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6915A -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 Google Patents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6915A
CN103826915A CN201280047658.7A CN201280047658A CN103826915A CN 103826915 A CN103826915 A CN 103826915A CN 201280047658 A CN201280047658 A CN 201280047658A CN 103826915 A CN103826915 A CN 1038269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sidewall
side bracket
supporting structure
suppor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765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26915B (zh
Inventor
M.布兴贝格尔
J.鲍姆加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Original Assignee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filed Critical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Publication of CN1038269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91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2691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691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4Back-rests or cushions
    • B60N2/646Back-rests or cushions shape of the cush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90Details or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986Side-rests
    • B60N2/99Side-rests adjustabl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 Chair Legs, Seat Parts, And Backre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其带有靠背侧的和/或座椅件侧的基本结构,该基本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可运动的侧部结构。设置成:至少基本结构的侧部结构由至少一个支架结构构成,其中,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具有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和可偏移地处在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其经由弹性的连接器件(124)布置在侧壁(121,122)处,由此,从某个方向上通过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作用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的横拉条(123)上的冲力引起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在其他的部位处在相反的方向上的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

Description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座椅,其具有带有可调整的侧部(Seitenwange)的基本结构。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功能集成的仿生学的车辆座椅”。这种车辆座椅的特点是靠背的设计,其利用鳍条原理,所谓的“Finray-Prinzip”。该原理的应用和基本结构(所谓的鳍条结构)已经在文献EP 1 040 999 A2中针对构件(例如座椅靠背和座椅面)的结构的进行了说明。
鳍条原理在可鱼中观察到。该原理基于鱼的鱼鳍的特别的结构。该原理产生这样的效果,即在压力作用到某点上时鱼鳍与该压力方向相反地运动。鱼鳍以背压对压力做出反应。这通过鱼鳍的带有柔性的两个拉条(其在顶端处聚合在一起并且在该处彼此固定地长在一起)的特殊的结构来实现。在弹性的两个侧壁(Flanke)之间存在横拉条(Querstrebe),其以一定的间距保持侧壁并且允许弹性的运动。如果将尾鳍固定地保持在与顶端相对而置的基部处并且利用手指压到鳍片的中心上,鳍顶端又预期地与手指的压力方向相反地运动。
技术上已经以以下方式在车辆座椅的靠背结构中实现该作用原理:由热塑性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所谓的有机板)制成的柔性的两个侧壁形成靠背的前侧和后侧。前侧和后侧在下方固定在靠背基部处、向上朝顶端聚集,在该处其端部相互连接。铰接地系在侧壁处的拉条使前侧和后侧相互连接并且保持其有间距。这种靠背还在腰椎区域中进行支撑、在肩部区域中大多向后下陷并且在此同时降低头靠的头垫相对于就坐者的头部的距离。因此,在很大的偏移的情况下,如例如在追尾时还可出现很大的偏转那样,可借助于这种靠背结构有效地 削弱颈椎损伤。因此,利用靠背的这种靠背结构可在头部的区域中实现防颈椎损伤的作用。
在文献DE 10 2005 054 125 B3中说明了一种利用鳍条原理的车辆座椅。该车辆座椅的靠背框架框架式地包括以鳍条原理建造的结构,其包括刚性的后壁、柔性地构造的板状前壁和布置在其之间的横拉条。横拉条在其纵向方向上沿着车辆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而前壁和后壁具有在车辆高度方向上的纵向伸展部。该文献提供有车辆座椅的靠背,其在利用鳍条原理的情况下不仅可在腰椎区域中而且可在肩部区域中以相互的依赖性彼此以简单的方式变形。
从文献DE 10 2009 033 883 A1中已知一种带有靠背的车辆座椅,该靠背至少在沿侧向中间的区域中具有用于支撑座椅使用者的至少一个坐垫件的起支撑作用的拉条结构。拉条结构在下方固定在支撑件处,该支撑件支撑在车辆座椅的座椅件处。拉条结构具有相应以彼此带有一定的高度间隔布置在前支撑壁和后支撑壁之间的支撑拉条。拉条结构形成至少在下部或在侧部敞开的自由空间。在支撑件处固定有向上或侧向伸出的支撑元件,其不可变形或者最多可稍微变形并且从下方或者侧向伸入到拉条结构的自由空间中。在靠背向后或向前受到更大的负载时,支撑元件或者立即或者在拉条结构的预定的弹性变形之后在下部的区域中贴靠在面对的前支撑壁或后支撑壁处和/或至少一个支撑拉条处,并且支撑相关的处于贴靠中的前支撑壁和/或支撑牵杆。文献DE 10 2009 033 883 A1在其引言中参考了文献DE 10 2005 054 125 B3,其说明了一种靠背框架,该靠背框架在考虑了鳍条原理的情况下构造成框架状。在文献DE 10 2009 033 883 A1中说明的靠背的拉条结构同样利用了鳍条原理,其中,在拉条结构的侧部布置有支撑座椅使用者的侧部坐垫件,然而其不可相对于拉条结构进行进一步调整。
