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70805B -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70805B
CN104070805B CN201410116314.8A CN201410116314A CN104070805B CN 104070805 B CN104070805 B CN 104070805B CN 201410116314 A CN201410116314 A CN 201410116314A CN 104070805 B CN104070805 B CN 10407080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vering
nozzle
nozzle plate
communicating passage
liqu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11631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70805A (zh
Inventor
渡边峻介
榎本胜己
木下良太
石井洋行
大胁宽成
钟江贵公
大久保胜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Family has litigation
First worldwide family litigation filed litigation Critical https://patents.darts-ip.com/?family=51592594&utm_source=google_patent&utm_medium=platform_link&utm_campaign=public_patent_search&patent=CN104070805(B) "Global patent litigation dataset” by Darts-ip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0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7080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7080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65Prevention or detection of nozzle clogging, e.g. cleaning, capping or moistening for nozzles
    • B41J2/16517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 B41J2/16535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 B41J2/16538Cleaning of print head nozzles using wiping constructions with brushes or wiper blades perpendicular to the nozzle plat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002/14362Assembling elements of heads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过纸张等而使喷嘴板难以剥离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虽然覆盖件(29)在喷嘴板(33)的周围被与头芯片(30)接合在一起,但是由于不构成连通通道,因此不会成为液体泄漏的原因。头芯片(30)将通过连通通道而被供给的喷出液以液滴的形式从其喷嘴(33a)喷出,所述连通通道在不依存于覆盖件(29)的条件下而形成。喷嘴板(33)的表面与覆盖件(29)的表面相比,位于远离印刷介质一侧,周围会被包围,从而避免印刷介质触碰到喷嘴板(33)的侧面的这种情况。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从喷嘴喷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尤其涉及喷射作为液体的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以及喷墨式记录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喷射液滴的液体喷射头的代表例、即喷墨式记录头,例如具有如下的喷墨式记录头,该喷墨式记录头具备与喷嘴连通的压力产生室、和与压力产生室对置设置的压电作动器,并通过利用该压电作动器的位移而使压力产生室内产生压力变化,从而从喷嘴喷射油墨滴。
关于这种喷墨式记录头的结构,虽然提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是一般情况下,由多个部件通过粘合剂等固定而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喷墨式记录头的结构中,液体喷射头中的与印刷介质面对的面,除去由硅基板形成的几乎最小限度的喷嘴板之外,剩余的部分几乎都覆盖着不锈钢制的覆盖件。
此外,在该喷墨式记录头的结构中,覆盖件在液体喷射头的内侧面形成油墨的流通路径。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喷墨式记录头的结构中,在内侧面形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覆盖件相对于印刷介质而较大程度地露出,当印刷介质触碰到覆盖件等而被施加了冲击时,覆盖件易于从外壳部件上剥离,且由于在内侧面上形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部件的剥离会涉及到液体泄漏,因此作为喷墨式记录头成为了致命的不良状况。
另外,这样的问题不仅存在于喷射油墨的喷墨式记录头中,还同样存在于喷射油墨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968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不易通过纸张等而使喷嘴板剥离的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本发明为一种液体喷射头,具备使连通通道内的喷出液经过喷嘴而喷出的头芯片,并以使所述头芯片的形成所述喷嘴的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而保持,所述液体喷射头采用如下结构,即,所述头芯片在与印刷介质面对一侧具备,以预定的排列形成所述喷嘴的板状的喷嘴板,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覆盖件,所述覆盖件具有能够使所述喷嘴板露出于外部的开口,将所述喷嘴板配置于该开口的内侧,且所述覆盖件在该喷嘴板的周围与所述头芯片接合在一起,所述覆盖件不构成所述连通通道。
