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6947A - 切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切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6947A
CN103946947A CN201280056810.8A CN201280056810A CN103946947A CN 103946947 A CN103946947 A CN 103946947A CN 201280056810 A CN201280056810 A CN 201280056810A CN 103946947 A CN103946947 A CN 1039469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artridge
energising
parts
tapere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681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6947B (zh
Inventor
右近哲哉
土屋晃章
奥川太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469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9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69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694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39/00Switching devices actuated by an explosion produced within the device and initiated by an electric current
    • H01H39/006Opening by severing a conduc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PLANING; SLOTTING; SHEARING; BROACHING; SAWING; FILING; SCRAPING; LIKE OPERATIONS FOR WORKING METAL BY REMOVING MATERIAL,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D15/00Shearing machines or shearing devices cutting by blades which move parallel to themselves
    • B23D15/12Shearing machines or shearing devices cutting by blades which move parallel to themselves characterised by drives or gearings therefor
    • B23D15/14Shearing machines or shearing devices cutting by blades which move parallel to themselves characterised by drives or gearings therefor actuated by fluid or gas pressure
    • B23D15/145Shearing machines or shearing devices cutting by blades which move parallel to themselves characterised by drives or gearings therefor actuated by fluid or gas pressure actuated by explosion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83/00Cutting
    • Y10T83/748With work immobilizer
    • Y10T83/7593Work-stop abutment
    • Y10T83/7607Normal to plane of cut

Abstract

切断装置(10)在切断通电用部件时防止通电用部件移动。切断装置(10)具备第一筒状部件(25)、第二筒状部件以及刀片(30)。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的轴向端面(25c、26c)以规定间隔相互对置,并且在轴向上相互夹持通电用部件(12),该刀片(30)沿轴向滑动自如地收纳在第一筒状部件(25)内,并且具有位于前侧的切断部(31)和位于后侧的推压器(32)。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供推压器(32)进行滑动的内表面形成有内径从后侧朝前侧逐渐缩小的后侧锥形部(25d)和前侧锥形部(25e)。

Description

切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切断装置,该切断装置用于切断供电流流通的通电用部件。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用于切断供电流流通的通电用部件的切断装置已为人所知。这种切断装置是用于在例如灾害时断开来自电源的电力。在专利文献1中所示的切断装置中,刀片滑动自如地收纳在筒状壳体内,通电用部件由筒状壳体的一对固定部件夹持。在该切断装置中,利用气体发生剂产生的高压气体使刀片在筒状壳体内移动(滑动)来切断通电用部件。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10-8665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切断装置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因为通电用部件未被固定部件充分地固定,所以当以刀片进行切断时,通电用部件被刀片拉扯而移动、伸长(变形),无法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为此,必要的切断力(刀片的移动力)无谓地变大。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升通电用部件的切断性能。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的发明具备: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相互对置,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在轴向上相互夹持通电用部件12;刀片30,该刀片30沿轴向滑动自如地收纳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内,并且具有位于前侧的切断部31和位于后侧的受压部32;气体发生部35,该气体发生部35产生高压气体并使高压气体作用于上述受压部32来使上述刀片30向前滑动,从而利用上述切断部31切断上述通电用部件12;以及移动阻止部,该移动阻止部在上述切断部31切断上述通电用部件12时阻止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
在上述第一方面的发明中,利用气体发生部35在受压部32后侧产生高压气体。该高压气体的压力作用于受压部32,从而受压部32乃至刀片30朝前侧前进(滑动),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移动阻止部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
第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移动阻止部具备使夹持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的高压部。
在上述第二方面的发明中,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由于高压部使夹持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因此能够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
第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移动阻止部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使上述通电用部件12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刀片30中的至少任一者。
在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中,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由于卡合部会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等,因此能够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移动阻止部具备高压部和卡合部,该高压部使夹持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该卡合部使上述通电用部件12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刀片30中的至少任一者。
在上述第四方面的发明中,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由于高压部使夹住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并且卡合部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等,因此能够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高压部具有锥形部25d、25e、25g,该锥形部25d、25e、25g形成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供上述受压部32进行滑动的内表面,且内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
在上述第五方面的发明中,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表面形成有锥形部25d、25e、25g,因此受压部32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25的滑动阻力(摩擦力)增加。滑动阻力(摩擦力)的增加使得第一筒状部件25欲朝前侧(即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移动(前进)。由此,第一筒状部件25强劲地将通电用部件12推向第二筒状部件26。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中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面上形成有插槽25a、26a,该插槽25a、26a沿着上述筒状部件25、26的径向延伸,上述通电用部件12插入该插槽25a、26a且被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夹持。而且,当上述插槽25a、26a形成在上述轴向端面25c、26c中的一个轴向端面上时,上述插槽25a、26a的深度小于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当上述插槽25a、26a形成在上述轴向端面25c、26c中的两个轴向端面上时,两个上述插槽25a、26a的深度之和小于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
在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中,由于插槽25a、26a的深度(插槽25a、26a的深度之和)小于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因此第一筒状部件25朝前侧移动的动作可靠地将通电用部件12推向第二筒状部件26。
第七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五或第六方面的发明中,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端到前端形成有上述锥形部25d、25e,上述锥形部25d、25e由后侧锥形部25d和前侧锥形部25e构成,该后侧锥形部25d形成在后侧,该前侧锥形部25e相连地形成在该后侧锥形部25d的前侧且倾斜角小于上述后侧锥形部25d,在上述受压部32上形成有外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的锥形部32e。
