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37983A - 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37983A
CN103837983A CN201310284543.6A CN201310284543A CN103837983A CN 103837983 A CN103837983 A CN 103837983A CN 201310284543 A CN201310284543 A CN 201310284543A CN 103837983 A CN103837983 A CN 1038379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canning direction
centerdot
photoreceptor
lens
optic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8454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37983B (zh
Inventor
铃木善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379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798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3798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3798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6/00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6/08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using movable or deformabl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ling the direction of light
    • G02B26/10Scanning systems
    • G02B26/12Scanning systems using multifaceted mirrors
    • G02B26/127Adaptive control of the scanning light beam, e.g. using the feedback from one or more det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Facsimile Scanning Arrangements (AREA)
  • Mechanical Optical Scanning Systems (AREA)
  • Lenses (AREA)
  • Laser Beam Print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光学扫描装置包括光源;扫描部,其包括多个反射面,使光束入射到反射面从而从多个发光部发射的光束的光轴方向相对于垂直于反射面的方向倾斜,并且通过旋转在主扫描方向上扫描光束;光学系统,其包括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被布置在待扫描表面与扫描部之间,并且使多个光束入射到待扫描表面从而多个光束的光轴彼此平行;以及校正部,其设置在光学系统中,并且对待扫描表面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光束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进行校正。

Description

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JP-A-2001-215423(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光学扫描装置,其中,激光器阵列和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被使用准直透镜置于无焦且共轭关系,并且多面镜的反射面和感光鼓的周面的扫描位置也被利用第一和第二柱面镜置于无焦且共轭关系。
JP-A-2009-008896(专利文献2)公开了一种光学扫描装置,其包括具有多个发光部的光源部、具有扫描将偏离的光通量的偏离面的旋转多面镜、对偏离面上的光通量进行成像的第一光学系统和对扫描的表面上的光通量进行成像的第二光学系统。第一光学系统的光轴被布置为在副扫描截面中相对于与偏离面的偏离轴垂直的面具有特定角度。
JP-A-2010-008605(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光学扫描装置,其中,从激光装置发射的多个激光束由作为偏离部分的旋转多面镜的同一反射面反射,并且通过反射面的移动来扫描作为扫描面的感光鼓的周面。在旋转多面镜的反射面与扫描的表面之间提供fθ透镜、第一柱面透镜、入射调整镜以及第二柱面透镜。在对应于副扫描方向的方向上调整入射调整镜的角度,并且从而对入射到第二柱面透镜的入射角度进行调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使得由扫描部扫描的光束平行地入射到待扫描的表面并且执行良好的成像同时抑制了光源之间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光学扫描装置,该光学扫描装置包括光源,该光源包括在待扫描表面的主扫描方向上设置的具有间隙的一串多个发光部,并且该光源在副扫描方向上布置为多个并且发射光束;扫描部,该扫描部包括在相对于旋转轴的周方向上布置的多个反射面,使得光束入射到反射面从而从多个发光部发射的光束的光轴方向相对于垂直于反射面的方向倾斜,并且通过旋转在主扫描方向上扫描光束;光学系统,该光学系统包括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被布置在待扫描表面与扫描部之间,并且使得多个光束入射到待扫描表面从而多个光束的光轴彼此平行;以及校正部,该校正部设置在光学系统中,并且校正光束的扫描线在待扫描表面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偏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在根据第一方面的光学扫描装置中,当从在副扫描方向上位于最外面位置的两个发光部发射到反射表面的入射角分别表示为θpin1[rad]和θpin2[rad],|θpin1-θpin2|>0,时,从在副扫描方向上位于最外面位置的这两个发光部发射到待扫描表面的光束的入射角分别表示为θo1[rad]和θo2[rad],并且待扫描表面中的分辨率表示为D[dpi],作为入射角θo1与入射角θo2之间的差的副扫描方向上的多个光束的入射角差Δθo[rad]可以满足等式(6)。
&Delta;&theta;o < tan - 1 ( 25.4 D &CenterDot; 1 4 ) - - - ( 6 )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在根据第二方面的光学扫描装置中,光学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并且在校正部中,多个光学构件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的至少三个面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光轴的位置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曲率,该曲率不同于主扫描方向上远离光轴的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曲率。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在根据第三方面的光学扫描装置中,当副扫描方向上的光轴的位置处的主扫描方向上的表面形状表示为由等式(8)表示的ZX(y),并且X方向上的曲率表示为由等式(9)表示的CUX(y)时,入射面和出射面的至少三个面的曲率半径R(y)可以由等式(10)来表示。
z ( y ) = CUY &CenterDot; y 2 1 + 1 - ( k + 1 ) CUY 2 &CenterDot; y 2 + Ay 4 + By 6 + Cy 8 + Dy 10 - - - ( 8 )
CUX ( y ) = CX 0 + CX 1 &CenterDot; y + CX 2 &CenterDot; y 2 + CX 3 &CenterDot; y 3 + CX 4 &CenterDot; y 4
