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103799A - 电动工具电池组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电池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103799A
CN104103799A CN201410138775.5A CN201410138775A CN104103799A CN 104103799 A CN104103799 A CN 104103799A CN 201410138775 A CN201410138775 A CN 201410138775A CN 104103799 A CN104103799 A CN 104103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circuit board
signal
battery pack
terminal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87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103799B (zh
Inventor
小仓裕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959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28470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95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09626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7959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1697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103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3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103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103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42Methods or arrangements for servicing or maintenance of secondary cells or secondary half-cells
    • H01M10/425Structural combination with electronic components, e.g. electronic circuits integrated to the outside of the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3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cells having curved cross-section, e.g. round or elliptic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6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erminals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69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detecting conditions inside cells or batteries, e.g. details of voltage sensing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以及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多个电信号端子平行地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电路板包括相邻对的多个信号端子之间的至少一个缝隙,以使到达电路板的任何水都难以将信号端子中的两个信号端子电短接在一起。可替代地或者附加地,可以在端子之间设置壁结构,用于减小到达信号端子中的一个信号端子的水能够将信号端子中的两个信号端子电连接的可能性。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电池组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能够用作电动工具的电源并且能够与电动工具的主体附接以及从主体拆除的电动工具电池组。
背景技术
已知电动工具具有用作电源并且安装于工具主体的电池组(例如,参考2012年四月出版的牧田(Makita)通用目录中出现BL1430的页面)。这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能够与工具的主体附接以及从主体拆除的可再充电的电池。也就是说,在电动工具电池组附接于工具的主体并且被使用之后,该电动工具电池组被从工具的主体拆除并且通过专用充电器充电。在充电之后,该电动工具电池组被再次附接于工具的主体。如本文中所使用的那样,可以安装电动工具电池组的工具主体、专用充电器以及其他结构有时被称为“安装目标”。
电动工具电池组通常包括:壳体(外罩),该壳体也用作外包装(外壳);以及安装在该壳体内部的电池主体。该电池主体包括多个可再充电的电池单元以及控制所述多个电池单元的充电和放电的电路板。该电路板包括当电池单元被充电和放电时电流所流经的正极连接端子和负极连接端子。此外,电路板设置有信号端子,这些信号端子用于向电池组外部发射信号以及从电池组外部接收信号,电池组外部即诸如所附接的工具主体、所附接的充电器等之类的安装目标。
当电动工具电池组被安装到安装目标上时,这些信号端子构成向电动工具电池组发送信息以及从电动工具电池组接收信息的通信信号端子。通常为不同类型的信息设置单独的信号端子。因此,通常设置多个信号端子,并且这些信号端子被相邻地设置。
发明内容
具有上述电池组的电动工具有时应用于户外。因此,电动工具和电池组可能因雨水或者该电动工具的使用环境中的其他水源/湿气源而潮湿。因此有这样的风险:水可能有害地接触到信号端子。假设,如果(导电的)水滴不适宜地接触信号端子,那么相邻设置的信号端子可能变成通过这些水滴而彼此电连接。这种无意的连接可能被错误地理解为与电动工具或电池组的操作或控制相关的信息的发送和/或接收,并且这可能导致对电动工具和/或电池组的不当操作。因此,理想的是,将电动工具电池组构造成使得即使例如电动工具电池组与水或者其他导电液体接触,信号端子也不会变成彼此电连接并且不会发送和接收错误信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使用例如低温低压类型的模制树脂来涂覆信号端子以保护信号端子,这有时称为“热熔模制”。然而,仅使用低温低压类型的模制树脂来涂覆信号端子被批评为不足以保护信号端子,并且长期以来需要用于防止信号端子被导电液体、例如雨水意外地互相连接的改进措施。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以及设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在电路板中,在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设置有穿透(穿过)电路板的缝隙。术语“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指的是电路板上例如彼此平行设置的任何两个信号端子。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穿过电路板的缝隙位于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之间。因此,该缝隙将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分隔开(提供第一端子与第二端子之间的间隙)。因此,即使水接触到第一端子和/或第二端子,端子也被该缝隙分隔开(隔离)并且因此不会通过水而电连接或者短接在一起。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保持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座、以及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在电池单元座上设置有放置在电路板的上表面上的端子和向上延伸的延伸部,并且延伸部设置在端子的前面。
根据本公开的第三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保持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座、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以及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二者通过沿着四个方向中的仅一个方向连接至电路板而由电路板支承,换言之,以悬臂的方式由电路板支承。
电动工具电池组还可以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在电路板上,在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之间设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材料。
根据本公开的第四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材料设置在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之间,例如设置在电路板上。因此,该绝缘材料将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分隔开。因此,即使水接触到第一信号端子和/或第二信号端子,该绝缘材料也将端子与水电隔离开。因此,可以防止水将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第五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在电路板上,在第一信号端子与第二信号端子之间设置有弹性的并且能够与其他材料气密地接触的软材料。软材料模制成能够接触上侧壳体。
根据本公开的第六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在电路板上设置有弹性的并且能够与其他材料气密地接触的软材料。软材料被设置成使得软材料划分为:一(第一)侧区域和另一(第二)侧区域。一(第一)侧区域位于负极端子的与正极端子相反的一侧,并且另一(第二)侧区域位于正极端子的与负极端子相反的一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七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的信号端子。在电路板上设置有由绝缘树脂(原)材料形成的绝缘材料,并且该绝缘材料形成沿着与端子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分隔物(分隔部)。该分隔物(分隔部)形成在沿着信号端子的端子连接方向的基端侧上。
根据本公开的第八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多个信号端子,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并且设置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该电池组还包括树脂构件,该树脂构件覆盖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中的至少一些信号端子,使得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与树脂构件一起构成连接器。
使用此布置,即使水接触到设置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的所述多个信号端子,覆盖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中的至少一些信号端子的树脂构件也可以将水与信号端子隔离。因此,即使水接触到电动工具电池组,也可以防止信号端子之间形成无意的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第九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并且设置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构造成连接至充电器的第一端子,第二连接部构造成连接至充电器的第二端子。在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树脂构件,使得树脂构件填充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空间。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多个信号端子,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并且设置在正极端子与负极端子之间。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和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形成为下述端子:这些端子从两侧将配对(对应和/或互补)侧端子夹在中间,由此从两侧(在两侧上)提供了与配对侧端子的电连接。此外,“配对侧”是电动工具电池组安装的安装目标的一个示例。另外,配对侧端子是设置在安装目标侧上的端子,当电动工具电池组安装至安装目标时,该安装目标侧连接至电动工具电池组。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一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设置有树脂构件,树脂构件覆盖第一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部分。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形成为下述端子:这些端子通过从一侧(在一侧上)接触配对侧端子来提供与配对侧端子的电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二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平行地排列(布置)在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第一信号端子形成为从一侧提供与配对(对应和/或互补)侧端子的电接触的第一侧接触端子,并且第二信号端子形成为从与第一侧相反的第二侧提供与配对(对应和/或互补)侧端子的电接触的第二侧接触端子。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三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以及连接至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该电动工具电池组还包括:连接至电路板并且构造成从一侧(在一侧上)与配对(对应和/或互补)侧端子电接触的信号端子、以及构造成连接至实施充电操作的充电器的端子的连接部。在将连接该连接部的方向定义为前侧的情况下,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和内侧都被树脂构件覆盖。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四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以及覆盖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构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与树脂构件一起构成连接器,并且连接器被上侧壳体覆盖。
根据本公开的第十五方面的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下侧壳体、固定至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容置在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连接至电池单元的电路板、连接至电路板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以及覆盖第一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和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的树脂构件。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与树脂构件一起构成连接器。在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的外侧设置有外部板形部件(外板),在外部板形部件中,树脂构件形成为板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前侧的外部斜视图。
