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65739A -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65739A
CN103765739A CN201280042973.0A CN201280042973A CN103765739A CN 103765739 A CN103765739 A CN 103765739A CN 201280042973 A CN201280042973 A CN 201280042973A CN 103765739 A CN103765739 A CN 1037657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ove
stator core
coil
stator
fix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4297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65739B (zh
Inventor
山口和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Industri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filed Critical Toyoda Automatic Loom Work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657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7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6573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6573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 H02K15/02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with slots
    • H02K15/026Wound co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6Embedding prefabricated windings in machines
    • H02K15/062Windings in slots; salient pole windings
    • H02K15/065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 H02K15/066Windings consisting of complete sections, e.g. coils, waves inserted perpendicularly to the axis of the slots or inter-polar channel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49Method of mechanical manufacture
    • Y10T29/49002Electrical device making
    • Y10T29/49009Dynamoelectric machi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29/00Metal working
    • Y10T29/53Means to assemble or disassemble
    • Y10T29/5313Means to assemble electrical device
    • Y10T29/53143Motor or generat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具备夹具、支承部、多个连杆机构、以及多个推压部。夹具具有能够供线圈的多个直线部分别插入的多个保持槽。夹具能够以多个保持槽与多个槽的开口部分别对置的状态配置于定子铁芯的内侧。连杆机构各自具备推出部件和连杆。连杆使对应的推出部件向从保持槽的底部朝向对应的所述槽的方向、以及向从槽朝向所述底部的方向移动。多个推压部能够与连杆机构同步地从定子铁芯的轴向对线圈的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详细而言涉及将预先由绕线(导线)形成的各线圈的多个直线部插入于相互不同的槽而形成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环状的定子铁芯具有呈放射状地形成的多个槽。槽各自具有槽形状并且向定子铁芯的内周开口。将预先以构成闭环的方式形成的多个线圈以成为分布绕组的方式插入于环状的定子铁芯。此时,需要一边使横跨两个槽地插入的线圈各自的直线部的间隔以与呈放射状地扩大的槽的槽形状匹配的方式扩大,一边进行插入。
以往,公开有如下内容:在将成型为大致龟甲形状的线圈插入于定子铁芯(Stator Core)的槽时,通过利用推出片将线圈的直线部呈放射状地推出,使直线部沿着槽移动而将线圈插入于槽(参照专利文献1)。此时,由于线圈的上下两端部分成型为V字状,所以若使直线部沿着槽移动,则上下两端部以接近定子铁心的方式变形。在专利文献1中也记载了以下主旨:线圈的导体线的剖面形状不限定于近似圆形,即便是矩形等其他形状也无妨。
另外,提出了以下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将多个线圈的第一边(直线部)分别插入于定子铁芯的多个第一槽,之后将上述多个线圈的第二边(直线部)分别插入于与第一槽不同的多个第二槽,从而当从定子铁芯的端面观察时线圈呈螺旋状地重叠的形态(参照专利文献2)。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使用在外周形成有第一保持槽组与第二保持槽组的夹具。第一保持槽组包括狭缝状的多个保持槽并以定子铁芯的槽的节距的整数倍的节距形成。第二保持槽组以与第一保持槽组相同的节距形成。而且,将预先被绕线的多个线圈的第一边分别插入于上述第一保持槽组,将第二边分别插入于第二保持槽组中的与插入有上述第一边的保持槽邻接的保持槽,从而使各线圈沿上述夹具的圆周排列。将该夹具插入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内周。之后,利用推出单元将各线圈的第一边向径向外侧推出,而将其插入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对应的槽。接下来,使上述夹具相对于定子铁芯的槽转动规定角度,从而以使第二保持槽与上述定子铁芯的对应的槽对齐的方式对该第二保持槽进行定位。之后,利用推出单元将第二边向径向外侧推出,而将其插入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对应的槽。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950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166849号公报
在使用如圆线那样容易变形的材料(绕线)的情况下,如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认为能够通过将线圈的直线状部分从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向径向外侧推出而使其与槽匹配地扩大,从而进行线圈向槽的插入。但是,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与由圆线形成的线圈不同,难以变形,因此,在仅推压直线部的情况下线圈不容易变形。因此,需要在直线部与槽壁面之间作用有较大的摩擦力的状态下以非常大的力将线圈向槽中推入。
另外,在专利文献2的方法中,前提是:线圈由如圆线那样容易变形的材料构成并且构成插入于槽的部分亦即直线部(第一边以及第二边)的绕线束的配置能够与槽、保持槽的形状相匹配地变化。因此,专利文献2的方法不能应用如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那样第一边以及第二边的形状不能与槽、保持槽的形状相匹配地变化的线圈。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其即便在一边使如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那样变形时需要较大的力的线圈变形一边将其插入于定子铁芯的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定子铁芯以及线圈的变形、损伤。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中,上述定子具有:环状的,该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以及安装于上述定子铁芯的线圈。上述多个槽各自具有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内周开口的开口部与底部。上述多个槽在相邻的槽之间具有槽节距,该槽节距随着从上述开口部趋向底部而扩大。上述线圈具有:分别插入于上述多个槽的多个直线部;以及与上述多个直线部连续的多个线圈末端。上述制造装置具备夹具、支承部、多个连杆机构以及多个推压部。上述夹具具有能够供上述线圈的多个直线部分别插入的多个保持槽。上述保持槽各自具有底部与开口部。邻接的保持槽具有与上述定子铁芯的相邻的槽的开口部之相同的节距。上述夹具能够以上述多个保持槽与上述多个槽的开口部分别对置的状态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内侧。上述支承部以同心状态支承上述定子铁芯以及配置于该定子铁芯的内侧的上述夹具。上述多个连杆机构装备于上述夹具。连杆机构各自具备推出部件与连杆。上述推出部件配置于比插入于上述各保持槽的上述直线部更靠近上述保持槽的底部的位置。上述连杆配置于比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端面更靠近外侧、并且比上述推出部件更靠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的位置。上述连杆使对应的上述推出部件向从上述保持槽的底部朝向对应的上述槽的方向、以及向从上述槽朝向上述底部的方向移动。在上述多个直线部分别插入于支承在上述支承部的上述夹具的上述多个保持槽、并且上述多个线圈末端分别突出至相比形成有上述夹具的上述保持槽的部分的端面更靠近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外部的状态下,上述多个推压部能够与上述连杆机构同步地从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对上述线圈的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
此处,所谓的“槽节距”是指相邻两个槽的中心线之间的距离。
根据上述结构,预先通过绕线形成线圈。以多个直线部在夹具的保持槽插入于相比配置于保持槽的推出部件更靠近开口侧的位置的状态、并以两线圈末端突出至相比形成有夹具的保持槽的部分的两端面更靠近外部的状态,将线圈组装于夹具。而且,组装有线圈的夹具以配置于定子铁芯的内侧的状态与定子铁芯一起支承于支承部。在该状态下,利用推压部从定子铁芯的轴向对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而使线圈的直线部的间隔扩大。并且,与利用推压部对线圈末端施加推压力同步地,利用连杆机构使配置于各保持槽内的推出部件从保持槽的底部向对应的槽移动,并利用推出部件将线圈的各直线部从保持槽推向对应的槽内,从而将线圈组装于定子铁芯。
