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16175B - 接收装置、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收装置、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916175B
CN103916175B CN201310734193.9A CN201310734193A CN103916175B CN 103916175 B CN103916175 B CN 103916175B CN 201310734193 A CN201310734193 A CN 201310734193A CN 103916175 B CN103916175 B CN 1039161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eption
data
processing unit
information
reception process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73419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916175A (zh
Inventor
赤堀博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9161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61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9161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9161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09Placing the antenna at a place where the noise level is low and using a noise-free transmission line between the antenna and the receiv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0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 H04B1/109Means associated with receiver for limi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or interference by improving strong signal performance of the receiver when strong unwanted signals are present at the receiver inpu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3/00Line transmission systems
    • H04B3/54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 H04B3/548Systems for transmission via power distribution lines the power on the line being D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3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pre-detection combining
    • H04B7/084Equal gain combining, only phase adjust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18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2027/0022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using the carrier of the associated receiver of a trans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24Carrier regulation at the receiver end
    • H04L2027/0026Correction of carrier offset
    • H04L2027/0028Correction of carrier offset at passband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0014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44Control loops for carrier regulation
    • H04L2027/0063Elements of loops
    • H04L2027/0065Frequency error detect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57Carrier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47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the receiver only
    • H04L27/265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L27/2662Symbol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04L5/0046Determination of how many bits are transmitted on different sub-chann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一边抑制接收灵敏度的降低一边以低价格且进行抑制了噪声的接收的接收装置、形成有这样的接收装置的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将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并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而取得信息数据的接收装置,分割为承担前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一接收处理部和承担后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二接收处理部。此时,第一接收处理部,通过将对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复原接收信息数据,并且将对该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调制处理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经由传输电缆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第二接收处理部,通过对经由这样的传输电缆接收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解调处理,复原接收信息数据,并通过将其进行解码得到信息数据。

Description

接收装置、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多个天线接收广播波的接收装置、形成有这样的接收装置的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用多个天线接收广播波的、例如车载用的分集接收装置由设置于车辆的车顶或后窗玻璃的多个天线、设置于车厢内的中央控制台的接收装置机壳、连接各天线和接收装置机壳之间的多个天线电缆构成。因此,在车载用的分集接收装置中,因为需要高频传输用且电缆长度长的多个天线电缆,所以存在高成本这样的问题。
于是,提出了一种以将在接收装置的接收处理分割在前段部和后段部,将前段部设置于天线附近,将后段部设置于车厢内的中央控制台的方式做成的接收系统(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这样的接收系统的前段部,通过对由各天线接收广播波而得到的高频信号施行频率变换和解调处理,按每一天线得到解调信号,并将这些解调信号进行数字多路复用并发送到后段部。另一方面,在后段部,通过对进行了多路复用并发送来的多路复用数字信号施行分离处理,分别得到按每一天线的解调信号。
可是,在这样的接收系统中,数字信号流过从车辆的车顶或后窗玻璃到车厢内的中央控制台的较长的传输路径。由此,存在从这样的传输路径漏出的数字信号特有的高频噪声绕回并混入到前段部的情况,存在导致接收灵敏度降低这样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12-749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是应解决如上述那样的问题所做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一边抑制接收灵敏度的降低一边以低价格且进行抑制了噪声的接收的接收装置、形成有这样的接收装置的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涉及本发明的接收装置是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承担编码信息数据的广播波而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取得信息数据的接收装置,其具有:第一接收处理部,包括:解调解码单元,通过将对所述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信息数据、以及第一发送单元,将对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送出到传输电缆;以及第二接收处理部,包括:第一接收单元,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所述接收信息数据、以及数据解码器,通过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信息数据。
