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6606B - 倾斜装置 - Google Patents

倾斜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6606B
CN103786606B CN201310495885.2A CN201310495885A CN103786606B CN 103786606 B CN103786606 B CN 103786606B CN 201310495885 A CN201310495885 A CN 201310495885A CN 103786606 B CN103786606 B CN 1037866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operating shaft
support
locking member
gea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9588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6606A (zh
Inventor
若山浩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EYUTA KOGYO K K
Original Assignee
DEYUTA KOGYO K K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EYUTA KOGYO K K filed Critical DEYUTA KOGYO K K
Publication of CN103786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6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6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660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irs For Special Purposes, Such As Reclining Chair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倾斜装置中,操作部件(34)经由操作轴(30)连结于手动操作用的手柄(31)。操作部件将嵌入在包含外齿轮(32)和内齿轮(33)的齿轮机构的偏心空间(13)中的楔形部件(35A、35B)与弹簧部件一起推动,从而改变外齿轮与内齿轮的嵌合位置并调整第二支架(3)相对于第一支架(2)的安装角度。第一支架中形成有多个卡止孔(23a),操作轴的端部与手柄的卡合凹部(31a)以具有转动方向的游隙的方式卡合。操作轴上固定有具有能够嵌入卡止孔中的被卡止部(24a)的锁定部件(24),手柄中设置有能够将锁定部件的被卡止部从卡止孔中拔出的凸轮面部(31d)。由此以简单且成本低的结构便能抑制靠背的后倾位移。

Description

倾斜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倾斜装置,该倾斜装置调整靠背相对于座垫的后倾角度。
背景技术
作为设置在车用座椅上的倾斜装置,以往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公昭63-47443号的倾斜装置。
如图24A所示,该倾斜装置包括安装在座垫112上的第一支架102、安装在靠背113上的第二支架103。而且,经由手柄131对后述的操作轴130进行转动操作,由此调整第二支架103相对于第一支架102的安装角度亦即靠背113的后倾角度。
具体而言,如图24B、图24C所示,第一支架102一体地具有外齿轮132,第二支架103一体地具有齿数比外齿轮132更多的内齿轮133。
第一支架102在包含外齿轮132的中心的区域具有大直径孔132a。第二支架103在内齿轮133的中心部支撑操作轴130,在该操作轴130上固定有包含小直径部134a及大直径部134b的联动板134。在第一支架102的大直径孔132a与联动板134的小直径部134a之间嵌入有一对形部件135A、135B,该一对楔形部件135A、135B用于在内齿轮133的中心与外齿轮132的中心错开的状态(偏心状态)下,使两者啮合。
当经由手柄131对操作轴130进行转动操作时,通过联动板134的大直径部134b推动楔形部件135A或135B,内齿轮133相对于外齿轮132的偏心位置随之发生变化。由此,内齿轮133相对于外齿轮132的啮合位置发生变化,第二支架103相对于第一支架102的安装角度亦即靠背113的后倾角度被调整。例如,当操作轴130向图24B中的右转方向R被转动操作时,靠背113的后倾角度被调整向增大方向,当操作轴130向图24B中的左转方向L被转动操作,靠背113的后倾角度被调整向减小方向。
在一对楔形部件135A、135B之间设置有弹簧部件136,基于该弹簧部件136的作用力,楔形部件135A、135B被推压至大直径孔132a的围绕面和小直径部134a的外周面这两者上。然而,当反复负荷施加于靠背113或发生振动时,有时操作轴130会因楔形部件135A、135B的位移等而逐渐转动从而靠背113逐渐向后倾角度增大的方向位移。