发明内容
基于已知的应用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将鳍条原理还应用于其他的构件。
本发明的出发点是车辆座椅,其带有靠背侧的和/或座椅件侧的基本结构,该基本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可运动的侧部结构。
本发明的思想在于将在引言中说明的鳍条原理用于调整车辆座椅的座椅件和/或靠背的侧部。
根据本发明设置成:将车辆座椅的座椅件和/或靠背的侧部设计为鳍条构造或鳍条结构,或者换句话说,至少将侧部构造为智能的反应式结构,其在利用仿生学的附件的情况下起作用或起反应,如下面进一步阐述的那样。
根据本发明,针对侧部结构提出一种呈鳍条构造的形式的自动反应式的结构,其中,自动反应式的侧部结构具有根据所阐述的鳍条原理工作的功能。
具体根据本发明设置成:至少基本结构的侧部结构由至少一个支架结构构成。该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具有有弯曲弹性的侧壁和可偏移地处在侧壁之间的横拉条,其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布置在侧壁处,由此,从某个方向上通过有弯曲弹性的侧壁作用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的横拉条上的冲力引起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在其他的部位处在相反的方向上的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设置成:基本结构此外具有连接结构,在该连接结构处布置有一个或多个侧部支架结构。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第一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构造成带有有弯曲弹性的侧壁和可偏移地处在侧壁之间的横拉条的连接支架结构,横拉条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布置在侧壁处。因此,在该第一设计方案中,整个基本结构,不仅侧部结构而且连接结构根据鳍条原理来构造。因此,座椅件和/或靠背的中间区域(在其中布置有连接支架结构)与侧部支架结构一样构造为根据鳍条原理的支架结构。
在本发明的优选的第二实施方式中,连接结构为弹性的基体,其构造为弹性的空心体或弹性的实心体。连接体例如由座椅泡沫(Sitzschaum)制成。此外,侧部结构构造为根据鳍条原理的支架结构。因此在该第二实施方式中涉及基本结构,在其中,鳍条支架结构仅仅用于侧部结构,其中,在座椅件或靠背的中间区域中布置有可逆的弹性的连接结构,例如所提及的连接体,其不根据鳍条原理来工作。
在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其可设置在两个实施方式中)中,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侧部支架结构和连接结构具有覆盖该结构的弹性的层。
此外,优选地,在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连接结构和/或侧部支架结构具有至少一个加厚部(Verdickung),其允许侧部支架结构和/或连接结构与人的臀部部分或背部部分的更好的人机工程学的匹配。
倘若实施有起覆盖作用的弹性的层,提出将至少一个加厚部集成到弹性的层中。
此外,设置成:至少一个支架结构(其可构造在侧部结构中或可选地(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还可构造在作为连接支架结构的连接结构中)具有三角形或矩形的形状,其中,可将相同形状或不同形状的多个支架结构组合成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
本发明提出:根据鳍条原理构造和起作用的支架结构至少用于车辆座椅的侧部结构并且可选地用于使多个侧部结构相互连接的连接结构,其中,至少一个支架结构具有有弯曲弹性的侧壁和可偏移地处在侧壁之间的横拉条,该横拉条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布置在侧壁处,由此,从某个方向上通过有弯曲弹性的侧壁作用到至少一个支架结构的横拉条上的冲力引起至少一个支架结构在其他的部位处在相反的方向上的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
冲力为合力,其通过坐到车辆座椅上的人在某个部位处施加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上,由此,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在其他的部位处自动地在与冲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如此朝就坐的人移动使得改进了人在车辆座椅中的侧向保持。
在本发明的一种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在基本结构的初始位置中,一个或多个侧部支架结构的上侧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上侧一起形成基本上平坦的面。
在本发明的另一优选的设计方案中,在基本结构的初始位置中,一个或多个侧部支架结构的上侧相对于(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布置成稍微倾斜,从而使得基本结构在初始位置中总体上已经具有基本上稍微倾斜的盆状轮廓。
从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提及的其他特征中得到本发明的其他的优选的设计方案。
附图说明
下面借助有关的附图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其中:
图1A显示了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在力作用时变形的示意图;
图1B显示了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不同实施方式变型方案的示意图;
图1C显示了在图1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变形状态的图示;
图2A显示了矩形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在力作用时变形的示意图;
图2B显示了矩形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不同实施方式变型方案的示意图;
图2C显示了在图2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变形状态的图示;
