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8865B -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8865B
CN103738865B CN201310684285.0A CN201310684285A CN103738865B CN 103738865 B CN103738865 B CN 103738865B CN 201310684285 A CN201310684285 A CN 201310684285A CN 103738865 B CN103738865 B CN 1037388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uxiliary
principal arm
lifting device
steel rope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68428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8865A (zh
Inventor
李鹏程
覃斌
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31068428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3738865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388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88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88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88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所述起重机包括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主起升机构包括主臂、主卷扬及主钢丝绳,副起升机构包括副臂、副卷扬及副钢丝绳,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将副臂的第一端安装在主臂上,将副臂作为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将副钢丝绳从副卷扬引出并依次绕过副臂的第二端和主臂的头部后,再固定至副臂的第二端上,或者将副钢丝绳从副卷扬引出并绕过副臂的第二端后,再固定至主臂的头部上;驱动副卷扬转动,将副钢丝绳拉紧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通过副臂、副卷扬和副钢丝绳为起重机构建一套超起装置。利用上述方法可为中小型起重机构建一套简易的超起装置,提高中小吨位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重机技术领域,特别是关于一种在中小型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轮式起重机正在不断朝向大吨位、超大吨位的方向发展,随着起重吨位和吊装高度的不断增加,对吊臂的长度、强度和刚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市场上的大吨位起重机为了提高吊臂的刚度和减少扰度,对吊臂使用了超起装置。
图1是现有超起装置安装在起重机上的结构示意图,该超起装置主要包括Y型超起桅杆13,其一端为固定端且与起重臂15铰接,其另一端为活动端;前拉紧装置16,其包括卷扬机10、钢丝绳12和动滑轮11,钢丝绳12的一端与卷扬机10连接,钢丝绳12从卷扬机10出来并绕过设于起重臂15头部的动滑轮11后,钢丝绳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超起桅杆13的活动端;后拉紧装置14,其一端固定连接在超起桅杆13的活动端,另一端固定连接在起重臂15的尾部。该超起装置的前拉紧装置16、超起桅杆13、后拉紧装置14与起重臂15形成双三角形的几何关系,以增加起重臂15的稳定性,提高起重机的起重性能。
现有超起装置主要应用于大吨位(起重量大于90吨)起重机,在中小吨位上尚未进行应用,主要因为其有以下几个缺点:超起装置需要增设额外的棘轮卷扬、超起变幅油缸、超起摆转油缸等机构以及配套的液压电气管线及控制系统,相对于中小型起重机而言,价格较高,结构复杂,出现故障后维修难度较大;超起装置结构庞大,结构自重大,动辄达数10吨,不便于安装、拆卸和运输。
以上几点原因决定了现有超起装置只能应用于大吨位起重机上,然而目前市场的中小吨位起重机数量占起重机总数量的80%以上,且频频发生的起重臂事故(如起重臂折断)也都集中于中小吨位起重机,市场上现在尚无适用于中小吨位起重机的超起装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其可适用于中小吨位起重机,在中小型起重机上构建一套超起装置,提高中小吨位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所述起重机包括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所述主起升机构包括主臂、主卷扬及主钢丝绳,所述副起升机构包括副臂、副卷扬及副钢丝绳,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副臂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上,将所述副臂作为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
将所述副钢丝绳从所述副卷扬引出并依次绕过所述副臂的第二端和所述主臂的头部后,再固定至所述副臂的第二端上;
驱动所述副卷扬转动,将所述副钢丝绳拉紧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通过所述副臂、副卷扬和副钢丝绳为所述起重机构建一套超起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后拉紧装置,将后拉紧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臂的第二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臂的尾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主臂的头部设置动滑轮和在所述副臂的第二端设置定滑轮,所述副钢丝绳绕过所述动滑轮和所述定滑轮。
进一步地,所述主臂为伸缩式起重臂,所述副臂为桁架式起重臂,在将所述副臂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上时,是将所述副臂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的基本臂上。
本发明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所述起重机包括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所述主起升机构包括主臂、主卷扬及主钢丝绳,所述副起升机构包括副臂、副卷扬及副钢丝绳,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副臂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上,将所述副臂作为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
将所述副钢丝绳从所述副卷扬引出并绕过所述副臂的第二端后,再固定至所述主臂的头部上;
