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62873B - 液体喷射头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射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62873B
CN103862873B CN201410049090.3A CN201410049090A CN103862873B CN 103862873 B CN103862873 B CN 103862873B CN 201410049090 A CN201410049090 A CN 201410049090A CN 103862873 B CN103862873 B CN 10386287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recess
manifold
opening portion
pressure gener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49090.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62873A (zh
Inventor
浅见昌广
石川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8628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28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628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628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201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 B41J2/14233Structure of print heads with piezoelectric elements of film type, deformed by bending and disposed on a diaphrag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35Nozzles
    • B41J2/14Structure thereof only for on-demand ink jet heads
    • B41J2/1433Structure of nozzle plat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6/00Adhesive bonding and miscellaneous chemical manufacture
    • Y10T156/10Methods of surface bonding and/or assembly therefor

Landscapes

  • Particle Formation And Scattering Control In Inkjet Prin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液体喷射头。墨水喷射头(1)设置有压电振子(6),该压电振子(6)使各压力产生室(5)产生压力而从各喷嘴(9)喷射墨水,其中,墨水供给路(10)中的至少1个墨水供给路(10)的墨水供给口(32B)形成于在歧管(7)具有开口部(28B)的凹部(8)的内表面。

Description

液体喷射头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06月29日、申请号为201110185668.4、发明名称为“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发明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液体喷射头的1个种类,存在作为液体喷射墨水的墨水喷射头。墨水喷射头一般大致以如下的方式构成。上述墨水喷射头具有歧管、压力产生室、以及喷嘴。墨水喷射头从墨水贮存机构、例如墨盒接受墨水的供给。所供给的墨水被送入歧管。被送入歧管的墨水经由连通1个歧管和多个压力产生室的各个墨水供给路被送入各个压力产生室。从歧管送入各个压力产生室的墨水从通过各个压力产生元件的驱动而产生压力的压力产生室经由各个墨水排出路从各个喷嘴喷射至外部。该情况例如能够通过参照日本特开2001-219560号公报认识到。
然而,能够确认到在歧管内的液体中产生气泡的情况。作为产生气泡的原因,考虑是因为下述情况。即,考虑是因为:潜在地溶解存在于液体中的非常小的气体因液体温度的上升、周围气压的下降而膨胀,该膨胀的气体作为气泡呈现。当在歧管内产生气泡时,会产生以下的问题。该问题是:即便所产生的气泡的个数少,也会产生无法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的状态。
在多个喷嘴中产生无法喷射液体的状态的机理考虑是因为以下原因。从作为液体贮存部的墨盒被送入歧管内的液体朝液体供给路流动。因此,当在歧管内的液体中产生作为膨胀的气体的气泡时,该气泡朝液体供给路移动。进而,在所产生的气泡大至无法被吸引至液体供给路的程度的情况下,液体供给路的入口由气泡堵塞。结果,从歧管流向压力产生室的液体的流动断开。进而,在从歧管朝向液体供给路的液体的流动断开的状态下,当继续驱动压力产生元件时,空气积存在压力产生室内。
当空气积存在压力产生室内时,即便驱动压力产生元件,也无法对存在于压力产生室内的液体作用有充分的压力,无法从喷嘴进行液体的喷射。这样,当成为无法从喷嘴进行液体的喷射的状态时,从液体供给路直到压力产生室的液体的流动消失,针对堵塞液体供给路的气泡的、从液体供给路朝压力产生室侧吸引的吸引力不发挥作用。
另一方面,在歧管中产生有朝向未被气泡堵塞的液体供给路的液体的流动。因此,堵塞液体供给路的气泡以被朝未被气泡堵塞的液体供给路的入口吸引过来的方式移动。进而,将气泡吸引过来的液体供给路的入口由气泡堵塞。
对于由气泡新堵塞的液体供给路,如上所述,液体的流动断开,无法从喷嘴进行液体的喷射。另一方面,对于在移动的气泡移动之前原本由气泡堵塞的液体供给路,成为在压力产生室内积存有空气的状态。因此,即便驱动压力产生元件,也无法使液体从液体供给路侧朝喷嘴流动。因此,如上所述,通过气泡从1个液体供给路朝其他的液体供给路依次移动,无法喷射液体的喷嘴依次增加,会产生从多个喷嘴同时无法喷射液体的状态。
另外,该课题并不特殊化于作为液体喷射墨水的喷墨头,在能够喷射墨水以外的液体的液体喷射头中同样也会产生。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是在歧管内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难以成为无法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的状态的液体喷射头以及具备该液体喷射头的液体喷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液体喷射头设置有:多个压力产生室;分别与各压力产生室连通的喷嘴;歧管,该歧管与液体导入口连通,针对多个压力产生室成为共通的流路;液体供给路,该液体供给路具有向歧管开口的液体供给口,并连通歧管和各压力产生室;以及压力产生元件,该压力产生元件使各压力产生室产生压力而从喷嘴喷射液体,其中,液体供给路中的至少1个液体供给路的液体供给口形成于在歧管具有开口部的凹部的内表面。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液体喷射头,能够将堵塞液体供给口的气泡捕捉在凹部中以免其朝其他的液体供给口移动。