槽节距在槽的开口部的位置最小,在槽的底部最大。因此,若将插入于夹具的保持槽的直线部简单地推向定子铁芯的槽,则线圈以线圈的直线部的间隔比槽节距小的状态向槽的底部移动。因此,存在如下情况:在线圈的直线部与槽的壁面接触的状态下,一边通过来自槽的壁面的反作用力而使直线部的间隔扩大一边使线圈移动,从而槽的壁面以及线圈发生变形或在该壁面以及线圈产生损伤。但是,在本发明中,一边通过基于推压部的推压力而使线圈的直线部的间隔扩大,一边利用推出部件而使线圈向槽的底部移动。因此,即便在一边使如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那样变形时需要较大的力的线圈变形、一边将其插入于定子铁芯的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定子铁芯以及线圈的变形、损伤。
优选上述多个推压部各自具有如下推压部件,其设置于上述每个线圈末端并且能够对该线圈末端施加朝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推压力。
根据上述结构,推压部也对线圈末端施加朝向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推压力。因此,线圈的直线部从推出部件以及推压部件的两者受到使其向槽的底部移动的力。具体而言,线圈的直线部从推出部件直接受到力并且从推压部间接受到力。由此,线圈的直线部从保持槽被推向对应的槽内。因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直线部的移动。
优选上述多个推压部是以夹住支承于上述支承部的上述定子铁芯的方式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一对推压部。上述一对推压部各自具有支承板与旋转板。上述支承板具有多个直线状引导槽,上述多个直线状引导槽对应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多个槽而与上述多个槽分别平行地延伸。上述旋转板在与上述定子铁芯相反的一侧能够相对于上述支承板旋转地被支承并且具有漩涡状引导槽。上述推压部件各自具备:能够沿着上述直线状引导槽移动的部分;以及与上述漩涡状引导槽卡合的卡合部。
根据上述结构,对各个线圈末端施加朝向定子铁芯的外侧的推压力、以及施加向定子铁芯的轴向压溃线圈的方向上的推压力的推压部件沿着直线状引导槽并沿着定子铁芯的槽移动。经由与漩涡状引导槽卡合的卡合部而施加推压部件的移动力。而且,漩涡状引导槽形成于旋转板。因此,即使推压部件的数量较多,也能够简化对推压部件施加移动力的机构。
优选上述一对推压部中的一个支承板能够与对应的上述旋转板以及上述推压部件一起,向不妨碍将上述定子铁芯向支承于上述支承部的位置移动时、或者将上述定子铁芯从支承于上述支承部的位置取下时的位置移动。
在定子铁芯与在保持槽组装有线圈的状态下的夹具一起支承于支承部的状态下,使线圈的直线部从保持槽内向定子铁芯的槽移动,从而进行线圈的针对定子铁芯的插入、组装。在线圈的插入、组装结束后,需要将定子铁芯从支承部取下。为了将定子铁芯从支承部取下,需要将推压部保持为不与定子铁芯以及线圈发生干扰的状态。在本发明中构成为,构成一对推压部的1组支承板中的一个能够与旋转板以及推压部件一起,向不妨碍将定子铁芯向支承于支承部的位置移动、或者将其从支承于支承部的位置取下时的位置移动。因此,与1组支承板的两个都能够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装置的设置空间。
优选上述制造装置在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还具备一对位于上述夹具的两端的驱动力施加部。该对驱动力施加部对上述各个推出部件至少施加用于使上述推出部件各自从对应的上述保持槽的底部向对应的上述槽移动的驱动力。
根据上述结构,与施加用于使推出部件从保持槽的底部向槽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力施加部以夹住夹具的方式设置于一侧的结构相比,1个驱动力施加部所施加的驱动力变小。
优选上述连杆机构各自利用作为用于使上述推出部件向上述保持槽的底部移动的驱动力的复位弹簧的作用力。
根据上述结构,利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推出部件移动至保持槽的待机位置。因此,即使维持如下状态:在将定子铁芯支承于支承部时或者将其从支承部取下时,解除驱动力施加部与对该驱动力施加部供给驱动力的驱动部的卡合,而在驱动部与驱动力施加部之间设置不妨碍定子铁芯的移动、线圈的针对夹具的组装作业的间隔的状态,也能够将推出部件保持在保持槽的底部、即待机位置。因此,简化即使解除驱动力施加部与驱动部的卡合、也能够将推出部件保持于保持槽的待机位置的结构。
优选上述支承部构成为能够向待机位置与插入位置移动。为了在上述待机位置进行上述定子铁芯以及上述夹具的从上述支承部的取下、在上述插入位置进行线圈的针对上述定子铁芯的插入,从而支承于上述支承部的上述定子铁芯的中心位置位于与上述推压部的推压部同轴上。
优选上述多个直线部是一组第一边以及第二边。上述多个线圈末端各自为凸形状的线圈末端。上述第一边以及上述第二边各自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彼此以及第二端部彼此分别与线圈末端连续。
在本发明的更进一步的方式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上述定子具有:具有多个槽的环状的定子铁芯;以及安装于上述定子铁芯的线圈。上述多个槽各自具有:向上述定子铁芯的内周开口的开口部;以及底部。上述多个槽在相邻的槽之间具有槽节距,该槽节距随着从上述开口部趋向底部而扩大。上述线圈具有:分别插入于上述多个槽的多个直线部;以及与上述多个直线部连续的多个线圈末端。上述制造方法具备准备具有能够供上述线圈的多个直线部分别插入的多个保持槽的夹具的工序。上述保持槽各自具有底部与开口部,邻接的保持槽具有与上述定子铁芯的相邻的槽的开口部间相同的节距。以上述多个保持槽与上述多个槽的开口部分别对置的状态,将上述夹具配置于上述定子铁芯的内侧。将推出部件配置于上述多个保持槽各自的底部。以上述多个直线部各自在上述夹具的保持槽配置于比配置有上述推出部件的位置更靠近上述夹具的开口部的位置、并且上述多个线圈末端分别突出至相比形成有上述夹具的上述保持槽的部分的端面更靠近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外部的方式,将上述多个线圈插入于上述夹具。为了使上述多个直线部的间隔扩大而利用推压部从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对上述线圈的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利用上述推压部施加推压力同时利用上述推出部件对上述线圈施加将插入于上述各个保持槽的上述直线部从上述保持槽推向对应的上述槽内的力,由此将全部的上述直线部同时插入于上述定子铁芯的上述槽。
在本发明的制造方法中,组装于定子铁芯的线圈预先通过绕线而形成。以多个直线部在夹具的保持槽插入于比配置于保持槽的推出部件更靠近开口侧的位置的状态、并以两线圈末端突出至相比形成有夹具的保持槽的部分的两端面更靠近外部的状态,将线圈组装于夹具。而且,组装有线圈的夹具配置于定子铁芯的内侧。在保持槽内,在比插入有直线部的位置更靠近底部侧(径向内侧)的位置配置有推出部件。在该状态下,利用推压部从定子铁芯的轴向对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而使线圈的直线部的间隔扩大。另外,与利用推压部对线圈末端施加推压力同步地,利用连杆机构使配置于各保持槽内的推出部件从保持槽的底部向对应的槽移动,并利用推出部件将线圈的各直线部从保持槽推向对应的槽内,从而将线圈组装于定子铁芯。
因此,即便在一边使如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那样变形时需要较大的力的线圈变形、一边将其插入定子铁芯的槽的情况下,也能够与上述一个方式相同地,以防止定子铁芯的变形、损伤的状态制造旋转电机的定子。
优选利用推出部经由连杆机构而对上述各个推出部件施力,由此使上述推出部件各自沿着上述保持槽移动。
优选上述线圈是多个线圈中的一个,上述线圈具有两个上述直线部以及两个上述线圈末端并且形成为环状。
根据上述结构,该方法适用于线圈以分布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的定子的制造。
优选上述多个线圈末端各自为凸形状的线圈末端,上述两个直线部各自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彼此以及第二端部彼此分别与线圈末端连续。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装置整体的示意主视图。
图2是图1的定子的制造装置整体的示意主视图。
图3(a)是图1的推出部件配置于待机位置的状态下的连杆机构的示意图,图3(b)是图1的推出部件移动至推出位置的状态下的连杆机构的示意图。
图4是线圈的示意立体图。
图5是图4的线圈组装于夹具的状态下的示意立体图。
图6是图4的线圈插入于槽的状态下的示意立体图。
图7是组装有图4的线圈的夹具配置于定子铁芯的内侧的状态下的示意俯视图。
图8是图7的线圈被推向槽内的状态下的示意俯视图。
图9是第二次的线圈插入组装结束的状态下的示意俯视图。
图10是表示线圈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装置整体的示意主视图。
图12是图11的定子的制造装置整体的示意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4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5是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线圈的卷绕状态的示意图。
图16(a)、图16(b)是分别表示其他实施方式的推出部的结构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图10,对将本发明具体化为对线圈以叠绕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的定子进行制造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定子的制造装置具备:支承部30,其支承定子铁芯10以及夹具20;一对推压部50,它们对线圈(如图4~图6等所图示)40施加推压力;以及多个连杆机构62,它们对处于被该对推压部50推压而变形的状态下的线圈40施加朝向定子铁芯10的径向的力。每个连杆机构62构成推出部。此外,定子的制造装置虽然如后述那样具备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8个)连杆机构62,但在图1以及图2中未图示各个连杆机构62,而对整体进行集中简要图示。
如图4所示,线圈40使用平角线作为绕线40a,并以扁立绕法进行绕线40a的卷绕,从而形成为纵长的龟甲形。即,如图4所示,线圈40通过将绕线40a缠绕多周而形成。另外,平角线被施加绝缘涂层。
