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60375A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Google Patents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4060375A CN104060375A CN201410101362.XA CN201410101362A CN104060375A CN 104060375 A CN104060375 A CN 104060375A CN 201410101362 A CN201410101362 A CN 201410101362A CN 104060375 A CN104060375 A CN 10406037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oundary line
- coil
- hand
- line
- knitted fabric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2
- 238000009940 knitt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9954 brai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2
- 238000005188 flot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755 form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5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459 approach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764 inhibitory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D04B1/246—Upper torso garments, e.g. sweaters, shirts, leotard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D04B1/22—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 D04B1/24—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wearing apparel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1/00—Weft knitting process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abrics or articles not dependent on the use of particular machines; Fabrics or articles defined by such processes
-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B—KNITTING
- D04B7/0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 D04B7/30—Flat-bed knitting machines with independently-movable need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knitting goods of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Braiding, Manufacturing Of Bobbin-Net Or Lace, And Manufacturing Of Nets By Knot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不产生断纱而对针织物的分支部进行加强。以左边界线为折返端,进行在右方外部区域及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在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浮线的折返编织(工序α)。以右边界线为折返端,进行在左方外部区域及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在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浮线的折返编织(工序β)。将由在左方内部区域编织的线圈构成的左方单元和由在右方内部区域编织的线圈构成的右方单元的左右位置调换(工序γ)。在左方外部区域及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且与该成圈独立而在右方外部区域及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从而使针织物分支(工序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对针织物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向左右分支的分支部进行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背景技术
使用横机编织针织物时,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使针织物向左右分支。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编织V领背心(针织物)时,对位于领孔的下端、即针织物向左右分支的根部的位置的分支部进行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专利文献1中,首先将针织物编织直至分支部的正前方后,在该针织物的里侧编织左右一对线圈列(以下将各线圈列设为左方单元及右方单元)。左方单元位于作为分支部的左右的边界的分支边界线的左方,右方单元位于分支边界线的右方。并且,专利文献1中,通过使这些左方单元和右方单元的左右位置调换而使两单元交叉,来对分支部进行加强。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22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近年来,伴随着横机的发展,使用细的针织纱而编织细小的线圈。该情况下,专利文献1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在左方单元和右方单元的移动时可能发生断纱。因此,期望开发利用不同于专利文献1的手法而能够对分支部进行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鉴于上述问题而创立,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会发生断纱而能够对针织物的分支部进行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本发明涉及使用横机对针织物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向左右分支的分支部进行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所述横机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向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该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基于如下设定进行下述工序α~工序δ。
