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3020A -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3020A
CN103863020A CN201310652307.5A CN201310652307A CN103863020A CN 103863020 A CN103863020 A CN 103863020A CN 201310652307 A CN201310652307 A CN 201310652307A CN 103863020 A CN103863020 A CN 1038630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tire
rubber
sidewall
return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5230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薰理
李庆茂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630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30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耐久性优异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2)。在该轮胎(2)中,从基准线(BL)到胎圈(10)的硬三角胶(36)的外侧端(58)的径向高度(L2)、与从该基准线(BL)到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的径向高度(P)之差(L2-P)为8mm以上。该高度(P)与从基准线(BL)到胎体帘布(40)的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径向高度(N)之差(P-N)为-15mm以上且15mm以下。该高度(N)与从基准线(BL)到填充片(22)的第二端(56b)的径向高度(O)之差(N-O)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高度(N)相对于该轮胎(2)的截面高度之比为0.25以上且0.32以下。

Description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详细而言,本发明涉及卡车、公交车等车辆所使用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充气轮胎通常具备架设于一方的胎圈与另一方的胎圈的胎体。胎体用胎体帘布形成。胎体帘布由排列的多条帘线和贴胶构成。胎体帘布绕胎圈芯而从轴向内侧朝向外侧折返。
对安装于卡车、公交车等车辆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作用巨大的载荷。该轮胎的内压很高。因此对胎体帘布的帘线作用很大的张力。对于该轮胎而言,帘线在折返部被朝向径向内侧拉伸。
在胎体帘布中,帘线为硬质而贴胶为软质。因此应变易集中在被折返的胎体帘布(以下,也称为折返部)的端部。如上所述,帘线在折返部被朝向径向内侧拉伸。因此应变的集中会导致分离(separation)。而且该分离有时会发展成裂缝。折返部的端部影响耐久性。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对包括折返部的端部在内的胎圈部分的构成进行了各种研究。该研究的一个例子在日本特开2000-127719公报中公开。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27719号公报
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有时采用具有较大厚度的三角胶。该三角胶能够抑制胎圈部分倒下。由此缓和应变向折返部的端部集中。
处于行驶状态的轮胎反复弯曲。该弯曲导致发热。该轮胎由于采用具有较大厚度的三角胶,因此胎圈部分的容积很大。大容积导致发出大量的热。由于胎圈部分位于制动鼓附近,因此制动鼓的热量也传导至该胎圈部分。由于橡胶的散热性差,因此热量滞留在该胎圈部分。热促进部件劣化。该轮胎无法获得足够的耐久性。而且具有大厚度的三角胶会使轮胎的质量增加。质量的增加影响油耗。
从耐久性的观点出发,有时在胎圈部分追加包括并排排列了多条帘线的填充片。填充片的追加会影响胎圈部分的容积。大容积导致发出大量热。如上所述,热会促进部件劣化。该轮胎无法获得足够的耐久性。而且增加填充片会使轮胎的质量增加。质量的增加影响油耗。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耐久性优异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本发明涉及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具备: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一对胎侧,这该一对胎侧从上述胎面的端部分别向大致径向内侧延伸;一对胎圈包布,这一对胎圈包布从胎侧的端部分别向大致径向内侧延伸;一对胎圈,这一对胎圈分别位于比胎圈包布靠轴向内侧的位置;胎体,该胎体沿着上述胎面以及上述胎侧的内侧而架设在一方的胎圈与另一方的胎圈之间;一对内胎侧,这一对内胎侧在轴向上分别位于上述胎圈包布与上述胎圈之间;一对橡胶带,这一对橡胶带在轴向上分别位于上述内胎侧与上述胎圈之间;一对中间层,这一对中间层在轴向上分别位于上述橡胶带与上述内胎侧之间;以及一对填充片,这一对填充片分别位于上述胎圈附近,且包括并排排列的多条帘线。上述胎圈具备:芯部、从该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硬三角胶、以及从该硬三角胶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软三角胶。上述胎体具备胎体帘布。上述胎体帘布绕上述芯部折返。,通过上述折返而在上述胎体帘布形成有主部以及折返部。上述折返部的端部在轴向上位于上述橡胶带与上述中间层之间。上述填充片在上述胎体帘布的内侧绕上述芯部折返。上述填充片的第一端在轴向上位于比上述主部靠内侧的位置。上述填充片的第一端在径向上位于比上述硬三角胶的外侧端靠内侧的位置。上述填充片的第二端在轴向上位于上述折返部与上述内胎侧之间。上述填充片的第二端在径向上位于比上述折返部的端部靠内侧的位置。从基准线到上述硬三角胶的外侧端的径向高度L2、与从该基准线到上述填充片的第一端的径向高度P之差(L2-P)为8mm以上。上述径向高度P与从上述基准线到上述折返部的端部的径向高度N之差(P-N)为-15mm以上且15mm以下。上述径向高度N与从上述基准线到上述填充片的第二端的径向高度O之差(N-O)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上述径向高度N相对于上述轮胎的截面高度之比为0.25以上且0.32以下。上述硬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h*为30MPa以上且60MPa以下。上述胎圈包布的复弹性模量Ec*为12MPa以上且14MPa以下。上述橡胶带的复弹性模量Et*为6.0MPa以上且12MPa以下。上述中间层的复弹性模量Ev*为6.0MPa以上且12MPa以下。上述软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s*为4.0MPa以上且5.5MPa以下。上述内胎侧的复弹性模量Ei*为4.0MPa以上且5.5MPa以下。
