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57092A -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 Google Patents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57092A
CN103957092A CN201410213179.9A CN201410213179A CN103957092A CN 103957092 A CN103957092 A CN 103957092A CN 201410213179 A CN201410213179 A CN 201410213179A CN 103957092 A CN103957092 A CN 1039570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nent carrier
sequence
reference signal
frequency resource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21317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57092B (zh
Inventor
岩井敬
二木贞树
高田智史
今村大地
小川佳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n Patent Trust Inc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570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70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570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570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04L25/0226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sounding signals per 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4Channel estimation using sounding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202Channel estimation
    • H04L25/022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respons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159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operating in the frequency domai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49Demodulators
    • H04L27/26524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or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de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demodulation
    • H04L27/26526Fast Fourier transform [FFT] or 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 [DFT] demodulators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circuits for demodulation with inverse FFT [IFFT] or inverse DFT [IDFT] demodulators, e.g. standard 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C-FDMA] receiver or DFT sprea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DFT-SOFD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04L5/001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the frequencies being arranged in component carri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04L27/261Details of reference signals
    • H04L27/2613Structure of the reference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iscrete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在使用频率方向相互隔开配置了的n(n为2以上的自然数)个频带块(这里,对应于集群)发送参考信号的终端(100)中,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基于频带块的数n,在第1形成方法与第2形成方法之间切换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另外,阈值设定单元(105)基于频带块间的频率间隔调整切换阈值。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选择,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Description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0年1月28日、申请号为201080005700.X、发明名称为“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正在研究在作为3GPP LTE(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Long-term Evolution,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长期演进)的演进的高级LTE(LTE-Advanced)的上行线路中,使用连续频带发送和非连续频带发送双方(参照非专利文献1)。也就是说,在从各个无线通信终端装置(以下简称为“终端”)至无线通信基站装置(以下简称为“基站”)的通信中,切换连续频带发送与非连续频带发送。
连续频带发送是将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RS:Reference Signal)分配到连续的频带进行发送的方法。例如,如图1所示,在连续频带发送中,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被分配到连续的发送频带。在连续频带发送中,基站基于各个终端的每个频带的接收质量,能够对于各个终端分配连续的频带,获得频率调度效果。
另一方面,非连续频带发送是将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分配到分散在宽广的频带中的非连续的频带进行发送的方法。例如,如图2所示,在非连续频带发送中,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能够被分配到分散在整个频带的发送频带。相对于连续频带发送,在非连续频带发送中提高了对各个终端的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的频带分配的自由度,因此,能够获得更大的频率调度效果。另外,非连续频带发送能够减少一个终端的数据信号或参考信号全部落入衰减的谷底的几率。也就是说,根据非连续频带发送,能够获得频率分集效应,能够抑制接收特性的劣化。
另外,在LTE中,终端如图1和图2所示,以同一发送频带发送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参照非专利文献2)。然后,基站使用参考信号对分配了各个终端的数据信号的发送频带的信道估计值进行估计,并使用该信道估计值解调数据信号。
另外,在LTE中,作为用于上行线路的传输路径估计的参考信号,适用所谓具有较高抑制干扰效果的循环移位序列的正交码(参照非专利文献3)。通过以不同的循环移位量移位对分配到各个基站(小区)的每个基站(小区)的一个代码序列(ZC序列),获得相互正交的多个循环移位序列。循环移位序列间的移位量设定得比多路径传输路径的延迟时间大。如图3所示,终端将以对每个终端或每个天线不同的循环移位量生成了的循环移位序列发送。基站接收在传输路径上被复用了的多个循环移位序列,进行接收信号和基本代码序列之间的相关运算,取得对应于各个循环移位序列的相关值。也就是说,如图4所示,对应于循环移位序列(CS#2)的相关值出现在相当于从出现对应于循环移位序列(CS#1)的相关值的位置偏移了循环移位宽度Δ的位置。通过将循环移位宽度Δ设定得比多路径传输路径的延迟时间大,能够提取存在期望波的入射波的区间(检测窗)的相关值。
这里,作为非连续频带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考虑两种方法。首先,在图5所示的发送方法(a)中,从一个代码序列生成参考信号。也就是说,以对应于各个连续频带(以下称为“集群”)的带宽的宽度分割一个代码序列,将得到了的部分序列分配到各个集群发送。
另一方面,在图6所示的发送方法(b)中,从多个代码序列生成参考信号。也就是说,生成多个对应于各个集群的带宽的代码序列,将各个代码序列分配到集群发送。
现有技术文献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R1-090257,Panasonic,″System performance of uplinknon-contiguous resource allocation″
非专利文献2:3GPP TS36.212V8.3.0,″E-UTRA Multiplexing and channelcoding(Release8),″2008-05
