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33007B - 冰箱 - Google Patents

冰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33007B
CN103733007B CN201280037089.8A CN201280037089A CN103733007B CN 103733007 B CN103733007 B CN 103733007B CN 201280037089 A CN201280037089 A CN 201280037089A CN 103733007 B CN103733007 B CN 10373300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hermal insulation
insulation member
adiabatic wall
pipe arrangement
holding applia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3708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33007A (zh
Inventor
及川诚
佐伯友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and Services Corp
Priority to CN20171007324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68715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37330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300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3300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3300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2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1/00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 F25D11/02Self-contained movable devices, e.g. domestic refrigerators with cooling compart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19/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refrigeration units with respect to devices or objects to be refrigerated, e.g. infrared det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3/00General constructional features
    • F25D23/06Walls
    • F25D23/062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 F25D23/063Walls defining a cabinet formed by an assembly of pa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400/00General features of,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or for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covered by any other subclass
    • F25D2400/40Refrigerating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 wi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efrigerator Housin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绝热性能优异并且能够充分确保箱内空间的冰箱。冰箱具备绝热箱体(12)和电线(52)或者配管(53)。绝热箱体(12)形成为箱状,并在其箱状的内侧具有收容空间。构成绝热箱体(12)的绝热壁是在外板(13)与内板(14)之间夹着具有定形性的第一绝热构件(15)而构成的,或者是在外板与内板之间夹着第一绝热构件并且填充可填充的第二绝热构件(151)而构成的。所述电线(52)或者所述配管(53)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

Description

冰箱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冰箱。
背景技术
近年来,冰箱为了使箱内空间的大容量化,而要求减薄绝热箱体的绝热壁。因此,作为绝热壁的绝热构件,考虑使用真空绝热面板。真空绝热面板,在绝热性能上比以往以来所使用的聚氨酯泡沫优异,所以能够减薄绝热壁,其结果,能够使箱内空间大容量化。
在这里,在作为绝热构件使用聚氨酯泡沫的以往构成中,例如构成制冷循环的配管和/或连接于箱内的电气部件的电线等,位于绝热壁的内部且埋入聚氨酯泡沫之中。
但是,在作为绝热构件使用真空绝热面板的情况下,真空绝热面板具有定形性,所以如果要在绝热壁内避开真空绝热面板而配置配管和/或电线,则需要减薄真空绝热面板或者增厚绝热壁自体。在该情况下,前者导致绝热性能的下降,后者导致箱内空间的减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4-2607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因此,提供一种绝热性能优异并且能够充分确保箱内空间的冰箱。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实施方式的冰箱具备绝热箱体和电线或配管。所述绝热箱体形成为箱状,并在其箱状的内侧具有收容空间。构成所述绝热箱体的绝热壁是在外板与内板之间夹着具有定形性的第一绝热构件而构成的,或者是在所述外板与所述内板之间夹着所述第一绝热构件并且填充能够填充的第二绝热构件而构成的。所述电线或者所述配管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冰箱的绝热箱体以及固定用具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冰箱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从右前方观察的冰箱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从左前方观察的冰箱的内部的立体图。
图5是绝热箱体的纵剖侧视图。
图6是概略地表示绝热箱体的内部的冷藏室的横剖俯视图。
图7是绝热壁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概略地表示绝热箱体的前面侧的右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9是概略地表示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在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设置的固定用具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安装固定用具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设置于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的固定用具的立体图。
图13是设置于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的固定用具的主视图。
图14是设置于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的固定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沿着图13的A-A线的剖视图。
图16是沿着图13的B-B线的剖视图。
图17是沿着图13的C-C线的剖视图。
图18是沿着图13的D-D线的剖视图。
图19是沿着图13的E-E线的剖视图。
图20是表示在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设置的固定用具的安装状态的横剖俯视图(其1)。
