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42598B - 建筑物 - Google Patents

建筑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42598B
CN103842598B CN201180073101.6A CN201180073101A CN103842598B CN 103842598 B CN103842598 B CN 103842598B CN 201180073101 A CN201180073101 A CN 201180073101A CN 103842598 B CN103842598 B CN 10384259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ilding
roof
water
house portion
enclosur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18007310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42598A (zh
Inventor
室井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2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2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42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4259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HBUILDINGS OR LIKE STRUCTUR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SWIMMING OR SPLASH BATHS OR POOLS; MASTS; FENCING; TENTS OR CANOPIES, IN GENERAL
    • E04H9/00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 E04H9/02Buildings, groups of buildings or shelters adapted to withstand or provide protection against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e.g. war-like action, earthquake or extreme climate withstanding earthquake or sinking of ground
    • E04H9/028Earthquake withstanding shelt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5/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 F24F5/0007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 F24F5/003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F24F1/00 or F24F3/00, e.g. using solar heat or combined with household units such as an oven or water heater cooling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air-conditioning using evapora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62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Elements or use of specified material therefor
    • E04B1/92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 E04B1/98Protection against other undesired influences or dangers against vibrations or shocks; against mechanical destruction, e.g. by air-rai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44Protection from terrorism or the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75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plants or microorganism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4Free-cool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Emergency Management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 Building Environme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其通过实现密闭构造以及与外部的隔绝来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该建筑物的特征在于,包括:基础(3);围墙(8),其以与该基础(3)成为一体的方式立设在基础(3)的周围;房屋部(2),其成为配置在基础(3)的中央的室内空间;屋顶(30),其是对被围墙(8)包围的内部空间进行覆盖的屋顶(30),支承于围墙(8),与房屋部(2)在构造上没有结合在一起;抗震机构(40),其在地震时抑制房屋部(2)的振动;能够利用基础(3)、围墙(8)和屋顶(30)使内部成为密闭空间。

