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63893B - 跨坐型车辆 - Google Patents

跨坐型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63893B
CN103963893B CN201310037016.5A CN201310037016A CN103963893B CN 103963893 B CN103963893 B CN 103963893B CN 201310037016 A CN201310037016 A CN 201310037016A CN 103963893 B CN103963893 B CN 10396389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ator
pedal
cover
vehicle
li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3701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63893A (zh
Inventor
周宏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3701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6389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96389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89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6389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6389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同乘者的舒适性,同时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的跨坐型车辆。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具备:散热器(RA),其搭载于引擎(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上;散热器盖(RC),其位于散热器(RA)的外侧,且向散热器(RA)导引行驶风;脚踏板侧盖(16),其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且在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相比靠车辆的后方处与后部盖(10)连接;及下盖(17),其在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更下方、且在车宽方向上更内方的位置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盖侧部(171);且散热器盖(RC)位于下盖侧部(171)的后方、且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下方处,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下盖侧部(171)的后端部与散热器盖(RC)重叠,且在俯视时供就坐于后席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座椅(5)与脚踏板侧盖(16)的外缘之间。

Description

跨坐型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跨坐型车辆,尤其是关于一种维持同乘者的舒适性,同时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的构成。
背景技术
常规上,在跨坐型车辆中,有在引擎的汽缸的内部设置通道并使冷却水流入到此处来进行冷却的水冷式动力单元。冷却水是通过水泵(water pump)送到汽缸的内部的通道中,从而冷却汽缸及汽缸头(cylinder head)。变成高温的冷却水经温度调节器控制流量并送入到散热器(radiator)中。利用散热器冷却的冷却水再次通过水泵而送到汽缸的内部的通道中。
又,提出有将水冷式动力单元的散热器搭载于跨坐型车辆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上,即所谓的侧散热器的构造。在下述专利文献1公开案中,如其图3所示,散热器67(关于符号是使用所述公开案所揭示者,以下相同)经由安装于右曲柄轴箱23R的散热器保持构件66而安装。所述散热器67的右侧通过将冷却风导引到所述散热器67的散热器盖68而覆盖。再者,如其图7及图8所示,在下部车身盖13A的后部设置有向散热器盖68导引行驶风的行驶风导引孔70。又,如专利文献1的图7所示,供就坐于2人乘坐用的座椅的后席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后座踏板91)是设置于下部车身盖13A的后部的上侧。后座踏板91在使用时,绕其前部的垂直旋动轴旋动而向侧方打开。
在如专利文献1般的跨坐型车辆中,同乘者用的搁脚部的位置是由与同乘者所就坐的后席的关系决定。具体来说,较理想的是将同乘者用的搁脚部设置于使同乘者可不采取勉强的就坐姿势而舒适地就坐的位置。例如,在专利文献1的情形时,因后座踏板91设置于下部车身盖13A的后部的上侧,因而可维持同乘者的舒适性。
又,安装于动力单元上的散热器(侧散热器)的位置是由配置于车辆上的动力单元的位置决定。
如上,安装于动力单元上的散热器与搁脚位置是由各自的必要条件来决定较理想的位置。
专利文献1:WO2011/027446A1公开案
发明内容
[发明所希望解决的问题]
然而,因专利文献1的散热器67的上半部的大部分被下部车身盖13A所覆盖,因而存在不易确保散热器67的冷却性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在下部车身盖13A的后部设置向散热器盖68导引行驶风的行驶风导引孔70等对策,从而使构造变得复杂。
本发明是鉴于此种状况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维持同乘者的舒适性,同时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的跨坐型车辆。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如下特征。