非专利文献3:3GPP TS36.211V8.3.0,″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Release8),″2008-05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上述非连续频带发送的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存在以下的课题。
发送方法(a)与发送方法(b)相比,能够增长代码序列(相关长度)。也就是说,发送方法(a)具有能够减轻干扰的优点。具体而言,在使用ZC序列作为代码序列的情况下,在将序列长度设为N时,ZC序列间的互相关值恒定,为在序列长度N为2倍时,互相关值为倍,能够将小区间干扰功率值抑制降低3dB。
然而,发送方法(a)存在以下的问题,即:在集群数多、或集群间的频带上信道变动较大时,信道估计精度劣化。如图7所示,在采用了发送方法(a)时,基站通过在频域对连结以多个集群接收到的参考信号并将其恢复为一个代码序列的接收参考信号和参考信号副本进行复数除法运算,并将除法运算结果以IDFT处理变换为时域而获得相关值(也就是延迟分布(delay profile))。在参考信号的连结点,信道变动不连续,发生起因于该不连续性的干扰。由于集群数越多不连续点增加越多,因此,该干扰变大。另外,在集群数多时,每个集群的带宽小,相关长度小,所以抑制干扰效果减小,干扰的影响进一步增大。这样,在干扰增加时,期望波的检测精度劣化,并且难以进行多个循环移位序列的分离,因此,信道估计精度也极大地劣化。
另一方面,发送方法(b)存在以下的优点,即:在集群间信道变动大时,能够防止信道估计精度的劣化。如图8所示,在采用了发送方法(b)时,基站通过将各个集群的接收参考信号和参考信号副本在频域进行复数除法运算,并将除法运算结果以IDFT处理变换为时域而获得相关值(延迟分布)。在发送方法(b)中,由于不存在发送方法(a)的这种信道变动的不连续点,因此,能够防止发生干扰。
然而,与发送方法(a)相比,在发送方法(b)中,每个集群的序列长度(相关长度)缩短,因此,存在抑制干扰效果减小而导致信道估计精度劣化的问题。例如,在集群数为2,并且两个集群的带宽相等时,发送方法(b)的干扰电平比发送方法(a)的干扰电平增加3dB。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提高信道估计精度的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使用在频率方向上相互隔开配置了的n(n为2以上的自然数)个频带块发送参考信号,所述无线发送装置的一个形态所采用的结构包括:形成单元,基于第1形成方法或第2形成方法,形成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1形成方法通过将一个基本代码序列分割为与各个频带块匹配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部分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2形成方法通过与各个频带块匹配地调整n个基本代码序列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代码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以及切换单元,基于切换阈值和所述频带块的数n,在所述第1形成方法和所述第2形成方法之间切换所述形成单元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用于使用在频率方向上相互隔开配置了的n(n为2以上的自然数)个频带块发送参考信号,所述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一个形态包括:形成步骤,基于第1形成方法或第2形成方法,形成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1形成方法通过将一个基本代码序列分割为与各个频带块匹配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部分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2形成方法通过与各个频带块匹配地调整n个基本代码序列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代码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以及切换步骤,基于切换阈值和所述频带块的数n,在所述第1形成方法和所述第2形成方法之间切换所述形成单元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发送装置,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发送参考信号,包括:生成单元,生成序列;以及映射单元,将生成的所述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映射到由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本发明的接收装置,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接收参考信号,包括:接收单元,接收作为参考信号生成的序列,即接收映射到由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的所述序列;以及估计值计算单元,使用接收到的所述序列计算信道估计值,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所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所述频率资源上;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所述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本发明的发送方法,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发送参考信号,包括如下步骤:生成步骤,生成序列;以及映射步骤,将生成的所述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映射到由被分配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所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所述频率资源上,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本发明的接收方法,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接收参考信号,包括如下步骤:接收步骤,接收作为所述参考信号生成的序列,即接收映射到由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的所述序列;以及计算步骤,使用接收到的所述序列计算信道估计值,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使用了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的参考信号的发送,其对以下处理进行控制:生成处理,生成序列;以及映射处理,将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映射到由被分配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本发明的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使用了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其对以下处理进行控制:接收处理,接收作为参考信号生成的序列,即接收映射到由被分配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以及计算处理,使用接收到的所述序列计算信道估计值,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提高信道估计精度的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连续频带发送的图。
图2是用于说明非连续频带发送的图。
图3是用于说明循环移位序列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对应于循环移位序列的相关值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非连续频带发送中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a)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非连续频带发送中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b)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参考信号发送方法(a)中的问题点的图。
图8是用于说明参考信号发送方法(b)中的问题点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终端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1是表示图10中的信道估计单元的结构的方框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3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切换控制的图。
图14是用于说明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切换中使用的阈值的调整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切换控制的图。
图16是用于说明适用了高级LTE时的实施例的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8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切换控制的图。