[设定]…在钩挂有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基础线圈列的一方的针床上,设定作为分支部的左右的边界的分支边界线、位于分支边界线的左方的左边界线、位于分支边界线的右方的右边界线。并且,设左边界线的左方为左方外部区域,左边界线与分支边界线之间为左方内部区域,分支边界线与右边界线之间为右方内部区域,右边界线的右方为右方外部区域。
[工序α]…进行将左边界线作为折返端,在右方外部区域及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在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浮线的折返编织。
[工序β]…进行将右边界线作为折返端,在左方外部区域及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在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浮线的折返编织。
[工序γ]…调换由在工序α中在左方内部区域编织的线圈构成的左方单元和由在工序β中在右方内部区域编织的线圈构成的右方单元的左右位置。
[工序δ]…在工序γ之后,在左方外部区域及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且与该成圈独立而在右方外部区域及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从而使针织物分支。
此外,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中,工序α和工序β先进行哪一个都可以。
作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可举出在编织基础线圈列时进行下述工序ε的方式。
[工序ε]…在夹着左边界线而与左边界线接近的一对线圈所钩挂的位置进行浮线,并在夹着右边界线而与右边界线接近的一对线圈所钩挂的位置进行浮线。
作为进行工序ε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还可举出在编织基础线圈列的一段下的前段线圈列时进行下述工序ζ和工序η的方式。
[工序ζ]…选择夹着左边界线而位于左右对称的位置的一对起点线圈,对这些起点线圈进行挑半目后,使位于左边界线的左方的起点线圈与位于左边界线的右方的线圈重叠,并且使位于左边界线的右方的起点线圈与位于左边界线的左方的线圈重叠,使两起点线圈交叉。
[工序η]…选择夹着右边界线而位于左右对称的位置的一对起点线圈,对这些起点线圈进行挑半目后,使位于右边界线的左方的起点线圈与位于右边界线的右方的线圈重叠,并且使位于右边界线的右方的起点线圈与位于右边界线的左方的线圈重叠,使两起点线圈交叉。
此外,选择的起点线圈可以是与左边界线(右边界线)接近的线圈,也可以是从左边界线(右边界线)分离1~2个线圈的线圈。
在此处,挑半目是指使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起点线圈向另一方的针床移圈,并且在一方的针床形成从该起点线圈引出的新线圈的公知的编织动作(参照日本专利第2604653号公报等)。例如,若对钩挂于一方的针床的织针X的起点线圈进行挑半目,则起点线圈向另一方的针床的织针Y(与织针X对置的织针)移动,在织针X形成从起点线圈引出的新线圈。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通过左方单元和右方单元的交叉对分支部进行加强。另外,在左方单元和右方单元的交叉时,能够容易地进行两单元的移动。这是因为,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工序α和工序β中,在现有技术中不进行折返编织的部位进行折返编织,因此在分支边界线、左边界线、及右边界线上,夹着边界线而相邻的线圈彼此都不直接连接。
根据进行工序ε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能够将使左方单元和右方单元移动时的应力分散,从而能够抑制断纱。另外,通过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编织的针织物中,也能发挥应力的分散效果、断纱抑制效果。
根据除了进行工序ε还进行工序ζ及工序η的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分别在左边界线的位置及右边界线的位置上一对起点线圈交叉,因此能够抑制在使两单元移动时在该位置产生断纱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1所示的背心的概略图。
图2是表示在背心的领孔的下端形成的分支部的局部放大照片的图。
图3是表示分支部的编织步骤的编织工序图。
图4表示形成多个分支部时的边界线和区域的设定例的示意图。
【标号说明】
100V领背心(针织物)
100F前身片 100B后身片
1~8线圈 9~12重叠线圈(线圈)
20L左方单元 20R右方单元
30前段线圈列 31基础线圈列
7C分支边界线 7L左边界线 7R右边界线
71o左方外部区域 71i左方内部区域
72i右方内部区域 72o右方外部区域
Y1、Y2给纱口
FB前针床 BB后针床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实施方式。实施方式中,说明使用了两针床横机的编织例,所述两针床横机具备沿左右方向延伸且在前后方向上相互对置的前针床(以下记为FB)和后针床(以下记为BB),且BB能够向左右横移。当然,使用的横机不限于两针床横机,也可以是四针床横机。
<实施方式1>
《整体构成》
图1所示的V领背心100具备前身片100F和后身片100B。在从V领背心100的袖孔的下端至上端的部分,前身片100F和后身片100B未连接。该V领背心100中,在相当于领孔的下端的位置的分支部的位置向左右分支,对该分支部的加强应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通过应用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如图2的放大照片所示,在分支部的位置针织物的一部分交叉,分支部被加强。
《编织步骤》
基于图3所示的编织工序图说明上述分支部的编织步骤。图3的左栏的“S+数字”表示编织工序的编号,在右栏表示各编织工序中的线圈的钩挂状态。右栏的黑点表示设于FB及BB的织针,〇表示旧线圈,●表示在各编织工序中新编织的线圈,◎表示重叠线圈,箭头表示线圈的移圈的方向。另外,右栏的大写字母A~P表示织针的位置。
S0中,表示在FB的织针A~P上钩挂有图1所示的前身片100F中的分支部的下侧的线圈列的状态。从该S0的状态起,如S1~S3所示将前身片100F的线圈列编织两段后,如S4以后所示形成分支部并且进行分支部的加强。此外,S1~S3所示的编织是提高分支部的加强效果的追加的编织,也可以不进行。
