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98270B - 控制装置 - Google Patents

控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98270B
CN103998270B CN201380004398.XA CN201380004398A CN103998270B CN 103998270 B CN103998270 B CN 103998270B CN 201380004398 A CN201380004398 A CN 201380004398A CN 103998270 B CN103998270 B CN 1039982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rol
engagement
pressure
engagement devic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8000439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98270A (zh
Inventor
的场淳
的场淳一
草水智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982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82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982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98270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20/00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 B60W20/40Controlling the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prime movers, e.g. for transition between prime m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4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hybrid electric vehicle
    • B60K6/48Parallel ty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6/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 B60K6/2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for mutual or common propulsion, e.g. hybrid propulsion systems comprising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 Control systems therefor, i.e. systems controlling two or more prime movers, or controlling one of these prime movers and any of the transmission, drive or drive units Informative references: mechanical gearings with secondary electric drive F16H3/72; 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dynamo-electric machine H02K7/00; machines comprising structurally interrelated motor and generator parts H02K51/00;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in H02K see H02K99/00 the prime-movers consisting of electric motors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e.g. HEVs
    • B60K6/50Architecture of the driveline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or kind of transmission units
    • B60K6/54Transmission for changing ratio
    • B60K6/547Transmission for changing ratio the transmission being a stepped gear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009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for br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0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15/20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 B60L15/2054Methods, circuits, or devices for controlling the traction-motor speed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control of the vehicle or its driving motor to achieve a desired performance, e.g. speed, torque, programmed variation of speed by controlling transmissions or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10Indicating wheel slip ; Correction of wheel slip
    • B60L3/102Indicating wheel slip ; Correction of wheel slip of individual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3/00Electric devices on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for safety purpos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e.g. speed, deceleration or energy consumption
    • B60L3/10Indicating wheel slip ; Correction of wheel slip
    • B60L3/106Indicating wheel slip ; Correction of wheel slip for maintaining or recovering the adhesion of the drive whe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2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driveline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6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combustion eng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04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 B60W10/08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propulsion units including control of electric propulsion units, e.g. motors or gener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10/0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 B60W10/10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including control of change-speed gearings
    • B60W10/11Stepped gearings
    • B60W10/115Stepped gearings with planetary gea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5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six forward speed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4Electric machine technologies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903/00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HEVS
    • Y10S903/902Prime movers comprising electrical and internal combustion mo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Hybrid Electric Vehicl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Hydraulic Clutches, Magnetic Clutches, Fluid Clutches, And Fluid Joints (AREA)
  • Control Of Transmission Device (AREA)

Abstract

控制装置具备:控制部,其执行包括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滑移接合压的控制的对象控制;以及第二接合控制部,其在对象控制的执行中控制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第二接合控制部在对象控制的执行中,将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控制为控制中设定压,或者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与对象控制的执行前相比降低。

Description

控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在连接旋转电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变速机构,并且在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了多个接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上述那样的以车辆用驱动装置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例如已知有日本特开2010-30486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装置。该控制装置构成为能够执行控制设在旋转电机与车轮之间的接合装置(专利文献1中的第2离合器CL2)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并且控制转电机的转速接近目标转速的滑移转速控制。此时,目标转速设定为同步转速(专利文献1中的变压器输入转速)与目标滑移转速的和。这里,同步转速是上述的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情况下的变速输入轴或者旋转电机的转速。
然而,能够预想因控制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装置(例如液压控制装置)不按照指令进行动作等,导致应该被控制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接合装置与指令不同而成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这样的情况。若在上述那样的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产生这样的情况,则成为在旋转电机的转速被限制为同步转速的状态下,执行使同步转速与目标滑移转速的和为目标转速的滑移转速控制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有可能不能够适当地执行滑移转速控制,传递到车轮的驱动力较大地变动。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未对该点进行特别的认识。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30486号公报(段落0033等)
发明内容
因此,期望实现能够适当地执行使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控制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所涉及的、以在连接旋转电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变速机构,并且在上述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了多个接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的第一特征构成的点在于,具备:滑移转速控制部,其执行以使作为上述多个接合装置之一的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成为滑移接合压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以设定目标转速使得维持上述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并使上述旋转电机的转速接近上述目标转速的方式进行控制的滑移转速控制,作为对象控制;以及第二接合控制部,其将与上述第一接合装置不同且为在上述对象控制的执行中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接合装置之一的接合装置作为第二接合装置,并控制该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上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上述对象控制的执行中,将上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控制为被设定为第一接合压以上且第二接合压以下的控制中设定压,其中上述第一接合压是在将要求传递到上述车轮的转矩亦即要求转矩传递到上述车轮的状态下,能够将上述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上述第二接合压是在将上述旋转电机的最大输出转矩传递到上述车轮的状态下,能够将上述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
根据上述的第一特征构成,滑移转速控制亦即对象控制的执行中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被控制为第一接合压以上。这里,第一接合压是在将要求传递到车轮的转矩亦即要求转矩传递到车轮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因此,在对象控制的执行中,基本来说,成为在第二接合装置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对车轮传递要求转矩的状态,能够适当地使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