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无法同时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液体喷射装置具备上述的发明所涉及的液体喷射头。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液体喷射装置,能够将堵塞液体供给口的气泡捕捉在凹部中以免其朝其他的液体供给口移动。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无法同时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的状态。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液体喷射头设置有:多个压力产生室;分别与各压力产生室连通的喷嘴;歧管,该歧管与液体导入口连通,针对多个压力产生室成为共通的流路;液体供给路,该液体供给路具有向歧管开口的液体供给口,并连通歧管和各压力产生室;以及压力产生元件,该压力产生元件使各压力产生室产生压力而从各喷嘴喷射液体,其中,在液体供给路中的、至少1个液体供给路的液体供给口与配置在1个液体供给路的相邻位置的其他的液体供给路的液体供给口之间设置有壁部。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液体喷射头,能够利用壁部使堵塞液体供给口的气泡难以朝其他的液体供给口移动。因此,能够防止产生无法同时从多个喷嘴喷射液体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打印机的整体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头时的概要结构的图。
图3是示出图2所示的喷墨头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是示出从下方观察安装于滑架的喷墨头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切断线A-A处的截面的概要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5是将图2所示的切断线B-B处的截面的概要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6是示出从下方观察图5所示的喷墨头时的凹部与开口部32的配置的图。
图7是示出图2所示的喷墨头的变形例的图。
图8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头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9是示出图8所示的供给口形成板的从上方朝下方观察时的开口部、凹部、以及墨水贮存部的配置和形状等的图。
图10是示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头的凹部的形状的变形例的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喷墨头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1的切断线B-B处的供给口形成板的截面的概要结构的局部剖视图。
图13是示出气泡积存于图12所示的凹部的最高部位的状态的图。
图14是示出形成于图12所示的凹部的开口部的形成位置的其他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液体喷射头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墨水喷射头(以下仅记载为喷墨头)1以及具备该喷墨头1的作为液体喷射装置的喷墨打印机(以下仅记载为打印机)100进行说明。图1是示出具备喷墨头1的打印机100的整体的概要结构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从上方观察喷墨头1时的概要结构的图。图3是示出喷墨头1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切断线A-A处的截面的概要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在以下的说明中,以图1所示的箭头X方向作为前方、以箭头Y方向作为左方、以箭头Z方向作为上方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打印机100所设置的一侧为下方,从打印机100所设置的一侧离开的方向为上方。
(打印机100的整体结构)
打印机100具备:墨盒101;以及安装有作为液体喷射头的喷墨头1的滑架102。滑架102经由同步带103与滑架电动机104连接,由导向杆105引导而沿作为记录介质的记录用纸P的主扫描方向(左右方向)往复移动。在墨盒101中贮存有作为液体的墨水,从墨盒101对喷墨头1供给墨水。通过滑架102的移动使喷墨头1沿主扫描方向移动,并且,使记录用纸P沿与主扫描方向正交的副扫描方向移动,同时,从喷墨头1朝记录用纸P喷射墨水滴,由此在记录用纸P印刷图像、文字。在主扫描方向的一端配置有:清洁机构106,该清洁机构106对喷墨头1进行清洁处理;以及喷嘴保持机构107,该喷嘴保持机构107能够覆盖并保护喷墨头1的喷嘴形成面2(参照图3、图4)。
(喷墨头1的整体结构)
其次,参照图2、图3以及图4对喷墨头1的结构进行说明。喷墨头1构成为包括致动器单元3(参照图3、图4)和流路单元4(参照图3、图4)。致动器单元3设置有:成列设置的多个压力产生室5;以及与各压力产生室5对应地具备的、作为压力产生元件的压电振子6。流路单元4具有:歧管7(7A、7B、7C、7D),该歧管7成为朝多个压力产生室5供给墨水的共通的流路;凹部8(参照图3、图4),该凹部8构成为能够捕捉在该歧管7(7A、7B、7C、7D)内膨胀而产生的气泡;以及多个喷嘴9,这些喷嘴9与多个压力产生室5连通。
喷墨头1通过压电振子6的驱动在压力产生室5内产生压力的变化。喷墨头1构成为,能够借助该压力变化使歧管7(7A、7B、7C、7D)内的墨水从作为液体供给路的墨水供给路10流入压力产生室5,进而经由墨水排出路11从喷嘴9作为墨水滴喷射。
歧管7A、7B的对和歧管7C、7D的对相对于喷嘴9的排列方向以对称的形状和配置设置。歧管7A用的压力产生室5的结构与歧管7B、7C、7D用的压力产生室5的结构同样。图4是示出图2所示的切断线A-A处的截面的概要结构的局部剖视图,图示出歧管7A用的压力产生室5等的各自的流路。歧管7B、7C、7D的压力产生室5等的流路的结构也成为与作为歧管7A用的压力产生室5等的各自的流路示出的图4所示的结构同样的结构。
(致动器单元3的结构)
图4所示内容如下。致动器单元3由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和振动板14层叠而构成,在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形成有形成压力产生室5的腔室5A,振动板14相对于该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位于与流路单元4相反的一侧,且堵塞腔室5A的开口。
