-04-13 Tokico Ltd 電気粘性流体を用いたダンパ
JPH11344066A (ja) 1998-06-03 1999-12-14 Unisia Jecs Corp ロータリダンパ
US6899208B2 (en) * 2001-12-17 2005-05-31 Charles N. VanValkenburgh Rotary damper
US20050252740A1 (en) * 2002-03-06 2005-11-17 Kabushiki Kaisha Somic Ishikawa Rotary damper
DE102004026043B3 (de) 2004-05-27 2005-12-15 Zf Friedrichshafen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US20090159382A1 (en) * 2007-12-21 2009-06-25 Louis Chemouni Rotary damper
DE102008042664B4 (de) * 2008-10-08 2015-03-19 Zf Friedrichshafen Ag Drehschwingungsdämpfer
JP2012197861A (ja) * 2011-03-22 2012-10-18 Kyb Co Ltd ロータリダンパ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47764A (zh) * 2000-08-22 2003-10-08 康尼公司 具有阀的旋转阻尼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2824357B1 (en) 2018-08-08
JP2013181640A (ja) 2013-09-12
EP2824357A4 (en) 2015-12-09
EP2824357A1 (en) 2015-01-14
JP6010310B2 (ja) 2016-10-19
US9404550B2 (en) 2016-08-02
WO2013133150A1 (ja) 2013-09-12
CN104160172A (zh) 2014-11-19
US20150008082A1 (en) 2015-01-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60172B (zh) 旋转减震器
EP2503180A2 (en) Rotary damper
WO2012169343A1 (ja) バルブ構造
EP0798486B1 (en) Rotary damper
JP3778668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US4716996A (en) Hydraulic rotation damper
JP6474479B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US9702425B2 (en) Rotary damper
US9527361B2 (en) Chamber cluster for a co-axial damper unit in a suspension module
JP6283404B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2012197863A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104160173B (zh) 旋转减震器
JP6023533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WO2021100262A1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3642356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2013181642A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H08303512A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CN102822454A (zh) 用于改变内燃机的凸轮轴相对于曲轴的相对角位置的装置
JP2000329184A (ja) 多段型油圧緩衝器
JP3778708B2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JP2022123384A (ja) 緩衝器
JP6622637B2 (ja) ダンパ
JPH10259846A (ja) 位置依存型ダンパ
CN105909585B (zh) 一种防止摆动阀
JP2013181593A (ja) ロータリダンパ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KYB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AYABA INDUSTRY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