图2是图1中的电池组的后侧的外部斜视图。
图3是图1中的电池组的电池主体的前侧斜视图。
图4是图3中的电池主体的后侧斜视图。
图5是示出了上侧壳体的内部的斜视图。
图6是沿着图2中的(VI)-(VI)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7是沿着图2中的(VII)-(VII)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8是示出了已经与电路板(即控制单元)分开的电池主体的斜视图。
图9是仅示出了已经移除了电路板的电池主体的电池部分的斜视图。
图10是示出了从上表面观察的电路板的俯视图。
图11是从上表面观察的隔离缝隙的放大俯视图。
图12是根据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前侧外部斜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电池组的后侧外部斜视图。
图14是图12中的电池组的电池主体的前侧斜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电池主体的后侧斜视图。
图16是示出了安装在下侧壳体的内部的电池主体的斜视图。
图17是示出了上侧壳体的内部的斜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3中的(XVIII)-(XVIII)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19是示出了电路板的上表面的除分隔部以外的构型的斜视图。
图20是示出了图14中的信号端子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图21是示出了图15中的信号端子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斜视图。
图22是示出了图18中的信号端子中的一个信号端子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23是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前侧外部斜视图。
图24是图23中的电池组的后侧外部斜视图。
图25是图23中的电池组的电池主体的前侧斜视图。
图26是图21中的电池主体的后侧斜视图。
图27是示出了安装在下侧壳体的内部的电池主体的斜视图。
图28是示出了上侧壳体的内部的斜视图。
图29是沿着图24中的(XXIX)-(XXIX)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30是示出了图29中的信号端子及其周边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1是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方式的电路板的上表面的构型的斜视图。
图32是根据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的前侧外部斜视图。
图33是图32中的电池组的后侧外部视图。
图34是图32中的电池组的电池主体的前侧斜视图。
图35是图34中的电池主体的后侧斜视图。
图36是示出了安装在下侧壳体的内部的电池主体的斜视图。
图37是示出了上侧壳体的内部的斜视图。
图38是连接器的前侧斜视图。
图39是沿着图38中的(XXXIX)-(XXXIX)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40是图38中的信号端子中的一个信号端子的单独的斜视图。
图41是示出了图38的连接器能够连接的配对侧的斜视图。
图42是沿着图41中的(XLII)-(XLII)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43是根据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前侧斜视图。
图44是图43中的连接器的后侧斜视图。
图45是图43中的信号端子中的一个信号端子的单独的斜视图。
图46是图43中的连接器的树脂支承体的顶板部分的前侧斜视图。
图47是图46中的连接器的后侧斜视图。
图48是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电路板的上表面侧斜视图。
图49是沿着图48中的(XLIX)-(XLIX)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50是沿着图48中的(L)-(L)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
图51是根据第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前侧斜视图。
图52是图51中的连接器的后侧斜视图。
图53是示出了图51的信号端子中的一个信号端子的单独的斜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教示的电动工具电池组的代表性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将参照图1至图10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附图中的附图标记10表示电池组,并且对应于本公开的代表性电动工具电池组。电池组10是可再充电电池,被构造成通过滑动运动而附接至工具主体(即安装目标)以及从工具主体上拆除。工具主体可以是各种电动工具、例如电动起子的一部分。当电池组10被安装至工具主体时,其用作电动工具的电源。如果电池组10中的电量变低,则将电池组10从工具主体拆除并安装到专用充电器(即安装目标)来充电。当充电完成时,可以将电池组10从充电器上取下来并重新连接到同一个电动工具或者不同的电动工具。
下文针对附图中标示的前、后、上、左、右方向描述电池组10。此外,基于电池组10滑动安装的方向来定义电池组10的前侧。另外,基于电池组10面向安装目标(未示出)的方向来定义电池组10的上侧。
现在参照图1和图2,电池组10基本上包括:外包装壳体(外壳或外罩)20和安装在外包装壳体20内部的电池主体30(例如,在图3中示出)。外包装壳体20用作这样的壳体:其在形成电池组10的外包装(外罩)的同时在内部装配有电池主体30。外包装壳体20包括:上部结构(外壳)和下部结构(外壳),即沿着上下方向接合的下侧壳体21和上侧壳体23。接合的下侧壳体21和上侧壳体23通过螺钉(未示出)而保持接合状态。当接合时,外包装壳体20形成(限定)了盒状空间(内部),在该盒状空间中可以安装图3和图4所示的电池主体30。电池主体30装配有将变成可再充电电池的电池组10的各种功能。
电池主体30包括电池部分31和控制单元41,并且电池部分31包括如图所示的七个电池单元33。电池单元33可以包括例如常规的可再充电电池单元。这七个电池单元33排列并由此布置成垂直叠放的大体两排。相应的铅板34将这七个电池单元33的左右两端上的电池电极(端子)进行电连接。铅板34由四个部分形成。如图3和图4所示,这四个部分包括第一铅板341、第二铅板342、第三铅板343和第四铅板344,并且这四个部分从前侧依次附接至电池单元33的左右两端上的电极(电池端子)。电池单元33由电池座36支承。电池座36除了支承这七个叠放的电池单元33之外,还支承作为上侧控制单元41的电路板42。
控制单元41放置在电池部分31的上侧。控制单元41包括进行(执行)各种控制过程(算法)的电路板42。电路板42配备有微型控制器420(参照图10),监测电池单元33的状态,并且控制电池部分31的充电和放电(执行与电池部分31的充电和放电有关的控制)。因此,附接到七个电池单元33的左右两端上的电极的铅板34的端部也电连接至电路板42。具体地,铅板34的上端用作连接位置35并连接至电路板42。连接位置35包括:与第一铅板341对应的第一连接位置351、与第二铅板342对应的第二连接位置352、与第三铅板343对应的第三连接位置353以及与第四铅板344对应的第四连接位置354。为了简化固定铅板34的过程,这四个铅板34(341至344)可以通过这四个连接位置35(351至354)直接固定于电路板42,由此可以提高可制造性。
如此连接至电池单元33的电路板42也设置有各种端子,包括充电放电端子(接触部)44和信号端子(接触部)51。充电放电端子44是可以电连接至工具主体、专用充电器或者其他安装目标(未示出)的端子。换言之,当电池组10安装于工具主体且用作电源时,充电放电端子44用作放电端子,而当电池组10安装于专用充电器并在充电时,充电放电端子44用作充电端子。因此,充电放电端子44包括:能够与例如工具主体侧上的正极端子连接的正连接端子441、以及能够与例如工具主体侧上的负极端子连接的负连接端子442。正连接端子441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正极端子。此外,负连接端子442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负极端子。
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被构造成具有互相对称(互补)的形状。即,各个充电放电端子44均由彼此相对的板簧形金属端子形成(形成为彼此相对的板簧形金属端子)。具体地,充电放电端子44中的每个充电放电端子44(即,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构造有平行排列(布置)的内侧接触端子45和外侧接触端子46。内侧接触端子45和外侧接触端子46(通常)是R形,使得R形的凸面彼此面对。另外,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被构造成互相对称(互补)的结构。具体地,如仅对图7中的附图标记442(44)所示,内侧接触端子45包括:从电路板42向上延伸的支承部451、以及从支承部454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前接触部453和后接触部454。另外,前接触部453和后接触部454形成为在上-下(竖直)方向上的两排。此外,以相同的方式,外侧接触端子46类似地包括:从电路板42向上延伸的支承部461、以及从支承部46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前接触部463和后接触部464。此外,前接触部463和后接触部464形成为在上-下方向上的两排,例如图3所示。即,充电放电端子44中的每个充电放电端子44(即,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被构造成下述端子:该端子能够通过从左右两侧(在左右两侧)将板形外部凸端子夹在中间而与该外部凸端子电连接。以此方式构造(成形)的充电放电端子44可以在两个位置处(每侧各一个位置)具有接触部,由此提高接触导电性。
电路板42还设置有显示电池单元33的剩余电量的剩余电量显示装置47。剩余电量显示装置47设置在电路板42的前侧端边缘的下表面侧上。剩余电量显示装置47包括:显示开关48和发光二极管(LED)显示部49。显示开关48被构造成能够朝向后侧被按压并且附接至电路板42的前侧端边缘的下表面侧,使得其由电路板42本身来支承。另外,四个LED显示部49类似地附接至电路板42的前侧端边缘的下表面侧,使得其由电路板42本身来支承。当显示开关48被按压时,电路板42测量电池单元33的剩余电量。电路板42执行程序(实施控制)以根据测量结果接通四个LED显示部49中任意数量(从一至四)个LED。具体地,如果电池单元33处于荷电(满电荷)状态,则电路板42接通LED显示部49中的所有四个LED。如果电池单元33从荷电(满电荷)状态少许降低,则电路板42接通LED显示部49中的三个LED。如果电池单元33降低到荷电(满电荷)状态的大约一半,则电路板42接通LED显示部49中的两个LED。如果电池单元33中几乎没有剩余电量,则电路板42接通LED显示部49中的一个LED。另外,将在下文中详细描述的上侧壳体23与上述显示开关48和LED显示部49的构型对应地(互补地)形成。也就是说,上侧壳体23的设置显示开关48的部分(即,附图标记281的位置)由能够从外侧推压的软材料(柔性和/或弹性材料)形成。此外,上侧壳体23的设置LED显示部49的部分(即,附图标记282的位置)由透光(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形成,当打开LED时,LED光能够穿透该材料到达外面。因此,组成剩余电量显示装置47的显示开关48和LED显示部49被设置在同一前表面上。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上述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之间设置了多个(六个)信号端子51。这六个信号端子51设置在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的后端附近,平行地设置,并且电连接至电路板42。当电池组10安装到安装目标(即工具主体、专用充电器等)时,这六个信号端子51是用于在电池组10和安装目标之间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端子。这六个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从上表面观察大体上是U形,并且具有将端子从左右两侧夹在中间的接触形状。即,信号端子51包括:从电路板42向上延伸的支承部52和从支承部52开始折叠的接触部53。
如仅对图7中的附图标记512(51)所示,通过折叠成从上表面观察为大体U形来形成接触部53。具体地,第二信号端子512包括:从支承部52向上延伸的接触连接部531、以及从接触连接部531的左右两侧向前延伸的接触部533和534。左侧接触部533和右侧接触部534是R形,并且R形的凸部彼此面对。左侧接触部533和右侧接触部534沿着从后向前的方向逐渐紧密地彼此靠近。另外,左侧接触部533的前端和右侧接触部534的前端彼此面对且接触。另外,虽然在附图中省略了相应的附图标记,但其他信号端子(即,第一信号端子511、第三信号端子513、第四信号端子514、第五信号端子515和第六信号端子516)均以与第二信号端子512基本相同的方式构造。
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构造成能够通过将板形外部凸端子从左右两侧夹在中间而电连接至该外部凸端子。以此方式构造(成形)的信号端子51可以在两个位置处(每侧各一个位置)具有接触部,由此提高接触导电性。另外,可以将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构造成仅在一侧具有接触部。例如,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可以构造成将一侧形成为像板簧一样起作用的接触端子,而将另一侧形成为由树脂壁面形成的支承部。以此方式形成的信号端子使得接触端子能够制造的更紧凑,由此减小电池组的尺寸。
当电池组10安装至安装目标时,上述六个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构造成向安装目标发送信息以及从安装目标接收信息。具体地,第一信号端子511是接收与安装目标(即,包括工具主体、专用充电器等)侧上的主开关的开/关状态相关的信息的信号端子。第二信号端子512是发送和接收与电池组10是否安装在安装目标侧上相关的信息的信号端子。第三信号端子是电池组10通过其接收与安装目标侧相关的信息、例如适当的参数的信号端子。第四信号端子541是向安置目标侧发送与电池组10相关的信息、例如适当的参数的信号端子。第五信号端子515是发送与安装目标的停止充电相关的信息的信号端子。第六信号端子516是电池组10通过其控制安装目标侧上的电路的开/关状态的信号端子。
另外,虽然没有详细讨论,但是上述六个信号端子51平行地排列(布置或设置),并且彼此尽可能远地分隔开,使得彼此不会电连接。此外,发送至上述信号端子51并由其接收的信息不限于上述细节,只要是与电池组10或者安装目标等相关的适当信息即可,例如可以是与由构造在电池组10中的热敏电阻等提供的关于电池单元33的温度信息。简言之,多个即六个信号端子51被设置用于发送和接收与各种功能相关的信息,并且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多个信号端子。另外,上述六个信号端子51具有不同的功能目的,并且具有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对应的关系。此外,上述六个信号端子51还具有与根据本公开的与电路板并联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对应的关系。即,平行布置的上述六个信号端子51具有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即信号)端子相对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即信号)端子对应的关系,并且具有彼此平行布置的与“一个(即信号)端子”不同的“另一个(即信号)端子”的关系。
以此方式设置的信号端子51是用于发送和接收与电池组10相关的信息的端子。另外,通过信号端子51发送和接收的信号是基于经受电路板42的控制处理的控制处理信号的信号。控制处理信号是基于当对电池单元33充电和放电时进行的控制处理(执行的控制算法)的信息信号,并且是由电路板42生成的。
凸钩机构80当滑动到安装目标上时与安装目标可拆除地锁定,并且具有与安装目标锁定的钩形和进行松开操作的指抓形。具体地,凸钩机构80包括:具有钩形和指抓形的钩形结构81、以及沿着锁定的方向对钩形结构81进行推压的推压弹簧85。钩形结构81包括钩部82和操作部83。凸钩机构80响应于通过滑动而产生的推压弹簧85的推压力自动地将钩部82锁定到安装目标的凹部,由此安装到安装目标。另外,通过逆着推压弹簧85的推压力降低操作部83的操作,将钩部32从安装目标的凹部松开,并且在此状态下,电池组10可以相对于安装目标滑动并由此从安装目标拆除。
接下来,将说明上述电池主体30所安装于的外包装壳体20。