在所述结构中,液体喷射头以使头芯片的形成喷嘴的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对该头芯片进行保持。该头芯片在与印刷介质面对的一侧具备,以预定的排列形成所述喷嘴的板状的喷嘴板,本发明的覆盖件具有能够使所述喷嘴板露出于外部的开口,将所述喷嘴板配置于该开口的内侧,且所述覆盖件在该喷嘴板的周围与所述头芯片被接合在一起,所述覆盖件不构成所述连通通道。
因此,虽然覆盖件在该喷嘴板的周围与所述头芯片被接合在一起,但是由于不构成所述连通通道,因此不会成为液体泄漏的原因。
而且,头芯片将通过连通通道而被供给的喷出液以液滴的形式从其喷嘴喷出,所述连通通道在不依赖于覆盖件的条件下而形成。
此外,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所述覆盖件的靠印刷介质一侧的面与所述喷嘴板的面相比,位于更接近于所述印刷介质一侧的位置。
在所涉及的结构中,喷嘴板的表面与覆盖件的表面相比,位于远离印刷介质的一侧,且还有时周围会被包围,从而避免印刷介质与喷嘴板的侧面触碰的这样的情况。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尽可能地抑制了作为头芯片的构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部件的喷嘴板与印刷介质发生碰撞的可能性,并且,通过使不构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覆盖件相对于印刷介质较大程度地露出,并使印刷介质触碰到覆盖件,从而能够抑制构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部件发生剥离的情况,并能够抑制油墨泄漏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液体喷射头的上侧的展开图。
图2为液体喷射头的下侧的展开图。
图3为头芯片的周边的剖视图。
图4为模式化地表示可塑性部件的结构的展开图。
图5为模式化地表示外壳部件的底侧的立体图。
图6为金属模具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为金属模具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8为模式化地表示外壳部件的内部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模式化地表示外壳部件的内部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10为模式化地表示擦拭过程的剖视图。
图11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嘴板和覆盖件的剖视图。
图12为模式化地表示填充材料的量不同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13为模式化地表示从下方观察覆盖件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4为模式化地表示覆盖件与擦拭器的抵接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图1和图2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的一个示例的喷墨式记录头的展开图,图3为喷墨式记录头的头芯片的周边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喷墨式记录头1被形成为,将各个工件收纳于由上侧外壳部件11和下侧外壳部件12构成的外壳部件10内。在下侧外壳部件12内,形成有上方的空间和下方的空间,并且在上方的空间内,从上方起依次层压并收纳有由第一流道部件21、过滤器22、第二流道部件23构成的流道部件24、密封部件25和电路基板26。
此外,在下方的空间内,从上方起收纳有柔性基板27、第三流道部件28、头芯片30、覆盖件29。另外,头芯片30具备压电作动器工件31、流道形成板32、喷嘴板33和可塑性部件40。
在头芯片30中,在流道形成板32的上表面上接合有压电作动器工件31,而在下表面上接合有喷嘴板33和可塑性部件40。流道形成板32被形成为大致矩形形状的板材状,并且在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的上表面上设置有,被形成为大致带板形状的压电作动器工件31。压电作动器工件31采用如下结构,即,具有向下方开口的压力室30a,并且压力室30a的顶部壁向上下方向挠曲从而能够使该压力室30a内发生压力变化。
压力室30a的顶部壁上形成有弹性膜、绝缘体膜、由第一电极、压电体层、第二电极构成的各个压电作动器。在该意义上,压电作动器工件31是指,仅形成所需数量压电作动器的一体的工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极在各个压电作动器中作为独立的独立电极而发挥功能,第二电极作为在多个压电作动器中共用的共用电极而发挥功能。此外,第一电极与引线电极的一端相连接,在引线电极的另一端上连接有被形成为在柔性基板27上的驱动电路27a。
对于压力室30a,在所述宽度方向上被形成有两个,而且在长度方向上形成有排列了预定数量的两列。在宽度方向上排列的两个压力室30a、30a的中央的间隙中,连接有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柔性基板27,并向如上所述位于两侧的两列的压力室30a、30a中的各自的压电作动器供给驱动电力。各个压力室30a在其下表面处面对于形成在流道形成板32上的流道32a和喷嘴孔32b,作为喷出液的油墨从流道32a侧被供给至压力室30a,并通过压力变化而向喷嘴孔32b侧被压出。与两列压力室30a相对应地,喷嘴孔32b、32b也在宽度方向的中央处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两列并被排列成列状,同样地,在宽度方向的外侧,流道32a、32a被形成为两列并被排列成列状。另外,压力室30a通过粘合剂等而被水密性地固定在流道形成板32上。
流道形成板32的流道32a1以及流道32a3为共用连通通道,流道32a2为单独连通通道,并且在上表面上通过外侧的入口32a1和内侧的出口32a2而开口,两者通过在下表面上开口的中央流道32a3而连通。由于中央流道32a3在所述喷嘴孔32b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外侧开口,因此在从下方观察流道形成板32时,长孔状的中央流道32a3、32a3向外侧开口,两个喷嘴孔32b、32b向其内侧开口。而且,这些结构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并排形成。