+ CX 5 &CenterDot; y 5 + CX 6 &CenterDot; y 6 + CX 7 &CenterDot; y 7 + CX 8 &CenterDot; y 8 + CX 9 &CenterDot; y 9 + CX 10 &CenterDot; y 10 - - - ( 9 )
R ( y ) = z ( y ) - 1 CUX ( y ) - - - ( 10 )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在根据第三至第四方面的光学扫描装置中,可以在主扫描方向上入射到待扫描表面的光的入射角范围内满足等式(6)。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其是待扫描表面,并且其外周面充电;根据第一至第五方面中的任一方面的光学扫描装置,其在感光体的外周面上扫描光束;以及图像形成部,其利用显影剂显影由来自光学扫描装置的光束形成的感光体上的潜像,并且将显影后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形成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与没有使用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并且光束与扫描部平行地入射的构造相比,能够通过使用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使得由扫描部扫描的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与待扫描表面平行地入射,并且在抑制光源之间的扫描线的位置偏差的同时有利地形成了图像。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与其中从位于副扫描方向上最外面的位置处的两个发光部发射到扫描面的激光束的入射角差Δθo没有满足等式(6)的构造相比,能够进一步抑制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与其中多个光学构件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的至少三个面在主扫描方向上的光学轴的位置处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与在主扫描方向上远离光轴的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曲率相同的曲率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方面,与其中X轴的曲率CUX(y)没有包括在曲率半径R(y)中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五方面,与其中在扫描表面上的所有扫描区域中没有满足等式(6)的构造相比,能够抑制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根据本发明的第六方面,与使用没有校正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的光学扫描装置的构造相比,能够在利用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形成图像抑制差的图像。
附图说明
将基于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其中:
图1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构造图;
图2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扫描装置的构造图;
图3是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源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透镜fθ的位置相对于感光体改变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从光源到多面镜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从多面镜到感光体的构造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利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扫描装置的多边形后倍率与入射到感光体的激光束的入射角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8是示出当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体在束的行进方向上偏心时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激光束的偏离量的示意图;
图9是示出当入射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多面镜的激光束的入射角改变时的入射到感光体的激光束的入射角的变化的图;
图10是示出从多个发光部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感光体的光路径的图;
图11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fθ透镜和第二fθ透镜中的扩展y复曲面的表面形状Z(y)的示意图;
图12A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一fθ透镜的各扫描位置处的曲率和透镜光焦度的图,并且图12B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第二fθ透镜的各扫描位置处的曲率和透镜光焦度的图;
图13A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的感光体上的矢状束径的图,并且图13B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的感光体上的切向束径的图;
图14A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的矢状平面侧的散焦量的图,并且图14B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的切向平面侧的散焦量的图;
图15A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的先头进入的图,并且图15B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的倍率误差的图;以及
图16A是示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的副扫描方向上的间隙量的图,并且图16B是示出从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各发光部发射的激光束在副扫描方向上入射到感光体的入射角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描述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整体构造
图1示出了作为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示例的图像形成装置10。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纸容纳部12,其容纳作为记录介质的示例的记录纸P;感光体14,其外周面由充电部13充电并且是待扫描表面的示例;光学扫描装置100,其在感光体14的外周面上扫描作为光束的示例的激光束B;以及图像形成部20,其利用显影剂(调色剂)来显影由来自光学扫描装置100的激光束形成的感光体14上的潜像以将其转印到记录纸P,从而形成图像。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包括传输部16,其将来自纸容纳部12的记录纸P传输到图像形成部20;定影装置40,其将由图像形成部20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定影到记录纸P;放电部(未示出),其对由定影装置40定影有调色剂图像的记录纸P进行放电;以及控制器50,其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0的各部的操作。