在上述第七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有后侧锥形部25d,并且在受压部32上形成有锥形部32e,因此高压气体的压力将受压部32可靠地压入第一筒状部件25内。而且,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有倾斜角小于后侧锥形部25d的前侧锥形部25e,因此受压部32相对于第一筒状部件25的滑动阻力(摩擦力)增加。滑动阻力(摩擦力)的增加使得第一筒状部件25强劲地将通电用部件12推向第二筒状部件26。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五或第六方面的发明中,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供上述受压部32进行滑动的内表面形成有笔直部25f和上述锥形部25g,该笔直部25f位于后方侧且内径保持不变,该锥形部25g与笔直部25f的前侧相连,在上述受压部32上设有锥形部32g和笔直部32h,该锥形部32g形成在后端且外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该笔直部32h相连地形成在该锥形部32g的前侧,该笔直部32h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笔直部25f滑动接触且外径保持不变。
在上述第八方面的发明中,因为在受压部32后侧端形成有锥形部32g,因此当受压部32被压入第一筒状部件25内时,受压部32的锥形部32g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笔直部25f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增加。滑动阻力(摩擦力)的增加使得第一筒状部件25强劲地将通电用部件12推向第二筒状部件26。并且,由于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有位于笔直部25f前侧的锥形部25g,因此在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之后,受压部32朝前侧移动的移动力受到限制。这样一来,切断部31朝前侧移动的移动力受到限制。
第九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二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形成为大致V字形。
在上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由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形成为大致V字形,因此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不易滑动。
第十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九方面的发明中,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及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6c对应地形成为大致V字形。
在上述第十方面的发明中,由于通电用部件12形成为大致V字形,因此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不易滑动。
第十一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中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面上形成有插槽25a、26a,该插槽25a、26a沿着上述筒状部件25、26的径向延伸,上述通电用部件12插入该插槽25a、26a且被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夹持。而且,上述卡合部具有加宽部121a,该加宽部121a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且该加宽部121a的宽度以上述插槽25a、26a的径向外侧端为起始点开始大于该插槽25a、26a的宽度。
在上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中,通电用部件12在插入插槽25a、26a的状态下被筒状部件25、26夹持。而且,由于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有加宽部121a,因此,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能够避免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26a内朝径向内侧移动。也就是说,由于加宽部121a的宽度大于插槽25a、26a的宽度,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26a内欲朝径向内侧(筒状部件25、26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加宽部121a卡住插槽25a、26a而不会移动。
第十二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切断部31具有一对导引部31c、和刃部31a、31b,该一对导引部31c相互对置地朝前侧突出,该一对导引部31c的外径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内径大致相等,上述通电用部件12插入于该一对导引部31c之间,该刃部31a、31b形成在该一对导引部31c之间,用于切断上述通电用部件12。而且,上述卡合部具有加宽部121a,该加宽部121a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且该加宽部121a的宽度以上述导引部31c的插入方向端部为起始点开始大于该导引部31c的对置间隔。
在上述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中,通电用部件12在插入一对导引部31c之间的状态下被筒状部件25、26夹持。而且,由于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有加宽部121a,因此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能够避免通电用部件12朝一对导引部31c之间移动。也就是说,由于加宽部121a的宽度大于导引部31c的对置间隔,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朝一对导引部31c之间(筒状部件25、26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加宽部121a卡住导引部31c而不会移动。
第十三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卡合部具有凹部12c和凸部25h,该凹部12c形成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和通电用部件12中的一者上,该凸部25h形成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和通电用部件12中的另一者上且嵌入上述凹部12c内。
在上述第十三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中的一者上形成有凹部12c,而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中的另一者上形成有凸部25h,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移动,也会因为凸部25h卡住凹部12c而不会移动。
第十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卡合部具有弯折部12d,该弯折部12d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且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外周面。
在上述第十四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有弯折部12d,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移动,也会因为弯折部12d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而不会移动。
第十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上述第三或第四方面的发明中,上述卡合部具有厚壁部12e,该厚壁部12e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该厚壁部12e的厚度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的径向外侧端起大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与第二筒状部件26之间的间隔。
在上述第十五方面的发明中,由于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有厚壁部12e,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移动,也会因为厚壁部12e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而不会移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具备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的移动阻止部,因此能够在切断时避免通电用部件12移动。由此,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也就是说,切断性能获得提升。
根据上述第二方面的发明,由于高压部使夹持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因此能够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
根据上述第三方面的发明,由于卡合部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等,因此能够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
根据上述第四方面的发明,由于高压部使夹持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并且卡合部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等,因此能够可靠地阻止通电用部件12移动。
根据上述第五方面的发明,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内设有内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的锥形部25d、25e、25g,因此能够增加受压部32与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这样一来,第一筒状部件25便会欲朝前侧(即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前进。其结果是,能够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通过这样,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保持)通电用部件12。由此,能够防止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
根据上述第六方面的发明,由于将插槽25a、26a的深度(插槽25a、26a的深度之和)设定为小于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因此能够在当受压部32的滑动阻力(摩擦力)使得第一筒状部件25欲朝前侧(即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前进时,利用第一筒状部件25可靠地将通电用部件12推向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由此,能够可靠地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从而能够牢固地保持通电用部件12。
根据上述第七方面的发明,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了后侧锥形部25d、以及倾斜角小于该后侧锥形部25d的前侧锥形部25e,并且在受压部32上形成了锥形部32e,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受压部32压入第一筒状部件25内,并且能够可靠地增加受压部32和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由此,能够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还能提升受压部32和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密封性。其结果是切断性能获得提升。
