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51163B - 销辊结构 - Google Patents

销辊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51163B
CN103851163B CN201310436730.1A CN201310436730A CN103851163B CN 103851163 B CN103851163 B CN 103851163B CN 201310436730 A CN201310436730 A CN 201310436730A CN 103851163 B CN103851163 B CN 10385116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oller
pin
internal
roll struc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3673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51163A (zh
Inventor
南云稔也
石塚正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511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511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511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018Shaft assemblies for gearings
    • F16H57/0037Special features of coaxial shafts, e.g. relative support thereof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销辊结构,所述销辊结构进一步提高销辊结构的销部件及锟部件的耐久性。本发明的第1销辊结构(PR1)具备被双支承的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即销部件、及外嵌于内齿用外销部(26B1)的筒状的外辊(26C)即辊部件,并且,作为另一部件的外齿轮(24)与外辊(26C)的外周面(26Co)接触,外辊(26C)与外齿轮(24)进行相对运动,且外辊(26C)相对于内齿用外销部(26B1)进行旋转,其中,外辊(26C)的内周面(26C1)具有以内径从该外辊(26C)的轴向两端部(26C2)侧朝向轴向中央部(26C3)侧从D1缩小至D2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26C4)。

Description

销辊结构
技术领域
本申请主张基于2012年12月3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第2012-264543号的优先权。该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参考援用于本说明书中。
本发明涉及一种销辊结构。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一种外齿轮在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的偏心摆动型齿轮装置。
该齿轮装置中,内齿轮的内齿由具备被双支承的圆柱状的销部件、及外嵌于该销部件的筒状的辊部件的销辊结构构成,该辊部件与所述外齿轮的外齿啮合。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8941号公报
在这种销辊结构中,外齿轮(的外齿)与辊部件的外周面接触来进行动力的传递时,销部件因荷载而挠曲。因此,销部件与外嵌于该销部件的辊部件的端部猛烈接触而传递动力,存在销部件及辊部件的接触面压力增大而磨损加速进行,且耐久性下降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这种以往的问题而完成的,其课题在于进一步提高销辊结构的销部件及辊部件的耐久性。
本发明通过设为如下结构来解决上述课题:在具备被双支承的销部件、及外嵌于该销部件的筒状的辊部件,并且,另一部件与所述辊部件的外周面接触,该辊部件与另一部件进行相对运动,且所述辊部件相对于销部件进行旋转的销辊结构中,所述辊部件的内周面具有以内径从该辊部件的轴向两端部侧朝向轴向中央部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本发明中,辊部件的内周面具有以内径从该辊部件的轴向两端部侧朝向轴向中央部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因此,即使销部件从与辊部件接触的另一部件侧受到荷载而挠曲,也能够防止产生该销部件与辊部件的轴向端部猛烈接触而进行动力传递的现象,且能够抑制磨损的进行。
