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60080A - 手套制造方法、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手套和涂层手套 - Google Patents

手套制造方法、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手套和涂层手套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60080A
CN104160080A CN201380012044.XA CN201380012044A CN104160080A CN 104160080 A CN104160080 A CN 104160080A CN 201380012044 A CN201380012044 A CN 201380012044A CN 104160080 A CN104160080 A CN 10416008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g
shaped portion
knitting needle
finger
basal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12044.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60080B (zh
Inventor
稻垣敏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owa Glove Co
Original Assignee
Showa Glove Co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owa Glove Co filed Critical Showa Glove Co
Publication of CN10416008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08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6008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6008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8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gl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DOUTERWEAR; PROTECTIVE GARMENTS; ACCESSORIES
    • A41D19/00Gloves
    • A41D19/015Protective glov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1WEARING APPAREL
    • A41HAPPLIANCES OR METHODS FOR MAKING CLOTHES, e.g. FOR DRESS-MAKING OR FOR TAILOR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A41H43/00Other methods, machines or applia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Gloves (AREA)
  • Knitting Machin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使用了横编织机的手套制造方法,具有在用第一织针组编织了第一袋状部后编织第二袋状部的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编织主体部的主体部编织工序和编织与第一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在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用第二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第一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第二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用第一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第一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第二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所述手套制造方法能容易地制造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的手套。

Description

手套制造方法、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手套和涂层手套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手套制造方法、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手套和涂层手套。
背景技术
以往,在编织手套时使用把多个织针以大体平行的方式排列成前后两列的横编织机。使用这样的横编织机通常依次形成小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食指用袋状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拇指用袋状部和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由此制造手套。
在制造所述手套时,利用被称为调节垫片(カミソリ)的抑制杆,使得在袋状部间的指叉部(指股)不产生窟窿。具体地说,例如在编织了无名指的袋状部后,用抑制杆保持所述无名指的袋状部的针织线圈(編み目)中的、中指侧的针织线圈。通过处于穿过被所述抑制杆保持的针织线圈的状态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的中指侧的织针,编织中指的袋状部,同样地编织食指的袋状部。此后在形成三指连体部时,通过解除抑制杆的保持,连接无名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和食指的袋状部。
可是,在使用了抑制杆的制造中存在以下的问题。
(1)不仅抑制杆的调节困难且麻烦,而且当抑制杆的动作产生状况不佳时,会导致制造出有瑕疵的手套,并且生产效率降低。
(2)抑制杆本身的加工是困难的,此外由于抑制杆是易耗品,所以制造成本高。
(3)在制作针数(ゲージ数)大的手套的情况下,使用的纱线细,因抑制杆的摩擦造成的纱线断开的可能性变大。
(4)在使用抑制杆编织的结构的手套中,指叉部欠缺柔软性。因此在通过把手套套在手模型上形成涂层来制造涂层手套的情况下,手套难以与手模型合身,会招致在指叉部产生涂层不良的问题。
此外,作为手套的编织方法,公知的有日本专利公告公报特公昭61-32420号所记载的方法。在所述公报中,记载了在编织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时不使用抑制杆的方法。具体地说明所述公报所记载的方法,该方法在编织了小指用袋状部后,通过与编织了所述小指用袋状部的织针不同的织针编织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在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最后两次的环绕线圈横列(周回コース)中,在先进行的第一次环绕线圈横列中,使用编织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织针、以及编织了小指用袋状部的织针中的位于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侧且是前侧的织针进行编织,在之后的第二次环绕线圈横列(最终环绕线圈横列)中,使用编织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织针、以及编织了小指用袋状部的织针中的位于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侧且是后侧的织针进行编织。此外,所述公报所记载的方法在编织了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后进行的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绕的编织的、最初的环绕线圈横列中,在所述指叉部进行集圈编织(タック編み)。
可是,在所述公报所记载的方法中,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最后两次的第一环绕线圈横列和第二环绕线圈横列只不过是分别仅用前片或后片中的任意一方与小指用袋状部连接,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即,例如在第一环绕线圈横列(在先的环绕线圈横列)中,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只不过是仅用小指用袋状部的前片的一个线圈连接,因此仍然容易在前片上产生窟窿。此外同样地,在第二环绕线圈横列(在后的环绕线圈横列)中,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也只不过是仅用小指用袋状部的前片的一个线圈连接,因此在前片上容易产生窟窿。这样,由于在最后两次的第一环绕线圈横列和第二环绕线圈横列中,容易分别在前片和后片上产生窟窿,所以综合起来变得更容易在指叉部产生窟窿,其结果不能充分地防止在指叉部产生窟窿。
此外,所述公报所记载的方法,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编织的最初的环绕线圈横列中,在所述指叉部进行集圈编织,但是由于集圈部分是双层的,所以欠缺伸缩性和柔软性。因此,在使用所述手套制造涂层手套的情况下,会存在下述问题:手套难以与手模型合身,导致指叉部的涂层不良。
此外,在所述公报的记载中,也公开了三指连体部的最后的环绕线圈横列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该其他的实施方式在三指连体部的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中,对于在先的两次的环绕线圈横列,进行已经叙述过的第一环绕线圈横列和第二环绕线圈横列(前后分别仅连接一个线圈),并且在最终的环绕线圈横列中,使用编织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织针、以及编织了小指用袋状部的织针中的在第一环绕线圈横列和第二环绕线圈横列中使用过的织针进行编织。即,在所述最终的环绕线圈横列中,在小指用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分别设置一个线圈。
可是,所述的利用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由于在最终的环绕线圈横列中,在前片和后片这双方中连接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所以与第一环绕线圈横列和第二环绕线圈横列相比,难以产生窟窿,但是在该最终的环绕线圈横列中,只不过仅用小指用袋状部的前后一个线圈连接。因此在产生了纱线松弛等的情况下,会导致在指叉部产生窟窿。特别是由于在针数大的手套中使用的纱线细,所以即使仅用前后一个线圈连接也不能充分连接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其结果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
此外,在如上所述的利用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中,由于控制多个相同的织针(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的彼此相邻部分的前后的织针),进行不同的环绕线圈横列,所以导致所述针织线圈部分的构造变得复杂,容易使戴手套的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在指叉部打开的方向上作用有力的情况下,由于结构复杂,不能把力均匀地分散到各环绕线圈横列上,力会仅集中在某个环绕线圈横列的纱线上,该部分的纱线变得容易伸长,其结果不能充分地阻止在指叉部产生窟窿。
而且如上所述,在利用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中,需要用于进行三种环绕线圈横列的控制,导致控制方法变得复杂。特别是在以往公知的横编织机中,通常用选针滚筒控制选定在每个环绕线圈横列中使用的织针,但是如果如所述那样地,在全部的指叉部进行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则织针的选定方式变得过多,用通常的选针滚筒不能应对,需要对选针滚筒等进行改进。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告公报特公昭61-32420号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的问题而做出的发明。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制造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的手套的手套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提供一种在指叉部不会产生涂层不良的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此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三个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容易地制造且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的手套。此外,本发明所要解决的第四个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容易地制造且指叉部的涂层良好的涂层手套。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用于解决所述的第一个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手套制造方法,其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手套,所述横编织机的具有针钩的多个织针以针钩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两列,所述手套具备构成覆盖手指的多个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并且与第一袋状部相邻的第二袋状部具有与第一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将所述多个织针划分为:第一织针组,编织第一袋状部;以及第二织针组,编织第二袋状部,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第一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第一袋状部;以及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在第一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第二袋状部,所述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袋基底部,在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第二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第一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第二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第一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第一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第二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通过该手套制造方法制造成的手套,其环形的袋基底部从第二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通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连接第一袋状部和第二袋状部。此外,所述袋基底部被编织入第一袋状部的针织线圈中的与第二袋状部侧相邻的前后两个针织线圈(前后合计四个针织线圈)中。具体地说,所述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从第二袋状部的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第一袋状部的针织线圈中的第二袋状部侧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第一袋状部的针织线圈中的第二袋状部侧的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第二袋状部的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如上所述,该手套的第二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具有前片(前面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后片(后面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这双方,因此能够用前后双方可靠地连接第一袋状部和第二袋状部,从而能够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此外,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由于分别被编织入第一袋状部的至少两个针织线圈中,所以能够更可靠地连接第一袋状部和第二袋状部,从而能够更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
此外,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以往的使用了抑制杆的制造方法相比,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手套。而且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以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相比,可以容易地对织针进行控制,使用通常使用的横编织机就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特别是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成的手套与以往的利用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相比,由于指叉部的构造简单,所以难以使戴手套的人有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容易使作用在指叉部的力均匀分散,难以产生窟窿。
此外,在该手套制造方法中,优选的是,所述手套制造方法还具有前后片连接工序,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至少在所述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的主体部编织工序后,通过第一织针组中的与第二织针组相邻的至少前后一对的织针和/或第二织针组中的与第一织针组相邻的至少前后一对的织针,编织第一前后片连接部,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连接第一袋状部和/或第二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按照这样构成的制造方法,可以制造所述袋基底部具有连接前片和后片的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的手套。这样制造出的手套由于前片和后片通过前后片连接部连接,所以在袋基底部更难产生窟窿。