压力产生室5具有长边方向(长边)和短边方向(短边)。与多个压力产生室5所排列设置的排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为压力产生室5的长边方向。图4所示的压力产生室5描绘出了其长边方向。并且,所排列设置的多个压力产生室5构成压力产生室列,多个压力产生室列配置在与喷嘴9的列方向交叉的方向。此处,使用2列压力产生室列进行说明。配置于一方的列的压力产生室5在上述的排列设置方向交替地具备与歧管7A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和与歧管7B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并且,配置于另一方的列的压力产生室5在与上述的排列设置方向交替地具备与歧管7C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和与歧管7D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在配置于一方的列的压力产生室5中包括在其一端侧经由作为单独流路的墨水供给路10与歧管7A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并且,在配置于一方的列的压力产生室5中包括在其一端侧经由作为单独流路的墨水供给路10与歧管7B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进而,在配置于另一方的列的压力产生室5中包括在其另一端侧经由作为单独流路的墨水供给路10与歧管7C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并且,在配置于另一方的列的压力产生室5中包括在其另一端侧经由作为单独流路的墨水供给路10与歧管7D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
在致动器单元3的振动板14上形成有电极15。在电极15、针对每个压力产生室5具备平板状的压电振子6。致动器单元3构成为,借助压电振子6的振动使压力产生室5内的容积变化,从而能够对压力产生室5内进行减压以及加压。在压电振子6、针对每个压电振子6具备电极16。由于针对各个压电振子6具备电极16,因此,各压电振子6能够相互独立地驱动。因此,各压电振子6能够使每个压力产生室5独立地产生压力的变化。此处,将电极15用作多个压电振子的共通电极,并且,将电极16用作各压电振子的单独电极,但是,与此相反,也可以将电极15用作单独电极,将电极16用作共通电极。在这种情况下,考虑针对每个压电振子设置电极15,并且以横截各压电振子的排列设置方向的方式设置电极16的形态。
(流路单元4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流路单元4至少具有:喷嘴形成板17,在该喷嘴形成板17形成有喷嘴9;柔性板18;歧管形成板20,在该歧管形成板20形成有形成歧管7(7A、7B、7C、7D)的空间19;凹部形成板21;供给口形成板22;以及连通室形成板23。从喷嘴形成板17朝向致动器单元3一侧依次层叠柔性板18、歧管形成板20、凹部形成板21、供给口形成板22、连通室形成板23。
(喷嘴形成板17的结构)
在喷嘴形成板17设置有多个喷嘴9,这些喷嘴9经由形成于另外的流路形成板的墨水排出路11与各压力产生室5连通。喷嘴9具有:开口部17A(参照图4),该开口部17A在喷嘴形成板17的位于柔性板18的一侧开口;以及喷嘴开口部17B(参照图4),该喷嘴开口部17B在喷嘴形成板17的位于与柔性板18所配置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开口,并朝喷墨头1的外部喷射墨水。喷嘴开口部17B形成为其开口直径比开口部17A的开口直径小。喷嘴9沿着压力产生室5的列以形成列的方式配置。另外,喷嘴9的列与沿主扫描方向配置的2列压力产生室5分别对应地设置。即,在喷墨头1中,喷嘴9的列沿主扫描方向设置有2列。
(歧管形成板20的结构)
歧管形成板20以在与喷嘴形成板17之间夹着柔性板18的方式层叠于喷嘴形成板17。在歧管形成板20形成有:第1孔部24,该第1孔部24形成墨水排出路11的一部分;以及各个空间19,各个空间19分别形成各个歧管7(7A、7B、7C、7D)。与一个歧管连通的多个第1孔部24沿着压力产生室5的排列设置方向形成有多个。歧管7(7A、7B、7C、7D)均沿着压力产生室5的排列设置方向延伸,并以与各压力产生室5的一端侧连通的方式排列设置。并且,在歧管7(7A、7B、7C、7D)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即成为第1孔部24的列的排列设置方向的一端侧设置有墨水导入部25(参照图3)。该墨水导入部25是使墨水从设置于后述的另外的流路板的墨水导入路30流入歧管7(7A、7B、7C、7D)内的部分。
从各个墨水导入部25朝各个歧管7(7A、7B、7C、7D)中流入彼此不同颜色的墨水,从而能够使用4种颜色的墨水进行印刷。从喷嘴开口部17B喷射与各喷嘴开口部17B对应的歧管7(7A、7B、7C、7D)内的墨水。
在该喷墨头1中,2个歧管7A、7B与2列压力产生室5中的一方的列连通,借助1列压力产生室5喷射2种颜色的墨水。并且,2个歧管7C、7D与另一方的列连通,借助另一方的1列的压力产生室5喷射2种颜色的墨水。
这样,在喷墨头1中,在1列的压力产生室5的列中喷射不同的2种颜色的墨水。因此,能够使喷墨头1自身的尺寸大幅地小型化。并且,即便增加所使用的墨水的颜色数从而歧管的数量增加,喷墨头1自身的尺寸也无需过于变大。
另外,歧管7(7A、7B、7C、7D)的平面形状由平缓的曲线构成。通过这样做,气泡难以附着在歧管7(7A、7B、7C、7D)内,难以产生因气泡导致的喷射不良。
(柔性板18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在歧管形成板20的位于喷嘴形成板17一侧的面层叠有柔性板18。在柔性板18设置有形成墨水排出路11的一部分的第2孔部26和柔性部18A。该第2孔部26是在墨水排出路11中使第1孔部24和喷嘴开口17B连通的流路。形成歧管7(7A、7B、7C、7D)的空间19的位于喷嘴形成板17一侧的开口由柔性板18堵塞。
柔性部18A构成为能够借助歧管7(7A、7B、7C、7D)内的压力变化而变形。具体而言,在柔性板18的位于喷嘴形成板17一侧的面、且在与歧管7(7A、7B、7C、7D)对应的部分,形成有从喷嘴形成板17侧朝歧管形成板20侧凹陷的凹部27,凹部27的底面部分(位于歧管形成板20一侧的面、且是形成得比柔性板18的其他部分薄的部分)作为柔性部18A发挥功能。因此,柔性部18A能够借助歧管7(7A、7B、7C、7D)内的压力变化而变形。因此,柔性部18A伴随着歧管7(7A、7B、7C、7D)内的压力变化而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歧管7(7A、7B、7C、7D)内的压力的急剧的变形。另外,凹部27的位于喷嘴形成板17一侧的开口由层叠于柔性板18的喷嘴形成板17堵塞。当然,在该情况下,凹部也可以经未图示的大气连通孔与外部通过气体的流动而连通。
(凹部形成板21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凹部形成板21层叠于歧管形成板20的位于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一侧的面。在凹部形成板21形成有:凹部形成孔部28,该凹部形成孔部28形成与墨水供给路10对应地设置的凹部8;第3孔部29,该第3孔部29形成墨水排出路11的一部分;以及第1墨水导入部31,该第1墨水导入部31形成墨水导入路30的一部分。凹部形成板21以堵塞形成歧管7(7A、7B、7C、7D)的空间19的位于供给口形成板22一侧的面的开口的、除了凹部形成孔部28(凹部8)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方式层叠。凹部形成孔部28的位于供给口形成板22一侧的开口部28A(参照图4)以及位于歧管形成板20一侧的开口部28B(参照图4)分别呈圆形,凹部形成孔部28的内周面呈圆筒状。凹部形成孔部28的开口直径D1设定成比后述的第1墨水供给部32的开口部32B的开口直径D2更大的开口直径。