作为用于应对这样的问题的技术,已知有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实开昭62-177338号中的技术。该文献所公开的倾斜装置中,以覆盖操作轴130的方式安装有制动鼓。扭转弹簧以缩径状态内嵌在制动鼓中,操作轴130被卡止于该扭转弹簧,由此来抑制靠背113逐渐倾倒。
然而,若如上述日本专利公开公报实开昭62-177338号那样采用将扭转弹簧内嵌在制动鼓中的结构,则存在以下的问题:结构复杂,零部件件数多,成本也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作,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倾斜装置,以简单且成本低的结构便能够抑制靠背的后倾位移。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本发明的倾斜装置包括:第一支架,固定在座垫上;第二支架,固定在靠背上;齿轮机构,包含外齿轮以及部分地与该外齿轮嵌合的内齿轮,基于两齿轮的嵌合位置来规定所述第二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安装角度;一对楔形部件,嵌入偏心空间,限制所述内齿轮相对于所述外齿轮的转动,所述偏心空间是所述内齿轮的小直径轴部以偏心状态插入所述外齿轮的大直径孔中而形成的空间;弹簧部件,对所述一对楔形部件向楔入方向施予作用力;操作部件,向松脱方向推动所述一对楔形部件的任一者,以使所述一对楔形部件与所述弹簧部件一起在周向上移动,使所述小直径轴部随此而在所述大直径孔内偏心转动,来改变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的嵌合位置,并且调整所述第二支架的安装角度;手柄,用于手动转动所述操作部件;操作轴,连结所述手柄与所述操作部件;其中,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在与所述操作轴同心的圆周上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卡止孔,所述操作轴的端部与设置在所述手柄内表面的卡合凹部以具有所述卡止孔的至少一个节距量的转动方向的游隙的方式卡合,所述操作轴上固定有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具有能够嵌入所述卡止孔的任一者中的被卡止部,所述手柄中设置有凸轮面部,该凸轮面部随着所述手柄在所述转动方向的游隙的范围内转动而将所述锁定部件的被卡止部从所述卡止孔中拉出。
本发明的倾斜装置中,当反复负荷施加于靠背或发生振动时,有时操作轴会因楔形部件的位移等而稍微转动。然而,本发明中,即使操作轴开始转动,锁定部件也会与操作轴一体地转动,该锁定部件的被卡止部嵌入位于转动方向上的最靠近该被卡止部的位置的第一支架的卡止孔。由此,操作轴无法进一步转动,因此,能够防止靠背逐渐后倾位移。
另一方面,为了调整第二支架相对于第一支架的安装角度(即靠背的后倾角度)而手动转动操作手柄时,首先,仅手柄在设定在手柄的卡合凹部与操作轴的端部之间的转动方向的游隙的范围内转动。这样,若操作轴维持固定的状态而仅手柄转动,则基于设置在手柄中的凸轮面部的作用,锁定部件的被卡止部从第一支架的卡止孔中被拉出,随此而允许操作轴转动。而且,若在该状态(锁定解除状态)下进一步转动操作手柄,则能够使操作轴与手柄一体地转动,由此能够进行靠背的后倾角度的调整操作而不会受到阻碍。
在手柄中形成凸轮面部且使手柄的卡合凹部具备游隙这样的结构,仅稍微改造现有的手柄的成形模具就能够实现。另外,在第一支架中形成卡止孔这样的结构,仅稍微改造第一支架就能够实现。此外,关于部件件数,虽然至少增加一个锁定部件,但是无需追加设置例如像制动鼓那样的复杂的机构。因此,根据本发明,以简单且成本低的结构便能够防止靠背逐渐后倾位移。
本发明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锁定部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块板材构成,并且在该板材的多处一体地形成有所述被卡止部,所述多个被卡止部设置在隔着所述操作轴而相向的位置。
这样,在由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块板材构成锁定部件的情况下,能够以低成本制造锁定部件。而且,在锁定部件的隔着操作轴而相向的两处,一体地形成有上述被卡止部,各个被卡止部嵌入第一支架的卡止孔,因此,能够稳定地阻止操作轴转动。
上述结构中较为理想的是,所述锁定部件的一部分始终与所述手柄的凸轮面部接触。
这样,在使锁定部件的一部分始终与手柄的凸轮面部接触的情况下,基于锁定部件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阻止手柄因上述转动方向的游隙的量而晃动,因此,既能够在手柄上设置转动方向的游隙而实现上述目的,又能够切实地防止手柄无意地晃动。而且,还能够防止操作轴的端部脱离手柄的卡合凹部。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采用使被卡止部嵌入卡止孔这样简单且成本低的结构,能够防止靠背逐渐后倾位移。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倾斜装置的车用座椅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是从手柄侧观察倾斜装置所见的立体图。
