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6623B - 车辆运输车 - Google Patents

车辆运输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6623B
CN103786623B CN201410019399.8A CN201410019399A CN103786623B CN 103786623 B CN103786623 B CN 103786623B CN 201410019399 A CN201410019399 A CN 201410019399A CN 103786623 B CN103786623 B CN 10378662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ing stage
tilting
tilting rack
rack
telescopic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4100193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6623A (zh
Inventor
高田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dan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adan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adano Ltd filed Critical Tadano Ltd
Priority to CN20141001939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86623B/zh
Priority claimed from CN200880130316.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CN102099223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866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662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662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662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uxiliary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Loading And Unloading (AREA)
  • Handcar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装载台向后方移动并向后倾斜、以将被运输车辆载放到装载台上的车辆运输车。虽然本发明的名称是车辆运输车,但运输对象除了车辆外,还可以适用于农用机械或小型船舶(小船)或重型机器等的运输。

Description

车辆运输车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0880130316.5的名称为“车辆运输车”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使装载台向后方移动并向后倾斜、以将被运输车辆载放到装载台上的车辆运输车。虽然本发明的名称是车辆运输车,但运输对象除了车辆外,还可以适用于农用机械或小型船舶(小船)或重型机器等的运输。
背景技术
这种车辆运输车是使装载台相对于倾斜架向后方移动,同时使该装载台与倾斜架一同向后倾斜,从而能够将被运输车辆载放到该装载台上,但这种一般的车辆运输车使用2种伸缩气缸:使倾斜架倾斜动作的倾斜动作气缸和使装载台前后移动的滑动气缸。而一旦如上述那样使用2种伸缩气缸,则不仅会增加部件数量而导致成本上升,而且因为有2套驱动系统,在装载台使用时要对双方的驱动系统(双方的伸缩气缸)进行操作,致使操作复杂。
图12及图13中示出了日本专利第2532158号公报(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辆运输车。这种已知的车辆运输车是在安装于运输车车架上的辅助架112的后端部将能够自由倾斜的倾斜架103枢支,并且在该倾斜架103上设置能够前后自由移动的装载台104。并且,这种已知的车辆运输车能够用1个伸缩气缸151(图13)同时完成倾斜架103的倾斜动作和装载台104的前后移动。
如图13所示,倾斜架103具有能够相互滑动的外部件131和内部件132,外部件13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被支轴108枢支在辅助架112的后端部。在倾斜架103的内部件132的前端部与辅助架112之间设有由第1~第3连杆191、192、193组成的连杆机构109。
该连杆机构109的各连杆191、192、193如图12(B)及图12(C)所示,第2连杆192采用较短的连杆,而第3连杆193采用较长的连杆。并且,这些第1~第3连杆191、192、193如图13那样组装,结构相当复杂。即,第1连杆191(带导向槽)的后端部被枢轴194枢支在辅助架112上而能够上下摆动。第2连杆192的基端部被枢轴195枢支在第1连杆191的前端部,该第2连杆192的前端部与第3连杆193的前端部被枢轴196枢支着。在第3连杆193的基端部安装着与第1连杆191的导向槽嵌合的滚柱197,该第3连杆193的基端部侧能够沿着第1连杆191的导向槽移动。而在图12(A)所示的装载台入架的状态下,连杆机构109的第2连杆192以及第3连杆193成为向前方倒伏的姿势。
另外,在第2连杆192的前端部设有凹槽状的轴承部198(图13),设在倾斜架103(内部件132)的前端部的轴133以能够自由卡合脱离的方式与该轴承部198嵌合。在图12(A)所示的装载台入架状态下,虽然第2连杆192向前方倒伏,但在此姿势下,轴承部198在比倾斜架前端部的轴133(图13)靠后很多的位置上以向前打开的状态待机。