优选的是,作为在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中编织前后片连接部的织针,使用在所述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编织袋基底部的第一织针组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的织针。由此,前后片连接部位于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纵行(ウェール)方向上,由于所述前后片连接部,向前后方向打开的力变得难以作用在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上,通过前后片连接部可以有效地防止袋基底部产生窟窿。
此外,虽然可以在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之前进行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但优选的是,在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后进行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当在袋基底部编织工序前进行了前后片连接工序的情况下,前后片连接部在指叉部会向外面侧露出。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地在袋基底部编织工序后进行前后片连接工序的情况下,前后片连接部比连接袋状部之间的部位更位于内面侧。因此在指叉部的手腕侧向打开前片和后片方向作用有力时(例如戴手套的人佩戴手套时),向打开所述前片和后片的方向作用的力变得与袋基底部相比更容易作用在位于内面侧的前后片连接部上,向前后方向打开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力难以起作用,所以能够更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
此外如上所述,当在袋基底部编织工序后进行前后片连接工序的情况下,优选的是,通过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编织其他的袋状部彼此之间的指叉部的第二前后片连接部。即,划分有第三织针组,该第三织针组是在所述第一织针组的相反侧与第二织针组相邻且编织第三袋状部的多个织针,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第三袋状部形成工序,该第三袋状部形成工序通过第三织针组编织第三袋状部,所述第三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通过第三织针组编织第三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环形的袋基底部,该环形的袋基底部从所述第三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并且连接第二袋状部和第三袋状部,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编织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以及第二前后片连接部。此外,在此,所谓的第二前后片连接部是指在第二袋状部和第三袋状部的指叉部连接第二袋状部和/或第三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的部分。通过采用所述结构,可以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形成多个前后片连接部,可以容易地进行织针的控制,可以使用通常的横编织机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此外,由于可以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形成多个前后片连接部,所以可以实现缩短制造的时间。
此外,用于解决所述的第一个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手套制造方法,其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手套,所述横编织机的具有针钩的多个织针以针钩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两列,所述手套具备构成覆盖手指的多个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所述手套的与无名指用袋状部相邻的中指用袋状部具有与无名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中指用袋状部相邻的食指用袋状部具有与中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小指用袋状部相邻的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具有与小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相邻的拇指用袋状部具有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将所述多个织针划分成:拇指用织针组,编织拇指用袋状部;食指用织针组,编织食指用袋状部;中指用织针组,编织中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织针组,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以及小指用织针组,编织小指用袋状部,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小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中指用袋状部;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食指用袋状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具有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的三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食指用袋状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以及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和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具有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小指用织针组的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所述小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拇指用袋状部;以及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所述拇指用织针组和所述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袋状的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无名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中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中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食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中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食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在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三指连体部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小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小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小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三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拇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的一列的食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拇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食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拇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通过该手套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的各个环形的袋基底部分别从中指用袋状部、食指用袋状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拇指用袋状部的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通过该手套制造方法可以制造通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与相邻的袋状部连接的手套。此外,所述手套的所述袋基底部被编织入相邻的袋状部的针织线圈中的前后两个针织线圈(合计四个针织线圈)中。这样,通过袋基底部的前片和后片双方可以可靠地连接袋状部之间,从而可以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此外,由于所述袋基底部的前片和后片分别被编织入相邻的袋状部的至少两个针织线圈中,所以可以更可靠地连接袋状部之间,从而可以更可靠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而且,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以往的使用了抑制杆的制造方法相比,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手套。此外,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以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相比,可以容易进行织针的控制,可以使用通常的横编织机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特别是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手套与以往的利用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相比,由于指叉部的构造简单,所以难以使戴手套的人有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容易使作用在指叉部的力均匀分散,不容易产生窟窿。
此外,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手套制造方法,其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手套,所述横编织机的具有针钩的多个织针以针钩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两列,所述手套具备构成覆盖手指的多个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所述手套的与小指用袋状部相邻的无名指用袋状部具有与小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无名指用袋状部相邻的中指用袋状部具有与无名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中指用袋状部相邻的食指用袋状部具有与中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相邻的拇指用袋状部具有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将所述多个织针划分为:拇指用织针组,编织拇指用袋状部;食指用织针组,编织食指用袋状部;中指用织针组,编织中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织针组,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以及小指用织针组,编织小指用袋状部,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小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中指用袋状部;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食指用袋状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具有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小指用织针组的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食指用袋状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以及所述小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拇指用袋状部;以及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所述拇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以及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袋状的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在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小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小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小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无名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的袋基底部,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无名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中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中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食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中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食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拇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的一列的食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拇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食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拇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通过该手套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的各个环形的袋基底部分别从无名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食指用袋状部和拇指用袋状部的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通过该手套制造方法可以制造通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与相邻的袋状部连接的手套。此外,所述手套的所述袋基底部被编织入相邻的袋状部的针织线圈中的前后两个针织线圈(合计四个针织线圈)中。这样,通过袋基底部的前片和后片这双方可以可靠地连接袋状部之间,可以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此外,由于所述袋基底部的前片和后片分别被编织入相邻的袋状部的至少两个针织线圈中,所以可以更可靠地连接袋状部之间,可以更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而且,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以往的使用了抑制杆的制造方法相比,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手套。此外,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以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相比,可以容易地进行织针的控制,使用通常的横编织机就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特别是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手套与以往的利用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相比,由于指叉部的构造简单,所以难以使戴手套的人有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容易使作用在指叉部的力均匀分散,从而难以产生窟窿。
优选的是,该手套制造方法用13针数以上进行编织。由此,可以制造薄且合手感(フィット感)优异的手套。而且,按照该手套制造方法,由于指叉部的构造为所述构造,所以即使是13针数以上,在指叉部也难以产生窟窿。
此外,用于解决所述的第二个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涂层手套制造方法,其包括:由所述构成内容构成的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以及涂层形成工序,在通过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的至少手掌区域形成涂层。
所述构成的涂层手套制造方法,由于使用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的手套制造涂层手套,所以难以产生指叉部的涂层不良。
此外,用于解决所述的第三个问题而做出的本发明的手套,该手套通过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成的前片和后片,构成连体部用袋状部、以及从连体部用袋状部突出设置且与各手指对应的多个手指用袋状部,所述袋状部具有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环形的袋基底部,至少任意一个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与所述袋状部的一侧相邻的、其他的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侧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与所述袋状部的一侧相邻的、其他的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侧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该手套的至少任意一个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前片)、以及后面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后片),通过前后双方可以可靠地连接袋状部之间,从而可以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此外,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由于分别被编织入相邻的袋状部的至少两个针织线圈中,所以可以更可靠地连接袋状部之间,从而可以更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此外,该手套与以往的使用了抑制杆的制造方法相比,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而且,该手套与以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相比,可以容易地对制造时的织针进行控制,使用通常的横编织机就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特别是该手套与以往的利用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相比,由于指叉部的构造简单,所以难以使戴手套的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容易使作用在指叉部的力均匀分散,从而难以产生窟窿。