根据本发明,能够进一步提高销辊结构的销部件及辊部件的耐久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销辊结构的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图1的箭头II部的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意表示第1~第3销辊结构的剖视图。
图4是示意表示辊部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中:G1-减速机,16-输入轴,24-外齿轮,24A-贯穿孔,26-内齿轮,26B-外销,26B1-内齿用外销部(第1销部件),26B3-轴承用外销部(第3销部件),26C-外辊(第1辊部件),36-内销(第2销部件),38-内辊(第2辊部件),44-轴承辊(第3辊部件),PR1~PR3-第1~第3销辊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所涉及的销辊结构的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整体结构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箭头II部的放大剖视图。
马达12的马达轴12A经由联轴器14与减速机G1的输入轴16连结。输入轴16上经由键18能够一体旋转地设置有偏心体20。该实施方式中,2个偏心部20A以180度的偏心相位设置于偏心体20上。偏心部20A的外周上经由滚子22能够摆动地组装有外齿轮24。外齿轮24与内齿轮26内啮合。
内齿轮26在该实施方式中由如下部件构成:内齿轮主体26A,与外壳28(的外壳主体28A)成一体化;圆柱状的外销26B(第1销部件:更准确而言为其外齿轮24的径向外侧的部分附近:以下称作内齿用外销部26B1),双支承于该内齿轮主体26A;及筒状的外辊26C(第1辊部件),外嵌于该外销26B。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及外辊26C构成该内齿轮26的内齿。内齿轮26的内齿数(外销26B或外辊26C的数)比外齿轮24的外齿数稍多(该例子中为仅为1)。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销辊结构PR1应用于该内齿轮26的内齿的结构。关于第1销辊结构PR1的具体结构将在之后进行详述。
另外,该减速机G1的外壳28由如下构成:外壳主体28A,兼做前述内齿轮主体26A;中继外壳体28B,配置于该外壳主体28A的轴向马达侧,且兼做马达12的罩;负载侧壳体28C,配置于外壳主体28A的轴向马达相反侧;及前端罩体28D,组装有油封30。
在所述外齿轮24的轴向两侧配置有第1轮架32、第2轮架34。并且,外齿轮24上形成有贯穿孔24A,内销36(第2销部件)贯穿该贯穿孔24A。
内销36压入于第1轮架32、第2轮架34,且双支承于该第1轮架32、第2轮架34。内销36上外嵌有圆筒状的外辊38(第2辊部件)。在内销36与外齿轮24的贯穿孔24A之间确保有相当于偏心体20的偏心部20A的偏心量的2倍的间隙δ。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第2销辊结构PR2应用于该内销36及内辊38的结构。关于该第2销辊结构PR2的具体结构,将在之后进行详述。
第1轮架32、第2轮架34通过压入内销36而被连结,发挥一体旋转的大型“输出块37”的功能,从与第1轮架32一体化的输出轴部32A输出减速输出。
输出块37通过配置于该输出轴部32A与第1轮架32之间的球轴承40、及配置于第2轮架34的外周的辊轴承42而被双支承。该辊轴承42由从所述内齿用外销部26B1延伸的轴承用外销部26B3(第3销部件)、及外嵌于该轴承用外销部26B3的轴承辊44(第3辊部件)构成。本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所涉及的第3销辊结构PR3应用于该轴承用外销部26B3及轴承辊44的结构。
在此,对第1~第3销辊结构PR1~PR3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参考图2,从第1销辊结构PR1的结构开始进行说明。
如已提及,本实施方式中,内齿轮26的内齿由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销部件)及外嵌于内齿用外销部26B1的筒状的外辊26C(辊部件)构成,第1销辊结构PR1应用于该内齿用外销部26B1与外辊26C。
具体地,(兼做内齿轮主体26A的)外壳主体28A上,容纳外辊26C的外辊凹部28A1形成于外齿轮24的径向外侧位置。并且,外壳主体28A上与外辊凹部28A1隔着距离L1,在第2轮架34的径向外侧位置沿轴向排列形成有容纳轴承辊44的轴承凹部28A2。
