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802484A - 压力吸收用阻尼器 - Google Patents

压力吸收用阻尼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802484A
CN103802484A CN201310533673.9A CN201310533673A CN103802484A CN 103802484 A CN103802484 A CN 103802484A CN 201310533673 A CN201310533673 A CN 201310533673A CN 103802484 A CN103802484 A CN 10380248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damper
damper chamber
dividing plate
ent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3367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802484B (zh
Inventor
玉置和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maki Engineer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80248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248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80248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80248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压力吸收用阻尼器,在已去除墨水中所含的气泡的状态下将墨水导出到喷墨头。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中,在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之间形成隔板(5)。而且,在阻尼器室(2)的墨水入口(3)处形成墨水流路(4),使墨水流路(4)的下端位于所述隔板(5)的上侧。隔板(5)的根部上表面成为弯曲面(51)。墨水从墨水入口(3)通过墨水流路(4)并从墨水流路(4)的下端沿着隔板(5)流动,使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该流动过程中上升并在液面处消失。墨水从设置在阻尼器室(2)下部的墨水导入部(12)中被取出并流向墨水出口(6),从而被导出到喷墨头(160)。

Description

压力吸收用阻尼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安装在喷墨打印机(ink jet printer)的喷墨记录头与墨盒(ink tank)之间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damper)。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专利文献1记载的喷墨打印机。图11是表示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概略图。该喷墨打印机中,在喷墨记录头901连结压力吸收用阻尼器900,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900由记录头盒(head case)902支撑。而且,在压力吸收用阻尼器900中形成阻尼孔(damper hole)903。该阻尼孔903中连接着形成为槽状的墨水(ink)流路904,且在该墨水流路904的前端设置墨水入口908。
而且,在形成着阻尼孔903及墨水流路904这一面,以能够从外部目视的方式覆盖着透明膜905。阻尼孔墨水出口906设置在阻尼孔903单侧的下方,且在该阻尼孔墨水出口906处设置着网(mesh)状的过滤器(filter)907。在该喷墨打印机中,以能够目视阻尼器内的墨水流路904的方式进行亲墨水性保持液的液量管理,该亲墨水性保持液是在多元醇等中添加染料而成。
而且,从墨水入口908导入的墨水经由墨水流路904而进入阻尼孔903中,在该阻尼孔903中,因托架(carriage)移动而导致压力变动,所述以往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900本来的动作就是吸收所述压力变动。阻尼孔903的墨水从阻尼孔墨水出口906经由过滤器907被导出到喷墨记录头。
[背景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平5-22913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欲解决的课题
所述以往的喷墨打印机中,存在如下问题:有时在将墨水导入到阻尼孔903时气泡会混入到墨水中,该气泡通过所述过滤器907而到达至喷墨记录头。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已去除墨水中所含的气泡的状态下将墨水导出到喷墨头(ink head)。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设置在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头与墨盒之间,包括:阻尼器室,形成在主体内部;墨水入口,从所述墨盒导入墨水且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室;墨水出口,对所述喷墨头导出墨水且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室;以及隔板,形成于所述阻尼器室内的墨水入口与墨水出口之间,且配设在从墨水入口被导入的墨水朝向墨水出口的流路之间。
从墨水入口被导入的墨水朝向墨水出口流动,但通过设置在该墨水入口与墨水出口之间的隔板来限制墨水的流动,从而在阻尼器室内形成特定的流动。在该流动过程中墨水中所含的气泡上升而被去除。而且,含有气泡的墨水不会从墨水入口直接流到墨水出口。因此,可将去除了气泡的墨水从墨水出口导出到喷墨头。
而且,也可以使所述隔板从形成所述阻尼器室的侧壁延伸设置,且将所述墨水入口设置在隔板的根部附近的所述侧壁上。
通过将墨水入口设置在隔板的根部附近的所述侧壁上,从而所导入的墨水会沿着隔板流动,在墨水的流动过程中,墨水中的气泡上升而被去除。含有气泡的墨水因被隔板阻挡,所以不会直接流到墨水出口。因此,可将在阻尼器室内经去除气泡的墨水从墨水出口导出。
而且,也可以将所述墨水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方,墨水流路从该墨水入口到阻尼器室内沿重力方向形成,并且将所述墨水出口设置在所述主体下方,在所述墨水流路的重力方向下端与所述墨水出口之间配设所述隔板。
通过将墨水入口设置在主体上部,而变得易于将墨水供给管装设在压力吸收用阻尼器中。并且,通过将墨水从墨水流路的重力方向下端导出到阻尼器室而不会使墨水落到液面,所以可防止在墨水导入时夹带空气。而且,墨水的流动被隔板限制而不直接流到墨水出口。因此,可将已去除气泡的墨水从墨水出口导出到喷墨头。另外,在下面的实施方式等中,关于“上(上方、上端等)”、“下(下方、下端等)”的用语,只要未作特别说明则指重力方向的上下。
