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8268A - 基网及座席构造 - Google Patents

基网及座席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8268A
CN103958268A CN201280057808.2A CN201280057808A CN103958268A CN 103958268 A CN103958268 A CN 103958268A CN 201280057808 A CN201280057808 A CN 201280057808A CN 103958268 A CN103958268 A CN 10395826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net
seat
seam
seams
pelv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78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8268B (zh
Inventor
小仓由美
藤田悦则
川崎诚司
井上省吾
有田优纪
杉本荣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lta Tool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elta Tool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lta Tool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elta Tool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5826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26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826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826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 B60N2/7011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of substantially two-dimensional shape, e.g. hammock-like, plastic shells, fabric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6Lumbar suppo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0Upholstery springs ; Upholst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基网及座席构造,其用于提高姿势支承性、体压分散性、能量吸收性等。靠背用基网(170)由三维立体编织物形成,并局部地设置使该一对表面针织物彼此在厚度方向上接近的接缝(171a~171d),通过接缝在厚度方向上赋予规定的预备压缩,从而在面方向(拉伸方向)产生残留应力。因此,由于局部的残留应力的提高,使得局部刚性增加,其结果是,通过采用以接近均匀的压力支承凹凸多的人体且在所期望的部位设置接缝(171a~171d)这样的简易的结构,能够提高姿势支承性、体压分散性。另外,通过任意调整接缝(171a~171d)的形成位置,能够调整压力分布而将振动模式容易地控制为所期望的设定,还能够容易地实现振动吸收性的提高。

Description

基网及座席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基网及座席构造,尤其涉及一种适用于机动车、航空器、火车等的输送设备用座椅的基网及座席构造。
背景技术
本申请人为了实现座席构造的轻量化,提出了各种在缓冲框架、靠背框架将三维立体编织物、二维的布帛用作基网的座席构造。在专利文献1~3中公开了如下的技术方案:通过扭杆使基网拉伸设置来赋予规定的缓冲特性,与将现有的规定厚度的聚氨酯材料载置在缓冲底座上的所谓的“放置构造”的类型相比,实现了轻量化,并且实现了姿势支承性、体压分散性、振动吸收特性等的提高。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8816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6-345952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6-345953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姿势支承性、体压分散性、能量吸收性等特性与基网的特性有较大关系。基网由编织构造、线的材质、直径、厚度等来决定特性。因此,座椅制造厂方需要准备能够获得以制作基网为目的的特性的原材料(三维立体编织物、二维的布帛等)。然而,若市场销售的原材料不能满足座椅制造厂所期望的特性,则必须订制专用的原材料。这样会导致成本提高。因此,在取得原材料后,期望能够通过座椅制造厂方的处理简易且低成本地控制其特性。
而且,例如,在输送设备用的基网中重视姿势支承性的情况下,选择伸缩性小的基网。此时,在双轴织物、三维立体编织物的情况下,相对于作为坯布状态下的卷绕方向的卷筒方向、作为其正交方向的宽度方向,比较容易通过上述的编织构造、线的材质等而控制为所期望的伸展率。但是,在相对于卷筒方向、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上,因编织构造的调整等而难以控制为所期望的伸展率。因此,在重视姿势支承性的情况下,有时选择倾斜方向的伸缩性小的三轴织物、四轴织物,然而,三轴织物、四轴织物的成本高且重量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基网及使用了该基网的座席构造,其通过低成本的简易的处理而局部提高刚性以控制为所期望的特性,从而能够提高姿势支承性、体压分散性、能量吸收性等。
