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5703B -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5703B
CN103945703B CN201280057396.2A CN201280057396A CN103945703B CN 103945703 B CN103945703 B CN 103945703B CN 201280057396 A CN201280057396 A CN 201280057396A CN 103945703 B CN103945703 B CN 1039457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af
tea
catechin
product
folium camellia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57396.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45703A (zh
Inventor
L·巴萨瓦拉朱
S·古塔帕杜
S·帕拉吉里
A·彭德姆
P·P·普鲁肖特哈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Ekatr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k Ltd
Original Assignee
Unilever NV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Unilever NV filed Critical Unilever NV
Publication of CN1039457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57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457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57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23F3/08Oxidation; Fermenta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06Treating tea before extraction; Preparations produced thereby
    • AHUMAN NECESSITIES
    • A23FOODS OR FOODSTUFFS; TREATMENT THEREOF, NOT COVERED BY OTHER CLASSES
    • A23FCOFFEE; TEA; THEIR SUBSTITUTES; MANUFACTURE, PREPARATION, OR INFUSION THEREOF
    • A23F3/00Tea; Tea substitutes; Preparations thereof
    • A23F3/16Tea extraction; Tea extracts; Treating tea extract; Making instant tea
    • A23F3/163Liquid or semi-liquid tea extract preparations, e.g. gels, liquid extracts in solid capsul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Tea And Coffee (AREA)
  • Pyrane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产具有增强的感觉的红茶产品。偏爱消费红茶的人们不能获得良好量的儿茶素类,因为在红茶中,儿茶素类的量显著低于绿茶的。因此,对于提供通过不添加任何外源性茶黄素类和/或儿茶素类的方法制得具有相对高的儿茶素类量、高的茶黄素类量和高的多酚类量并且还具有红茶感觉的茶产品存在需求。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生产具有相对高的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量,而不添加任何外源性茶黄素类和/或儿茶素类的茶产品的方法。本发明人已经惊奇地发现通过涉及在特定温度下厌氧培养特定的持续时间的步骤的方法获得的茶产品提供了具有改善的感觉的茶产品,并由此满足本发明的一个或多个目的。

Description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茶产品的方法。更特别地,本发明涉及生产具有增强的感觉的红茶产品的方法。
发明背景
茶是被全世界消费的最优选饮料之一。存在许多种类的茶:一些实例包括红茶、绿茶、乌龙茶、白茶等。在这些茶产品中,还可以利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叶茶、即饮茶、茶汁等。不同消费者偏好不同的产品形式。
茶的健康益处主要是由于多酚类的存在,如儿茶素类、茶黄素类等。儿茶素类,其包括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GG)、表儿茶素(EG)、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EGC),是绿茶中的主要多酚化合物。茶黄素及其衍生物,已知统称为茶黄素类(TF),是抗氧化多酚类,其是由茶叶中存在的儿茶素类在酶氧化所述茶叶以形成红茶的过程中形成的。