并且,根据上述的第一特征构成,对象控制的执行中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被控制在第二接合压以下。这里,第二接合压是在将旋转电机的最大输出转矩传递给车轮的状态下,能够将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因此,在对象控制的执行中,即使在产生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与指令不同而成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且以维持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方式设定了目标转速的旋转电机成为为了维持第一接合装置的转速差而使输出转矩上升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在旋转电机能够输出的转矩的范围内,使第二接合装置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若第二接合装置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则即使在第一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也能够使旋转电机的转速接近目标转速,所以能够适当地执行对象控制。
如以上,根据上述的第一特征构成,能够适当地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控制。
本发明所涉及的、以在连接旋转电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变速机构,并且在上述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了多个接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的第二特征构成的点在于,具备:第一接合控制部,其执行使作为上述多个接合装置之一的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滑移接合压的控制作为对象控制;以及第二接合控制部,其将与上述第一接合装置不同且为在上述对象控制的执行中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接合装置之一的接合装置作为第二接合装置,并控制该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内燃机经由第三接合装置与上述旋转电机驱动连结,构成为在上述对象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使上述第三接合装置从释放的状态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并使处于停止状态的上述内燃机起动的内燃机起动控制,上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基于上述第二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的上述内燃机的起动要求的上述对象控制以及上述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使上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与上述对象控制以及上述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前相比降低的直接连结减压控制。
根据上述的第二特征构成,内燃机起动控制在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滑移接合压的控制亦即对象控制的执行中执行,所以执行内燃机起动控制时,能够抑制伴随着内燃机的起动的震动传递到动力传递路径的情况。
而且,在对象控制以及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中,在有内燃机的起动要求的时刻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通过直接连结减压控制的执行,与对象控制以及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前相比降低。因此,在对象控制的执行中,即使在产生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与指令不同而成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这样的情况,且成为在动力传递路径传递的转矩增加的状态的情况下,与不执行直接连结减压控制的情况相比,也能够以使接合压降低的量在更早的阶段使第二接合装置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其结果,例如,能够抑制传递到车轮的驱动力较大地变动的情况。
如以上,根据上述的第二特征构成,能够适当地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控制。
这里,优选构成为在具备上述第一特征构成或者上述第二特征构成的控制装置中,控制上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第一接合控制部以上述对象控制的结束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使上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滑移接合压递增至直接连结接合压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且上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上述第一接合控制部的上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使上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上述对象控制的执行中的接合压亦即控制中设定压递增至比该控制中设定压高的控制后设定压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
根据该构成,在对象控制的结束时,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滑移接合压递增至直接连结接合压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所以能够抑制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时震动传递到动力传递路径的情况。
并且,根据上述的构成,对于代替第一接合装置而能够成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第二接合装置,也执行使接合压从控制中设定压递增至控制后设定压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该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在第一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中执行。因此,即使在对象控制的执行中,第二接合装置成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时震动传递到动力传递路径的情况。
如上述那样,在上述第一接合控制部以上述对象控制的结束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上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且上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上述第一接合控制部的上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上述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的构成中,优选构成为上述第二接合控制部以对应于上述第一接合控制部的上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开始而开始上述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并且对应于上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而上述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结束的方式使上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上升。
根据该构成,与第二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在比第一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时刻靠后的时刻结束的情况相比,能够迅速地转移到下一个控制。
优选构成为在上述的各构成的控制装置中,内燃机经由第三接合装置与上述旋转电机驱动连结,在上述对象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使上述第三接合装置从释放的状态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并且使处于停止状态的上述内燃机起动的内燃机起动控制。
根据该构成,在执行内燃机起动控制时,能够抑制伴随着内燃机的起动的震动传递到动力传递路径的情况。
优选构成为在上述的各构成的控制装置中,还具备液压控制部,其经由上述车辆用驱动装置具备的液压控制装置控制管道压,上述第二接合装置是上述变速机构具备的液压驱动式的接合装置,上述液压控制装置具备液压控制阀,其接受上述管道压的供给并将作为工作压的液压输出给上述第二接合装置,上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控制上述第二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来使上述变速机构形成变速档的情况下,执行将针对上述液压控制阀的输出液压的指令值设定为比上述管道压高的恒压的恒压控制,并且,上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根据上述第二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的上述内燃机的起动要求,执行上述对象控制以及上述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期间,禁止上述恒压控制的执行。
根据该构成,执行对象控制以及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期间,禁止针对在有内燃机的起动要求的时刻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恒压控制的执行,所以通过将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控制为上述的控制中设定压,或者,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与对象控制以及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前相比降低,如上述那样,能够适当地执行维持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控制。即,根据上述的构成,即使在为了形成变速档而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接合装置的工作压基本上被控制为管道压的构成中,也能够适当地执行内燃机起动控制以及对象控制双方。
所谓的上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滑移接合的状态是在上述第一接合装置产生传递转矩的状态下,通过上述第一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有转速差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机构的内部构成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机构的工作表。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概略结构的框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机构的速度图,(a)表示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前的状态,(b)表示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的状态。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的变速机构的速度图,(a)表示第二制动器的接合的状态与指令一致的状态,(b)表示第二制动器的接合的状态与指令不同的状态。
图7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移转速控制时的各部的动作状态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8是表示执行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移转速控制时的各部的动作状态的其他例子的时序图。
图9是表示执行比较例所涉及的滑移转速控制时的各部的动作状态的一个例子的时序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移转速控制的处理顺序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3以驱动装置1为控制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是用于驱动具备了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作为车轮15的驱动力源的车辆(混合动力车辆)的、车辆用驱动装置(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以下,详细地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3进行说明。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所谓的“驱动连结”是指两个旋转部件以能够传递驱动力(与转矩同义)的方式连结的状态,作为包括该两个旋转部件以一体地旋转的方式连结的状态、或者该两个旋转部件以能够经由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传动部件(轴、齿轮机构、传动带等)传递驱动力的方式连结的状态的概念使用。此外,作为这样的传动部件,也可以包括选择性地传递旋转以及驱动力的接合装置。另外,对差动齿轮装置的各旋转构件称为“驱动连结”的情况下是指对于该差动齿轮装置具备的三个以上的旋转构件相互不经由其他的旋转构件而驱动连结的状态。
另外,在以下的接合装置(摩擦接合装置)的说明中,所谓的“接合的状态”是接合装置产生了传递转矩的状态,即、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比零大的状态。因此,在接合装置接合的状态下,旋转以及转矩在该接合装置的接合部件间(输入侧接合部件与输出侧接合部件之间)传递。这里,所谓的传递转矩容量是摩擦接合装置通过摩擦能够传递的最大的转矩的大小,传递转矩容量的大小与摩擦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相互按压输入侧接合部件与输出侧接合部件的压力)成比例地变化。
而且,“接合的状态”包含“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和“滑移接合的状态”。所谓的“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是“接合的状态”,并且,接合装置的接合部件间无转速差(滑移)的状态(转速差为零的状态)。所谓的“滑移接合的状态(滑动接合的状态)”是“接合的状态”,并且,接合装置的接合部件间存在转速差(滑移)的状态(转速差比零大的状态)。