具体来说,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以如下内容为主旨,其具备:车架,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动力单元,其具有水冷式引擎与从所述引擎的侧方朝后方延伸的传动箱,且可摆动地支撑于所述车架;散热器,其搭载于所述引擎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上,且发散所述引擎的冷却水的热量;散热器盖,其位于所述散热器的外侧,且具备向所述散热器导引行驶风的百叶板;座椅,其位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且具有前席与后席;脚踏板,其与所述座椅相比更位于下方,并且在俯视时包含前部及与所述前部连接而向车辆的后方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的后部;后部盖,其在侧视时位于所述座椅的下方,且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的上缘连接;脚踏板侧盖,其从所述脚踏板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在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相比靠车辆的后方处与所述后部盖连接;及下盖,其在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相比更下方且在车宽方向上更内方的位置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盖侧部;且所述脚踏板侧盖与所述下盖侧部相比更向后方延伸,所述散热器盖位于所述下盖侧部的后方、且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部相比更下方,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所述下盖侧部的后端部与所述散热器盖重叠,在俯视时供就坐于所述后席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座椅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外缘之间。
本发明的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在侧视时所述下盖侧部成为从车辆前方向后方逐渐展开状,所述下盖侧部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边界线的后方延长线与所述散热器盖的上半部重叠。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前部具有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包含与所述搁脚面相比向上隆起、且上缘与所述后部盖的下缘相接的隆起部,且所述搁脚部是设置于所述隆起部上。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所述搁脚部与所述散热器相比更位于前方。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所述搁脚部进而具有在侧视时与所述隆起部重叠的踏杆,所述踏杆包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基部、及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且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的杆。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所述散热器盖的所述百叶板在横切所述散热器盖及所述下盖侧部的水平剖面图中,并排设置有多个以使前端部与后端部相比更位于外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的叶片。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在侧视时所述叶片的各者为中间部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回旋镖状(boomerang shape)。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在俯视时构成所述百叶板的多个所述叶片是形成于由前往后依序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的位置。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所述散热器具备补充冷却水的给水口盖,且所述给水口盖在侧视时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端缘露出。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器盖一同经由散热器保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引擎上,且所述散热器盖的对所述散热器保持构件的安装部位在侧视时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端缘露出。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实例的主旨在于:所述脚踏板侧盖在侧视时至少延伸到所述散热器的后端,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端部的上缘与所述后部盖的下缘连接,且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器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部相比更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可提供一种维持同乘者的舒适性,同时提高散热器的冷却性的跨坐型车辆。
附图说明
图1展示一部分内部构造的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2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右侧视图。
图3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前视图。
图4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后视图。
图5是速克达型车辆的俯视图。
图6是速克达型车辆的立体图。
图7是车架的立体图。
图8是速克达型车辆的左侧视图。
图9是脚踏板的立体图。
图10(a)展示踏杆的收纳位置的局部图。
图10(b)展示踏杆的使用位置的局部图。
图10(c)展示将散热器保持构件RH安装于引擎41的右侧面上的状态的局部图。
图11是图1的I-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2是图10(a)的XII-XI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3是图10(a)的XIII-XII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
图14展示散热器、脚踏板侧盖与搁脚部的位置关系的局部俯视图。
图15是图2的XIV-XIV线主要部分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随附图式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适用本实施例的跨坐型车辆是速克达型车辆1。但是,本发明的跨坐型车辆并不限定于速克达型车辆,也可为其它跨坐型车辆。在以下说明中,前、后、左、右的方向分别意指从乘坐速克达型车辆1的乘员观察的前、后、左、右的方向。图1中的符号Fr表示前方。