图19是用于说明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切换中使用的阈值的调整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终端的结构]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终端100的结的方框图。在图9中,终端100包括:RF接收单元101、解调单元102、解码单元103、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104、阈值设定单元105、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编码单元108、调制单元109、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变换)单元110、映射单元111、IFFT(Inverse 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立叶逆变换)单元112、以及RF发送单元113。
RF接收单元101对通过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将进行了接收处理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102。
解调单元102对从RF接收单元101接收的信号进行均衡处理和解调处理,将进行了这些处理的信号输出到解码单元103。
解码单元103对从解调单元102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提取接收数据和控制信息。
编码单元108将发送数据编码,将获得了的编码数据输出到调制单元109。
调制单元109将从编码单元108接收的编码数据进行调制,将调制信号输出到FFT单元110。
FFT单元110对从调制单元109接收的调制信号进行FFT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映射单元111。
映射单元111根据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104接收的频率分配信息,将从FFT单元110接收的数据信号、和从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接收的参考信号映射到频域的资源上,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IFFT单元112。
阈值设定单元105调整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的切换阈值。阈值设定单元105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104接收有关集群的信息,基于集群间的频率间隔,调整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的切换阈值。
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104接收有关集群的信息,将集群数和切换阈值进行大小比较,基于比较结果,确定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通过将确定了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识别信息输出到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切换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104将关于参考信号和数据信号的频率分配信息(包含集群数、各个集群的频率位置以及带宽)发送到阈值设定单元105、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以及映射单元111。资源分配信息的内容从后述的基站200通知给终端100,通过RF接收单元101、解调单元102、以及解码单元103而输入到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104。
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根据从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接收的识别信息表示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生成参考信号,并输出到映射单元111。如上所述,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存在第1形成方法(发送方法(a))、和第2形成方法(发送方法(b)),第1形成方法(发送方法(a))通过将一个基本代码序列分割为对应于各个集群的长度,从而形成对应于集群数数量的部分序列作为参考信号;第2形成方法(发送方法(b))通过根据各个集群调整对应于集群数的数量的基本代码序列的长度,从而形成对应于集群数的数量的代码序列作为参考信号。
IFFT单元112对从映射单元111接收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RF发送单元113。
RF发送单元113对从IFFT单元112接收的信号进行D/A变换、上变频、放大等发送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通过天线无线发送到基站200。
[基站的结构]
图1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1的基站200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0中,基站200包括:RF接收单元201、DFT(Discrete Fourier transform,离散傅立叶变换)单元202、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204、阈值设定单元205、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信道估计单元207、频域均衡单元208、IFFT单元209、解调单元210、以及解码单元211。
RF接收单元201对通过天线接收到的信号进行下变频、A/D变换等接收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DFT单元202。
DFT单元202对从RF接收单元201接收的信号进行DFT处理,将其从时域变换成频域的信号。然后,DFT单元202将频域的信号输出到解映射单元203。
解映射单元203根据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204接收的频率分配信息,从由DFT单元202接收的频域的信号中提取数据信号和参考信号。然后,解映射单元203将所提取的数据信号输出到频域均衡单元208,将参考信号输出到信道估计单元207。
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204将分配给了终端100的频率分配信息(包含集群数、各个集群的频率位置以及带宽)输出到阈值设定单元205、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以及解映射单元203。再者,资源分配信息的内容预先从基站200通知终端100。
阈值设定单元205调整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的切换阈值。阈值设定单元205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204接收有关集群的信息,基于集群间的频率间隔,调整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的切换阈值。
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将信道估计单元207的信道估计方法,切换为对应于终端100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信道估计方法。也就是说,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204接收有关集群的信息,将集群数和切换阈值进行大小比较,基于比较结果,确定信道估计单元207的信道估计方法。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通过将确定了的信道估计方法的识别信息输出到信道估计单元207,切换信道估计单元207的信道估计方法。
信道估计单元207根据从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接收的识别信息表示的信道估计方法进行信道估计,将信道估计结果输出到频域均衡单元208。在后面详细说明信道估计单元207的结构。
频域均衡单元208使用从信道估计单元207接收的信道估计结果(也就是传输路径的频率响应),对从解映射单元203接收的数据信号进行均衡处理。然后,频域均衡单元208将均衡结果输出到IFFT单元209。
IFFT单元209对从频域均衡单元208接收的数据信号进行IFFT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解调单元210。
解调单元210对从IFFT单元209接收的信号进行解调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解码单元211。
解码单元211对从解调单元210接收的信号进行解码处理,输出获得了的接收数据。
图11是表示信道估计单元207的结构的方框图。在图11中,信道估计单元207包括:切换开关220、估计处理单元230、以及估计处理单元240。
切换开关220基于从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接收的识别信息,将从解映射单元203接收的参考信号的输出对象切换为估计处理单元230或估计处理单元240。
估计处理单元230执行与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对应的第1信道估计方法。估计处理单元230包括:集群合成单元231、除法单元232、IFFT单元233、屏蔽处理单元234、以及DFT单元235。
集群合成单元231将由终端100发送参考信号上使用了的多个集群在频域进行连结,将由此获得了的接收参考信号输出到除法单元232。
除法单元232将从集群合成单元231接收的接收参考信号以参考信号副本(也就是终端100发送的参考信号)进行复数除法运算。然后,除法单元232将除法运算结果(也就是相关值)输出到IFFT单元233。
IFFT单元233对从除法单元232接收的信号进行IFFT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屏蔽处理单元234。
