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21721A -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21721A
CN103821721A CN201410050509.7A CN201410050509A CN103821721A CN 103821721 A CN103821721 A CN 103821721A CN 201410050509 A CN201410050509 A CN 201410050509A CN 103821721 A CN103821721 A CN 1038217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ction port
flow distribution
compression set
cylinder
distribution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5050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津政雄
郭宏
吴多更
王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Midea Toshiba Compressor Corp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Meizhi Compress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5050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821721A/zh
Publication of CN1038217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217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压缩装置包括:具有第一压缩腔和第一吸气孔的第一气缸;具有第二压缩腔和第二吸气孔的第二气缸;中隔板,中隔板内具有分流腔和隔板吸气孔,分流腔与第一和第二吸气孔连通,分流腔的截面积比隔板吸气孔的截面积大;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偏心轴;主轴承和副轴承;以及设在分流腔内的分流板。根据本发明的压缩装置,由于分流腔的气体通道面积比隔板吸气孔大,从隔板吸气孔进入可通过分流板分流到第一和第二吸气孔之间,通过两个分流通道的吸气的压力损失会减小,且分流板会降低两个压缩腔中产生的吸气干涉。由此增加压缩腔的吸气效率。

Description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设备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用于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包括所述压缩装置的旋转式压缩机、以及包括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制冷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双缸旋转式压缩机为了防止2个压缩腔之间生成的吸气干涉、带来吸气效率降低,通常采用在2个压缩腔中配备独立的吸气管,将吸入气体在容量大的储液器内部进行分流的方法,见专利文献1(JPA2011179394,多缸压缩机)所示。
但是,近年来,通过采用内径较大的1个吸气管,减少吸气阻力,同时改善压缩机效率和成本的方法在一部分旋转式压缩机中有采用。该单吸气管式的方法,例如专利文献2(JPU1987108589,旋转式压缩机)、专利文献3(JPA1997250477,旋转式压缩机)所示。但单吸气管式在2个压缩腔之间会产生吸气的干涉,产生压缩腔的吸气量会减少的课题。该课题通过图13进行説明。
压缩腔在活塞1转之间,随着单位时间(t)吸气量(V)会有所变化。双缸方式中2个活塞的相位角度为180度,所以活塞1转间2个压缩腔的V/t相等只是一瞬间,其它活塞的旋转角度的话2个压缩腔之间的V/t是不同的。
符号A和B分别代表压缩腔A和压缩腔B、符号1、2、3表示各压缩腔的代表性的活塞位置。另外,G为从隔板吸气孔开始向2个压缩腔的气体移动,g为2个压缩腔间产生的吸气干渉、压缩腔A的气体向压缩腔B移动,或者表示其相反的情况。
在图13中、行程1为各压缩腔的V/t平衡的瞬间。即V/t(A)=V/t(B)所以压缩腔A和压缩腔B之间不会产生干涉。行程2相对于压缩腔A增加吸入的行程,为压缩腔B吸入完成的行程。即、Vt(A)>>Vt(B)所以从隔板吸气孔(G)出来的大部分气体流入压缩腔A中、而且、压缩腔B内部气体的一部分(g)流出到压缩腔A中。行程3为与行程2相反的条件,所以,从隔板吸气孔(G)出来的大部分气体流入到压缩腔B中、另外、压缩腔A的内部气体的一部分(g)流出到压缩腔B中。
该行程2和3是2个压缩腔間产生的吸气干涉。由于该吸气干涉,2个压缩机同样降低了吸气效率,导致制冷量下降。该现象,在活塞每一转的时候都会发生,所以电机旋转速度较大的120rps时,制冷量下降会更加显著。
作为该课题的对策,专利文献4(CN1026445942,双缸旋转式压缩机)考虑了在压缩腔的吸入回路中追加分流板。通过分流板的追加2个压缩腔吸气孔的距离会扩大,所以吸入气体干渉会减小。但专利文献4中的课题是由于分流板对各压缩腔的吸气供应量会减少,所以防止制冷量下降的效果不充分。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大容量分流腔的采用和分流板的设计改善解决上述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即以往单吸气式的双缸旋转式压缩机由于两个压缩腔的吸气干涉和吸气通道面积不足,造成两个压缩腔的吸气量减少,压缩机的制冷量下降。