这种已知的车辆运输车从图12(A)所示的装载台入架状态使伸缩气缸151(图13)缩小时,倾斜架103的内部件132后退(倾斜架103缩小),在内部件前端部的轴133嵌入以向前的姿势待机的轴承部198后,较短的第2连杆192便立起。此时,如图12(B)所示,倾斜架103向后倾斜规定的角度,同时装载台104向后方移动而使装载台后端部的接地滚柱143接地。接着,从图12(B)的状态进一步缩小伸缩气缸151时,就如图12(C)所示,较长的第3连杆193立起而使该倾斜架103倾斜,直到倾斜架103的后端部接地为止,同时装载台104变位,直到成为与地面水平地接地的姿势。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2532158号公报。
然而,虽然图12及图13所示的已知(专利文献1)的车辆运输车是用1个伸缩气缸151来同时实现倾斜架103的倾斜动作和装载台104的前后移动,所以可以共用驱动系统,但用于使倾斜架103倾斜的连杆机构109(使用第1~第3这3个连杆)部分的结构复杂且相当重,而且由于要将倾斜架103做成伸缩式的,因此倾斜架103部分的结构也很复杂。
因此图12及图13所示的已知的车辆运输车具有零件数量多、组装性差、整体的成本高、并且连杆机构109部分的重量重的问题。
另外,在像这种已知的车辆运输车那样使用上述连杆机构109作为倾斜架103的倾斜动作支承机构时,在倾斜架103做向后倾斜的动作时,从图12(A)的状态到图12(B)的状态为止,第2连杆192是以枢轴195(图13)为中心进行摆动,而从图12(B)的状态到图12(C)的状态为止,是在各连杆维持三角形的状态下以枢轴194为中心进行摆动(连杆机构109分2个阶段进行摆动)。当连杆机构109如此进行摆动时,与伸缩气缸151的伸缩量对应的倾斜架103的倾斜动作速度在连杆109的起立初始阶段、起立中间阶段和起立最终阶段会发生变化,倾斜架103的倾斜动作不是平滑(等速地)进行的。尤其是在倾斜架103从倾斜状态倒伏到入架位置时,在接近入架姿势(水平姿势)时倒伏速度加快,从而在倒伏结束时刻会对倾斜架103造成冲撞。
还有,使用连杆机构109作为倾斜架103的倾斜动作支承机构时,在该连杆机构109的起立初期需要有很大的气缸输出,因此要使用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大输出(高价)的伸缩气缸151。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用1个伸缩气缸同时实现倾斜架的倾斜动作和装载台的前后移动的车辆运输车,不仅能够使倾斜架做倾斜动作用的结构简单轻量,而且能够使倾斜架平滑地做倾斜动作。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具有以下结构。另外,本发明以能够使装载台向后倾斜以及向后方移动、以将车辆载放到装载台上的车辆运输车为对象。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车辆运输车具有:车身,该车身具有车架;倾斜架,该倾斜架被支承在车架的后端部位置上而能够自由地做倾斜动作;装载台,该装载台被支承在倾斜架上而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倾斜动作装置,该倾斜动作装置具有设在倾斜架与装载台之间、使装载台相对于倾斜架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的伸缩气缸,且通过伸缩气缸的伸缩动作可以使所述倾斜架做倾斜动作。
在车架上可以设置左右一对辅助架,但也可以不设辅助架。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即使是具有辅助架的结构,也是将该辅助架包括在内地表现为车架。
具有左右一对长长的倾斜架。而且该倾斜架被支承在车架(或辅助架)的后端部位置上而能自由地做倾斜动作,但该支承部既可以是用支轴来枢支倾斜架,也可以是在车架(或辅助架)的后端部位置上用滚柱支承倾斜架而使该倾斜架在能够前后移动的状态下被支承。在以能够前后移动的状态支承倾斜架时,可以设置使该倾斜架前后移动的另外的伸缩气缸。
在装载台的后端下表面可以设置在地面上滚动的接地滚柱。另外,在装载台的后端部能够安装装载车辆用的起伏自如的牵连板。
用于使倾斜架做倾斜动作的倾斜动作装置由安装在车架上的导轨、伸缩气缸、安装在伸缩气缸的气缸筒上而沿导轨移动的滚柱构成。
导轨有左右一对。该导轨可以直接固定在车架上,但如果是在车架上设置辅助架(左右一对)的结构,则可以将导轨安装在该辅助架上。另外,将该导轨的形状(后述的滚柱的导向轨条)设定为在伸缩气缸做伸缩动作时能使倾斜架平滑地做倾斜动作。
伸缩气缸采用具有相当长行程的气缸。不过,这种伸缩气缸只需1个。这种伸缩气缸是将气缸杆与倾斜架的前部连结,且将气缸筒安装成能够沿倾斜架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移动的状态。气缸筒是在相对于倾斜架在侧视时维持平行姿势的状态下在车身前后方向上移动。
在伸缩气缸的气缸筒上安装着可沿导轨移动的滚柱,通过该滚柱向导轨的后方一侧移动来使倾斜架渐渐向后倾斜。即,倾斜架被支承在车架(或辅助架)的后端部位置上而能够自由倾斜,且是在气缸筒相对于倾斜架而从侧面看保持平行姿势的状态下前后移动,因此一旦伸缩气缸伸长,安装在气缸筒上的滚柱即沿导轨向后方移动,从而能够经过气缸筒而使倾斜架向后倾斜。
另外,导轨具有能够在滚柱的整个移动范围内进行引导的长度,而该滚柱是在伸缩气缸的整个伸缩范围内移动的。
在倾斜架与装载台之间设有倍速装置,该倍速装置能够使装载台相对于伸缩气缸的伸缩量以2倍的量前后移动。由于仅靠伸缩气缸的伸缩行程不能确保装载台足够的前后移动量,因此要使用这种倍速装置。这种倍速装置可以采用将链条或钢丝等卷绕到滑轮上的结构。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车辆运输车能够通过伸缩气缸的伸长动作同时完成由倾斜动作装置实现的倾斜架的向后倾斜动作和装载台的向后方移动,从而使装载台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不过,为了使装载台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要使装载台相对于倾斜架倾斜,从而使装载台的倾斜角变化成比倾斜架的倾斜角小的倾斜角为止,具体是将装载台设置成能够以装载台前端部的一点为中心而相对于倾斜架做倾斜动作。并且,在通过使伸缩气缸伸长来使装载台的后端部接地后,可以通过进一步使伸缩气缸伸长来渐渐减小装载台的倾斜角。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车辆运输车具有以下功能。首先,在装载台入架状态下,伸缩气缸缩至最小,使安装在伸缩气缸上的滚柱位于导轨的靠近前端的位置上,倾斜架以水平姿势支承在车架上。在这种装载台入架的状态下,装载台也是在靠近车身前方的位置上以水平姿势受到支承。