优选地,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在上述胎侧的外表面上的、距离上述折返部的端部的厚度最短的地点为PB时,沿着经过该折返部的端部以及地点PB的假想直线所测量的、上述胎圈包布的厚度与上述内胎侧的厚度的总厚度J1R为2mm以上且4mm以下。
优选地,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沿着上述假想直线测量的、上述橡胶带的厚度与上述中间层的厚度的总厚度J2为3mm以上且5mm以下。
优选地,该重载荷用充气轮胎中,沿着上述假想直线测量的、上述软三角胶的厚度J3为6mm以上且12mm以下。
本发明涉及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适宜地调整折返部的端部以及填充片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的位置。此外,硬三角胶、软三角胶、胎圈包布、橡胶带、中间层以及内胎侧具有适当的弹性模量。在行驶状态下,应力分散到该轮胎的胎圈部分的整体。该轮胎缓和应变向折返部的端部集中。并且该轮胎无需为了抑制该应变的集中而在胎圈部分增加新的部件。该轮胎适宜地保持胎圈部分的容积。该轮胎防止在胎圈部分过度发热,抑制构成该部分的部件的劣化。由于缓和应变的集中而且抑制由热引起的部件的劣化,因此该轮胎有效地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的耐久性优异。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充气轮胎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2为表示图1的轮胎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2...轮胎;4...胎面;6...胎侧;8...胎圈包布;10...胎圈;12...胎体;16...内胎侧;18...橡胶带;20...中间层;22...填充片;24...内衬层;26...嵌入层;28...缓冲层;34...芯部;36...硬三角胶;38...软三角胶;40...胎体帘布;42...主部;44...折返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适宜附图,并且基于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地说明。
图1表示充气轮胎2。图1中,上下方向为轮胎2的径向,左右方向为轮胎2的轴向,与纸面垂直的方向为轮胎2的周向。图中,点划线CL表示轮胎2的赤道面。该轮胎2的形状除了胎面花纹以外,相对于赤道面对称。
图1中,用附图标记R表示的是轮辋。该图1中,轮胎2组装于轮辋R。该轮辋R是正规轮辋。对该轮胎2填充空气。该轮胎2的内压是正规内压。用附图标记F表示的是轮辋R的凸缘。
本发明中,轮胎2的各部件的尺寸以及角度,在未特殊说明的情况下,是在将轮胎2组装成正规轮辋且以成为正规内压的方式对轮胎2填充了空气的状态下测量的。测量时不对轮胎2施加载荷。本说明书中正规轮辋表示:在轮胎2所依据的规格中规定的轮辋。JATMA规格中的“标准轮辋”、TRA规格中的“Design Rim”以及ETRTO规格中的“Measuring Rim”为正规轮辋。在本说明书中正规内压表示:在轮胎2所依据的规格中规定的内压。JATMA规格中的“最高空气压”、TRA规格中的“TIRE LOAD LIMITS AT VARIOUS COLD INFLATIONPRESSURES”所记载的“最大值”、以及ETRTO规格中的“INFLATIONPRESSURE”为正规内压。
该轮胎2具备胎面4、胎侧6、胎圈包布8、胎圈10、胎体12、带束层14、内胎侧16、橡胶带18、中间层20、填充片22、内衬层24、嵌入层26以及缓冲层28。该轮胎2安装于卡车、公交车等。该轮胎2是重载荷用的充气轮胎。
虽未图示,但该轮胎2还具备内胎。该轮胎2的内压通过对内胎填充空气来调整。该轮胎2是内胎型轮胎。
胎面4呈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形状。胎面4形成与路面接触的胎面表面30。在胎面表面30刻设沟32。借助该沟32而形成有胎面花纹。胎面4由耐磨损性、耐热性以及抓地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
胎侧6从胎面4的端部向径向大致内侧延伸。该胎侧6的径向外侧部分与胎面4接合。该胎侧6的径向内侧部分与胎圈包布8接合。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胎侧6位于比胎体12靠轴向外侧的位置。该胎侧6由耐割性以及耐久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该胎侧6防止胎体12的损伤。胎侧6比胎圈包布8软。软质的胎侧6能够有助于弯曲。
图1中,附图标记PS表示胎侧6的径向内侧端。附图标记PF表示轮辋R的径向外侧端。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在该轮胎2组装于轮辋R时,胎侧6的内侧端PS位于比轮辋R的外侧端PF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该轮胎2抑制胎侧6对胎圈10部分的刚性的影响。
胎圈包布8从胎侧6向径向大致内侧延伸。胎圈包布8在轴向上位于比胎圈10以及胎体12靠外侧的位置。胎圈包布8由耐磨损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胎圈包布8与轮辋R的凸缘F抵接。胎圈包布8比胎侧6硬。硬质的胎圈包布8能够有助于胎圈10部分的刚性。行驶状态下的轮胎2中,胎圈包布8能够抑制胎圈10部分的倒下。
图1中,附图标记PC表示胎圈包布8的径向外侧端。该外侧端PC位于比胎侧6的内侧端PS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在该轮胎2中,胎圈包布8的比胎侧6的内侧端PS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的部分,朝向外侧端PC为尖细状。该轮胎2抑制硬质的胎圈包布8对弯曲的影响。该轮胎2具有适宜的乘车舒适性。
胎圈10位于比胎圈包布8靠轴向内侧的位置。胎圈10具备芯部34、硬三角胶36以及软三角胶38。
芯部34是环状。芯部34包括卷绕成的非伸缩性线。线的典型的材质为钢。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在该轮胎2中,芯部34的轮廓为六边形。在该轮胎2中,以六边形的一边沿轴向延伸的方式构成芯部34。
