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0173B - 旋转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旋转减震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160173B CN104160173B CN201380012821.0A CN201380012821A CN104160173B CN 104160173 B CN104160173 B CN 104160173B CN 201380012821 A CN201380012821 A CN 201380012821A CN 104160173 B CN104160173 B CN 10416017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entioned
- next door
- room
- axle
- hollow bulb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9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987 spinn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06010052769 Vertigo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1068 loa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10000003414 Extremitie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6096 absorb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08091006028 chimera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247 decrea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30 ris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3460 diamond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432 diamo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687 intercal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0 interca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121 nitri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silicon Chemical compound [Si] XUIMIQQOPSSXE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10 silic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703 silic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旋转减震器包括:轴,在该轴的内部具有中空部;一对侧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轴;壳体,其设于上述一对侧板之间,在该壳体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工作室;叶片,其设于上述轴,并将上述工作室划分为一室和另一室;液室,其划分形成于上述中空部内;第一隔壁和第二隔壁,该第一隔壁和第二隔壁收纳在上述中空部内且在该第一隔壁与第二隔壁之间划分形成第二液室;一侧阀室,其由上述第一隔壁划分形成,并与上述一室连通;另一侧阀室,其由上述第二隔壁划分形成,并与上述另一室连通;一侧端口,其将上述一侧阀室与上述第二液室之间连通;另一侧端口,其将上述另一侧阀室与上述第二液室之间连通;一侧阻尼阀,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一侧端口;以及另一侧阻尼阀,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另一侧端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旋转减震器的改进。
背景技术
以往,使用如下一种旋转减震器,该旋转减震器包括:轴;一对侧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壳体,其被一对侧板夹持而在内部划分形成工作室;以及叶片,其设于轴而将工作室划分为一室和另一室。
例如,在JP11-82593A和JP11-344066A中公开有一种以如下方式工作的旋转减震器:若旋转力自外部作用于轴,则叶片随着轴的旋转而在工作室内移动而将一室缩小,将另一室扩大。在这些旋转减震器中,通过利用阻尼阀对自缩小的一室向扩大的另一室移动的油的流动施加阻力,来衰减轴的旋转。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这样的旋转减震器为了产生阻尼力而包括阻尼阀。在JP11-82593A的旋转减震器中,在形成工作室的壳体的侧方横向上并列配置有两个阻尼阀。在JP11-344066A的旋转减震器中,在用于将圆盘状的壳体的工作室之间分隔的隔壁部设置两个通孔,收纳分别与该通孔相对应的阻尼阀。
