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82006B - 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船舶 - Google Patents

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船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82006B
CN103782006B CN201280043635.9A CN201280043635A CN103782006B CN 103782006 B CN103782006 B CN 103782006B CN 201280043635 A CN201280043635 A CN 201280043635A CN 103782006 B CN103782006 B CN 1037820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op separator
scavenging
air
fixing members
upper fix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363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82006A (zh
Inventor
赤木贵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apan motor Limited by Share Ltd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820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0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820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820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02B29/04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eat exchangers, e.g. pipes, plates, ribs, insulation, materials, or manufacturing and assembly
    • F02B29/0468Water separation or drainage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3SHIPS OR OTHER WATERBORNE VESSELS; RELATED EQUIPMENT
    • B63HMARINE PROPULSION OR STEERING
    • B63H21/00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 B63H21/12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the vessels being motor-driven
    • B63H21/14Use of propulsion power plant or units on vessels the vessels being motor-driven relating to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29/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02B25/00, F02B27/00 or F02B33/00 - F02B39/00; Details thereof
    • F02B29/04Cooling of air intake supp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3/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for charging or scavenging
    • F02B33/44Passages conducting the charge from the pump to the engine inlet, e.g. reservoi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BINTERNAL-COMBUSTION PISTON ENGINES;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 F02B37/00Engines characterised by provision of pumps driven at least for part of the time by exhaus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Ocean & Marine Engineering (AREA)
  • Supercharger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利用简单且廉价的结构,防止从发动机的扫气口侧逆流的排泄油附着于水滴分离器。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在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的扫气口连结的空气导管(22)内,从所述增压器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水滴分离器(24)和扫气总管室(25),扫气总管室(25)朝向水滴分离器(24)的上方延伸而与所述扫气口连接,为了避免发动机停止后从扫气口侧滴落到扫气总管室(25)内的排泄油落到水滴分离器(24)上,将用于将水滴分离器(24)的上部固定于空气导管(22)内的上部固定构件(57)形成为覆盖水滴分离器(24)的上表面的罩状,并且将该上部固定构件(57)的、扫气总管室(25)侧的端部呈檐状延长而形成前侧延长部(62)。

Description

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船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具备增压器的大型柴油机等上附设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船舶。
背景技术
在船舶用的大型柴油机中,为了提高发动机效率,多数情况下具备以涡轮增压器等为代表的增压器。向发动机供给的空气在被增压器压缩时由于压缩热而发热,因此,为了将该热量冷却而设有空气冷却器。被压缩而高温化了的空气在空气冷却器中被冷却时产生大量的排泄水。当将包含该排泄水的压缩空气(以下称作“扫除空气”)直接向发动机供给时,水分可能会对气缸套的滑动面等造成腐蚀等,因此,如专利文献1、2公开那样,在空气冷却器的下游侧设有水滴分离器(泄水分离器),在此,扫除空气所包含的排泄水由于结露作用而被分离,仅将除去了水分的扫除空气向发动机供给(扫气)。由水滴分离器分离出的排泄水经由排泄水排出管而排出到船外(海上等)。
