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906945B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906945B CN103906945B CN201280052841.6A CN201280052841A CN103906945B CN 103906945 B CN103906945 B CN 103906945B CN 201280052841 A CN201280052841 A CN 201280052841A CN 103906945 B CN103906945 B CN 10390694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cloth
- powder
- power transmission
- friction bel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04—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 F16G5/06—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F16G5/08—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with textile reinforc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29/00—Producing belts or ba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29/00—Producing belts or bands
- B29D29/10—Driving belts having wedge-shaped cross-section
- B29D29/103—Multi-ribbed driving bel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6—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 F16G1/08—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5/0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 F16G5/20—V-belts, i.e. belts of tapered cross-section with a contact surface of special shape, e.g. tooth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摩擦传动带。当摩擦传动带溅上水及受到磨损之际,也能够使摩擦传动带长期地获得抑制在该摩擦传动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打滑声的效果。为此,作为摩擦传动带的多楔带(B)的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带主体(10)缠绕在带轮上传递动力。在带主体(10)的带轮接触侧表面,与该带轮接触侧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布层(16),该布层(16)覆盖该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粉体(17)以进入到该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与该纤维粘固成一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包括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带主体的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针对多楔带(V-ribbedbelt)等摩擦传动带,提出了各种减轻带走行时在带轮上产生的打滑声及其它噪声的技术。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在多楔带硫化成形后让滑石等的粉体附着在V型楔表面。
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设置成短纤维的一部分从多楔带的V型楔表面突出,并让滑石等的粉体附着在该V型楔表面,以掩埋该短纤维的突出部。
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通过在已硫化成形的带筒的表面涂布粘合剂,再向该粘合剂上喷涂短纤维,从而制成短纤维牢固地附着在V型楔表面的多楔带。
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内容,即:在外模的内周面刻有V型楔模,将粘合剂涂布在外模的内周面上,再向该粘合剂上喷涂短纤维使该短纤维附着在该粘合剂上,另一方面,在内模上配置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和芯线,从而制成短纤维附着在V型楔表面的多楔带。
不过,在多楔带硫化成形后向V型楔表面喷涂滑石等的粉体使该粉体附着在该V型楔表面的情况下,由于在带走行时多楔带与带轮接触导致附着在该V型楔表面上的粉体在短时间内脱落。特别是,当在雨天时等带溅上水的情况下,粉体被水冲刷而极易从V型楔表面脱落,导致利用粉体防止异常声音的效果消失。
于是,在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下述解决方案,即:在多楔带的楔的带轮接触侧表面设置粉体层,该粉体层覆盖该带轮接触侧表面,并与该带轮接触侧表面复合成一体。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4-11675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实用新型公报实公平7-3100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公开特许公报特开2004-276581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4071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5:国际公开第2010/134289号小册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所述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技术下,由于设置有粉体层,且该粉体层覆盖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表面并与该带轮接触侧表面复合成一体,因而粉体很难因溅上水而脱落,能够获得抑制多楔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打滑声的效果。