因而,在JP11-82593A的旋转减震器中,由于阻尼阀设于壳体的侧方,旋转减震器变得大型。因此,旋转减震器的重量变重,可能会破坏对车辆等减震对象的装载性。
另外,在JP11-344066A的旋转减震器中,由于阻尼阀设于将壳体的工作室之间分隔的隔壁部,因此,轴的可摆动范围减少。若欲充分地确保轴的可摆动范围,则必须增大壳体的外径,因此与JP11-82593A的旋转减震器同样,JP11-344066A的旋转减震器变得大型。因此,旋转减震器的重量变重,可能会破坏对车辆等减震对象的装载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点而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轻量且小型的旋转减震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旋转减震器,其包括:轴,其设为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在该轴的内部具有中空部;一对侧板,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轴;壳体,其设于上述一对侧板之间,在该壳体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工作室;叶片,其设于上述轴,该叶片的顶端与上述壳体的内周滑动接触而将上述工作室划分为一室和另一室;液室,其划分形成于上述中空部内;第一隔壁,其收纳在上述中空部内,用于划分形成上述液室;第二隔壁,其收纳在上述中空部内,以该第二隔壁与上述第一隔壁在轴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该第二隔壁;第二液室,其划分形成于上述中空部内的上述第一隔壁与上述第二隔壁之间,并与上述液室连通;一侧阀室,在上述中空部内利用上述第一隔壁划分形成该一侧阀室,该一侧阀室与上述一室连通;另一侧阀室,在上述中空部内利用上述第二隔壁划分形成该另一侧阀室,该另一侧阀室与上述另一室连通;一侧端口,其设于上述第一隔壁,并将上述一侧阀室与上述第二液室之间连通;另一侧端口,其设于上述第二隔壁,并将上述另一侧阀室与上述第二液室之间连通;一侧阻尼阀,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一侧端口;以及另一侧阻尼阀,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另一侧端口。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减震器的纵剖视图。
图2是图1中的II-II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减震器D。
如图1和图2所示,旋转减震器D包括:轴1,其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一对侧板2、3,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轴;筒状的壳体4,其设于一对侧板2、3之间,在该壳体4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工作室R;叶片5,其设于轴1,该叶片5的顶端与壳体4的内周滑动接触而将工作室R划分为一室R1和另一室R2;阻尼阀V,其设于轴1内,并用于对在一室R1和另一室R2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若使轴1相对于壳体4沿周向旋转,则旋转减震器D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
轴1形成为内部具有中空部1a的筒状。轴1包括:梳状齿1b,其设于轴1的顶端外周而能够与接头等(省略图示)连结;扩径部1c,其外径形成为大于其他的部分;一对叶片5,其以在周向上空开180度间隔的方式形成于扩径部1c的外周;四个通孔1d、1e、1f、1g,其在扩径部1c的一对叶片5之间的侧部开口而与中空部1a连通。
为了与图外的接头等连结而在轴1上设有梳状齿1b,但连接方法并不限定于此。中空部1a的内径通过在轴1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中途设有台阶部1h而扩径。在轴1的一端的中空部1a的内周设有螺纹部1i。在轴1的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上旋装有有底筒状的盖30。
盖30用于封闭轴1的另一端。盖30包括贯通其底部的螺纹孔30a。在螺纹孔30a旋装有阀31。而且,在中空部1a内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有滑动隔壁32。
滑动隔壁32在比中空部1a内的滑动隔壁32靠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处划分有气室G。滑动隔壁32通过在中空部1a内沿轴向(在图1中为左右方向)移动,来增加或减少气室G的容积。在滑动隔壁32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划分形成有液室L。气室G能够在内部的压力的作用下对液室L进行加压。该气室G构成加压机构。能够借助阀31自外部向气室G填充气体。由此,能够自旋转减震器D的外部调整气室G的内部的压力。