根据上述第八方面的发明,由于在受压部32后侧端形成了锥形部32g,因此能够增加受压部32和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由此,能够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还能提升受压部32和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密封性。此外,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了锥形部25g,因此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之后,能够抑制切断部31朝前侧移动的移动力。由此,能够抑制切断部31冲撞位于第二筒状部件26后侧的部位。
根据上述第九方面的发明,由于使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形成为大致V字形,因此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不易滑动。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伸长,从而切断性能进一步获得提升。
根据上述第十方面的发明,由于使通电用部件12形成为大致V字形,因此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不易滑动。由此,能够更进一步地抑制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伸长,从而切断性能进一步获得提升。
根据上述第十一方面的发明,将通电用部件12插入到插槽25a、26a,并且在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了宽度以插槽25a、26a的径向外侧端为起始点开始大于该插槽25a、26a的宽度的加宽部121a。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26a内欲朝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加宽部121a卡住插槽25a、26a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防止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
根据上述第十二方面的发明,使通电用部件12插入到切断部31上的一对导引部31c之间,并且在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了宽度以导引部31c的插入方向端部为起开点开始大于该导引部31c的对置间隔的加宽部121a。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朝一对导引部31c之间移动,也会因为加宽部121a卡住导引部31c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防止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
根据上述第十三方面的发明,由于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中的一者上形成了凹部12c,并且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中的另一者上形成了凸部25h,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移动,也会因为凸部25h卡住凹部12c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防止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
根据上述第十四方面的发明,由于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了弯折部12d,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移动,也会因为弯折部12d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防止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
根据上述第十五方面的发明,由于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了厚壁部12e,因此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移动,也会因为厚壁部12e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防止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
附图说明
图1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平面剖视图。
图2为沿着图1中的II-II线剖开时的剖视图。
图3为沿着图2中的III-III线剖开时的剖视图,在图3中省略了通电用部件的一部分。
图4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外观构造的立体图。
图5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
图6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筒状部件的立体图。
图7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刀片的切断部的立体图。
图8(A)和图8(B)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第一筒状部件和推压器的结构与关系的剖视图,图8(A)示出高压气体产生时的状态,图8(B)示出推压器从图8(A)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
图9(A)、图9(B)和图9(C)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刀片的动作的示意图,图9(A)示出刀片切断通电用部件之前的状态,图9(B)示出刀片刚切断通电用部件之后的状态,图9(C)示出刀片停止时的状态。
图10(A)和图10(B)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筒状部件和推压器的结构与关系的剖视图,图10(A)示出高压气体产生时的状态,图10(B)示出推压器从图10(A)的状态进一步移动后的状态。
图11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插槽和通电用部件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2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插槽和通电用部件之间的关系的示意图。
图13(A)~(C)分别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插槽底部和第二筒状部件后方一侧端面的形状的示意图。
图14(A)~(C)分别为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通电用部件形状的示意图。
图15为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16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7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一筒状部件和通电用部件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18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19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一变形例所涉及的刀片的切断部和通电用部件之间的关系的立体图。
图20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21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三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相当于图3的图。
图22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四变形例所涉及的切断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图23为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五变形例所涉及的第一筒状部件和第二筒状部件与通电用部件之间的关系的剖视图。
图24为示出第三实施方式的所涉及的断路器的结构略图。
图25为示出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接触器的结构略图。
图26为示出第五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路断路器的结构略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方式是本质上优选的示例,并没有意图对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其用途的范围加以限制。
(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图8所示,本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切断装置10构成为:利用由气体发生剂的反应产生的高压气体来使刀片30前进,从而切断通电用部件12。在该切断装置10中,使用火药作为用来产生高压气体的气体发生剂。
如图1~图5所示,上述切断装置10具备树脂壳体20。在树脂壳体20的内部收纳有止挡件23、内筒24、刀片30和气体发生部35。
以下,为了说明上的方便起见,以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左侧作为“前侧”,以图2中的左右方向的右侧作为“后侧”,以图2中的上下方向的上侧作为“上侧”,以图2中的上下方向的下侧作为“下侧”来进行说明。此外,以与图2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跟前侧作为“左侧”,以与图2中的纸面正交的方向的靠里侧作为“右侧”进行说明。
上述树脂壳体20例如由PC(聚碳酸酯)等树脂形成。构成树脂壳体20的树脂材料不限于此,只要是含有塑料等的树脂材料即可。树脂壳体20具有底座部13和盖部14。该底座部13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状,并且构成树脂壳体20的大致下半部。该盖部14整体地覆盖该底座部13的底面和背面以外的面,并且构成树脂壳体20的大致上半部。也就是说,盖部14构成为覆盖底座部13的顶面、正面、左侧面和右侧面。
在上述树脂壳体20上形成有大致圆柱状的收纳孔21,该收纳孔21横跨底座部13和盖部14。在收纳孔21中,从前侧往后侧依次收纳有止挡件23、内筒24和气体发生部35。
在上述树脂壳体20上还形成有用于设置通电用部件12的设置孔22,该设置孔22横跨底座部13和盖部14。该设置孔22形成为以包含收纳孔21轴心的铅直面为基准呈对称的形状。具体而言,设置孔22从收纳孔2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朝左右方向分别延伸后,朝前侧折弯,之后再朝下侧折弯而延伸至底座部13的底面。
设置在上述设置孔22内的通电用部件12形成为长板状。该通电用部件12具有:位于中央处的U字形部12a、和与该U字形部12a的两端分别连接的两个L字形部12b。
如图1所示,在树脂壳体20上还形成有从收纳孔21朝外部延伸的排气路28,该排气路28横跨底座部13和盖部14。为了使刀片30前进而由气体发生部35产生的高压气体排出到该排气路28内。
在上述树脂壳体20上还形成有用于从收纳孔21的前侧将空气排出的排气孔29。该排气孔29从收纳孔21的前侧端的中央处朝前侧延伸后,朝下侧拐弯而延伸至底座部13的底面。
上述止挡件23用于阻挡前进的刀片30,使刀片30停止。上述止挡件23以树脂材料形成为有底的圆筒状。具体而言,止挡件23具有圆板状底部23a和圆筒状筒部23b,底部23a配置在比筒部23b更靠前侧。在底部23a的中央部上形成有与树脂壳体20的排气孔29连通的孔23c。
上述内筒24在收纳孔21中配置在止挡件23的后侧,该内筒24支撑通电用部件12。内筒24由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构成,内筒24以该第一筒状部件25、第二筒状部件部件26夹持住通电用部件12。刀片30滑动自如地收纳在内筒24中。
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以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该第二筒状部件26与止挡件23同轴地配置在止挡件23的后侧。第二筒状部件26构成为具有刀片30能够插入的内径。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筒状部件26也可以由陶瓷形成。
