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12301A - 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12301A
CN103812301A CN201310535106.7A CN201310535106A CN103812301A CN 103812301 A CN103812301 A CN 103812301A CN 201310535106 A CN201310535106 A CN 201310535106A CN 103812301 A CN103812301 A CN 103812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spring
annulus
trt
blast furna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3510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古河宪一
山田健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12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123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5/00Generators with reciprocating, oscillating or vibrating coil system, magnet, armature or other part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2213/00Specific aspec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nd not covered by codes H02K2201/00 - H02K2211/00
    • H02K2213/09Machine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esence of elements which are subject to variation, e.g. adjustable bearings, reconfigurable windings, variable pitch ventila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 General Electrical Machinery Utilizing Piezoelectricity, Electrostriction Or Magnetostric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即使在共振频率与期望的值产生了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调整该偏移的发电装置。本发明的发电装置(100)包括:壳体(20);永磁体(31),其以能够沿着磁化方向位移的方式设置;线圈(40),其以与永磁体分开且围在永磁体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线圈保持部(50),其以使线圈能够沿着磁化方向相对于永磁体相对地位移的方式保持线圈;一对板簧(60U、60L),具有用于将壳体和线圈保持部连结起来的多个第1弹簧部(64)、用于将线圈保持部和永磁体连结起来的多个第2弹簧部(65);以及调整第1弹簧部的弹簧常数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和调整第2弹簧部的弹簧常数的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中的至少一者。

Description

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研究出一种将振动能转换成电能来发电的发电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发电装置构成为使用沿着上下方向配置于相同轴线上的螺旋弹簧来使装置主体振动。利用该振动来使设于装置主体的内部的磁体相对于线圈相对地移动,从而在线圈中产生伴随电磁感应的电压。
在这样的发电装置中,为了获得期望的共振频率,追加压铁,或者改变螺旋弹簧、线圈等。然而,一旦在组装发电装置之后,在发电装置的共振频率产生了偏移的情况下,为了调整该偏移而需要复杂的作业。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6054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以往的问题点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共振频率与期望的值产生了偏移的情况下、也能够容易且可靠地调整该偏移的发电装置。
这样的目的是通过以下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技术方案(11)而实现的。
(1)一种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发电装置包括:壳体;磁体,其以能够沿着磁化方向位移的方式设于该壳体的内侧;线圈,其以与该磁体分开且围在该磁体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保持部,其设于上述磁体与上述壳体之间,用于以使上述线圈能够沿着上述磁化方向相对于上述磁体相对地位移的方式保持上述线圈;一对板簧,该一对板簧以至少隔着上述磁体、上述线圈以及上述保持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且在该一对板簧上固定有上述磁体和上述保持部,上述一对板簧具有用于将上述壳体和上述保持部连结起来的多个第1弹簧部、用于将上述保持部和上述磁体连结起来的多个第2弹簧部;以及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和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中的至少一者,该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第1弹簧部的弹簧常数,该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第2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2)根据上述(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各板簧包括:第1环状部;第2环状部,其以与上述第1环状部同轴的方式设于比该第1环状部靠内侧的位置,且借助上述第1弹簧部与上述第1环状部相连结;以及第3环状部,其以与上述第2环状部同轴的方式设于比该第2环状部靠内侧的位置,且借助上述第2弹簧部与上述第2环状部相连结,上述壳体固定于第1环状部,上述保持部固定于上述第2环状部,上述磁体固定于上述第3环状部。
(3)根据上述(2)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多个第1弹簧部包括配置于以上述第3环状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位置的第1弹簧部,上述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构成为能够统一调整被配置于上述旋转对称的位置的第1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4)根据上述(2)或(3)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包括用于对上述第1弹簧部的靠上述第1环状部那一侧的端部进行夹持的夹持部,通过改变该夹持部对上述第1弹簧部的端部进行夹持的夹持部位,从而调整上述第1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5)根据上述(4)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夹持部位的改变是通过使上述一对板簧以上述第3环状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壳体相对地旋转而进行的。
(6)根据上述(5)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该发电装置包括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用于进行使上述一对板簧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相对旋转的操作。
(7)根据上述(4)~(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夹持部与上述壳体形成为一体。
(8)根据上述(2)~(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包括用于调整上述一对板簧的上述第3环状部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的调整部,通过利用该调整部来改变上述分开距离,能够调整上述第2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9)根据上述(8)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调整部包括:间隔件,其固定于上述一对板簧中的一个板簧的上述第3环状部;调整构件,其用于调整该间隔件与上述磁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弹性体,其设于上述间隔件与上述磁体之间。