外销26B在外辊凹部28A1的马达相反侧支承部P1、外辊凹部28A1与轴承凹部28A2之间的中央支承部P2、及轴承凹部28A2的马达侧支承部P3等3个部位支承于外壳主体28A。由此,若着眼于第1销辊结构PR1,则可以说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在马达相反侧支承部P1及中央支承部P2的部分被双支承。
外嵌于内齿用外销部26B1的外辊26C通过嵌合于外辊凹部28A1来进行轴向的限位。
另外,外辊26C的外周的最外侧部26C6距内齿轮26的轴心O2(图1)的半径r2比外辊凹部28A1的底部距内齿轮26的轴心O2的半径r3小。即,在外辊26C的径向外侧,外辊26C不与外辊凹部28A1的底部接触。
顺便说一下,在负载侧壳体28C上朝向轴向马达侧形成有第1突起部28C1、第2突起部28C2,其中第2突起部28C2延伸至该外销26B的径向内侧。但是,由于该第2突起部28C2发挥防止外销26B偏离的作用,因此并非动力传递机构性地支承外销26B。外销26B夹持于负载侧壳体28C的第1突起部28C1与在中继外壳体28B上形成的突起部28B1之间,从而进行轴向的限位。
外辊26C的内周面26C1的形状在该实施方式中为图3(A)所示的形状。另外,图3的各例(及图4的各例)示意表示第1~第3销辊结构PR1~PR3的辊部件,并非与实际形状一致。
如图3(A)所示,该外辊26C的内周面26C1具有以内径从外辊26C的轴向两端部26C2侧朝向轴向中央部26C3侧从D1缩小至D2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26C4(D1>D2)。具体地,该外辊26C的内周面26C1的倾斜部26C4的内径D1~D2(在包含该外辊26C的轴心O1的轴截面上)从该外辊26C的轴向两端部26C2侧朝向轴向中央部26C3侧连续变化。更具体地,倾斜部26C4由整体具有单一曲率半径r1的圆弧构成。
外辊26C能够相对于内齿用外销26B1进行旋转。并且,第1销辊结构PR1中作为另一部件的外齿轮24与外辊26C的外周面26Co接触,该外辊26C与外齿轮24能够进行相对运动。并且该实施方式中,“另一部件”即外齿轮24的与外辊26C的接触面(齿面)24B具有以外径从轴向中央部24B1侧朝向轴向两端部24B2侧从d1缩小至d2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24B3(d1>d2)。更具体地,外齿轮24的与外辊26C的接触面24B中,该接触面24B的轴向中央部24B1为外径d1恒定的平坦面,在该平坦面的轴向两侧形成有倾斜部24B3。
接着,对第2销辊结构PR2进行说明。
该实施方式中,第2销辊结构PR2应用于贯穿外齿轮24的内销36(第2销部件)与外嵌于该内销36的筒状的内辊38(第2辊部件)。
如已叙述,内销36双支承于第1轮架32、第2轮架34。
外嵌于内销36的内辊38通过第1轮架32、第2轮架34的侧面32A、34A而被轴向的限位,且能够相对于内销36进行旋转。内辊38的外周面38Co与外齿轮24的贯穿孔24A的一部分接触而能够与该贯穿孔24A进行相对运动。即,在该第2销辊结构PR2中,与内辊38的外周面38Co接触的外齿轮24(的贯穿孔24A)相当于“另一部件”。
内辊38的内周面38B为如图3(B)所示的形状。
即,内辊38的内周面38B也具有以内径从该内辊38的轴向两端部38B1侧朝向轴向中央部38B2侧从D5缩小至D6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38B3(D5>D6)。但是,该例子中,内辊38的内周面38B并非单纯为轴向中央部38B2侧变得内径最小,而是在轴向两端部38B1附近存在山部38B4,且轴向中央部38B2呈凹状。即,轴向中央部38B2的内径D7大于山部38B4的内径D6(D7>D6)。
在第2销辊结构PR2中,另一部件即外齿轮24的(与内辊38的)接触面即贯穿孔24A具有以内径从轴向中央部24A1侧朝向轴向两端部24A2侧从D8增加至D9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24A3。具体地,该贯穿孔24A的轴向中央部24A1为(包含该贯穿孔24A的轴心O3的轴截面为)直线(内径为D8且恒定的平坦面),该平坦面的轴向两端部24A2上形成有相当于半径部(倒角部)的倾斜部24A3,从而构成为内径从轴向中央部24A1侧朝向轴向两端部24A2侧从D8增加至D9。
最后,关于第3销辊结构PR3进行说明。
再次参考图2,第3销辊结构PR3应用于从内齿用外销部26B1延伸的轴承用外销部26B3(第3销部件)及外嵌于该轴承用外销部26B3的筒状的轴承辊44(第3辊部件)。
即,若着眼于第3销辊结构PR3,则可以说销部件即轴承用外销部26B3在中央支承部P2及马达侧支承部P3部分被双支承。
外嵌于轴承用外销部26B3的轴承辊44通过嵌合于轴承凹部28A2来进行轴向的限位。