在比中空部1a的滑动隔壁32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处收纳有阻尼阀V。阻尼阀V包括:第一隔壁33和第二隔壁34,该第一隔壁33和第二隔壁34收纳在中空部1a内;一侧端口33a,其设于第一隔壁33;另一侧端口34a,其设于第二隔壁34;一侧阻尼阀35,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一侧端口33a;以及另一侧阻尼阀36,其能够打开或关闭另一侧端口34a。
第一隔壁33和第二隔壁34在中空部1a内划分形成与液室L连通的第二液室L2。另外,第一隔壁33将第二液室L2和形成在中空部1a内的与第二液室L2相反侧的一侧阀室A划分开。另一个第二隔壁34将第二液室L2和形成在中空部1a内的与第二液室L2相反侧的另一侧阀室B划分开。
第一隔壁33、第二隔壁34、一侧阻尼阀35及另一侧阻尼阀36安装于杆37的外周。这些各个构件利用杆37一体化。
在杆37安装有:分隔构件38,其与中空部1a的内周嵌合;以及保持构件39,其用于将阻尼阀V固定在中空部1a内的预定位置。
利用滑动隔壁32将中空部1a内的比分隔构件38靠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处划分为液室L和气室G。在中空部1a内,在分隔构件38与第一隔壁33之间形成有一侧阀室A,在保持构件39与第二隔壁34之间形成有另一侧阀室B。一侧阀室A经由通孔1d、1e与一室R1连通。另一侧阀室B经由通孔1f、1g与另一室R2连通。
第一隔壁33形成为圆盘状。第一隔壁33包括:一侧端口33a和单向端口33b,该一侧端口33a和单向端口33b将一侧阀室A与第二液室L2之间连通;以及贯穿孔33c,杆37贯穿该贯穿孔33c。在第一隔壁33的外周上安装有密封圈45,该密封圈45与中空部1a的内周紧贴而防止一侧阀室A与第二液室L2之间通过第一隔壁33的外周而连通。
第二隔壁34形成为圆盘状。第二隔壁34包括:另一侧端口34a和单向端口34b,该另一侧端口34a和单向端口34b将另一侧阀室B与第二液室L2之间连通;以及贯穿孔34c,杆37贯穿该贯穿孔34c。在第二隔壁34的外周上安装有密封圈46,该密封圈46与中空部1a的内周紧贴而防止另一侧阀室B与第二液室L2之间通过第二隔壁34的外周而连通。
在第一隔壁33的第二液室L2侧层叠设有作为一侧阻尼阀35的环状的叶片阀。一侧阻尼阀35安装于杆37的外周,从而封闭一侧端口33a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开口。
一侧阻尼阀35的内周固定于杆37的外周,容许一侧阻尼阀35的外周发生挠曲。在一侧阀室A的压力超过第二液室L2的压力且两者之间的压力差达到了阀开启压力的情况下,一侧阻尼阀35发生挠曲而打开一侧端口33a并容许液体通过,并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第一隔壁33的一侧阀室A侧层叠设有环状的单向阀47。单向阀47安装于杆37的外周,从而封闭单向端口33b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开口。
单向阀47的内周固定于杆37的外周,容许单向阀47的外周发生挠曲。在第二液室L2的压力超过一侧阀室A的压力的情况下,单向阀47发生挠曲而打开单向端口33b并容许液体通过。单向阀47形成为几乎不对通过液体施加阻力。
在一侧阀室A的压力低于第二液室L2的压力的情况下,一侧阻尼阀35被向第一隔壁33按压而封闭一侧端口33a。如此,一侧端口33a为利用一侧阻尼阀35仅容许液体自一侧阀室A向第二液室L2流动的单向通行端口。
在第二隔壁34的第二液室L2侧层叠设有作为另一侧阻尼阀36的环状的叶片阀。另一侧阻尼阀36安装于杆37的外周,从而封闭另一侧端口34a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开口。另一侧阻尼阀36的内周侧固定于杆37的外周,容许另一侧阻尼阀36的外周发生挠曲。另外,利用配置于杆37的外周的螺旋弹簧48对另一侧阻尼阀36施加有初始负荷。
在另一侧阀室B的压力超过第二液室L2的压力且两者之间的压力差达到了阀开启压力的情况下,另一侧阻尼阀36发生挠曲而打开另一侧端口34a并容许液体通过,并对该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能够通过更换螺旋弹簧48等而调节按压另一侧阻尼阀36的作用力来改变另一侧阻尼阀36的阀开启压力。
在另一侧阀室B的压力低于第二液室L2的压力的情况下,该另一侧阻尼阀36被向第二隔壁34按压而封闭另一侧端口34a。如此,另一侧端口34a为利用另一侧阻尼阀36仅容许液体自另一侧阀室B向第二液室L2流动的单向通行端口。
在第二隔壁34的另一侧阀室B侧层叠设有环状的单向阀49。单向阀49安装于杆37的外周,从而封闭单向端口34b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开口。
单向阀49的内周固定于杆37的外周,容许单向阀49的外周发生挠曲。在第二液室L2的压力超过另一侧阀室B的压力的情况下,单向阀49发生挠曲而打开单向端口34b并容许液体通过。单向阀49形成为几乎不对通过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仅在另一侧阻尼阀36设置螺旋弹簧48而对另一侧阻尼阀36施力,但并不限定于此,还可以利用螺旋弹簧对一侧阻尼阀35施力。另外,另一侧阻尼阀36的内周在轴向上相对于杆37固定,但也可以将另一侧阻尼阀36以能够沿轴向移动的方式安装于杆37。在该情况下,针对开启阀后的压力上升,另一侧阻尼阀36在杆37上向远离第二隔壁34的方向滑动,另一侧端口34a较大程度地打开。一侧阻尼阀35也可以采取同样的结构。