图21是表示在绝热箱体的左里侧的角落部设置的固定用具的安装状态的横剖俯视图(其2)。
图22是概略地表示绝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角落部的横剖俯视图。
图23是表示在绝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角落部设置的固定用具的安装状态的立体图。
图24是表示在绝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角落部安装固定用具前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5是设置于绝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角落部的固定用具的立体图。
图26是设置于绝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角落部的固定用具的主视图。
图27是设置于绝热箱体的右里侧的角落部的固定用具的分解立体图。
图28是沿着图26的F-F线的剖视图。
图29是沿着图26的G-G线的剖视图。
图30是沿着图26的H-H线的剖视图。
图31是沿着图26的I-I线的剖视图。
图32是表示第二分隔构件的右端部附近的纵剖主视图。
图33是表示在左面用绝热壁上安装了固定用具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用具的与图9相当的图。
图35是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绝热构件的与图22相当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多个实施方式涉及的冰箱进行说明。另外,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实质上相同的构成部位赋予同一附图标记,将将说明省略。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33对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冰箱11具备图2所示的绝热箱体12和用于在绝热箱体12内进行冷却的未图示的制冷循环。绝热箱体12如图3~图6所示形成为一方的面开口的箱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绝热箱体12的开口侧设为冰箱11的前侧,将图2的纸面的左右方向设为冰箱11的左右方向。
绝热箱体12通过组合被分割为多个的绝热壁31而构成为具有外箱13、内箱14以及第一绝热构件15的箱体。第一绝热构件15,如图5所示设置于外箱13与内箱14之间。第一绝热构件15为板状的绝热构件且具有定形性。即,第一绝热构件15构成为如果不被施加某种加工就不能变形
在内箱14的内侧,形成有例如储藏室等收置空间和/或、根据需要而设置管道的空间等。外箱13为例如不锈钢制的,并构成为前面开口的箱状。外箱13构成绝热箱体12的外侧面。外箱13,如图1以及图3~图6所示,将分割的多个外板组合起来而构成。具体地说,外箱13包括上部外板16、底部外板17、右部外板18、左部外板19以及背部外板20。
上部外板16构成绝热箱体12的上部外侧面。上部外板16形成为后部比前部位于下方的台阶状。底部外板17构成绝热箱体12的底部外侧面,形成为与上部外板16平行的大致平板状。右部外板18以及左部外板19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并构成绝热箱体12的左右外侧面。右部外板18与左部外板19构成为左右对称。背部外板20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并设置于绝热箱体12的背部。背部外板20构成绝热箱体12的背部外侧面。
在上部外板16的后部上侧,如图3~图5所示形成有机械室21。在机械室21中,设有构成未图示的制冷循环的压缩机等。在与机械室21的底面相对应的位置,如图5所示,形成有上侧分离部211。上侧分离部211是通过在相邻的第一绝热构件15间设置间隙而形成的开口。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位于绝热箱体12的上侧的第一绝热构件15与位于背侧的第一绝热构件15分离地配置,而形成有上侧分离部211。
在上侧分离部211内设有第二绝热构件151。第二绝热构件151为例如聚氨酯泡沫等真空绝热面板以外的泡沫绝热件。第二绝热构件151在绝热壁31的制造时具有流动性,能够填充到绝热壁31的内部。而且第二绝热构件151若被填充到绝热壁31的内部,则在发泡并硬化后、发挥绝热性能。上侧分离部211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通孔211a。连通孔211a是沿上下方向贯穿第二绝热构件151以及上部内板22而形成的。另外,连通孔211a也可以是狭缝。
在绝热箱体12的下部后侧形成有部件收置室212。在部件收置室212中,收置有例如制冷循环的冷凝器和/或、使用于冷藏以及冷冻的控制的部件等。在与部件收置室212相对应的位置,形成有下侧分离部213。下侧分离部213是通过将位于绝热箱体12的底侧的第一绝热构件15与位于背侧的第一绝热构件15分离地配置而形成的。在下侧分离部213内也设有能够填充的第二绝热构件151。下侧分离部213具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通孔,虽然并未详细图示。该连通孔是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第二绝热构件151以及底部内板23而形成的。另外,该连通孔也可以是狭缝
内箱14为树脂制的,并形成为前侧开口的箱状。内箱14被设置于外箱13的内侧并构成绝热箱体12的内侧面。内箱14,如图1以及图3~图6所示,是将分割的多个内板组合起来而构成的。具体地说,内箱14包括上部内板22、底部内板23、右部内板24、左部内板25以及背部内板26。上部内板22构成绝热箱体12的上部内侧面。上部内板22与上部外板16同样地,形成为后部比前部位于下方的台阶状。底部内板23构成绝热箱体12的底部内侧面,并形成为与上部内板22平行的大致平板状。右部内板24以及左部内板25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并构成绝热箱体12的左右内侧面。在该情况下,右部内板24与左部内板25构成为左右对称。背部内板26形成为大致平板状,并设置于绝热箱体12的背部。背部内板26构成绝热箱体12的背部内侧面。
在右部内板24、左部内板25以及背部内板26上,如图1、图11以及图24所示,分别设有多个支撑构件27。多个支撑构件27,位于右部内板24、左部内板25以及背部内板26,并分别沿上下方向并排。支撑构件27例如由树脂制的构成,如图20以及图21所示,以长方体的块为主体而构成。支撑构件27具有螺纹孔271以及凸缘部272。
支撑构件27在形成于内板24、25、26的开口部28中通过并向储藏室侧突出。螺纹孔271形成为从储藏室侧朝向内板24、25、26侧。在螺纹孔271的内侧形成有阴螺纹。凸缘部272形成为比支撑构件27的主体大的板状,并相对于内板24、25、26设置于储藏室的相反侧。成为支撑构件27的基端部的凸缘部272粘接并固定于第一绝热构件15定,并且被夹在第一绝热构件15与内板24、25、26之间并被固定。在该情况下,凸缘部272作为抑制支撑构件27从开口部28向储藏室侧脱落的防脱构件发挥作用。另外,支撑构件27也可以与内板24、25、26构成为一体。另外,支撑构件27也可以是不具有凸缘部272而将支撑构件27的基端部粘接于第一绝热构件15的构成。
如图5以及图6所示,上部外板16与上部内板22、底部外板17与底部内板23、右部外板18与右部内板24、左部外板19与左部内板25以及背部外板20与背部内板26,分别隔着第一绝热构件15而相对。即,在外箱13与内箱14之间,与各壁面相对应地设有第一绝热构件15。
第一绝热构件15包括热传导率比聚氨酯等泡沫绝热件和/或软带(soft tape)等低且绝热性能优异的构件、例如平板状的真空绝热面板。第一绝热构件15,详情未图示,但其具有芯材和收置芯材的外袋体。芯材是将绝热性高的材料例如玻璃纤维(glass wool)等无机纤维的层叠体收置于例如聚乙烯等合成树脂薄膜内袋体后、将其压缩硬化成矩形板状而形成的。另外,芯材也可以通过例如抄纸法、加热压缩法等形成。
外袋体由例如聚四氟乙烯的薄膜、高密度聚乙烯的薄膜、铝蒸镀薄膜、将铝箔片等适当组合而层叠的薄膜形成为袋状。该外袋体具有气密性。第一绝热构件15,通过在将芯材收置于外袋体的状态下对该外袋体内减压、在维持该减压的状态下通过热封等将外袋体的开口部密闭而构成。
第一绝热构件15的一方的面粘接于内箱14即外板的外表面,另一方的面粘接于外箱13即内板的内表面。这样,设置于构成绝热箱体12的壁的内部的第一绝热构件15分别顶接于外板16~20与内板22~26。如图7所示,在绝热箱体12的左侧部分,第一绝热构件15被夹于左部外板19和与左部外板19相对的左部内板25之间。第一绝热构件15与左部外板19通过粘接剂29粘接。另外,第一绝热构件15与左部内板25通过粘接剂30粘接。粘接剂29、30为例如液体状的粘接剂或双面胶带等。另外,支撑构件27通过粘接剂30粘接于第一绝热构件15。