轴承辊44的外周的最外侧部距内齿轮的轴心O2的半径r4小于轴承凹部28A2的底部距内齿轮的轴心O2的半径r5。即,轴承辊44的径向外侧不与轴承凹部28A2的底部接触。
另一方面,轴承辊44能够相对于轴承用外销部26B3进行旋转。并且,轴承辊44的外周面44Co能够与第2轮架34接触而进行相对运动。换言之,在该第3销辊结构PR3中,第2轮架34相当于与轴承辊44接触的“另一部件”。
该实施方式中,(第3销辊结构PR3中作为另一部件的)第2轮架34的与轴承辊44的接触面上未特别形成有倾斜部等。即,本发明中,另一部件侧的倾斜部的形成不是必须的。但是,当然也可以在该第3销辊结构PR3的第2轮架34中设置例如与相对于第1销辊结构PR1中的另一部件即外齿轮24的齿部而形成的倾斜部相同的倾斜部。
另外,第1销辊结构PR1和第3销辊结构PR3中虽然作为销部件的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和轴承用外销部26B3的外径d3相同,但辊部件即外辊26C的壁厚t1与轴承辊44的壁厚t2不同,轴承辊44更厚(t1<t2)。这是由于综合考虑了在部件上产生的应力等。如此,销部件与辊部件的壁厚和大小可以根据在部件上产生的应力等而适当地设定。
第3销辊结构PR3中的轴承辊44的内周面44A为如图3(C)所示的形状。即,轴承辊44的内周面44A也具有以内径从该轴承辊44的轴向两端部44A1侧开始朝向轴向中央部44A2侧从D10缩小至D11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44A3。具体地,该轴承辊44的轴向中央部44A2为直线(内径为D11且恒定的平坦面),该平坦面的轴向两端部44A1上形成有相当于圆角部(倒角部)的倾斜部44A3,从而可实现内径从轴向两端部44A1侧朝向轴向中央部44A2侧从D10缩小至D11的结构。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1~第3销辊结构PR1~PR3的作用进行说明。
首先,从应用了该第1~第3销辊结构PR1~PR3的偏心摆动型减速机G1的基本作用开始进行说明。
若马达轴12的旋转传递至偏心摆动型减速机G1的输入轴16,则偏心体20与该输入轴16一体地旋转,经由滚子22使外齿轮24摆动。外齿轮24与内齿轮26内啮合,因此通过该摆动,产生外齿轮与内齿轮26的啮合位置依次偏离的现象。其结果,输入轴16每旋转1次,外齿轮24相对于(内齿相位处于固定状态的)内齿轮26仅自转1齿的量。该自转成分经由贯穿该外齿轮24的内销36及外嵌于该内销36的内辊38传递至第1轮架32、第2轮架34。第1轮架32、第2轮架34通过内销36而被连结,因此作为大型的“输出块37”而一体地旋转,并从与第1轮架32一体化的输出轴部32A输出被减速的旋转。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内齿轮26的内齿由应用了第1销辊结构PR1的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和外辊26C而构成。内齿用外销部26B1在外壳主体28A(内齿轮主体26A)的外辊凹部28A1的轴向两侧即马达相反侧支承部P1、中央支承部P2被牢固地双支承。外嵌于该内齿用外销部26B1的筒状的外辊26C能够相对于该内齿用外销部26B1进行旋转,且能够相对于另一部件即外齿轮24的接触面(齿面)24B进行相对运动,因此能够极其圆滑地进行外齿轮24与内齿轮26的啮合。
若外齿轮24一边摆动一边与内齿轮26啮合而进行动力的传递(内齿轮26相对于外齿轮24的摆动提供反力的作用),则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因此时的荷载而挠曲。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辊26C的内周面26C1具有以内径从轴向两端部26C2侧朝向轴向中央部26C3侧从D1缩小至D2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26C4,因此能够缓解内齿用外销部26B1与外辊26C的轴向端部26C2猛烈接触而应力集中的现象。其结果,能够防止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及外辊26C的磨损/损伤,且进一步提高耐久性。
尤其在本实施方式中,外辊26C的内周面26C1由于内径从该外辊26C的轴向两端部26C2朝向轴向中央部26C3从D1“连续”变化至D2,因此能够圆滑地顺着外销26B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的挠曲,且能够更有效地防止在倾斜部26C4的各部分产生应力集中。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另一部件即外齿轮24的(与该外辊26C的)接触面(齿面)24B也形成有倾斜部24B3,因此即使在例如轻负载时的内齿用外销部26B1不挠曲的状态下外辊26C倾斜时,仍能够进一步缓解外辊26C的轴向两端部24B2上的与外齿轮24的应力集中,其中,所述倾斜部24B3以外径从轴向中央部24B1侧朝向轴向两端部24B2侧从d1缩小至d2的方式倾斜。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外齿轮24的与外辊26C的接触面24B中,该接触面24B的轴向中央部24B1为外径d1恒定的平坦面,且在该平坦面的轴向两侧形成有外齿轮24的倾斜部(圆弧部)24B3,因此能够在确保必要的接触面积的同时良好地缓解应力集中。