线圈40具有作为平行延伸的直线部的第一边41a和第二边41b、以及与第一边41a和第二边41b连续并且相互向相反方向弯折为山形的线圈末端42a、42b。即,两个线圈末端42a、42b形成为凸形状。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形成为它们的长度比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长度长,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插入(收容)于槽12的状态下,它们的端部从定子铁芯10的端面突出。此外,在图4中,将线圈40表示为简单的龟甲形,但是实际上线圈末端42a、42b形成为扭曲的状态(省略扭曲的图示),线圈40以使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对置的面成为锥状的方式并且以组装于夹具20的状态而形成为相邻的线圈40彼此不干扰的形状。另外,线圈末端42a、42b各自在山形状的顶部具有凸部(未图示),以使得它们能够保持与后述推压部50的推压部件53a、53b抵接的状态。
如图7所示,定子铁芯10形成为环状(圆环状)。在定子铁芯10的内周部沿着定子铁芯10的周向以规定的间隔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为48个)齿11。齿11各自的中心线位于从定子铁芯10的中心呈放射状延伸的直线上。在相邻的齿11之间形成有槽12。另外,各槽12具有向定子铁芯10的内周开口的开口部12a,各槽的槽节距随着从开口部12a趋向底部而扩大。所谓槽节距是指相邻的两个槽12的中心线间的距离。各槽12形成为能够收容2个第一边41a以及2个第二边41b、即合计为4个直线部的长度。
如图5~图7所示,夹具20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其外周面以与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开口部12a相同的节距形成有多个保持槽21。保持槽21各自能够供线圈40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插入。夹具20能够以保持槽21与槽12的开口部12a对置的状态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内侧。各保持槽21形成为能够收容1个第一边41a以及1个第二边41b、即合计为2个直线部以及构成推出部的多个推出部件61的长度。推出部件61各自在保持槽21收容于比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更靠近径向内侧(底部侧)的位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支承部30形成为能够以夹具20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的状态支承定子铁芯10。详细而言,支承部30以支承部30的两端部固定于多根(例如4根)立设于基座B上的支柱15的中间部的状态,支承于支柱15。在支承部30的中央设置有能够收容定子铁芯10的下部的收容凹部31,在收容凹部31的底部形成有圆形状的开口部31a。由于开口部31a的直径比定子铁芯10的内径大,所以推出部件61能够进入定子铁芯10的槽12内。
如图5以及图6所示,在夹具20装备有多个连杆机构62。连杆机构62各自使对应的推出部件61向从保持槽21的底部朝向对应的槽12的方向、以及向从保持槽21的开口部朝向底部的方向(从槽12朝向保持槽21的底部的方向)移动。连杆机构62各自具备作为一个节(连杆)的推出部件61,在夹具20装备有与推出部件61的数量相等数量的连杆机构62。在图3(a)、图3(b)中示意性地表示一个连杆机构62。连杆机构62由除了推出部件61之外还具备5个节(上侧第一连杆64、上侧第二连杆66、下侧第一连杆68、下侧第二连杆70、固定节(固定连杆)71)的6节连杆构成。
上侧第一连杆64以及上侧第二连杆66设置于定子的制造装置的比夹具20更靠近上侧的部位。上侧第一连杆64具备可转动地与推出部件61的上端部连结的第一端、以及可转动地与环状的上侧驱动部件63连结的第二端。上侧第二连杆66具备可转动地与固定于夹具20的上端的支承部件65连结的第一端、以及可转动地与上侧第一连杆64的中间部连结的第二端。下侧第一连杆68以及下侧第二连杆70设置于定子的制造装置的比夹具20更靠近下侧的部位。下侧第一连杆68具备可转动地与推出部件61的下端部连结的第一端、以及可转动地与环状的下侧驱动部件67连结的第二端。下侧第二连杆70具备可转动地与固定于夹具20的下端的支承部件69连结的第一端、以及可转动地与下侧第一连杆68的中间部连结的第二端。两个支承部件65、69以及夹具20作为连杆机构62的固定节71(固定连杆)而发挥功能,其他的连杆即推出部件61、上侧第一连杆64、上侧第二连杆66、下侧第一连杆68、以及下侧第二连杆70作为可动连杆而发挥功能。上侧第一连杆64、上侧第二连杆66、下侧第一连杆68以及下侧第二连杆70在比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端面更靠近外侧的位置,配置于比推出部件61更靠近定子铁芯10的轴心侧(径向内侧)的位置。
连杆机构62构成为上下对称,在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配置于图5所示的待机位置的状态下,推出部件61位于保持槽21的底部侧,通过从该状态使上侧驱动部件63向下方、并使下侧驱动部件67向上方同步移动,而使推出部件61向槽12侧移动。然后,如图3(b)以及图6所示,在上侧驱动部件63移动至下降的最低位置、并且下侧驱动部件67移动至上升的最高位置的状态下,推出部件61移动至前进的最靠前位置。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构成驱动力施加部,该驱动力施加部施加用于使推出部件61从保持槽21的底部向槽12移动的驱动力。即,连杆机构62具备驱动力施加部,该驱动力施加部以夹住夹具20的方式在上下两侧(定子铁芯10的轴向两侧)施加用于使推出部件61从保持槽21的底部向槽12移动的驱动力。
使上侧驱动部件63下降移动的驱动部由缸72构成。如图1以及图2所示,缸72在固定于支柱15的上部的支承架16上,以活塞杆72a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与上侧驱动部件63的中心部对应的位置。在活塞杆72a的前端设置有能够推压上侧驱动部件63的推压部73。图1表示活塞杆72a被拉入至最深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推压部73的下端与上侧驱动部件63的上端之间的间隔成为如下大小:即便使定子铁芯10沿水平方向移动,定子铁芯10也不与活塞杆72a、推压部73以及上侧驱动部件63发生干扰。活塞杆72a以贯通推压部50的后述支承板51a以及旋转板52a的状态而设置。推压部73在缸72进行突出动作时推压上侧驱动部件63而使上侧驱动部件63下降。
使下侧驱动部件67上升移动的驱动部也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地由缸74构成。缸74在基座B上,以活塞杆74a向上方突出的状态固定于与下侧驱动部件67的中心部对应的位置。在活塞杆74a的前端设置有能够推压下侧驱动部件67的推压部73。活塞杆74a以贯通推压部50的后述支承板51b以及旋转板52b的状态而设置。推压部73在缸74进行突出动作时与下侧驱动部件67卡合而使下侧驱动部件67上升。缸74与缸72不同,活塞杆74a的长度只要为推压部73能够使下侧驱动部件67移动至上升的最高位置的长度即可,从而缸74具有比缸72短的行程。
此外,缸74的活塞杆74a形成为圆筒状,利用贯通活塞杆74a的未图示的支柱而将夹具20支承于图1以及图2所示的规定位置。
连杆机构62是利用作为用于使推出部件61向保持槽21的底部移动的驱动力的复位弹簧(未图示)的作用力的结构,并随着缸72的活塞杆72a以及缸74的活塞杆74a被拉入而使推出部件61向保持槽21的底部侧移动。
推压部50构成为,能够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插入于被支承部30支承的夹具20的保持槽21,并且在线圈末端42a、42b相比定子铁芯10的形成有夹具20的保持槽21的部分的轴向两端面更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全部的线圈末端42a、42b同时施加推压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推压部50设置有也能够对线圈末端42a、42b施加朝向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推压力的推压部件53a、53b,上述推压部件53a、53b以能够与组装于夹具20的全部的线圈40的线圈末端42a、42b卡合的数量(分别为48个,合计96个)而设置。推压部50具备:1组支承板51a、51b,它们以夹住支承于支承部30的定子铁芯10的方式配置于上下两侧(定子铁芯10的轴向两侧);以及旋转板52a、52b,它们相对于各支承板51a、51b在与定子铁芯10相反的一侧,能够相对于各支承板51a、51b旋转地被支承。
如图1以及图2所示,上侧支承板51a在支承部30与支承架16之间能够相对于支柱15升降地被支承。上侧支承板51a固定于升降支承体55a,该升降支承体55a利用设置于支承部30与支承架16之间的滚珠丝杠机构54a而能够升降。滚珠丝杠机构54a在马达56a正转驱动时使升降支承体55a下降,在马达56a反转驱动时使升降支承体55a上升。下侧支承板51b在基座B与支承部30之间能够相对于支柱15升降地被支承。下侧支承板51b固定于升降支承体55b,该升降支承体55b利用设置于基座B与支承部30之间的滚珠丝杠机构54b而能够升降。滚珠丝杠机构54b在马达56b正转驱动时使升降支承体55b上升,在马达56b反转驱动时使升降支承体55b下降。
推压部50构成为:1组支承板51a、51b中的一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上侧支承板51a,能够与旋转板52a以及推压部件53a一起向不妨碍将定子铁芯10向支承于支承部30的位置移动、或者向不妨碍将定子铁芯10从支承于支承部30的位置取下的位置(图1所示的待机位置)移动。因此,支承部30与支承架16之间的距离设定为比基座B与支承部30之间的距离大,与此对应,滚珠丝杠机构54a、54b的长度不同。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在旋转板52a、52b各自的外周面形成有齿轮部57,各齿轮部57与由马达58a、58b驱动的齿轮59啮合。马达58a、58b各自使用可正反旋转的马达,旋转板52a、52b在马达58a、58b正转驱动时向第一方向旋转,在马达58a、58b反转驱动时向第二方向旋转。此外,在图5以及图6中省略齿轮部57的图示。
如图5以及图6所示,支承板51a、51b各自具有直线状引导槽51c,该直线状引导槽51c对应于定子铁芯10的各槽12而与各槽12平行地延伸。直线状引导槽51c以呈放射状延伸的方式形成。在旋转板52a、52b分别形成有漩涡状引导槽52c。推压部件53a、53b各自具备:能够沿着直线状引导槽51c移动的部分53c;以及与漩涡状引导槽52c卡合的卡合部53d。而且,若旋转板52a、52b向第一方向旋转,则推压部件53a、53b各自沿着直线状引导槽51而向支承板51a、51b的外侧移动,若旋转板52a、52b向第二方向旋转,则推压部件53a、53b各自沿着直线状引导槽51c而向支承板51a、51b的内侧移动。
接下来,对使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制造装置的定子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所示,将上侧支承板51a与旋转板52a以及推压部件53a一起配置于待机位置。然后,在支承部30未支承有定子铁芯10的状态下,将线圈40组装在支承于支承部30的夹具20。