这样,多个绝热壁31包括外板16~20、与外板16~20相对的内板22~26和与这些外板16~20以及内板22~26相对应的第一绝热构件15。而且,绝热箱体12通过将该多个绝热壁31组合起来而构成。另外,绝热壁31也可以称为分割绝热面板。该绝热壁31包括上侧绝热壁311、底侧绝热壁312、右侧绝热壁313、左侧绝热壁314、背侧绝热壁315这5块绝热壁31。
上侧绝热壁311构成绝热箱体12的上侧的壁,底侧绝热壁312构成绝热箱体12的底侧的壁,右侧绝热壁313构成绝热箱体12的右侧的壁,左侧绝热壁314构成绝热箱体12的左侧的壁,而且背侧绝热壁315构成绝热箱体12的背侧的壁。在该情况下,右侧绝热壁313与左侧绝热壁314为左右对称的形状且相对地配置。
在这里,参照图3、图4以及图8对于形成绝热箱体12的左右的壁的右侧绝热壁313以及左侧绝热壁314的前端部进行说明。另外,右侧绝热壁313与左侧绝热壁314构成为左右对称。因此,通过右侧绝热壁313的说明,将对左侧绝热壁314的说明省略。右侧绝热壁313,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前端部且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部以及下部附近的2个部位具有弯折部32。另外,2个部位的弯折部32为同样的构成,所以对设置于右侧绝热壁313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中央部的弯折部32进行说明。
弯折部32,如图8所示形成为下述形状:在右部外板18的前端部向左侧弯折,然后,在内箱14的右部内板24的前方,向外箱13的右外侧折回。即,弯折部32具有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2个平坦部321和将2个平坦部321相连的弯曲部322。2个平坦部321相互大致相对并且位于第一绝热构件15的前方。弯曲部322折回而弯折大致180°,从上方观察形成为向外箱13的右外侧开放的U字状。另外,弯曲部322设置于在右部内板24的前方且在左右方向上与右部内板24大致重叠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平坦部321的顶端部以不位于绝热箱体12的外侧的方式弯折。
在弯曲部322与右部内板24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开口部33。另外,在弯折部32与第一绝热构件15的前端部之间形成有端部插入室34。开口部33是右部内板24的前端部与右部外板18的弯折部32分离而形成的,并作为端部插入室34的入口发挥作用。端部插入室34是右部外板18的弯折部32与第一绝热构件15分离而形成的空间。另外,在2个平坦部321上形成有在板厚方向上贯通的贯通孔35。
绝热箱体12,如图3以及图4所示,在内箱14的内侧具有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第一分隔构件37在内箱14的内侧设置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部分。第二分隔构件38设置于第一分隔构件37的下方。这些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在上下方向上将内箱14内分隔开。由此,形成于内箱14内侧的储藏室被分割为多个而形成有多个隔间。
具体地说,冰箱11作为储藏室具备冷藏室39、蔬菜室40、制冰室41、第一冷冻室42以及第二冷冻室43。冷藏室39设置于由内箱14与第一分隔构件37包围的空间。蔬菜室40设置于由内箱14、第一分隔构件37与第二分隔构件38包围的空间。制冰室41、第一冷冻室42以及第二冷冻室43设置于由内箱14与第二分隔构件38包围的内箱14的下部的空间。在该情况下,制冰室41设置于第二分隔构件38的下方左侧,第二冷冻室43与制冰室41相邻而设在右侧。而且,第一冷冻室42被设置于制冰室41以及第二冷冻室43的下方。
冰箱11,如图2所示具备冷藏室门391、蔬菜室门401、制冰室门411、第一冷冻室门421以及第二冷冻室门431。冷藏室门391为转动式的并设置于冷藏室39的前面开口部。蔬菜室门401为抽屉式的并设置于蔬菜室40的前面开口部。同样,制冰室门411、第一冷冻室门421以及第二冷冻室门431,为抽屉式的并分别设置于制冰室41、第一冷冻室42以及第二冷冻室43的前面开口部。
接下来,对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进行说明。另外,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为外观上大致同样的构成,所以以第一分隔构件37为代表参照图8进行说明。另外,第一分隔构件37为左右对称的形状,所以对右侧的构成进行说明。
第一分隔构件37包括前分隔部44和面分隔部45。前分隔部44设置于绝热箱体12的前面的开口侧,并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长方体状。前分隔部44包括分隔板441、分隔加强板442、分隔罩443和分隔绝热构件444。分隔板441为金属制的板构件且构成前分隔部44的前面壁。分隔板441的左右两端部稍向后方弯折。分隔板441的左右两端部,分别通过形成于左右的绝热壁313、314的前端部的开口部33而插入端部插入室34的内部。在前分隔部44的右端部在3个部位形成有贯通孔445。
分隔加强板442为金属制的板且形成为沿着分隔板441的后侧的面的板状。分隔加强板442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与分隔板441的上下方向的尺寸同等或者短。另外,分隔加强板442的左右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分隔板441的左右方向的尺寸长。而且,分隔加强板442的板厚设定为与分隔板441同等或者。分隔加强板442的左右两端部向后侧弯折,并设置为与分隔板441的后侧的面即背面接触。在分隔板441的抗拉强度小等情况下设置分隔加强板442。分隔板441的右端部,在右侧绝热壁313的端部插入室34内由分隔加强板442的右端部与右部外板18的弯折部32夹着。关于分隔板441的左端部也是一样。另外,分隔板441的前面构成为弯折部32的前面位于同一平面上。
分隔加强板442的右端部,在比分隔板441靠右侧的位置弯折成截面为L字状。即,分隔板441的右端部沿着右部外板18的右前部分的角的形状向后侧弯折。关于分隔板441的左端部也是一样。分隔加强板442在右端部具有3处螺纹孔446。在螺纹孔446的内侧形成有阴螺纹。3处螺纹孔446分别与形成于分隔板441的各贯通孔445相对应。在3处中的位于最右侧的螺纹孔446中设有螺钉46。螺钉46穿过右部外板18的贯通孔35以及分隔板441的贯通孔445。在分隔加强板442的剩下的2处螺纹孔446中设有螺钉47。螺钉47穿过分隔板441的贯通孔445。由此,分隔板441的右端部以及分隔加强板442的右端部连结固定于右部外板18的弯折部32。
另外,详情未图示,但分隔板441的左端部以及分隔加强板442的左端部也与上述的右端部同样地构成。即,分隔板441的左端部以及分隔加强板442的左端部连结固定于左侧绝热壁314即左部外板19的未图示的弯折部。在该情况下,分隔板441,作为将右侧绝热壁313与左侧绝热壁314在绝热箱体12的前面的开口侧连结固定的连结构件发挥作用。另外,弯折部32作为被连结构件发挥作用。
分隔罩443为金属制的且形成为前侧开口的横长的箱状。分隔罩443,与分隔板441一起构成前分隔部44的长方体的外周壁。分隔罩443由支撑构件27支撑。在该情况下,分隔罩443在下部具有未图示的安装部,该安装部由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支撑构件27。在由分隔罩443与分隔板441形成的长方体的空间中,设有分隔绝热构件444。分隔绝热构件444包括泡沫苯乙烯等和/或聚氨酯等绝热构件,并形成为长方体状。
面分隔部45,也如图3以及图4所示,由树脂制的构件形成为作为整体为矩形的板状。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中的第二分隔构件38的面分隔部45,在内部具有真空绝热面板等绝热构件。由此,第二分隔构件38的面分隔部45具有绝热性。面分隔部45载置于支撑构件27上而被保持。另外,面分隔部45设置为,前端部与前分隔部44的背面接触,左右两端部与右部内板24以及左部内板25接触。
如图4所示,第一分隔构件37设置为在面分隔部45的后端部与背部内板26之间具有间隙。由此,冷藏室39与蔬菜室40连通。另一方面,第二分隔构件38设置为面分隔部45的后端部与背部内板26接触。由此,冷藏室39以及蔬菜室40相对于制冰室41、第一冷冻室42以及第二冷冻室43绝热。
如图1以及图3~图6所示,绝热壁31经由固定用具51与相邻的其他绝热壁31连结固定。在该情况下,固定用具51分别在内箱14上的下述角落部设置:由上部内板22与右部内板24形成的角落部;由上部内板22与左部内板25形成的角落部;由上部内板22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角落部;由底部内板23与右部内板24形成的角落部;由底部内板23与左部内板25形成的角落部;和由底部内板23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角落部。换而言之,固定用具51在与相邻而又分离的2个第一绝热构件15相对的位置固定。