另外,所谓的“释放的状态”是接合装置不产生传递转矩的状态,即、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为零的状态。因此,在接合装置释放的状态下,在该接合装置的接合部件间实际上不传递旋转以及转矩。此外,对于摩擦接合装置,即使在未由控制装置3发出使传递转矩产生的指令的情况下,也有因接合部件(摩擦部件)彼此的拖拽而产生传递转矩的情况。在本说明书中,接合压为零的状态下产生的这样的拖拽转矩不包含于接合的状态的分类时的传递转矩,在未发出使传递转矩产生的指令的情况下因接合部件彼此的拖拽而产生传递转矩的状态也包含于“释放的状态”。
并且,在以下的对接合压的说明中,“释放压”表示接合装置成为稳定的释放的状态的压力。“释放边界压”表示接合装置成为释放的状态与滑移接合的状态的边界状态的压力。“接合边界压”表示接合装置成为滑移接合的状态与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边界状态的压力。“完全接合压”表示接合装置成为稳定的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压力。另外,“滑移接合压”表示接合装置成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压力,具体而言,设定为比释放边界压高且比接合边界压低的压力。“直接连结接合压”表示接合装置成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压力,具体而言,设定为比接合边界压高且比完全接合压低的压力。这里,完全接合压例如为由液压控制装置26生成的管道压。
1.驱动装置的构成
对成为控制装置3的控制对象的驱动装置1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驱动装置1在连接旋转电机MG和车轮15的动力传递路径具备变速机构13,在该动力传递路径设有多个接合装置。此外,该多个接合装置的各个为设在变速机构13内的接合装置(变速用接合装置),或者与变速机构13独立地设置的接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于旋转电机MG与车轮15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多个接合装置的各个为变速用接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对旋转电机MG经由切断用离合器C0驱动连结有内燃机E。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装置1沿连接内燃机E与车轮15的动力传递路径,从内燃机E的侧开始依次具备切断用离合器C0、旋转电机MG、以及变速机构13。而且,驱动装置1将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一方或者双方的输出转矩传递给车轮15使车辆行驶。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用离合器C0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三接合装置”。
内燃机E是通过装置内部的燃料的燃烧驱动并输出动力的发动机(汽油发动机等)。如图1所示,内燃机E与作为驱动装置1的输入部件的输入轴I驱动连结。在本例中,内燃机E的曲轴等内燃机输出轴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内燃机E经由切断用离合器C0与旋转电机MG驱动连结。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内燃机E不具备起动机、发电机,内燃机E的起动时,内燃机E的输出轴通过经由切断用离合器C0传递的旋转电机MG的驱动力旋转驱动(起动)。
切断用离合器C0设于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作为用于从车轮15以及旋转电机MG等切断内燃机E的内燃机切断用接合装置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切断用离合器C0的输入侧接合部件不经由该切断用离合器C0的输出侧接合部件而与输入轴I驱动连结,切断用离合器C0的输出侧接合部件不经由该切断用离合器C0的输入侧接合部件而与中间轴M驱动连结。根据切断用离合器C0的接合的状态,选择性地实现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连结的状态、和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分离的状态。即,在切断用离合器C0接合的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成为连结的状态,在切断用离合器C0释放的状态下,内燃机E与旋转电机MG成为分离的状态。
这里,所谓的“连结的状态”是维持成为对象的两个旋转部件之间的连结的状态(连结维持状态)。在该连结维持状态下,在该两个旋转部件之间进行驱动力的传递。另外,所谓的“分离的状态”是解除了成为对象的两个旋转部件之间的连结的状态(连结解除状态)。在该连结解除状态下,在该两个旋转部件之间实际上不进行驱动力的传递。这里,设为不考虑上述的拖拽转矩。即,在夹设于成为对象的两个旋转部件之间的接合装置为接合的状态(具体而言,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或者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情况下,该两个旋转部件为连结的状态,在夹设于成为对象的两个旋转部件之间的接合装置为释放的状态的情况下,该两个旋转部件为分离的状态。
切断用离合器C0构成为摩擦接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用离合器C0构成为具备了与供给的液压对应地进行动作的液压伺服机构的液压驱动式的接合装置(例如湿式多板离合器),切断用离合器C0的接合压与供给到该切断用离合器C0的液压的大小成比例地变化。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切断用离合器C0的传递转矩容量的大小与供给到该切断用离合器C0的液压的大小成比例地变化。
旋转电机MG设在切断用离合器C0与车轮15之间(具体而言,是切断用离合器C0与变速机构13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旋转电机MG构成为具有转子和定子,能够实现作为马达(电动机)的功能和作为发电机(发电机)的功能双方。旋转电机MG的转子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作为变速输入轴的中间轴M驱动连结。如图4所示,旋转电机MG经由逆变器装置24(直流交流转换装置)与蓄电装置21电连接。旋转电机MG从蓄电装置21接受电力的供给来进行动力运转,或者,向蓄电装置21供给通过内燃机E的输出转矩、车辆的惯性力而发电(再生)的电力并使其蓄电。蓄电装置21例如由电池、电容器等构成。
变速机构13具备与车轮15驱动连结的输出轴O,基于变速比(传动比)使作为变速输入轴的中间轴M的转速变速,并传递给作为变速输出轴的输出轴O。这里,“变速比”是中间轴M(变速输入轴)的转速相对于输出轴O(变速输出轴)的转速的比。输出轴O经由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14与左右两个车轮15驱动连结,传递到输出轴O的转矩被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14分配并传递给两个车轮15。
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机构13是构成为能够切换变速比不同的多个变速档的自动有极变速机构。为了形成多个变速档,变速机构13具备齿轮机构、和进行该齿轮机构的旋转构件的接合或者释放的多个变速用接合装置,通过控制多个变速用接合装置的各个的接合的状态,能够切换变速档。变速用接合装置的各个配置在连接旋转电机MG和车轮15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如图2所示,在变速用接合装置包含有第一离合器C1、第二离合器C2、第三离合器C3、第一制动器B1、以及第二制动器B2。这些变速用接合装置也分别构成为摩擦接合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用接合装置的各个构成为具备了与供给的液压对应地进行动作的液压伺服机构的液压驱动式的接合装置(例如湿式多板离合器、湿式多板制动器)。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变速用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传递转矩容量与供给到该变速用接合装置的液压的大小成比例地变化。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变速机构13组合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以及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两个差动齿轮装置构成。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由具有第一太阳轮S1、第一行星架CA1、以及第一齿圈R1的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即,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按转速的顺序,具有第一旋转构件X1、第二旋转构件X2、以及第三旋转构件X3,第一太阳轮S1构成第一旋转构件X1,第一行星架CA1构成第二旋转构件X2,第一齿圈R1构成第三旋转构件X3。这里,“转速的顺序”是指“各旋转构件的旋转状态下的转速从高到低的顺序或者从低到高的顺序”,等于各旋转构件的速度图(列线图,参照图5)中的配置顺序(与各旋转构件对应的轴的配置的顺序)。
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由具有第二太阳轮S2、第三太阳轮S3、第二行星架CA2、以及第二齿圈R2的拉维瑙式行星齿轮机构构成。具体而言,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构成为第二太阳轮S2、第二行星架CA2、以及第二齿圈R2构成的单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和第三太阳轮S3、第二行星架CA2、以及第二齿圈R2构成的双小齿轮式行星齿轮机构共用小齿轮的一部分、行星架和齿圈。即,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按转速的顺序,具有第一旋转构件X1、第二旋转构件X2、第三旋转构件X3、以及第四旋转构件X4,第二太阳轮S2构成第一旋转构件X1,第二行星架CA2构成第二旋转构件X2,第二齿圈R2构成第三旋转构件X3,第三太阳轮S3构成第四旋转构件X4。
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三旋转构件X3(在本例中为第一齿圈R1)与中间轴M驱动连结,在本例中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中间轴M驱动连结。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三旋转构件X3(在本例中为第二齿圈R2)与输出轴O驱动连结,在本例中以一体旋转的方式与输出轴O驱动连结。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二旋转构件X2(在本例中为第一行星架CA1)经由第一离合器C1,与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四旋转构件X4(在本例中为第三太阳轮S3)驱动连结,并且经由第三离合器C3与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一旋转构件X1(在本例中为第二太阳轮S2)驱动连结。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三旋转构件X3(在本例中为第一齿圈R1)经由第二离合器C2,与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二旋转构件X2(在本例中为第二行星架CA2)驱动连结。
另外,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一旋转构件X1(在本例中为第一太阳轮S1)固定于作为非旋转部件的壳体(变速机构壳体)。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一旋转构件X1(在本例中为第二太阳轮S2)通过第一制动器B1选择性地固定于壳体。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二旋转构件X2(在本例中为第二行星架CA2)通过第二制动器B2选择性地固定于壳体。
变速机构13如图3的接合表所示,将多个变速用接合装置中的特定的两个控制为接合的状态(基本上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并且将除此之外的变速用接合装置控制为释放的状态,形成各时刻的目标变速档。在图3中,“○”表示该变速用接合装置被控制为接合的状态(基本上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无标记”表示该变速用接合装置被控制为释放的状态。
在图3中,“1st”表示第一档,“2nd”表示第二档,“3rd”表示第三档,“4th”表示第四档,“5th”表示第五档,“6th”表示第六档,这些均是前进用的变速档(前进档)。另外,“Rev”表示后退用的变速档(后退档)。前进档的变速比设定为从第一档朝向第六档阶段性地变小。例如,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C1为接合的状态,并且控制第二制动器B2为接合的状态来形成第一档。另外,例如,通过控制第一离合器C1为接合的状态,并且控制第一制动器B1为接合的状态,来形成第二档。
图5(a)表示第一档的变速机构13的动作状态。如图5(a)所示,向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一齿圈R1传递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的至少一方的输出转矩(例如,旋转电机MG输出的旋转电机转矩Tmg)。在第一档下,传递到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一齿圈R1的转矩(除了旋转电机MG的发电时为正方向的转矩)经由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一行星架CA1,作为输入扭矩T1传递到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三太阳轮S3。然后,固定于第二制动器B2的状态的第二行星架CA2受到作用给第三太阳轮S3的正方向的输入扭矩T1的反作用力,从而向从车轮15被传递行驶转矩To(行驶阻力)的第二齿圈R2传递输入扭矩T1。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对于各部件的旋转以及转矩的方向,将与内燃机E的旋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设为“正”,将其反方向设为“负”。
图5以及后面参照的图6所示的各速度图表示变速机构13的动作状态,纵轴与各旋转构件的转速对应。即,与纵轴对应地记载的“0”表示转速为零,上侧为正旋转(转速为正),下侧为负旋转(转速为负)。另外,在图5中,以空心的“X”形的符号表示旋转构件被制动器固定的状态。
2.控制装置的构成
参照图4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3的构成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控制装置3具备多个功能部。多个功能部构成为能够相互进行信息的交接。控制装置3构成为具备CPU等运算处理装置作为核心,并且具有RAM、ROM等存储装置等。而且,由存储于ROM等的软件(程序)或者另外设置的运算电路等硬件,或者这两方构成控制装置3的各功能部。此外,对于由程序构成的功能部,控制装置3具备的运算处理装置作为执行该程序的计算机动作。
控制装置3构成为能够获取车辆的各部所具备的传感器Se1~Se6的检测结果的信息。第一旋转传感器Se1是检测内燃机E或者输入轴I的转速的传感器。第二旋转传感器Se2是检测旋转电机MG的转子或者中间轴M的转速的传感器,在本例中由旋转变压器构成。第三旋转传感器Se3是检测输出轴O的转速的传感器。控制装置3基于第三旋转传感器Se3的检测结果,导出车轮15的转速或者车速。