而且,也可以使所述隔板从形成着所述墨水流路一侧的侧壁延伸设置,且在所述隔板的根部上表面形成弯曲面。
从墨水流路被导出的墨水的流动方向会因形成在所述隔板根部的弯曲面而缓慢地改变。由此,可防止墨水猛地碰撞到隔板而产生气泡。
而且,所述压力吸收用阻尼器也可以在所述阻尼器室的下部设置墨水的循环流路,且具备设置在该循环流路上且可连接墨水循环用管的循环出口。
通过使墨水从阻尼器室的下部循环,可防止阻尼器室的下部的墨水粒子沉淀。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利用设置在墨水入口与墨水出口之间的隔板来限制墨水的流动,且墨水在阻尼器室内所形成的流动的过程中使墨水中所含的气泡上升,因此,可在已去除墨水中所含的气泡的状态下将墨水导出到喷墨头。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变形例的构成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立体图。
图8(a)~图8(c)是图7所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俯视图、前视图及仰视图。
图9是表示将压力吸收用阻尼器装设在喷墨头的托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
图11是表示该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概略图。
符号的说明
1:主体
2:阻尼器室
3、203、908:墨水入口
4、904:墨水流路
5、505、805:隔板
5a:隔板5的上表面
6:墨水出口
7、307:循环出口
8、905:透明膜
9:片簧
10:墨水供给管
12:墨水导入部
21:上部壁
22:背面
23:左侧壁
24、624:流路壁
24a:斜面
25、325、725:下部壁
26:右侧壁
27:突起部
28:区域
29:上部区域
31、71、204、301:连接端口
51:弯曲面
61、306、706:循环流路
72:墨水循环管
73:泵
91:主干部
92:分支部
100、200、300、400、500、600、700、800、850、900:压力吸收用阻尼器
150:喷墨头
151:挂钩构造
152:托架
160:墨盒
203a:墨水入口203的下表面
405:第二隔板
601:流路
702:副阻尼器室
706a:横槽
706b:竖槽
901:喷墨记录头
902:记录头盒
903:阻尼孔
906:阻尼孔墨水出口
907:过滤器
L1、L2:长度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设置在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头150与墨盒160之间。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包括:射出成形的树脂制主体1;阻尼器室2,形成在主体1的内部;墨水入口3,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上部壁21;墨水流路4,形成在阻尼器室2的单侧;隔板5,设置在墨水流路4的重力方向下侧;墨水出口6,设置在隔板5的重力方向下侧;循环流路61,设置在墨水出口6的相反侧的下部;循环出口7,设置在循环流路61的上端且主体1上部;透明膜8,覆盖阻尼器室2的正面;以及片簧(bladespring)9,防止透明膜8在面方向上破裂。
所述墨水流路4是被构成主体1的阻尼器室2的背面22、左侧壁23、及相对于该左侧壁23平行地形成的流路壁24包围而形成。在阻尼器室2的正面的侧壁上粘贴着透明膜8。所述墨水入口3位于墨水流路4的上端部。在墨水入口3形成着连接端口31。在该连接端口31连接着与墨盒(省略图示)连接着的墨水供给管10。墨水流路4从墨水入口3到阻尼器室内沿重力方向形成,将墨水从该墨水流路4的重力方向下端导出到阻尼器室2内。为了防止墨水产生流体分离(fluid separation),而在流路壁24的重力方向下端的墨水流路4的外侧形成斜面24a,从而流路壁24的重力方向下端成为小径的弯曲面。墨水流路4从阻尼器室2的高度上方一直延伸到3/4左右的位置。
通过将墨水入口3设置在主体1的上侧,而在已将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安装在托架上的情况下,由于以主体1的上部壁21成为重力方向上方的方式进行载置,所以可从上方将墨水供给管10安装在形成于该上部壁21上的连接端口31,从而可轻松地进行安装操作等。而且,在墨水入口3处设置墨水流路4,将墨水从阻尼器室2的下部导出到该阻尼器室2内,由此墨水不会落到阻尼器室2的液面,因此可防止夹带空气而抑制气泡产生。
所述隔板5与主体1的左侧壁23及背面22形成为一体,且从该左侧壁23与下部壁25平行地延伸出来。隔板5的长度优选设为下部壁25长度的25%到50%(L1/L2)的范围。而且,隔板5位于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之间。换句话说,隔板5位于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连成的直线上,优选为如该图所示那样形成在和连结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隔板5的根部上表面且所述墨水流路4的出口附近成为弯曲面51。从墨水不会碰撞到隔板5上而产生气泡这一观点来说,该弯曲面51的半径优选为大于所述墨水流路4的宽度。
在该隔板5与下部壁25之间形成墨水导入部12。在下部壁25的左侧壁23附近设置着墨水出口6。墨水出口6与喷墨头连结而供给墨水。
在右侧壁26的重力方向下部且所述墨水出口6的水平方向相反侧,从主体1突出而形成着循环流路61。在形成循环流路61的侧壁的重力方向上部设置着循环出口7。在主体1的循环出口7处形成着连接端口71。在连接端口71连接墨水循环管72。墨水循环管72被连结在所述墨水供给管10的中途。在墨水循环管72上连接泵73。循环流路61设置在与所述墨水出口6为相反一侧。而且,循环流路61的下部壁25从主体1突出,与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形成为同一平面。这样一来,通过将循环流路61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下部,可使沉淀在阻尼器室2的底部(下侧壁25的上表面)的墨水粒子顺畅地循环。而且,通过使循环流路61的下部壁25与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为同一平面,而可防止墨水粒子沉淀。
另一方面,在一部分下部壁25形成突起部27。突起部27配设在水平方向上与隔板5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墨水沉降容易产生在图中区域28附近。因此,利用突起部27缩小隔板5与下部壁25的间隙,且利用突起部27阻止墨水粒子向墨水出口6移动。因此,沉降到墨水出口6的粒子不流动,因隔板5与下部壁25之间的间隙变小,所以气泡难以从墨水出口出来。
在阻尼器室2的正面架设着所述片簧9。片簧9是将金属制薄板压制成形而成,形状为从主干部91起沿与主干部91正交的方向设置着多个分支部92,该主干部91的两端部安装在流路壁24及右侧壁26上。分支部92防止透明膜8在面方向上破裂。使用透明膜8是为了能够目视阻尼器室2的内部。