此外在该手套中,优选的是,所述袋基底部具有连接前片和后片的前后片连接部。由此,因为通过前后片连接部连接前片和后片,所以在袋基底部上更难以产生窟窿。
优选的是,所述前后片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纵行方向上。由此,由于所述前后片连接部,向前后方向打开的力难以作用在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上,从而通过前后片连接部可以有效地防止袋基底部产生窟窿。
此外,虽然可以采用所述前后片连接部被设置成比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等更靠指尖方向的结构,但是优选的是,前后片连接部被设置成比所述前面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和所述后面部位更靠手腕方向。即,在把前后片连接部设置成比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等更靠指尖方向的情况下,会造成前后片连接部在指叉部向外面侧露出。另一方面,如上所述,在把前后片连接部设置成比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等更靠手腕方向的结构的情况下,前后片连接部位于比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等更靠内面侧。因此,在指叉部的手腕侧向打开前片和后片的方向作用有力时(例如戴手套的人佩戴手套时),向打开所述前片和后片的方向作用的力变得容易作用在位于比袋基底部更靠内面侧的前后片连接部上,向前后方向打开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力难以起作用,因此可以更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
此外,如上所述,在把前后片连接部设在手腕方向上的情况下,优选的是,在与所述前后片连接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设置在其他的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连接前片和后片的其他的前后片连接部。即,优选的是,该手套采用下述结构:至少两个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分别具有所述前面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所述后面部位以及所述前后片连接部,所述至少两个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前后片连接部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设置。由此,可以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形成多个前后片连接部,可以容易地对制造时的织针进行控制,使用通常的横编织机就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此外,由于可以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形成多个前后片连接部,所以可以实现缩短该手套的制造时间。
此外,优选的是,该手套用13针数以上进行编织。由此,可以制造薄且合手感优异的手套。而且由于该手套的指叉部由所述构造构成,所以即使是13针数以上,在指叉部也难以产生窟窿。
此外,用于解决所述的第四个问题的本发明的涂层手套,其具有: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所述手套;以及至少在所述手套的手掌区域形成的涂层。
由所述结构构成的涂层手套,由于使用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的手套来制造,所以难以产生指叉部的涂层不良。
此外,所谓“多个织针以针钩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两列”是指:“在使针钩侧相对的状态下将织针配置成前后两列,使前侧的织针和后侧的织针成对;也包括成对的织针彼此的位置在左右方向(前侧的多个织针的排列方向和后侧的多个织针的排列方向)上产生偏离(例如产生在排列方向上相邻的织针之间的间隔一半左右的偏离)的情况。此外,所谓的拇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分别指的是在解剖学上的第一指(firstfinger)、第二指(second finger)、第三指(third finger)、第四指(fourthfinger)和第五指(fifth finger)。
发明效果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所述手套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的手套。此外,所述涂层手套制造方法能够容易地制造在指叉部不会产生涂层不良的涂层手套。此外,所述手套能容易地制造、且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此外,所述涂层手套能容易地制造、且指叉部的涂层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织针控制方法的、选针滚筒的销(ピン)的配置图,是对后侧的织针进行控制的销的配置图。
图2是用于说明与图1为相同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织针控制方法的、选针滚筒的销的配置图,是对前侧的织针进行控制的销的配置图。
图3是用于说明与图1为相同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织针控制方法的、选针滚筒的销的配置图,是抽出了主要部分的配置图。
图4是用于说明与图1为相同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指叉部的针织线圈的结构的示意说明图,是编织了无名指用袋状部后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5是用于说明与图1为相同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指叉部的针织线圈的结构的示意说明图,是编织了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后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6是用于说明与图1为相同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指叉部的针织线圈的结构的示意说明图,是编织了中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后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7是用于说明与图1为相同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指叉部的针织线圈的结构的示意说明图,是编织了食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后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图8是用于说明与图1为相同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的指叉部的针织线圈的结构的示意说明图,是编织了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和第二前后片连接部后的状态的示意说明图。
附图标记说明
S100  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S110  主体部编织工序
S200  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S210  主体部编织工序
S300  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S310  主体部编织工序
S320  袋基底部编织工序
S400  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S410  主体部编织工序
S420  袋基底部编织工序
S500  前后片连接工序
S600  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S610  主体部编织工序
S620  袋基底部编织工序
S700  前后片连接工序
S800  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S900  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S910  主体部编织工序
S920  袋基底部编织工序
S1000 前后片连接工序
S1100 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合适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首先对本发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手套制造方法]
本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使用横编织机,形成具有前片和后片的手套,所述横编织机以如下方式设置:使多个织针以大体平行的方式排列成前后两列,并且使前后的织针彼此相对。
<横编织机>
所述横编织机可以使用以往公知的横编织机,具体地说,所述横编织机具备前后一对针床以及大体平行地配置在所述针床上的多个织针,所述织针以可进入针床的齿口或从针床的齿口退出的方式设置。此外,织针具有可卡住编织纱线的针钩。在本实施方式中,织针在前端部具有一个针钩。此外,织针可以采用具有针舌的织针,所述针舌能够转动,使得能打开或关闭所述针钩的开口。
所述织针具有针踵,所述针踵能与凸轮机构卡合或从凸轮机构脱离,并且设置成:通过所述针踵与凸轮机构卡合,织针在齿口进退。此外,各织针以在针床内可摆动的方式设置,以使所述针踵和凸轮机构卡合或脱离。
此外,所述横编织机具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控制进入齿口或从齿口退出的织针。所述控制装置控制织针的摆动状态,控制从织针突出设置的针踵与凸轮机构的卡合脱离,并根据各线圈横列的编织方法,控制织针进入齿口或从齿口退出。
具体地说,所述控制装置由选针滚筒构成,所述选针滚筒由在外周形成有沿着轴向的多个槽的转动件和以可装拆的方式安装在所述转动件上的销构成。所述转动件被设置成根据槽的间距沿周向转动。此外,销具有与所述织针的配置间隔对应的轴向长度,并且被设置成,根据转动件的转动角度能与各织针抵接。所述选针滚筒以当织针与销抵接时使所述针踵从凸轮机构脱离的方式使织针摆动,并且以当织针与销不抵接而与转动件抵接时使所述针踵与凸轮机构卡合的方式使织针摆动。由此,通过根据各线圈横列的编织方法,在转动件上安装销,能够进行所希望的编织,并且通过改变转动件的转动角度,能够如图1和图2的F1~F53和B1~B53所示地选定进退的织针。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织针与转动件的一个销抵接,所述织针具有一个针钩,因此转动件的一个销与手套的一个线圈具有对应关系。
<针数(gauge)>
在该手套制造方法中,用26针数进行编织。此外,优选的是所述针数为13针数以上,更优选的是20针数以上,特别优选的是26针数以上。如果针数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编织出来的手套变得过厚,导致合手感差。
在该手套制造方法中使用的纱线由仿毛尼龙(ウーリーナイロン)等构成。此外,所述纱线不限于仿毛尼龙,可以采用各种纱线,例如纱线也可以由聚酯等构成。此外,所述纱线的粗细适合使用11分特以上385分特以下的,更适合使用33分特以上数308分特以下的。如果纱线的粗细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难以处理,制造成本增大的问题,如果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存在纱线变得过粗从而造成不能按所希望的针数编织的问题。
<织针组的划分>
该手套制造方法将多个织针构成织针组,并将所述织针组划分成多个织针组。即,多个织针组被至少划分成作为用于编织第一袋状部的多个织针的第一织针组、作为与第一织针组相邻且编织第二袋状部的多个织针的第二织针组、作为与第二织针组相邻且编织(与第一织针组相反的一侧)第三袋状部的多个织针的第三织针组。
更具体地说,多个织针组被划分成作为用于编织拇指用袋状部的多个织针(图1和图2的63~80)的拇指用织针组、作为与拇指用织针组相邻且用于编织食指用袋状部的多个织针(图1和图2的46~62)的食指用织针组、作为与食指用织针组相邻且用于编织中指用袋状部的多个织针(图1和图2的30~45)的中指用织针组、作为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且用于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的多个织针(图1和图2的15~29)的无名指用织针组、作为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且编织小指用袋状部的多个织针(图1和图2的1~14)的小指用织针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无名指用袋状部作为第一袋状部的例子,将中指用袋状部作为第二袋状部的例子,将食指用袋状部作为第三袋状部的例子说明如下。
<整体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依次编织小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食指用袋状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拇指用袋状部、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因此依次进行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100、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200、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600、前后片连接工序S700、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800、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前后片连接工序S1000、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1100的各个工序,下面对各个工序进行详细说明。
<袋状部形成工序>
如图3所示,该手套制造方法具有通过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图3的15~29)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的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200(第一袋状部形成工序(参照图1和图2的F10~F17和B10~B17))、在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200后编织中指用袋状部的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参照图1和图2的F19~F27和B19~B27))、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后编织食指用袋状部的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第三袋状部形成工序(参照图1和图2的F28~F36和B28~B36))。
此外,如图1和图2所示,该手套制造方法的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100通过小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1~14)编织小指用袋状部(参照图1和图2的F1~F8和B1~B8),并且在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200前进行。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600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后编织从所述食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参照图1和图2的F38~F39和B38~B39)。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800在所述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100和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600后,通过具有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和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的三指连体部用织针组以及小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1~62),编织从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参照图1和图2的F41和B41)。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在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800后,编织拇指用袋状部(参照图1和图2的F43~F51和B43~B51)。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1100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后,通过具有所述拇指用织针组、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和所述小指用织针组的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1~80),编织从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拇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袋状的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参照图1和图2的F53和B53)。
<主体部编织工序>
此外,如图3所示,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具有编织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的主体部编织工序S310(参照图3的F19~F26和B19~B26)。在所述主体部编织工序S310中,使用中指用织针组(图3的30~45)。此外,所述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的编织,与以往的手套制造方法的主体部的编织同样地进行,以使袋状部从指尖逐渐扩大直径的方式从指尖起按照每个线圈横列依次增加使用的针数(参照图3的F19~F25和B19~B25),此后用规定个数(16根)的织针进行多个线圈横列编织,由此编织袋状部(参照图3的F26和B26)。此外,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100、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200、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和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的各主体部编织工序S110、S210、S410、S910也同样地进行(参照图1和图2)。