硬三角胶36从芯部34向径向外侧延伸。硬三角胶36朝向径向外侧为尖细状。硬三角胶36由高硬度的交联橡胶构成。硬三角胶36能够有助于胎圈10部分的刚性。硬三角胶36能够抑制胎圈10部分的倒下。
软三角胶38从硬三角胶36向径向外侧延伸。软三角胶38在径向上朝向内侧为尖细状且朝向外侧也为尖细状。软三角胶38比硬三角胶36软。软三角胶38能够缓和应变的集中。
胎体12由胎体帘布40构成。胎体帘布40沿着胎面4以及胎侧6架设在两侧的胎圈10之间。胎体帘布40绕芯部34从轴向内侧朝向外侧折返。通过该折返,在胎体帘布40形成有主部42和折返部44。折返部44的端部46在轴向上位于橡胶带18与中间层20之间。
如上所述,胎侧6为软质,胎圈包布8为硬质。该胎侧6与胎圈包布8的边界线很特别。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在该轮胎2中,折返部44的端部46在径向上位于比胎圈包布8的外侧端PC靠内侧的位置,且位于比胎侧6的内侧端PS靠外侧的位置。换言之,折返部44的端部46在径向上位于外侧端PC与内侧端PS之间。该轮胎2抑制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
胎体帘布40由并排排列的多条帘线和贴胶构成。各个帘线相对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为75°~90°。换言之,该胎体12具有径向构造。帘线由钢构成。帘线可以使用有机纤维。作为优选的有机纤维,例示出聚酯纤维、尼龙纤维、人造纤维、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以及芳香族纤维。胎体12可以由两层以上的胎体帘布40形成。
带束层14沿轴向延伸。带束层14在径向上位于胎面4的内侧。该带束层14位于胎体12的径向外侧。带束层14对胎体12进行加强。带束层14的轴向宽度优选为轮胎2的最大宽度的0.7倍以上。在该轮胎2中,带束层14由第一层48a、第二层48b、第三层48c以及第四层48d构成。该带束层14由四层构成。该带束层14也可以由三层构成。
第一层48a在径向上形成带束层14的内侧部分。第一层48a在赤道面上与胎体12层叠。第二层48b位于第一层48a的径向外侧。第二层48b与第一层48a层叠。对于该轮胎2而言,在轴向上第二层48b具有形成为带束层14的四层中最大的宽度。第三层48c位于第二层48b的径向外侧。第三层48c与第二层48b层叠。在该轮胎2中,在轴向上,第三层48c的宽度与第一层48a的宽度大致相等。第四层48d位于第三层48c的径向外侧。第四层48d与第三层48c层叠。在该轮胎2中,在轴向上第四层48d具有形成带束层14的四层中最小的宽度。
虽未图示,但第一层48a、第二层48b、第三层48c以及第四层48d分别由并排排列的多条帘线和贴胶构成。各帘线由钢构成。该帘线相对于赤道面倾斜。第一层48a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二层48b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相同。第二层48b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与第三层48c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相反。第三层48c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与第四层48d的帘线相对于赤道面的倾斜方向相同。各层中,帘线相对于赤道面所成的角度的绝对值为15°~70°。
内胎侧16在轴向上位于胎圈包布8与胎圈10之间。内胎侧16从胎圈10的芯部34附近向径向外侧沿着胎圈包布8延伸。内胎侧16由交联橡胶构成。内胎侧16比胎圈包布8软。内胎侧16能够缓和应变的集中。
橡胶带18在轴向上位于内胎侧16与胎圈10的软三角胶38之间。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橡胶带18沿着软三角胶38在径向上延伸。橡胶带18的内侧端50a位于比软三角胶38的内侧端52a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橡胶带18的外侧端50b位于比软三角胶38的外侧端52b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在径向上,折返部44的端部46位于该橡胶带18的内侧端50a与外侧端50b之间。该折返部44的端部46与橡胶带18抵接。橡胶带18由交联橡胶构成。橡胶带18比软三角胶38软。橡胶带18比内胎侧16软。软质的橡胶带18能够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橡胶带18能够有助于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中间层20在轴向上位于橡胶带18与内胎侧16之间。中间层20的外侧端54位于橡胶带18的外侧端50b附近。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中间层20覆盖折返部44的端部46。中间层20由交联橡胶构成。中间层20具有与橡胶带18相同程度的柔软性。中间层20比软三角胶38软。中间层20比内胎侧16软。软质的中间层20能够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中间层20能够有助于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填充片22位于胎圈10附近。填充片22与胎体12层叠。填充片22在胎体帘布40的内侧绕胎圈10的芯部34折返。在该轮胎2中,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在轴向上位于比胎体帘布40的主部42靠内侧的位置。填充片22的第二端56b在轴向上位于胎体帘布40的折返部44与内胎侧16之间。该填充片22的第二端56b位于橡胶带18的内侧端50a附近。填充片22由并排排列的多条帘线和贴胶构成。各帘线由钢构成。各帘线相对于径向倾斜。在该轮胎2中,填充片22能够有助于胎圈10部分的刚性。填充片22能够抑制胎圈10部分的倒下。
内衬层24位于胎体12的内侧。内衬层24与嵌入层26的内表面接合。内衬层24由交联橡胶构成。内衬层24使用空气遮蔽性优异的橡胶。内衬层24的典型的基础橡胶为丁基橡胶或氯化丁基橡胶。内衬层24保持轮胎2的内压。
嵌入层26位于胎体12与内衬层24之间。嵌入层26由粘接性优异的交联橡胶构成。嵌入层26与胎体12牢固地接合,与内衬层24也牢固地接合。嵌入层26能够有助于防止内衬层24从轮胎2剥离。
缓冲层28位于带束层14的端部附近。缓冲层28夹在带束层14与胎体12之间。缓冲层28由软质的交联橡胶构成。缓冲层28吸收带束层14的端部的应力。借助该缓冲层28抑制带束层14翘起。
图1中,附图标记Pe表示的是轮胎2的赤道。该轮胎2,在赤道面设置有沟32,因此基于假设没有该沟32所得到的假想胎面表面来决定该赤道Pe。实线BL表示基准线。基准线BL经过该轮胎2径向上最内侧的地点。该基准线BL沿轴向延伸。双箭头H表示从该基准线BL到赤道Pe的径向高度。该高度H是该轮胎2的截面高度。双箭头N表示从基准线BL到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径向高度。