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基网覆盖于座席构造的座椅靠背部或座椅缓冲部中的表层缓冲部,且被靠背框架或缓冲框架拉伸支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网由三维立体编织物形成,该三维立体编织物通过用连结线将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表面针织物彼此结合起来而形成,使夹着所述连结线的一对表面针织物彼此在厚度方向上接近的接缝通过局部缝制来设置,利用所述接缝而在厚度方向上赋予规定的预备压缩,从而在拉伸方向上产生残留应力。
所述基网可以设置为如下的结构,即,所述接缝设置在包括对从骨盆至腰部进行支承的部位在内的位置,且被所述靠背框架拉伸支承。而且,所述基网能够设置为如下的结构,即,所述接缝设置在包括以对坐骨结节进行支承的部位为大致中心的规定范围在内的位置及对大腿部进行支承的部位中的至少任一方,且被所述缓冲框架拉伸支承。
优选地,沿着相对于所述三维立体编织物的卷筒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而设有所述接缝。优选地,形成有一组以上的空出规定间隔的大致平行的两条所述接缝的组合。优选地,形成有两组以上的所述大致平行的两条接缝的组合,且所述两组接缝的组合在至少一处位置交叉。优选地,所述接缝以使大致平行的两条所述接缝成为大致V字状、大致X字状或大致菱形格子状的方式形成。优选地,所述接缝是通过基于一笔写出的要领进行缝制而形成的。优选地,形成所述接缝的线为弹性线。还可以设置为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基网代替所述三维立体编织物而使用在二维的布帛或三维立体编织物上层叠有一层以上的其他层的层叠构造的布帛而成。还可以设置为如下的结构,即,所述基网代替所述三维立体编织物而使用二维的布帛而成。
另外,本发明的座席构造具备座椅靠背部与座椅缓冲部,其特征在于,作为被所述座椅靠背部的靠背框架拉伸支承的基网而使用所述基网。优选地,在被所述座椅靠背部的靠背框架拉伸的基网的里侧,在所述靠背框架中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处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架设的面状弹簧构件。优选地,所述座席构造还具有骨盆支承构件,该骨盆支承构件具备覆盖所述面状弹簧构件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覆盖部,且被所述面状弹簧构件弹性地支承。优选地,在所述面状弹簧构件上以夹着所述座椅靠背部的中心线在左右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支承板,该支承板以面支承所述骨盆支承构件且成为所述骨盆支承构件的旋转运动的作用点。此外,本发明的座席构造具备座椅靠背部与座椅缓冲部,其特征在于,作为被所述座椅靠背部的靠背框架拉伸支承的基网而使用所述基网。
发明效果
本发明采取如下的结构,即,局部设置使三维立体编织物的一对表面针织物彼此在厚度方向上接近的接缝,利用接缝在厚度方向上赋予规定的预备压缩,从而在面方向(拉伸设置方向)产生残留应力。因此,由于局部的残留应力的提高,使得局部刚性增加,其结果是,以接近均匀的压力支承凹凸多的人体,采取在所期望的部位设有接缝这样的简易的结构,能够提高姿势支承性、体压分散性。另外,通过任意调整接缝的形成位置,能够调整压力分布而容易将振动模式控制为所期望的设定,也能够容易实现振动吸收性的提高。
另外,在设于座椅靠背部的基网的情况下,优选将接缝设置在从骨盆至腰部对应部附近。由此,能够以所需最小限度的支承面积且以相对较大的支承力可靠地支承就座者的从骨盆至腰部附近,从而能够高效地提高姿势支承性,并且,除带有接缝的部分以外,能够相对大地确保伸缩量,因此能够提高振动吸收性、能量吸收性。在设于座椅缓冲部的基网的情况下,优选将接缝设置在包括以对坐骨结节进行支承的部位为大致中心的规定范围在内的位置及对大腿部进行支承的部位中的至少任一方。在设于坐骨结节附近的情况下,能够提高坐骨结节附近的支承力而抑制触底感,并且,能够使用更廉价的材料,从而也有助于座席构造整体的低成本化。在设置对大腿部进行支承的部位的情况也同样能够防止触底,并且也有助于向前方的臀部滑动的抑制。
另外,不仅是三维立体编织物,通过在二维的布帛层叠有一层以上的其他层的层叠构造的布帛或在二维的布帛的所望部位设置接缝也能够起到同样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座席构造的内部构造的从正面侧观察的立体图。
图2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后视图。
图5是图1的侧视图。
图6是图5的B-B线剖视图。
图7是图3的A-A线剖视图。
图8是表示从图3的箭头标记C方向观察的靠背用基网的图,是表示形成有大致V字状的接缝的示例的图。
图9是表示从图3的箭头标记C方向观察的靠背用基网的图,是表示形成有大致X字状的接缝的示例的图。
图10是表示从图3的箭头标记C方向观察的靠背用基网的图,是表示形成有大致菱形格子状的接缝的示例的图。
图11是表示试验例1的拉伸试验的结果的图。
图12是提取了试验例1的拉伸试验的结果中的通常使用区域的范围的图。
图13(a)~(d)是表示使用了形成有试验例2的大致V字状的接缝的靠背用基网的情况下的体压分布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4(a)~(d)是表示使用了形成有试验例2的大致X字状的接缝的靠背用基网的情况下的体压分布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5(a)~(d)是表示使用了形成有试验例2的大致菱形格子状的接缝的靠背用基网的情况下的体压分布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6(a)~(d)是表示使用了形成有试验例2的无接缝的靠背用基网的情况下的体压分布的测定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试验例3的身体状况图谱的图。
图18是表示试验例3的感觉应答图谱的图。
图19是表示试验例4的振动传递率的图。
图20是用于说明在缓冲用基网的支承坐骨结节的附近形成有接缝的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在缓冲用基网的支承大腿部的附近形成有接缝的本发明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如这些图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座席构造1具有座椅靠背部10及座椅缓冲部30。