在船舶用发动机的柴油机中,如专利文献1公开那样,成为由水滴分离器除去了排泄水的扫除空气经由从水滴分离器朝向上方延伸的空气导管、扫气总管一次室及扫气总管二次室而向发动机的扫气口供给的布局。另一方面,为了对发动机的气缸套与活塞之间进行润滑而供给的油一部分在发动机停止后成为排泄油从扫气口侧滴落到扫气总管二次室及扫气总管一次室内。因此,在作为最低位置的扫气总管一次室的底部配设有用于排出该排泄油的排泄油排出管。由于水滴分离器面对扫气总管一次室,因此,为了避免流落到扫气总管一次室的底面的排泄油向水滴分离器侧流动,而在扫气总管一次室的底面与水滴分离器之间设有堤坝状的遮挡板或者使水滴分离器侧变高的台阶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3387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3509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以往,在如上述那样发动机停止之后从扫气口侧滴落有排泄油的情况下,多会发生该排泄油越过所述遮挡板或台阶部而附着于水滴分离器的情况。这样地附着于水滴分离器的排泄油与附着于水滴分离器的排泄水一起流入排泄水排出管,直接排出到外部而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关于该问题点,迄今为止没有采取任何改善对策。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简单且廉价的结构能防止从发动机的扫气口侧逆流的排泄油附着于水滴分离器的情况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船舶。
解决方案
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一方案在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的扫气口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内,从所述增压器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水滴分离器及扫气总管室,所述扫气总管室朝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方延伸而与所述扫气口侧连接,所述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特征在于,为了避免所述发动机停止后从所述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落下,用于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形成为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状,并且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呈檐状地延长而形成前侧延长部。
根据上述结构,用于将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也作为将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发挥作用,该上部固定构件对于水滴分离器,遮挡发动机停止后从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因此,能防止在水滴分离器附着有排泄油的情况。
另外,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之上的排泄油从上部固定构件的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呈檐状地延长而形成的前侧延长部的前端滴下。此时,该滴下的排泄油通过相对于水滴分离器的扫气总管室侧的面而离开了前侧延长部的延长量的位置,向扫气总管室的底部落下。因此,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附着有排泄油的情况。
这样,发动机停止后从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不会附着于水滴分离器,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在由水滴分离器从吸入用的扫除空气分离出的排泄水中混合有排泄油而直接流入排泄水排出管、对环境造成污染这样的现象。
需要说明的是,该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仅通过对用于将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的形状进行些许改变就能够构成,因此,能简单且廉价地构成。
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二方案以所述第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扫气总管室的底部且在靠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位置设有防止所述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侧流动的拦截部,所述前侧延长部越过所述拦截部的正上方而伸出至所述水滴分离器的相反侧。
根据上述结构,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之上的排泄油从前侧延长部的前端滴下时,不会向水滴分离器落下,而可靠地向比拦截部靠水滴分离器的相反侧的区域的扫气总管室的底部落下,由设于扫气总管室的底部的排泄油排出管回收。因此,能防止排泄油附着于水滴分离器或向由水滴分离器分离出的排泄水所流入的排泄水排出管流入的情况。
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三方案在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的扫气口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内,从所述增压器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水滴分离器及扫气总管室,所述扫气总管室朝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方延伸而与所述扫气口侧连接,所述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特征在于,为了避免所述发动机停止后从所述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落下,用于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形成为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状,并且沿着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设有向上方立起的纵壁状的保护部。
根据上述结构,与所述第一方案的情况同样地,上部固定构件作为将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发挥作用,对于水滴分离器,遮挡发动机停止时从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而防止水滴分离器的污染。
并且,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之上的排泄油由设于上部固定构件的纵壁状的保护部遮挡、不从上部固定构件的侧边向下方流落,而从上部固定构件的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的前端向下方流落。因此,能特别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附着有排泄油的情况。
