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7454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67454A
CN104067454A CN201380006049.1A CN201380006049A CN104067454A CN 104067454 A CN104067454 A CN 104067454A CN 201380006049 A CN201380006049 A CN 201380006049A CN 104067454 A CN104067454 A CN 10406745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tainer
shell
guide portion
terminal
temporary loc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604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67454B (zh
Inventor
松村薫
深谷友由
梶川谦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za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Yaza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zaki Corp filed Critical Yaza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6745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45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6745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6745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01R13/42Securing in a demountable manner
    • H01R13/436Securing a plurality of contact members by one locking piece or operation
    • H01R13/4361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 H01R13/4362Insertion of locking piece perpendicular to direction of contact insertion comprising a temporary and a final locking posi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60Contacts spaced along planar side wall transverse to longitudinal axis of engagement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1),该连接器包括:外壳(2),端子容纳在该外壳中;以及保持器(20),该保持器安装在外壳(2)上,以防止端子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保持器插入孔(4)设置于外壳(2)上,以使保持器(20)插入,并且设置延伸到保持器插入孔(4)中的临时锁定凸起(5)和锁定凸起(6)。在保持器(20)中设置引导部(23),该引导部由于与临时锁定凸起和锁定凸起干涉而弹性变形,并且形成被锁定部(24),该被锁定部是在引导部(23)中开口的锁定孔(24)。在插入过程中,被锁定部(24)与临时锁定凸起(5)临时锁定,并且在插入过程结束时,被锁定部(24)与锁定凸起(6)锁定。