对于所有种类的茶产品和不同形式,都存在消费者。由于其感觉,红茶被认为比任何其他种类的茶更受欢迎。全球大量人群消费红茶。
常规的红叶茶生产包括以下制造步骤:(i)使茶(Camelliasinensis)植物的新鲜的叶萎凋,这是其中使采摘的茶叶,例如在浅槽中失去水分的过程,并且在该过程中,发生了生化反应,引起包括芳香化合物的许多有益化合物的形成;(ii)解析(maceration)所述萎凋的叶,这是其中破坏茶细胞结构的过程,其引起发生进一步的生化反应;(iii)发酵所述解析的叶,其中所述茶叶中的酶使用大气中的氧来氧化各种底物以产生有颜色的产物;和(iv)在高温下干燥所述发酵的叶,以停止所述酶活性并且将水分降至低于8至10%,以生产红叶茶。
偏爱消费红茶的人群不能获得良好量的儿茶素类,因为在红茶中,儿茶素类的含量显著低于绿茶的。
已经尝试提高红茶的特征,以给偏爱消费红茶的消费者提供更多的益处。
GB692778(ALEXANDERMAURICEHUGOBAKE,1953)公开了在茶制造中,使新鲜的叶进行萎凋、破碎、揉捻、发酵、灭酶和干燥的阶段,或这些阶段的选定顺序,同时在单个可密封的可旋转容器中进行,所述容器可以进行加热和放置在真空下,或两者皆可。
US6254902(Lipton,2001)公开了加工完整叶茶的方法,其包括在压力容器内用液体二氧化碳浸渍茶叶,以足以冷冻所述液体二氧化碳的速率减压所述容器,施加足够的热,以使所述冷冻的二氧化碳升华,并且随后开始所述叶内的发酵,使所述叶发酵足以获得所需液体特性的时间,并且将所述发酵的产品进行干燥,以产生完整的叶茶。还描述了制造这种叶茶的装置。
这些现有技术文件中没有一篇公开了通过不包括添加任何外源性茶黄素类和/或儿茶素类的方法制得具有相对高的儿茶素类量、高的茶黄素类量和高的多酚类量的红茶产品。
因此,对于提供通过不添加任何外源性茶黄素类和/或儿茶素类的方法制得具有相对高的儿茶素类量、高的茶黄素类量和高的多酚类量并且还具有红茶感觉的茶产品存在需求。
发明目的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具有相对高的儿茶素类量的茶产品。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相对高的茶黄素类量的茶产品。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具有增强的感觉的茶产品。
本发明的又一个目的是提供生产具有相对高的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的量并具有增强的感觉的茶产品的方法。
本发明的再进一步的目的是提供不添加任何外源性的儿茶素类和/或茶黄素类而具有相对高的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的量的红叶茶产品。
本发明人已经惊奇地发现通过涉及在特定的温度下厌氧培养特定的持续时间的步骤的方法获得的茶产品具有改善的感觉,由此满足一个或多个上述目的。
发明概述
因此,本发明提供了制备茶产品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取新鲜的茶叶;
b.在厌氧条件下,在4℃至60℃的温度下,将所述新鲜的叶培养4-36小时的时间段;
c.将所述培养的叶子进行粉碎;和
d.通过将所述粉碎的叶在15-35℃温度下保持15分钟至3小时来发酵所述叶;
e.将所述发酵的茶叶在80-13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以获得红叶茶产品。
通过阅读以下的详细描述,这些和其他方面、特征和优势,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将变得清楚。为了避免歧义,本发明的一个方面的任何特征可以被用于本发明的任何其他方面中。词语“包含(comprising)”旨在意指“包括(including)”,而不一定是“由...组成(consistingof)”或“由...构成(composedof)”。换句话说,所列的步骤或项目不必是穷尽的。注意到以下的描述中给出的实施例旨在阐明本发明,而不旨在将本发明限于那些实施例本身。相似地,所有百分率都是重量/重量百分率,除非另外指出。除了在操作和比较实施例中,或另外明确指出的情况中,在本说明书中表明材料的量或反应条件、材料的物理特性和/或用途的所有数字都可以理解为由词语“约”修饰。以“从x至y”的形式表达的数值范围理解为包括x和y。在以“从x至y”的形式描述特定特征的多个优选范围时,应理解为还设想了组合不同端点的所有范围。
发明详述
为了本发明的目的,“茶”是指来自中国茶(Camelliasinensisvar.sinensis)和/或阿萨姆茶(Camelliasinensisvar.assamica)的材料。尤其优选的是来自阿萨姆茶的材料,因为其具有比中国茶更高水平的茶活性成分。
为了本发明的目的,“叶茶”指含有未冲泡形式的茶叶和/或茎、且已经干燥至含水量小于30重量%、并通常具有1-10重量%的含水量的茶产品(即“成品茶(madetea)”)。
“红茶”指充分发酵的茶。
“发酵”指当某些内源性酶和底物合并在一起(例如,通过解析叶对细胞机械破碎)时,茶所经历的氧化和水解过程。在该过程中,叶中的无色儿茶素类转化为黄色和橙色至深棕色多酚类物质的复杂混合物。