作为期望的期望波的提取手段的屏蔽处理单元234,通过基于由终端100使用了的循环移位量,对从IFFT单元233接收的信号(相当于延迟分布)进行屏蔽处理,提取存在所希望的循环移位序列的相关值的区间(检测窗)的相关值。然后,屏蔽处理单元234将提取出的相关值输出到DFT单元235。
DFT单元235对从屏蔽处理单元234输入的相关值进行DFT处理,将获得了的信号输出到频域均衡单元208。从该DFT单元235输出的信号是估计了信道变动(也就是传输路径的频率响应)的信道估计值。
估计处理单元240执行与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对应的第2信道估计方法。估计处理单元240包括:集群提取单元241、对应于各个集群的估计值计算单元241-1~n。估计值计算单元242包括:除法单元243、IFFT单元244、屏蔽处理单元245、以及DFT单元246。
集群提取单元241将由终端100发送参考信号中使用了的n个集群分别输出到估计值计算单元242-1~n。在估计值计算单元242中,进行与在除法单元232、IFFT单元233、屏蔽处理单元234、以及DFT单元235中进行了的处理同样的处理。
[终端的动作]
下面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终端100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终端100中,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控制参照信息生成单元107而切换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上述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发送方法(a))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发送方法(b))存在图12所示的关系。也就是说,使用了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时的信道估计精度与集群数无关地保持恒定。另一方面,使用了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时的信道估计精度存在随着集群数增加而降低的倾向。因此,以某个集群数N为界,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逆转。也就是说,在集群数为N以下时,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超过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另一方面,在集群数大于N时,反之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超过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
因此,通过将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与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逆转的点的集群数用作切换阈值,能够根据集群数选择对于信道估计精度更有利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通过进行这样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切换控制,基站200能够获得图13的实线所示的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如图14所示,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存在对集群间的频率间隔的依赖性。也就是说,集群间的频率间隔越窄,信道估计精度曲线越向上方偏移。因此,在集群间的频率间隔发生变化时,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逆转的点也偏移。
因此,通过阈值设定单元105基于集群间的频率间隔调整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的切换阈值,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选择。
总结以上说明的终端100的发送方法的切换控制,即如图15所示。也就是说,在频率间隔为Y以上时,N1用作切换阈值,根据该阈值和集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切换发送方法(a)与发送方法(b)。另一方面,在频率间隔小于Y时,N2用作切换阈值。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使用频率方向相互隔开配置了的n(n为2以上的自然数)个频带块(这里,对应于集群)发送参考信号的终端100中,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基于频带块的数n,在第1形成方法和第2形成方法之间切换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由此,能够选择对于信道估计精度更有利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其结果,能够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在终端100中,阈值设定单元105基于频带块间的频率间隔调整切换阈值。
由此,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选择,其结果,能够进一步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再者,在以上的说明中,说明了将各个集群作为一个频带块处理的情况。然而,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将由多个集群构成的频带块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集群同等地进行处理。也就是说,在存在多个由多个集群构成的频带块时,也可以采用以下的第1形成方法、和第2形成方法,即:第1形成方法通过将一个基本代码序列分割为对应于各个频带块的长度,从而形成对应于频带块数份数的部分序列作为参考信号;第2形成方法通过匹配于各个频带块地调整对应于频带块数份数的基本代码序列的长度,从而形成对应于频带块数份数的代码序列作为参考信号。
例如,作为高级LTE(LTE-Advanced)中的规定的系统带宽的分量载波相当于该频带块。分量载波因信令的格式的限制等而被定义可包含的集群数的最大值。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分量载波的数,切换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例如,在分量载波内的集群数的最大值为2的情况下,如图16所示,在分量载波数为1时选择发送方法(a),另一方面,在分量载波数为2以上时,选择发送方法(b),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1同样的效果。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2中,基于“集群带宽”切换参考信号的形成方法。也就是说,除了基于切换阈值和集群数n,还基于n个集群的合计带宽而切换参考信号的形成方法。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终端和基站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了的终端和基站的结构相同。因此,也是用图9和图10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终端和基站。
[终端的结构]
实施方式2的终端100的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104接收有关集群的信息,首先,计算“集群带宽”。该“集群带宽”表示每一集群的平均带宽,通过将n个集群的合计带宽除以集群数n而得到。
然后,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将集群带宽和切换阈值进行大小比较,基于比较结果,确定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通过将确定了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识别信息输出到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切换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基站的结构]
另外,本实施方式2的基站200的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将信道估计单元207的信道估计方法,切换为对应于终端100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的信道估计方法。也就是说,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从资源分配信息设定单元204接收有关集群的信息,与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同样,首先,计算“集群带宽”。
然后,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将集群带宽和切换阈值进行大小比较,基于比较结果,确定参考信号生成单元107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信道估计控制单元206通过将确定了的信道估计方法的识别信息输出到信道估计单元207,切换信道估计单元207的信道估计方法。
[终端的动作]
如上所述,在终端100中,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控制参照信息生成单元107而切换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在横轴取集群带宽时,上述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发送方法(a))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发送方法(b))存在图17所示的关系。