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压缩装置的旋转式压缩机。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具有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制冷循环系统。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包括: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内具有第一压缩腔和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第一吸气孔;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内具有第二压缩腔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第二吸气孔;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之间,所述中隔板内具有分流腔和隔板吸气孔,所述分流腔与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连通,所述隔板吸气孔连通所述分流腔和所述中隔板的外周面,在气流流动方向上所述分流腔的截面积比所述隔板吸气孔的截面积大;分别可旋转地设在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内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分别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内的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所述第一滑片和所述第二滑片的内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止抵;驱动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偏心轴;主轴承和副轴承,所述主轴承和所述副轴承分别设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底部;以及分流板,所述分流板设在所述分流腔内以对所述隔板吸气孔内的气体向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内分流。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装置,通过在中隔板内的隔板吸气孔分别与第一吸气孔和第二吸气孔之间分别设置了气体通道面积比隔板吸气孔大的分流腔,这样从隔板吸气孔进入分流腔的气体可以通过分流板分流到第一吸气孔和第二吸气孔之间,由此,通过分流板分割为两部分的气体通道会变大,所以通过两个分流通道的吸气的压力损失会减小。而且,分流板会降低两个压缩腔中产生的吸气干涉。由于这两个叠加效果,压缩腔的吸气效率会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贯通窗,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分别通过所述贯通窗与所述分流腔流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分别具有朝向所述分流腔倾斜的斜面。由此可以将分流腔的容积实现最大化。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腔形成为矩形体形状。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腔的远离所述隔板吸气孔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向内凹入的凹槽,所述分流板上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
可选地,所述凹槽形成为从内到外尺寸逐渐变大的锥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板倾斜地设在所述分流腔内。
可选地,所述分流板形成为板状体,所述分流板的两边分别止抵在所述分流腔的两个对角边处。
可选地,所述分流板形成为板状体,所述分流板的两边分别止抵在所述分流腔的两个所述贯通窗的边缘处。
可选地,所述分流板为厚度为0.2-0.5mm的钢板。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板水平地设在所述分流槽内。
可选地,所述分流板包括:水平设置的中心板;以及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分别设在所述中心板的两端且沿相反方向垂直延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分流板与所述隔板吸气孔的内端之间具有间隙,在沿所述隔板吸气孔的轴向方向上、所述间隙的宽度为所述隔板吸气孔的内径的0.2-1倍。
可选地,所述分流板上远离所述凸起的一侧设有切口。
可选地,所述分流板上远离所述凸起的一侧设有两个限位部,其中所述切口位于所述两个限位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隔板的厚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厚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所述中隔板的材料为粉末合金。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排气管,所述壳体的下部具有吸气管;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所述压缩装置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隔板吸气孔与所述吸气管连通;以及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压缩装置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排气管相连;蒸发器,所述蒸发器通过膨胀阀与所述冷凝器相连;储液器,所述储液器与所述蒸发器相连,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储液器相连。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示意图,其中示出了旋转式压缩机的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剖视图;
图3是图2中的X-X向截面;
图4是图2中的Y-Y向截面;
图5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压缩装置中两个压缩腔的吸入作用的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所示的压缩装置的中隔板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所示的中隔板的截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分流板的示意图;
图9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分流板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的分流板和中隔板的组装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再一个实施例的压缩装置的中隔板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所示的中隔板的截面图;