图3A显示了组合不同形状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在力作用时变形的示意图;
图3B显示了带有特定地构造和组合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变型方案的示意图;
图3C显示了在图3B中示意性地示出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变形状态的图示;
图4A、4B显示了根据第二实施方式、带有侧部结构的车辆座椅的座椅件的具有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基本结构,其中,侧部结构在图4A中处于初始位置中,而在图4B中处于调整位置中。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进行阐述。为了在此进行说明的目的,应利用“+x”(“plus x”)表示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方向,利用“-x”(“minus x”)表示与其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利用“y”表示在水平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并且利用“z”表示在竖向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在笛卡尔坐标中的空间方向的标记相应于在机动车工业中通常使用的坐标系。
如果下面谈及“自动反应式的”结构,那么指的是通过作用的冲力“自动地”改变其形状的“有反应的”支架结构,其在利用仿生学的附件的情况下服从之前说明的鳍条原理。
下面说明用于使用在座椅件100和/或靠背中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的不同的设计方案:
第一设计方案:
图1A显示了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的侧部支架结构120(其在下面仅被称为支架结构120)在力F作用时变形的示意图。在该第一设计方案中,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120在截面中来看构造成三角形。支架结构120具有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和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横拉条123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124可弹性运动地布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和横拉条123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组织。在该三角形的设计方案中,支架结构120在一端形成顶端128并且在另一端形成形成基部的桥接部129,桥接部129由横拉条123形成,其布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的在侧部上彼此分开的端部之间。
图1B显示了第一设计方案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变型方案的示意性的截面图,其中,这些实施方式变型方案在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的取向方面有区别。根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的数量和取向,在以点或面的方式作用在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处的力F(其将冲力施加到支架结构120上)发生作用时引起支架结构120的相应不同的变形。变形的方向与冲力的方向相反。
根据图1A和1C可看出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120的变形。在图1A中以截面示出了在力F已经在x方向上作用到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上之后变形的支架结构120。在图1A中示出的支架结构120的初始位置和设计方案相应于根据图1B的上部的图示。当支架结构120位置固定地固定在桥接部129的区域中时,得到在图1A中示出的变形。
如果不是桥接部129而是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至少部分地位置固定地固定时,则如图1C显示的那样有不同表现。在图1C的图示中示出了那时相应出现的变形状态,其中,图1C的图示的水平序列中的每一个基于相应在图1B中在左侧示出的支架结构120的构造。可看出支架结构120的变形状态有变化。根据力F在何处作用在支架结构120处产生相应的支架结构120的一定的变形状态。
第二设计方案:
图2A显示了矩形的-尤其正方形的-侧部结构120或连接支架结构110(其在下面还仅被称为支架结构110、120)在力F作用时变形的示意图。在该第二设计方案中,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110、120在截面中来看构造成矩形。支架结构110、120又具有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和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横拉条123借助于弹性的连接器件124可弹性运动地布置在侧壁之间。在第二设计方案中,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还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组织。在矩形的设计方案中,支架结构110、120在两端相应形成形成基部的桥接部129,其相应由横拉条123形成。相应的横拉条123布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的在两侧上彼此分开的端部之间。
图2B显示了第一设计方案的不同的实施方式变型方案的示意性的截面图,其中,这些实施方式变型方案在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的取向方面有区别。根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的数量和取向,在以点或面的方式作用在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处的力F(其将冲力施加到支架结构110、120上)发生作用时引起支架结构110、120的相应不同的变形。变形的方向与冲力的方向相反。
根据图2A和2C可看出矩形的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110、120的变形。在图2A中以截面示出了在力F已经在x方向上作用到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上之后变形的支架结构。在图2A中示出的支架结构110、120的初始位置和设计方案相应于根据图2B的上部的图示。当支架结构110、120位置固定地固定在下部的桥接部129的区域中时,得到在图2A中示出的变形。