“新鲜茶叶”指从未被干燥至含水量小于30重量%、并通常具有60-90%含水量的茶叶、芽和/或茎。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榨汁”指使用物理力从新鲜茶叶中榨出汁液,这不同于使用溶剂提取茶固体。因此,术语“压榨”涵盖例如挤(squeezing)、压(pressing)、扭绞(wringing)、旋转(spinning)和挤出(extruding)的这些方式。在压榨步骤中,可以将少量的溶剂(例如水)加入到新鲜叶中。然而,为了防止溶剂显著地提取茶固体,压榨期间叶的含水量为如上文所定义的新鲜茶叶的含水量。换句话说,在压榨步骤期间,茶叶的含水量为30-90重量%,更优选60-90重量%。由于与非水性溶剂(例如醇)相关的环境和经济问题,也优选地在压榨之前或期间新鲜叶不与这类溶剂接触。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茶固体”指通过重量分析法测定的茶汁的固体含量。
如本文使用的术语“水溶性茶固体”指茶固体的水提取物,即从茶固体提取的可溶性物质。其通过在回流下由沸水提取试验部分的可溶性物质,过滤、洗涤、干燥和称重热水不溶性残余物,并且计算水提取物来确定。
方法
新鲜的茶叶
步骤(a)包括获取新鲜的茶叶。可以按照两叶一芽、三叶一芽或超过三叶一芽来选择所述新鲜的叶。步骤(a)和步骤(b)之间的持续时间优选短于24小时,更优选短于12小时,并且最优选短于8小时。然而,如果将所述茶叶储存在低于5℃的温度下,则步骤(a)和步骤(b)之间的持续时间可以长于24小时。
厌氧萎凋
步骤(b)包括在厌氧条件下,在4℃至60℃的温度下,将所选定的叶培养4-36小时的时间段。如文本中使用的术语“厌氧条件”是指接触所述叶的气相具有低于3体积%的氧。接触所述叶的气相中的氧的量优选低于2%,更优选低于1%。特别优选接触所述叶的气相基本上不含氧。厌氧条件:
所述厌氧条件任选地通过如下实现:
i.将所述新鲜的茶叶放置在容器中,并封闭所述容器,或;
ii.将所述茶叶放置在容器中,将除氧之外的气体吹扫通过所述容器,并且封闭所述容器,或将所述叶放置在气密性腔中或真空下。
优选地,步骤(b)中的所述厌氧条件通过如下实现:
将所述新鲜的茶叶放置在容器中,并封闭所述容器,或;
将所述茶叶放置在容器中,将除氧之外的气体吹扫通过所述容器,并且封闭所述容器。
通过将所述新鲜的叶放置在容器中,并封闭所述容器,所述气相中的氧浓度随着时间降低,并且在将所述容器保持封闭一定的时间量后实现了所述厌氧条件。封闭容器的持续时间优选长于约3小时,更优选长于4小时,并且最优选长于约6小时,或甚至长于约8小时。
可替换地且更优选地,所述厌氧条件通过将所述叶放置在容器中,将除氧之外的气体吹扫通过所述容器,并且封闭所述容器来实现。除氧之外的气体优选为氮或二氧化碳,更优选氮。
一旦在上述步骤(b)(i)或(b)(ii)中封闭所述容器,对于所述容器中的压力没有特别的限制。在所述封闭的容器内的压力优选为1-1000mmHg绝压,更优选10-800mmHg绝压,并且最优选约20。
优选在步骤(b)期间从所述叶的水分损失尽可能低。这通过在封闭的条件下进行步骤(b)有利且方便地实现。步骤(b)后所述培养的茶叶优选包含70至75重量%的水。
培养温度:
步骤(b)在4℃至60℃的温度下,优选4-55℃的温度,更优选10-40℃的温度下。
厌氧培养的持续时间:
将所述新鲜的叶在厌氧条件下培养4-36小时的时间段,优选6-30小时的时间段,更优选8-25小时的时间段,最优选10-24小时的时间段。
粉碎
在所述培养步骤后,将所述培养的叶进行粉碎。这可以优选地通过压碎、撕裂和卷曲(其称为CTC)来进行。可以进行一个或多个CTC步骤。在该步骤中,将所述培养的叶破碎,并且释放出存在于所述叶中的酶。
可替换地,在所述培养步骤后,将所述培养的茶叶在传统辊筒中辊压或在转子机(rotorvane)中粉碎,或其组合。在这些步骤期间,所述茶叶中存在的前体变得可受所述酶影响。
发酵
然后使所述解析的叶经受发酵。发酵通过将所述叶在15-35℃的温度下保持15分钟至3小时来进行。优选地,所述发酵的温度为25-35℃,并且更优选大约30-35℃。发酵的时间优选为30分钟至3小时,并且更优选1-3小时。在这个阶段中,所述叶经受酶反应,这产生了典型的红茶特征。
然后将所述发酵的茶叶进行干燥。在所述干燥步骤期间,将所述培养的茶叶干燥至优选以所述茶叶的总质量计低于10%的含水量,更优选以所述茶叶的总质量计低于5%,以获得所述红叶茶产品。
所述干燥步骤优选通过热干燥、冷冻干燥或真空干燥进行。
所述热干燥优选通过将所述叶与空气接触来进行;所述空气的温度优选为80-130℃,更优选90-130℃,最优选100-120℃。所述热干燥可以在任何常规干燥机中进行。然而,对于热干燥来说,特别优选流化床干燥机或塔盘式干燥机。
所述叶还可以通过真空干燥来进行干燥。在真空干燥期间,使所述茶叶经受优选为5至500mmHg、更优选50至300mmHg、并且最优选100至200mmHg的绝压。真空干燥在优选20-70℃的温度下进行,更优选25-60℃,并且最优选30-55℃。真空干燥可以在任何合适的真空干燥机中进行,优选在旋转真空干燥机中。
任选地,所述方法包括从所述茶叶中挤出汁液,由此产生叶渣和茶汁的其他步骤。这个步骤优选在解析之后和所述发酵阶段之前进行。
榨出的汁液的量优选为至少50mL/kg新鲜的茶叶。所述压榨步骤可以以任何便利的方式来实现,只要其允许所述茶汁与所述叶渣分离,并且导致所需量的汁液。用于压榨所述汁液的机器可以例如包括液压压榨机、气动压榨机、螺旋压榨机、带式压榨机、挤出机或其组合。可替换地,可以通过过滤或离心分离来分离所述汁液和所述叶渣。
可以一次挤压或多次挤压所述解析的材料以从所述解析的材料中得到所述汁。优选地从一次挤压得到所述汁,因为这提供简单而快速的过程。
为了使在所述叶茶和/或汁液中产生异味最小化,优选所述压榨步骤在环境温度下进行。例如,所述叶的温度可以为5-40℃,更优选10-30℃。
压榨步骤中使用的时间和压力可以变化,以产生特定量的汁液。然而,通常,压榨所述汁所施加的压力为0.5MPa(73psi)至10MPa(1450psi)。施加压力的时间通常为1秒至1小时,更优选10秒至20分钟,并且最优选30秒至5分钟。
优选将由此获得的所述茶汁进行巴氏杀菌,以获得茶汁产品。所述巴氏杀菌优选通过在70至110℃的温度下加热所述茶汁来进行。