另外,涉及本发明的半导体装置是形成有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承担编码信息数据的广播波而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取得信息数据的接收装置的半导体装置,具有:第一半导体芯片,形成有通过将对所述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信息数据的解调解码电路和将对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送出到传输电缆的第一发送电路;以及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所述接收信息数据的第一接收电路和通过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信息数据的数据解码器。
另外,涉及本发明的接收方法是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承担编码信息数据的广播波而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取得信息数据的接收方法,通过将对所述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信息数据,并将对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送出到传输电缆,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所述接收信息数据,并通过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信息数据。
发明效果
在涉及本发明的接收装置中,将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并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而取得信息数据的接收装置,分割为承担前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一接收处理部和承担后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二接收处理部。此时,第一接收处理部,通过将对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复原接收信息数据,并将对该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调制处理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经由传输电缆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第二接收处理部,通过对经由这样的传输电缆接收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解调处理,复原接收信息数据,并通过将其进行解码得到信息数据。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变为能缩短连接天线与第一接收处理部之间的高频传输用的电缆的长度,所以变为能实现成本降低。进一步,第一接收处理部,将对由基于多个接收信号的2值的信号序列构成的矩形波的接收信息数据施行了调制处理的数据,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由此,与将在第一接收处理部中复原的接收信息数据直接经由传输电缆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的情况相比,变为能抑制从传输电缆释放出的辐射噪声的强度。因此,变为能抑制起因于该辐射噪声混入到第一接收处理部所引起的接收灵敏度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包括涉及本发明的接收装置的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的框图;
图2是表示基于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基于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第一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4是表示基于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基于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第二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基于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7是表示基于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第三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8是用于说明图6所示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同步检测工作的其它的一例的时间图;
图9是表示基于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第四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基于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第四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11是用于说明图9所示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工作的图;
图12是表示基于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第五实施例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包括涉及本发明的接收装置的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的框图。
图1所示的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由设置于车辆的例如后窗玻璃(或前窗玻璃)的n个(n为2以上的整数)的天线11~1n、设置于天线11~1n的附近且形成有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第一半导体芯片、传输电缆3、形成有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第二半导体芯片构成。进而,该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接收例如按照“H.264/MPEG-4 AVC”或“MPEG-2”等的动画压缩标准,对MPEG(Moving Picture Experts Group:活动图像专家组)数据化后的视频和音频数据施行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调制的广播波。
图2是表示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在图2中,天线11~1n将分别独立地接收广播波而得到的高频信号R1~Rn,经由分别独立的高频传输用电缆供给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高频信号处理部21。
高频信号处理部21包括低噪声放大器2101~210n和RF电路2111~211n。低噪声放大器2101~210n,将高频信号R1~Rn的各个独立地放大而得到的高频信号RA1~RAn供给RF电路2111~211n。RF电路2111~211n将在操作数据OD(进行后述)示出的选台信息所表示的广播电视台的频带中下变频高频信号RA1~RAn的各个而得到的中间频带的接收信号IF1~IFn,供给解调/解码处理部22。
解调/解码处理部22包括A/D变换器2201~220n和解调/解码电路221。A/D变换器2201~220n将接收信号IF1~IFn各个的电平分别变换为数字值的接收数据信号IFD1~IFDn,并将这些接收数据信号IFD1~IFDn供给解调/解码电路221。解调/解码电路221,首先,通过将接收数据信号IFD1~IFDn进行合成、即通过将接收数据信号IFD1~IFDn进行加权和(或加权差)运算,得到合成接收数据信号。接下来,解调/解码电路221通过对该合成接收数据信号施行与广播波的调制方式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解调数据。进而,解调/解码电路221通过对这样的解调数据施行解码处理,得到例如按照“H.264/MPEG-4 AVC”或“MPEG-2”等的动画压缩编码技术的MPEG数据形式的接收信息数据RXD,并将该接收信息数据RXD供给纠错编码电路23。
纠错编码电路23将对接收信息数据RXD施行纠错编码而得到的接收信息数据RCD供给调制电路24。调制电路24将对接收信息数据RCD施行例如与广播波的调制相同的OFDM调制、或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正交相移键控)调制、QAM(quadratureamplitude modulation:正交振幅调制)等的数字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供给D/A变换器25。D/A变换器25将基于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的1比特的数据序列变换为模拟信号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供给发送放大器26。发送放大器26将放大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经由线L1、电容器27和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进而,传输电缆3是包括进行这样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的传输的信号线和接地线的2芯的电缆。
电容器27的一端与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连接,另一端经由线L1与发送放大器26的输出端子和接收放大器28的输入端子连接。电容器27切断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上的直流成分流入到线L1。