在内箱14的后部的一方的角落部、例如由左部内板25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左里侧的角落部,如图6以及图9所示,配置有电线52。电线52沿着该角落部延伸。电线52,详情未图示,但它为用于将送风风扇和/或各种传感器与控制装置相连的电力供给用以及信号用的电线。电线52是将多根电线捆扎而配置的。另外,在附图中示出了捆扎多根电线使截面为圆形的状态的电线52。
在内箱14的后部的另一方的角落部、即与设有电线52的角落部不同的角落部也就是由左部内板25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右里侧的角落部,如图6以及图22所示,配置有配管53。配管53沿着该角落部延伸。配管53是将未图示的冷藏用以及冷冻用的蒸发器与压缩机相连的吸管等。在该情况下,配管53并列设有2根,一方的配管53供用于冷藏的冷媒流动而另一方的配管53供用于冷冻的冷媒流动。
在这里,配管53连接于冷藏用以及冷冻用的冷却器。另外,电线52连接于未图示的送风风扇。该送风风扇将由蒸发器生成的冷气向储藏室供给并使其循环。该送风风扇优选在储藏室内配置于左右两侧的固定用具51之间。在该情况下,在左右两侧的固定用具51之间设有使冷气循环的管,虽然并未详细图示。该管优选与固定用具51的前后方向的厚度同等或者比固定用具51薄。
在内箱14的各角落部设置的固定用具51为很相似的构成,所以下面对在由左部内板25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角落部设置的固定用具511以及在由右部内板24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角落部设置的固定用具512进行说明。另外,在对固定用具512的说明中,将有关于与固定用具511相同的部分的说明省略。
首先,参照图1、图9~图21对固定用具511进行说明。
固定用具511,如图1、图9以及图10所示,整体上为上下方向长的柱状,且水平方向即宽度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状。固定用具511,如图10所示,沿着由左部内板25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角落部沿上下方向延伸。固定用具511,如图12~图14所示,包括固定罩54、加强构件55以及角落用绝热构件56。固定用具511通过固定罩54以及加强构件55而形成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状的筒状。角落用绝热构件56配置于由固定罩54以及加强构件55形成的筒状的内侧。
具体地说,固定罩54由树脂制的构件形成为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的大致板状。固定罩54构成构成固定用具511的直角三角形的截面的3个面中的斜面。固定罩54如图14~图21所示具有多个贯通孔58以及开口部59、60。贯通孔58设置于与固定罩5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如图16以及图19所示,分别将固定罩54向左侧绝热壁314或者背侧绝热壁315侧贯穿而形成两端部的贯通孔58。
贯通孔58配置成尽量远离另一方侧的端部的贯通孔58。即,贯通孔58错开配置使得其与位于另一方侧的端部的贯通孔58在上下方向相互位置不同。在该情况下,贯通孔58如图13所示沿着固定罩54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的锯齿状。在贯通孔58供螺钉57穿过。螺钉57相对于左侧绝热壁314侧的贯通孔58的插入方向,如图19所示与左侧绝热壁314的内侧面即左部内板25的面垂直。另外,螺钉27相对于背侧绝热壁315侧的贯通孔58的插入方向,如图16所示与背侧绝热壁315的内侧面即背部内板26的面垂直。
如图13所示,开口部59设置于固定罩54的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上部附近。开口部60设置于固定罩54的上下方向的下部附近。开口部59、60与固定用具511的筒状的内侧相连通。
加强构件55包括树脂制的构件。如图14所示,加强构件55形成为将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的2个板的长度方向的边相互对接成直角的形状、所谓截面为L字状的形状。加强构件55构成构成固定用具511的直角三角形的截面的3个面中的斜面以外的2个面。加强构件55对固定罩54进行加强并提高固定用具511的强度。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固定罩5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尺寸。
加强构件55配置成一方的面与左部内板25即左侧绝热壁314相对而另一方的面与背部内板26即背侧绝热壁315相对。由此,加强构件55配置成跨越相邻的绝热壁31的端部间在该情况下为左侧绝热壁314的端部与背侧绝热壁315的端部。也就是,在相邻的绝热壁31对接而成的角部分没有设置第一绝热构件15,所以其绝热性能比绝热壁31的其他的部分低。固定用具511配置于这样的绝热壁31的绝热性能低的部分。
如图14、图16以及图17所示,加强构件55具有多个螺纹孔61以及多个贯通孔62。螺纹孔61以及贯通孔62设置于与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螺纹孔61以及贯通孔62与固定罩54的贯通孔58相对应地沿着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锯齿状。
螺纹孔61构成为,在位于加强构件55上且向固定罩54侧突出的圆筒的内侧具有阴螺纹。螺纹孔61的轴向,在固定罩54安装于加强构件55的形态下,与固定罩54的贯通孔58的轴向一致。螺纹孔61供设置螺钉57。
贯通孔62是在加强构件55上设置的鼓出部63向左部内板25或者背部内板26侧贯穿而形成的。鼓出部63是使加强构件55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固定罩54侧鼓出而形成的。在该情况下,鼓出部63也沿着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锯齿状。贯通孔62供螺钉57通过。
如图9所示,角落用绝热构件56配置成覆盖相邻的绝热壁31的对接部分。如图14所示,角落用绝热构件56包括形成为上下方向长的大致三棱柱的泡沫苯乙烯等绝热构件。角落用绝热构件56具有多个切口部64、2个开口部65、66以及收置部67。
切口部64是将与角落用绝热构件5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切割成矩形而形成的。为了不与设置于固定罩54的贯通孔58、加强构件55的螺纹孔61以及贯通孔62的螺钉57干涉,切口部64沿着角落用绝热构件56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锯齿状。
开口部65、66是将与角落用绝热构件5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切割成矩形而形成的。开口部65与固定罩54的开口部59相对应,开口部66与固定罩54的开口部60相对应。
收置部67位于与角落用绝热构件56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直角部分、即接近内箱14的角落部的转角的部分,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
电线52收置于收置部67的内侧。即,固定用具511在筒状的内部收置电线52。电线52由成为保持部的收置部67的内侧面保持得不会从预定的位置偏离。另外,电线52也由未图示的钩子等保持。在该情况下,电线52中的设置于固定用具511的筒状的内侧的部分,从冰箱11的开口侧看不到。
该固定用具511是将在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在第二分隔构件38的高度位置分成两个的零件、在该情况下为上侧的固定用具511与下侧的固定用具511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因此,如图1、图12、图13以及图14所示,固定罩54包括在固定罩54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的2个零件、在该情况下为上固定罩541以及下固定罩542。通过该构成,固定罩54的处理变得容易,并且难以产生扭曲等变形。在该情况下,开口部59设置于上固定罩541,开口部60设置于下固定罩542。