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四方案以所述第三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护部通过将L字形截面的角铁沿着所述侧边固定在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上表面来设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简单且廉价地形成保护部。并且,能将上述角铁共用作为上部固定构件的固定用具,因此,能有效地抑制上部固定构件的变形、振动等。
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五方案在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的扫气口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内,从所述增压器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水滴分离器及扫气总管室,所述扫气总管室朝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方延伸而与所述扫气口侧连接,所述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特征在于,为了避免所述发动机停止后从所述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落下,用于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形成为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状,并且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的位置呈檐状地向比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靠外方延长而形成横侧延长部。
根据上述结构,与所述第一及第二方案的情况相同,上部固定构件作为将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发挥作用,对于水滴分离器,遮挡从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而防止水滴分离器的污染。
并且,由于在上部固定构件的侧部设置的檐状的横侧延长部呈檐状地向比水滴分离器的侧面外方延长,因此,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之上的排泄油由横侧延长部遮挡而不在水滴分离器的侧面流落。因此,能特别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附着有排泄油的情况。
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六方案以所述第一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沿着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设有向上方立起的纵壁状的保护部。
根据上述结构,上部固定构件作为将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发挥作用,对于水滴分离器,遮挡从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防止水滴分离器的污染。另外,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之上的排泄油从上部固定构件的前侧延长部的前端滴下,通过向扫气总管室侧离开了该前侧延长部的延长量的位置,向扫气总管室的底部落下,因此,能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附着有排泄油的情况。
另外,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之上的排泄油由设于上部固定构件的纵壁状的保护部遮挡、不从上部固定构件的侧边向下方流落,而从前侧延长部的前端向下方流落。因此,能特别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附着有排泄油的情况。
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七方案以所述第一或第三方案为基础,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的位置呈檐状地向比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靠外方延长而形成横侧延长部。
根据上述结构,在所述第一或第三方案的作用效果的基础上,通过在上部固定构件的侧部设置的庇状的横侧延长部呈檐状地向比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靠外方延长,能使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之上的排泄油由横侧延长部遮挡、不在水滴分离器的侧面流落,从而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附着有排泄油的情况。
本发明的船舶的特征在于,具备所述第一至第七任一方案的水滴分离器。
根据该船舶,利用简单且廉价的结构,能防止在将发动机的扫气口与增压器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内从扫气口侧逆流的排泄油附着于水滴分离器的情况,从而防止在由水滴分离器从吸入空气分离出的排泄水中混入有排泄油而直接向外部排出的情况。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船舶,利用简单且廉价的结构,能防止从发动机的扫气口侧逆流的排泄油附着于水滴分离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船舶用的大型柴油机、增压器、空气导管等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图2是将图1所示的空气导管、扫气总管室、水滴分离器等放大了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2的III向视的水滴分离器等的主视图。
图4是利用沿图3的IV-IV线的纵剖面表示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图。
图5是图3的V部放大图。
图6是构成保护部的角铁的立体图。
图7是表示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两个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具备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船舶用的大型柴油机、增压器、空气导管等的结构例的纵剖视图。
该柴油机1例如是公知的直流扫气式的二冲程多气缸发动机,在设置于曲轴箱2之上的气缸罩3的内部设有气缸套4,在该气缸套4的上端设有气缸盖5。众所周知的是,在气缸套4的内部形成有气缸内径6,在该气缸内径6的内部以滑动自如的方式插入有活塞7。在活塞7连结有活塞杆8,该活塞杆8的下端通过未图示的连杆而与曲轴连接。