<袋基底部编织工序>
此外,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具有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在所述主体部编织工序S310后,编织从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并连接无名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的环形的袋基底部(参照图3的F27和B27)。在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中,使用中指用织针组(图3的30~45)以及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后两对织针(图3的28和29(以下有时称为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具体地说,在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中,用中指用织针组的前列的织针(图3下侧的30~45)以及前列的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列的两个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下侧的28和29),编织袋基底部的前片,接着,用与所述前列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下侧的28和29)相对的两个无名指用织针组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上侧的28和29)以及中指用织针组的后列的织针(图3上侧的30~45),编织袋基底部的后片。此外也可以先编织后片,然后编织前片。
此外,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中使用的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针钩数),优选的是2对以上10对以下(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21个针钩以下),更优选的是2对以上6对以下(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13个针钩以下),特别优选的是2对以上4对以下(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9个针钩以下)。如果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小于所述范围的下限,则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的连接变弱,存在有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的问题,如果袋状部连接用织针超过所述范围的上限,则存在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一部分的内径变得过小的问题。
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一个线圈横列,但是也可以进行多个线圈横列。此外,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的线圈横列数优选的是三个线圈横列以下,更优选的是两个线圈横列以下。如果所述线圈横列数大于所述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因无名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的线圈横列数不同造成的倾斜部分变得过大,使戴手套的人有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在涂覆时会导致涂层不良。
此外,当设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的线圈横列数为T1、设针数为G时,优选的是,所述线圈横列数T1满足以下关系式。
a×T1/G<1
此外,所述常数a优选的是6以上10以下,更优选的是7以上9以下。如果常数a小于所述范围的下限,则存在下述问题:线圈横列数变得过多,使戴手套的人在指叉部有不舒服的感觉,导致涂层不良。此外,如果常数a超过所述范围的上限,则存在下述问题:线圈横列数变得过少,使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的连接变弱,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
<其他的袋状部形成工序的主体部编织工序和袋基底部编织工序>
此外,与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同样地,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具有编织食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的主体部编织工序S410(参照图1和图2的F28~F35和B28~B35)、以及编织从食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并连接中指用袋状部和食指用袋状部的环形的袋基底部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420(参照图1和图2的F36和B36)。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的主体部编织工序S410中,使用食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46~62)。此外,在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420中,用食指用织针组的前列的织针(图2的46~62)以及前列的中指用织针组中的与食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列的两个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2的44和45),编织袋基底部的前片,接着,用与所述前列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相对的两个中指用织针组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1的44和45)以及食指用织针组的后列的织针(图1的46~62),编织袋基底部的后片。
此外,在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中,前后片的编织顺序、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的针数和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420的线圈横列数与已经叙述过的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的情况相同,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和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以外,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600和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也分别具有所述那样的主体部编织工序S610、S910和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620、S920。
更具体地说,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600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S610(参照图1和图2的F38和B38),用所述食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46~62)、中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30~45)和无名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15~29),编织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620(参照图1和图2的F39和B39),用所述食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46~62)、中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30~45)、无名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15~29)以及小指用织针组中的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后两对织针(图1和图2的13和14(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编织从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并连接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织针组的环形的袋基底部。在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620中,用前后两列的食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46~62)、中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30~45)和无名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15~29)中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小指用织针组中的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的两个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1和图2的13和14),编织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用与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相对的两个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1和图2的13和14)、食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46~62)、中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30~45)和无名指用织针组(图1和图2的15~29),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此外,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S910(参照图1和图2的F43~F50和B43~B50),用拇指用织针组(图1的63~80)编织拇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920(参照图1和图2的F51和B51),用所述拇指用织针组、以及食指用织针组中的与拇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后两对织针(图1和图2的61和62(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编织从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并连接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拇指用袋状部的环形的袋基底部。在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920中,用前后两列的拇指用织针组中的一列的织针(图1或图2的63~80)、以及该一列的食指用织针组中的与拇指用织针组相邻的两个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1或图2的61和62),编织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用与所述两个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相对的两个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1或图2的61和62)、以及拇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图1或图2的63~80),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此外,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600和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中,前后片的编织顺序、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的针数和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的线圈横列数,与已经叙述过的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的情况相同,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前后片连接工序>
此外,该手套制造方法具有在指叉部连接前片和后片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在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的指叉部,编织连接前片和后片的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参照图3的F37和B37)。此外,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与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一起编织第二前后片连接部,所述第二前后片连接部在食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的指叉部,连接前片和后片。
编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比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的主体部编织工序S310和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以及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的主体部编织工序S410和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420的任何工序都靠后进行。具体地说,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接着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420进行。
在此,连接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和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半线圈横列,但是在前后片连接部的强度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一个线圈横列以上。
在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中,作为进行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的编织的织针,使用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后两对织针(图3的28和29)。即,作为进行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的编织的织针,使用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300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320中使用过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28和29)。
此外,作为进行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的编织的织针,使用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28和29)、以及至少在一侧与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28和29)相邻的至少前后一对织针(图3的26和27、以及30和31(以下有时称为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所述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26和27、以及30和31)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分别与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的两侧相邻的织针。
在此,在所述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中,位于无名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26和27)使用一对或多对。在此,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的针数(针钩数)优选的是1对以上4对以下(前后合计2个针钩以上9个针钩以下),更优选的是2对以上3对以下(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7个针钩以下),特别优选的是2对(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5个针钩以下)。如果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前片和后片的连接变弱,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此外,如果无名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一部分的内径变得过小。
此外,在所述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中,位于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30和31)使用一对或多对。在此,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的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的针数(针钩数)优选的是1对以上4对以下(前后合计2个针钩以上9个针钩以下),更优选的是2对以上3对以下(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7个针钩以下),特别优选的是2对(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5个针钩以下)。如果所述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前片和后片的连接变弱,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此外,如果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中指用袋状部的一部分内径变得过小。