(供给口形成板22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供给口形成板22层叠于凹部形成板21的位于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一侧的面。在供给口形成板22形成有:第1墨水供给部32,该第1墨水供给部32形成墨水供给路10的一部分;第4孔部33,该第4孔部33形成墨水排出路11的一部分;以及第2墨水导入路34,该第2墨水导入路34形成墨水导入路30的一部分。第4孔部33使压力产生室5与第3孔部29连通。并且,第2墨水导入部34在墨水导入路30中是比第1墨水导入部31更靠上游侧的流路。多个第1墨水供给部32沿着压力产生室5的排列设置方向排列设置。并且,多个第2墨水导入部34在与压力产生室5的排列设置方向正交的方向以与各个歧管7连通的方式配置。第1墨水供给部32形成为,与供给口形成板22的在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一侧的面开口的开口部32A(参照图4)的开口直径D3相比较,朝歧管7(7A、7B、7C、7D)开口的作为液体供给口的开口部32B的开口直径D2小。
(连通室形成板23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连通室形成板23层叠于供给口形成板22的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面侧。连通室形成板23形成有:连通部36,该连通部36形成连通室35;第5孔部37,该第5孔部37形成墨水排出路11的一部分;以及第3墨水导入部38,该第3墨水导入部38形成墨水导入路30的一部分。各个连通部36针对形成于供给口形成板22的每个第1墨水供给部32而形成。连通部36的内周径设定成,与第1墨水供给部32的位于压力产生室形成板13一侧的开口部32A的开口直径D3相同或者比该开口直径D3更大的直径。
(喷墨头1内的墨水的流动)
流路单元4层叠有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喷嘴形成板17、柔性板18、歧管形成板20、凹部形成板21、供给口形成板22、以及连通室形成板23。结果,从喷嘴9直到压力产生室5,形成墨水排出路11的第2孔部26、第1孔部24、第3孔部29、第4孔部33、第5孔部37依次连通。
并且,歧管形成板20和凹部形成板21以凹部形成板21的凹部形成孔部28与歧管7(7A、7B、7C、7D)连通的方式层叠。此外,供给口形成板22和连通室形成板23以第1墨水供给部32和连通部36与凹部形成板21的凹部形成孔部28连通的方式层叠。
并且,此外,歧管形成板20、凹部形成板21、供给口形成板22、连通室形成板23以歧管形成板20的墨水导入部25、凹部形成板21的第1墨水导入部31、供给口形成板22的第2墨水导入部34、连通室形成板23的第3墨水导入部38连通的方式层叠。第1墨水导入部31构成为从墨水导入部30朝歧管7(7A、7B、7C、7D)内导入墨水的墨水导入口。
在以上述方式构成的流路单元4上层叠有致动器单元3。致动器单元3和流路单元4以下述方式层叠:墨水供给路10的连通室35与压力产生室5的一端侧连通,墨水排出路11的第5孔部37与压力产生室5的另一端侧连通。
(喷墨头1中的墨水的流动)
参照图4对以上述方式构成的喷墨头1中的墨水的流动进行说明。
首先,墨水从墨盒101经由墨水导入路30(参照图2、图3)从作为墨水导入口的开口部31流入歧管7A的墨水导入部25。进而,流入歧管7A后的墨水从凹部8通过墨水供给路10流入压力产生室5内。进而,当借助压电振子6的振动而在压力产生室5产生压力时,压力产生室5内的墨水通过墨水排出路11从喷嘴开口部17B喷射至喷墨头1的外部。在喷墨头1、在压力产生室5与第1墨水供给部32之间设置有连通室35。借助这种结构,从歧管7A朝向压力产生室5的流动比使歧管7A内的墨水经由第1墨水供给部32直接流入压力产生室5的情况更顺畅。
从墨盒101经由墨水导入路30流入歧管7B、7C、7D的墨水也与歧管7A同样通过墨水供给路10流入各个墨水所对应的压力产生室5内。进而,当借助压电振子6的振动而在压力产生室5内产生压力时,压力产生室5内的墨水通过墨水排出路11从喷嘴开口部7B喷射至喷墨头1的外部。
另外,如图2、图3所示,在喷墨头1设置有使墨水从墨盒(未图示)流入各歧管7(7A、7B、7C、7D)的墨水导入部25的4个墨水导入路30。
(凹部8的结构)
然而,有时会在歧管7A内产生气泡。进而,以该气泡为起因,有时会在多个喷嘴开口部17B同时产生无法喷出墨水的现象。然而,在喷墨头1中,设置有凹部8,且在该凹部8的内侧的面形成有成为墨水供给路10的朝向歧管7A的开口部的开口部32B。借助在凹部8内形成开口部32B,能够产生防止多个喷嘴开口部17B同时无法喷出墨水的现象。
以下,参照图5、图6对凹部8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图5是将图2所示的切断线B-B处的截面的概要结构放大进行示出的局部剖视图。图6是示出当从歧管形成板20侧观察图5时的凹部8与开口部32B的配置的图。
在图5、图6中,墨水导入部25配置在歧管的长边方向的一端部,歧管7A内的墨水的流动是从该长边方向的端部流向各墨水供给路的方向(箭头A所示的方向)。即,在图5中,作为墨水供给路10示出了3个墨水供给路10A、10B、10C,墨水从靠近墨水导入部25的一侧的墨水供给路10A朝远离墨水导入部的一侧的墨水供给路10C流动。并且,当从图4所示的墨水开口部17B喷射墨水时,在各墨水供给路10A、10B、10C产生从歧管7A一侧流向压力产生室5的墨水的流动。
在供给口形成板22层叠于凹部形成板21的状态下,凹部形成孔部28的开口部28A由供给口形成板22堵塞,凹部形成孔部28构成在压力产生室5侧具有底部28C的有底的凹部8。凹部形成孔部28的开口直径D1设定成比开口部32B的开口直径D2更大。进而,凹部形成板21和供给口形成板22以第1墨水供给路32的开口部32B位于凹部形成孔部28的开口部28B的内侧的方式对位层叠。即,成为墨水供给路10的朝向歧管7A的开口部的开口部32B配置在凹部8的底部28C。进而,开口直径D2比开口直径D1更小。因此,底部28C配置在开口部32B的周围,开口部32B配置在形成凹部8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底部28C。
开口部32B配置在凹部8的内表面(底部28C),由此,在邻接的墨水供给路10B的开口部32B之间形成有壁部40。这样,在邻接的开口部32B之间形成有壁部40,由此,即便是在一方的开口部32B产生有气泡K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气泡K移动至另一方的开口部32B。即,开口部32B配置在凹部8的底部28C,由此,在邻接的2个开口部32B之间设置有比开口部32B还朝歧管形成板20侧突出的壁部40。因此,即便是在一方的开口部32B形成有气泡K的情况下,气泡K的移动由壁部40阻挡,能够防止气泡K移动至另一方的开口部32B。
(第1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喷墨头1具备:多个压力产生室5;喷嘴9,该喷嘴9分别与各压力产生室5连通;以及歧管7(7A、7B、7C、7D),该歧管7(7A、7B、7C、7D)形成有供墨水从墨盒等流入的作为液体导入口的开口部31,墨水从该开口部31流入歧管7(7A、7B、7C、7D)。进而,设置有:作为液体供给路的墨水供给路10,该墨水供给路10具有朝歧管7(7A、7B、7C、7D)开口的作为液体供给口的开口部32B,连通歧管7(7A、7B、7C、7D)和各压力产生室5,成为将歧管7(7A、7B、7C、7D)内的墨水供给至各压力产生室5的流路;以及作为压力产生元件的压电振子6,该压电振子6使各压力产生室5中产生压力,从而从各喷嘴9喷射墨水。进而,墨水供给路10中的至少1个墨水供给路10的开口部32B形成于作为在歧管7(7A、7B、7C、7D)具有开口部的凹部8的内表面的一部分的底部28C。