在气缸套4的下部,沿圆周方向排列形成有多个扫气口11。另外,以包围这些扫气口11周围的方式在气缸罩3的内部划分出扫气通路12。另一方面,在气缸盖5的顶部设有排气口13及对该排气口13进行开闭的排气阀14。排气阀14由未图示的凸轮轴或被电磁性地控制的液压装置驱动而进行开闭,与活塞7在气缸内径6内上升的时刻同步地进行开阀。
该柴油机1的多个气缸的排气口13分别经由排气管16而与沿着气缸排列方向的圆筒状的排气静压室17(稳压箱)连接,在该排气静压室17连接有涡轮增压器18(增压器)的排气涡轮侧流路19。另外,涡轮增压器18的吸气涡轮侧流路20经由具备大U字形纵截面形状的空气导管22而与扫气通路12连接。在空气导管22的内部,从涡轮增压器18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23和水滴分离器24,在水滴分离器24的下游侧且在空气导管22与扫气通路12连接的部分配置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扫气总管室25。空气冷却器23和水滴分离器24具备未图示的多层空气通过部,利用冷却水等制冷剂从内部进行冷却。
水滴分离器24设置在扫气总管室25的底部,扫气总管室25从水滴分离器24朝向上方延伸而与扫气口11连接,包括位于下侧(上游侧)的扫气总管一次室25A和位于上侧(下游侧)的扫气总管二次室25B。在将扫气总管一次室25A和扫气总管二次室25B之间倾斜隔开的隔壁板27上设有多个针簧片阀状的扫气阀28。扫气阀28是仅供从扫气总管一次室25A向扫气总管二次室25B流动的气流通过、而将反方向的气流隔断的止回阀。另外,设有使扫气总管一次室25A与扫气总管二次室25B之间以较小的开口面积连通的辅助鼓风机29。
当柴油机1工作时,高温、高压的废气从排气口13经由排气管16和排气静压室17向涡轮增压器18的排气涡轮侧流路19流动,使涡轮增压器18的涡轮以高速旋转。由此,外气被吸入涡轮增压器18,被压缩后经由吸气涡轮侧流路20作为扫除空气进入空气导管22。该扫除空气由于压缩热而发热,因此,在通过空气冷却器23时被冷却。此时会产生大量的排泄水,因此,在空气冷却器23的下游侧设置的水滴分离器24中,利用结露作用而除去水分,成为干燥的空气而通过扫气总管一次室25A和扫气总管二次室25B,再经由扫气通路12从多个扫气口11向气缸内径6内增压。
如图2放大所示,水滴分离器24为大致长方体形状,设置在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内部。在扫气总管一次室25A底部的、成为水滴分离器24正下方的位置处配设有排泄水排出孔32及排泄水排出管33,由水滴分离器24分离出的排泄水经由该排泄水排出孔32和排泄水排出管33而排出到船外(海上等)。另外,在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底部且在靠近水滴分离器24的位置设有向上方立起的堤坝状的遮挡板36(拦截部)。而且,在隔着该遮挡板36成为水滴分离器24的相反侧的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底部配设有排泄油排出孔38及排泄油排出管39。遮挡板36如后所述也是水滴分离器24的支承构件。
在柴油机1停止时,为了对气缸套4与活塞7之间的滑动部进行润滑而供给的油从扫气口11及扫气通路12逆流,经由设于隔壁板27的扫气阀28的间隙而作为排泄油滴入到扫气总管室25(25A、25B)内,流落到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底部。这样流落的排泄油由遮挡板36来防止向水滴分离器24侧的移动,经由排泄油排出孔38与排泄油排出管39而贮存在未图示的废油箱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及图3所示,扫气总管一次室25A内由沿着发动机长度方向平行地设置的多个吸气缓冲板41分隔,在这些吸气缓冲板41的大致中央部穿设有吸气流通孔42,并且在吸气缓冲板41的下部形成有用于使前述的排泄油顺畅地向排泄油排出管39流动的切口状的排泄油流通部43。
接下来,说明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
在扫气总管一次室25A与设有空气冷却器23的室之间的纵壁部49(参照图2、图4)上形成有用于供从涡轮增压器18压力输送的扫除空气通过的开口部50,水滴分离器24以堵塞该开口部50的方式安装于纵壁部49。在此,为了容易进行说明,将构成水滴分离器24的各面中的、与纵壁部49对置的面称作“后表面24R”,与扫气总管一次室25A对置的面称作“前表面24F”,与吸气缓冲板41平行的面称作“侧表面24S”,对上表面标注符号24U。如图2~图5所示,水滴分离器24的侧表面24S通过使用了角铁等的安装托架53和螺栓54而固定于纵壁部49,另一方面,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的下部与遮挡板36重叠而由螺栓55固定。另外,水滴分离器24的上部经由上部固定构件57而固定于纵壁部49。
为了避免发动机停止后从扫气口11侧滴落到扫气总管室25(25A、25B)内的排泄油向水滴分离器24落下,上部固定构件57形成为覆盖水滴分离器24的上表面24U的罩状。如图4所示,上部固定构件57具备:空出间隔而与水滴分离器24的上表面24U平行的固定部上表面57U;从该固定部上表面57U的后缘立起且由螺栓58紧固于纵壁部49的后部固定面57R;从固定部上表面57U的前缘垂下、隔着间隔垫圈59由螺栓60紧固在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上的前部固定面57F。
上部固定构件57的扫气总管一次室25A侧的端部相对于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呈檐状地延长,成为具备延长量L的前侧延长部62。该前侧延长部62越过遮挡板36的正上方而伸出至水滴分离器24的相反侧。即,上部固定构件57的前部固定面57F成为前侧延长部62的前端部,从水滴分离器24观察时,该前部固定面57F的位置位于比遮挡板36远的位置。该前侧延长部62的长度(延长量L)根据间隔垫圈59的长度来决定。
另一方面,如图5的右半部分及图3所示,上部固定构件57的、与扫气总管一次室25A侧的端部(前部固定面57F)相邻的侧边57S的位置呈檐状地比水滴分离器24的侧面24S向外方延长而形成横侧延长部64。在本实施方式中,该横侧延长部64不与吸气缓冲板41相接,但也可以将横侧延长部64延长至与吸气缓冲板41相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横侧延长部64仅设于水滴分离器24的一侧,但也可以设于两侧。
另外,沿上部固定构件57(固定部上表面57U)的侧边57S设有向上方立起的纵壁状的保护部66。该保护部66例如通过将也如图6所示的L字形截面的角铁67沿着上部固定构件57的侧边57S而利用螺栓68和螺母69固定于固定部上表面57U来设置。在角铁67的两端部通过焊接等固定有方形的分隔板7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部66与吸气缓冲板41相接,相对于吸气缓冲板41没有特别地被固定,但是将保护部66通过焊接、螺栓紧固等固定于吸气缓冲板41,从而有效利用形成保护部66的角铁67作为上部固定构件57的固定工具,能够有效地抑制上部固定构件57的变形、振动等。
或者,也可以使保护部66与吸气缓冲板41些许分离。另外,也可以不使用角铁67,通过将上部固定构件57(固定部上表面57U)的侧部在规定的宽度范围内向上方折弯来形成保护部66。另外,在设置多个的水滴分离器24之间不夹设吸气缓冲板41的布局的情况下,可以以覆盖各上部固定构件57之间的空隙的方式安装盖构件,并将该盖构件作为横侧延长部64。