加速器开度传感器Se4是通过检测车辆具备的加速器踏板90的操作量来检测加速器开度的传感器。蓄电装置传感器Se5是检测蓄电装置21的状态的传感器,在本例中,检测蓄电装置21的SOC(state of charge:充电状态)或者蓄电量、和蓄电装置21的温度。制动器操作传感器Se6是检测车辆具备的制动踏板91的操作量的传感器。
控制装置3构成为能够在与进行内燃机E的动作控制的内燃机控制单元23之间进行信息的交接。内燃机控制单元23基于来自控制装置3的指令,控制内燃机E的工作点(输出转矩以及转速)。例如,内燃机控制单元23在从控制装置3指示了输出转矩的目标值(目标转矩)的情况下,进行使内燃机E的输出转矩追随(或者接近)目标转矩的控制亦即转矩控制。另外,内燃机控制单元23基于来自控制装置3的指令,进行燃料喷射、点火的开始控制、停止控制,在动作状态(起动状态)和停止状态之间切换内燃机E的状态。
2-1.液压控制部的构成
液压控制部34是控制向各接合装置(C0、C1、C2、C3、B1、B2)的液压的供给的功能部。液压控制部34根据应该实现的行驶模式和应该形成的变速档输出针对各接合装置的液压指令,并经由液压控制装置26控制向各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各接合装置的接合的状态根据供给的液压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滑移接合的状态、以及释放的状态中的任意一个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控制装置26具备比例电磁阀等,能够根据液压控制部34的液压指令连续地控制对各接合装置的供给液压。
液压控制部34经由液压控制装置26控制管道压。具体而言,虽然省略图示,但液压控制装置26具备将液压泵的排出压控制为管道压的管道压控制阀(例如,压力调节阀),液压控制部34向液压控制装置26输出用于控制该管道压控制阀的调压值(控制目标值)的指令。管道压是液压泵的排出压被调压后的液压,是供给液压泵的排出油的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变速机构13、切断用离合器C0、旋转电机MG)所需要的液压。该需要的液压总是根据变速机构13的状态(是否为变速中)、驱动力源的转矩、车速、节气门开度、液压等计算。
执行后述的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情况下,对被控制为释放的状态的切断用离合器C0供给作为工作压的液压,切断用离合器C0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为了适当地执行这样的切断用离合器C0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控制部34在执行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情况下,执行使管道压增大的控制,使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中的管道压比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前大。此外,液压控制部34例如,在变速机构13变更变速档等情况下也使管道压增大。
虽然省略图示,但液压控制装置26具备用于与各接合装置的各个对应地控制向各接合装置供给的工作压(在本例中为液压)的液压控制阀(例如,线性电磁阀)。在本实施方式中,至少与变速用接合装置(例如第一离合器C1)对应的液压控制阀构成为接受管道压的供给并向该变速用接合装置输出作为工作压的液压。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控制部34在为了形成变速档而控制变速用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时,以对该变速用接合装置,基本地供给管道压作为工作压的方式控制液压控制装置26。即,控制向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的液压控制阀在该变速用接合装置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时,基本来说阀的开度设定为全开开度。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压控制部34在控制变速用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时,基本来说,执行将针对控制向该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的液压控制阀的输出液压的指令值设定为比管道压高的恒压的恒压控制。此外,该恒压控制在变速用接合装置为后述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情况下,由第二接合控制部32与液压控制部34配合执行。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管道压在上述恒压以下的范围变化的情况下,对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自动地调整到变更后的管道压。即,由于控制向该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的液压控制阀的开度维持为全开开度,所以例如在管道压增大情况下,向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也相应地增大。另一方面,管道压超过上述恒压的情况下,对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调整为上述恒压。
如上述那样,执行恒压控制时的上述恒压设定为比管道压高的压力。该情况下的管道压例如,为液压控制部34生成的管道压的指令值。另外,该情况下的管道压例如,为当前的管道压,即、恒压控制的执行开始时刻的管道压。上述恒压例如,能够设定为液压控制部34的管道压的调整范围的上限值或者其以上的值。此外,控制向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的液压控制阀构成为被来自液压控制部34的输出液压的指令值直接控制的阀,或者,构成为通过来自被来自液压控制部34的输出液压的指令值直接控制的其他的阀的信号液压来控制的阀。
液压控制部34通过转矩控制或者转速控制进行各接合装置的动作控制。这里,“转矩控制”是设定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的目标值(目标传递转矩容量),并使该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追随(或者接近)目标传递转矩容量的控制。另外,“转速控制”是设定通过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接合部件之间的转速差的目标值(目标转速差),并控制该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使上述转速差追随(或者接近)目标转速差的控制。此外,在转速控制中,两个接合部件中的一个接合部件的转速因其他的因素(例如车速等)而唯一地确定的情况下,为使另一个接合部件的转速追随(或者接近)目标转速的控制。
2-2.旋转电机控制部的构成
旋转电机控制部33是控制旋转电机MG的动作的功能部。旋转电机控制部33通过控制逆变器装置24,控制旋转电机MG的工作点(输出转矩以及转速)。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控制部33通过转矩控制或者转速控制进行旋转电机MG的动作控制。这里,“转矩控制”是设定旋转电机MG的输出转矩的目标值(目标转矩),并使旋转电机MG的输出转矩追随(或者接近)目标转矩的控制。另外,“转速控制”是设定旋转电机MG的转速的目标值(目标转速),并控制旋转电机MG的输出转矩使旋转电机MG的转速追随(或者接近)目标转速的控制。
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基本来说以成为内燃机E的输出转矩与旋转电机MG的输出转矩的和与要求转矩(车辆要求转矩)相等的均衡关系的方式进行控制。变速机构13的变速比不为“1”的情况下,换算为传递到动力传递路径上的同一旋转部件的情况下的转矩从而上述的均衡关系成立。要求转矩是要求传递到车轮15的转矩。控制装置3例如,基于车速、加速器开度、蓄电装置21的状态(例如SOC)等,并参照要求转矩映射(未图示)等决定要求转矩。另外,控制装置3例如,基于车速、加速器开度等,并参照变速映射(未图示)等决定应该在变速机构13形成的变速档。
控制装置3例如考虑蓄电装置21的充电的必要性、车辆整体的能量效率等,决定对内燃机E要求的输出转矩亦即内燃机要求转矩(即、要求转矩中的内燃机E的负担量),以及对旋转电机MG要求的输出转矩亦即旋转电机要求转矩(即、要求转矩中的旋转电机MG的负担量)。在使旋转电机MG进行发电的情况下,旋转电机要求转矩设定为为了发电出目标发电电力而所需要的负转矩。以下,将该负转矩的绝对值称为“发电转矩”。该情况下,旋转电机要求转矩为负值,从而内燃机要求转矩为比要求转矩大发电转矩的量的值。发电转矩的目标值亦即目标发电转矩通过目标发电电力除以旋转电机MG的转速(目标值或者检测值)来得到。此外,蓄电装置21的充电的必要性基于蓄电装置21的SOC判定。
控制装置3基本来说在内燃机要求转矩为零的情况下选择电动行驶模式,在内燃机要求转矩不为零的情况下选择混合动力行驶模式。这里,在电动行驶模式中,将切断用离合器C0控制为释放的状态,使旋转电机MG的转矩传递给车轮15使车辆行驶。另外,在混合动力行驶模式中,将切断用离合器C0控制为接合的状态(基本上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使内燃机E以及旋转电机MG双方的转矩传递给车轮15使车辆行驶。此时,进行蓄电装置21的充电的情况下,旋转电机MG被控制为输出负的转矩(发电转矩),进行旋转电机MG的发电。
2-3.滑移转速控制部的构成
滑移转速控制部30是执行滑移转速控制的功能部。滑移转速控制部30执行滑移转速控制作为对象控制。这里,“滑移转速控制”是将设于连接旋转电机MG与车轮15的动力传递路径的多个接合装置之一的第一接合装置(在后面说明的具体例中为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压控制为滑移接合压,并且以维持该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方式设定目标转速Nt,并使旋转电机MG的转速接近目标转速Nt的控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在连接旋转电机MG和车轮15的动力传递路径上配置有变速机构13的变速用接合装置,多个变速用接合装置中的一个为第一接合装置。具体而言,为了形成变速档而被控制为接合的状态的两个变速用接合装置中的一个为第一接合装置,另一个为后述的第二接合装置。例如,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应该形成的变速档为第一档(1st)的情况下,第一离合器C1以及第二制动器B2的一个为第一接合装置,另一个为第二接合装置。
滑移转速控制部30在预先决定的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条件(开始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决定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这里,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为了形成该时刻的变速档而控制为接合的状态的变速用接合装置之一亦即第一接合装置被控制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因此,即使在从旋转电机MG侧对变速机构13传递了转矩变动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转矩变动传递给车轮15。鉴于该点,在本实施方式中,执行伴随针对变速机构13的来自旋转电机MG侧的转矩变动的传递的特定控制时,即、该特定控制的执行条件成立时,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条件成立。特定控制包括后面作为具体例进行说明的、使停止状态的内燃机E起动的内燃机起动控制。
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能够控制中间轴M或者旋转电机MG的转速为与同步转速Ns不同的速度。这里,同步转速Ns是为了形成该时刻的变速档而被控制为接合的状态的两个变速用接合装置双方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情况下的中间轴M的转速,基于车速和变速比的积算值决定。即使在同步转速Ns比能够使内燃机E持续独立运转的中间轴M的转速的下限值低的状态(以下,称为“特定低速状态”。),也能够通过执行滑移转速控制,将中间轴M的转速控制为上述下限值以上的转速。其结果,在特定低速状态下,也能够通过执行滑移转速控制,来执行作为将切断用离合器C0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来通过内燃机E的输出转矩使旋转电机MG进行发电的控制的、直接连结接合发电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这样的特定低速状态下的直接连结接合发电控制的执行条件成立时,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条件也成立。
另外,滑移转速控制部30在预先决定的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的情况下,决定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在本实施方式中,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是基于通过第一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速差的条件。具体而言,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基本来说,以通过第一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速差为预先决定的结束判定阈值以上的方式进行控制。此时的转速差根据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所执行的其他的控制(例如,内燃机起动控制)的内容设定。
使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所执行的其他的控制结束时,执行使通过第一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速差减少的控制。而且,若该转速差小于上述的结束判定阈值,则判定为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该结束判定阈值例如,能够设定为包含在10〔rpm〕~100〔rpm〕的范围的值。
2-4.第一接合控制部的构成
第一接合控制部31是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经由液压控制部34控制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功能部。在后面说明的具体例中,假设第二制动器B2为第一接合装置。