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0利用四种颜色形成图像,作为示例,该四种颜色包括青色(C)、洋红(M)、黄色(Y)和黑色(K),或者仅包括黑色(K),并且为每种颜色单独地提供充电部13、感光体14、下面描述的一次转印辊26、下面描述的清洁单元28和光学扫描装置100。另外,各部件被在下面描述的中间转印带24的移动方向上按照青色(C)、洋红(M)、黄色(Y)和黑色(K)的顺序进行布置。另外,各构件的构造都相同而与调色剂颜色无关,并且因此,在下面的描述中,在要求彼此区分调色剂颜色的情况下,将C、M、Y和K添加到附图标记的最后,并且在不要求彼此区分调色剂颜色的情况下,省略C、M、Y和K。
图像形成部20包括利用包括青色(C)、洋红(M)、黄色(Y)和黑色(K)的各颜色的调色剂显影感光体14的外周面的潜像的显影单元22C、22M、22Y和22K;由显影单元22C、22M、22Y和22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被顺序传输到的中间转印带24;将由显影单元22C、22M、22Y和22K形成的调色剂图像传输到中间转印带24的主转印辊26;以及将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记录纸P的二次转印辊32。
感光体14具有下述构造,其中,感光层设置在导电支撑物的表面上,并且保持静电潜像(潜像的示例)并且以预置旋转速度旋转。另外,在各感光体14周围,充电部13、显影单元22和清洁单元28被在感光体14的旋转方向(在图1中为顺时针方向)上从上游侧开始按顺序布置。此外,从光学扫描装置100发射的激光束B被入射到充电部13与显影单元22之间的感光体14的外周表面。
充电部13例如为格栅电晕管型充电部,并且通过由施加电压引起的放电来以与调色剂的电荷极性相同的极性(例如,负极性)对感光体14的外周面进行充电。
显影单元22包括显影辊22A,其被设置为可旋转并且将显影剂(例如,调色剂)提供给感光体14;以及多个传输构件22B,其晃动提供给显影辊22A的显影剂并且循环地传输显影剂。
清洁单元28包括清洁刃(未示出)和刷辊28A,并且挂掉在一次转印之后附于感光体14的外周面的剩余调色剂或纸屑。
中间转印带24由与二次转印辊32相对的对置辊34、在箭头A方向(在图1中为逆时针方向)上驱动中间转印带24的驱动辊36以及位于中间转印带24内侧的多个支撑辊38支撑。另外,中间转印带24与感光体14接触并且在一个方向(箭头A方向)循环移动。
一次转印辊26与感光体14相对并且其间插入有中间转印带24。感光体14上的调色剂推昂被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的一次转印位置(未示出)形成在一次转印辊26与感光体14之间。在一次转印位置,一次转印辊26利用接触压力和静电力将感光体14的表面(外周面)上的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
二次转印辊32与对置辊34相对并且其间插入有上述中间转印带24。中间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图像被二次转印到记录纸P的二次转印位置(未示出)形成在二次转印辊32与对置辊34之间。
传输部16包括传递辊17,其传递容纳在纸容纳部12中的记录纸P;以及多对传输辊19,其夹持由传递辊17传递的记录纸P并且将其传输给二次转印位置。另外,多对传输辊19中最靠近二次转印辊32的辊是在设置的时序将记录纸P发送给二次转印位置的一对对准辊19A。
定影装置40设置为在传输方向上比二次转印位置更加朝向下游侧,并且包括其中具有热源(例如,汞灯)的加热辊42和按压辊44,其按压插入在按压辊44与加热辊42之间的记录纸P。加热辊42设置在记录纸P的调色剂图像表面侧。
将记录纸P传输到定影装置40的传输带37设置在在传输方向上比二次转印位置更加朝向下游侧并且在传输方向上比定影装置40更加朝向上游侧。传输带37由驱动辊39A和支撑辊39B支撑以可旋转地移动。
图像形成操作
利用上述构造,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首先,从纸容纳部12传递的记录纸P由多对传输辊19(一对对准辊19A)发送到二次转印位置。
另一方面,在各感光体14的外周面上形成的各颜色的调色剂图像叠加在中间转印带24上并且因此形成多色图像。另外,在中间转印带24上形成多色图像被转印到发送到二次转印位置的记录纸P上。
多色图像被转印到的记录纸P被传输到定影装置40,并且转印的多色图像由定影装置40进行定影。另外,定影有多色图像的记录纸P被排出到纸排出部(未示出)。以该方式,执行图像形成装置10的一系列图像形成操作。
主体部的构造
接下来,将描述光学扫描装置100。
如图2中所示,光学扫描装置100包括光源102,其发射作为光束的示例的激光束B;多面镜104,其是扫描部的示例并且通过旋转在感光体14的主扫描方向(图2中的Y方向)上扫描激光束B;光学系统110,其布置在多面镜104与感光体14之间;以及入射面S1和S3以及出射面S2和S4,其是校正部的示例,设置在光学系统110中,并且校正感光体14中副扫描方向(作为感光体14的旋转方向的图2中的X方向)上的激光束B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另外,X方向和Y方向彼此垂直,并且垂直于X方向和Y方向的方向被设置为Z方向(光的行进方向)。
另外,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准直透镜106、半镜107和柱面透镜108按顺序在激光束B的行进方向上设置在光源102与多面镜104之间,即,设置在从光源102到多面镜104的光路径上。
如图3中所示,光源102具有下述构造,其中,在Y方向(感光体14(参见图2)的主扫描方向)上以中心间隔(由Δd1表示)提供的多个发光部102A的串在X方向(副扫描方向)上以中心间隔(由Δd2表示)布置为多个。作为示例,在光源102中,均具有以二维形式布置在Y方向上的四个发光部102A的八个串被布置在X方向上,并且因此,提供了总共三十二个发光部102A。
另外,布置在Y方向上的四个发光部102A被布置在相对于Y方向以角度θ1=大约11.3[°]倾斜的直线E上。此外,作为示例,中心间隔Δd1为35[μm],中心间隔Δd2为18[μm],并且同一直线E上的相邻的发光部102A的X方向上的中心间隔Δd3为4.5[μm]。来自发光部102A的激光束B的波长例如为785[nm]。
另外,如图3中所示,原点P0被设置为多个发光部102A的形心位置、左上发光部102A被设置为P1(1,1),左下发光部102A被设置为P2(1,8),右上发光部102A被设置为P3(4,1),并且右下发光部102A被设置为P4(4,8)。这里,P1(1,1)处的发光部102A和P4(4,8)处的发光部102A是位于X方向上的最外侧的发光部102A。
如图2中所示,多面镜104包括布置在相对于具有X方向作为轴方向的旋转轴104A的周方向上的多个反射面104B,并且通过旋转在感光体14的Y方向上扫描激光束B。
另外,如图5中所示,在多面镜104中,激光束B入射到反射面104B,从而从多个发光部102A发射的激光束B(B1和B2)的光轴方向(图5中的箭头J1和J2的方向)相对于垂直于反射面104B的方向(图5中的Z方向)以倾斜角θpin(θpin1和θpin2)倾斜。
具体地,在图5中,从X方向上最外面的位置P1的发光部102A发射的激光束由B1表示,并且从最外面的位置P4的发光部102A发射的激光束由B2表示。另外,激光束B1和B2的光轴方向由J1和J2表示。此外,作为示例,激光束B1的光路径和激光束B2的光路径相对于穿过原点P0的Z轴对称。此外,入射到反射面104B的激光束B1的入射角由θpin1表示,并且入射到反射面104B的激光束B2的入射角由θpin2表示。将在下面详细描述入射角θpin1和θpin2的细节。
如图2、图5和图6中所示,从光源102发射的多个激光束B由准直透镜106转换为平行束,并且穿过狭缝构件(未示出)的狭缝以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的光源102与多面镜104之间形成为预定的截面形状。另外,准直透镜106使得激光束B覆盖面为激光束B在准直透镜106的图像侧(激光束B的行进方向上的下游侧)的焦点位置处交叉。另外,如图2中所示,多个形成的激光束B中的一些由半镜107反射并且其它透射通过半镜107。
由半镜107反射的激光束B由聚光透镜105收集并且入射到光量检测传感器109。另外,从由光量检测传感器109检测到的激光束B的光量检测光源102中的光量,并且对其输出进行调整。另一方面,透射通过半镜107的多个激光束B由柱面透镜108收集在副扫描方向上,并且入射到多面镜104的反射面104B。
光学系统110的构造
如图2中所示,光学系统110包括由塑料制成的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其是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的示例),并且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被按顺序布置在多面镜104与感光体14之间。另外,在光学系统110中,虽然在下面描述其细节,但是多个激光束B入射到感光体14,从而多个激光束B的各光轴彼此平行(下面,称为无焦系统)。这是因为即使感光体14的位置由于偏心而在成像方向上偏离,多个激光束B之间的间隔也不会在多个激光束B平行地入射到感光体14时发生改变。