<车辆整体>
首先,根据图1~图6对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整体构造进行概述。图1是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图2是其右侧视图。图3是其前视图。图4是其后视图。图5是其俯视图。图6是从车辆的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再者,图2~图6展示车辆的外观,但在图1中,车架2及储物箱13等一部分车辆内部构造是以虚线表示。
如图1~图6所示,底架型(underbone)车架2的前端部可左右旋动地支撑前叉3,所述车架2的中央部能以枢轴部P为中心而上下摆动地支撑单元摆动式动力单元4。在所述动力单元4的上方安装有具备前席5a及后席5b的二人乘用的座椅5,且所述座椅相对于配置于车架2之间的储物箱13能以其前端部的铰链销H为中心而开闭地安装。
一对前叉3向前下方倾斜延伸,且在下端布置有前轮6。前叉3的上端安装到固定于转向轴(未图示)的下端部的下托架(未图示)上。在转向轴的上端布置有转向车把7。在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布置有可旋转地支撑于所述动力单元4的后端部并由所述动力单元4的驱动力驱动的后轮8。后轮8的上方由上缘与尾灯TL连接的大型牌照安装板LP覆盖。在牌照安装板LP的左右两侧部,隔着牌照灯LL安装有后方向指示器RI(图4)。牌照安装板LP兼具后轮8的挡泥板的功能。
前叉3的上部及转向轴由前盖9及护腿板14从前后覆盖,在前盖9的前表面中央部布置有头灯15。前盖9包含位于头灯15的上方的前上部盖9a,以及位于头灯15的左右两侧且在侧视时为回旋镖状、具体来说为中间部向车辆前方突出的形状的前侧部盖9b。
在座椅5的下方,具体来说在座椅5与动力单元4之间的空间是通过后部盖10(包含左侧的后部盖10L与右侧的后部盖10R,下文中也有不区分左右侧而仅称为后部盖10的情况)而覆盖,且在所述后部盖10与护腿板14之间布置有低位的踏板部FL。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后部盖10在座椅5的前端部的下方、且在左侧的后部盖10L与右侧的后部盖10R之间,进而包含中心盖12,即,左侧的后部盖10L与右侧的后部盖10R在座椅5的前端部的下方经由中心盖12而连接,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省略中心盖12,而使左侧的后部盖10L与右侧的后部盖10R在座椅5的前端部的下方直接相互连接。
踏板部FL包含:脚踏板11,其形成踏板部的上表面;脚踏板侧盖16,其形成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的踏板部FL的侧面的上部;及下盖17,其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更位于下方。脚踏板侧盖16的前端部上缘与前侧部盖9b的下端部连接,中央部上缘与脚踏板11连接,后端部的上缘在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相比靠车辆的后方处与后部盖10连接。下盖17的车宽方向的剖面为U字状(参照下述图13),且形成踏板部FL的下表面及侧面的下部。前盖9、护腿板14、踏板部FL、中心盖12、及后部盖10等车身盖为外观构件,且分别可由塑料等适当的材料形成。再者,车身盖整体上显现为左右对称。再者,后部盖10等车身盖并不限定于本实施例中所说明的形状及构成。例如,也可将左侧的后部盖10L与右侧的后部盖10R进而分割成多个(以上下2片为例)。
动力单元4例如具备引擎41及配置于从引擎41的侧方向车辆后方延伸的传动箱42中的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器,且是使引擎41与传动箱42一体化的构造,上述引擎41是使汽缸轴大致朝向水平前方而搭载。在传动箱42的前部连接有用以发散因V型皮带式无段变速器的皮带的摩擦等而产生的热量的外部气体进入的空气管道421。在传动箱42的上方配置有过滤供给到引擎41的外部气体的空气滤清器AC。
再者,也可不使引擎41与传动箱42一体化,而为分开的构造。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引擎41为水冷式引擎,因引擎的发热而成为高温的冷却水是由位于图2所示的散热器盖RC的内部的散热器冷却。
<车架2>
其次,根据图7对上述车架2的整体构造进行说明。如图7所示,车架2具备:头管21,其可旋动地支撑转向轴(未图示);前部框架22,其焊接于头管21上且向后下方延伸;左右一对下部框架23,其焊接于前部框架22的下部的左右两侧面上且大致水平地向后方延伸;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其从左右一对下部框架23的各自的后部以陡梯度向后上方延伸;及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其从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的各自的后部以缓梯度向后上方延伸,且从下方支撑座椅5。前部框架22可由1根管构件构成,且下部框架23、中间框架24及后部框架25为连续的管构件,并以左右一对而设置。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的上端部之间是由横梁(cross frame)28连结,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的后端部之间也由横梁29连结。
再者,在左右一对下部框架23的各自的中间部下表面,焊接有向车辆后方敞开的U字状并且中间部与前部框架22的下端部焊接的下部加强框架26,在左右一对中间框架24的各自的中间部后表面与靠近左右一对后部框架25的各自的中间部后方的下表面之间,焊接有左右一对后部加强框架27。在本实施例中,后部加强框架27包含槽型钢材,但也可与其它框架构件同样地使用圆筒状的管钢材。
再者,在各中间框架24的下方,成为动力单元4的摆动中心的枢轴部P经由支架B1及支架B2而安装于下部框架23及中间框架24的下表面。如此,动力单元4可摆动地由车架支撑。
再者,在后部加强框架27的前端部的外部,固定有供下述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踏杆113的基部1131(参照图11)安装的支架B3。
<脚踏板11>
根据图6、图8及图9,对形成踏板部FL的上表面的脚踏板11进行说明。图8与图1同样地是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左侧视图,但与图1不同,并未展示有车辆内部构造,而仅展示车辆的外观。图9是脚踏板11的立体图。
如图6、图8及图9所示,脚踏板11包含:前部111,其从与护腿板14的连接部的稍下方处弯曲成大致水平并向后方延伸,而供驾驶人搁放脚;及后部112,其与所述前部111连接且向车辆的后方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且设置有供搁放同乘者的脚的搁脚部S。
