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7682B - 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 - Google Patents
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847682B CN103847682B CN201310166113.4A CN201310166113A CN103847682B CN 103847682 B CN103847682 B CN 103847682B CN 201310166113 A CN201310166113 A CN 201310166113A CN 103847682 B CN103847682 B CN 10384768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ether
- air bag
- centre chamber
- main capsule
- bag cush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18—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the inflatable member formed as a belt or harness or combined with a belt or harness arrang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2/00—Safety belts or body harnesses in vehicles
- B60R22/12—Construction of belts or harnesses
- B60R22/14—Construction of belts or harnesses incorporating enlarged restraint areas, e.g. vests, nets, crash pads, optionally for childre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所述气囊垫包括主囊、上部系绳和下部系绳。所述主囊包括位于其中心部分的中心室和设置在所述中心室的相对侧并与所述中心室连通的侧室,使得气体在所述中心室和所述侧室之间流动。特别地,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所述侧室首先被气体填充,然后所述气体从所述侧室流出以填充所述中心室。所述上部系绳设置成覆盖所述主囊的第一表面。所述下部系绳设置成覆盖所述主囊的第二表面,并且被缝合至所述上部系绳以限定所述主囊。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根据35 U.S.C.§119的规定,本申请要求2012年12月3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2-0138823的优先权,该申请公开的全部内容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构造成使得所述气囊垫紧密接触乘客的胸部区域,而不会在所述气囊垫展开时被旋转。因此,所述气囊垫增加由所述气囊垫支撑的座椅安全带佩戴者身体的面积并增强安全性。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座椅上设置有座椅安全带,以便安全地保护坐在座椅上的乘客以应对在车辆驱动时可能发生的事故。
这样的座椅安全带典型地包括牵引器、锚固件、舌部和带扣,所述牵引器卷绕织带以便将其容纳,所述锚固件将从牵引器中拉出的织带固定至每一个车身左侧和右侧的车柱,所述舌部通过锚固件连接至织带,并且舌部紧扣至所述带扣。
在发生事故时,座椅安全带通过织带牢固地约束乘客,以防止他或她的身体从座椅中向前抛出。
然而,座椅安全带本身不能在碰撞过程中为乘客的身体提供充分保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最近已经进行研究和开发,以设计具有能够从座椅安全带中展开的气囊垫的空气安全带。
图1显示了传统空气安全带的气囊垫的操作。该结构包括充气机和空气安全带。所述充气机安装在车身支柱的上部,并通过产生取决于车辆撞击水平的控制信号的ACU致动。空气安全带将气囊单元9固定至织带1。此处,气囊单元9由软质材料制成,并且通过连接至充气机的管8向其中提供气体以进行充气并由织带1展开。
气囊单元9包括外罩10、气囊垫11和撕裂端10a。外罩10在其两端被缝合以便被固定至织带1并且被编织成围绕织带1。气囊垫11编织成在外罩10中覆盖织带1的部分处能够被气体填充,并且通过管8向其中提供气体用于充气。撕裂端10a形成外罩10的两端,并且在围绕织带1和气囊垫11的同时彼此在一侧进行熔合或缝合,使得当气囊垫11展开时,撕裂端10a彼此分开。
然而,传统的气囊垫的问题在于,当气囊垫通过充气机充气时,它以一种朝向织带一侧旋转的方式被展开,使得气囊垫可能会不合意地定位在乘客胸部区域以外的位置。随着这样的定位,冲击不能够由气囊垫充分吸收。
前述内容仅仅旨在有助于理解本发明的背景,而不旨在意指本发明落入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相关技术的范围内。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致力于解决相关技术中出现的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所述座椅安全带配置成使得所述气囊垫紧密接触乘客的胸部区域。特别地,本发明提供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所述座椅安全带配置成避免在气囊垫展开时的旋转,从而增加由气囊垫支撑的乘客身体的面积并增强安全性。
