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97678A - 座椅支承单元及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座椅支承单元及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97678A
CN104097678A CN201410136888.1A CN201410136888A CN104097678A CN 104097678 A CN104097678 A CN 104097678A CN 201410136888 A CN201410136888 A CN 201410136888A CN 104097678 A CN104097678 A CN 1040976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ing member
seat
bearing unit
bottom supporting
coun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3688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97678B (zh
Inventor
宫地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976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76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976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976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座椅支承单元(50),具备:包括一对侧部(60a)和连结部(60b)的框架构件(60);安装在框架构件上的底座(80)。底座具有:至少一部分位于由侧部和连结部从三面包围的区域内的底部支承部(61);设置在底部支承部的端缘(61b)处且供连结部贯穿的筒状部(82);两端部被连接在底部支承部的侧缘上的带部(83)。一对侧部穿过底部支承部和带部之间所形成的贯穿孔(83a)而延伸。

Description

座椅支承单元及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持婴儿车中使用的座椅的座椅支承单元,特别涉及能够降低婴幼儿落座时的变形的座椅支承单元,以及具有这种座椅支承单元的婴儿车。
背景技术
例如如日本专利文献JP56-8576U中公开的那样,供婴儿乘坐的婴儿车被广泛利用。在最近多数的婴儿车中,如图12所示,在由三边框体90和支承在该三边框体90上的座椅部件95构成的支承体99上,支承有具有缓冲性能的座椅的座部或背部,其中,三边框体90具有一对侧部91和连结侧部间的连结部92。座椅部件95在与三边框体90的一对侧部91和连结部92的每个对应的位置处具有筒状部95b。并且,通过使一对侧部91和连结部92贯穿延伸各个筒状部95b,从而使座椅部件95被三边框体90支承。
这种支承体99通过下述方式制造,即,预先准备形成有三个筒状部的座椅部件,并将三边框体90的一个侧部91的端部作为最前头,依次穿过筒状部。然而,在这种支承体99中,当至少使一个侧部91穿过座椅部件的三个筒状部时,侧部91和连结部92之间的角部也需要从筒状部内穿过。因而,与侧部91和连结部92的尺寸相比,必须将筒状部的内尺寸制作得较大。此外,与三边框体90中一对侧部91之间的间隔、以及三边框体90中的侧部和连结部之间的间隔相比,需要将座椅部件的对应的筒状部之间的间隔设成较大,否则无法使比座椅部件刚性高的三边框体90在筒状部内通过。其结果将导致在座椅部件安装在三边框体上的状态下,座椅部件的张力变弱,婴幼儿落座时座椅部件以较大程度地塌陷的方式发生变形。此时,冲击吸收性将下降,使得婴儿车的乘坐舒适度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考虑到上述问题而被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婴幼儿在婴儿车内落座时,能够使保持座椅的座椅支承单元的变形量降低的座椅支承单元和婴儿车。
本发明中的座椅支承单元,为保持婴儿车中使用的座椅的座椅支承单元,其具备:框架构件,其具有一对侧部、和对所述一对侧部在一侧的端部进行连结的连结部;底座,其被安装在所述框架构件上,所述底座具有:底部支承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由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从三面包围的区域内;筒状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承部的端缘处,并且供所述连结部贯穿;带部,其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承部的一个侧缘上,且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承部的另一个侧缘上,并且在所述带部与所述底座支承部之间形成有供所述一对侧部穿过的贯穿孔。
在本发明中的座椅制成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框架构件与所述底座一起形成与乘坐在婴儿车内的婴幼儿的臀部面对的座部支承体或者与所述婴幼儿的背部面对的背部支承体。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框架构件包括弯折的一根金属制管,所述金属制管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金属制管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金属制管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并且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另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