然后,为了使装载台从装载台入架状态移动到装载姿势的位置上,使伸缩气缸伸长。这样一来,伴随着该伸缩气缸的气缸筒沿倾斜架向后方移动,安装在气缸筒上的滚柱沿导轨向后方移动,由此使倾斜架经过气缸筒而渐渐向后倾斜。另外,一旦伸缩气缸伸长,装载台就随之因倍速装置的作用而以伸缩气缸伸长速度2倍的速度在倾斜架上向后方移动。
然后,通过使装载台向后方移动,直到装载台的后端下表面(接地滚柱)接地为止,能够使该装载台成为装载车辆的姿势。然而,在使伸缩气缸伸长从而使装载台的后端下表面接地的时刻,装载台的倾斜角为大约10°,能够装载一般车高的车辆,但在此状态下,装载台的前端部位于比倾斜架的后端靠前很多的位置,从而该装载台还有相对于倾斜架向后方移动的余地。
然后,一旦从上述装载台后端部接地的状态(装载台倾斜角为大约10°)使伸缩气缸进一步伸长,倾斜架的倾斜角会进一步增大(最终使倾斜架后端接地),而随着装载台进一步后退(接地滚柱在地面上滚动),装载台前部的高度降低,此时该装载台的倾斜角渐渐变小。然后,装载台能够后退到其前端部到达倾斜架后端部附近的位置为止,但在后退到装载台前端部到达倾斜架的后端部附近的位置为止的状态下,该装载台前端部降低到相当低的位置,从而使装载台降低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所谓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还包括装载台以非常平缓的倾斜角(譬如3~4°左右的倾斜角)接地的状态。
采用技术方案1的车辆运输车,导轨具有能够在滚柱的整个移动范围内进行引导的长度,而该滚柱是在伸缩气缸的整个伸缩范围内移动的,因此在伸缩气缸从完全缩小状态到完全伸长为止的滚柱移动范围内,该滚柱不会脱离导轨。因此在车厢从入架状态到车辆装载姿势状态为止的整个移动范围内进行移动的过程中,滚柱被导轨支承着。
在要使装载台从车辆装载姿势状态收入运输车(车架)上时,以与向上述车辆装载姿势变化的动作相反的顺序来进行。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的车辆运输车上附加以下结构。
首先,在倾斜架的后端部设置向下的支承脚。并且在导轨上,从车身前部一侧连续地形成向上倾斜部、水平部、以及向下倾斜部。向下倾斜部的倾斜角设定成当滚柱在该向下倾斜部的范围内移动时倾斜架能够维持大致固定的倾斜姿势。并且,在滚柱位于向下倾斜部的状态下,支承脚与地面接触。
采用技术方案2的车辆运输车,一旦从装载台入架状态使伸缩气缸伸长,滚柱便沿导轨向后方移动,由此使倾斜架渐渐向后倾斜,同时装载台相对于倾斜架而向后方移动,从而首先是装载台后端部与地面接触(装载台成为能够装载一般车高的车辆的姿势)。
然而,倾斜架最初是在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第1支承部位)和在导轨上被引导的滚柱部分(第2支承部位)这2个位置上得到支承,一旦滚柱沿着导轨部分渐渐向后方移动,这2个位置的支承部位之间的距离便渐渐缩短(倾斜架的姿势渐渐变得不稳定),但如上所述,在装载台后端部与地面接触的时刻,滚柱位置(第2支承部位)与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第1支承部位)之间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倾斜架的姿势还能够维持稳定。
然后,一旦从上述装载台后端部接地的时刻起使伸缩气缸进一步伸长,滚柱就会进一步接近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而使倾斜架的姿势渐渐向不稳定的方向变化,但在该滚柱到达导轨的向下倾斜部的始端部的时刻,倾斜架的后端部的支承脚就与地面接触。另外,在滚柱到达导轨的向下倾斜部的始端部的位置上,该滚柱(第2支承部位)与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第1支承部位)之间还存在不会破坏倾斜架的稳定性的距离。从而,在装载台做接地动作时,在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接地之前,支承该倾斜架的2个支承部位(第1支承部位和第2支承部位)之间保持着能够以稳定状态支承倾斜架的间隔。
而一旦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接地,倾斜架便在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与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这2个距离相当远的2个位置上得到支承,因此能够确保该倾斜架的姿势的稳定性。
然后(支承脚接地时刻之后),一旦为了使装载台进一步缓缓倾斜而使伸缩气缸进一步伸长,滚柱即沿导轨的向下倾斜部向后方移动,但该向下倾斜部没有对倾斜架的倾斜动作作用,因此在该倾斜架维持姿势的状态下只有装载台向后方移动(装载台前部的高度渐渐降低),且后退到装载台前端部到达倾斜架的后端部附近的位置为止,在此状态下,与上述技术方案1的情况相同,装载台成非常平缓的倾斜角(譬如3~4°左右的倾斜角)。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发明是在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车辆运输车上,在车架的后端部安装滚柱,在该滚柱上装载倾斜架且使之能够相对于车架前后移动,同时在车架的后端部与倾斜架之间设置使倾斜架前后移动的专用伸缩气缸。