此外,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26和27、以及30和31)的针数(针钩数(无名指用袋状部侧和中指用袋状部侧的双方合计))优选的是编织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28和29)的针数(针钩数)的1倍以上3倍以下,更优选的是1.5倍以上2.5倍以下。如果所述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前片和后片的连接变弱,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此外,如果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指叉部缺乏柔软性,使戴手套的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导致涂层不良。
在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中,作为进行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的编织的织针,使用中指用织针组中的与食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后两对织针(图3的44和45)。即,作为进行所述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的编织的织针,使用在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420中使用过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44和45)。
此外,作为进行所述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的编织的织针,使用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44和45)、以及至少在一侧与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44和45)相邻的至少前后一对织针(图3的42、43、46和47(以下有时称为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所述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42、43、46和47)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分别与所述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44和45)的两侧相邻的织针。
在此,在所述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中,位于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42和43)使用1对或多对。在此,所述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的数量(针钩数)优选的是1对以上4对以下(前后合计2个针钩以上9个针钩以下),更优选的是2对以上3对以下(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7个针钩以下),特别优选的是2对(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5个针钩以下)。如果所述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前片和后片的连接变弱,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此外,如果中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中指用袋状部的一部分的内径变得过小。
此外,在所述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中,位于食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46和47)使用1对或多对。在此,所述食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的针数(针钩数)优选的是1对以上4对以下(前后合计2个针钩以上9个针钩以下),更优选的是2对以上3对以下(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7个针钩以下),特别优选的是2对(前后合计4个针钩以上5个针钩以下)。如果所述食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前片和后片的连接变弱,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此外,如果食指用袋状部侧的第一前后连接用织针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存在食指用袋状部的一部分的内径变得过小的问题。
此外,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图3的42、43、46和47)的针数(针钩数(中指用袋状部侧和食指用袋状部侧的双方合计))优选的是编织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图3的44和45)的针数(针钩数)的1倍以上3倍以下,更优选的是1.5倍以上2.5倍以下。如果所述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小于所述下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前片和后片的连接变弱,在指叉部容易产生窟窿。此外,如果第二前后连接用织针超过所述上限值,则存在下述问题:指叉部缺乏柔软性,使戴手套的人有不舒服的感觉,导致涂层不良。
在编织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和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中,除了所述各织针以外,也使用前后一侧(后侧)的其他的织针(图1的15~25、32~41、48~62)(参照图1的B37)。即,在所述工序中,编织后片,并且在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以及食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以通过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和第二前后片连接部连接前片和后片的方式进行编织。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手套制造方法具有前后片连接工序S700(参照图1和图2的F40和B40),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S700在小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编织连接前片和后片的第三前后片连接部,该手套制造方法还具有前后片连接工序S1000(参照图1和图2的F52和B52),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S1000在食指用袋状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拇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编织连接前片和后片的第四前后片连接部。
通过不同的线圈横列进行编织所述第三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700和编织第四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1000。
编织第三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700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连接前片和后片,比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600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620更靠后进行。此外,第四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1000在拇指用袋状部和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连接前片和后片,比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900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920更靠后进行。
此外,编织第三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700和编织第四前后片连接部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1000在本实施方式中进行半个线圈横列,在前后片连接部的强度不足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一个线圈横列以上。
[手套]
按照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编织由前片和后片构成连体部用袋状部和从连体部用袋状部突出设置的、与各手指对应的多个手指用袋状部的手套。具体地说,该手套的拇指用袋状部和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从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突出设置,小指用袋状部和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突出设置,食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从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突出设置。
此外,该手套的中指用袋状部具有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环形的袋基底部。所述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从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此外,该手套的食指用袋状部具有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环形的袋基底部。所述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从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中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前面部位)的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中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后面部位)的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此外,该手套的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具有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环形的袋基底部。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从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小指用袋状部的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小指用袋状部的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此外,该手套的拇指用袋状部具有主体部和从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环形的袋基底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从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用已经叙述过的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编织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
此外,所述各袋基底部的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线圈数不限于所述的两个线圈,在该手套制造方法中可以采用关于织针数已经说明过的线圈数。此外,关于所述各袋基底部的线圈横列数,可以采用在该手套制造方法中关于线圈横列数说明过的线圈横列数。
此外,该手套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具有连接前片和后片的前后片连接部。具体地说,该手套具有:第一前后片连接部,设置在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第二前后片连接部,设置在食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第三前后片连接部,设置在无名指用袋状部(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以及第四前后片连接部,设置在拇指用袋状部和食指用袋状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其中,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和第二前后片连接部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编织。
各前后片连接部设置在各指叉部的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纵行方向上、且设置在手腕侧。用已经叙述过的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和各前后连接用织针编织各前后片连接部。因此,前后片连接部被设置成比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更宽。即,前后片连接部具有:用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编织的中央部;以及与所述中央部相邻并用前后连接用织针编织的侧部。在此,所述侧部的网眼数可以采用通过该手套制造方法的前后连接用织针数(针钩数)说明过的网眼数。此外,所述前后片连接部的线圈横列数可以采用通过该手套制造方法的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S700、S1000说明过的线圈横列数。
[涂层手套制造方法]
接着对使用所述构成的所述手套制造涂层手套的涂层手套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该涂层手套制造方法具有涂层形成工序,所述涂层形成工序至少在该手套的手掌区域形成涂层。所述涂层形成工序可以采用以往公知的方法,具体地说,把该手套戴在立体模型上,把手套的手掌区域浸渍在涂层形成材料中,使浸渍了的涂层形成材料干燥,由此形成涂层。
[涂层手套]
通过所述涂层手套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涂层手套具备所述构成的所述手套以及至少在该手套的手掌区域形成的涂层。
[优点]
本发明因为由所述构成部分构成,所以具有以下优点。
即,该手套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例如从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通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连接无名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此外,所述袋基底部被编织入无名指用袋状部的针织线圈中的、与中指用袋状部侧相邻的前后两个针织线圈(合计四个针织线圈)中。这样,通过前片(前面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后片(后面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前后双方,能够可靠地连接无名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从而能够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
此外,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由于分别被编织入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两个针织线圈,所以可以更可靠地连接无名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从而能够更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
此外,在其他的各指叉部也进行同样的连接,因此可以有效地防止各指叉部产生窟窿。
而且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使用了以往的抑制杆的制造方法相比,可以容易且可靠地制造手套。此外,该手套制造方法与以往的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相比,可以容易地对织针进行控制,可以使用通过滚筒销控制织针的横编织机容易且可靠地制造手套。特别是通过该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手套与以往的利用通过不同的方式编织最后三次的环绕线圈横列的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相比,由于指叉部的构造简单,所以难以使戴手套的人产生不舒服的感觉,此外容易使作用于指叉部的力均匀分散,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
此外,该手套在中指用袋状部和无名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具有连接前片和后片的第一前后片连接部,所以在所述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特别是使用与编织中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袋状部连接用织针相同的织针,编织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第一前后片连接部位于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纵行方向上,由于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向前后方向打开的力难以作用在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上,通过前后片连接部可以有效地防止袋基底部产生窟窿。
此外,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由于位于比中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等更靠手腕侧,所以向把指叉部打开的方向作用的力容易作用在前后片连接部上,使向前后方向打开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力难以发挥作用,因此可以更充分地防止指叉部产生窟窿。