另外,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均为层叠多张环状板而构成的层叠叶片阀。该环状板的张数任意,该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还可以是根据对旋转减震器D所期望的阻尼特性而仅利用一张环状板构成的叶片阀。
另外,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也可以是叶片阀以外的阀芯。例如,也可以利用提动阀、针阀这样的阀芯。另外,阻尼阀V还可以是不需要阻尼孔、节流孔这样的阀芯的阀。另外,通过将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设为叶片阀,相比于采用提动阀、针阀这样的阀芯的情况,能够缩短阻尼阀V的整体长度。另外,还具有这样的优点:通过变更用于构成叶片阀的环状板的板厚、层叠张数而能够容易地调节旋转减震器D的阻尼特性。
分隔构件38包括:开孔圆盘状的分隔板38a,其安装于杆37的外周;以及环状的嵌合部38b,其设于分隔板38a的外周且与中空部1a的内周嵌合。在分隔构件38的外周安装有密封圈50,该密封圈50与中空部1a的内周紧贴而防止一侧阀室A与液室L之间通过分隔构件38的外周而连通。
保持构件39形成为环状。保持构件39包括:环状部39a,其安装于杆37的外周;以及嵌合部39b,其设于环状部39a的外周而嵌合于中空部1a的内周。在保持构件39的嵌合部39b的外周安装有密封圈51,该密封圈51用于防止另一侧阀室B与中空部1a内的比保持构件39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处之间通过保持构件39的外周而连通。
杆37形成为中间包括凸缘37a的筒状。杆37在顶端和基端的外周设有螺纹部37b、37c。在该杆37的比外周的凸缘37a靠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依次组装有一侧阻尼阀35、第一隔壁33、单向阀47及分隔构件38。而且,若在杆37的螺纹部37b旋装螺母52,则一侧阻尼阀35、第一隔壁33、单向阀47及分隔构件38固定于杆37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
在杆37的比外周的凸缘37a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依次组装有螺旋弹簧48、另一侧阻尼阀36、第二隔壁34、单向阀49及保持构件39。而且,若在螺纹部37c旋装螺母53,则螺旋弹簧48、另一侧阻尼阀36、第二隔壁34、单向阀49及保持构件39固定于杆37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凸缘37a还同时用作支承螺旋弹簧48的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的弹簧支承件。螺旋弹簧48以被压缩的状态安装在凸缘37a与另一侧阻尼阀36之间。螺旋弹簧48的作用力作用于另一侧阻尼阀36。
如此,构成阻尼阀V的构件固定于杆37而被组件化。然后,将杆37的基端自中空部1a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朝向中空部1a的内方插入,以直到保持构件39的嵌合部39b的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与中空部1a的台阶部1h相抵接为止的方式按入到中空部1a内。如此,在中空部1a内收纳了组件化的阻尼阀V之后,在设于中空部1a的右端的螺纹部1i旋装外螺纹螺母40,利用外螺纹螺母40和台阶部1h夹持保持构件39的嵌合部39b。由此,保持构件39固定于轴1。
若保持构件39固定于轴1,则保持构件39保持杆37。由此,阻尼阀V的结构构件和分隔构件38固定于轴1。另外,杆37形成为筒状,并形成有自凸缘37a的外周与杆37的内部连通的横孔37d。因此,液室L经由杆37内部与第二液室L2以及中空部1a内的比保持构件39靠右方的空间连通。
侧板2隔着圆盘状的板6安装于壳体4,封闭壳体4的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侧板2包括:轴保持部2a,其形成为筒状而供轴1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贯穿;凸缘部2b,其设于轴保持部2a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的外周;以及多个螺栓通孔2c,该多个螺栓通孔2c以在同一圆周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设于凸缘部2b。轴保持部2a的内周安装有筒状的轴承11,该轴承11与轴1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的外周滑动接触。在轴保持部2a的内周的比轴承11靠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分别安装有与轴1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环状的U型密封件13和环状的防尘密封件14。