根据以上那样构成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如图4中所示,柴油机1停止后从扫气口11侧滴落到扫气总管室25(25A、25B)的内部的排泄油DO由覆盖水滴分离器24的上表面24U的形成为罩状的上部固定构件57遮挡,能防止附着于水滴分离器24的情况。而且,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57之上的排泄油DO在从形成于上部固定构件57的前端的前侧延长部62(前部固定面57F)滴下时,通过相对于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而离开了前侧延长部62的延长量L的位置,并落下到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底部。因此,能进一步有效地防止排泄油DO附着于水滴分离器24的情况。
这样,发动机停止后从扫气口11侧滴落到扫气总管室25(25A、25B)内的排泄油DO未附着于水滴分离器24,因此,能有效地排除在利用水滴分离器24从吸入用的扫除空气分离出的排泄水DW中混合有排泄油DO而直接流入排泄水排出管33导致环境污染的可能性。
另外,相对于防止排泄油DO向水滴分离器24侧流动的遮挡板36而言,成为前侧延长部62的前端部的前部固定面57F越过该遮挡板36的正上方而向水滴分离器24的相反侧伸出,因此,在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57之上的排泄油DO从前部固定面57F向下方滴下时,不会向水滴分离器24落下,而可靠地向比遮挡板36靠水滴分离器24的相反侧的区域的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底部落下,由设于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底部的排泄油排出管39回收。因此,能有效地防止排泄油DO附着于水滴分离器24或向由水滴分离器24分离出的排泄水DW所流入的排泄水排出管33流入的情况。
而且,由于沿着上部固定构件57的侧边57S设有向上方立起的纵壁状的保护部66,因此,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57之上的排泄油DO由该保护部66遮挡、不从上部固定构件57的侧边57S向下方流落,而从上部固定构件57的前端、即前部固定面57F向下方流落。因此,能特别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24的侧面附着有排泄油DO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保护部66通过将L字形截面的角铁67沿着上部固定构件57的侧边57S固定于上部固定构件57(固定部上表面57U)的上表面来设置,因此,能简单且廉价地形成。由于在保护部66设有分隔板70,因此,能防止排泄油DO从在上部固定构件57的后部固定面57R与保护部66的拐角部形成的间隙流出的情况。
另外,通过使上部固定构件57的侧边57S的位置呈檐状地比水滴分离器24的侧面向外方延长而形成横侧延长部64,从而滴落到上部固定构件57之上的排泄油DO由横侧延长部64遮挡而不在水滴分离器24的侧面流落。在这一点上也能有效地防止在水滴分离器24的侧面24S附着有排泄油DO的情况。需要说明的是,在横向排列地设置有多个水滴分离器24且在各个水滴分离器24之间设有空间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各水滴分离器24的上部固定构件57的横侧延长部64彼此连结。
该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仅通过对用于将水滴分离器24的上部固定在空气导管22内的上部固定构件57的形状稍作改变就能够构成,因此,能非常简单且廉价地构成。而且,根据具备该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的船舶,通过简单且廉价的结构,能防止在将发动机的扫气口11与涡轮增压器18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22内从扫气口11侧逆流的排泄油DO附着于水滴分离器24的情况,防止在由水滴分离器24从吸入空气分离出的排泄水DW中混入有排泄油DO而直接向外部排出的情况,能对海洋的环境保护作出贡献。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在该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71中,除了成为上部固定构件57的前端部的前侧延长部72附近的结构以外,与图4所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为相同的结构,因此,对同一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
在该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71中,构成上部固定构件57的前侧延长部72的前部固定面57F不隔着间隔垫圈等而直接由螺栓73紧固于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而且,前部固定面57F在从固定部上表面57U的前缘铅垂地垂下之后在比紧固用的螺栓73靠下方的位置向从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离开的方向折弯而形成倾斜面57I。该倾斜面57I的角度例如为相对于水平成30度,但也可以为更小的角度。也就是说,倾斜面57I只要从根侧朝向前端侧下降即可。而且,该前侧延长部72的、从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延长的延长量L设定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的前侧延长部62的延长量L相同。
在这样构成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71中,从发动机的扫气口11侧滴落到扫气总管室25(25A、25B)内的排泄油DO由上部固定构件57遮挡,再沿着倾斜面57I流动,通过从水滴分离器24的前表面24F离开了前侧延长部72的延长量L的位置,向扫气总管一次室25A的底部落下。此时,从水滴分离器24观察时,排泄油DO向比遮挡板36靠对面侧落下。因此,能防止在水滴分离器24附着有排泄油DO的情况。
根据该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71,不使用间隔垫圈而利用螺栓73能够将上部固定构件57的前端部直接连结,因此,能与第一实施方式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47同样地防止水滴分离器24的污染,并且,能节省部件个数且容易地组装而谋求制造成本的降低。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能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适当地施加变更、改良,这样施加了变更、改良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内。
例如,本发明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是具备增压器的发动机,但不限于柴油机,也可以应用于其他形式的发动机。另外,在应用于柴油机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必是直流扫气式的二冲程柴油机。另外,在船舶以外的发动机中也能广泛地应用。