图3是分解倾斜装置并从第二支架侧进行观察所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透视地表示外齿轮和内齿轮的倾斜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沿着图4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沿着图4的VI-VI线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主要表示外齿轮及内齿轮等齿轮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图7所示的部件的组装状态的正视图。
图9是从图8的状态除去一部分的部件后的正面剖视图。
图10是用于主要表示倾斜装置的锁定机构的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从锁定部件侧观察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所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锁定板侧观察锁定状态的锁定机构所见的正视图。
图13是沿着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沿着图12的XIV-XIV线的剖视图。
图15是沿着图13的XV-XV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3的XVI-XVI线的剖视图。
图17是从锁定部件侧观察锁定解除状态的锁定机构所见的立体图。
图18是从锁定板侧观察锁定解除状态的锁定机构所见的正视图。
图19是沿着图18的XIX-XIX线的剖视图。
图20是沿着图18的XX-XX线的剖视图。
图21是沿着图19的XXI-XXI线的剖视图。
图22是沿着图19的XXII-XXII线的剖视图。
图23A、图23B是用于说明锁定机构的变形例的立体图及剖视图。
图24A~图24C是用于说明以往技术的倾斜装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倾斜装置1被应用在包括座垫52及靠背53的车用座椅51中。
如图1~图6所示,倾斜装置1包括:第一支架2,经由穿过螺栓孔4d的螺栓(未图示)而固定在座垫52上;第二支架3,通过焊接等接合方法而固定在靠背53上;齿轮机构5,规定第二支架3相对于第一支架2的安装角度;手柄31,用于对齿轮机构5进行操作而调整第二支架3的安装角度,即靠背53相对于座垫52的后倾角度;以及操作轴30,其一端部安装在手柄31上。此外,第一支架2、第二支架3及齿轮机构5等部件设置在车用座椅51的左右两侧,并由共用的操作轴30及手柄31联动地进行操作。手柄31除了可以是像本例这样的圆形状拨号盘之外,还可以是杆类。
第一支架2包括:支架主体4、和通过焊接等而固定在支架主体4上的圆板状的锁定板23。
如图7~图9所示,齿轮机构5包括:外齿轮32,在外周面上具有多个外齿32b;内齿轮33,在内周面上具有部分地与所述外齿轮32的外齿32b嵌合的多个内齿33b;以及保持环22,在能够使所述外齿轮32和内齿轮33相对转动的状态下,保持所述外齿轮32和内齿轮33。内齿轮33的内齿33b的数量大于外齿轮32的外齿32b的数量,例如内齿33b被设定得比外齿32b多一个齿。
外齿轮32是在以下的凸部的外周面上形成有上述多个外齿32b的齿轮,该凸部是通过将圆板状的板材的主要部分(除了周缘部以外的部分)冲压成凸形而获得的部分。这样的外齿轮32与内齿轮33等一起被组装成齿轮机构5之后,通过焊接等而固定在第一支架2的支架主体4上。
内齿轮33是在以下的凹部的内周面上形成有上述多个内齿33b的齿轮,该凹部是通过将圆板状的板材的主要部分(除了周缘部以外的部分)冲压成凹形而获得的部分。这样的内齿轮33与外齿轮32等一起被组装成齿轮机构5之后,通过焊接等而固定在第二支架3上。
此外,也可以与背景技术同样地通过在将第一支架2的支架主体4的一部分冲压成凸形而获得的凸部的外周面上形成外齿,由此形成与第一支架2成一体的外齿轮32。同样地也可以通过在将第二支架3的一部分冲压成凹形而获得的凹部的内周面上形成内齿,由此形成与第二支架3成一体的内齿轮33。
外齿轮32在其中心部,具有与外齿32b的节圆同中心的圆形的大直径孔32a。内齿轮33在其中心部,具有与内齿33b的节圆同中心的小直径轴部33a。另外,在第一支架2的支架主体4中,形成有与外齿轮32的大直径孔32a对应的孔4a(图5、图6),在第二支架3中,形成有与内齿轮33的小直径轴部33a对应的孔3a(图3)。
外齿轮32的外径被设定得稍大于内齿轮33的外径。另一方面,外齿轮32的外齿32b的节圆直径被设定得稍小于内齿轮33的内齿33b的节圆直径。
外齿轮32和内齿轮33以在如图7所示的方向上相向的状态彼此重叠。由此,外齿轮32的外齿32b收容于内齿轮33的凹部(内齿33b所包围的空间),并且外齿32b的一部分与内齿33b的一部分彼此啮合。外齿轮32和内齿轮33如上述那样以重叠的状态被收容于保持环22的内部。
保持环22是具有与外齿轮32的外径大致相同大小的内径的环状部件,外齿轮32的外周面例如通过激光焊接而接合于该保持环22的内周面,由此,外齿轮32被固定在保持环22内。在保持环22的厚度方向一端的内表面,形成有稍向径向内侧突出的支撑缘部22a。内齿轮33夹在外齿轮32与保持环22内的支撑缘部22a之间,由此,被保持在保持环22内。然而,因为内齿轮33的外径小于保持环22的内径,所以内齿轮33能够在保持环22内转动运动。