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具备第二框架构件,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具有一对侧部、和对所述一对侧部在一侧的端部进行连结的连结部,所述底座还具有:第二底部支承部,其在设有所述筒状部侧的相反侧与所述底部支承部相连接,而且至少一部分位于由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从三面包围的区域内;第二筒状部,其被设置在与所述底座支承部相连接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的端缘处,并且供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连结部贯穿;第二带部,其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的一个侧缘上,且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的另一个侧缘上,并且在所述第二带部与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一对侧部穿过而延伸的贯穿孔。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框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构件以相对于彼此而可摇动的方式相连接。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包含弯折的一根金属制管,所述金属制管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包括弯折的一根金属制管,所述金属制管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金属制管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金属制管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并且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另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通过所述框架构件和所述底座中被所述框架构件支承的部分,形成与乘坐在婴儿车内的婴幼儿的臀部面对的座部支承体,通过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和所述底座中被所述第二框架构件支承的部分,形成与所述婴幼儿的背部面对的背部支承体。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还具备板构件,所述板构件以相对于所述框架构件而可摇动的方式被设置,通过所述框架构件和所述底座,形成与乘坐在婴儿车内的婴幼儿的臀部面对的座部支承体和与所述婴幼儿的背部面对的背部支承体中的一个支承体,通过所述板构件,形成所述座部支承体和所述背部支承体中的另一个支承体。
在本发明的座椅支承单元中,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板构件以可摇动的方式与所述框架构件相连接。
本发明的婴儿车,具备上述本发明的任意一种座椅支承单元、以及支承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婴儿车主体。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婴儿落座在婴儿车上时使保持座椅的座椅支承单元的变形量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为将卸下座椅的婴儿车以座椅支承单元的背部支承部件立起的状态示出的立体图。
图2为将图1的婴儿车以背部支承部件倒下的状态示出的侧视图。
图3为表示图1的婴儿车上安装的座椅支承单元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图3的座椅支承单元的部分侧剖视图。
图5为表示向图3和图4的座椅支承单元中组装前的底座的立体图。
图6为用于示意性说明将图5的底座安装在背部框架构件上的方法的部分立体图。
图7为用于示意性说明将图5的底座安装在背部框架构件上的方法的部分立体图。
图8为用于示意性说明将图5的底座安装在背部框架构件上的方法的部分立体图。
图9为用于示意性说明对图5的底座进行安装的方法的部分俯视图。
图10为表示座椅支承单元的一个改变例的立体图。
图11为表示座椅支承单元的另一改变例的立体图。
图12为表示现有的座椅支承单元的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图9为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婴儿车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1和图2表示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的整体结构。图示的婴儿车10具有:具有前腿22和后腿24的婴儿车主体15,被婴儿车主体15支承的座椅支承单元50,以及安装在座椅支承单元50上的座椅13。座椅13可采用具有缓冲性能的现有的结构,优选为,相对于座椅支承单元50而可拆装。婴儿能够坐在该座椅13上或睡在该座椅13上。而且,为了便于理解,座椅13仅在图2中以双点划线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婴儿车主体15具有:具有前腿22和后腿24的主体框架16;以可摇动的方式与主体框架16相连接的手推握柄38。在该婴儿车10中,握柄38可相对于主体框架16而摇动。握柄38能够在图1和图2中用实线表示的背面推车位置(后方位置)和图2中用点划线表示的对面推车位置(前方位置)上固定。使握柄38可相对于主体框架16摇动的结构,可采用现有的结构,例如,如日本专利文献JP2008-254688A中公开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的婴儿车10能够以前腿22、后腿24和握柄38相互接近的方式折叠。为了能够折叠,婴儿车主体15的多数组成构件相互枢接。另外,座椅13采用具有柔软性的布料等形成,从而能够随着婴儿车10的折叠动作而产生变形。
而且,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15和座椅支承单元50的“前”、“后”、“上”和“下”的措辞,如果没有特别指定,均是指以乘坐在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内的婴儿为基准的“前”、“后”、“上”和“下”。因而,“前后方向”相当于图1中连接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则“前”是指乘车的婴幼儿朝向的一侧,图1中的纸面的左下侧为“前侧”。另一方面,“上下方向”为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且与婴儿车10的着地面正交的方向。因而,当婴儿车10的着地面为水平面时,“上下方向”构成为垂直方向。另外,“横向”和“宽度方向”为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中的任意一个正交的方向。此外,“右”和“左”分别表示以乘坐在婴儿车10内的婴幼儿为基准的横向或宽度方向的“右”和“左”。