更具体来说,如图9所示,脚踏板11的前部111具有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1110,脚踏板11的后部112包含与前部111的搁脚面1110相比向上隆起的隆起部1120。如图8所示,搁脚部S设置于所述隆起部1120上。再者,隆起部1120是以从后部112中的与前部111的搁脚面1110成为大致同一平面的部分朝向内方侧向上隆起的方式形成。即,如图5所示,在俯视时,隆起部1120与脚踏板11的外廓相比更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再者,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座椅5与脚踏板侧盖16的外缘之间。在同乘者就坐于后席5b上时,可自然地把脚搁放于搁脚部S上,因此可不采取勉强的就坐姿势而舒适地就坐。
再者,如图10(a)所示,搁脚部S与散热器RA相比更位于前方。
<同乘者的搁脚部S>
如以下进行详细叙述的图11所示,如上所述,搁放同乘者的脚的搁脚部S是设置于后部112的隆起部1120上。在本实施例中,同乘者的搁脚部进而具有踏杆113。
踏杆113包含:基部1131,其经由支架B3而安装于车架2上,具体来说安装于后部加强框架27的前端部上;及杆1132,其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1131上。杆1132在展示车辆右侧面的一部分的图10(a)所例示的收纳位置与图10(b)所例示的使用位置之间约90°旋动,因此在将同乘者的搁脚部S的踏杆113旋动到使用位置的状态下,在侧视时杆1132与基部1131重叠。
如图10及展示切开隆起部1120的车宽方向主要部分剖面(图1的I-I剖面)的图11所示,在隆起部1120上敞开有用以使经由基部1131安装于后部加强框架27上的踏杆113露出于外部的开口部K。如此,踏杆113在侧视时与隆起部1120重叠。再者,图11所示的踏杆113为杆1132位于使用位置的状态。
基部1131与杆1132分别可由铝合金等适当的材料形成。基部1131例如可通过螺栓等而安装于后部加强框架27的前端部外部上所固定的支架B3上。隆起部1120的上缘1120a与下述后部盖10的内凹部的下缘相接。
再者,在本发明中,踏杆113并非构成搁脚部S所绝对必需的。搁脚部S也可通过使隆起部1120的上表面形成为适合供同乘者的脚搁放的形状,例如形成为平坦的搁脚面而构成。
<后部盖10>
构成后部盖10的左侧的后部盖10L与右侧的后部盖10R分别配置于座椅5与动力单元4之间的空间的车宽方向的左侧及右侧。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左侧的后部盖10L与右侧的后部盖10R在后端部是隔着尾灯TL而布置,并非直接相互连接,但也可形成为两者在后端部连接。其次,根据图4及图8对左侧的后部盖10L的形状进行说明。因右侧的后部盖10R与左侧的后部盖10L左右对称地显现,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4及图8所示,左侧的后部盖10L在上部具有突出于车宽方向的外部的外凸部10U,并且在下部具有凹入到车宽方向的内部的内凹部10D。外凸部10U与内凹部10D均从后部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又,在外凸部10U与内凹部10D之间,形成有从后部盖10的前部向后方延伸的转换线10t。外凸部10U为后部盖10的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外方突出的弯曲的部分,相对于此,内凹部10D为后部盖10的具有向车宽方向的内方凹入的弯曲的部分。转换线10t也可称为外凸部10U的突出的弯曲与内凹部10D的凹入的弯曲的边界线。再者,转换线10t只要为外凸部10U的突出的弯曲与内凹部10D的凹入的弯曲的交界即可,也可并非为明确的线。又,转换线10t也可在上下方向上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度。
又,如图8所示,在后部盖10的外凸部10U处形成有外棱线10r。然而,外棱线10r并非绝对必需的,也可不形成外棱线10r。
<散热器RA>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引擎41为水冷式引擎,因引擎的发热而变成高温的冷却水是通过位于图2所示的散热器盖RC的内部的散热器而冷却。
根据图12,对散热器进行进一步说明。图12展示车辆右侧面的一部分的图10(a)的XII-XI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在图12中展示有散热器盖RC及下盖17(具体来说为下盖侧部171)等构件的水平剖面。散热器RA位于散热器盖RC的内部。
散热器RA搭载于引擎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面)上。
更具体来说,在构造上与传动箱42一体化的引擎41具备使右曲柄轴箱411R与左曲柄轴箱411L对合而构成的曲柄轴箱411。又,传动箱42包含传动箱右侧构件422R与传动箱左侧构件422L。传动箱右侧构件422R与左曲柄轴箱411L一体地形成。散热器RA通过图10(a)所示的4部位的安装螺钉W而安装于散热器保持构件RH的安装部RH2(图10(c))上,且所述散热器保持构件RH安装于右曲柄轴箱411R上。如此,散热器RA安装于引擎41的右侧面上。更具体来说,散热器RA经由散热器保持构件RH而安装于引擎41的右侧面上。
其次,根据图10(c)对散热器保持构件RH进行说明。图10(c)展示将散热器保持构件RH安装于引擎41的右侧面上的状态的局部图。在图10(c)中,尚未安装散热器RA与散热器盖RC。散热器保持构件RH通过5个安装部RH1而安装于引擎41的右侧面上。在散热器保持构件RH上形成有4个用以安装散热器RA的安装部RH2、及3个用以安装散热器盖RC的安装部RH3。再者,散热器保持构件RH可由铝合金等适当的材料形成。
在散热器保持构件RH的内部且在右曲柄轴箱411R与散热器RA之间,配置有与引擎41的曲轴412同时旋转的离心风扇FN。所述离心风扇FN用以将外部气体引入到散热器RA中,并强制地对散热器RA输送冷却风而促进冷却。被引入的冷却风从形成于散热器保持构件RH上的开口部(未图示)排出。再者,曲轴412经由滚珠轴承4111可旋转地枢转支撑于右曲柄轴箱411R与左曲柄轴箱411L的各自的轴承部4110。
散热器RA具备散热芯部。散热芯部使散热片在多根平坦的水管之间连接,使温暖的冷却水通过所述水管中,并使散热片与冷却风相碰触,借此使冷却水冷却。散热片例如使用铝等热导率良好的材质。
通过散热器RA所进行的引擎的冷却方式可采用常规的水冷引擎的冷却方式。以下简单进行说明。利用散热器RA而冷却的冷却水通过水泵而被输送到汽缸的内部的通道中,从而冷却汽缸及汽缸头。利用温度调节器控制变成高温的冷却水的流量,并将其输送到散热器RA中。具体来说,温度调节器内设有根据温度而开闭的阀门,以控制从引擎41输送的冷却水的流动。在冷却水冷却时,内设于温度调节器中的阀门关闭,因此冷却水不通过散热器RA而仅在引擎内部循环。如果冷却水的水温上升到特定的温度,则内设于温度调节器中的阀门开启,将温度升高的冷却水导入到散热器RA内而开始冷却。由散热器RA冷却的冷却水再次通过水泵而被输送到汽缸的内部的通道中。
再者,散热器RA具备补充冷却水的给水口盖C。如图10(a)所示,给水口盖C从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缘16a露出。
<散热器盖RC>
如图12所示,散热器RA的车宽方向的外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右侧)是由向所述散热器RA导引冷却风的散热器盖RC所覆盖。