接着,对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墨水供给管10流来的墨水从形成在墨水流路4的重力方向上方的墨水入口3进入墨水流路4。利用来自未图示的墨盒的水头压力(water head pressure)将墨水供给至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流经墨水流路4的墨水从形成在墨水流路4的重力方向下方的下部向阻尼器室2流出。此时,墨水沿着所述隔板5的根部的弯曲面51使流动方向从垂直方向变换成水平方向。利用弯曲面5l使墨水的流动方向变换,由此可抑制墨水沿垂直方向猛地碰撞隔板5而产生气泡。尤其是通过使弯曲面51从所述墨水流路4的出口附近起形成,且使弯曲面51的半径形成为墨水流路4的宽度以上,从而可使墨水缓慢地改变流动方向。
通过隔板5而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上浮并到达至液面。沿水平方向流动的墨水撞在右侧壁26上而向上方流动,从而形成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这样的流动。该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流动的过程中气泡会被推送到液面附近,已成长的气泡在液面附近残留或消失。在液面附近从右侧壁26朝向左侧壁23流动的墨水撞在流路壁24上而向下方移动,但因为所述隔板5位于下方且有墨水沿水平方向流动,所以趁着墨水再次从左侧壁23朝向右侧壁26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而在墨水室内循回。通过该循回而再次去除气泡。
而且,墨水粒子易于沉降在隔板5上的重力方向的上部区域29附近。如上所述般利用隔板5使墨水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由此区域29的墨水粒子被搅拌,从而可防止沉降的粒子到达至墨水出口6。
另一方面,墨水从隔板5与右侧壁26之间流入到墨水导入部12。该墨水并非猛地流入到该墨水导入部12,而是以从正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的墨水中被取出这样的形式流入,所以不易夹带气泡。而且,因为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阻尼器室2内已被去除,所以被导入到墨水导入部12的墨水中几乎不含气泡。进而,已沉降的墨水粒子因突起部27而难以侵入到墨水导入部12。已导入到墨水导入部12的墨水从墨水出口6被供给到喷墨头。
这样一来,使隔板5从阻尼器室2的左侧壁23延伸出来而在该阻尼器室2内形成墨水的循回状态,由此使墨水中所含的气泡沿重力方向上升而去除。而且,墨水通过墨水流路4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的下部向阻尼器室2内流出,而形成大致水平方向的流动及沿右侧壁26的上升流动,由此使气泡上浮,所以气泡在循回过程中被去除,而不易被推送到墨水出口6。
接着,对墨水的循环进行说明。例如在喷墨打印机停止运转期间,为使墨水粒子不会沉淀在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的阻尼器室2内而进行循环控制。在此情况下,通过驱动泵73而使墨水从阻尼器室2流到循环流路61,从循环流路61的循环出口7取出墨水,并由墨水循环管72送出。被送出的墨水从墨水循环管72汇合到墨水供给管10中,并再次从墨水入口3经由墨水流路4被导入到阻尼器室2。循环动作在停止运转期间既可间歇地进行,也可以连续地进行。
通过该循环动作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搅拌墨水,从而可防止墨水粒子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沉淀。而且,通过将循环流路61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而可使已沉淀的墨水粒子有效率地循环。尤其是通过使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与循环流路61的下部壁25形成为同一平面,而在粒子不会滞留的情况下进行循环。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可在已去除气泡的状态下将墨水导出到喷墨头。而且,墨水是通过墨水流路4而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向该阻尼器室2内流出,所以可将墨水导入到墨水中(墨水液面下)。因此,由于难以夹带空气而可防止气泡产生。进而,可通过使墨水循环而防止墨水粒子沉淀。
(实施方式2)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200的特征在于省略了实施方式1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的墨水流路4,且将墨水入口203设置在主体1的左侧壁23的重力方向下部。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200中,在主体1的左侧壁23的重力方向下部形成墨水入口203。在墨水入口203处,从主体1沿水平方向突出形成连接端口204。在该连接端口204处连接墨水供给管10。为了消除在流速快的部分产生的凹凸,隔板5的上表面5a与墨水入口203的下表面203a成为直线性连续的面。因此,墨水入口203的截面优选设为矩形。
接着,对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200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墨水供给管10流来的墨水从墨水入口203进入到墨水导入部12。利用来自未图示的墨盒的水头压力将墨水供给到压力吸收用阻尼器200。从墨水导入部12流出的墨水向阻尼器室2流出并沿着隔板5流动,从而在阻尼器室2内形成大致水平方向的流动。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上浮并到达至液面。而且,墨水粒子容易沉降在隔板5上的重力方向的上部区域29附近。如上所述般利用隔板5使墨水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由此区域29的墨水粒子被搅拌,而可防止已沉降的粒子到达至墨水出口6。
沿水平方向流动的墨水撞在右侧壁26上而向重力方向上方形成流动。此时,向重力方向上方流动的墨水形成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这样的流动。该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流动的过程中气泡被推送到液面附近,已成长的气泡在液面附近残留或消失。而且,在液面附近从右侧壁26朝向左侧壁23流动的墨水撞在流路壁24上而向重力方向下方移动,但由于所述隔板5位于重力方向下方且有墨水沿水平方向快速流动,所以趁着墨水再次从左侧壁23朝向右侧壁26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而在墨水室内循回。通过该循回而再次去除气泡。
另一方面,墨水是从隔板5与右侧壁26之间流入到墨水导入部12。该墨水并非猛地流入到该墨水导入部12,而是以从正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的墨水中被取出这样的形式流入,所以不易夹带气泡。而且,因为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阻尼器室2内已被去除,所以被导入到墨水导入部12的墨水中几乎不含气泡。进而,已沉降的墨水粒子因突起部27而难以侵入到墨水导入部12中。已导入到墨水导入部12的墨水从墨水出口6被供给到喷墨头。