具体而言,如图17所示,发送方法(a)的性能取决于集群带宽,集群带宽越小发送方法(a)的性能越劣化。存在集群带宽小时,集群数增加的倾向。为此,由于信道估计计算的信道变动的不连读点增加,所以干扰增加。另外,发送方法(b)的性能也取决于集群带宽,集群带宽越小发送方法(b)的性能越劣化。由于相关长度对应于集群带宽而减小,所以抑制干扰效果降低。该发送方法(b)的性能劣化大于发送方法(a)的性能劣化。
另一方面,在集群带宽大时,发送方法(b)的性能超过发送方法(a)的性能。集群带宽越大,发送方法(b)越能获得充分的抑制干扰效果,能够将其抑制在噪音级别(level)以下。进而,相对于发送方法(b)即使集群数大而其性能也不劣化的情况,发送方法(a)即使在集群带宽大的情况下,也发生信道变动的不连续造成的很大的干扰。
也就是说,在这里,以某个集群带宽M为界,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逆转。也就是说,在集群带宽为M以下时,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超过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另一方面,在集群带宽大于M时,反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超过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值。
因此,通过将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和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逆转的点的集群带宽用作切换阈值,能够根据集群带宽选择对于信道估计精度更有利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通过进行这样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切换控制,基站200能够获得图18的实线所示的信道估计精度。
另外,如图19所示,在横轴取集群带宽时,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也存在对于集群间的频率间隔的依赖性。也就是说,集群间的频率间隔越窄,信道估计精度曲线越向上方偏移。因此,在集群间的频率间隔变化时,第1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与第2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信道估计精度逆转的点也偏移。
因此,通过阈值设定单元105基于集群间的频率间隔调整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的切换阈值,能够高精度地进行参考信号形成方法的选择。
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在终端100中,参考信号控制单元106基于“集群带宽”切换参考信号的形成方法。也就是说,除了基于切换阈值和集群数n,还基于n个集群的合计带宽而切换参考信号的形成方法。
由此,能够选择对于信道估计精度更有利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其结果,能够提高信道估计精度。
再者,在以上的说明中,基于集群带宽切换了参考信号的形成方法,而也可以代替集群带宽使用n个集群的带宽中最小的带宽。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中,说明了根据集群数或集群带宽,切换终端100中的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和基站200中的信道估计方法两者的情况。然而,也可以仅切换基站200的信道估计方法。也就是说,也可以终端100的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固定为发送方法(a)或发送方法(b),而根据集群数或集群带宽切换基站200中的信道估计方法。由此,也能够获得与实施方式1和实施方式2近似的效果。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使用在频率方向上相互隔开配置了的n个频带块发送参考信号,其中,n为2以上的自然数,所述无线发送装置包括:形成单元,基于第1形成方法或第2形成方法,形成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1形成方法通过将一个基本代码序列分割为与各个频带块匹配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部分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2形成方法通过与各个频带块匹配地调整n个基本代码序列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代码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以及切换单元,基于切换阈值和所述频带块的数n,在所述第1形成方法和所述第2形成方法之间切换所述形成单元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中,所述切换单元除了基于所述切换阈值和所述频带块的数n以外,还基于所述n个频带块的合计带宽,切换所述形成单元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中,还包括:调整单元,基于所述频带块间的频率间隔,调整所述切换阈值。
本发明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用于使用在频率方向上相互隔开配置了的n个频带块发送参考信号,其中,n为2以上的自然数,所述参考信号发送方法包括:形成步骤,基于第1形成方法或第2形成方法,形成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1形成方法通过将一个基本代码序列分割为与各个频带块匹配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部分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所述第2形成方法通过与各个频带块匹配地调整n个基本代码序列的长度,从而形成n个代码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以及切换步骤,基于切换阈值和所述频带块的数n,在所述第1形成方法和所述第2形成方法之间切换所述形成单元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中,在所述切换步骤中,除了基于所述切换阈值和所述频带块的数n以外,还基于所述n个频带块的合计带宽,切换所述形成单元的参考信号形成方法。
本发明的参考信号发送方法,还包括:调整步骤,基于所述频带块间的频率间隔,调整所述切换阈值。
另外,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由硬件构成本发明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由软件实现。
另外,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使用的各功能块通常被作为集成电路的LSI来实现。这些块既可以被单独地集成为一个芯片,也可以包含一部分或全部地被集成为一个芯片。另外,虽然这里称作LSI,但是根据集成程度的不同,有时也称为IC(集成电路)、系统LSI、超大LSI(Super LSI)、或特大LSI(Ultra LSI)等。
另外,实现集成电路化的方法不仅限于LSI,也可以使用专用电路或通用处理器来实现。也可以使用可在LSI制造后编程的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或者可重构LSI内部的电路单元的连接和设定的可重构处理器。
再有,如果随着半导体技术的进步或者随其派生的其他技术的出现,出现了能够代替LSI的集成电路化的技术,当然也可以利用该技术进行功能块的集成化。还存在着适用生物技术等的可能性。
在2009年1月29日提交的特愿第2009-018632号的日本专利申请所包含的说明书、附图和说明书摘要的公开内容,全部引用于本申请。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的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作为提高信道估计精度的无线发送装置和信号发送方法是有用的。

Claims (14)

1.发送装置,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发送参考信号,包括:
生成单元,生成序列;以及
映射单元,将生成的所述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映射到由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
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
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
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系列映射到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多个所述连续频率资源上。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2时,生成的所述序列的数为2。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送装置,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2时,生成的所述序列的数为2,相对于第一分量载波生成的序列号与相对于第二分量载波生成的序列号不同。
6.接收装置,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接收参考信号,包括:
接收单元,接收作为参考信号生成的序列,即接收映射到由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的所述序列;以及
估计值计算单元,使用接收到的所述序列计算信道估计值,
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