如图6所示,电池主体30容置在外包装壳体20的下侧壳体21的内部。下侧壳体21大体上是盒状且具有打开的上表面。下侧壳体21构造成能够封装上述电池主体30的电池部31。具体地,下侧壳体21的深度能够容纳布置成基本形成上-下方向上的两排的电池单元33。以此方式,在上-下方向上叠放成大体两排的电池单元33大体上容置于下侧壳体21中。另外,在下侧壳体21中设置有阴螺纹孔22并且阴螺纹孔22沿着上-下方向穿透(穿过)下侧壳体21。通过将螺钉(未示出)穿过阴螺纹孔22拧入到上侧壳体23的螺纹座232中来将外包装壳体20变成单个(整体的)一体。
相比之下,设置在电池单元33的上侧上的电路板42从下侧壳体21的上表面向上伸出。如下文所描述的那样,以此方式设置的电池主体30的控制单元41容置在上侧壳体23中。因此,电池主体30的控制单元41设置为从下侧壳体21的上表面伸出以暴露在外。这里,通过将上侧壳体23从下侧拧到下侧壳体21、使得上侧壳体23在下侧壳体21的上侧处与下侧壳体21成为一体来固定上侧壳体23。如图5所示,上侧壳体23具有能够容纳从上述下侧壳体21向上伸出的电路板42的盒形。换言之,上侧壳体23被形成为这样的形状:该形状为大体盒形且其下表面是打开的。另外,将用于设置螺钉的螺纹座232设置在上侧壳体23中。
如图1和图2所示,当滑动外包装壳体20时,上侧壳体23构成外包装的连接侧,并由此安装到安装目标。因此,上侧壳体23的中间部分设置有滑动引导部241和242,用于引导相对于安装目标、例如工具主体的这种滑动。滑动引导部241和242形成为朝向左右两侧突出并沿着前-后方向(即可以滑动且由此可以安装的方向)延伸的凸缘形状。滑动引导部241和242形成为一对,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并且因而构造成在将电池组10安装(连接)到工具主体的过程中能够引导滑动运动。另外,在上侧壳体23上形成有面向上的定位(支承)表面231,当将电池组10安装至安装目标时,电池组10沿定位(支承)表面231滑动。
另外,上侧壳体23形成为使得当电池组10在安装目标上滑动并由此安装到安装目标时,在安装目标侧上的端子电连接至充电放电端子44和信号端子51。虽然没有具体示出,但是在安装目标侧上的端子形成为板形外部凸端子。因此,在上侧壳体23中设置了多个缝隙(槽、通道或沟)25和26。这些缝隙25和26形成为使得板形外部凸端子插入到缝隙25和26中,并且由此电连接至设置于电路板42的充电放电端子44和信号端子51。具体地,构造成用于将上述板形外部凸端子连接至充电放电端子44的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设置在上侧壳体23的左右两侧。正极端子缝隙251设置在上侧壳体23中,使得板形外部凸端子能够插入到正连接端子441中。另外,负极端子缝隙252设置在上侧壳体23中,使得板形外部凸端子能够插入到负连接端子442中。另外,与信号端子51对应的六个信号端子缝隙26设置在上侧壳体23中,使得信号端子51能够连接至例如专用充电器侧上的板形外部凸端子。信号端子缝隙26设置在上侧壳体23的平行地排列(布置)在上侧壳体23的左右两侧的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之间。
另外,在信号端子缝隙26的下部处形成有缝隙阶梯部261。缝隙阶梯部261形成为在定位表面231与信号端子缝隙26的下端之间的阶梯壁结构。另外,缝隙阶梯部261还用作从定位表面231向上伸出的壁。即,缝隙阶梯部261的阶梯壁结构使得不期望的物质、例如水或灰尘难以从定位表面231不利地渗入信号端子缝隙26。以此方式减少不期望的物质的渗入,提高了电池组10的耐久性。另外,如缝隙阶梯部261那样的阶梯壁结构也可以设置于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即,正极端子缝隙251和负极端子缝隙252),设置在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上或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处。取决于所连接的端子的结构,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的宽度可以制作的更大。在此情况下,如果将阶梯壁结构设置于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则可以预期得到更显著的效果。此外,可以为这种阶梯壁结构选择任何适当的壁结构。例如,该阶梯壁结构可以构造成与充电放电端子缝隙25分开;另外,可以选择任何适当的阶梯壁结构构型,只要产生相对于定位表面231的相对(高/低)差异(高度差)即可。
在上侧壳体23中的邻近一个或多个剩余电量显示装置47处设置有操作状态可视部28。具体地,如图1所示,在上侧壳体23中形成由树脂薄壁分别形成的操作状态可视部28,使其对应于显示开关48和LED显示部49所设置的位置。即,如上所述,图1中示出的附图标记281的位置由能够从外部推压的软(弹性)材料形成,并且由图1中的附图标记282所标示的位置均由透光(透明或半透明)材料形成,当打开相应的LED时,LED光能够穿透该材料到达外面。此外,如图5所示,在上侧壳体23中设置了操作切口部283,操作切口部283使得可以从外部来操作显示开关48。
此外,在上侧壳体23中设置了钩开口271和操作开口272。钩开口271是使得凸钩机构80的钩部82能够突出到外部的开口。从钩开口271突出的钩部82被构造成与外部电动工具或专用充电器(未示出)的凹部接合。
操作开口272是可以使上述凸钩机构80的操作部83暴露在外的开口。用户可以通过操作开口272将操作部83从钩部82上松开,其中钩部82从钩开口271突出到外部。此外,在上侧壳体23中设置了电池单元冷却通风口273,电池单元冷却通风口273设计成在充电期间使冷却空气能够到达外包装壳体20内的电池单元33。另外,来自设置在外包装壳体20中的电池单元冷却通风口273的空气穿过电路板42中的通风开口421。因此,穿过电池单元冷却通风口273并且进入外包装壳体20内部的一股冷却空气除了冷却电池单元33之外还冷却了电路板42。
接下来,将参照图6至图11说明端子隔离(分隔)结构60。端子隔离结构60用作将相邻布置的信号端子51彼此隔离、分开或屏蔽,并且将相邻布置的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分隔开。端子隔离结构60包括:作为端子隔离结构60的主要组成部分的隔离缝隙(间隙)61、以及作为端子隔离结构60的次要组成部分的分隔部71。
图11是隔离缝隙61的从上表面观察的放大平面图。隔离缝隙61穿透(穿过)电路板42并且包括多个互相连接的分离缝隙62、以及连接缝隙67。在与上述信号端子51相邻的每个位置处设置有一个分离缝隙62。即,在每对平行排列(布置)的信号端子51之间以及在位于信号端子51的两侧的位置处的信号端子(511、516)的外侧上设置有一个分离缝隙62。因此,设置了一共七个分离缝隙62。分离缝隙62被构造成其穿透间距(即宽度)大约为1mm并且形成为穿过电路板42并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缝隙。具体地,第一分离缝隙621设置在第一信号端子511的右侧,第二分离缝隙622设置在第一信号端子511与第二信号端子512之间,第三分离缝隙623设置在第二信号端子512与第三信号端子513之间,第四分离缝隙624设置在第三信号端子513与第四信号端子514之间,第五分离缝隙625设置在第四信号端子514与第五信号端子515之间,第六分离缝隙626设置在第五信号端子515与第六信号端子516之间。另外,第七分离缝隙627设置在第六信号端子516的左侧。这样,将第一分离缝隙621至第七分离缝隙627设置在与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相邻的所有位置处。
分离缝隙62在前-后方向上比信号端子51长,例如,大约是信号端子51的两倍长。因此,分离缝隙62的前端63处于信号端子51的前端的前面。另外,分离缝隙62的后端64处于信号端子51的后端的后面。更详细地描述,分离缝隙62的后端64从信号端子51的后端伸出的长度是分离缝隙62的前端63从信号端子51的前端伸出的长度的两倍或更多倍。另外,分离缝隙62的后端64从信号端子51的后端伸出的长度是与比信号端子5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稍短的长度基本一致的长度。
在七个平行的分离缝隙62(621至627)中,前端63(631至637)在左-右方向上排成一行,并且前端63的位置也在前-后方向上对齐。另外,后端64(641至647)也在左-右方向上排成一行,并且后端64的位置也在前-后方向上对齐。这里,七个分离缝隙62(621至627)的前端63(631至637)跨越了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连接缝隙67。即,在连接缝隙67中,右端68设置在第一信号端子511的右边,并且与第一分离缝隙621的前端631连接。此外,连接缝隙67的左端69设置在第六信号端子516的左边,并且与第七分离缝隙627的前端637连接。连接缝隙67被构造成其穿透间距(即宽度)大约为Imm并且形成为穿过电路板42并且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缝隙(间隙)。
如上所述,将隔离缝隙61设置成分离缝隙62与连接缝隙67连接,这确定了支承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的位置。换言之,七个分隔缝隙2与连接缝隙67将电路板42的分别支承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的端子支承部的前侧部分与电路板的周围部分分开。相比之下,因为在七个分离缝隙62(621至627)的后端64(641至647)侧没有设置连接缝隙67,所以电路板42的分别支承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的端子支承部的后侧部分连接至电路板42的周围部分。即,由于有隔离缝隙61,在其上设置有信号端子51(511至516)的电路板42的端子支承部仅在后侧上与周围部分连接,因此,仅从后侧以悬臂的方式被支承。换个方式说,平行排列(布置)且连接至电路板42的所有信号端子51由于沿着四个方向中的仅一个方向、即后方连接至电路板42而由电路板42支承。因此,信号端子51处于悬臂支承状态。
另外,如下文中所描述的那样,具有上述分离缝隙62和连接缝隙67的隔离缝隙61对应于被分隔部71(即延伸部)插入的间隙或槽。隔离缝隙61对应于被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分隔部71的上端731和751(即尖端)穿过的间隙或槽。另外,如图10所示,微型控制器420设置在信号端子51的后面。因此,微型控制器420与信号端子51之间的距离可以被制作得尽可能短。保持较短的微型控制器420与信号端子51之间的距离提供了下述优点:例如可以缩短连接它们的接线,由此提高接线可靠性。
接下来,将说明穿过上述隔离缝隙61而插入的分隔部71。该分隔部71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代表性延伸部。分隔部71是上述电池单元座36的一部分。如图9所示,分隔部71模制在电池单元座36的上部表面37上,使得其与电池单元座36成为一体。因此,分隔部71由电池单元座36支承,并且分隔部71的基端侧与电池单元座36成为一体。另外,分隔部71延伸成构成其尖端侧的上端侧面向电路板42的上侧。分隔部71被模制成由电绝缘树脂材料形成的电池单元座36的一部分,因此,分隔部71也是电绝缘的。分隔部71构造成使得壁形隔室壁结构从电池单元座36的上部表面37向上伸出。另外,分隔部71穿过隔离缝隙61插入,由此实施分隔功能。因此,通过选择与隔离缝隙61对应(互补)的形状来模制隔离缝隙61的隔室壁结构。即,像隔离缝隙61那样,分隔部71具有隔室壁结构,在该隔室壁结构中,四个方向中的仅一个方向、即向后方向被排除。通过在前侧和左右两侧上设置壁结构,分隔部71形成为从上表面观察的U形。因此,分隔部71将六个平行的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在其左右两侧上分隔开(分离或屏蔽)。此外,分隔部71将六个平行的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在其前侧分隔开(分离或屏蔽)。也就是说,分隔部71设置在六个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的前侧。具体地,分隔部71被设置成沿着向上的竖直方向伸出,该方向是与电池单元座36的上部表面37的延伸平面正交的方向。分隔部71包括前侧分隔部72和双面分隔壁74,双面分隔壁74沿着前-后方向伸出并且各自沿着左右方向设置。附图中示出的附图标记77是用于装配电池单元座36的螺钉。
第一分离缝隙621和连接缝隙67设置在第一信号端子511与正连接端子441之间。以此方式,第一信号端子511和正连接端子441通过第一分离缝隙621和连接缝隙67而可靠地电隔离。此外,第七分离缝隙627和连接缝隙67设置在第六信号端子516与负连接端子442之间。以此方式,第六信号端子516和负连接端子442通过第七分离缝隙627和连接缝隙67而彼此可靠地电隔离。这样,信号端子51和充电放电端子44之间的电隔离更加可靠,提高了信号端子51的发送和接收可靠性。
电池单元座36的上部表面37上的分隔部71插入到电路板42中的隔离缝隙61中。具体地,前侧分隔部72被构造成沿着前-后方向将信号端子51分隔开(分离或屏蔽)。前侧分隔部72插入上述连接缝隙67,使得前侧分隔部72(即延伸部)的上端731(即尖端)穿透连接缝隙67(即间隙),并且穿过电路板42,并定位在电路板42的上侧上。同时,前侧分隔部72的下端732(即基端)定位在电路板42的下侧。换言之,已插入到连接缝隙67中的前侧分隔部72的上端731设置在电路板的一侧,而前侧分隔部72的下端732设置在电路板42的另一侧。类似地,双面分隔壁74(即双面分隔壁741、742、743、744、745、746和747)将信号端子51沿着左-右方向分隔开(分离或屏蔽)。双面分隔壁74插入上述分离缝隙62。即,双面分隔壁74(即延伸部)的上端751(即尖端)穿过分离缝隙62(即间隙)并且穿透电路板42,并且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上侧。此时,双面分隔壁74的下端752(即基端)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下侧。双面分隔壁74的插入分离缝隙62的上端751设置在与在电路板42上设置的双面分隔壁74的下端752侧相反的一侧。另外,如上所述,隔离缝隙61(即分离缝隙62和连接缝隙67)的穿透间距(即间隙宽度)是大约Imm;分隔部71的板厚度是大约0.8mm。因此,在分隔部71的壁与隔离缝隙61的壁之间设置了大约0.1mm的余隙,这使得可以容易地将分隔部71插入到隔离缝隙61中以及将分隔部71从隔离缝隙61中拔出。
上述电池组10能够实现下述操作效果。因为存在前侧分隔部72,电池组10可以防止水从前侧渗入信号端子缝隙26。因此,可以防止水不利地渗入到电池组10的内部。另外,穿透电路板42且在电路板42中设置在上述信号端子51之间的隔离缝隙61将信号端子51彼此分隔开(隔离开)。由此,即使水接触到信号端子51,隔离缝隙61也可以将信号端子51彼此分隔开(隔离开或分开)并且可以将水隔离。因此,可以防止平行的信号端子51因水而不利地变成彼此电连接。
此外,分隔部71的上端731和751穿过隔离缝隙61,并且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与分隔部71的下端732和752相反的一侧。由此,设置在电池单元座36上的分隔部71被设置成从电路板42的上表面侧伸出,并且可以用作将信号端子51彼此分隔开(屏蔽或分开)的分隔物。这有助于进一步加强端子51彼此之间的分离。因此,即使在水进入平行的信号端子51之间的情况下,分隔部71也可以更可靠地隔离水,因此可以更有效地防止信号端子51因存在水而不利地彼此电连接。
另外,在电路板42中,通过分离缝隙62将分别支承信号端子51的每个端子支承部的前侧和左右两侧与电路板42的周围部分进一步隔离。也就是说,所有的信号端子51都由电路板42支承并且沿着四个方向(前、后、左、右)中的仅一个方向、即仅在向后方向上连接至电路板42。因此,信号端子51处于准悬臂支承状态并且可以沿着上-下方向摆动。因此,当将配对的端子连接至信号端子51中的任何信号端子时,可以灵活地追踪连接配对端子时的任何移动。这有助于配对端子与信号端子的电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的端子隔离结构60包括隔离缝隙61和分隔部71。然而,可以替代地采用去除分隔部71而仅设置隔离缝隙61的结构。在此情况下,分离缝隙62的穿透间距(即间隙宽度)可以设置为1mm或更大,并且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穿透间距。
[第二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2至图22说明本公开的电动工具电池组的第二实施方式。另外,第二实施方式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在图12至图22中,与第一实施方式对应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并且省略了很多这些元件的描述。以下描述主要针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和构件。
如图12和图13所示,与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电池组相似,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基本上包括:外包装壳体20和安装在外包装壳体20内部的电池主体30(例如,见图14所示)。外包装壳体20用作下述壳体:其在形成电池组110的外包装的同时在内部装配有电池主体30。外包装壳体20构造成分为上结构和下结构的结构。