这样一来,使隔板5从阻尼器室2的左侧壁23延伸出来而在该阻尼器室2内形成墨水的循回状态,由此使墨水中所含的气泡上升而去除。而且,墨水通过墨水流路4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向阻尼器室2内流出,而形成大致水平方向的流动及右侧壁26上的沿重力方向上升的流动,由此起到使气泡上浮的作用,所以气泡在循回过程中被去除,而难以被推送到墨水出口6。
与所述情况相同,循环动作是在喷墨打印机停止运转期间间歇地或连续地进行。具体来说,通过驱动泵73而使墨水从阻尼器室2流到循环流路61,从循环流路61的循环出口7取出墨水,并由循环管送出。被送出的墨水从循环管汇合到墨水供给管10中,并再次从墨水入口203被导入到阻尼器室2内。
通过该循环动作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搅拌墨水,而可防止墨水粒子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沉淀。而且,通过将循环流路61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可使已沉淀的墨水粒子有效率地循环。尤其是通过使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与循环流路61的下部壁25形成为同一平面,而在粒子不会滞留的情况下进行循环。
根据该实施方式2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200,可去除墨水中的气泡并且防止墨水粒子沉淀。而且,通过将墨水入口203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而与实施方式1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同样地将墨水导入到墨水中(墨水的液面下),所以难以夹带空气。进而,实施方式2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200的构造比实施方式1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简单。
(实施方式3)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300的特征在于将实施方式1的循环流路61设置在主体1的左侧壁23的重力方向下部。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300是将主体1的墨水导入部12从主体1延伸出来而形成循环流路306,且在该循环流路306的前端设置着循环出口307。循环流路306的下部壁325与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成为同一平面。另外,在一部分下部壁25上形成突起部27。突起部27配设在水平方向上与隔板5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在循环出口307的重力方向上部设置着连接端口301。在连接端口301处连接墨水循环管72。
对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300的动作进行说明。通常的墨水供给动作与实施方式1相同。关于墨水的循环动作,例如在喷墨打印机停止运转期间,进行循环控制以便墨水粒子不会沉淀在阻尼器室2内。在此情况下,通过驱动泵73而使墨水从阻尼器室2经由墨水导入部12流到循环流路306,从循环流路306的循环出口307取出墨水,并由墨水循环管72送出。被送出的墨水从墨水循环管72汇合到墨水供给管10中,并再次从墨水入口3经由墨水流路4被导入到阻尼器室2内。循环动作在停止运转期间既可间歇地进行,也可以连续地进行。
通过该循环动作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搅拌墨水,而可防止墨水粒子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沉淀。墨水粒子尤其容易沉降在隔板5上的重力方向的上部区域29附近。如上所述般利用隔板5使墨水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由此区域29的墨水粒子被搅拌,从而可防止已沉降的粒子到达至墨水出口6。而且,由于将循环流路61设置在墨水导入部12的前端,所以可抑制已沉淀的墨水粒子被推送到喷墨头。而且,即便气泡侵入到墨水导入部12,也能从循环出口307取出该气泡。例如,由于可从透明膜8观察到墨水导入部12的气泡,所以也能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在气泡侵入到墨水导入部12时,驱动泵73而将墨水导入部12的气泡从循环出口307取出。而且,也能以如下方式进行控制:利用传感器检测墨水导入部12的气泡或墨水粒子的沉淀,从而自动地进行循环动作。而且,已沉降的墨水粒子因突起部27而难以侵入到墨水导入部12。
(实施方式4)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400的特征在于在实施方式1的阻尼器室2内设置着第二隔板405。其他构成与实施方式1相同,所以省略其说明。
所述第二隔板405是沿重力方向设置。而且,该第二隔板405形成在隔板5的前端与右侧壁26之间,第二隔板405的重力方向下端位于比隔板5更靠下方的位置,第二隔板405的重力方向上端位于比流路壁24的重力方向下端更靠上方的位置。隔板5的水平方向前端与该第二隔板405相隔固定距离。第二隔板405与阻尼器室2的背面22成形为一体。
接着,主要对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400的动作与实施方式1的情况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从墨水供给管10流来的墨水从墨水入口3进入墨水流路4,墨水的流动方向因隔板5而变换为大致水平方向。接着,墨水撞在第二隔板405上而向重力方向上方形成流动。由此,墨水形成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这样的流动。而且,向重力方向上方流动的墨水越过第二隔板405向右侧壁26方向移动。另一方面,一部分流动的墨水撞在第二隔板405上而向重力方向下方移动。
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在墨水内上浮并到达至液面。而且,当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回旋的过程中气泡被推送到液面附近,已成长的气泡在液面附近残留或消失。而且,由于墨水在第二隔板405与右侧壁26的空间内缓慢地移动,所以气泡容易沿重力方向上升。另外,第二隔板405也可以为使重力方向上部向左侧壁23的方向稍微弯曲的形状。由此,可使撞在第二隔板405上的墨水更容易循回。
(实施方式5)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500包括:射出成形的树脂制主体1;阻尼器室2,形成在主体1的内部;墨水入口3,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上部壁21;墨水出口6,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隔板505,在阻尼器室2的中央靠下侧且所述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之间沿水平方向设置;透明膜8,覆盖阻尼器室2的正面;以及片簧9,防止透明膜8在面方向上破裂。