另外,光学系统110设置有朝向感光体14反射通过第二fθ透镜114的激光束B的反射镜116。另外,在图2中,在同一平面上示出第二fθ透镜114、反射镜116和感光体14;然而,具体地,如图1中所示,反射镜116将来自第二fθ透镜透镜114的激光束B以几乎90°的角度朝向感光体14反射(在图1中未示出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
第一fθ透镜和第二fθ透镜
接下来,将描述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的设置。
将描述通过与入射到感光体14的多个激光束的入射相关地将功率在副扫描方向上给予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来实现无焦系统的构造。
如图4中所示,Y方向上的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的中心位置被设置为基准位置M,并且Y方向上从基准位置M到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的中心位置的距离被设置为LA、LB和LC(LA<LB<LC)。另外,距离LA、LB和LC中的第二fθ透镜所要求的有效区域(Y方向上的宽度W)被设置为W1、W2和W3。在第二fθ透镜114中,离感光体14越近,有效区域越长,并且因此W1<W2<W3。作为示例,LA=51[mm],LB=90[mm],LC=130[mm],W1=182[mm],W2=253[mm]并且W3=326[mm]。
图7是示出当柱多边形倍率在入射到多面镜104(参见图4)的多个激光束B的入射角几乎为0[rad](平行)的状态下改变时的入射到感光体14(参见图4)的激光束B的入射角的变化的图。柱多边形倍率是感光体14(参见图4)上的图像相对于由第一fθ透镜和第二fθ透镜的焦距限定的多面镜104的图像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比率(倍率)。另外,在图7中,有效区域改变为W1、W2和W3,即,第二fθ透镜114(参见图4)的位置(距离)改变为LA、LB和LC。
如图7中所示,在其中第二fθ透镜114(参见图4)远离感光体14(参见图4)的有效区域W1(182[mm])的情况下,计时柱多边形倍率变化,曲线没有与入射角0[rad]的线交叉,并且因此,入射角没有变为0[rad](像平面为无焦)。换言之,除非第二fθ透镜114被布置在感光体14侧(像平面侧),否则发现没有实现旁轴方式的无焦解。
另一方面,以旁轴方式实现无焦解的情况是曲线与0[rad]的线相角的情况,如有效区域W3(326[mm])的曲线中所示。从而,如果像平面也是无焦的,则第二fθ透镜114可以布置在有效区域W的位置处。
然而,在该情况下,有效区域W超过200[mm],即,第二fθ透镜114的整个长度增大,并且从而,如果采用树脂,则不仅在诸如少量腔室和大模具的成本方面的问题而且存在第二fθ透镜114容易弯曲的性能方面的问题。
这里,在图4中,当第二fθ透镜114被布置在有效区域W1的位置处时检查入射到感光体14的激光束B的入射角θo[rad](Y-Z面上的角度),并且入射到多面镜104的激光束B的入射角θpin[rad]改变,并且这给出了图9中所示的曲线。此外,以旁轴方式计算该示例,并且选择柱多边形倍率β=-1.322。
如图9中所示,发现的是,当入射到多面镜104(参见图4)的激光束B的入射角θpin改变时,存在入射到感光体14(参见图4)的入射角θo线性地改变并且入射角θo变为0[rad]的情况。为此,在图4中,第二fθ透镜114被布置在LA=51[mm](有效区域W1)处,并且入射到多面镜104的激光束B的入射角从0[rad]改变(倾斜)。
从光源到多面镜的构造
图5是示出如上所述的光源102、准直透镜106、柱面透镜108和多面镜104的布置的示意图。
这里,X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光源102的最大距离(最外面的位置P1处的发光部102A与最外面的位置P4处的发光部102A之间的X方向上的距离)被设置为ds[mm],来自光源102的X方向上的最外面的位置P1和P4处的发光部102A的激光束B1和B2的发射角被设置为θs1和θs2(=0[rad]),Y方向上的多面镜104(反射面104B)上的激光束B的最大距离被设置为dp[mm],并且多面镜104(反射面104B)上的X方向上的最外面的位置处的激光束B1和B2的入射角为θpin1[rad]和θpin2[rad]。另外,在激光束B1和B2没有彼此区分的情况下,入射角由θpin表示。
另外,准直透镜106的焦距被设置为,柱面透镜108的焦距被设置为,并且准直透镜106与柱面透镜108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主点间距离)被设置为dc[mm]。另外,假设通过准直透镜106的激光束B由柱面透镜108在付扫描方向上在多面镜104上形成图像。在该情况下,从旁轴计算等式获得等式(1)和(2)。
1 2 dp = - 1 2 fcyl fcol ds - - - ( 1 )
&theta;p in = 1 2 ( - 1 fcyl - - dc fcyl + 1 fcol ) ds - - - ( 2 )
从多面镜到感光体的构造
接下来,图6是示出多面镜104、第一fθ透镜112、第二fθ透镜114和感光体14的布置的示意图。另外,未示出反射镜116(参见图2)。
这里,感光体14(像平面)上的X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激光束B1和B2的最大距离被设置为do[mm],并且来自光源102的X方向上的最外面的位置P1和P4(参见图5)处的发光部102A的激光束B1和B2入射到感光体14的入射角被设置为θo1和θo2(=0[rad],其是目标)。另外,第一fθ透镜112的焦距被设置为f1[mm],第二fθ透镜114的焦距被设置为f2[mm],多面镜104与第一fθ透镜112之间的Z方向上的距离(主点间距离)被设置为d1[mm],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之间的距离(主点间距离)被设置为d2[mm],并且第二fθ透镜114和感光体14之间的距离(主点间距离)被设置为d3[mm]。
在该情况下,从旁轴计算等式获得等式(3)和(4)。另外,激光束B1入射到多面镜104的入射角的绝对值|θpin1|与来自多面镜104的激光束B的发射角的绝对值|θpout1|相同。类似地,激光束B2的入射角的绝对值|θpin2|与来自多面镜104的激光束B的发射角的绝对值|θpout2|相同。另外,θpin1和θpin1不相同(|θpin1-θpin2|>0)。换言之,激光束B1和B2没有平行地入射到多面镜104的反射面104B。另外,在等式(3)和(4)中,简单地示出了θo和θpout,而没有将激光束B1和B2彼此区分。
1 2 &CenterDot; do = 1 2 ( 1 - d 3 f 2 - ( 1 - d 3 f 2 ) &CenterDot; d 2 + d 3 f 1 ) &CenterDot; dp + ( ( 1 - d 3 f 2 - ( 1 - d 3 f 2 ) &CenterDot; d 2 + d 3 f 1 ) &CenterDot; d 1 + ( 1 - d 3 f 2 ) &CenterDot; d 2 + d 3 ) &CenterDot; &theta; p out - - - ( 3 )
&theta;o = 1 2 &CenterDot; ( - 1 f 2 - - d 2 f 2 + 1 f 1 ) &CenterDot; dp ( ( - 1 f 2 - - d 2 f 2 + 1 f 1 ) &CenterDot; d 1 - d 2 f 2 + 1 ) &CenterDot; &theta;p out - - - ( 4 )
光导体上的条件设置
在图6中,当感光体14(的外周面)上曝光之后的潜象的分辨率被设置为D[dpi],并且副扫描方向上的激光束B的数目被设置为n,以1英寸(25.4[mm])从等式(5)获得最大距离do。
do = 25.4 D &CenterDot; ( n - 1 ) - - - ( 5 )
如图8中所示,假设最外面的激光束B1和B2的主光束入射到感光体14,并且感光体14在光束行进方向(Z方向)上变为偏心(偏心位置由虚线的感光体14’表示)。例如,当Z方向上的感光体14的偏心量为1[mm],并且副扫描方向(X方向)上的1/4点或更大的偏离量为作为图像对于用户可见的偏离量Δdx[mm],难以识别出X方向上的偏离的条件为Δdx<(25.4/D)×(1/4)。这里,从等式(6)获得激光束B1和B2入射到感光体14的入射角差(偏离量)的其中难以识别出X方向上的偏离的条件。