喷嘴板33被形成为,沿着流道形成板32的喷嘴孔32b、32b的形成位置在所述长度方向上延伸的带板形状的矩形形状,并且以与两个喷嘴孔32b、32b面对的方式而形成有两个喷嘴33a、33a。通过压力室30a内的压力变化而向喷嘴孔32b侧被压出的油墨从喷嘴33a向外部被喷出。即,喷出液滴。该喷嘴板33由作为素材的高价的硅形成。被形成于喷嘴板33上的喷嘴33a朝向下方被定向。
由于喷嘴板33沿着喷嘴孔32b、32b的形成位置而被接合,因此在其外侧被形成为两列的中央流道32a3、32a3维持开口状态。对它们进行覆盖的是可塑性部件40。
图4为模式化地表示可塑性部件的结构的展开图。可塑性部件40由作为弹性膜部件的弹性膜41和作为支承体的框材42构成。在框材42上,以不与喷嘴板33干涉的方式在中央具有矩形的挖去部42a,并且与两列中央流道32a3、32a3的形成部位相对应地形成了两列窗部42b,每列各有三个窗部42b。通过将形成有与挖去部42a相同的挖去部41a的弹性膜41紧贴在其上,从而由框材42的框部对弹性膜41进行支承。当从弾性膜41侧紧贴于流道形成板32的下表面时,每一个中央流道32a3将被弾性膜41密封,但是在弹性膜41的相反侧形成有框材42的窗部42b,并且弹性膜41能够以与该窗部42b的厚度相对应的量而挠曲变形。此外,通过在框材42的一部分上形成有槽,且具有与大气相通的路径以使窗部42b不会被密封,从而使弹性膜41变得易于变形。因此,可塑性部件40从下方覆盖从入口32a1向出口32a2延伸的中央流道32a3并形成一系列的连通通道,同时在其中途发挥了作为可塑性部件的功能。另外,装配有可塑性部件40的位置并不限定于流道形成板32的下表面,也可以为出口32a2侧的附近。此时,中央流道32a3通过其他部件而被闭塞,从而仅形成连通通道,并且只需在其他部位处保持可塑性部件的功能即可。
在下侧外壳部件12的下端处突出形成有围壁12c,所述围壁12c形成能够收纳头芯片30以及第三流道部件28的空间。围壁12c以在内侧形成所述空间的方式而突出为筒状,且其壁厚与下侧外壳部件12中的其他壁面相比较被形成得较厚。通过在下侧外壳部件12的下端形成有筒状的厚壁部分,从而下侧外壳部件12尤其难以整体上以围壁12c或设置有围壁12c的部分为中心而发生挠曲。虽然优选为,围壁12c为大致四边形形状、且为连成环状从而成为筒状的形状,但是也可以不必连成环状。即,只要将围壁设置为,以在内侧形成预定的空间的方式,与该下侧外壳部件12以一体成形的方式而突出,即可具有对基于挠曲的变形等进行抑制的效果。
在形成于围壁12c的顶端即突出端部处的开口上接合并覆盖有覆盖件29,所述覆盖件29为不锈钢制,且以具有弹性的程度被形成得较薄。在覆盖件29上,用于使喷嘴板33向下表面露出的长孔的开口29a被形成于沿着印刷介质的平面部上。这里,头芯片30和覆盖件29在头芯片30的可塑性部件40的部分和覆盖件29的开口29a的周边的平面部处被粘合固定在一起。换言之,在构成头芯片30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喷嘴板33的部分处,未与覆盖件29粘合固定在一起。
此外,头芯片30通过第三流道部件28而被接合于下侧外壳部件12的下方。在第三流道部件28上,在中央形成有于长度方向上延伸的贯穿口28a,并通过该贯穿口28a而使所述柔性基板27被插穿。第三流道部件28在贯穿口28a的下侧的开口附近以能够收纳所述压电作动器工件31的方式而形成有空间,此外,在贯穿口28a以外的部位处,以与流道形成板32中的流道32a的入口32a1面对的方式,形成有从上表面向下表面贯穿的连通通道28b。由于第三流道部件28和流道形成板32通过粘合剂而被水密性地粘合在一起,因此通过以上的结构,从而形成了从连通通道28b经由流道32a而与压力室30a连通、并且通过喷嘴孔32b而与喷嘴33a相连接的油墨的一系列的通道。
在下侧外壳部件12上,以与第三流道部件28的贯穿口28a和连通通道28b相对应的方式而形成了贯穿孔12a和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第三流道部件28相对于下侧外壳部件12,从下方通过后述的具有柔软性的粘合材料而被接合,此时,连通通道28b和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以水密性地连通的方式被固定。
如此,由于外力难以被施加在设置于下侧外壳部件12难以挠曲的空间内的头芯片30以及第三流道部件28上,并且具有弹性的覆盖件29对头芯片30与下侧外壳部件12之间产生的扭力进行吸收,从而外力更加难以被施加在头芯片30上,因此能够抑制构成头芯片30的部件彼此间发生剥离的情况,进而能够抑制油墨泄漏的发生。而且,在头芯片30和第三流道部件28的接合时,换言之,在构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部件的接合时,如果使用具有柔软性的粘合剂,则更加具有效果。
另外,围壁12c中的覆盖件29的接合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围壁12c的顶端的开口,也可以为围壁12c的内外的侧面。此外,覆盖件29并不限定于不锈钢制,也可以为具有弹性的部件。
喷嘴板33被形成为薄于可塑性部件40。因此,喷嘴板33在位于开口29a内的时间点上,处于与覆盖件29相比未向外侧突出的位置关系。此外,由于高精度地通过硅而形成的喷嘴板33比较高价,因此为了缩小而以仅覆盖必要部位的方式被粘贴,并且尽可能地将覆盖件29从开口29a的露出抑制得较少。而且,头芯片30和覆盖件29不是在喷嘴板33的部分处,而是在可塑性部件40的部分处被粘合固定在覆盖件29的开口29a的周边的平面部上。
如此,通过尽可能地抑制了构成头芯片30的油墨的流通路径的喷嘴板33碰到印刷介质的可能性,并且使印刷介质触碰到未构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覆盖件29,从而能够抑制构成油墨的流通路径的部件发生剥离的情况,进而抑制了油墨泄漏的发生。
图5为模式化地表示了下侧外壳部件的底侧的立体图,图6和图7为用于形成下侧外壳部件的金属模具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如上所述,围壁12c被形成为厚壁。下侧外壳部件12自身为树脂的一体成形制品,并且在壁厚的部分处受到树脂的冷却时的收缩的影响而无法维持所设计的那样的精度的情况较多。这并不是指各个制品间存在偏差,而是指成形出的全部围壁12c都发生了同样的偏差。在设计上,即使围壁12c的顶端形成平面,也会因树脂的亮斑和成形时的树脂的收缩等而使全部的成形品中产生稍许的不成为平面的情况。对这样的围壁12c的顶端整体实施精加工以形成平面并不容易。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围壁12c的顶端部上以相互分开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突起12c1。具体而言,截面呈大致矩形的围壁12c上的四角、和各边的中间的四处,共计八处。其结果为,在围壁12c的各边的顶端处,突起12c1位于最突出的位置处。各个突起12c1从围壁12c的顶端部起并不是一致的高度。首先,试着成形出没有突起12c1的下侧外壳部件12。然后,对围壁12c的顶端的位置进行计测。并且,在将对头芯片30进行保持的第三流道部件28固定于下侧外壳部件12内时,假想与形成有头芯片30的平面平行的平面,并对围壁12c的顶端提升何种程度即可进行决定。在决定了上述的八处的位置处的各自的提升的高度之后,如图6所示,在金属模具侧形成与各自的高度相当的凹部。在金属模具侧形成这种凹部与使内部隆起相比而较为容易。此外,也能够充分地选择精加工的精度。