同样,加强构件55包括在该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的2个零件、在该情况下为上加强构件551以及下加强构件552。而且,角落用绝热构件56也包括在该角落用绝热构件56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的2个零件、在该情况下为上角落用绝热构件561以及下角落用绝热构件562。而且,开口部65设置于上角落用绝热构件561,开口部66设置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562。
在该构成中,上固定罩541、上加强构件551以及上角落用绝热构件561构成上侧的固定用具511。另外,下固定罩542、下加强构件552以及下角落用绝热构件562构成下侧的固定用具511。在内箱14的左侧的角落部,上侧的固定用具511配置于冷藏室39以及蔬菜室40侧,下侧的固定用具512配置于制冰室41以及第一冷冻室42侧。
在上加强构件551的下端部设有2个螺纹孔48。而且,在下加强构件552的上端部,在与螺纹孔48相对应的位置设有2个贯通孔49。上加强构件551与下加强构件552,通过将在贯通孔49中通过的螺钉50拧入螺纹孔48中而固定。
这样,固定用具511构成为作为整体能够在在沿着角落部延伸的方向即长度方向上分成两个。在该情况下,如图12以及图13所示,上角落用绝热构件561的下端部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562的上端部接触。另外,上固定罩541的下端部与下固定罩542的上端部分离。
电线52从机械室21穿过上侧分离部211向冷藏室39侧延伸,从固定用具511的上端部进入角落用绝热构件56的收置部67内。接着,电线52在收置部67内向两个方向分支。电线52的一方通过上角落用绝热构件561的开口部65,并从上固定罩541的开口部59向冷藏室39侧延伸。电线52的另一方通过下角落用绝热构件562的开口部66,并从下固定罩542的开口部60向第一冷冻室42侧延伸。这样,开口部59、60用于将收置于固定用具511的内部的电线52的一部分向储藏室侧引导。另外,也可以将电线52的一部分从固定用具511的下端面穿过下侧分离部213向部件收置室212引导。
如图13以及图14所示,电线52在各端部具有连接部68。这些连接部68为树脂制的且构成为插头状。连接部68在固定用具511的外部连接于未图示的电线,经由该电线连接于例如控制装置和/或送风风扇等电气部件。
如图14以及图16~图19所示,在固定罩54与加强构件55之间、具体地说在固定罩54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加强构件55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构件71。第一密封构件71为沿着固定罩54以及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长长地延伸的片状的构件,例如包括软带。第一密封构件71对固定罩54与加强构件55之间进行密封。即,第一密封构件71提高固定罩54与加强构件55之间的气密性。
如图14~图19所示,在加强构件55与左侧绝热壁314之间以及加强构件55与背侧绝热壁315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构件72。第二密封构件72为沿着固定罩54以及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长长地延伸的片状的构件,例如包括软带。第二密封构件72对加强构件55与左侧绝热壁314之间以及加强构件55与背侧绝热壁315之间进行密封。即,第二密封构件72提高加强构件55与左部内板25之间以及加强构件55与背部内板26之间的气密性。
如图9所示,在绝热壁31的端部、例如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对接的部分,设有第三密封构件73。第三密封构件73为与固定罩54以及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平行地延伸的四棱柱状的构件,例如包括软带。第三密封构件73辅助在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的对接部分形成的空间中的绝热,并且抑制含湿气的空气等进入该空间。另外,在图20以及图21中,省略了第三密封构件的图示。
这样,固定用具511是固定罩54与加强构件55夹着角落用绝热构件56而构成的。角落用绝热构件56在收置部67中收置电线52。固定罩54,在使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加强构件55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的状态下,在其贯通孔58中有螺钉57穿过。在贯通孔58中穿过的螺钉57被拧入加强构件55的螺纹孔61中。由此,固定罩54固定于加强构件55。而且,固定罩54固定于加强构件55,由此角落用绝热构件56以及电线52也固定于固定用具511的内部。
在该情况下,固定罩54、加强构件55、角落用绝热构件56以及电线52为一体化了的构成。而且,第二分隔构件38的左后端部进入上固定罩541与下固定罩542之间,并和上角落用绝热构件561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562的连接部分接触。这样,固定用具511的分割部分由第二分隔构件38的左后端部覆盖。
另外,左侧绝热壁314以及背侧绝热壁315隔着第二密封构件72与加强构件55相对。由此,相邻的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通过固定用具511而连结固定,并且由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形成的角度被保持为与加强构件55的直角部分相对应的90°。即,加强构件55作为将相邻的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的角度保持为90°的角度保持部发挥作用。
接下来,参照图22~图31对固定用具512进行说明。
如图22、图23以及图25所示,固定用具512整体为上下方向长的柱状且水平方向即宽度方向的截面形成为直角三角形。如图23所示,固定用具512沿着由右部内板24与背部内板26形成的角落部在上下方向上延伸。如图25~图27所示,固定用具512包括固定罩81、加强构件82以及角落用绝热构件83。固定用具512通过固定罩81以及加强构件82而形成为截面为直角三角形状的筒状。角落用绝热构件83配置于由固定罩81以及加强构件82形成的筒状的内侧。
固定罩81构成为与固定罩54大致同样。具体地说,固定罩81通过树脂制的构件而形成为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的大致板状。固定罩81构成构成固定用具512的直角三角形的截面的3个面中的斜面。如图27所示,固定罩81具有多个贯通孔84。贯通孔84构成为与固定罩54的贯通孔58同样。即,贯通孔84设置于与固定罩8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两端部的贯通孔84是分别将固定罩81向右侧绝热壁313或者背侧绝热壁315侧贯穿而形成的。
贯通孔84错位配置使得其与位于另一方侧的端部的贯通孔84在上下方向位置互不相同。在该情况下,例如如图27所示,贯通孔84沿着固定罩81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锯齿状。贯通孔84中有螺钉57穿过。如图29所示,螺钉27相对于背侧绝热壁315侧的贯通孔84的插入方向与背侧绝热壁315的内侧面即背部内板26的面垂直。另外,如图31所示,螺钉27相对于右侧绝热壁313侧的贯通孔84的插入方向,与右侧绝热壁313的内侧面即右部内板24的面垂直。
另外,如图26、27所示,固定罩81具有第一突出部85、开口部86、第二突出部87以及开口部88。第一突出部85位于固定罩81的长度方向的上部附近且向外侧突出。即,第一突出部85从固定罩81的面沿着背部内板26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一突出部85形成为背部内板26侧开口的矩形的容器状。开口部86设置于第一突出部85的顶端部,并将第一突出部85的内侧与外侧相连通。
第二突出部87设置于固定罩81的长度方向的下部附近。第二突出部87也与第一突出部85同样,向外侧突出。即,第二突出部87从固定罩81的面沿着背部内板26沿水平方向延伸。第二突出部87也形成为背部内板26侧开口的矩形的容器状。开口部88设置于第二突出部87的顶端部,并将第二突出部87的内侧与外侧相连通。
加强构件82构成为与加强构件55大致同样。即,加强构件82包括树脂制的构件。加强构件82的主体部分形成为使上下方向长的矩形的2个板的长度方向的边相互对接成直角的形状、所谓截面为L状的形状。加强构件82构成构成固定用具512的直角三角形的截面的面中的除斜面以外的2个面。加强构件82对固定罩81进行加强,并提高固定用具512的强度。加强构件55的长度方向的长度设定为与固定罩54的长度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的尺寸。