&Delta;&theta;o < tan - 1 ( 25.4 D &CenterDot; 1 4 ) - - - ( 6 )
当使用等式(1)、(2)、(3)和(4)确定焦距fcol、fcyl、f1和f2以及主点间距离dc、d1、d2和d3以满足等似乎(5)和(6)时,实现了激光束B1和B2到感光体14的平行入射(入射角差Δθo=0[rad])。然而,如上所述,主点间距离d2在祝扫描方向(长度方向)上具有透镜宽度的限制。另外,如图2中嗾使,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使用感光体14中祝扫描方向上的激光束B的入射角(由S表示)来满足等式(6)。这里,入射范围表示实际用于形成图像的范围。
作为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扫描装置100中设置每个参数的示例,设置图1中所示的值。
表1
Figure BDA00003478953500131
结果,获得表2中所示的结果。
表2
参数名称 unit 备注
感光体中的最大距离do(第一) mm 0.3276 等式(3)
感光体中的最大距离do(第二) mm 0.3280 等式(5)
入射到感光体的入射角θo1 rad +8.333E-07 等式(4)
入射到感光体的入射角θo1 rad -8.333E-07 等式(4)
2400dpi处的入射角|Δθo|的上限 rad 0.152 等式(6)
如表2中所示,从等式(3)获得的感光体14中的最大距离变为dp=0.3276[mm],从等式(5)获得的感光体14中的最大距离变为do=0.3280[mm],并且因此,这两个值在误差1μm内基本上相同。另外,从等式(4)获得的相对于感光体14的入射角θo1(=+8.333E-07[rad])和入射角θo2(=-8.333E-07[rad])之间的入射角差为Δθo=0,这小于作为从等式(6)获得的在2400dpi处入射角差Δθo的条件的0.152,并且因此满足感光体14(像平面)上的限制条件。
图10示出了副扫描方向上的高度相对于离光源102的距离(即,激光束B的光路径)的变化。另外,图10示出了从光源102的多个发光部102A(参见图3)中的P1(1,1)、P2(1,8)P3(4,1)和P4(4,8)发射的各激光束B的光路径。
此外,图10示出了光源102的位置PA、准直透镜106的位置PB、柱面透镜108的位置PC、多面镜104的位置PD、第一fθ透镜112的位置PE、第二fθ透镜114的位置PF和感光体14的位置PG。在各位置PB、PC、PE和PF处在光的行进方向上存在两个曲线,并且分别表示整个表面中的数据和反射面中的数据。
如能够从图10中所看到的,对准直透镜106与柱面透镜108之间的距离进行调整,激光束B入射到反射面104B从而从多个发光部102A(参见图3)发射的激光束B的光轴方向相对于垂直于反射面104B(参见图2)的方向倾斜。从而,实现了激光束B到感光体14的平行入射。
这里,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由塑料制成,并且因此,在感光体14中由于由激光束B到多面镜104的倾斜入射角引起的影响而导致发生束之间的节距差(BOW差)。为此,在根据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光学扫描装置100中,为了在主扫描方向上保持旁轴状态(为了使得节距差恒定),将独立地在副扫描方向上改变曲率的表面引入到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中。
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图2中所示的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被设置为扩展y复曲面,第一fθ透镜112的出射面S2被设置为变形非球面,并且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和出射面S4被设置为扩展y复曲面。这里,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和出射面S4是校正部的示例。换言之,光学扫描装置100通过利用包括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1和S3以及出射面S2和S4的四个面(至少三个面)来对副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偏离进行校正。
y复曲面的构造
在图11中,由实线表示y复曲面的表面形状Z(y)。另外,y复曲面是在X方向上(即,在副扫描方向上)具有恒定曲率的表面,并且通过围绕Y方向旋转由等式(8)的Z(y)表示的形状来获得。
当X方向上的曲率由CUX(y)表示,并且光轴原点的Y方向上的曲率由CUY表示时,对于y复曲面的表面形状Z(y)有等式(7)的圆的等式。另外,表面形状Z(y)也被称为下垂(sag)。
( Z - 1 CUX ( y ) ) 2 + x 2 = ( 1 CUX ( y ) - z ( y ) ) 2 - - - ( 7 )
另外,y复曲面的表面形状Z(y)可以由等式(8)来表示。
z ( y ) = CUY &CenterDot; y 2 1 + 1 - ( k + 1 ) CUY 2 &CenterDot; y 2 + Ay 4 + By 6 + Cy 8 + Dy 10 - - - ( 8 )
在等式(8)中,k是圆锥常数,A是四阶系数,B是六阶系数,C是八阶系数并且D是十阶系数。另外,X方向上的曲率CUX(y)可以由等式(9)来表示。
CUX ( y ) = CX 0 + CX 1 &CenterDot; y + CX 2 &CenterDot; y 2 + CX 3 &CenterDot; y 3 + CX 4 &CenterDot; y 4
+ CX 5 &CenterDot; y 5 + CX 6 &CenterDot; y 6 + CX 7 &CenterDot; y 7 + CX 8 &CenterDot; y 8 + CX 9 &CenterDot; y 9 + CX 10 &CenterDot; y 10 - - - ( 9 )
在等式(9)中,CX0是整数,并且CX1、CX2、CX3、CX4、CX5、CX6、CX7、CX8、CX9和CX10分别是一阶系数至十阶系数。
扩展y复曲面的构造
这里,由于在y复曲面上可以不独立地设置X方向(副扫描方向)上的曲率,因此引入了扩展y复曲面。扩展y复曲面是其中使用Z(y)和X方向上的曲率CUX(y)由等式(10)定义曲率半径R(y)的表面。换言之,项1/CUX(y)被添加到y复曲面中可以不被独立地控制的部分,并且从而可以执行独立的控制。另外,项1/CUX(y)的正和负符号根据采用的坐标的方式而改变,并且这里,采用负符号。
R ( y ) = z ( y ) - 1 CUX ( y ) - - - ( 10 )
变形非球面表面的构造
当X方向上的旁轴曲率由CUX表示,Y方向上的旁轴曲率由CUY表示,X方向上的圆锥常数由KX表示,Y方向上的圆锥常数由KY表示,偶阶系数由AR、BR、CR和DR表示,并且奇数阶系数由AP、BP、CP和DP表示时,可以由等式(11)来表示变形非球面表面的表面形状Z。
z = ( CUX ) x 2 + ( CUY ) y 2 1 + 1 - ( 1 + KX ) ( CUX ) 2 x 2 - ( 1 + KY ) ( CUY ) 2 y 2
+ AR { ( 1 - AP ) x 2 + ( 1 + AP ) y 2 } 2 + BR { ( 1 - BP ) x 2 + ( 1 + BP ) y 2 } 3
+ CR { ( 1 - CP ) x 2 + ( 1 + CP ) y 2 } 4 + DR { ( 1 - DP ) x 2 + ( 1 + DP ) y 2 } 5 - - - ( 11 )
这里,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作为示例,对于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和第二fθ透镜114的出射面S4,如表3中所示地设置每个参数。另外,作为示例,对于第一fθ透镜112的出射面S2,如表4中所示地设置每个参数。
表3
Figure BDA00003478953500161
表4
Figure BDA00003478953500162
表5示出了针对第一fθ透镜112(参见图2)的主扫描方向上的各扫描位置处的入射面S1的曲率(1/r1)、出射面S2的曲率(1/r2)、透镜厚度t和透镜屈光度P。透镜屈光度P是焦距f的倒数,并且利用折射率n、入射面S1的曲率半径r1、出射面S2的曲率半镜r2和透镜厚度t从等式(12)获得。
P = 1 f = ( n - 1 ) ( 1 r 1 - 1 r 2 ) + ( n - 1 ) 2 n &times; r 1 &times; r 2 &times; t - - - ( 12 )
表5
Figure BDA00003478953500171
图12A示出了相对于主扫描位置的曲率(1/r1)、曲率(1/r2)和透镜屈光度P的曲线。
