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91657A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91657A
CN103791657A CN201310529504.8A CN201310529504A CN103791657A CN 103791657 A CN103791657 A CN 103791657A CN 201310529504 A CN201310529504 A CN 201310529504A CN 103791657 A CN103791657 A CN 1037916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compressor
pipe arrangement
oil level
oil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52950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原一彦
加藤光洋
八藤后裕志
木屋丰明
仓田裕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916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9165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lications Or Details Of Rotary Compressors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不使用浮标就可判定压缩机内的油位,并适当地控制的制冷装置。该制冷装置具备:用于检测压缩机(11)内油量的油量检测装置(31),油量检测装置具备具有通过从压缩机的规定的位置引出的油的毛细管(56)的油量检测配管(32)、分别检测毛细管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7)及第二温度传感器(58)、根据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压缩机内的油量的控制装置(C),控制装置在各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之差扩大至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油的引出位置。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由压缩机、散热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制冷装置结构如下:在由压缩机、散热器、节流装置、及蒸发器构成制冷剂回路的这种制冷装置的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内,为了进行滑动部的润滑和压缩机构部的密封而封入规定量的油。该油从压缩机与制冷剂一起排出至制冷剂回路中,因此,为了使油返回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内,而在排出配管的下游侧设有油分离器。该油分离器上安装有回油配管,其另一端连接着密闭容器。而且,与来自压缩机的制冷剂一起排出的油被油分离器分离,经由回油配管返回到密闭容器内。
从该回油配管返回到密闭容器内的油的量,通过检测密闭容器内的油位(在密闭容器内,油积存的位置的最高位即油面的高度)的油位开关来控制,而以往的油位开关具备在密闭容器内的油面上通过其浮力漂浮的浮标,根据由油面(油位)的变动而上下运动的浮标的动作,检测密闭容器内的油位(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15821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使用浮标的情况下,存在由于油的起泡沫现象及制冷剂的融入而不能准确检测油位的问题。
另外,压缩机的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为极高压。特别地在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高压侧成为超临界压力的制冷剂回路的压缩机中,密闭容器内的压力也为5MPa~8MPa等极高压。所以,在如以往使用浮标的油位开关中,存在浮标被压碎的危险性,因此,存在如上述专利文献1需要特别准备高耐压的浮标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的技术课题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不使用浮标就可判定压缩机内的油位,并适当控制的制冷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制冷装置,由压缩机、散热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构成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具备用于检测压缩机内油量的油量检测单元,该油量检测单元具备:油量检测配管,具有通过从压缩机的规定的位置引出的油的节流机构;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节流机构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的温度;以及控制单元,根据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压缩机内的油量,该控制单元在各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的差扩大至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比油的引出位置低。
本发明第二方面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具备:油分离器,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中的油分离;回油配管,用于将油从该油分离器返回到压缩机内;阀装置,设置在该回油配管中,油量检测单元具备设置在压缩机的规定的适当油位的位置的适当油位引出配管,控制单元将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送至油量检测配管,并且,在根据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控制阀装置从而通过回油配管将油从油分离器返回到压缩机内。