在该轮胎2中,高度N相对于截面高度H之比为0.25以上且0.32以下。通过将该比设定为0.25以上,由此抑制在折返部44帘线向径向内侧被拉伸所产生的影响。该轮胎2防止分离这样的损伤。该轮胎2的耐久性优异。通过将该比设定为0.32以下,由此适宜地保持从轮辋R的外侧端PF到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距离。由于抑制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移动,从而抑制应变向该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即使在该情况下,也防止分离这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高度N优选为70mm以上且90mm以下。通过将该高度N设定为70mm以上,由此在抑制折返部44帘线向径向内侧被拉伸所产生的影响。该轮胎2防止分离这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通过将该高度N设定为90mm以下,由此适宜地保持从轮辋R的外侧端PF到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距离。由于抑制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移动,因此抑制应变向该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即使在该情况下也防止分离这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在该轮胎2中,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在径向上位于比胎圈10的硬三角胶36的外侧端58靠内侧的位置。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被配置为从硬三角胶36的外侧端58向径向内侧隔开适当的间隔,因此硬三角胶36能够有助于防止胎圈10部分的倒下。该轮胎2抑制应变的集中。该轮胎2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图1中,双箭头L2表示从基准线BL到硬三角胶36的外侧端58的径向高度。双箭头P表示从基准线BL到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的径向高度。
在该轮胎2中,高度L2与高度P之差(L2-P)为8mm以上。由此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与硬三角胶36的外侧端58隔开适当的间隔而配置。在该轮胎2中,硬三角胶36能够有助于防止胎圈10部分的倒下,抑制应变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此外,从抑制硬三角胶36影响乘车舒适性的观点出发,该差(L2-P)优选为25mm以下。
在该轮胎2中,适宜地调整从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到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径向距离。在该轮胎2中,填充片22能够对胎圈10部分进行加强。该轮胎2抑制应变的集中。该轮胎2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此外,该轮胎2中,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可以位于比折返部44的端部46靠径向外侧的位置,该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也可以位于比该折返部44的端部46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在该轮胎2中,高度P与上述高度N之差(P-N)为-15mm以上且15mm以下。由此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与折返部44的端部46隔开适当的间隔而配置。在该轮胎2中,填充片22能够有效地有助于加强胎圈10部分。抑制应变的集中,因此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该填充片22的第二端56b在径向上位于比折返部44的端部46靠内侧的位置。填充片22的第二端56b向径向内侧与折返部44的端部46隔开适当的间隔而配置,因此抑制应变的集中。该轮胎2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图1中,双箭头O表示从基准线BL到填充片22的第二端56b的径向高度。在该轮胎2中,上述高度N与高度O之差(N-O)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通过将该差(N-O)设定为8mm以上,由此防止折返部44的端部46与填充片22的第二端56b接近。由于缓和应变的集中,因此该轮胎2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通过将该差(N-O)设定为16mm以下,由此填充片22能够有效地对胎圈10部分进行加强。即使在该情况下,由于缓和应变的集中,因此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胎圈包布8的复弹性模量Ec*为12MPa以上。如上所述,在该轮胎2组装于轮辋R时,胎圈包布8与该轮辋R抵接。由于将弹性模量Ec*设定为12MPa以上,因此在该轮胎2被组装到轮辋R时,该胎圈包布8能够适宜地保持形态。而且该胎圈包布8能够抑制胎圈10部分的倒下,防止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弹性模量Ec*为14MPa以下。如上所述,该轮胎2中,胎侧6的径向内侧部分与胎圈包布8接合。由于弹性模量Ec*设定为14MPa以下,因此适宜地保持胎圈包布8与胎侧6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胎圈包布8与胎侧6的界面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本发明中,胎圈包布8的复弹性模量Ec*以“JIS K6394”的规定为基准测量。测量条件如下。
粘弹性分光仪:岩本制作所的“VESF-3”
初始应变:10%
动应变:±1%
频率:10Hz
应变模式:拉伸
测量温度:70℃
此外,后述的硬三角胶36的复弹性模量Eh*、橡胶带18的复弹性模量Et*、中间层20的复弹性模量Ev*、软三角胶38的复弹性模量Es*以及内胎侧16的复弹性模量Ei*,也与该弹性模量Ec*同样地进行测量。