U型密封件13与轴1的外周紧贴而将轴1与侧板2之间密封。防尘密封件14防止灰尘、尘埃自外方进入轴1与侧板2之间。在凸缘部2b的壳体4侧安装有O型密封圈15。O型密封圈15与板6紧贴而将侧板2与板6之间密封。
侧板3隔着圆盘状的板7安装于壳体4,封闭壳体4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侧板3包括:凹状的轴保持部3a,其供轴1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插入;凸缘部3b,其设于轴保持部3a的外周;多个螺栓通孔3c,该多个螺栓通孔3c以在同一圆周上空开间隔的方式设于凸缘部3b;以及液体注入口3d,其贯通轴保持部3a的底部。另外,在液体注入口3d旋装有用于封闭该液体注入口3d的插塞41。
侧板3封闭轴1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的开口端。侧板3封闭中空部1a的比保持构件39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处的空间。该空间经由杆37的内部与液室L和第二液室L2连通。该空间通过被侧板3封闭而作为副液室Ls发挥功能。
另外,第二液室L2经由一侧端口33a、单向端口33b、一侧阀室A及通孔1d、1e与一室R1连通,经由另一侧端口34a、单向端口34b、另一侧阀室B及通孔1f、1g与另一室R2连通。因此,副液室Ls还与一室R1和另一室R2连通。
副液室Ls经由液体注入口3d而与旋转减震器D的外部连通。若使旋转减震器D的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朝向上方而使液体注入口3d朝向上方,并自旋转减震器D的外部向液体注入口3d注入液体,则能够在不混入气体的情况下向副液室Ls和与其连通的液室L、第二液室L2、一室R1及另一室R2的内部填充液体。因此,能够非常简单地向旋转减震器D进行注液。另外,在排出液体时也能够同样地经由液体注入口3d排出液体。因此,也容易更换旋转减震器D的液体。
在轴保持部3a的内周安装有与轴1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筒状的轴承16。在轴保持部3a的内周的比轴承16靠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处安装有与轴1的外周滑动接触的环状的U型密封件18。由于轴保持部3a未向外部敞开,因此侧板3上未设有防尘密封件。然而,在轴1的另一端向外方突出而轴保持部3a向外部敞开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防尘密封件。
在侧板3的壳体4侧安装有O型密封圈19。O型密封圈19将侧板3与板7之间密封。侧板2、3例如由铝等轻量的材料形成。因此,能够减轻旋转减震器D的整体重量。
板6、7形成为厚度比侧板2、3的厚度薄的圆盘状。板6、7包括:轴通孔6a、7a,其形成于板6、7的中央而供轴1贯穿;多个螺栓通孔6b、7b,其设于与侧板2、3的各螺栓通孔2c、3c相对应的位置。板6、7是为了通过与叶片5滑动接触来保护侧板2、3而设置的。
为了确保板6、7的耐磨性,优选板6、7的叶片5一侧的表面由耐磨性优越的材料形成。具体而言,例如可以利用高硬度的材料形成板6、7的整体。另外,还可以通过在板6、7的与叶片5相接触的表面(滑动面)形成镀层、类金刚石保护膜、或对表面施加气体软氮化处理、热处理、加硅处理,来提高表面的耐磨性。另外,也可以不设置板6、7而直接在壳体4安装侧板2、3。
壳体4包括:主体20,其形成为筒状而在内部划分形成工作室R;多个螺纹孔21,其以与侧板2的各螺栓通孔2c相对应的方式设于主体20的另一端侧(在图1中为左侧);以及多个螺纹孔22,其以与侧板3的各螺栓通孔3c相对应的方式设于主体20的一端侧(在图1中为右侧)。
在壳体4的另一端侧依次安装有板6和侧板2。通过将贯穿了螺栓通孔2c、6b的螺栓25旋装于螺纹孔21而使板6和侧板2与壳体4一体化。在壳体4的一端侧依次安装有板7和侧板3。通过将贯穿了螺栓通孔3c、7b的螺栓26旋装于螺纹孔22而使板7和侧板3与壳体4一体化。螺栓25、26是使用强度上所要求的数量即可。因此,螺栓通孔2c、3c、6b、7b及螺纹孔21、22设为与强度上所要求的螺栓25、26的数量相对应的数量。
若使轴1贯穿壳体4内部,并且如上所述那样在壳体4安装板6、7和侧板2、3,则壳体4内被密闭。此时,在壳体4内形成有两个扇状的工作室R。叶片5的顶端与壳体4的内周滑动接触。利用叶片5分别将两个工作室R划分为室C1和室C2。在室C1和室C2内封入有例如工作油等液体。另外,在壳体4的主体20的两端(在图1中为左端和右端)安装有环绕工作室R外周的O型密封圈27、28。壳体4与板6、7之间利用O型密封圈27、28密封。由此,工作室R被密闭。
室C1划分于一对叶片5的一端侧(在图2中为左上和右下),室C2划分于叶片5的另一端侧(在图2中为右上和左下)。在图2中,在轴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利用叶片5使室C1扩大并且使室C2缩小。另一方面,在图2中,在轴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下,利用叶片5使室C1缩小并且使室C2扩大。