本发明第三方面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油量检测单元具备设置在压缩机的规定的下限油位的高度的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在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将从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送至油量检测配管,并且,在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下限油位的情况下,停止压缩机的运转。
本发明第四方面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油量检测单元具备由控制单元控制的、将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和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选择性地送至油量检测配管的流路切换装置。
本发明第五方面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发明中,设置多台压缩机且相互并列连接,油量检测单元分别设置在各压缩机中。
本发明第六方面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上述各发明中,制冷剂回路使用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高压侧成为超临界压力。
发明效果
在从低于压缩机内的油积存的位置的位置(本发明中的油位以下的位置)引出油的情况下,成为所引出的大部分是油,稍微混入制冷剂的状态。因此,在使其通过节流机构的情况下,蒸发的制冷剂为极少量,因此,节流机构的上游侧的温度和下游侧的温度之差小(下游侧低)。即使在油产生起泡沫的状况下也不会受太大影响,可通过预先设想而消除由制冷剂的融入量造成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从高于油积存的位置的位置引出油的情况下,成为引出融入油的制冷剂气体的形态。因此,在使其通过节流机构的情况下,大量的制冷剂气体被节流并蒸发,因此,节流机构的下游侧的温度和上游侧的温度差变大。因此,根据本发明,在由压缩机、散热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构成制冷剂回路的制冷装置中,具备用于检测压缩机内油量的油量检测单元,该油量检测单元具备:油量检测配管,具有通过从压缩机的规定的位置引出的油的节流机构;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节流机构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的温度;控制单元,根据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压缩机内的油量,该控制单元在各温度传感器检测的温度的差扩大至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油的引出位置,因此,可以不使用以往的浮标,就可检测压缩机内的油位。
由此,即使为如本发明第六方面使用二氧化碳那样的制冷剂,高压侧成为超临界压力的制冷装置,作为浮标也不需要准备高耐压的浮标等。另外,由油的起泡沫现象及制冷剂融入量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将它们设为预先考虑的判定阈值来消除。另外,油量检测单元由配管和节流机构、及两个温度传感器构成,所以结构简单,还能实现成本的削减。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具备:油分离器,将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中的油分离;回油配管,用于将油从该油分离器返回到压缩机内;阀装置,设置在该回油配管中,油量检测单元具备设置在压缩机的规定的适当油位的位置的适当油位引出配管,控制单元将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送至油量检测配管,并且在根据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控制阀装置通过回油配管将油从油分离器返回到压缩机内,因此,不使用浮标,也能将压缩机内的油位维持在适当值,能够事先避免由压缩机内的油枯竭造成的烧伤及密封性的恶化。
另外,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油量检测单元具备设置在压缩机的规定的下限油位的高度的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在判定为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控制单元将从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送至油量检测配管,并且,在判定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下限油位的情况下,停止压缩机的运转,因此,即使进行将油从油分离器返回的控制也可在压缩机内的油低于下限值的情况下停止压缩机,可以实现保护。
该情况下,如本发明第四方面,只要在油量检测单元中设置由控制单元控制的、将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和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选择性地送至油量检测配管的流路切换装置,就能够顺利进行油位的适当值和下限值的判断。
而且,特别是如本发明第五方面,在设置多台压缩机且相互并列连接的情况下,只要将上述各发明的油量检测单元分别设置在各压缩机中,就能够避免各压缩机间的油量的偏差,实现均等的油位。
附图说明
图1是适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制冷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
