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4042167B - 电吸尘器 - Google Patents

电吸尘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4042167B
CN104042167B CN201310739841.XA CN201310739841A CN104042167B CN 104042167 B CN104042167 B CN 104042167B CN 201310739841 A CN201310739841 A CN 201310739841A CN 104042167 B CN104042167 B CN 10404216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ust
container body
vacuum cleaner
electric vacuum
isola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984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4042167A (zh
Inventor
小嶋健司
江部清
铃木仁
高井保志
井上勉
古田和浩
岩田宜之
石泽明弘
川村直子
村上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232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18905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305232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4176502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40421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216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404216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404216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10Filters; Dust separators; Dust removal; Automatic exchange of filters
    • A47L9/16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cyclones or other devices with centrifugal a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lters For Electric Vacuum Clean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吸尘器,灰尘不易滞留在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电吸尘器(1)包括: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35);第一过滤滤器部(37),呈较容器主体(35)短的圆筒形状而收纳在容器主体(35)内,在与容器主体(35)之间形成环状的分离室(51);隔离部(38),呈直径较第一过滤滤器部(37)大且外径较容器主体(35)小的形状,形成以与邻接于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一端部的所述分离室(51)相互相邻连通的方式设置的集尘室(52);及旋转支撑部(41),以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支撑隔离部(38)。

Description

电吸尘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电吸尘器。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的是离心分离方式的电吸尘器,其包括: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及过滤滤器,收纳在容器主体内而在与容器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的分离室。该现有的电吸尘器通过在分离室内产生的回旋流而使空气与灰尘离心分离。过滤滤器较容器主体短,容器主体与过滤滤器的长度的差分为在容器主体内蓄积灰尘的集尘室。分离室与集尘室在成为回旋流的外缘的容器主体的内周面附近大致无分界线地连续连接。另一方面,分离室与集尘室在靠近成为回旋流的内缘的容器主体的中心线的侧以凸缘形状或杯(cup)形状的隔离部隔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1-17729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03-3105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筒状的容器主体通过以沿着其内周面的方式引导空气而在分离室内产生回旋流。向容器主体内引导空气的入口,设置在筒状侧壁部的任一部位而成为回旋流的起点。回旋流并不是在容器主体内稳定地通过固定位置,而是根据电动送风机的运转输出的变化、从入口流入的空气流量的变化、空气中所含的灰尘量的变化等而不停地变化。
然而,与灰尘一同向集尘室流入的空气、即回旋流的下游侧,在容器主体的圆周方向上通常在设置有入口的相位的附近,与从入口新流入的空气、即回旋流的上流侧合流的倾向强。
在该回旋流的合流部位,具有灰尘易于停滞的倾向,有时会产生灰尘的大的块。该灰尘的大的块有时夹在回旋流的上流侧与下游侧合流的位置、且连接分离室与集尘室的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的间隙中。
一旦在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的间隙中夹有灰尘,则通过回旋流从分离室运送至集尘室的灰尘,以相对于夹在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的间隙中的灰尘而向回旋流的上流侧积层的方式不断向圆周方向蓄积。
而且,有时夹在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的间隙中的灰尘变得越大,越阻碍欲从分离室流入至集尘室的回旋流的气流,或一旦流入至集尘室的回旋流越过夹在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的间隙中的灰尘而向分离室侧回吹,就会使电吸尘器的分离性能降低。
由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灰尘不易滞留在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的电吸尘器。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解决所述课题,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包括: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过滤滤器部,呈较所述容器主体短的圆筒形状而收纳在所述容器主体内,在所述过滤滤器部与所述容器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的分离室;隔离部,呈直径较所述过滤滤器部大且外径较所述容器主体小的形状,且形成集尘室,所述集尘室是设置成与邻接于所述过滤滤器部的一端部的所述分离室相互相邻连通;及旋转支撑部,以所述容器主体的中心线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隔离部。