(10)根据上述(9)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利用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形成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为该发电装置的发电频率的5倍以上。
(11)根据上述(9)或(10)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上述弹性体是弹簧垫圈或波形垫圈。
采用本发明的发电装置,能够通过简单的操作来容易且可靠地调整共振频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发电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电装置所具有的装置主体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中的A-A剖视图(是图2所示的装置主体的纵剖视图)。
图4是图2所示的装置主体所具有的板簧的俯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共振频率的偏移所造成的影响的图。
图6是表示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立体图)。
图7是表示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立体图)。
图8是表示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俯视图)。
图9是表示图4所示的板簧所具有的第1弹簧部的应力分布的图(其中,图9的(a)是表示第1弹簧部整体的图,图9的(b)是表示第1弹簧部的端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10是用于说明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作用的图。
图11是表示操作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2是表示操作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13是图12中的B-B剖视图(是表示操作机构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图14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立体图)。
图15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立体图)。
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俯视图)。
图1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作用的图。
图18是表示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立体图)。
图19是表示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纵剖视图)。
图20是用于说明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作用的图。
图21是用于说明第2弹簧部的弹簧常数的变化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所示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说明本发明的发电装置。
第1实施方式
首先,说明本发明的发电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发电装置的第1实施方式的立体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发电装置所具有的装置主体的分解立体图,图3是图1中的A-A剖视图(是图2所示的装置主体的纵剖视图),图4是图2所示的装置主体所具有的板簧的俯视图,图5是用于说明共振频率的偏移所造成的影响的图,图6~图8是表示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图9是表示图4所示的板簧所具有的第1弹簧部的应力分布的图(其中,图9的(a)是表示第1弹簧部整体的图,图9的(b)是表示第1弹簧部的端部附近的放大图),图10是用于说明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作用的图,图11和图12是表示操作机构的结构的图,图13是图12中的B-B剖视图(是表示操作机构的结构的纵剖视图)。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图3、图6以及图13中的上侧称作“上”或“上方”,将图1~图3、图6以及图13中的下侧称作“下”或“下方”。另外,将图7中的上侧称作“下”或“下方”,将图7中的下侧称作“上”或“上方”。另外,将图4、图8和图10~图12中的纸面近前侧称作“上”或“上方”,将图4、图8和图10~图12中的纸面进深侧称作“下”或“下方”。
图1和图2所示的发电装置100包括:装置主体1;固定部件(未图示),其用于将该装置主体1固定于例如振动体等基体;以及连接器11,其以自装置主体1向侧方突出的方式设置,用于与外部装置相连接。
如图3所示,装置主体1包括:壳体20;以及发电部10,其以能够沿图3的上下方向振动的方式保持在壳体20内。该发电部10包括:一对对置的上侧板簧60U和下侧板簧60L;磁体组装体30,其固定于上述上侧板簧60U与下侧板簧60L之间,具有永磁体31;线圈40,其以围在永磁体31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以及线圈保持部50,其用于保持线圈40。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侧板簧60U和下侧板簧60L具有相同构造。
壳体20
如图2和图3所示,壳体20包括:罩21;基座(支承板)23,其在上表面(一个面)侧支承发电部10;以及筒状部22,其以包围发电部10的方式设于罩21与基座23之间。
罩21呈圆盘状,沿着其外周缘部形成有朝向下方突出的圆环状(环状)的肋211。沿着该肋211的内周侧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6个孔缘212。在各孔缘212上形成有通孔212a。另外,在罩21的比肋211靠内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向上方凹入形成的凹部(退让部)214。发电部10在振动时位于(退避到)该凹部214内,从而防止发电部10与罩21相接触。
筒状部22呈圆筒状,其外径与罩21的外径大致相等。在将发电部10和壳体20组装起来的状态(以下,将该状态称作“组装状态”。)下,发电部10的对发电做贡献的主要部分位于筒状部22的内侧。
另外,在筒状部22的内周面的与罩21的孔缘212相对应的位置,沿着筒状部22的高度方向形成有6个孔缘221。在该孔缘221的上端部形成有上侧螺纹孔221a。另外,在上侧板簧60U的外周部(第1环状部61),沿着上侧板簧60U的周向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6个通孔66。
在使上侧板簧60U的外周部位于罩21与筒状部22之间的状态下,将螺纹构件213插入到罩21的通孔212a和上侧板簧60U的通孔66中,并使该螺纹构件213螺纹接合于孔缘221的上侧螺纹孔221a。由此,将上侧板簧60U的外周部固定于罩21和筒状部22。
基座23呈圆盘状,沿着其外周缘部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圆环状(环状)的肋231。沿着该肋231的内周侧以大致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6个孔缘232。在各孔缘232上形成有通孔232a。另外,在基座23的比肋231靠内侧的部分形成有朝向下方凹入形成的凹部(退让部)234。发电部10在振动时位于(退避到)该凹部234内,从而防止发电部10与基座23相接触。
另外,在筒状部22的孔缘221的下端部形成有下侧螺纹孔221b。在使下侧板簧60L的外周部(第1环状部61)位于基座23与筒状部22之间的状态下,将螺纹构件233插入到基座23的通孔232a和下侧板簧60L的通孔66中,并使该螺纹构件233螺纹接合于孔缘221的下侧螺纹孔221b。由此,将下侧板簧60L的外周部固定于基座23和筒状部22。
如图3所示,基座23的下表面(另一个面)230由朝向下方突出的弯曲凸面构成。另外,在基座23的下表面230的中央部形成有凹部235,该凹部235用于固定未图示的吸附部件。
作为构成壳体20(罩21、筒状部22以及基座23)的材料,并没有特别限定,可列举出例如金属材料、陶瓷材料以及树脂材料等,能够使用上述材料中的1种材料或者将上述材料中的两种以上材料组合使用。
壳体20的尺寸并不特别限定,但从使发电装置100小型化(低矮化)的观点考虑,壳体20(基座23)的平均宽度优选为60mm~120mm左右。另外,壳体20的平均高度优选为20mm~50mm左右,更优选为30mm~40mm左右。