如图1~图7所示,构成座椅靠背部10的靠背框架100具备:空出规定间隔配置的一对侧框架110、120;配置在该侧框架110、120的上部间的上部框架130、140(以下,根据情况,称作“第一上部框架130”、“第二上部框架140”);配置在该侧框架110、120的下部间的下部框架150。而且,靠背框架100的侧框架110、120的下部通过自动调节(reclining)机构40而连结于座椅缓冲部30的缓冲框架300的侧框架的后部,座椅靠背部10设为相对于座椅缓冲部30而能够前后俯仰。
靠背框架100的各侧框架110、120由具备规定的宽度的板状构件形成,其宽度方向在沿着大致前后方向的方向上配置。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其宽度具备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略微变宽的形状,在将靠背框架100相对于缓冲框架300的倾斜度设为大致90度的状态下从侧面观察时,前缘部110a、120a成为沿着随着从上侧朝向下侧而略微向前方鼓出的方向倾斜的线的形状。
第一上部框架130及第二上部框架140由形成为开放端侧朝向下方的大致“コ”字状的管材构成,并具备从中央向外侧大致水平地延伸的横向框架部131、141和开放端侧的纵向框架部132、142。另外,在横向框架部131、141与纵向框架部132、142各自之间具备从横向框架部131、141的各端部向斜下方延伸而与纵向框架部132、142相连的倾斜框架部133、143。而且,第一上部框架130在侧框架110、120的前缘部110a、120a侧连结有纵向框架部132,第二上部框架140在后缘部110b、120b侧连结有纵向框架部142。因此,第一上部框架130及第二上部框架140在前后空出间隔地配设,在横向框架部131、141的中央部且在横向框架部131、141间设有靠枕支承部145。
在比下部框架150略微靠上方的位置即与就座者的从骨盆至与腰部附近对应的位置处,且在侧框架110、120的前缘侧附近,架设有作为面状弹簧构件的S弹簧151(参照图2)。S弹簧151与就座者的从骨盆至腰部附近抵接,产生向前后方向的冲程感(stroke feeling)并且生成相对于骨盆产生的旋转/往复运动的复原力。优选将S弹簧151设为宽度方向中央部向前方或后方鼓出的弓形形状。若形成为向前方鼓出的弓形形状,则能够使就座者感到冲程,若形成为向后方鼓出的弓形形状,则沿着人的脊背的适合感提高。由于也存在就座者喜好的问题,因此,例如,能够根据设置本实施方式的座席构造的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的类型(轿车型、跑车型等)来选择使用哪种弹簧。通过设置S弹簧151,当按压其上端缘侧时,则S弹簧151以下端缘侧为中心而向后方转动,能够通过弹簧的反作用力从斜下方向斜上方支承骨盆。而且,当在左右方向上输入有惯力时,因相对较小的弹簧常数而产生反作用力小的冲程,一边产生旋转运动一边可靠地支承骨盆,从而相对于骨盆产生的运动而生成复原力。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支承压从斜下向斜上进行作用,如本实施方式所述,优选将S弹簧151与骨盆支承构件152一体设置。
如图1~图7所示,骨盆支承构件152由将珠状发泡体等加工成侧视呈大致L字状地形成。骨盆支承构件152具有在从正面观察的情况下以比S弹簧151窄的宽度形成且配置在S弹簧151的前表面侧的前表面覆盖部152a。在大致L字状的骨盆支承构件152的角部附近,在宽度方向上形成有外表面槽部152m,在比该外表面槽部152m靠后方部位的内表面侧形成有与下部框架150卡合的槽部152n。而且,外表面槽部152m以沿着躺椅间的连结杆330的后部侧的方式配置。当就座者向后方施加负载使得前表面覆盖部152a向后方斜下方旋转时,S弹簧151的反作用力进行作用,以从斜下方向斜上方按压而支承就座者的从骨盆至腰部的部位,与仅通过S弹簧151支承的情况相比,支承感提高。另外,更优选在S弹簧151的两端部附近安装有支承板(S弹簧支承板)151a。当骨盆支承构件152的前表面覆盖部152a向后方进行旋转运动时,该S弹簧支承板151a成为作用点,而通过该S弹簧支承板151a进行面支承,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承感。
在靠背框架100的侧框架110、120和第一上部框架130及第二上部框架140支承有本实施方式的基网(以下,称为“靠背用基网”)170。靠背用基网170形成为大致袋状,具有覆盖靠背框架100的正面侧的正面覆盖部171,并且具有覆盖背面侧的背面覆盖部172。
正面覆盖部171具有从第一上部框架130的各横向框架部131至与下部框架150对应的位置为止的大小。在正面覆盖部171具有向下方延伸的下方突出部176,该下方突出部176以绕入骨盆支承构件152的下侧的方式配设(参照图7)。背面覆盖部172绕过第二上部框架140的后缘侧并进而延伸至下部框架150附近(参照图2及图5)。
通过以这种方式使靠背用基网170拉伸设置,与就座者的体侧部对应的靠近侧框架110、120的部分成为向前后挠曲幅度小的部位,而沿着靠背用基网170的中心线的与脊柱对应的部分变得容易在前后方向上挠曲。由此,在转弯时在左右方向作用有惯力时,容易产生以脊柱为中心的旋转运动。在旋转运动产生时,若沿着中心线的部分在前后方向上挠曲,则S弹簧151及骨盆支承构件152的支承压进行作用。由此,防止身体向左右方向偏移。
靠背用基网170能够由在三维立体编织物、二维布帛、在二维布帛上层叠有一层以上的其他层的层叠构造的布帛等形成,然而优选使用张力方向上的复原性优异的三维立体编织物。需要说明的是,就三维立体编织物而言,例如,如日本特开2002-331603号公报、日本特开2003-182427号公报等所公开的那样,是具有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表面针织物和在该一对表面针织物间往复而将两者结合起来的多条连结线的立体的三维构造的织物。另外,在使用二维布帛的情况下,优选使用本申请人的在日本特开2008-259885号公报中公开的材料。该二维布帛中,竖线与横线的任意一方由弹性线构成,另一方由弹性比该弹性线小的普通线构成,将以长度为200mm、宽度为50mm切割出的试验片的从长度方向各端部靠内侧50mm的部位作为夹持量而沿着长度方向以50mm/分拉伸该试验片而进行测定,作为该测定出的拉伸特性而在沿着弹性线的配置方向拉伸时体现软化弹簧特性,并且在沿着普通线的配置方向拉伸时体现线形弹簧特性,作为由在靠背框架100拉伸设置的状态下与面方向大致垂直地加压时的负载-挠曲特性求出的弹簧常数,与由利用直径为30mm的压缩板加压时的负载-挠曲特性求出的弹簧常数相比,由利用直径为98mm的压缩板加压时的负载-挠曲特性求出的弹簧常数更高。根据该结构,具有与人的肌肉的负载特性同样的特性,从而能够实现适合感的增加、姿势支承性的提高等。当在二维布帛上层叠有其他层的情况下,能够使用层叠较薄的聚氨酯材料、无纺布等而成为两层的布帛的材料、在两张二维布帛间夹有较薄的聚氨酯材料、无纺布等的三层的布帛的材料等。