任选地,进一步加工所述叶渣,其包括将所述发酵的叶渣在80-130℃、优选90-130℃、更优选100-13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以获得叶渣产品的步骤。
可以存在任选的进一步发酵所述叶渣的步骤,其通过在干燥前将所述叶渣在15-35℃的温度下保持15分钟至2小时。
在培养前避免提取步骤
优选在培养前不存在提取茶叶的步骤。提取是指将茶与水性或非水性溶剂混合以提取所述茶中的可溶性固体的步骤。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茶产品
本发明的方法提供了具有更高儿茶素类、更高茶黄素类和更高多酚类并具有更优异感觉的茶产品。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红叶茶产品。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红叶茶产品包含以叶茶干质量计5至12%,优选5至11%,并且更优选5至10%的儿茶素类。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液体茶精华产品。
在进一步的实施方式中,本发明提供了叶渣产品。
现在将根据以下非限制性实施例来论证本发明。
实施例
测量方法
用于测量总多酚类(TPP)、茶黄素类(TF)、儿茶素类和总可溶性固体(TSS)含量的 样品制备:
从印度南部的茶种植场获得原料茶叶。
对于红茶:
将包含4:6比率的甲醇和水的溶剂混合物用于提取。在用于提取之前,将提取溶剂混合物保持在60℃的水浴中。将100mg的成品茶放置在提取管中并且向其加入5ml的所述提取溶剂。将混合物在维持在60℃的超声波浴中保持20min。使所述提取混合物冷却至室温,并且在3000g下离心15min。将上清液收集于10ml容量瓶中。使用新鲜的提取溶剂,对离心残余物重复相同的提取程序。将两种提取物混合,并且使最终体积为10ml。将这些提取物用于儿茶素分析、茶黄素分析和总多酚分析。
对于红茶浸出液:
通过将100ml沸水加入2g干燥的叶中,使其静置2min并且在过滤前搅拌一次来制备浸出液;将浸出液用于分析儿茶素类、TF、TPP和TSS。
对于液体汁液产品:
将获自机械压榨的茶汁在3500g下离心30分钟,并且将上清液在密闭容器中在85℃下热处理12分钟,并且冷却至环境温度,分析儿茶素类、TF和TPP。
(a)茶黄素类(TF)含量:
使用十八烷基硅(C18)柱(Nova-pak,来自Waters,3.9mm内径×150mm),通过HPLC来分析样品,在380nm波长、40℃的柱温、20微升的注入体积和1mL/min的流速下检测。用于茶黄素分析的移动相为水中2%(v/v)的乙酸(作为移动相A)和乙腈(作为移动相B)。使用50min内8%B至69%B的线性梯度来分离茶黄素类,这之后用8%缓冲液A将柱子平衡5min。将纯茶黄素类(SigmaAldrich,>90%,HPLC级)用作定量的标准品。
(b)儿茶素类含量:
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使用用于测定绿茶和红茶中的儿茶素类的ISO方法(ISO14502-2:2005)来测定总儿茶素含量。
(c)颜色测量:
颜色(CIEL*a*b*值)使用Hunter实验室UltrascanXE(型号-USXE/UNI版本3.4,HunterlabAssociatesLaboratoriesInc.Virginia)来测量。将卤素循环灯用作光源。所用的发光体是D65,并且在10°-观察者角度下进行所述测量。使用10mm通路长度的石英比色皿来进行测量。填充茶叶直到至比色皿边缘,并且放置在测量颜色的仪器中。根据仪器手册中提供的说明,使用标准白色瓷砖(HunterlabDuffuse/8°,mode-RSEX,Potr-1’’和面积-大)来校准仪器。在室温(~25℃)下测量L*a*b*值。
L*的最大值为100,其表示完美的反射散射体。最小值是L*=0,其表示黑色。a*和b*轴不具有特定的数字限制。正的a*是红色,而负的a*是绿色。相似地,正的b*是黄色,而负的b*是蓝色。
(d)总可溶性固体(TTS)测量:(ISO9768:1994(E))
取干燥的盘,并且在热空气烘箱中在110℃的温度下保持2小时。然后将盘放置在干燥器中称重;记下读数,然后将盘立即放回干燥器中,然后放置在热空气烘箱中。
将2gm红茶放入纸杯中。此后,将100mL100℃的沸水加入红茶中。将溶液搅拌2分钟。2分钟后,使用Whatman541滤纸过滤液体。将滤液收集在烧杯中,并且用去离子水将体积补足至100mL。
此后,将100ml热茶液体放入称过重的盘中,并且放在维持于90-100℃的水浴上进行蒸发。完全蒸发后,取出盘,并且用干净的布擦拭,以从底部除去任何剩余的水,然后在热空气烘箱中在110℃下干燥12小时。
获得盘的最终重量,并且减去初始重量,以获得茶中可溶性固体的量。
(e)总多酚类(TPP)含量:
使用用于测定茶中总多酚含量的ISO方法——使用Folin-Cicalteu试剂的比色方法(ISO14502-1:2005)来测定总多酚含量。
温度对红叶茶产品特征的影响
获得来自Devershola种植园(南印度)的新鲜茶叶,并且在气密性无菌塑料袋中培养,密封并在根据以下表1a的不同温度下培养18小时。此后,将茶叶经受CTC(切割、撕裂、卷曲)4次,以获得解析的茶坯(dhool)。将所述解析的茶坯发酵(在25℃下暴露于空气)90分钟,接着在120℃下干燥所述发酵的茶坯,直至含水量降至低于5重量%。作为对照,取没有经历厌氧培养的常规红茶(即,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分析样品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1a中。