以下,参照图1~图9,依次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座椅支承单元50和婴儿车主体15。从图1~图9中可以理解,婴儿车10整体上构成为以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宽度方向中心面为中心的大致对称的结构。
如图3和图4更清楚地表示,座椅支承单元50具有:座部框架构件60;与座部框架构件60连接的背部框架构件65;安装在座部框架构件60和背部框架构件65上的底座80。座部框架构件60具有一对侧部60a和将一对侧部60a在一侧的端部、在图示的例子中为前侧的顶端处进行连结的连结部60b,从而构成支承底座80的三边框。同样地,背部框架构件65具有一对侧部65a和将一对侧部65a在一侧的端部、在图示的例子中为上侧的顶端处进行连结的连结部65b,从构成支承底座80的三边框。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部框架构件60通过座部框架构件60和底座80中被座部框架构件60支承的部分,而构成与乘坐在婴儿车10内的婴幼儿的臀部从下方面对的座部支承体51。另一方面,背部框架构件65通过背部框架构件65和底座80中被背部框架构件65支承的部分,而构成与乘坐在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背从后方面对的背部支承体52。另外,背部框架构件65构成为相对于座部框架构件60而能够摇动(能够倾倒)。由此,能够进行婴儿车10的倚躺动作。而且,背部框架构件65的倚躺角度能够通过调节倚躺调节带37(参照图2)的长度进行控制。其中自动调节带37通过背部框架构件65的背面安装在婴儿车主体15上。
如图3所示,座部框架构件60整体上形成为U字状(更严格说,稍微有棱角的大致U字的轮廓),背部框架构件65整体上也形成为U字状(更严格说,稍微有棱角的大致U字的轮廓)。并且,如图3所示,U字状的座部框架构件60和U字状的背部框架构件65以使彼此的开放部相向的方式,使相对应的端部彼此枢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背部框架构件65能够与座部框架构件60直接连接,并相对于座部框架构件60能够摇动。但是,不限于该例,背部框架构件65也可经由其他部件、例如构成座椅支承单元50以外的婴儿车主体15的部件,与座部框架构件60间接地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座部框架构件60具有形成为U字状的第一框架部件(以下,也称为座部框架部件)61、和分别安装在座部框架部件61所形成的U字状的端部61a上的支承基材63。座部框架部件61具有一对侧框部62a、和在一对侧框部62a之间延伸的连接框部62b。一对侧框部62a对称地构成,且大致沿前后方向延伸。连接框部62b以连接一对侧框部62a的前端部的方式延伸。座部框架部件61可为通过将由一种材料、例如由铝组成的金属制管弯折而形成的一体的部件(部件)。另一方面,座部框架部件61的端部61a上固定安装的支承基材63为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面内延伸的部件(部件),可采用例如树脂形成。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座部框架部件61的连接框部62b,形成座部框架构件60的连结部60b,通过座部框架部件61的侧框部62a和支承基材63,形成座部框架构件60的侧部60a。
背部框架构件65具有形成为U字状的第二框架部件(以下,还称为背部框架部)66、和分别安装在背部框架部件66所形成的U字状的端部66a上的端部件(盖部)68。背部框架部件66具有一对侧框部67a,和在一对侧框部67a之间延伸的连接框部67b。一对侧框部67a对称地构成,并大致在沿前后方向延伸的面内延伸。连接框部67b以连接一对侧框部67a的后侧端部的方式延伸。背部框架部件66可为通过对由单一材料、例如由铝组成的金属制管进行弯折而形成的一体的部件(部件)。另一方面,背部框架部件66的端部66a上固定安装的端部件68构成为覆盖背部框架部件66的端部66a的盖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座部框架部件61的连接框部62b,形成座部框架构件60的连结部60b,通过座部框架部件61的侧框部62a和支承基材63,形成座部框架构件60的侧部60a。
并且,如图3和图4所示,背部框架构件65的端部件68利用轴部件而枢接在座部框架构件60的支承基材63上。由此,如上所述,背部框架构件65能够与座部框架构件60直接连接,并能够相对座部框架构件60而摇动。
而且,采用弯折的一根金属制管制作成的框架构件60,65与图12表示的侧部和连结部由不同的部件构成的框架相比,具有优良的刚性。
图1清楚地示出,在由座部框架构件60和背部框架构件65包围的部分上张设有,换句话说,以伸展的状态保持有从下方支承座椅13的底座80。底座80为例如由布料或网眼材料形成的薄片状部件。在底座80上可形成用于确保透气性的孔、和用于提高便利性的收纳袋等。
如图3所示,底座80具有第一底部支承部81和第二底部支承部86。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由座部框架构件60的一对侧部60a和连结部60b在俯视观察时从三面包围的区域内。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至少一部分位于由背部框架构件65的一对侧部65a和连结部65b在俯视观察从三面包围的区内。另外,如图5所示,底座80具有连接或安装于第一底部支承部81上的第一筒状部82和第一带部83、以及连接或安装于第二底部支承部86上的第二筒状部87和第二带部88。
如图5所示,第一筒状部82设置在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一个端缘81a上。更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筒状部82与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前端缘81a连接,从而划分形成沿着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前端缘81a而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贯穿孔82a。这样的第一筒状部82例如通过将形成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片状材料的端部折回并缝上,从而能够与第一底部支承部81一体地形成。