容积随着轴1的旋转一起扩大或缩小的室C1彼此之间经由轴1的通孔1d、1e以及一侧阀室A连通而形成为一室R1。同样,容积随着轴1的旋转一起扩大或缩小的室C2彼此之间经由轴1的通孔1f、1g以及另一侧阀室B连通而形成为另一室R2。利用叶片5将一室R1和另一室R2划分开。通孔1d、1e设为在叶片5的根部开口,以使得即使轴1旋转也能够维持室C1彼此之间的连通状态。另外,通孔1f、1g也设为在叶片5的根部开口,以使得即使轴1旋转也能够维持室C2彼此之间的连通状态。
叶片5在其顶端具有圆弧状表面。在叶片5上,在自侧板2侧即另一端(在图1中为左端)到顶端和侧板3侧即一端(在图1中为右端)的整个范围内安装有U字状的密封件10。密封件10与壳体4的内周面以及板6、7的端面滑动接触,从而将叶片5与壳体4之间以及叶片5与板6、7之间密封。
另外,在自主体20的内周的与轴1的扩径部1c的外周滑动接触的部分到主体20的两端(在图1中为左端和右端)的整个范围内安装有U字状的密封件29。在板6的内周设有侧密封件12,该侧密封件12与轴通孔6a的侧壁和轴1的扩径部1c这两者滑动接触,而将板6与轴1之间密封。在板7的内周设有侧密封件17,该侧密封件17与轴通孔7a的侧壁和轴1的扩径部1c这两者滑动接触,而将板7与轴1之间密封。利用这些密封件29、密封件10、侧密封件12、17以及O型密封圈27、28,使一室R1和另一室R2以不会在不经由阻尼阀V的情况下互相连通的方式密封。
另外,通过设置液体注入口3d,能够向旋转减震器D进行注液,但也可以在壳体4设置与一室R1连通的注入口和与另一室R2连通的注入口,而能够直接向一室R1和另一室R2进行注液。
以下,说明旋转减震器D的工作。
在图2中,若轴1向逆时针方向旋转,而叶片5将一室R1压缩,则一室R1内的压力上升,一侧阻尼阀35发生挠曲而打开一侧端口33a。因此,被从一室R1推出的液体经由一侧阀室A、一侧端口33a流入第二液室L2。另外,液体推开单向阀49而经由单向端口34b和另一侧阀室B流入另一室R2。而且,在液体通过一侧端口33a时,一侧阻尼阀35对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从而在一室R1与另一室R2的压力之间产生差值。由此,旋转减震器D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
另一方面,在图2中,若轴1向顺时针方向旋转,而叶片5将另一室R2压缩,则另一室R2内的压力上升。若将另一侧阻尼阀36向第二液室L2按压的力变大而克服螺旋弹簧48的作用力,则螺旋弹簧48被压缩而另一侧阻尼阀36发生挠曲,从而打开另一侧端口34a。由此,被从另一室R2推出的液体经由另一侧阀室B和另一侧端口34a流入第二液室L2。另外,液体推开单向阀47而经由单向端口33b和一侧阀室A流入一室R1。而且,在液体通过另一侧端口34a时,另一侧阻尼阀36对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从而在另一室R2和一室R1的压力之间产生压力差。由此,旋转减震器D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
另外,在由旋转减震器D内液体的温度变化导致液体的体积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滑动隔壁32在中空部1a内沿轴向移动而使气室G的容积增加或减少。由此,能够补偿液体的体积变化。
具体而言,在液体的体积产生变化的情况下,剩余或缺少与在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内发生变化的体积量相对应的量的液体。因此,滑动隔壁32仅在中空部1a内移动与发生变化的体积量相对应的量。由此,在液体剩余的情况下,剩余量的液体自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经由第二液室L2排出到液室L。另一方面,在液体不足的情况下,不足量的液体自液室L供给至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气室G内的压力经由液室L向一室R1、另一室R2、一侧阀室A及另一侧阀室B传递。因此,通过提高气室G内的压力,使液体的表观上的刚性升高,因此旋转减震器D能够响应性良好地产生阻尼力。
如上所述,旋转减震器D为随着轴1的旋转而产生用于衰减轴1的旋转的阻尼力的减震器。在旋转减震器D中,在轴1内设有:一侧阻尼阀35,其用于对液体的自一室R1向另一室R2的流动施加阻力;以及另一侧阻尼阀36,其用于对液体的自另一室R2向一室R1的流动施加阻力。因此,不必将阻尼阀35、36设置在壳体4的侧方或设置在对轴1的可摆动范围产生影响的部位,能够使旋转减震器D小型化并且轻量化。
另外,在以往作为无用空间的轴1内设有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因此即使使用构造复杂的阀作为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也不会对轴1的外径、长度产生影响。因此,能够在不使旋转减震器D大型化的情况下实现被要求的阻尼特性。
在轴1内形成中空部1a而收纳有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由于产生阻尼力的阻尼力发生源根据轴1的旋转方向而在一侧阻尼阀35与另一侧阻尼阀36之间切换,因此,能够根据旋转减震器D的旋转方向而产生最佳的阻尼力。
而且,在旋转减震器中,在第一隔壁33与第二隔壁34之间设有与液室L连通的第二液室L2。因此,无论轴1向任一方向旋转,第二液室L2都配置于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的下游侧。因此,不会妨碍一室R1和另一室R2之中的压缩侧的室的压力的升高。因而,旋转减震器D能够产生稳定的阻尼力。