第一接合控制部31以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滑移接合控制。具体而言,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第一接合装置为与滑移接合的状态不同的状态(以下,称为“非滑移状态”。)的情况下,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从非滑移状态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的转移控制。此外,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的决定时第一接合装置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情况下,省略该转移控制。而且,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第一接合装置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之后,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维持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维持控制。此外,非滑移状态包括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和释放的状态。这样,第一接合控制部31作为对象控制,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滑移接合压的控制(发出指令以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滑移接合压的控制)。控制装置3作为对象控制,至少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滑移接合压的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执行设定目标转速Nt以使第一接合装置维持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并使旋转电机MG的转速接近目标转速Nt的控制。
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到决定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为止的期间,持续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维持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维持控制。而且,第一接合控制部31以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为非滑移状态的滑移解除控制。具体而言,第一接合控制部31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从滑移接合的状态转移到非滑移状态的转移控制。而且,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第一接合装置转移到非滑移状态之后,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维持为该非滑移状态的维持控制。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滑移解除控制是使第一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合控制部31构成为在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变化时,使该接合压朝向目标值递增(换句话说,逐渐增加,或者升值扫描),或者递减(换句话说,逐渐降低,或者降值扫描)。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接合装置的滑移解除控制是使该第一接合装置从滑移接合的状态成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该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滑移接合压递增到直接连结接合压的控制。即,第一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是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从滑移接合压增加(在本例中为递增)到直接连结接合压的控制。
2-5.第二接合控制部的构成
第二接合控制部32是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经由液压控制部34控制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功能部。第二接合装置是与第一接合装置不同的接合装置,是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接合装置。在后面说明的具体例中,假设第一离合器C1为第二接合装置。
具体而言,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控制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设定为第一接合压以上且第二接合压以下的控制中设定压Pa。控制中设定压Pa例如为第二接合压以下的压力,并且设定为对第一接合压乘以预先决定的系数的压力。该系数例如能够为包含在“1.1”~“1.3”的范围的值。
这里,第一接合压是在将要求传递到车轮15的转矩亦即要求转矩传递给车轮15的状态(以下,称为“要求转矩传递状态”。)下,能够将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即,第一接合压是要求转矩传递状态下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边界压。另外,第二接合压是在将旋转电机MG的最大输出转矩传递给车轮15的状态(以下,称为“最大输出转矩传递状态”。)下,能够将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即,第二接合压是最大输出转矩传递状态下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边界压。
若进行补充说明,则若将在要求转矩传递状态下第二接合装置传递的传递转矩(换句话说为分担转矩,以下,称为“实际传递转矩”。)作为第一传递转矩,则第一接合压是在第二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使该第二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与第一传递转矩相等的接合压。这里,第一传递转矩根据基于连接旋转电机MG和车轮15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第二接合装置的配设位置确定的传动比(也就是分担率)、和要求转矩决定。另外,使第二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与第一传递转矩相等的接合压根据第一传递转矩、和第二接合装置的构成(例如,摩擦板的面积、块数等)决定。
另外,若将最大输出转矩传递状态下的第二接合装置的实际传递转矩作为第二传递转矩,则第二接合压是在第二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使该第二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与第二传递转矩相等的接合压。这里,第二传递转矩根据基于连接旋转电机MG与车轮15的动力传递路径上的第二接合装置的配设位置确定的传动比、和旋转电机MG的最大输出转矩决定。另外,使第二接合装置的传递转矩容量与第二传递转矩相等的接合压根据第二传递转矩、和第二接合装置的构成(例如,摩擦板的面积、块数等)决定。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电机MG的最大输出转矩设定为根据旋转电机MG的转速可变,并且设定为根据能够从蓄电装置21供给的电力可变。能够从蓄电装置21供给的电力被蓄电装置21的状态(SOC、温度等)限制。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二接合装置确定为一个接合装置的情况下,第一接合压基于要求转矩决定,第二接合压基于旋转电机MG的转速和蓄电装置21的状态决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合控制部32以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控制中设定压Pa的控制。具体而言,第二接合控制部32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具体而言为指令值)从该时刻的接合压变化到控制中设定压Pa。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到决定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为止的期间,持续执行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控制中设定压Pa的控制。而且,第二接合控制部32以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与控制中设定压Pa不同的压力(以下,称为“控制后设定压Pb”)的控制。具体而言,第二接合控制部32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具体而言为指令值)从控制中设定压Pa变化到控制后设定压Pb。
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后设定压Pb设定为比控制中设定压Pa高的压力。即,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控制中设定压Pa变化到控制后设定压Pb的控制是使接合压增加的增压控制。这里,控制后设定压Pb例如,为比控制中设定压Pa高的压力,并且设定为对第一接合压乘以预先决定的系数的压力。该系数例如,能够为包含在“1.3”~“1.5”的范围的值。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在各部按照指令动作的情况下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所以以下将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控制中设定压Pa上升到控制后设定压Pb的控制称为“直接连结增压控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合控制部32执行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控制中设定压Pa递增到控制后设定压Pb的控制,作为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即,直接连结增压控制是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从控制中设定压Pa增加(在本例中为递增)到控制后设定压Pb的控制。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上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中,执行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具体而言,第二接合控制部32构成为与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开始对应地开始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另外,第二接合控制部32构成为以对应于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而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结束的方式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上升。
这里,以第一接合装置为第二制动器B2,第二接合装置为第一离合器C1的情况为例,对上述的第一传递转矩以及第二传递转矩进行补充说明。图5(a)示出了第一离合器C1以及第二制动器B2双方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而在变速机构13形成第一档的状态。此外,在图5(a)中,“λ1”表示第一差动齿轮装置PG1的第一太阳轮S1与第一齿圈R1的齿数比,“λ2”表示第二差动齿轮装置PG2的第三太阳轮S3与第二齿圈R2的齿数比。
这里,若考虑在变速机构13的各旋转构件之间取得转矩的平衡的状态,则第一离合器C1传递的实际传递转矩与输入扭矩T1相等,输入扭矩T1为对旋转电机MG输出的旋转电机转矩Tmg乘以(1+λ1)的值。因此,第一传递转矩为对根据要求转矩设定的旋转电机要求转矩乘以(1+λ1)的值。此外,在图5(a)所示的状态中,旋转电机要求转矩是对要求转矩乘以(λ2/(1+λ1))的值。另外,第二传递转矩是对旋转电机MG的最大输出转矩乘以(1+λ1)的值。
另外,如上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合装置为变速用接合装置的情况下,第二接合控制部32对第二接合装置执行恒压控制。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接合控制部32构成为根据作为变速用接合装置的第二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的内燃机E的起动要求,执行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以及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期间,禁止针对第二接合装置的恒压控制的执行。
3.滑移转速控制的具体的内容
参照图7的时序图对通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控制装置3执行的滑移转速控制的具体的内容进行说明。此外,在图7以及后面参照的图8以及图9中,为了简单化,以接合装置的实际的接合压(实际接合压)相对于接合压的指令值的变化无响应延迟地追随的方式示出实际接合压的变化。另外,在后面参照的图8以及图9中,与图7不同省略切断用离合器C0。
这里,以在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执行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说明。即,在本例中,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使切断用离合器C0从释放的状态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并使处于停止状态的内燃机E起动的内燃机起动控制。另外,对第二制动器B2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接合装置”,第一离合器C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接合装置”的情况进行说明。即,在本例中,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在变速机构13形成第一档。另外,在本例中,变速机构13具备的作为液压驱动式的接合装置的第一离合器C1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接合装置”。
在时刻T01以前的状态中,如图5(a)所示,第一离合器C1以及第二制动器B2双方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旋转电机MG的转速与同步转速Ns一致。此外,在本例中,第二接合装置为变速用接合装置,所以在时刻T01以前的状态中,第二接合控制部32对作为第二接合装置的第一离合器C1执行恒压控制。若在时刻T01,内燃机起动条件成立(即,有内燃机的起动要求),则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条件也成立,第一接合控制部31执行第二制动器B2的滑移接合控制。这里,内燃机起动条件是用于使停止状态的内燃机E起动的条件。内燃机起动条件在成为车辆需要内燃机E的转矩的状况的情况下成立,例如,在车辆的停车中、电动行驶模式的行驶中驾驶员强有力地踩踏加速器踏板90等,仅靠旋转电机MG不能够得到要求转矩的状态的情况下,内燃机起动条件成立。另外,在需要使内燃机E起动来对蓄电装置21进行充电的情况下,内燃机起动条件也成立。