接收放大器28经由传输电缆3和电容器27接受从第二接收处理部4发送来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并将放大该操作数据调制信号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供给A/D变换器29。A/D变换器29将这样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变换为由2值的数据序列构成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D,并将该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D供给解调电路30。解调电路30通过对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D施行与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调制电路42(进行后述)的调制处理对应的解调处理,复原操作数据,并将该操作数据作为操作数据OQD供给纠错电路31。纠错电路31通过对操作数据OQD施行纠错处理,得到错误比特被纠正的操作数据OD并将该操作数据OD供给高频信号处理部21和解调/解码处理部22。此时,高频信号处理部21和解调/解码处理部22,在操作数据OD表示接收工作开始命令的情况下,如上所述那样开始工作,另一方面,在操作数据OD表示接收工作结束命令的情况下,停止该工作。即,第一接收处理部2,在电源接通后,当接收到表示接收工作开始命令的操作数据OD时,开始广播波的接收工作,之后,当接收到表示接收工作结束命令的操作数据OD后,停止该接收工作。
电源电压导出电路32导出在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上重叠的直流的电源电压VDD。进而,电源电压导出电路32,将这样的电源电压VDD作为使高频信号处理部21、解调/解码处理部22、纠错编码电路23、调制电路24、D/A变换器25、发送放大器26、接收放大器28、A/D变换器29、解调电路30以及纠错电路31的各个工作的电源,分别供给。
图3是表示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内部结构的一例的框图。
在图3中,纠错编码电路41对选台信息以及包括接收工作的开始或结束命令的操作数据施行纠错编码而得到的操作数据OCD供给调制电路42。进而,所谓的操作数据指的是,根据基于使用者的接收希望广播电视台的选台操作、接收工作的开始或结束命令操作,操作部(未图示)所生成的数据。
调制电路42将对操作数据OCD施行例如与对广播波所施行的调制相同的OFDM调制、或QPSK调制、或者QAM等的数字调制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MD供给D/A变换器43。D/A变换器43将基于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MD的1比特的数据序列变换为模拟信号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M供给发送放大器44。发送放大器44将放大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M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TX,经由线L2、电容器45和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发送到第一接收处理部2。
电容器45的一端与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连接,另一端经由线L2与发送放大器44的输出端子和接收放大器46的输入端子连接。电容器45切断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上的直流成分流入到线L2。
接收放大器46经由传输电缆3和电容器45接受从第一接收处理部2发送来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并将放大该接收信息调制信号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R供给A/D变换器47。A/D变换器47将这样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R变换为由2值的数据序列构成的接收信息数据调制信号RRD,并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调制信号RRD供给解调电路48。解调电路48通过对接收信息数据调制信号RRD施行与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调制电路24的调制处理对应的解调处理,复原作为MPEG数据的接收信息数据RDD,并将该接收信息数据RDD供给纠错电路49。纠错电路49通过对接收信息数据RDD施行纠错处理,得到错误比特被纠正的接收信息数据RD,并将该接收信息数据RD供给接收数据解码器50。接收数据解码器50例如是MPEG解码器,通过对作为MPEG数据的接收信息数据RD施行MPEG解码处理,得到作为从广播电视台侧发送来的信息数据的视频和音频数据。
电源电压生成电路51作为使第二接收处理部4内的各模块、即纠错编码电路41、调制电路42、D/A变换器43、发送放大器44、电容器45、接收放大器46、A/D变换器47、解调电路48、纠错电路49以及接收数据解码器50的各个工作的电源,生成直流的电源电压VDD,并分别供给。进一步,电源电压生成电路51通过将这样的电源电压VDD施加给传输电缆3的信号线,将电源电压VDD供给第一接收处理部2。
即,在传输电缆3所包含的单一的信号线上重叠了直流的电源电压VDD的状态下,经由该信号线,上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和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TX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之间被双方向传输。进而,作为经由传输电缆3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之间的双方向通信,采用以时间划分并交互实施发送和接收工作的TDD(Time Division Duplex:时分双工)通信、或将频带分割为发送和接收并同时进行收发的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频分双工)通信。
以下,对图1~图3所示的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当使用者使用操作部进行促使接收工作的开始的操作和希望接收的广播电视台的指定操作时,第二接收处理部4将对表示该操作内容的操作数据施行纠错编码和调制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TX,经由传输电缆3发送到第一接收处理部2。
第一接收处理部2通过对接收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施行解调和纠错,得到表示使用者的操作内容的操作数据OD。此时,根据在这样的操作数据示出的接收工作的开始命令,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高频信号处理部21和解调/解码处理部22开始工作。即,首先,高频信号处理部21将从天线11~1n的各个经由高频传输用电缆供给的高频信号R1~Rn,通过在包含操作数据的选台信息示出的广播电视台的频带进行下变频,得到中间频带的接收信号IF1~IFn。接下来,解调/解码处理部22通过将对接收信号IF1~IFn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分别进行合成(加权和运算或加权差运算)而得到的信号施行解码处理,取得广播内容(视频以及音频)被MPEG数据化而成的接收信息数据RXD。进而,第一接收处理部2,对这样的接收信息数据RXD施行纠错编码和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经由传输电缆3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
第二接收处理部4通过对接收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解调、纠错以及MPEG解码,取得作为广播内容的视频和音频数据。
这样,在图1~图3所示的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中,将接收装置分割为承担前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承担后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二接收处理部4,并且将第一接收处理部2设置于天线11~1n附近,同时将第二接收处理部4设置于车辆车厢内的中央控制台。进一步,在这样的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中,一边经由传输电缆3中的单一的信号线在双方向进行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之间的信号(OTX、RTX)传输,一边将用于使第一接收处理部2工作的直流的电源电压(VDD)重叠于该信号线并供给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
由此,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变成能将连接天线11~1n和第一接收处理部2之间的高频传输用的电缆的长度缩短,所以变成能谋求成本减低。进一步,由于通过单一的信号线进行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之间的信号传输以及向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供电,所以变成能减小传输电缆的直径并且车辆车厢内的电缆布线工作变容易。
进一步,在图2和图3所示的结构中,第一接收处理部2将对由2值的信号序列构成的矩形波的数字数据信号即接收信息数据RXD施行OFDM调制、QPSK调制、QAM等的数字调制(24)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经由传输电缆3有线传输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由此,与将这样的接收信息数据RXD直接经由传输电缆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的情况相比,能抑制从传输电缆放出的辐射噪声的强度。因此,变为能抑制起因于该辐射噪声混入到第一接收处理部所引起的接收灵敏度的降低。
进而,以使传输品质的降低不发生的程度减小应使从传输电缆3放出的辐射噪声的强度进一步降低的、传输于传输电缆3上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的振幅也可以。