通过上侧板簧60U和下侧板簧60L,将发电部10以能够振动的方式保持在该壳体20内。
上侧板簧60U、下侧板簧60L
通过将上侧板簧60U的外周部夹持在罩21与筒状部22之间而固定上侧板簧60U,另外,通过将下侧板簧60L的外周部夹持在基座23与筒状部22之间而固定下侧板簧60L。
各板簧60L、60U由例如铁、不锈钢那样的金属制的薄板材形成,其是整个形状呈圆盘状的构件。如图4所示,各板簧60L、60U从外周侧起依次包括:第1环状部61;第2环状部62,其具有比第1环状部61的内径小的外径;以及第3环状部63,其具有比第2环状部62的内径小的外径。
上述第1环状部61、第2环状部62以及第3环状部63以同轴状设置。另外,第1环状部61和第2环状部62通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6个)第1弹簧部64而连结起来,第2环状部62和第3环状部63通过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3个)第2弹簧部65而连结起来。
在第1环状部61,沿着第1环状部61的周向以大致等间隔(大约为60°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6个通孔66。如图4和图8所示,各通孔66由沿着第1环状部61的周向形成的长孔构成。如上所述,在上侧板簧60U的通孔66中插入有用于与孔缘221的上侧螺纹孔221a螺纹接合的螺纹构件213,另一方面,在下侧板簧60L的通孔66中插入有用于与孔缘221的下侧螺纹孔221b螺纹接合的螺纹构件233。
另外,在第2环状部62,也沿着第2环状部62的周向以大致等间隔(大约为60°的间隔)的方式形成有6个通孔67。另外,在后述的线圈保持部50,沿着线圈保持部50的周向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突出的6个孔缘511。在各孔缘511的上端部形成有上侧螺纹孔511a,在各孔缘511的下端部形成有下侧螺纹孔511b。
将螺纹构件82插入到上侧板簧60U的通孔67中并使该螺纹构件82螺纹接合于孔缘511的上侧螺纹孔511a。由此,将上侧板簧60U的第2环状部62固定于线圈保持部50。另一方面,将螺纹构件82插入到下侧板簧60L的通孔67中并使该螺纹构件82螺纹接合于孔缘511的下侧螺纹孔511b。由此,将下侧板簧60L的第2环状部62固定于线圈保持部50。
另外,在上侧板簧60U的第3环状部63固定有要配置于磁体组装体30的上方的间隔件70。另一方面,在下侧板簧60L的第3环状部63固定有磁体组装体30。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螺纹构件73将间隔件70和磁体组装体30连结起来。
6个第1弹簧部64分别呈具有圆弧状的部分641的形状(大致S字状),且配置于第1环状部61与第2环状部62之间。具体而言,配置有隔着第2环状部62(线圈保持部50)(在以第3环状部63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位置)互相对置的成对的3组第1弹簧部64。
在各第1弹簧部64中,圆弧状的部分641的一端在第1环状部61的通孔66附近经由连结部642与第1环状部61相连结,圆弧状的部分641沿着第1环状部61的周向和第2环状部62的周向以左旋(逆时针)的方式延伸,圆弧状的部分641的另一端在第2环状部62的通孔67附近经由连结部643与第2环状部62相连结。
6个第1弹簧部64以使第2环状部62能够相对于第1环状部61沿图3的上下方向振动的方式将第2环状部62支承于(连结)第1环状部61。如上所述,第1环状部61固定于壳体20,第2环状部62固定于线圈保持部50。因此,当来自振动体的振动传递至壳体20时,该振动经由第1弹簧部64而传递至第2环状部62,从而使线圈保持部50相对于壳体20振动。
另一方面,3个第2弹簧部65分别呈具有圆弧状的部分的形状(大致S字状),且配置于第2环状部62与第3环状部63之间。具体而言,3个第2弹簧部65配置于以第3环状部63(磁体组装体3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位置。各第2弹簧部65的一端在第2环状部62的通孔67附近与第2环状部62相连结,各第2弹簧部65的圆弧状的部分沿着第2环状部62的周向和第3环状部63的周向以右旋(顺时针)的方式延伸,各第2弹簧部65的另一端与第3的环状部63相连结。
3个第2弹簧部65以使第3环状部63能够相对于第2环状部62沿图3的上下方向振动的方式将第3环状部63支承(连结)于第2环状部62。如上所述,第2环状部62固定于线圈保持部50,第3环状部63直接或间接地固定于磁体组装体30。因此,自振动体的传递至第2环状部62的振动经由第2弹簧部65传递至第3环状部63,从而使磁体组装体30相对于线圈保持部50振动。
这样,如图4所示,各板簧60L、60U呈以其中心轴线(第3环状部63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形状。由此,能够防止各板簧60L、60U的在周向上的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产生偏移和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产生偏移。因此,能够提高各板簧60L、60U的整体上的在与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刚性(横向刚性)。另外,在组装发电装置100(装置主体1)时,能够更加简便地进行该组装作业。
在该结构的装置主体1中,形成有借助第1弹簧部64使线圈保持部50相对于壳体20振动的第1振动系统和借助第2弹簧部65使磁体组装体30相对于线圈保持部50振动的第2振动系统。换言之,在装置主体1中,发电部10构成具有第1振动系统和第2振动系统的双自由度振动系统。
在这样的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发电部10中,第1振动系统具有第1固有振动频率ω1,第2振动系统具有第2固有振动频率ω2,其中,该第1固有振动频率ω1由在保持有线圈的状态下的线圈保持部50(以下,有时也简称做“线圈保持部50”。)的质量m1、线圈保持部50与磁体组装体30之间的质量比μ以及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k1决定,该第2固有振动频率ω2由磁体组装体30的质量m2、线圈保持部50与磁体组装体30之间的质量比μ以及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k2决定。
此处,各固有振动频率ω1、ω2能够以下述式(1)的运动方程式表示。
数学式1
Figure BDA0000406876890000111
(其中, μ = m 2 m 1 , Ω 1 = k 1 m 1 , Ω 2 = k 2 m 2 )
即,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各固有振动频率ω1、ω2由上述μ、Ω1、Ω2这3个参数决定。
上述式(1)表示的双自由度振动系统的发电量(发电能力)伴随着因发电而产生的衰减,且该发电量在因固有振动频率ω1而产生的共振频率f1和因固有振动频率ω2而产生的共振频率f2这两处达到最大值。并且,在发电装置100中,在该两个共振频率(f1、f2)之间的整个频带内,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高效地振动。此外,在没有衰减的情况下,各固有振动频率ω1、ω2与各共振频率f1、f2相一致。
因而,调整各振动系统的质量(m1、m2)和弹簧常数(k1、k2)而将第1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f1和第2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f2设定为不同的值(双重化),从而能够使发电部10相对于该设定了的频带的外部振动(施加在壳体20上的振动)高效地振动。
例如,在振动体的振动频率处于20Hz~40Hz的频带内的情况下,将上述各振动系统的质量(m1、m2)和弹簧常数(k1、k2)调整为满足下述式(1A)~式(3A)的条件,从而能够使发电装置100的相对于该振动体的发电效率特别优异。
m1[kg]:m2[kg]=1.5:1    (1A)
m1[kg]:k1[N/m]=1:60000    (2A)
m2[kg]:k2[N/m]=1:22000   (3A)
此外,为了使各弹簧部64、65的弹簧常数(k1、k2)为期望的值,能够适当调整各板簧60L、60U的平均厚度。具体而言,各板簧60L、60U的平均厚度优选为0.1mm~0.4mm左右,更优选为0.2mm~0.3mm左右。若各板簧60L、60U的平均厚度在上述范围内,则能够可靠地防止产生各板簧60L、60U的塑性变形、断裂等。由此,能够在将发电装置100安装于振动体的状态下长期使用发电装置100。
在上述上侧板簧60U与下侧板簧60L之间设有具有永磁体31的磁体组装体30。
磁体组装体30
磁体组装体30包括圆柱状的永磁体31、有底筒状的背磁轭32以及设于永磁体31上的圆盘状的磁轭33。在该磁体组装体30中,背磁轭32的底面的外周部固定于下侧板簧60L的第3环状部63,磁轭33借助间隔件70固定于上侧板簧60U的第3环状部63。
永磁体31以N极位于上侧且S极位于下侧的方式配置。由此,永磁体31(磁体组装体30)会沿着其磁化方向(上下方向)位移。
对于永磁体31,能够使用例如铝镍钴磁体、铁氧体磁体、钕磁体、钐钴系磁体、通过对将上述磁体粉碎并混合于树脂材料、橡胶材料而成的复合原材料进行成形而成的磁体(粘结磁体)等。此外,永磁体31通过例如利用永磁体31本身的磁力进行的吸附、利用粘接剂进行的粘接等而固定于背磁轭32和磁轭33。