因此,通过以所需的精度形成凹部,并使用该金属模具,从而围壁12c的突起12c1的顶端所形成的平面将会成为设计者所希望的平面。当在该状態下使下侧外壳部件12上下反转,并从围壁12c之上放置固定了头芯片30的状態下的覆盖件29时,覆盖件29将与突起12c1的顶端抵接,并且不会受上述的围壁12c上所产生的偏差影响,而被保持为平面。另外,由于被保持为平面,因此在覆盖件29上固定有多个头芯片30的情况下,能够在下侧外壳部件12的下方,以较高的位置精度配置各自的头芯片30。此时,严格来讲,覆盖件29并非必须与突起12c1接触,即使在与大多数的突起12c1接触、与少数的突起12c1接触或者不接触的状态下,也只需能够保持所期待的平面即可。此外,由于最初通过涂布于围壁12c的顶端的粘合剂而将覆盖件29自身粘合固定于下侧外壳部件12,因此,严格来讲,可足够产生突起12c1与覆盖件之间存在粘合剂而并未接触的情况。
另外,当将突起设置于覆盖件29侧而不是围壁12c一侧时,在覆盖件29上形成突起的工序中,覆盖件29产生歪曲从而损坏平面度的可能性较高,因此可设置于围壁12c一侧。
当形成突起12c1时,如图6所示,如果利用钻头形成凹部,则突起12c1的顶端成为圆锥形状的情况较多。此时,以接近点的状态而与覆盖件29抵接。另一方面,图7图示了利用所谓的销来形成凹部的示例。销为使外螺纹大致螺合于内螺纹孔内的结构,当使外螺纹较深地螺合于内螺纹时,在金属模具的内侧,凹部的深度将变浅,从而突起12c1被形成得较长。相反地,当使外螺纹较浅地螺合与内螺纹时,在金属模具的内侧,凹部的深度将变深,从而突起12c1被形成得较短。如果为了决定其长度而预先准备了具有固定的厚度的隔离片,则能够自由地调节各突起12c1的长度。
另外,对于突起12c1的数量,在能够确定平面的意义上,需要三个以上。但是,也可以将其中的一个作为围壁12c的一部分而兼用。此外,通过在突起12c1处浮起,从而能够减少所涂布的粘合剂的量的偏差。而且,为了通过使突起12c1的间隔较广而防止覆盖件29发生挠曲,也优选形成超过三个的数量的突起12c1。当考虑到覆盖件29为大致四边形的情况时,如果形成在围壁12c的四角以及其中间点这八处,则会比较稳定。
接下来,图8为模式化地表示外壳部件的内部的概要结构的剖视图,图9为模式化地表示外壳部件的内部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下侧外壳部件12在形成了贯穿孔12a和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的底壁12d的上侧与上侧外壳部件1合体时,将形成预定的收纳空间。从底壁12d朝向上方,突出形成有截面为矩形形状的内侧肋部12e,贯穿孔12a和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被形成于,与该内侧肋部12e相比靠内侧。而且,在内侧肋部12e的顶端上,放置有电路基板26,其上放置有密封部件25和流道部件24。内侧肋部12e的顶端确定了可与电路基板26密接的平面。在该意义上,在该顶端上形成了平面部,并且在该平面部上放置电路基板。
电路基板26的外形被形成为大于内侧肋部12e,并且在放置于内侧肋部12e上的状态下,内侧肋部12e的顶端以环状而与电路基板26的下表面抵接。通过预先将预定量的具有气密性的粘合剂涂布于内侧肋部12e的顶端上,从而使内侧肋部12e的顶端和电路基板26的抵接部位气密性地接合在一起。内侧肋部12e自身为筒状的立体物,并通过将平板的电路基板26粘合固定在其开口处所形成的平面部上,从而能够以内侧肋部12e为中心提高下侧外壳部件12整体的刚性。电路基板26为印刷基板,并且在贯穿口26a的边缘部处,形成有大量的与所述柔性基板27电连接的引线。此外,在外边缘部上还形成有未图示的引线端子,并通过连接器而与外部电连接。
在电路基板26上,在与下侧外壳部件12的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贯穿口26b。此时,贯穿口26b被形成在与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相对应的位置上,并该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成为在上下方向上露出的状态。另外,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经由未图示的路径,而如上文所述那样与第三流道部件28的连通通道28b连通。
虽然由橡胶制素材、例如弹性体形成的密封部件25为与电路基板26的外形相比而较小的外形,但是为与至少包括贯穿口26a和贯穿口26b在内的区域相比而较大的外形,并且在中央形成有较小的贯穿口25a。此外,在与电路基板26的各个贯穿口26b相对应的位置处,形成有被形成为向下方突出的杯状的凸状部位25b,该凸状部位25b发挥如下的功能,即,在被插入到电路基板26的贯穿口26b中时,通过呈杯状的筒状部分的外周面而嵌入该贯穿口26b的内边缘面,从而进行定位。呈杯状的底面与所述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的开口的周缘部抵接。由于在底面上还形成有贯穿口25b1,因此形成与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连通的连通路径。
在密封部件25的边缘,形成有以环状而上下增加了厚度的环状密封部位25c,在将流道部件24放置于密封部件25的上方时,环状密封部位25c通过下表面而与电路基板26的上表面紧贴,并通过上表面而与流道部件24的下表面紧贴。在流道部件24中,与密封部件25的凸状部位25b相对应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筒状的连通通道24a。其长度为,在将流道部件24放置于密封部件25上、并与环状密封部位25c接触的时间点上,连通通道24a的下端在凸状部位25b之中与底面相接的程度上的长度。流道部件24以在下侧外壳部件12内朝向下方被按压的方式被收纳,此时,流道部件24在边缘部分处与环状密封部位25c触碰,并且连通通道24a在凸状部位25b之中与底面触碰。此外,在密封部件25中,环状密封部位25c通过其下表面而在电路基板26的边缘部分处以环状触碰,且凸状部位25b的底面的下表面侧与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的开口的边缘部触碰。如果从流道部件24施加预定的按压力,则密封部件25能够起到如上文所述的在触碰的部位处进行密封的功能。