在该轮胎2中,硬三角胶36的复弹性模量Eh*为30MPa以上。硬三角胶36比胎圈包布8硬。硬质的硬三角胶36对胎圈10部分进行加强。硬三角胶36能够抑制胎圈10的部分倒下,防止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弹性模量Eh*为60MPa以下。在该轮胎2中,硬三角胶36比软三角胶38硬。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软三角胶38层叠于硬三角胶36。弹性模量Eh*设定为60MPa以下,因此适宜地保持硬三角胶36与软三角胶38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硬三角胶36与软三角胶38的界面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橡胶带18的复弹性模量Et*为6MPa以上。如上所述,橡胶带18与折返部44的端部46抵接。弹性模量Et*设定为6MPa以上,因此适宜地保持橡胶带18与折返部44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橡胶带18的复弹性模量Et*为10MPa以下。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橡胶带18与软三角胶38抵接。弹性模量Et*设定为10MPa以下,因此适宜地保持橡胶带18与软三角胶38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橡胶带18与软三角胶38的界面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中间层20的复弹性模量Ev*为6MPa以上。如上所述,中间层20覆盖折返部44的端部46。弹性模量Ev*设定为6MPa以上,因此适宜地保持中间层20与折返部44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中间层20的复弹性模量Ev*为10MPa以下。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中间层20与内胎侧16抵接。弹性模量Ev*设定为10MPa以下,因此适宜地保持中间层20与内胎侧16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中间层20与内胎侧16的界面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软三角胶38的复弹性模量Es*为4MPa以上。如上所述,软三角胶38层叠于硬三角胶36。弹性模量Es*设定为4MPa以上,因此适宜地保持软三角胶38与硬三角胶36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软三角胶38与硬三角胶36的界面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软三角胶38的复弹性模量Es*为5.5MPa以下。该软三角胶38具有与橡胶带18的柔软性同等的柔软性,或者比该橡胶带18软。该软三角胶38能够有效地缓和应变的集中。
在该轮胎2中,内胎侧16的复弹性模量Ei*为4MPa以上。如图中明确表示的那样,内胎侧16与胎圈包布8层叠。弹性模量Es*设定为4MPa以上,因此适宜地保持内胎侧16与胎圈包布8的刚性差。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内胎侧16与胎圈包布8的界面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内胎侧16的复弹性模量Ei*为5.5MPa以下。该内胎侧16具有与中间层20的柔软性同等的柔软性,或者比该中间层20软。该内胎侧16能够有效地缓和应变的集中。
这样在该轮胎2中,适宜地调整折返部44的端部46以及填充片22的第一端56a、第二端56b的位置。此外,硬三角胶36、软三角胶38、胎圈包布8、橡胶带18、中间层20以及内胎侧16具有适当的弹性模量。在行驶状态下,应力分散于该轮胎2的整个胎圈10部分。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而且在该轮胎2中,无需为了抑制该应变的集中而在胎圈10部分增加新的部件。在该轮胎2中,适宜地保持胎圈10部分的容积。在该轮胎2中,由于防止在胎圈10部分过度发热,因此抑制构成该部分的部件劣化。由于缓和应变的集中,而且抑制热引起的部件的劣化,因此该轮胎2有效地防止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图2表示轮胎2的胎圈10部分。图2中,附图标记PB是胎侧6的外表面上的距离折返部44的端部46的厚度为最小的地点。实线LV是经过折返部44的端部46与该地点PB的假想直线。附图标记P1表示胎侧6与胎圈包布8这两者的边界与假想直线LV的交点。附图标记P2表示内胎侧16与中间层20这两者的边界与假想直线LV的交点。附图标记P3表示橡胶带18与软三角胶38这两者的边界与假想直线LV的交点。附图标记P4表示软三角胶38与硬三角胶36这两者的边界与假想直线LV的交点。双箭头J1R表示从交点P1到交点P2的长度。该长度J1R为胎圈包布8的厚度与内胎侧16的厚度的总厚度。双箭头J2表示从交点P2到交点P3的长度。该长度J2是中间层20的厚度与橡胶带18的厚度的总厚度。双箭头J3表示从点P3到点P4的长度。该长度J3是软三角胶38的厚度。
在该轮胎2中,胎圈包布8的厚度与内胎侧16的厚度的总厚度J1R优选为2mm以上且4mm以下。通过将该总厚度J1R设定为2mm以上,由此有效地防止胎圈10部分的倒下。在该轮胎2中,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通过将该总厚度J1R设定为4mm以下,由此适宜地保持比折返部44靠轴向外侧的部分的厚度。由于轴向内侧的部分的应变比该折返部44小,即使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由于厚度适宜,因此防止热量过度的积蓄。该轮胎2能够有效地抑制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橡胶带18的厚度与中间层20的厚度的总厚度J2优选为3mm以上且5mm以下。通过将该总厚度J2设定为3mm以上,由此橡胶带18以及中间层20能够有效地缓和应变向折返部44的端部46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通过将该总厚度J2设定为5mm以下,由此适宜地保持橡胶带18以及中间层20的厚度。由于厚度适宜,因此防止热量过度的积蓄。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抑制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在该轮胎2中,软三角胶38的厚度J3优选为6mm以上且12mm以下。通过将该厚度J3设定为6mm以上,软三角胶38能够有效地缓和应变的集中。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通过将该厚度J3设定为12mm以下,从而适宜地保持软三角胶38的厚度。由于厚度适宜,因此防止热量过度的积蓄。在该轮胎2中,有效地抑制分离那样的损伤。该轮胎2耐久性优异。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来明确本发明的效果,但不应基于该实施例的记载来限定地解释本发明。
