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45037A -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 Google Patents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45037A
CN103945037A CN201310018194.3A CN201310018194A CN103945037A CN 103945037 A CN103945037 A CN 103945037A CN 201310018194 A CN201310018194 A CN 201310018194A CN 103945037 A CN103945037 A CN 1039450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ipt
incoming call
time
voice
ca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1819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Feixun Da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Feixun Da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Feixun Da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Feixun Data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01819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945037A/zh
Publication of CN1039450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4503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来电回执方法包括:启动回执模式;当来电呼入时,判断用户是否手动选择进入回执;当用户未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判断用户是否在一预定时间内接听来电;当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或用户未在预定时间内接听来电时,则进入回执;识别来电号码;以及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本发明所提出的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根据来电号码,选择相应的回执方式,即,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选择短信回执或者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选择语音回执,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仅采用短信回执所带来的缺陷。

Description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特别是涉及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背景技术
由于手机便于携带、通话及时,使得其广泛应用于生活、工作中,藉此,用户可以随时与家人、朋友、客户等进行通话。
但是,也存在一些特殊情形,用户可能不方便通话,比如,在会议时、演讲时、或者开车时等情形下,为了不影响会议、演讲、开车等,用户可能会将手机进行关机,但是这样操作,用户可能会漏掉一些重要的来电,因此,有些用户可能会将手机设置为会议模式或者静音模式,从而可以避免来电的声音干扰,且不漏掉来电,但是由于采用会议模式、静音模式都能接到来电,此时接到来电后,通常的做法是不应答或者直接拒接,这种做法显得不够礼貌,可能会给对方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而且还可能给用户带来损失,比如,因没及时接听电话而错过了潜在客户。
因此,当前,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提出了一种解决办法,即,当不方便接听电话时,先拒接来电,然后自动短信回复对方,以表明用户此时不方便接听电话,比如回复“正开会,稍后打”、“过会儿给你打电话”或者“正开车,稍后回电”等,从而可以让对方得知用户此时不方便接听电话,并且即使拒接了对方来电也不会显得不够礼貌,也不会给对方留下不好的印象。
但是,上述的解决办法还存在一定不足,比如,如果来电是固定电话,短信回复对方后,对方并不能收到,另外,回复只能通过短信的方式,相对较单一,体验感不足。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有必要针对现有的回执方法对固定电话的来电回执的缺陷及回执方式较单一的问题提出一种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本发明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来电回执方法,包括:
启动回执模式;
当来电呼入时,判断用户是否手动选择进入回执;
当用户未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判断用户是否在一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
当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或用户未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时,则进入回执;
识别来电号码;以及
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所述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所述语音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语音为系统自带或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所述短信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预设短信为系统自带或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回执模式中,可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其中,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短信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短信回执进行回执;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语音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语音回执进行回执。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来电回执方法,包括:
启动回执模式;
当来电呼入时,进入回执;
识别来电号码;
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所述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所述语音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所述短信回执。
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移动终端,包括:
交互模块,用以启动回执模式;
通话模块,用以接收来电;
识别模块,用以识别来电号码以确定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
回执模块,用以对所述来电进行回执,其中,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所述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移动终端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以当来电呼入时判断用户是否手动选择进入回执,且当用户未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判断用户是否在一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其中,当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或用户未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时,则进行所述短信回执或所述语音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所述语音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所述短信回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通过所述交互模块可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其中,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短信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短信回执进行回执;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语音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语音回执进行回执。