图13是现有技术的压缩装置中的示意图,其中显示了两个压缩机吸入作用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旋转式压缩机1;壳体2;排气管3;吸气管25;偏心轴40;
压缩装置4;电机5;
储液器6;垂直管6A;冷凝器7;膨胀阀8;蒸发器9;
第一气缸10A;第二气缸10B;第一吸气孔11A;第二吸气孔11B;
第一压缩腔12A;第二压缩腔12B;
中隔板20;隔板吸气孔23;分流腔30;锥槽32;贯通窗35;
分流板50;凸起50a;切口50b;限位部50c;中心板53a;侧板53b;
主轴承70;副轴承75;
第一活塞80A;第二活塞80B;第一滑片82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4,包括:第一气缸10A、第二气缸10B、中隔板20、第一活塞80A和第二活塞80B、第一滑片82A和第二滑片、驱动第一活塞80A和第二活塞80B的偏心轴40、主轴承70和副轴承75、以及分流板50。
如图2和图3所示,第一气缸10A内具有第一压缩腔12A和与第一压缩腔12A连通的第一吸气孔11A,第二气缸10B内具有第二压缩腔和与第二压缩腔连通的第二吸气孔11B。中隔板20设在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之间,可选地,中隔板20的厚度分别大于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的厚度。可选地,中隔板20的材料为粉末合金,即中隔板20使用粉末合金冲压成型,所以分流腔30不用进行机械加工。中隔板20内具有分流腔30和隔板吸气孔23,分流腔30与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连通,隔板吸气孔23连通分流腔30和中隔板20的外周面,在气流流动方向上分流腔30的截面积比隔板吸气孔23的截面积大。
第一活塞80A和第二活塞80B分别可旋转地设在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内,第一滑片82A和第二滑片分别可移动地设在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内的,第一滑片82A和第二滑片的内端分别与第一活塞80A和第二活塞80B止抵。主轴承70和副轴承75分别设在第一气缸10A的顶部和第二气缸10B的底部,分流板50设在分流腔30内以对隔板吸气孔23内的气体向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内分流。
通过在中隔板20内的隔板吸气孔23分别与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之间分别设置了气体通道面积比隔板吸气孔23大的分流腔30,这样从隔板吸气孔23进入分流腔的气体可以通过分流板50分流到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之间,由此,通过分流板50分割为两部分的气体通道会变大,所以通过两个分流通道的吸气的压力损失会减小。而且,分流板50会降低两个压缩腔中产生的吸气干涉。由于这两个叠加效果,压缩腔的吸气效率会增加。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如图2所示,分流腔30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贯通窗35,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分别通过贯通窗35与分流腔30流通。优选地,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分别具有朝向分流腔30倾斜的斜面。由此可以将分流腔30的容积实现最大化。
如图2和图3所示,分流腔30形成为矩形体形状。优选地,分流腔30的远离隔板吸气孔23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向内凹入的凹槽32,分流板50上具有与凹槽32配合的凸起50a,由此可以将分流板50固定在分流腔30内。优选地,凹槽32形成为从内到外尺寸逐渐变大的锥槽,例如为圆锥槽。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流板50倾斜地设在分流腔30内。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分流板50形成为板状体,分流板50的两边分别止抵在分流腔30的两个对角边处。或者可选地,分流板50形成为板状体,分流板50的两边分别止抵在分流腔30的两个贯通窗35的边缘处。优选地,分流板50为厚度为0.2-0.5mm的钢板。
如图9-图10所示,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内,分流板50水平地设在分流腔30内。具体地,分流板50包括:水平设置的中心板53a以及两个侧板53b,两个侧板53b分别设在中心板53a的两端且沿相反方向垂直延伸出。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分流板50与隔板吸气孔23的内端之间具有间隙,在沿隔板吸气孔23的轴向方向上、间隙的宽度为隔板吸气孔23的内径的0.2-1倍。可选地,分流板50上远离凸起50a的一侧设有切口50b,由此可以查看分流板50和隔板吸气孔23的间隙。进一步地,分流板50上远离凸起50a的一侧设有两个限位部50c,其中切口50b位于两个限位部50c之间。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1,包括壳体2、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压缩装置4、以及电机5。如图1所示,壳体2的顶部具有排气管,壳体2的下部具有吸气管,其中隔板吸气孔23与吸气管连通,电机5设在壳体2内且位于压缩装置4的上方。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可广泛采用于家用空调、商用空调、或者热水器、制冷设备等。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实施例的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包括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旋转式压缩机1、储液器6、冷凝器7、膨胀阀8和蒸发器9,如图1所示,冷凝器7与排气管相连,蒸发器9通过与冷凝器7相连,储液器6与蒸发器9相连,吸气管25与储液器6相连。