另一方面,表6示出了针对第二fθ透镜114(参见图2)的主扫描方向上的各扫描位置处的入射面S3的曲率(1/r3)、出射面S4的曲率(1/r4)、透镜厚度t和透镜屈光度P。透镜屈光度P是焦距f的倒数,并且使用折射率n(=1.538)、出射面S4的曲率半径r4和透镜厚度t从等式(12)获得。另外,在等式(12)中,曲率半镜r被替换为r3,并且曲率半镜r2被替换为r4。
表6
Figure BDA00003478953500181
图12B示出了相对于主扫描位置的曲率(1/r3)、曲率(1/r4)和透镜屈光度P的曲线。另外,在图12B的曲线中,主扫描位置的每5mm显示标记,但是在表6中,省略了一些数据,并且每10mm示出数据。
如图12A中所示,在第一fθ透镜112中,曲率(1/r1)和曲率(1/r2)被设置为在主扫描方向上改变,并且从而,副扫描方向上的透镜屈光度P朝向主扫描方向的端部增大。
另一方面,如图12B中所示,在第二fθ透镜114中,曲率(1/r3)和曲率(1/r4)被设置为在主扫描方向上改变,并且从而副扫描方向上的透镜屈光度P朝向主扫描方向上的端部减小。换言之,在本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图2中所示的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以及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和出射面S4的各表面形状独立地改变,从而对感光体14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节距偏离进行校正。林外,主扫描方向上的光学轴的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曲率不同于主扫描方向上远离光轴的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曲率。
操作
接下来,将描述本示例性实施方式的操作。
如图2、5、6和10中所示,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从光源102发射的通过准直透镜106和柱面透镜108的激光束B在反射面104B的光轴相对于垂直于反射面104B的表面倾斜的状态下入射到反射面104B并且由其反射。另外,由反射面104B反射的激光束B通过光学系统110(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并且平行地入射到感光体14。
这里,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虽然使用了由塑料(树脂)制成的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但是使用入射面S1和S3以及出射面S2和S4执行副扫描方向上的校正,并且因此,对感光体14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成像位置的偏离进行校正。从而,抑制了感光体14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接下来,将描述光学扫描装置100中包括成像特性的特性的评估和计算结果。
图13A示出了针对各发光部102A(图3的P1、P2、P3和P4)的扫描位置(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处的矢状平面中的激光束B的束径。如能够从图13A的图中所看到的,束径在主扫描方向上几乎不变化,并且对于各发光部102A来说为大约46[μm]。另外,在接下来的计算结果中,(0,0)表示当发光部102A布置在原点P0处时获得的结果。
图13B示出了针对各发光部102A(图3的P1、P2、P3和P4)的扫描位置(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处的垂直于矢状平面的切向平面中的激光束B的束径。如能够从图13B的图中所看到的,束径在主扫描方向上几乎不变化,并且对于各发光部102A来说为大约57[μm]。
图14A和图14B示出了当主扫描方向上的中心位置为0[mm]时的矢状平面与切向平面上的散焦量(mm)为0[mm],即,像平面弯曲特性。如能够从图14A和图14B中所看到的,所有发光部102A(图3的P1、P2、P3和P4)中的散焦量在P-P(从负最小值至正最大值)被限制到1.0[mm]以内。
图15A示出了扫描束形状的评估时各扫描位置(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开始位置(也称为先头进入)。如能够从图15A中所示的曲线看到的,在所有发光部102A(图3的P1、P2、P3和P4)中抑制了先头进入中的偏离。
图15B示出了在假设激光束B保持均匀运动的情况下当倍率误差为0时的各扫描位置(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处的激光束B的倍率误差(位置偏离;指示线性)如能够从图15B中所示的曲线看到的,所有发光部102A(图3的P1、P2、P3和P4)中的偏离量被限制到±0.08[mm]或更小,并且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无问题。
图16A示出了各扫描位置(主扫描方向上的位置)处的发光部102A的P1和P2(参见图3)之间的副扫描方向上的间隙量(偏离量)与发光部102A的P3和P4(参见图3)之间的副扫描方向上的间隙量(偏离量)的曲线。如能够从图16A中所示的曲线看到的,发光部102A的P1与P2以及P3与P4之间的副扫描方向上的间隙量为接近副扫描方向上的间隙量的理论值0.254[mm]的值。
图16B示出了各发光部102A(图3的P1、P2、P3和P4)的扫描位置)处的副扫描方向上入射到感光体14(参见图2)的入射角[rad]的曲线。另外,附图中由厚实线表示的曲线表示当感光体14在激光束B的进行方向(Z)方向上变为偏心1[mm]时在副扫描方向上偏离1[μm]的入射角。
如能够从图16B中所示的曲线看到的,各发光部102A在的范围内与感光体14基本上平行(入射角基本上为0[rad])。另外,能够看到的是,在从+100[mm]至+200[mm]的范围以及从-100[mm]至-200[mm]的扫描位置的范围中,入射角从0[rad]开始偏离,并且处于当感光体14在Z方向上变为偏心1[mm]时在副扫描方向上偏离1[μm]的入射角的范围(最大入射角偏离量处于0.152[rad]内,即±0.076[rad]),并且因此在实际使用中没有问题。
如上所述,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虽然使用了由塑料制成的第一fθ透镜112和第二fθ透镜114用于光学系统110,但是激光束B入射到多面镜104的反射面104B的入射角是相对于垂直于反射面104B的面的倾斜角,并且从而,激光束B入射到感光体14的入射角变为基本上平行。
换言之,由于来自最外面的位置P1处的发光部102A的激光束B1入射到感光体14的入射角θo1和来自位于最外面的位置P4处的发光部102A的激光束B2入射到感光体14的入射角θo2之间的入射角差Δθo满足等式(6),因此,有利地在各激光束B(各发光部102A)之间的扫描线的偏离较小的状态下形成图像。另外,由于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和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和出射面S4具有独立调整的表面形状,因此,抑制了感光体14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另外,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由于从副扫描方向上的最外面的位置处的两个发光部102A发射的激光束B1和B2入射到感光体14的入射角差Δθo满足等式(6),因此,与不满足等式(6)的情况相比,进一步抑制了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另外,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由于感光体14上的多个激光束B的最大入射角偏离量处于±0.076[rad]内,因此抑制了感光体14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另外,在光学扫描装置100中,由于独立地设置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以及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和出射面S4,并且各面的曲率半径由等式(10)表示,因此抑制了感光体14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