如上所述,外齿轮32和内齿轮33是在内齿轮33能够相对于外齿轮32而转动的状态下,被保持在保持环22的内部,由此构成齿轮机构5。
随着外齿轮32和内齿轮33如上述那样被安装至保持环22内,内齿轮33的小直径轴部33a便插入外齿轮32的大直径孔32a。如图9所示,在该插入状态下,在大直径孔32a的围绕面与小直径轴部33a的外周面之间,形成径向的间隙不同(径向的间隙尺寸基于周向的位置而变化)的偏心空间13。
一对楔形部件35A、35B嵌入偏心空间13。其中,图中左侧(座椅51前侧)的楔形部件35A限制内齿轮33向与靠背53的后倾方向对应的方向(图8、图9中的右转方向R)的转动,图中右侧(座椅51后侧)的楔形部件35B限制内齿轮33向与靠背53的前倾方向对应的方向(图8、图9中的左转方向L)的转动。
一对楔形部件35A、35B分别具有沿着外齿轮32的大直径孔32a的围绕面的圆弧状的外周面、和沿着内齿轮33的小直径轴部33a的外周面的圆弧状的内周面。因此,楔形部件35A、35B的厚度(径向尺寸)越往图8、图9中的箭头f所示的楔入方向侧,变得越小,越往箭头g所示的松脱方向侧,变得越大。
在一对楔形部件35A、35B之间设置有环状的弹簧部件18,该环状的弹簧部件18具有与外齿轮32的大直径孔32a同等的直径。弹簧部件18形成为开口环状,且包括两个端部18a、18b。而且,弹簧部件18的一端部18a卡止于楔形部件35A的松脱方向g侧的端部,弹簧部件18的另一端部18b卡止于楔形部件35B的松脱方向g侧的端部。由此,弹簧部件18向使各楔形部件35A、35B在偏心空间13内彼此相离开的方向亦即楔入方向f,分别对各楔形部件35A、35B施力。
如上述那样被弹簧部件18向楔入方向f施力的各楔形部件35A、35B,其外周侧及内周侧的各圆弧状面分别被推压在大直径孔32a的围绕面和小直径轴部33a的外周面上。由此,限制小直径轴部33a在大直径孔32a的内部转动,因此,限制内齿轮33相对于外齿轮32的转动,使第二支架3的安装角度(靠背53的后倾角度)保持恒定值。
在操作轴30上安装有操作部件34。该操作部件34包括:平板状的基座部34a、和从基座部34a向外齿轮32的大直径孔32a的内部突出的突出部34b。突出部34b设置在各楔形部件35A、35B的楔入方向f侧的端部彼此之间。
操作轴30空出间隙地分别穿过第二支架3的孔3a和内齿轮33的小直径轴部33a的孔。另外,操作轴30的远端部为剖面非圆形的异形部30a,该异形部30a嵌入操作部件34的基座部34a中所形成的异形孔34c。这样的操作轴30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架3而自由地转动,另一方面,无法相对于操作部件34而转动。即,若操作轴30转动,则操作部件34也会与该操作轴30一体地转动。
手柄31安装在操作轴30的远端部。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操作轴30的异形部30a延伸设置至齿轮机构5的外侧,该延伸设置部分的端部30b插入手柄31的内表面上所设置的卡合凹部31a,由此,手柄31被安装在操作轴30上。然而,操作轴30的端部30b被设定为比卡合凹部31a小的尺寸,以能够相对于手柄31的卡合凹部31a而稍微转动。即,手柄31和操作轴30以具有转动方向游隙(空隙)的方式彼此卡合。其理由在后文中说明。
若操作轴30基于手柄31的操作而向图8、图9的右转方向R被转动驱动,则操作部件34同样会向右转方向R转动,且操作部件34的突出部34b会向松脱方向g推动楔形部件35A。这样,该楔形部件35A对内齿轮33的转动限制(右转方向R的转动限制)被解除,经由弹簧部件18向右转方向R推动另一个楔形部件35B。而且,随着该楔形部件35B被推动,内齿轮33的小直径轴部33a在外齿轮32的大直径孔32a内,向右转方向R偏心转动。由此,内齿轮33相对于外齿轮32的啮合位置发生变化,第二支架3相对于第一支架2的安装角度,即靠背53的后倾角度被调整向增大方向。
相反地,若操作轴30基于手柄31的操作而向左转方向L被转动驱动,则操作部件34同样会向左转方向L转动,且操作部件34的突出部34b会向松脱方向g推动楔形部件35B。这样,该楔形部件35B对内齿轮33的转动限制(左转方向L的转动限制)被解除,并且经由弹簧部件18向左转方向L推动另一个楔形部件35A。而且,随着该楔形部件35A被推动,内齿轮33的小直径轴部33a在外齿轮32的大直径孔32a内,向左转方向L偏心转动。由此,内齿轮33相对于外齿轮32的啮合位置发生变化,第二支架3相对于第一支架2的安装角度,即靠背53的后倾角度被调整向减小方向。
在此,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在手柄31未受到操作的非操作时,通过弹簧部件18的作用力向楔入方向f侧分别推动楔形部件35A、35B,楔形部件35A、35B的内外周面始终抵接于大直径孔32a的围绕面和小直径轴部33a的外周面。由此,限制小直径轴部33a在大直径孔32a内偏心转动(即,限制内齿轮33相对于外齿轮32的转动),使靠背53的后倾角度保持恒定值。
然而,当反复负荷施加于靠背53,或座椅51随着车辆的行驶而振动,则有时楔形部件35A、35B的位置会逐渐发生变化(操作轴30随之逐渐转动),靠背53逐渐向后倾方向位移。
作为所述情况的应对措施,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包括锁定机构11。锁定机构11包含上述第一支架2的锁定板23和设置在该锁定板23与手柄31之间的锁定部件24,且在非操作时发挥阻止操作轴30转动的作用。