此处,如图3及图8所示,在靠背用基网170的正面覆盖部171设有接缝171a~171d。它们在从正面观察时以夹着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心线而左右对称地设置,由夹着中心线且在一侧从上端至下端相互大致平行地设置的两条一组的接缝171a、171b和在另一侧从上端至下端相互大致平行地设置的两条一组的接缝171c、171d以成为大致V字状的方式形成为越靠上部侧间隔越宽。接缝171a~171d例如以用8号的线将靠背用基网170的正面覆盖部171缝合的方式形成。在靠背用基网170为三维立体编织物的情况下,通过局部形成这种接缝171a~171d,由此在该部分使夹着连结线的一对表面针织物彼此在厚度方向上接近。因此,沿着形成有接缝171a~171d的线而赋予有预备压缩,从而在面方向(拉伸设置方向)产生残留应力。利用该残留应力,如上所述,使得局部刚性增加,其结果是,能够以接近均匀的压力支承凹凸多的人体。
在二维布帛层叠有较薄的聚氨酯材料、无纺布等的两层的布帛或在两张二维的布帛间夹有较薄的聚氨酯材料、无纺布等的三层的布帛也同样产生在三维立体编织物附有接缝171a~171d的情况下的该作用、效果。而且,在任意的情况下,在沿着接缝171a~171d的缝制线的方向进行拉伸时,产生形成接缝171a~171d的线的断裂,因此受到规定以上的冲击时的能量吸收性提高,而在仅由二维布帛构成的材料形成有接缝的情况下也同样具有该作用、效果。作为靠背用基网170所要求的拉伸特性等,即使在原材料状态下不满足其要求基准,通过缝合线而设置这种接缝171a~171d,也能够满足规定的要求基准。在使用原材料状态下的特性低的材料的情况下,靠背用基网170所要求的特性中,尤其是倾斜方向的强度(拉伸特性)不满足要求基准的情况居多。对此,若沿着相对于坯布状态的卷筒方向、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形成接缝171a~171d,能够显著提高向该方向的能量吸收性,故是优选的。因此,作为靠背用基网170,能够使用刚性更低的材料,从而有助于成本降低。
缝制线而形成接缝的条数、形成位置是任意的,可以为一条,但更优选将平行的两条接缝作为一组而在倾斜方向设置多条。作为上述方式,除上述的大致V字状的示例以外,例如,如图9所示,从正面观察时,接缝171e~171h能够以大致X字状交叉的方式形成,或者,如图10所示,从正面观察时,能够通过接缝171i~m形成大致菱形的接缝邻接而连续的大致菱形格子状。
另外,如图9所示形成为大致X字状的情况下的接缝171e~171h间的交叉部1711和如图10所示大致菱形格子的接缝171i~m间的交叉部1712、1713、1714优选以成为与就座者的从骨盆至腰部对应的部位的方式设置。交叉部1711~1714的四方被接缝包围,因此该部位的拉伸方向上的强度提高,并且厚度方向上的刚性也提高,从骨盆至腰部的支承力提高,姿势支承性提高。而且,交叉部1711~1714的强度提高,与此相对地,其上方部的强度降低,因此在收到大的冲击时,由该交叉部1711~1714承受就座者的冲击负载,并且在就座者的身体想要进一步向上方抬起时,上方部的接缝的线开始断裂而容易吸收能量。
需要说明的是,当上述的各接缝为基于一笔写出的要领而能够缝制的图案时,能够实现利用自动缝纫机的缝制,从而能够以更低成本实施。另外,形成接缝的线能够使用棉纱、合成纤维等,但为了提高拉伸特性而优选使用弹性线。
在如上所述,在座椅靠背部10配设靠背用基网170的状态下,表皮200(图1、图2等中如假象线所示)被覆盖,在表皮200与靠背用基网170之间配设有例如使用聚氨酯板的衬垫210(参照图6)。衬垫210分别设置在以脊柱为界的左右位置,穿过左右的衬垫210、210间的间隙而将表皮200与靠背用基网170缝制。通过具有衬垫210,能够使集中负载变为分散负载。另外,从衬垫210、210的各外侧缘覆盖侧框架110、120的外表面,在就座者的两侧配设有向前方鼓出的模压聚氨酯等的侧衬垫220、220,其外表面也被表皮200覆盖。通过如此设置侧衬垫220、220,提高了就座者的左右方向的姿势支承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由三维立体编织物构成的靠背用基网170形成有接缝171a~171d、171e~171h、171i~m,因此沿着形成有接缝的线而赋予有预备压缩,在面方向(拉伸设置方向)产生残留应力而使局部刚性增加,从而能够以接近均匀的压力支承凹凸多的人体。因此,体压分散性、姿势支承性优异,并且,如上所述,利用形成有接缝的线的断裂也能够提高冲击吸收性。
(试验例1)
在相对于厚度为3mm的三维立体编织物的卷筒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形成基于8号的聚酯制的线的接缝,在形成有接缝的方向即倾斜方向上进行了拉伸试验。在形成一条接缝的情况和空出2cm的间隔而平行地形成两条接缝的情况下进行了试验。另外,在作为形成接缝的线而使用一条由PTT纤维(聚对苯二甲酸亚丙基酯)构成的弹性线的情况下也同样进行了测定。而且,进行了与完全不形成接缝的情况的比较。图11及图12中示出了其结果。
由图11可知,在聚酯制的线的情况(图中,表示为“一条缝合线-1”、“两条缝合线-2”的数据)下,拉伸强度与接缝的有无无关而没有变化,而形成有接缝的情况的中途的负载值的上下变动量都很大,相对于此,未形成有接缝的情况以接近线形的方式增加。由此可知,这是形成接缝的线的断裂作用所起的作用,能量吸收性提高。另一方面,在弹性线的情况(图中,表示为“弹性线追加”)下,拉伸强度上升至约2.5倍。因此,在更高地设定强度的情况下,优选由弹性线形成接缝。而且,如图12所示,在通常使用时的位移量的范围(至约25mm的范围)内,成为两条缝合线的强度高、其次是一条缝合线、再其次是无缝合线的顺序。由此可知,通过设置线的接缝,在通常使用区域能够提高倾斜方向的强度。
(试验例2)