如果不是桥接部129而是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至少部分地位置固定地固定时,如图2C示出的那样有不同表现。在图2C的图示中示出了那时相应出现的变形状态,其中,图示中的水平序列中每一个基于相应在图2B中在左侧示出的支架结构110、120的构造。可看出支架结构110、120的变形状态有变化。根据力F在何处作用在支架结构110、120处产生相应的支架结构110、120的一定的变形状态。
其他的设计方案:
图3A显示了由三角形的自动反应式的侧部支架结构120和自动反应式的连接支架结构110构成的支架结构(其构造为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在力F从x方向上作用时变形的示意图。侧部支架结构120和连接支架结构110在下面又仅被称为支架结构110、120。由两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构成的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还被称为双支架结构或“双鳍条”。该双支架结构在截面中来看显示出两个三角形的结构。为了构造第一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该双支架结构具有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和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该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同时为用于下一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第二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与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相对而置。两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横拉条123,其又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组织。在该设计方案中,双支架结构在两个端部处形成基部,其特征不仅在于桥接部129,而且在于顶端128,基部由两个支架结构110、120构成。
根据图3A可看出自动反应式的双支架结构的变形。在图3A中以截面示出了在力F已经在x方向上作用到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上之后变形的双支架结构。当支架结构110、120位置固定地固定在由顶端128和桥接部129构成的下部的基部的区域中时,得到在图3A中示出的变形。
图3B显示了其他的设计方案的其他的特殊的示意性的截面图,其中,上面的三个设计方案在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的取向方面有区别。上面的这三个设计方案都不是双支架结构。根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的数量和取向,在以点或面的方式作用在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处的力F(其将冲力施加到支架结构110、120上)发生作用时引起支架结构110、120相应不同的变形。变形的方向与冲力的方向相反。
在图3B中最上方示出的支架结构110、120的设计方案的特点在于横拉条123倾斜地布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支架结构110、120的一小部分甚至构造成无横拉条123。
支架结构110、120的位于下部的设计方案的特点在于横拉条123在支架结构110、120的中间的区域中形成V形。
支架结构110、120的又位于下部的设计方案(其在图3B中自上而下作为第三个示出)的特点在于横拉条123在支架结构110、120的中间的区域中形成倒置的V形。
图3B示出了其他的设计方案的其他的示意性的截面图,其中,图3B的下部的两个设计方案与上部的三个设计方案有如下不同:涉及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该支架结构在利用相应相同的三角形的形状的情况下彼此组合。根据本发明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相互组合带有不同形状的支架结构。
在图3B中从下面来看作为第二个示出的设计方案为已经在图3A中显示出且针对图3A进行了说明的双支架结构。与根据图3A的设计方案的区别在于在两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的一个中已经完全放弃了布置横拉条123。
最后,在图3B中最下方示出的设计方案为由三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该由三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在截面中来看显示出三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为了构造第一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该由三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具有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和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第二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与第一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相对而置,第二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同时又形成第三支架结构110、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其经由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来闭合。三个三角形的支架结构110、120中的每一个都具有横拉条123,其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组织。在一个端部处,由三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的基部通过两个桥接部129和一个顶端128形成,其中,相对而置的端部同样构造有由两个顶端128和一个桥接部129形成的基部。显而易见,以这种方式可以任意数量的呈不同的设计方案的单独的支架结构来构造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不同形状的多个支架结构可组合成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