此外,所述电吸尘器包括以所述容器主体的中心线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过滤滤器部、及所述隔离部的旋转支撑部。
由此,可获得灰尘不易滞留在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与隔离部之间的电吸尘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第一过滤滤器部及隔离部的一形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电吸尘器的第一过滤滤器部及隔离部的另一形态的立体图。
图5(a)、图5(b)、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6(a)、图6(b)、图6(c)、图6(d)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第一过滤滤器部的立体图。
图9(a)、图9(b)、图9(c)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图11(a)、图11(b)、图11(c)、图11(d)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符号的说明:
1:电吸尘器
2:吸尘器主体
3:管部
5:主体外壳
6:车轮
7:灰尘分离集尘装置
8:电动送风机
9:主体控制部
11:电源线
12:主体连接口
14:插入插头
19:连接管
21:集尘软管
22:手边操作管
23:握持部
24:操作部
24a:停止开关
24b:启动开关
25:延长管
26:吸入口体
28:吸入口
29:旋转清扫体
31:电动机
35:容器主体
35a:侧壁
36:吸入管
37:第一过滤滤器部
37a:底壁
38:隔离部
39:返回过滤滤器部
41、141:旋转支撑部
42:盖壁
42a:开口
43:喷出管
45:第二过滤滤器部
47:敞开端
48:封闭端
51:分离室
52:集尘室
53:保形框
55:第一过滤滤器
56:框部件
57:框部件
58:开口
59、61、62:间隙
63:侧壁
66:轴芯保持部
67:轴芯部
68:轴承
71:轴承保持部
72:C形环
73:细隙
75:槽
78:阶梯状嵌合部
79:排气风路
81:凹部
83:翼板
101:容器主体
102:第一过滤滤器部
103:隔离部
104:电吸尘器
105:灰尘分离集尘装置
106:过滤滤器
108:分离室
109:集尘室
165:第二轴承
166:轴承保持部件
167:第一轴承
168:轴芯部
171:第一轴芯半部
172:第二轴芯半部
173:第一轴承保持部
175:第二轴承保持部
181:密封部
182:排气风路
183:翼板
C:中心线
D:灰尘块
F:回旋流
fi:灰尘
R:实线箭头
M:合流部位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包含用于比较说明的现有图的图1至图6(a)~6(d),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外观的立体图。
如图1所示般,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为所谓的箱(canister)型电吸尘器。电吸尘器1包括可在被扫除面上移动的吸尘器主体2、及自如装卸于吸尘器主体2的管部3。吸尘器主体2与管部3连通连接。
吸尘器主体2包括:主体外壳(case)5;一对车轮6,分别配置在主体外壳5的左右两侧方;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配置在主体外壳5的前半部,且装卸自如;电动送风机8,收纳在主体外壳5的后半部;主体控制部9,主要控制电动送风机8;及电源线(cord)11,向电动送风机8导入电力。
吸尘器主体2以经由电源线11供给的电力驱动电动送风机8,使伴随电动送风机8的驱动而产生的负压作用于管部3,通过管部3从被扫除面吸入含有灰尘的空气(以下称作“含尘空气”),从含尘空气分离灰尘,捕集并蓄积分离后的灰尘,并且排出分离后的空气。
在主体外壳5的正面部分设置有主体连接口12。主体连接口12为含尘空气向吸尘器主体2的入口,且连通连接管部3与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
设置在主体外壳5的两侧面的车轮6为大直径的移动轮,支撑吸尘器主体2。
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从通过电动送风机8产生的负压而从被扫除面经由管部3及主体连接口12流入的含有灰尘的空气(以下称作“含尘空气”)分离灰尘,并捕集、蓄积该灰尘。另一方面,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将已除去灰尘的清洁空气送入电动送风机8。电动送风机8将从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吸入的空气向吸尘器主体2外排出。
此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采用离心分离方式,通过回旋流将灰尘与空气分离。
主体控制部9包括微处理器(microprocessor)(省略图示)、及存储微处理器执行的各种运算程序(program)、参数(parameter)等的存储装置(省略图示)。存储装置存储预先设定的多种运转模式(mode)。预先设定的多种运转模式对应于使用者自操作部24进行的操作。
在各个运转模式设定有互不相同的输入值(电动送风机8的输入值)。主体控制部9对应于使用者的操作,而从预先设定的多种运转模式唯一性地选择与其操作内容对应的任意的运转模式并从存储部读出该运转模式,且依照所读出的运转模式来控制电动送风机8。
在电源线11的自由端部设置有插入插头(plug)14。
管部3通过来自吸尘器主体2的吸入负压而从被扫除面吸入含尘空气并将该含尘空气向吸尘器主体2引导。管部3包括:连接管19,作为接头而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吸尘器主体2;集尘软管(hose)21,连通连接于连接管19;手边操作管22,连通连接于集尘软管21;握持部23,从手边操作管22突出;操作部24,设置于握持部23;延长管25,装卸自如地连接于手边操作管22;及吸入口体26,装卸自如地连接于延长管25。
连接管19为自如装卸于主体连接口12的接头,通过主体连接口12而连通连接于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
集尘软管21为长条且可挠的大致圆筒形状的软管。集尘软管21的一端部(此处为含尘空气的气流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端部)连通连接于连接管19。
手边操作管22中继集尘软管21与延长管25。手边操作管22的一端部(下游侧端部)连通连接于集尘软管21的另一端部(上流侧的端部)。
握持部23为使用者用手握持以操作电吸尘器1的部分,呈使用者可容易地握持的适当的形状而自手边操作管22突出。
操作部24包括与多种运转模式建立对应的开关(switch)。具体而言,操作部24包括:停止开关24a,与电动送风机8的运转停止操作建立对应;及启动开关24b,与电动送风机8的运转开始操作建立对应。
停止开关24a及启动开关24b电性连接于主体控制部9。电吸尘器1的使用者可对操作部24进行操作而唯一性地选择电动送风机8的运转模式。启动开关24b在电动送风机8运转中,也作为运转模式的选择开关发挥功能。该情况下,主体控制部9每次在从启动开关24b接收到操作信号时以强→中→弱→强→………的顺序切换运转模式。另外,操作部24也可单独地包括弱运转开关(省略图示)、中运转开关(省略图示)及强运转开关(省略图示)来代替启动开关24b。
延长管25为可伸缩的细长的大致圆筒状的管。延长管25呈重叠有多个筒状体的套筒(telescopic)构造。延长管25的一端部(下游侧的端部)与手边操作管22的另一端部(上流侧的端部)具有装卸自如的接头构造。延长管25通过手边操作管22、集尘软管21及连接管19而连通连接于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