在分支部的加强时,首先设定作为FB中的分支部的左右的边界的分支边界线7C,并且在分支边界线7C的左方及右方分别设定左边界线7L及右边界线7R。并且,为了方便,设左边界线7L的左方为左方外部区域71o,左边界线7L与分支边界线7C之间为左方内部区域71i,分支边界线7C和右边界线7R之间为右方内部区域72i,右边界线7R的右方为右方外部区域72o。左边界线7L及右边界线7R的位置能够任意选择。例如,本例中以在左方内部区域71i(右方内部区域72i)包含三个线圈的方式设定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在左方内部区域71i(右方内部区域72i)中包含的线圈的数量越多,则分支部的加强效果越增加。
S1中,使给纱口Y1向纸面左方向移动,编织与钩挂于FB的织针P~A的线圈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此时,对于钩挂于织针M、J、G、D的起点线圈4、3、2、1进行挑半目(“割增し”)(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工序ζ的一部分及工序η的一部分)。通过进行挑半目,在S0中钩挂于FB的织针D、G、J、M的起点线圈1、2、3、4移圈到BB的织针D、G、J、M。另外,在FB的织针D、G、J、M上,成为钩挂有从起点线圈1、2、3、4引出的新线圈的状态。此外,在S1中选择的起点线圈可以是相比本例的位置靠近边界线的线圈,也可以是从边界线分离的线圈。例如,起点线圈1可以是FB的织针E的线圈,也可以是织针C、B的线圈。
S2中,使钩挂于BB的织针D、G、J、M的线圈1、2、3、4分别重叠于FB的织针F、E、L、K的线圈5、6、7、8(本发明中的工序ζ的剩余部分及工序η的剩余部分)。其结果是,在钩挂于FB的线圈列30(前段线圈列)中,在S1中夹着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而左右对称地配置于BB的两个起点线圈1、2(3、4)彼此成为跨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而交叉的状态。
S3中,使给纱口Y1向右方向移动,编织与FB的织针A~D、G~J、M~P的线圈的纵行方向接续的线圈。即,在S3中编织钩挂于FB的线圈列31(基础线圈列)时,对于夹着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而与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接近的一对线圈9、10(11、12)进行浮线(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工序ε)。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线圈9~12为重叠线圈。
S4中,使给纱口Y1向左方向移动,对于FB的织针P~L的线圈、织针K~I的线圈、及织针H~F的线圈分别进行成圈、浮线和成圈。另外,S5中,使给纱口Y1向右方向移动,对于FB的织针F~H的线圈、织针I~K的线圈、及织针L~P的线圈分别进行成圈、浮线和成圈。即,在这些S4、S5中,在进行以左边界线7L为折返端的折返编织时,在右方外部区域72o及左方内部区域71i进行成圈,在右方内部区域72i进行浮线(本发明的工序α)。此外,在设左边界线7L为折返端的折返编织中,折返编织的往路的终端线圈和复路的始端线圈一起接近左边界线7L的右方而形成。
S6中,使给纱口Y2向右方向移动,对于FB的织针A~E的线圈、织针F~H的线圈、及织针I~K的线圈分别进行成圈、浮线和成圈。另外,S7中,使给纱口Y2向左方向移动,对于FB的织针K~I的线圈、织针H~F的线圈、及织针E~A的线圈分别进行成圈、浮线和成圈。即,在这些S6、S7中,在进行以右边界线7R为折返端的折返编织时,在左方外部区域71o及右方内部区域72i进行成圈,在左方内部区域71i进行浮线(本发明的工序β)。此外,在以右边界线7R为折返端的折返编织中,折返编织的往路的终端线圈和复路的始端线圈一起接近右边界线7R的左方而形成。
S8中,使在S5中在左方内部区域71i编织的左方单元20L和在S7中在右方内部区域72i编织的右方单元20R向BB移圈。并且,S9中,调换左方单元20L和右方单元20R的左右位置。此时,构成各单元20L、20R的各个线圈的排列不变更。在此处,进行以左边界线7L为折返端的折返编织(参照S4、S5)和以右边界线7R为折返端的折返编织(参照S6、S7)。并且,通过进行这些折返编织,夹着各边界线7L、7C、7R的一对线圈成为未直接连接的状态(参照S7中的针织纱的连接)。因此,在调换左方单元20L和右方单元20R的左右位置时,即使使单元20L、20R移动,在各边界线7L、7C、7R的位置也难以产生断纱。
在此处,本例中,通过进行S3所示的编织(在边界线的位置进行浮线的编织)和S1、S2所示的编织(在边界线的位置使线圈交叉的编织),而抑制与单元20L、20R的移动相伴的断纱的发生。
首先通过进行S3所示的编织,能够使伴随单元20L、20R的移动的应力分散到针织物的大范围。例如在未进行S3所示的编织的情况下,在S3中的线圈9、10(11、12)的纵行方向上也形成线圈,这些线圈成为在编织宽度方向上连接的状态。在该情况下,使左方单元20L移动时的应力在基础线圈列31中的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的附近集中。相对于此,通过进行S3所示的编织,该应力不仅作用于基础线圈列31中的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的附近,也作用于基础线圈列31的一段下的前段线圈列30的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即,该应力分散到两段的线圈列。
另外,通过进行S1、S2所示的编织,能够通过线圈的交叉对前段线圈列30的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的部分进行加强。如上所述,通过进行S3所示的编织,伴随单元20L、20R的移动的应力分散到前段线圈列30中的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换言之,成为应力作用于前段线圈列30中的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的状态。相对于此,通过进行S1、S2所示的编织,前段线圈列30的左边界线7L(右边界线7R)的部分被加强,因此抑制了该部分中的断纱。
S9以后,在左方外部区域71o及左方内部区域71i进行成圈,并且与该成圈独立地在右方外部区域72o及右方内部区域72i进行成圈,由此使针织物分支(相当于本发明中的工序δ)。
如果按照以上说明的编织工序,则在对分支部进行加强时极难产生断纱。另外,将完成的针织物在编织宽度方向上拉拽时也难以在分支部产生断纱。
此外,在编织带袖的针织套衫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一个给纱口进行分支部的编织和加强。该情况下,在图3的S5之后,使给纱口Y1向左方向移动而编织针织套衫的后身片。并且,使用该给纱口Y1进行S6以后的编织即可。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对于钩挂于FB的基础线圈列31形成一个分支部的例子。相对于此,也可以在基础线圈列31形成两个以上的分支部。图4是表示在基础线圈列31形成两个分支部时的区域的设定例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对于钩挂有基础线圈列的FB,各设定有两个分支边界线7C、左边界线7L、及右边界线7R。该情况下,纸面左侧的右边界线7R与右侧的左边界线7L之间为左侧的分支部的右方外部区域72o,也可以看作是右侧的分支部的左方外部区域71o,而实施本发明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Claims (3)