另一方面,在第2销辊结构PR2中,在将外齿轮24欲自转的力传递至第1轮架32、第2轮架34时也产生内销36的挠曲,因此,同样地,易产生仅内辊38的轴向端部38B1与内销36接触的现象。然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内辊38的内周面38B上形成有倾斜部38B3,因此能够缓和应力集中,其中,所述倾斜部以内径从该内辊38的轴向两端部38B1侧朝向轴向中央部38B2侧从D5缩小至D6的方式倾斜。
并且,该内辊38的内周面38B在轴向两端部38B1附近存在山部38B4,轴向中央部38B2呈凹状,因此能够在该凹状的轴向中央部38B2保持润滑剂,从而能够更圆滑地进行内销36与内辊38的相对运动。
并且,该内辊38中,第2销辊结构PR2中的“另一部件”即外齿轮24的接触面即贯穿孔24A具有倾斜部24A3,该倾斜部24A3的内径从轴向中央侧24A1侧朝向轴向两端部24A2侧从D8增加至D9,因此还能够缓解内辊38与贯穿孔24A之间的应力集中。
并且,关于第3销辊结构PR3即外销26B的轴承用外销部26B3、及外嵌于该轴承用外销部26B3的筒状的轴承辊44,轴承辊44的内周面44A也具有以内径从该轴承辊44的轴向两端部44A1侧朝向轴向中央部44A2侧从D10缩小至D11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44A3,因此同样地能够缓解应力集中,且能够进一步提高轴承用外销部26B3与轴承辊44的耐久性。
另外在本发明中,辊部件的内周面的具体结构不特别限定于上述3个例子的结构。
例如,作为这些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如图4(A)~(D)的结构。
图4(A)的辊部件Rm1中,在该辊部件Rm1的轴截面上,内周面Ri1具有以内径从辊部件Rm1的轴向两端部Re1侧朝向轴向中央部Rc1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Rt1。倾斜部Rt1使具有两个半径r7、r8的圆弧连续。即轴向中央部Rc1为平缓(较大的半径r8)的曲线,且轴向两端部Re1由比中央部Rc1更小的半径r7的曲线构成。由此,能够获得尤其良好地抑制了轻负载时的倾斜的辊部件Rm1。另外,也可以组合3种以上的曲线。
图4(B)的辊部件Rm2中,内周面Ri2具有以内径从辊部件Rm2的轴向两端部Re2侧朝向轴向中央部Rc2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Rt2。倾斜部Rt2构成为轴向中央部Rc2为曲线且轴向两端部Re2附近为直线。如此,内周面并非只能由曲线构成,可以适当混合有直线部分。
图4(C)的辊部件Rm3中,内周面Ri3具有以内径从辊部件Rm3的轴向两端部Re3侧朝向轴向中央部Rc3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Rt3。轴向两端部Re3及轴向中央部Rc3均由直线构成。即,如该例子,辊部件的内周面可以仅由直线构成。
图4(D)的辊部件Rm4中,内周面Ri4具有以内径从辊部件Rm4的轴向两端部Re4侧朝向轴向中央部Rc4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Rt4。比倾斜部Rt4更靠中央侧的轴向中央部Rc4形成为多个重复的凹凸以曲线相连的形状。由此,能够在轴向多个部位上与销部件(省略图示)之间保持润滑剂,且能够确保较高的润滑性能。
另外,虽未图示,但例如也可以采用轴向中央部以阶梯状凸出且其阶梯部的两端部具有圆弧部的结构,从而具有以内径从该阶梯部的轴向两端部侧朝向轴向中央部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即,倾斜部无需从辊部件的轴向两端开始,只要从轴向两端部侧朝向轴向中央部侧倾斜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偏心摆动型减速机G1中的3个部位应用了本发明所涉及的第1~第3销辊结构PR1~PR3,但在本发明中,无需一定在减速机G1的所有销部件及在该销部件上外嵌有辊部件的部分应用本发明。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相对于单一部件的外销,配置有分体的外辊与轴承辊,但在该种偏心摆动型的减速机,有时将外辊与轴承辊合体而相对于单一的外销配置单一的辊。并且,有时还相对于单一的外销在多个外齿轮上分别配置分体的辊部件。并且,有时多个外销与多个辊部件分别成对配置。本发明能够应用于任一情况。