图10~图16表示操作轴30被锁定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11,图17~图22表示操作轴30的锁定被解除的状态下的锁定机构11。如这些图所示,锁定板23形成为直径比手柄31稍小的圆板状,且与操作轴30同心地设置在手柄31与齿轮机构5之间。在锁定板23中,形成有被操作轴30有间隙地穿过的中心孔23b,并且在比该中心孔23b更靠直径方向外侧处,形成有等角度间隔地排列在指定半径的节圆上的共计16个卡止孔23a。此外,卡止孔23a可以是贯穿锁定板23的贯穿孔,也可以是孔的一个面(手柄31相反侧的面)被堵塞的非贯穿孔(凹部)。本实施方式中图示了前者(贯穿孔)的例子。
如上所述,操作轴30的端部30b与手柄31的卡合凹部31a以具有转动方向的游隙(空隙)的方式卡合。该手柄31的游隙亦即手柄31能够相对于操作轴30而自由地转动的角度被设定为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的一个节距量的角度以上。例如,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设置有16个卡止孔23a的情况下,手柄31的游隙被设定为22.5度(=360÷16)以上。
锁定部件24由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块板材构成。在该锁定部件24中,形成有操作轴30的异形部30a所嵌入的异形孔24b。而且,在该异形孔24b的内缘,形成有倾斜地切割隆起的切割隆起部24d(图10、图11),该切割隆起部24d楔入操作轴30的端部30b的外周面。由此,锁定部件24以能够与操作轴30一体地转动且被固定的状态被安装。
锁定部件24在隔着操作轴30(异形孔24b)而相向的两处,具有向锁定板23侧突出的被卡止部24a。各被卡止部24a能够分别嵌入锁定板23上所形成的多个(共计16个)卡止孔23a中的具有对称关系的两处的卡止孔23a。而且,在各被卡止部24a上,分别形成有向外周侧突出的侧方突出部24c。
如上所述,锁定机构11使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嵌入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由此,以使操作轴30无法转动的方式锁定该操作轴30,从而阻止靠背53向后倾方向位移。
在手柄31内表面(锁定部件24侧的面)的两处,突出设置有侧视时大致呈“V”状的凸轮面部31d。所述两个凸轮面部31d具有对称关系,且以隔着手柄31的中心部(卡合凹部31a)而相向的方式设置。另外,在以下的两处设置有用于按压锁定部件24的平板状的按压部31b,该两处在与连接两个凸轮面部31d的线正交的方向上相向。
各凸轮面部31d分别包括:一对倾斜面部31f,以越远离手柄31内表面,则彼此靠得越近的方式倾斜;以及平坦的平面部31e,将各倾斜面部31f的远端部彼此连结。
锁定部件24的各侧方突出部24c分别插入各凸轮面部31d的内部(一对倾斜面部31f之间的空间)。在锁定部件24未弹性变形的通常状态时,如图15所示,锁定部件24的侧方突出部24c最接近凸轮面部31d的平面部31e,且与凸轮面部31d的倾斜面部31f接触。另外,在该状态下,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设置在最远离手柄31的位置。由此,如图11~图13等所示,被卡止部24a嵌入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以使操作轴30无法转动的方式锁定该操作轴30。
另一方面,若在转动方向的游隙的范围内转动操作手柄31,则凸轮面部31d随之沿着圆周方向转动指定角度(相当于上述游隙的角度)。这样,例如如图21所示,凸轮面部31d的倾斜面部31f沿着圆周方向推动锁定部件24的侧方突出部24c,使该侧方突出部24c沿着倾斜面部31f的倾斜面而向手柄31侧(远离锁定板23的一侧)移动。由此,如图17~图19所示,锁定部件24弹性变形,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被从卡止孔23a中拔出,结果,操作轴30的锁定被解除(操作轴30能够转动)。
在此,说明操作轴30的端部30b与手柄31的卡合凹部31a以具有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的至少一个节距量的转动方向游隙(空隙)的方式卡合的理由。
存在手柄31的游隙的第一个理由是,在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移上到锁定板23的相邻的卡止孔23a之间的状态下,当操作轴30随着施加至靠背53的力或振动而转动时,会使被卡止部24a再次嵌入卡止孔23a,从而阻止操作轴30进一步转动。