如图10(a)所示,在散热器盖RC的上部、下部、及后部的3个部位设置有安装螺钉插通孔h。散热器盖RC是通过插入到所述3个部位的安装螺钉插通孔h的安装螺钉安装于散热器保持构件RH的安装部RH3(图10(c))上。再者,散热器盖RC的对散热器保持构件RH的3个安装部位均从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缘16a露出。
如图10(a)所示,散热器盖RC以成为中间部向车辆后方突出的曲线状的形状的方式,具有包含回旋镖状的叶片I的百叶板LV。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叶片I并排设置有多个。又,叶片I的各者是以使前端部Ia与后端部Ib相比位于外部的方式而倾斜配置。又,多个叶片I形成于由前往后依序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的位置。再者,散热器盖RC可由塑料等适当的材料形成。
<散热器盖RC及散热器RA、周边的车身盖与搁脚部S的位置关系>
首先,对踏板部FL的侧面构造进行说明。如上所述,踏板部FL包含:脚踏板11,其形成踏板部的上表面;脚踏板侧盖16,其形成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的踏板部FL的侧面的的上部;及下盖17,其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更位于下方(图2)。又,下盖17包含形成踏板部FL的下表面的底部172、及形成踏板部FL的侧面的下部的侧部171(即,下盖侧部171),且在车宽方向剖面呈U字状。
如此,脚踏板侧盖16与下盖侧部171一方面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一方面上下排列而形成踏板部FL的侧面。
其次,根据图13、图14及图15对散热器盖RC及散热器RA、周边的车身盖与搁脚部S的位置关系进行说明。图13是图10(a)的XIII-XIII线主要部分剖面图。图14展示散热器RA、脚踏板侧盖16与搁脚部S的位置关系的局部俯视图。图15是图2的XIV-XIV线主要部分剖面图。如图13所示,下盖侧部171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如此,在上下排列的脚踏板侧盖16与下盖侧部171之间,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阶差D。所述阶差D发挥积极地将行驶风导引到位于下盖侧部171的后方的散热器盖RC中的作用,因此,可通过使阶差D与百叶板LV协作,而提高散热器RA的冷却性。再者,在本实施例中,阶差D包含脚踏板侧盖16与下盖17,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为以形成阶差D的方式使脚踏板侧盖16与下盖17一体化的构造。
又,如图2所示,下盖侧部171成为从车辆前方向后方逐渐展开状,下盖侧部171与脚踏板侧盖16的边界线的后方延长线ET与散热器盖RC的上半部重叠。
再者,脚踏板侧盖16与下盖侧部171相比更向后方延伸。散热器盖RC位于下盖侧部171的后方、且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下方处。通过采用此种构成,可防止散热器盖RC由下盖17等车身盖覆盖。因此,散热器盖17几乎全部露出于外部,可在大致整个面上接受行驶风,从而可确保散热器RA的冷却性。
又,图12如所示,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下盖侧部171的后端部与散热器盖RC重叠。沿阶差D而被导引的行驶风可直接与散热器盖RC相碰触,从而进一步提高散热器RA的冷却性。
再者,前文中对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部的上缘在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相比靠车辆的后方处与后部盖10连接的情况进行了说明。更具体来说,如图10(a)所示,脚踏板侧盖16在侧视时至少延伸到散热器RA的后端,且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部的上缘与后部盖10的中央部的下缘连接。如此,使脚踏板侧盖16位于搁脚部S与散热器RA之间。另一方面,根据图14与图15可知,在俯视时散热器RA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又,如上所述,搁脚部S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座椅5与脚踏板侧盖16的外缘之间。
再者,在本实施例中,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部”相比,“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的范围更广。所谓“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部”是指与后部盖10连接的部分,所谓“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是指与下盖侧部171相比更位于后方的部分。
<有益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具备:车架2,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动力单元4,其具有水冷式引擎41与从引擎41的侧方朝后方延伸的传动箱42,且可摆动地支撑于车架2;散热器RA,其搭载于引擎41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上,且使引擎41的冷却水的热量发散;散热器盖RC,其位于散热器RA的外侧,且具备向散热器RA导引行驶风的百叶板LV;座椅5,其位于动力单元4的上方,且具有前席5a与后席5b;脚踏板11,其与座椅5相比更位于下方,并且在俯视时包含前部111及与所述前部111连接且向车辆的后方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的后部112;后部盖10,其在侧视时位于座椅5的下方,且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的上缘连接;脚踏板侧盖16,其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在与脚踏板11的后部112相比靠车辆的后方处与后部盖10连接;及下盖17,其在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更下方且在车宽方向上更内方的位置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盖侧部171;且脚踏板侧盖16延伸到与下盖侧部171相比更后方处,散热器盖RC位于下盖侧部171的后方、且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下方处,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下盖侧部171的后端部与散热器盖RC重叠,在俯视时供就坐于后席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座椅5与脚踏板侧盖16的外缘之间。