[实施例1]
获得了具备图1所示的基本构成,且具备下述表1表示的规格的实施例1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轮胎的尺寸为11.00R20。在该实施例1中,到折返部的端部的高度N为80.0mm。到填充片的第二端的高度O为68.0mm。到该填充片的第一端的高度P为76.0mm。到硬三角胶的外侧端的高度L2为100.0mm。由此差(L2-P)、差(P-N)以及差(N-O)如下述表1所示。该实施例1中,截面高度H为285mm。因此比(N/H)为0.28。
该实施例1中,总厚度J1R为3.0mm。总厚度J2为4.0mm。厚度J3为8.2mm。此外在该实施例1中,硬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h*为45.0MPa。胎圈包布的复弹性模量Ec*为13.0MPa。橡胶带的复弹性模量Et*为8.0MPa。中间层的复弹性模量Ev*为8.0MPa。软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s*为4.8MPa。内胎侧的复弹性模量Ei*为4.8MPa。
[实施例2-5以及比较例1-4]
改变高度N、高度O、高度P以及高度L2,来将差(L2-P)、差(P-N)以及差(N-O)设为如下述表1以及表2所示,并且将总厚度J1R、总厚度J2以及厚度J3设为如下述表1以及表2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2-5以及比较例1-4的轮胎。
[实施例6、8以及比较例5-6]
改变高度O,来将差(N-O)设为如下述表3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6、8以及比较例5-6的轮胎。
[实施例7]
改变高度O,来将差(N-O)设为如下述表3所示,并且将弹性模量Ec*设为如下述表3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7的轮胎。
[实施例9-11以及比较例7]
改变高度L2,来将差(L2-P)设为如下述表4所述,并且将弹性模量Ec*设为如下述表4所述,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9-11以及比较例7的轮胎。
[实施例12-13以及比较例8-9]
改变高度P以及高度L2,来将差(L2-P)以及差(P-N)设为如下述表5所示,并且将弹性模量Ec*设为如下述表5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12-13以及比较例8-9的轮胎。
[实施例14-16以及比较例10-11]
将弹性模量Eh*以及弹性模量Ec*设为如下述表6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14-16以及比较例10-11的轮胎。
[实施例17-18以及比较例12-13]
将弹性模量Ec*设为如下述表7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17-18以及比较例12-13的轮胎。
[实施例19-20以及比较例14-15]
将弹性模量Ec*、弹性模量Et*以及弹性模量Ev*设为如下述表8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19-20以及比较例14-15的轮胎。
[实施例21-22以及比较例16-17]
将弹性模量Ec*、弹性模量Es*以及弹性模量Ei*设为如下述表9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21-22以及比较例16-17的轮胎。
[实施例23-26]
将总厚度J1R设为如下述表10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23-26的轮胎。
[实施例27-30]
将总厚度J2设为如下述表11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27-30的轮胎。
[实施例31-34]
将厚度J3设为如下述表12所示,其余与实施例1同样,获得了实施例31-34的轮胎。
[耐载荷性]
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尺寸=8.00V),并且对该轮胎填充空气而使内压为100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滚筒式行驶试验机,并对轮胎加载了80.49kN的纵载荷。使该轮胎以20km/h的速度在半径为1.7m的滚筒上行驶。并测量了在胎圈部分产生裂缝为止的行驶距离。对于其结果,作为指数示于下述表1-12。数值越大越优选。数值越大则耐载荷性越优异。
[耐热性]
将轮胎组装于正规轮辋(尺寸=8.00V),并且对该轮胎填充空气而使内压为1000kPa。将该轮胎安装于滚筒式行驶试验机,并对轮胎加载80.49kN的纵载荷。进而对轮辋进行加热,将该轮辋的表面温度设定为120℃。使该轮胎以20km/h的速度在半径为1.7m的滚筒上行驶。测量了在折返部的端部产生分离为止的行驶距离。对于其结果,作为指数示于下述表1-12。数值越大越优选。数值越大则耐热性越优异。
表1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171
表2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181
表3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191
表4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201
表5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211
表6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221
表7评价结果
表8评价结果
表9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251
表10评价结果
Figure BDA0000430481180000261
表11评价结果
表12评价结果
如表1-12所示,与比较例的轮胎相比,实施例的轮胎的评价高。根据该评价结果明确了本发明的优异性。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以上说明的轮胎也能够用于各种车辆。

Claims (4)

1.一种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具备:
胎面,该胎面的外表面形成胎面表面;
一对胎侧,这一对胎侧从上述胎面的端部分别向大致径向内侧延伸;
一对胎圈包布,这一对胎圈包布从胎侧的端部分别向大致径向内侧延伸;
一对胎圈,这一对胎圈分别位于比胎圈包布靠轴向内侧的位置;
胎体,该胎体沿着上述胎面以及上述胎侧的内侧而架设在一方的胎圈与另一方的胎圈之间;