根据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包括主囊、上部系绳和下部系绳;所述上部系绳设置成覆盖所述主囊的第一表面;所述下部系绳设置成覆盖所述主囊的第二表面并缝合至所述上部系绳以限定所述下部系绳和所述上部系绳之间的所述主囊。特别地,所述主囊包括定位于所述主囊的中心部分的中心室和设置在所述中心室的相对侧上并与所述中心室连通的侧室。特别地,所述中心室和侧室以气体在所述中心室和所述侧室之间流动的方式加以配置,使得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所述侧室被气体填充,然后所述气体从所述侧室流动以填充所述中心室。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所述主囊的中部在其纵向方向上被缝合,以将所述中心室与所述侧室分开。此外,入口可以设置在所述主囊的第一端上,以允许气体的流入,并且面向所述入口的所述中心室的第一端可以被缝合成密闭。如此,被引入所述入口的气体首先流动至设置在所述中心室相对侧上的侧室。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所述中心室的第二端未缝合,并且所述中心室和每个所述侧室之间的预定部分未缝合,从而允许所述中心室与所述侧室连通。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所述中心室的第一和第二端中的每一个包括其中装配有织带的织带孔。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所述上部系绳的第一系绳在其第一侧被缝合至所述主囊的第一侧,并且所述上部系绳的第二系绳在其第一侧被缝合至所述主囊的第二侧。此外,所述第一系绳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二系绳的第二侧可以彼此重叠,以覆盖所述主囊。此外,所述第一系绳的第二侧可以被缝合至所述第二系绳的中部,并且所述第二系绳的第二侧可以被缝合至所述第一系绳的中部。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插入空间设置在所述第一和第二系绳之间的重叠部分中,使得所述织带穿过并装配到所述插入空间中。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支撑板被进一步插入到所述插入空间中。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所述支撑板由硬质材料制成,并且所述支撑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织带的宽度。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织带和所述主囊之间。
根据以下详细的说明、附图和权利要求书,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方面将显而易见。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详细的说明并结合附图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和益处,在附图中:
图1是显示传统空气安全带的气囊垫的操作的视图;
图2是显示气囊垫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座椅安全带上的状态的视图;
图3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的展开状态和气流的视图;
图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主囊中的中心室和侧室的配置的视图;
图5是沿图4的A-A线剖开的截面图;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上部系绳的配置的视图;
图7是沿图6的B-B线剖开的截面图;
图8是显示织带被装配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气囊垫中的配置的视图;
图9是沿图8的C-C线剖开的截面图;
图10A和图10B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气囊垫展开的操作的视图。
应当了解,附图并不必须是按比例绘制的,其显示了阐述本发明基本原理的各个优选特征的某种程度上的简化表示。在此所公开的本发明的特定的设计特征,包括例如特定的尺寸、定向、位置和形状,将部分地由特定目的的应用和使用环境来确定。如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的特定太阳能电池类型将部分地由特定目的的应用和使用环境加以确定。
在这些附图中,在贯穿附图的多幅图形中,附图标记指代本公开的相同或等效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
应当理解,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车辆”或“车辆的”或其它类似术语一般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辆(SUV)、公共车辆、卡车、各种商用车辆的乘用车辆,包括各种舟艇和船舶的船只,航空器等等,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可插式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以及其它替代性燃料车辆(例如源于非汽油的能源的燃料)。正如本文中所引用,混合动力车辆是具有两种或更多种动力来源的车辆,例如既有汽油动力又有电力动力的车辆。
本文中所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方案的目的,而并非旨在限制本发明。如本文所使用,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否则单数形式“一”、“一种”和“所述”同样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可以进一步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时,术语“包含”和/或“包括”详细说明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群的存在或添加。如本文所使用,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列举项目的任意和所有组合。