图2是说明图1的制冷装置的控制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标记说明
R   制冷装置
C   控制装置(控制单元)
1   制冷剂回路
3   制冷机单元
5   陈列柜
7、9  制冷剂配管
11  压缩机
31  油量检测装置(油量检测单元)
32  油量检测配管
33  适当油位引出配管
34  下限油位引出配管
44  油分离器
46  气体冷却器(散热器)
54、55  电磁阀(流路切换装置)
56  毛细管(节流机构)
57  第一温度传感器
58  第二温度传感器
62  节流装置
64  蒸发器
73  回油回路
76  回油阀(阀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制冷装置R的制冷剂回路图。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装置R具备制冷机单元3和一台或者多台陈列柜5(在实施例中仅表示1台),这些制冷机单元3和陈列柜5由制冷剂配管7及9连结而构成规定的制冷循环。
该制冷循环使用高压侧的制冷剂压力(高压压力)成为其临界压力以上(超临界)的二氧化碳作为制冷剂。该二氧化碳制冷剂为有利于地球环境且考虑了可燃性及毒性等的自然制冷剂。另外,作为润滑油的油,例如使用矿物油(矿物油)、烷基苯油、醚油、酯油、PAG(聚亚烷基二醇)等已有的油。
实施例的制冷机单元3具备并列配置的两台压缩机11、11。在本实施例中,压缩机11为内部中间压型多级压缩式回转压缩机,通过由钢板构成的圆筒状的密闭容器12、配置收纳于该密闭容器12的内部空间的上侧的作为驱动元件的电动元件14、及配置于该电动元件14的下侧且由电动元件14的旋转轴驱动的由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及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构成的旋转压缩机构部构成。
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对经由制冷剂配管9从制冷剂回路1的低压侧吸入压缩机11的低压制冷剂进行压缩并使其升压至中间压而排出,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进一步吸入并压缩由第一旋转压缩元件20压缩并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并使其升压至高压,向制冷剂回路1的高压侧排出。压缩机11为可变频率型的压缩机,通过变更电动元件14的运转频率,可以控制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及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转速。
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的侧面,形成有连通到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的低级侧吸入口22及低级侧排出口24,和连通到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高级侧吸入口26及高级侧排出口28。在各压缩机11、11的低级侧吸入口22、22分别连接着制冷剂导入管30,在各自的上游侧合流并连接到制冷剂配管9。
通过低级侧吸入口22吸入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的低压部的低压(LP:通常运转状态下2.6MPa左右)的制冷剂气体由该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升压至中间压(MP:通常运转状态下5.5MPa左右)而排出到密闭容器12内。由此,密闭容器12内成为中间压(MP)。
然后,在排出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的各压缩机11、11的低级侧排出口24、24分别连接有中间压排出配管36、36,在各自的下游侧合流,并连接到中间冷却器38的一端。该中间冷却器38对从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进行空冷,在该中间冷却器38的另一端连接有中间压吸入管40,该中间压吸入管40分成两支后连接到各压缩机11、11的高级侧吸入口26、26。
通过高级侧吸入口26吸入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中压部的中压(MP)的制冷剂气体,由该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进行第二级的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HP:通常运转状态下9MPa左右的超临界压力)的制冷剂气体。而且,在设置在各压缩机11、11的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高压室侧的高级侧排出口28、28分别连接高压排出配管42、42,在各自的下游侧合流,经由油分离器44、作为散热器的气体冷却器46连接到制冷剂配管7。
气体冷却器46对从压缩机11排出的高压的排出制冷剂进行冷却,在气体冷却器46的附近布设有对该气体冷却器46进行空冷的气体冷却器用鼓风机47。
一方面,陈列柜5设置在商店内等,连接到制冷剂配管7及9(在多台的情况下并列连接到制冷剂配管7及9)。陈列柜5具有连结制冷剂配管7和制冷剂配管9的柜体侧制冷剂配管60,在该柜体侧制冷剂配管60上依次连接有作为节流装置的电动膨胀阀62、蒸发器63。在蒸发器63上邻接有对该蒸发器63鼓风的未图示的冷气循环用鼓风机。而且,制冷剂配管9如前述经由制冷剂导入管30连接到连通各压缩机11、11的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的低级侧吸入口22。由此,构成本实施例中的制冷装置R的制冷剂回路1。
另一方面,上述油分离器44将从各压缩机11、11排出的高压的排出制冷剂中所包含的油与制冷剂分离而捕捉,在该油分离器44上连接有使捕捉的油返回压缩机11的回油配管73。该回油配管73分支成两个系统,分别经由作为阀装置的回油阀(电动阀)76、76连接到各压缩机11、11的密闭容器12。如上述,由于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被保持为中间压,因此,捕捉的油通过打开回油阀76,在油分离器44内的高压和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的差压的作用下而返回到该回油阀76连接的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