Description

建筑物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了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的住宅、店铺、表演大厅、仓库及其他与之类似的施设等建筑物,更详细地说,涉及一种将内部空间设为密闭构造,能够避免地震等灾害时的各种影响波及到内部空间并且能够减少电力等能量的建筑物。
背景技术
通常,建筑物如住宅以柱子、墙壁及屋顶为主体构成,柱子经由基础混凝土立设在地面上。在使用柱子的建筑物中,遵照建筑基准法,根据楼层数确定其粗细及楼层数等。另外,随着楼层数增加,柱子所占的比例增加,利用效率将降低。而且,由于建在地面上的建筑物的周围暴露于外部空气,因此庞大的能量将会自建筑物无用地释放出来,促进温室效应。
因此,本申请的申请人发明了一种能够省略自地面上林立的一群柱子并且改善了冷暖气设备效果的地下构造物,并对其进行了专利申请(专利文献1)。该地下构造物包括周壁部、多个支承部件、梁、楼层构造体及台阶,周壁部在地下形成研钵状空间,多个支承部件以处于同一平面高度的方式设置在研钵状空间的周围,梁的端部支承于多个支承构件,楼层构造体具有楼层部,该楼层部以至少自周壁部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配置在中央部,台阶在上下方向上以其上端部通向地面的方式沿周壁部设置,并且以其下方部通向楼层构造体的楼层部的方式设置。由此,各楼层构造体的各层被多个支承部件独立地支承,另外,能够容易地出入各楼层,并能够实现安全性的提高、节能化以及建筑成本的降低。
另外,本申请的申请人发明了如下的地下构造物并进行了专利申请(专利文献2):在与上述专利文献1相同的构造的基础上,在楼层构造体的最上层楼层部的上部空间部设置能够装卸的盖部件。根据该构造,能够使研钵状的地下空间与外部空气隔绝,从而能够将地下空间用作例如核掩蔽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6-346476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6-34647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虽然上述各专利文献所示的地下构造物能够不需要柱子,并且能够实现节能化,但是鉴于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东日本大震灾已经大幅度地超过了当初的设想,故而,对于在发生地震、海啸、火灾、台风、龙卷风等灾害时的生活维持问题,需要比以往做出更多的考虑。并且,在发生这种灾害时,需要充分考虑防止来自外部的污染物质侵入、防止噪声、实现冷暖气设备的进一步的节能化等,以便能够保护生活环境,并且在灾害发生时也能够继续日常生活、日常工作。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将住宅、店铺、表演大厅、仓库及其他与之类似的施设等建筑物设为密闭构造而实现与外部的隔绝,从而提高安全性、舒适性及经济性的建筑物。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如下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即使在平时也能够提供舒适的居住空间和考虑到节能的内部空间,使建筑物内部的气温从冬季到夏季都保持稳定,并且能够保护建筑内部的环境,确保在都市的噪声中也能够安眠、熟睡。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在地震、海啸,火灾、台风、龙卷风等各种灾害时也能够应对的建筑物。
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发明提供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基础;围墙,其以与基础成为一体的方式立设在基础的周围;房屋部,其成为配置在基础之上的室内空间;屋顶,其是对被围墙包围的内部空间进行覆盖的屋顶,支承于围墙,与房屋部在构造上没有结合在一起;抗震机构,其在地震时抑制房屋部的振动;利用基础、围墙和屋顶使内部成为密闭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房屋部由基础支承,抗震机构设在支承房屋部的基础与房屋部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房屋部悬挂支承于屋顶,抗震机构设在悬挂支承房屋部的屋顶与房屋部之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3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围墙的上部以比屋顶位于更高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4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5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包括:池子,其设在房屋部的周围;栽植部,其在围墙与池子之间设为台阶状,该栽植部的上部被用作栽植空间,在该栽植部的内部形成有空间,该空间能够用作设备空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5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6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围墙由具有隔热性的防水混凝土形成。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6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7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屋顶在表面的一部分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在其他空间内配置有隔音且采光用的双层中空玻璃。