这里,流道部件24的连通通道24a相当于第一连通通道,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相当于第二连通通道,第三流道部件28的连通通道28b相当于第三连通通道。另外,在图8中,为了简化而省略了连通通道28b的图示。于是,在下侧外壳部件12的印刷介质的一侧形成有开口部,所述开口部通过围壁12c而在内侧形成预定的空间,对头芯片30进行保持的状态下的第三流道部件28在该预定的空间内被固定在下侧外壳部件12上,并且该开口部通过覆盖件29而以使头芯片30的喷嘴面露出于外部的状态被闭塞,而且,密封部件25在第一连通通道和第二连通通道之间水密性地连通的同时,隔着回路基板26而在流道部件24的层压方向上介于流道部件24和下侧外壳部件12之间,并对下侧外壳部件12内的开口部侧的空间进行密封。换言之,仅通过存在密封部件25并层压,从而能够在预定的部位处容易地形成水密结构。通过由一体的密封部件形成,从而与分体的情况相比,作为密封部件整体而易于小型化,并且由于部件数量减少因而组装性也得到了提高。
此时,由于在密封部件25上形成了贯穿口25a,因此被密封的空间不仅仅为密封部件25的下方侧的空间,密封部件25与流道部件之间所产生的空间也被密封。此外,严格来说,在环状密封部位25c的上表面上形成了设为较细的槽的空气开放通道,其在环状密封部位25c的上表面上使内周侧与外周侧连通。即,空气开放通道通过槽状的部位而形成,该槽状的部位形成于该层压方向上的紧贴面上。
虽然由于设为非常细的槽状因而不为大量的气体急速地于内外流通的结构,但是微少量的气体会于内外流通。在本发明中,得到了容许该程度上的气体的移动的密封状态。这是为了使上述的可塑性部件40进行位移时所产生的微小的压力变化传递至外部并开放而被使用。
在本实施例中,流道部件24被上侧外壳部件11覆盖,上侧外壳部件11上放置并固定有作为喷出液的保持部件的未图示的油墨盒。从油墨盒经由上侧外壳部件11而至流道部件24的路径也必须设为水密性的连通通道,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形成利用了未图示的O型圈等的水密结构。此外,在上侧外壳部件11相对于下侧外壳部件12从外壳的下部侧被拧紧固定,且上侧外壳部件11向下侧外壳部件12接近并被紧固时,所述流道部件24在上述的层压方向上向下方发生按压力。
如此,即使在上侧外壳部件11与下侧外壳部件12之间隔着密封部件25而用螺栓紧固,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由于粘合固定于上述的围壁12c和内侧肋部12e上的平板的基板而使下侧外壳部件12所产生的挠曲。另一方面,当将密封部件25组装在上侧外壳部件11和下侧外壳部件12之间时,能够仅通过夹入而简单地进行组装,而不是通过使用粘合剂的繁杂的作业来进行组装。
从油墨盒至头芯片30的油墨的连通通道如上所述为,流路部件24的连通通道24a(第一连通通道)、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b(第二连通通道)、第三流道部件28的连通通道28b(第三连通通道),并且由于油墨经由通过上侧外壳部件11和下侧外壳部件12而形成的内部空间之中所受纳的各部件中的流道而被供给至头芯片30,因此不容易干燥。但是需要考虑,在利用粘合剂而进行固定的部位处,因粘合剂的气体阻隔性而引起的干燥。在头芯片30与现有产品相比而小型化时,由于保持于内部的油墨的绝对量较少,因此因干燥而引起的油墨的增稠的影响变得显著。在本实施例中,考虑到柔软性的优点,从而将改性环氧树脂作为粘合剂而使用。通过将具有柔软性的粘合剂使用于部件彼此间的接合,从而不易产生剥离。虽然改性环氧树脂的柔软性较好,但是气体阻隔性不好,且油墨中所包含的水分向外透过,从而成为油墨的增稠的原因。然而,如上所述,头芯片30等被保持在被密封部件25密封的空间内,且透过的水分填满被密封的空间内,从而难以发生进一步的透过,因此,成为耐增稠的结构。另外,在由上侧外壳部件11和下侧外壳部件12包围起来的外壳部件内部,确定了由上述的第一连通通道和第二连通通道等构成的流道,并且形成了从相当于油墨盒的上游侧朝向相当于第三连通通道的下游侧的喷出液的流道。
另外,当由装配有这种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噴射装置来实施印刷时,优选以某一频率清扫喷嘴面。利用由弹性素材构成的擦拭器来实施擦去表面污垢的清扫。
图10为模式化地表示擦拭过程的剖视图。
如上所述,喷嘴板33在覆盖件29的开口29a内被保持在与覆盖件29的表面相比更纵深的位置处。
通过将擦拭器50固定在偏离液体喷射头主扫描的范围内且印刷区域的位置处,且使液体喷射头相对于擦拭器50相对地进行移动,从而使擦拭器50的顶端对覆盖件29和喷嘴板33的表面进行擦拭,且擦拭器50的擦拭部位擦去残留在两者的表面上的油墨。将该动作称为擦拭。如图10所示,擦拭器50的靠顶端的部分在从表面大致平坦的覆盖件29的表面向开口29a内的喷嘴板33的表面移动的时间点下,作为第一级阶梯而以向上方滑入的方式移动,在结束喷嘴板33的表面且再次向覆盖件29的表面移动的时间点下,作为第二级阶梯而以向下方滑上的方式移动。当该阶梯部分非圆滑地连续时,在擦拭器50的顶端集结的油墨等将被非连续部位所捕捉,从而不能认为液体喷射头变得干净。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向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之间所产生的阶梯填充填充材料,从而能够使表面彼此间圆滑地连续。
图11为模式化地表示喷嘴板和覆盖件的剖视图,图12为模式化地表示填充材料的量有所不同的状态的剖视图。
填充有填充材料的空间为,被喷嘴板33的侧面、头芯片30的下表面、可塑性部件40的侧面、覆盖件29的下表面中的极大一部分以及侧面所包围起来的部分。如果填充材料的量较多,则会溢出,从而成为填充剂对油墨进行捕捉的原因。另一方面,即使填充材料的量较少,也不会浸透所需的部位,并形成凹部,从而有可能成为凹部对油墨进行捕捉的结果。此外,如果该填充材料的量较少,则喷嘴板33的侧面会成为露出的状态,且如上所述,喷嘴板33由硅形成且对于静电较弱,因此喷嘴板33有可能被静电破坏。因此,在填充材料少于预定量时进行填充,同时如图11所示,对表面和侧面双方或者至少一方实施涂层处理,以使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下表面的表面成为防水面,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侧面的表面相对于下表面的表面成为亲水面。于是,从开始将较少的填充材料向所述空间填充时、且量还未足够时起,相对于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侧面的亲水面,填充材料充填材较广地浸渗,且以覆盖侧面整体的方式蔓延到侧面上。通过所谓的表面张力的原理而较广地浸渗。从填充材料较少时起开始产生此较广的浸渗。
虽然在图12中用实线图示了设计上的填充材料的最佳量,但是由于即使在用单点划线表示填充材料较少的情况下,填充材料相对于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侧面的亲水面也会渗染,因此至少不会产生如下的间隙等,所述间隙是因填充材料未沿着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侧面被填充而产生的间隙。此外,规定量为,与对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表面的边缘部彼此进行连结的直线相比稍许凹陷的程度。该状态为,填充材料的露出部分稍许形成凹面的状态。难得的是,即使填充超过所需量,也由于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表面是被实施过防水处理的表面,因此填充材料不会沿着它们的表面而较广地浸渗。