吸入口体26具有在木地板或地毯(carpet)等被扫除面上自如移动或者自如滑行的构造,并且于在移动状态或滑行状态下与被扫除面对向的底面具有吸入口28。此外,吸入口体26包括配置于吸入口28的旋转自如的旋转清扫体29、及使旋转清扫体29驱动的电动机31。
吸入口体26的一端部(此处为下游侧的端部),具有自如装卸于延长管25的另一端部(上流侧的端部)的接头构造。吸入口体26通过延长管25、手边操作管22、集尘软管21及连接管19而连通连接于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即,吸入口体26、延长管25、手边操作管22、集尘软管21、连接管19、及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形成从电动送风机8到达吸入口28的吸入风路。
电吸尘器1通过使用者利用启动开关24b所进行的操作而使电动送风机8起动。例如,若在电动送风机8停止的状态下操作启动开关24b,则电吸尘器1首先以强运转模式使电动送风机8运转,再次通过操作启动开关24b而使电动送风机8以中运转模式运转,进而通过操作启动开关24b而使电动送风机8以弱运转模式运转,以下同样地重复。
强运转模式、中运转模式及弱运转模式为预先设定的多种运转模式,对电动送风机8输入的电力值按照强运转模式、中运转模式、弱运转模式的顺序减小。起动的电动送风机8从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排出空气而使其内部为负压。
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内的负压依序通过主体连接口12、连接管19、集尘软管21、手边操作管22、延长管25、及吸入口体26而作用于吸入口体26的吸入口28。电吸尘器1通过作用于吸入口28的负压而连同空气一起吸入被扫除面上的灰尘来对被扫除面进行扫除。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从吸入至电吸尘器1中的含尘空气分离灰尘,并蓄积该分离的灰尘。另一方面,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将已从含尘空气分离的空气送至电动送风机8。
下面,对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进行详细说明。
图2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如图2所示般,第1实施方式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整体上呈大致圆柱形状。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包括容器主体35、吸入管36、第一过滤滤器部37、隔离部38、返回过滤滤器部39、旋转支撑部41、盖壁42、喷出管43、及第二过滤滤器部45。
另外,就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而言,作为安装于吸尘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姿势,也可使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朝向垂直方向,也可使该中心线C朝向水平方向,或者也可使该中心线C倾斜为其他任意角度来配置。
容器主体35呈在图示上方的端部具有敞开端47、及在下方的端部具有封闭端48的有底圆筒形状。在容器主体35内部形成有:分离室51,将含尘空气离心分离为灰尘与空气;及集尘室52,蓄积所分离的灰尘。
吸入管36偏靠于容器主体35的侧壁35a的敞开端47侧而连通连接于容器主体35,成为将含尘空气取入至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内的入口。
吸入管36将从管部3向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流入的空气朝向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而引导至容器主体35内,且在容器主体35内产生回旋流F。吸入管36一体地成形于侧壁35a。
另外,吸入管36只要在容器主体35内产生回旋流F,则也可相对于与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正交的平面,例如相对于中心线C朝向铅直方向的情况下的水平面而倾斜。
第一过滤滤器部37呈较容器主体35短的圆筒形状,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上方端部(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侧的端部),与设置在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的盖壁42邻接。
第一过滤滤器部37收纳于容器主体35内而在圆筒状部外周面与容器主体35的圆筒状部内周面之间形成环状的分离室51,第一过滤滤器部37成为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的一次过滤器。
分离室51隔开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外周面与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而产生回旋流F来从含尘空气分离灰尘与空气。而且,在电动送风机8刚起动后或停止过渡等分离室51内的回旋流F未充分发展的期间,此外在回旋流F发展后当然也可防止灰尘从容器主体35向喷出管43流出。
此外,第一过滤滤器部37如图2及图3所示般,包括在侧面形成大的开口的圆筒形状的保形框53、及设置在保形框53的第一过滤滤器55,第一过滤滤器55以包围保形框53的方式卷附为圆筒形状。另外,图3中记载第一过滤滤器55的一部分。
保形框53将第一过滤滤器55保持为圆筒形状。保形框53包括:直线状的框部件56,多条相互隔开而配置在相当于圆筒形状的侧面的部分;及环状的框部件57,与框部件56连结且相当于圆筒形状的两端部各自的缘。
隔离部38呈直径较第一过滤滤器部37大、且外径较容器主体35小的形状。隔离部38邻接于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容器主体35的封闭端48侧的端部)。隔离部38具有开口58,并且以通过间隙59连通连接的状态将相互相邻的分离室51与集尘室52隔开。
隔离部38的开口58较隔离部38的外周缘与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的间隙59靠近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与间隙59同样地连通连接分离室51与集尘室52。
较隔离部38靠容器主体35的下方(底面)侧的空间,为蓄积从分离室51通过间隙59流入的灰尘的集尘室52。间隙59将在分离室51内产生的回旋流F与灰尘一起引导至集尘室52,开口58使引导至集尘室52内的回旋流F向分离室51返回。
隔离部38呈朝向容器主体35的底面敞开的有底圆筒形状。隔离部38的圆筒形状的侧壁63的外周面,在与容器主体35之间隔开有间隙61,此外在隔壁部38的下端与容器主体35的底面之间隔开有间隙62。
分离室51及集尘室52通过间隙59、间隙61、间隙62连通。间隙61遍及全周而隔开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与隔离部38的外周面。间隙59、间隙61、间隙62,将在分离室51内产生的回旋流F与灰尘一起引导至集尘室52。
设置在隔离部38的开口58的返回过滤滤器部39,由不会使流入至集尘室52的线屑或棉屑等纤维状的灰尘返回至分离室51的程度的孔眼粗的过滤器、例如网式过滤器(meshfilter)形成。
旋转支撑部41以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支撑隔离部38。旋转支撑部41包括:轴芯保持部66,设置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体35的封闭端48的侧的端部);轴芯部67,保持在轴芯保持部66;及轴承68,设置在隔离部38。