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7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8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排气空调机,其将房屋部外的空气净化后送入房屋部内,并且排出房屋部内的空气。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9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将房屋部内的室内空间设为正方形。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9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0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还包括融雪水回收构件,其能够将池子的水向栽植空间和/或屋顶移送而进行洒水,并且向池子中储存通过向屋顶洒水而使堆积在屋顶上的雪融化成的水。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1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建筑物包括将池子的水移送到高处并使该水落下的构件,利用水落下而产生的微细水滴汽化的汽化热使建筑物内部冷却,并且,建筑物在基础的底面侧具有用于利用地热的热交换构件,利用地热使建筑物内部升温。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在技术方案1至11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建筑物的基础上,技术方案12所记载的发明的特征在于,通过利用铅及混凝土遮蔽基础、围墙和屋顶,能够将该建筑物用作核掩蔽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建筑物,具有如下效果:能够提供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能够通过将建筑物设为密闭构造来实现与外部的隔绝,而且还能够通过利用抗震机构针对房屋部抑制地震的振动来确保在灾害时放心且安全。
另外,由于围墙比屋顶高,因此具有房屋部不受横风影响的效果。
另外,由于在内部设有栽植部,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在建筑物内栽培农作物,即使在灾害时也能够通过自产自用来确保食物。
另外,由于能够使整体密闭,并且围墙是由具有隔热性的防水混凝土形成的,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即使在洪水、海啸等水灾中也能够防止水浸等侵害,并能够防止周围火灾的火势蔓延。
另外,具有如下效果:由于在屋顶的一部分配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因此能够确保所需的电力,并且,由于在其他部分设有采光用的双层中空玻璃,因此能够确保建筑物内部的采光并且减少外部的噪声。
另外,具有如下效果:通过设置供排气空调机,即使在密闭的建筑物内也能够确保所需的空气。
另外,由于将房屋的居住空间设为正方形,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居住者能够在各个房间之间以最短距离移动。
另外,具有如下效果:通过将池子的水用于洒水,能够用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调整、农作物的栽培、融雪等,而且还能够在池子中饲养鱼等。
另外,具有能够利用地热对建筑物内进行温度调整的效果。
另外,由于基础、围墙及屋顶遮蔽放射线,因此具有能够用作核掩蔽所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的拆除屋顶后的状态的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图2是图1的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的A-A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建筑物的屋顶部分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抗震机构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洒水机构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6是表示冷热气系统的结构的系统图。
图7是表示屋顶的抗震构造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8是其他实施方式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建筑物的结构]
以下,基于一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建筑物详细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建筑物的一个实施方式的俯视图,图2是其剖视图,图3是屋顶的俯视图。注意,在图1中示出了拆除屋顶后的状态。
建筑物1面向公路等道路(人行道)100修建,并且,能够经由与道路100相连的、作为私家道路的道路101出入于该建筑物1。