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所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所述频率资源上;
在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所述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系列映射到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多个所述连续频率资源上。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序列为循环移位序列。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2时,生成的所述序列的数为2。
10.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接收装置,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2时,生成的所述序列的数为2,相对于第一分量载波生成的序列号与相对于第二分量载波生成的序列号不同。
11.发送方法,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发送参考信号,包括如下步骤:
生成步骤,生成序列;以及
映射步骤,将生成的所述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映射到由被分配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
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所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所述频率资源上,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12.接收方法,使用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接收参考信号,包括如下步骤:
接收步骤,接收作为所述参考信号生成的序列,即接收映射到由被分配到所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的所述序列;以及
计算步骤,使用接收到的所述序列计算信道估计值,
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13.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使用了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的参考信号的发送,其对以下处理进行控制:
生成处理,生成序列;以及
映射处理,将生成的所述序列作为所述参考信号映射到由被分配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
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14.集成电路,用于控制使用了一个以上的分量载波的参考信号的接收,其对以下处理进行控制:
接收处理,接收作为参考信号生成的序列,即接收映射到由被分配到分量载波内的一个以上的连续频率资源构成的频率资源上;以及
计算处理,使用接收到的所述序列计算信道估计值,
分配到一个分量载波内的连续频率资源数的最大值为2,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1时,生成一个序列,生成的所述一个序列映射到一个分量载波中的所述频率资源上,
所述分量载波数为多个时,生成多个序列,所述多个序列分别映射到多个分量载波中的多个所述频率资源上。
CN201410213179.9A 2009-01-29 2010-01-28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Active CN1039570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9-018632 2009-01-29
JP2009018632 2009-01-29
CN201080005700.XA CN102301625B (zh) 2009-01-29 2010-01-28 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PCT/JP2010/000496 WO2010087173A1 (ja) 2009-01-29 2010-01-28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参照信号送信方法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5700.XA Division CN102301625B (zh) 2009-01-29 2010-01-28 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57092A true CN103957092A (zh) 2014-07-30
CN103957092B CN103957092B (zh) 2017-04-05

Family

ID=4239543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5700.XA Active CN102301625B (zh) 2009-01-29 2010-01-28 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CN201410213179.9A Active CN103957092B (zh) 2009-01-29 2010-01-28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发送方法、接收方法以及集成电路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080005700.XA Active CN102301625B (zh) 2009-01-29 2010-01-28 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Country Status (10)

Country Link
US (5) US10263744B2 (zh)
EP (3) EP2383917B1 (zh)
JP (2) JP5295270B2 (zh)
KR (2) KR101676462B1 (zh)
CN (2) CN102301625B (zh)
AU (1) AU2010209166B2 (zh)
BR (1) BRPI1007424B1 (zh)
RU (1) RU2526839C2 (zh)
SG (1) SG173184A1 (zh)
WO (1) WO201008717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83007B1 (ko) * 2009-04-10 2013-07-08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단말,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KR101345244B1 (ko) 2009-04-10 2013-12-27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서버,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EP2571199B1 (en) * 2011-09-19 2015-04-29 Alcatel Luc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ssessing the quality of a communication channel in a multi-domain network
KR101745700B1 (ko) * 2012-02-29 2017-06-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기준 신호 송수신을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US9832001B2 (en) * 2013-06-21 2017-11-2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Terminal device,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US9998267B2 (en) 2013-09-25 2018-06-12 Nec (China)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plink data transmiss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5553896B (zh) * 2015-11-30 2019-06-18 华南理工大学 宽带多频稀疏信号的非均匀采样与重建方法
WO2018174523A2 (ko) * 2017-03-22 2018-09-27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랜 시스템에서 웨이크업 패킷을 송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5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00974B2 (ja) * 1997-08-28 2000-01-1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セルラシステムの周波数キャリア割り当て方法
DE19961777A1 (de) 1999-12-21 2001-07-12 Rudolf Bannasc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en zur Informationsübertragung
JP2002305482A (ja) * 2001-04-06 2002-10-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データ放送スケジュール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関する、装置または方法または記録媒体またはプログラム