通过第二制动器B2的滑移接合控制,第二制动器B2从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在本例中,通过使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以恒定的变化率从直接连结接合压朝向滑移接合压递减,使第二制动器B2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即,第一接合装置(在本例中为第二制动器B2)的滑移接合控制是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从直接连结接合压降低(在本例中为递减)到滑移接合压的控制。另外,在时刻T01,通过第二接合控制部32,执行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为控制中设定压Pa的控制。此外,在从该时刻T01到时刻T05的期间,第二接合控制部32禁止针对第一离合器C1的恒压控制的执行。在本例中,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从比控制中设定压Pa高的压力阶梯性地降低到该控制中设定压Pa,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变化到控制中设定压Pa。此时,第一离合器C1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所以以下将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从比控制中设定压Pa高的压力降低到该控制中设定压Pa的控制称为“直接连结减压控制”。即,直接连结减压控制是使第二接合装置(在本例中为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从比控制中设定压Pa高的压力降低(在本例中阶梯性地降低)到控制中设定压Pa的控制。也可以构成为在时刻T01以前的时刻执行该直接连结减压控制,或者,在时刻T01与时刻T02之间的时刻执行。
如上述那样,在本例中,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基于第一离合器C1(第二接合装置的一个例子)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的内燃机E的起动要求的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以及在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中,执行使第一离合器C1(第二接合装置的一个例子)的接合压(具体而言为指令值)与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以及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前相比降低的直接连结减压控制。直接连结减压控制中的接合压的降低量能够任意地设定,但在本例中,通过直接连结减压控制,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降低到控制中设定压Pa。
若判定为第二制动器B2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时刻T02),则旋转电机控制部33开始进行设定目标转速Nt以维持第二制动器B2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并使旋转电机MG的转速接近该目标转速Nt的转速控制(具体而言,是转速反馈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目标转速Nt以与同步转速Ns的差恒定(ΔN)的方式设定(参照图5(b))。ΔN例如设定为包含在50〔rpm〕~200〔rpm〕的范围的值。
如图5(b)所示,在该状态下,成为因第二制动器B2的传递转矩容量产生的滑移转矩T2受到作用给第三太阳轮S3的输入扭矩T1的反作用力的状态。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电机MG或者中间轴M的转速与同步转速Ns之间的转速差在预先决定的滑移判定阈值以上的时刻,判定为第二制动器B2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滑移判定阈值例如,设定为包含在10〔rpm〕~100〔rpm〕的范围的值。此外,也能够构成为在从时刻T01开始的经过时间到达预先决定的转移判定时间的时刻,判定为第二制动器B2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
在时刻T02,也执行液压控制部34的切断用离合器C0的接合控制。在本例中,切断用离合器C0最初被控制为滑移接合的状态,通过经由该切断用离合器C0传递的旋转电机MG的转矩,内燃机E的转速上升。而且,若在时刻T03成为内燃机E的转速与旋转电机MG的转速之间的转速差小于预先决定的同步判定阈值的同步状态,则液压控制部34执行使切断用离合器C0成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控制。在本例中,通过使切断用离合器C0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以恒定的变化率从滑移接合压朝向直接连结接合压递增,来使切断用离合器C0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同步判定阈值例如,设定为包含在10〔rpm〕~100〔rpm〕的范围的值。此外,内燃机E的点火(起动)在内燃机E的转速为预先决定的可点火转速以上的状态下进行,在本例中,在时刻T02与时刻T03之间执行。另外,在本例中,时刻T03以后,对应于要求转矩的增加而执行使第二制动器B2的滑移接合压上升的控制。
其后,旋转电机控制部33执行使目标转速Nt朝向同步转速Ns递减的控制。而且,若在时刻T04,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则第一接合控制部31执行第二制动器B2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在本实施方式中,基于与由第二制动器B2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速差(在本例中,与第二行星架CA2的转速一致)成比例的、旋转电机MG的转速与同步转速Ns之间的转速差,以该转速差小于预先决定的判定阈值为条件,判定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该判定阈值以使得旋转电机MG的转速和同步转速Ns之间的转速差与该判定阈值一致的状态下,由第二制动器B2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的转速差与上述的结束判定阈值一致的方式设定。该判定阈值例如,设定为包含在10〔rpm〕~100〔rpm〕的范围的值。此外,也能够构成为在从开始使目标转速Nt朝向同步转速Ns递减的控制开始的经过时间到达预先决定的判定时间的时刻,判定为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
通过第二制动器B2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第二制动器B2从滑移接合的状态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在本例中,通过使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以恒定的变化率从滑移接合压朝向直接连结接合压递增,来使第二制动器B2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另外,在时刻T04,通过第二接合控制部32,执行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成为控制后设定压Pb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在本例中,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的指令值从控制中设定压Pa朝向控制后设定压Pb递增,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变化到控制后设定压Pb。
而且,在本例中,在时刻T05,第二制动器B2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结束,并且第一离合器C1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结束。这样,在本例中,在时刻T04,对应于第二制动器B2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开始而开始第一离合器C1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而且,以在时刻T05,对应于第二制动器B2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而第一离合器C1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结束的方式,设定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中的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压的变化率、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的执行中的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的变化率。此外,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例示了在第二制动器B2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以及第一离合器C1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双方结束的时刻T05,使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压的指令值阶梯性地上升一点,并且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的指令值阶梯性地上升一点的情况。在本例中,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时刻T05,重新开始对第二接合装置亦即第一离合器C1的恒压控制。
到此为止所说明的图7所示的例子是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的状态与指令一致的情况下的例子。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的状态与指令不同的情况进行说明。此外,图8中的时刻T10、时刻T11、时刻T13、时刻T14、以及时刻T15分别与图7中的时刻T01、时刻T02、时刻T03、时刻T04、以及时刻T05对应,并在对应的各时刻执行相同的处理。此外,在这里说明的图8的例子中,示出了在时刻T12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的状态为与指令不同的状态,时刻T12以后,第二制动器B2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情况。
在时刻T12,第二制动器B2若与指令不同,从滑移接合的状态(图6(a)所示的状态)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图6(b)所示的状态),则经由第一离合器C1对旋转电机MG作用有使转速降低的负方向的转矩。此时,旋转电机MG被基于目标转速Nt的转速控制控制。因此,如图8所示,旋转电机MG为了将转速维持(或者接近)为目标转速Nt,而成为输出比第二制动器B2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大的转矩的状态。这里,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如上述那样被设定为控制中设定压Pa,在本例中,控制中设定压Pa设定为比第二接合压小的压力。这里,第二接合压如上述,是在将旋转电机MG的最大输出转矩传递给车轮15的状态下,能够维持第一离合器C1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
因此,到旋转电机MG的转矩到达其最大输出转矩为止的期间,第一离合器C1从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转移到滑移接合的状态(时刻T12’)。由此,即使在第二制动器B2与指令不同而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使第一离合器C1成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如图6(b)的左侧所示,使旋转电机MG的转速与目标转速Nt一致(或者接近)。此时,为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不变化,而通过使旋转电机MG的转矩增加来维持第一离合器C1为滑移接合的状态的状态。因此,在图8中,如将实际传递到车轮15的转矩(实际转矩)除以要求转矩的值的推移作为“实际转矩/要求转矩”所示,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为实际转矩比要求转矩大的状态。但是,实际转矩的增加量比图9所示的比较例小,在第二制动器B2的接合的状态与指令不同的情况下,能够较小地抑制传递到车轮15的实际转矩超过要求转矩的比例。
此外,图9是不适用本发明的情况下的比较例,例示了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将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维持为比第二接合压高的压力的情况。此外,图9中的时刻T20、时刻T21、时刻T22、时刻T23、时刻T24、以及时刻T25分别与图8中的时刻T10、时刻T11、时刻T12、时刻T13、时刻T14、以及时刻T15对应,且除了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的控制以外,在对应的各时刻执行相同的处理。在该图9所示的比较例中,即使在旋转电机MG的转矩到达其最大输出转矩的情况下,第一离合器C1也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因此,到滑移转速控制结束为止的期间,旋转电机MG为持续输出比较大的转矩以使该旋转电机MG的转速接近比同步转速Ns高的目标转速Nt的状态,其结果,如图9的“实际转矩/要求转矩”所示,传递到车轮15的实际转矩超过要求转矩的比例比图8所示的本发明的应用例大。
这里,以在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执行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当然在对象控制(这里为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不执行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情况下,同样地也能够进行第一接合装置以及第二接合装置的控制。例如,能够构成为在同步转速Ns比能够使内燃机E持续独立运转的中间轴M的转速的下限值低的状态亦即特定低速状态下,为了执行直接连结接合发电控制而执行滑移转速控制的情况下,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中,将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控制为控制中设定压Pa。这里,所谓的直接连结接合发电控制如上述,是将切断用离合器C0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而通过内燃机E的输出转矩使旋转电机MG进行发电的控制。
4.滑移转速控制的处理顺序
参照图10的流程图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滑移转速控制的处理顺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各处理顺序由控制装置3的各功能部执行。此外,这里,第二制动器B2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一接合装置”,第一离合器C1相当于本发明的“第二接合装置”。
若滑移转速控制的执行条件成立(步骤#01:是),则执行第二制动器B2的滑移接合控制(步骤#02),并且执行第一离合器C1的直接连结减压控制(步骤#03)。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该直接连结减压控制,使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降低到控制中设定压Pa(目标压的一个例子)。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开始步骤#02的处理和步骤#03的处理。到第二制动器B2成为滑移接合的状态为止的期间(步骤#04:否),持续执行步骤#02的处理。此外,通过步骤#03的处理,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减少到控制中设定压Pa,但至少到开始步骤#05的旋转电机的转速控制为止的期间,第一离合器C1的接合压到达控制中设定压Pa。