如图7所示,多个线圈40的每一个以第一边41a位于保持槽21的靠近开口部的位置、并且第二边41b位于保持槽21的底部侧(里侧)的位置的状态安装于夹具20。各线圈40配置为,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之间存在5个保持槽21的状态、即线圈节距为6的状态,并且在各保持槽21都插入有1个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状态。此外,在图7中示出在夹具20的外侧配置了定子铁芯10的状态。在线圈40针对夹具20的组装结束后,若以支承于支承部30的状态安装定子铁芯10,则如图7所示地成为如下状态:以保持槽21与槽12的开口部12a对置的状态,将夹具20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内侧。在该状态下,各线圈40被组装为,未图示的各线圈末端42a、42b从对应的保持槽21的两端部突出的状态、即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突出至相比形成有夹具20的保持槽21的部分的两端面更靠近外部的状态。并且,定子铁芯10、夹具20、推压部50以及连杆机构62成为图1所示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驱动滚珠丝杠机构54a,而使升降支承体55a下降至与升降支承体55b相对于连杆机构62对称的位置,从而成为图2所示的状态。此外,在图1以及图2中虽然省略了线圈40的图示,但在线圈40组装于夹具20的状态下,并且在升降支承体55a配置于图2所示的位置的状态下,线圈40、连杆机构62、推出部件61以及推压部50的位置关系成为图5所示的状态。即,成为如下状态:推出部件61配置于保持槽21的底部侧的待机位置,上侧第一连杆64、上侧第二连杆66配置于各上端部最远离夹具20的上表面的位置,并且下侧第一连杆68、下侧第二连杆70配置于各下端部最远离夹具20的下表面的位置。
接下来,从该状态以同步的状态正转驱动马达56a、56b,而使上侧升降支承体55a下降移动,并使下侧的升降支承体55b上升移动。其结果是,对供推压部件53a、53b卡合的线圈末端42a、42b施加向轴向压溃线圈40的推压力、即施加使各线圈40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的推压力。另外,以与马达56a、56b同步的状态正转驱动马达58a、58b,而使旋转板52a、52b向第一方向旋转,并使推压部件53a、53b沿旋转板52a、52b的径向朝向旋转板52a、52b的外侧移动。其结果是,推压部件53a、53b成为对线圈末端42a、42b施加朝向定子铁芯10的外侧的推压力、以及施加向定子铁芯10的轴向压溃线圈40的方向上的推压力的状态。
另外,在马达56a、56b与马达58a、58b的驱动同步的状态下,突出驱动推出部的缸72、74,而使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以同步的状态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其结果是,各推出部件61从各保持槽21的底部向槽12移动,保持槽21内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被推向槽12内。然后,在上侧驱动部件63移动至下降的最低位置、并且下侧驱动部件67移动至上升的最高位置的状态下,如图6以及图8所示,成为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移动至槽12的内部的状态。
定子铁芯10的槽节距在槽12的开口部12a的位置最窄(小),在槽12的底部最宽(大),夹具20的保持槽21也形成为在槽12的延长线上延伸。因此,在仅对线圈40施加朝向从定子铁芯10的轴心放射的方向的力时,需要边使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间隔发生变化边进行移动。此时,从槽12以及保持槽21的壁面对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施加用于使线圈40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的力,而保持槽21或者槽12的壁面受到来自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反作用力。由于使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所需要的力较大,所以若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与槽12以及保持槽21的壁面之间施加较大的力的状态下滑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则存在产生槽12以及保持槽21的壁面的变形、损伤,或线圈40的绝缘涂层剥离的情况。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一边利用基于推压部50的推压部件53a、53b的推压力而使线圈40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一边利用推出部的推出部件61而使线圈40向槽12的底部移动,因此,分别使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顺利地向槽12的延伸方向移动。因此,即便在一边使如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40那样变形时需要较大的力的线圈40变形、一边将其插入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定子铁芯10的变形、损伤或者线圈40的绝缘涂层的剥离。
接下来,以同步的状态反转驱动马达56a、56b与马达58a、58b,而使升降支承体55a上升移动,并使升降支承体55b下降移动。并且,使旋转板52a、52b向第二方向旋转,并使推压部件53a、53b沿着旋转板52a、52b的径向朝向旋转板52a、52b的内侧移动。其结果是,解除线圈末端42a、42b与推压部件53a、53b的卡合状态。另外,基于缸72、74的使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向相互接近的方向移动的驱动力的供给结束。其结果是,利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推出部件61移动至保持槽21的底部侧的待机位置。以上,第一次线圈40的针对定子铁芯10的组装作业结束。
在本实施方式中,图10所示的线圈40以双层绕组并且双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10。即,在定子铁芯10的各槽12均插入有一个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双层绕组的线圈40双重地组装于定子铁芯10。因此,进行两次线圈40的组装。而且,在第一次线圈40的组装作业结束后,与第一次线圈40的组装作业相同地,以在支承部30未支承有定子铁芯10的状态,将线圈40组装在支承于支承部30的夹具20。然后,在将线圈40组装于夹具20后,将进行了第一次的线圈40的组装的定子铁芯10支承于支承部30。其结果是,成为如下状态:在通过在槽12的里侧以双层绕组的方式组装有线圈40而形成的定子铁芯10的内侧,配置有以线圈节距为6的状态、并且以在各保持槽21均插入有1个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状态组装了线圈40的夹具20。
之后,与第一次线圈40的组装作业相同地,以同步的状态正转驱动马达56a、56b,并且以与马达56a、56b同步的状态正转驱动马达58a、58b,并且以与马达56a、56b以及马达58a、58b的驱动同步的状态突出驱动推出部的缸72、74。然后,各推出部件61从各保持槽21的底部向槽12移动,并且保持槽21内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被推向槽12内而成为图9所示的状态。第二次与第一次不同,各推出部件61不移动至槽12内而移动至保持槽21的开口部的端部,成为在各槽12内插入有各2个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状态。之后,反转驱动马达56a、56b以及马达58a、58b,而使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复位至图1所示的位置,并没入驱动缸72、74,从而连杆机构62利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而使推出部件61移动至保持槽21的底部侧的待机位置。以上,第二次线圈40的相对于定子铁芯10的组装作业结束。之后,在使上侧支承板51a、旋转板52a以及推压部件53a移动至不妨碍将定子铁芯10从支承部30取出的位置后,将在槽12的规定位置插入有线圈40的定子铁芯10从支承部30取出。之后,进行各线圈40的绕线40a的端部的接线,而如图10所示,线圈40以双层绕组并且双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10的定子S完成。并且,图10表示定子S的一半。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得到以下所示的优点。
(1)在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中,使用夹具20,该夹具20形成为:以与槽12的开口部12a相同的节距形成有能够供线圈40的直线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插入的多个保持槽21,并且能够以保持槽21与槽12的开口部12a对置的状态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内侧。定子铁芯10形成为环状,并形成为多个槽12各自具有向内周开口的开口部12a,并且槽节距随着从开口部12a趋向底部而扩大。然后,以直线部插入于夹具20的保持槽21、并且线圈末端42a、42b突出至相比形成有夹具20的保持槽21的部分的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两端面更靠近外部的状态,组装线圈40。另外,在插入有直线部的保持槽21内,并在比插入有直线部的位置更靠近保持槽21的底部侧的位置配置推出部件61,利用推压部50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线圈40的全部的线圈末端42a、42b同时施加推压力,而使线圈40的相邻的直线部的间隔扩大。另外,利用推出部对线圈40施加将插入于保持槽21的直线部从保持槽21推向对应的槽12内的力,而将全部的直线部同时插入定子铁芯10的槽12,上述推出部利用连杆机构62而使全部的推出部件61沿保持槽21移动。因此,即使在一边使如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40那样变形时需要较大的力来变形的线圈40变形、一边将其插入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定子铁芯10以及线圈40的变形、损伤。并且,还能够防止线圈40的绝缘涂层的剥离。另外,与不同时移动组装于夹具20的全部的线圈40而将它们分成多组而依次移动的方法相比,能够大幅度(例如,1/10左右)地缩短使线圈40向定子铁芯10的槽12内移动(插入)所需要的插入时间。