图4和图5是表示,鉴于这样的点而进行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各个的内部结构的其它一例的框图。此时,图4是表示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内部结构的图,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新附加分离电路33和振幅控制电路34的同时,除了代替发送放大器26而采用了可变增益型的发送放大器26a的点之外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另外,图5是表示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内部结构的图,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除了新附加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振幅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以及多路复用电路54的点之外的其它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图4所示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中,分离电路33,首先,将从解调电路30供给的操作数据OQD分离为表示接收操作内容的操作数据OCD和表示与使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的振幅降低或增加的量对应的振幅控制值的振幅控制数据AD。进而,分离电路33将操作数据OCD供给纠错电路31的同时,将振幅控制数据AD供给振幅控制电路34。纠错电路31通过对操作数据OCD施行纠错处理,得到错误比特被纠正的操作数据OD,并将该操作数据OD供给高频信号处理部21和解调/解码处理部22。振幅控制电路34将应使放大增益仅增加或降低在振幅控制值示出的量的增益控制信号G,供给发送放大器26a,上述振幅控制值是在振幅控制数据AD示出的振幅控制值。发送放大器26a将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经由线L1、电容器27以及传输电缆3中的信号线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上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是利用使当前增益仅增加或降低了在增益控制信号G示出的量的放大增益,将从D/A变换器25供给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进行放大而得到的信号
另一方面,在图5所示的第二接收处理部4中,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根据基于纠错电路49的纠错前的接收信息数据RDD和纠错后的接收信息数据RD进行线路品质的判定。即,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首先,基于这些接收信息数据RDD和RD,算出误码率和表示调制精度的EVM(Error Vector Magnitude:误差向量幅度)。在此,绕回到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辐射噪声变得越大则EVM的值变得越大,另一方面,误码率在辐射噪声的量为规定量以下的情况下是微小的,在辐射噪声的量变为比规定量大的情况下急剧地增大。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在该误码率变得比规定值大的情况下,判定线路品质为“良好”,另一方面,在该误码率比规定值小的情况下,判定线路品质为“不良好”。此时,在判定为线路品质为是“不良好”的情况下,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将该时刻得到的EVM的值变得越大则越表示高的“不良好度”的品质判定结果信号QR供给振幅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线路品质是“良好”的情况下,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将该时刻得到的EVM的值变得越小则越表示高的“良好度”的品质判定结果信号QR供给振幅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振幅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在品质判定结果信号QR表示“不良好度”的情况下,将表示应使振幅仅增加与该程度对应的量的振幅控制值的振幅控制数据AD供给多路复用电路54。另外,在品质判定结果信号QR表示“良好度”的情况下,振幅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将表示应使振幅仅降低与该程度对应的量的振幅的控制值的振幅控制数据AD供给多路复用电路54。多路复用电路54,将把上述的振幅控制数据AD多路复用于从纠错编码电路41供给的操作数据OCD中的数据作为多路复用操作数据OAQ供给调制电路42。调制电路42,将对这样的多路复用操作数据OAQ施行例如OFDM调制、QPSK调制、或QAM等的数字调制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MD供给D/A变换器43。
这样,在如图4和图5所示的结构中,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中,首先,对经由传输电缆3从第一接收处理部2发送来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RR)进行线路品质(EVM、误码率)的判定。在此,在判定为线路品质是“良好”的情况下,第二接收处理部4,将把应使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降低的振幅控制数据(AD)与用于指示接收装置的操作(选台、接收开始/结束)的操作数据(OCD)进行多路复用并调制后的调制信号,经由传输电缆3发送到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线路品质是“不良好”的情况下,第二接收处理部4,将把应使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增加的振幅控制数据(AD)与用于指示接收装置的操作(选台、接收开始/结束)的操作数据(OCD)进行多路复用并调制后的调制信号,经由传输电缆3发送到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在此,当接收到这样的调制信号时,第一接收处理部2,从对该调制信号施行解调处理而得到的数据序列(OQD)分离振幅控制数据(AD)并取出。此时,在振幅控制数据(AD)是促使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降低的数据的情况下,第一接收处理部2,通过使发送放大器26a的当前增益降低,使传输电缆3上送出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降低。另一方面,在振幅控制数据(AD)是促使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增加的数据的情况下,第一接收处理部2,通过使发送放大器26a的当前增益增加,使传输电缆3上送出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增加。
即,通过这样的振幅调整,直到判定为到达第二接收处理部4后的线路品质是“不良好”为止,进行应使经由传输电缆3传输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RR)的振幅降低的功率控制。
由此,根据这样的功率控制,变为不会使线路品质大幅度降低,而能实现基于抑制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的振幅所带来的辐射噪声的减少。
进而,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解调电路30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解调电路48的各个中,需要以与接收的信号(ORD、RRD)同步的定时施行解调处理。
图6和图7是表示考虑这样的同步处理而构成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各个的内部结构的其它的一例的框图。此时,图6是表示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内部结构的图,除了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新附加分离电路33a、同步检测电路35以及相位控制电路36并且替代调制电路24和解调电路30而采用调制电路24a和解调电路30a的点之外,其它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另外,图7是表示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内部结构的图,除了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新附加了多路复用电路54a的点之外,其它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图6所示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中,同步检测电路35检测从A/D变换器29供给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D中的峰值,并将与该峰值的检测时刻同步的同步检测信号SY供给解调电路30a和相位控制电路36。解调电路30a,通过对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D,以对应于同步检测信号SY的开始定时施行解调处理,将操作数据复原,并将其作为操作数据OQD供给分离电路33a。分离电路33a,将从解调电路30a供给的操作数据OQD分离为表示接收操作内容的操作数据OCD和表示规定的相位偏移量的相位偏移数据FD。进而,分离电路33a,将操作数据OCD供给纠错电路31,并且将相位偏移数据FD供给相位控制电路36。纠错电路31,通过对操作数据OCD施行纠错处理,得到错误比特被纠正的操作数据OD并将其供给高频信号处理部21和解调/解码处理部22。相位控制电路36,生成将上述同步检测信号SY的相位仅移动了在相位偏移数据FD中示出的相位偏移量的相位控制信号FC并将其供给调制电路24a。调制电路24a,将对从纠错编码电路23供给的接收信息数据RCD,以对应于相位控制信号FC的开始定时,施行OFDM调制、QPSK调制、QAM等的数字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供给D/A变换器25。
另一方面,在图7所示的第二接收处理部4中,多路复用电路54a,将在从纠错编码电路41供给的操作数据OCD中多路复用了对应使用环境而设定的相位偏移数据的数据作为多路复用操作数据OAQ供给调制电路42。