由上可知,本发明所提出的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根据来电号码,选择相应的回执方式,即,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选择短信回执或者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选择语音回执,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发送短信至固定电话,而固定电话不能读取”的缺陷。
并且,对于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既可以选择短信回执,也可以选择语音回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回执形式单一,从而提高了体验感。
此外,由于来电时,用户可以手动选择接听以实现接听电话,也可以手动选择回执直接进行回执,而当用户在预定时间内既未手动选择接听也未选择回执,则将自动转入回执,这样显得更为人性化,更符合用户需求。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来电回执方法的流程图;
图2绘示了启动回执模式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3绘示了回执模式设置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4A-4C绘示了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进行回执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5A-5B绘示了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进行回执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
图6绘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来电回执方法的流程图;以及
图7绘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相关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关于本文中所出现“耦接”,可以指两模块(或单元、元件)的直接连接,也可以指两模块(或单元、元件)的间接连接,即两模块(或单元、元件)间还存在其它模块(或单元、元件)。
参照图1,图1绘示了本发明一实施方式的来电回执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110中,启动回执模式,比如,在情景模式中,选择回执模式以启动回执模式。
然后,在步骤S120中,当来电呼入时,判断用户是否手动选择进入回执。当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进入步骤S150,否则进入步骤S130。
在步骤S130中,当用户未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判断用户是否在一预定时间内接听来电,当用户在此预定时间内接听来电,则进入步骤S140,否则进入步骤S150。需说明的是,这里的预定时间可以是任意值,比如5秒,但不以此为限,其也可以多于5秒,如10秒,也可以少于5秒,如2秒,可灵活设定。
在步骤S140中,接听电话,即用户选择了接听来电。
在步骤S150中,进入回执,具体而言,当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直接进入回执,或者,当用户未在预定时间内接听来电时,则自动进入回执。
之后,在步骤S160中,识别来电号码,即,识别来电号码是移动电话号码(如手机呼入显示的号码)还是固定电话号码(如家庭里的固定电话呼入显示的号码)。举例来说,国内移动电话号码首位数字为“1”,并且共为11位,如18616xxxxxx,而国内家庭固定电话首位为“0”,且前3位或者前4位为区号,如021-67xxxxxx,当然有商用固定电话,比如“955”开头的电话号码,总之,移动电话号码与固定电话号码间存在显著区别,能够识别到,目前,识别电话号码的相关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为了叙述简要,在此不再赘述具体识别过程。
需说明的是,此步骤S160并不一定是在步骤S150后,即并不一定是进入回执后才识别来电号码,此步骤也可以在来电时完成,即当来电呼入时就识别来电号码,以确定是移动电话号码,还是固定电话号码。
继而,在步骤S170中,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具体而言,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此时,可以采用短信回执,比如拒接此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正忙,稍后给你回电”,即挂断对方来电后,再发送预设短信,也可以采用语音回执,比如应答此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正忙,稍后给你回电”,此时来电方将可以听到所播放的语音“正忙,稍后给你回电”;而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时,则只采用语音回执,因为也采用短信回执,即直接给固定电话发送短信,固定电话并不能读取,来电方也就不得知短信回执内容了,因此,需要采用语音回执,比如,应答此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正忙,稍后给你回电”,此时来电方将可以听到所播放的语音“正忙,稍后给你回电”。
此外,对于预设语音,其可以是系统自带,即回执模式中预存的语音,也可以是通过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比如,用户通过网络下载语音或者自己录制语音作为预设语音;同理,对于预设短信,其可以是系统自带,即回执模式中预存的短信,也可以是通过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比如,用户通过网络下载短信或者自己编写短信作为预设短信。
较佳地,在回执模式中,可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如设置短信回执为默认回执方式,或者设置语音回执为默认回执方式;当默认回执方式为短信回执时,且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短信回执进行回执;当默认回执方式为语音回执时,且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语音回执进行回执。但需说明的是,对于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不论设置的默认回执方式是短信回执还是语音回执,采用的都是语音回执,换言之,这里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只对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产生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来电号码,选择相应的回执方式,即,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选择短信回执或者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选择语音回执,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发送短信至固定电话,而固定电话不能读取”的缺陷。并且,对于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既可以选择短信回执,也可以语音回执,提高了体验感。
参照图2、图3,图2绘示了启动回执模式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图3绘示了回执模式设置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
如图2所示,在情景模式中,用户可以选择“回执”,即选择回执模式。并且,在此实施例中,用户可以在回执模式中进行一定的设置,比如设置来电静音,当启动回执模式后,则来电将没有铃声为静音,当然也可以设置来电时有振动或铃声(如把铃声的音量设置为很小),并不以此为限。
对于回执模式,可以进行一定的设置,如图3所示,可以选择默认的回执方式,比如选择语音或者短信作为默认的回执方式。还可以设置回执内容,比如点击“语音”后,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系统自带的语音,用户也可以进行自定义编辑语音(如录音),同理,点击“短信”后,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系统自带的短信,用户也可以自定义编辑短信。
再参照图4A-4C,图4A-4C绘示了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进行回执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
首先,如图2所示,启动了回执模式。
当有来电呼入时,弹出如4A所示界面,有“接听”与“回执”按钮,用户可能在不方便接电话(如将要参加会议)前已启动回执模式,但是,后续实际会议中并没有严格要求不准接听电话,或者此来电对于用户较为重要,此时,用户可以选择“接听”,以实现接听电话。当然,如果用户确因不便接听电话,也可以选择“回执”,直接进入回执,如4B所示。此外,当用户既没有选择“接听”,也没有选择“回执”,如用户根本没有觉察到来电,那么过了一定的时间(上文的预设时间)后,将自动进入回执。进入回执后,弹出如图4C所示界面,由于此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用户可以选择“语音”或“短信”进行回执,用户也可以不进行选择,而根据设置的默认回执方式进行回执。