(2)由于在线圈40的变形时不对夹具20、具体而言不对保持槽21的壁面施加过大的力,从而相对于夹具20本身的强度的要求变小,因此,提高马达的设计自由度。原因是,若使用定子的马达的直径小,或者线圈量多,则夹具20的邻接的保持槽21间的壁厚变薄并且强度下降,因此,考虑到上述内容而需要进行马达的设计。但是,在不对保持槽21的壁面施加过大的力的情况下,就不没有上述担忧。
(3)使用多个具有两个直线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以及两个线圈末端42a、42b、并形成为环状的线圈40。因此,优选线圈40以分布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10的定子的制造。
(4)作为形成线圈40的绕线40a而使用有平角线。因此,与作为绕线40a而使用剖面呈圆形、剖面呈椭圆形的绕线40a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线圈40的占空系数的提高。
(5)线圈40的两个线圈末端42a、42b形成为凸形状。即使在例如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仅一个线圈末端42a形成为凸形状的线圈40的两线圈末端42a、42b分别施加基于推压部50的推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够形成为使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但是,两个线圈末端都形成为凸形状的情况容易以维持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平行的状态并且扩大其间隔的方式变形。
(6)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具备支承部30,该支承部30以同心状态支承定子铁芯10以及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内侧的夹具20。夹具20以与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开口部12a相同的节距形成有能够供线圈40的直线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插入的多个保持槽21,并且能够以保持槽21与槽12的开口部12a对置的状态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内侧。制造装置还具备连杆机构62与推压部50。连杆机构62具备:推出部件61,其装备于夹具20,并且能够配置于比插入于保持槽21的直线部更靠近保持槽21的底部侧的位置;以及连杆,其在比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端面更靠近外侧的位置配置于比推出部件61更靠近定子铁芯10的轴心侧的位置,并使全部的推出部件61向从保持槽21的底部朝向对应的槽12的方向、以及向从槽12朝向保持槽21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在直线部插入支承于支承部30的夹具20的保持槽21、并且线圈末端42a、42b突出至相比形成有夹具20的保持槽21的部分的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两端面更靠近外部的状态下,推压部50能够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全部的线圈末端42a、42b同时施加推压力。对于使用该制造装置而组装于定子铁芯10的线圈40而言,一边利用基于推压部50的推压力而使线圈40的直线部的间隔扩大,一边利用推出部件61而使线圈40向槽12的底部移动。因此,即便在一边使如由平角线形成的线圈40那样变形时需要较大的力的线圈40变形、一边将其插入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定子铁芯10以及线圈40的变形、损伤。并且,还能够防止线圈40的绝缘涂层的剥离。
(7)推压部50具备推压部件53a、53b,它们也能够对线圈末端42a、42b施加朝向定子铁芯10的外侧的推压力。推压部件53a、53b设置于每个线圈末端42a、42b。即,推压部50也对线圈末端42a、42b施加朝向定子铁芯10的外侧的推压力。因此,线圈40的直线部(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从推出部件61以及推压部50的两者受到使其向槽12的底部移动的力而从保持槽21被推向对应的槽12内。因此,能够更顺利地进行直线部的移动。
(8)推压部50具备:1组支承板51a、51b,它们以夹住支承于支承部30的定子铁芯10的方式配置于定子铁芯10的轴向两侧;以及旋转板52a、52b,它们在与定子铁芯10相反的一侧能够相对于各支承板51a、51b旋转地被支承。支承板51a、51b具有直线状引导槽51c,该直线状引导槽51c对应于定子铁芯10的各槽12而与各槽12平行地延伸。在旋转板52a、52b形成有漩涡状引导槽52c。推压部件53a、53b具备:能够沿着直线状引导槽51c移动的部分53c;以及与漩涡状引导槽52c卡合的卡合部53d。因此,即使推压部件53a、53b的数量较多,也能够简化对推压部件53a、53b施加移动力的机构。
(9)推压部50构成为,1组支承板51a、51b中的一个(上侧支承板51a)能够与旋转板52a以及推压部件53a一起,向不妨碍将定子铁芯10支承于支承部30的位置移动、或者向不妨碍将定子铁芯10从支承于支承部30的位置取下的位置移动。因此,与构成推压部的1组支承板的两个都能够与旋转板52a、52b以及推压部件53a、53b一起,向不妨碍将定子铁芯10向支承于支承部30的位置移动、或者向不妨碍将定子铁芯10从支承于支承部30的位置取下的位置移动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装置的设置空间。
(10)连杆机构62具备驱动力施加部(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它们以夹住夹具20的方式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两侧,至少施加用于使推出部件61从保持槽21的底部侧向槽12侧移动的驱动力。因此,与以夹住夹具的方式在定子铁芯10的轴向一侧设有施加用于使推出部件61从保持槽21的底部向槽12移动的驱动力的驱动力施加部的结构相比,1个驱动力施加部所施加的驱动力变小,并且易于对连杆机构62的各节(连杆)施加均等的力。
(11)连杆机构62利用作为用于使推出部件61向保持槽21的底部移动的驱动力的复位弹簧的作用力。因此,即使对上侧驱动部件63施加驱动力的缸72的活塞杆72a移动至不妨碍定子铁芯10相对于支承部30安装/取下的位置,连杆机构62也不移动。因此,即使将驱动连杆机构62的驱动力施加部亦即上侧驱动部件63与活塞杆72a的卡合解除也将推出部件61保持于保持槽21的底部的待机位置的结构变得简单。
(12)利用滚珠丝杠机构54a、54b驱动推压部50的升降支承体55a、55b,利用马达56a、56b驱动上述滚珠丝杠机构54a、54b。因此,即使存在仅一个升降支承体55a被升降驱动的状态、以及两个升降支承体55a、55b都被同步升降驱动的状态,也易于以适当的速度、时机驱动升降支承体55a、55b。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根据图11以及图12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10的支承构造以及夹具20的支承构造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详细的说明。
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中,定子铁芯10以收容于在固定于规定的位置的支承部30上设置的收容凹部31的状态支承于该支承部30。另外,收容凹部31的中心位置通常固定于与上下一对推压部50的推压部73同轴上的位置。另外,夹具20被贯通配置于下侧缸74的活塞杆74a的未图示的支柱,以与连杆机构62一起贯通支承部30的收容凹部31的状态,支承于图1以及图2所示的规定位置。而且,如图1所示,以上侧推压部50使升降支承体55a上升至不妨碍定子铁芯10的取下的位置的状态,进行定子铁芯10的从收容凹部31的取下、以及向收容凹部31内的收容。
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部30不固定于规定位置。详细而言,支承部30构成为能够向待机位置与线圈插入位置水平移动。在待机位置上,进行定子铁芯10的向收容凹部31的收容、或者定子铁芯10的从收容凹部31的取下。在线圈插入位置上,收容凹部31的中心位置在与上下一对推压部50的推压部73同轴上,并进行线圈40的向定子铁芯10的插入。
详细而言,如图11以及图12所示,在多个支柱15设置有左右一对支承框80。在两个支承框80上以分别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方式设置有多个球面滚子81。多个球面滚子81朝向与图11以及图1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排成1列。支承部30以支承于球面滚子81的状态支承在支承框80上。在支承部30的左右两侧的下表面,以沿与图11以及图1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延伸的状态,分别固定有能够与球面滚子81的支承体82卡合的引导杆83。而且,支承部30能够以该支承部30支承于球面滚子81并且引导杆83与支承体82的侧面卡合的状态,沿与图11以及图12的纸面垂直的方向水平移动。另外,支承部30以定位于待机位置与线圈插入位置的状态而被未图示的限位器停止。此外,支承部30的移动以手动操作而进行。
使上侧升降支承体55a升降的滚珠丝杠机构54a设置于支承框80与支承架16之间,使下侧的升降支承体55b升降的滚珠丝杠机构54b设置于基座B与支承框80之间。
另外,在夹具20的上部设置有能够与定子铁芯10的齿11的前端上部卡合的卡合部(未图示),夹具20以该卡合部与齿11的前端上部卡合的状态支承于定子铁芯10。因此,不需要第一实施方式中必需的、贯通配置于下侧缸74的活塞杆74a的未图示的支柱。
图11表示如下状态:在将夹具20与连杆机构62一起支承于定子铁芯10的状态下,以当支承定子铁芯10的支承部30在待机位置与线圈插入位置之间水平移动时、连杆机构62与推压部50不发生干扰的方式,配置升降支承体55a、55b。若以使支承部30移动至待机位置的状态使夹具20向上方移动,则解除夹具20与定子铁芯10的卡合而将夹具20与连杆机构62一起从定子铁芯10取下。之后,将定子铁芯10从收容凹部31取出。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支承定子铁芯10的支承部30固定于与推压部50对置的规定位置,并且夹具20与连杆机构62一起以贯通定子铁芯10的状态支承于规定位置。因此,为了将定子铁芯10从支承部30取下,至少在以不与连杆机构62发生干扰的方式使定子铁芯10垂直地移动至定子铁芯10的下表面比连杆机构62的上端更高的位置之后,需要确保使其沿水平方向移动的空间。因此,需要确保上侧升降支承体55a的较大的升降距离。因此,定子铁芯制造装置的高度变高。另外,作为使上侧驱动部件63下降移动的缸72,需要活塞杆72a的伸缩距离较大的缸。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比,能够缩短上侧升降支承体55a的升降距离,并能够降低定子铁芯制造装置的高度,并且作为缸72能够使用活塞杆72a的伸缩距离较小的缸。