然而,另一方面,在专利文献5所公开的技术下,由于橡胶与粉体复合,因而很容易产生由橡胶露出部分所引起的异常声音。并且,由于磨损使得粉体容易剥落,导致防止异常声音的持续期间不够长,因而存在改良的余地。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不仅在摩擦传动带溅上水时,即使在该摩擦传动带受到磨损之际也能长期地获得抑制在该摩擦传动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打滑声的效果。
-用以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中,当要在摩擦传动带的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表面设置粉体之际,在该带轮接触侧表面设置布层以后,再使粉体以进入到该布层的纤维之间的状态与该纤维粘固成一体。
具体而言,第一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摩擦传动带为前提,该摩擦传动带包括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带主体,该摩擦传动带缠绕在带轮上传递动力。在该带的所述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表面,与该带轮接触侧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布层,该布层覆盖该带轮接触侧表面,粉体以进入到所述布层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存在于该布层中。
第二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摩擦传动带为前提,该摩擦传动带包括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带主体,该摩擦传动带缠绕在带轮上传递动力。在该带的所述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表面,与该带轮接触侧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布层,该布层覆盖该带轮接触侧表面。该布层的表面由粉体覆盖,且该粉体的至少一部分在布层的纤维之间以与从带主体渗出的橡胶组合物成为一体的状态被粘固住。
第三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摩擦传动带为前提,该摩擦传动带包括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带主体,该摩擦传动带缠绕在带轮上传递动力。该带形成为:通过让表面缠上布的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以表面的布压接到粉体层上,该粉体层设置在带成形模的用以形成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部分的成形面上,边拉伸该布边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从而使粉体以进入到覆盖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表面的布层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存在于该纤维之间。
第四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所述第一至第三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摩擦传动带中,所述布层由无纺布、纺织品或者编织物形成,该布层的一部分埋入带主体中。
第五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四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摩擦传动带中,所述粉体由聚四氟乙烯、蒙脱石、滑石、碳酸钙、硅石及层状硅酸盐中的至少任一种制成。
第六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一至第五方面的任一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摩擦传动带中,所述带主体具有带轮接触侧表面橡胶层、和层叠在该带轮接触侧表面橡胶层的内侧的内部橡胶层,所述带轮接触侧表面橡胶层中配合有降低摩擦系数的材料,在所述表面橡胶层的表面设置有布层。
第七方面的发明以下述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为前提,让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压接到带成形模的用以形成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部分的成形面上,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该制造方法包括:在所述成形面上喷涂粉体形成粉体层的步骤、和让表面缠上布的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以表面的布压接到所述粉体层上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的步骤。
第八方面的发明是这样的,在第七方面的发明所涉及的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中,使朝带成形模的成形面喷涂的粉体带电。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与摩擦传动带的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表面一体地设置布层,该布层覆盖该带轮接触侧表面,使粉体以进入到布层的纤维之间的状态与该布层粘固成一体。这样做,带轮接触侧表面便由布层覆盖住,橡胶就不会直接露出来,而能够防止由于该橡胶露出所引起的异常声音产生。而且,进入而存在于该布层的纤维之间的粉体不仅在溅上水时即便在受到磨损时也很难剥落,能够长期且稳定地获得抑制在摩擦传动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打滑声的效果,并且能够使防止该异常声音的持续期间延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立体图。
图2是多楔带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多楔带的变形例的相当于图2的图。
图4是汽车的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的带轮平面布置图。
图5是带成形模的纵向剖视图。
图6是带成形模的一部分的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7是示出在外模的成形面上喷涂粉体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8是示出在内模上配置未交联橡胶薄片、拈线及布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使内模位于外模中的步骤的说明图。