如图5所示,第一带部83的两端与第一底部支承部81连接,并在第一带部83与第一底部支承部81之间形成贯穿孔83a。更具体而言,第一带部83的一个端部被连接在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一个侧缘81a上,而另一端部被连接在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另一侧缘81a上。第一带部83例如可通过将形成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片状材料以外的另行准备的片状材料的两端缝在第一底部支承部81上而形成。
构成底座80的部分中的第一底部支承部81、第一筒状部82和第一带部83被张设在座部框架构件60上,特别在座部框架构件60的座部框架部件61上张设。首先,构成座部框架构件60的一对侧部60a的、座部框架部件61的一对侧框部62a,穿过第一底部支承部81和第一带部83之间形成的贯穿孔83a而延伸。座部框架构件60的一对侧部60a以维持将第一底部支承部81和第一带部83在宽度方向上伸展开的状态的方式,而贯穿贯穿孔83a。通过第一底部支承部81和第一带部83维持为在宽度方向伸展的状态,能够有效地限制第一底部支承部81和第一带部83沿座部框架构件60的侧部60a的长度方向、即沿前后方向的移动。
另一方面,由座部框架部件61的连接框部62b形成的座部框架构件60的连结部60b贯穿底座80的第一筒状部82的贯穿孔82a。由此,第一筒状部82由座部框架构件60的连结部60b保持,并且,如上所述,第一底部支承部81和第一带部83的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从而,底座80中被座部框架构件60支承的构成座部支承体51的部分维持在向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这两个方向伸展的状态。
同样,如图5所示,第二筒状部87与构成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一个端缘的前端缘86a连接,从而划分形成沿着该前端缘86a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贯穿孔87a。第二筒状部87例如通过将形成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片状材料的端部折回并缝上,能够与第二底部支承部86一体地形成。另外,第二带部88的两端与第二底部支承部86连接,并在其与第二底部支承部86之间形成贯穿孔88a。第二带部88例如可通过将形成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片状材料以外的另行准备的片状材料的两端缝在第二底部支承部86上而形成。
构成底座80的部分中的第二底部支承部86、第二筒状部87和第二带部88在背部框架构件65上,特别在背部框架构件65的背部框架部件66上张设。首先,构成背部框架构件65的一对侧部65a的、背部框架部件66的一对侧框部67a穿过第二底部支承部86和第二带部88之间形成的贯穿孔88a而延伸。背部框架构件65的一对侧部65a贯穿贯穿孔88a,并维持在宽度方向上将第二底部支承部86和第二带部88伸展开的状态,而且,能够有效地抑制第二底部支承部86和第二带部88沿背部框架构件65的侧部65a的长度方向、即大致沿上下方向的移动。另一方面,由背部框架部件66的连接框部67b形成的背部框架构件65的连结部65b,贯穿底座80的第二筒状部87的贯穿孔87a并保持。第二筒状部87由背部框架构件65的连结部65b保持,并且,第二底部支承部86和第二带部88朝向前后方向的移动被限制,因此,底座80中被背部框架构件65支承的、构成背部支承体52的部分维持在向前后方向(或上下方向)和宽度方向两个方向伸展的状态。
如图5所示,位于设有第一筒状部82的一个端缘(前端缘)81b的相反侧的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另一个端缘81c(后端缘),与位于设有第二筒状部87的一个端缘(上端缘)86b的相反侧的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另一端缘(下端缘)86c相连接。第一底部支承部81和第二底部支承部86可由一块材料一体形成。并且,根据参照图6~9的在以下说明的方法,如图5所示,能够预先将在底部支承部81,86上设有筒状部82、87和带部83、88的座椅支承单元50安装在座部框架构件60和背部框架构件65上。
在以下的说明中,首先将底座80安装在形成一个框架构件60,65的框架部件61、66上。在图6~图8中,表示将底座80的第二底部支承部86、第二筒状部87和第二带部88安装在构成背部框架构件65的背部框架部件66上的例子,省略了底座80的其他部分的图示。
首先,如图6所示,从图5表示的状态起,以第二筒状部87穿过贯穿孔88a的方式,折回第二底部支承部86。由此,第二筒状部87能够从贯穿孔88a的成为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下端缘86c侧的开口露出。接着如图6所示,将大致U字状的背部框架部件66的侧框部67a从其一个端部66a向第二筒状部87的贯穿孔87a插入。之后,如图7所示,在第二筒状部87内移动背部框架部件66,从而使背部框架部件66的连接框部67b位于第二筒状部87的贯穿孔87a内。
而且,优选为,由一根金属制的管构成的背部框架部件66通过在一个侧框部67a和连接框部67b连接的区域内进行两次以上的弯折加工,从而在两个部位以上的位置处弯折,并通过在另一个侧框部67a和连接框部67b连接的区域内进行两次以上的弯折加工,从而在至少两个部位以上的位置处弯折。在图示的例子中,背部框架部件66的各个侧框部67a和连接框部67b通过两次以上的弯折加工而弯曲。换言之,在背部框架构件65的一个侧部65a和连结部65b连接的区域内,由一根金属制管构成的背部框架部件66在两个部位处弯折,并且在背部框架构件65的另一侧部65a和连结部65b连接的区域内,由一根金属制管构成的背部框架部件66在两个部位处弯折。根据这种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当在第二筒状部87内移动背部框架部件66时,侧框部67a和连接框部67b之间的弯曲部分能够在第二筒状部87内顺利地穿过,另外,第二筒状部87的贯穿孔87a的大小也不必超过需要以上那样大。而且,以上方面不仅针对背部框架构件65所包括的金属制管,也同样适用于座部框架构件60中包括的构成座部框架部件61的金属制管。
之后,如图7和图8所示,将连接框部67b穿过第二筒状部87的贯穿孔87a内的背部框架部件66,从连接框部67b侧推入贯穿孔88a内。并且,使背部框架部件66从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下端缘86c侧向上端缘86b侧移动。其结果为,如图8所示,容纳连接框部67b的第二筒状部87从贯穿孔88a的构成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下端缘86c侧的开口露出,而且,能够将底座80安装在背部框架部件66的规定位置处。