下面将参考图1-图12详细描述根据本发明多个实施例的压缩装置4、旋转式压缩机1、以及制冷循环系统。
实施例1,
图1为本发明双缸旋转式压缩机1的内部构造以及包括本压缩机的制冷循环系统的结构。双缸旋转式压缩机1在壳体2的下部配置了压缩装置4、其上部配置了电动的电机5、各自的外周固定在壳体2的内径处。
从密封的壳体2的排气管3排出的高压气体通过冷凝器7、膨胀阀8、进一步通过蒸发器9成为低压气体,到达储液器6。之后,低压气体通过连接中隔板20外周的吸气管25流入到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中。被压缩的高压气体排出到壳体2中。该冷媒循环系统称为制冷循环装置。
图2为压缩装置4的截面图、表示其详细情况。压缩装置4具有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两个气缸、他们与主轴承70和副轴承75一起固定在中隔板20上。因此,两个气缸与中隔板20的上下平面紧密连接,分别构成第一压缩腔12A和第二压缩腔12B。压缩装置4的主轴承70的外周固定在壳体2上。实施例1中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的排量相同,中隔板20的厚度比上述气缸的厚度大。而且,中隔板20加厚的话,吸气管25的径可以增加,所以对于压缩腔的吸入功率是有利的,但偏心轴40的轴间距离会增加,对于轴刚性是不利的,成本也会变高。
第一压缩腔12A和第二压缩腔12B分别内置了第一活塞80A和第二活塞80B。另外,第一滑片82A和第二滑片(无图示)收纳在上次的两个气缸中。偏心轴40滑动支撑在主轴承70和副轴承75的内径处,对两个活塞进行公转驱动。
第一气缸10A和第二气缸10B中分别具备的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是分别对第一压缩腔12A和第二压缩腔12B、中隔板20中具备的分流腔30开口的斜槽。实施例1的分流腔30为四边形、具有对上下平面开口的贯通窗35。上述两个气缸吸气孔对这些贯通窗35开口。
隔板吸气孔23加工为对中隔板20的外周和分流腔30开口。该隔板吸气孔23连接了吸气管25、在壳体2的外侧连接了储液器6的垂直管6A。另外分流腔30中、长方形的分流板50在分流腔30的对角线上,或者与贯通窗35倾斜固定。分流板50的中央具备的凸起50a(如图8)、嵌入分流腔30中加工的圆锥槽32中,切实固定分流板50。
图3表示图2的X-X截面、表示第一压缩腔12A和第一吸气孔11A的详细情况。另外,分流腔30和隔板吸气孔23用虚线表示。但是分流板50无图示。图2和图3表示:从吸气管25吸入的低压气体流动到分流腔30中,其后、通过分流板50分别分流到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中。
图4为图2的Y-Y截面。平板的分流板50为倾斜通过分流腔30的两个内角进行固定,另外,凸起50a嵌入圆锥槽32中。并且、图4中分流板50的中心与吸气管25的中心一致、分流腔30均等地分成两个气体通道,从吸气管25流出的低压气体分流到第一吸气孔11A和第二吸气孔11B中。在此、分流板50的倾斜方向可以在左侧或右侧。
另外、图4表示相对于吸气管25(圆形)的气体通道面积(As)、分流腔30(四边形)的气体通道面积(Ab)较大。这是本发明的重要特点。举一个例子,估算Ab和As的比率(Ab/As)。考虑隔板吸气孔23的内径和中隔板20的厚度差、吸气管25的板厚(但这些值与中隔板厚度没有关系,为一定的)、中隔板20的厚度为15~20mm的话、Ab/As为2.3~1.5。即,根据中隔板20的厚度Ab/As的比率有变化,但Ab和As的差值是分流腔30的容积扩大,表示两个分流回路的通道面积增加。
进一步、通过将分流板50斜置,分流板50的棱线为最大、如后所述,分流板50的分流灵敏度会提高,压缩腔的吸气效率会改善。比如、与将分流板50配置成与分流腔30平行的图10的设计相比的话,上述说明就比较好理解了。
另外、如图2所示,分流板50的后端和隔板吸气孔23或者吸气管25的先端之间的间隙(C)需要优化。间隙(C)小的话,分流板会变长,所以两个压缩腔间的吸气干涉是有利的。但对两个压缩腔的气体通道会变窄,所以分流灵敏度会变差。另一方面、间隙(C)大的话,对分流灵敏度来说是有利的,但吸气干涉会增加。这些吸气干涉和分流灵敏度根据电机旋转速度有变化、但实验结果发现,间隙(C)的最佳值为隔板吸气孔23内径的0.2~1.0倍的范围。
这些综合效果根据图5进行说明。符号与上述([0006]及图13)的说明一样,A和B分别表示第一压缩腔12A和第二压缩腔12B、符号2、3表示各压缩腔的吸气干涉为最大时的第一活塞80A和80B的公转位置。G为从隔板吸气孔向两个压缩腔的气体移动。气体吸气量(V)/单位时间(t)表示为Vt。另外,两个压缩腔间追加了分流板50。
行程2相对于压缩腔A增加吸入的行程、处于压缩腔B终止吸入的行程。即Vt(A)?Vt(B)所以从隔板吸气孔(G)出来的大多数气体会流到压缩腔A中。但是、由于分流板50的效果压缩腔B的内部气体不能流到压缩腔A中。行程3为与行程2相反的条件、所以从隔板吸气孔(G)出来的大多数气体流到压缩腔中。但是、由于分流板50的效果压缩腔A的内部气体不能移动到压缩腔B中。
分流板50相关的行程2和3、通过偏心轴40的一转分别产生一次,所以,特别是与电机高速旋转成正比,气体流动会频繁产生切换。相对于这样频繁的气流切换,分流腔30的通道面积较大,另外,分流板50的棱线较长的本发明是有利的。即,各分流回路的通道面积越大,回路阻力就越小,各压缩腔的气体吸气效率就会增加,所以可以改善以往制冷量降低的课题。
接下来、图6为中隔板20的平面图、图7为其截面图。分流腔30为四边形、所以作为材料使用粉末合金的话分流腔30可以通过冲压工序成型,其后,通过烧结工序和水蒸气处理(封孔处理)完成。本发明的特点是分流腔30从中隔板20的平面部分开始形成、所以分流腔30的宽度(W)可以比隔板吸气孔23的内径(D)大,并且分流腔30的设计自由度也可以扩大。而且、与以往一样、隔板吸气孔23的加工从中隔板20的外周开始进行。其延长线上的圆锥槽32也同时加工。
图8是实施例1中可以使用的分流板的设计案例。它们是厚度为0.2~0.5mm左右的钢板就可以。但为了防止安装到分流腔30后的松动,建议使用弹簧钢钢板(SUP材)利用其弹性。分流板50是图2説明的形式。限位部50c不会妨碍从吸气管25出来的气体流动、可以防止分流板50的松动。分流板51通过追加切口50b、来查看分流板50的后端和隔板吸气孔23的间隙(C)。
实施例1揭示的技术内容在壳体内压力为低压侧的双缸旋转式压缩机中也可以采用。这时,同样地在中隔板中配置吸气管或者隔板吸气孔、对壳体的内部开口。其结果表明本发明的效果可以承继。
实施例2
图9和图10所示实施例2是对分流腔30安装分流板的方法为水平放置的形式。图9所示分流板53由中心板53A及其两侧弯成直角的侧板53b构成的。图10为分流板53的组装图。分流腔30的中央,中心板53A是水平的、从隔板吸气孔23向分流腔30流出的气体通过中心板53A上下分流向第一吸气孔11A和11b流出。另外,实施例1所示的限位部50c可以追加到分流板53的后端。就这样,分流板53的设计和分流腔30的组装方法按本发明的主旨可以进行种种变形。