轴芯保持部66设置在堵塞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的底壁37a。
轴芯保持部66为在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上支撑棒状的轴芯部67的凸台(boss),相对于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而同心地配置。
轴芯部67从轴芯保持部66突出并贯通隔离部38。轴芯部67的上方的端部通过轴芯保持部66保持,轴芯部67的下方的端部旋转自如地支撑隔离部38。轴芯部67为金属制,经由轴承68而旋转自如地保持隔离部38。
轴承68为含浸有润滑油的滑动轴承(slide bearing),由发挥自润滑性的所谓无油轴承(oilless bearing)或滚珠轴承(ball bearing)构成。
隔离部38包括保持轴承68的轴承保持部71。轴承保持部71一体地成形于隔离部38而呈轴套(sleeve)形状。
此外,轴芯部67经由C形环(C ring)72而旋转自如地保持于轴承保持部71。C形环72插入至轴承保持部71的细隙73中而嵌入轴芯部67的槽75中。C形环72防止轴芯部67从轴承保持部71抜出,并且允许轴芯部67相对于轴承保持部71旋转。
隔离部38通过旋转支撑部41而旋转自如支撑,因此接受从分离室51向集尘室52一面回旋一面流入的回旋流F的气流,或通过与回旋流F中所含的灰尘接触而获得旋转驱动力。
盖壁42堵塞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盖壁42具有相对于容器主体35而大致同心的开口42a。开口42a连通连接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内侧的空间与喷出管43内。
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与隔离部38的邻接部分,设置有防止灰尘的侵入的阶梯状嵌合部78。阶梯状嵌合部78以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框部件57的缘与隔离部38的主面的接触所产生的微小的力接触。
另外,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框部件57的缘与隔离部38的主面的接触所产生的微小的力,是指不妨碍由回旋流F所引起的相互的相对性的旋转、或由与回旋流F中所含的灰尘的接触所引起的相互的相对性的旋转的程度的力。
喷出管43堵塞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而覆盖盖壁42。喷出管43为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中的空气的出口,成为将通过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第二过滤滤器部45的空气送出至电动送风机8的排气风路79。
第二过滤滤器部45对从盖壁42的开口42a向排气风路79流入的空气过滤。第二过滤滤器部45在电动送风机8刚起动后或刚停止后等分离室51的回旋流F未充分发展的期间,捕集透过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微细的粒子状的细尘,而防止微细的粒子状的细尘到达电动送风机8。
第二过滤滤器部45为呈圆盘形状、且从中心侧以放射状延伸的凸折部分与凹折部分交替排列的折叠过滤器(pleated filter)。
第一过滤滤器部37、隔离部38、返回过滤滤器部39、及旋转支撑部41,与盖壁42及喷出管43一体化,可从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取出并再次收纳于容器主体35内。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第一过滤滤器部及隔离部的立体图。
如图3所示般,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的隔离部38包括多个凹部81,这些凹部81设置在圆筒形状的侧壁63的外周面而使侧壁63向隔离部38的旋转中心线C的方向凹陷。
凹部81以大致等间隔围绕侧壁63的外周面而排列。凹部81呈从侧壁63的中间部分向集尘室52侧延伸的浅槽形状。凹部81接受回旋流F而产生隔离部38的旋转力,并且也通过与回旋流F中所含的灰尘接触而产生隔离部38的旋转力。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第一过滤滤器部及隔离部的另一形态的立体图。另外,图4中记载第一过滤滤器55的一部分。
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的第一过滤滤器部及隔离部,在隔离部38设置接受在容器主体35内回旋的空气的气流的翼板83来代替图3中的凹部81。
翼板83设置在隔离部38中的面向分离室51的底面,而从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侧向内周面侧以放射状延伸。翼板83也可如图4的双点划线所示般,以设置在隔离部38的外周面而向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延伸的方式设置。
翼板83接受从隔离部38与容器主体35之间的间隙61流入的回旋流F、或通过间隙61的回旋流F,并将该回旋流F转换为隔离部38的旋转力。
其次,对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处,首先为与第1实施方式进行比较,而使用图5(a)~5(c)对包括不相对于容器主体101旋转的隔离部103的现有的电吸尘器104进行说明。
图5(a)、图5(b)及图5(c)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如图5(a)所示般,向灰尘分离集尘装置105流入的空气成为在过滤滤器106的周围回旋的回旋流F。该回旋流F不断向灰尘分离集尘装置105流入,回旋流F的下游侧在设置有入口的相位的附近与新流入的空气、即回旋流F的上流侧的空气合流后,将气流的方向改变为向容器主体101的中心线C侧。在该回旋流F的合流部位M,具有灰尘易于滞留的倾向。
而且,如图5(b)所示般,存在停滞在合流部位M的灰尘产生灰尘的大的灰尘块D的情况。该灰尘块D存在夹在回旋流F的上流侧与下游侧合流的位置、且连接分离室108与集尘室109的容器主体101与隔离部103之间的间隙中的情况。
而且,在现有的电吸尘器104中,隔离部103不旋转,因此如图5(c)所示般,灰尘块D一旦夹在容器主体101与隔离部103之间的间隙中,则应通过回旋流F从分离室108运送至集尘室109的灰尘,以相对于灰尘块D而向回旋流F的上流侧、即容器主体101的圆周方向不断积层的方式蓄积。
存在如下情况,即夹在容器主体101与隔离部103之间的间隙中的灰尘越大,越阻碍欲从分离室108向集尘室109流入的回旋流F的气流,或一旦流入至集尘室109的回旋流F越过夹在容器主体101与隔离部103之间的间隙中的灰尘而向分离室108侧回吹,就会使分离性能降低。
另一方面,图6(a)、图6(b)、图6(c)、及图6(d)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如图6(a)所示般,即便为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流入至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的空气也成为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周围回旋的回旋流F。该回旋流F不断向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流入,回旋流F的下游侧在设置有入口的相位的附近与新流入的空气、即回旋流F的上流侧的空气合流后,将气流的方向改变为向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侧。
而且,如图6(b)所示般,存在停滞在合流部位M的灰尘产生灰尘的大的灰尘块D的情况。该灰尘块D存在夹在回旋流F的上流侧与下游侧合流的位置、且连接分离室51与集尘室52的容器主体35与隔离部38之间的间隙61中的情况。