通过上述的结构,在图6和图7所示的接收装置(2~4)中,第一接收处理部2,将以与从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发送来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D同步的定时,对接收信息数据RCD施行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RM、RTX)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此时,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解调电路48中,对接收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RD)以规定的固定定时施行解调处理。即,本来,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也需要用于决定解调电路48中的解调处理的定时的同步检测电路。但是,在图1所示的车载用分集接收系统中,由于变为传输目标的设备被限定于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并且传输电缆3的电缆长也成为固定,所以传输延迟时间变为已知。由此,变为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解调电路48中能将解调处理的定时固定化,并且无需将同步检测用的标题附加于接收信息调制信号。
由此,由于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内不需要同步检测电路,所以变为能实现低功耗和低成本,另外,因为无需附加同步检测用的标题,所以变为能实现传输容量的增加。另外,通过将接收信息调制信号中的纠错用的冗长度仅增加传输容量增加的量,变为也能提高抗噪性。
进而,在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中,虽然在天线附近设置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设置有同步检测电路35和相位控制电路36,但是也可以将同步检测电路和相位控制电路仅设置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即,通过设置于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的同步检测电路,从接收信息数据调制信号RRD进行同步检测得到同步检测信号SY,上述接收信息数据调制信号RRD是从A/D变换器47供给的信号。进而,在设置于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的相位控制电路,生成对应于这样的同步检测信号SY的相位控制信号,并通过该相位控制信号控制调制电路42的调制定时。
进而,在图6和图7所示的结构中,在作为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之间的双方向通信而采用FDD方式且作为在调制电路24a和42的各个的调制方式而采用OFDM调制的情况下,优选为,调制电路24a和42以相互的副载波信号的排列进行正交的方式执行OFDM调制。即,做成使在传输电缆3中的单一的信号线上同时传输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和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TX彼此的干扰变为最小的排列。例如,在图6所示的同步检测电路35中,将从第二接收处理部4发送来的、如图8(a)所示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TX(ORD)中的保护间隔区间GI在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窗进行检测,生成与其同步的同步检测信号SY。由此,如图8(b)所示,使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中的发送有效OFDM符号的定时同步于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TX中的接收有效OFDM符号的定时。此时,如图8(b)所示,如果基于发送侧和接收侧的各个的有效OFDM符号彼此的时间位置的差收敛于保护间隔区间GI内,则在将其由FFT变换为副载波信号时能维持两者的正交性,并且变为良好的接收。
另外,在作为调制电路24a和42的调制方式而采用OFDM调制的情况下,通过实施将产生辐射噪声的可能性高的副载波的功率强制地降低的控制,也可以降低辐射噪声的强度。
图9和图10是表示鉴于这样的点而做成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各个的内部结构的其它的一例的框图。此时,图9是表示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内部结构的图,除了在图2所示的结构中新附加分离电路33b、副载波衰减器37(以下,简称为SCATT37)、副载波控制电路38,并且替代调制电路24和发送放大器26采用调制电路24b和发送放大器26b的点之外,其它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另外,图10是表示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内部结构的图,除了在图3所示的结构中新附加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a、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以及多路复用电路54b之外的点,其它的结构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图9所示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中,分离电路33b,将从解调电路30供给的操作数据OQD,分离为表示接收操作内容的操作数据OCD和副载波控制数据SCC(进行后述)。进而,分离电路33b,将操作数据OCD供给纠错电路31,并且将副载波控制数据SCC供给副载波控制电路38。副载波控制电路38,在副载波控制数据SCC中包含有副载波掩码信息(进行后述)的情况下,生成应将接收信息数据RCD的电平强制地调整为0电平的0电平设定信号AT,并将其供给SCATT37。此时,SCATT37,根据0电平设定信号AT,将把接收信息数据RCD的电平强制地调整为0电平的数据作为接收信息数据RAD供给调制电路24b,另一方面,在未供给这样的0电平设定信号AT时,将接收信息数据RCD原封不动地作为接收信息数据RAD供给调制电路24b。另外,副载波控制电路38,在副载波控制数据SCC中包含有调制方式变更信息(进行后述)时,将应使调制方式变更的调制方式变更信息SM供给调制电路24b。调制电路24b,在未供给调制方式变更信息SM时,将对接收信息数据RAD施行OFDM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供给D/A变换器25。另一方面,在供给调制方式变更信息SM的情况下,调制电路24b,将对接收信息数据RAD应施行的调制变更为其它的调制方式,例如QPSK调制,将对接收信息数据RAD施行QPSK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供给D/A变换器25。此时,D/A变换器25,将把基于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的1比特的数据序列变换为模拟信号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供给发送放大器26b。在此,副载波控制电路38,在副载波控制数据SCC中包含有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进行后述)的情况下,将设定成由该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所示的增益的增益控制信号G,供给可变增益型的发送放大器26b。发送放大器26b,将按由这样的增益控制信号G所示的增益,放大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而得到的RTX,经由线L1、电容器27以及传输电缆3中的信号线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
另一方面,在图10所示的第二接收处理部4中,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a,根据基于纠错电路49的纠错前的接收信息数据RDD和纠错后的接收信息数据RD,按每一副载波进行线路品质的判定。即,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a,首先,基于这些接收信息数据RDD和RD,按接收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R中的每一副载波,算出如上所述的误码率和EVM。接下来,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a,按每一副载波,在该误码率变为比规定值大的情况下判定线路品质为“良好”,另一方面,在该误码率比规定值小的情况下判定线路品质为“不良好”。此时,在判定为线路品质是“不良好”的情况下,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a,将对应于该副载波的EVM的值变得越大则越表示高的“不良好度”的品质判定结果信号SR供给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线路品质是“良好”的情况下,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a,将对应于该副载波的EVM的值变得越小则越表示高的“良好度”的品质判定结果信号SR供给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