1.一种针织物的编织方法,使用横机对针织物在针织物的纵行方向的中途向左右分支的分支部进行加强,所述横机至少具备前后一对针床,前后任一个针床能够向左右横移,且能够在前后的针床间进行线圈的移圈,所述针织物的编织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钩挂有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基础线圈列的一方的针床上,设定作为所述分支部的左右的边界的分支边界线、位于所述分支边界线的左方的左边界线、位于所述分支边界线的右方的右边界线,
设所述左边界线的左方为左方外部区域,所述左边界线与所述分支边界线之间为左方内部区域,所述分支边界线与所述右边界线之间为右方内部区域,所述右边界线的右方为右方外部区域时,进行下述工序:
工序α,进行将所述左边界线作为折返端,在所述右方外部区域及所述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在所述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浮线的折返编织;
工序β,进行将所述右边界线作为折返端,在所述左方外部区域及所述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在所述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浮线的折返编织;
工序γ,调换由在所述工序α中在所述左方内部区域编织的线圈构成的左方单元和由在所述工序β中在所述右方内部区域编织的线圈构成的右方单元的左右位置;
工序δ,在所述工序γ之后,在所述左方外部区域及所述左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并且与该成圈独立而在所述右方外部区域及所述右方内部区域进行成圈,从而使针织物分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编织所述基础线圈列时,进行下述的工序ε:
在夹着所述左边界线而与所述左边界线接近的一对线圈所钩挂的位置进行浮线,并在夹着所述右边界线而与所述右边界线接近的一对线圈所钩挂的位置进行浮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编织所述基础线圈列的一段下的前段线圈列时,进行下述工序:
工序ζ,选择夹着所述左边界线而位于左右对称的位置的一对起点线圈,对这些起点线圈进行挑半目后,使位于所述左边界线的左方的所述起点线圈与位于所述左边界线的右方的线圈重叠,并且使位于所述左边界线的右方的所述起点线圈与位于所述左边界线的左方的线圈重叠,使两起点线圈交叉;
工序η,选择夹着所述右边界线而位于左右对称的位置的一对起点线圈,对这些起点线圈进行挑半目后,使位于所述右边界线的左方的所述起点线圈与位于所述右边界线的右方的线圈重叠,并且使位于所述右边界线的右方的所述起点线圈与位于所述右边界线的左方的线圈重叠,使两起点线圈交叉。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3-056879 | 2013-03-19 | ||
JP2013056879A JP5980152B2 (ja) | 2013-03-19 | 2013-03-19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4060375A true CN104060375A (zh) | 2014-09-24 |
CN104060375B CN104060375B (zh) | 2016-08-17 |
Family
ID=514847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410101362.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4060375B (zh) | 2013-03-19 | 2014-03-18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5980152B2 (zh) |
KR (1) | KR101523501B1 (zh) |
CN (1) | CN104060375B (zh) |
DE (1) | DE102014003857A1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0615A (zh) * | 2016-06-06 | 2017-1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217731B2 (ja) * | 2020-12-03 | 2023-02-03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編成方法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05929A1 (en) * | 1994-10-07 | 1996-04-10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Knitting method |
JP2000256946A (ja) * | 1999-03-05 | 2000-09-19 | Shima Seiki Mfg Ltd |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
CN1255594C (zh) * | 1999-12-27 | 2006-05-1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分支部的形成方法 |
CN100400730C (zh) * | 2001-12-28 | 2008-07-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衣领形成方法 |
CN102057092A (zh) * | 2008-06-05 | 2011-05-11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折回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
JP2011190556A (ja) * | 2010-03-15 | 2011-09-29 | Shima Seiki Mfg Ltd |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JP2011252259A (ja) * | 2010-06-03 | 2011-12-15 | Shima Seiki Mfg Ltd |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CN102373563A (zh) * | 2010-08-11 | 2012-03-1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及编织物 |