如上所述,使用相同的红茶叶产品通过下面的程序制备红茶浸出液。分析浸出液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并且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1b中。
具有后缀“i”的实施例编号表示浸出液。例如,实施例编号“1”表示其中培养温度为25℃的叶茶产品,而实施例编号“1i”表示由实施例1的叶茶产品制得的浸出液。在整个说明书中都使用这种编号实施例的方式。
表1a:关于叶
实施例编号 温度 TPP% TF% 儿茶素类% TSS(g/100g)
A 对照 15.22 1.18 4.18 0.35
1 4℃ 14.43 1.09 5.20 0.37
2 25℃ 16.07 1.23 5.81 0.38
3 40℃ 18.98 1.15 5.37 0.39
4 55℃ 22.95 0.53 11.58 0.46
从表1a中,很明显,按照本发明方法的厌氧培养提供了具有比对照更高的儿茶素类含量和更高的可溶性固体含量的茶产品。培养温度对所述叶的特征的影响也显示在上表中。在25℃(实施例编号2),所述叶产品具有最高量的茶黄素类,并且也具有显著量的儿茶素类。在55℃(实施例编号4),所述叶产品具有最高量的儿茶素类和可溶性固体。因此,根据需要,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方法调整红茶产品。
表1b:在浸出液中
从上表中,很清楚,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叶茶制得的浸出液具有更高的儿茶素类。还注意到实施例编号2i、3i和4i具有比Ai更高的TPP和TSS。
厌氧培养的持续时间对红叶茶产品特征的影响
将来自Devershola种植园(南印度)的新鲜茶叶放置在气密性无菌塑料袋中、密封并在~25℃下培养表2a中提及的不同时间。此后,将茶叶经受CTC(切割、撕裂、卷曲)4次,以获得解析的茶坯。将所述解析的茶坯发酵(在25℃下暴露于空气)90分钟。作为对照,取没有经历厌氧培养的对照常规红茶(即,在本发明的范围之外)。分析样品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2a中。
如上所述,使用相同的叶通过下面的程序制备红茶浸出液。分析浸出液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并且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2b中。
表2a:关于叶
从表2a中,很明显,本发明的方法提供了具有更高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的红叶茶产品。随着厌氧培养的持续时间的增加,产品中儿茶素类的量增加。
表2b:在浸出液中
从表2中,很清楚,使用在本发明范围内的叶茶制得的浸出液(实施例5i、6i和7i)比在本发明范围外的叶茶(实施例Bi)具有更高TPP、更高TF、更高儿茶素类和更高可溶性固体。注意到随着厌氧培养时间的增加,浸出液的质量变得更好。
温度对液体茶精华(LTE)产品特征的影响
将来自Devershola种植园(南印度)的新鲜茶叶放置在气密性无菌塑料袋中、密封并在根据以下表3的不同温度下培养18小时。此后,将茶叶经受CTC(切割、撕裂、卷曲)4次,以获得解析的茶坯。将所述解析的茶坯发酵(在25℃下暴露于空气)60分钟。然后通过在6kg/cm2压力下运行的气动压榨机从茶坯挤出汁液。将获得的汁液在REMI离心机中在1500g下离心,以将上清液和残余物分离。上清液是液体茶精华。存在一个对照样品:其已经经历了上述除了厌氧培养外的所有步骤。
将液体茶精华进行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测量,将其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3中。
表3
从表3中,很清楚,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LTE(实施例8、9、10和11)提供了具有更高儿茶素类的LTE。这种作用在较高培养温度下更明显。随着培养温度的提高,儿茶素类的量逐渐提高。茶黄素类的量在40℃和50℃下明显更高。
厌氧培养的持续时间对液体茶精华产品的特征的影响
将来自Devershola种植园(南印度)的新鲜茶叶放置在气密性无菌塑料袋中、密封并在~25℃下培养表4中提及的不同时间。此后,将茶叶经受CTC(切割、撕裂、卷曲)4次,以获得解析的茶坯。将所述解析的茶坯发酵(在25℃下暴露于空气)60分钟。然后通过在6kg/cm2压力下运行的气动压榨机从茶坯挤出汁液。将获得的汁液在REMI离心机中在1500g下离心,以将上清液和残余物分离。上清液是液体茶精华。存在一个对照样品:其已经经历了上述除了厌氧培养外的所有步骤。
将所得到的液体茶精华进行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测量,将其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4中。
表4
从表4中,很清楚,使用本发明的方法制得的LTE(实施例12、13和14)具有较高茶黄素类、较高TPP和较高儿茶素类。在4小时和18小时厌氧持续时间下,所得到的LTE具有显著更高含量的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
温度对叶渣产品的特征的影响
挤出汁液后(按照以上表3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程序),将红叶渣在塔盘式干燥器中在130℃下干燥约20分钟,直至达到低于5重量%的含水量。从不同温度下培养的样品获得叶渣产品。作为对照,采用生产实施例C的LTE后获得的叶渣产品。分析样品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5a中。