根据本实施例,因速克达型车辆1具备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脚踏板侧盖16,以及在与脚踏板侧盖16相比更下方且在车宽方向上更内方的位置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盖侧部171的下盖17,因而在上下排列的脚踏板侧盖16与下盖侧部171之间,形成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阶差D(参照图13)。所述阶差D发挥积极地将行驶风导引到位于下盖侧部171的后方的散热器盖RC中的作用,因此,可高效地冷却散热器RA。
又,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下盖侧部171的后端部与散热器盖RC重叠,因此,沿上述阶差D而被导引的行驶风可直接与具备向散热器导引行驶风的百叶板LV的散热器盖RC相碰触,从而可进一步提高散热器RA的冷却效率。
又,因为在侧视时散热器盖RC位于下盖侧部171的后方、且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下方处,因而可防止散热器盖RC由车身盖覆盖。因此,散热器盖RC几乎全部露出于外部,可在大致整个面上接受行驶风,从而可确保散热器RA的冷却性。
又,因为在俯视时供就坐于后席5b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S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座椅5与脚踏板侧盖16的外缘之间,因而在同乘者就坐于后席5b时,可将脚自然地搁放于搁脚部S上,从而可不采取勉强的就坐姿势而舒适地就坐。
又,因脚踏板侧盖16在与脚踏板11的后部相比靠车辆的后方处与后部盖10连接,因而可容易地确保脚踏板侧盖16的强度。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在侧视时,下盖侧部171成为从车辆前方向后方逐渐展开状,且下盖侧部171与脚踏板侧盖16的边界线的后方延长线ET与散热器盖RC的上半部重叠。
根据本实施例,如图2所示,因为在侧视时下盖侧部171成为从车辆前方向后方逐渐展开状,因而可确保在下盖侧部171的表面流动的行驶风的风量。又,因下盖侧部171与脚踏板侧盖16的边界线的后方延长线ET与散热器盖RC的上半部重叠,因而可高效地向散热器盖RC吹刮经确保的行驶风的风量。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如图8所示,脚踏板11的前部111具有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1110,脚踏板11的后部112包含与搁脚面1110相比向上隆起,并且上缘与后部盖的下缘相接的隆起部1120,搁脚部S是设置于隆起部1120上。
根据本实施例,因搁脚部S设置于与搁脚面1110相比向上隆起的隆起部1120上,因而即便为体型小的同乘者也可使其脚更加容易地抵达搁脚部S,从而可提高同乘者的脚的舒适性。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搁脚部S与散热器RA相比更位于前方。
根据本实施例,因供就坐于后席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S与散热器RA相比更位于前方,因而与搁脚部S位于散热器RA的上方的情形时相比,同乘者的脚不易受散热器RA的热量的影响。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如图11所示,搁脚部S进而具有在侧视时与隆起部1120重叠的踏杆113,所述踏杆113包含安装于车架2上的基部1131、以及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1131且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的杆1132。
根据本实施例,可使搁脚部S容易地形成于在俯视时在座椅5与脚踏板侧盖16之间的有限的位置,可维持同乘者的舒适性,并且构成搁脚部S的踏杆113的杆1132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因此,在不使用时,可将踏杆113的旋动的杆1132收纳于收纳位置,借此可避免车宽变大。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如图12所示,散热器盖RC的百叶板LV在横切散热器盖RC及下盖侧部171的水平剖面图中,并排设置有多个以使前端部Ia与后端部Ib相比更位于外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的叶片I。
根据本实施例,因散热器盖RC的百叶板LV的多个并排的叶片I的各者是以在水平剖面图中使前端部Ia与后端部Ib相比更位于外方的方式倾斜配置,因而在从车辆前方经导引的行驶风与散热器盖RC碰触时,可从叶片I高效地将行驶风导引到散热器RA中。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在侧视时叶片I的各者为中间部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回旋镖状。
根据本实施例,因散热器盖RC的百叶板LV的多个并排的叶片I的各者成为中间部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回旋镖状,因而与散热器盖RC碰触的行驶风被集中导引到散热器RA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可使从叶片I向散热器RA的冷却风的导引高效化。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在俯视时,构成百叶板LV的多个叶片I形成于由前往后依序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的位置。
根据本实施例,因构成百叶板LV的多个叶片I形成于由前往后依序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的位置,因而使从车辆前方经导引的行驶风变得易于与散热器盖RC相碰触,可高效地将行驶风导引到散热器RA中,从而可提高引擎41的冷却性。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散热器RA具备补充冷却水的给水口盖C,且所述给水口盖C在侧视时从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缘露出。
根据本实施例,因在侧视时可防止散热器盖RC被车身盖覆盖,因而使散热器盖RC几乎全部露出于外部,可在大致整个面上接受行驶风,并且因在侧视时散热器RA的给水口盖C从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缘露出,因而可容易地卸下给水口盖C,从而提高向散热器RA的给水的作业性。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散热器RA与散热器盖RC一同经由散热器保持构件RH固定于引擎41上,散热器盖RC的对散热器保持构件RH的安装部位在侧视时从脚踏板侧盖的后端缘露出。