图10是示出带坯(beltslab)的成形步骤的说明图。
图11是简要地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的制造方法中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薄片压接到外模的V型楔形成槽之前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2是简要地示出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薄片已压接到外模的V型楔形成槽的状态的示意剖视图。
图13是简要地示出已成形的多楔带的V型楔表面(在带宽方向上相向的侧面之一)的示意剖视图。
图14是示出在布的表面形成了粉体层时的相当于图11的图。
图15是示出在布的表面形成了粉体层时的相当于图12的图。
图16是示出在布的表面形成了粉体层时的相当于图13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在本质上仅为示例而已,完全没有限制本发明、其应用对象或者其用途的意图。
(摩擦传动带)
图1和图2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为摩擦传动带的多楔带B。如下文所述,该多楔带B例如用于设置在汽车发动机室内的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等。多楔带B的尺寸如下所示,例如带周长为700~3000mm,带宽为10~36mm,带厚为4.0~5.0mm。
所述多楔带B包括多楔带主体10,该多楔带主体10由带内周侧的压缩橡胶层11、中间的粘合橡胶层12和带外周侧的背面橡胶层13(上橡胶层)这三层橡胶层构成。在该粘合橡胶层12中埋设有芯线14,该芯线14布置成形成在带宽方向上具有螺距的螺旋。
在压缩橡胶层11设有多个V型楔15,该多个V型楔15朝着带内周一侧突出。多个V型楔15分别形成为沿带长方向延伸的剖面呈近似倒三角形的突条,并排列着设置在带宽方向上。各个V型楔15的尺寸如下所示,例如楔高为2.0~3.0mm,基端间的宽度为1.0~3.6mm。并且,楔数为例如3~6个(在图1中楔数为6个)。压缩橡胶层11由橡胶组合物形成,该橡胶组合物是通过下述方法得到的,即:在原料橡胶中配合各种配合剂混炼得到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对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进行加热和加压并利用交联剂使之交联,便制成了该橡胶组合物。
作为形成压缩橡胶层11的橡胶组合物的原料橡胶能够列举出:例如乙烯-α-烯烃弹性体、氯丁橡胶(CR)、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氢化丁腈橡胶(H-NBR)等。原料橡胶可以由一种橡胶构成,也可以由多种橡胶混合而成。
作为配合剂能够列举出:炭黑等补强材料、硫化促进剂、交联剂、抗老化剂、软化剂等。
作为补强材料的炭黑能够列举出:例如槽黑,炉黑如超耐磨炉黑(SAF)、中超耐磨炉黑(ISAF)、N-339、高耐磨炉黑(HAF)、N-351、中耐磨炉黑(MAF)、快压出炉炭黑(FEF)、半补强炉黑(SRF)、通用炉黑(GPF)、超导电炉黑(ECF)、N-234等,热解炭黑如细粒子热解炭黑(FineThermalFurnaceBlack:FT)、中粒子热解炭黑(MediumThermalFurnaceBlack:MT)等,以及乙炔黑等。能够列举出的补强材料还有硅石。补强材料既可以由一种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多种材料构成。从带的耐磨损性与耐弯曲性保持良好平衡的观点来看,优选补强材料相对于原料橡胶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为30~80质量份。
作为硫化促进剂能够列举出:氧化镁、氧化锌(锌白)等金属氧化物、金属碳酸盐、硬脂酸等脂肪酸及其衍生物等。硫化促进剂既可以由一种硫化促进剂构成,也可以由多种硫化促进剂构成。硫化促进剂相对于原料橡胶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例如为0.5~8质量份。
作为交联剂能够列举出:例如硫、有机过氧化物等。作为交联剂,可以使用硫,也可以使用有机过氧化物,还可以是硫和有机过氧化物一起使用。在交联剂为硫的情况下,优选交联剂相对于原料橡胶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为0.5~4.0质量份;在交联剂为有机过氧化物的情况下,优选交联剂相对于原料橡胶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例如为0.5~8质量份。
作为抗老化剂能够列举出:胺类抗老化剂、喹啉类抗老化剂、氢醌衍生物抗老化剂、酚类抗老化剂、亚磷酸酯类抗老化剂等。抗老化剂可以由一种抗老化剂构成,也可以由多种抗老化剂构成。抗老化剂相对于原料橡胶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例如为0~8质量份。
作为软化剂能够列举出:例如石油类软化剂;石蜡等矿物油类软化剂;蓖麻油、棉籽油、亚麻籽油、菜籽油、豆油、棕榈油、椰子油、花生油、木蜡、松香、松油等植物油类软化剂。软化剂既可以由一种软化剂构成,也可以由多种软化剂构成。石油类软化剂以外的软化剂相对于原料橡胶100质量份的配合量例如为2~30质量份。
此外,作为配合剂可含有蒙脱石族、蛭石族、高岭土族等层状硅酸盐。
压缩橡胶层11可以由一种橡胶组合物构成,也可以由多种橡胶组合物层叠而成。例如,如图3所示,压缩橡胶层11可以具有带轮接触侧表面层11a和层叠在其内侧的内部橡胶层11b,带轮接触侧表面层11a中配合有降低摩擦系数的材料。作为降低摩擦系数的材料能够列举出:例如尼龙短纤维、维纶短纤维、芳纶短纤维、聚酯短纤维、棉短纤维等短纤维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树脂等。而且,优选在内部橡胶层11b中不配合短纤维或降低摩擦系数的材料。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所述多楔带主体10的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与该V型楔15表面一体地设置有布层16,该布层16覆盖该V型楔15表面(带轮接触侧表面)。而且,粉体17以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且由橡胶粘固住的状态与该布层16成为一体地存在于该布层16中。
进一步具体而言,布层16的表面由粉体17覆盖住,且该粉体17的至少一部分在布层16的纤维之间以与从多楔带主体10的V型楔15渗出的橡胶组合物成为一体的状态被粘固住(参照图13)。