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以树脂材料形成为大致圆筒状,该第一筒状部件25与第二筒状部件26同轴地配置在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方。第一筒状部件25构成为内径与第二筒状部件26的内径大致相等。如图6所示,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上形成有供通电用部件12的U字形部12a插入的两个插槽25a。两个插槽25a沿着前侧端面25c的径向延伸,并且形成在与树脂壳体20的设置孔22相对应的位置。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侧部还形成有与树脂壳体20的排气路28连通的通孔25b。也就是说,由气体发生部35产生的高压气体依次通过通孔25b和排气路28后被排出。
像这样,上述内筒24是以绝缘部件即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从两侧夹住通电用部件12的U字形部12a来支撑通电用部件12。
上述气体发生部35用于产生用来使内筒24内的刀片30前进而切断通电用部件12的高压气体。气体发生部35具备:火药、用于起爆该火药的点火部37、保持该点火部37的保持架38、使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侧端闭塞的盖部件39。
上述盖部件39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并且嵌入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侧端内。像这样,盖部件39嵌入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侧端内,从而在刀片30的后方形成有封闭空间即气体发生室36。需要说明的是,盖部件39与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由O型环39a密封。而且,保持架38插入盖部件39内。
上述点火部37由雷管构成,保持架38保持点火部37,使该点火部37具有起爆药的前端部在气体发生室36内露出。在点火部37上设有与连接器(省略图示)连接的触销37a。点火部37利用火药爆发而在气体发生室36内产生高压气体,使气体发生室36内的压力上升,从而使刀片30朝前侧前进(滑动)。
上述刀片30承受高压气体的压力而在内筒24内朝前侧前进并切断通电用部件12。刀片30具备:以树脂材料形成的切断部31、和用于安装该切断部31的推压器32。需要说明的是,推压器32构成本发明所涉及的受压部。此外,切断部31不限于以树脂材料形成,切断部31也可以由金属材料(例如钢材)形成。
上述切断部31是利用由阶差形成的前后两个切断部分来切断通电用部件12。具体而言,切断部31具备:形成在前侧的第一刃部31a、与该第一刃部31a之间具有阶差且相对于该第一刃部31a形成在后侧的第二刃部31b。此外,在切断部31上设有比第一刃部31a还朝前侧突出的导引部31c,该导引部31c的外径与内筒24的内径大致相等。具体而言,导引部31c的外周面贴着内筒24的内表面滑动。第一刃部31a和第二刃部31b为前端形成为平坦状的刃部。
在上述切断部31中,第一刃部31a与第二刃部31b之间的阶差形成为大于通电用部件12的U字形部12a的厚度。通过这样,如图9所示,能够做到在第一刃部31a切断通电用部件12的一处之后,第二刃部31b才切断通电用部件12的另一处。也就是说,刀片30构成为:借助高压气体朝前侧前进,从而第一刃部31a和第二刃部31b依次切断通电用部件12。
上述推压器32配置在切断部31的后侧,承受高压气体的压力而使切断部31朝前侧前进(滑动)。推压器32是由树脂制成的,并且具有外形大致呈圆柱状的主体32a。主体32a与第一筒状部件25同轴地配置。推压器32形成为其直径稍微大于切断部31的直径,推压器32构成绝缘部。此外,在主体32a的前侧端形成有朝前侧突出的突部32b。该突部32b嵌入切断部31的后侧端,从而推压器32保持切断部31。
-第一筒状部件与推压器之间的关系-
参照图8说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与推压器32之间的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图8中,省略了推压器32的突部32b,并且省略了切断部31。
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有从后侧端遍及到前侧端的锥形部25d、25e。该锥形部25d、25e的内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该锥形部25d、25e由形成在后侧的后侧锥形部25d和与该后侧锥形部25d的前侧相连的前侧锥形部25e构成。前侧锥形部25e的倾斜角小于后侧锥形部25d的倾斜角。
前侧锥形部25e的倾斜角已经将树脂成型时必须的拔模斜度考虑在内。并且,前侧锥形部25e的倾斜角设定为使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内径(即图8中的下端内径)与切断部31外径大致相同。这样一来,能够将通电用部件12被第一筒状部件25夹持住的位置附近处切断。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后侧锥形部25d和前侧锥形部25e作为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阻止部即高压部设置。当利用刀片30的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移动阻止部阻止通电用部件12因为被切断部31拉扯而移动、伸长。并且,上述高压部构成为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夹持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
在上述推压器32的主体32a上形成有后侧端外缘部朝后侧突出的突起32c。并且,在推压器32的主体32a上形成有外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的三种锥形部32d、32e、32f。具体而言,该锥形部32d、32e、32f为从后侧起依次形成的后侧锥形部32d、中央锥形部32e和前侧锥形部32f。中央锥形部32e的倾斜角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侧锥形部25d的倾斜角相等。后侧锥形部32d和前侧锥形部32f的倾斜角分别大于中央锥形部32e的倾斜角。需要说明的是,这里说的倾斜角是指以图8中的上下方向为基准时的倾斜角度。
-运转动作-
就本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10来说,例如工厂等的电气设备的通电用部件12设置为插入设置孔22内并通过第一筒状部件25与第二筒状部件26之间。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夹住通电用部件12来支撑该通电用部件12。
上述切断装置10设置为点火部37与火灾报警器、地震警报器等连接的状态。当火灾报警器测得火灾发生、或者当地震警报器测得地震发生时,警告信号输入点火部37。警告信号一输入,点火部37就使火药爆发。
如图9(A)~(C)所示,当火药爆发时,高压气体伴随着爆发而产生,从而气体发生室36内的压力上升,赋予了推压器32朝向前侧的推力。由此,刀片30(推压器32和切断部31)朝前侧前进(滑动),首先,切断部31的第一刃部31a瞬间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的一处(参照图9(A)和(B)),接着,切断部31的第二刃部31b瞬间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的另一处(参照图9(C))。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后,刀片30继续朝前侧前进,并与止挡件23的底部23a抵接而停止(参照图9(C))。像这样,切断装置10是一种在必要时工作,并且只使用一次的装置。
在此,当刀片30朝前侧前进时,内筒24和止挡件23内的位于刀片30前侧的空气通过由止挡件23底部23a的孔23c和树脂壳体20的排气孔29构成的排气路排向切断装置10的外部。这样一来,不会因为刀片30前侧的空气被前进的刀片30压缩而阻碍刀片30的前进。因此,刀片30能够顺畅地前进。
当推压器32朝前侧前进,第一筒状部件25内部的位于推压器32后侧的空间与通孔25b和排气路28连通。这样一来,第一筒状部件25内的高压气体经由通孔25b和排气路28向外排出。
如图8(A)所示,当高压气体产生时,由于推压器32的突起32c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侧锥形部25d接触,因此推压器32后侧的空间被密封。然后,当气体发生室36的压力进一步上升时,突起32c发生变形,推压器32的中央锥形部32e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侧锥形部25d接触,从而推压器32后侧的空间被密封。在此,因为中央锥形部32e和后侧锥形部25d的倾斜角相等,所以能够利用中央锥形部32e的面来密封。因此,与利用线接触的方式来密封的情况相比,密封性获得提升。并且,因为是利用面接触的方式来密封,所以接触应力比利用线接触的方式来密封时还低。因此,第一筒状部件25、推压器32不易损伤。
就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侧锥形部25d来说,该后侧锥形部25d的内径随着推压器32前进而缩小,因此作用于推压器32的滑动阻力(摩擦力)变大。这样一来,伴随着推压器32的前进动作,第一筒状部件25也欲朝前侧(即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移动。由此,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保持)通电用部件12。
而且,如图8(B)所示,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中,当推压器32进一步前进来到前侧锥形部25e时,由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径缩小,因此推压器32的中央锥形部32e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锥形部25e之间的接触力增加。由此,密封性获得提升。当中央锥形部32e与前侧锥形部25e之间的接触力增加,作用于推压器32的滑动阻力(摩擦力)也增加,由此能够抑制推压器32的前进动作。其结果是,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之后,减轻切断部31冲撞止挡件23时的冲击力。
此外,由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径逐渐缩小,因此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表面被推压器32的前侧端刮削的可能性变大,但是由于在推压器32上形成有前侧锥形部25e,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表面被刮削。
-第一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设有内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的锥形部25d、25e作为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阻止部即高压部,因此能够增加推压器32与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这样一来,第一筒状部件25变得欲朝前侧(即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前进。其结果是,能够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从而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保持)通电用部件12。由此,能够在切断时抑制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从而能够顺利地切断通电用部件12。也就是说,切断性能获得提升。像这样,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设有内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的锥形部25d、25e,做到了:增加作用于推压器32的滑动阻力,使第一筒状部件25朝前侧前进。
如上所述,滑动阻力(摩擦力)增加,从而推压器32与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密封性也获得提升。因此,能够充分地确保推压器32朝前侧推压的推力(前进力),切断性能从而获得提升。
由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内径(即图8中的下端内径)与切断部31的外径大致相同,因此能够将通电用部件12被第一筒状部件25夹持住的位置附近处切断。这样一来,能够在切断时更进一步抑制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伸长。由此,能够更进一步提升切断性能。
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了后侧锥形部25d和倾斜角与内径小于该后侧锥形部25d的前侧锥形部25e,并且在推压器32上形成了中央锥形部32e,因此能够利用高压气体的压力容易地将推压器32压入第一筒状部件25内,并且能够可靠地增加推压器32与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由此,能够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并且能提升推压器32与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密封性。