然而,在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中,如图6(c)所示般,即便灰尘块D夹在间隙61中,也可通过使隔离部38旋转(图6(a)~6(d)中,实线箭头R)而将灰尘块D向回旋流F的下游侧推出。
其次,灰尘块D如图6(d)所示般,暴露在从入口流入的回旋流F的上流侧、即流速更快的空气的气流中而从间隙61脱离后,再次卷入回旋流中,最终蓄积于集尘室52中。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中,使隔离部38旋转,因此除回旋流F以外还可利用隔离部38搅拌集尘室52内的灰尘,因此可实现集尘室52内的灰尘的分布密度的均质化,可消除灰尘的偏置而蓄积更多的灰尘。
如此,第1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在容器主体35内包括旋转自如的隔离部38,因此灰尘不易夹在容器主体35与隔离部38之间的间隙61中。
即便假设夹有灰尘,也可利用在容器主体35内产生的回旋流F而使所夹的灰尘脱离并重复努力向集尘室52捕获,从而均可引导至集尘室52并蓄积于其中。
由此,电吸尘器1可将所分离的灰尘切实地蓄积于集尘室52中而持续长时间地维持分离性能。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利用向隔离部38喷附的回旋流F或回旋流F中所含的灰尘使隔离部38旋转,因此无需使隔离部38旋转的单独、追加性的原动机等部件、或用以与回旋流F的流速同步的测定器、或控制系统,从而可抑制零件件数的增加数量而确保可靠性。
进而,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在隔离部38的侧壁63外周面包括凹部81,因此可使利用回旋流F或回旋流F中所含的灰尘而产生的隔离部38的驱动转矩(torque)变大,从而易于使夹在间隙61中的灰尘脱离。
进而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通过在隔离部38设置翼板83,而使利用回旋流F所产生的隔离部38的驱动转矩变大,从而易于使夹在间隙61中的灰尘脱离。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包括旋转的隔离部38,因此除回旋流F以外还可利用隔离部38搅拌集尘室52内的灰尘,因此可实现集尘室52内的灰尘的分布密度的均质化,可消除灰尘的偏置而蓄积更多的灰尘。
因此,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可提供灰尘不易滞留在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35与隔离部38之间的电吸尘器1。
图7是示意性地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如图7所示般,第2实施方式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整体上呈大致圆柱形状。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包括容器主体35、吸入管36、第一过滤滤器部37、隔离部38、返回过滤滤器部39、旋转支撑部141、盖壁42、喷出管43、及第二过滤滤器部45。
另外,就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而言,作为安装在吸尘器主体2的状态下的姿势,也可使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朝向垂直方向,也可使该中心线C朝向水平方向,或者也可使该中心线C倾斜为其他任意角度来配置。
容器主体35呈在图示上方的端部具有敞开端47、及在下方的端部具有封闭端48的有底圆筒形状。在容器主体35内部形成有:分离室51,将含尘空气离心分离为灰尘与空气;及集尘室52,蓄积所分离的灰尘。
吸入管36偏靠容器主体35的侧壁35a的敞开端47侧而连通连接于容器主体35,成为将含尘空气取入至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内的入口。
吸入管36将从管部3向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流入的空气向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的切线方向朝容器主体35内引导,且在容器主体35内产生回旋流F。吸入管36一体地成形于侧壁35a。
另外,吸入管36只要在容器主体35内产生回旋流F,则也可相对于与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正交的平面,例如相对于中心线C朝向铅直方向的情况下的水平面而倾斜。
第一过滤滤器部37呈较容器主体35短的圆筒形状,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上方端部(靠近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的侧的端部),与设置在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的盖壁42邻接。
第一过滤滤器部37收纳在容器主体35内而在圆筒状部外周面与容器主体35的圆筒状部内周面之间形成环状的分离室51,第一过滤滤器部37成为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的一次过滤器。
分离室51隔开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外周面与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而产生回旋流F来从含尘空气分离灰尘与空气。而且,在电动送风机8刚起动后或停止过渡等分离室51内的回旋流F未充分发展的期间,此外在回旋流F发展后当然也防止灰尘从容器主体35向喷出管43流出。
此外,第一过滤滤器部37如图7、及图8所示般,包括在侧面形成大的开口的圆筒形状的保形框53、及设置在保形框53的第一过滤滤器55,第一过滤滤器55以包围保形框53的方式卷附为圆筒形状。
保形框53将第一过滤滤器55保持为圆筒形状。保形框53包括:直线状的框部件56,多条相互隔开而配置在相当于圆筒形状的侧面的部分;及环状的框部件57,与框部件56连结而相当于圆筒形状的两端部各自的缘。
隔离部38呈直径较第一过滤滤器部37大、且外径较容器主体35小的形状。隔离部38邻接于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下方的端部(靠近容器主体35的封闭端48的侧的端部)。隔离部38具有开口58,并且以通过间隙59连通连接的状态将相互相邻的分离室51与集尘室52隔开。
隔离部38的开口58较隔离部38的外周缘与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之间的环状的间隙59靠近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与间隙59同样地连通连接分离室51与集尘室52。
较隔离部38靠容器主体35的下方(底面)侧的空间,为蓄积从分离室51通过间隙59流入的灰尘的集尘室52。间隙59将在分离室51内产生的回旋流F与灰尘一起引导至集尘室52,开口58使引导至集尘室52内的回旋流F向分离室51返回。
另外,隔离部38也可如图7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呈向容器主体35的底面敞开的有底圆筒形状。该情况下,双点划线所示的隔离部38的圆筒形状的侧壁63外周面,在与容器主体35之间隔开有间隙61,此外在隔壁部38的下端与容器主体35的底面之间隔开有间隙62。
分离室51及集尘室52通过间隙59、间隙61、间隙62连通。间隙61遍及全周而隔开容器主体35的内周面与隔离部38的外周面。间隙59、间隙61、间隙62,将在分离室51内产生的回旋流F与灰尘一起引导至集尘室52。
设置在隔离部38的开口58的返回过滤滤器部39,由不会使流入至集尘室52的线屑或棉屑等纤维状的灰尘返回至分离室51的程度的孔眼粗的过滤器、例如网式过滤器形成。