另外,在各压缩机11、11的密闭容器12上分别设有检测贮存在该密闭容器12内的油的油位的作为本发明的油量检测单元的油量检测装置31。该油量检测装置31包括:成为下游侧的一端连通连接到上述中间压吸入管40的油量检测配管32;安装在压缩机11的规定的适当油位的位置的密闭容器12上,成为上游侧的一端连通到密闭容器12内,并且另一端连接到油量检测配管32的另一端的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安装在压缩机11的规定的下限油位的位置的密闭容器12上,成为上游侧的一端连通到密闭容器12内,并且,另一端连接到油量检测配管32的另一端的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分别插入设置在各引出配管33、34中,作为构成流路切换装置的阀装置的适当油位电磁阀54及下限油位电磁阀55;插入设置在各引出配管33、34的连接部分的下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32中的作为节流机构的毛细管56;分别检测该毛细管56的上游侧和下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32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7及第二温度传感器58;以及作为制冷装置R的控制单元的控制装置C。
上述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的一端开口并安装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贮存规定适当量的情况下的油位(适当油位)的位置(高度。实际上,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的内面的上缘成为适当油位附近的位置)。另外,上述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的一端开口并安装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的量变为规定下限值的情况下的油位(下限油位)的位置(高度。实际上,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的内面的下缘成为下限油位附近的位置)。
该控制装置C由通用的微型计算机构成。控制装置C的输入侧除连接着上述油量检测装置31的各温度传感器57、58的输出外,还连接着检测制冷剂回路1的各部的压力及温度的未图示的压力传感器及温度传感器等各种传感器。另外,在控制装置C的输出侧连接着上述各压缩机11、11的电动元件14、气体冷却器用鼓风机47、电动膨胀阀62、回油阀76、76、各电磁阀54、55等。
另外,陈列柜5侧的电动膨胀阀62实际上通过经由控制装置C和集中控制器等而协同动作的未图示的陈列柜侧的控制装置进行控制,但在这里,为了简单地说明而以控制装置C作为代表进行说明。
下面,用以上的结构接着说明动作。通过控制装置C使压缩机11、11运转后,如前所述,吸入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的低压部的低压(LP)的制冷剂气体由该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压缩,并升压至中间压(MP)而排出到密闭容器12内。由此,密闭容器12内成为中间压(MP)。该密闭容器12内的中间压的制冷剂气体分别排出到中间压排出配管36、36,在它们的下游侧合流,并流入中间冷却器38。在该中间冷却器38对从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排出的中间压的制冷剂进行空冷后,经过中间压吸入管40产生分支,吸入到各压缩机11、11的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中间压部。
吸入到各压缩机11、11的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中间压(MP)的制冷剂气体,由该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进行第二级的压缩而成为高温高压(HP)的制冷剂气体,分别从高压排出配管42、42排出后,在各自的下游侧合流,并流入油分离器44。由该油分离器44将制冷剂中所包含的油分离,分离后的制冷剂气体流向气体冷却器46。
然后,制冷剂气体在气体冷却器46中通过气体冷却器用鼓风机47被空冷后,经制冷剂配管7到达陈列柜5。到达陈列柜5的制冷剂通过由电动膨胀阀62节流而液化,流入到蒸发器63并蒸发。在此时的吸热作用下发挥冷却效果,对在冷气循环用鼓风机循环的库内的空气冷却。从蒸发器63出来的制冷剂经过制冷剂配管9返回到制冷机单元3,如前述,反复经由制冷剂导入管30吸入到各压缩机11、11的第一旋转压缩元件18的循环。
另一方面,由油分离器44从制冷剂分离出的油经过回油配管73返回到压缩机11、11,但该回油通过由控制装置C控制的回油阀76执行。下面,参照图2的流程图说明控制装置C的压缩机11、11的油位控制。另外,控制装置C对于各压缩机11、11分别独立执行下述控制。
控制装置C以规定的采样间隔执行图2的流程图的步骤S1。在步骤S1中,控制装置C打开适当油位电磁阀54,关闭下限油位电磁阀55。另外,此时,控制装置C仅将适当油位电磁阀54开放规定的短时间。由此,密闭容器12内的油及制冷剂气体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少量流出,并流入到油量检测配管32,经过毛细管56在中间压吸入管40与来自中间冷却器38的制冷剂气体合流并吸入到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中间压部。
这里,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量为适当量时,油位位于适当油位,因此,成为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引出的大部分是油,稍微混入制冷剂的状态。因此,在使其通过毛细管56的情况下,蒸发的制冷剂为极少量,因此,检测毛细管56的上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32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7输出的温度T1,和检测下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32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58输出的温度T2之差变小。在该情况下,下游侧的温度T2低于T1。