通过以这种方式构成喷墨头1,在形成于凹部8的内表面的开口部32B和与该开口部32B邻接的开口部32B之间形成有壁部40。因此,即便是在形成于凹部8的内表面的开口部32B产生了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借助壁部40防止气泡K朝邻接的开口部32B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因气泡K朝其他的开口部32B依次移动而导致多个喷嘴开口部17B无法同时喷出墨水的现象。结果,能够实现印刷于记录用纸P的图像、文字的印刷质量的提高。
(变形例)
如图7所示,凹部8的朝向歧管7(7A、7B、7C、7D)的开口部28B的周缘优选形成为从开口部28B的边缘部51朝底部28C倾斜的倾斜面52。倾斜面52是随着从开口部28B的外周的边缘部51趋向墨水供给口而使开口部28B的开口直径连续缩小的形状。
如上所述,通过将开口部32B设置在凹部8内,凹部8内的气泡容易残留在凹部8内。因此,即便是在进行清洁时从喷嘴开口部17B吸引喷墨头1内的墨水,进行将积存在墨水供给路10、墨水排出路11、或者是压力产生室5内的气泡吸出的清洁吸引的情况下,气泡也容易残留在凹部8内。
借助在开口部28B的边缘部51设置倾斜面52,能够使从凹部8的周围朝开口部32吸引的墨水的流动顺畅。由此,难以在凹部8内的墨水的流动中产生停滞。因此,能够在凹部8内的气泡大幅地成长至堵塞开口部32的程度之前将其从喷嘴开口部17B容易地排出至外部。并且,即便是在气泡大幅地成长至堵塞开口部32的程度的情况下,由于能够如上所述地将气泡捕捉在凹部8中,因此能够防止产生多个喷嘴开口部17B同时无法喷出墨水的现象。另一方面,当进行打字动作时,如果凹部8内的气泡被朝墨水供给路10侧吸引,则容易在从喷嘴开口部17B喷射墨水的喷射作业中产生不良。因此,当进行喷射动作时,在气泡积存于凹部8的情况下,优选该气泡留在凹部8中。
因此,倾斜面52的倾斜角53θ优选形成为当进行打字动作时不会产生将积存在凹部8内的气泡吸引至开口部32B的程度的吸引力的角度。倾斜角53θ是由打字动作时的墨水的流速、粘度等确定的值,例如能够借助实验等确定。
如上所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凹部8的凹部形成孔部28的内周面呈圆筒状,但是,凹部形成孔部28的内周面并不限于圆柱状,也可以形成为3棱柱、4棱柱等多棱柱状。然而,在将内周面形成为多棱柱状的情况下,有着会在面与面之间的连接部产生墨水的流动的停滞的忧虑。对此,通过将内周面形成为圆柱状,能够使凹部8内的墨水的流动顺畅。
另外,凹部8的沿着平面的截面形状可以从开口部28A直至开口部28B都相同、或者也可以稍稍不同。例如,在利用冲孔机进行在凹部形成板21形成凹部8的形成作业的情况下,从开口部28A直至开口部28B都成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对此,在利用蚀刻处理形成凹部8的情况下,从开口部28A直至开口部28B的截面形状根据场所不同而稍稍不同。
(第2实施方式)
液体喷射头也可以构成为图8所示的喷墨头60。图8是示出喷墨头60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喷墨头60主要是在凹部61的结构上与喷墨头1的结构不同。凹部61以外的部分的结构都是与喷墨头1同样的结构,因此,对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或者简化对其说明。
喷墨头60的凹部61由具有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的长孔部62形成。形成有凹部61的凹部形成板63以堵塞形成歧管7(7A、7B、7C、7D)的空间19的位于供给口形成板22一侧的开口的、除了长孔部62的部分以外的部分的方式层叠于歧管形成板20侧的面。长孔部62的位于供给口形成板22一侧的开口部62A和位于歧管形成板20一侧的开口部62B为相同形状,分别呈长孔形状。开口部62A、62B的长孔形状整体呈长圆形。因此,长孔部62的内周面整体呈截面为长圆形的柱状态(长圆柱状)。并且,长孔部62的位于长边方向M1的两端的端面62C(参照图9)为圆弧面。
图9是示出从供给口形成板22观察歧管形成板20侧时的开口部32B、凹部61(长孔部62)、以及歧管7A的配置和形状等的图。凹部61的长边方向M1是与排列方向M2交叉的方向,该排列方向M2是配置在凹部61内的开口部32B和沿比该开口部32B还从墨水导入部25离开的方向与开口部32B邻接的另外的开口部32B所排列的排列方向。
(第2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
如上所述,凹部61的内周面形成为长圆柱状,并且朝向长边方向M1与排列方向M2交叉的方向配置。由此,能够避免与在排列方向邻接的开口部32B之间的干涉,并且能够使长边方向M1的长度更长。即,能够避免与在排列方向邻接的开口部32B之间的干涉,并且,与内周面呈圆筒形的喷墨头1的凹部8的凹部内的容积相比较,能够进一步增大凹部61的凹部内的容积。通过增大凹部61的凹部内的容积,即便是在凹部61中产生有多个气泡、或者产生大的气泡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地将气泡收纳在凹部61内。
并且,通过增大凹部61的容积,能够使气泡在凹部61内成长。气泡具有成长得越大则表面张力越小的性质。因此,通过增大凹部61的容积,能够使凹部61内的气泡大幅地成长,能够实现气泡的表面张力的降低。
然而,被捕捉在凹部61内的气泡有时会借助从墨水导入部25流向各开口部32B的墨水的流动(箭头A)而从凹部61露出至外侧(歧管7A侧)。然而,通过增大凹部61的容积,能够使气泡在凹部61内大幅地成长,能够实现露出至凹部61的外侧的气泡的表面张力的降低。因此,即便是被捕捉在凹部61内的气泡露出至凹部61的外侧的情况下,例如与在上述的凹部8内能够成长的范围的大小的气泡相比较,从凹部61露出至外侧的气泡的表面张力小,成为难以附着于其他的开口部32B的状态。因此,即便凹部61内的气泡露出至外侧,也难以同时出现无法从多个喷嘴开口喷出墨水的现象。
并且,凹部61的长边方向M1配置在与排列方向M2交叉的方向,且开口部32B配置在凹部6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此外,凹部61形成为,从开口部32B所配置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距离开口部32B的距离变长的长孔形状。
如上所述,当在开口部32B由气泡堵塞的状态下继续进行墨水的喷射时,会成为空气积存在与由气泡堵塞的开口部32B连通的压力产生室5内,即便驱动压电振子6也不会产生从开口部32B流向墨水供给路10的墨水的流动的状态。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凹部61配置成其长边方向M1与排列方向M2交叉,并且将开口部32B配置在凹部61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此外,将凹部61形成为从开口部32B所配置的长边方向的一端侧朝向另一端侧而距离开口部32B的距离变长的长孔形状。由此,当成为在开口部32B不产生流向墨水供给路10的墨水的流动的状态时,如图9中以箭头B所示,在凹部61内会产生流向从开口部32B离开的方向的墨水的流动。另外,以箭头B所示的墨水的流动借助从配置于歧管7A的一端侧的墨水导入部25流向歧管7A的另一端侧的墨水的流动而产生。
通过在凹部61内产生以箭头B所示的墨水的流动,堵塞开口部32B的气泡容易朝从开口部32B离开的方向(箭头B方向)移动。当气泡从开口部32B离开,开口部32B由气泡堵塞的状态消除时,墨水流入墨水供给路10内,可以再次开始从与原本由气泡堵塞的开口32B连通的喷嘴开口部17B喷射墨水的墨水喷射作业。