旋转支撑部141以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支撑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隔离部38。旋转支撑部141包括:第二轴承165,设置于容器主体35的底面;轴承保持部件166,设置于盖壁42或喷出管43;第一轴承167,设置于轴承保持部件166;及轴芯部168,架设于第一轴承167与第二轴承165之间。
第一轴承167及第二轴承165为含浸有润滑油的滑动轴承,且为发挥自润滑性的所谓的无油轴承或滚珠轴承。
轴承保持部件166包括从保持第一轴承167的中心部分呈放射状延伸的多个骨材。
轴芯部168包括:第一轴芯半部171,与第一过滤滤器部37一体成形;及第二轴芯半部172,固定在隔离部38。第一轴芯半部171及第二轴芯半部172呈与中心线C同心的圆柱形状。
在第一轴芯半部171的上端部,设置有保持第一轴承67的第一轴承保持部173。在第二轴芯半部172的下端部,设置有保持第二轴承65的第二轴承保持部175。
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隔离部38,通过旋转支撑部141而旋转自如地支撑,因此接受在分离室51内回旋的空气的气流即回旋流F而旋转。
回旋流F在沿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外周面、及隔离部38的表面流动的过程中,或在通过第一过滤滤器55向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内侧流入的过程中,对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隔离部38赋予旋转力。
盖壁42堵塞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盖壁42具有相对于容器主体35而大致同心的开口42a。开口42a连通连接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内侧的空间与喷出管43内。
第一过滤滤器部37相对于盖壁42相对性地旋转,因此在盖壁42与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邻接部分,设置有阻碍空气从分离室51侧向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内侧空间流入的密封(seal)部181。
若假设灰尘等进入第一过滤滤器部37与盖壁42之间的微小的间隙中,则阻碍第一过滤滤器部37旋转。由此,密封部181确保第一过滤滤器部37与盖壁42之间的微小的间隙中的空气的流通,或阻碍灰尘的侵入而确保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切实的旋转。密封部181例如呈所谓的迷宫(1abyrinth)构造。
喷出管43堵塞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而覆盖盖壁42。喷出管43为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中的空气的出口,成为将通过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第二过滤滤器部45的空气送出至电动送风机8的排气风路182。
第二过滤滤器部45对从盖壁42的开口42a向排气风路182流入的空气过滤。第二过滤滤器部45在电动送风机8刚起动后或刚停止后等分离室51的回旋流F未充分发展的期间,捕集透过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微细的粒子状的细尘,而防止微细的粒子状的细尘到达电动送风机8。
第二过滤滤器部45为呈圆盘形状、且从中心侧以放射状延伸的凸折部分与凹折部分交替排列的折叠过滤器。
第一过滤滤器部37、隔离部38、返回过滤滤器部39、及旋转支撑部141,与盖壁42及喷出管43一体化,可通过容器主体35的敞开端47取出并再次收纳于容器主体35内。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第一过滤滤器部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般,第2实施方式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包括设置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而接受在分离室51内回旋的空气的气流的翼板183。
翼板183设置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内周侧,向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中心线、即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延伸。翼板183与保形框53一体化。翼板183接受通过第一过滤滤器55向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内侧流入的空气而对第一过滤滤器部37赋予旋转力。
其次,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此处,首先为与第2实施方式进行比较,而使用图9(a)~9(c)、图10对包括不相对于容器主体101旋转的第一过滤滤器部102、及隔离部103的现有的电吸尘器104进行说明。
图9(a)、图9(b)及图9(c)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图10是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如图9(a)所示般,在现有的电吸尘器104中,若超过第一过滤滤器部102的外周长的长条的纤维状的灰尘fi通过回旋流F而流入至灰尘分离集尘装置105,则存在灰尘fi的一端部以穿过的方式附着于过滤滤器106的情况。
而且,在现有的电吸尘器104中,第一过滤滤器部102固定于容器主体101而不旋转,因此如图9(b)所示般,使一端部附着于过滤滤器106的纤维状的灰尘fi,在被回旋流F冲走的状态下开始卷附于过滤滤器106。
最终如图9(c)及图10所示般,纤维状的灰尘fi卷附于过滤滤器106而无法容易地解开。
另一方面,图11(a)、图11(b)、图11(c)及图11(d)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横截面图。
此外,图12是示意性地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的灰尘分离集尘装置的纵截面图。
如图11(a)所示般,即便为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若超过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外周长的长条的纤维状的灰尘fi通过回旋流F而流入至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则也存在灰尘fi的一端部以穿过的方式附着于第一过滤滤器55的情况。
而且,如图11(b)所示般,使一端部附着于第一过滤滤器55的纤维状的灰尘fi,在被回旋流F冲走的状态下开始卷附于第一过滤滤器55。
然而,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中,第一过滤滤器部37随着回旋流F旋转(图11(a)~11(d)中,实线箭头R),因此第一过滤滤器55与所附着的纤维状的灰尘fi一起旋转,由此被回旋流F冲走的灰尘fi与第一过滤滤器55的相对速度差较现有的电吸尘器104小,灰尘fi在卷附于第一过滤滤器55之前,在分离室51内被冲走更长时间、更长距离。
在灰尘fi及第一过滤滤器部37正在持续旋转时,以回旋流F的轻微的扰乱等为契机而如图11(c)所示般,灰尘fi的一端部从第一过滤滤器55脱离或脱落。