遵循与以上步骤相同的步骤,从而如图9所示,能够将底座80的第一底部支承部81、第一筒状部82和第一带部83安装在座部框架构件60的座部框架部件61的规定位置处。从图9所示的状态起,在座部框架部件61上安装支承基材63,在背部框架部件66上安装端部件68。并且,通过在支承基材63上安装端部件68,能够制作上述的座椅支承单元50。
在如上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50中,不需要将座椅支承部81、86和带部83,88之间形成的贯穿孔83a,88a的大小设定成比框架构件60、65的一对侧部60a,60a之间的尺寸大。反倒由于在进行上述操作时通过使框架部件61、66弹性变形,还能够缩小一对侧框部62a、67a之间的间隔,因此也可以在底座80被安装的状态下底部支承部81、86和带部83、88成为伸展的状态的方式,预先制作底部支承部81、86和带部83、88。另外,如图6所示,当框架部件61、66穿过筒状部82、87时,与现有技术不同,框架部件61、66的其他部分不穿过其他的筒状部。因而,与现有技术不同,能够无需考虑安装操作而主要考虑最终的框架构件60、65的形状,而相对于底部支承部81、86在适当的位置上配置筒状部82、87。另外,当使框架部件61,66在筒状部82,87内通过时,能够使框架部件61、66相对于筒状部82、87维持在适当的姿态和位置,其结果为,不需要将筒状部82、87的内尺寸设定成现有技术那样大。因而,能够稳定地增强被安装在框架构件60、65上的座椅80的张开情况、即张紧程度,并且还同时能够大幅提高座椅支承单元50的组装操作性。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在座部框架构件60的两端部之间或背部框架构件65的两端部之间设有连接框架构件55。并且,如图4所示,张紧部件79在底座80和连接框架构件55之间延伸,通过该张紧部件79还能够张设底座80的张紧状态。在图示的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框架构件55由例如由铝等组成的金属制管构成,且其两端部固定在座部框架构件66的支承基材63上。
另外,如图1~图4所示,座椅支承单元50具有第三框架构件(上框架构件)70和第四框架构件(侧框架构件)75,第三框架构件70与背部框架构件65连接并能够相对于背部框架构件65摇动,第四框架构件75分别与第三框架构件70和座部框架构件65连接。第四框架构件75能够相对于第三框架构件70和座部框架构件60摇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框架构件70经由在宽度方向上间隔配置的两个连接件53,而间接与背部框架构件65连接。连接件53固定在背部框架构件65的连结部65b上,即固定在背部框架部件66的连接框部67b上。并且,第三框架构件70的下端部可摇动地安装在连接件53上。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背部框架构件65的两侧上设有一对第四框架构件75。各个第四框架构件75枢接在与下端部分对应侧的支承基材63上。另外,各个第四框架构件75的上端部分上设有能够与第三框架构件70的连接卡合部(连接卡合装置)71卡合的连接卡合部(连接卡合装置)76。各第四框架构件75通过连接卡合部71,76的卡合,能够相对于第三框架构件70相对摇动地连接。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第四框架构件75在不经由其他部件而直接地分别与第三框架构件70和座部框架构件60连接。
但是,不限于图示的例子,第三框架构件70也可不经由其他部件而直接与背部框架构件65连接。另外,第四框架构件75也可经由其他部件、例如构成座椅支承单元51以外的婴儿车主体15的部件,而与第三框架构件70和座部框架构件60中的至少一个间接地连接。
构成上述的座椅支承单元50的构成部件相互连接,其结果为,上述座椅支承单元50形成了能够从婴儿车主体15上分离设立的一个单元。接着,主要参照图1和图2,详细说明支承上述座椅支承单元50的婴儿车主体15。
如图1和图2所示,婴儿车主体15具有:具有左右前腿22和左右后腿24的主体框架16;可旋转地设置在各前腿22上的车轮(前轮)23;可旋转地设置在各后腿24的下端上的车轮(后轮)25;相对于主体框架16能够在对面推车位置和背面推车位置之间摇动的握柄38。主体框架16具有:分别枢接有对应侧的前腿22和后腿24的、也作为左右扶手而发挥功能的第一连结构件28;枢接在对应侧的第一连结构件28的后端部上的左右第二连结构件26;安装在对应侧的前腿22上的左右前侧支承构件40;安装在对应侧的后腿24上的左右后侧支承构件45。
对应侧的前腿22的上端部和对应侧的后腿24的上端部枢接在各个第一连结构件28上。各个第二连结构件26与后侧支承构件45连接,而且,能够相对于后侧支承构件45摇动。特别地在图示的例子中,第二连结构件26枢接在后侧支承构件45上。即,第二连结构件26以能够摇动的方式与后侧支承构件45直接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婴儿车10中,前侧支承构件40具有固定在前腿22的中间部的宽度方向伸出部分42、和连接在宽度方向伸出部分42上的前侧支承部41。前侧支承部41利用贯穿了宽度方向伸出部分42和前腿22的轴部件,而被枢接在宽度方向伸出部分42和前腿22上。由此,前侧支承部41能够相对前腿22而摇动。
前侧支承构件40的前侧支承部41与座椅支承单元50固定连接。在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婴儿车10中,前侧支承部41被固定在座椅支承单元50的座部框架构件60上。更详细地,各个前侧支承部41与构成座部框架构件60的座部框架部件61的对应侧的侧框部62a固定。如图3所示,在前侧支承部41的上端部形成有从上方承接座部框架构件60的座部框架部件61的凹部。在座部框架部件61配置在该凹部的内部的状态下,例如使用销等,将座部框架部件61固定在前侧支承部41上。
后侧支承构件45具有与座椅支承单元50枢接的后侧支承部46。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承部46枢接在座椅支承单元50的座部框架构件60上。更详细地,各个后侧支承部46使用轴部件49,枢接在座部框架构件60所形成的支承基材63上。由此,座部框架构件60能够被后侧支承构件45从下方支承。
如图2中更清楚地表示,轴部件49贯穿后侧支承部46的上方端部部分。另一方面,后侧支承部46在下方端部部分上与后腿24连接。特别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后侧支承部46枢接在后腿24的中间部。即,后侧支承部46能够相对于后腿24摇动的方式与该后腿24直接连接。另外,在图中看到的例子中,后侧支承构件45仅由后侧支承部46构成。
如图1所示,主体框架16具有:作为在宽度方向延伸的构成构件的、在一对前腿22之间延伸的脚凳17,在一对后腿24之间延伸的后方连结部件19以及在一对第一连结构件28之间延伸的防护部件18。