另一方面,在密闭容器12内的油量少于适当量的情况下,油位低于适当油位,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引出的大部分是制冷剂气体。因此,在使其通过毛细管56的情况下,大量的制冷剂气体被节流并蒸发,因此,毛细管56的下游侧的温度T2为比上游侧的温度T1极低的值,且该差扩大。将该情况下的温差(T1-T2)设为偏差e1。另外,关于该偏差e1,考虑由油的起泡沫现象及制冷剂的融入量造成的影响而预先确定,消除它们的影响。
在步骤S2中,控制装置C判断该温度T1和T2之差(T1-T2)是否在上述偏差e1以上,在不足偏差e1的情况下,判定为位于适当油位并进入步骤S4,关闭回油阀76。因此,不进行从油分离器44向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回油。
另一方面,在任何一方或者双方的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降低,从各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引出的大部分是制冷剂气体,温差(T1-T2)扩大至偏差e1以上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从步骤S2进入步骤S3,打开回油阀76以使油返回到该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由此,该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量增大,油位上升。
接着,在步骤S5中,控制装置C本次关闭适当油位电磁阀54,打开下限油位电磁阀55。另外,此时,控制装置C仅使下限油位电磁阀55开放规定的短时间。由此,密闭容器12内的油及制冷剂气体从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少量流出,并流入到油量检测配管32,经过毛细管56在中间压吸入管40与来自中间冷却器38的制冷剂气体合流并吸入到第二旋转压缩元件20的中间压部。
接着,在步骤S6中,同样地,控制装置C判断温度T1和T2之差(T1-T2)是否在上述偏差e1以上,在不足偏差e1的情况下,以与前述同样的理由判定为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在下限油位以上并返回步骤S1。
控制装置C反复以上步骤,开放回油阀76以使油持续返回到该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而且,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上升至前述适当油位后,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引出的物质的温度T1和T2之差(T1-T2)落回到不足偏差e1,因此,从步骤S2进入步骤S4,回油阀76关闭而停止来自油分离器44的回油。由此,各压缩机11内的油量被维持在适当油位。
这里,在由于制冷剂及油的泄漏及油分离器44的功能障碍、回油阀76的故障等主要原因,即使打开回油阀76油也不返回到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情况下,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持续降低。而且,若任何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都下降至下限油位以下,则在步骤S5中,从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引出的大部分为制冷剂气体,温度T1和T2之差(T1-T2)因与前述同样的理由而扩大,变为偏差e1以上。
在步骤S6中,控制装置C在温度T1和T2之差(T1-T2)为偏差e1以上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7并判断该状态是否持续规定时间。然后,反复步骤S5~步骤S7,在油位下降至下限油位以下的状态经过规定时间后,从步骤S7进入步骤S8停止双方的压缩机11、11。而且向用户发出规定的警报(预设蜂鸣器及灯,使该蜂鸣器鸣响,使灯闪烁等)。由此,保护压缩机11。
如以上详述,根据本发明,在压缩机11中设置油量检测装置31,该油量检测装置31包括:具有通过从压缩机11的规定的位置引出的油的毛细管56的油量检测配管32;分别检测毛细管56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油量检测配管32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57及第二温度传感器58;根据各温度传感器57、58的输出判定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量的控制装置C,在各温度传感器57、58检测的温度之差(T1-T2)扩大至规定的偏差e1的情况下,通过该控制装置C判定为压缩机11内的油位低于油的引出位置,因此,不使用现有的浮标,也可以检测压缩机11内的油位。
由此,特别地,即使是使用二氧化碳那样的制冷剂,高压侧成为超临界压力的制冷装置R,也不需要准备高耐压的浮标等作为浮标。另外,由油的起泡沫现象及制冷剂融入量造成的影响,可以通过将它们设为预先考虑的判定阈值(e1)而消除。另外,油量检测装置31由配管和毛细管56、两个温度传感器57、58构成,因此,结构简单,还能够实现成本的削减。
另外,设有将从压缩机11排出的制冷剂中的油分离的油分离器44、用于使油从该油分离器44返回到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回油配管73、以及设置在该回油配管73中的回油阀76,油量检测装置31具备设置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中的规定的适当油位的位置的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控制装置C将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引出的油送至油量检测配管32,并且,在根据各温度传感器57、58的输出,判定为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低于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控制回油阀76通过回油配管73从油分离器44将油返回到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因此,不使用浮标,也能将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维持在适当值,能够事先避免由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枯竭造成的烧伤及密封性的恶化。