(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附图说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如图10所示,本变形例是改变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筒状部件25和推压器32的结构而得到的。
具体而言,在本变形例的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有位于后侧且内径保持不变的笔直部25f,并且形成有与该笔直部25f的前侧相连的锥形部25g。该锥形部25g的内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笔直部25f从后侧端形成到大致中央处,锥形部25g与笔直部25f相连地形成到前侧端。也就是说,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中,内径从轴向的中途开始缩小。在本变形例中,上述锥形部25g作为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阻止部设置。
在本变形例的推压器32的主体32a上,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形成有后侧端外缘部朝后侧突出的突起32c。在主体32a上形成有:外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的两种锥形部32g、32i、外径保持不变的笔直部32h。具体而言,两种锥形部32g、32i是指形成在后侧的后侧锥形部32g和形成在前侧的前侧锥形部32i。笔直部32h相连地形成在两个锥形部32g、32i之间。笔直部32h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笔直部25f滑动接触。
如图10(A)所示,在本变形例中,当高压气体产生时,由于推压器32的突起32c、笔直部32h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笔直部25f接触,因此推压器32后侧的空间被密封。而且,如图10(B)所示,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中,当推压器32进一步前进来到锥形部25g时,由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径缩小,因此作用于推压器32的滑动阻力(摩擦力)变大。这样一来,伴随着推压器32的前进动作,第一筒状部件25也欲朝前侧(即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移动。由此,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能够更牢固地固定(保持)通电用部件12。当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径缩小,推压器32与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接触力就增加。由此,密封性获得提升。
由于在推压器32上形成了后侧锥形部32g,因此能够可靠地增加推压器32和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滑动阻力(摩擦力)。由此,能够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并且能够提升推压器32和第一筒状部件25之间的密封性。
由于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了锥形部25g,因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之后对推压器32朝前方的移动进行限制。由此,能够抑制切断部31冲撞止挡件23。
在本变形例中,同样的由于在推压器32上形成有前侧锥形部32i,因此能够防止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表面被推压器32的前侧端刮削。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变形例-
如图11所示,本变形例是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一筒状部件25中规定了插槽25a的深度而得到的。具体而言,插槽25a的深度D设定为小于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t。通过这样,与例如深度D和厚度t相等的情况相比,当第一筒状部件25借助推压器32的滑动阻力(摩擦力)而欲朝前侧(即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前进时,能够可靠地以第一筒状部件25将通电用部件12推向第二筒状部件26一侧。由此,能够可靠地增加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对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从而能够牢固地保持通电用部件12。
此外,如图12所示,不是在第一筒状部件25设置通电用部件12的插槽25a,而是在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设置通电用部件12的插槽26a的情况下,插槽26a的深度D也同样的设定为小于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t。
此外,当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都设置了插槽时,也就是在相互对置的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都形成了插槽时,两个插槽的深度之和设定为小于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但这并未图示出来。
像这样,在本变形例中,通过将上述插槽25a、26a的深度D(插槽25a、26a的深度D之和)设定为小于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t,能够更加牢固地保持通电用部件12。由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防止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如上述那样设定了深度D的插槽25a、26a作为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阻止部中的一部分设置。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变形例-
如图13所示,本变形例是改变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方侧端面26c的形状而得到的。也就是说,插槽25a底部和后方侧端面26c并不是单纯的平面,而是呈凹凸形状。
例如,插槽25a底部形成为大致V字形的槽,另一方面,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形成为山形(参照图13(A))。通过采用该结构,与在平面之间夹持通电用部件12的情况相比,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不易滑动。由此,能够在切断时进一步抑制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因此切断性能进一步获得提升。
作为其它例子,插槽25a底部和后侧端面26c可以形成为一个倾斜面(参照图13(B)),也可以设有阶差(参照图13(C))。在该情况下,同样能够进一步抑制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
在本变形例中,如上述那样形成的插槽25a、26a、后侧端面26c作为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阻止部中的一部分设置。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了插槽25a,但是也可以不形成该插槽25a。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使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形成为大致V字形等。
-第四变形例-
如图14所示,本变形例是改变通电用部件12的形状而得到的。也就是说,上述通电用部件12形成为与第三变形例的插槽25a底部和后侧端面26c的形状对应的凹凸形状。
例如,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与插槽25a底部和后侧端面26c对应地形成为大致V字形(参照图14(A))。通过采用该结构,与夹持平整的通电用部件12的情况相比,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不易滑动。由此,能够在切断时进一步抑制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因此切断性能进一步获得提升。
作为其它例子,上述通电用部件12可以形成为一个倾斜面(参照图14(B))、也可以设有阶差(参照图14(C))。在该情况下,同样能够进一步抑制通电用部件12在切断时朝前侧移动、伸长。
在本变形例中,通电用部件12与上述插槽25a、26a、后侧端面26c一起构成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阻止部的一部分。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变形例中,在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了插槽25a,但是也可以不形成该插槽25a。也就是说,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使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形成为大致V字形等。
-第五变形例-
如图15所示,本变形例是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与止挡件23和底座部13一体成形而得到的。因此,在本变形例中,省去了作为独立部件的止挡件23。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第二实施方式。如图16和图17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10是改变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切断装置10中的通电用部件12结构而得到的。也就是说,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设置卡合部来取代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高压部。
具体而言,通电用部件12的U字形部12a具有插入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的基板120a。基板120a是沿着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延伸的笔直板部件。在基板120a上形成有加宽部121a,该加宽部121a位于插槽25a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上的外侧。加宽部121a的宽度L2大于插槽25a的宽度L1。加宽部121a的宽度以插槽25a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上的外侧端为起始点开始变宽。通电用部件12的加宽部121a作为移动阻止部即卡合部中的一部分设置。也就是说,上述卡合部构成为使上述通电用部件12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刀片30中的至少任一者。
根据本实施方式,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即使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中欲朝径向内侧(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加宽部121a卡住插槽25a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进一步防止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形成了插槽25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形成了插槽、或是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都形成插槽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同样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只设置了卡合部,但是也可以一并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高压部。也就是说,可以设置第一实施方式的高压部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部这两者。