除非特别规定或者从上下文角度上讲是显而易见的,如本文所使用,术语“约”被理解为在本领域中正常公差的范围之内,例如在平均值的2标准偏差之内。“约”能够被理解为在规定值的10%、9%、8%、7%、6%、5%、4%、3%、2%、1%、0.5%、0.1%、0.05%或0.01%之内。除非从上下文中清楚可见,否则本文中所提供的所有数值由术语“约”修饰。
图2是显示气囊垫被安装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座椅安全带上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2,根据本发明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被安装在肩部织带上以支撑乘客的胸部区域。优选地,可以使用牵引器3卷绕或解卷绕所述肩部织带。
图3是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的展开状态和气流的视图。
特别地,所述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主要包括主囊10、上部系绳20和下部系绳30。
如图3所示,在所述气囊垫中,主囊10包括在其中心部分的中心室12和设置在中心室12的相对侧上的侧室14。所述侧室与中心室12以使得气体在中心室12和侧室14之间流动的方式连通。因此,例如,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侧室14填充有气体,然后气体从侧室14流向中心室12,从而用气体填充中心室12。上部系绳20设置成覆盖主囊10的第一表面,而下部系绳30设置成覆盖主囊10的第二表面。特别是,下部系绳30缝合至上部系绳20,以限定下部系绳30与上部系绳20之间的主囊10。
图4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主囊10中的中心室12和侧室14的配置的视图,图5是沿图4的A-A线剖开的截面图。
参见图4和5,将对主囊10的配置进行详细描述。首先,主囊10可以填充有气体,以在车辆撞击的情况下进行充气并展开。中心室12设置在主囊10的中心部分中,而侧室14分别设置在中心室12的相对侧上。
如图所示,中心室12与侧室14连通,使得气体能够在其间流动。因此,如果感测到车辆碰撞并且充气机4被致动,则侧室14首先填充由充气机4引入的气体。此后,来自侧室14的气体流入中心室12,以填充中心室12。
换言之,在中心室12的相对侧上设置的侧室14在中心室12之前被充气并展开。其结果是,气囊垫1在其充气并展开时不会旋转。因此,气囊垫1与乘客的身体紧密接触,并由此增强由气囊垫1提供的安全性。
根据各种实施方案,主囊10通过将上部垫10a的边缘缝合至下部垫10b的边缘而制成(例如,参见图5)。两条缝合线能够在主囊10的中部上在其纵向方向上形成。这样的缝合结构将主囊10划分为中心室12和侧室14。
此外,开口或入口16能够在主囊10的端处形成,并且充气机4能够与入口16连接。因此,气体从充气机4流入入口16,从而用气体填充主囊10的内部。
此外,面向入口16的中心室12的第一端部可以缝合密闭,使得引入入口16的气体首先被导入设置在中心室12相对侧上的侧室14。其结果是,侧室14被气体填充,从而在填充中心室12之前充气。
另外,中心室12的第二端能够为未缝合的,使得中心室12与侧室14连通。由此,填充侧室14的气体能够进一步流经中心室12的第二端进入中心室12,以填充中心室12。
此外,缝合能够在中心室12和侧室14之间进行,以将中心室12的空间与侧室14的空间分离。然而,中心室12和每个侧室14之间的预定部分优选不被缝合在一起,从而提供中心室12和侧室14之间的连通。其结果是,填充侧室14的气体流入中心室12,以填充中心室12。
特别地,气体首先填充每个侧室14,然后流入中心室12,使得中心室12被充气并展开。这样的配置提高了展开气囊垫1的性能。
此外,如图4所示,中心室12的第一和第二端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其中装配有织带2的织带孔18。优选地,每个织带孔18形成为不干扰侧室14。换言之,织带孔18优选形成为使得引入侧室14的气体不会从中逸出。
图6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上部系绳20的配置的视图,图7是沿图6的B-B线剖开的截面图。
参见图6和7,将对上部系绳20的配置进行详细说明。上部系绳20设置成覆盖主囊10的第一表面。当乘客紧扣座椅安全带时,上部系绳20置于乘客身体的对面,朝向车辆的前方。
如图6和7所示,上部系绳20包括第一系绳22和第二系绳24,第一系绳22的第一侧被缝合至主囊10的第一侧,而第二系绳24的第一侧被缝合至主囊10的第二侧。此外,第一系绳22的第二侧和第二系绳24的第二侧彼此重叠,以覆盖主囊10(参照图10A)。第一系绳22的第二侧可以被缝合至第二系绳24的中部,而第二系绳24的第二侧可以被缝合至第一系绳22的中部。
如图7所示,插入空间26能够设置在第一和第二系绳22和24之间的重叠部分中,使得织带2穿过并装配到插入空间26内。
图8是显示配置的视图,在该配置中,织带2被装配到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案的气囊垫中,图9是沿图8的C-C线剖开的截面图。
参照图8和9,本发明的下部系绳30设置成覆盖主囊10的第二表面。当乘客紧扣座椅安全带时,下部系绳30设置成靠在并朝向他的或她的身体。
这样的下部系绳30可以被缝合至上部系绳20,以限定下部系绳30和上部系绳20之间的主囊10。当缝合下部系绳30和上部系绳20时,下部系绳30和上部系绳20能够被一起缝合至主囊10,以制造气囊垫1。
换言之,上部系绳20和下部系绳30可以配置成分别围绕主囊10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因此,当气囊垫1被展开时,气囊垫1的压力调节成平稳地展开气囊垫1(即,不旋转)。其结果是,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气囊垫1接触乘客胸部区域的面积增加,从而减少对乘客的伤害。