磁轭33的俯视时的大小与永磁体31的俯视时的大小大致相等。另外,在磁轭33的中央部形成有螺纹孔331。
背磁轭32包括底板部321和沿着底板部321的外周部竖直设置的筒状部322。永磁体31以与筒状部322同轴的方式配置于底板部321的中央部。另外,在底板部321的中央部形成有通孔。在为具有该背磁轭32的结构的磁体组装体30中,能够增大永磁体31所产生的磁通。
作为背磁轭32和磁轭33的构成材料,可列举出例如纯铁(例如,JIS SUY)、软铁、碳素钢、电磁钢(硅钢)、高速工具钢、结构钢(例如,JIS SS400)以及不锈钢坡莫合金等,能够使用上述材料中的1种材料或者将上述材料中的两种以上材料组合使用。
在磁体组装体30与壳体20之间设有线圈保持部50。
线圈保持部50
线圈保持部50具有整体形状为圆筒状的主体部51和位于主体部51的内周侧的圆环状的圆盘部52。
主体部51呈对圆筒状的毛坯自上下方向进行减薄(日文:肉抜き)后的形状。另外,在主体部51上,沿着主体部51的周向形成有沿上下方向突出的6个孔缘511。在各孔缘511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分别形成有供螺纹构件82螺纹接合的上侧螺纹孔511a和下侧螺纹孔(内螺纹)511b。
圆盘部52与主体部51形成为一体,圆盘部52的内径形成为大于间隔件70(主体部71)的外径。在该圆盘部52的下表面的内周侧保持有线圈40。
线圈40
线圈40的外径设定为小于背磁轭32的筒状部322的内径,线圈40的内径设定为大于永磁体31的外径和磁轭33的外径。由此,在组装状态下,线圈40以与背磁轭32的筒状部322及永磁体31分开(不与背磁轭32的筒状部322及永磁体31相接触)的方式配置于背磁轭32的筒状部322与永磁体31之间。
该线圈40通过发电部10的振动而相对于永磁体31沿上下方向相对地位移。此时,来自永磁体31的、通过线圈40的磁力线的密度发生变化,从而在线圈40中产生电压。
线圈40是通过卷绕例如在铜制的基线上覆盖绝缘覆膜而成的线材、在铜制的基线上覆盖被附加了熔接功能的绝缘覆膜而成的线材等而形成的。线材的匝数根据线材的横截面积等适当设定,并没有特别限定。另外,线材的横截面形状也可以为例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六边形那样的多边形、圆形、楕圆形等任何一种形状。
此外,构成该线圈40的线材的两端借助设于线圈保持部50的圆盘部52的上侧的电压输出部(未图示)与连接器11相连接。由此,能够自连接器11输出在线圈40中产生的电压。
另外,磁体组装体30借助间隔件70与上侧板簧60U相连结。
间隔件70
间隔件70包括有底筒状的主体部71和沿着该主体部71的上端外周与主体部71形成为一体的圆环状的凸缘部72。主体部71的底部通过螺纹构件73而与磁体组装体30(磁轭33)相连结。另外,在凸缘部72的下表面的外周侧固定有上侧板簧60U的第3环状部63。
作为构成该间隔件70的材料,能够使用例如镁、铝以及成形树脂等。
在这样的装置主体1中,如图3所示,当振动自振动体传递至壳体20时,发电部10在壳体20的内部沿上下方向振动。更具体而言,线圈保持部50借助各板簧60U、60L的第1弹簧部64而相对于壳体20沿上下方向振动(即,第1振动系统振动)。另外,同样地,磁体组装体30借助各板簧60U、60L的第2弹簧部65而相对于线圈保持部50沿上下方向振动(即,第2振动系统振动)。
各板簧60U、60L在其构造上各板簧60U、60L的在与振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横向)上的弹簧常数大于各弹簧部64、65的在振动方向上的弹簧常数。即,各板簧60U、60L的在横向上的刚性(横向刚性)高于各板簧60U、60L的在厚度方向上的刚性,因此,与各板簧60U、60L的横向相比,各板簧60U、60L优先在厚度方向(振动方向)上变形。另外,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保持部50分别在各自厚度方向的两侧固定于一对板簧60U、60L。因此,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保持部50以与各板簧60U、60L成为一体的方式振动。
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阻止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保持部50以与各板簧60U、60L的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为轴线进行直线运动(横向摆动)和转动(滚动),并将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保持部50的振动轴线限制为恒定的方向(纵向)。另外,如上所述,线圈40以不与磁体组装体30(永磁体31、磁轭33以及背磁轭32)相接触的方式配置。
因而,能够防止在发电部10振动时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40互相接触。尤其是,由于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保持部50均为具有较高的刚性的刚体,因此,与板簧60U、60L的各弹簧部64、65同样地,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保持部50的在与振动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的刚性(横向刚性)也较高。因此,即使在发电部10的振动时,也能够可靠地防止磁体组装体30和线圈40相接触。
由此,来自振动体的振动能量被高效地传递至第1振动系统,传递至该第1振动系统的振动能量被进一步高效地传递至第2振动系统。其结果,能够可靠地进行磁体组装体30与线圈40之间的相对移动。如图3所示,在发电部10形成有磁场回路,该磁场回路自永磁体31的中心侧经由磁轭33朝向外侧流动,并经由背磁轭32朝向永磁体31的中心侧流动。
因此,通过磁体组装体30与线圈40之间的相对移动(位移),由永磁体31产生的磁通密度B的磁场(磁场回路)穿过线圈40的位置发生移动。此时,由于磁场穿过的线圈40内的电子所受到的洛伦兹力而产生电动势。由于该电动势直接对发电部10的发电做贡献,因此能够在发电部10中进行有效的发电。
在以上说明的那样的装置主体1的基座(支承板)23的下表面(与发电部10相反的面)230设有用于将装置主体1固定于基体的固定部件。作为利用该固定部件将装置主体1固定于基体的方法,可列举出例如利用粘接剂进行的粘接、利用粘合带进行的粘贴、利用永磁体进行的吸附以及利用螺纹构件进行的螺纹固定等,能够使用上述方法中的1种方法或者将上述方法中的两种以上的方法组合使用。
当这样的发电装置100的共振频率与期望的值产生偏移时,发电能力会显著降低。尤其是,由于发电部10构成双自由度振动系统,因此,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由弹簧常数和质量决定。因此,如图5所示,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仅偏移百分之几,发电部10(发电装置100)的频率灵敏度就会较大地变化。因而,需要进行发电装置100的共振频率的调整,以将发电装置100的频率灵敏度校正为正常。
通过对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和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中的至少一者进行设定,能够调整发电装置100的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因此,本发明的特征在于,设有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和的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中的至少一者,该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用于调整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该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用于调整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
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
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包括用于夹持第1弹簧部64的连结部642(靠第1环状部61侧的端部)的夹持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夹持部包括:突起部(凸条)221c,其沿着筒状部22的孔缘221的上下方向设置;突起部212b,其沿着罩21的孔缘212的上下方向的方式设置;以及突起部(未图示),其沿着基座23的孔缘232的上下方向设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各突起部(夹持部)与所对应的孔缘(壳体20)形成为一体,突起部和孔缘在整体上的俯视形状大致相等。当将上侧板簧60U固定于罩21与筒状部22之间时,上侧板簧60U的第1弹簧部64的连结部642被筒状部22的突起部221c和罩21的突起部212b夹持(参照图8)。同样地,当将下侧板簧60L固定于基座23与筒状部22之间时,下侧板簧60L的第1弹簧部64的连结部642被筒状部22的突起部221c和基座23的突起部夹持。