并且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本发明应用于在内齿轮的轴心配置有具有偏心部的轴(输入轴16)的中心曲轴式偏心摆动型减速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也能够应用于具有偏心部的轴从内齿轮的轴心偏移而配置有多个的分配型的偏心摆动型减速机。
并且,从一开始应用本发明的用途就并非限定于减速机,例如在齿条/小齿轮结构的小齿轮侧具备销部件及外嵌于该销部件的筒状的辊部件时,能够在该齿条/小齿轮结构的销部件与辊部件中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销辊结构。
或者,当在凸轮机构的追随侧具备销部件及外嵌于该销部件的筒状的辊部件时,也能够应用于该凸轮机构的销部件与辊部件。即,本发明能够应用于各种各样的用途。

Claims (10)

1.一种销辊结构,其具备被双支承的销部件、及外嵌于该销部件的筒状的辊部件,且另一部件与所述辊部件的外周面接触,该辊部件与另一部件进行相对运动,并且所述辊部件相对于销部件进行旋转,所述销辊结构的特征在于,
所述辊部件的内周面具有第1倾斜部及第2倾斜部,所述第1倾斜部以内径从该辊部件的轴向两端部侧朝向轴向中央部侧缩小的方式倾斜,所述第2倾斜部设置在比所述第1倾斜部更靠轴向中央侧,并且以内径朝向轴向中央侧扩大的方式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轴向两侧的所述第2倾斜部在所述辊部件的轴向中央连接,所述辊部件的内周面的轴向中央部呈凹状。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部件的与所述辊部件的接触面具有以外径从所述销部件的轴向的中央部侧朝向轴向两端部侧缩小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部件的与所述辊部件的接触面中,该接触面的轴向中央部为外径恒定的平坦面,
该平坦面的轴向两侧形成有所述另一部件的所述倾斜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为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外销,在所述偏心摆动型减速机中,外齿轮在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且所述内齿轮的内齿由圆柱状的所述外销与外嵌于该外销的筒状的外辊构成,并且
所述辊部件为外嵌于该外销的所述筒状的外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为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外销,在所述偏心摆动型减速机中,外齿轮在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且所述内齿轮的内齿由圆柱状的所述外销与外嵌于该外销的筒状的外辊构成,并且
所述辊部件为外嵌于该外销的所述筒状的外辊。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为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外销,在所述偏心摆动型减速机中,外齿轮在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且所述内齿轮的内齿由圆柱状的所述外销与外嵌于该外销的筒状的外辊构成,并且
所述辊部件为外嵌于该外销的所述筒状的外辊。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为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内销,在所述偏心摆动型减速机中,外齿轮在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且具有贯穿所述外齿轮的圆柱状的所述内销,并且
所述辊部件为外嵌于该内销的筒状的内辊。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为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内销,在所述偏心摆动型减速机中,外齿轮在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且具有贯穿所述外齿轮的圆柱状的所述内销,并且