另外,加强构件82具有第一加强用突出部91以及第二加强用突出部92。第一加强用突出部91以及第二加强用突出部92分别为板状且设置在与固定罩81的第一突出部85以及第二突出部87相对应的位置。这些第一加强用突出部91以及第二加强用突出部92与加强构件82的主体部分形成为一体。而且,第一突出部85与第一加强用突出部91、以及第二突出部87与第二加强用突出部92分别形成筒状。
加强构件82配置成,一方的面与右部内板24即右侧绝热壁313相对,另一方的面与背部内板26即背侧绝热壁315相对。由此,加强构件82配置成跨过相邻的绝热壁31的端部间、在该情况下为右侧绝热壁313的端部与背侧绝热壁315的端部。因此,在相邻的绝热壁31对接所成的角部分未设置第一绝热构件15,所以其绝热性能比绝热壁31的其他的部分低。固定用具512配置于这样的绝热壁31的绝热性能低的部分。
如图27所示,加强构件82具有多个螺纹孔89以及多个贯通孔90。螺纹孔89以及贯通孔90构成为与加强构件55的螺纹孔61以及贯通孔62同样。即,螺纹孔89以及贯通孔90设置于与加强构件8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螺纹孔89以及贯通孔90与固定罩81的贯通孔84相对应,并沿着加强构件82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锯齿状。
螺纹孔89构成为在位于加强构件82且向固定罩81侧突出的圆筒的内侧具有阴螺纹。螺纹孔89的轴向在将固定罩81安装于加强构件82的形态下与固定罩81的贯通孔84的轴向一致。螺纹孔89供设置螺钉57。
贯通孔90是将设置于加强构件82的鼓出部77向右部内板24或者背部内板26侧贯穿而形成的。鼓出部77是通过使加强构件82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向固定罩81侧鼓出而形成的。在该情况下,鼓出部77也沿着加强构件82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锯齿状。贯通孔90供螺钉57穿过。
角落用绝热构件83构成为与角落用绝热构件56大致同样。即,角落用绝热构件83也配置成覆盖相邻的绝热壁31的对接部分。如图27所示,角落用绝热构件83包括形成为上下方向长的大致三棱柱的泡沫苯乙烯等绝热构件。角落用绝热构件83具有多个切口部93、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开口部95、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开口部97以及收置部98。
切口部93是将与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切割成矩形而形成的。切口部93以不与设置在固定罩81的贯通孔84、加强构件82的螺纹孔89以及贯通孔90中的螺钉57干涉的方式,沿着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长度方向配置成所谓锯齿状。
收置部98构成为与角落用绝热构件56的收置部67同样。即,收置部98在与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截面上的直角部分、即接近内箱14的角落部的转角的部分,形成为沿长度方向延伸的槽状。
如图27所示,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位于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上部附近即与第一突出部85相对应的位置,并向外侧突出。即,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从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主体部分沿着背部内板26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形成为四棱柱状。开口部95设置于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的顶端部并与收置部98的内侧相连通。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收置于包括第一突出部85与第一加强用突出部91的筒状的内侧。
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位于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下部附近即与第二突出部87相对应的位置,并向外侧突出。即,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从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主体部分沿着背部内板26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也形成为四棱柱状。开口部97设置于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的顶端部,并与收置部98的内侧相连通。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收置于包括第二突出部87与第二加强用突出部92的筒状的内侧。
配管53收置于收置部98的内侧。即,固定用具512在筒状的内部收置配管53。配管53由成为保持部的收置部98的内侧面保持得不会从预定的位置偏离。另外,配管53也通过未图示的钩子等保持。在该情况下,配管53中的设置于固定用具512的筒状的内侧的部分,从冰箱11的开口侧看不到。另外,利用角落部的部位收置有多根配管53。
该固定用具512是将在长度方向即上下方向上在第二分隔构件38的高度位置分成两个的零件、在该情况下为上侧的固定用具512与下侧的固定用具512连接起来而构成的。因此,如图27等所示,固定罩81包括在固定罩81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的2个部分、在该情况下为上固定罩811以及下固定罩812。通过该构成,固定罩81的处理变得容易,并且难以产生扭曲等变形。在该情况下,第一突出部85以及开口部86设置于上固定罩811,第二突出部87以及开口部88设置于下固定罩812。
同样,加强构件82包括在该加强构件82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的2个零件、在该情况下为上加强构件821以及下加强构件822。而且,角落用绝热构件83也包括在该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长度方向上分割开的2个零件、在该情况下为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以及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而且,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以及开口部95设置于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以及开口部97设置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
在该构成中,上固定罩811、上加强构件821以及上角落用绝热构件931构成上侧的固定用具512。另外,下固定罩812、下加强构件822以及下角落用绝热构件932构成下侧的固定用具512。在内箱14的右侧的角落部,上侧的固定用具512配置于冷藏室39以及蔬菜室40侧,下侧的固定用具512配置于第二冷冻室43以及第一冷冻室42侧。
在上加强构件821的下端部设有2个螺纹孔74。而且,在下加强构件822的上端部,在与螺纹孔74相对应的位置设有2个贯通孔75。上加强构件821与下加强构件822,通过将穿过了贯通孔75的螺钉76拧入螺纹孔74中而固定。
这样,固定用具512,整体构成为在沿着角落部延伸的方向即长度方向上能够分成两个。在该情况下,如图24以及图26所示,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的下端部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的上端部接触。另外,上固定罩811的下端部与下固定罩812的上端部分离。
配管53包括弯折的2根配管。如图5、图25~图27所示,2根配管53分别具有迂回路531。迂回路531位于配管53的上部附近,并在水平方向上弯折多次而形成。配管53能够通过迂回路531确保距离较长,由此,能够使在配管53内通过的冷媒的热交换良好。
各配管53的一方的端部连接于在机械室21内设置的压缩机,另一方的端部连接于冷却器。具体地说,各配管53从机械室21侧穿过上侧分离部211的连通孔211a向冷藏室39侧延伸。在该情况下,连通孔211a优选形成于固定具512的上表面上。然后,各配管53经迂回路531,从固定用具512的上端部进入角落用绝热构件83的收容部98内。在该情况下,如图5所示,迂回路531收容于分离部211的第二绝热构件151内。而且,2根配管53中的一方的配管53穿过在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设置的第一绝热用突出部94的内部,从开口部95以及开口部86向冷藏室39侧延伸。接着,从开口部95、86伸出来的配管53连接于冷藏用的冷却器,但未详细图示。