U字状的握柄38相对于如上述结构构成的主体框架16可摇动地连接。握柄38的U字状的两端部可旋转(可摇动)地连接在对应侧的后侧支承构件45上。更具体地,握柄38利用轴部件49,与后侧支承构件45的后侧支承部46,第二连结构件26,座椅支承单元50枢接。握柄38具有能够沿握柄38的长度方向相对于握柄而滑动的握柄固定部件30。握柄固定部件30能够与主体框架16上设置的卡合销31卡合。通过卡合销31和握柄固定部件30卡合,握柄38能够在对面推车位置或背面推车位置上卡止。
如上述构成的婴儿车10能够从图1和图2所示的展开状态折叠成折叠状态。在折叠动作中,构成婴儿车10的各个构成构件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相互转动(枢动、摇动)。
具体地,通过将配置在背面推车位置的握柄38暂时向后上方拉起,之后向下方押低,从而使后侧支承构件45的后侧支承部46相对于后腿24在图2中沿顺时针方向转动。伴随着该操作,第一连结构件28和座椅支承单元50的座部框架构件60相对于第二连结构件26在图2中沿顺时针旋向转动。通过该操作,握柄38和前腿22在侧视观察婴儿车10时配置为靠近并大致平行,并且握柄38的配置位置下降。这样一来,能够折叠婴儿车10,并能够使婴儿车10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尺寸变小。另一方面,对于将婴儿车10从折叠状态展开,只要进行与上述折叠操作相反的步骤即可。
即,在该婴儿车10中,后侧支承构件45在婴儿车10的折叠操作和展开操作中还作为连结部件(link)而发挥功能。同样地,座椅支承单元50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为从与后侧支承构件45枢接的区域至向前侧支承构件40固定的区域为止的部分)以及前侧支承构件40也在婴儿车10的折叠操作和婴儿车10的展开操作中作为一个连结部件而发挥功能。
在以上所述的本实施方式中,婴儿落座在被支承在座椅支承单元50上的座椅13上。座椅支承单元50包括:具有一对侧部60a、65a和连结部60b、65b的框架构件60、65;安装在框架构件60、65上的底座80。并且,底座80具有:位于由一对侧部60a、65a和连结部60b、65b从三面包围的区域内的底部支承部81、86;设置在底部支承部81、86的一端缘81b、86b上且供连结部60b、65b贯穿的筒状部82、87;带部83,88、带部83,88两端连接在底部支承部81、86的侧缘81a、86a上,且带部83、88与底部支承部81、86之间形成有供一对侧部60a穿过而延伸的贯穿孔83a、88a。
在这样的座椅支承单元50中,当在框架构件60、65上安装底座80时,不需要象现有技术那样,使三边框体的一个侧部顺次穿过预先制作的底座的三个筒状部。例如,如上述所示,仅通过将连接框部62b、67b已穿过筒状部82、87的状态的框架部件61、66沿一个方向推入底部支承部81、86和带部83、88之间形成的贯穿孔83a、88a内,便能将底座80安装在框架构件60、65上。此时,不需要将贯穿孔83a、88a的尺寸设定成比框架构件60、65的一对侧部60a、65a之间的尺寸大。反倒是由于在进行安装操作时通过使框架部件61、66弹性变形,还能够缩小一对侧框部62a、67a之间的间隔,因此也可以在底座80被安装的状态下底部支承部81、86和带部83、88成为伸展的状态的方式,预先制作底部支承部81、86和带部83、88。另外,当使框架部件61、66在预制的筒状部82,87内穿过的操作时,与现有技术不同,框架部件61、66的其他部分不穿过其他的筒状部。因而,与现有技术不同,能够考虑最终的框架构件60、65的形状,将筒状部82、87相对于底部支承部81、86配置在适当的位置上。另外,当使框架部件61、66在筒状部82、87内穿过的操作时,能够将框架部件61、66相对于筒状部82、87保持为适当的姿态和位置,其结果为,部需要将筒状部82、87的内尺寸设定为现有技术那样大。由于以上设置,能够确保底座80向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的两个方向的适当的张紧状态。由此,能够抑制支承座椅13的底座80在婴幼儿落座时的变形,并且座椅支承单元50能够发挥适当的冲击吸收性。由于以上设置,能够提高婴儿车10的生产率,并能够改善婴儿车10的乘坐舒适度。
而且,从改善婴儿车10的乘坐舒适度的观点出发,当底座80安装在框架构件60、65上之后,也可使用例如铆钉等的结合装置,将该底座80固定在框架构件60、65上,特别是固定在框架构件60、65的侧部60a、65a上。此时,隔着座椅13的婴儿的体重难以施加在宽度较小的带部83、88上,而是主要由底部支承部81、86来承受。从而,能够有效地降低底座80朝婴儿车10的宽度方向的伸张量,并且由此,能够进一步有效地降低婴幼儿落座时的底座80的变形量。
能够对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增加各种变更。以下,说明改变例之一。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座椅支承单元50具有座部框架构件60和背部框架构件65、以及设置在这些部件之上的底座80的示例,但不限于此。例如,如图10所示,座椅支承单元150也可具有框架构件160、安装在框架构件160上的底座180、以及相对于框架构件160可相对摇动的板构件69。在图10表示的座椅支承单元150中,框架构件160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的座部框架构件60相同的方式构成。底座180可构成为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底座80的第一底部支承部81、第一筒状部82和第一带部83。并且,第一底部支承部81的后端缘81c与板构件69连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板构件69可摇动地连接在框架构件160的一对支承基材63上。在图10表示的座椅支承单元150中,框架构件160和底座180形成座部支承体51,板构件69形成背部支承体52。
另外,如图11所示,座椅支承单元250也可具有框架构件265、安装在框架构件265上的底座280、以及相对于框架构件265可摇动的板构件64。在图11表示的座椅支承单元250中,框架构件265可构成为与上述实施方式的背部框架构件65相同。底座280可构成为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底座80的第二底部支承部86、第二筒状部87和第二带部88。并且,第二底部支承部86的下端缘86c与板构件64连接。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板构件64可摇动地与框架构件265连接。在图11表示的座椅支承单元250中,框架构件265和底座280形成背部支承体52,板构件64形成座部支承体51。