在墨水入口3处形成着连接端口31。在该连接端口31处连接墨水供给管10。墨水出口6与喷墨头连结并对该喷墨头供给墨水。所述隔板505的水平方向上的长度优选设为下部壁25的25%到50%(L1/L2)的范围。而且,隔板505优选为位于所述墨水入口3的重力方向正下方。这是为了使带有下落冲力的墨水从液面进入时必定能够撞在隔板505上。
在阻尼器室2的正面架设着所述片簧9。片簧9是将金属制薄板压制成形而成,形状为从主干部91起在与主干部91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分支部92,主干部91的两端部被安装在左侧壁23及右侧壁26上。分支部92防止透明膜8在面方向上破裂。使用透明膜8是为了能够目视阻尼器室2的内部。
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500中,墨水从墨水入口3进入到阻尼器室2内并落到液面上。相对于液面连续落下的墨水凭借其下落冲力而在液体中形成落下方向的流动,但由于隔板505位于墨水入口3的正下方,所以墨水在重力方向上的流动会撞在隔板505上而使流动方向变换为左右两侧或水平方向。通过隔板505而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直接沿大致水平方向形成流动。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上浮并到达至液面。沿水平方向流动的墨水撞在右侧壁26及左侧壁23上而向重力方向上方形成流动,从而形成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这样的流动。
该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流动时气泡被推送到液面附近,已成长的气泡在液面附近残留或消失。而且,在液面附近朝向中央流动的墨水随着墨水的下落冲力而再次被推向重力方向下方,并在墨水室内循回。通过该循回再次去除气泡。并且,墨水中所含的气泡主要是在比隔板505更靠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被去除,去除气泡后的墨水从隔板505与左侧壁23之间及隔板505与右侧壁26之间进入该隔板505的重力方向下侧,并从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的墨水出口6被供给到喷墨头。
这样一来,在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之间形成隔板505,通过使流动的墨水撞在该隔板505上,而将流动方向变换为水平方向并且使墨水循回,通过该循回而去除墨水中的气泡。并且,在一直循回的状态下引入去除气泡后的墨水,并将墨水从墨水出口6供给到喷墨头。
根据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500,可与所述情况同样地在阻尼器室2内去除墨水中的气泡,从而抑制气泡向喷墨头导出。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5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变形例的构成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600的特征在于在图5所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500的墨水入口3处形成流路。流路601是以与阻尼器室2的上部壁21的墨水入口3连接的形式设置,且重力方向下端延伸到隔板5附近。流路601是通过将两个流路壁624平行且在重力方向上与阻尼器室2的背面22形成为一体而形成。
在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600中,墨水从墨水入口3进入到阻尼器室2中。进入到阻尼器室2的墨水在流路601内流动并落到液面上。另外,墨水的液面设为比流路的重力方向下端更靠上方。因此,在流路中向下流动的墨水在流路601内进入液面。墨水是沿着流路601的流路壁624向下流动或充满流路地流到液面上,所以可抑制夹带空气。尤其是以利用表面张力使流路601内的流动变缓的方式来设定该流路601的宽度,由此使墨水缓慢地进入液面,所以可抑制气泡产生。
关于从液面流入的墨水,由于隔板505位于墨水入口3的重力方向正下方,所以墨水在重力方向上的流动撞在隔板505上而使流动方向变换为左右两侧、水平方向。通过隔板505而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直接沿大致水平方向形成流动。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上浮并到达至液面。沿水平方向流动的墨水撞在右侧壁26及左侧壁23上而向上方形成流动。此时,向上方流动的墨水形成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这样的流动。此时,从墨水入口3供给的墨水被所述流路壁624阻断,所以不会与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的墨水汇合。并且,在液面附近朝向中央流动的墨水撞在流路壁624上而再次向重力方向下方移动,且在墨水室内循回。
当该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流动时气泡被推送到液面附近,已成长的气泡在液面附近残留或消失。并且,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比隔板505更靠重力方向上侧的位置被去除,去除气泡后的墨水从隔板505与左侧壁23及右侧壁26之间进入该隔板505的重力方向下侧,并从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的墨水出口6被供给到喷墨头。
这样一来,通过设置流路601而将墨水顺畅地导入到液面,从而抑制了气泡产生。而且,由于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所以阻断与含有气泡的墨水汇合,因此易于分离气泡。
(实施方式7)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7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立体图。图8(a)~图8(c)是图7所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俯视图、前视图及仰视图。图9是表示将压力吸收用阻尼器装设在喷墨头托架上的状态的立体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700被设置在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头150与墨盒160之间。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700包括:射出成形的树脂制主体1;阻尼器室2,形成在主体1的内部;墨水入口3,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上部壁21的左侧;副阻尼器室702,形成在阻尼器室2的左侧;墨水流路4,从副阻尼器室702的下部壁725延伸出来;隔板5,形成在墨水流路4的下侧;墨水导入部12,形成在隔板5的重力方向下侧;墨水出口6,设置在墨水导入部12的前端;循环流路61,设置在墨水出口6的水平方向相反侧;循环出口7,设置在循环流路61的上端且主体1的上部;透明膜8,覆盖阻尼器室2的正面;以及片簧9,防止透明膜8在面方向上破裂。