另外,在图像形成装置10中,由于利用光学扫描装置100校正感光体14上的副扫描方向上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因此抑制了曝光期间的曝光位置的偏离,并且因此,当形成图像时抑制了较差的图像。
另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
图像形成装置10可以是不包括中间转印带24的直接转印型图像形成装置,或者可以具有其它构造,只要图像形成装置包括感光体14和利用光扫描感光体14的表面的光学扫描装置100。
BOW的校正位置不限于第一fθ透镜112的入射面S1和出射面S2以及第二fθ透镜114的入射面S3和出射面S4,并且可以是其中的三个面。另外,作为BOW的校正位置,可以使用反射镜116作为柱面镜,并且可以利用柱面镜来校正BOW。
光源102的发光部102A的数目不限于三十二(=4×8),并且可以是其它数目。
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各参数是示例,并且可以使用其它值。
已经为了示出和描述的目的而提供了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的上述描述。该描述不意在是详尽的或者将本发明限制到所公开的精确形式。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多修改和变化将是明显的。对实施方式进行选择和描述以最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从而使得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及其适合于预期的特定使用的各种修改。想要的是,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价物限定。

Claims (6)

1.一种光学扫描装置,所述光学扫描装置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包括在待扫描表面的主扫描方向上设置有间隙的一串多个发光部,并且所述光源在副扫描方向上布置为多个并且发射光束;
扫描部,所述扫描部包括在相对于旋转轴的周方向上布置的多个反射面,使所述光束入射到所述反射面,使得从所述多个发光部发射的所述光束的光轴方向相对于垂直于所述反射面的方向倾斜,并且通过旋转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扫描所述光束;
光学系统,所述光学系统包括由树脂制成的光学构件,所述光学系统被布置在所述待扫描表面与所述扫描部之间,并且使所述多个光束入射到所述待扫描表面,使得所述多个光束的光轴彼此平行;以及
校正部,所述校正部设置在所述光学系统中,并且对所述待扫描表面上的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束的扫描线的位置偏离进行校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中,当从副扫描方向上最外面位置处的两个所述发光部发射的光束入射到所述反射面的入射角分别表示为θpin1[rad]和θpin2[rad]且|θpin1-θpin2|>0,从所述副扫描方向上最外面位置处的这两个发光部发射的所述光束入射到所述待扫描表面的入射角分别表示为θo1[rad]和θo2[rad],并且所述待扫描表面中的分辨率表示为D[dpi]时,作为所述入射角θo1与所述入射角θo2之间的差的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多个光束的入射角差Δθo[rad]满足等式(6)。
&Delta;&theta;o < tan - 1 ( 25.4 D &CenterDot; 1 4 ) - - - ( 6 )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中,所述光学系统包括多个由树脂制成的所述光学构件,并且
其中,在所述校正部中,多个所述光学构件的入射面和出射面中的至少三个面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轴的位置处具有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曲率,所述曲率不同于所述主扫描方向上远离所述光轴的位置处的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曲率。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中,当所述副扫描方向上的所述光轴的所述位置处的所述主扫描方向上的表面形状表示为由等式(8)表示的Z(y),并且X方向上的曲率表示为由等式(9)表示的CUX(y)时,所述入射面和所述出射面中的至少三个面的曲率半径R(y)由等式(10)来表示。
z ( y ) = CUY &CenterDot; y 2 1 + 1 - ( k + 1 ) CUY 2 &CenterDot; y 2 + Ay 4 + By 6 + Cy 8 + Dy 10 - - - ( 8 )
CUX ( y ) = CX 0 + CX 1 &CenterDot; y + CX 2 &CenterDot; y 2 + CX 3 &CenterDot; y 3 + CX 4 &CenterDot; y 4
+ CX 5 &CenterDot; y 5 + CX 6 &CenterDot; y 6 + CX 7 &CenterDot; y 7 + CX 8 &CenterDot; y 8 + CX 9 &CenterDot; y 9 + CX 10 &CenterDot; y 10 - - - ( 9 )
R ( y ) = z ( y ) - 1 CUX ( y ) - - - ( 10 )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其中,在所述主扫描方向上入射到所述待扫描表面的光的入射范围内满足等式(6)。
6.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
感光体,所述感光体是待扫描表面,并且其外周面被充电;
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光学扫描装置,所述光学扫描装置在所述感光体的所述外周面上扫描光束;以及
图像形成部,所述图像形成部利用显影剂显影所述感光体上的由来自所述光学扫描装置的所述光束形成的潜像,并且将显影后的图像转印到记录介质以形成图像。
CN201310284543.6A 2012-11-20 2013-07-08 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383798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54566 2012-11-20
JPJP2012-254566 2012-11-20
JP2012254566A JP6075026B2 (ja) 2012-11-20 2012-11-20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37983A true CN103837983A (zh) 2014-06-04
CN103837983B CN103837983B (zh) 2018-01-23

Family

ID=50727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84543.6A Active CN103837983B (zh) 2012-11-20 2013-07-08 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81192B2 (zh)
JP (1) JP6075026B2 (zh)
CN (1) CN103837983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2192A (zh) * 2020-12-18 2021-04-06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扫描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200028728A (ko) * 2018-09-07 2020-03-17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결상 렌즈를 이용한 주사선 만곡 보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5528A (zh) * 2000-05-25 2002-02-13 佳能株式会社 光扫描设备和使用该光扫描设备的成像装置