通过将凹部61形成为从开口部32B侧起沿着与排列方向M2交叉的方向、且是在与墨水导入部25之间的距离变长的方向较长的长孔形状,存在于凹部61内的气泡容易变成长圆球形。通过将该气泡形成为长圆球形,能够容易地使被吸引至开口部32B的气泡移动,并且,能够使从开口部32B离开后的气泡迅速地朝从开口部32B离开的方向移动。考虑其原因在于,当在凹部61内产生箭头B方向的流动时,在堵塞开口部32B的气泡作用有箭头B方向的力,该气泡容易成为在长边方向M1长的长圆球状,并且,对于气泡的表面张力,与气泡为圆形的状态相比较,气泡为长圆球形的状态下的表面张力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凹部61的长边方向M1以从前方向朝后方、即从歧管7A的墨水导入部25所配置的一侧朝墨水的流动方向(箭头A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通过以这种方式配置凹部61的长边方向M1,能够在凹部61内更有效地产生流向从开口部32B离开的方向(箭头B方向)的墨水的流动。并且,与使凹部61的长边方向M1与排列方向M2正交相比,通过使其朝墨水供给口的排列方向的端部侧(歧管7的墨水的流动的下游侧)倾斜,能够缩窄凹部61所配置的方向的宽度W,能够在歧管7A的宽度内高效地配置凹部61。
如上所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凹部61的长孔部62的内周面呈椭圆柱,但是,长孔部62的内侧面的形状并不限于椭圆柱,例如也可以是在长边方向M1长的长方体状。但是,在将长孔部62的内周面形成为长方体状的情况下,有着在长边方向M1的端部交叉的面与面之间的交叉部墨水的流动停滞的忧虑。对此,通过将长孔部62的内周面形成为椭圆柱、将端部62C形成为圆柱面,以便使长边方向M1的端面成为圆弧面,能够使凹部61内的墨水的流动顺畅。
另外,凹部61在开口部62A、62B的形状上例如也可以呈具有图10的上部(A)、中部(B)、下部(C)所示的形状的柱状。并且,凹部61也可以形成为相对于开口部32B朝沿着喷嘴形成面2的任一方向延伸的槽部。另外,凹部61的沿着平面的截面形状可以从开口部61A直至开口部61B都相同,或者也可以稍稍不同。
在上述的第1和第2实施方式中,凹部8以及凹部61针对多个开口部32B的每个开口部32B设置。然而,凹部8以及凹部61也可以形成为针对间隔1个、或者间隔2个等的间隔数个的开口部32B设置的结构。邻接的开口部32B的间隔(配置密度)例如为180dpi或者360dpi,极其窄。因此,通过针对间隔数个的开口部32B设置凹部8或者凹部61,能够容易地形成凹部8或者凹部61。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在1个凹部8或者凹部61内形成多个开口部32B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配置间隔狭窄的开口部32B容易地形成凹部8或者凹部61。
在上述的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通过设置凹部8、凹部61,形成为存在于各凹部内的气泡难以朝其他的凹部移动的结构。与此相对,也可以不设置凹部形成板21,而是形成为在邻接的作为液体供给口的开口部32B之间从供给口形成板22的歧管形成板20直至歧管7(7A、7B、7C、7D)内延伸设置壁部的结构。这样,通过在邻接的开口部32B与开口部32之间设置壁部,能够利用该壁部防止原本堵塞一方的开口部32的气泡朝另一开口部32侧移动。
上述第1以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凹部形成板21、63例如能够由SUS(不锈钢)、铜、黄铜等金属材料,或者是锆、铝、铁氧体等陶瓷材料,或者是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硅材料,或者是聚乙烯、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形成。然而,气泡附着面的浸润性越低(差)则气泡越难以附着。因此,通过利用浸润性低的材质形成凹部形成板21、63,能够容易地将捕捉在凹部8以及凹部61内的气泡保持在凹部内。因此,作为凹部形成板21、63,优选使用浸润性比金属材料、硅材料低的陶瓷材料、或者是树脂材料。
(第3实施方式)
液体喷射头也可以构成为图11所示的喷墨头70。图11是示出喷墨头70的概要结构的分解立体图。图12是示出沿着图11的切断线B-B的供给口形成板22的截面的概要结构局部剖视图。上述的喷墨头1的凹部8形成于凹部形成板21。并且,喷墨头60的凹部61也形成于凹部形成板21。对此,喷墨头70构成为将凹部71形成于供给口形成板22。因此,喷墨头70并不具备与喷墨头60的凹部形成板21相当的部件。喷墨头70除了不具备凹部形成板21这点、以及在供给口形成板22形成凹部71这点之外,都是与喷墨头60同样的结构。对与喷墨头60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同一标号并省略或者简化对其说明。
如图12所示,凹部71构成为,从开口部72开始的深度71D随着趋向凹部71的中心而变深。换言之,凹部71的底面71A形成为越趋向中心则越高,成为朝上方(连通室形成板23侧)弯曲的拱顶状(dome)的形状。进而,作为液体供给口的开口部73形成在比位于底面71A的最高位置的最高部位71B低的位置。另外,所谓最高部位71B是指,在喷墨头70喷射墨水的状态、即喷墨头70被安装于打印机100且处于规定的设置状态的状态下,底面71A中的最高位置。
通过将凹部71的底面71A形成为拱顶状,并将开口部73形成在比底面71A的最高部位71B低的位置,开口部73难以被气泡堵塞。气泡的比重比墨水的比重轻,因此具有欲朝高处移动的性质。因此,存在于凹部71的气泡容易朝处于底面71A的最高位置的最高部位71B移动。移动后的气泡如图13所示的气泡K那样积存于最高部位71B。因此,通过将开口部73配置在比底面71A的最高部位71B低的位置,能够防止开口部73被气泡K堵塞。
另外,如图14所示,开口部73尽量设置在开口部71的周缘部,由此,能够使凹部71内的气泡移动至尽量从开口部73离开的位置。通过使凹部71内的气泡移动至从开口部73离开的位置,能够减少从开口部73离开的气泡再次被吸引至开口部73的忧虑。
对于凹部71,例如能够利用SUS(不锈钢)形成供给口形成板22,并通过进行蚀刻处理形成凹部71。蚀刻处理一般具有越靠蚀刻面的内侧则蚀刻(腐蚀)深度越深的特性。因此,通过针对凹部形成板21在与开口部72对应的部分进行蚀刻处理,能够形成从开口部72的周缘开始越趋向内侧则深度71D越深的凹部71。进而,在借助蚀刻处理形成的凹部71、在从凹部71的最高部位71B偏移的位置形成开口部73。该开口部73例如利用冲孔机形成。进而,供给口形成板22和连通室形成板23以开口部73和连通室形成孔部36连通的方式相互对位层叠。
对于基于蚀刻处理的凹部71的形成,也可以通过在与最高部位71B对应的部位和该部位以外的部位改变蚀刻处理的时间来加深与最高部位71B对应的部分的蚀刻深度。具体而言,例如,在对与最高部位71B对应的部位以外的部位进行掩蔽的状态下对与最高部位71B对应的部位进行蚀刻处理,然后,除去掩蔽,对最高部位71B和该部位以外的部位进行蚀刻处理。由此,能够在与最高部位71B对应的部位和该部位以外的部位改变蚀刻处理的时间。并且,除了蚀刻处理之外,例如也可以借助激光加工形成凹部71。在借助激光加工形成凹部71的情况下,也可以借助激光加工形成开口部73。
在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中,凹部71针对多个开口部73的每个开口部73设置。然而,凹部71也可以形成为针对间隔1个、或者间隔2个等的间隔数个的开口部73设置的结构。邻接的开口部73的间隔(配置密度)例如为180dpi或者360dpi,极其窄。因此,通过针对间隔数个的开口部73设置凹部71,能够容易地形成凹部71。并且,也可以形成为在1个凹部71内形成多个开口部73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也能够相对于配置间隔狭窄的开口部73容易地形成凹部71。