另外,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将线圈40组装于夹具20的作业是以夹具20贯通收容凹部31的状态进行的,因此,由于存在上侧升降支承体55a、推压部件53a等而难以进行组装作业。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线圈40组装于夹具20的作业是以支承部30配置于待机位置而被从夹具20以及定子铁芯10取下的状态进行的,因此作业空间扩大而容易进行作业。
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也可以是如下具体化的内容。
在定子铁芯10的各槽12均插入有1个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双层绕组的线圈40,以双重、即双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10,但线圈40的绕线方式并不限定于该种方式。例如,如图13所示,也可以是线圈40以双层绕组并且单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10的方式。另外,如图14所示,也可以是线圈40以在1个槽12插入有1个第一边41a或者1个第二边41b的一层绕组(单层绕组)并且单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10的方式、以及如图15所示,也可以是以一层绕组并且双绕组的方式组装于定子铁芯10的方式。成为如下状态:在双层绕组的情况下,在插入有1个线圈40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槽12之间存在5个槽12,而在一层绕组(单层绕组)的情况下,在插入有1个线圈40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槽12之间存在4个槽12。
在1个线圈40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之间存在的槽12的数量不限定于4个、5个。例如,也可以是比4个少的3个、或比5个多的6个。
使推压部50的升降支承体55a、55b升降的驱动力施加部是由马达56a、56b驱动的滚珠丝杠机构54a、54b,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由液压缸、气压缸或者电动缸构成。
也可以使推压部50的驱动源与连杆机构62的驱动源共通。例如,如图16(a)、16(b)所示,构成为能够将推压部件53a、53b与推出部件61和保持槽21的底部的面抵接。而且,构成为在支承板51a以及旋转板52a下降、支承板51b以及旋转板52b上升时,各推出部件61随着推压部件53a、53b向外侧移动而向外侧、即远离保持槽21的底部的方向移动。在该情况下,不需要作为连杆机构62的驱动力施加部的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和构成驱动部的缸72、74从而简化连杆机构的结构。另外,由于不需要缸74,所以将支承夹具20的支柱设置于配置有缸74的位置等的、支承夹具20的支承部的构结构的自由度变大。
推压部50只要是能够与连杆机构同步地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组装于保持槽21的线圈40的全部的线圈末端42a、42b同时施加推压力、而使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的结构即可。例如,也可以代替能够对线圈末端42a、42b施加朝向定子铁芯10的外侧的推压力的推压部件53a、53b地,设置一对能够与线圈末端42a、42b分别同时抵接而仅对它们施加定子铁芯10的轴向的推压力的推压体(推压板)。
也可以代替对驱动推出部的连杆机构62的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供给驱动力的缸72、74地,设置滚珠丝杠机构。但是,缸72、74与滚珠丝杠机构相比结构简单。
线圈40只要能够在利用推压部50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两线圈末端42a、42b施加推压力时,以使线圈40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的方式变形即可。即,无需使两个线圈末端42a、42b均形成为凸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两线圈末端42a、42b的仅一个形成为凸形状的形状的线圈40。但是,由于在被推压部50施加推压力时,易于使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顺利地扩大,所以优选两个线圈末端42a、42b均形成为凸形状的线圈。
线圈末端42a、42b的凸形状不限定于山形状。例如,也可以形成为半椭圆形状,或形成为在水平地延伸的前端的两侧具有与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连续的倾斜部的形状。
作为将夹具20支承于定子铁芯10的内侧的规定位置的结构,将夹具20的上部设为比定子铁芯10的内径大的直径,并设置能够与定子铁芯10的齿11的前端上部卡合的卡合部。而且,也可以构成为通过上述卡合部与齿11的前端上部卡合而使夹具20支承于定子铁芯10。在该情况下,槽12的径向的长度形成为,比收容于各槽12内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所占的径向的长度与卡合部的径向的长度的和长。而且,当在线圈40的针对定子铁芯10的组装结束的状态下将定子铁芯10从支承部30取下时,使卡合部位于定子铁芯10的槽12内。在该状态下,定子铁芯10能够沿轴向上升移动。因此,能够不妨碍地取下定子铁芯10。
构成线圈40的绕线40a不限定于平角线。即,绕线40a只要能够在利用推压部50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时,以使线圈40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的方式变形即可。例如,也可以是能够在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时、以使线圈40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的方式变形的厚度的剖面为椭圆形、圆形的绕线。另外,也可以使用如下绕线,其包含多根在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对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时,不以使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的间隔扩大的方式变形而以使线圈末端磨损的方式变形的细绕线,并将上述细绕线捆在一起而利用树脂等固定。
也可以构成为分别利用直线马达驱动升降支承体55a、55b,或者使用直线马达作为驱动上侧驱动部件63以及下侧驱动部件67的驱动部。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能够仅将定子铁芯10从支承部30取下的结构地,构成为能够将夹具20与连杆机构62一起从支承部30取下。在该结构中,能够以将夹具20以及连杆机构62从支承部30取下的状态而将多个线圈40组装于夹具20。
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数量并不限定于48个,可以比48个多(例如,60个),也可以比48个少(例如,24个、36个)。
线圈40不限定于具备1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并且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各自的两端部以线圈末端42a连续而构成1个线圈的盒式。例如,也可以是形成为多个龟甲形的线圈40以搭接线而连续的状态的线圈。
只要是线圈40以横跨2个槽12的方式组装的分布绕组即可,并不限定于叠绕组,也可以是波形绕组、同心绕组。
线圈40针对定子铁芯10的组装不限定于在一次插入工序中针对定子铁芯10的全部的槽12插入线圈40的第一边41a以及第二边41b的至少一个的方法。例如,在以同心绕组的方式组装3相旋转电机的线圈40的情况下,分别按顺序插入U相、V相、W相的线圈。在该情况下,U相、V相、W相内的1相的线圈的第一边41a与第二边41b合计的数量比定子铁芯10的槽12的数量少,而无法在一次插入工序中针对全部的槽12插入线圈40的第一边41a或者第二边41b。
只要定子铁芯10形成为呈环状,并且多个槽12各自具有向内周开口的开口部12a,并且各槽12的槽节距随着从开口部12a趋向底部而扩大即可。例如,定子铁芯10也可以是多个分裂铁芯结合而构成的分裂铁芯型。但是,在分裂铁芯型的情况下,由于会导致马达的损失增加,所以优选为不是分裂铁芯型。
在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代替缸72、74地,设置由马达驱动的滚珠丝杠机构。在该情况下,能够全部由马达进行推压部50以及连杆机构62的驱动,而易于以同步的状态驱动推压部50以及连杆机构62。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将能够使支承部30向待机位置以及针对定子铁芯10的线圈插入位置移动的结构设为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代替球面滚子81地设置平常的滚子,或在支承框80上设置轨道并在支承部30设置多个在轨道上滚动的车轮。
附图标记的说明:
S…定子;10…定子铁芯;12…槽;12a、31a…开口部;20…夹具;21…保持槽;30…支承部;40…线圈;40a…绕线;41a…作为直线部的第一边;41b…作为直线部的第二边;42a、42b…线圈末端;50…推压部;51a、51b…支承板;51c…直线状引导槽;52a、52b…旋转板;52c…漩涡状引导槽;53a、53b…推压部件;53c…部分;53d…卡合部;61…推出部件;62…连杆机构;63…作为驱动力施加部的上侧驱动部件;67…作为驱动力施加部的下侧驱动部件;72、74…构成推出部的缸。

Claims (12)

1.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
环状的定子铁芯,该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以及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圈,
所述多个槽各自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周开口;以及底部,
所述多个槽在相邻的槽之间具有槽节距,该槽节距随着从所述开口部趋向底部而扩大,
所述线圈具有分别插入于所述多个槽的多个直线部、以及与所述多个直线部连续的多个线圈末端,
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具备:
夹具,该具有多个保持槽,所述线圈的多个直线部能够分别插入于所述多个保持槽,所述保持槽各自具有底部与开口部,邻接的保持槽具有与所述定子铁芯的相邻的槽的开口部间相同的节距,所述夹具能够以所述多个保持槽与所述多个槽的开口部分别对置的状态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内侧;
支承部,该支承部以同心状态支承所述定子铁芯以及配置于该定子铁芯的内侧的所述夹具;
多个连杆机构,所述多个连杆机构装备于所述夹具,所述连杆机构的每一个具备推出部件与连杆,所述推出部件能够配置于比插入于所述各保持槽的所述直线部更靠所述保持槽的底部的位置,所述连杆配置于比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的端面更靠外侧、并且比所述推出部件更靠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的位置,所述连杆使对应的所述推出部件向从所述保持槽的底部朝向对应的所述槽的方向、以及向从所述槽朝向所述底部的方向移动;以及
多个推压部,在所述多个直线部分别插入于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夹具的所述多个保持槽、并且所述多个线圈末端相比所述夹具的形成有所述保持槽的部分的端面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分别更向外部突出的状态下,所述多个推压部能够与所述连杆机构同步地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对所述线圈的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推压部的每一个具有推压部件,所述推压部件设置于每个所述线圈末端并且能够对该线圈末端施加朝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的推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推压部是隔着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定子铁芯而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两侧的一对推压部,
所述一对推压部各自具备支承板与旋转板,所述支承板具有多个直线状引导槽,所述多个直线状引导槽对应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多个槽而与所述多个槽分别平行地延伸,所述旋转板在与所述定子铁芯相反的一侧被支承为能够相对于所述支承板旋转并且具有漩涡状引导槽,
所述推压部件各自具备能够沿着所述直线状引导槽移动的部分、以及与所述漩涡状引导槽卡合的卡合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推压部中的一个的支承板能够与对应的所述旋转板以及所述推压部件一起向将所述定子铁芯向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位置移动时不成为障碍的位置、或者向将所述定子铁芯从支承于所述支承部的位置取下时不成为障碍的位置移动。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位于所述夹具的两端的一对驱动力施加部,
所述一对驱动力施加部对所述推出部件的每一个至少施加用于使所述推出部件的每一个从对应的所述保持槽的底部向对应的所述槽移动的驱动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机构各自利用复位弹簧的作用力作为用于使所述推出部件向所述保持槽的底部移动的驱动力。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部构成为能够向待机位置与插入位置移动,
为了在所述待机位置进行所述定子铁芯以及所述夹具从所述支承部的取下、并在所述插入位置进行线圈向所述定子铁芯的插入,而使被所述支承部支承的所述定子铁芯的中心位置与所述推压部的推压部位于同轴上。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直线部是一组第一边以及第二边,所述多个线圈末端各自为凸形状的线圈末端,所述第一边以及所述第二边各自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彼此以及第二端部彼此分别与线圈末端连续。
9.一种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子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该定子铁芯具有多个槽;以及安装于所述定子铁芯的线圈,
所述多个槽各自具有:开口部,该开口部向所述定子铁芯的内周开口;以及底部,
所述多个槽在相邻的槽之间具有槽节距,该槽节距随着从所述开口部趋向底部而扩大,
所述线圈具有分别插入于所述多个槽的多个直线部、以及与所述多个直线部连续的多个线圈末端,
所述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准备夹具,该夹具具有多个保持槽,所述线圈的多个直线部能够分别插入于所述多个保持槽,所述保持槽各自具有底部与开口部,邻接的保持槽具有与所述定子铁芯的相邻的槽的开口部间相同的节距,
将所述夹具以所述多个保持槽与所述多个槽的开口部分别对置的状态配置于所述定子铁芯的内侧;
在所述多个保持槽各自的底部配置推出部件;
以所述多个直线部各自在所述夹具的保持槽中配置于比配置有所述推出部件的位置更靠所述夹具的开口部的位置、并且所述多个线圈末端分别比所述夹具的形成有所述保持槽的部分的端面在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上更向外部突出的方式,将所述多个线圈插入于所述夹具;
利用推压部从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对所述线圈的全部的线圈末端同时施加推压力,以使所述多个直线部的间隔扩大;以及
在利用所述推压部施加推压力的同时利用所述推出部件对所述线圈施加将插入于所述各个保持槽的所述直线部从所述保持槽推向对应的所述槽内的力,由此将全部的所述直线部同时插入于所述定子铁芯的所述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利用推出部经由连杆机构而对所述推出部件的每一个施力,由此使所述推出部件各自沿着所述保持槽移动。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圈是多个线圈中的一个,所述线圈具有两个所述直线部以及两个所述线圈末端并且形成为环状。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线圈末端各自为凸形状的线圈末端,所述两个直线部各自具有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第一端部彼此以及第二端部彼此分别与线圈末端连续。
CN201280042973.0A 2011-09-06 2012-08-27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Active CN10376573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94129A JP5648611B2 (ja) 2011-09-06 2011-09-06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
JP2011-194129 2011-09-06
PCT/JP2012/071585 WO2013035571A1 (ja) 2011-09-06 2012-08-27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5739A true CN103765739A (zh) 2014-04-30
CN103765739B CN103765739B (zh) 2016-03-16

Family

ID=478320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42973.0A Active CN103765739B (zh) 2011-09-06 2012-08-27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9698658B2 (zh)
JP (1) JP5648611B2 (zh)
CN (1) CN103765739B (zh)
DE (1) DE112012003703T5 (zh)
WO (1) WO2013035571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4851A (zh) * 2015-12-15 2018-09-28 格鲁博-工厂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将导线包安装在电机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792197A (zh) * 2016-07-27 2019-05-21 格劳博-沃克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插入导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13939973A (zh) * 2019-06-28 2022-01-14 米巴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49772B2 (ja) * 2013-09-18 2015-07-15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挿入方法および挿入装置
KR101503486B1 (ko) 2013-11-11 2015-03-18 주식회사 야호텍 코일 인서팅을 위한 모터 코어 안치구
JP6344761B2 (ja) * 2014-05-20 2018-06-20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装置
EP3211772B1 (en) * 2014-12-26 2019-11-06 Aisin Aw Co., Ltd. Stator production method and coil
DE102015217936A1 (de) * 2015-09-18 2017-03-2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und einteilige Werkzeuganordn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Stators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15217922A1 (de) * 2015-09-18 2017-03-23 Continental Automotive Gmbh Verfahren und zweiteilige Werkzeuganordnung zum Herstellen eines Stators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JP6583041B2 (ja) * 2016-02-18 2019-10-02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