根据本实施例,因在侧视时可防止散热器盖RC被车身盖覆盖,因而散热器盖RC几乎全部露出于外部,可在大致整个面上接受行驶风,并且因在侧视时散热器盖RC的对散热器保持构件RH的安装部位从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缘露出,因而在散热器RA的保养检查时等,可容易地卸除散热器盖RC。
又,在本实施例的速克达型车辆1的一优选的实例中,如图10(a)所示,脚踏板侧盖16在侧视时至少延伸到散热器RA的后端,且脚踏板侧盖16的后端部的上缘与后部盖10的下缘连接,又,根据图14及图15可知,在俯视时散热器RA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
根据本实施例,采用在侧视时散热器盖RC位于下盖侧部171的后方且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下方处的构成,借此,在侧视时可防止散热器盖RC被车身盖覆盖,因此,散热器盖RC几乎全部露出于外部,可在大致整个面上接受行驶风,并且在侧视时脚踏板侧盖16至少延伸到散热器RA的后端,且,在俯视时散热器RA与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相比更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因此,即便由于散热器RA的热量而暖空气上升,也可通过从脚踏板11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的脚踏板侧盖16的后部而将其遮挡,可防止暖空气直接与至少一部分位于座椅5与脚踏板侧盖16的外缘之间的搁脚部S上所搁放的同乘者的脚接触。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可不脱离权利要求书所揭示的本发明而进行各种设计变更。例如,本发明也适用于运动型自动二轮车、机动型自动二轮车、或ATV(All Terrain Vehicle,全地形型车辆)等四轮越野车等速克达型车辆以外的跨坐型车辆。

Claims (11)

1.一种跨坐型车辆,其具备:
车架,其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
动力单元,其具有水冷式引擎与从所述引擎的侧方朝后方延伸的传动箱,且可摆动地支撑于所述车架;
散热器,其搭载于所述引擎的车宽方向的外侧面上,且发散所述引擎的冷却水的热量;
散热器盖,其位于所述散热器的外侧,且具备向所述散热器导引行驶风的百叶板;
座椅,其位于所述动力单元的上方,且具有前席与后席;
脚踏板,其与所述座椅相比更位于下方,并且在俯视时包含前部及与所述前部连接而向车辆的后方并向车宽方向两侧分支而延伸的后部;
后部盖,其在侧视时位于所述座椅的下方,且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的上缘连接;
脚踏板侧盖,其从所述脚踏板的左右两侧缘向下方下垂,且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而在与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相比靠车辆的后方处与所述后部盖连接;及
下盖,其在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相比更下方且在车宽方向上更内方的位置具有在车辆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下盖侧部;且
所述脚踏板侧盖与所述下盖侧部相比更向后方延伸,
所述散热器盖位于所述下盖侧部的后方、且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部相比更下方,
从车辆的前方观察时,所述下盖侧部的后端部与所述散热器盖重叠,
在俯视时供就坐于所述后席的同乘者的脚搁放的搁脚部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座椅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外缘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侧视时所述下盖侧部成为从车辆前方向后方逐渐展开状,且所述下盖侧部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边界线的后方延长线与所述散热器盖的上半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前部具有供驾驶人的脚搁放的平坦的搁脚面,所述脚踏板的所述后部包含与所述搁脚面相比向上隆起、并且上缘与所述后部盖的下缘相接的隆起部,且所述搁脚部设置于所述隆起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搁脚部与所述散热器相比更位于前方。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搁脚部进而具有在侧视时与所述隆起部重叠的踏杆,所述踏杆包含安装于所述车架上的基部及枢转支撑于所述基部且在收纳位置与使用位置之间旋动的杆。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散热器盖的所述百叶板在横切所述散热器盖及所述下盖侧部的水平剖面图中,并排设置有以使前端部与后端部相比更位于外方的方式倾斜配置的多个叶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侧视时,所述叶片的各者为中间部向车辆后方突出的回旋镖状。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在俯视时构成所述百叶板的所述多个叶片形成于由前往后依序向车宽方向外方突出的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散热器具备补充冷却水的给水口盖,且所述给水口盖在侧视时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端缘露出。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散热器与所述散热器盖一同经由散热器保持构件固定于所述引擎上,且所述散热器盖的对所述散热器保持构件的安装部位在侧视时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端缘露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跨坐型车辆,其中所述脚踏板侧盖在侧视时至少延伸到所述散热器的后端,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端部的上缘与所述后部盖的下缘连接,且在俯视时所述散热器与所述脚踏板侧盖的后部相比更位于车宽方向的内方。
CN201310037016.5A 2013-01-30 2013-01-30 跨坐型车辆 Active CN10396389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7016.5A CN103963893B (zh) 2013-01-30 2013-01-30 跨坐型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37016.5A CN103963893B (zh) 2013-01-30 2013-01-30 跨坐型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3893A CN103963893A (zh) 2014-08-06