表5a:关于叶
实施例编号 样品 TPP% TF% 儿茶素类% TSS(g/100g)
E 对照 18.55 1.53 4.75 0.38
15 4℃ 16.00 1.46 5.59 0.35
16 25℃ 17.05 1.35 5.00 0.36
17 40℃ 20.18 1.27 6.40 0.39
18 55℃ 26.36 0.62 11.52 0.42
在上表中,实施例15、16、17和18的叶渣产品分别在生产实施例8、9、10和11的LTE后获得。从表5a中,很清楚,实施例15、16、17和18的叶渣产品是比实施例E更好的产品。所获得的产品具有比实施例E更高的儿茶素类含量。不同的培养温度给出了不同的益处。
如上所述,使用相同的叶渣产品通过下面的程序制备红茶浸出物。分析浸出物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并且将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5b中。
表5b:在浸出液中
从以上表5b,很清楚,实施例15i、16i、17i和18i提供了比Ei更优的浸出液。随着培养温度提高,儿茶素类的量提高。注意到实施例编号18i具有最高的TPP、最高的儿茶素类和最高的TSS。
厌氧培养的持续时间对叶渣产品的特征的影响
挤出汁液后(按照以上表4的实施例中所述的程序),将红茶叶渣在塔盘式干燥器中在130℃下干燥约20分钟,直至达到低于5重量%的含水量。从培养不同时间的样品获得叶渣产品。作为对照,采用生产实施例D的LTE后获得的叶渣产品。分析样品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6a中。
表6a:关于叶
在上表中,实施例19、20和21的叶渣产品分别在生产实施例12、13和14的LTE后获得。从表6a中,很明显,实施例19、20和21的叶渣产品提供了具有比F更高的儿茶素类的茶产品。儿茶素类的量随着厌氧培养的持续时间的增加而提高。当厌氧培养的持续时间为24小时时,所得到的产品具有最高的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的量。
如上所述,使用表6a的叶渣产品通过下面的程序制备红茶浸出物。分析浸出物的TPP、TF、儿茶素类和TSS含量,并且将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6b中。
表6b:在浸出液中:
从以上表6b,很清楚,实施例19i、20i和21i提供了具有比Fi更高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的浸出液。随着培养时间增加,儿茶素类和茶黄素类的量提高。
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产品与对照相比的颜色特征
按照在上述测量方法部分中所讨论的以下程序,进行了颜色测量。结果概括于以下的表7中。
表7
实施例编号 a*值11 -->
Bi 31.23
5i 34.65
6i 33.80
7i 34.38
C 0.04
8 2.46
9 3.09
10 1.26
从以上表7,很明显,通过本发明的方法生产的茶产品比对照富含红色(这为红茶饮用消费者所偏爱)。
由一组高度训练过的茶品尝者来品尝红叶茶产品、LTE和叶渣产品。品尝后,他们发现通过本发明的方法获得的红叶茶、LTE和叶渣产品当与常规红茶相比时具有相似的感觉。
从所有以上实施例,现在很清楚,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可以生产具有更高儿茶素类、茶黄素类和更高TPP的红叶茶产品、LTE产品和叶渣产品。

Claims (9)

1.制备茶产品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a.取新鲜的茶叶;
b.在厌氧条件下,在4℃至60℃的温度下,将所述新鲜的叶培养4-36小时的时间段;
c.将所述培养的叶进行粉碎;
d.通过将所述粉碎的叶在15-35℃温度下保持15分钟至3小时来发酵所述叶;和
e.将所述发酵的茶叶在80-13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以获得红叶茶产品。
2.如权利要求1中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从所述发酵的茶叶挤出汁以产生叶渣和液体茶精华的步骤。
3.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液体茶精华进行巴氏杀菌,以获得液体茶精华产品。
4.如权利要求2中所述的方法,其中将所述叶渣在80-130℃的温度下进行干燥,以获得叶渣产品。
5.如权利要求4中所述的方法,其包括在干燥前通过将所述叶渣在15-35℃温度下保持15分钟至2小时来进一步发酵所述叶渣的步骤。
6.如前述权利要求任一项中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厌氧条件通过如下实现:
i.将所述新鲜的茶叶放置在容器中,并封闭所述容器,或;
ii.将所述茶叶放置在容器中,将除氧之外的气体吹扫通过所述容器,并且封闭所述容器,或将所述叶放置在气密性腔中或真空下。
7.如前述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在所述培养步骤之前不存在提取茶叶的步骤。
8.通过权利要求2或3的方法获得的液体茶精华产品。
9.通过权利要求4或5的方法获得的叶渣产品。