(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
接着,参照图示说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各变形例。
-第一变形例-
如图18和图19所示,本变形例是改变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电用部件12的加宽部121a的形成位置而得到的。
在本变形例的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有加宽部121a,该加宽部121a位于导引部31c在通电用部件12插入切断部31中的导引部31c内的方向上的外侧。加宽部121a的宽度L2大于两个(一对)导引部31c的对置间隔L1。加宽部121a的宽度以导引部31c在通电用部件12插入导引部31c的方向上的端部为起始点开始变宽。在本变形例中,加宽部121a同样作为移动阻止部中的一部分设置。
根据本变形例,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即使通电用部件12欲朝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加宽部121a卡住切断部31的导引部31c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进一步防止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二变形例-
如图20所示,本变形例是改变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通电用部件12的加宽部121a的形成位置而得到的。
在本变形例的通电用部件12中,加宽部121a是从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的中途开始形成。也就是说,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形成为宽度从该插槽25a的中途开始朝外侧变大。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加宽部121a形成为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的较大的宽度对应。
根据本变形例,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即使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中欲朝径向内侧(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加宽部121a卡住插槽25a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进一步防止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对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形成了插槽25a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在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形成了插槽、或是在第一筒状部件25的前侧端面25c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都形成插槽这样的情况下,也能够采用同样的结构。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三变形例-
如图21所示,本变形例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凹部即小孔,并且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上形成凸部25h而得到的。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凸部25h嵌入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小孔内。
根据本变形例,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即使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中欲朝径向内侧(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插槽25a的凸部25h卡住通电用部件12的小孔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进一步防止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对在上述插槽25a上形成凸部25h,并且在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即凹部的小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插槽25a上形成凹部12c,并且在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凸部25h。此外,也可以在第二筒状部件26的后侧端面26c上形成凸部25h或凹部12c来取代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上形成的凸部25h或凹部12c。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变形例,也可以不必形成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
-第四变形例-
如图22所示,本变形例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弯折部12d而得到的。
上述弯折部12d与第二筒状部件26的外周面对应地形成,该弯折部12d形成为卡住该第二筒状部件26的外周面。
根据本变形例,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即使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中欲朝径向内侧(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通电用部件12的弯折部12d卡住第二筒状部件26的外周面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进一步防止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是弯折部12d与第一筒状部件25的外周面对应地形成,并且该弯折部12d形成为卡住该第一筒状部件25的外周面。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第五变形例-
如图23所示,本变形例是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的通电用部件12上形成厚壁部12e。
具体而言,通电用部件12的U字形部12a具有插入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的基板120a。基板120a是沿着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径向延伸的笔直板部件。在上述基板120a上形成有位于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径向外侧的厚壁部12e。上述厚壁部12e形成为厚度大于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之间的间隔。通电用部件12的厚壁部12e作为移动阻止部中的一部分设置。
根据本变形例,当切断部31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即使通电用部件12在插槽25a中欲朝径向内侧(第一筒状部件25的径向内侧)移动,也会因为通电用部件12的厚壁部12e卡住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的外周面而不会移动。由此,能够在切断通电用部件12时进一步防止通电用部件12朝前侧移动、伸长。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
在本变形例,也可以不必形成第一筒状部件25的插槽25a。也就是说,只要上述厚壁部12e形成为厚度大于第一筒状部件25与第二筒状部件26之间的间隔即可。这时候,只要上述厚壁部12e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外周面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外周面中的任一者或这两者即可。
(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第三实施方式。如图24所示,本第三实施方式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切断装置10的断路器50。
上述断路器50具备:设置在树脂制壳体(省略图示)上的负荷侧端子55和电源侧端子54、由用于连接负荷侧端子55与电源侧端子54的通电用部件12构成的端子间部件51。
上述端子间部件51具备与负荷侧端子55连接的固定接触件52和与电源侧端子54连接的可动接触件53。可动接触件53设置为能够在与固定接触件52接触的接触位置和离开固定接触件52的非接触位置之间移动。当可动接触件53移动到接触位置时,可动接触件53的可动触点53a与固定接触件52的固定触点52a接触。
断路器50还具备:用于以手动的方式移动可动接触件53的连杆机构58、用于在电流异常时使可动接触件53从固定接触件52分离的脱扣机构56、对可动接触件53施力而使可动接触件53从固定接触件52分离的施力弹簧60。连杆机构58安装在壳体上,构成为能够通过操作手动杆57来使可动接触件53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移动。脱扣机构56由双金属材料构成,脱扣机构56将可动接触件53和电源侧端子54连接。脱扣机构56在过电流时(异常电流时)发生热变形,脱扣机构56利用该热变形来移动连杆机构58,从而使可动接触件53从固定接触件52分离。当可动接触件53从固定接触件52分离,断路器50就变得无法通电。
断路器50还具备上述切断装置10和熔接检测部65,该熔接检测部65对可动触点53a和固定触点52a熔接在一起这样的状态进行检测。需要说明的是,切断装置10可以使用第一实施方式和在第一实施方式之后描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切断装置10。
上述切断装置10设置在能够切断端子间部件51的位置。具体而言,上述切断装置10设在端子间部件51的背面一侧(图24中的下侧)。
上述熔接检测部65构成为:例如与端子间部件51连接,根据端子间部件51的电流值来检测可动触点53a与固定触点52a是否熔接在一起。在熔接检测部65上连接有切断装置10的点火部37。熔接检测部65构成为:当判断出可动触点53a与固定触点52a熔接在一起时,就使点火部37工作。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当熔接检测部65判断出可动触点53a与固定触点52a熔接在一起时,点火部37工作而使得火药爆发,从而刀片30前进。在切断(撕断)端子间部件51后,刀片30是以推压器32与端子间部件51的切断面接触的状态停止下来。由此,端子间部件51的切断面之间相互绝缘,电源侧端子54与负荷侧端子55之间变得无法通电。
-第三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第三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切断装置10强制地使电源侧端子54与负荷侧端子55之间变得无法通电。为此,即使是在例如可动接触件53与固定接触件52熔接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切断装置10来强制地使电源侧端子54与负荷侧端子55之间变得无法通电,从而防止负荷侧的机器故障。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本第三实施方式也可以同时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部。
(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第四实施方式。如图25所示,本第四实施方式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切断装置10的接触器。如图25所示,该接触器70具备:设置在树脂制壳体86上的负荷侧端子75和电源侧端子74、由用于连接负荷侧端子75与电源侧端子74的通电用部件12构成的端子间部件71。
上述端子间部件71具备:与负荷侧端子75连接的第一固定接触件68、与电源侧端子74连接的第二固定接触件69、与下述的可动铁芯81连结的可动接触件73。上述可动接触件73设置为能够在与一对固定接触件68、69接触的接触位置和从一对固定接触件68、69分离的非接触位置之间移动。当可动接触件73移动到接触位置时,可动接触件73一端的可动触点73a与第一固定接触件68的第一固定触点68a接触,并且可动接触件73另一端的可动触点73b与第二固定接触件69的第二固定触点69a接触。