建筑物1大致包括方形的基础3和以包围在基础3周围的方式与基础3一体地立设的围墙8,基础3与围墙8形成了一个一体的容器。并且,在基础3的大致中央,配置有成为室内空间的房屋部2。另一方面,以覆盖由基础2和围墙8形成的空间的方式安装了屋顶30。屋顶30的周边部由围墙8支承,该屋顶30在构造上与房屋部2没有结合在一起。由此,能够利用基础3、围墙8、屋顶30使建筑物1的内部形成为具有液密性或具有气密性的密闭空间。另外,围墙8形成为比屋顶30高。通过使围墙8形成为比屋顶30高,能够有效地阻止吹向房屋部2的后述横风。并且,基础3及墙壁8由钢筋混凝土形成,房屋2由钢架或钢筋混凝土形成,屋顶30通过用钢架形成骨架并进一步用铁板、钢板等金属制材料覆盖而形成,建筑物1的内部空间能够密闭。另外,关于构造,只要是牢固的构造即可,可采用钢架、钢筋混凝土或它们之间的适当组合。另外,所使用的混凝土例如可以通过用防水材料、合成树脂形成防水层等手段来提高防水性。另外,墙壁8可以通过配置隔热材料、或采用在混凝土之间夹设隔热材料的双重构造来具有隔热性。而且,还可以采用通过一并设置铅板来防止放射线侵入的构造。
并且,建筑物1包括抗震机构40,该抗震机构40在地震时抑制房屋部2的振动。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1的抗震机构40设置在基础3与房屋部2相连接的部分。抗震机构40具备抗震、减振及隔振中的至少一个功能,作为其具体结构,例如有空气阻尼器方式、层叠橡胶作用下的隔离器方式、使用球、辊的方式等,由若干制造商提供。例如,图4所示的抗震机构40是归类于隔离器方式的构造,大体来说,形成为在均为圆板形状的下侧凸缘49a与上侧凸缘49b之间安插天然橡胶类的筒形层叠橡胶隔离器41的结构。并且,该抗震机构40设在房屋部2的基础3与房屋部2的地基部46之间。抗震机构40设在房屋部2周围的四处角部及需要的位置。在较大的地震来临时,层叠橡胶隔离器41根据其烈度而弯曲,由此,地震的摇动难以传到房屋部2,实现抗震。通过设置这种抗震机构40,即使是较强的地震等,其产生的振动也会被抗震机构40抑制,能够显著地减轻对房屋部2的影响。
另外,如图7所示,在屋顶30与围墙8之间,具体而言,在构成屋顶30的梁30a与围墙8的上部侧面之间配置有弹性部件例如弹簧30b,在围墙8的上端面的凹部内,配设有能够移动地支承梁30a的底面的滚柱30c。由此,能够减少因地震的震动而向屋顶30与围墙8之间的连接部施加的负荷。
作为抗震机构的其他实施方式,还可以采用如下构造:将房屋部2悬挂支承于屋顶30而不是基础3,预先使房屋部2处于与基础3分开的状态,将抗震机构设置在屋顶30与房屋部2相连接的部分。在该情况下,如同在基础3、围墙8及屋顶30成为一体的密闭容器内悬挂房屋部2的状态,因此可阻止地震的振动传到房屋部2。注意,房屋部2与基础3之间并不是不夹设任何部件,优选利用适当的固定件阻止摇动,以避免房屋部2在地震以外的通常情况下摇动。当然,该摇动阻止件不是构造上的部件,由于在地震的情况下,设置在屋顶30与房屋部2之间的抗震机构发挥功能,因此该阻止摇动件也可以不是可承受较大地震的振动的部件。
简单来说,房屋部2包括多个房间10(例如客厅10a、餐厅10b、卧室10c、书房10d、厨房10e等)和多个生活空间20(玄关20a、浴室20b、厕所20c、衣帽间20d、藏书室20e、阳台20f、走廊20g等)。另外,以包围在房屋部2的周围的方式设有池子4。
房屋部2的俯视形状为正方形,由此,居住者能够在各房间之间以最短距离移动。另外,通过在厕所20c、规定的房间10设置监视摄像机,能够对需要看护的人、病人进行照顾。另外,在房间10及生活空间20中的、需要的场所设有所需数量的未图示的自动喷水灭火装置,作为其水源,可以使用自来水管道、后述池子4的水。房屋部2的外壁采用具有隔热性的防水混凝土,在其重要位置设有柱子21。通过使房屋部2的外壁为具有隔热性的防水混凝土,能够使建筑物1更耐火灾、水灾。另外,在房屋部2下设有利用基础3的密闭室,并且设有防水构造的储存空间3a。注意,本实施方式的房屋部2为平房,但当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为两层楼或两层以上的建筑。
如图2所示,屋顶30以配设在构成房屋部2的主体的上部的状态被围墙8支承,与房屋部2的主体在构造上没有连结在一起,在屋顶30与房屋部2的主体之间形成有狭窄的空间9A。另外,如图3所示,在屋顶30的中央部,在与房屋部2的外壁重叠的范围内设置有太阳能电池板31,在该太阳能电池板31的周围(与空间9B重叠的范围)形成了镶嵌有强化双层中空玻璃的天窗32。而且,在屋顶30的边缘部所处的围墙8的上部设有多处雨水收集管81,雨水收集管81形成为排水沟状以便引导雨水,将积存在该处的雨水引导至池子4,通过将下到屋顶30上的雨储存在池子4中而实现雨水的有效利用。利用太阳能电池板31得到的电力可以用于自家的照明、冷暖气设备等或卖给电力公司等。注意,还可以设置利用太阳热能的热水设备来取代太阳能电池板31,或者也可以将该热水设备与太阳能电池板31一并使用。
另外,作为强化双层中空玻璃,使用了例如能承受4m积雪载荷的规格的玻璃。具体而言,强化双层中空玻璃是夹层玻璃,其外侧玻璃是板厚12毫米的强力玻璃,内侧玻璃是板厚6.6毫米的夹网玻璃。由此,建筑物1内为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状态,能够稳定地保持建筑物1内的温度,能够隔绝来自外部的噪声,另外,即使邻近发生火灾,也可以防止殃及房屋部2。并且,在建筑物1内的空间9B与外部空气连通的部位,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在围墙8与屋顶30附近的一个部位或多个部位设有由特殊过滤器11及风扇12构成的供排气空调设备13,对进入建筑物1的空间9A、9B内的空气进行净化。注意,供排气空调设备13进一步包括供气风扇及排气风扇或者一体型的供排气风扇(根据需要也包括过滤器等),由此还能够进行建筑物1内部的空气与外部的空气之间的交换。另外,特殊过滤器11除了除去空气中的尘埃等之外,还防止细菌、有害物质、放射性物质等进入建筑物1内。
另外,通过将屋顶30的周边部设为顶灯32而使外部光线进入建筑物1的空间9B内,因此能够消除向池子4、栽植空间51的植物7照射的日光的不足,另外,可以获得隔热效果。并且,在夏天炎热之日,汲取池子4的水并使其自屋顶30落下或者散布在屋顶30的表面,利用此时产生的微细水滴在蒸发时的汽化热,能够降低空间9A、9B内及房屋部2内的气温。参照图5对其具体例进行说明。
图5是表示洒水机构200的结构的系统图。在屋顶30的“脊檩”的上方平行地设有集管35,该集管35以规定间隔设有多个喷嘴36、36,在该集管35的一端连接有供水配管37。供水配管37经由阀38连接在泵34的出口侧。在泵34的入口侧连接有向池子4的水W内延伸的配管39。另外,在供水配管37上连接有配管42,该配管42在中途设有阀41。在该配管42的终端连接有洒水管43,该洒水管43以规定间隔设有用于向植物7喷洒水的多个喷嘴NZ,利用来自泵34的加压水进行洒水44。泵34及阀38、41由设置在屋内的客厅10a等的控制器45来控制。该控制器45包括根据程序来工作的CPU,还一并执行后述的冷暖气设备的控制。