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首先,按例如图11(a)所示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R中的副载波SC1~SC8之中变为有效的副载波SC1~SC6的每一个,生成如下所述的副载波掩码信息、调制方式变更信息以及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首先,在有效副载波SC1~SC6之中最低限度必需的副载波的数量为4个的情况下,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从副载波SC1~SC6之中,选出2个在第一和第二次中线路品质低的副载波SC、即EVM的值高的副载波SC,并与这些副载波SC对应地生成副载波掩码信息。此时,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在除了成为上述的副载波掩码信息的目标的2个副载波SC之外的其它的副载波SC的线路品质显示“不良好”的情况下,生成将其调制方式应从OFDM调制变更为其它的调制、例如QPSK调制的调制方式变更信息。另外,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对线路品质显示“良好”的副载波SC的带宽,生成应使在发送放大器26b的放大增益降低的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进而,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生成包含上述的副载波掩码信息、调制方式变更信息以及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的副载波控制数据SCC,并将其供给多路复用电路54b。多路复用电路54b,将把上述的副载波控制数据SCC多路复用于从纠错编码电路41供给的操作数据OCD中的数据作为多路复用操作数据OAQ供给调制电路42。
这样,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结构中,首先,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线路品质判定电路52a,对从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发送来的施行了OFDM调制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按各副载波判定该线路品质(EVM、误码率)。接下来,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生成将在第一和第二次中线路品质低的副载波作为掩码目标而指定的副载波掩码信息、在判定为线路品质是不良好的副载波多的情况下指示使调制方式变更为其它的调制方式的调制方式变更信息以及使判定为线路品质是良好的副载波的振幅降低的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进而,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电路53b生成包含这些副载波掩码信息、调制方式变更信息以及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的副载波控制数据SCC。第二接收处理部4将这样的副载波控制数据SCC与表示对接收装置的操作内容的操作数据进行多路复用并发送到第一接收处理部2。
此时,第一接收处理部2基于接收的副载波控制数据SCC,控制SCATT37、调制电路24a以及发送放大器26b。即,SCATT37,将在图11(a)所示的有效副载波SC1~SC6之中,由副载波掩码信息所示的第一和第二次中线路品质低的副载波SC的带宽作为掩码目标,并对接收信息数据RCD施行应使在该掩码目标带宽的电平强制地变为0电平的电平调整。调制电路24a,在副载波控制数据SCC中未包含指示使调制方式从OFDM调制变更为QPSK调制的调制方式变更信息的情况下,对接收信息数据RAD施行OFDM调制,另一方面,在包含该调制方式变更信息的情况下,对接收信息数据RAD施行QPSK调制。发送放大器26b,按由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所示的、应使线路品质良好的副载波的振幅降低的增益,放大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
通过上述的工作,例如在图11(b)所示的有效副载波SC1~SC6之中,在与SC3和SC4对应的带宽混入强度变大的辐射噪声NZ的情况下,副载波SC3和SC4作为掩码目标被设定到副载波掩码信息中。由此,根据这样的副载波掩码信息,SCATT37,在接收信息数据RCD序列中,将与副载波SC3和SC4的各个对应的带宽的电平调整为0电平。由此,如图11(c)所示,在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中,与有效副载波SC1~SC6中的SC3和SC4对应的功率分别变为0电平。进一步,在辐射噪声NZ的强度降低的带宽、即如图11(c)所示,在副载波SC1、SC2、SC5以及SC6的各个中,由于判定为线路品质是良好,所以在这些SC1、SC2、SC5以及SC6的各个的带宽生成应使振幅降低的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由此,根据这样的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发送放大器26b,按在副载波SC1、SC2、SC5以及SC6的各个的带宽应使该振幅降低的增益,放大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由此,如图11(c)所示,与副载波SC1、SC2、SC5以及SC6的各个对应的功率,大幅度地降低该线路品质的良好度的量。
总之,在图9和图10所示的结构中,在使用OFDM调制实施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之间的通信时,首先,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按各副载波判定线路品质,并将该线路品质判定结果(SR、SCC)经由传输电缆3发送到第一接收处理部2。进而,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一边施行功率控制,一边将由天线11~1n接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经由传输电缆3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上述功率控制是指,将与该线路品质最低的副载波对应的信号电平做成0电平,并且使与线路品质良好的副载波对应的信号的振幅降低的功率控制。
由此,由于一边进行很大地受到来自传输电缆3的辐射噪声的影响的副载波的排除且抑制线路品质的大幅度地降低,一边将传输电缆3上传输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功率抑制为很低,所以变为降低从传输电缆3辐射的辐射噪声的强度。因此,变为实现彻底抑制了辐射噪声的良好的通信。
进而,在图9和图10所示的实施例中,虽然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实施使用了SCATT37、副载波控制电路38以及发送放大器26b的发送功率控制,但是也可以将这样的结构搭载于第二接收处理部4。
另外,在图2所示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的调制电路24和图3所示的第二接收处理部4的调制电路42的各个中使用的时钟振荡器(未图示)中,例如存在产生起因于环境温度的不同所引起的频率误差的情况。
于是,为了修正这样的频率误差的量而得到良好的线路品质,也可以替代图2采用具有图12所示的内部结构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进而,在图12所示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中,除了在图2的结构中新附加了频率控制电路39、混合电路40a以及40b的点之外,其它的结构与图2所示的结构相同。此时,作为第二接收处理部4采用图3所示的处理部。
在图12中,频率控制电路39,检测从混合电路40b供给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PD与规定的基准频率的频率差,并将与该频率差对应的频率误差信号FG分别供给频率混合电路40a和40b。频率混合电路40a,通过在从调制电路24供给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中复数相乘频率误差信号FG,生成施行了频率修正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AD,并将其供给D/A变换器25。D/A变换器25,将把基于该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AD的1比特的数据序列变换为模拟信号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供给发送放大器26。频率混合电路40b,通过在从A/D变换器29供给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RD中复数相乘上述频率误差信号FG,生成施行了频率修正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PD,并将其供给解调电路30。解调电路30,将对这样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OPD施行解调处理而得到的操作数据OQD供给纠错电路31。
这样,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检测调制后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与基准频率的频率误差(FG),并将对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MD修正了该频率误差(FG)的量的信号(40a),作为接收信息调制信号RTX,发送到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变为不需要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的频率误差修正处理,所以变为能缩小电路规模且实现低功耗。
进而,在图12所示的结构中,虽然将如上所述的承担频率误差修正的电路(39、40)设置在第一接收处理部2侧,但也可以将其仅设置在第二接收处理部4侧。
如上所述,在本发明中,将接收装置分割为承担前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承担后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二接收处理部(4),并经由传输电缆(3)实施两者之间的通信。此时,第一接收处理部包含:解调解码单元(22),通过将对由多个天线(11~1n)接收并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IF1~IFn)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并将每个信号合成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信息数据(RXD);以及第一发送单元(23~26),将对该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送出到传输电缆的。另外,第二接收处理部包含:第一接收单元(46~49),通过对经由传输电缆接收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上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接收信息数据;以及数据解码器(50),通过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信息数据。