另外,在轴1内设有液室L和气室G。因此,不必将液室L和气室G设置在壳体4的侧方或设置在对轴1的摆动范围产生影响的部位。因此,能够进一步使旋转减震器D小型化。
加压机构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结构,也可以做成将隔膜、气囊设置在中空部1a内而划分形成液室L和气室G的结构来代替利用滑动隔壁32划分形成气室G的结构。另外,还可以代替设置在中空部1a内部而在一室R1或另一室R2的内部收纳隔膜、气囊来形成气室,从而做成加压机构。
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为环状的叶片阀,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安装于贯穿第一隔壁33和第二隔壁34的杆37的外周,且固定于第一隔壁33和第二隔壁34。如此,构成阻尼阀V的各部件被组件化,因此,将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收纳到轴1的中空部1a内的收纳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旋转减震器D包括:分隔构件38,其设于杆37的基端且嵌插在中空部1a内而将液室L和一侧阀室A分隔开;以及保持构件39,其保持杆37,且封闭另一侧阀室B。保持构件39包括:环状部39a,其安装于杆37的外周;以及嵌合部39b,其设于环状部39a的外周且嵌合于中空部1a的内周。在中空部1a的内周设有台阶部1h。通过利用台阶部1h和旋装在中空部1a内周的外螺纹螺母40夹持嵌合部39b,将保持构件39固定于轴1内。因此,在用于将第一隔壁33和第二隔壁34与层叠于第一隔壁33和第二隔壁34的一侧阻尼阀35和另一侧阻尼阀36一体化的杆37未作用有外螺纹螺母40按压保持构件39的负荷。因此,根据旋转减震器D,能够实现与目标一样的阻尼特性。
通过将杆37形成为筒状,能够自保持构件39的外部向液室L、第二液室L2、一室R1及另一室R2注入液体。因此,在旋转减震器D中,能够非常容易地进行液体注入作业。
通过使中空部1a向轴1的至少一端开口,且利用一个侧板3覆盖该一端,在保持构件39与侧板3之间形成与液室L连通的副液室Ls。如此,不仅使液室L还使副液室Ls作为液室发挥功能,从而能够充分地确保液室容积。另外,与其相对应地,能够充分地确保气室G的容积。因此,能够减少由液体的体积变化导致的气室G内的压力变动。因而,根据旋转减震器D,能够减少由温度变化导致的阻尼特性变化量。
根据以上的实施方式,起到以下所示的效果。
旋转减震器D随着轴1的旋转而发挥用于抑制轴1旋转的阻尼力。在旋转减震器D中,用于对在一室R1与另一室R2之间来回流动的液体的流动施加阻力的一侧阻尼阀和另一侧阻尼阀设于轴内。因此,不必将一侧阻尼阀和另一侧阻尼阀设在壳体的侧方或设在对轴的可摆动范围产生影响的部位。因而,能够使旋转减震器D小型化和轻量化。
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上述实施方式仅示出了本发明的应用例的一部分,其宗旨并不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范围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具体结构。
本申请基于2012年3月5日向日本国特许厅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2-047679主张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照编入到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的实施例所包含的排他性或特征要求保护如下。
Claims (6)
1.一种旋转减震器(D),其包括:
轴(1),其设为能够绕中心轴线旋转,在该轴的内部具有中空部(1a);
一对侧板(2、3),其以能够旋转的方式支承上述轴(1);
壳体(4),其设于上述一对侧板(2、3)之间,在该壳体(4)的内部划分形成有工作室;
叶片(5),其设于上述轴(1),该叶片(5)的顶端与上述壳体(4)的内周滑动接触而将上述工作室划分为一室(R1)和另一室(R2);
液室(L),其划分形成于上述中空部(1a)内;
分隔构件(38),其收纳在上述中空部(1a)内,用于划分形成上述液室(L);
第一隔壁(33),其以与上述分隔构件(38)在轴向上分离的方式设于上述中空部(1a)内,
第二隔壁(34),其收纳在上述中空部(1a)内,以该第二隔壁(34)与上述第一隔壁(33)在轴向上分离的方式设置该第二隔壁(34);
一侧阀室(A),其划分形成于上述中空部(1a)内的上述分隔构件(38)与上述第一隔壁(33)之间,该一侧阀室(A)与上述一室(R1)连通;
第二液室(L2),其划分形成于上述中空部(1a)内的上述第一隔壁(33)与上述第二隔壁(34)之间,并与上述液室(L)连通;
另一侧阀室(B),在上述中空部(1a)内利用上述第二隔壁(34)划分形成该另一侧阀室(B),该另一侧阀室(B)与上述另一室(R2)连通;
一侧端口(33a),其设于上述第一隔壁(33),并将上述一侧阀室(A)与上述第二液室(L2)之间连通;
另一侧端口(34a),其设于上述第二隔壁(34),并将上述另一侧阀室(B)与上述第二液室(L2)之间连通;
一侧阻尼阀(35),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一侧端口(33a);以及