Description

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有防止端子拆离的保持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具有防止端子拆离的保持器的现有连接器包括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连接器。如图13至16所示,连接器50包括:外壳51,该外壳51容纳端子70;以及保持器60,该保持器60安装在外壳51上,以防止端子70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
外壳51包括:外壳主体部52;位于外壳主体部52的左外侧和右外侧上的弯曲空间S;以及一对增强梁部53,该对增强梁部53与外壳主体部52一体地设置,弯曲空间S位于该对增强梁部53与外壳主体部52之间。外壳主体部52包括: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配合连接器装配在该连接器装配室中;以及两个端子腔54,该两个端子腔54在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中的最内位置开口。每个端子腔54都容纳从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的对置侧插入的端子70。利用外壳主体部52侧上的撞杆(未示出),防止完全插入端子腔54的端子70在拆离方向上运动。容纳于端子腔54中的端子70的配合接触部(未示出)凸入到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中。
在两个端子腔54处从上方开口的保持器插入孔55设置在外壳主体部52中。在保持器插入孔55的左侧位置和右侧位置凸出的一对临时锁定凸起56和一对最终锁定凸起57设置在外壳主体部52中。
保持器60包括:保持器主体61;以及一对弹性臂62,该对弹性臂62垂直地从保持器主体61的两侧悬垂并且能够弯曲和变形。两个端子锁定部61a设置于保持器主体61中。从每个弹性臂62的尖端的内表面凸出的锁定爪62a设置于每个弹性臂62中。
现在描述将端子装接到外壳51上的过程。首先,如图14所示,从外壳51的上方将保持器60插入保持器插入孔55中。然后,保持器60的一对锁定爪62a与外壳51的每个临时锁定凸起56干涉,但是由于来自每个临时锁定凸起56的反作用力,每个弹性臂62弯曲和变形,以使得保持器60能够插入。当将保持器60插到其锁定爪62a越过临时锁定凸起56的位置时,弹性臂62弯曲并且恢复变形。因此,保持器60的每个锁定爪62a都锁定在外壳51的临时锁定凸起56处,如图15所示。因此,保持器60被临时锁定。在临时锁定位置,保持器60的相应端子锁定部61a位于进入端子腔54之前的位置。
然后,将端子70插入端子腔54的深处。当完全插入端子70时,撞杆(未示出)防止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
然后,保持器60处于保持器插入孔55的深处。然后,保持器60的每个锁定爪62a与外壳51的每个最终锁定凸起57干涉,但是由于来自每个最终锁定凸起57的反作用力,每个弹性臂62弯曲并且变形,使得保持器60能够插入。当将保持器60插到该对锁定爪62a越过每个最终锁定凸起57的位置时,每个弹性臂62弯曲并且恢复变形。因此,保持器60的每个锁定爪62a锁定在外壳51的最终锁定凸起57,如图16所示。因此,保持器60被最终锁定。在最终锁定位置,保持器60的每个端子锁定部61a进入每个端子腔54,从而防止端子70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
在该传统例子中,因为端子70被撞杆(未示出)和保持器60双重锁定,所述能够可靠地防止端子70拆离。
引用列表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No.2005-327503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然而,由于传统例子的连接器50的保持器60侧上的锁定结构由弹性臂62和锁定爪62a构成,所以保持器60侧上的锁定结构具有大的宽度尺寸W2。临时锁定凸起56和最终锁定凸起57从临时锁定凸起56和最终锁定凸起57的前端位置以等于弹性臂62和锁定爪62a的宽度尺寸W2的距离弯曲和变形。因此,需要对弹性臂62和锁定爪62a设置大的弯曲变形间隙Z2(图15和16所示)。因为大的弯曲变形间隙Z2,所以连接器50的尺寸大。
为了减小连接器50的尺寸,能够减小临时锁定凸起56和最终锁定凸起57的凸起尺寸以及弹性臂62的锁定爪62a的凸起尺寸。然而,因为该结构减小了将保持器60锁定并保持在外壳51中的力,并且因此,由于在运输连接器时的振动或者其他原因,保持器60可能移动或者脱落,所以不能使用这种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做出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减小保持器中的弯曲变形间隙而提供一种小型连接器。
问题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壳,端子容纳在该外壳中;以及保持器,该保持器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防止所述端子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其中,在所述外壳中设置保持器插入孔以及凸入到该保持器插入孔中的临时锁定凸起和最终锁定凸起,所述保持器经过所述保持器插入孔插入;在所述保持器中设置弯曲变形部,该弯曲变形部通过与每个所述临时锁定凸起和所述最终锁定凸起干涉而弯曲并变形,并且在所述弯曲变形部中设置被锁定部,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进入所述保持器插入孔中的中途插入位置,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临时锁定凸起锁定在一起而进入临时锁定状态,并且在所述保持器进入所述保持器插入孔中的插入完成位置,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最终锁定凸起锁定在一起而进入最终锁定状态,并且其中,将所述被锁定部形成为在所述弯曲变形部中开口的锁定孔。
优选地,弯曲变形部是与保持器主体连续设置的引导部。
在引导部中,包围锁定孔的梁部形成为比引导部的其余位置薄。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外壳的透视图。