在墨水入口3处设置连接墨水供给管10的连接端口31。而且,在循环出口7处也设置连接墨水循环管72的连接端口71。副阻尼器室702包含左侧壁23、下部壁725及流路壁24,正面被透明膜8覆盖。副阻尼器室702暂时储存从墨水入口3导入的墨水,在该副阻尼器室702内气泡在某种程度上被去除。而且,通过将墨水暂时储存在副阻尼器室702内,而可使墨水顺利地流到墨水流路4中。
墨水流路4与副阻尼器室702相连,且由构成主体1的阻尼器室2的背面22、左侧壁23、及相对于该左侧壁23平行地形成的流路壁24包围而形成。墨水流路4从墨水入口3到阻尼器室内沿重力方向形成,将墨水从该墨水流路4的重力方向下端导出到阻尼器室2内。为了防止墨水产生流体分离,而在流路壁24的重力方向下端的墨水流路4的外侧形成斜面24a,流路壁24的重力方向下端成为小径的弯曲面51。墨水流路4的重力方向下端位于从阻尼器室2的高度上方到3/4左右的位置。
隔板5与主体1的左侧壁23及背面22成形为一体,且从左侧壁23与下部壁25平行地延伸出来。该延伸出来的隔板5的长度优选设为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的25%到50%(L1/L2)的范围。而且,隔板5位于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之间。换句话说,隔板5位于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连成的直线上,优选为如该图所示那样形成在和连结墨水入口3与墨水出口6的直线正交的方向上。隔板5的根部且所述墨水流路4的出口附近成为弯曲面51。该弯曲面51的半径设为墨水流路4的宽度的3倍左右。这样一来,通过使弯曲面51的半径为流路宽度的3倍,可缓慢地改变从墨水流路4流出的墨水的流动方向。而且,可抑制气泡产生。而且,在隔板5的前端上部形成斜面5a,斜面5a的前端部成为小径的弯曲面。由此,可抑制因墨水从隔板5剥离而导致气泡产生。
在该隔板5与下部壁25之间形成墨水导入部12。在下部壁25的左侧壁23附近设置着墨水出口6。墨水出口6与喷墨头连结而供给墨水。而且,所述墨水供给管10优选为在该主体1的上部交汇。因此,当必须在主体1上部设置墨水入口3时,如果是这种构成,那么即便将墨水入口3设置在主体1上部,也能使墨水流出到液面下侧。
在一部分下部壁25上形成突起部27。突起部27配设在水平方向上与隔板5的前端大致相同的位置。墨水的沉降容易发生在图中区域28附近。因此,利用突起部27缩小隔板5与下部壁25之间的间隙,且利用突起部27阻止墨水粒子向墨水出口6移动。因此,沉降到墨水出口6的粒子不流动,且隔板5与下部壁25之间的间隙变小,所以气泡难以从墨水出口出来。
在右侧壁26的重力方向下部且所述墨水出口6的水平方向相反侧形成着循环流路706。循环流路706呈L字形状,且包含在同一平面内与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连续的水平方向的横槽706a、及沿着阻尼器室2的左侧壁23形成在垂直方向上的竖槽706b。在循环流路706的重力方向上端且主体1的上部设置着循环出口7。在主体1的循环出口7处形成着连接端口71。在连接端口71处连接墨水循环管72(省略图示)。墨水循环管72连结在所述墨水供给管10(省略图示)的中途。循环流路706设置在所述墨水出口6的相反侧。通过将循环流路706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下部,可使沉淀在阻尼器室2底部的墨水粒子顺利地循环。
在阻尼器室2的正面架设着所述片簧9。片簧9是将金属制薄板压制成形而成,形状为从主干部91起在与主干部91正交的方向上设置有多个分支部92,且主干部91的两端部被安装在流路壁24及右侧壁26上。分支部92防止透明膜8在面方向上破裂。使用透明膜8是为了能够目视阻尼器室2的内部。
而且,所述阻尼器室2、副阻尼器室702等形成在主体1的单面,在相反面也形成相同的构造。也就是说,使主体1的两侧带阻尼器功能。
如图9所示那样,压力吸收用阻尼器700是在主体1上下部分利用挂钩构造151而安装固定在托架152上。另外,这些安装构造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变为如下状态:可在将压力吸收用阻尼器700安装在托架152上的状态下将墨水出口6与喷墨头的墨水导入部12(省略图示)密接而供给墨水。而且,将墨水供给管10及墨水循环管72连接于连接端口31、71。将连接端口31、71皆设置在主体1上部是为了在将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700安装在托架152上的状态下容易与墨盒连接。另外,图中为了方便说明,而分别连接一根墨水供给管10及墨水循环管72以使主体1单面的阻尼器发挥功能,但实际上为了使两面的阻尼器发挥功能而将墨水供给管10及墨水循环管72连接于所有连接端口31、71。
接着,对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700的动作进行说明。从墨水供给管10流来的墨水从墨水入口3进入到副阻尼器室702中。在副阻尼器室702内,流入的墨水被贮存着,在该贮存期间墨水中所含的气泡上升而在某种程度上被去除。并且,所贮存的墨水从墨水入口3流出的冲力被缓和而流入到墨水流路4中。
接着,墨水从墨水流路4的重力方向下部流出到阻尼器室2内。此时,墨水沿着所述隔板5根部的弯曲面51将流动方向从垂直方向变换为水平方向。通过利用弯曲面51变换墨水的流动方向,可抑制墨水沿垂直方向碰撞到隔板5上而产生气泡。尤其是从所述墨水流路4的出口附近起形成弯曲面51,且该弯曲面51的半径达到墨水流路4的宽度的3倍以上,所以一面缓慢地引导墨水一面改变墨水的流动方向。
通过隔板5而改变了流动方向的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直接沿大致水平方向形成流动。墨水粒子容易沉降在隔板5上的重力方向的上部区域29附近。如上所述般利用隔板5使墨水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由此区域29的墨水粒子被搅拌,而可防止已沉降的粒子到达至墨水出口6。而且,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上浮并到达至液面。沿水平方向流动的墨水撞在右侧壁26上而向重力方向上方形成流动。此时,向重力方向上方流动的墨水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在该流动过程中气泡被推送到液面附近,已成长的气泡在液面附近残留或消失。在液面附近从右侧壁26朝向左侧壁23流动的墨水撞在流路壁24上而向重力方向下方移动,但所述隔板5位于重力方向下方且有墨水沿水平方向流动,所以趁着墨水再次从左侧壁23朝向右侧壁26沿大致水平方向流动而在墨水室内循回。通过该循回而再次去除气泡。
另一方面,墨水从隔板5与右侧壁26之间流入到墨水导入部12中。墨水并非猛地流入到该墨水导入部12,而是以从正在阻尼器室2内循回的墨水中被取出这样的形式流入。因此,因具有流动冲力而不易夹带气泡。而且,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副阻尼器室702及阻尼器室2内已被去除,所以被导入到墨水导入部12的墨水中几乎不含气泡。进而,已沉降的墨水粒子因突起部27而难以侵入到墨水导入部12中。被导入到墨水导入部12的墨水从墨水出口6被供给到喷墨头。