这样,通过将接收装置分割为承担前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一接收处理部和承担后段部的接收处理的第二接收处理部,实现缩短高频传输用的天线电缆的电缆长并降低成本。进一步,通过上述的结构,由于能使从连接第一接收处理部和第二接收处理部之间的传输电缆释放出的辐射噪声的强度降低,所以变为能抑制起因于这样的辐射噪声混入到第一接收处理部所引起的接收灵敏度的降低。
进而,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分别形成于单一的半导体芯片,但是也可以将第一接收处理部2和第二接收处理部4分别分割为三个以上的多个半导体芯片而形成。例如,在上述实施例中,虽然将第一接收处理部2形成于单一的第一半导体芯片,但是也可以将该第一接收处理部2所包含的调解码单元(22)和第一发送单元(23~26)分别形成于其它的半导体芯片。总之,例如将第一接收处理部2分割为形成有高频信号处理部21和解调/解码处理部22的半导体芯片和形成有其它的模块(23~32)的半导体芯片而形成。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1n  天线
2    第一接收处理部
3    传输电缆
4    第二接收处理部
22    解调/解码电路
24、42  调制电路
30、48  解调电路
32    电源电压导出电路
50    接收数据解码器
51    电源电压生成电路。

Claims (15)

1.一种接收装置,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承担编码信息数据的广播波而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取得信息数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接收处理部,包括:解调解码单元,通过将对所述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信息数据、以及第一发送单元,将对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送出到传输电缆;以及
第二接收处理部,包括:第一接收单元,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所述接收信息数据、以及数据解码器,通过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信息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收处理部,还包括:电源电压生成供给单元,生成用于使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工作的直流的电源电压并将其施加于所述传输电缆,
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还包括:电源电压导出单元,从所述传输电缆导出所述电源电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收处理部,还包括:第二发送单元,将对包含把接收的广播电视台进行指定的选台信息的操作数据施行所述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经由所述传输电缆,向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进行发送,
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还包括:第二接收单元,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复原所述操作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调制是与对所述广播波施行的调制相同的调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接收处理部,还包括:线路品质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接收信息数据判定基于所述传输电缆的线路品质、以及振幅控制数据生成单元,在判定所述线路品质为良好的情况下,生成使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降低的振幅控制数据,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将对把所述振幅控制数据和所述操作数据多路复用后的多路复用数据施行所述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经由所述传输电缆,向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进行发送,
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还包括:分离单元,从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而得到的数据分离所述操作数据和所述振幅控制数据并取出,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根据所述振幅控制数据使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振幅降低。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路品质由产生于所述第二接收处理部中接收的所述接收信息数据中的误码率和调制精度来表示。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包括:同步检测单元,基于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检测同步信号,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以所述同步信号的定时对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施行所述规定调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调制是OFDM调制,
所述同步检测单元作为所述同步信号得到与接收的所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中的保护间隔期间同步的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规定调制是OFDM调制,
所述第二接收处理部,还包括:线路品质判定单元,基于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按各副载波判定线路品质、以及副载波控制数据生成单元,生成包含将所述线路品质最低的副载波作为掩码目标来表示的副载波掩码信息和使所述线路品质为良好的副载波的振幅降低的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的副载波控制数据,
所述第二发送单元,将对把所述副载波控制数据和所述操作数据多路复用后的多路复用数据施行所述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经由所述传输电缆,向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进行发送,
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还包括:分离单元,从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而得到的数据分离所述操作数据和所述副载波控制数据并取出,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将与由所述副载波控制数据中包含的所述副载波掩码信息表示的副载波对应的、所述接收信息数据的带宽的电平调整为0电平,并且降低与由所述副载波控制数据中包含的所述振幅降低副载波信息表示的副载波对应的、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的带宽的振幅。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还包括:频率控制单元,生成表示接收的所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的频率与基准频率的频率差的频率误差信号,
所述第一发送单元对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频率误差信号对应的频率修正。
11.一种半导体装置,形成有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承担编码信息数据的广播波而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取得信息数据的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第一半导体芯片,形成有通过将对所述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信息数据的解调解码电路和将对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送出到传输电缆的第一发送电路;以及
第二半导体芯片,包括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所述接收信息数据的第一接收电路和通过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信息数据的数据解码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还包括:电源电压生成供给电路,生成用于使所述第一接收处理部工作的直流的电源电压并将其施加于所述传输电缆,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还包括:电源电压导出电路,从所述传输电缆导出所述电源电压。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半导体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半导体芯片,还包括:第二发送电路,将对包含把接收的广播电视台进行指定的选台信息的操作数据施行所述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操作数据调制信号,送出到所述传输电缆,