JP6305471B2 (ja) * 2016-07-25 2018-04-04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CN106357073B (zh) * 2016-10-10 2018-11-09 江苏大学 高绕组因数永磁无刷电机及其设计与容错控制方法
JP6733823B2 (ja) 2017-08-09 2020-08-05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の組立方法およびステータの組立装置
WO2019055533A1 (en) * 2017-09-15 2019-03-21 Moog Inc. STATOR STACKING APPARATUS
DE102018128436A1 (de) * 2018-11-13 2020-07-30 Aumann Espelkamp Gmbh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m Herstellen einer Anordnung mit einem genuteten Wicklungsträger und einer Spulenwicklung für eine elektrische Maschine
DE102021200843A1 (de) * 2021-01-29 2022-08-04 Siemens Mobility GmbH Verfahren zum Einbringen und Formen von Spulen in einen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rotierenden Maschine
DE102021200839A1 (de) * 2021-01-29 2022-08-04 Siemens Mobility GmbH Verfahren zum Formen und Einbringen von Spulen in einen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rotierenden Maschine
DE102021200841A1 (de) * 2021-01-29 2022-08-04 Siemens Mobility GmbH Verfahren zum Formen und Einbringen von Spulen in einen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rotierenden Maschine
DE102021200844A1 (de) * 2021-01-29 2022-08-04 Siemens Mobility GmbH Verfahren zum Formen und Einbringen von Spulen in einen Stator einer elektrischen rotierenden Maschine
JP7203874B2 (ja) * 2021-03-04 2023-01-1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装着装置及びコイル装着方法
JP7282119B2 (ja) * 2021-03-19 2023-05-2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JP7476837B2 (ja) 2021-03-31 2024-05-01 ニデック株式会社 コイル成形装置及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4094778B (zh) * 2021-11-22 2024-04-12 合肥通控装备科技有限公司 硅钢片叠压设备
JP7473579B2 (ja) 2022-03-31 2024-04-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コイル挿入装置及びコイル挿入方法
CN115258641A (zh) * 2022-07-19 2022-11-01 库卡柔性系统(上海)有限公司 拼装机构
DE102022122229A1 (de) 2022-09-02 2024-03-07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Verfahren zum Übertragen einer Wellenwicklung in Statornuten
CN116317406B (zh) * 2023-02-13 2023-12-08 邦迪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电机绕组整理用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5127A (zh) * 2001-07-31 2003-12-31 爱信Aw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JP2005110341A (ja) * 2003-09-29 2005-04-21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成形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2792568A (zh) * 2010-03-12 2012-11-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75299B2 (en) 2002-07-30 2007-10-02 Aisin Aw Co., Ltd. Motor manufacturing process
JP2004072839A (ja) * 2002-08-02 2004-03-04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セグメントの環状整列治具および環状整列方法
JP4813172B2 (ja) 2005-12-16 2011-11-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4813171B2 (ja) 2005-12-16 2011-11-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JP2009195011A (ja) 2008-02-14 2009-08-27 Hitachi Ltd 車両用発電機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65127A (zh) * 2001-07-31 2003-12-31 爱信Aw株式会社 电动机的制造方法
JP2005110341A (ja) * 2003-09-29 2005-04-21 Toyota Motor Corp コイル成形装置およびその方法
CN102792568A (zh) * 2010-03-12 2012-11-21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制造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04851A (zh) * 2015-12-15 2018-09-28 格鲁博-工厂有限及两合公司 用于将导线包安装在电机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09792197A (zh) * 2016-07-27 2019-05-21 格劳博-沃克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插入导线的方法和装置
CN109792197B (zh) * 2016-07-27 2021-03-26 格劳博-沃克有限责任两合公司 插入导线的方法和装置
US11271461B2 (en) 2016-07-27 2022-03-08 Grob-Werke Gmbh & Co. Kg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erting wires
CN113939973A (zh) * 2019-06-28 2022-01-14 米巴电动汽车有限公司 用于电机的定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65739B (zh) 2016-03-16
US9698658B2 (en) 2017-07-04
JP5648611B2 (ja) 2015-01-07
JP2013055862A (ja) 2013-03-21
DE112012003703T5 (de) 2014-07-03
WO2013035571A1 (ja) 2013-03-14
US20140201979A1 (en) 2014-07-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65739A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装置以及制造方法
CN102427933B (zh) 轮胎制造鼓、未硫化轮胎的制造装置及制造方法
JP6648911B2 (ja) 電気機械のロータまたはステータを製造する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1111761A1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及び製造装置
CN102812620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定子的制造方法、以及定子的线圈的制造方法
CN106006191A (zh) 一种多根施工线材同时收卷的高效收卷装置
CN104471844A (zh) 导电体的对齐装置及其对齐方法
CN101952916B (zh) 扁绕绕组的卷绕方法和扁绕绕组的卷绕设备
CN102837438B (zh) 缆绳胎圈的制造方法及缆绳胎圈的制造系统
CN107780042B (zh) 基于四步法的三维编织圆机底盘驱动装置
US10027208B2 (en) Coil installation method and coil installation jig
CN107210658A (zh) 定子的组装方法以及定子的组装装置
CN113697217A (zh) 一种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生产用绕卷缠包装置
CN110880844A (zh) 定子线圈收紧装置以及对线圈进行收紧的方法
CN110421022A (zh) 用于铝型材矫直装置
CN104787605A (zh) 用于缠绕带状材料的卷筒装置
KR101935622B1 (ko) 코일 권선·세팅방법, 코일 삽입방법 및 코일 권선·세팅장치
JPH06303748A (ja) 波形状巻線製造方法および波形状巻線製造装置
EP3130455B1 (en) Pressure device for tire constituent member, and tire forming apparatus
US3750719A (en) Device for winding continuous winding with interlay sections
CN210839269U (zh) 定子线圈收紧装置
JP2016109262A (ja) 変速機構
CN114309156A (zh) 一种灯杆杆体弯折装置
CN208531939U (zh) 一种用于仿古建筑室内电力布局的收线辊筒
CN106276362A (zh) 用于卷绕纤维幅材的卷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