在图3C的图示中示出了在图3B的截面图中从上向下示出的支架结构110、120的相应的变形状态,其中,图示的水平序列中的每一个基于相应在图3B中在左侧示出的且之前说明的支架结构110、120的构造。当支架结构110、120利用其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至少部分地位置固定地固定时,得到相应的支架结构110、120的在图3C的图示中示出的变形。在此还可看出支架结构110、120的变形状态有变化。根据力F在何处作用在支架结构110、120处产生相应的支架结构110、120的一定的变形状态。
以上说明的多种设计可能性及其组合可用于构造自动反应式的侧部结构并且可选地用于构造连接结构。
接下来根据截面图4A和4B总地说明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的一个,更具体地讲,说明车辆座椅的座椅件的基本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在其中,侧部结构构造为自动反应式的侧部支架结构120,且连接结构构造为可逆地有弹性的连接体110'。该第二实施方式应仅示例性地来理解。下面部分地探讨未进一步示出的第一实施方式,在其中,连接结构构造为根据鳍条原理的连接支架结构110。随后的说明涉及座椅件100。该说明可类比地适用于在靠背的第一实施方式或第二实施方式中的侧部支架结构和连接结构。
在图4A、4B中如此布置笛卡尔坐标系,即坐标原点在初始位置I中位于可逆地有弹性地构造的连接体110'中。观察者从前面在“-x”(“minus x”)方向上(因此与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观看横向于观察方向剖开的座椅件100。
“y轴”以坐标原点为起点从左边在-y方向上延伸并且向右朝+y方向上延伸。因此将“y轴”定义为横向于x方向的水平线。“z轴”以坐标原点为起点向上在+z方向上延伸且向下在-z方向上延伸。因此将“z轴”定义为横向于x方向的垂直线。
在图4A中,在通过就坐者引起座椅件100的基本结构的调整位置II之前,y轴处成几乎平行于贴靠面126,其在初始位置I中形成座椅件100的基本结构的上侧。
基本结构位于椅盘结构125之上。基本结构和椅盘结构125在合适的部位(在该部位中未发生基本结构相对于椅盘结构125的运动)处相互连接。
优选地,连接实施在连接结构110、110'的区域中。设置成连接结构110、110'的下侧与椅盘结构125的上侧相连接。于是连接结构110、110'相对于椅盘结构125位置固定。
在图4A中,所示出的人的臀部127或人的大腿尚未将力施加到座椅件100的基本结构上。可为基本结构装上软垫,例如利用坐垫泡沫材料来包围。在图4A中示出的基本结构并未装有软垫。在随后说明的设计方案中未设置垫充部,由此表明基本结构的垫充部并不一定是必需的。
基本结构具有左边的和右边的侧部支架结构120。侧部支架结构120通过连接结构110、110'(110'为第一实施方式,或者110为第二实施方式)相互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第二实施方式,连接结构构造为弹性的连接体110'。
在该实施例中,弹性的实心体例如由座椅泡沫构成。
在指向臀部127的侧部上,在+z方向上构造有轴向对称地在x方向上分开臀部的第一加厚部110A,其在-x方向上朝纸面中延伸并且在+x方向上从纸面中延伸出来,由此实现基本结构的贴靠面126与臀部127相匹配。加厚部110A为可选的设计方案。加厚部110A可为连接体110'或连接支架结构110的一部分。
在该实施例中,加厚部110A是层S的一部分,该层S布置在连接体110'或连接支架结构110上,如还要进一步进行阐述的那样。
臀部127在基本结构的初始位置I中的贴靠面126通过利用参考标号126表示的线来象征性地表示。可看出侧部101只要尚未有力作用到基本结构上便保持在初始位置I中。尚不需要侧向支撑,即通过侧部101进行侧向保持,因为人尚未坐在座椅件100上。
因此侧部101尚未向上朝+z方向上展开,由此产生这样的优点:在人进入车辆并且在坐在车辆的车辆座椅上时,侧部不会以任何方式妨碍进入车辆或坐到车辆的车辆座椅上。
在此,例如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侧部支架结构120的上侧与连接结构110'或连接支架结构110的上侧一起在基本结构的初始位置I中形成基本上平坦的面(未示出)。
在另一可能的设计方案中,侧部支架结构120的相应的上侧相对于连接结构110、110'在基本结构的初始位置I中布置成稍微倾斜,从而使得在基本结构的初始位置I中已经产生基本上稍微倾斜的盆状轮廓115,如其在图4A中显示的那样。
自动反应式的侧部支架结构120在该实施例中构造成三角形。关于自动反应式的侧部支架结构120的可能的设计方案的其他细节可从结合图1A至1C的上述说明中得悉。
侧部支架结构120相应具有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和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横拉条123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124可弹性运动地布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之间。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和横拉条123可实施为面状的板式组织。在该三角形的设计方案中,支架结构120在一端形成顶端128并且在另一端形成形成基部的桥接部129,其同样由横拉条123形成,该横拉条123布置在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的在侧部上彼此分开的端部之间。
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在初始位置I中相应在+/-y方向上伸延并且在图4A的实施例中构造成相对于设想的处成水平的面在侧部101的区域中仅轻微向上朝顶端128倾斜。横拉条123在-x方向上伸延。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相应相对于设想的处成水平的面倾斜地伸延并且因此相对于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朝-z方向上倾斜。侧部支架结构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左边、右边)的上侧相对于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形成锐角。侧部支架结构120的有弯曲弹性的第二侧壁122(左边、右边)相应形成侧部支架结构120的下侧。
侧部支架结构120和连接体110'的相应的上侧具有已经提及的可可选地布置的弹性的层S,其整体上保证基本结构的提高的稳定性并且负责提高舒适性。弹性的层S以环绕的线来表示。已经提出弹性的层S由提高座椅舒适性的座椅泡沫构成。
在连接体110'的中间区域中存在在座椅件100的纵向方向+/-x方向上伸延的、朝在+z方向上的就坐者指向的突出的加厚部110A,其根据该实施例集成到层S中。
层S有助于相对于就坐的人-尤其相对于臀部127-为连接结构110、110'或侧部支架结构120的横拉条123的支撑结构加上衬垫。
此外,层S用于在侧部支架结构120的顶端128的区域中可选地构造另一加厚部120A,其用于构造为侧部支架结构120的相应的侧部101在其调整位置II(图4B)中沿侧向进一步移近臀部127并且沿侧向移近就坐者的大腿。
在另一实施方式变型方案中,加厚部120A还可直接构造在相应的侧部支架结构120上,从而其并未集成到层S中。