US20080055692A1 (en) * 2006-09-04 2008-03-06 Kenichiroh Saisho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87731A (zh) * 2006-11-24 2008-05-28 株式会社理光 扫描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US20090123179A1 (en) * 2007-11-14 2009-05-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beam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3033123A (ja) * 2011-08-02 2013-02-14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41011A (ja) * 2011-08-12 2013-02-2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5423A (ja) 2000-02-04 2001-08-10 Fuji Xerox Co Ltd 光走査方法及び光走査装置
JP4340515B2 (ja) * 2003-02-27 2009-10-07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747995B2 (ja) * 2006-08-18 2011-08-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JP4883795B2 (ja) 2007-06-28 2012-02-22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マルチビーム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470877B2 (ja) * 2008-02-07 2014-04-16 株式会社リコー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4650526B2 (ja) 2008-06-25 2011-03-16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
JP5629975B2 (ja) * 2009-03-18 2014-11-26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光走査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96651B2 (ja) * 2011-09-01 2016-03-3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35528A (zh) * 2000-05-25 2002-02-13 佳能株式会社 光扫描设备和使用该光扫描设备的成像装置
US20080055692A1 (en) * 2006-09-04 2008-03-06 Kenichiroh Saisho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1187731A (zh) * 2006-11-24 2008-05-28 株式会社理光 扫描单元及图像形成设备
US20090123179A1 (en) * 2007-11-14 2009-05-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Multi-beam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13033123A (ja) * 2011-08-02 2013-02-14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41011A (ja) * 2011-08-12 2013-02-28 Ricoh Co Ltd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12192A (zh) * 2020-12-18 2021-04-06 珠海奔图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扫描单元及图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139602A1 (en) 2014-05-22
CN103837983B (zh) 2018-01-23
JP6075026B2 (ja) 2017-02-08
US9081192B2 (en) 2015-07-14
JP2014102393A (ja) 2014-06-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339294B (zh) 光学扫描装置和使用该光学扫描装置的图像形成设备
CN102053365B (zh) 光扫描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US7538789B2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7768542B2 (en) Multi-beam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2008026410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その光走査装置を備える光書込装置、並びにその光走査装置またはその光書込装置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KR101940294B1 (ko) 광 주사 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화상 형성 장치
US8872873B2 (en) Light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1874028A1 (en) Scanning unit for a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3837983A (zh) 光学扫描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US20090185826A1 (en) Optical scann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US8933980B2 (en) Light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US7304778B2 (en) Optical scanning syste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EP2725407B1 (en) Light scanning unit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the same
KR101747302B1 (ko) 광주사장치 및 이를 채용한 전자 사진 방식의 화상형성장치
CN102645746B (zh) 光学扫描装置
JP2003302595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光学装置
JP3855339B2 (ja) 光走査装置
JPH09184991A (ja) 光走査装置並びにこの光走査装置を利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5263684B2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895443B2 (ja) 走査光学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4117391A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5049409A (ja) 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8216992A (ja) 光走査装置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11522212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2010066620A (ja) 光源装置、光走査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EXSB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