当欲使粉体17以进入该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存在于该纤维之间时,只要进行例如下述处理即可。也就是说,如图5至图10所示,在带成形模30的用以形成多楔带主体10的带轮接触侧部分即V型楔15的外模32内周面的成形面上喷涂粉体17来设置粉体层17′,然后让表面缠上构成布层16的布16′的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未交联橡胶薄片11′、12′、13′)以表面的布16′压接到该粉体层17′上,边拉伸该布16′边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这样做,摩擦传动带B便形成为使粉体17以进入到覆盖多楔带主体10的V型楔15表面(带轮接触侧表面)的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存在于该纤维之间。此外,在下文中对该方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构成所述布层16的布16′由无纺布、纺织品或编织物形成。作为布的材料能够列举出:例如尼龙、涤纶等。布层16的厚度约为0.1~2.0mm,具体而言优选0.5~1.0mm。
如上所述在压缩橡胶层11上设置有布层16,该布层16覆盖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并与V型楔15表面成为一体,粉体17以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与该布层16成为一体地设置。也就是说,像现有技术那样在多楔带硫化成形后向该多楔带的V型楔表面喷涂滑石等的粉体使该粉体附着在该V型楔表面上时存在下述问题,即:由于带走行时多楔带与带轮接触导致附着在该V型楔表面上的粉体在短时间内脱落。特别是当在雨天时溅上水的情况下,粉体被水冲刷极易从V型楔表面脱落,其结果是导致由粉体防止异常声音的效果消失。而且,即使在多楔带主体的压缩橡胶层的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表面设置粉体层以覆盖该V型楔表面,并利用硫化成形时的高温和高压使该粉体层的粉体与压缩橡胶层的橡胶组合物复合成一体,也很容易由于该复合橡胶露出而产生异常声音。并且,由于多楔带与带轮之间接触磨损使得粉体容易剥落,而导致防止异常声音的持续期间缩短。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多楔带B中,在多楔带主体10的压缩橡胶层11的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上设置有布层16,该布层16覆盖该V型楔15表面并与该V型楔15表面成为一体,粉体17进入到该布层16的纤维之间而被粘固成一体。进一步具体而言,布层16的表面由粉体17覆盖,且粉体17的至少一部分在布层16的纤维之间以与从多楔带主体10的V型楔15渗出的橡胶组合物成为一体的状态被粘固住。
为此,粉体17露在V型楔15的表面,不存在橡胶(橡胶组合物)的露出部分,由此当带走行时就不会产生由该橡胶而引起的异常声音。而且,由于粉体17处于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因而该粉体17由该布层16保护住很难剥落。假设即使多楔带与带轮之间接触磨损导致表面受到磨损,也还会有存在于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粉体17不断地重新露出。由此,即使长时间使用带B,在该使用期间内带表面的状态也几乎未发生改变,能够长期且稳定地获得抑制在多楔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打滑声的效果,并能够使防止异常声音的持续期间延长。
还因为具有借助布层16降低摩擦系数的效果,所以还能抑制因多楔带与带轮之间接触造成的磨损。进而,能够利用布层16表面的凹凸防止带溅上水时的水漂现象(控水),从而能够防止因溅上水造成的打滑。
所述粉体17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该布层16可以设置成覆盖住整个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也可以设置成覆盖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的一部分,例如只覆盖带半周部分的V型楔15表面,或者只覆盖带宽方向的内侧或外侧的V型楔15表面。
布层16也可以是这样的,即:该布层16的一部分埋入多楔带主体10的压缩橡胶层11中。
作为以进入布层16的状态存在于该布层16中的粉体能够列举出:例如PTFE(聚四氟乙烯)、蒙脱石、滑石、碳酸钙、硅石及层状硅酸盐等。粉体既可以由一种材料构成,也可以由多种材料混合而成。优选粉体的粒径为0.1~150μm,更优选为0.5~60μm。在此,粒径是指用下述方法得到的值中的任一个,即:采用筛选法测出的、用试验用筛的孔径表示的值;采用沉淀法得到的用斯托克斯当量直径表示的值;以及采用光散射法得到的用球当量直径表示的值,或者采用电阻测试法得到的用球当量直径表示的值。
作为层状硅酸盐能够列举出:蒙脱石族、蛭石族及高岭土族。作为蒙脱石族能够列举出:例如蒙脱石、贝保石、皂石、锂皂石等。作为蛭石族能够列举出:例如三八面体型蛭石、二八面体型蛭石等。作为高岭土族能够列举出:例如高岭石、迪开石、埃洛石、利蛇纹石、镁绿泥石、纤蛇纹石等。优选层状硅酸盐是其中的蒙脱石族的蒙脱石。
所述粘合橡胶层12构成为带状,其剖面呈横向长度较长的矩形,厚度为例如1.0~2.5mm。背面橡胶层13也构成为带状,其剖面呈横向长度较长的矩形,厚度为例如0.4~0.8mm。从抑制带背面与其所接触的平带轮之间产生的声音的观点出发,优选背面橡胶层13的表面形成为转印有纺织布的布纹的形态。粘合橡胶层12和背面橡胶层13由橡胶组合物形成,该橡胶组合物是通过下述方法得到的,即:在原料橡胶中配合各种配合剂混炼得到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对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进行加热和加压并利用交联剂使之交联,便制成了该橡胶组合物。从抑制因带背面与其所接触的平带轮接触而产生粘着的现象的观点出发,优选背面橡胶层13由比粘合橡胶层12稍硬的橡胶组合物形成。此外,也可以构成为:由压缩橡胶层11和粘合橡胶层12构成多楔带主体10,并设置例如由棉、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芳纶纤维等纤维线形成的纺织布、编织物、无纺布等制成的补强布来代替背面橡胶层13。
作为形成粘合橡胶层12和背面橡胶层13的橡胶组合物的原料橡胶能够列举出:例如乙烯-α-烯烃弹性体、氯丁橡胶(CR)、氯磺化聚乙烯橡胶(CSM)、氢化丁腈橡胶(H-NBR)等。优选粘合橡胶层12和背面橡胶层13的原料橡胶与压缩橡胶层11的原料橡胶相同。
作为配合剂所能列举出的与压缩橡胶层11相同,例如有:炭黑等补强材料、硫化促进剂、交联剂、抗老化剂、软化剂等。
压缩橡胶层11、粘合橡胶层12和背面橡胶层13可以由不同配合的橡胶组合物形成,也可以由相同配合的橡胶组合物形成。
芯线14由聚酯纤维(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PEN)、芳香族聚酰胺纤维、维纶纤维等的拈线制成。为了赋予芯线14与多楔带主体10相粘合的粘合性,在成形加工前对芯线14进行了下述处理,即:将该芯线浸渍到RFL水溶液中后再加热的粘合处理和/或浸渍到橡胶糊中后再干燥的粘合处理。
(汽车的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