驱动所述副卷扬转动,将所述副钢丝绳拉紧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通过所述副臂、副卷扬和副钢丝绳为所述起重机构建一套超起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后拉紧装置,将后拉紧装置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臂的第二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臂的尾部。
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前拉索,将前拉索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臂的第二端,将前拉索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主臂上,使所述前拉索和所述后拉紧装置分别布置在所述副臂的上下两侧。
进一步地,所述主臂为伸缩式起重臂,所述副臂为桁架式起重臂,在将所述副臂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上时,是将所述副臂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的基本臂上。
进一步地,在将前拉索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主臂上时,是将前拉索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主臂的基本臂的头部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副臂的第二端设置定滑轮,所述副钢丝绳绕过所述定滑轮。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采用副臂作为超起桅杆,采用副卷扬和副钢丝绳作为预紧动力源,形成了一种适合于中小型起重机的简易超起装置,提高中小吨位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使用安全性。具体地,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了中小吨位起重机普遍自带的副臂作为超起桅杆,无需额外增设超起桅杆结构,提高了副臂的使用率,并极大的降低了制造和使用成本;采用副卷扬和副钢丝绳作为预紧动力源,无需额外增设棘轮卷扬等机构以及相应的液压、电气系统,既降低了成本,又使得操控方式变得简单;副臂桅杆为桁架结构,其重量一般不足0.5吨,尚不足传统的箱形超起桅杆重量的5%,极大的方便了安装、拆卸、运输;副臂和副卷扬通用性强,出现故障时,方便诊断维修;该超起装置可以减小变幅平面内起重臂的变形,提升起重性能,提升效果在大臂长工况下尤为明显,同时避免因起重臂失稳造成的折臂等事故;该超起装置的绝大部分结构都采用了现有起重机上的零部件,极大的降低了在现有中小吨位起重机上增设超起装置的改造费用和难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超起装置安装在起重机上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中小型起重机的主臂和副臂在同时使用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将副臂作为超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副臂与主臂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中V处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起重机将副臂作为超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描述。
图2是一种中小型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该起重机包括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主起升机构包括主臂25、主卷扬(图未示)、及主钢丝绳(图未示),副起升机构包括副臂23、副卷扬26、及副钢丝绳22,其中主臂25为伸缩式起重臂,副臂23为桁架式起重臂。该起重机在某些使用场合中,如果主臂25的起吊高度无法满足实际需要时,可以将副臂23安装在主臂25的头部来提升起重机的起吊高度,如图2所示,即利用将副臂23安装在主臂25的头部上,来实现更高的起吊高度,此时可用于起吊重量较轻的物体。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起重机将副臂作为超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主臂25上,将副臂23作为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
将副钢丝绳22从副卷扬26引出并依次绕过副臂23的第二端和主臂25的头部后,再固定至副臂23的第二端上;
驱动副卷扬26转动,将副钢丝绳22拉紧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通过副臂23、副卷扬26和副钢丝绳22为起重机构建一套超起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后拉紧装置24,将后拉紧装置24的一端固定在副臂23的第二端,另一端固定在主臂25的尾部。后拉紧装置24可以为拉板或钢丝绳。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主臂25的头部设置动滑轮21和在副臂23的第二端设置定滑轮31,副钢丝绳22绕过动滑轮21和定滑轮31。在本实施例中,副钢丝绳22从副卷扬26引出并依次绕过副臂23的第二端上的定滑轮31和主臂25的头部上的动滑轮21后,再固定至副臂23的第二端上。
进一步地,主臂25为伸缩式起重臂,副臂23为桁架式起重臂,在将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主臂25上时,是将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主臂25的基本臂251上。基本臂251为直接与回转平台27铰接、直径最大且不可伸缩的那个起重臂节。优选地,副臂23安装在基本臂251的靠近基本臂251头部的位置处。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中副臂23与主臂25的连接结构示意图,请参图4和图5,副臂23的尾部通过销轴28、开口销29与主臂25的基本臂251上对应的铰耳支座27固定连接,从而将副臂23固定在主臂25上。一般地,可以在基本臂251上设置多个,例如四个呈矩形分布的铰耳支座27,副臂23以四点固定的方式固定在基本臂251上且副臂23不可转动。优选地,副臂23与主臂25垂直安装。
在第一实施例中,主臂25、副臂23、副钢丝绳22及后拉紧装置24构成了双三角形的几何形状,对主臂25头部施加一反向力矩,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小主臂25的变形,提高主臂25在变幅平面内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中小吨位起重机的起重性能。
图6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起重机将副臂作为超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也就是说,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主臂25上,将副臂23作为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
将副钢丝绳22从副卷扬26引出并绕过副臂23的第二端后,再固定至主臂25的头部上;