若第二制动器B2成为滑移接合的状态(步骤#04:是),则开始旋转电机MG的转速控制(步骤#05)。到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为止的期间(步骤#06:否),持续执行步骤#05的旋转电机MG的转速控制。然后,若滑移转速控制的结束条件成立(步骤#06:是),则执行第二制动器B2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步骤#07),并且执行第一离合器C1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步骤#08),且处理结束。在本实施方式中,同时开始步骤#07的处理和步骤#08的处理,并且同时结束步骤#07的处理和步骤#08的处理。
5.其他的实施方式
最后,对本发明所涉及的控制装置的其他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公开的构成只要不产生矛盾,则能够与在其他的实施方式公开的构成组合应用。
(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在成为控制装置3的控制对象的驱动装置1中,旋转电机MG的转子总是与作为变速机构13的变速输入轴的中间轴M一体旋转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在固定旋转电机MG的转子的转子轴与中间轴M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夹设其他的装置(以下,称为“夹设装置”。)。即,能够构成为在旋转电机MG与变速机构13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夹设装置。
例如,能够构成为具备了具有锁止离合器的变矩器(液力耦合器的一个例子)作为上述的夹设装置。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构成为第二接合控制部32代替变速机构13所具备的变速用接合装置,而控制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压。该情况下,锁止离合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接合装置”。
另外,也能够构成为具备了离合器(以下,称为“第四离合器”。)作为上述的夹设装置。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构成为第一接合控制部31代替变速机构13所具备的变速用接合装置,而控制第四离合器的接合压。该情况下,第四离合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接合装置”。另外,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构成为第二接合控制部32代替变速机构13所具备的变速用接合装置,而控制第四离合器的接合压。该情况下,第四离合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接合装置”。
(2)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作为变速输出轴的输出轴O直接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14驱动连结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在输出轴O与输出用差动齿轮装置14之间的动力传递路径上具备离合器(以下,称为“第五离合器”。)。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构成为第一接合控制部31代替变速机构13所具备的变速用接合装置,而控制第五离合器的接合压。该情况下,第五离合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一接合装置”。另外,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构成为第二接合控制部32代替变速机构13所具备的变速用接合装置,而控制第五离合器的接合压。该情况下,第五离合器相当于本发明中的“第二接合装置”。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二接合控制部32以对应于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开始而开始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并对应于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而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结束的方式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上升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开始时刻与第二接合控制部32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的开始时刻不同、构成为第一接合控制部31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时刻与第二接合控制部32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的结束时刻不同。
(4)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进行第一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时,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滑移接合压递增至直接连结接合压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进行第一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时,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滑移接合压阶梯性地上升至直接连结接合压。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进行第一接合装置的滑移接合控制时,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直接连结接合压递减至滑移接合压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第一接合控制部31在进行第一接合装置的滑移接合控制时,使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直接连结接合压阶梯性地降低至滑移接合压。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进行第二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时,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控制中设定压Pa递增至控制后设定压Pb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进行第二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时,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控制中设定压Pa阶梯性地上升至控制后设定压Pb。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第二接合控制部32在进行第二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减压控制时,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比控制中设定压Pa高的压力阶梯性地降低至该控制中设定压Pa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在第二接合控制部32进行第二接合装置的直接连结减压控制时,使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比控制中设定压Pa高的压力递减至该控制中设定压Pa。
(6)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液压控制部34将变速用接合装置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时,对该变速用接合装置执行恒压控制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能够构成为液压控制部34将变速用接合装置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时,不将针对控制向该变速用接合装置供给的液压的液压控制阀的输出液压的指令值设定为恒压,而是对应于管道压的变化可变地设定。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成为控制装置3的控制对象的驱动装置1为混合动力车辆用的驱动装置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在以用于驱动电动车辆的驱动装置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应用本发明。这里,所谓的“电动车辆”,是仅具备旋转电机作为车轮15的驱动力源的车辆。
(8)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以除了控制装置3之外具备内燃机控制单元23的构成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构成为内燃机控制单元23与控制装置3一体化。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所说明的控制装置3中的功能部的分配仅是一个例子,也能够组合多个功能部、或进一步划分一个功能部。
(9)对于其他的构成,在本说明书中公开的实施方式在全部的点都是例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即,对于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未记载的构成,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改变。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合地利用于以在连接旋转电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变速机构,并且在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了多个接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为控制对象的控制装置。
符号说明
1…驱动装置(车辆用驱动装置),3…控制装置,13…变速机构,15…车轮,26…液压控制装置,30…滑移转速控制部,31…第一接合控制部,32…第二接合控制部,34…液压控制部,B1…第一制动器(接合装置),B2…第二制动器(第一接合装置),C0…切断用离合器(第三接合装置),C1…第一离合器(第二接合装置),C2…第二离合器(接合装置),C3…第三离合器(接合装置),E…内燃机,MG…旋转电机,Pa…控制中设定压,Pb…控制后设定压。

Claims (11)

1.一种控制装置,将在连接旋转电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变速机构并且在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了多个接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其中,具备:
滑移转速控制部,其执行滑移转速控制作为对象控制,所述滑移转速控制以使作为所述多个接合装置之一的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成为滑移接合压的方式进行控制,并且设定目标转速使得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维持为滑移接合的状态并进行控制使得所述旋转电机的转速接近所述目标转速;以及
第二接合控制部,其将是与所述第一接合装置不同的接合装置且为在所述对象控制的执行过程中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接合装置之一的接合装置作为第二接合装置,并控制该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
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所述对象控制的执行过程中,进行控制使得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成为被设定为第一接合压以上且第二接合压以下的控制中设定压,
所述第一接合压是在将要求传递到所述车轮的转矩亦即要求转矩传递到所述车轮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
所述第二接合压是在将所述旋转电机的最大输出转矩传递到所述车轮的状态下,能够将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维持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下限的接合压。
2.一种控制装置,将在连接旋转电机和车轮的动力传递路径上设有变速机构并且在所述动力传递路径上设置了多个接合装置的车辆用驱动装置作为控制对象,其中,具备:
第一接合控制部,其执行使作为所述多个接合装置之一的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为滑移接合压的控制作为对象控制;以及
第二接合控制部,其将是与所述第一接合装置不同的接合装置且为在所述对象控制的执行过程中被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的接合装置之一的接合装置作为第二接合装置,并控制该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
内燃机经由第三接合装置与所述旋转电机驱动连结,
所述控制装置构成为在所述对象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使所述第三接合装置从释放的状态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并使处于停止状态的所述内燃机起动的内燃机起动控制,
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基于所述第二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燃机的起动要求的所述对象控制以及所述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使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与所述对象控制以及所述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执行前相比降低的直接连结减压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控制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第一接合控制部以所述对象控制的结束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使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滑移接合压递增至直接连结接合压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