而且,板构件64、69也可经由其他部件、例如经由构成座椅支承单元以外的婴儿车主体15的部件,而与框架构件160、265间接连接,或者,也可如图示的例子所示,与框架构件160、265直接连接。
另外,婴儿车10也可构成为在前后方向小型化式折叠之后再折叠,从而在宽度方向上也小型化。具体而言,婴儿车主体15的沿宽度方向延伸的部件、即座椅支承单元50、握柄38、防护部件18、腿凳17和后方连结部件19等具有铰接点(弯曲点),从而这些部件能够在上述所示的在前后方向小型化式的折叠之后,还能够以铰接点为中心弯曲。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婴儿车10中,例示了握柄38构成为能够在背面按压位置(后方位置)和对面按压位置(前方位置)之间摇动。即,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例示了握柄38与第二连结构件26另行设置,握柄38相对于主体框架16能够摇动的构成。然而,也可构成为握柄38固定在后方位置,而婴儿车10不能从背面推车位置摇动。具体而言,也可通过与握柄38下端部相当的部分,构成一对第二连结构件26。换言之,也可构成为第二连结构件26超过其与第一连结构件28的连接处而进一步延伸,从而构成握柄38的一部分。
而且,尽管以上说明了对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几个改变例,当然,还能够适用于对多个改变例进行适当组合。

Claims (11)

1.一种座椅支承单元,为保持婴儿车中使用的座椅的座椅支承单元,其具备:
框架构件,其具有一对侧部、和对所述一对侧部在一侧的端部进行连结的连结部;
底座,其被安装在所述框架构件上,
所述底座具有:
底部支承部,其至少一部分位于由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从三面包围的区域内;
筒状部,其被设置在所述底部支承部的端缘处,并且供所述连结部贯穿;
带部,其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承部的一个侧缘上,且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底部支承部的另一个侧缘上,并且在所述带部与所述底座支承部之间形成有供所述一对侧部穿过的贯穿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包括弯折的一根金属制管,所述金属制管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所述金属制管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并且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另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还具备第二框架构件,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具有一对侧部、和对所述一对侧部在一侧的端部进行连结的连结部,
所述底座还具有:
第二底部支承部,其在设有所述筒状部侧的相反侧与所述底部支承部相连接,而且至少一部分位于由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从三面包围的区域内;
第二筒状部,其被设置在与所述底座支承部相连接侧的相反侧的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的端缘处,并且供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连结部贯穿;
第二带部,其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的一个侧缘上,且另一个端部被连接在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的另一个侧缘上,并且在所述第二带部与所述第二底部支承部之间形成有供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一对侧部穿过的贯穿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所述框架构件和所述第二框架构件以相对于彼此而可摇动的方式相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包括弯折的一根金属制管,
所述金属制管至少部分地形成所述一对侧部和所述连结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框架构件的所述金属制管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并且在所述一对侧部中的另一个侧部与所述连结部连接的区域内,至少在两个部位处弯折。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通过所述框架构件和所述底座中被所述框架构件支承的部分,形成与乘坐在婴儿车内的婴幼儿的臀部面对的座部支承体,
通过所述第二框架构件和所述底座中被所述第二框架构件支承的部分,形成与所述婴幼儿的背部面对的背部支承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还具备板构件,所述板构件以相对于所述框架构件而可摇动的方式被设置,
通过所述框架构件和所述底座,形成与乘坐在婴儿车内的婴幼儿的臀部面对的座部支承体和与所述婴幼儿的背部面对的背部支承体中的一个支承体,
通过所述板构件,形成所述座部支承体和所述背部支承体中的另一个支承体。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其中,
所述板构件以可摇动的方式与所述框架构件相连接。
11.一种婴儿车,具备:
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支承单元;
支承所述座椅支承单元的婴儿车主体。
CN201410136888.1A 2013-04-04 2014-04-04 座椅支承单元及婴儿车 Active CN1040976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78889A JP6552781B2 (ja) 2013-04-04 2013-04-04 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乳母車、シート支持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及び乳母車の製造方法
JP2013-078889 2013-04-0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97678A true CN104097678A (zh) 2014-10-15