驱动副卷扬26转动,将副钢丝绳22拉紧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通过副臂23、副卷扬26和副钢丝绳22为起重机构建一套超起装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后拉紧装置24,将后拉紧装置24的一端固定在副臂23的第二端,另一端固定在主臂25的尾部。后拉紧装置24可以为拉板或钢丝绳。
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前拉索32,将前拉索32的第一端固定在副臂23的第二端,将前拉索32的第二端固定在主臂25上,使前拉索32和后拉紧装置24分别布置在副臂23的上下两侧。前拉索32可以为拉板或钢丝绳。
进一步地,主臂25为伸缩式起重臂,副臂23为桁架式起重臂,在将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主臂25上时,是将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主臂25的基本臂上。基本臂251为直接与回转平台27铰接、直径最大且不可伸缩的那个起重臂节。优选地,副臂23安装在基本臂251的靠近基本臂251头部的位置处。
进一步地,在将前拉索32的第二端固定在主臂25上时,是将前拉索32的第二端固定在主臂25的基本臂的头部上。
进一步地,还包括在副臂23的第二端设置定滑轮31,副钢丝绳22绕过所述定滑轮31。在本实施例中,副钢丝绳22从副卷扬26引出并绕过副臂23的第二端上的定滑轮31后,再固定至主臂25的头部上。
在第二实施例中,主臂25、副臂23及副钢丝绳22组成双三角形结构,对主臂25头部施加一反向力矩,可以较大幅度地减小主臂25的变形,提高主臂25在变幅平面内的刚度和稳定性,从而提高中小吨位起重机的起重性能。
上述实施例中,副卷扬26可以设置在起重机的回转平台27上。
上述实施例中,“头部”指主臂25、基本臂251在使用时远离回转平台27的端部,“尾部”指主臂25、基本臂251在使用时靠向回转平台27的端部。
上述实施例中,将中小型起重机的副臂23在平常不实用的情况下,将其当做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使用,即采用了一种副臂式超起桅杆,同时通过副卷扬26的转动改变副钢丝绳22的长度来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副钢丝绳22的预紧力可通过副卷扬26的正反转来进行调节,从而利用起重机中现有的副起升机构来构建一套超起装置。该超起装置的绝大部分部件(副臂23、副钢丝绳22及副卷扬26)均为起重机原有的副起升机构的组成构件,因此无需增设传统超起装置上的超起桅杆、超起卷扬、棘轮机构、摆转油缸及相应的液压电气等装置,结构简单,成本大幅降低。主臂25吊载时先变幅到工作仰角,然后通过驱动副卷扬26转动,拉紧副钢丝绳22来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该预紧力可根据工况调节副卷扬26来进行改变,然后进行吊载作业。
上述实施例的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采用副臂作为超起桅杆,采用副卷扬和副钢丝绳作为预紧动力源,形成了一种适合于中小型起重机的简易超起装置,提高中小吨位起重机的起重性能和使用安全性。具体地,具有以下优点:采用了中小吨位起重机普遍自带的副臂作为超起桅杆,无需额外增设超起桅杆结构,提高了副臂的使用率,并极大的降低了制造和使用成本;采用副卷扬和副钢丝绳作为预紧动力源,无需额外增设棘轮卷扬等机构以及相应的液压、电气系统,既降低了成本,又使得操控方式变得简单;副臂桅杆为桁架结构,其重量一般不足0.5吨,尚不足传统的箱形超起桅杆重量的5%,极大的方便了安装、拆卸、运输;副臂和副卷扬通用性强,出现故障时,方便诊断维修;该超起装置可以减小变幅平面内起重臂的变形,提升起重性能,提升效果在大臂长工况下尤为明显,同时避免因起重臂失稳造成的折臂等事故;该超起装置的绝大部分结构都采用了现有起重机上的零部件,极大的降低了在现有中小吨位起重机上增设超起装置的改造费用和难度。
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除了包含所列的那些要素,而且还可包含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
在本文中,所涉及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是以附图中零部件位于图中以及零部件相互之间的位置来定义的,只是为了表达技术方案的清楚及方便。应当理解,所述方位词的使用不应限制本申请请求保护的范围。
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文中上述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所述起重机包括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所述主起升机构包括主臂(25)、主卷扬及主钢丝绳,所述副起升机构包括副臂(23)、副卷扬(26)及副钢丝绳(22),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25)上,将所述副臂(23)作为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
将所述副钢丝绳(22)从所述副卷扬(26)引出并依次绕过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和所述主臂(25)的头部后,再固定至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上;
驱动所述副卷扬(26)转动,将所述副钢丝绳(22)拉紧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通过所述副臂(23)、副卷扬(26)和副钢丝绳(22)为所述起重机构建一套超起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后拉紧装置(24),将后拉紧装置(2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臂(25)的尾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主臂(25)的头部设置动滑轮(21)和在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设置定滑轮(31),所述副钢丝绳(22)绕过所述动滑轮(21)和所述定滑轮(31)。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臂(25)为伸缩式起重臂,所述副臂(23)为桁架式起重臂,在将所述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25)上时,是将所述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25)的基本臂上。
5.一种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所述起重机包括主起升机构和副起升机构,所述主起升机构包括主臂(25)、主卷扬及主钢丝绳,所述副起升机构包括副臂(23)、副卷扬(26)及副钢丝绳(22),所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将所述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25)上,将所述副臂(23)作为超起装置的超起桅杆;
将所述副钢丝绳(22)从所述副卷扬(26)引出并绕过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后,再固定至所述主臂(25)的头部上;