再参照图5A-5B,图5A-5B绘示了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进行回执的一实施例的界面示意图。
如图5A所示,当有来电呼入时,用户可以选择“接听”或者“回执”,当用户选择“接听”,则接听电话,当用户选择“回执”,则进入回执,如图5B所示,当然,用户在一定时间后仍未选择“接听”,则自动进入回执。由于此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则直接采用语音回执,而不需选择语音回执还是短信回执。
需说明的是,图2、图3、图4A-4C、图5A-5B,仅仅是为了事例性说明回执,并不限定于此,各界面构成可以作改变。
参照图6,图6绘示了本发明另一实施方式的来电回执方法的流程图。
首先,在步骤S610中,启动回执模式。
然后,在步骤S620中,当来电呼入时,进入回执。
之后,在步骤S630中,识别来电号码。
继而,在步骤S640中,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语音回执,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短信回执。
本实施方式与图1所示实施方式的差别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启动回执模式后,当有来电时,不会存在进行选择接听或回执,而是直接进入回执,换言之,启动回执模式后,当来电时,一律自动回执。而对于其它,如回执模式设置,是相同的,为了叙述简要,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方式相对于图1所示实施方式,由于接到来电后,直接就回执,较快捷,显得更为实效,但是相对于图1所示所示实施方式少了“接听”,即,启动回执模式后,用户将不能接听电话,而只进行回执。
因此,本发明还可以提出结合图1所示实施方式与图2所示实施方式的一种实施方式,即,可以在回执模式的设置界面中,设置是否接听电话,当设置接听电话时,则按照图1进行实施,当设置不接听电话时,则按照图2进行实施,具体实施过程可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7,图7绘示了本发明又一实施方式的移动终端的模块示意图。
如图7所示,移动终端700,包括交互模块710、通话模块720、识别模块730、回执模块740。
交互模块710,用以启动回执模式,如用户通过交互模块710可以启动回执模式。
通话模块720,用以接收来电,如用以接收外界的移动电话或者固定电话的呼叫。
识别模块730,用以识别来电号码以确定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
回执模块740,耦接于交互模块710、通话模块720、识别模块730,用以对来电进行回执,其中,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如图7所示,移动终端700还可以包括判断模块750,耦接于通话模块720、回执模块730,用以当来电呼入时判断用户是否手动选择进入回执,以及,当用户未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判断用户是否在一预定时间内接听来电。
当判断模块750判断出,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或用户未在预定时间内接听来电,则进行回执,即进行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如,当识别模块730识别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而当识别模块730识别到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对于语音回执,可以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语音回执,对于短信回执,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短信回执。
同样,对于预设语音,其可以是系统自带,即回执模式中预存的语音,也可以是通过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比如,用户通过网络下载语音或者自己录制语音作为预设语音;对于预设短信,其可以是系统自带,即回执模式中预存的短信,也可以是通过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比如,用户通过网络下载短信或者自己编写短信作为预设短信。
在本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交互模块可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其中,当默认回执方式为短信回执时,且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短信回执进行回执;当默认回执方式为语音回执时,且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语音回执进行回执。但是,对于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时,不论设置的默认回执方式是短信回执还是语音回执,采用的都是语音回执,换言之,这里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只对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产生作用。
由上可知,本发明所提出的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根据来电号码,选择相应的回执方式,即,当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选择短信回执或者语音回执,当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选择语音回执,从而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采用发送短信至固定电话,而固定电话不能读取”的缺陷。
并且,对于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既可以选择短信回执,也可以语音回执,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回执形式单一,从而提高了体验感。
此外,由于来电时,用户可以手动选择接听以实现接听电话,也可以手动选择回执直接进行回执,而当用户在预定时间内既未手动选择接听也未选择回执,则将自动转入回执,这样显得更为人性化,更符合用户需求。
以上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4)

1. 一种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启动回执模式;
当来电呼入时,判断用户是否手动选择进入回执;
当用户未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判断用户是否在一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
当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或用户未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时,则进入回执;
识别来电号码;以及
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所述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所述语音回执。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语音为系统自带或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所述短信回执。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短信为系统自带或用户自定义编辑而成。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回执模式中,可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其中,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短信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短信回执进行回执;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语音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语音回执进行回执。
7. 一种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启动回执模式;
当来电呼入时,进入回执;
识别来电号码;
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所述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所述语音回执。
9.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来电回执方法,其特征在于,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所述短信回执。