另外,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上侧壳体23的中间部分设置有滑动引导部241和242,用于引导电池组110相对于安装目标、例如工具主体的滑动运动。滑动引导部241和242是凸缘状,并且朝向左右两侧突出,从而沿着前-后方向、即进行滑动安装的方向延伸。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滑动引导部241和242形成为一对,一个在左一个在右。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滑动引导部241和242中的每个滑动引导部中设置了四个中空部(槽)245。当将电池组10安装至电动工具时,中空部245衰减了因电动工具的操作而产生的振动向电池单元33的传输。因此,四个中空部245构成了震动衰减结构。
另外,如图19和图20所示,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设置了保护电路板42的上表面的树脂涂覆部55。树脂涂覆部55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软(弹性)材料,也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绝缘材料。树脂涂覆部55是弹性、软的树脂材料,能够以气密的方式接触其他结构,并且由电绝缘(隔离)树脂材料模制。树脂涂覆部55可以是弹性胶树脂,例如人造橡胶。另外,可选择任何适当的材料作为树脂涂覆部55,只要是在模制后提供电绝缘并且具有能够与其他结构形成气密连接的密封属性的电绝缘材料即可。例如,可以通过使用具有适当的电绝缘属性的树脂粘合剂涂覆电路板42的上表面、然后烘干该树脂粘合剂来模制树脂涂覆部55。如果选择树脂粘合剂作为模制该树脂涂覆部55的树脂,则即使树脂粘合剂是软的,该树脂粘合剂也应该具有在被按压时仅轻微地弹性变形的软度(硬度或线性弹性),即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弹性模量。
如图19所示,基本上跨越电路板42的整个上表面来设置树脂涂覆部55。具体地,除了充电放电端子44的位置、信号端子51的位置、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通风开口421和螺钉开口422的位置之外,基本上在电路板42的整个上表面上设置有树脂涂覆部55。另外,树脂涂覆部55模制成使得其对应于上侧壳体23的形状。例如,树脂涂覆部55模制有与设置在上侧壳体23中的电池单元冷却通风口273对应的开口形状。另外,虽然没有具体示出,但是树脂涂覆部55也可以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下表面上。如果树脂涂覆部55也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下表面上,则可以增强电路板42的防水功能和防尘功能。
树脂涂覆部55的形状形成为使得其可以接触上侧壳体23。具体地,如图22所示,树脂壳体部55的上表面56接触上侧壳体23的下表面29使得其挤压下表面29。因此,其上表面56接触上侧壳体23的下表面29的树脂涂覆部55因对上侧壳体23的下侧的挤压力而弹性变形。因此,弹性变形的树脂涂覆部55的上表面56以气密的方式与上侧壳体23的下表面形成接触。换言之,树脂涂覆部55的上表面56被密封至上侧壳体23的下表面29。另外,因为树脂涂覆部55是通过施加然后烘干如上所述的具有电绝缘属性的树脂粘合剂来模制的,所以与上侧壳体23的下表面29挤压的树脂涂覆部55的上表面56仅轻微地变形。
另外,例如如图20所示,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在树脂涂覆部55上设置分隔部160。分隔部160对应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端子隔离(分隔)结构60,并且构造为从上述树脂涂覆部55的上表面56向上伸出的壁状隔室壁结构。分隔部160与上述树脂涂覆部55形成为一体。因此,为分隔部160选择的树脂材料与用于模制树脂涂覆55的树脂材料相同、基本相同或者互补(兼容),即,比电路板42、外包装壳体20等软的电绝缘树脂材料。分隔部160将六个平行的信号端子51在前、后、左、右分隔开(屏蔽或分离),并且沿着向上的竖直方向、即与上表面56的延伸平面正交的方向从树脂涂覆部55的上表面56伸出。分隔部160被模制成壁状并且包括:沿着三个方向即向前、向左和向右方向设置的高(长)分隔部161、以及沿着一个方向即向后设置的辅助低(短)分隔部162。
高分隔部161包括:执行前-后方向上的分隔(分离或隔离)功能的前侧分隔部163、以及执行左-右方向上的分隔(分离或隔离)功能的双面分隔壁165。如图20和图21所示,在信号端子51的前侧上、即在沿着信号端子51的端子连接方向的基端侧(即前侧)上设置前侧分隔部163。前侧分隔部163模制成沿着与信号端子51的端子连接方向相交的方向延伸。
前侧分隔部163完全地连接在并且存在于所有信号端子51、即沿着左右方向平行排列(布置)的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的前侧。另外,前侧分隔部163的高度选择为与信号端子缝隙26对应,其中通过信号端子缝隙26来容纳连接至信号端子51的板形外部凸端子。即,前侧分隔部163的高度选择为使得前侧分隔部163不能进入上述信号端子缝隙26的穿透区域。具体地,如图22所示,前侧分隔部163的高度选择为使得其与在信号端子缝隙26的下端处形成的缝隙阶梯部261重叠。即,前侧分隔部163的上端位置比缝隙阶梯部261的上端位置低。另外,稍后将说明的后侧分隔部167的高度选择为比前侧分隔部163的高度低。关于这一点,前侧分隔部163的向上伸出的长度选择为略微超过上侧壳体23的板厚度。
相比之下,在从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的端子(接触部)中的每个端子之间以及在第一信号端子511和第六信号端子516的外侧设置双面分隔壁165。设置了总共七个双面分隔壁165。双面分隔壁165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大于信号端子5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具体地,双面分隔壁165的前端选择为使得其位于信号端子51的前端的前面。双面分隔壁165的后端选择为使得其位于信号端子51的后端的后面。因此,双面分隔壁165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基本上是信号端子51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两倍。另外,双面分隔壁165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前侧分隔部163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且小于信号端子51在上-下方向上的长度。因此,双面分隔壁165的上端位置比信号端子51的上端位置低。另外,双面分隔壁165的上端位置比缝隙阶梯部261的上端位置高。
下分隔部162由后侧分隔部167限定,后侧分隔部167提供了前-后方向上的分隔(分离或隔离)功能。如图9和图11所示,后侧分隔部167位于信号端子51的后面并且被完全地连接,使得其存在于从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的所有端子的后侧上。另外,后侧分隔部167的高度比上述前侧分隔部163的高度低。
附带提及,当上侧壳体23与下侧壳体21附接(结合)以形成电池组110时,上述分隔部160的形状使得在前-后方向上接触上侧壳体23。也就是说,前侧分隔部163构造成与上侧壳体23的缝隙阶梯部261的后侧表面接触。另外,后侧分隔部167构造成沿着前-后方向与上侧壳体23的内部形状的上侧表面接触。
上述电池组110能够实现下述操作效果。首先,在电路板42处或电路板42上设置有树脂涂覆部55。树脂涂覆部55由下述软材料模制:该软材料是弹性的并且能够以气密的方式与上侧壳体23接触,并且被模制成能够与上侧壳体23接触的形状。另外,在树脂涂覆部55上设置的前侧分隔部163和双面分隔壁165可以用于将平行的信号端子51彼此分隔开(屏蔽或隔离)。由此,即使水接触了信号端子51,将信号端子彼此分隔开的前侧分隔部163和双面分隔部165也可以隔离水并防止水将信号端子51电短接(连接)在一起。因此,可以防止信号端子51因水而不利地彼此电连接。另外,因为铅板34连接在电路板42中的连接位置351至354也被树脂涂覆部55隔离,因此也可以防止连接位置351至354彼此电连接。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3至图30说明作为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110的变型例的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110A。另外,除了分隔部160的布置和构型之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A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的构造基本相同。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A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的不同之处在于分隔部160的布置和构型。因此,在以下说明中,重点给出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A中的分隔部160A的布置和构型。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电池组110A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的元件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识,并且省略其说明。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A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基本相同的效果。关于第二实施方式与第三实施方式之间不同的组成元件,在附图中可以给这些不同的元件分配后缀有字母“A”的相同附图标记。
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相比,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A不同之处在于分隔部160A所附接的和/或所形成于其上的支承部。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分隔部160与树脂涂覆部55形成为一体。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A形成于或附接至上侧壳体23A。具体地,在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A中,分隔部160A设置在外包装壳体20A的上侧壳体23A内部。因此,像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那样的分隔部160不是与第三实施方式的树脂涂覆部55形成为一体。与分隔部160类似,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A用于将平行的六个信号端子51彼此分隔开(屏蔽或隔离开)。然而,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A将六个信号端子51在左右分开。因此,如图28所示,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A设置有称为“平板形双面分隔壁165A”的五个结构,平板形双面分隔壁165A从上侧壳体23A的顶部向下伸出,使得双面分隔壁165A形成上侧壳体23A中的隔室(分隔部)。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A不包括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的前侧分隔部163或后侧分隔部167对应的结构。另外,跨越电路板42的整个上表面来形成第三实施方式的树脂涂覆部55A。换言之,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没有暴露在上侧,而是由树脂涂覆部55A覆盖。
当将上侧壳体23A装配(结合)至下侧壳体21时,五个双面分隔壁165A设置在平行的信号端子511至516之间。另外,在上侧壳体23A中,五个双面分隔壁165A设置在与信号端子51对应的信号端子缝隙26之间。另外,五个双面分隔壁165A中的每个双面分隔壁具有面向内部的下端表面166A。下端表面166A的表面延伸方向与上侧壳体23的下表面29的表面延伸方向一致。也就是说,双面分隔壁165A的下表面166A形成为与上侧壳体23A的下表面29齐平。因此,第三实施方式的树脂涂覆部55A的上表面56A接触上侧壳体23A的下表面29,也接触双面分隔壁165A的下端表面166A。因此,双面分隔壁165A一一其下端表面166A接触树脂涂覆部55A的上表面56A一一将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彼此分隔开(屏蔽或隔离开)。另外,当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那样形成分隔部160A时,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缝隙阶梯部261用作前侧分隔部163。因此,具有上述的双面分隔壁165A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A同样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相同的操作效果。也就是说,包括分隔部160A的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A同样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相同的操作效果。另外,当如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那样形成分隔部160A时,分隔部160A设置在上侧壳体23A上,这样可以进一步简化模制过程。
[第四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31说明作为根据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和第三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A的变型例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B。除了树脂涂覆部55B和分隔部160B的布置和构型之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B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的构造基本相同。因此,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将描述图31所示的树脂涂覆部55B。图31中的斜视图示出了第四实施方式的电路板42的上表面的构型。以下说明的重点在于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B中的树脂涂覆部55B和分隔部160B的布置和构型。因此,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B的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的元件构造相同的元件在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识,并且省略其说明。另外,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B实现了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基本相同的效果。在附图中给这些不同的组成元件分配后缀有字母“B”的相同附图标记。
第四实施方式的树脂涂覆部55B与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树脂涂覆部55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布置的区域。具体地,如图19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树脂涂覆部55基本设置于电路板42的整个上表面上。与之相比,如图31所示,第四实施方式的树脂涂覆部55B设置成电路板42的上表面的两个区域上的两个元件。
电路板42的上表面的设置有一个树脂涂覆部55B的一个区域定义为右侧接触区域137。右侧接触区域137是电路板42的上表面的在虚拟线443的右侧上的区域,虚拟线443从正连接端子441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右侧接触区域137位于正连接端子441的与负连接端子442相反的一侧上,并且可以称为“一侧区域”。铅板34的四个连接位置35B在电路板42上设置在右侧连接区域137中。这里,树脂涂覆部55B1(55B)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设置在右侧接触区域137中。树脂涂覆部55B1形成为使得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部571和沿着左-右方向的多个第二壁部572成为一体(结合)。第一壁部571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使得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将正连接端子441(即充电放电端子44)与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B分隔开(分开或屏蔽)。另外,第二壁部572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使得它们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将四个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B彼此分隔开(分开或屏蔽)。