即,在被卡止部24a移上到相邻的卡止孔23a之间(即未与卡止孔23a嵌合)的状态下,有时例如随着后倾方向的力反复施加至靠背53,楔形部件35A、35B会滑动,导致内齿轮33转动,进而导致操作轴30转动。若操作轴30转动,则锁定部件24也会与其一体地转动,因此,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预计会嵌入最近的(位于转动方向上的最靠近该被卡止部24a的位置)卡止孔23a。然而,为了实现所述情形,需要使锁定部件24的侧方突出部24c在手柄31的凸轮面部31d的内部相对移动,并使侧方突出部24c恢复至图15的状态(接近于凸轮面部31d的平面部31e的状态)。对此,在本实施方式,因为在手柄31与操作轴30之间具有卡止孔23a的一个节距量以上的游隙,所以能够通过锁定部件24的弹性回复力使手柄31自发地转动,从而能够使凸轮面部31d相对于侧方突出部24c而移动。由此,允许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嵌入卡止孔23a中,阻止操作轴30进一步转动。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手柄31的游隙的存在,因此被卡止部24a能够再次嵌入所述卡止孔23a中,因此,即使被卡止部24a移上到相邻的卡止孔23a之间,也只允许操作轴30转动卡止孔23a的一个节距量以内的角度。
存在手柄31的游隙的第二个理由是,为了在手动操作手柄31时最先解除操作轴30的锁定。
即,在手动操作手柄31来调整靠背53的后倾角度时,需要首先解除锁定机构11(锁定板23及锁定部件24)对操作轴30的锁定。对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因为在手柄31与操作轴30之间存在转动方向的游隙,所以当对手柄31进行手动操作时,首先,仅手柄31转动,操作轴30维持固定。于是,通过转动的手柄31的凸轮面部31d使锁定部件24的侧方突出部24c向手柄31侧移动,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随之从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中被拉出,结果,对上述操作轴30的锁定(转动限制)被解除。接着,在该锁定解除状态下进一步进行转动操作,使手柄31超出上述游隙范围地转动后,操作轴30会与手柄31一体地转动。由此,内齿轮33相对于外齿轮32而转动,调整第二支架3的安装角度,即靠背53的后倾角度。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中,当反复负荷施加于靠背53或发生振动时,有时操作轴30会因楔形部件35A、35B的位移等而稍微转动。然而,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倾斜装置1具备包含锁定板23及锁定部件24的锁定机构11,因此,即使操作轴30因如上所述的情况而开始转动,锁定部件24也会与操作轴30一体地转动,该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嵌入位于转动方向上的最靠近该被卡止部24a的位置的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由此,操作轴30无法进一步转动,因此,能够防止靠背53逐渐后倾位移。
另一方面,为了调整第二支架3相对于第一支架2的安装角度(即靠背53的后倾角度)而手动转动操作手柄31时,首先,仅手柄31在设定在手柄31的卡合凹部31a与操作轴30的端部30b之间的转动方向的游隙的范围内转动。这样,若操作轴30维持固定的状态而仅手柄31转动,则基于设置在手柄31中的凸轮面部31d的作用,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从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中被拉出,随此而允许操作轴30转动。而且,若在该状态(锁定解除状态)下进一步转动操作手柄31,则能够使操作轴30与手柄31一体地转动,因此能够进行靠背53的后倾角度的调整操作而不会受到阻碍。
在手柄31中形成凸轮面部31d且使手柄31的卡合凹部31a具备游隙这样的结构,仅稍微改造现有的手柄31的成形模具就能够实现。另外,在第一支架2的锁定板23中形成卡止孔23a这样的结构,仅稍微改造第一支架2就能够实现。此外,关于部件件数,虽然至少增加一个锁定部件24,但是无需追加设置例如像制动鼓那样的复杂的机构。而且,由于锁定部件24是能够装入到手柄31内的薄身部件,因此倾斜装置1的厚度方向的尺寸几乎不会增加。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以简单且成本低的结构便能够防止靠背53逐渐后倾位移。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锁定部件24的材质为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块板材,因此能够以低成本制造锁定部件24。而且,在锁定部件24的隔着操作轴30而相向的两处,一体地形成有被卡止部24a,各个被卡止部24a嵌入锁定板23的卡止孔23a,因此,能够稳定地阻止操作轴30转动。当然,基于对倾斜装置1所要求的性能,也可以将锁定部件24的被卡止部24a减少至一个,也可以将其增加至三个以上。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锁定部件24的一部分亦即侧方突出部24c始终与凸轮面部31d的倾斜面部31f接触,因此,基于锁定部件24的弹性回复力,能够阻止手柄31因上述转动方向的游隙的量而晃动。因此,根据上述结构,既能够在手柄31上设置转动方向的游隙而实现上述目的,又能够切实地防止手柄31无意地晃动。而且,还能够防止操作轴30的端部30b脱离手柄31的卡合凹部31a。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焊接等将锁定板23固定在第一支架2的支架主体4上,在该锁定板23上形成卡止孔23a,但如图23A、图23B所示,还可以在一体的第一支架62上形成卡止孔23a。即,还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的支架主体4和锁定板23最初就是形成为一体的部件作为第一支架62,在该第一支架62上直接形成卡止孔23a。这样能够省略通过焊接等来固定支架主体4和锁定板23的作业。