此外,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由于与食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的第二前后片连接部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进行编织,所以可以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形成多个前后片连接部,可以容易地对织针进行控制,使用通常的横编织机也可以容易且可靠地进行制造。此外,由于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形成多个前后片连接部,所以可以实现缩短制造时间。此外,在本发明中,也可以把第一前后片连接部设在比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等更靠指尖侧,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会导致具有下述问题: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在指叉部向外面侧露出,此外难以与其他的指叉部的前后片连接部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编织,使织针的控制变得复杂。
此外,该手套由于在各指叉部具有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第三前后片连接部和第四前后片连接部,所述第二前后片连接部、所述第三前后片连接部和所述第四前后片连接部具有与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相同的结构,所以能够实现与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相同的效果。
此外,如上所述,该手套由于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所以把该手套套在手模型上形成涂层时,难以产生指叉部的涂层不良。
[其他的实施方式]
此外,本发明除了所述方式以外,还可以以进行了各种变形、改进的方式来实施。
即,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拿形成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采用依次编织小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袋状部、中指用袋状部、食指用袋状部、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拇指用袋状部、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方式。所述手套制造方法是与所述实施方式大体相同的制造方法,但是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200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S210,用无名指用织针组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220,用无名指用织针组、以及小指用织针组中的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的前后织针,编织从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并连接无名指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的环形的袋基底部。此外,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S220可以采用与已经叙述过的其他的指叉部的编织方法相同的方法。此外,在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400后,不编织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而是进行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S800。此外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前后片连接工序S500、S700、S1000,也可以在与已经叙述过的第一前后片连接部和第二前后片连接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和小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的第三前后片连接部。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的手套制造方法中,针对使用以往公知的横编织机的方法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即,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将具有一个针钩的织针配置在各针槽中亦即一个织针对应一个针钩的方式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具体地说,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2757号公开了一种具有织针导向结构的横编织机,在所述织针导向结构中,把具有单个或多个针钩的织针以单独或多个重叠的状态配置在各针槽中,由此针对一个针槽具备一体地动作的至少两个以上的针钩(参照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12-12757号),可以使用该具有织针导向结构的横编织机来实施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在这种情况下,一个织针与两个以上的针钩对应。即,使用两个针钩针针对一个针槽一体地动作的横编织机,也可以实施本发明的手套制造方法。此外,在这种情况下,选针滚筒(转动件)的一个销和手套的两个线圈具有对应关系。此外,在使用了具有两个针钩的织针的情况下,在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可以用第二织针组以及第一织针组中的与第二织针组相邻的至少前后一对织针,编织袋基底部。由此,可以制造下述的手套,所述手套的袋基底部具有:前面部位,从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与所述袋状部的一侧相邻的、其他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侧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与所述袋状部的一侧相邻的、其他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侧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在全部指叉部都形成所述结构的袋状部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只要是至少在一个指叉部形成所述袋状部之间的连接结构的方式,就在本发明所意图的范围内。但是,优选的是,在无名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中指用袋状部和食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形成所述袋状部之间的连接结构,由此能够对容易产生涂层不良的部位进行恰当的涂覆。
此外,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对形成前后片连接部的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此外,在形成前后片连接部的情况下,也无需如所述实施方式所示的那样在全部的指叉部都形成前后片连接部,可以在一个指叉部形成前后片连接部。但是,优选的是,在无名指用袋状部和中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以及中指用袋状部和食指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形成所述前后片连接部,由此能够对容易产生涂层不良的部位进行恰当的涂覆。
工业实用性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手套制造方法能够制造在指叉部难以产生窟窿的手套,所以例如适合用于在手套上形成涂层的涂层手套等。

Claims (16)

1.一种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制造方法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手套,所述横编织机的具有针钩的多个织针以针钩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两列,所述手套具备构成覆盖手指的多个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并且与第一袋状部相邻的第二袋状部具有与第一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
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将所述多个织针划分为:第一织针组,编织第一袋状部;以及第二织针组,编织第二袋状部,
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第一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第一袋状部;以及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在第一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第二袋状部,
所述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袋基底部,
在所述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第二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第一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第二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第一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第一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第二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制造方法还具有前后片连接工序,
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至少在所述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的主体部编织工序后,通过第一织针组中的与第二织针组相邻的至少前后一对的织针和/或第二织针组中的与第一织针组相邻的至少前后一对的织针,编织第一前后片连接部,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连接第一袋状部和/或第二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在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中编织前后片连接部的织针,使用在所述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编织袋基底部的第一织针组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的织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在所述第二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后进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划分有第三织针组,该第三织针组是在所述第一织针组的相反侧与第二织针组相邻且编织第三袋状部的多个织针,
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第三袋状部形成工序,该第三袋状部形成工序通过第三织针组编织第三袋状部,
所述第三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通过第三织针组编织第三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环形的袋基底部,该环形的袋基底部从所述第三袋状部的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并且连接第二袋状部和第三袋状部,
所述前后片连接工序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编织所述第一前后片连接部以及第二前后片连接部,该第二前后片连接部连接第二袋状部和/或第三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
6.一种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制造方法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手套,所述横编织机的具有针钩的多个织针以针钩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两列,所述手套具备构成覆盖手指的多个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所述手套的与无名指用袋状部相邻的中指用袋状部具有与无名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中指用袋状部相邻的食指用袋状部具有与中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小指用袋状部相邻的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具有与小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相邻的拇指用袋状部具有与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
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将所述多个织针划分成:拇指用织针组,编织拇指用袋状部;食指用织针组,编织食指用袋状部;中指用织针组,编织中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织针组,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以及小指用织针组,编织小指用袋状部,
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
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小指用袋状部;
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
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中指用袋状部;
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食指用袋状部;
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具有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的三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食指用袋状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以及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
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和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具有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小指用织针组的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所述小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
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拇指用袋状部;以及
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所述拇指用织针组和所述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和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袋状的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
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无名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中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中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食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中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食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三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三指连体部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小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小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小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三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拇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的一列的食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拇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食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拇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7.一种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制造方法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手套,所述横编织机的具有针钩的多个织针以针钩侧相对的状态配置成两列,所述手套具备构成覆盖手指的多个袋状部的前片和后片,所述手套的与小指用袋状部相邻的无名指用袋状部具有与小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无名指用袋状部相邻的中指用袋状部具有与无名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中指用袋状部相邻的食指用袋状部具有与中指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所述手套的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相邻的拇指用袋状部具有与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连接的环形的袋基底部以及与该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前端侧连接的筒形的主体部,
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将所述多个织针划分为:拇指用织针组,编织拇指用袋状部;食指用织针组,编织食指用袋状部;中指用织针组,编织中指用袋状部;无名指用织针组,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以及小指用织针组,编织小指用袋状部,