技术方案3中的所谓车架,如果在该车架上安装有辅助架,则包含该辅助架在内。
技术方案3的车辆运输车通过利用倾斜架前后移动专用的伸缩气缸来使倾斜架相对于车架前后移动,能够前后移动调整该倾斜架的倾斜动作中心位置(用车架后端部的滚柱支承的部分)。并且,通过使倾斜架的支承位置向后方移动,能够延长从该支承位置到倾斜架后端部的距离,一旦在此状态下进行装载台接地操作(主伸缩气缸的伸长操作),就缩短了通过倾斜架的倾斜动作使倾斜架后端部(如果设有支承脚则就是该支承脚)接地为止的时间。在装载台接地操作时,一旦缩短了到倾斜架后端部(或支承脚)接地为止的时间,就能缩短在被导轨引导的滚柱上施加的负载时间。
发明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1的车辆运输车能够用单一的伸缩气缸同时完成倾斜架的倾斜动作和装载台的前后移动,具有以下效果。
首先,倾斜架的倾斜动作装置由导轨、伸缩气缸、以及安装在气缸筒上的滚柱构成,因此该倾斜动作装置的结构比譬如图12及图13的连杆式简单(零件数量少,组装性好)且重量轻,并且整体造价低。
另外,作为倾斜动作装置,如果使用导轨式的,则为了使倾斜架平滑地(大致等速地)做倾斜动作,只要设定导轨的形状(滚柱的导向轨条)即能实现,而这种导轨的形状设定很容易,因此能够简单地制造出能使倾斜架平滑地(大致等速地)做倾斜动作的结构。
由于导轨具有能够在滚柱的整个移动范围内进行引导的长度,而该滚柱是在伸缩气缸的整个伸缩范围内移动的,因此在伸缩气缸的整个伸缩范围内,该滚柱不会脱离导轨。
另外,使用倍速装置来使装载台前后移动,能够以伸缩气缸的伸缩量的2倍量使装载台移动,因此与用气缸直接使装载台前后移动的车辆运输车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且能够充分确保使装载台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所需的装载台移动量。
[本发明技术方案2的效果]
本发明的车辆运输车在进行装载台接地操作时,一旦滚柱沿导轨向后方移动,支承倾斜架的2个支承位置(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和滚柱部分)即相互接近,倾斜架的姿势逐渐变得不稳定,但本发明技术方案2是在滚柱到达导轨的向下倾斜部的始端部的时刻就使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接地,因此能够在滚柱(第2支承部位)接近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第1支承部位)还尚有余地的时刻,用车身后端部的支承部和支承脚来支承倾斜架。
从而,技术方案2的车辆运输车除了上述技术方案1的效果外,由于能够在装载台接地工序的中途用支承脚来支承倾斜架的后端部,因此能够尽量地缩短该倾斜架倾斜动作时不稳定的范围(时间)。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效果]
本发明技术方案3的车辆运输车是通过倾斜架前后移动专用的伸缩气缸来使倾斜架相对于车架向后方移动,因而能够延长从车架后端部的支承部到倾斜架后端部为止的距离。而且,一旦在此状态下进行装载台接地操作,就能缩短倾斜架的倾斜动作使倾斜架后端部接地的时间。
从而,技术方案3的车辆运输车除了上述技术方案1或2的效果之外,还能在装载台接地操作时缩短倾斜架后端部(或支承脚)接地所需的时间,从而能够缩短在被导轨引导的滚柱上施加的负载时间,同时减小对该滚柱的负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的装载台入架状态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车辆运输车的局部放大俯视图。
图3是图1的车辆运输车的分解图。
图4是图2的分解状态的局部立体图。
图5是图1的V-V放大剖视图。
图6是图1的车辆运输车的装载台一般倾斜角状态的侧视图。
图7是从图6的状态向装载台平缓倾斜角状态转移的过程的侧视图。
图8是图1的车辆运输车的装载台平缓倾斜角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的装载台入架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图9的车辆运输车的分解图。
图11是图9的车辆运输车的装载台平缓倾斜角状态的侧视图。
图12是已知的车辆运输车的说明图。
图13是图12的车辆运输车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符号说明)
1:车身(运输车),2:导轨,3:倾斜架,4:装载台,5:倾斜动作装置,6:移动体,7:链条,8:支承部,9:伸缩气缸,11:车架,12:辅助架,21:向上倾斜部,22:水平部,23:向下倾斜部,34:支承脚,51:伸缩气缸,52:气缸筒,53:气缸杆,54:向下臂,55:滚柱,84:滚柱,A:倍速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图1~图11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其中图1~图8表示第1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图9~图11表示第2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
[图1~图8所示的第1实施例]
该第1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对应本发明技术方案1和技术方案2。该第1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如图1~图5所示,具有车身1、导轨2、2、左右一对倾斜架3、3、装载台4、以及倾斜动作装置5,车身1具有左右一对车架11、11,导轨2、2固定在各车架11、11上的辅助架12、12上,左右一对倾斜架3、3分别被支承在辅助架12、12的后端部而能够自由地倾斜动作,装载台4被支承在各倾斜架3、3上而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倾斜动作装置5具有使装载台4相对于倾斜架3、3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的伸缩气缸51,并且通过该伸缩气缸51的伸缩动作而使倾斜架3、3与装载台4一起相对于导轨2、2做倾斜动作。