上述的第3实施方式的供给口形成板22例如能够由SUS(不锈钢)、铜、黄铜等金属材料,或者是锆、铝、铁氧体等陶瓷材料,或者是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硅材料,或者是聚乙烯、聚酰亚胺等树脂材料形成。然而,气泡附着面的浸润性越低(差)则气泡越难以附着。因此,通过利用浸润性低的材质形成凹部形成板22,能够容易地将捕捉在凹部71内的气泡保持在凹部内。因此,作为凹部形成板22,优选使用浸润性比金属材料、硅材料低的陶瓷材料、或者是树脂材料。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流体喷射装置具体化为喷墨式打印机,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具体化为喷射墨水以外的其他流体(包括液体、功能材料的粒子分散或者混合于液体而成的液状体、凝胶之类的流状体、能够作为流体流动并喷射的固体)的流体喷射装置。也可以是喷射以分散或溶解的形态含有在制造液晶显示器、EL(电致发光)显示器、面发光显示器等时使用的电极材料、颜色材料(像素材料)等材料的液状体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用于制造生物芯片的活体有机物的液体喷射装置,作为精密移液管使用而喷射作为试样的液体的液体喷射装置。此外,亦可为对钟表、相机等精密机械用点状孔隙喷射润滑油的液体喷射装置、将用于形成在光通信元件等中使用的微小半球透镜(光学透镜)等的紫外线固化树脂等透明树脂液喷射到基板上的液体喷射装置、为了对基板等进行蚀刻而喷射酸或碱性等蚀刻液的液体喷射装置、喷射凝胶(例如物理凝胶)等流状体的流状体喷射装置。另外,所谓“流体”是不包括仅由气体形成的流体的概念,例如包括液体(包括无机溶剂、有机溶剂、溶液、液状树脂、液状金属(金属熔液)等)、液状体、流状体等。

Claims (1)

1.一种液体喷射头,其特征在于,
所述液体喷射头设置有:
多个压力产生室;
分别与所述各压力产生室连通的喷嘴;
歧管,该歧管与液体导入口连通,针对所述多个压力产生室成为共通的流路;
液体供给路,该液体供给路具有向所述歧管开口的液体供给口,并连通所述歧管和所述各压力产生室;以及
压力产生元件,该压力产生元件使所述各压力产生室产生压力而从所述各喷嘴喷射液体,
在所述液体供给路中的、至少1个液体供给路的液体供给口与所述歧管之间形成有开口直径比所述至少1个液体供给路的液体供给口的开口直径大的凹部,在所述凹部的底部形成所述至少1个液体供给路的液体供给口。
CN201410049090.3A 2010-06-29 2011-06-29 液体喷射头 Active CN10386287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0-147240 2010-06-29
JP2010147240A JP5510119B2 (ja) 2010-06-29 2010-06-29 液体噴射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噴射装置
CN201110185668.4A CN102328507B (zh) 2010-06-29 2011-06-29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5668.4A Division CN102328507B (zh) 2010-06-29 2011-06-29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62873A CN103862873A (zh) 2014-06-18
CN103862873B true CN103862873B (zh) 2015-11-11

Family

ID=4535213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5668.4A Active CN102328507B (zh) 2010-06-29 2011-06-29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201410049090.3A Active CN103862873B (zh) 2010-06-29 2011-06-29 液体喷射头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10185668.4A Active CN102328507B (zh) 2010-06-29 2011-06-29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408688B2 (zh)
JP (1) JP5510119B2 (zh)
CN (2) CN102328507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8267B2 (ja) * 2013-03-22 2017-03-22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049726A (ja) * 2014-09-01 2016-04-1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品、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JP6118775B2 (ja) * 2014-10-02 2017-04-19 株式会社三共 遊技機
US9944078B2 (en) * 2015-01-23 2018-04-17 Kyocera Corporation Liquid discharge head and recording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6672878B2 (ja) * 2016-02-23 2020-03-2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光半導体装置
JP7056299B2 (ja) * 2018-03-26 2022-04-19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吐出ヘッド
JP2020023197A (ja) * 2019-11-26 2020-02-13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流路部品、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体吐出装置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0197A (en) * 1985-11-06 1988-03-08 Pitney Bowes Inc. Impulse ink jet system
US5748214A (en) * 1994-08-04 1998-05-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head
EP1361063A2 (en) * 2002-05-10 2003-11-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CN1475348A (zh) * 2002-06-26 2004-02-18 �ֵܹ�ҵ��ʽ���� 喷墨打印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765978B2 (ja) * 1989-08-25 1998-06-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液析出物除去方法