所述辊部件为外嵌于该内销的筒状的内辊。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销辊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销部件为偏心摆动型减速机的内销,在所述偏心摆动型减速机中,外齿轮在摆动的同时与内齿轮内啮合,且具有贯穿所述外齿轮的圆柱状的所述内销,并且
所述辊部件为外嵌于该内销的筒状的内辊。
CN201310436730.1A 2012-12-03 2013-09-23 销辊结构 Active CN1038511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64543 2012-12-03
JP2012264543A JP5868835B2 (ja) 2012-12-03 2012-12-03 ピン・ローラ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51163A CN103851163A (zh) 2014-06-11
CN103851163B true CN103851163B (zh) 2016-10-12

Family

ID=508591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36730.1A Active CN103851163B (zh) 2012-12-03 2013-09-23 销辊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868835B2 (zh)
CN (1) CN10385116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38332B2 (ja) * 2017-10-24 2021-09-22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偏心揺動型減速装置
JP7292226B2 (ja) * 2020-02-04 2023-06-16 住友重機械工業株式会社 撓み噛合い式歯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59415A (ja) * 1984-01-31 1985-08-20 Nippon Seiko Kk 回転要素の集中応力防止機構
JP3529452B2 (ja) * 1994-10-12 2004-05-24 光洋精工株式会社 カムフォロワ装置
JP2008038941A (ja) * 2006-08-02 2008-02-21 Sumitomo Heavy Ind Ltd 偏心揺動歯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5868835B2 (ja) 2016-02-24
CN103851163A (zh) 2014-06-11
JP2014109336A (ja) 2014-06-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38688B (zh) 用于自行车变速系统的后变速器及其导链轮
US7287901B1 (en) Reverser mechanism for uni-directional rotational driving of a wheel set
JP4112461B2 (ja) 内接噛合遊星歯車機構
CN103851163B (zh) 销辊结构
CN102042368B (zh) 行星齿轮装置
JP5425742B2 (ja) 遊星歯車減速機
US8986158B2 (en) Reduction gearing with a high reduction ratio
JPH03181641A (ja) 遊星歯車増減速機
CN103851092B (zh) 轴的连结结构
CN103807420B (zh) 行星齿轮减速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WO2018135552A1 (ja) 遊星歯車装置
CN202251722U (zh) 一种工程机械及其行星齿轮减速机
CN104747771A (zh) 马达式动作执行器
CN101839308B (zh) 自然能回收系统用减速装置
JP5492700B2 (ja) ローラのリテーナ及び揺動内接噛合型の歯車装置
JP5806968B2 (ja) 偏心揺動型の減速機
KR20190106742A (ko) 기어 유닛
CN104074927A (zh) 减速装置
JP2016145620A (ja) 動力伝達装置
JP3967527B2 (ja) 変速機の出力部構造及び搬送システムの駆動機構
JP3975141B2 (ja) バルブ駆動用の減速装置
JP2014122668A (ja) 遊星歯車機構
CN203309025U (zh) 紧凑型行星传动结构
JP2018128072A (ja) 偏心揺動型の歯車装置
JP2018048701A (ja) 偏心揺動型の減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