另外,作为该填充材料,例如可以应用环氧树脂和粘合剂等,但是并不限定于此。
即,在液体喷射头的下表面由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形成时,将成为如下的结构,即,喷嘴板33的表面和覆盖件29的表面为防水面,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的侧面相对于表面相对地为亲水面,将填充材料填充到喷嘴板33和覆盖件29之间的间隙中。如果至少喷嘴板33的侧面被填充材料29覆盖,则能够保护喷嘴板33不受静电的影响。而且,如果覆盖件29的侧面被填充材料覆盖,则可提高擦拭器50的擦拭性。
图13为模式化地表示从下方观察覆盖件的状态的仰视图,图14为模式化地表示覆盖件与擦拭器的抵接状态的侧视图。
喷嘴板33为带板状且成较长的形状,并且上述的间隙沿着长边和短边这两个边而产生。喷嘴33a沿着长边方向而形成,液体喷射头处于与长边正交的方向。由于擦拭器50相对于在与长边正交的方向上进行移动,因此油墨容易进入到长边的间隙中。在该意义上,在与液体喷射头的移动方向的交叉的方向上,通过上述的填充剂而使表面的阶梯变得圆滑是有效的。
擦拭器50为了有效地擦拭覆盖件29和喷嘴板33表面,从而使擦拭器50自身具有弹力性,擦拭器50与两者的距离必须为,擦拭器50发生触碰并挠曲的程度的位置关系。当擦拭器50为挠曲程度的长度时,存在如下的时刻,即,液体喷射头被实施驱动作动,从而覆盖件29的端部开始与擦拭器50抵接的时刻。
在本实施例中,覆盖件29的端部部分朝向擦拭方向以预定长度折弯,相对于下表面的平面的角度θ为45°~80°的角度。如图14所示,当液体喷射头被驱动,从而擦拭器50相对地与覆盖件29的端部开始抵接时,擦拭器50的顶端最初与覆盖件29的折弯了的折弯端部29b抵接。之后,擦拭器50的顶端慢慢挠曲,并擦拭覆盖件29的下表面和上述的喷嘴板33的表面,从而擦去油墨等污垢。被擦掉的油墨慢慢地残留在擦拭器50的表面上,残留于擦拭器50上的油墨容易附着在擦拭器50最初碰到的折弯端部29b的周边。因此,擦拭器50和折弯端部29b的周边均被实施预先防水处理,从而在油墨慢慢地附着在擦拭器50上、或者附着的油墨移至折弯端部29b并蓄积于此之前,易于自然脱落。另外,虽然可以在覆盖件29的表面全体上实施防水处理,但是只要擦拭器50的包括最初与折弯端部29b触碰到的部分在内的周边被实施防水处理,即可得到上述的效果。此外,当折弯端部29b为45°~80°的角度时,油墨易于随着防水处理而脱落。此外,虽然图14为模式化地表示的图,但是将折弯端部29b设置于以液体喷射头的驱动方向为基准的两侧。如果采用此方式,则在液体喷射头通过擦拭器50的保持位置并再次反向行进时,能够利用擦拭器50的相反侧的表面而有效地实施对覆盖件29和喷嘴板33的擦拭。
另外,本发明当然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例。虽然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不必提及,但是如下内容作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而被公开了,即:
·对于所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可相互置换的部件以及结构等,适当改变它们的组合并应用。
·适当置换所述实施例中并未公开但为公知技术且能够与所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部件以及结构等相互置换的部件以及结构等,并且改变它们的组合并应用。
·适当置换在所述实施例中并未公开但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公知技术等而作为所述实施例中所公开的部件以及结构等的代用方式而能够想到的部件以及结构等,并且改变它们的组合并应用。
附图说明
10…外壳部件;11…上侧外壳部件;12…下侧外壳部件;12a…贯穿孔;12b…外壳部件连通通道;12c…围壁;12c1…突起;12d…底壁;12e…内侧肋部;21…第一流道部件;22…过滤器;23…第二流道部件;24…流道部件;24a…连通通道;25…密封部件;25a…贯穿口;25b…凸状部位;25b1…贯穿口;25c…环状密封部位;26…电路基板;26a…贯穿口;26b…贯穿口;27…柔性基板;27a…驱动电路;28…第三流道部件;28a…贯穿口;28b…保持件连通通道;29…覆盖件;29a…开口;29b…折弯端部;30…头芯片;30a…压力室;31…压电作动器工件;32…流道形成板;32a…流道;32a1…入口;32a2…出口;32a3…中央流道;32b…喷嘴孔;33…喷嘴板;33a…喷嘴;40…可塑性部件;41…弹性膜;41a…挖去部;42…框材;42a…挖去部;42b…窗部;50…擦拭器。

Claims (5)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具备使连通通道内的喷出液经过喷嘴而喷出的头芯片以及形成有开口部的下侧外壳部件,所述开口部通过围壁而在内侧形成预定的空间,所述液体喷射头以使所述头芯片的形成所述喷嘴的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而保持,
所述头芯片在与印刷介质面对一侧具备,以预定的排列而形成了所述喷嘴的板状的喷嘴板,并且,所述头芯片被固定在所述下侧外壳部件的所述空间内,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覆盖件,所述覆盖件具有能够使所述喷嘴板露出于外部的开口,将所述喷嘴板配置于该开口的内侧,且所述覆盖件以与所述喷嘴板不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头芯片接合在一起,所述覆盖件不构成所述连通通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覆盖件的靠印刷介质一侧的面与所述喷嘴板的表面相比,位于更接近于所述印刷介质一侧的位置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头芯片具有:
流道形成板,其一个面上接合有所述喷嘴板,并具有与该喷嘴板的各个喷嘴对应形成的单独的喷嘴孔、和以与各个喷嘴孔成对的方式而形成的单独连通通道;
作动器,其被接合在该流道形成板的另一个面上,并形成对各个所述喷嘴孔和所述单独连通通道进行连通的压力室,且能够与单独的喷嘴孔对应地使各个压力室产生压力变化,
所述流道形成板的单独连通通道由具有弹性膜部件的可塑性部件所覆盖,
所述喷嘴板覆盖所述喷嘴孔而不覆盖所述单独连通通道,