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具有:
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编织小指用袋状部;
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小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无名指用袋状部;
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中指用袋状部;
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食指用袋状部;
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具有所述食指用织针组、所述中指用织针组、所述无名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小指用织针组的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食指用袋状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以及所述小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
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编织拇指用袋状部;以及
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后,通过所述拇指用织针组以及所述四指连体部用织针组,编织从所述四指连体部用袋状部以及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袋状的五指连体部用袋状部,
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无名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小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无名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小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小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无名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中指用袋状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中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中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无名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无名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中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食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食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该一列的中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食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中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中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食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具有:主体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主体部;以及袋基底部编织工序,编织所述拇指用袋状部的袋基底部,
在所述拇指用袋状部形成工序的袋基底部编织工序中,通过拇指用织针组中的编织前片和后片中的一方的一列的织针、以及与该织针相邻的一列的食指用织针组中的对应于与拇指用织针组相邻的至少两个针钩的织针,编织所述环形的袋基底部的一个面,接着,通过食指用织针组中的与编织了所述袋基底部的一个面的食指用织针组的织针相对的另一列的织针、以及拇指用织针组的另一列的织针,编织袋基底部的另一个面。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用13针数以上进行编织。
9.一种涂层手套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涂层手套制造方法包括:
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套制造方法;以及
涂层形成工序,在通过所述手套制造方法制造出的手套的至少手掌区域形成涂层。
10.一种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套通过使用横编织机编织成的前片和后片,构成连体部用袋状部、以及从连体部用袋状部突出设置且与各手指对应的多个手指用袋状部,
所述袋状部具有主体部以及从主体部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的环形的袋基底部,
至少任意一个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具有:
前面部位,从所述主体部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与所述前面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与所述袋状部的一侧相邻的、其他的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侧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前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与所述袋状部的一侧相邻的、其他的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另一侧的至少两个线圈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以及
后面部位,与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连续,从所述主体部的后片向手腕方向连续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手套,其特征在于,
在袋状部之间的指叉部,还具有连接前片和后片的前后片连接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片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和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的纵行方向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手套,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后片连接部被设成比所述前面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以及所述后面部位更靠手腕方向。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手套,其特征在于,
至少两个袋状部的袋基底部分别具有所述前面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前侧部位、所述袋状部连接后侧部位、所述后面部位以及所述前后片连接部,
所述至少两个袋状部的袋基底部的前后片连接部在相同的线圈横列中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0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套,其特征在于,
用13针数以上进行编织。
16.一种涂层手套,其特征在于,所述涂层手套具有:
权利要求10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套;以及
至少在所述手套的手掌区域形成的涂层。
CN201380012044.XA 2012-03-01 2013-02-25 手套制造方法、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手套和涂层手套 Active CN10416008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45909 2012-03-01
JP2012-045909 2012-03-01
PCT/JP2013/054811 WO2013129336A1 (ja) 2012-03-01 2013-02-25 手袋製造方法、コーティング手袋製造方法、手袋及びコーティング手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60080A true CN104160080A (zh) 2014-11-19
CN104160080B CN104160080B (zh) 2016-06-08

Family

ID=490825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12044.XA Active CN104160080B (zh) 2012-03-01 2013-02-25 手套制造方法、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手套和涂层手套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260178B2 (zh)
EP (1) EP2837718B1 (zh)
JP (1) JP6178783B2 (zh)
CN (1) CN104160080B (zh)
WO (1) WO201312933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72920B (zh) * 2022-03-21 2023-08-18 浙江大豪科技有限公司 手套编织机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2420B2 (zh) * 1981-02-20 1986-07-26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JP2000220064A (ja) * 1999-01-29 2000-08-08 Shima Seiki Mfg Ltd 手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484502A (zh) * 2000-12-27 2004-03-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手套
CN101155953A (zh) * 2005-04-12 2008-04-0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310054A (zh) * 2005-11-11 2008-11-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CN101324007A (zh) * 2007-06-12 2008-12-1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CN101435131A (zh) * 2006-11-13 2009-05-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WO2010128624A1 (ja) * 2009-05-08 2010-11-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CN102333912A (zh) * 2009-02-25 2012-01-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11133A (en) * 1942-01-17 1943-02-16 Carl F Schuessler Glove
BE562670A (zh) * 1956-11-27
US3964277A (en) * 1974-07-03 1976-06-22 Miles Thomas E Weft knit fabric with deflected inlaid yarn
US4125001A (en) * 1975-12-15 1978-11-14 Austen Bryars Of London, Inc. Multi-gauge knit fabric with inlay
US4172293A (en) * 1977-02-11 1979-10-30 Becton, Dickinson And Company Wearing appare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4470251A (en) * 1978-03-30 1984-09-11 Bettcher Industries, Inc. Knittable yarn and safety apparel made therewith
USRE30638E (en) * 1979-11-14 1981-06-09 Austen Bryars Of London, Inc. Multi-gauge knit fabric with fleece inlay yarn
US5070540A (en) * 1983-03-11 1991-12-10 Bettcher Industries, Inc. Protective garment
US5822791A (en) * 1996-06-24 1998-10-20 Whizard Protective Wear Corp Protective material and method
US6155084A (en) * 1996-10-11 2000-12-05 World Fibers, Inc Protective articles made of a composite fabric
US5745919A (en) * 1996-10-29 1998-05-05 Whizard Protective Wear Corp. Cut-resistant protective glove with leather sheath
US6161400A (en) * 1997-09-23 2000-12-19 Whizard Protective Wear Corp. Cut-resistant knitted fabric
JP3983737B2 (ja) * 2001-08-24 2007-09-26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編機の複合針
US6782720B2 (en) * 2002-01-30 2004-08-31 Lakeland Industries Unilayer fabric with reinforcing parts
WO2004020719A1 (ja) * 2002-08-28 2004-03-11 Shima Seiki Mfg., Ltd. 手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JP4015978B2 (ja) * 2003-09-02 2007-11-28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可動糸ガイド部材を備えた横編機
US7451497B2 (en) * 2003-10-14 2008-11-18 BLüCHER GMBH Protective handwear
US20110209505A1 (en) * 2004-07-16 2011-09-01 Eric Michael Thompson Knitted glove with modified variable plating having a reinforced region
US7908891B2 (en) * 2004-07-16 2011-03-22 Ansell Healthcare Products Llc Knitted glove
US6962064B1 (en) * 2004-07-16 2005-11-08 Ansell Healthcare Products Llc Knitted glove
US7555921B2 (en) * 2004-07-16 2009-07-07 Ansell Healthcare Products Llc Knitted glove with controlled stitch stretch capability and enhanced cuff
WO2006019815A1 (en) * 2004-07-16 2006-02-23 Ansell Healthcare Products Llc Knitted glove with controlled stitch stretch capability
US7818982B2 (en) * 2006-10-10 2010-10-26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Stain masking cut resistant gloves and processes for making same
GB2449483A (en) * 2007-05-24 2008-11-26 Bm Polyco Ltd Cut resistant gloves
CA2637973C (en) * 2007-07-16 2018-02-27 David Gellis Utility glove
US8001809B2 (en) * 2007-09-04 2011-08-23 Ansell Healthcare Products Llc Lightweight robust thin flexible polymer coated glove
US8074436B2 (en) * 2008-01-23 2011-12-13 Ansell Healthcare Products Llc Cut, oil and flame resistant glove and a method therefor
JP4352101B2 (ja) * 2008-02-15 2009-10-28 株式会社東和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手袋
US7934395B2 (en) * 2009-01-26 2011-05-0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ut-resistant gloves containing fiberglass and para-aramid
US7934396B2 (en) * 2009-01-26 2011-05-0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ut-resistant gloves containing fiberglass and para-aramid
US7669442B1 (en) * 2009-01-26 2010-03-02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ut-resistant gloves containing fiberglass and para-aramid
US7934394B2 (en) * 2009-01-26 2011-05-03 E. 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ut-resistant gloves containing fiberglass and para-aramid
US7934397B2 (en) * 2009-01-26 2011-05-03 E.I. 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 Cut-resistant gloves containing fiberglass and para-aramid
US20100275341A1 (en) * 2009-04-29 2010-11-04 Ansell Healthcare Products Llc Knitted Glove Having A Single Layer With A Plurality Of Yarns
EP2454406B1 (en) * 2009-07-17 2020-08-19 Federal-Mogul Powertrain LLC Tri-layer knit fabric, thermal protective members formed therefrom and methods of construction thereof.