另外,油量检测装置31具备设置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的规定的下限油位的高度的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在判定为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低于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将从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引出的油送至油量检测配管32,并且,在判定为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低于下限油位的情况下,控制装置C停止压缩机11的运转,因此,即使进行将油从油分离器44返回的控制,也能在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低于下限值的情况下停止压缩机11,可以实现保护。
在该情况下,在油量检测装置31中设置有通过控制装置C控制的、将从适当油位引出配管33和下限油位引出配管34引出的油选择性地送至油量检测配管32的适当油位电磁阀54和下限油位电磁阀55,因此,能够顺利进行油位的适当值和下限值的判断。
而且,特别地,如实施例,在设置多台压缩机11并相互并列连接的情况下,通过将本发明的油量检测装置31分别设置在各压缩机11、11中,能够避免各压缩机11、11间的油量的偏差,实现均等的油位。
另外,在实施例中,说明了并列连接了两台压缩机11的制冷机单元3,但在本发明第5方面以外的发明中可以设置单一的压缩机,相反,本发明在并列连接三台以上的压缩机的大型制冷机单元中也有效。
另外,在实施例中,使回油阀76开闭以控制向压缩机11的密闭容器12内的回油,但由于回油阀76为电动阀,因此,其阀开度可以精细地控制。因此,除实施例外,还可以考虑如下控制方法,即,例如在密闭容器12内的油位位于适当油位时,使阀开度变小而少量返回,在变为比适当油位低的情况下,使阀开度扩大并使返回量增大,在下降至下限油位的情况下,将阀开度设为最大等。

Claims (6)

1.一种制冷装置,由压缩机、散热器、节流装置、蒸发器构成制冷剂回路,其特征在于,
具备用于检测所述压缩机内油量的油量检测单元,
该油量检测单元具备:
油量检测配管,具有通过从所述压缩机的规定的位置引出的油的节流机构;
第一温度传感器及第二温度传感器,分别检测所述节流机构的上游侧及下游侧的所述油量检测配管的温度;以及
控制单元,根据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所述压缩机内的油量,
该控制单元在所述各温度传感器检测出的温度的差扩大至规定的值的情况下,判定为所述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所述油的引出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油分离器,将从所述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中的油分离;
回油配管,用于将油从该油分离器返回到所述压缩机内;以及
阀装置,设置在该回油配管中,
所述油量检测单元具备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规定的适当油位的位置的适当油位引出配管,
所述控制单元将从所述适当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送至所述油量检测配管,并且,在根据所述各温度传感器的输出判定为所述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所述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控制所述阀装置从而通过所述回油配管将油从所述油分离器返回到所述压缩机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量检测单元具备设置在所述压缩机的规定的下限油位的高度的下限油位引出配管,
在判定为所述压缩机内的油位低于所述适当油位的情况下,所述控制单元将从所述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送至所述油量检测配管,并且在判定所述压缩机内的油位比所述下限油位低的情况下,停止所述压缩机的运转。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量检测单元具备由所述控制单元控制的、将从所述适当油位引出配管和所述下限油位引出配管引出的油选择性地送至所述油量检测配管的流路切换装置。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多台所述压缩机且相互并列连接,所述油量检测单元分别设置在所述各压缩机中。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冷剂回路使用二氧化碳作为所述制冷剂,高压侧为超临界压力。
CN201310529504.8A 2012-10-31 2013-10-31 制冷装置 Pending CN10379165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40268A JP2014089021A (ja) 2012-10-31 2012-10-31 冷凍装置
JP2012-240268 2012-10-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91657A true CN103791657A (zh) 2014-05-14

Family