在人就坐时,根据鳍条原理可以说“自动地”调整侧部支架结构120。通过人在人坐到座椅件100的基本结构上时施加的合力FR在图4B中通过臀部127来象征性地表示,其在-z方向上根据相关的力箭头FR压到基本结构上。基本结构占据调整位置II,其随后将进行详细阐述。力F通过臀部和大腿传到座椅件100上。
在矢量图中图形化地示出了力矢量FR、F1、F2,其产生用于引起侧部支架结构120的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的冲力。合力FR分解成两个力矢量F1和F2,其近似指向侧部支架结构120的基部129的方向。
在以面的方式作用在有弯曲弹性的第一侧壁121处的力F1或F2发生作用时,冲力相应在侧部支架结构120的一端被施加到侧部支架结构120上,其引起侧部支架结构120的与冲力的方向相反的变形。在另一端没有施加力到侧部支架结构120的顶端128上,因此顶端128在半圆形的导轨上在与力矢量F1和F2相反的方向上向上朝+z方向上且向内朝+y方向上(左边的侧部101)或朝-y方向上(右边的侧部101)运动。
在此,力矢量将两个侧部支架结构120压到调整位置II中并且将侧部支架结构120的相应的上侧压向就坐者并且产生所期望的在两侧的侧向保持力Fy,其中,相应相关的力矢量在图4B中以利用参考标号Fy表示的箭头来说明。
由该说明显而易见的是:在人坐到车辆座椅上时,或者在坐到座椅件100上时或者在靠到靠背处时,所谓的“鳍条”侧部101自动地进入调整位置II中。
换句话说,根据图4A,在人坐到在其初始位置I中相对平坦的座位轮廓上时,通过自动复原的(selbstaufrichtend)侧部101出现自动形成处在调整位置II中的座椅轮廓。
在座椅件100中出现形成“鳍条”侧部101的侧部支架结构120朝+z方向上的竖起。在靠背中出现形成“鳍条”侧部101的侧部支架结构120朝行驶方向x方向上的展开。
座椅件100的侧部101朝+z方向上的竖起或靠背的侧部101朝+x方向上的展开以有利的方式引起在侧部101和使用车辆座椅的人的臀部(屁股区域)的侧部区域和大腿的侧部区域之间的形状配合。
通过由形状配合引起的有改进的两侧的侧向保持力Fy以有利的方式不仅针对转弯行驶获得改善的舒适性,而且针对可能的碰撞事故获得提高的安全性。
通过冲力FR引起侧部支架结构120的自动反应的变形,由此使得就坐的人通过所引起的侧向保持力Fy获得改进的侧向保持。
通过加厚部120A尤其将侧部101的侧部支架结构120的上侧的上部的区域更强地压向臀部127或大腿的侧部的区域。结果提高了座椅舒适性。改进了侧向保持,并且因此使得座椅宽度在利用鳍条原理的情况下“自动地”与就坐者的臀部127的身体轮廓相匹配。
在图4B中再次作为环绕的线示出了侧部支架结构120和连接体110'的在调整位置II中得到的贴靠面126。此外,如可从图4B中得悉的那样,层S和弹性的连接体110'也被压在一起。视连接体110'(空心体或实心体)的弹性和邻接的侧部支架结构120的稳定性而定,就坐者或多或少地在-z方向上陷入座椅件100中。
在调整位置II中,相对于初始位置I(图4A)有改变的轮廓形成盆状轮廓115,其中,侧部支架结构120相对于连接结构110'更明显地倾斜。在盆状轮廓115中,侧部101的侧部支架结构120形成贴靠面126,其相对于在初始位置I(图4A)中基本上平坦的或仅仅稍微构造成盆状的贴靠面126明显向上(+z方向)和向内(+/-y方向)倾斜。
层S的加厚部110A在人就坐时被弹性地朝-z方向上压平,如通过图4B借助于以参考标号126表示的线(其象征性地表明了臀部127和/或大腿在层S的上侧处的贴靠面126)说明的那样。
为了改变弹性,连接体110'还可构造为由座椅泡沫制成的弹性的空心体。此外,存在这样的可能性,即,连接结构根据鳍条原理构造为连接支架结构110,如已经在导言中结合第一实施方式说明的那样。
有利地,所说明的解决方案的特征尤其在于:为了调整侧部101,不需要执行器,例如在传统的可调整的侧部中为这种情况。在人坐到车辆座椅上时,通过自动调整侧部101获得舒适性,因为通过减小座椅宽度改进了侧向保持。
在应用在靠背中的情况下,视就坐者以何种程度靠到靠背处而定根据相同的原理获得舒适性,这同样在靠背处的侧部中通过靠背宽度的减小自动地改进侧向保持。该功能在应用在靠背中时尤其在可能的碰撞事故中起到特别有利的作用。如果人在碰撞事故条件下在座椅件100中然而首先被压入靠背中,作用到侧部支架结构120上的碰撞力引起在+x方向上自动地调整侧部并且向内视侧部101而定在+/-y方向上朝靠背的纵轴线进行自动调整。由此,除了在机动车中存在的其他的安全系统之外,在利用鳍条原理的情况下将就坐者固定地保持在车辆座椅中。
参考标号列表
100 座椅件
101 侧部
110 连接支架结构
110' 连接体
110A 第一加厚部
115 盆状轮廓
120 侧部支架结构
120A 第二加厚部
121 有弯曲弹性的侧壁
122 有弯曲弹性的侧壁
123 横拉条
124 弹性的连接器件
125 椅盘结构或靠背结构
126 贴靠面
127 臀部
128 顶端
129 桥接部
F合力
F第一力矢量
F第二力矢量
F侧向保持力的力矢量
+x 朝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方向的方向
-x 与车辆的通常的行驶方向相反的方向
y 在水平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z 在竖向面中横向于x方向的方向
I 初始位置
II 调整位置
S 弹性的层。

Claims (13)

1.一种车辆座椅,其带有靠背侧的和/或座椅件侧的基本结构,该基本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可运动的侧部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所述基本结构的侧部结构由至少一个支架结构构成,其中,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具有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和可偏移地处在所述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其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124)布置在所述侧壁(121,122)处,由此从某个方向上通过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作用到所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的横拉条(123)上的冲力引起所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在其他的部位处在相反的方向上的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冲力为合力(FR),其通过坐到所述车辆座椅上的人在某个部位处施加到所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上,由此,所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在其他的部位处自动地在与冲力的方向相反的方向上如此朝就坐的人移动使得改进了人在车辆座椅中的侧向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本结构具有连接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呈弹性的连接体(110')的形式的所述连接结构尤其构造为空心体或实心体。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为连接支架结构(110),其具有带有有弯曲弹性的侧壁和可偏移地处在所述侧壁之间的横拉条的至少一个支架结构,该横拉条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布置在所述侧壁处。