此处,当发电部10振动时,在第1弹簧部64中产生图9所示那样的应力。尤其是,如图9的(b)所示,在连结部642中,在圆弧状的部分641和连结部642相连接的连接区域(用浓灰色表示的区域)产生最大的应力,所产生的应力随着远离圆弧状的部分641而减小。因而,在连结部642与圆弧状的部分641相连接的连接区域以及该连接区域的附近(即,对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产生较大影响的区域),若改变利用夹持部进行夹持的部位,则能够调整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此外,同样地,在下侧板簧60L处也能够获得该作用。
具体而言,自图8所示的状态起,使与一对板簧60U、60L相连结的磁体组装体30及线圈保持部50(即,发电部10)与一对板簧60U、60L一起以第3环状部63(壳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壳体20向图8中的下箭头方向相对地旋转。由此,如图10的(a)所示,夹持部夹持连结部642的远离与圆弧状的部分641相连接的连接区域的部位。其结果,与图8所示的状态相比,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降低。
另一方面,自图8所示的状态起,使发电部10以壳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壳体20向图8中的上箭头方向相对地旋转。由此,如图10的(b)所示,夹持部夹持连结部642的与圆弧状的部分641相连接的连接区域。其结果,与图8所示的状态相比,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增大。这样,能够调整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突起部221c设于3个孔缘221,该3个孔缘221配置于以筒状部22(第3环状部63)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位置,突起部212b和基座23的突起部分别设于与孔缘221相对应的孔缘212和孔缘232。换言之,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夹持部)12以与3个第1弹簧部64相对应的方式设置,该3个第1弹簧部64配置于以第3环状部63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位置。因此,通过使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相对地旋转,能够统一调整3个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由此,作为整个发电部10,能够在维持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的良好的平衡的情况下进行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的调整。
此外,也可以将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夹持部)12设在与配置于旋转对称的位置的两个第1弹簧部64相对应的部位、与配置于旋转对称的位置的4个第1弹簧部64相对应的部位或与6个第1弹簧部64相对应的部位。
此处,在没有设置该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的发电装置中,不得不一边维持多个第1弹簧部64的每一个的弹簧常数相等并且平衡一边调整多个第1弹簧部64的每一个的弹簧常数。然而,仅靠观察发电装置的共振点(共振频率),不能判断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的平衡的偏移。因此,为了观察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的平衡的偏移,不得不利用某些方法来测定发电部10的在各轴线方向上的位移等,并且进行高等的模态分析等。在该方法中,需要高等的测定设备,调整工序的数量变多。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能够获得如下优点:能够在维持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的平衡的情况下利用一次操作(统一地)来进行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的调整。
另外,在设有突起部221c的3个孔缘221的附近,分别形成有与筒状部22成为一体的引导销222。另一方面,如图4和图8所示,在各板簧60U、60L的通孔66的附近形成有供引导销222的顶端部222a插入的通孔68。各通孔68由沿着第1环状部61的周向形成的长孔构成。
在组装状态下,引导销222的顶端部222a插入到通孔68中。因此,当使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相对地旋转时,通孔68被引导销222引导而沿图8中的箭头方向移动。由此,能够防止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发生错位,因此能够顺畅地进行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的相对旋转。
另外,发电装置100具有操作机构19,该操作机构19用于进行使一对板簧60U、60L(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进行相对旋转的操作。
操作机构19
如图11所示,在壳体20的筒状部22的引导销222的附近的规定位置,形成有与筒状部22成为一体的操作用孔缘223。另外,在操作用孔缘223的上表面凹入形成有用于供操作用销402插入的凹部223a。该凹部223a的俯视形状(开口部的形状)呈沿着筒状部22的周向的圆弧状。
另外,在上侧板簧60U的第1环状部61形成有通孔69,该通孔69由与操作用孔缘223的凹部223a相对应且在俯视时与凹部223a大致正交的方向(上侧板簧60U的径向)延伸的长孔构成。因而,在组装状态下,如图11所示,凹部223a的一部分自通孔69暴露。因此,能够将操作用销402自该部分插入到凹部223a内。
如图12所示,在罩21的上表面的与操作用孔缘223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凹部215。在该凹部215的底部的与操作用孔缘223的凹部223a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具有与凹部223a相同的俯视形状的通孔215a。
在使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进行相对旋转的操作时,能够使用例如图13所示那样的操作器具400。此处,操作器具400包括:圆形棒状的主体部401;以及操作用销(偏心销)402,其设于该主体部401的顶端面的与该主体部401的中心轴线错开(偏心)的位置。在罩21的凹部215中插入有操作器具400的主体部401的顶端部,在通孔215a中插入有操作用销402。
接下来,对使用该操作器具400来调整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松开螺纹构件213,形成为上侧板簧60U的第1环状部61被罩21和筒状部22轻微夹持着的状态。即,解除利用罩21和筒状部22固定上侧板簧60U的固定状态。与此同样地,松开螺纹构件233,形成为下侧板簧60L的第1环状部61被基座23和筒状部22轻微夹持着的状态。即,解除利用基座23和筒状部22固定下侧板簧60L的固定状态。
接下来,将操作器具400的操作用销402经由罩21的通孔215a和上侧板簧60U的通孔69插入到筒状部22的凹部223a中,并将操作器具400的主体部401的顶端部插入到罩21的凹部215中。当在该状态下使操作器具400的主体部401旋转时,主体部401在其顶端部插入到罩21的凹部215中的状态下以主体部401的中心轴线为中心旋转。
另一方面,由于操作用销402位于与主体部401的中心轴线错开的位置,因此,操作用销402沿着罩21的通孔215a和筒状部22的凹部223a移动。此时,操作用销402与上侧板簧60U的通孔69的一个长边相抵接,从而使上侧板簧60U(整个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相对地旋转。
由此,如图10的(b)所示,若使夹持部(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夹持连结部642的与圆弧状的部分641相连接的连接区域(产生最大的应力的区域),则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增加,从而能够提高发电部10(发电装置100)的共振频率。另一方面,如图10的(a)所示,若使夹持部夹持连结部642的远离与圆弧状的部分641相连接的连接区域的区域(不怎么产生应力的区域),则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降低,从而能够降低发电部10的共振频率。
这样,使发电部10相对于壳体20进行相对地旋转,以便使夹持部对图10的(a)所示的夹持部位与图10的(b)所示的夹持部位之间的任意的夹持部位进行夹持,由此,能够任意地调整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发电装置的第2实施方式。