图4示出使用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所述多楔带B的汽车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20的带轮平面布置情况。该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20采用多楔带B缠绕在四个楔带轮21、22、25、26和两个平带轮23、24共六个带轮上传递动力的S形驱动方式(serpentinedrivetype)。
该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20包括:位于最上方的动力转向装置用带轮21、配置在该动力转向装置用带轮21下方的交流发电机用带轮22、配置在动力转向装置用带轮21左下方且是平带轮的带张紧轮23、配置在该带张紧轮23下方且是平带轮的水泵用带轮24、配置在带张紧轮23左下方的曲轴带轮25以及配置在该曲轴带轮25右下方的空调用带轮26。在上述带轮中除为平带轮的带张紧轮23和水泵用带轮24以外,其它带轮都是楔带轮。这些楔带轮21、22、25、26和平带轮23、24例如由金属冲压加工件、铸件或者尼龙树脂、酚树脂等树脂成形品制成,且带轮直径为φ50~150mm。
在该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20中,多楔带B被布置成:先缠绕在动力转向装置用带轮21上,使V型楔15一侧接触动力转向装置用带轮21;然后缠绕在带张紧轮23上,使带背面接触带张紧轮23;之后依次缠绕在曲轴带轮25和空调用带轮26上,使V型楔15一侧接触曲轴带轮25和空调用带轮26;然后再缠绕在水泵用带轮24上,使带背面接触水泵用带轮24;之后再缠绕在交流发电机用带轮22上,使V型楔15一侧接触交流发电机用带轮22;最后返回到动力转向装置用带轮21。绕设在带轮21~26间的多楔带B的长度即带的跨距长度例如为50~300mm。在带轮21~26间可产生的定位误差量为0~2°。
如上所述,与多楔带B的多楔带主体10的压缩橡胶层11的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一体地设置布层16,该布层16覆盖该V型楔15表面,并且粉体17以进入到该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与该布层粘固成一体。为此,在该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20中,也能够长期地获得抑制多楔带与动力转向装置用带轮21等楔带轮之间产生的打滑声的效果。
(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
下面,参照图5至图10对所述多楔带B的制造方法之一例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多楔带B的制造方法中,如图5和图6所示,使用了由设置成互为同心状的、圆筒状内模31(橡胶等的套筒)和外模32构成的带成形模30。
所述内模31由橡胶等挠性材料制成。内模31的外周面构成为用以成形出带B的外周面的成形面。在该内模31的外周面上设置有纺织布的布纹形成图案等。
另一方面,外模32由金属等刚性材料制成。外模32的内周面构成为用以成形出带B的内周面的成形面。如图6所示,在该外模32的内周面上,沿轴向以一定间距设置有形成带B的V型楔15的V型楔形成槽33。
在外模32上,设置有让水蒸气等传热介质或水等制冷介质流通以调节温度的温度调节机构(未图示)。并且,在该带成形模30中还设置有使用高压空气等的加压部件(未图示),该加压部件用以从内部朝着径向外侧对内模31加压使其膨胀。
在多楔带B的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原料橡胶中配合各种配合物,用捏合机、密炼机等混炼机进行混炼。利用压延成形等使经该混炼所得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形成为薄片状,制成压缩橡胶层11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1′(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采用相同的方法分别制成粘合橡胶层12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2′和背面橡胶层13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3′。而且,在进行了将构成芯线14的拈线14′浸渍到RFL水溶液中并加热的粘合处理以后,进行将该拈线14′浸渍到橡胶糊中再加热干燥的粘合处理。
接着,如图7所示,在外模32内周面的用以形成带轮接触侧部分的成形面上喷涂粉体17来设置粉体层17′。优选该粉体层17′的厚度为0.1~200μm,更优选为1.0~100μm。而且,此时从提高对外模32的附着性的观点出发,优选对喷涂的粉体施加例如10~100kV的电压使该粉体带电。此外,可采用普通的粉体喷涂装置喷涂粉体17。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内模31外周的成形面上分别依次缠绕层叠背面橡胶层13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3′和粘合橡胶层12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2′。从该未交联橡胶薄片12′上将芯线14用拈线14′以螺旋状缠绕到圆筒状内模31上。进而,再从该拈线14′上依次缠绕层叠粘合橡胶层12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2′和压缩橡胶层11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1′。进而,再在该压缩橡胶层11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1′上缠绕层叠构成布层16的布16′。
此外,当制造具有图3所示结构的多楔带B时,可以用互不相同的橡胶组合物分别制成带轮接触侧表面层11a用未交联橡胶薄片和内部橡胶层11b用未交联橡胶薄片以作为压缩橡胶层11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1′。
接着,如图9所示,将内模31安装在外模32中并密封。此时,内模31的内部呈密封状态。
然后,对外模32加热,并利用加压部件向内模31的已密封的内部注入高压空气等进行加压。伴随该加压,如图10所示,内模31朝径向外侧膨胀而实现扩径。借助该扩径,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薄片11′、12′、13′以该外周表面的布16′压接到外模32的成形面上,并利用外模32成形面上的V型楔形成槽33形成了多个V型楔15。而且,使这些未交联橡胶薄片11′、12′、13′进行交联与布16′成为一体,并与拈线14′复合在一起。最终,成形出布层16与外周面成为一体的圆筒状带坯。
而且,上述预先在外模32的成形面上喷涂粉体而设的粉体层17′的一部分进入到覆盖带坯的外周面并与该外周面成为一体的布层16的纤维之间,与该纤维同样地成为一体,该粉体层17′的粉体17以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由已交联的橡胶粘固住。该带坯的成形温度例如为100~180℃,成形压力例如为0.5~2.0MPa,成形时间例如为10~60分钟。