这样一来,使隔板5从阻尼器室2的左侧壁23延伸出来而在该阻尼器室2内形成墨水的循回状态,由此使墨水中所含的气泡上浮而去除。而且,墨水通过墨水流路4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流出,而形成大致水平方向的流动及沿着右侧壁26向重力方向上升的流动,由此起到使气泡上浮的作用,所以气泡在循回过程中被去除,而难以被推送到墨水出口6。
接着,例如在喷墨打印机停止运转期间,进行循环控制以便使墨水粒子不会沉淀在压力吸收用阻尼器100的阻尼器室2内。在此情况下,通过驱动泵73而使墨水从阻尼器室2流到循环流路706中,从循环流路706的循环出口7取出墨水,并由墨水循环管72送出。被送出的墨水从墨水循环管72汇合到墨水供给管10中,并再次从墨水入口3经由墨水流路4被导入到副阻尼器室702及阻尼器室2内。循环动作在停止运转期间既可间歇地进行,也可以连续地进行。
通过该循环动作从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搅拌墨水,而可防止墨水粒子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沉淀。而且,通过将循环流路61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重力方向下部,可确实地使已沉淀的墨水粒子循环。尤其是通过使阻尼器室2的下部壁25与循环流路61的下部壁25形成为同一平面,而在粒子不会滞留的情况下进行循环。
(实施方式8)
图10(a)~图10(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8的喷墨打印机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的构成图。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800中,除了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所公开的构成以外,也可以采用图10(a)所示的构成。具体来说,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800包括:射出成形的树脂制主体1;阻尼器室2,形成在主体1的内部;墨水入口3,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上部壁21的水平方向单侧;墨水出口6,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右侧壁26的重力方向下方;隔板805,沿重力方向立设在下部壁25的大致中央附近;以及透明膜8,覆盖阻尼器室2的正面。而且,所述隔板805配设在从墨水入口3导入的墨水朝向墨水出口6的流路(图中以箭头表示)之间。
在墨水入口3处形成着连接端口31。在该连接端口31处连接墨水供给管(省略图示)。墨水出口6与喷墨头连结而对该喷墨头供给墨水。在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800中,从墨水入口3导入的墨水因重力而向重力方向下方流动,且该墨水通过下部壁25使流动方向变为水平方向。并且,该墨水撞在隔板805上而直接向重力方向上方流动,且在阻尼器室2内循环。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上浮并到达至液面而消失。正在循环的墨水中的越过隔板805的墨水从墨水出口6被导出。在这种构成中也是在阻尼器室2内去除墨水中的气泡,可抑制气泡向喷墨头导出。
在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850中,除了所述实施方式1~实施方式7所公开的构成以外,也可以采用图10(b)所示的构成。具体来说,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850包括:射出成形的树脂制主体1;阻尼器室2,形成在主体1的内部;墨水入口3,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左侧壁23的重力方向下方;墨水出口6,设置在阻尼器室2的右侧壁26的重力方向下方;隔板805,沿重力方向立设在下部壁25的大致中央附近;以及透明膜8,覆盖阻尼器室2的正面。而且,所述隔板805配设在从墨水入口3导入的墨水朝向墨水出口6的流路(图中以箭头表示)之间。
在墨水入口3处形成着连接端口31。在该连接端口31处连接墨水供给管(省略图示)。墨水出口6与喷墨头连结而对该喷墨头供给墨水。在该压力吸收用阻尼器850中,从墨水入口3导入的墨水沿水平方向流动,且该墨水通过下部壁25使其流动方向变为方向方向。并且,该墨水撞在隔板805上而直接向重力方向上方流动,且在阻尼器室2内循环。墨水中所含的气泡在向大致水平方向流动的中途上浮并到达至液面而消失。正在循环的墨水中的越过隔板805的墨水从墨水出口6被导出。在这种构成中也是在阻尼器室2内去除墨水中的气泡,可抑制气泡向喷墨头导出。

Claims (5)

1.一种压力吸收用阻尼器,设置在喷墨打印机的喷墨头与墨盒之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阻尼器室,形成在主体内部;
墨水入口,从所述墨盒导入所述墨水且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室;
墨水出口,对所述喷墨头导出所述墨水且设置在所述阻尼器室;以及
隔板,形成于所述阻尼器室内的所述墨水入口与所述墨水出口之间,并且配设在从所述墨水入口被导入的所述墨水朝向所述墨水出口的流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从形成所述阻尼器室的侧壁延伸设置,所述墨水入口被设置在所述隔板的根部附近的所述侧壁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墨水入口设置在所述主体上方,从所述墨水入口到所述阻尼器室内沿着重力方向形成墨水流路,并且所述墨水出口设置在所述主体下方,在所述墨水流路的重力方向下端与所述墨水出口之间配设所述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从形成着所述墨水流路的一侧的侧壁延伸设置,且在隔板根部上表面形成着弯曲面。
5.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压力吸收用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吸收用阻尼器在所述阻尼器室的下部设置所述墨水的循环流路,且具备循环出口,所述循环出口设置在所述循环流路上且可连接墨水循环用管。
CN201310533673.9A 2012-11-01 2013-10-31 压力吸收用阻尼器 Active CN10380248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2138A JP2014091241A (ja) 2012-11-01 2012-11-01 圧力吸収用ダンパ
JP2012-242138 2012-11-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802484A true CN103802484A (zh) 2014-05-21
CN103802484B CN103802484B (zh) 2016-01-20

Family