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与现有的电吸尘器104相比,灰尘fi与第一过滤滤器55的相对速度差小,灰尘fi在卷附于第一过滤滤器55之前有更长时间、更长距离的余度。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中,可能多次遇到回旋流F的轻微的扰乱等的契机,因此灰尘fi从第一过滤滤器55脱离或脱落的机会提高至相当程度。
而且,最终如图11(d)所示般,纤维状的灰尘fi从第一过滤滤器55脱离、脱落,并如图12所示般蓄积在集尘室52中。
此外,回旋流F每次在回旋1圈时与从吸入管36流入至分离室51的新的含尘空气合流,并且将风向改变为向容器主体35的中心线C方向,换言之向接近第一过滤滤器55的方向。已改变风向的回旋流F的一部分通过第一过滤滤器55且被引导至灰尘分离集尘装置7外。
在该过程中,在图9(a)~9(c)的现有的电吸尘器104的情况下,由于包括不旋转的过滤滤器106,因此已改变风向的回旋流F的一部分持续通过过滤滤器106的大致固定位置。
如此一来,在过滤滤器106的该部位慢慢地附着灰尘,最终堵塞。若在过滤滤器106的特定部位产生堵塞,则堵塞部位的流速降低,进而范围扩大,结果诱发过滤滤器106整体堵塞。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中,使第一过滤滤器55随着回旋流F旋转,因此已改变风向的回旋流F的一部分不会持续通过第一过滤滤器55的固定位置,通过部位遍及全周而广泛地分散。
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在第一过滤滤器55的某狭窄的范围不产生堵塞,易于维持透气性,进而易于维持第一过滤滤器55整体的透气性。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中,使隔离部38与第一过滤滤器部37一起旋转,因此除回旋流F以外还可利用隔离部38搅拌集尘室52内的灰尘,因此可实现集尘室52内的灰尘的分布密度的均质化,可消除灰尘的偏置而蓄积更多的灰尘。
如此,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在容器主体35内包括旋转自如的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隔离部38,因此可防止在分离室51内回旋的灰尘,尤其是纤维状的灰尘卷附于第一过滤滤器部37。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利用在容器主体35内产生的回旋流F而使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隔离部38旋转,因此无需追加性的原动机等部件、或用以与回旋流F的流速同步的测定器或控制系统,可抑制零件件数的增加数量而确保可靠性。
进而,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包括翼板183,由此可使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隔离部38的驱动转矩变大,从而易于使回旋流F与第一过滤滤器部37及隔离部38的旋转同步。
进而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中,若设为兼具翼板183的保形框53,则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组装上无需追加作业。
此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在第一过滤滤器部37的内周侧包括翼板183,由此不会在第一过滤滤器55的外周面、即暴露在回旋流F中的面产生流速复杂的分布或涡流,从而可避免灰尘附着于第一过滤滤器55。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可提供不易在位于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35内部的圆筒形状的第一过滤滤器55卷附纤维状的灰尘的电吸尘器1。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电吸尘器1并不限定于箱型的电吸尘器,也可为立柱型(upright type)、条杆(stick)型、或者轻便(handy)型等电吸尘器。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而提示的实施方式,并未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可利用其他各种形态来实施,可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进行各种省略、替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或其变形包含在发明的范围或要旨中,并且包含在其均等的范围中。

Claims (8)

1.一种电吸尘器,包括:
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
过滤滤器部,呈较所述容器主体短的圆筒形状而收纳在所述容器主体内,在所述过滤滤器部与所述容器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的分离室;
隔离部,呈直径较所述过滤滤器部大且外径较所述容器主体小的形状,且形成集尘室,所述集尘室是设置成与邻接于所述过滤滤器部的一端部的所述分离室相互相邻连通;及
旋转支撑部,以所述容器主体的中心线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隔离部,
所述隔离部接受在所述容器主体内回旋的空气的气流而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包括圆筒形状的侧壁,该侧壁在所述隔离部与所述容器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的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部包括多个凹部,这些凹部设置在所述侧壁的外周面而使所述侧壁向所述隔离部的旋转中心线的方向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吸尘器包括翼板,该翼板设置在所述隔离部而接受在所述分离室内回旋的空气的气流。
5.一种电吸尘器,包括:
圆筒形状的容器主体;
过滤滤器部,呈较所述容器主体短的圆筒形状而收纳在所述容器主体内,在与所述容器主体之间形成环状的分离室;
隔离部,呈直径较所述过滤滤器部大且外径较所述容器主体小的形状,且形成集尘室,所述集尘室是设置成与邻接于所述过滤滤器部的一端部的所述分离室相互相邻连通;及
旋转支撑部,以所述容器主体的中心线为旋转轴而旋转自如地支撑所述过滤滤器部及所述隔离部,
所述过滤滤器部及所述隔离部接受在所述分离室内回旋的空气的气流而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吸尘器包括翼板,该翼板设置在所述过滤滤器部而接受在所述分离室内回旋的空气的气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滤器部包括:保形框,兼具所述翼板;及过滤滤器,设置在所述保形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吸尘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翼板设置在所述过滤滤器部的内周侧。
CN201310739841.XA 2013-03-14 2013-12-26 电吸尘器 Active CN10404216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3052324A JP6189058B2 (ja) 2013-03-14 2013-03-14 電気掃除機
JP2013-052327 2013-03-14
JP2013052327A JP2014176502A (ja) 2013-03-14 2013-03-14 電気掃除機