CN201280057396.2A 2011-11-22 2012-10-30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Active CN1039457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IN3273MU2011 2011-11-22
IN3273/MUM/2011 2011-11-22
PCT/EP2012/071448 WO2013075912A1 (en) 2011-11-22 2012-10-30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tea produc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5703A CN103945703A (zh) 2014-07-23
CN103945703B true CN103945703B (zh) 2016-07-06

Family

ID=47115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57396.2A Active CN103945703B (zh) 2011-11-22 2012-10-30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EP (1) EP2782456B1 (zh)
CN (1) CN103945703B (zh)
AP (1) AP3495A (zh)
IN (1) IN2014MN00858A (zh)
WO (1) WO2013075912A1 (zh)
ZA (1) ZA20140373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38818A (zh) * 2013-06-28 2016-02-17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WO2017076612A1 (en) 2015-11-02 2017-05-11 Unilever N.V. A process of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CN109640680A (zh) 2016-08-15 2019-04-16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用于生产叶茶产品的方法
CN109661179A (zh) * 2016-09-06 2019-04-19 荷兰联合利华有限公司 茶产品的生产方法
EP3644751B1 (en) 2017-06-26 2021-06-23 Unilever IP Holdings B.V.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EP3727008B1 (en) * 2017-12-19 2021-08-18 Unilever IP Holdings B.V.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liquid tea product
WO2020078686A1 (en) 2018-10-17 2020-04-23 Unilever N.V.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CN113163786A (zh) * 2018-11-27 2021-07-23 联合利华知识产权控股有限公司 从茶叶中回收芳香剂的方法
CN110859228A (zh) * 2019-09-04 2020-03-06 安徽省华国茗人农业有限公司 一种小黄茶的制作工艺
EP4111868A1 (en) * 2021-06-28 2023-01-04 Ekaterr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K Limited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CN115104652B (zh) * 2022-06-30 2024-05-28 福建福鼎大湾头茶业有限公司 一种白茶秘林花香的制作工艺
EP4311435A1 (en) 2022-07-29 2024-01-31 Ekaterr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K Limited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821A (zh) * 2001-03-05 2004-09-01 红茶生产
KR20090109679A (ko) * 2008-04-16 2009-10-21 목포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카테킨 강화 녹차 및 그 제조 방법
WO2011047991A1 (en) * 2009-10-20 2011-04-28 Unilever Plc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leaf tea
KR101125774B1 (ko) * 2009-08-06 2012-03-27 서은주 테아플라빈 함유량이 증대된 홍차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홍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692778A (en) 1949-12-06 1953-06-17 Alexander Maurice Hugo Bake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manufacture of tea