实施例3
如图11和图12所示实施例3中、中隔板26的材料为铸件,铸造后进行机械加工。图11和图12分别为中隔板26的平面图和截面图。实施例3中、分流板54也与中隔板26是一体的。与实施例1相比,分流腔38的设计要稍微改一下。比如,分流腔38和分流板54可铣出。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9)

1.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内具有第一压缩腔和与所述第一压缩腔连通的第一吸气孔;
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内具有第二压缩腔和与所述第二压缩腔连通的第二吸气孔;
中隔板,所述中隔板设在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之间,所述中隔板内具有分流腔和隔板吸气孔,所述分流腔与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连通,所述隔板吸气孔连通所述分流腔和所述中隔板的外周面,在气流流动方向上所述分流腔的截面积比所述隔板吸气孔的截面积大;
分别可旋转地设在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内的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
分别可移动地设在所述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内的第一滑片和第二滑片,所述第一滑片和所述第二滑片的内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止抵;
驱动所述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的偏心轴;
主轴承和副轴承,所述主轴承和所述副轴承分别设在所述第一气缸的顶部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底部;以及
分流板,所述分流板设在所述分流腔内以对所述隔板吸气孔内的气体向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内分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腔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具有贯通窗,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分别通过所述贯通窗与所述分流腔流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吸气孔和所述第二吸气孔分别具有朝向所述分流腔倾斜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腔形成为矩形体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腔的远离所述隔板吸气孔的一侧表面上形成有向内凹入的凹槽,所述分流板上具有与所述凹槽配合的凸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形成为从内到外尺寸逐渐变大的锥槽。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倾斜地设在所述分流腔内。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形成为板状体,所述分流板的两边分别止抵在所述分流腔的两个对角边处。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形成为板状体,所述分流板的两边分别止抵在所述分流腔的两个所述贯通窗的边缘处。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为厚度为0.2-0.5mm的钢板。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水平地设在所述分流槽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包括:
水平设置的中心板;以及
两个侧板,所述两个侧板分别设在所述中心板的两端且沿相反方向垂直延伸出。
13.根据权利要求7-12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与所述隔板吸气孔的内端之间具有间隙,在沿所述隔板吸气孔的轴向方向上、所述间隙的宽度为所述隔板吸气孔的内径的0.2-1倍。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上远离所述凸起的一侧设有切口。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上远离所述凸起的一侧设有两个限位部,其中所述切口位于所述两个限位部之间。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的厚度分别大于所述第一气缸和所述第二气缸的厚度。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隔板的材料为粉末合金。
18.一种旋转式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顶部具有排气管,所述壳体的下部具有吸气管;
根据权利要求1-17任一项所述的一种旋转式压缩机的压缩装置,所述压缩装置设在所述壳体内,所述隔板吸气孔与所述吸气管连通;以及
电机,所述电机设在所述壳体内且位于所述压缩装置的上方。
19.一种制冷循环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旋转式压缩机;
冷凝器,所述冷凝器与所述排气管相连;
蒸发器,所述蒸发器通过膨胀阀与所述冷凝器相连;
储液器,所述储液器与所述蒸发器相连,所述吸气管与所述储液器相连。
CN201410050509.7A 2014-02-13 2014-02-13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Pending CN1038217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0509.7A CN103821721A (zh) 2014-02-13 2014-02-13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50509.7A CN103821721A (zh) 2014-02-13 2014-02-13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21721A true CN103821721A (zh) 2014-05-28