关于在试验例1中使用的厚度为3mm的三维立体编织物,对在靠背用基网170形成图8所示的大致V字状的接缝171a~171d的情况、形成图9所示的大致X字状的接缝171e~171h的情况、形成图10所示的大致菱形格子状的接缝171i~m的情况以及未形成接缝的情况分别测定了体压分散性。结果如图13~图16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各图的(a)是就座在使靠背框架100支承靠背用基网170、S弹簧151、S弹簧支承板151a、骨盆支承构件152、表皮200、聚氨酯板210、侧衬垫220等的图1~图7所示的完成状态的座席构造1的情况,各图的(b)是以在靠背框架100配设有靠背用基网170、S弹簧151、S弹簧支承板151a、骨盆支承构件152而未配设有表皮200、聚氨酯板210、侧衬垫220的状态就座的情况,各图的(c)是在此基础上以不配设骨盆支承构件152而在靠背框架100仅配设靠背用基网170、S弹簧151、S弹簧支承板151a的状态就座的情况,各图的(d)是以在靠背框架100仅配设靠背用基网170的状态就座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就座者为身高172cm、体重56kg的40岁年龄范围的男性。
首先,比较各图的(d)的仅配设靠背用基网170的情况,可知与图16(d)的无接缝的情况相比,图13(d)、图14(d)及图15(d)的情况在肩胛骨附近的支承面积大,体压分散性高。其中,图15(d)的大致菱形格子状的情况的体压分散性高。
而且,在比较了各图的(b)、(c)彼此的情况下,可知图13(b)、(c)和图14(b)、(c)及图15(b)、(c)的在从骨盆上部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压均显著变高,而图16(b)、(c)的无接缝的情况的在从骨盆上部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压比它们低。即,当组合设有接缝的靠背用基网170和S弹簧151、骨盆支承构件152等时,靠背用基网170的刚性提高,由此能够显著发挥利用S弹簧151、骨盆支承构件152等的在从骨盆上部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力。
另一方面,在比较各图的(a)彼此的情况下,与上述情况相反地,图16(d)的无接缝的情况的从骨盆上部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压显著变高,相对于此,图13(a)、图14(a)及图15(a)的从骨盆上部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压均低于图16(d)的无接缝的情况。这是由于在无接缝的情况下刚性低,因此组合靠背用基网170和S弹簧151、骨盆支承构件152等的支承力小,与之相应地,表皮200及聚氨酯板210的负担变大,在组装状态下,从骨盆上部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压显著变高,从体压分散性的角度出发,均差于在靠背用基网170设置有接缝的任意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在比较设有接缝的图13(a)、图14(a)及图15(a)的情况下,从体压分散性的角度出发,图13(a)的大致V字状的情况的支承压的偏差小,因而可认为最为优异。
根据上述的试验例,通过在靠背用基网170形成接缝,能够提高从骨盆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力,因此就座者的背筋容易自然伸展,容易柔和地保持腹部,从而骨盆附近以外的身体部位可以充分保持活动的自由度。因此,在像车内这种狭窄空间之中,能够顺畅且自由地变更姿势,促进顺畅的呼吸运动,容易使就座者成为副交感神经优越的放松状态。另外,提高从骨盆至腰部附近的支承力,并且在肩胛骨附近的支承面积大且为柔和的支承力,因此抗重力肌容易放松,抑制了头部的摇动而使视线稳定,从而即使在像行驶中这种动态的环境下也能够发挥稳定的姿势保持性。
(试验例3)
关于能否成为副交感神经优越的放松状态,进行了利用了生理指标的舒适性评价试验。被试验者为两名具有模范的驾驶技能的70岁年龄范围的男性(被试验者A、B)。被试验者A在将图1~图8所示的座席构造(靠背用基网170的接缝呈图8的大致V字状(以下,称为“开发座椅”))装配在驾驶席的车辆中驾驶。被试验者B使一般的聚氨酯座椅的座椅靠背部的表面支承如下的驾驶缓冲件(以下,称为“体侧缓冲座椅”)而实施驾驶,该驾驶缓冲件载置在座席之上而使用,且具备发挥与骨盆支承构件152、S弹簧151等同样功能的构造,在其前表面配置附有图8的大致V字状的接缝的三维立体编织物,进而用表皮覆盖其表面。
实验将检测背部的体表脉波(APW)的传感器装入开发座椅及体侧缓冲座椅的靠背部而测量驾驶中的APW的变化。通过本申请人作为日本特愿2011-108909号等而提出的定量化方法将其测量结果表示为身体状况图谱及感觉应答图谱。该方法是,对提取出的APW进行频率分析,关于成为对象的解析区间,将解析波形表示于两对数轴表示,将其解析波形分为低频带、中频带、高频带,根据划分的解析波形的倾斜度和整体的解析波形的形状并基于一定的基准进行解析波形的分数化,将结果分配在坐标轴。身体状况图谱将自律神经系统的控制的状态视为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平衡,感觉应答图谱使心拍变动的变化的状态与身体状况图谱重叠。图17及图18为其结果,从开始点至第一点的解析区间的时间间隔均为约40分,至此以后的时间间隔均为约10分。
根据图17及图18,使用开发座椅的被试验者A的身体状况始终维持精力充沛状态而提高了适应性,而感觉应答为集中力逐渐提高。由此推断为被试验者A具有发挥持续的集中力的性质,能够判定为开发座椅至少不阻碍身体状况的维持与集中力的提高。
可以观察到,使用了体侧缓冲座椅的被试验者B在开始驾驶时身体状况变得不活跃,感觉应答沉静化而呈减少能量消耗量的趋势。该趋势可能促进体侧缓冲座椅的特性。但是,在高速公路堵塞时,根据感觉应答急剧沉静化和之后满足与不满足活跃切换,能够推断为被试验者B具有容易厌烦而可以发挥突发的集中力的性质,这也可以认为是可能带来了减少能量消耗量的趋势。
(试验例4)