6.根据权利要求3和4或权利要求3和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3和4或5所述的支架式的侧部结构(120)和所述连接体(110')或连接支架结构(110)共同具有覆盖这些结构(110',110,120)的弹性的层(S)。
7.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根据权利要求3和4或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体(110')或连接支架结构(110)和/或所述侧部支架结构(120)具有至少一个加厚部(110A,120A),其允许所述连接结构(110,110')和/或所述侧部支架结构(120)与人的臀部部分(127)和/或大腿的下侧或背部部分的更好的人机工程学的匹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加厚部(110A,120A)布置在所述层(S)中。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通过就坐的人施加到所述靠背侧的和/或座椅件侧的基本结构上的合力(FR)的力矢量(F1,F2)引起所述侧部支架结构(120)的自动反应的变形和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支架结构(110)的自动反应的变形,由此,所述侧部支架结构(120)进入到调整位置(II)中,由此形成在侧部区域中相对于所述连接结构明显倾斜的盆状结构(115)。
10.根据权利要求3和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通过就坐的人施加到所述靠背侧的和/或座椅件侧的基本结构上的合力(FR)的力矢量(F1,F2)引起所述侧部支架结构(120)的自动反应的变形和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连接体(110')的可逆的弹性变形,在其中,所述侧部支架结构(120)进入到调整位置(II)中,由此形成在侧部区域中相对于所述连接结构明显倾斜的盆状结构(11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侧部支架结构(120)的支架结构具有三角形或矩形的形状,其中,相同形状或不同形状的多个支架结构可组合成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支架结构(110)的支架结构具有三角形或矩形的形状,其中,相同形状或不同形状的多个支架结构可组合成由几部分组成的支架结构。
13.根据鳍条原理建造和起作用的至少一个支架结构至少用于构造车辆座椅的侧部支架结构,其中,至少一个所述侧部支架结构具有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122)和可偏移地处在所述侧壁(121,122)之间的横拉条(123),其通过弹性的连接器件(124)布置在所述侧壁(121,122)处,由此,从某个方向上通过有弯曲弹性的侧壁(121)作用到所述至少一个支架结构的横拉条(123)上的冲力引起所述至少一个支架结构在其他的部位处在相反的方向上的平衡的自动反应的变形。
CN201280047658.7A 2011-09-30 2012-06-11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Active CN10382691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1114622.2 2011-09-30
DE102011114622A DE102011114622A1 (de) 2011-09-30 2011-09-30 Fahrzeugsitz mit aus autoreaktivenGerüststrukturen ausgebildeten Seitenwangen
PCT/EP2012/002471 WO2013045001A1 (de) 2011-09-30 2012-06-11 Fahrzeugsitz mit aus autoreaktiven gerüststrukturen ausgebildeten seitenwangen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915A true CN103826915A (zh) 2014-05-28
CN103826915B CN103826915B (zh) 2017-11-07

Family

ID=46317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7658.7A Active CN103826915B (zh) 2011-09-30 2012-06-11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815391B2 (zh)
EP (1) EP2760701B1 (zh)
CN (1) CN103826915B (zh)
DE (1) DE102011114622A1 (zh)
WO (1) WO201304500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208725A1 (de) * 2012-05-24 2013-11-28 Lufthansa Technik Ag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6221509A1 (de) 2016-11-03 2018-05-03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Selbsttätig anpassender Fahrzeugsitz
DE102018109641A1 (de) 2018-04-23 2019-10-24 Adient Engineering and IP GmbH Fahrzeugsitz
DE102018214399A1 (de) * 2018-08-27 2020-02-27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Verstellelement für einen Fahrzeugsitz
DE102019100756A1 (de) * 2019-01-14 2020-07-16 A. Monforts Textilmaschinen Gmbh & Co. Kg Vorrichtung zum Behandeln einer Warenbahn
DE102019207649A1 (de) * 2019-05-24 2020-11-26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passiv aktuierten adaptiven Strukture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77158A1 (en) * 2004-03-17 2005-09-21 C.R.F. Societa' Consortile per Azioni Vehicle seat cushion, and method of forming such a cushion