所述覆盖件不构成所述可塑性部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头芯片的流道形成板被形成为板状,在与所述喷嘴孔和所述单独连通通道的并排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各个喷嘴孔和单独连通通道的对被排列为列状,
所述喷嘴板被形成为矩形形状,并以覆盖被排列为列状的多个喷嘴孔的部位的方式而被接合在所述流道形成板上,
所述可塑性部件具有框材,并通过该框材的框部而与所述弹性膜部件接合,且通过该弹性膜部件来堵塞被排列为列状的多个单独连通通道。
5.一种液体喷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使液体喷射头相对于印刷介质相对地进行扫描从而实施印刷,
所述液体喷射头具备使连通通道内的喷出液经过喷嘴而喷出的头芯片以及形成有开口部的下侧外壳部件,所述开口部通过围壁而在内侧形成预定的空间,所述液体喷射头以使该头芯片的形成所述喷嘴的面露出于外部的方式而保持,
所述头芯片在与印刷介质面对一侧,具备以预定的排列而形成了所述喷嘴的板状的喷嘴板,并且,所述头芯片被固定在所述下侧外壳部件的所述空间内,
所述液体喷射装置具备覆盖件,所述覆盖件具有能够使所述喷嘴板露出于外部的开口,将所述喷嘴板配置于该开口的内侧,且所述覆盖件以与所述喷嘴板不接触的方式而与所述头芯片接合在一起,所述覆盖件不构成所述连通通道。
CN201410116314.8A 2013-03-27 2014-03-26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Active CN10407080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67436 2013-03-27
JP2013067436A JP6260096B2 (ja) 2013-03-27 2013-03-27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70805A CN104070805A (zh) 2014-10-01
CN104070805B true CN104070805B (zh) 2016-11-23

Family

ID=515925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116314.8A Active CN104070805B (zh) 2013-03-27 2014-03-26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174443B2 (zh)
JP (1) JP6260096B2 (zh)
CN (1) CN10407080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137649A (ja) * 2015-01-28 2016-08-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6516612B2 (ja) * 2015-07-24 2019-05-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JP2018153926A (ja) * 2017-03-15 2018-10-04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0459498B (zh) * 2019-08-14 2021-10-22 錼创显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喷射元件、微型发光二极管检修设备及检修方法
TWI715150B (zh) 2019-08-14 2021-01-01 錼創顯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噴射元件、微型發光二極體檢修設備及檢修方法
JP7501247B2 (ja) 2020-09-03 2024-06-1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0099A (zh) * 2003-08-27 2005-03-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152633A (zh) * 2009-12-09 2011-08-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嘴板、喷出头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喷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4336416A1 (de) * 1993-10-19 1995-08-24 Francotyp Postalia Gmbh Face-Shooter-Tintenstrahldruckkopf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US5682186A (en) * 1994-03-10 1997-10-28 Hewlett-Packard Company Protective capping apparatus for an ink-jet pen
DE19522593C2 (de) * 1995-06-19 1999-06-10 Francotyp Postalia Gmbh Vorrichtung zur Reinhaltung der Düsen eines Tintendruckkopfes
US6846069B2 (en) * 2002-05-10 2005-01-25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US6722756B2 (en) * 2002-07-01 2004-04-20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Capping shroud for fluid ejection device
US7044578B2 (en) * 2002-08-21 2006-05-16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Liquid ejection head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3733934B2 (ja) * 2002-08-21 2006-01-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
JP2004174827A (ja) * 2002-11-26 2004-06-24 Brother Ind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及びそのためのヘッドユニット
JP4561228B2 (ja) * 2004-08-11 2010-10-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アライメント方法