10. 一种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
交互模块,用以启动回执模式;
通话模块,用以接收来电;
识别模块,用以识别来电号码以确定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或固定电话号码;
回执模块,用以对所述来电进行回执,其中,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采用短信回执或语音回执,当所述来电号码为固定电话号码时,则采用语音回执。
11. 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判断模块,用以当来电呼入时判断用户是否手动选择进入回执,且当用户未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时,则判断用户是否在一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其中,当用户手动选择进入回执或用户未在所述预定时间内接听所述来电时,则进行所述短信回执或所述语音回执。
12.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通过应答来电并播放预设语音以实现所述语音回执。
13.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通过拒接来电并发送预设短信以实现所述短信回执。
14. 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移动终端,其特征在于,通过所述交互模块可设置默认回执方式,其中,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短信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短信回执进行回执;
当默认回执方式为语音回执时,且当所述来电号码为移动电话号码时,则通过语音回执进行回执。
CN201310018194.3A 2013-01-18 2013-01-18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Pending CN10394503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18194.3A CN103945037A (zh) 2013-01-18 2013-01-18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018194.3A CN103945037A (zh) 2013-01-18 2013-01-18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45037A true CN103945037A (zh) 2014-07-23

Family

ID=511925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18194.3A Pending CN103945037A (zh) 2013-01-18 2013-01-18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945037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3330A (zh) * 2014-10-10 2015-02-18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行车安全通话方法及装置
CN107241482A (zh) * 2017-05-11 2017-10-1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im卡的来电拒接回复方法及系统
CN107846495A (zh) * 2017-10-31 2018-03-27 广东欧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未接来电自动回复的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9949A (ja) * 1987-10-23 1989-04-26 Sharp Corp 留守番電話装置
CN101316425A (zh) * 2008-07-23 2008-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来电自动回复方法、装置及通信终端
CN101478590A (zh) * 2008-11-26 2009-07-08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语音自动回复方法及系统
CN101969500A (zh) * 2010-09-17 2011-02-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的自动回复方法及具有自动回复功能的手机
CN102523341A (zh) * 2011-12-08 2012-06-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来电拒接系统和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09949A (ja) * 1987-10-23 1989-04-26 Sharp Corp 留守番電話装置
CN101316425A (zh) * 2008-07-23 2008-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来电自动回复方法、装置及通信终端
CN101478590A (zh) * 2008-11-26 2009-07-08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语音自动回复方法及系统
CN101969500A (zh) * 2010-09-17 2011-02-09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手机的自动回复方法及具有自动回复功能的手机
CN102523341A (zh) * 2011-12-08 2012-06-27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来电拒接系统和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63330A (zh) * 2014-10-10 2015-02-18 惠州市德赛西威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行车安全通话方法及装置
CN107241482A (zh) * 2017-05-11 2017-10-10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sim卡的来电拒接回复方法及系统
CN107846495A (zh) * 2017-10-31 2018-03-27 广东欧加通信科技有限公司 未接来电自动回复的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56624B (zh) 识别身份的方法和移动终端
CN102972015B (zh) 电话保持机制
CN102415066B (zh)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基于语境的消息接发
CN101860984B (zh) 一种通信业务信息的提醒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2523341B (zh) 一种手机来电拒接系统和方法
CN103002421B (zh) 一种通话中防打扰的处理方法、系统及移动通信终端
CN102917105A (zh) 呼叫信息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02055832A (zh) 一种手机来电回复处理系统及方法
CN103391359A (zh) 移动终端声音识别处理方法及移动终端
WO2011137669A1 (zh) 一种视频留言方法及终端
CN102917143B (zh) 一种特殊号码的通话方法及装置
CN103379449A (zh) 呼叫过程中向主叫显示被叫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CN102131011A (zh) 获知被叫终端状态的方法、终端及状态服务器
CN102711064A (zh) 礼貌挂机业务系统及挂机方法
CN104580630A (zh) 一种回拨型电话的通信方法及系统
CN102932760A (zh) 一种建立通话的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2565529A (zh) 一种智能电话接听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06506332A (zh) 自动回复方法及装置
CN101668266A (zh) 一种主叫漏话消息提示方法和系统
US8401527B2 (en) Method of simulating communication
CN103945037A (zh) 来电回执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5162995B (zh) 呼叫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0438535C (zh) 一种来电自动语音提示方法以及采用此种方法的通信终端
CN104066067A (zh) 一种免打扰方法和装置
CN103002107A (zh) 来电信息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2 Rejection of a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its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