另一侧阻尼阀(36),其能够打开或关闭上述另一侧端口(34a)。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D),其中,
在上述轴(1)内设有上述液室(L)和用于对上述液室(L)加压的加压机构(G)。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减震器(D),其中,
上述一侧阻尼阀(35)和上述另一侧阻尼阀(36)为,安装于将上述第一隔壁(33)和上述第二隔壁(34)贯穿的杆(37)的外周而分别固定于上述第一隔壁(33)和上述第二隔壁(34)的环状的叶片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减震器(D),其中,
该旋转减震器(D)包括:
保持构件(39),其保持上述杆(37),并封闭上述另一侧阀室(B);以及
外螺纹螺母(40),其旋装在上述中空部(1a)的内周,并将上述保持构件(39)固定于上述中空部(1a),
在上述中空部(1a)的内周设有台阶部(1h),
上述保持构件(39)具有:环状部(39a),其安装于上述杆(37)的外周;以及嵌合部(39b),其设于上述环状部(39a)的外周且嵌合于上述中空部(1a)内;
上述外螺纹螺母(40)通过在该外螺纹螺母(40)与上述台阶部(1h)之间夹持上述保持构件(39)的上述嵌合部(39b)而将上述保持构件(39)的上述嵌合部(39b)固定于上述中空部(1a)。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减震器(D),其中,
上述中空部(1a)向上述轴(1)的至少一端开口,
一个上述侧板(2、3)覆盖上述轴(1)的上述一端而在该一个上述侧板(2、3)与上述保持构件(39)之间形成与上述液室(L)连通的副液室(Ls)。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减震器(D),其中,
一个上述侧板(2、3)具有液体注入口(3d),该液体注入口(3d)与上述副液室(Ls)连通而能够向上述液室(L)、上述第二液室(L2)、上述一室(R1)及上述另一室(R2)注入液体。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047679A JP5831833B2 (ja) | 2012-03-05 | 2012-03-05 | ロータリダンパ |
JP2012-047679 | 2012-03-05 | ||
PCT/JP2013/055641 WO2013133155A1 (ja) | 2012-03-05 | 2013-03-01 | ロータリダンパ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160173A CN104160173A (zh) | 2014-11-19 |
CN104160173B true CN104160173B (zh) | 2016-11-30 |
Family
I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4160172B (zh) | 旋转减震器 | |
KR0184044B1 (ko) | 감쇠력 조절형 유압 댐퍼 | |
CN101688415B (zh) | 用于行李箱或类似物的铰链 | |
US8944422B2 (en) | Spring system for bicycles | |
JP2009014012A (ja) | 緩衝器 | |
US6536565B2 (en) | Rotary damper | |
CN108071436A (zh) | 阀开闭时期控制装置 | |
CN104755821B (zh) | 调平阀 | |
CN109804177B (zh) | 旋转阻尼器 | |
WO2012169343A1 (ja) | バルブ構造 | |
BR112012006911B1 (pt) | Distribuidor de amortecedor hidráulico para um amortecedor hidráulico | |
CN104160173B (zh) | 旋转减震器 | |
JP2004017824A (ja) | 回転ダンパ及び該回転ダンパを具備するコンソールボックス | |
US9702425B2 (en) | Rotary damper | |
JP6474479B1 (ja) | ロータリダンパ | |
JP2012197863A (ja) | ロータリダンパ | |
WO2021100262A1 (ja) | ロータリダンパ | |
JP2013181642A (ja) | ロータリダンパ | |
JPH08303512A (ja) | ロータリダンパ | |
JP4740086B2 (ja) | サスペンション装置 | |
JP4564854B2 (ja) | 油圧緩衝器 | |
JP2007002994A (ja) | 油圧緩衝器のピストン装置 | |
JPH0740776Y2 (ja) | 弁装置 | |
JP2010060082A (ja) | 液圧緩衝器 | |
JP2022123384A (ja) | 緩衝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after: KAYABA INDUSTRY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Applicant before: Kayaba Industry Co., Ltd.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