此时,还可以想到用下述方法取代如上所述预先在外模32的成形面上喷涂粉体17设置粉体层17′的方法。该方法是例如将布16′缠绕层叠在压缩橡胶层11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1′上,再在该布16′的表面上喷涂或涂布粉体17形成粉体层17′,在该状态下与上述方法相同将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薄片11′、12′、13′压接到外模32的未设置粉体层的成形面上加以成形。或者,该方法也可以是预先向布16′的表面喷涂或涂布粉体17形成粉体层17′,然后将形成有该粉体层17′的布16′缠绕层叠在压缩橡胶层11用未交联橡胶薄片11′上,在该状态下与上述方法相同将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薄片11′、12′、13′压接到外模32的未设置粉体层的成形面上加以成形。
不过,当采用上述两种方法时,都如图14所示在布16′的表面上形成有粉体层17′,伴随成形,未交联橡胶薄片11′上的布16′便会沿着外模32成形面上的V型楔形成槽33大幅度伸长。随着该未交联橡胶薄片11′上的布16′伸长,如图15所示形成在布16′表面上的粉体层17′也会随着布16′被大幅度地拉伸而产生变形。为此,即使让粉体17没有间隙地附着在布16′的表面上,也会因该粉体所附着的布16′的表面发生变形而在粉体层17′中产生间隙。并且,未交联橡胶薄片11′的橡胶(橡胶组合物)会从布16′的背面一侧渗到该间隙中而露出到表面一侧,并将该表面润湿。其结果是,如图16所示,制得的多楔带B的多楔带主体10的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的一部分或者大部分会成为橡胶面。而且,粉体17并未成为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而是仅附着在V型楔15表面的一部分上,因而无法用露出的粉体17覆盖该V型楔15的表面。由此,不仅因为露在V型楔15表面的橡胶面使摩擦系数增大导致在多楔带与带轮之间产生打滑声,而且V型楔15表面的粉体17容易因摩擦而脱落,也会产生同样的打滑声。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并未像上述那样在布16′的表面形成粉体层17′,而是如图11所示将粉体17喷涂到外模32内周面的用以形成带轮接触侧部分的成形面上来设置粉体层17′。为此,如图12所示,只有缠绕在内模31外周面的未交联橡胶薄片11′上的布16′如上所述的那样沿着外模32的成形面上的V型楔形成槽33大幅度伸长,并在该布16′已伸长的状态下与成形面上的粉体层17′压接在一起。为此,外模32成形面上的粉体17就会很顺利地进入该已伸长的布16′的纤维之间,因而不会出现上述那样粉体层17′在布16′上随着该布16′伸长而产生移动或变形的现象。其结果是,如图13所示制得的多楔带B的多楔带主体10的带轮接触侧表面即V型楔15表面(V型楔15的在带宽方向上相向的侧面)的大部分或者全部就会被露出的粉体17覆盖住。
而且,在所述布16′伸长而产生了变形的状态下,该布的布纹就会张开,布16′便会以该布纹已张开的状态与粉体层17′接触。为此,粉体17就会更顺利地进入布层16的纤维之间,从而即使多楔带与带轮产生摩擦,粉体也很难脱落。还因为粉体17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所以即使从布层16的背面一侧进入到该布层16中的未交联橡胶薄片11′的橡胶(橡胶组合物)欲渗到布层16的表面一侧,该橡胶也会被从布层16的表面一侧进入到该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粉体17阻挡住,因而橡胶不会露在V型楔15表面。进而,在该布层16内,欲渗到表面的橡胶与粉体17成为一体,使得该粉体17被粘固住,因而该粉体17很难剥落。借助上述效果的协同作用,能够长期地使V型楔15表面的摩擦系数保持较低的值,并能够长期地获得抑制多楔带与带轮之间产生的打滑声的效果。此外,在上述图11至图16中为了便于说明,对所示出的粉体17的尺寸、以及布层16、布16′的纤维尺寸都进行了改变。
也就是说,只有利用下述制造方法才能可靠且有效地使粉体17以进入到布层16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存在于布层16中(布层16的表面由粉体17覆盖,粉体17的至少一部分在布层16的纤维之间以与从多楔带主体10的V型楔15渗出的橡胶组合物成为一体的状态粘固住)。该制造方法为如上所述的那样让表面缠上布16′的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压接到外模32内周面的成形面上的粉体层17′上,边沿着该成形面上的V型楔形成槽33拉伸布16′边让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
最后,对所述内模31的内部进行减压解除密封,然后取出已在内模31和外模32之间成形的带坯,将该带坯切成规定宽度的圆环,再将表里面翻过来,从而就得到了多楔带B。
(其它实施方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摩擦传动带示出了多楔带B,但并未特别局限于此,当然还可以是切边型V带等其它摩擦传动带。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使用摩擦传动带的使用例示出了汽车的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20,但并未特别局限于此,还可以是在普通产业等中使用的带传动装置。
-产业实用性-
本发明对于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带主体缠绕在带轮上传递动力的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极其有用,具有很高的产业实用性。
-符号说明-
B多楔带(摩擦传动带)
10多楔带主体
11压缩橡胶层
11′未交联橡胶薄片
11a带轮接触侧表面层
11b内部橡胶层
12粘合橡胶层
12′未交联橡胶薄片
13背面橡胶层
13′未交联橡胶薄片
14芯线
14′拈线
15V型楔(带轮接触侧部分)
16布层
16′布
17粉体
17′粉体层
20附件驱动带传动装置
30带成形模
31内模
32外模
33V型楔形成槽
Claims (8)
1.一种摩擦传动带,其包括由橡胶组合物形成的带主体,该摩擦传动带缠绕在带轮上传递动力,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传动带形成为:通过让表面缠上布的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以表面的布压接到粉体层上,该粉体层设置在带成形模的用以形成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部分的成形面上,边拉伸该布边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从而使粉体以进入到覆盖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表面的布层的纤维之间的状态存在于该纤维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布层由无纺布形成,