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接合控制部进行的所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使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所述对象控制的执行过程中的接合压亦即控制中设定压递增至比该控制中设定压高的控制后设定压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控制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的第一接合控制部以所述对象控制的结束的决定为条件,执行使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滑移接合压递增至直接连结接合压的直接连结接合控制,
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所述第一接合控制部进行的所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使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从所述对象控制的执行过程中的接合压亦即控制中设定压递增至比该控制中设定压高的控制后设定压的直接连结增压控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与所述第一接合控制部进行的所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开始对应地开始所述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并且使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上升以便所述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对应于所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而结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与所述第一接合控制部进行的所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开始对应地开始所述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并且使所述第二接合装置的接合压上升以便所述直接连结增压控制对应于所述直接连结接合控制的结束而结束。
7.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内燃机经由第三接合装置与所述旋转电机驱动连结,
在所述对象控制的执行过程中,执行使所述第三接合装置从释放的状态转移到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并且使处于停止状态的所述内燃机起动的内燃机起动控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还具备液压控制部,所述液压控制部经由所述车辆用驱动装置所具备的液压控制装置来控制管道压,
所述第二接合装置是所述变速机构所具备的液压驱动式的接合装置,
所述液压控制装置具备液压控制阀,所述液压控制阀接受所述管道压的供给并将作为工作压的液压输出至所述第二接合装置,
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将所述第二接合装置控制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来使所述变速机构形成变速档的情况下,执行将针对所述液压控制阀的输出液压的指令值设定为比所述管道压高的恒压的恒压控制,
并且,所述第二接合控制部在根据所述第二接合装置为直接连结接合的状态下的所述内燃机的起动要求而执行所述对象控制以及所述内燃机起动控制的期间,禁止所述恒压控制的执行。
9.根据权利要求1~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滑移接合的状态是在所述第一接合装置产生了传递转矩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有转速差的状态。
10.根据权利要求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滑移接合的状态是在所述第一接合装置产生了传递转矩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有转速差的状态。
11.根据权利要求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控制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接合装置的滑移接合的状态是在所述第一接合装置产生了传递转矩的状态下,通过所述第一接合装置接合的两个部件之间有转速差的状态。
CN201380004398.XA 2012-02-24 2013-02-22 控制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982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39399 2012-02-24
JP2012-039399 2012-02-24
PCT/JP2013/054574 WO2013125694A1 (ja) 2012-02-24 2013-02-22 制御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8270A CN103998270A (zh) 2014-08-20
CN103998270B true CN103998270B (zh) 2016-08-31

Family

ID=490058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80004398.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98270B (zh) 2012-02-24 2013-02-22 控制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254839B2 (zh)
JP (1) JP5825422B2 (zh)
CN (1) CN103998270B (zh)
DE (1) DE112013000310B4 (zh)
WO (1) WO201312569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25694A1 (ja) * 2012-02-24 2013-08-2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CN107428327B (zh) * 2015-03-27 2019-10-08 爱信艾达株式会社 控制装置
GB2545217A (en) * 2015-12-09 2017-06-14 Jaguar Land Rover Ltd Control system for a motor vehicle and method
CN108128213B (zh) * 2017-12-22 2019-12-17 珠海广通汽车有限公司 动力控制方法和系统
JP7326838B2 (ja) * 2019-04-22 2023-08-16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のパワートレイン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522674A1 (de) * 1995-06-22 1997-01-02 Bosch Gmbh Robert Hydrauliksteuerung für eine Änderung des Hydrauliköldrucks in der hydraulischen Kegelscheibenaxialverstellung eines stufenlosen Umschlingungsgetriebes zur Variation der Klemmkraft
KR19980016975A (ko) * 1996-08-30 1998-06-05 박병재 차량용 자동 변속 제어 시스템의 크립(creep) 제어장치
DE19921065A1 (de) * 1999-05-07 2000-11-09 Bosch Gmbh Robert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Betrieb einer Steuereinheit zur Steuerung von Betriebsabläufen in einem Fahrzeug
DE10158536C5 (de) * 2001-11-29 2015-12-17 Daimler Ag Kraftfahrzeugantrieb
JP4341611B2 (ja) * 2005-11-09 2009-10-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エンジン再始動制御装置
JP4341610B2 (ja) 2005-11-09 2009-10-07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エンジン再始動制御装置
JP4561760B2 (ja) * 2007-03-05 2010-10-1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4811332B2 (ja) * 2007-04-20 2011-11-09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油圧制御装置
JP5098496B2 (ja) * 2007-08-02 2012-12-12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駆動制御装置
JP5228677B2 (ja) 2008-07-30 2013-07-03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の制御装置
JP5207080B2 (ja) * 2009-10-30 2013-06-1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車両用制御装置
CN101716930B (zh) * 2009-12-22 2012-09-26 湖北三江航天万山特种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多车多任务协同控制系统
KR20130124992A (ko) * 2010-03-31 2013-11-15 아이신에이더블류 가부시키가이샤 제어장치
JP5126628B2 (ja) * 2010-04-02 2013-01-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DE102010024589A1 (de) 2010-06-22 2011-02-03 Daimler Ag Antriebsstra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JP5477662B2 (ja) * 2010-09-28 2014-04-23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変速装置及び変速制御装置
JP2012076537A (ja) * 2010-09-30 2012-04-19 Aisin Aw Co Ltd 制御装置
US8475329B2 (en) * 2011-07-22 2013-07-0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Simultaneous auto-start and asynchronous shift for a hybrid vehicle
JP5553175B2 (ja) * 2011-08-30 2014-07-16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WO2013061449A1 (ja) * 2011-10-27 2013-05-02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及び制御装置
WO2013125694A1 (ja) * 2012-02-24 2013-08-29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制御装置
US8942876B2 (en) * 2013-02-13 2015-01-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ntrolling a user requested shift in a hybrid vehicl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98270A (zh) 2014-08-20
US9254839B2 (en) 2016-02-09
US20140329639A1 (en) 2014-11-06
JPWO2013125694A1 (ja) 2015-07-30
WO2013125694A1 (ja) 2013-08-29
JP5825422B2 (ja) 2015-12-02
DE112013000310T5 (de) 2014-08-21
DE112013000310B4 (de) 2021-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562522B2 (en) Control apparatus for vehicular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JP4973165B2 (ja) 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JP5092540B2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制御装置
US8177680B2 (en) Controller of vehicle driving device
CN103998270B (zh) 控制装置
JP4333759B2 (ja) ハイブリッド車両用駆動装置の制御装置
US10569640B2 (en)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US20180170390A1 (en)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US10569662B2 (en)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US10625592B2 (en) Control apparatus for vehicular power transmitting system
PH12018000111A1 (en) Drive unit for hybrid vehicle
CN104010907A (zh) 控制装置
CN107444100A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变速装置
US10794482B2 (en) Shifting control apparatus for vehicular automatic transmission
CN103328293A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
US20180148044A1 (en) Hybrid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US10793139B2 (en)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CN106061812B (zh) 车辆用驱动装置的控制装置
CN108116399A (zh) 用于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和控制方法
US10591049B2 (en) Vehicle control apparatus
CN108297675B (zh) 混合动力车辆的控制装置
JP2008273408A (ja) 車両用動力伝達装置の制御装置
US10611377B2 (en) Control apparatus for vehicular drive system
CN107406066A (zh) 控制装置
CN107428333B (zh) 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31

Termination date: 2021022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