WO2004039026A1 (en) * 2002-10-23 2004-05-06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generating a preamble sequence in an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US20040081131A1 (en) * 2002-10-25 2004-04-29 Walton Jay Rod OFDM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OFDM symbol sizes
US7756002B2 (en) * 2003-01-30 2010-07-1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Time-frequency interleaved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ltra wide band physical layer
US7835262B2 (en) * 2003-05-14 2010-11-1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ulti-band OFDM communications system
DE10338053B4 (de) * 2003-08-19 2005-12-15 Siemens Ag Verfahren zur Zuweisung von Funkressourcen und Netzeinrichtung in einem Mehrträgerfunkkommunikationssystem
US20050058153A1 (en) * 2003-09-15 2005-03-17 John Santhoff Common signaling method
KR100969780B1 (ko) * 2003-10-31 2010-07-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직교 주파수 분할 다중 방식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파일럿 신호 송수신 장치 및 방법
US7583586B2 (en) * 2004-07-02 2009-09-0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transmitting/receiving pilot signal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ing OFDM scheme
RU2265278C1 (ru) * 2004-10-01 2005-11-27 Денисенко Виктор Петрович Способ и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передачи и приема сигналов с ограниченным спектром (варианты)
US8831115B2 (en) * 2004-12-22 2014-09-0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C-CDMA multiplexing in an orthogonal uplink
WO2006102745A1 (en) * 2005-03-30 2006-10-05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combining ofdm and transformed ofdm
EP1911173B1 (en) * 2005-07-27 2018-09-12 BlackBerry Limited Pilots fo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ommunications
WO2007013560A1 (ja) * 2005-07-29 2007-02-0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マルチキャリア通信における無線通信基地局装置、無線通信移動局装置、および、パイロット信号系列割当方法
CN102625454B (zh) * 2006-01-18 2016-06-08 艾利森电话股份有限公司 集中式和分布式传输
US7729433B2 (en) * 2006-03-07 2010-06-0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ybrid CDM OFDMA wireless transmission
WO2007122828A1 (ja) * 2006-04-25 2007-11-01 Nec Corporation パイロット信号伝送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JP4736934B2 (ja) * 2006-04-28 2011-07-27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パイロット系列割り当て装置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パイロット系列割り当て方法
US7701919B2 (en) * 2006-05-01 2010-04-20 Alcatel-Lucent Usa Inc. Method of assigning uplink reference signals, and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thereof
PL2034755T3 (pl) * 2006-06-01 2013-06-28 Huawei Tech Co Ltd Sposób łączenia stacji ruchomej ze stacja bazową
JP4793569B2 (ja) * 2006-06-19 2011-10-1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帯域割当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8417248B2 (en) * 2006-08-14 2013-04-0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to schedule uplink transmission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8295262B2 (en) * 2006-08-15 2012-10-23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plink reference signal for time and frequency scheduling of transmissions
JP5077525B2 (ja) * 2006-08-22 2012-11-2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ファレンス信号多重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WO2008029475A1 (fr) * 2006-09-08 2008-03-13 Panasonic Corporation Appareil de transmission multiporteuse
JP4940867B2 (ja) * 2006-09-29 2012-05-30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制御信号およびリファレンス信号の多重方法、リソース割当方法および基地局
US7778151B2 (en) * 2006-10-03 2010-08-17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Efficient scheduling request channel for wireless networks
MY154923A (en) * 2006-11-01 2015-08-28 Qualcomm Inc Reference signal design for cell search in an orthogonal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80072508A (ko) * 2007-02-02 2008-08-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다양한 자원 블록 길이를 가지는 시퀀스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위한 시퀀스 그룹핑 방법
JP4935993B2 (ja) * 2007-02-05 2012-05-2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リファレンス信号生成方法および装置
KR101480189B1 (ko) * 2007-03-29 2015-01-1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사운딩 기준신호 전송 방법
JP4465370B2 (ja) * 2007-06-19 2010-05-19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基地局装置、送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09018632A (ja) 2007-07-10 2009-01-29 Toyota Motor Corp 定速走行制御装置および定速走行制御方法
KR20090006708A (ko) * 2007-07-12 2009-01-1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스케줄링 요청 신호 전송 방법
WO2009039383A2 (en) * 2007-09-21 2009-03-26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Reference signal structure for ofdm based transmissions
EP2252087A4 (en) * 2008-03-03 2014-02-26 Fujitsu Ltd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RADIO COMMUNICATION METHOD