符号说明
1 柴油机
11 扫气口
12 扫气通路
18 涡轮增压器(增压器)
22 空气导管
23 空气冷却器
24 水滴分离器
25 扫气总管室
25A扫气总管一次室
25B 扫气总管二次室
36 遮挡板(拦截部)
47 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
57 上部固定构件
57S 上部固定构件的侧边
62 前侧延长部
64 横侧延长部
66 保护部
67 角铁
DO 排泄油
DW 排泄水

Claims (9)

1.一种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
在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的扫气口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内,从所述增压器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水滴分离器及扫气总管室,
所述扫气总管室朝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方延伸而与所述扫气口侧连接,
所述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特征在于,
为了避免所述发动机停止后从所述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落下,用于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形成为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状,
并且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呈檐状地延长而形成前侧延长部,该前侧延长部的前端部形成为从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固定部上表面的前缘垂下的形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扫气总管室的底部且在靠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位置设有防止所述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侧流动的拦截部,所述前侧延长部越过所述拦截部的正上方而伸出至所述水滴分离器的相反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其特征在于,
沿着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设有向上方立起的纵壁状的保护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的位置呈檐状地向比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靠外方延长而形成横侧延长部。
5.一种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
在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的扫气口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内,从所述增压器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水滴分离器及扫气总管室,
所述扫气总管室朝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方延伸而与所述扫气口侧连接,
所述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特征在于,
为了避免所述发动机停止后从所述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落下,用于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形成为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状,
并且沿着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设有向上方立起的纵壁状的保护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护部通过将L字形截面的角铁沿着所述侧边固定在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上表面来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的位置呈檐状地向比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靠外方延长而形成横侧延长部。
8.一种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
在将增压器与发动机的扫气口之间连结的空气导管内,从所述增压器侧起依次设有空气冷却器、水滴分离器及扫气总管室,
所述扫气总管室朝向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方延伸而与所述扫气口侧连接,
所述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的特征在于,
为了避免所述发动机停止后从所述扫气口侧滴落的排泄油向所述水滴分离器落下,用于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部固定在所述空气导管内的上部固定构件形成为将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上表面覆盖的罩状,
并且所述上部固定构件的、与所述扫气总管室侧的端部相邻的侧边的位置呈檐状地向比所述水滴分离器的侧面靠外方延长而形成横侧延长部。
9.一种船舶,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
CN201280043635.9A 2011-09-14 2012-09-12 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船舶 Active CN1037820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200804 2011-09-14
JP2011200804A JP5665701B2 (ja) 2011-09-14 2011-09-14 掃除空気の水滴分離器汚染防止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
PCT/JP2012/073337 WO2013039106A1 (ja) 2011-09-14 2012-09-12 掃除空気の水滴分離器汚染防止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船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82006A CN103782006A (zh) 2014-05-07
CN103782006B true CN103782006B (zh) 2017-07-28

Family