在以下的说明中,前方或前部是指车身1的前方一侧,后方或后部则是指车身1的后方一侧。
在本实施例中,左右的车架11、11上分别固定着辅助架12、12。各车架12、12的后端部通过连结部13连结。在各辅助架12、12各自的上表面,在沿各辅助架长度方向隔开适当间隔的多个位置上,安装着使后述的装载台4的各底架42、42滑动用的滑接板14、14··(参照图4)。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采用不在车架11上设置辅助架12的结构,而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在各车架11、11上安装上述滑接板14、14··即可。
左右各导轨2、2采用分别具有规定长度的截面为コ型的架材。各导轨2、2分别以向着车身前后方向的状态固定在左右各辅助架12、12上。而在不使用辅助架12、12的情况下,就将导轨2、2直接安装在车架11、11上。
各导轨2、2的形状(导向轨条)被设定成当伸缩气缸51伸缩时能够使倾斜架3、3平滑地(大致等速地)倾斜动作。具体是,各导轨2、2连续地形成向上倾斜部21、水平部22和向下倾斜部23,向上倾斜部21在前部向着后方而向上倾斜,水平部22位于中间部,向下倾斜部23则在后部向着后方而向下倾斜。在技术方案2中,上述向下倾斜部是必要的结构,但在技术方案1中,也可以将导轨2的水平部22向后方延长,从而省略向下倾斜部23。另外,在各导轨2、2上,分别在全长范围内形成内向导向槽24。不过在其它实施例中,在各导轨2、2上形成的导向槽也可以是外向导向槽。
在各倾斜架3、3上,使用前后较长的H型钢(也可是将コ型材背对背地结合而成的型材)。各倾斜架3、3具有比车身11的全长长许多的长度。在各倾斜架3、3的左右两侧,分别在全长范围形成内向导向槽31和外向导向槽32。这两个倾斜架3、3在长度方向的后端部附近通过连结材33连结。
在各倾斜架3、3的后端部分别安装着向下的支承脚34。在技术方案2中,该支承脚34是必要的结构,但在技术方案1中,也可以不设该支承脚34,在这种情况下,当倾斜架3向后倾斜时,使倾斜架3的后端下表面接地。如果是不设支承脚34的结构,则在倾斜架3向后倾斜和接地时,能够使倾斜架3的后端部高度降低,且如后所述,能够在使装载台4最大限度地向后方移动后的装载台前端部高度进一步降低(能够使使用状态下的装载台倾斜角更加接近水平姿势)。
各倾斜架3、3将比长度方向中央部稍偏后方的部位支承(支承部8)在辅助架12、12的后部连结部13上而能够自由地做倾斜动作。在该第1实施例中,该支承部8用支轴83将设在各倾斜架3、3下表面上的各托架82、82分别枢着在设于辅助架12的后部连结部13上的各托架81、81上。第1实施例的各倾斜架3、3能够在图1所示的在车架11、11(辅助架12)上成为水平状态入架姿势、与图8所示的以支承部8为中心使支承脚34接地的向后倾斜姿势之间做倾斜动作。
装载台4在车辆载放台41的下表面上具有左右2根底架42、42。在各底架42、42的后端部下表面上分别安装着接地滚柱43。另外,在装载台4的后端部安装着能够自由起伏的牵连板44。该装载台4能够经过后述的移动体6而相对于各倾斜架3、3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
在各倾斜架3、3的靠近后端的部分和各辅助架12、12的各后端部(各托架81、81部分),分别安装着左右一对承受滚柱37、38(前后左右有4个),这些承受滚柱37、38分别承受装载台4的左右各底架42、42。各承受滚柱37、38在从图1所示的装载台入架状态到图6所示的装载台后端部(滚柱43)接地为止的范围内,分别从下表面一侧支承装载台4的左右各底架42、42,从而使该装载台4以稳定状态移动。
倾斜动作装置5由上述导轨2、1个伸缩气缸51、安装在该伸缩气缸51的气缸筒52上而沿各导轨2、2的内向导向槽24、24移动的各滚柱55、55、以及后述的各滚柱59、59构成。在本实施例中,作为倾斜动作装置5,是将各滚柱59、59作为一个构成要素,但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用该滚柱59、59,在这种情况下,将各滚柱59、59排除在倾斜动作装置5的构成要素之外。
在伸缩气缸51的气缸筒52上,如图2及图4所示,在其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设置左右向外突出的轴,且在各轴的前端部分别设置左右一对前后2组滚柱(前滚柱57、57、后滚柱58、58)。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不设这种滚柱57、58,而是用滑块(或滑板)来代替。这种伸缩气缸51在使气缸杆53向着前部一侧的状态下,用支轴35(参照图2)将该气缸杆53的前端部与设在各倾斜架3、3的前端部的托架36(参照图2、图4)连结,同时将设在气缸筒52前后各端部的前后2组滚柱57、57、58、58安装成能分别沿着左右倾斜架3、3的各内向导向槽31、31滚动的状态。从而,该伸缩气缸51在伸缩时,气缸筒52侧相对于倾斜架3而移动,并且前后左右(共4个)滚柱57、57、58、58分别沿着各倾斜架3、3的内向导向槽31、31移动,因此从侧面看,伸缩气缸51是在相对于倾斜架3维持平行姿势的状态下进行伸缩。
成为倾斜动作装置5的一部分的左右1组滚柱55、55在气缸筒52的靠前位置上,以向外的状态分别安装在短小的向下臂54、54的下端部,并分别嵌入导轨2、2的内向导向槽24、24内。并且,一旦伸缩气缸51伸缩,各滚柱55、55便沿各导轨2、2的内向导向槽24、24前后移动,此时各倾斜架3、3经过伸缩气缸51而以支承部8为中心做倾斜动作。
由于各导轨2、2具有能够在各滚柱55、55的整个移动范围内进行引导的长度,而各滚柱55、55是在伸缩气缸51的整个伸缩范围内移动的,因此在伸缩气缸51的整个伸缩范围内各滚柱55、55不会脱离导轨2、2。即,在从图1所示的伸缩气缸51的完全缩小状态到图8所示的伸缩气缸51的完全伸长状态为止的整个伸缩范围内,滚柱55连续地被导轨2引导,从而在滚柱55的整个移动范围内该滚柱55不会脱离导轨2。