CN104097678B CN104097678B (zh) 2019-04-16

Family

ID=516663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36888.1A Active CN104097678B (zh) 2013-04-04 2014-04-04 座椅支承单元及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552781B2 (zh)
CN (1) CN104097678B (zh)
TW (1) TWI61637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5290A (zh) * 2020-12-24 2023-08-22 康贝株式会社 座椅支承组件及婴儿车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76603B2 (ja) * 2020-02-20 2021-12-08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918A (zh) * 2002-01-15 2003-08-06 康貝株式会社 带倾斜装置的婴儿车
JP2005170240A (ja) * 2003-12-11 2005-06-30 Hiro Yamamoto International:Kk 運搬車
CN1944149A (zh) * 2005-09-30 2007-04-11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的手推杆
DE102007044831B3 (de) * 2007-09-18 2009-01-15 Otto Bock Healthcare Ip Gmbh & Co. Kg Sitz,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inderwagen
CN202518323U (zh) * 2012-03-27 2012-11-07 昆山威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婴儿推车座兜布套的缝制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10543A (en) * 1978-03-27 1979-08-30 Combi Co Folding system babyycar
JPS61181566U (zh) * 1985-05-02 1986-11-12
JPH08107816A (ja) * 1994-10-11 1996-04-30 Konbi Kk ベビー用シートのカバー
JP2007098998A (ja) * 2005-09-30 2007-04-19 Combi Corp 摺動制御装置
CN102273854B (zh) * 2010-06-09 2013-07-31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多向使用状态的婴幼儿承载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JP5693916B2 (ja) * 2010-10-29 2015-04-01 コンビ株式会社 ベビーカー
CN104816750B (zh) * 2011-09-05 2019-11-19 明门香港股份有限公司 可收合婴儿承载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33918A (zh) * 2002-01-15 2003-08-06 康貝株式会社 带倾斜装置的婴儿车
JP2005170240A (ja) * 2003-12-11 2005-06-30 Hiro Yamamoto International:Kk 運搬車
CN1944149A (zh) * 2005-09-30 2007-04-11 康贝株式会社 婴儿车的手推杆
DE102007044831B3 (de) * 2007-09-18 2009-01-15 Otto Bock Healthcare Ip Gmbh & Co. Kg Sitz, insbesondere für einen Kinderwagen
CN101468611A (zh) * 2007-09-18 2009-07-01 奥托·博克保健Ip两合公司 座椅,尤其是用于童车的座椅
CN202518323U (zh) * 2012-03-27 2012-11-07 昆山威凯儿童用品有限公司 婴儿推车座兜布套的缝制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635290A (zh) * 2020-12-24 2023-08-22 康贝株式会社 座椅支承组件及婴儿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201204A (ja) 2014-10-27
CN104097678B (zh) 2019-04-16
JP6552781B2 (ja) 2019-07-31
TWI616371B (zh) 2018-03-01
TW201507906A (zh) 2015-03-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939787B (zh) 婴儿车
CN105658474B (zh) 车用座椅滑动装置
CN101495341B (zh) 车辆座椅装置
CN104395174B (zh) 婴儿车及座椅单元
CN105531147B (zh) 座椅
CN101870301B (zh) 折叠式手推车
CN101309617B (zh) 座椅构造以及车辆
CN101417664A (zh) 带车篷折叠式童车
CN102343844A (zh) 车用儿童座椅
CN100363220C (zh) 折叠式婴儿车
CN103085849A (zh) 婴儿车
CN108569177A (zh) 交通工具头枕
CN105564485A (zh) 婴儿车
CN104097678A (zh) 座椅支承单元及婴儿车
EP2762383B1 (en) Push chair for children
CN101348124A (zh) 儿童推车
US8579319B2 (en) Baby carriage
CN110338595A (zh) 一种快捷收合的婴儿床架
CN102673617A (zh) 折叠自立式宠物手推车
CN202358148U (zh) 童车
EP1642802A1 (en) Baby carriage provided with hood
CN108275190A (zh) 婴儿载具
CN101376398A (zh) 一种婴儿推车
CN202449032U (zh) 幼儿推车
CN205699417U (zh) 形态变化玩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