在通过操作控制器45来发出冷却屋顶30的指示时,泵34运转并且阀38打开,池子4的水通过泵34、配管39、37及阀38而供给到屋顶30上的集管35,并自喷嘴36向屋顶的表面洒水。通过因该洒水而产生的微细水滴在蒸发时的汽化热,空间9A、9B内的气温下降。例如,即使在外部气温为35℃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空间9A、9B内的温度达到26℃以下。由于顺着屋顶30落下的水大部分都能够被雨水收集管81向池子4中回收,因此能够实现池子的水的再利用。
另外,在需要给植物7浇水而操作控制器45、或者预先设定在控制器45中的计时器工作时,泵34运转,并且阀41打开,池子4的水经由配管42及阀41而使得水被供给到洒水管43,利用水喷洒植物7。由此,能够防止植物7枯萎。
而且,在如上述那样针对冬季的积雪使洒水机构200运转时,能够使堆积在屋顶30上的雪融化,由此,能够减轻屋顶30的负担,并且能够容易地补充池子4的水。
另外,在储存空间3a的底面、并且是与土地接触的一侧的面上,铺设有通过热交换自地热吸收热量的地热温水管33,使用该地热温水管33内的温度为15℃左右的水,能够对房屋部2进行制冷及制暖。参照图6对该冷热气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6是冷热气系统300的系统图。地热温水管33设置在池子4的下部,作为热交换器发挥功能,该地热温水管33在房屋部2的占地面积程度的区域内的深度较浅的地下蜿蜒设置。在该地热温水管33上,通过配管330而连接有设置在地上的、作为室外机的热泵60。热泵60包括未图示的热交换器及膨胀阀、压缩机等。在热泵60上通过配管47、阀73而连接有室内机70。室内机70具有遥控器71,以便使使用者能够调节室温。另外,在配管47上经由阀74而连结有配管48,在该配管48上连接有设置在客厅10a等的地板上的地暖面板72,能够对地板进行制冷及制暖。并且,热泵60、室内机70及阀73、74由上述控制器45控制。
在图6的结构中,首先,在进行制冷的情况下,地热温水管33内的水在热泵60内的热交换器中循环而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热泵60内的介质冷却到例如7℃,该介质通过配管47、48而循环,利用未图示的风扇的旋转自室内机70向室内释放预先设定的冷空气,同时,还经由配管48向地暖面板72供给冷却的冷媒,将铺设有地暖面板72的地板冷却到所希望的温度。注意,通过设定控制器45,能够使室内机70和地暖面板72中的一方运转,可以根据该选择而利用控制器45对阀73及阀74进行开/关控制。
接下来,对进行制暖的情况进行说明。地热温水管33内的水供给到热泵60内而进行热交换,经热转换而产生的温水返回到地热温水管33。被热泵60的热交换器62加温过的配管47内的介质供给到室内机70,自室内机70的未图示的热交换器向室内释放暖气。同样,还通过配管48向地暖面板72供给被加温过的介质,进行地板制暖。这样,即使在冬季外部气温为0℃左右时,也能够利用地热使空间9A、9B内的温度达到18℃左右。
注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出了将地热温水管33蜿蜒配置在同一平面内的结构,但取而代之,也可以采用将金属管弯折成U形而成的、长度为几m~几十m的管体竖着埋入地下的结构。而且,虽然对温度调整幅度等将产生限制,但也可以是不使用热泵60的结构。该情况下,使用如下结构:将利用地热温水管33的水W进行热交换后的空气导入到室内,使室内的空气自设于天花板等的排气口返回到上述热交换器而进行循环。
池子4以保持所需水位的方式储存水。在池子4中,能够饲养观赏用或食用的鱼或者栽培水生植物。另外,池子4的水除了如图5所示那样用于建筑物1内部的温度调整以及洒水之外,还可以用于融雪、灾害时灭火、饮料水等。另一方面,在池子4与围墙8之间设有台阶状的栽植部50。栽植部50的上部能够用作栽植空间51,形成在栽植部50的内部的空间能够用作设备空间5。并且,栽植部50以在围墙8的内侧周围环绕一周的方式设置。因此,混凝土制造的设备空间5呈隧道状并且以几乎环绕围墙8一周的方式设置。设备空间5是为了避免池子4的水侵入内部、并且避免洒水时的水等侵入内部而设置的,在其内部能够设置各种设备、储备食物等。另外,设备空间5的上表面处于比池子4的水面高的位置,朝向外侧以如梯田那样阶梯性升高的方式形成有栽植空间51。在栽植空间51内堆满土,在该土堆里栽植有灌木、花、蔬菜等植物7。注意,该栽植空间51并不局限于栽植,也可以设置雕刻等美术品、工艺品、庭园石等而享受美观、景色。
如图1所示,栽植空间51的上方由屋顶30覆盖,因此雨不会倾洒在植物7上。因此,能够如图5所述的那样,利用泵34汲取池子4的水并将其引导至洒水管43,对植物7进行喷雾(供水)。而且,对于池子4的水,当自来水管道因发生灾害、火灾等而停水时,可以利用净化/杀菌设备对池子4的水进行净化/杀菌处理,使用该处理过的水代替自来水。因此,池子4最好具有能够储存至少可用一个月左右的水的容积。另外,通过利用板状部件等覆盖池子4上表面的全部或一部分,能够设置围绕房屋部2的周围一周的道路6。道路6能够用作散步的环形跑道、或用于观赏植物7的空间等。
另外,建筑物1能够在灾害时用作简易型的避难所。例如,通过向基础3、围墙8及屋顶30上一并设置具有隔绝放射能的效果的铅板、特殊铅钢板等,能够将建筑物1用作核掩蔽所,通过设置氧气发生器,隔绝与外部的空气交换而使内部完全密闭,还能够阻止病毒等进入。而且,在致使建筑物1被水淹没的海啸袭来的情况下,由于利用基础3、围墙8及屋顶30将建筑物1水密性密闭,并且储存在池子4中的水会成为压舱物,因此能够使建筑物1以良好的姿态浮在水上进而避免被水淹没。
建筑物1并不局限于上述的方形,也可以采用多种外形形状。例如,图8所示的是将建筑物1的外形形状设为圆形的情况。注意,对于与上述方形的建筑物1相同的部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从而省略具体说明。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当然也可以设为三角形、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建筑物,由于能够利用基础3、围墙8及屋顶30使房屋部2密闭,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提供一种建筑物,该建筑物能够实现与外部空气之间的隔绝,而且还能够利用抗震机构针对房屋部抑制地震的振动,从而确保在灾害时也放心且安全。