CN102859057A (zh) * | 2010-04-26 | 2013-01-0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0285715A (ja) * | 2009-06-11 | 2010-12-24 | Shima Seiki Mfg Ltd |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JP5875284B2 (ja) * | 2011-08-16 | 2016-03-02 | 株式会社島精機製作所 | ニットウエアのvネック分岐部の編成方法 |
-
2013
- 2013-03-19 JP JP2013056879A patent/JP5980152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4
- 2014-03-13 KR KR1020140029311A patent/KR101523501B1/ko not_active IP Right Cessation
- 2014-03-17 DE DE102014003857.2A patent/DE102014003857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4-03-18 CN CN201410101362.XA patent/CN104060375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705929A1 (en) * | 1994-10-07 | 1996-04-10 | Shima Seiki Manufacturing, Ltd. | Knitting method |
JP2000256946A (ja) * | 1999-03-05 | 2000-09-19 | Shima Seiki Mfg Ltd | 2層構造部を有する衿付き身頃の編成方法 |
CN1255594C (zh) * | 1999-12-27 | 2006-05-10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及其编织方法、以及分支部的形成方法 |
CN100400730C (zh) * | 2001-12-28 | 2008-07-09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衣领形成方法 |
CN102057092A (zh) * | 2008-06-05 | 2011-05-11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折回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
JP2011190556A (ja) * | 2010-03-15 | 2011-09-29 | Shima Seiki Mfg Ltd | 側端部を補強した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CN102859057A (zh) * | 2010-04-26 | 2013-01-0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
JP2011252259A (ja) * | 2010-06-03 | 2011-12-15 | Shima Seiki Mfg Ltd | 分岐部を有する編地の編成方法およびその編地 |
CN102373563A (zh) * | 2010-08-11 | 2012-03-14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邻接的编织部的接合方法及编织物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460615A (zh) * | 2016-06-06 | 2017-12-12 | 株式会社岛精机制作所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523501B1 (ko) | 2015-05-28 |
CN104060375B (zh) | 2016-08-17 |
DE102014003857A1 (de) | 2014-09-25 |
JP5980152B2 (ja) | 2016-08-31 |
JP2014181423A (ja) | 2014-09-29 |
KR20140114767A (ko) | 2014-09-2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92999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789917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57248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2086560B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和针织物 | |
CN102859057A (zh) | 相邻的针织物部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2471961B (zh) | 具有袖和身片的针织品及其编织方法 | |
CN103806207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
CN102268777B (zh) | 具有分支部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该针织物 | |
CN103866481B (zh) | 筒状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筒状针织物 | |
CN102995267B (zh) | 针织物的接合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4060375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572479A (zh) | 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3726205B (zh) | 针织物及针织物的编织方法 | |
CN105839279A (zh) | 针织物的起底方法 | |
CN102191617B (zh) | 侧端部被加强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其针织物 | |
JP5543927B2 (ja) | V首剣先部を有する衿付きニットウェアの編成方法および編地 | |
CN103572485A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及编织物 | |
CN102140725B (zh) | 添纱编织方法 | |
CN105734796A (zh) | 编织方法 | |
JP6280991B2 (ja) | 編地の編成方法 | |
JP4856639B2 (ja) | 前後非対称な形状を有するニットウエアの編成方法 | |
CN100544621C (zh) | 无缝制针织衣服 | |
CN101983265B (zh) | 具有重叠线圈的针织物的编织方法及针织物 | |
CN104746227A (zh) | 编织物的编织方法以及编织物的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Termination date: 201803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