另一方的配管53穿过在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设置的第二绝热用突出部96的内部,从开口部97以及开口部88向第一冷冻室42侧延伸。从开口部97、88伸出来的配管53连接于冷冻用的冷却器,但未详细图示。在该情况下,开口部86、88用于将被收置于固定用具512的内部的配管53的一部分向储藏室侧引导。另外,也可以将配管53的一部分从固定用具512的下端面穿过下侧分离部213的未图示的连通孔而向部件收置室212引导。
如图25以及图27所示,各配管53在各自的两端部具有焊接部99。配管53的直径形成为比其他的配管大,由此焊接部99能够与其他的配管的焊接部焊接。各配管53在固定用具512的外部与其他的配管焊接并连接。另外,所谓其他的配管是指例如连接于冷藏用的蒸发器、冷冻用的蒸发器和压缩机的配管。
如图29~图31所示,在固定罩81与加强构件82之间、具体的地说是固定罩8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加强构件8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之间,设有第一密封构件101。第一密封构件101构成为与设置于固定用具511的第一密封构件71同样。
如图29~图31所示,在加强构件82与右侧绝热壁313之间以及加强构件82与背侧绝热壁315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构件102。第二密封构件102构成为与设置于固定用具511侧的第二密封构件72同样。
另外,如图22所示,在右侧绝热壁313与背侧绝热壁315对接的部分,设有第三密封构件103。第三密封构件103构成为,与设置于右侧绝热壁313与背侧绝热壁315的对接部分的第三密封构件73同样。
这样,固定用具512是固定罩81与加强构件82夹着角落用绝热构件83而构成的。角落用绝热构件83在收置部98收置配管53。在使固定罩81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与加强构件82的宽度方向的端部对接的状态下,螺钉57穿过贯通孔84。穿过了贯通孔84的螺钉57被拧入加强构件82的螺纹孔61。由此,固定罩81固定于加强构件82。而且,固定罩81固定于加强构件82,由此角落用绝热构件83以及配管53也固定于固定用具51的内部。
在该情况下,固定罩81、加强构件82、角落用绝热构件83以及配管53为一体化了的构成。而且,第二分隔构件38的右后端部进入上固定罩811与下固定罩812之间,并和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的连接部分接触。这样,固定用具512的分割部分由第二分隔构件38的右后端部覆盖。
另外,右侧绝热壁313以及背侧绝热壁315隔着第二密封构件102与加强构件82相对。由此,相邻的右侧绝热壁313与背侧绝热壁315通过固定用具512而连结固定,并且由右侧绝热壁313与背侧绝热壁315形成的角度被保持为与加强构件82的直角部分相对应的90°。即,加强构件82,作为将相邻的右侧绝热壁313与背侧绝热壁315的角度保持为90°的角度保持部发挥作用。
如图32所示,配管53也可以穿过第二分隔构件38的右端边缘部与右部内板24之间。在该情况下,在内箱14的内部,在第二分隔构件38的面分隔部45与内箱14的右部内板24之间,设有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例如包括泡沫苯乙烯等,并作为绝热构件发挥作用。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形成为沿着第二分隔构件38的右端边缘部在前后方向上较长的四棱柱状。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具有凹部106。凹部106形成为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的右部内板24侧开口的凹形状。配管53的一部分设置于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的凹部106的内侧。在该情况下,详细未图示,但也可以如下所述那样配置配管53。
例如,2根配管53分别从固定用具512的上端部进入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的收置部98内而向下方延伸。然后,配管53分别从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的连接部分向收置部98的外侧前方伸出来。而且,配管53分别穿过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的凹部106内侧,并沿着第二分隔构件38的右端边缘部向前方延伸。然后,配管53分别在第二分隔构件38的前端部向后侧折回,再次在凹部106内侧沿着第二分隔构件38的右端边缘部向后方延伸。接着,配管53分别从上角落用绝热构件831与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的连接部分进入下角落用绝热构件832的收置部98的内侧。然后,配管53从开口部86、88伸出来并分别连接于冷藏用冷却器以及冷冻用冷却器。
另外,未图示,但也可以在内箱14的内部在第二分隔构件38的面分隔部45与内箱14的左部内板25之间,设置与分隔部用绝热构件105同样的构成的构件,与上述的配管53同样,沿着第二分隔构件38的左端边缘部配置电线52。
参照图1以及图33对该实施方式涉及的冰箱的绝热箱体12的组装顺序进行说明。
首先,分别制作如图1所示的绝热壁31以及固定用具51。接下来,如图33所示,通过螺钉57在相邻的2个绝热壁31中的一方例如左侧绝热壁314上安装固定用具511。接下来,相对于将左侧绝热壁314与固定用具511一体化而成的构件,安装背侧绝热壁315。由此,相邻的绝热壁31、在该情况下为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连结固定,形成内箱14的右里侧的角落部。在该情况下,由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形成的相邻的壁的角度,与加强构件55的直角部分相对应保持为90°。内箱14的其他的角落部也通过将绝热壁31与固定用具51连结固定而形成。由此,形成了相邻的绝热壁31的角度为90°的内箱14,形成有长方体的绝热箱体12。
这样,固定用具51将相邻的绝热壁31的角度规定为预定的值例如90°。另外,不仅仅将相邻的绝热壁31的角度设为90°,在该情况下,也可以将相邻的绝热壁31的角度调整为大致90°,只要绝热箱体12的各角部变为大致90°即可。即,对固定用具51规定的角度不需要太严密,允许其处于在制造过程中产生的一般性误差的范围。
相对于这样组装起来的绝热箱体12,将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安装于预定的位置。由此,在绝热箱体12的内侧形成了冷藏室39、蔬菜室40、制冰室41、第一冷冻室42以及第二冷冻室43。而且,右侧绝热壁313以及左侧绝热壁314的前端部通过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而连结固定。
根据上述构成,起到下面的效果。
根据上述构成,电线52以及配管53设置于绝热箱体12的收容空间。即,电线52以及配管53没有设置于绝热壁31的内部。因此,不需要考虑在绝热壁31的内部确保用于收容电线52以及配管53的空间。由此,绝热壁31能够将绝热性能比第二绝热构件151优异的第一绝热构件15的厚度尽力加厚。其结果,冰箱的绝热性能优异并且能够箱充分确保内空间。
电线52以及配管53设置于内箱14的后部、在该情况下为绝热箱体12的后里侧的角落部。因此,电线52以及配管53难以成为在箱内收容食品时的障碍。
在固定用具51的正上设有与机械室21相连的上侧分离部211。另外,在固定用具51的正下设有与部件收容室212相连的下侧分离部213。因此,能够使在固定用具51内通过的电线52以及配管53在上下的分离部211、213通过而容易地向机械室21以及部件收容室212引导。由此,电线52以及配管53能够在机械室21以及部件收容室212内容易地与其他的电线以及配管连接。
另外,贯穿分离部211的第二绝热构件151而与机械室21相连通的连通孔211a设置于固定用具51的上方。因此,电线52以及配管53能够向上下方向延伸。其结果,电线52以及配管53的配置变得容易。
第二绝热构件151构成为能够填充。因此,能够容易地形成连通孔211a。另外,能够通过第二绝热构件151容易地覆盖配管53的迂回路531。
在内箱14的角落部设置的电线52以及配管53由固定用具51的固定罩54、81覆盖。因此,能够尽量防止储藏室内的食品与电线52和/或配管53接触。进而,电线52以及配管53不会被使用者看到,所以能够提高储藏室的内部的外观设计性。
冰箱11的绝热箱体12是通过组合被分割为多个的绝热壁31并通过固定用具51将相邻的2个绝热壁31连结固定而构成的。由此,与预先在立体的内箱上设置绝热构件的以往构成相比,冰箱11的组装作业变得容易。