所述第一半导体芯片,还包括:第二接收电路,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操作数据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复原所述操作数据。
14.一种接收方法,基于由多个天线接收承担编码信息数据的广播波而得到的多个接收信号,取得信息数据,其特征在于,
通过将对所述多个接收信号的各个施行解调处理且合成每个信号而得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得到接收信息数据,并将对所述接收信息数据施行规定调制而得到的接收信息调制信号送出到传输电缆,
通过对经由所述传输电缆接收的所述接收信息调制信号施行与所述规定调制对应的解调处理得到所述接收信息数据,并通过将该接收信息数据进行解码得到所述信息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将直流的电源电压施加于所述传输电缆,并从所述传输电缆取得所述电源电压。
CN201310734193.9A 2012-12-28 2013-12-27 接收装置、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Active CN10391617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87707A JP6216511B2 (ja) 2012-12-28 2012-12-28 受信装置、半導体装置及び受信方法
JP2012-287707 2012-12-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916175A CN103916175A (zh) 2014-07-09
CN103916175B true CN103916175B (zh) 2019-08-20

Family

ID=510171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734193.9A Active CN103916175B (zh) 2012-12-28 2013-12-27 接收装置、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219510B2 (zh)
JP (1) JP6216511B2 (zh)
CN (1) CN1039161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38541B (zh) * 2013-05-28 2018-10-11 新力股份有限公司 通信裝置、通信系統及通信方法
US9397871B2 (en) * 2014-09-30 2016-07-19 Infineon Technologies Ag Communication devices
DE102017131138A1 (de) * 2017-12-22 2019-06-27 Te Connectivity Germany Gmbh Vorrichtung zum Übermitteln von Daten innerhalb eines Fahrzeugs
CN112929034B (zh) * 2021-01-27 2021-09-07 北京中科海讯数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辐射噪声数据的编码、解码方法及其计算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0157A (ja) * 2000-06-20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放送受信システム
CN1559141A (zh) * 2001-11-01 2004-12-29 汤姆森特许公司 电视信号接收系统
CN1329699C (zh) * 2003-05-23 2007-08-0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通信控制装置
JP2008160544A (ja) * 2006-12-25 2008-07-10 Hitachi Ltd 受信装置
JP2012074905A (ja) * 2010-09-28 2012-04-12 Fujitsu Ten Ltd 統合受信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002934B2 (en) * 2001-01-22 2006-02-21 Unique Broadband Systems, Inc. OFDM multiple upstream receiver network
JP3991307B2 (ja) * 2002-01-18 2007-10-17 独立行政法人情報通信研究機構 デジタルデータの送信装置ならびに受信装置
US7321578B2 (en) * 2002-12-31 2008-01-22 Carlos Rios Multiprotocol WLAN access point devices
WO2006013677A1 (ja) * 2004-08-06 2006-02-09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無線受信装置
JP4564574B1 (ja) * 2009-06-24 2010-10-20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
JP5644475B2 (ja) * 2010-02-18 2014-12-24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
US20120230380A1 (en) * 2011-03-11 2012-09-13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oe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 V. Method for determining beamforming parameter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5814751B2 (ja) * 2011-11-10 2015-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システム、制御方法、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10157A (ja) * 2000-06-20 2002-01-1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放送受信システム
CN1559141A (zh) * 2001-11-01 2004-12-29 汤姆森特许公司 电视信号接收系统
CN1329699C (zh) * 2003-05-23 2007-08-01 日立空调·家用电器株式会社 空调机的通信控制装置
JP2008160544A (ja) * 2006-12-25 2008-07-10 Hitachi Ltd 受信装置
JP2012074905A (ja) * 2010-09-28 2012-04-12 Fujitsu Ten Ltd 統合受信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31167A (ja) 2014-07-10
JP6216511B2 (ja) 2017-10-18
CN103916175A (zh) 2014-07-09
US9219510B2 (en) 2015-12-22
US20140185694A1 (en) 2014-07-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466645B2 (en) OFDM signal receiving apparatus
US7298715B2 (en) Communication receiver with signal processing for beam forming and antenna diversity
US8310963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ynchronized time-division duplex signal switching
US7643453B2 (en) Legacy compatible spatial multiplexing systems and methods
US20020137464A1 (en) OFDM multiple upstream receiver network
CN103916175B (zh) 接收装置、半导体装置以及接收方法
US8781421B2 (en) Time-domain diversity combining of signals for broadcast receivers
EP3231146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priori information in a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672557B2 (ja)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EP2086138B1 (en) Relay device and broadcast system with use of the same
WO2006040862A1 (ja) デジタル放送受信装置
JP5133831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送信システム、無線端末および無線通信方法
US20210058176A1 (en) Receiving device
JP3952200B2 (ja) ダイバーシティを用いたofdm受信装置、ダイバーシティを用いたofdm受信回路及びダイバーシティを用いたofdm受信方法
JP2007251739A (ja) 伝送装置のアンテナ制御方法
CN1205580A (zh) 正交频分多路复用信号的分集接收装置
JP2008060913A (ja) ダイバーシチ受信装置
JP6431293B2 (ja) 受信システム
KR102000439B1 (ko) 공간 변조 방식에서의 안테나 스위칭 장치
JP3119763B2 (ja) デジタル放送波送信方式及びそれに用いる受信機
US10763912B2 (en) Demodulation apparatus, reception apparatus, and demodulation method
JP2004535741A (ja) チャネルのダイバーシティを用いて多重搬送波信号を受信するための方法、並びに、それに関連する受信装置及びシステム
JP4738209B2 (ja) 受信方法および装置
JP2010258742A (ja) 送信システム
JP2005260482A (ja) ダイバシティ受信装置及びダイバシティ受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