另外,由于将围墙设为比屋顶高,因此房屋部不会遭受横风。
另外,由于在内部设有栽植部,因此能够在建筑物内栽培农作物,即使在灾害时也能够通过自产自用来确保食物。
另外,由于能够使建筑物整体密闭,并且围墙是由具有隔热性的防水混凝土形成的,因此即使在洪水、海啸等水灾中也能够防止水浸等侵害,并能够防止周围火灾的火势蔓延。
另外,由于在屋顶的一部分配置有太阳能电池板,因此能够确保所需的电力,并且,由于在其他部分设有采光用的双层中空玻璃,因此能够确保建筑物内部的采光并且减少外部的噪声。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能够通过以上的各对策将建筑物的冷暖气费降低到例如75%。
另外,由于设有供排气空调机,因此即使在密闭的建筑物内也能够确保所需的空气。
另外,由于将房屋的居住空间设为正方形,因此居住者能够在各个房间之间以最短距离移动。
另外,通过将池子的水用于洒水,能够用于建筑物内部的温度调整、农作物的栽培、融雪等,而且还能够在池子中饲养鱼、栽培水生植物等,因此无需依赖于自治团体等的支援就能够自食其力地继续生活。
另外,能够利用地热对建筑物内进行温度调整。
另外,通过在冬季将地热用于制暖等,能够减少冷暖气费。
以上详细叙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特定的实施方式,毫无疑问的是,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变更。
具体而言,本发明的建筑物还能够应用于住宅以外的施设,例如办公室、疗养施设、医院、公共施设等的用途。
附图标记说明
1 建筑物
2 房屋部
3 基础
3a 储存空间
4 池子
5 设备空间
6 道路
7 植物
8 围墙
9A 空间
9B 空间
10 房间
10a 客厅
10b 餐厅
10c 卧室
10d 书房
10e 厨房
11 特殊过滤器
12 风扇
13 供排气空调设备
20 生活空间
20a 玄关
20b 浴室
20c 厕所
20d 衣帽间
20e 藏书室
20f 阳台
20g 走廊
21 柱子
30 屋顶
30a 梁
30b 弹簧
30c 滚柱
31 太阳能电池板
32 天窗
33 地热温水管
34 泵
35 集管
36 喷嘴
37 供水配管
38 阀
39 配管
40 抗震机构
41 阀
41 层叠橡胶隔离器
42 配管
43 洒水管
44 洒水
45 控制器
46 地基部
47 配管
48 配管
49a 下侧凸缘
49b 上侧凸缘
50 栽植部
51 栽植空间
60 热泵
70 室内机
71 遥控器
72 地暖面板
73 阀
74 阀
81 雨水收集管
100 道路
101 道路
200 洒水机构
300 冷热气系统
330 配管
NZ 喷嘴
W 水

Claims (12)

1.一种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础;
围墙,其以与该基础成为一体的方式立设在所述基础的周围;
房屋部,其成为配置在所述基础之上的室内空间;
屋顶,其是对被所述围墙包围的内部空间进行覆盖的屋顶,支承于所述围墙,与所述房屋部在构造上没有结合在一起;
抗震机构,其在地震时抑制所述房屋部的振动;
利用所述基础、所述围墙和所述屋顶使内部成为密闭空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房屋部由所述基础支承,
所述抗震机构设在支承所述房屋部的所述基础与该房屋部之间。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房屋部悬挂支承于所述屋顶,
所述抗震机构设在悬挂支承所述房屋部的所述屋顶与该房屋部之间。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墙的上部以比所述屋顶位于更高的位置的方式形成。
5.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包括:
池子,其设在所述房屋部的周围;
栽植部,其在所述围墙与所述池子之间设为台阶状,该栽植部的上部被用作栽植空间,在该栽植部的内部形成有空间,该空间能够用作设备空间。
6.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围墙由具有隔热性的防水混凝土形成。
7.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所述屋顶在表面的一部分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在其他空间内配置有隔音且采光用的双层中空玻璃。
8.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供排气空调机,其将所述房屋部外的空气净化后送入该房屋部内,并且排出该房屋部内的空气。
9.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房屋部内的室内空间设为正方形。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融雪水回收构件,其能够将所述池子的水向所述栽植空间和/或所述屋顶移送而进行洒水,并且向所述池子中储存通过向所述屋顶洒水而使堆积在该屋顶上的雪融化成的水。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所述池子的水移送到高处并使该水落下的构件,利用水落下而产生的微细水滴汽化的汽化热使建筑物内部冷却,并且,在所述基础的底面侧具有用于利用地热的热交换构件,利用所述地热使建筑物内部升温。
12.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建筑物,其特征在于,
通过利用铅及混凝土遮蔽所述基础、所述围墙和所述屋顶,能够将该建筑物用作核掩蔽所。
CN201180073101.6A 2011-06-27 2011-10-05 建筑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4259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42225 2011-06-27