CN103963893B true CN103963893B (zh) 2017-05-24

Family

ID=512340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37016.5A Active CN103963893B (zh) 2013-01-30 2013-01-30 跨坐型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6389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84570B (zh) * 2014-10-24 2018-04-06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跨坐型车辆
JP6704945B2 (ja) * 2018-02-09 2020-06-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6684840B2 (ja) * 2018-02-09 2020-04-2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JP2019156314A (ja) * 2018-03-16 2019-09-19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鞍乗型車両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6814B (en) * 2000-12-05 2004-02-21 Honda Motor Co Ltd Air guide structure in front body portion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TW200502127A (en) * 2003-07-07 2005-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A wind guid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TW200607678A (en) * 2004-06-04 2006-03-01 Yamaha Motor Co Ltd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guide
TWI337960B (zh) * 2008-01-09 2011-03-01 Yamaha Motor Co Ltd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51077B2 (ja) * 1996-05-17 2006-03-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吸入空気取入構造
TWI222416B (en) * 2001-06-25 2004-10-21 Honda Motor Co Ltd Electric vehicle
JP4167528B2 (ja) * 2003-04-04 2008-10-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フロア構造
JP2010076751A (ja) * 2008-08-29 2010-04-08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EP2474723B1 (en) * 2009-09-03 2018-08-22 Honda Motor Co., Ltd. Cooling structure for radiator for water-cooled power unit
JP2012245795A (ja) * 2009-09-25 2012-12-13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
CN102372055B (zh) * 2010-08-20 2014-04-0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踏板式摩托车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576814B (en) * 2000-12-05 2004-02-21 Honda Motor Co Ltd Air guide structure in front body portion of scooter type vehicle
TW200502127A (en) * 2003-07-07 2005-01-16 Yamaha Motor Co Ltd A wind guide structure for a motorcycle
TW200607678A (en) * 2004-06-04 2006-03-01 Yamaha Motor Co Ltd Wheeled vehicle with foot guide
TWI337960B (zh) * 2008-01-09 2011-03-01 Yamaha Motor Co Lt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63893A (zh) 2014-08-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988639B2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JP5202075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導風構造
CN101016063B (zh) 摩托车
CN103963893B (zh) 跨坐型车辆
JP5930376B2 (ja) 鞍乗型車両
EP2161187B1 (en) Motorcycle
EP3127796B1 (en) Rea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JP2009107569A (ja) 自動二輪車用カウル及び自動二輪車
TWM474689U (zh) 跨坐型車輛之防風構造
JP5847597B2 (ja) 内燃機関の油温センサー取付け構造
JP5593274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3963884B (zh) 跨坐型车辆
CN101746449B (zh) 跨乘式车辆
JP3705044B2 (ja) スクータ型車両
TWI549849B (zh) Straddle type vehicle
CN101746456B (zh) 跨乘式车辆
EP2159093A1 (en) Motorcycle
CN106005136B (zh) 鞍骑型车辆的下罩结构
JP2009173216A (ja) 鞍乗り型車両のシート構造
WO2021149544A1 (ja) 鞍乗り型車両
CN101314373B (zh) 两轮机动车的腿部保护器结构
JP6773715B2 (ja) 鞍乗り型車両
JP5990063B2 (ja) 自動二輪車
EP2628670A1 (en) Saddle riding type vehicle
JP2533295B2 (ja) スク―タ型自動二輪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