EP2104295B3 (en) 2008-03-17 2018-04-18 LG Electronics Inc. Reference signal generation using gold sequences
BRPI0822346B1 (pt) 2008-03-25 2021-01-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s para transmitir dados baixados para um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 para receber dados baixados de uma estação base, estação base e equipamento de usuário
EP2787785B1 (en) * 2008-03-25 2017-06-07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Anchor carrier selection in multi-carrier wireless network
ES2377353T3 (es) 2008-06-19 2012-03-26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ñalización de asignación de recursos en una red de telecomunicaciones
CN101616438A (zh) * 2008-06-24 2009-12-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载波系统信号发射、接收方法及装置
WO2010016222A1 (ja) * 2008-08-04 2010-02-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基地局、端末、バンド割り当て方法、及び下りデータ通信方法
KR101581956B1 (ko) * 2008-10-22 2016-01-0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KR101549022B1 (ko) * 2008-11-03 2015-09-0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상향링크 및 하향링크 멀티 캐리어를 지원하는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 있어서, 사용자 기기의 기지국에의 임의 접속방법
KR101581756B1 (ko) * 2008-12-29 2016-01-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다중 반송파 전송 방식을 사용하는 상향링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사운딩 레퍼런스 신호 전송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KR101283007B1 (ko) * 2009-04-10 2013-07-08 닛본 덴끼 가부시끼가이샤 무선 통신 시스템, 기지국, 단말,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프로그램
US8891480B2 (en) * 2009-07-01 2014-11-18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s in a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
US9497756B2 (en) * 2012-03-25 2016-11-15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Base station 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
EP3316534A1 (en) * 2016-10-27 2018-05-02 Fraunhofer 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 Channel estimation of frequency sub bands
CN115021879A (zh) * 2017-08-21 2022-09-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信号传输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4826534A (zh) * 2018-04-16 2022-07-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Ta信息、对应关系的确定方法,电子装置及存储介质
KR20200111415A (ko) * 2019-03-19 2020-09-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자원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KR20210007706A (ko) * 2019-07-12 2021-01-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의 채널 상태 정보 처리 유닛의 점유 시간을 설정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11723041B2 (en) * 2020-04-09 2023-08-0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signal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0209166A1 (en) 2011-08-18
US10263744B2 (en) 2019-04-16
EP3496304B1 (en) 2022-03-16
KR20110118643A (ko) 2011-10-31
KR20120056309A (ko) 2012-06-01
US11700098B2 (en) 2023-07-11
US20210111850A1 (en) 2021-04-15
RU2011131776A (ru) 2013-03-10
EP3133754A1 (en) 2017-02-22
US20190199494A1 (en) 2019-06-27
EP2383917B1 (en) 2016-11-23
EP2383917A1 (en) 2011-11-02
CN102301625B (zh) 2014-07-09
JP5295270B2 (ja) 2013-09-18
SG173184A1 (en) 2011-09-29
US20220321297A1 (en) 2022-10-06
US20110287797A1 (en) 2011-11-24
WO2010087173A1 (ja) 2010-08-05
BRPI1007424B1 (pt) 2021-02-23
US10911198B2 (en) 2021-02-02
US11394507B2 (en) 2022-07-19
CN102301625A (zh) 2011-12-28
JPWO2010087173A1 (ja) 2012-08-02
US20230299913A1 (en) 2023-09-21
EP2383917A4 (en) 2016-03-30
JP5501510B2 (ja) 2014-05-21
KR101676468B1 (ko) 2016-11-16
EP3133754B1 (en) 2019-04-10
JP2013176161A (ja) 2013-09-05
CN103957092B (zh) 2017-04-05
RU2526839C2 (ru) 2014-08-27
US11985086B2 (en) 2024-05-14
EP3496304A1 (en) 2019-06-12
AU2010209166B2 (en) 2014-04-24
BRPI1007424A2 (pt) 2020-08-18
KR101676462B1 (ko) 2016-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301625B (zh) 无线发送装置和参考信号发送方法
US8462718B2 (en) Resource assign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RU2510133C2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радиосвязи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связи
US8111762B2 (en) Radio transmission apparatus, radio reception apparatus, radio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radio reception method
US11050534B2 (e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for puncturing and transmitting a reference signal
CN107920389A (zh) 一种ue、基站中的资源映射调整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15205A2 (en)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5042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50428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Applicant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1011

Address after: American New York

Applicant after: Sun Patent Trust

Address before: California, USA

Applicant befor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