导轨2的向下倾斜部23的倾斜角设定成当滚柱55在该向下倾斜部23的范围内移动时倾斜架3能够维持大致固定的倾斜姿势。即,当滚柱55沿该向下倾斜部23移动时,不对倾斜架3做倾斜动作。
另外,在各向下臂54、54的外表面上,如图2~图4所示,分别安装着滚柱59、59。各滚柱59、59与安装在气缸筒52前后的各滚柱57、58同样,嵌入左右倾斜架3、3的各内向导向槽31、31内。上述实施例是使各滚柱59、59一个一个地嵌入各导向槽31、31中,但也可以是在各臂54、54的前后各设置2个滚柱59,并使各2个滚柱分别嵌入各导向槽31、31中。在这种情况下,各臂54、54以更加稳定的状态受到引导。
装载台4设置成在各倾斜架3、3上通过倍速装置A而以伸缩气缸51的伸缩量2倍的量前后移动。这种倍速装置A具有移动体6和左右的链条7、7。
移动体6用连结板62来连结左右框架61、61,同时在各框架61、61的内表面上各安装前后2个(共计4个)滚柱63、63··。移动体6的左右侧滚柱63、63··分别与各倾斜架3、3的外向导向槽32、32嵌合,使移动体6能够沿各倾斜架3、3前后移动。不过,这种移动体6从侧面看是在始终维持与各倾斜架3、3平行的姿势的状态下前后移动。
如图3及图4所示,左右各链条7、7分别具有一分为二的第1分割链条71和第2分割链条72。在其它实施例中,该链条7也可以采用1根环形链条。另外,在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用金属丝来代替链条7。
在本实施例中,各链条7、7用如下方式安装。首先在伸缩气缸51的气缸筒52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分别在气缸筒52的左右各外侧安装卷挂链条用的滑轮(共计4个)56、56··。在本实施例中,各滑轮56、56··是在上述前后2组滚柱57、57、58、58各自的内侧同轴设置。如图3及图4所示,各第1分割链条71、71在卷挂于各个后侧的滑轮56、56上的状态下,将该各第1分割链条71、71的前侧端部固定在移动体6的连结板62上,并且将该各第1分割链条71、71的后侧端部固定在倾斜架3、3上。而各第2分割链条72、72在卷挂于各个前侧的滑轮56、56上的状态下,将该各第2分割链条72、72的前侧端部固定在移动体6的连结板62上,并且将该各第2分割链条72、72的后侧端部固定在倾斜架3、3上。
用支轴64(同轴地设有左右2根)将装载台4在装载台前端部附近的位置上以一点枢支在移动体6上。即,如图3及图4所示,通过使支轴64(参照图1、图2、图5)分别贯通在移动体6的左右各框架61、61上形成的轴孔64a和在装载台4的左右各底架42、42的前端部附近位置上形成的轴孔64b,将装载台4以从侧面看的一点枢支在移动体6上。
并且,一旦伸缩气缸51伸缩,该倍速装置A就通过前后的各滑轮56、56以及链条7(第1分割链条71及第2分割链条72),使移动体6以伸缩气缸51的伸缩量的2倍长度前后移动,从而使装载台4与移动体6一起也以伸缩气缸51的伸缩量的2倍长度前后移动。
一旦从图1所示的入架姿势使伸缩气缸51渐渐伸长,装载台4便经过如图6所示的装载台后端部的接地滚柱43接地的倾斜状态(装载台倾斜角约为10°)、并经过图7所示的倾斜架3的后端部的支承脚34接触地面的状态,变成如图8所示装载台4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所谓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还包括装载台4以非常平缓的倾斜角(譬如3~4°左右)接地的状态。
如图6所示,在装载台后端部的接地滚柱43接地时刻的装载台倾斜状态下,装载台4成能够装载一般车高的车辆的一般倾斜角(约10°),在要装载一般车高的车辆时能够以图6的状态下进行。在该图6的状态下,装载台4的向后方伸出长度较短,在前后的作业空间较小时有效。
又如图8所示,在装载台4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的状态下,成能够装载运动型车一类车高较低的车辆的平缓倾斜角(3~4°左右),在要装载车高较低的车辆时,以图8的状态进行。在图8的状态下,能够使装载台4的倾斜角极其平缓,但装载台4向后方伸出的长度较长,因此适于前后作业空间较大的场所。当然,在图8的平缓倾斜角的状态下也能装载一般车高的车辆。
倾斜架3最初是在辅助架12的后端部的支承部8(第1支承部位)和在导轨2上被引导的滚柱55部分(第2支承部位)这2个位置上得到支承,而一旦滚柱55沿着导轨2部分渐渐向后方移动,这2个位置的支承部位(支承部8的第1支承部位和滚柱55部分的第2支承部位)之间的距离就渐渐缩短(倾斜架3的姿势渐渐变得不稳定),但如图6所示,在装载台后端部(滚柱43)与地面接触的时刻,滚柱55的位置(第2支承部位)与辅助架后端部的支承8(第1支承部位)间还有相当距离,因此倾斜架3的姿势还能够维持稳定性。
然后,一旦从图6所示的装载台后端部(滚柱43)的接地时刻使伸缩气缸51进一步伸长,在导轨2上被引导的滚柱55便进一步接近辅助架后端部的支承部8,使倾斜架3的姿势渐渐向不稳定的方向变化,但在该滚柱55到达导轨2的向下倾斜部23的始端部的时刻,如图7所示,倾斜架3的后端部的支承脚34接地。在这种支承脚接地的状态下,只有装载台4的前部载于倾斜架3上,使装载台4的倾斜角比图6的状态更为平缓。
在滚柱55到达导轨2的向下倾斜部23的始端部的位置上,该滚柱55(第2支承部位)与辅助架后端部的支承部8(第1支承部位)之间还存在不会破坏倾斜架3的稳定性的距离。从而,在做装载台接地动作时,在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34接地之前,支承该倾斜架3的2个支承部位(第1支承部位8和第2支承部位55)之间保持着能够以稳定状态支承倾斜架3的间隔。
而一旦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34接地,如图7所示,倾斜架3便在辅助架后端部的支承部8与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34这2个距离相当远的2个位置上得到支承,因此能够确保该倾斜架3的姿势的稳定性。