JP2013-052324 2013-03-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4042167A CN104042167A (zh) 2014-09-17
CN104042167B true CN104042167B (zh) 2017-04-12

Family

ID=51496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9841.XA Active CN104042167B (zh) 2013-03-14 2013-12-26 电吸尘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101534982B1 (zh)
CN (1) CN104042167B (zh)
TW (1) TWI5542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534981B1 (ko) * 2013-03-14 2015-07-07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전기청소기
KR102560970B1 (ko) * 2016-03-31 2023-07-3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청소기
GB201706357D0 (en) * 2017-04-21 2017-06-07 Grey Tech Ltd Bagged vacuum cleaner
CN109199231B (zh) * 2017-06-30 2024-01-23 浙江绍兴苏泊尔生活电器有限公司 吸尘装置
CN110207211A (zh) * 2018-09-06 2019-09-06 华帝股份有限公司 进风圈、风轮、风机结构及吸油烟机
CN113273925B (zh) * 2020-02-03 2023-12-29 朱圣铉 真空清洁器的集尘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0151C (zh) * 2002-05-11 2006-04-12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旋风式集尘装置
CN1829462A (zh) * 2003-08-04 2006-09-0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从气流中分离颗粒的旋风分离器和包含这样分离器的真空吸尘器
CN102342800A (zh) * 2010-07-28 2012-02-08 株式会社东芝 集尘器和真空吸尘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317348A (ja) * 1999-05-06 2000-11-21 Mitsuhiro Sekino 遠心・慣性効果型分級方式
JP3788589B2 (ja) * 2001-09-20 2006-06-21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電気掃除機
KR100485708B1 (ko) * 2003-02-21 2005-04-28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청소기의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KR100607440B1 (ko) * 2004-09-13 2006-08-02 삼성광주전자 주식회사 사이클론 집진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한 진공 청소기
WO2008070970A1 (en) * 2006-12-12 2008-06-19 Gbd Corp. Surface cleaning apparatus with magnetic securing member
WO2011105562A1 (ja) * 2010-02-26 2011-09-01 株式会社東芝 塵埃分離集塵容器および電気掃除機
KR101534981B1 (ko) * 2013-03-14 2015-07-07 가부시끼가이샤 도시바 전기청소기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250151C (zh) * 2002-05-11 2006-04-12 三星光州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旋风式集尘装置
CN1829462A (zh) * 2003-08-04 2006-09-06 皇家飞利浦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从气流中分离颗粒的旋风分离器和包含这样分离器的真空吸尘器
CN102342800A (zh) * 2010-07-28 2012-02-08 株式会社东芝 集尘器和真空吸尘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113309A (ko) 2014-09-24
TW201434429A (zh) 2014-09-16
TWI554238B (zh) 2016-10-21
KR101534982B1 (ko) 2015-07-07
CN104042167A (zh) 2014-09-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042167B (zh) 电吸尘器
CN104042166B (zh) 电吸尘器
CN205359364U (zh) 真空吸尘器用集尘装置
CN103648348B (zh) 电动吸尘器
CN108024679A (zh) 电动吸尘装置
JP2009061312A (ja) 電気掃除機
CN103961029B (zh) 用于真空吸尘器的脏物分离器
RU2526008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пылеулавливания и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пылесос
JP2012112141A (ja) コンクリートカッター用集塵装置
CN105530847A (zh) 集尘装置和电动吸尘器
CN104582555A (zh) 旋风分离装置及具有该旋风分离装置的电动吸尘器
CN112056989A (zh) 一种吸尘器风路组件及清洁设备
CN212521647U (zh)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清洁设备
CN212679026U (zh) 一种吸尘器风路组件及清洁设备
CN1331436C (zh) 电动吸尘器
CN107956753A (zh) 一种自动收集进风灰尘的通风用鼓风机
CN105266719B (zh) 一种多级龙卷风吸尘器尘杯结构
CN105256475B (zh) 一种多层过滤的缝纫机吸尘器
JP2010082236A (ja) 電気掃除機
US9763550B2 (en) Dust collector for vacuum cleaner
JP5210758B2 (ja) 電気掃除機
KR20140037522A (ko) 진공청소기
CN104068794B (zh) 吸尘器
CN102908104B (zh) 电动吸尘器
CN112056988A (zh) 一种旋风分离装置及清洁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02

Address after: Tokyo city at the end of the Japanese plum Guangzhou Ting two chome 9 times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902

Address after: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port area, Japan, 1, a number of Zhi Pu Ding,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