图14~图1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图17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作用的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4中的上侧称作“上”或“上方”,将图14中的下侧称作“下”或“下方”。另外,将图15中的上侧称作“下”或“下方”,将图15中的下侧称作“上”或“上方”。另外,将图16和图17中的纸面近前侧称作“上”或“上方”,将图16和图17中的纸面进深侧称作“下”或“下方”。
以下,对于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之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而省略对相同的事项的说明。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0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0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不同,除此以外,均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0相同。
即,第2实施方式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包括:孔缘221,其以向筒状部22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4);孔缘212,其以向罩21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参照图15);以及孔缘232(未图示),其以向基座23的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
另外,在各板簧60U、60L的6个第1弹簧部64的连结部642上,与孔缘221相对应地形成有通孔66。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各通孔66由沿着第1环状部61的周向形成的长孔构成。
如图16所示,当将上侧板簧60U固定于罩21与筒状部22之间时,第1弹簧部64的连结部642被筒状部22的孔缘221和罩21的孔缘212夹持。另一方面,当将下侧板簧60L固定于基座23与筒状部22之间时,第1弹簧部64的连结部642被筒状部22的孔缘221和基座23的孔缘232夹持。
自图16所示的状态起,使发电部10以第3环状部63(壳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壳体20向图16中的下箭头方向相对地旋转。由此,如图17的(a)所示,孔缘221、212和孔缘232夹持连结部642的远离与圆弧状的部分641相连接的连接区域的部位。其结果,第1弹簧部64的作为弹簧发挥作用的部分(有效长度)变长,因此,与图16所示的状态相比,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降低。
另一方面,自图16所示的状态起,使发电部10以壳体20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壳体20向图16中的上箭头方向相对地旋转。由此,如图17的(b)所示,孔缘221、212和孔缘232夹持连结部642的与圆弧状的部分641相连接的连接区域。其结果,第1弹簧部64的作为弹簧发挥作用的部分(有效长度)变短,因此,图16所示的状态相比,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增大。这样,能够调整第1弹簧部64的弹簧常数。
采用具有该结构的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的发电装置100,也能够获得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0相同的作用、效果。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发电装置的第3实施方式。
图18和图19是表示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结构的图,图20是用于说明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的作用的图,图21是用于说明第2弹簧部的弹簧常数的变化的图。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8~图20中的上侧称作“下”或“下方”,将图18~图20中的下侧称作“上”或“上方”。
以下,对于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以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之间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而省略对相同的事项的说明。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0不仅具有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2,还具有用于调整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的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除此以外,第3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的发电装置100相同。
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包括用于调整一对板簧60U、60L的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的调整部。在本实施方式中,该调整部包括间隔件70、插入到间隔件70中的螺纹构件(调整构件)73、用于与该螺纹构件(外螺纹构件)73螺纹接合的磁轭33的螺纹孔(内螺纹)331、以及设于间隔件70与磁轭33之间的弹簧垫圈(弹性体)131。
间隔件70和磁体组装体30被弹簧垫圈131向彼此分开的方向施力。因此,自图19所示的状态起,当松开螺纹构件73时,如图20的(a)所示,间隔件70和磁体组装体30的分开距离变大。此时,由于在间隔件70上固定有上侧板簧60U的第3环状部63,在磁体组装体30上固定有下侧板簧60L的第3环状部63,因此,一对板簧60U、60L的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变大。
另一方面,自图19所示的状态起,当拧紧螺纹构件73时,如图20的(b)所示,间隔件70和磁体组装体30克服弹簧垫圈131的施力而彼此靠近,从而间隔件70和磁体组装体30的分开距离变小。其结果,一对板簧60U、60L的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变小。
这样,通过减小一对板簧60U、60L的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能够对第2弹簧部65施加预张力(初始载荷)。因而,通过使用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来调整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能够改变对第2弹簧部65施加的预张力的大小。
此处,如图21所示,第2弹簧部65(第1弹簧部64也同样)的弹簧常数具有随着位移量X变大而变大那样的特性。因此,在如图19所示那样第2弹簧部65被施加有若干的预张力的情况下,第2弹簧部65的位移的开始点移动到例如图21中的点M。因而,该状态下的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km为以ΔFm/ΔX表示的值。
另一方面,当如图20的(a)所示那样减小对第2弹簧部65施加的预张力的程度时,第2弹簧部65的位移的开始点移动到图21中的点L。该状态下的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kl为以ΔFl/ΔX表示的值,其是小于km的值。另外,当如图20的(b)所示那样增大对第2弹簧部65施加的预张力的程度时,第2弹簧部65的位移的开始点移动到图21中的点N。该状态下的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kn为以ΔFn/ΔX表示的值,其是大于km的值。
这样,利用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来调整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而改变对第2弹簧部65施加的预张力的大小,由此能够调整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
此处,在没有设置该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的发电装置中,不得不一边维持3个第2弹簧部65的每一个的弹簧常数相等并且平衡一边调整3个第2弹簧部65的每一个的弹簧常数。然而,仅靠观察发电装置的共振点(共振频率),不能判断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的平衡的偏移。因此,为了观察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的平衡的偏移,不得不利用某些方法来测定发电部10的在各轴线方向上的位移等,并且进行高等的模态分析等。在该方法中,需要高等的测定设备,调整工序的数量变多。