一旦从图7的状态使伸缩气缸51进一步伸长、以使装载台4进一步平缓地倾斜,滚柱55就沿导轨2的向下倾斜部23向后方移动,而该向下倾斜部23没有针对倾斜架3的倾斜作用,因此在该倾斜架3维持姿势的状态下只有装载台4向后方移动(装载台前部的高度渐渐降低)。然后,如图8所示,在后退到装载台前端部到达倾斜架3的后端部附近的位置的状态下,装载台4成非常平缓的倾斜角(譬如3~4°左右的倾斜角)。
以下说明第1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的工作方法。
在图1的装载台入架状态下,伸缩气缸51完全缩小,向下臂54的滚柱55处于导轨2的前部附近的位置(向上倾斜部21的前方),倾斜架3成为水平姿势,并且装载台4也在最前位置上维持水平姿势。当装载台4处于入架姿势时,装载台底架42、42的前端部附近位置通过上述支轴64支承在移动体6上,装载台底架42、42的下表面载放在各辅助架12、12的上表面(滑接板14、14··)上而能够自由滑动。
为了使装载台4变成能够载放车辆的姿势,使伸缩气缸51伸长。这样一来,气缸筒52便向后方移动,且安装在向下臂54上的滚柱(有左右一对)55便经过导轨2的向上倾斜部21而移动到水平部22,使倾斜架3做倾斜动作,同时装载台4利用倍速装置A而以伸缩气缸伸长量的2倍长度向后方移动,使装载台后端部的接地滚柱43接地。然后,一旦使牵连板44向后方倒伏从而接地,即如图6所示,成为能够装载一般车高的车辆S的姿势。
为了使装载台4从图6的状态起进一步缓缓倾斜,使伸缩气缸51进一步伸长。这样一来,首先是如图7所示,在向下臂54的滚柱55到达导轨2的向下倾斜部23的始端位置的时刻,倾斜架后端部的支承脚34接地。此时,虽然装载台4的倾斜角变得比倾斜架3的倾斜角小,但因该装载台4能够以装载台前端部的一点(支轴64的位置)为中心而相对于倾斜架3(实质上是移动体6)做倾斜动作,因此能够毫无妨碍地使装载台4相对于倾斜架3做倾斜动作。
然后,一旦从图7的状态使伸缩气缸51进一步伸长,向下臂54的滚柱55就沿着导轨2的向下倾斜部23向后方移动(此时倾斜架3的倾斜角不变),且如图8所示,在该滚柱55到达导轨2的向下倾斜部23的终端部的时刻,动作结束。
在图8的状态下,装载台4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该装载台4以非常平缓的倾斜角(譬如3~4°左右)保持稳定。而在图8所示的装载台平缓倾斜的状态下,不用说一般车高的车辆,即便是车高较低的车辆也能毫不困难地装载。
另外,伸缩气缸51能够在从图6的第1级伸长状态到图8的最终伸长状态之间进行无级伸长,并且能够根据被运输车辆S的车高来设定装载台倾斜角,或是根据作业空间或地形来设定装载台4向后伸出的长度(譬如能以图7的状态使用)。
在要将装载台4从车辆载放状态入架时,可以通过使伸缩气缸51缩小来进行。
如上所述,第1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能够用1个伸缩气缸51同时完成倾斜架3的倾斜动作和装载台4的前后移动。另外,作为倾斜架3的倾斜动作装置5,是用导轨2、伸缩气缸51、以及安装在气缸筒52上的滚柱55来构成的,因此该倾斜动作装置5的结构简单(零件数量少,组装性良好)且重量轻,同时整体造价低。上述第1实施例是用1个伸缩气缸51来完成装载台4的装货下降动作,但如果是需要大输出且空间允许的大型运输车,则也能并列配置2个以上的伸缩气缸51。
另外,作为倾斜动作装置,如果使用导轨式的结构,则与连杆式的结构相比,能够简单地制造出使倾斜架3平滑地(大致等速地)做倾斜动作所需的结构。
另外,为了使装载台4前后移动,使用倍速装置A能够使装载台4以伸缩气缸51的伸缩量2倍的量移动,因此与用气缸直接使装载台前后移动的车辆运输车相比,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作业,并且能够充分地确保使装载台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所需的装载台移动量。
[图9~图11所示的第2实施例]
图9~图11所示的第2实施例对应本发明技术方案3,在装载台4向后方移动及做倾斜动作时,能够尽早地使倾斜架3的后端部(支承脚34)接地。
该第2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是将上述第1实施例中的倾斜架3的支承部8变形的结构,作为倾斜架3的支承部8,是在辅助架12的后端部设置支承倾斜架3且使之前后自由移动的滚柱84。在该第2实施例中,在车架11的后端部与倾斜架3之间设置使倾斜架3前后移动用的另外的伸缩气缸9。图9~图11的第2实施例的其它结构均与上述第1实施例(图1~图8)相同,能够援用对该第1实施例的说明。
该第2实施例的车辆运输车的倾斜架3在辅助架12的后端部(支承部8)载放在滚柱84上,利用专用的伸缩气缸9能够使倾斜架3相对于辅助架12而在规定的长度范围内前后移动。并且,通过用该伸缩气缸9使倾斜架3前后移动,能够前后移动调整该倾斜架3的倾斜动作中心位置(用支承部8的滚柱84支承的部分)。即,一旦从图9的装载台入架状态使专用于倾斜架前后移动专用的伸缩气缸9伸长,倾斜架3便按其伸长量向后方移动,此时倾斜架3被支承部8(滚柱84)支承的位置便按照其向后方移动的长度而移位到倾斜架3的前部一侧。此时,从倾斜架3的支承部8到倾斜架后端(支承脚34)为止的距离就变长。
并且,在如上述那样使倾斜架3的支承位置向后方移动后,一旦使主伸缩气缸51伸长,倾斜架3就以支承部8为中心而渐渐向后倾斜,如图11所示,支承脚34接地,而因倾斜架3向后方一侧移动,因此相应地,到支承脚34接地为止的时间缩短。即,倾斜架3从水平姿势到支承脚34接地为止的倾斜角度比图7及图8(第1实施例)所示的情况更小,从而相应地,到支承脚34接地为止的时间缩短。
要顺便说的是,一旦从装载台入架状态使伸缩气缸51渐渐伸长,装载台4即向后方移动,由此使施加在倾斜架3的后方一侧的负载渐渐增大,到倾斜架3的支承脚34接地为止,对与导轨2嵌合的滚柱55施加的负载(上提力)渐渐增大。而这种施加在该滚柱55上的负载是时间越短且负载越小越好。在支承脚34接地的时刻,该支承脚34和支承部8能够承受施加到倾斜架3上的负载,因此施加到滚柱55上的负载几乎没有。
并且,在该第2实施例中,一旦如上述那样在使倾斜架3相对于支承部8而向后方错开的状态下使伸缩气缸51伸长,支承脚34就能比第1实施例更早地接地,因此不仅能够缩短在上述滚柱55上施加负载的时间,还能减轻对该滚柱55施加的负载。