ID=507000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33673.9A Active CN103802484B (zh) 2012-11-01 2013-10-31 压力吸收用阻尼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91241A (zh)
CN (1) CN103802484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4957A (zh) * 2018-06-11 2018-11-02 安徽天斯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云打印机用墨盒自动吸墨装置
CN111347794A (zh) * 2018-12-20 2020-06-30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压力缓冲器、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31632B2 (ja) 2019-03-25 2022-03-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124778B2 (ja) 2019-03-25 2022-08-2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485032B2 (ja) * 2020-06-16 2024-05-16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の流路形成方法及び画像形成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955A (ja) * 1983-07-20 1985-02-07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容器
US20020047882A1 (en) * 2000-10-23 2002-04-25 Haggai Karlinski Closed ink delivery system with print head ink pressure control and method of same
CN101104336A (zh) * 2006-07-10 2008-0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盒
EP2111991A1 (en) * 2008-04-23 2009-10-28 Konica Minolta IJ Technologies, Inc. Ink jet printer
US8162451B2 (en) * 2006-10-05 2012-04-24 Sii Printek Inc. Pressure buffer, ink-jet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03678B2 (ja) * 1997-06-03 2004-03-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JP2011235506A (ja) * 2010-05-10 2011-11-24 Roland Dg Corp 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用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24955A (ja) * 1983-07-20 1985-02-07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容器
US20020047882A1 (en) * 2000-10-23 2002-04-25 Haggai Karlinski Closed ink delivery system with print head ink pressure control and method of same
CN101104336A (zh) * 2006-07-10 2008-01-1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盒
US8162451B2 (en) * 2006-10-05 2012-04-24 Sii Printek Inc. Pressure buffer, ink-jet head,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EP2111991A1 (en) * 2008-04-23 2009-10-28 Konica Minolta IJ Technologies, Inc. Ink jet print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724957A (zh) * 2018-06-11 2018-11-02 安徽天斯努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云打印机用墨盒自动吸墨装置
CN111347794A (zh) * 2018-12-20 2020-06-30 精工电子打印科技有限公司 压力缓冲器、液体喷射头和液体喷射记录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91241A (ja) 2014-05-19
CN103802484B (zh) 2016-01-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02484A (zh) 压力吸收用阻尼器
EP2558417B1 (en) A flotation unit for purifying water, such as a cfu (compact flotation unit)
CN104884394A (zh) 散气装置和其运行方法及水处理装置
CN101130152A (zh) 垂直筛板喷射鼓泡脱硫除尘吸收塔
CN205988644U (zh) 一种气液分离装置
CN205287727U (zh) 一种新型三相分离器
CN106004070A (zh) 用于喷墨打印机的供墨系统
CN104058194A (zh) 空气管头和对罐进行排放或者允许液体流出的方法
CN205627346U (zh) 折流板除沫器
CN209714917U (zh) 用于除草剂生产的搅拌装置
CN204502586U (zh) 卧式撞击流气水分离器
CN216498453U (zh) 一种非连续液体的均匀分布器
CN102991128B (zh) 喷墨打印机、墨回收构件以及墨回收方法
CN202277704U (zh) 水下分离器
CN203891863U (zh) 油气分离与段塞流消除装置
CN202506625U (zh) 一种清洗装置
CN208955150U (zh) 一种蛇形引流的液冷结构
CN206255834U (zh) 一种溢流报警箱
CN204778963U (zh) 净水用喷嘴及净水机
CN204767625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
CN210710837U (zh) 一种便于油水分离的新型分离罐
KR101446591B1 (ko) 엔진의 연료 실사용량 측정장치
CN205340413U (zh) 用于除尘设备的液箱及具有其的除尘设备
CN203904292U (zh) 洗涤塔及具有该洗涤塔的煤气化工艺系统
CN204283895U (zh) 适用于调载空压机的汽水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