ATE233054T1 (de) 1998-08-17 2003-03-15 Unilever Nv Behandlung von tee mit kohlendioxi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25821A (zh) * 2001-03-05 2004-09-01 红茶生产
KR20090109679A (ko) * 2008-04-16 2009-10-21 목포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카테킨 강화 녹차 및 그 제조 방법
KR101125774B1 (ko) * 2009-08-06 2012-03-27 서은주 테아플라빈 함유량이 증대된 홍차의 제조방법 및 그로부터 제조된 홍차
WO2011047991A1 (en) * 2009-10-20 2011-04-28 Unilever Plc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leaf tea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红茶发酵研究进展;李园莉等;《湖南省茶叶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071231;232-236 *
论茶之"黑白两道" 探神农创茶内涵,议现代茶业方向;王志远等;《农业考古》;20091231(第2期);9-17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ZA201403730B (en) 2015-12-23
AP2014007692A0 (en) 2014-06-30
EP2782456B1 (en) 2015-09-09
WO2013075912A1 (en) 2013-05-30
AP3495A (en) 2015-12-31
EP2782456A1 (en) 2014-10-01
CN103945703A (zh) 2014-07-23
IN2014MN00858A (zh) 2015-04-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945703B (zh)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ES2372654T3 (es) Procedimiento de fabricación de productos de té.
JP5638528B2 (ja) 茶製品を製造する方法
EP3013149B1 (en)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EA020639B1 (ru) Способ производства чайных продуктов
CN104320976B (zh) 从茶中回收芳香物的方法
CN104080352A (zh) 制备茶产品的方法
CN104754950A (zh) 生产茶产品的方法
EP3370538B1 (en) A process of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US20220202032A1 (en) A process of producing a green leaf tea product
EP3723493B1 (en)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EP2642865B1 (en) Process for preparing tea products
US9078455B2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ea products
WO2013160097A1 (en) A process for producing a tea product
AU2012278195B9 (en) Process for manufacturing tea products
CN104105409B (zh) 用于制造茶产品的方法
ES2365453T3 (es) Procedimiento para fabricar un producto de té.
EA044201B1 (ru) Чайный продукт на основе черного листового ча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408

Address after: Rotterdam

Patentee after: Unilev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Holdings Ltd.

Address before: Rotterdam

Patentee before: Unilever Nederland B.V.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09

Address after: London

Patentee after: Ekatra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UK Ltd.

Address before: Rotterdam

Patentee before: Unilever Intellectual Property Holding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