一对内胎侧,这一对内胎侧在轴向上分别位于上述胎圈包布与上述胎圈之间;
一对橡胶带,这一对橡胶带在轴向上分别位于上述内胎侧与上述胎圈之间;
一对中间层,这一对中间层在轴向上分别位于上述橡胶带与上述内胎侧之间;以及
一对填充片,这一对填充片分别位于上述胎圈附近,且包括并排排列的多条帘线;
上述胎圈具备:芯部、从该芯部向径向外侧延伸的硬三角胶、以及从该硬三角胶进一步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软三角胶,
上述胎体具备胎体帘布,
上述胎体帘布绕上述芯部折返,
通过上述折返而在上述胎体帘布形成有主部以及折返部,
上述折返部的端部在轴向上位于上述橡胶带与上述中间层之间,
上述填充片在上述胎体帘布的内侧绕上述芯部折返,
上述填充片的第一端在轴向上位于比上述主部靠内侧的位置,
上述填充片的第一端在径向上位于比上述硬三角胶的外侧端靠内侧的位置,
上述填充片的第二端在轴向上位于上述折返部与上述内胎侧之间,
上述填充片的第二端在径向上位于比上述折返部的端部靠内侧的位置,
从基准线到上述硬三角胶的外侧端的径向高度L2、与从该基准线到上述填充片的第一端的径向高度P之差(L2-P)为8mm以上,
上述径向高度P与从上述基准线到上述折返部的端部的径向高度N之差(P-N)为-15mm以上且15mm以下,
上述径向高度N与从上述基准线到上述填充片的第二端的径向高度O之差(N-O)为8mm以上且16mm以下,
上述径向高度N相对于上述轮胎的截面高度之比为0.25以上且0.32以下,
上述硬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h*为30MPa以上且60MPa以下,
上述胎圈包布的复弹性模量Ec*为12MPa以上且14MPa以下,
上述橡胶带的复弹性模量Et*为6.0MPa以上且12MPa以下,
上述中间层的复弹性模量Ev*为6.0MPa以上且12MPa以下,
上述软三角胶的复弹性模量Es*为4.0MPa以上且5.5MPa以下,
上述内胎侧的复弹性模量Ei*为4.0MPa以上且5.5MPa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胎侧的外表面上的、距离上述折返部的端部的厚度最短的地点为PB时,沿着经过该折返部的端部以及地点PB的假想直线所测量的、上述胎圈包布的厚度与上述内胎侧的厚度的总厚度J1R为2mm以上且4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沿着上述假想直线测量的、上述橡胶带的厚度与上述中间层的厚度的总厚度J2为3mm以上且5mm以下。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重载荷用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
沿着上述假想直线测量的、上述软三角胶的厚度J3为6mm以上且12mm以下。
CN201310652307.5A 2012-12-18 2013-12-05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Pending CN1038630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75619 2012-12-18
JP2012275619A JP2014118069A (ja) 2012-12-18 2012-12-18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3020A true CN103863020A (zh) 2014-06-18

Family

ID=509022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52307.5A Pending CN103863020A (zh) 2012-12-18 2013-12-05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118069A (zh)
CN (1) CN103863020A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1347A (zh) * 2014-12-22 2016-06-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08016215A (zh) * 2016-11-04 2018-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97626A (zh) * 2017-01-13 2018-07-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10758023A (zh) * 2018-07-23 2020-02-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376659A (zh) * 2018-12-26 2020-07-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CN112519513A (zh) * 2019-09-18 2021-03-1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567406B2 (ja) * 2015-12-18 2019-08-28 Toyo Tire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210331531A1 (en) * 2018-10-30 2021-10-28 Compagnie Generat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A tire having recesses in bead area
CN112026450A (zh) * 2020-09-03 2020-12-04 江苏通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全钢子午线轮胎胎圈结构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504A (ja) * 1987-10-24 1989-04-28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7232521A (ja) * 1994-02-24 1995-09-05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2178724A (ja) * 2000-12-18 2002-06-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5008071A (ja) * 2003-06-19 2005-01-1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5112042A (ja) * 2003-10-03 2005-04-2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544165A (zh) * 2008-03-25 2009-09-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载重轮胎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1111504A (ja) * 1987-10-24 1989-04-28 Bridgestone Corp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7232521A (ja) * 1994-02-24 1995-09-05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2002178724A (ja) * 2000-12-18 2002-06-26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5008071A (ja) * 2003-06-19 2005-01-13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タイヤ
JP2005112042A (ja) * 2003-10-03 2005-04-28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1544165A (zh) * 2008-03-25 2009-09-3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载重轮胎

Cited B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711347B (zh) * 2014-12-22 2018-03-20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CN105711347A (zh) * 2014-12-22 2016-06-2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子午线轮胎
US10099516B2 (en) 2014-12-22 2018-10-16 Toyo Tire & Rubber Co., Ltd. Pneumatic radial tire with specified bead portions
CN108016215B (zh) * 2016-11-04 2021-06-1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016215A (zh) * 2016-11-04 2018-05-11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08297626A (zh) * 2017-01-13 2018-07-20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08297626B (zh) * 2017-01-13 2021-04-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CN110758023A (zh) * 2018-07-23 2020-02-07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0758023B (zh) * 2018-07-23 2023-03-28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CN111376659A (zh) * 2018-12-26 2020-07-07 通伊欧轮胎株式会社 轮胎及轮胎的制造方法
US11440356B2 (en) 2018-12-26 2022-09-13 Toyo Tire Corporation Tire and tire manufacturing method
CN112519513A (zh) * 2019-09-18 2021-03-19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CN112519513B (zh) * 2019-09-18 2024-02-13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重载用充气轮胎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118069A (ja) 2014-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3020A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JP5986513B2 (ja) 重荷重用タイヤ
CN105522871B (zh) 轮胎
US8997808B2 (en) Motorcycle tire
CN103029534B (zh) 零压充气轮胎
CN103287214A (zh) 重载荷用充气轮胎
US11173756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4827832A (zh) 充气轮胎
JP6249525B2 (ja) 二輪自動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261121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KR20120024444A (ko) 공기 타이어
JP2016088120A (ja)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320764B2 (ja) 自動二輪車用タイヤ
CN103171374A (zh) 摩托车用轮胎
CN109070641A (zh) 充气轮胎
JP6458120B2 (ja) 二輪自動車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3039851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60311269A1 (en) Reinforced Bias- Or Radial-Carcass Tire
JP2016041524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4827833B (zh) 充气轮胎
JP2015003676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207929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813097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09045998A (ja) 全地形車用の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523138B2 (ja) 自動二輪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