布层的一部分埋入带主体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布层由纺织品形成,
布层的一部分埋入带主体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布层由编织物形成,
布层的一部分埋入带主体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粉体由聚四氟乙烯、蒙脱石、滑石、碳酸钙、硅石及层状硅酸盐中的至少任一种制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摩擦传动带,其特征在于:
带主体具有带轮接触侧表面橡胶层、和层叠在该带轮接触侧表面橡胶层的内侧的内部橡胶层,所述带轮接触侧表面橡胶层中配合有降低摩擦系数的材料,
在所述表面橡胶层的表面设置有布层。
7.一种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让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压接到带成形模的用以形成带主体的带轮接触侧部分的成形面上,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其特征在于:
所述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包括:
在所述成形面上喷涂粉体形成粉体层的步骤、和
让表面缠上布的用以形成带的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以表面的布压接到所述粉体层上,使该未交联橡胶组合物交联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摩擦传动带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使朝带成形模的成形面喷涂的粉体带电。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236917 | 2011-10-28 | ||
JP2011236917 | 2011-10-28 | ||
PCT/JP2012/006194 WO2013061512A1 (ja) | 2011-10-28 | 2012-09-27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906945A CN103906945A (zh) | 2014-07-02 |
CN103906945B true CN103906945B (zh) | 2015-11-25 |
Family
ID=481673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52841.6A Active CN103906945B (zh) | 2011-10-28 | 2012-09-27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22842B2 (zh) |
JP (2) | JP6158708B2 (zh) |
KR (1) | KR101950541B1 (zh) |
CN (1) | CN103906945B (zh) |
DE (1) | DE112012004524T5 (zh) |
WO (1) | WO2013061512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DE102013104757A1 (de) * | 2013-05-08 | 2014-11-13 |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 Verfahren zur Fertigung eines Riemens mit präparierten Zugträgern mit Hüllschicht |
KR102253575B1 (ko) * | 2014-02-12 | 2021-05-18 | 반도 카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전동벨트의 제조방법 및 전동벨트 |
EP3129674B1 (en) * | 2014-04-08 | 2020-06-24 | Dayco Europe S.R.L. | Transmission belt and associated transmission system |
JPWO2015174005A1 (ja) * | 2014-05-14 | 2017-04-20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 |
KR102307541B1 (ko) * | 2014-05-22 | 2021-09-30 | 반도 카가쿠 가부시키가이샤 | 전동벨트 |
JP6527433B2 (ja) | 2014-09-26 | 2019-06-05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WO2016170747A1 (ja) * | 2015-04-24 | 2016-10-27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 |
EP3411212B1 (de) * | 2016-03-07 | 2021-08-11 | Walther Flender GmbH |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treibriemens |
US20170299017A1 (en) * | 2016-04-19 | 2017-10-19 |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 Cross linked elastomeric facing on cast polyurethane synchronous drive belts |
DE102016209633A1 (de) * | 2016-06-02 | 2017-12-07 | Contitech Antriebssysteme Gmbh | Keilriemen und Verfahren zu seiner Herstellung |
JP6690047B1 (ja) * | 2018-12-06 | 2020-04-28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CN110081135A (zh) * | 2019-04-28 | 2019-08-02 | 四川玉竹麻业有限公司 | 一种针梳机齿形带传动结构 |
CN111674066A (zh) * | 2020-06-18 | 2020-09-18 | 浙江威格尔传动股份有限公司 | 耐磨皮带的生产工艺 |
JP7323560B2 (ja) * | 2021-01-29 | 2023-08-08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摩擦伝動ベルト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09110150A1 (ja) * | 2008-03-07 | 2009-09-11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Vリブドベルト |