US5455615A (en) * 1992-06-04 1995-10-03 Tektronix, Inc. Multiple-orifice drop-on-demand ink jet print head having improved purging and jetting performance
CA2290698C (en) * 1992-07-24 2003-12-23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nk container, ink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ink container
JPH07314670A (ja) * 1994-05-25 1995-12-05 Seikosha Co Ltd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3665370B2 (ja) * 1994-08-25 2005-06-29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H09323419A (ja) * 1996-06-06 1997-12-16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1219560A (ja) 2000-02-09 2001-08-1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
JP2001287361A (ja) * 2000-04-10 2001-10-16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ヘッド
GB0121625D0 (en) * 2001-09-07 2001-10-31 Xaar Technology Ltd Droplet deposition apparatus
JP4003743B2 (ja) * 2003-12-11 2007-11-0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JP4433157B2 (ja) * 2004-01-13 2010-03-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ヘッド
JP4701682B2 (ja) * 2004-11-08 2011-06-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用ヘッド
JP4561637B2 (ja) * 2006-01-10 2010-10-13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US7497558B2 (en) * 2006-06-03 2009-03-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Piezoelectric actuator and liquid-droplet jetting head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30197A (en) * 1985-11-06 1988-03-08 Pitney Bowes Inc. Impulse ink jet system
US5748214A (en) * 1994-08-04 1998-05-05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Ink jet recording head
EP1361063A2 (en) * 2002-05-10 2003-11-12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nk-jet head
CN1475348A (zh) * 2002-06-26 2004-02-18 �ֵܹ�ҵ��ʽ���� 喷墨打印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10316948A1 (en) 2011-12-29
CN102328507B (zh) 2014-08-20
JP5510119B2 (ja) 2014-06-04
CN102328507A (zh) 2012-01-25
CN103862873A (zh) 2014-06-18
US8408688B2 (en) 2013-04-02
JP2012011557A (ja) 2012-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62873B (zh) 液体喷射头
CN102173205B (zh) 液体喷出头、喷墨打印设备及液体喷出方法
CN101189131B (zh) 流体滴喷射及清洗
US7997689B2 (en) Droplet ejection device for a highly viscous liquid
CN103534098B (zh) 流体喷射装置
US8123335B2 (en)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droplet ejecting apparatus
CN100569528C (zh) 液体喷射头
CN101218101A (zh) 微滴沉积方法和设备
JP6464808B2 (ja) 液体噴射装置
CN101264471B (zh) 流体喷射头及流体喷射装置
JP2004090504A (ja) 液滴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液滴吐出装置
CN103381706B (zh) 液体喷射头单元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1437684B (zh) 喷墨头
US20100245498A1 (en) Fluid supplying apparatus, fl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fluid supplying method
JP201102565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及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製造方法
JP2009538225A (ja) 液滴吐出のためのシステムと方法
CN102161265A (zh) 液体喷射头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JP2016155252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6155251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10105184A (ja) 液滴吐出装置
JP2011098560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
JP5304372B2 (ja) 液体供給装置、液体噴射装置
JP2019064275A (ja) 液体噴射装置
JP2020032677A (ja) フィルターユニット、液体吐出ヘッド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0303770A (zh) 液体喷射头、液体喷射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