如附图中所示,气囊垫1通常设置成使得侧室14以及置于对应于侧室14的位置处的下部系绳30和上部系绳20在中心室12上被合拢。然而,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侧室14被充气并展开,因其向左边和右边打开。
此外,根据本发明,支撑板28可以被进一步插入到在第一和第二系绳22和24之间限定的插入空间26内。此处,支撑板28可以由硬质材料制成,例如,但不限于任何种类的硬质塑料。支撑板28的宽度L2可以大于织带2的宽度L1(参见图9)。另外,支撑板28可以设置在织带2和主囊10之间。
换言之,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织带2由支撑板28支撑。这样,支撑板28相对于主囊10受到挤压并得以支撑。由于支撑板28的宽度L2至少大于织带2的宽度L1,因此由主囊10支撑的面积增加。其结果是,由主囊10支撑的身体面积也被增加,从而增强了由气囊垫1提供的耐撞性。
图10A是显示所述气囊在车辆碰撞之后立即展开的状态的视图,图10B是显示织带2相对于图10A的气囊垫1受到挤压并由乘客的胸部区域支撑的状态的视图。
参照图3、10A和10B,对根据本发明的气囊垫1的操作进行说明。首先,当车辆发生碰撞或事故时,如图10A所示,充气机4被致动,由此使气体从充气机4通过入口16流入主囊10。
此处,主囊10的中心室12在朝向入口16的方向上被缝合密闭。因此,被引入入口16的气体首先流入侧室14,随后填充中心室12。因此,侧室14首先充气,随后中心室12充气。因此,当气囊垫1被展开时,气囊垫1的旋转被防止,从而为乘客的身体提供更加可靠的支撑。
下面,如图10B所示,乘客的身体由织带2强有力地支撑,并且主囊10被织带2挤压。此处,比织带2宽的支撑板28由主囊10支撑,使得朝向主囊10挤压的面积增加。因此,与乘客身体接触的气囊垫1的面积增加,从而更加安全地保护乘客。
如上所述,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设置在中心室两侧上的侧室在中心室之前被充气并展开。其结果是,当所述气囊垫被展开时,所述气囊垫不旋转,从而增强由所述气囊垫提供的保护。
此外,上部系绳和下部系绳能够配置成围绕主囊的相对表面,从而调节气囊垫的压力,使得所述气囊垫能够被平稳地展开,并在发生车辆碰撞的情况下增加气囊垫接触乘客胸部区域的面积。其结果是,对乘客的潜在伤害降低。
此外,由所述主囊支撑的支撑板可以与织带一起被安装并且可以具有大于所述织带宽度的宽度,从而增加由主囊支撑的面积,并因此增加了由主体通过主囊支撑的乘客身体的面积。其结果是,由气囊垫提供的保护得以增强。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各种部件和组件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缝合”在一起,但是可以理解的是,也能够替代性地提供其他各种附接手段(如通过粘合剂等的附接)。
尽管为了说明目的已经公开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各种改变、添加和替代是可能的。
Claims (8)
1.一种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包含:
主囊,所述主囊包括位于其中心部分的中心室和设置在所述中心室相对侧的侧室,所述侧室与所述中心室以如下的方式连通:在车辆碰撞的情况下,所述侧室首先被气体填充,然后所述气体从所述侧室流入所述中心室,从而用气体填充所述中心室;
上部系绳,所述上部系绳延伸至覆盖所述主囊的第一表面;以及下部系绳,所述下部系绳延伸至覆盖所述主囊的第二表面,所述下部系绳附接至所述上部系绳以限定所述下部系绳和所述上部系绳之间的所述主囊;
其中,所述主囊的中部沿着其纵向方向连接,以将所述中心室与所述侧室分开,
入口设置在所述主囊的第一端上以允许气体的流入,并且
面向所述入口的所述中心室的第一端密闭以阻止来自所述入口的气体通过该第一端进入所述中心室,其中引入所述入口的气体首先流入设置在所述中心室相对侧上的所述侧室;
其中,所述中心室的第二端未密闭,所述中心室和每个所述侧室之间的预定部分未缝合,从而提供所述中心室与所述侧室之间的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所述主囊的中部通过缝合连接,面向所述入口的所述中心室的第一端通过缝合密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所述中心室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中的每一个都包含其中装配有织带的织带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所述上部系绳的第一系绳在其第一侧附接至所述主囊的第一侧,
所述上部系绳的第二系绳在其第一侧附接至所述主囊的第二侧,
所述第一系绳的第二侧和所述第二系绳的第二侧彼此重叠以覆盖所述主囊,并且
所述第一系绳的第二侧附接至所述第二系绳的中部,所述第二系绳的第二侧附接至所述第一系绳的中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插入空间设置在所述第一系绳和第二系绳之间的重叠部分中,使得织带穿过并装配到所述插入空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支撑板进一步插入到所述插入空间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所述支撑板由硬质材料制成,并且所述支撑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织带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其中,所述支撑板设置在所述织带和所述主囊之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12-0138823 | 2012-12-03 | ||
KR1020120138823A KR20140071011A (ko) | 2012-12-03 | 2012-12-03 | 시트벨트의 에어백쿠션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847682A CN103847682A (zh) | 2014-06-11 |