电路板42的上表面的设置有一个树脂涂覆部55B的另一个区域定义为左侧接触区域138。左侧接触区域138是电路板42的上表面的在虚拟线444的左侧上的区域,虚拟线444沿着前-后方向从负连接端子442延伸。另外,可以被称为“另一侧区域”的左侧接触区域138位于负连接端子442的与正连接端子441相反的一侧上。也就是说,两个区域、即一侧区域和另一侧区域是相对于充电放电端子44(441和442)的外侧区域。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B中的四个在电路板42上设置在左侧接触区域138中。这里,树脂涂覆部55B2(55B)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设置在左侧接触区域138中。树脂涂覆部55B2也形成为使得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第一壁部571和沿着左-右方向延伸的第二壁部572成为一体(结合)。第一壁部571也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使得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将负连接端子442(即充电放电端子44)与和负连接端子442相邻设置的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B分隔开(分开或屏蔽)。另外,第二壁部572也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使得其沿着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将四个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B分隔开(分开或屏蔽)。
另外,上述电路板42设置有与树脂涂覆部55B分开的分隔部160B。分隔部160B构造有与设置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电路板42上的分隔部160基本相同的布置和形状。因此,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部的描述应视为对分隔部160B的形状的说明。然而,第四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B与第二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的不同之处在于分隔部160B直接设置在电路板42上。换言之,第四实施方式的分隔部160B由与树脂涂覆部55相同的材料且使用与树脂涂覆部55相同的模制方法形成。
具有树脂涂覆部55B和分隔部160B的第四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B可以实现与第二实施方式的电池组110相同的操作效果。另外,如果按照第四实施方式那样形成树脂涂覆部55B和分隔部160B,则可以减少模制树脂涂覆部55B和分隔部160B所需要的材料的量,而这可以有利地减少制造成本。另外,如第二实施方式和第三实施方式中那样,第四实施方式也可靠地保证了充电放电端子44与铅板34的连接位置35B(35)之间的电绝缘(电分离或电隔离)以及铅板34的各连接位置35B(35)之间的电绝缘(电分离或电隔离)等。
另外,作为第二至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树脂涂覆部55所使用的软材料,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材料,只要其是弹性的并且能够与其他结构以气密的方式接触即可。此外,绝缘材料不限于上述树脂涂覆部55的示例,而是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配置,只要其由能够绝缘的材料模制即可。
[第五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照图32至图42说明根据本公开的代表性电动工具电池组的第五实施方式。第五实施方式是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型例,图32至图42中的与第一实施方式和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元件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来标识,并且省略这些元件的说明。以下描述主要着重于与第二实施方式不同的结构和构件。如第一实施方式中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10的电路板42包括充电放电端子44和信号端子51。
在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42的信号端子(接触部)51与树脂支承体260一起构成连接器250。另外,树脂支承体260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树脂构件。通过模制具有电绝缘属性的树脂材料来形成树脂支承体260。树脂支承体260被模制成几乎覆盖至少一些信号端子51的整个外周。如图34所示,包括信号端子51的连接器250设置在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之间。六个信号端子平行排列(布置)并且包括连接器250的一部分。如前面的实施方式那样,六个信号端子51的前-后位置设置为靠近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的后端。当电池组210安装至安装目标(即工具主体、专用充电器等)时,六个信号端子51是用于在电池组210和安装目标之间发送和接收信号的端子。
图41示出了图38所示的连接器250可以连接的安装目标的连接装置本体90。图42中的剖视图是沿着图41中的(XLII)-(XLII)线的横截面辅助视图。如图41和图42所示,在其上滑动且由此安装上述电池组210的安装目标包括:连接装置本体90,其构造成与充电放电端子44和信号端子51连接。当电池组210安装至安装目标时,连接装置本体90连接至电池组210侧的连接结构(即充电放电端子44、信号端子51等),这将在下文中详细说明。安装目标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配对侧,并且安装至安装目标的连接装置本体90对应于配对侧端子。另外,连接装置本体90的前、后、上、下、左和右方向与能够安装至连接装置本体90的电池组210的前-后、上-下和左-右方向一致。
连接装置本体90包括:支承基座92、安装侧充电放电端子94(941和942)和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支承基座92形成为电池组10可以安装于其上的外周形状。在支承基座92的左右两侧上设置有插入凹部921和922,插入凹部921和922构造成接纳安装目标的相应结构(未示出)。插入凹部921和922形成为用于将连接装置本体90结合到安装目标中的结合结构。另外,图41中的连接装置本体90的下侧的表面是面向外侧的表面,并且图41中的连接装置本体90的上侧的表面是面向安装目标的内侧的表面。因此,支承基座92的上侧表面设置有引线出口923和924,用于将连接至安装侧充电放电端子94和安装侧信号端子96的引线引导至安装目标的内部。另外,在支承基座92的与电池组10相对的后端边缘中设置了配合凹部925。具体地,当电池组210滑动并由此安装到连接装置本体90上时,配合凹部925形成为电池组210侧的滑动套入凸缘部233配合于其中的相对端边缘。另外,支承基座92的外周形状的其余部分形成为与电池组210的外周形状对应。
安装侧充电放电端子94(941和942)包括:与电池组210的正连接端子441对应的安装侧正极端子941、以及与电池组210的负连接端子442对应的安装侧负极端子942。安装侧充电放电端子94(941和942)中的每个安装侧充电放电端子是设置有沿着电池组210滑动安装的方向的延伸平面的板形导电端子(接触部)。另外,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设置在与电池组210的信号端子(511至516)的位置对应的位置。换言之,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中的每个安装侧信号端子同样是形成为板形的导电端子,并且设置有沿着电池组210滑动安装的方向的延伸平面。另外,第一安装侧信号端子961至第六安装侧信号端子966构造成使得当电池组210通过滑动而安装时,第一安装侧信号端子961至第六安装侧信号端子966与设置在电池组210上的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连接。充电放电端子44(即,正连接端子441和负连接端子442)构造成下述端子:其通过将如图41所示的安装侧充电放电端子94(941和942)从左右两侧(在左右两侧上)夹在中间而与安装侧充电放电端子94(941和942)电连接。以此方式构造(成形)的充电放电端子44可以在两个位置处、即在安装侧端子的两侧上具有接触部,由此提高接触导电性。
如图42所示,在六个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的下侧上设置了引导定位表面构件99,并且引导定位表面构件99延伸到六个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所设置和布置的区域。引导定位表面构件99与支承基座92形成为一体。引导定位表面构件99用作当通过沿着工具主体的配合表面滑动而安装电池组210时的引导(滑动)表面。
引导定位表面构件99的下侧的下表面991是与电池组210的定位表面231可滑动地相对的部分。另外,引导定位表面构件99的上侧的上表面992是当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根据电池组210的滑动安装而连接至六个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时,与六个信号端子96(961至966)可滑动地相对的部分。另外,引导定位表面构件99的上侧的上表面992是当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根据电池组210的滑动安装而连接至六个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时,与六个信号端子96(961至966)可滑动地相对的部分。另外,虽然也将在后面说明,但是电池组210的信号端子51(511至516)通过使信号端子51的平面接触形部155的弯曲部分553与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的侧表面97接触而电连接。另外,如将在下面进一步说明的那样,电池组210的信号端子51(511至516)通过使信号端子51的端边缘接触形部157的外凸弯曲部分573与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的上侧端边缘98接触而电连接。
六个平行的信号端子51具有与根据本公开的第二(即信号)端子相对于根据本公开的第一(即信号)端子对应的关系,并且具有彼此平行排列(布置)的与“一个(即信号)端子”不同的“另一个(即信号)端子”的关系。另外,这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也构造成能够与实施充电的专用充电器的端子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
六个信号端子(接触部)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具有如图40所示的电接触结构。通过冲压然后弯曲导电金属平板来形成信号端子51。具体地,信号端子51包括:当电路板42沿水平方向定向时从电路板42沿着竖直方向向上延伸的支承部152。支承部152沿着与包括电路板42的延伸平面正交的方向延伸;另外,支承部152的下部521设置有与电路板42电连接的接触形状,并且支承部152的上部522设置有与配对侧(即,安装目标)、例如工具主体或专用充电器电连接的接触形状。具体地,支承部152的下部521设置有向前偏离并且然后沿竖直方向向下延伸的接触形状。此外,支承部152的上部522设置有向前延伸的接触形状。以此方式设置了两类接触形状:平面接触形部155和端边缘接触形部157。接下来说明这两类接触形状。
平面接触形部155的构型如由图39中的附图标记512(即第二信号端子)所附的符号所描述的那样。另外,因为在附图中缺少附加附图标记的空间,所以在图39中省略了除第二信号端子512之外的信号端子51、即信号端子51(511、513、514、515和516)的标记符号。信号端子51(511、513、514、515和516)的构造与附加了附图标记的第二信号端子512的构造基本相同。
平面接触形部155包括延伸部551、折叠部552和弯曲部553。延伸部551从支承部52的上部522向前延伸。在延伸部551开始延伸的位置处设置了中空部153,中空部153仅在前侧被连接并且包括槽口。中空部153朝向延伸部的与折叠部552相反的一侧弯曲。中空部153与树脂支承体260的相对地设置的内部接触部168(参照图38和图39)接触。由于中空部153的接触,信号端子51的延伸部551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被弹性地支承。也就是说,因为中空部153与内部接触部168接触,所以除了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有接触,在向后的方向上也有接触。
内部接触部168中的每个内部接触部设置在树脂支承体160的内部,使得树脂支承体260的内部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是挖空的。即,如根据图39中的放大细节图可以了解的那样,内部接触部168设置在树脂支承体260的内部,使得其包括能够与中空部153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接触的侧表面681和能够在向后方向上与中空部153接触的阶梯前表面682。这样,中空部153以令人满意的方式沿着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支承延伸部551,并且可以限制延伸部551沿着向后的方向移动。通过使弯曲部553接触安装侧信号端子96的侧表面97(即面朝外侧的侧表面),中空部153可以以令人满意的方式弹性地支承延伸部551。另外,中空部153可以防止包括延伸部551的信号端子51从树脂支承体260上滑落。这是因为,通过使信号端子51的弯曲部553与安装侧信号端子96的侧表面97接触,中空部153防止了信号端子51沿着向后方向的移位。另外,通过将树脂支承体260的内部在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上挖空而形成树脂支承体260的内部接触部168中的每个内部接触部,并且阶梯前表面682中的每个阶梯前表面也形成为使得其可以接触对应的中空部153的后端。
折叠部552设置在延伸部551的前端并且通过将延伸部551的前部往回折叠而形成。另外,折叠部552在面向树脂支承体260的中间分隔部169的一侧上。具体地,构成接触器250的右半部的右边三个信号端子51以折叠部552为边界朝向左侧往回折叠,并且构成接触器250的左半部的左边三个信号端子51以折叠部552为边界朝向右侧往回折叠。当折叠部552的往回折叠侧设置在连接器25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即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左侧时,其折回到右侧,而当折叠部552的往回折叠侧设置在接触器25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即左-右方向上的中心)的右侧时,其折回到左侧。另外,折叠部552的往回折叠侧位于与上述中空部153的突出侧相反的一侧上。
以折叠部552为边界从延伸部551往回折叠的部分形成为弯曲部553。弯曲部553形成为适当的R形,使得当以折叠部552为边界从延伸部551往回折叠时,外侧变成凸起的,并且弯曲部553通过折叠部552而由延伸部551支承。因此,弯曲部553由折叠部552弹性地支承。另外,以适当的R形形成的弯曲部553也形成了其外侧表面变圆的凸形以提供可靠的电接触,并且平面接触形部155中的每个平面接触形部的弯曲部553被构造成凸信号端子59的一部分。另外,信号端子51的弯曲部553的外侧表面与树脂支承体260相对,并且上述安装侧端子96(961至966)插入在弯曲部553与树脂支承部体260之间以形成电连接。也就是说,信号端子51的平面接触形部155的弯曲部553从一侧与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的侧表面97接触,由此形成电连接。六个信号端子51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形成为下述端子:该端子通过从一侧与其配对侧端子接触而提供从一侧与该配对侧端子的电接触。