图2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外壳的平面图。
图3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沿着图2的线A-A截取的截面图。
图4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保持器的透视图。
图5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保持器的侧视图。
图6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沿着图5的线B-B截取的截面图。
图7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保持器设定在临时锁定位置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8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保持器设定在临时锁定位置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9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保持器设定在最终锁定位置的连接器的透视图。
图10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并且是保持器设定在最终锁定位置的连接器的平面图。
图1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其中图11(a)是沿着图8的线C-C截取的截面图,而图11(b)是沿着图10的线D-D截取的截面图。
图12示出本发明的修改例并且是保持器的透视图。
图13示出现有技术的例子并且是外壳的平面图。
图14示出现有技术的例子,并且是示出将保持器安装到外壳中的过程且示出安装保持器之前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5示出现有技术的例子,并且是示出将保持器安装到外壳中的过程且示出将保持器设定在临时锁定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6示出现有技术的例子,并且是示出将保持器安装在外壳中的过程且示出将保持器设定在最终锁定位置的状态的截面图。
参考符号清单
1:连接器
2:外壳
4:保持器插入孔
4a:保持器主体插入孔
4b:引导部插入孔
5:临时锁定凸起
6:最终锁定凸起
20、20A:保持器
21:保持器主体
23:引导部(弯曲变形部)
23b、23c:梁部
24:锁定孔(被锁定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
(第一实施例)
图1至11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连接器1包括:外壳2,端子(未示出)容纳在外壳2中;以及保持器20,保持器20安装在外壳2上,以防止端子(未示出)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
如图1至3所示,外壳2包括: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配合连接器将装配在该连接器装配室中;以及多个端子腔3,该多个端子腔3在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的最内位置开口并且布置成两行。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在外壳2的前表面中开口。与外壳2一体地形成的撞杆(未示出)凸入每个端子腔3中。每个端子腔3都容纳从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的对置侧插入的端子。容纳在端子腔3中的端子(未示出)的配合接触部(未示出)凸入连接器装配室(未示出)中。
在外壳2中设置保持器插入孔4,该保持器插入孔在外壳2的顶表面处开口。保持器插入孔4由保持器主体插入孔4a和一对引导部插入孔4b构成,该对引导部插入孔4b是一对弯曲变形部插入孔,与保持器主体插入孔4a连续设置。在对应于保持器主体插入孔4a的大部分位置,切掉上行中的端子腔3和下行中的端子腔3的顶壁。因此,保持器主体插入孔4a贯穿上行中的全部端子腔3和下行中的全部端子腔3的顶壁延伸。这两行端子腔3布置在对应于保持器主体插入孔4a中的一对引导部插入孔4b之间的区域的位置。构成两行端子腔3的顶表面形成为保持器插入制约面3a。使构成两行端子腔3的左侧面和右侧面形成为一对引导面3b。
沿着该对引导面3b中的每个引导面3b的垂直方向,连续设置临时锁定凸起5和最终锁定凸起6。在该对引导部插入孔4b中,临时锁定凸起5和最终锁定凸起6在对称的位置凸出。临时锁定凸起5布置在最终锁定凸起6的上方。临时锁定凸起5和最终锁定凸起6分别具有从顶部朝着底部向外凸出的锥面,并且下表面形成为垂直表面。
如图4至6所示,保持器20包括:保持器主体21;顶表面制约壁22,该顶表面制约壁22与保持器主体21的上壁连续设置;以及引导部23,该引导部23是与顶表面制约壁22两侧的下端以及保持器主体21的侧壁二者连续设置的一对弯曲变形部。
保持器主体21包括对应于上行中的端子腔3的辅助端子腔21a,并且在对应于两行端子腔3的位置,包括多个端子锁定部21b。当保持器20处于外壳安装位置时,辅助端子腔21a补充切掉的端子腔3。当保持器20处于外壳安装位置时,端子锁定部21b位于两行端子腔3中,以防止端子(未示出)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
当安装保持器20时,顶表面制约壁22抵接在保持器插入制约面3a上。这样使得保持器20能够以适当的插入深度安装在保持器插入孔4中。
将一对引导部23之间的距离设定为一对引导面3b之间的距离。这使得在一对引导面3b引导一对引导部23的同时,保持器20能够插入保持器插入孔4中。该对引导部23比保持器主体部21的侧壁薄。这样设定该对引导部23,从而能够弯曲变形,以越过临时锁定凸起5和最终锁定凸起6。
作为锁定部的锁定孔24设置在每个引导部23中。每个锁定孔24都是在引导部23弯曲变形的方向上开口的矩形孔。每个锁定孔24未在引导部23的缘面处没有开放,而是被封闭环孔内表面包围。因此,尽管锁定孔24开口,但是利用双支承梁部23b、23c保持每个引导部23的高刚性。梁部23b由引导部23形成,同时梁部23c由与引导部23连续的保持器主体21的一部分形成。