CN103847682B true CN103847682B (zh) | 2018-11-16 |
Family
ID=507261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166113.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47682B (zh) | 2012-12-03 | 2013-05-08 | 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757659B1 (zh) |
KR (1) | KR20140071011A (zh) |
CN (1) | CN103847682B (zh) |
DE (1) | DE10201320698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113063B2 (ja) * | 2013-12-04 | 2017-04-12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JP2016002822A (ja) * | 2014-06-14 | 2016-01-12 | タカタ株式会社 | 乗員拘束装置 |
US9393926B2 (en) * | 2014-08-27 | 2016-07-19 | Autoliv Asp, Inc. | Folding patterns of an inflatable seat belt |
JP6287723B2 (ja) * | 2014-09-19 | 2018-03-07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エアベルト装置 |
DE102014222654B4 (de) * | 2014-11-06 | 2022-08-25 | Autoliv Development Ab | Gurtband für eine Sicherheitsgurteinrichtung und Sicherheitsgurteinrichtung |
JP6441093B2 (ja) * | 2015-01-26 | 2018-12-19 |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 エアベルト装置 |
US10183646B2 (en) * | 2016-05-13 | 2019-01-22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 K.K. | Occupant restraining apparatus |
JP2019051859A (ja) * | 2017-09-15 | 2019-04-04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株式会社 | エアバッグ及び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JP7243557B2 (ja) * | 2018-10-22 | 2023-03-22 |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 乗員保護装置 |
KR102676736B1 (ko) | 2018-12-06 | 2024-06-1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의 승객보호 시스템 |
DE102019131072A1 (de) * | 2019-11-18 | 2021-05-20 | Audi Ag | Sicherheitsgurt für ein Fahrzeug mit einem Pneumatik-Profil |
JP7517095B2 (ja) | 2020-11-11 | 2024-07-17 | Joyson Safety Systems Japan合同会社 | 乗員拘束装置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616760A1 (en) * | 2004-07-14 | 2006-01-18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eat belt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JP2009029357A (ja) * | 2007-07-30 | 2009-02-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アバッグ付き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JP4331853B2 (ja) * | 2000-03-23 | 2009-09-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ベルト装置 |
CN102066159A (zh) * | 2008-06-20 | 2011-05-18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充气式安全带系统 |
CN102574494A (zh) * | 2009-09-18 | 2012-07-11 | 高田株式会社 | 空气安全带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30168836A1 (en) * | 2002-03-11 | 2003-09-11 | Eiji Sato | Side airbag apparatus |
JP4438547B2 (ja) | 2004-07-21 | 2010-03-24 | マツダ株式会社 | 車両用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KR20070070296A (ko) | 2005-06-14 | 2007-07-04 |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 커버 일체형 에어백 쿠션을 갖는 차량 안전벨트용 에어벨트 |