JP4556562B2 (ja) * 2004-09-01 2010-10-06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
US7581811B2 (en) * 2004-11-15 2009-09-01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printer
JP4770180B2 (ja) * 2005-01-18 2011-09-1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JP4665620B2 (ja) * 2005-06-17 2011-04-06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9056601A (ja) * 2007-08-29 2009-03-19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288831B2 (ja) * 2008-02-27 2013-09-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10099880A (ja) * 2008-10-22 2010-05-06 Ricoh Co Ltd 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1093254A (ja) * 2009-10-30 2011-05-12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2183745A (ja) * 2011-03-07 2012-09-27 Seiko Epson Corp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ヘッド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5776880B2 (ja) 2011-03-22 2015-09-0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90099A (zh) * 2003-08-27 2005-03-09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头单元及其制造方法、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2152633A (zh) * 2009-12-09 2011-08-1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喷嘴板、喷出头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喷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88887A (ja) 2014-10-06
CN104070805A (zh) 2014-10-01
US20140292908A1 (en) 2014-10-02
US9174443B2 (en) 2015-11-03
JP6260096B2 (ja) 2018-01-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70805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070806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070807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582972B (zh) 液体喷射装置
CN106183421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液体喷射装置、擦拭方法以及印刷方法
CN104070808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924763B (zh) 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4339860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KR20120050387A (ko) 액체 분사 헤드, 액체 분사 장치 및 액체 분사 헤드의 제조 방법
US20170066239A1 (en) Mems device, liquid ejecting hea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mems device
CN104691108A (zh)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头单元
JP6175847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102205723B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6466966A (zh) 接合结构体及其制造方法、压电装置、液体喷射头
CN107428166B (zh) 喷墨头和喷墨打印机
JP2012187716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6985517A (zh) 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液体喷射头及液体喷射装置
JP6372618B2 (ja) 圧電デバイス、液体噴射ヘッド、圧電デバイスの製造方法、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5966070B (zh) 微机电系统装置、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8202875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6417740B2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CN108501530B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及液体喷射头的制造方法
JP2009298042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4208447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US7922284B2 (en) Liquid-droplet jetting head and liquid-droplet jet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