接触器70还具备用于使可动接触件73在接触位置与非接触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机构76。该移动机构76具备可动铁芯81、固定铁芯82、激磁绕组83、绕线框84。固定铁芯82固定在壳体86的底面。可动铁芯81设置为面向固定铁芯82的上侧。激磁绕组83绕在绕线框84上。在可动铁芯81与绕线框84之间设有在不通电时使可动铁芯81与固定铁芯82分离的一对复位弹簧79。
上述移动机构76构成为:当来自外部的信号使得激磁绕组83通电时,固定铁芯82被激磁而吸引可动铁芯81。当上述可动铁芯81被吸向固定铁芯82时,接触器70成为不通电状态。另一方面,上述移动机构76构成为:当来自外部的信号使得激磁绕组83停止通电时,可动铁芯81借助复位弹簧79的弹力离开固定铁芯82。当上述固定铁芯82离开可动铁芯81时,接触器70成为通电状态。
接触器70还具备:上述切断装置10、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具有同样结构的熔接检测部65。需要说明的是,切断装置10可以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之后描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切断装置10。
上述切断装置10设置在能够切断端子间部件71的位置。具体而言,切断装置10设置为前进之前的刀片30的切断部31面向可动接触件73的正面。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当熔接检测部65判断出可动触点73a、73b与固定触点68a、69a熔接在一起时,点火部37工作而使得火药爆发,从而刀片30前进。刀片30切断可动接触件73。在该状态下,推压器32与可动接触件73的切断面接触。也就是说,刀片30前进直到推压器32与可动接触件73的切断面接触为止。
-第四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第四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切断装置10强制地使电源侧端子74与负荷侧端子75之间变得无法通电。为此,即使是在例如可动接触件73与固定接触件68、69熔接在一起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切断装置10来强制地使电源侧端子74与负荷侧端子75之间变得无法通电,从而防止负荷侧的机器故障。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本第四实施方式也可以同时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部。
(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
接着,说明本第五实施方式。如图26所示,本第五实施方式为具备本发明所涉及的切断装置10的电路断路器90。该电路断路器90具备断路器50、接触器70、树脂制壳体91。这里省略关于断路器50和接触器70的说明。
在上述壳体91中隔着阻隔壁形成有断路器配置室88和接触器配置室89,在该断路器配置室88中配置有断路器50,在该接触器配置室89中配置有接触器70。在壳体91中还设有:负荷侧端子95和电源侧端子94;与断路器50和接触器70连接的连接用部件92。连接用部件92由通电用部件12构成。
上述负荷侧端子95与接触器70的第一固定接触件68连接。电源侧端子94与断路器50的可动接触件53连接。连接用部件92的一端与接触器70的第二固定接触件69连接。连接用部件92的另一端与断路器50的固定接触件52连接。
电路断路器90还具备:上述切断装置10、与上述第三实施方式具有同样构造的熔接检测部65。需要说明的是,切断装置10可以使用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和在第一、第二实施方式之后描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的任一个切断装置。
上述切断装置10设置在能够切断连接用部件92的位置。具体而言,切断装置10设置为前进之前的刀片30的切断部31面向连接用部件92的正面。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当判断出在上述断路器50中可动接触件53与固定接触件52熔接在一起,或是判断出在接触器70中可动接触件73与固定接触件68、69熔接在一起时,熔接检测部65使点火部37工作,从而刀片30前进,刀片30切断(撕断)连接用部件92。在该状态下,推压器32与连接用部件92的切断面接触。也就是说,刀片30前进直到推压器32与连接用部件92的切断面接触为止
-第五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第五实施方式中,能够利用切断装置10切断连接用部件92来使电源侧端子94与负荷侧端子95之间变得无法通电。由此,即使是在例如断路器50或接触器70中发生了熔接现象的情况下,也能够利用切断装置10来使电源侧端子94与负荷侧端子95之间变得无法通电,从而防止负荷侧的机器故障。其它结构、作用和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此外,也可以同时具备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部。
(其它实施方式)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以后侧锥形部25d和前侧锥形部25e这两个锥形部来构成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表面,但本发明不局限于此,也可以在后侧锥形部25d和前侧锥形部25e之间形成笔直部。也就是说,在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筒状部件25的内表面上,也可以是从后侧起依次形成有:后侧锥形部25d、内径保持不变的笔直部、倾斜角小于后侧锥形部25d的前侧锥形部25e。
插槽25a、26a的底部不局限于上述形状,只要是在切断时能够抑制通电用部件12滑动的凹凸形状即可。
切断部31不局限于设置具有阶差的两个刃部31a、31b的形态,切断部也可以是只具有一个刃部。
如在各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那样,本发明的移动阻止部可以具备第一实施方式的高压部和第二实施方式的卡合部这两者。
-产业实用性-
如以上说明那样,本发明对用于切断供电流流通的通电用部件的切断装置是有用的。
-符号说明-
10      切断装置
12      通电用部件
12c     小孔
12d     弯折部
12e     厚壁部
25      第一筒状部件
26      第二筒状部件
25a     插槽
26a     插槽
25c     前侧端面
26c     后侧端面
25d     后侧锥形部(锥形部)
25e     前侧锥形部(锥形部)
25f    笔直部
25g    锥形部
25h     凸部
30      刀片
31      切断部
31a     第一刃部(刃部)
31b    第二刃部(刃部)
31c     导引部
32      推压器(受压部)
32e     中央锥形部(锥形部)
32h     笔直部
121a    加宽部

Claims (15)

1.一种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切断装置具备:
第一筒状部件(25)和第二筒状部件(26),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相互对置,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在轴向上相互夹持通电用部件(12);
刀片(30),该刀片(30)沿轴向滑动自如地收纳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内,并且具有位于前侧的切断部(31)和位于后侧的受压部(32);
气体发生部(35),该气体发生部(35)产生高压气体并使高压气体作用于上述受压部(32)来使上述刀片(30)向前滑动,从而利用上述切断部(31)切断上述通电用部件(12);以及
移动阻止部,该移动阻止部在上述切断部(31)切断上述通电用部件(12)时阻止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阻止部具备使夹持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的高压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阻止部具备卡合部,该卡合部使上述通电用部件(12)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刀片(30)中的至少任一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移动阻止部具备高压部和卡合部,该高压部使夹持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夹持力增加,该卡合部使上述通电用部件(12)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和上述刀片(30)中的至少任一者。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高压部具有锥形部(25d、25e、25g),该锥形部(25d、25e、25g)形成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供上述受压部(32)进行滑动的内表面,且内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中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面上形成有插槽(25a、26a),该插槽(25a、26a)沿着上述筒状部件(25、26)的径向延伸,上述通电用部件(12)插入该插槽(25a、26a)且被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夹持,
当上述插槽(25a、26a)形成在上述轴向端面(25c、26c)中的一个轴向端面上时,上述插槽(25a、26a)的深度小于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当上述插槽(25a、26a)形成在上述轴向端面(25c、26c)中的两个轴向端面上时,两个上述插槽(25a、26a)的深度之和小于上述通电用部件(12)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后端到前端形成有上述锥形部(25d、25e),
上述锥形部(25d、25e)由后侧锥形部(25d)和前侧锥形部(25e)构成,该后侧锥形部(25d)形成在后侧,该前侧锥形部(25e)相连地形成在该后侧锥形部(25d)的前侧且倾斜角小于上述后侧锥形部(25d),
在上述受压部(32)上形成有外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的锥形部(32e)。
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供上述受压部(32)进行滑动的内表面形成有笔直部(25f)和上述锥形部(25g),该笔直部(25f)位于后方侧且内径保持不变,该锥形部(25g)与笔直部(25f)的前侧相连,
在上述受压部(32)上设有锥形部(32g)和笔直部(32h),该锥形部(32g)形成在后端且外径从后侧朝前侧缩小,该笔直部(32h)相连地形成在该锥形部(32g)的前侧,该笔直部(32h)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的笔直部(25f)滑动接触且外径保持不变。
9.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形成为大致V字形。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及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对应地形成为大致V字形。
11.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相互对置的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中的至少一个轴向端面上形成有插槽(25a、26a),该插槽(25a、26a)沿着上述筒状部件(25、26)的径向延伸,上述通电用部件(12)插入该插槽(25a、26a)且被该第一筒状部件(25)和该第二筒状部件(26)夹持,
上述卡合部具有加宽部(121a),该加宽部(121a)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且该加宽部(121a)的宽度以上述插槽(25a、26a)的径向外侧端为起始点开始大于该插槽(25a、26a)的宽度。
12.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切断部(31)具有一对导引部(31c)、和刃部(31a、31b),该一对导引部(31c)相互对置地朝前侧突出,该一对导引部(31c)的外径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和上述第二筒状部件(26)的内径大致相等,上述通电用部件(12)插入于该一对导引部(31c)之间,该刃部(31a、31b)形成在该一对导引部(31c)之间,用于切断上述通电用部件(12),