与之相比,端边缘接触形部157中的每个端边缘接触形部包括延伸部575和凸弯部573。延伸部575形成为使得其从支承部152的上部522向前延伸。从支承部152的上部522延伸的延伸部575形成为具有与支承部152的延伸平面正交的延伸平面的平板形状。即,通过折叠支承部152的上侧而形成延伸部575。沿着延伸部575的延伸方向而延伸的凸弯部573设置在延伸部575的前侧。凸弯部573形成为其下侧构成光滑凸面的弯曲形状。当上述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插入在弯曲部553与树脂支承体260之间时,端边缘接触形部157的凸弯部573可以可靠地提供与插入的安装侧信号端子96的上侧端边缘98电连接的接触部。换言之,端边缘接触形部157中的每个端边缘接触形部的凸弯部573构造成对应的凸信号端子59的一部分。因此,通过将信号端子51的端边缘接触形部157的凸弯部573与安装侧信号端子96(961至966)的上侧端边缘98接触来配置电池组210的信号端子51(511至516)的电连接。
当六个信号端子51平行地排列(布置)时,如上所述形成的信号端子51与树脂支承部260成为一体。参照图38,树脂支承部260从下往上依次包括支承座部361、中间支承部362和端子支承部363。支承座部361是树脂支承体260的下部,并且通过将树脂支承体260前部、后部、左部和右部加宽而形成。支承座部361可以令人满意地支承电路板42上的连接器250。另外,设置在支承座部361的上侧的中间支承部362与上述信号端子51的支承部152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因此,其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比支承座部361和端子支承部363小。另外,设置在中间支承部362的上侧的端子支承部363也与上述信号端子51的凸信号端子59的形状对应地形成。因此,端子支承部363形成为比中间支承部362朝向前侧伸出更多的形状。
树脂支承体260如下所述地与六个信号端子51形成为一体。如图38所示,六个信号端子51构造成左右对称。另外,连接器250的左右对称的中间轴线位于中间分隔部169处。设置在中间分隔部169的左侧的三个信号端子51平行地排列(布置)并且形成为使得弯曲部553设置在右侧。另一方面,设置在中间分隔部169的右侧的三个信号端子51平行地排列(布置)并且形成为使得弯曲部553设置在左侧。六个信号端子51设置为使得它们以中间分隔部169为中心轴线而左右对称,并且弯曲部553面向中间分隔部169。换言之,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三信号端子513形成为左侧接触端子,左侧接触端子通过从左侧接触配对侧端子而提供从左侧与配对侧端子的电接触。另一方面,第四信号端子514至第六信号端子516形成为右侧接触端子,右侧接触端子通过从右侧接触配对侧端子而提供与配对侧端子的电接触。
另外,因为将支承座部361、中间支承部362和端子支承部363形成为一体,所以树脂支承体260能够容易地结合上述信号端子51。开口364设置在树脂支承体260的端子支承部363的前表面中,并且安装侧信号端子96可以通过开口364被按压到凸信号端子59上。开口364是安装侧信号端子96能够穿过其中被按压到凸信号端子59上的开口。另外,覆盖六个凸信号端子59的顶板部365设置在端子支承部363的上部。顶板部365覆盖六个凸信号端子59的上侧。因此,如果水例如雨滴从上面降落,顶板部365可以防止水接触信号端子51。另外,相邻的分隔部366设置在六个凸信号端子59之间。相邻的分隔部366将相邻布置的凸信号端子59分隔开(分开或屏蔽)。另外,外侧分隔部367设置在凸信号端子59的两个外侧上。外侧分隔部367将凸信号端子59与外部分开(屏蔽或隔离)。即,构成树脂支承体260的相邻的分隔部166和中间分隔部169结合在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之间,使得信号端子51(511至516)被分隔开(分开或隔离)。另外,构成根据本公开的能够接触充电器的端子的连接部的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的左右两侧被外侧分隔部367所覆盖,从而与外部划定界线。
此外,内部接触部168设置在构成树脂支承体260的开口364的周面中。内部接触部168中的每个内部接触部在与弯曲部553所设置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设置在树脂支承体260的内周面上。设置在上述延伸部551中的中空部153设置在内部接触部168中的每个内部接触部中。信号端子51中的中空部153可以与树脂支承体260的内部接触部168接触,从而基本防止了信号端子51沿着宽度方向(即左-右方向)的移位和信号端子51沿着前-后方向的移位。
另外,如图32所示,外包装壳体20的上侧壳体23形成为覆盖连接器250的形状,其中连接器250包括覆盖六个信号端子51(511至516)的树脂支承体260。
上述电池组210可以实现下述操作效果。根据上述电池组210,即使水接触了设置在正连接端子441与负连接端子442之间的六个信号端子51,覆盖六个信号端子51的树脂支承体260也可以保持水远离信号端子51。因此,即使水接触到电池组210,也可以确保电池组210的信号端子51不会不利地彼此电连接。
[第六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43至图47说明作为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10的连接器250相关的变型例的第六实施方式。第六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10的不同之处在于修改了连接器250的构型。因此,下面说明所修改的连接器250A的构型,并省略其他组成元件的说明。
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与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的不同之处在于以下两点。第一,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包括树脂支承体260A,并且去除了树脂支承体260A的顶板部365。第二,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中,去除了信号端子51的端边缘接触形部157。除了这两点以外的构型方面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相同。因此,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以相同方式构造的结构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标识并且省略其描述。
如图43和图44所示,在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的树脂支承体260A中,去除了端子支承部363的顶板部365。因此,从树脂支承体260A的上部可以清楚地看见信号端子251A。另外,设置在信号端子251A(511至516)之间和两侧上的相邻的分隔部366、外侧分隔部367和中间分隔部169设置成用树脂形成为板形的外部板形部。
另外,如图45所示,信号端子251A构造为使得完全去除了从支承部152的上部522向前延伸而形成的端边缘接触形部157。因此,包括信号端子251A的凸信号端子259A仅包括上述平面接触形部155。
以此方式构造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比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在结构上更简单,可以有利地简化制造并降低制造成本。另外,即使将电池组构造成将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由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替代,也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10基本相同的操作效果。
附带提及,可以以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的树脂支承体260基本相同的方式来构造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的树脂支承体260A。如图46和图47所示,以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树脂支承体260基本相同的方式来构造连接器250A'的树脂支承体260A'。具体地,在树脂支承体260A'中,顶板部365设置在上述端子支承部363处。另外,安装至连接器250A'的信号端子251A'形成为与安装至上述第六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A的信号端子251A相同的信号端子。
与连接器250A相比,以此方式构造的连接器250A'设置有顶板部365,顶板部365可以可靠地保护信号端子25IA'的上侧,另外可以防止水不利地接触信号端子251A'。
[第七实施方式]
接下来,将参照图48至图53说明作为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10的连接器250和电路板42相关的变型例的第七实施方式。另外,除了在第七实施方式中修改了连接器250和电路板42的构型之外,第七实施方式与第五实施方式基本相同。因此,下面说明被修改的连接器250B和电路板42(具体地,树脂涂覆部43)的构造,并省略其他组成元件的说明。
首先将说明第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B。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相比,第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B的不同之处在于信号端子251B和树脂支承体260B的构型。具体地,第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B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的功能相同。连接器250B包括信号端子251B和树脂支承体260B。另外,树脂支承体260B对应于根据本公开的树脂构件。如图48所示,六个信号端子251B设置在上述正连接端子441与负连接端子442之间。这六个信号端子251B实施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的信号端子51相同的功能。即,如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那样,六个信号端子251B的前-后位置选择为靠近正连接端子441与负连接端子442的后端。六个信号端子251B平行地排列(布置)并且电连接至电路板42。
如图48和图49所示,六个信号端子251B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形成为从上表面观察到的基本U形的并且从左右两侧(在左右两侧)将接触部夹在中间的接触形状。信号端子251B中的每个信号端子包括从电路板42向上延伸的支承部591以及从支承部591弯曲的接触部593和接触部594。通过将支承部591向前弯曲成从上表面观察为基本U形来形成接触部593和接触部594。左侧接触部593和右侧接触部594是R形,并且R形的凸部彼此面对。左侧接触部593和右侧接触部594沿着向前的方向彼此逐渐紧密地靠近。另外,左侧接触部593和右侧接触部594的前端部分彼此面对并且接触。另外,信号端子251B的下端形成为连接部595。虽然在图48及后续图中省略了附图标记,但是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都以这种方式来构造。如第五实施方式的信号端子51的连接配对那样,六个信号端子251B构造为被板形连接装置本体90的安装侧信号端子96所连接的端子。六个信号端子251B通过从左右两侧(在左右两侧)将连接装置本体90的安装侧信号端子96夹在中间而电连接至连接装置本体90的安装侧信号端子96。
如图51所示,树脂支承体260B形成为与信号端子251B成为一体。树脂支承体260B从下往上依次包括前侧壁部261B、后侧壁部262B和侧壁部263B。前侧壁部261B构成信号端子251B的前侧壁。因此,前侧壁部261B在设置和布置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的整个区域中延伸。以此方式形成的前侧壁部261B可以防止水、尘等从前侧渗入到信号端子251B中。另外,后侧壁部262B形成为构成信号端子251B的后侧壁。因此,后侧壁部262B在设置和布置第一信号端子511至第六信号端子516的整个区域中延伸。以此方式形成的后侧壁部262B可以防止水、尘等从后侧渗入到信号端子251B中。另外,侧壁部263B是在信号端子511至516的两侧的壁结构。
另外,如图52所示,基座部268B在信号端子251B之间设置在树脂支承体260B的位于下侧的部分处。基座部268B形成为使得当连接器250B安装在电路板42上时,基座部268B与电路板42的上表面紧密接触。因此,信号端子251B构造成使得其被设置在从基座部268B向上的一个台阶。另外,构成信号端子251B的下端的连接部595从基座部268B向下伸出。此外,如图51所示,作为树脂支承体260B的一部分的相邻的分隔部266B设置在六个信号端子251B之间。相邻的分隔部266B用于将信号端子251B彼此分隔开(分开或隔离)。
附带提及,当以此方式设置信号端子251B时,树脂涂覆部43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通过将合适的树脂材料施加并模制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来形成树脂涂覆部43。树脂涂覆部43是能够以气密的方式与其他结构接触的弹性的、软的树脂材料,并且由与接触构件电绝缘(隔离)的树脂材料模制。树脂涂覆部43可以是弹性胶树脂,例如人造橡胶。另外,可以选择任何适当的树脂材料作为树脂涂覆部43,只要其是电绝缘(隔离)材料并且具有能够与其他结构气密地接触的密封属性即可。另外,可以通过给电路板42的上表面涂覆具有适当的电绝缘属性的树脂粘合剂然后干燥该涂层来模制树脂涂覆部43。如果选择树脂粘合剂作为模制树脂涂覆部43的树脂,则即使树脂粘合剂是软的,该树脂粘合剂也应该具有在被按压时仅轻微弹性变形的软度(硬度),即其应该具有相对较高的弹性模量。
另外,即使使用第七实施方式的连接器250B和电路板42(具体地,树脂涂覆部43)的构型来构造电池组,也可以实现与上述第五实施方式的电池组210基本相同的操作效果。另外,因为第七实施方式的信号端子251B在两个位置、即在左右两侧具有接触部,所以可以提高接触导电性。在第七实施方式中,正连接端子441、负连接端子442和六个信号端子251B构造成从两侧(在两侧上)将配对侧端子夹在中间,并且形成为从两侧提供与配对侧端子的电接触的端子。另外,信号端子251B可以形成为下述接触端子:在这些接触端子中,只有一侧即或左侧或右侧用作板簧。另外,如果如第七实施方式中那样的树脂涂覆部43设置在电路板42的上表面上,则可以提高电路板的绝缘(隔离)特性。
另外,根据本公开的软材料不限于上述树脂涂覆部43的示例;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构型,只要该构型是弹性的并且能够以气密的方式与其他元件或结构接触即可。另外,根据本公开的绝缘材料也不限于上述树脂涂覆部43的示例;可以采用任何适当的构型,只要其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即可。
另外,还可以对上述第一实施方式至第七实施方式的电动工具电池组进一步做如下所述的修改。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池单元的数量是七,但是根据本公开电池单元的数量不限于七,可以设置任何适当的数量。另外,可以根据以此方式布置的电池单元的数量来确定铅板的数量和布置。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外包装壳体构造成分成两半的壳体(外壳)结构。也就是说,上侧和下侧是说明性的示例并且电动工具电池组被分成上侧和下侧完全是为了有助于理解。然而,本公开不限于此。即,壳体结构除了可以分成上侧和下侧之外,也可以分成左侧和右侧或者前侧和后侧等。
以上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代表性、非限定性示例。该详细描述仅意在向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教导为了实现本教示的优选方面的进一步细节,而并非意在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另外,以上公开的每个附加特征和教示可以分开使用或者与其他特征和教示结合使用,以提供改进的电动工具电池组以及制造和使用改进的电动工具电池组的方法。
另外,在以上详细描述中公开的特征和步骤的组合对于在最广义上实施本发明可能不是必须的,而是仅仅为了具体描述本发明的代表性示例而教示的。另外,上述代表性示例以及各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的各种特征可以以没有具体明确列举的方式来组合,以提供本教示的另外的有用的实施方式。
为了原始写作的公开内容的目的,以及为了限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目的,在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书中公开的所有特征意在彼此单独且独立地公开,与实施方式和/或权利要求中的特征的组成无关。另外,为了原始写作的公开内容的目的以及为了限定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目的,所有数值范围或各组实体的标示意在公开每个可能的中间值或者中间实体。