DE102011000052A1 (de) * | 2010-01-08 | 2011-07-28 | TK Holdings, Inc., Mich. | Airbag |
WO2012058422A1 (en) * | 2010-10-28 | 2012-05-03 | Key Safety Systems, Inc. | Single retractor inflatable belt system |
KR101305720B1 (ko) * | 2011-06-03 | 2013-09-09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량용 에어벨트 장치 |
-
2012
- 2012-12-03 KR KR1020120138823A patent/KR20140071011A/ko not_active Application Discontinuation
-
2013
- 2013-04-18 DE DE102013206985.5A patent/DE102013206985A1/de not_active Withdrawn
- 2013-04-24 US US13/869,421 patent/US8757659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5-08 CN CN201310166113.4A patent/CN103847682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331853B2 (ja) * | 2000-03-23 | 2009-09-16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エアベルト装置 |
EP1616760A1 (en) * | 2004-07-14 | 2006-01-18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eat belt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for |
JP2009029357A (ja) * | 2007-07-30 | 2009-02-12 | Nissan Motor Co Ltd | エアバッグ付きシートベルト装置 |
CN102066159A (zh) * | 2008-06-20 | 2011-05-18 |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 充气式安全带系统 |
CN102574494A (zh) * | 2009-09-18 | 2012-07-11 | 高田株式会社 | 空气安全带及空气安全带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140151986A1 (en) | 2014-06-05 |
DE102013206985A1 (de) | 2014-06-05 |
KR20140071011A (ko) | 2014-06-11 |
US8757659B1 (en) | 2014-06-24 |
CN103847682A (zh) | 2014-06-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847682B (zh) | 用于座椅安全带的气囊垫 | |
US11351950B2 (en) | Vehicle seat | |
CN103963731B (zh) | 侧气囊装置 | |
US9308883B1 (en) | Low-volume seat-mounted airbag with knee restraint | |
CN105764755B (zh) | 卷绕式侧面撞击气囊系统和方法 | |
CN205113240U (zh) | 帘式安全气囊装置 | |
US7784828B2 (en) | Dual depth airbag with active venting | |
EP2861466B1 (en) | Airbag with active vent | |
JP4235975B2 (ja) | 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製造方法 | |
CN103269913B (zh) | 用于车辆的帘式安全气囊 | |
EP1730004B1 (en) | Side airbag module | |
JP6032148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WO2016174785A1 (ja) | 乗員保護装置 | |
US8657334B2 (en) | Airbag cushion | |
US7963557B2 (en) | Airbag for protecting a vehicle occupant | |
CN107148374A (zh) | 自适应气囊 | |
JP5176923B2 (ja) |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 |
JP2009023640A (ja) | マルチチャンバ式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 |
CN107848486A (zh) | 用于保护人的可充气安全气囊、安全气囊模块、包括这种安全气囊的车辆乘员约束系统以及制造可充气安全气囊的方法 | |
CN103112425A (zh) | 具有内侧的侧气囊的交通工具座椅组件 | |
CN104859578B (zh) | 安全气囊 | |
CN106314350A (zh) | 气囊组件及装有该气囊组件的车辆座椅 | |
CN110395213A (zh) | 安全气囊模块、包括其的座椅或车辆 | |
US8764055B2 (en) | Air bag with pleated portion | |
CN103029674B (zh) | 副驾驶座位气囊及副驾驶座位气囊的折叠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1116 Termination date: 20210508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