上述卡合部具有加宽部(121a),该加宽部(121a)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且该加宽部(121a)的宽度以上述导引部(31c)的插入方向端部为起始点开始大于该导引部(31c)的对置间隔。
13.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具有凹部(12c)和凸部(25h),该凹部(12c)形成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和通电用部件(12)中的一者上,该凸部(25h)形成在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和通电用部件(12)中的另一者上且嵌入上述凹部(12c)内。
14.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具有弯折部(12d),该弯折部(12d)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且卡住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外周面。
1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切断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卡合部具有厚壁部(12e),该厚壁部(12e)形成在上述通电用部件(12)上,该厚壁部(12e)的厚度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或第二筒状部件(26)的轴向端面(25c、26c)的径向外侧端起大于上述第一筒状部件(25)与第二筒状部件(26)之间的间隔。
CN201280056810.8A 2011-11-28 2012-11-28 切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69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58503 2011-11-28
JP2011-258503 2011-11-28
PCT/JP2012/007648 WO2013080545A1 (ja) 2011-11-28 2012-11-28 切断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6947A true CN103946947A (zh) 2014-07-23
CN103946947B CN103946947B (zh) 2015-06-03

Family

ID=485350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681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946947B (zh) 2011-11-28 2012-11-28 切断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326122A1 (zh)
EP (1) EP2787521A4 (zh)
JP (1) JP5263442B2 (zh)
CN (1) CN103946947B (zh)
WO (1) WO2013080545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5703A (zh) * 2014-10-27 2015-08-1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熔断器及具有该熔断器的汽车
WO2018218388A1 (zh) * 2017-06-02 2018-12-06 陈彦伯 智能型无熔丝开关
CN110709957A (zh) * 2017-05-09 2020-01-17 阿丽亚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烟火断路器
CN111482533A (zh) * 2020-03-10 2020-08-04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一种二次起爆装置用分体式电缆分离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17240B1 (fr) * 2014-02-04 2016-01-29 Ncs Pyrotechnie Et Tech Sas Coupe-circuit pyrotechnique
DE102014001708A1 (de) 2014-02-08 2015-08-13 Ellenberger & Poensgen Gmbh Hochvoltbordnetz eines Kraftfahrzeugs
EP2996134B1 (en) 2014-09-09 2017-04-26 Airbus Safran Launchers SAS Pyrotechnic circuit breaker with improved cutting of the bus bar
JP6414816B2 (ja) * 2014-10-29 2018-10-31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6684170B2 (ja) * 2016-06-29 2020-04-22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6765873B2 (ja) * 2016-06-29 2020-10-0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DE102016122424B4 (de) * 2016-11-22 2023-06-07 Auto-Kabel Management Gmbh Trennvorrichtung mit Lichtbogenunterbrechung
DE102017207735B3 (de) * 2017-05-08 2018-08-23 Leoni Bordnetz-Systeme Gmbh Pyrotechnischer Trennschalter
EP4358107A2 (en) 2018-10-01 2024-04-24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Circuit breaking apparatus and circuit breaking system
DE112020001016T5 (de) * 2019-03-01 2021-11-11 Daicel Corporation Projektil-Anordnung und Elektro-Kreis-Unterbrecher-Vorrichtung
FR3099287B1 (fr) * 2019-07-25 2023-06-30 Arianegroup Sas Dispositif de coupure pyrotechnique
JP7444032B2 (ja) 2020-11-16 2024-03-06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
US11784021B2 (en) * 2020-12-11 2023-10-10 Xi' An Sinofuse Electric Co., Ltd. Mechanical breaking and fusing combined multi-fracture excitation fuse
JP2022154728A (ja) 2021-03-30 2022-10-1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2023117244A (ja) * 2022-02-10 2023-08-2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2023118590A (ja) * 2022-02-15 2023-08-2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2023118591A (ja) * 2022-02-15 2023-08-25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34491A1 (en) * 2003-03-12 2007-02-15 Juergen Knauss Housing and and a conducting rail for disconnecting a battery
CN101809703A (zh) * 2007-09-27 2010-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切断装置、电流断路开关、接触器以及电路遮断器
CN201622983U (zh) * 2010-01-28 2010-1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大电流保险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337958A1 (de) * 2003-02-04 2004-08-12 Dynamit Nobel Ais Gmbh Automotive Ignition Systems Pyromechanisches Trennelement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70034491A1 (en) * 2003-03-12 2007-02-15 Juergen Knauss Housing and and a conducting rail for disconnecting a battery
CN101809703A (zh) * 2007-09-27 2010-08-1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切断装置、电流断路开关、接触器以及电路遮断器
CN201622983U (zh) * 2010-01-28 2010-11-0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快速大电流保险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835703A (zh) * 2014-10-27 2015-08-12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熔断器及具有该熔断器的汽车
CN110709957A (zh) * 2017-05-09 2020-01-17 阿丽亚娜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烟火断路器
WO2018218388A1 (zh) * 2017-06-02 2018-12-06 陈彦伯 智能型无熔丝开关
CN110770869A (zh) * 2017-06-02 2020-02-07 陈彦伯 智能型无熔丝开关
CN111482533A (zh) * 2020-03-10 2020-08-04 西安近代化学研究所 一种二次起爆装置用分体式电缆分离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6947B (zh) 2015-06-03
EP2787521A1 (en) 2014-10-08
US20140326122A1 (en) 2014-11-06
JP5263442B2 (ja) 2013-08-14
WO2013080545A1 (ja) 2013-06-06
EP2787521A4 (en) 2015-11-18
JP2013138004A (ja) 2013-07-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6947A (zh) 切断装置
JP4281846B1 (ja) 切断装置、ブレーカ、接触器、および電気回路遮断器
US10622179B2 (en) Breaker device for connection to an electrical circuit
EP3214633B1 (en) Electric circuit breaker device
CN111587469A (zh) 烟火切换装置
CN102870183A (zh) 具有滑块且形成断流开关或转换开关的电开关
JP4985871B1 (ja) 切断装置
CN112106164A (zh) 电路断路器
CN102404928B (zh) 用于消弧的设备和系统以及装配方法
US10886088B2 (en) Pyrotechnic switching device
JP2009099559A (ja) ガス圧式電気回路遮断器
JP5920009B2 (ja) 回路切換装置
US20130263715A1 (en) Cutter
JP5028434B2 (ja) 火工式分離デバイス
JP5887878B2 (ja) 切断装置
JP7314428B2 (ja) プラズマ室付き遮断装置
JP5582023B2 (ja) 切断装置
EP3770939B1 (en) Circuit interrupter
CN115803838A (zh) 一种烟火断流器
WO2023162179A1 (ja) 電気回路切替装置
JP7442113B1 (ja) 遮断装置
WO2023162176A1 (ja) 電気回路切替装置
WO2023152907A1 (ja) 電気回路切替装置
WO2023063011A1 (ja) 電気回路遮断装置
JP2017162732A (ja) アクチュエ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0603

Termination date: 2018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