超过锁定孔24的每个引导部23的前端侧是插入前端部23a。插入前端部23a的内表面是锥斜的。
现在将描述将端子装接到外壳2的过程。首先,从外壳2的上方将保持器20插入保持器插入孔4中。将保持器20的保持器主体21和顶表面制约壁22插入保持器主体插入孔4a中,并且将保持器20的一对引导部23插入一对引导部插入孔4b中。在插入时,首先,保持器20的一对引导部23的插入前端部23a与外壳2的临时锁定凸起5干涉,但是由于来自每个临时锁定凸起5的反作用力,每个引导部23弯曲变形,从而使得保持器20能够被插入。当将保持器20插入到保持器20的一对引导部23的插入前端部23a越过临时锁定凸起5的位置时,引导部23弯曲并且恢复变形。因此,如图7、8和11(a)所示,在保持器20的中途插入位置,外壳2的临时锁定凸起5锁定在保持器20的引导部23的锁定孔24中。因此,保持器20被临时锁定。在临时插入位置,保持器20的端子锁定部21b位于进入端子腔3之前的位置。
然后,将端子(未示出)插入端子腔3中。当完全插入端子(未示出)时,撞杆(未示出)防止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
然后,将保持器20插入保持器插入孔4的深处。保持器20的一对引导部23的插入前端部23a与外壳2的最终锁定凸起6干涉,但是每个引导部23由于来自每个最终锁定凸起6的反作用力而弯曲变形,从而使得保持器20能够插入。当将保持器20插入该对引导部23的插入前端部23a越过最终锁定凸起6的位置时,引导部23弯曲并且恢复变形。因此,如图9、10和11(b)所示,在保持器20的插入完成位置,外壳2的最终锁定凸起6锁定在保持器20的一对引导部23的锁定孔23中。因此,保持器20被最终锁定。在最终锁定位置,保持器20的端子锁定部21b进入端子腔3,从而防止端子(未示出)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这样完成了端子(未示出)的装接。
由于容纳于外壳2中的端子(未示出)被撞杆(未示出)和保持器20双重锁定,所以可靠地防止端子(未示出)的拆离。
如上所述,保持器20的锁定部由在引导部23中开口的锁定孔24形成。因此,对于临时锁定凸起5和最终锁定凸起6,仅需要设置与每个引导部23的厚度尺寸W1(图6示出)相等的弯曲变形间隙的最小值。因此,与传统例子相比,通过锁定爪的尺寸,能够使该弯曲变形间隙形成得较小。换句话说,如果引导部23的弯曲变形间隙的宽度,即,如果临时锁定凸起5和最终锁定凸起6的凸起部的长度和引导部23的厚度尺寸的总和等于引导部插入孔4b的宽度尺寸Z(图11所示),则仅需要提供等于宽度尺寸Z的弯曲变形间隙的最小值。因此,能够选择比之前小的弯曲变形间隙,并且因此,能够使连接器1的尺寸更小。
尽管锁定孔24在引导部23中开口,但是通过双支承梁结构保证了高刚性。因此,使保持器20锁定并保持在外壳2中的力不减小,并且因此,能够防止保持器20因为运输连接器时的振动等原因而移动或者脱落。
该对弯曲变形部是与保持器主体21连续设置的一对引导部23。因此,该对引导部23用作对保持器插入孔4的引导结构和锁定结构,并且因此,能够简化构造。引导部23与保持器主体21连续设置,以提供刚性结构,该刚性结构还提高了使保持器20锁定并且保持到外壳2的力。
(保持器的修改例)
图12示出保持器20的修改例。与上述实施例的保持器20不同,围绕保持器20A的锁定孔24的梁部23b中的一个形成得比其他部分薄。这样,将引导部23的刚性调低到期望的范围内。换句话说,通过简单容易地改变梁部23b的厚度,能够容易地调节引导部23的刚性。通过调节模具的切割,能够容易地调节梁部23b的厚度。
其余构造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的构造相同,并且因此,将省略描述其余构造。为了清楚起见,利用相同的参考编号表示图12中与前面描述的实施例的部件相同的部件。
本申请基于并且要求2012年1月19日提交的第2012-008833号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并且在此通过引用合并该日本专利申请的内容。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由于临时锁定凸起和最终锁定凸起锁定在设置于弯曲变形部的锁定孔中,所以仅需要设置与临时锁定凸起和最终锁定凸起的凸起尺寸和弯曲变形部的厚度尺寸的总和相等的弯曲变形间隙的最小值,并且因此,能够使弯曲变形间隙比传统例子的弯曲变形间隙小。这样,能够使容器中的弯曲变形间隙较小以减小于连接器的尺寸。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包括:外壳,端子容纳在该外壳中;以及保持器,该保持器安装在所述外壳上,以防止所述端子在拆离的方向上运动,其中,
在所述外壳中设置保持器插入孔以及凸入到该保持器插入孔中的临时锁定凸起和最终锁定凸起,所述保持器经过所述保持器插入孔插入;在所述保持器中设置弯曲变形部,该弯曲变形部通过与每个所述临时锁定凸起和所述最终锁定凸起干涉而弯曲并变形,并且在所述弯曲变形部中设置被锁定部,其中,
在所述保持器进入所述保持器插入孔中的中途插入位置,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临时锁定凸起锁定在一起而进入临时锁定状态,并且在所述保持器进入所述保持器插入孔中的插入完成位置,所述被锁定部与所述最终锁定凸起锁定在一起而进入最终锁定状态,并且其中,
将所述被锁定部形成为在所述弯曲变形部中开口的锁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所述弯曲变形部是与保持器主体连续设置的引导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
其中,在所述引导部中,包围所述锁定孔的梁部形成为比所述引导部的其余位置薄。
CN201380006049.1A 2012-01-19 2013-01-17 连接器 Active CN10406745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08833 2012-01-19
JP2012008833A JP5896754B2 (ja) 2012-01-19 2012-01-19 コネクタ
PCT/JP2013/050828 WO2013108846A1 (ja) 2012-01-19 2013-01-17 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67454A true CN104067454A (zh) 2014-09-24
CN104067454B CN104067454B (zh) 2016-11-30