JP2011-142225 2011-06-27
PCT/JP2011/072961 WO2013001662A1 (ja) 2011-06-27 2011-10-05 建築物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42598A CN103842598A (zh) 2014-06-04
CN103842598B true CN103842598B (zh) 2016-08-17

Family

ID=474236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18007310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842598B (zh) 2011-06-27 2011-10-05 建筑物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127468B2 (zh)
CN (1) CN103842598B (zh)
AU (1) AU2011372144B2 (zh)
WO (1) WO20130016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519380A (zh) * 2015-12-07 2016-04-27 天津榛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太阳能温控蔬菜大棚
CN106930559A (zh) * 2015-12-30 2017-07-07 宿迁艾华广告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去雾霾公交站台
CN106480977A (zh) * 2016-11-29 2017-03-08 孔祥利 被动式房屋
CN106499220B (zh) * 2016-12-12 2019-02-05 东北大学 一种基于噪音发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智能化服务公交站台
CN106765766A (zh) * 2016-12-29 2017-05-31 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一种房屋的降温装置
WO2019023898A1 (zh) * 2017-07-31 2019-02-07 太仓市金强家具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空气的多功能玄关及其空气调节方法
US10749462B2 (en) 2017-12-30 2020-08-18 studio [Ci] Hybridized canopy
CN108661359A (zh) * 2018-07-23 2018-10-16 苏州岸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减震消声室
CN109844235B (zh) * 2018-09-26 2020-05-08 北京师范大学 一种房屋抗震结构及抗震方法
CN109779384A (zh) * 2019-01-28 2019-05-21 游家良 一体式预制混凝土围墙
JP7355292B2 (ja) * 2020-04-10 2023-10-03 株式会社高橋監理 Alc防火塀
JP7403749B2 (ja) * 2020-04-10 2023-12-25 株式会社高橋監理 水冷式鋼板防火塀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207705A (en) * 1962-04-19 1965-09-21 Chemtree Corp Radiation shielding composition comprising carbon and lead dispersed in cement
JP2802818B2 (ja) * 1990-06-11 1998-09-24 春男 内山 屋根消雪装置
US5199231A (en) * 1992-01-15 1993-04-06 Dever Delora B Villages of molded houses
JP3292259B2 (ja) 1993-06-10 2002-06-17 紘 室井 地下構造物
JP3264342B2 (ja) 1993-06-10 2002-03-11 紘 室井 密閉可能な地下構造物
EP0756673B1 (en) * 1994-04-18 1999-02-17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Tuned mass damper
JPH08144546A (ja) * 1994-11-17 1996-06-04 Toto Ltd 坪庭ユニット
IT1274369B (it) * 1995-03-28 1997-07-17 Giorgio Vaia Sistema per la protezione di edifici
JPH0941709A (ja) * 1995-07-28 1997-02-10 Gantan Beauty Kogyo Kk 耐震建築物
US5794389A (en) * 1996-01-16 1998-08-18 Vysma; Erwin L. Hurricane home shelter
JP3761241B2 (ja) * 1996-03-13 2006-03-29 株式会社東芝 免震装置
JPH1162144A (ja) * 1997-08-22 1999-03-05 Misawa Homes Co Ltd 太陽電池付き屋根
JP2001004186A (ja) * 1999-06-17 2001-01-12 Mitsui Home Co Ltd 住宅換気装置
JP4156139B2 (ja) * 1999-08-09 2008-09-24 三井住友建設株式会社 屋根散水冷却システム
JP2001140370A (ja) * 1999-11-17 2001-05-22 Daikyo Home Inc 家屋の通気構造