关于图1~图8所示的座席构造(靠背用基网170的接缝为图8的大致V字状(以下,称为“开发座椅”)),进行了振动试验。此时,根据三个设定条件改变S弹簧151中的S弹簧支承板151a的安装位置而进行试验。第一设定条件(体侧支承条件)为,将左右的S弹簧支承板151a、151a的中心安装在位于从侧框架110、120的各自靠近靠背用基网的中心线而分离85mm的位置的情况,第二设定条件(内侧条件)为,安装在同样靠近中心线地分离115mm的位置(相当于就座者的脊背的重心位置)的情况。第三设定条件(体侧支承+中央支承条件)为,两个S弹簧支承板151a、151与第一设定条件同样地进行配置,而第三个S弹簧支承板151a追加在两者的中央地配置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由构成座席构造的靠背框架100及缓冲框架形成的座椅框架的固有频率为通过敲打试验得到的45Hz的座椅框架。这是基于如下的本发明人的见解而得到的,即,将座椅框架的固有频率设为40~50Hz则难以传播来自框架的振动,通过增大对成为运动的支点的肩部进行支承的缓冲材料的阻尼比而消除触底感,从而体重施加在座椅框架,腰部变得容易向前后运动,而能够抑制在肩部及头部产生的前后活动。
实验将机动车用座椅设置在仅在上下方向振动的加振器上而测量加振器上的上下加速度、和开发座椅的座椅靠背部的上部的前后方向的加速度。输入条件为,基于0.5~25Hz的频带且振幅为0.5mm的正弦波对数扫描的上下方向振动。
由图19可知,与体侧支承条件相比,在内侧条件下,在5Hz附近的共振频带的传递率降低,而在15Hz以上的高频带的传递率增高,产生所谓的凸凹不平感。在体侧支承+中央支承条件下也得到同样的结果,然而与内侧条件相比其趋势较低。据此,可知最适合腰部支承的是体侧支承条件。即,将S弹簧支承板151a作为作用点的骨盆支承构件152的运动的作用点优选如第一设定条件(体侧支承条件)那样以偏移至比就座者的脊背的重心位置靠外侧约30mm的方式进行设定。需要说明的是,这在通过在靠背用基网170形成接缝而提高刚性的情况也同样适用,优选将大致V字状、大致X字状、大致菱形格子状等的接缝设为,使在与之同样的位置即偏移至比就座者的脊背的重心位置靠外侧约30mm的位置的面刚性显著提高。
在上述说明中,对在靠背用基网170设有接缝的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被座椅缓冲部30的缓冲框架300支承的基网(以下,称为“缓冲用基网”)310设置接缝310a。
此处,就缓冲用基网310而言,例如,如图20所示,以架设在构成缓冲框架300的前后的支承框架301、302间的方式配设。另外,任意的至少一方,在图20的示例中前侧的支承框架301设置为借助扭杆303而能够弹性地向前后活动。因此,当人就座在座椅缓冲部30时,缓冲用基网310以坐骨结节附近为中心陷入,前侧的支承框架301随着扭杆303的弹性向后方转动,由平衡点支承。因在行驶中输入来的来自地板的振动而使得前侧的支承框架301弹性地前后活动,而吸收振动。
由于缓冲用基网310发挥这种功能,因此需要能够从臀部下可靠地支承就座者。因此,当在缓冲用基网310也形成接缝310a时,优选设置在包括以支承坐骨结节的部位A为大致中心的规定范围在内的位置。尤其是,更优选包括以支承坐骨结节的部位A为大致中心的直径为200mm的范围地形成。由此,以坐骨结节附近为中心而支承臀部的部位的面刚性提高,支承力上升,从而能够降低就座时的触底感。
而且,如图21所示,也能够设为在缓冲用基网310且在支承大腿部的部位(缓冲用基网310的靠近前后方向中央和靠近前方的位置)形成有接缝310b的结构。通过该结构,抑制了就座时的大幅度的陷入,有助于触底感的降低,并且,起到了防止因行驶时的振动等、长时间就座造成臀部向前方移动的堤坝的作用,从而能够提高就座姿势的稳定性。而且,设于坐骨结节附近的接缝310a与设于大腿部附近的接缝310b的任意一方分别起到上述的功能,当然也可以设置两方。
需要说明的是,就接缝310a、310b而言,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优选在缓冲用基网310具有至少一条形成于倾斜方向的线,且能够以大致V字状、大致X字状、大致菱形格子状等形成。而且,如图20及图21所示,若设为从上方观察时使两个三角形的顶点彼此重合的、能够基于一笔写出的要领形成的形状的接缝310a、310b,如上所述,则能够用自动缝纫机容易地形成,从而有助于进一步的低成本化。
工业实用性
上述的说明示出了将本发明应用在机动车等交通工具用的座椅的情况,但并不限定于此,也能够应用在公务用椅子、家具用的沙发等。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  座席构造
10  座椅靠背部
100  靠背框架
110、120  侧框架
130  第一上部框架
140  第二上部框架
150  下部框架
151  S弹簧
151a  S弹簧支承板
152  骨盆支承构件
170  靠背用基网
171a~m  接缝
30  座椅缓冲部
300  缓冲框架
310  缓冲用基网
310a、310b  接缝

Claims (16)

1.一种基网,该基网覆盖于座席构造的座椅靠背部或座椅缓冲部中的表层缓冲部,且被靠背框架或缓冲框架拉伸支承,其特征在于,
所述基网由三维立体编织物形成,该三维立体编织物通过用连结线将相互分离配置的一对表面针织物彼此结合起来而形成,使夹着所述连结线的一对表面针织物彼此在厚度方向上接近的接缝通过局部缝制来设置,利用所述接缝而在厚度方向上赋予规定的预备压缩,从而在拉伸方向上产生残留应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网,其中,
所述接缝设置在包括对从骨盆至腰部进行支承的部位在内的位置,且被所述靠背框架拉伸支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网,其中,
所述接缝设置在包括以对坐骨结节进行支承的部位为大致中心的规定范围在内的位置及对大腿部进行支承的部位中的至少任一方,且被所述缓冲框架拉伸支承。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其中,
沿着相对于所述三维立体编织物的卷筒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而设有所述接缝。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其中,
形成有一组以上的空出规定间隔的大致平行的两条所述接缝的组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网,其中,
形成有两组以上的所述大致平行的两条接缝的组合,且所述两组接缝的组合在至少一处位置交叉。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基网,其中,