Family

ID=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2730A (zh) * 2016-06-10 2017-12-1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用端子保持部件、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N109494503A (zh) * 2017-09-11 2019-03-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175405A (zh) * 2019-08-07 2022-03-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48782A (ja) * 1986-08-19 1988-03-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線コネクタ構造
CN1574481A (zh) * 2003-06-11 2005-02-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697263A (zh) * 2004-05-12 2005-11-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05327503A (ja) * 2004-05-12 2005-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436726A (zh) * 2007-11-16 2009-05-2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348782A (ja) * 1986-08-19 1988-03-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電線コネクタ構造
CN1574481A (zh) * 2003-06-11 2005-02-02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697263A (zh) * 2004-05-12 2005-11-16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
JP2005327503A (ja) * 2004-05-12 2005-11-24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コネクタ
CN101436726A (zh) * 2007-11-16 2009-05-20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92730A (zh) * 2016-06-10 2017-12-19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用端子保持部件、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N107492730B (zh) * 2016-06-10 2021-08-17 日本压着端子制造株式会社 连接器用端子保持部件、连接器和电连接装置
CN109494503A (zh) * 2017-09-11 2019-03-1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14175405A (zh) * 2019-08-07 2022-03-11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CN114175405B (zh) * 2019-08-07 2023-11-28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连接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149469A (ja) 2013-08-01
WO2013108846A1 (ja) 2013-07-25
EP2806504A4 (en) 2015-08-19
JP5896754B2 (ja) 2016-03-30
EP2806504A1 (en) 2014-11-26
EP2806504B1 (en) 2017-08-16
US20150024639A1 (en) 2015-01-22
US9306310B2 (en) 2016-04-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252232B (zh) 端子接头、连接器和形成方法
CN103367978B (zh) 电连接器组装体以及插塞式连接器
EP2493031B1 (en)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it
CN102447185A (zh) 连接器
CN103460535A (zh) 存储盒和电接线盒
EP2416452B1 (en) Terminal fitting
US9054430B2 (en) Connection terminal
US9722347B2 (en) Connector with housings held in an assembled state by externally exposed locks at positions to be gripped for connection to or separation from a mating housing
CN101499581A (zh) 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WO2012095934A1 (en) Terminal locking structure in connector housing
US20160365664A1 (en) Connector
EP3460921B1 (en) Connector
WO2013100194A1 (en) Terminal structure
JP2010040183A (ja) コネクタ
JP2012134010A (ja) コネクタ
CN105932461A (zh) 插座连接器
JP2009193853A (ja) リテーナ付きコネクタ
JP5195661B2 (ja) コネクタ
CN104067454A (zh) 连接器
CN104067454B (zh) 连接器
CN102157837A (zh) 连接器
US20210159638A1 (en) Wafer connector and fitting connector
CN102237600A (zh) 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EP3037304B1 (en) Electrical junction box for vehicle
US20130337704A1 (en) Connecto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Song Cunshu

Inventor after: Fukaya Tomoyoshi

Inventor after: Kajikawa Kenji

Inventor before: Song Cunshu

Inventor before: Deep valley friend by

Inventor before: Kajikawa Kenji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INVENTOR; FROM: MATSUMURA FUKAYA TOMOYOSHI FUKAYA TOMOYUKARI TO: MATSUMURA KAJIKAWA KENJI FUKAYA TOMOYUKARI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