Claims (15)

1.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以及
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
在所述电路板中,在所述第一端子与所述第二端子之间设置有穿过所述电路板的缝隙。
2.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保持所述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座;以及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其中,
对所述电池单元座设置有端子和延伸部,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上表面上,所述延伸部向上延伸;并且
所述延伸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前面。
3.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保持所述电池单元的电池单元座;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以及
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二者通过沿着四个方向中的仅一个方向连接至所述电路板而由所述电路板支承。
4.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
在所述电路板上,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设置有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绝缘材料。
5.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
在所述电路板上,在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之间设置有弹性的并且能够与其他材料气密地接触的软材料;并且
所述软材料模制成能够接触所述上侧壳体的形状。
6.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
在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弹性的并且能够与其他材料气密地接触的软材料;并且
所述软材料设置成使得所述软材料被划分为:一侧区域,所述一侧区域相对于所述正极端子位于与设置所述负极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以及另一侧区域,所述另一侧区域相对于所述负极端子位于与设置所述正极端子的一侧相反的一侧上。
7.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平行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
在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由绝缘树脂材料形成的绝缘材料;并且
通过所述绝缘材料将形成为沿着与端子连接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的分隔部设置在沿着所述信号端子的端子连接方向的基端侧上。
8.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
多个信号端子,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并且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负极端子之间;以及
树脂构件,所述树脂构件覆盖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中的至少一些信号端子;
其中,
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与所述树脂构件一起构成连接器。
9.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并且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负极端子之间;
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连接至实施充电的充电器的第一端子;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包括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能够连接至实施充电的所述充电器的第二端子;并且
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设置有树脂构件,使得所述树脂构件填充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至少一部分空间。
10.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多个信号端子,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并且设置在所述正极端子与所述负极端子之间;
其中,
所述正极端子、所述负极端子和所述多个信号端子形成为下述端子:这些端子从两侧将待连接的配对侧端子夹在中间,由此从两侧提供与所述配对侧端子的电连接。
11.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
设置有树脂构件,所述树脂构件覆盖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的至少一部分;并且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形成为下述端子:这些端子通过从一侧接触待连接的配对侧端子而从所述一侧提供与所述配对侧端子的电连接。
12.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以及
第一信号端子和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和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平行地排列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且连接至所述电路板;
其中,
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形成为一侧接触端子,所述一侧接触端子通过从一侧接触待连接的配对侧端子而从所述一侧提供与所述配对侧端子的电接触;并且
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形成为另一侧接触端子,所述另一侧接触端子通过从作为所述一侧的相反侧的另一侧接触待连接的所述配对侧端子而从所述另一侧提供与所述配对侧端子的电接触。
13.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
信号端子,所述信号端子连接至所述电路板并且形成为下述端子:所述端子通过从一侧接触待连接的配对侧端子而从所述一侧提供与所述配对侧端子的电接触;以及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能够连接至实施充电的充电器的端子;
其中,
在将连接所述连接部的方向限定为前侧的情况下,所述连接部的左右两侧和内侧被树脂构件覆盖。
14.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以及
树脂构件,所述树脂构件覆盖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树脂构件一起构成连接器;并且
所述连接器被所述上侧壳体覆盖。
15.一种电动工具电池组,包括:
下侧壳体;
固定至所述下侧壳体的上侧壳体;
容置在所述下侧壳体中的电池单元;
连接至所述电池单元的电路板;
连接至所述电路板的第一端子和第二端子;以及
树脂构件,所述树脂构件覆盖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
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与所述树脂构件一起构成连接器;并且
在所述第一端子和所述第二端子的外侧设置有外部板形部件,在所述外部板形部件中,所述树脂构件形成为板形。
CN201410138775.5A 2013-04-05 2014-04-08 电动工具电池组 Active CN10410379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9594A JP6284709B2 (ja) 2013-04-05 2013-04-05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JP2013079596A JP6109626B2 (ja) 2013-04-05 2013-04-05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JP2013-079596 2013-04-05
JP2013-079595 2013-04-05
JP2013-079594 2013-04-05
JP2013079595A JP6116974B2 (ja) 2013-04-05 2013-04-05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103799A true CN104103799A (zh) 2014-10-15
CN104103799B CN104103799B (zh) 2016-08-17

Family

ID=504340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8775.5A Active CN104103799B (zh) 2013-04-05 2014-04-08 电动工具电池组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318729B2 (zh)
EP (1) EP2787560B1 (zh)
CN (1) CN104103799B (zh)

Cited B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6045A (zh) * 2013-09-16 2015-03-2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蓄电池装置
CN105845846A (zh) * 2015-01-30 2016-08-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CN106887892A (zh) * 2017-04-21 2017-06-23 无锡市新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用充放电一体装置
CN107431158A (zh) * 2015-03-06 2017-12-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蓄电池组
CN107534111A (zh) * 2015-04-24 2018-01-02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包
CN108365156A (zh) * 2018-04-24 2018-08-0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车辆
CN109075299A (zh) * 2016-02-26 2018-12-21 创科(澳门离岸商业服务)有限公司 电池组和组装电池组的方法
CN110291657A (zh) * 2017-02-10 2019-09-27 索尼公司 电池和连接设备
CN110832669A (zh) * 2017-07-21 2020-02-21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使用电池组的电气设备
WO2020082489A1 (zh) * 2018-10-23 2020-04-30 浙江鼎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工具用电池包双电压切换结构
CN111261971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CN111799425A (zh) * 2019-04-05 2020-10-20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CN112072059A (zh) * 2019-06-11 2020-12-1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池包、电池包和电动工具的组合
CN112582746A (zh) * 2019-09-30 2021-03-30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TWI743151B (zh) * 2017-02-13 2021-10-21 澳門商創科(澳門離岸商業服務)有限公司 可充電電池組
WO2022068690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电动工具系统和充电系统
US11909057B2 (en) 2017-02-10 2024-02-2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Battery and connection apparatu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248065S (en) * 1976-02-04 1978-06-06 Vijay Batra Outer sole footwear
KR101711989B1 (ko) * 2013-08-14 2017-03-03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보호모듈용 지지 플레이트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US10131042B2 (en) 2013-10-21 2018-11-20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Adapter for power tool devices
CN113472027A (zh) * 2014-05-18 2021-10-01 百得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系统
JP6480782B2 (ja) * 2015-04-02 2019-03-13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気機器
DE102015207730A1 (de) * 2015-04-28 2016-11-03 Robert Bosch Gmbh Ladegerät für ein Akkupack einer Handwerkzeugmaschine
DE112017006047T5 (de) 2017-01-10 2019-09-12 Makita Corporation Bindewerkzeug
USD926674S1 (en) * 2017-01-17 2021-08-03 Tti (Macao Commercial Offshore) Limited Battery pack with communication terminal
JP6191795B1 (ja) 2017-02-10 2017-09-0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及び接続機器
USD818948S1 (en) * 2017-03-09 2018-05-29 7Rdd Limited Battery pack
USD819562S1 (en) * 2017-03-09 2018-06-05 7Rdd Limited Battery pack
DE102017213307A1 (de) * 2017-08-01 2019-02-07 Robert Bosch Gmbh Akkupack
EP3442080A1 (de) * 2017-08-09 2019-02-13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teckkupplung für eine akkueinheit
CN109510530B (zh) * 2017-09-15 2021-03-02 德丰电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控制电气设备的dc马达运转的电气开关单元
USD894827S1 (en) * 2018-01-04 2020-09-01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attery pack
USD894118S1 (en) * 2018-01-08 2020-08-25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attery pack
USD911922S1 (en) * 2018-01-08 2021-03-02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attery pack