驱动所述副卷扬(26)转动,将所述副钢丝绳(22)拉紧为超起装置提供预紧力,通过所述副臂(23)、副卷扬(26)和副钢丝绳(22)为所述起重机构建一套超起装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后拉紧装置(24),将后拉紧装置(24)的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另一端固定在所述主臂(25)的尾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还包括提供前拉索(32),将前拉索(32)的第一端固定在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将前拉索(32)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主臂(25)上,使所述前拉索(32)和所述后拉紧装置(24)分别布置在所述副臂(23)的上下两侧。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臂(25)为伸缩式起重臂,所述副臂(23)为桁架式起重臂,在将所述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25)上时,是将所述副臂(23)的第一端安装在所述主臂(25)的基本臂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将前拉索(32)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主臂(25)上时,是将前拉索(32)的第二端固定在所述主臂(25)的基本臂的头部上。
10.如权利要求5至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地还包括在所述副臂(23)的第二端设置定滑轮(31),所述副钢丝绳(22)绕过所述定滑轮(31)。
CN201310684285.0A 2013-12-14 2013-12-14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Active CN10373886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4285.0A CN103738865B (zh) 2013-12-14 2013-12-14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310684285.0A CN103738865B (zh) 2013-12-14 2013-12-14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8865A CN103738865A (zh) 2014-04-23
CN103738865B true CN103738865B (zh) 2015-08-26

Family

ID=504959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684285.0A Active CN103738865B (zh) 2013-12-14 2013-12-14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73886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4233A (zh) * 2015-06-29 2015-11-25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起重机、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0020974U1 (de) * 2000-12-12 2002-04-25 Liebherr Werk Ehingen Fahrzeugkran
DE202004009782U1 (de) * 2004-06-22 2005-11-03 Liebherr-Werk Ehingen Gmbh Kran-Gitterausleger und Kran
CN102275833B (zh) * 2011-05-26 2013-10-30 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起重机及其吊臂结构和起臂方法
CN202415021U (zh) * 2012-01-12 2012-09-05 龚苏生 一种非旋转、折臂式、可变幅大型起重船
CN102923585A (zh) * 2012-11-13 2013-02-13 郑州新大方重工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伸缩臂起重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8865A (zh) 2014-04-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1442833U (zh) 臂架举升机构
CN201087083Y (zh) 带有自拆装机构的起重机
CN204061375U (zh) 一种汽车起重机液压系统
CN204355971U (zh) 一种应用于起重机配重平衡系统的吊具减摇机构
CN2848806Y (zh) 一种便于伸缩的液压起重机
CN104671133A (zh) 船用臂架式起重机变幅结构
CN103738865B (zh) 在起重机上构建超起装置的方法
CN103482488A (zh) 一种带叉头可自动调平伸缩吊臂工程车
CN103318774A (zh) 卷扬自拆装装置及起重机、卷扬自拆装方法
CN203237935U (zh) 一种大吨位低净空起重机小车
CN202322118U (zh) 一种刚性伸缩液压分体配重吊机
CN201762039U (zh) 一种新型平头塔机
CN101941653A (zh) 一种提高平头塔机起重能力的方法及新型平头塔机
CN102826467B (zh) 用于绕桩式起重机的大吨位双联变幅机构
CN203699723U (zh) 一种集装箱起重机
CN202369296U (zh) 配重提升机构及具有其的起重机
CN201082850Y (zh) 一种履带起重机主臂臂头
CN205590168U (zh) 一种翻转吊具
CN202279647U (zh) 一种随车起重机的起重臂
CN201882820U (zh) 轮式起重机变幅副臂缓冲杆自动顶升装置
CN203345968U (zh) 塔机
CN204727495U (zh) 一种大吨位缆载起重机
CN201850089U (zh) 起重机用五节臂伸缩机构
CN206407846U (zh) 吊车拉臂机构
CN202936099U (zh) 一种用于起重机的支顶机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53 Correction of patent of invention or patent app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410013 Yuelu District, Hunan, silver basin Road, No. 361, No.

Applicant after: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007 ZOOMLION grand pond Industrial Park, Yuanda Road,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Changsha, Hunan 2, China

Applicant befor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TECHNOLOGY Co.,Ltd.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ADDRESS; FROM: 410007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TO: 410013 CHANGSHA, HUNAN PROVINCE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