US20140165658A1 (en) * 2009-08-27 2014-06-19 Totes Isotoner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knit embroidered conductive gloves
US8528117B2 (en) * 2010-04-29 2013-09-10 The Echo Design Group, Inc. Gloves for touchscreen use
WO2011152361A1 (ja) 2010-06-04 2011-12-08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編針案内構造、編針、編成方法、編み地、および手袋
JP5964556B2 (ja) * 2010-07-02 2016-08-03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手袋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130000005A1 (en) * 2011-06-28 2013-01-03 Banom, Inc. Plaited glove
US9127382B2 (en) * 2011-06-30 2015-09-08 Ansell Limited Perspiration control glove
WO2013055759A1 (en) * 2011-10-10 2013-04-18 Totes Isotoner Corporation Process for making knit embroidered conductive gloves
CN104125784B (zh) * 2012-02-20 2017-08-11 安塞尔有限公司 手套和针织手套的方法
US20130232662A1 (en) * 2012-03-09 2013-09-12 Danalco (Inc.) Lined clothing articles and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CA2877960A1 (en) * 2012-06-29 2014-01-03 Ansell Limited Wound care articles
EP2877048A4 (en) * 2012-07-26 2016-01-13 Warwick Mills Inc THREE-DIMENSIONAL GLOVE HAVING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LAYER LAMINATED THEREON
JP5952693B2 (ja) * 2012-09-19 2016-07-13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編機及び手袋の製造方法
EP2931073A4 (en) * 2012-12-11 2016-12-21 Ansell Ltd MULTIFUNCTIONAL GLOVE
US9877529B2 (en) * 2013-03-15 2018-01-30 World Fibers, Inc. Protective glove with enhanced exterior sections
US20140290312A1 (en) * 2013-03-29 2014-10-02 Red Steer Glove Company Waterproof glove and method of making
US20150181955A1 (en) * 2013-12-31 2015-07-02 Banom, Inc. Ambidextrous, anti-vibration glove with impact and pinch point protection
JP6408842B2 (ja) * 2014-09-12 2018-10-17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耐切創性手袋及び耐切創性手袋の製造方法
JP6599119B2 (ja) * 2015-04-01 2019-10-30 ショーワグローブ株式会社 手袋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2420B2 (zh) * 1981-02-20 1986-07-26 Shima Idea Center Co Ltd
JP2000220064A (ja) * 1999-01-29 2000-08-08 Shima Seiki Mfg Ltd 手袋およびその編成方法
CN1484502A (zh) * 2000-12-27 2004-03-24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针织手套
CN101155953A (zh) * 2005-04-12 2008-04-02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N101310054A (zh) * 2005-11-11 2008-11-19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CN101435131A (zh) * 2006-11-13 2009-05-20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CN101324007A (zh) * 2007-06-12 2008-12-17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的编织方法以及带指袋的袜子或手套
CN102333912A (zh) * 2009-02-25 2012-01-25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筒状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
WO2010128624A1 (ja) * 2009-05-08 2010-11-11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筒状編地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78783B2 (ja) 2017-08-09
WO2013129336A1 (ja) 2013-09-06
US10260178B2 (en) 2019-04-16
EP2837718A4 (en) 2016-03-30
CN104160080B (zh) 2016-06-08
US20150000349A1 (en) 2015-01-01
JPWO2013129336A1 (ja) 2015-07-30
EP2837718B1 (en) 2019-11-13
EP2837718A1 (en) 2015-02-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861158B1 (en) Upper-torso garment with three-dimensional knit structures
CN102264962B (zh) 针织纱的防脱散方法及针织物
Choi et al. Three dimensional seamless garment knitting on V-bed flat knitting machines
CN100554551C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JP3010480B2 (ja) 筒状編地にダブルジャージー組織からなる編込みジャカードを編成する方法
CN100554549C (zh) 针织短裤的编织方法、针织短裤
EP0504412B1 (en) Method of knitting tubular knit fabrics and knitted fabrics thereby
JPH04214448A (ja) ニツト製品に於ける衿首用編地の編成方法
CN110042546A (zh) 一种全成型前后变化收针的编织方法及其成型织物
CN101072907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用于编织针织物的编织程序以及针织物
CN105793480B (zh) 用于制造具有本体和腿部部件的针织产品的方法和机器以及由此获得的产品
CN100435679C (zh) 具有高支撑特性的无缝手套
US20230349079A1 (en) Stretch knit metal chain fabrics
CN103031660A (zh)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AU2017407322B2 (en) A thread with rings and knitting method using the thread with rings
JP2018188787A (ja) 両面弾性生地、その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04160080A (zh) 手套制造方法、涂层手套制造方法、手套和涂层手套
JP2008530373A (ja) 丸編機でインターシャデザイン編みを製造する方法
JP3217108U (ja) 両面弾性生地の製造システム
CN102373563A (zh) 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及编织物
CN105408538B (zh) 生产针织制品的方法以及由此生产的制品
ITMI20132130A1 (it) Procedimento per la realizzazione di aperture o buchi in un tessuto a maglia in trama con una macchina per maglieria per lavorazioni ad intarsio, utilizzando una sola alimentazione o caduta.
JP2017155357A (ja) 筒状編地の編成方法
US20160047071A1 (en) Men&#39;s underwear
CN111621914B (zh) 一种拇指内侧手套的拇指部与手掌部连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