Claims (3)

1.一种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支架,固定在座垫上;
第二支架,固定在靠背上;
齿轮机构,包含外齿轮以及部分地与该外齿轮嵌合的内齿轮,基于两齿轮的嵌合位置来规定所述第二支架相对于所述第一支架的安装角度;
一对楔形部件,嵌入偏心空间,限制所述内齿轮相对于所述外齿轮的转动,所述偏心空间是所述内齿轮的小直径轴部以偏心状态插入所述外齿轮的大直径孔中而形成的空间;
弹簧部件,对所述一对楔形部件向楔入方向施予作用力;
操作部件,向松脱方向推动所述一对楔形部件的任一者,以使所述一对楔形部件与所述弹簧部件一起在周向上移动,使所述小直径轴部随此而在所述大直径孔内偏心转动,来改变所述外齿轮与所述内齿轮的嵌合位置,并且调整所述第二支架的安装角度;
手柄,用于手动转动所述操作部件;
操作轴,连结所述手柄与所述操作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支架具有在与所述操作轴同心的圆周上等角度间隔地设置的多个卡止孔,
所述操作轴的端部与设置在所述手柄内表面的卡合凹部以具有所述卡止孔的至少一个节距量的转动方向的游隙的方式卡合,
所述操作轴上固定有锁定部件,该锁定部件具有能够嵌入所述卡止孔的任一者中的被卡止部,
所述手柄中设置有凸轮面部,该凸轮面部随着所述手柄在所述转动方向的游隙的范围内转动而将所述锁定部件的被卡止部从所述卡止孔中拉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一块板材构成,并且在该板材的多处一体地形成有所述被卡止部,
所述多个被卡止部设置在隔着所述操作轴而相向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倾斜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锁定部件的一部分始终与所述手柄的凸轮面部接触。
CN201310495885.2A 2012-10-29 2013-10-21 倾斜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866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37716 2012-10-29
JP2012237716A JP5973872B2 (ja) 2012-10-29 2012-10-29 シート用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6606A CN103786606A (zh) 2014-05-14
CN103786606B true CN103786606B (zh) 2017-07-11

Family

ID=50662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95885.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786606B (zh) 2012-10-29 2013-10-21 倾斜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5973872B2 (zh)
CN (1) CN10378660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532010A (zh) * 2018-06-27 2018-09-14 海盐荣华经编有限公司 一种经编机的集丝器
KR101971037B1 (ko) * 2018-08-03 2019-04-22 씨제이씨지브이 주식회사 시트용 잠금 장치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15855A1 (de) * 1996-04-30 1997-11-06 Volkswagen Ag Sitzlehnenverstellung
CN101612903A (zh) * 2008-06-23 2009-12-30 李尔公司 用于座椅倾角调节器的防返回传动装置
CN102548794A (zh) * 2009-08-28 2012-07-04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装配件
CN102666190A (zh) * 2009-11-11 2012-09-12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角调节器