DE102005054125B3 (de) * 2005-11-14 2007-05-16 Grammer Ag Personensitz mit zwischen Vorder- und Rückwand angeordneten Streben
EP2000056A1 (de) * 2007-06-06 2008-12-10 Klöber GmbH Flexible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Arbeitsstuhl
CN101370689A (zh) * 2005-11-11 2009-02-18 飞歌电缆Lda公司 带有可调节侧向支撑件的支撑元件
DE102007054257A1 (de) * 2007-11-14 2009-05-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einem gebogenen, elastischen Abschnitt
CN101837750A (zh) * 2009-03-11 2010-09-22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916411A1 (de) 1999-04-01 2000-11-16 Leif Kniese Dynamischer Hebel zur Verbesserung der Kraftübertragung
EP1693248B1 (de) * 2005-02-16 2008-02-06 Volker Wilhelm Eysing Stützelement
JP4125306B2 (ja) * 2005-06-06 2008-07-30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シート構造
ITBO20060090A1 (it) * 2006-02-10 2007-08-11 Ferrari Spa Sedile per un veicolo sportivo con contenimento laterale.
DE102009033883A1 (de) 2009-07-20 2011-01-27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einer Rückenlehne, die eine stützende Strebenstruktur aufweist
DE102010054651A1 (de) * 2010-12-15 2012-06-21 Fachhochschule Kaiserslautern Kopfstütze zum Schutz der Halswirbelsäule
DE102011016959A1 (de) * 2011-04-13 2012-10-18 Sitech Sitztechnik Gmbh Kopfstütze mit einer autoreaktiven Gerüststruktur
US9527421B2 (en) * 2014-01-10 2016-12-2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Electro-active polymer actuators for vehicle seating applications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1577158A1 (en) * 2004-03-17 2005-09-21 C.R.F. Societa' Consortile per Azioni Vehicle seat cushion, and method of forming such a cushion
CN101370689A (zh) * 2005-11-11 2009-02-18 飞歌电缆Lda公司 带有可调节侧向支撑件的支撑元件
DE102005054125B3 (de) * 2005-11-14 2007-05-16 Grammer Ag Personensitz mit zwischen Vorder- und Rückwand angeordneten Streben
EP2000056A1 (de) * 2007-06-06 2008-12-10 Klöber GmbH Flexible Rückenlehne für einen Arbeitsstuhl
DE102007054257A1 (de) * 2007-11-14 2009-05-20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Fahrzeugsitz mit einem gebogenen, elastischen Abschnitt
CN101837750A (zh) * 2009-03-11 2010-09-22 Gm全球科技运作股份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6915B (zh) 2017-11-07
EP2760701A1 (de) 2014-08-06
DE102011114622A1 (de) 2013-04-04
US20140210247A1 (en) 2014-07-31
US9815391B2 (en) 2017-11-14
WO2013045001A1 (de) 2013-04-04
EP2760701B1 (de) 2016-11-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26915A (zh) 带有由自动反应式的支架结构构成的侧部的车辆座椅
ES2552689T3 (es) Superficie confortable para asiento
CN103459199B (zh) 带有自动反应式支架结构的头枕
KR102433495B1 (ko) 자세 유지구
CN104203050A (zh) 双层头枕、身体支撑结构以及支撑使用者颅骨的方法
CA2795915A1 (en) Seating structure with a contoured flexible backrest
CN1006521B (zh) 椅子
US20180022248A1 (en) Armrest
CN105599655A (zh) 车辆座椅
JP2016084009A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202641432U (zh) 立席型的座椅装置
CN106379205B (zh) 车辆座椅机构和车辆
CN102114792B (zh) 具有增加的就座舒适度的车辆座椅
CN104010875B (zh) 交通工具座椅
CN204547857U (zh) 一种基于聚氨酯缓冲材料的安全舒适型汽车座椅
CN213786094U (zh) 一种有助于学生修正坐姿的座椅
KR20150064713A (ko) 의자용 쿠션 및 의자
CN205573693U (zh) 一种汽车座椅腰垫
KR100935441B1 (ko) 자전거 안장
CN212521276U (zh) 一种自适应椅背支撑装置
CN102871404A (zh) 一种折叠沙发
CN108883716A (zh) 车用座椅
CN102133013B (zh) 一种多功能羽绒靠毯
KR100999077B1 (ko) 척추에 가해지는 하중의 분산을 위한 좌석
CN110077300B (zh) 椅垫和椅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