ID=506675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529504.8A Pending CN103791657A (zh) 2012-10-31 2013-10-31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4089021A (zh)
CN (1) CN103791657A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4253A (zh) * 2015-03-31 2015-07-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05156317A (zh) * 2015-10-15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油位检测装置、空调系统及压缩机油位检测方法
CN109373635A (zh) * 2018-10-29 2019-02-2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回油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3939700A (zh) * 2019-05-31 2022-01-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55755B2 (ja) * 2014-10-21 2019-01-2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圧縮機のオイルレベル検知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10085B2 (ja) * 1990-11-22 1996-01-31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凍装置
US5634345A (en) * 1995-06-06 1997-06-03 Alsenz; Richard H. Oil monitoring system
JP2001147046A (ja) * 1999-11-19 2001-05-2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JP2002242833A (ja) * 2001-02-15 2002-08-28 Toshiba Kyaria Kk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JP4278351B2 (ja) * 2002-07-31 2009-06-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圧縮機の油面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JP4004356B2 (ja) * 2002-08-27 2007-11-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圧縮機の油面検出方法及び装置
JP2006329567A (ja) * 2005-05-30 2006-12-0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装置
JP5064546B2 (ja) * 2010-08-27 2012-10-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64253A (zh) * 2015-03-31 2015-07-08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制冷系统
CN105156317A (zh) * 2015-10-15 2015-12-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压缩机油位检测装置、空调系统及压缩机油位检测方法
CN109373635A (zh) * 2018-10-29 2019-02-22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回油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9373635B (zh) * 2018-10-29 2020-07-31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器回油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13939700A (zh) * 2019-05-31 2022-01-14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9021A (ja) 201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532998C (zh) 冷冻装置
CN103946647B (zh) 冷冻装置
CN103791657A (zh) 制冷装置
CN103282729B (zh) 制冷系统和用于操作制冷系统的方法
CN110325803A (zh) 用于微增压器型超市制冷系统的油管理
JP6292480B2 (ja) 冷凍装置
CN104204697A (zh) 检测制冷剂损失的方法
US8997508B2 (en) Refrigerating apparatus
CN104285111B (zh) 制冷装置
CN104296421B (zh) 空调器及其回油控制方法
CN102109239B (zh) 制冷装置
CN101688696A (zh) 制冷剂蒸气压缩系统及跨临界运行方法
CN101118101A (zh) 二级膨胀冷冻装置
RU2706889C1 (ru) Контур охлаждения
CN102109240B (zh) 制冷装置
CN102109241B (zh) 制冷装置
CN101384863B (zh) 冷冻装置
CN208579537U (zh) 压缩式制冷机
JPWO2020241622A1 (ja) 冷凍装置
JP2007232259A (ja) ターボ冷凍機及びそのホットガスバイパス方法
CN102109238B (zh) 制冷装置
JP6765086B2 (ja) 冷凍装置
CN110195949B (zh) 制冷系统及方法
CN204830358U (zh) 一种空调机组不凝性气体排出装置
CN103649653A (zh) 具有油补偿的制冷回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514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