CN101558251A (zh) * | 2007-09-14 | 2009-10-14 | 盖茨优霓塔亚洲有限公司 | 多楔带以及制造该多楔带的方法 |
JP2010053935A (ja) * | 2008-08-27 | 2010-03-11 | Bando Chem Ind Ltd | Vリブドベルト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731006Y2 (ja) | 1990-05-02 | 1995-07-19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動力伝動用ベルト |
JPH0471131A (ja) | 1990-07-10 | 1992-03-05 | Toshiba Corp | パッファ形ガス遮断器 |
JPH0731006U (ja) | 1993-11-16 | 1995-06-13 | 利昭 井原 | 医療用補助器具 |
JP4409664B2 (ja) * | 1999-05-14 | 2010-02-03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ゴムベルト |
JP3496830B2 (ja) * | 2001-06-28 | 2004-02-16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高負荷伝動用vベルト |
JP4485147B2 (ja) * | 2002-07-30 | 2010-06-16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Vリブド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JP2004162894A (ja) * | 2002-09-20 | 2004-06-10 | Noriatsu Kojima | 耐火二層管 |
JP2004116755A (ja) | 2002-09-30 | 2004-04-15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Vリブドベルトのリブ面への粉体付着方法及びその粉体付着装置 |
JP2004276581A (ja) | 2003-01-17 | 2004-10-07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JP4071131B2 (ja) | 2003-02-25 | 2008-04-02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JP2005069358A (ja) * | 2003-08-25 | 2005-03-17 | Bando Chem Ind Ltd | 摩擦伝動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508648B2 (ja) | 2009-05-20 | 2014-06-04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Vリブド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2012
- 2012-09-27 KR KR1020147013408A patent/KR101950541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2-09-27 WO PCT/JP2012/006194 patent/WO2013061512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9-27 JP JP2013540624A patent/JP6158708B2/ja active Active
- 2012-09-27 DE DE112012004524.6T patent/DE112012004524T5/de active Pending
- 2012-09-27 CN CN201280052841.6A patent/CN103906945B/zh active Active
- 2012-09-27 US US14/350,705 patent/US9822842B2/en active Active
-
2017
- 2017-06-05 JP JP2017111000A patent/JP6412210B2/ja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558251A (zh) * | 2007-09-14 | 2009-10-14 | 盖茨优霓塔亚洲有限公司 | 多楔带以及制造该多楔带的方法 |
WO2009110150A1 (ja) * | 2008-03-07 | 2009-09-11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Vリブドベルト |
JP2010053935A (ja) * | 2008-08-27 | 2010-03-11 | Bando Chem Ind Ltd | Vリブドベルト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101950541B1 (ko) | 2019-02-20 |
JP6412210B2 (ja) | 2018-10-24 |
US20140296010A1 (en) | 2014-10-02 |
JPWO2013061512A1 (ja) | 2015-04-02 |
WO2013061512A1 (ja) | 2013-05-02 |
CN103906945A (zh) | 2014-07-02 |
JP2017207206A (ja) | 2017-11-24 |
DE112012004524T5 (de) | 2014-07-17 |
US9822842B2 (en) | 2017-11-21 |
KR20140092841A (ko) | 2014-07-24 |
JP6158708B2 (ja) | 2017-07-0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906945B (zh)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126081B (zh) | 摩擦传动带 | |
CN102428296B (zh)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3998817B (zh)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4040215B (zh) | 摩擦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带传动装置 | |
CN103168184B (zh) | 摩擦传动带 | |
CN102549300B (zh) | 齿形带 | |
WO2011114727A1 (ja) | 摩擦伝動ベルト | |
CN108700162B (zh) | 齿形带 | |
CN106233037A (zh) | 传动带 | |
JP6438413B2 (ja) | 耐油性伝動ベルト | |
CN104736884A (zh) | 传动带 | |
CN104428561A (zh) | 传动带及其制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