ID=478833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3635.9A Active CN103782006B (zh) 2011-09-14 2012-09-12 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船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5665701B2 (zh)
KR (2) KR20150140873A (zh)
CN (1) CN103782006B (zh)
WO (1) WO201303910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83216B2 (ja) * 2013-10-15 2015-09-24 コベルコ建機株式会社 建設機械の排気構造
CN103644761B (zh) * 2013-11-13 2015-11-11 张玉龙 船舶主机空冷器冷凝水自动排放阀箱
JP6472745B2 (ja) 2015-12-25 2019-02-20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ガスクーラ
CN106930823A (zh) * 2015-12-31 2017-07-07 沪东重机有限公司 涡轮增压扫气装置
JP6395785B2 (ja) * 2016-09-30 2018-09-26 川崎重工業株式会社 船舶用エンジンシステム
JP6900886B2 (ja) * 2017-11-29 2021-07-07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制御装置
WO2021152898A1 (ja) * 2020-01-29 2021-08-05 三菱造船株式会社 排ガス浄化装置、船舶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6908U (zh) * 1973-08-07 1975-04-17
JPH0515537Y2 (zh) * 1987-09-16 1993-04-23
JPH11280480A (ja) * 1998-02-11 1999-10-12 Man B & W Diesel As ディ―ゼル型過給器付き内燃機関
JPH11350964A (ja) * 1998-06-10 1999-12-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内燃機関の給気装置
CN1472425A (zh) * 2002-07-09 2004-02-04 ��ʿͨ�����ɷ����޹�˾ 二冲程往复式内燃机的工作方法
JP2004211652A (ja) * 2003-01-08 2004-07-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冷却器付き内燃機関の空気ダクト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3878A (ja) 1990-12-28 1992-08-21 Sharp Corp テレビジョン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36908U (zh) * 1973-08-07 1975-04-17
JPH0515537Y2 (zh) * 1987-09-16 1993-04-23
JPH11280480A (ja) * 1998-02-11 1999-10-12 Man B & W Diesel As ディ―ゼル型過給器付き内燃機関
JPH11350964A (ja) * 1998-06-10 1999-12-21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内燃機関の給気装置
CN1472425A (zh) * 2002-07-09 2004-02-04 ��ʿͨ�����ɷ����޹�˾ 二冲程往复式内燃机的工作方法
JP2004211652A (ja) * 2003-01-08 2004-07-29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空気冷却器付き内燃機関の空気ダクト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47153A (ko) 2014-04-21
KR101763566B1 (ko) 2017-08-14
JP5665701B2 (ja) 2015-02-04
WO2013039106A1 (ja) 2013-03-21
KR20150140873A (ko) 2015-12-16
JP2013060919A (ja) 2013-04-04
CN103782006A (zh) 2014-05-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82006B (zh) 扫除空气的水滴分离器污染防止结构及具备该结构的船舶
CN101960105B (zh) 内燃机的进气管结构
CN104271906B (zh) 排气冷却器、闭环排气冷却系统、内燃发动机及方法
JP5683325B2 (ja) 排ガス処理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内燃機関
KR102084835B1 (ko) 데미스터 유닛 및 egr 시스템
KR101189243B1 (ko) Pcv 결빙 방지 장치
CN102971504A (zh) 用于二冲程发动机的空气供应装置
JP2009203977A (ja)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装置
JP6200074B2 (ja) エンジン
CN101042099B (zh) 用于内燃机的空气过滤器装置
CN105986939A (zh) 具有排气器通气的被动填充空气冷凝物排泄的设备和方法
CN108506193B (zh) 一种空压机
JP2017180261A (ja) サージタンク一体式吸気マニホールド
US8256405B2 (en) Breather assembly with standpipe for an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CN101319630A (zh) 内燃机及其运行方法
JP6621713B2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付エンジン
JP2003278615A (ja) 手で操縦される携帯可能な作業機
DE102016200074B4 (de) Verbrennungsmotor
JP4158263B2 (ja) 内燃機関のブローバイガス循環装置
JP6915517B2 (ja) 内燃機関
WO2020250566A1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
JP7136747B2 (ja) オイルセパレータ付エンジン
JP7081976B2 (ja) ブローバイガス還流装置付エンジン
JP7394606B2 (ja) デミスタユニット
KR102507235B1 (ko) 블로바이 가스 결빙 방지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70817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Co-patentee after: Japan motor Limited by Share Ltd

Patentee after: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Heavy Industries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