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通过设置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能够获得如下优点:能够在维持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的平衡的情况下利用一次操作(统一地)来进行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的调整。
这样,若构成为对第2弹簧部65施加预张力的结构,则能够抑制发电部10在横向设置发电装置100时和纵向设置发电装置100时这两者之间的姿势变化。因而,还具有如下优点:不管设置场所如何,该发电装置100均能够进行高效的发电。
另外,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通过将一对板簧60U、60L的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减小至小于处于平行状态下的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来调整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因此,与通过将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增大至大于处于平行状态下的第3环状部63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来调整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的情况相比,不必增大壳体20的高度(在上下方向上的大小)。即,能够谋求发电装置100的低矮化。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形成有基于弹簧垫圈131的弹性的、将磁体组装体30作为质量的振动系统(弹簧系统)。该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优选为发电装置100的发电频率的5倍以上,更优选为发电装置100的发电频率的7.5倍以上,进一步优选为发电装置100的发电频率的10倍以上。即,若使基于弹簧垫圈131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与发电装置100的发电频率相差足够多,则能够防止该振动系统对发电装置100的发电产生影响。对此,通过选择弹簧垫圈131的形状、构成材料来设定弹簧垫圈131的弹簧常数,能够设定基于弹簧垫圈131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
作为弹簧垫圈131的结构材料,可列举出例如弹簧钢、不锈钢以及磷青铜等,并能够使用上述材料中的1种材料或者将上述材料中的两种以上材料组合使用。
此外,对于弹性体,能够替代弹簧垫圈131而使用由与弹簧垫圈131相同的材料构成的波形垫圈、由其他的弹性体材料(橡胶材料)构成的O型环等。但是,与由O型环等弹性体材料构成的弹性体相比,通过使用弹簧垫圈131、波形垫圈,能够增大由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调整的第2弹簧部65的弹簧常数的调整范围。另外,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的耐久性并降低时效变化。
以上,根据图示的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的发电装置,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各结构能够置换成可发挥相同功能的任意的结构,或者能够对该各结构追加任意的结构。
例如,在本发明中,也可以将上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的任意的结构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100、发电装置;1、装置主体;10、发电部;11、连接器;12、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131、弹簧垫圈(弹性体);19、操作机构;20、壳体;21、罩;211、肋;212、孔缘;212a、通孔;212b、突起部;213、螺纹构件;214、凹部;215、凹部;215a、通孔;22、筒状部;221、孔缘;221a、上侧螺纹孔;221b、下侧螺纹孔;221c、突起部;222、引导销;222a、顶端部;223、操作用孔缘;223a、凹部;23、基座;230、下表面;231、肋;232、孔缘;232a、通孔;233、螺纹构件;234、凹部;235、凹部;30、磁体组装体;31、永磁体;32、背磁轭;321、底板部;322、筒状部;33、磁轭;331、螺纹孔;40、线圈;50、线圈保持部;51、主体部;511、孔缘;511a、上侧螺纹孔;511b、下侧螺纹孔;52、圆盘部;60U、上侧板簧;60L、下侧板簧;61、第1环状部;62、第2环状部;63、第3环状部;64、第1弹簧部;641、圆弧状的部分;642、643、连结部;65、第2弹簧部;66、67、68、69、通孔;70、间隔件;71、主体部;72、凸缘部;73、螺纹构件;82、螺纹构件;400、操作器具;401、主体部;40、操作用销。

Claims (11)

1.一种发电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发电装置包括:
壳体;
磁体,其以能够沿着磁化方向位移的方式设于该壳体的内侧;
线圈,其以与该磁体分开且围在该磁体的外周侧的方式设置;
保持部,其设于上述磁体与上述壳体之间,用于以使上述线圈能够沿着上述磁化方向相对于上述磁体相对地位移的方式保持上述线圈;
一对板簧,该一对板簧以至少隔着上述磁体、上述线圈以及上述保持部对置的方式配置,且在该一对板簧上固定有上述磁体和上述保持部,该一对板簧具有用于将上述壳体和上述保持部连结起来的多个第1弹簧部、用于将上述保持部和上述磁体连结起来的多个第2弹簧部;以及
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和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中的至少一者,该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第1弹簧部的弹簧常数,该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用于调整上述第2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各上述板簧包括:第1环状部;第2环状部,其以与上述第1环状部同轴的方式设于比该第1环状部靠内侧的位置,且借助上述第1弹簧部与上述第1环状部相连结;以及第3环状部,其以与上述第2环状部同轴的方式设于比该第2环状部靠内侧的位置,且借助上述第2弹簧部与上述第2环状部相连结,
上述壳体固定于第1环状部,上述保持部固定于上述第2环状部,上述磁体固定于上述第3环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上述多个第1弹簧部包括配置于以上述第3环状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的旋转对称的位置的第1弹簧部,
上述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构成为能够统一调整被配置于上述旋转对称的位置的第1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上述第1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包括用于对上述第1弹簧部的靠上述第1环状部那一侧的端部进行夹持的夹持部,通过改变该夹持部对上述第1弹簧部的端部进行夹持的夹持部位,从而调整上述第1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上述夹持部位的改变是通过使上述一对板簧以上述第3环状部的中心轴线为中心相对于上述壳体相对地旋转而进行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该发电装置包括操作机构,该操作机构用于进行使上述一对板簧相对于上述壳体进行相对旋转的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上述夹持部与上述壳体形成为一体。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上述第2弹簧常数调整机构包括用于调整上述一对板簧的上述第3环状部彼此之间的分开距离的调整部,通过利用该调整部来改变上述分开距离,能够调整上述第2弹簧部的弹簧常数。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上述调整部包括:间隔件,其固定于上述一对板簧中的一个板簧的上述第3环状部;调整构件,其用于调整该间隔件与上述磁体之间的距离;以及弹性体,其设于上述间隔件与上述磁体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利用上述弹性体的弹性形成的振动系统的共振频率为该发电装置的发电频率的5倍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发电装置,其中,
上述弹性体是弹簧垫圈或波形垫圈。