US6360496B1 (en) * 2000-06-30 2002-03-26 Giovanni Raccuglia Circular building structure
US20030178175A1 (en) * 2000-09-29 2003-09-25 Kenji Kugemoto Structure utilizing geothermal energy
US6944996B1 (en) * 2001-03-23 2005-09-20 Drawings Plus, Llc Hurricane resistant structure
JP2004197529A (ja) * 2002-12-20 2004-07-15 Sekisui Chem Co Ltd 塀、塀ユニット及び建物
DE10327466B4 (de) * 2003-01-13 2008-08-07 Jan Forster Baukörper für Strahlenschutzbauwerke
FR2892736B1 (fr) * 2005-10-27 2010-03-12 Christian Ferriere Nouveau type de batiment et moyens pour sa realisation.
JP2007162388A (ja) * 2005-12-15 2007-06-28 Misawa Homes Co Ltd 建物
CN1844611A (zh) * 2006-05-12 2006-10-11 胡德明 盆式生态庭院及其建造方法
US20080053034A1 (en) * 2006-08-29 2008-03-06 Henry Thomas Matechuk Stud clip for vertical movement of a roof structure relative to a wall stud
CN100560920C (zh) * 2008-01-24 2009-11-18 姚军 一种平战结合地下汽车库口部的设计施工方法
JP5136130B2 (ja) * 2008-03-13 2013-02-06 吉村産業有限会社 防護シェルター
JP2010019064A (ja) * 2008-07-14 2010-01-28 Yasushiro Kitamura 建築物取り囲み保護装置
US8371073B2 (en) * 2010-03-04 2013-02-12 Michael Fuller Architects, Pc Building with integrated natural systems
CN102400568B (zh) * 2010-09-08 2013-09-18 刘旭东 生态环保能源综合建筑大楼
CN102031849B (zh) * 2010-12-10 2012-08-08 浙江工业大学 雪灾屋顶自动除雪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1372144B2 (en) 2015-11-26
US9127468B2 (en) 2015-09-08
US20140157690A1 (en) 2014-06-12
AU2011372144A1 (en) 2013-11-21
CN103842598A (zh) 2014-06-04
WO2013001662A1 (ja) 2013-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42598B (zh) 建筑物
US8371073B2 (en) Building with integrated natural systems
US20050138867A1 (en) Multifunctional tridimensional combined green building
US20190119935A1 (en) Urban forest high-rise villa
Jain et al. Vertical gardening: A new concept of modern era
KR101479400B1 (ko) 다목적 온실 돔
JP4926306B1 (ja) 建築物
KR101182306B1 (ko) 친환경 자연건강 웰빙주택
CN205776751U (zh) 一种多功能穹顶房
KR101884995B1 (ko) 식생이 가능한 지붕 구조를 구비한 이동주택
RU2418931C2 (ru) Техногенноустойчивое биосферное многофункциональное здание
WO2019167211A1 (ja) シェルタを備えた建築物
Modirrousta et al. Necessity and methods of designing green buildings in cities and its effect on energy efficiency
JP2000008624A (ja) 自然通風誘発型建物
Nouvel et al. One central park
CN209891406U (zh) 一种城市空间深度开发和利用的建筑
Kumar et al. Mitigating Climate Change through Traditional Knowledge in Tropical Housing: An Overview
CN202645047U (zh) 巢屋设计结构
GB2497917A (en) Home in a dome with rainwater harvesting
De Joanna The water for climate comfort in architecture
JP2019152349A (ja) 地下水を利用した空調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備えた建築物
JP2004003222A (ja) 鉄筋コンクリート建物
Chakraborty Passive Design Strategies for Affordable Housing in Indian Tropical Regions
RU157704U1 (ru) Энергоэффективное жилое сооружение
KR20160061928A (ko) 실내 다랑이텃밭 설치 건물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8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