Family

ID=507569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50509.7A Pending CN103821721A (zh) 2014-02-13 2014-02-13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82172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1166A (zh) * 2014-07-04 2014-10-29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双缸压缩机和具有其的空调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2930A (ja) * 2007-09-07 2009-03-26 Toshiba Carrier Corp 2気筒回転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062931A (ja) * 2007-09-07 2009-03-26 Toshiba Carrier Corp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235984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shiba Carrier Corp 2気筒回転式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086869A (zh) * 2009-12-07 2011-06-08 Lg电子株式会社 回转压缩机
CN102644594A (zh) * 2011-02-16 2012-08-2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缸式旋转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3717356U (zh) * 2014-02-13 2014-07-1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062930A (ja) * 2007-09-07 2009-03-26 Toshiba Carrier Corp 2気筒回転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062931A (ja) * 2007-09-07 2009-03-26 Toshiba Carrier Corp 回転式圧縮機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2009235984A (ja) * 2008-03-27 2009-10-15 Toshiba Carrier Corp 2気筒回転式圧縮機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2086869A (zh) * 2009-12-07 2011-06-08 Lg电子株式会社 回转压缩机
CN102644594A (zh) * 2011-02-16 2012-08-22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双缸式旋转压缩机及其控制方法
CN203717356U (zh) * 2014-02-13 2014-07-16 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21166A (zh) * 2014-07-04 2014-10-29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双缸压缩机和具有其的空调
CN104121166B (zh) * 2014-07-04 2016-08-31 广东美芝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双缸压缩机和具有其的空调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38138B2 (en)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with a refrigerant circuit
US10605492B2 (en)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CN203272136U (zh) 单缸多级压缩机
CN102900669B (zh) 旋转式双级压缩机
US9004888B2 (en) Rotary compressor having discharge groove to communicate compression chamber with discharge port near vane groove
JP6402648B2 (ja) ベーン型圧縮機
CN102338088B (zh) 压缩机
CN204646670U (zh) 压缩机
CN106438362A (zh) 车用旋转式压缩机及具有该压缩机的车用空调系统
CN103644119A (zh) 电动机构和压缩机
JP2011190777A (ja) シングルスクリュー圧縮機及びこのシングルスクリュー圧縮機を搭載した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N103807175B (zh) 双转子两级增焓压缩机、空调器和热泵热水器
CN203717356U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US11598338B2 (en) Compressor
CN103821721A (zh) 旋转式压缩机及其压缩装置、制冷循环系统
WO2018199061A1 (ja) 内部中圧型2段圧縮コンプレッサ
CN105339666B (zh) 多级压缩机及冷冻循环装置
CN105805014B (zh) 多缸旋转压缩机
CN202326241U (zh) 转子涡旋组合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5909498B (zh) 二级冲程式旋转压缩机
CN103062054A (zh) 转子涡旋组合式压缩机及具有其的空调系统
CN109477483B (zh) 电动压缩机
CN104929933A (zh) 旋转式压缩机
CN102644597A (zh) 双缸式旋转压缩机
JP2015113731A (ja) 気体圧縮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8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