CN201310535106.7A 2012-11-02 2013-11-01 发电装置 Pending CN10381230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2330A JP2014093841A (ja) 2012-11-02 2012-11-02 発電装置
JP2012-242330 2012-11-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12301A true CN103812301A (zh) 2014-05-21

Family

ID=50621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35106.7A Pending CN103812301A (zh) 2012-11-02 2013-11-01 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140125151A1 (zh)
JP (1) JP2014093841A (zh)
CN (1) CN10381230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986A (zh) * 2017-10-10 2020-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和输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05573B2 (ja) * 2013-04-02 2016-10-12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弾性連結具及び振動発電機
JP6133100B2 (ja) * 2013-04-02 2017-05-24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振動発電機
JP2017017921A (ja) * 2015-07-03 2017-01-1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および移動体通信装置
CN204886636U (zh) * 2015-07-31 2015-12-16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JP6531261B2 (ja) * 2015-10-16 2019-06-1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6531260B2 (ja) * 2015-10-16 2019-06-19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JP2017074572A (ja) * 2015-10-16 2017-04-20 日本電産セイミツ株式会社 振動モータ
US10396645B2 (en) * 2015-10-16 2019-08-27 Nidec Seimitsu Corporation Vibration moto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H679358B5 (zh) * 1990-09-05 1992-08-14 Micromag Sa
US5456341A (en) * 1993-04-23 1995-10-10 Moog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ctively adjusting and controlling a resonant mass-spring system
JP3137000B2 (ja) * 1996-07-05 2001-02-19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起電式スイッチ装置と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FR2825768B1 (fr) * 2001-06-06 2004-03-12 Vibrachoc Sa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vibrations
FR2825769B1 (fr) * 2001-06-06 2004-08-27 Vibrachoc Sa Dispositif d'amortissement de vibrations
KR100541113B1 (ko) * 2004-07-01 2006-01-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패턴코일형 수직진동자
KR100541112B1 (ko) * 2004-07-01 2006-01-11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분동내장형 수직진동자
JP4591561B2 (ja) * 2008-06-25 2010-12-01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アクチュエータ及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歯ブラシ
JP5267504B2 (ja) * 2009-05-19 2013-08-21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操作入力装置及び操作入力検出装置
JP5738535B2 (ja) * 2010-02-17 2015-06-24 株式会社竹中工務店 振動発電システム
KR101046003B1 (ko) * 2010-11-17 2011-07-0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선형 진동자
JP2012181827A (ja) * 2011-02-10 2012-09-20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操作入力装置
JP2012221362A (ja) * 2011-04-12 2012-11-12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操作入力装置
JP5720388B2 (ja) * 2011-04-12 2015-05-2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操作入力装置
US20130099600A1 (en) * 2011-10-24 2013-04-25 Lg Innotek Co., Ltd. Linear vibrator
JP6036143B2 (ja) * 2012-10-11 2016-11-3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発電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33986A (zh) * 2017-10-10 2020-04-17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和输入装置
CN111033986B (zh) * 2017-10-10 2022-03-08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发电装置和输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93841A (ja) 2014-05-19
US20140125151A1 (en) 201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12301A (zh) 发电装置
CN103731003A (zh) 发电装置
US8138639B2 (en) Linear vibrator
US7288861B1 (en) Inertial actuator with multiple flexure stacks
JP2021519569A (ja) 機械的振動エネルギーを電気エネルギーに変換するための電気機械発電機
KR20180122571A (ko) 내부 원주상 및 외부 환상 자석 모션 블럭을 가진 왕복 진동형 발전기
CN102401056B (zh) 一种组合式钢丝绳隔振器
CN110212729A (zh) 振动驱动器
CN102359198A (zh) 磁控形状记忆合金伸缩作动器
CN104937823A (zh) 振动发电装置
US2895064A (en) Vibratory motor
JP6174053B2 (ja) 磁歪式振動発電装置
JP2021519570A (ja) 機械的振動エネルギーを電気エネルギーに変換するための電気機械発電機
CN103312110A (zh) 线性振动器
CN103414377A (zh) 一种可调频旋转式压电发电装置
JP2021519571A (ja) 機械的振動エネルギーを電気エネルギーに変換するための電気機械発電機
CN110212728A (zh) 振动驱动器
WO2013164892A1 (ja) 振動発電機
JP2015180134A (ja) 振動発電機
JP6266991B2 (ja) 振動発電装置
JP2011200752A (ja) 振動モータ
US2925503A (en) Vibration test apparatus
JP2015029377A (ja) 磁歪素子利用の振動発電装置
JP6378125B2 (ja) リニア振動モータ
WO2011105190A1 (ja) 同極対向磁石の製造方法及び振動発電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