Claims (1)

1.一种车辆运输车,具有:车身(1),该车身(1)具有车架(11);倾斜架(3),该倾斜架(3)被支承在所述车架(11)的后端部位置上而能够自由地做倾斜动作;装载台(4),该装载台(4)被支承在该倾斜架(3)上而能够沿车身前后方向自由移动;倾斜动作装置(5),该倾斜动作装置(5)具有设在所述倾斜架(3)与所述装载台(4)之间、使该装载台(4)相对于所述倾斜架(3)沿车身前后方向移动的伸缩气缸(51),且通过该伸缩气缸(51)的伸缩动作能够使所述倾斜架(3)做倾斜动作,
通过所述伸缩气缸(51)的伸长动作,同时完成由所述倾斜动作装置(5)实现的所述倾斜架(3)的向后倾斜动作和所述装载台(4)的向后方移动,从而使所述装载台(4)下降到地面附近的大致水平位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倾斜动作装置(5)由安装在车架(11)上的导轨(2)、所述伸缩气缸(51)、安装在所述伸缩气缸(51)的气缸筒(52)上而沿所述导轨(2)移动的滚柱(55)构成,
在所述倾斜架(3)与所述装载台(4)之间设有倍速装置(A),该倍速装置(A)能够使该装载台(4)以所述伸缩气缸(51)的伸缩量的2倍的量前后移动,
具有沿所述倾斜架(3)前后移动的移动体(6),并且利用支轴(64)以一点将该移动体(6)枢支在所述装载台(4)的靠近前端部的位置,使得所述装载台(4)能够以所述支轴(64)为中心相对于所述倾斜架(3)做倾斜动作。
CN201410019399.8A 2008-07-08 2008-07-08 车辆运输车 Active CN10378662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410019399.8A CN103786623B (zh) 2008-07-08 2008-07-08 车辆运输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0880130316.5A CN102099223B (zh) 2008-07-08 2008-07-08 车辆运输车
CN201410019399.8A CN103786623B (zh) 2008-07-08 2008-07-08 车辆运输车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0880130316.5A Division CN102099223B (zh) 2008-07-08 2008-07-08 车辆运输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6623A CN103786623A (zh) 2014-05-14
CN103786623B true CN103786623B (zh) 2016-02-24

Family

ID=506628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410019399.8A Active CN103786623B (zh) 2008-07-08 2008-07-08 车辆运输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8662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44497A (zh) * 2014-06-27 2014-09-17 冯政 自行车的调度车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4072A (zh) * 2007-05-25 2007-10-17 陆家起 集装箱平板半挂车的自装自卸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54072A (zh) * 2007-05-25 2007-10-17 陆家起 集装箱平板半挂车的自装自卸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6623A (zh) 201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099223B (zh) 车辆运输车
CN203740379U (zh) 货物用机架
CN201024072Y (zh) 大吨位重物小推力水平移动装置
CN102648147A (zh) 用于叉式升降机货车的联动系统
US5676507A (en) Automobile transporting trailer
KR100220552B1 (ko) 화물의 지지면을 수직으로 이동시키기 위한 인양장치
JP4974705B2 (ja) 車輌運搬車
CN101381062A (zh) 一种车辆运输车的升降装置
JP2008207573A5 (zh)
CN103786623B (zh) 车辆运输车
US11993197B2 (en) Vehicle for transporting goods
WO1999059839A1 (fr) Structure arriere de support et de positionnement pour un vehicule de transport de voitures
CN111186360A (zh) 一种货车自动尾门装置
US8702119B2 (en) Trailer having a variable width
CN201095584Y (zh) 一种车辆运输车的升降装置
CN109879215B (zh) 叉车
JP3986909B2 (ja) 車両運搬車
KR102586221B1 (ko) 셀프로더
KR102144592B1 (ko) 오토바이 적재장치
KR102669301B1 (ko) 물건을 운송하기 위한 차량
KR101002035B1 (ko) 차량 운송용 트럭
CN219566897U (zh) 一种翻车机用自适应靠板装置
US3195956A (en) Dumping mechanism for vehicles
CN109177855B (zh) 一种轿运牵引车
CN110304390B (zh) 利用对面货架支撑保持平衡的侧向装卸货装置及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