DE102018104342B3 (de) * 2018-02-26 2019-07-04 Metabowerke Gmbh Akkupack sowie Elektrohandwerkzeuggerät
DE102018104340A1 (de) * 2018-02-26 2019-08-29 Metabowerke Gmbh Akkupack sowie Elektrohandwerkzeuggerät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USD893413S1 (en) * 2018-06-05 2020-08-18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attery pack
CN113169387B (zh) * 2018-11-30 2024-07-19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JP7190885B2 (ja) * 2018-11-30 2022-12-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力供給システム
USD887969S1 (en) * 2018-12-21 2020-06-23 Harbor Freight Tools Usa, Inc. Battery
US11114874B2 (en) * 2019-01-22 2021-09-07 Yu-Tang Lin Battery-and-handheld-seat assembling structure and a battery-and-charger assembling structure for a handheld power tool
USD937760S1 (en) 2019-06-12 2021-12-07 Techtronic Cordless Gp Terminal block of a battery pack
USD937759S1 (en) 2019-06-12 2021-12-07 Techtronic Cordless Gp Terminal block of a battery pack
DE102019119242A1 (de) 2019-07-16 2021-01-21 Metabowerke Gmbh Akkupack
US11670819B2 (en) * 2019-08-09 2023-06-06 Techtronic Cordless Gp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taggered battery pack terminals
EP4049797A1 (en) * 2019-08-21 2022-08-31 Black & Decker, Inc. Battery pack
KR20210026947A (ko) 2019-09-02 2021-03-1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커넥터
JP7381277B2 (ja) * 2019-09-30 2023-11-1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池パック
JP7426793B2 (ja) 2019-09-30 2024-02-02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池パック
US11695182B2 (en) 2019-09-30 2023-07-04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
WO2021087719A1 (en) * 2019-11-05 2021-05-14 Techtronic Cordless Gp Battery interface for electrical device
EP4099472A4 (en) * 2020-05-07 2023-07-12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ATTERY PACK AND POWER TOOL SYSTEM
CN113681518A (zh) * 2020-05-18 2021-11-23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
US11728538B2 (en) 2020-09-23 2023-08-15 Techtronic Cordless Gp Power tool battery pack receptacle
EP4420189A2 (en) * 2021-10-21 2024-08-28 Black & Decker Inc. Battery pack
EP4386951A1 (de) * 2022-12-14 2024-06-19 Hilti Aktiengesellschaft Strukturelement für akkumulator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56350A1 (en) * 2008-12-19 2010-06-24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s
US20110250476A1 (en) * 2010-04-13 2011-10-13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s
CN102376922A (zh) * 2010-08-20 2012-03-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备防水结构的电池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661392A (en) 1995-09-26 1997-08-26 General Research Of Electronics, Inc. Device for causing electronic apparatus to use a selectively mounted non-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or rechargeable battery pack
DE10002142B4 (de) * 1999-01-28 2004-04-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Moriguchi Stromversorgung enthaltend wiederaufladbare Batterien
JP3742261B2 (ja) * 1999-11-10 2006-02-01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用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KR100778987B1 (ko) 2005-12-27 2007-11-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5370709B2 (ja) 2007-10-29 2013-12-18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動工具
JP2009224072A (ja) * 2008-03-13 2009-10-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パック電池
KR100965683B1 (ko) 2008-03-31 2010-06-2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JP5340676B2 (ja) 2008-08-29 2013-11-13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5476769B2 (ja) * 2009-03-31 2014-04-2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ー装置
KR101106544B1 (ko) 2009-06-17 2012-01-20 강정욱 기구물체결방식의 유닛팩 조합형 셀 카트리지
DE102009041738B4 (de) 2009-07-25 2015-11-05 Zehdenick Innovative Metall- Und Kunststofftechnik Gmbh Anordnung zum Anschließen von elektrischen Leiterbahnen an Polanschlüsse von zusammengeschalteten Zellen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156350A1 (en) * 2008-12-19 2010-06-24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s
US20110250476A1 (en) * 2010-04-13 2011-10-13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s
CN102376922A (zh) * 2010-08-20 2012-03-1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具备防水结构的电池组

Cited By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466045A (zh) * 2013-09-16 2015-03-25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蓄电池装置
CN105845846A (zh) * 2015-01-30 2016-08-10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用于电动工具的电池组
CN107431158A (zh) * 2015-03-06 2017-12-01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蓄电池组
CN107431158B (zh) * 2015-03-06 2020-12-08 罗伯特·博世有限公司 用于手持式工具机的蓄电池组和相应的手持式工具机
US10707455B2 (en) 2015-04-24 2020-07-07 Makita Corporation Battery pack
CN107534111A (zh) * 2015-04-24 2018-01-02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包
US11196095B2 (en) 2016-02-26 2021-12-07 Techtronic Cordless Gp Battery packs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battery packs
CN109075299A (zh) * 2016-02-26 2018-12-21 创科(澳门离岸商业服务)有限公司 电池组和组装电池组的方法
CN109075299B (zh) * 2016-02-26 2021-08-31 创科(澳门离岸商业服务)有限公司 电池组和组装电池组的方法
CN110291657A (zh) * 2017-02-10 2019-09-27 索尼公司 电池和连接设备
US11909057B2 (en) 2017-02-10 2024-02-20 Sony Group Corporation Battery and connection apparatus
TWI743151B (zh) * 2017-02-13 2021-10-21 澳門商創科(澳門離岸商業服務)有限公司 可充電電池組
CN106887892A (zh) * 2017-04-21 2017-06-23 无锡市新菊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用充放电一体装置
CN110832669A (zh) * 2017-07-21 2020-02-21 工机控股株式会社 使用电池组的电气设备
US11837741B2 (en) 2017-07-21 2023-12-05 Koki Holdings Co., Ltd. Electrical apparatus using battery pack
CN108365156A (zh) * 2018-04-24 2018-08-03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包和车辆
WO2020082489A1 (zh) * 2018-10-23 2020-04-30 浙江鼎能电气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工具用电池包双电压切换结构
CN111261971A (zh) * 2018-11-30 2020-06-09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CN111261971B (zh) * 2018-11-30 2024-06-28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CN111799425A (zh) * 2019-04-05 2020-10-20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CN111799425B (zh) * 2019-04-05 2024-08-27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CN112072059A (zh) * 2019-06-11 2020-12-11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池包、电池包和电动工具的组合
CN112582746A (zh) * 2019-09-30 2021-03-30 株式会社牧田 电池组
US12002931B2 (en) 2020-09-30 2024-06-04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attery pack, power tool system, and charging system
US11450896B2 (en) 2020-09-30 2022-09-20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Battery pack, power tool system, and charging system
WO2022068690A1 (zh) * 2020-09-30 2022-04-07 南京德朔实业有限公司 电池包及电动工具系统和充电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02353A1 (en) 2014-10-09
EP2787560A1 (en) 2014-10-08
US9318729B2 (en) 2016-04-19
CN104103799B (zh) 2016-08-17
EP2787560B1 (en) 2016-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103799B (zh) 电动工具电池组
JP6284709B2 (ja)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JP6109626B2 (ja)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EP2787559B1 (en)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JP6227420B2 (ja)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EP2787557B1 (en) Battery packs for electric tools
US9412982B2 (en) Battery pack for electric power tool
JP6116974B2 (ja)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EP2423028A2 (en) Power supply control device
CN101268569A (zh) 蓄电池组以及手持电动工具
JP6274633B2 (ja) 電源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5006532A (zh) 电池连接体和设置有电池连接体的电池组件
CN109689496A (zh) 电池仓及无人飞行器
JP6474846B2 (ja) 電動工具用電池パック
KR101783333B1 (ko) 모듈용 단자
KR102116301B1 (ko) 친환경자동차의 배터리팩용 센싱회로장치
JP2018092742A (ja) コネクタ保護ケース、防水中継コネクタ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る電動工具
US20140374545A1 (en) Housing and wire holder thereof
JP4049128B2 (ja) テーブルタップ
CN217306685U (zh) 隔离板组件、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15535235U (zh) 一种电动牙刷
KR102614276B1 (ko) 퓨즈 박스 일체형 커넥터 블록
CN214254471U (zh) 发电装置
KR102347998B1 (ko) 차량에 내장되는 영상 장치 및 이를 위한 이차 전지 팩
CN116231194A (zh) 一种电池组及其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