所述接缝以使大致平行的两条所述接缝成为大致V字状、大致X字状或大致菱形格子状的方式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其中,
所述接缝是通过基于一笔写出的要领进行缝制而形成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其中,
形成所述接缝的线为弹性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其中,
所述基网代替所述三维立体编织物而使用在二维的布帛或三维立体编织物上层叠有一层以上的其他层的层叠构造的布帛而成。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其中,
所述基网代替所述三维立体编织物而使用二维的布帛而成。
12.一种座席构造,该座席构造具备座椅靠背部与座椅缓冲部,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座椅靠背部的靠背框架拉伸支承的基网由权利要求1、2、4~11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构成。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座席构造,其中,
在被所述座椅靠背部的靠背框架拉伸的基网的里侧,在所述靠背框架中的比上下方向中央部靠下方的位置处具有在宽度方向上架设的面状弹簧构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座席构造,其中,
所述座席构造还具有骨盆支承构件,该骨盆支承构件具备覆盖所述面状弹簧构件的前表面的前表面覆盖部,且被所述面状弹簧构件弹性地支承。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座席构造,其中,
在所述面状弹簧构件上以夹着所述座椅靠背部的中心线在左右方向上空出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支承板,该支承板以面支承所述骨盆支承构件且成为所述骨盆支承构件的旋转运动的作用点。
16.一种座席构造,该座席构造具备座椅靠背部与座椅缓冲部,其特征在于,
被所述座椅靠背部的靠背框架拉伸支承的基网由权利要求1、3、4~11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网构成。
CN201280057808.2A 2011-11-25 2012-11-23 基网及座席构造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26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8352 2011-11-25
JP2011258352A JP5888776B2 (ja) 2011-11-25 2011-11-25 ベースネット及び座席構造
PCT/JP2012/080397 WO2013077437A1 (ja) 2011-11-25 2012-11-23 ベースネット及び座席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8268A true CN103958268A (zh) 2014-07-30
CN103958268B CN103958268B (zh) 2016-08-24

Family

ID=484698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7808.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58268B (zh) 2011-11-25 2012-11-23 基网及座席构造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738196B2 (zh)
EP (1) EP2783911B1 (zh)
JP (1) JP5888776B2 (zh)
CN (1) CN103958268B (zh)
MX (1) MX355223B (zh)
WO (1) WO20130774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92663B (zh) * 2013-07-14 2018-04-27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升降机构及交通工具用座椅
EP3197777B1 (en) * 2014-09-24 2021-06-02 B/E Aerospace, Inc. Seat pan assembly with encased comfort spring
JP6632985B2 (ja) * 2014-10-16 2020-01-22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座席支持機構、座席構造及びサスペンションシート
CN107444213A (zh) * 2017-07-20 2017-12-08 长春汽富晟李尔汽车座椅系统有限公司 腰部支撑良好且透气的汽车座椅靠背
JP6604489B2 (ja) * 2018-03-26 2019-11-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構造
JP7166991B2 (ja) * 2019-07-01 2022-11-08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
US11744375B2 (en) 2021-07-14 2023-09-05 Anthro Form, Llc Seat configuration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6760A (zh) * 2000-09-29 2002-05-01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车辆座椅
CN1446714A (zh) * 2002-03-27 2003-10-08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座椅结构