US8286777B2 (en) * 2007-02-28 2012-10-16 Johnson Controls Gmbh Adjustment fitting for use in a motor vehicle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013304C2 (de) * 1980-04-05 1983-05-11 Keiper Automobiltechnik Gmbh & Co Kg, 5630 Remscheid Stellvorrichtung für Sitze und Fenster, insbesondere von Kraftfahrzeugen
JP2011079390A (ja) * 2009-10-06 2011-04-21 Delta Kogyo Co Ltd ブラケットの角度調整装置および車両用シート
FR2963288B1 (fr) * 2010-07-29 2014-04-25 Faurecia Sieges Automobile Mecanisme d'articulation et siege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tel mecanisme.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15855A1 (de) * 1996-04-30 1997-11-06 Volkswagen Ag Sitzlehnenverstellung
US8286777B2 (en) * 2007-02-28 2012-10-16 Johnson Controls Gmbh Adjustment fitting for use in a motor vehicle component
CN101612903A (zh) * 2008-06-23 2009-12-30 李尔公司 用于座椅倾角调节器的防返回传动装置
CN102548794A (zh) * 2009-08-28 2012-07-04 凯波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装配件
CN102666190A (zh) * 2009-11-11 2012-09-12 约翰逊控股公司 用于车辆座椅的倾角调节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4088057A (ja) 2014-05-15
JP5973872B2 (ja) 2016-08-23
CN103786606A (zh) 2014-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45435B1 (en) Reclining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EP3998412B1 (en) Clutch device and straddled vehicle including clutch device
KR100840404B1 (ko) 차량 좌석용 힌지 기구 및 그 힌지 기구를 구비한 좌석
US7243994B2 (en) Continuously operable seat-reclining device for vehicles
US9481269B2 (en) Recliner for vehicle seat
JP6692142B2 (ja) 回転力伝達制御機構及び座席構造
US7562935B2 (en) Seat reclining apparatus
US20040066078A1 (en) Seat recliner for vehicle
CN102058260A (zh) 座椅倾斜装置
WO2011070829A1 (ja) ロック装置
KR20090095495A (ko) 차량의 시트 리클라이닝 장치
CN103786606B (zh) 倾斜装置
KR101422419B1 (ko) 자동차 시트용 리클라이너
JP2002119352A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13000229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CN103082707A (zh) 座椅倾斜装置
US20140125096A1 (en) Dual cam recliner
JP2004121508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8018108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5221923B2 (ja) 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0342372A (ja) シートのリクライナ構造
WO2006088896A1 (en) Seat recliner
KR200366221Y1 (ko) 차량용 리클라이너
JP362855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JP2002291563A (ja) 車両用シートリクライニ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711

Termination date: 2018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