CN1531401A (zh) * 2001-05-16 2004-09-22 ������������ʽ����
JP2006345953A (ja) * 2005-06-13 2006-12-28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構造
JP2006345952A (ja) * 2005-06-13 2006-12-28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用ベースネット支持機構及び座席構造
US20080079299A1 (en) * 2006-09-05 2008-04-03 Nubax Limited Seating support system processes and products thereby including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tools
JP2011224049A (ja) * 2010-04-15 2011-11-10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789342B2 (ja) 2001-05-10 2011-10-12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クッション材、シート及びパイル糸の植毛方法
JP3592317B2 (ja) * 2001-07-04 2004-11-24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シート
JP4050511B2 (ja) 2001-12-20 2008-02-20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座席構造
JP4243669B2 (ja) 2002-03-27 2009-03-25 株式会社デルタツーリング 座席構造
JP5373564B2 (ja) 2009-11-19 2013-12-18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インスツルメンツ 電子部品外段取り装置及び電子部品外段取り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46760A (zh) * 2000-09-29 2002-05-01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车辆座椅
CN1531401A (zh) * 2001-05-16 2004-09-22 ������������ʽ����
CN1446714A (zh) * 2002-03-27 2003-10-08 株式会社三角工具加工 座椅结构
JP2006345953A (ja) * 2005-06-13 2006-12-28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構造
JP2006345952A (ja) * 2005-06-13 2006-12-28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用ベースネット支持機構及び座席構造
US20080079299A1 (en) * 2006-09-05 2008-04-03 Nubax Limited Seating support system processes and products thereby including high performance applications and tools
JP2011224049A (ja) * 2010-04-15 2011-11-10 Delta Tooling Co Ltd 座席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MX2014006300A (es) 2014-06-23
US9738196B2 (en) 2017-08-22
EP2783911A4 (en) 2015-04-22
JP5888776B2 (ja) 2016-03-22
CN103958268B (zh) 2016-08-24
JP2013112084A (ja) 2013-06-10
WO2013077437A1 (ja) 2013-05-30
US20140339878A1 (en) 2014-11-20
EP2783911A1 (en) 2014-10-01
MX355223B (es) 2018-04-09
EP2783911B1 (en) 2018-0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58268A (zh) 基网及座席构造
KR101054201B1 (ko) 시트
JP4709496B2 (ja) シート構造
TWI279205B (en) Seat
CN100410101C (zh) 低频振动结构和低频振动座椅
CN101346254B (zh) 乘坐物用座
JP6259255B2 (ja) シート
EP1547488A1 (en) Seat
TW200304362A (en) Seat structure
CN103517828B (zh) 座椅衬垫及车用座椅
JP2002336076A (ja) クッション構造
WO2013032013A1 (ja) 生体信号検出機構
CN106413480A (zh) 座位用座垫构件支承机构以及座位结构
JP2016077511A (ja) ランバーサポート構造及び座席構造
US11155193B2 (en) Seat cushion for vehicle seat and vehicle seat
JP5582500B2 (ja) ランバー支持部材、輸送機器用座席構造及びシート用クッション
JP5570056B2 (ja) 座席構造
JP5769073B2 (ja) 座席構造
JP5210043B2 (ja) 座席構造
JP6630033B2 (ja) 椅子
JP2005046355A (ja) シート用面状支持部材
JP2002199955A (ja) 3次元ネットを有するシート
WO2012176739A1 (ja) 座席構造
JP6198758B2 (ja) ソファ
JP2019135118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バッ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