绝热构件15包括真空绝热面板。因此,能够通过真空绝热面板而得到高的绝热效果,并且能够减薄构成绝热箱体12的绝热壁31,其结果,能够增大箱内空间。
固定用具51的加强构件55、82作为将相邻的绝热壁31的角度保持为90°的角度保持部发挥作用。由此,能够将内箱14形成为长方体。另外,绝热箱体12为将内箱14的角部保持为90°的构成,所以绝热壁31的组合变得容易。
固定用具51固定在与相邻而又分离的2个第一绝热构件15相对的位置。因此,第一绝热构件15能够以固定用具51为基准而固定。其结果,容易将相邻的绝热壁31的角度保持为90°。
右侧绝热壁313以及左侧绝热壁314,在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部分通过第一分隔构件37以及第二分隔构件38而连结固定。因此,右侧绝热壁313的前端部与左侧绝热壁314的前端部牢固地固定在一起。由此,能够抑制内箱14的前侧开口部在左右方向上打开况。进而,能够抑制内箱14的扭曲,并能够将内箱14以及绝热箱体12保持为长方体。
在内箱14的角落部设置的电线52以及配管53由固定用具51覆盖。因此,能够尽力防止储藏室内的食品与电线52和/或配管53接触。进而,电线52以及配管53不会被使用者看到,所以能够提高储藏室的内部的设计性。
在内箱14的角落部设有角落用绝热构件56、83。由此,能够提高角落部的绝热效果。另外,角落用绝热构件56、83由固定用具51覆盖,所以与上述同样,能够提高储藏室的内部的设计性。
角落用绝热构件56、83配置成覆盖相邻的绝热壁31的对接部分。即,绝热性能容易变得比较低的2个绝热壁31的对接部分通过角落用绝热构件56、83来补充绝热性能。由此,实现了绝热箱体12整体的绝热性能的提高。
固定用具51形成为筒状,并在筒状的内侧收置有电线52或者配管53以及角落用绝热构件56、83。由此,电线52、配管53以及角落用绝热构件56、83不会被使用者看到,所以能够提高储藏室的内部的设计性。
固定用具51具有截面形成为L字状的加强构件55、82。由此,固定用具51实现了针对例如扭曲和/或弯折等变形的强度的提高。另外,固定用具51为在截面为L字状的加强构件55、82上设置有固定罩54、81的构成,所以能够容易地形成为筒状。
电线52以及配管53由角落用绝热构件56、83的收置部67、98保持,所以能够抑制电线52以及配管53从预定的位置偏离。
固定用具511的固定罩54具有开口部59、60。穿过了固定用具511的电线52在开口部59、60穿过、被向储藏室侧引导。由此,电线52能够从开口部59、60向储藏室侧伸出来而与位于固定用具511的外侧即储藏室侧的电线连接。特别是,电线52在从固定用具511的开口部59、60伸出来的端部具有用于与其他的电线连接的连接部68。由此电线52能够在固定用具511的外侧与其他的电线容易地连接。
固定用具512的固定罩81具有开口部86、88。穿过了固定用具512的配管53在开口部86、88穿过被向储藏室侧引导。由此,配管53能够从开口部86、88向储藏室侧伸出来而与位于储藏室侧的配管连接。特别是,配管53在从固定用具512的开口部86、88伸出来的端部具有用于与其他的配管焊接的焊接部99。由此配管53能够在固定用具512的外侧与其他的配管容易地焊接连接。
另外,电线52与固定用具511一体化,配管53与固定用具512一体化。在该情况下,在通过固定用具51将绝热壁31连结固定时,电线52以及配管53也设置于绝热壁31的预定的角落部。由此,能够简化电线52以及配管53的组装作业。
电线52设置于内箱14的左里侧的角落部并由固定用具511覆盖。配管53设置于内箱14的右里侧的角落部并由固定用具512覆盖。由此,能够减少电线52受配管53冷却的情况。
另外,在沿着第二分隔构件38的右边缘部配置配管53的一部分的情况下,能够不增大固定用具51地延长配管53。由此,在配管53为吸管的情况下,能够充分地确保储藏室的收纳空间,同时确保配管53的长度以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在固定罩54、81与加强构件55、82之间分别设有第一密封构件71、101。第一密封构件71、101抑制冷气流入固定用具511、512的内部。由此,能够抑制在固定用具51的内部的部件例如电线52等上产生结露。
在绝热壁31与固定用具51之间设有第二密封构件72、102。第二密封构件72、102分别密封加强构件55、82与绝热壁31之间。即,第二密封构件72、102分别提高加强构件55、82与绝热壁31之间的气密性。由此,抑制空气穿过相邻的2个绝热壁31的对接部分相对于绝热箱体12的内部即储藏室出入。因此,能够减少储藏室内的冷气向绝热箱体12的外部漏出的情况,并且能够减少绝热箱体12的外部的暖气向储藏室内流入的情况。
在相邻的2个绝热壁31的对接部分例如右侧绝热壁313与背侧绝热壁315之间以及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之间,设有第三密封构件73、103。由此,能够将绝热箱体12的内部与外部充分地绝热,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冷却绝热箱体12的内部。
固定用具51在沿着角落部延伸的方向上被分割为多个、在该情况下为2个。因此,固定用具51的处理变得容易。另外,在固定用具51的分割部分配置有第二分隔构件38。由此,能够抑制储藏室内的冷气从第二分隔构件38的分割部分进入固定用具51的内部。
绝热壁31是在外板16~20与内板22~26之间夹着第一绝热构件15而构成的。第一绝热构件15包括薄且绝热性能优异的真空绝热面板。因此,绝热壁31能够通过真空绝热面板得到高的绝热性能,并且能够减薄其厚度。因此,绝热箱体12与使用例如聚氨酯等绝热材料的相比,如果外形尺寸相同,则能够增大内容积。
在分离部211内填充有第二绝热构件151。因此,能够提高绝热壁31的强度。
而且,在绝热箱体没有被分割的以往构成中,在例如将内箱或者外箱组装成箱状后、将其分别组合,组装变得大型且大规模。在本申请构成中,绝热箱体12是组合被分割了的多个绝热壁31而构成的,所以能够将组装小型化。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4对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箱14的左里侧的角落部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其他的角落部。
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用具111不具有加强构件。固定用具111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罩54大致同样形状的板构件,并形成为沿着内箱14的角落部延伸。在该实施方式中,相邻的2个绝热壁31在该情况下为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相对于固定用具111固定。即,相邻的2个绝热壁31通过固定用具111而连结固定。
固定用具111具有2个延伸部112、113。延伸部112、113分别设置于固定用具111的较短方向即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延伸部112、113形成为与接近的内板22~26在该情况下为左侧绝热壁314的左部内板25以及背侧绝热壁315的背部内板26相对地延伸。即,延伸部112沿着左部内板25向绝热箱体12的前侧延伸。延伸部113沿着背部内板26向绝热箱体12的右侧延伸。
在该情况下,使延伸部112的左部内板25侧的面向背侧绝热壁315侧延长而成的面,相对于使延伸部113的背部内板26侧的面向左侧绝热壁314侧延长而成的面垂直。因此,当相邻的左侧绝热壁314以及背侧绝热壁315通过固定用具111连结固定了时,由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形成的相邻壁的角度被规定为90°。在该情况下,固定用具111的延伸部112、113作为角度保持部发挥作用。
在延伸部112、113与内箱14的接近的内板25、26之间,设有第四密封构件114。第四密封构件114与第二密封构件72、112同样地构成。
另外,在内箱14的角落部与固定用具111形成的三棱柱状的空间中,在该情况下为由左部内板25、背部内板26与固定用具111形成且水平方向的截面为三角形状的空间中,设有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在该情况下,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由固定用具111覆盖。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由泡沫苯乙烯等绝热构件构成并形成为三棱柱状。
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具有收置部116。收置部116是使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相对于左部内板25侧凹陷成凹状而形成的。收置部116沿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的长度方向延伸。电线52设置于收置部116的内部,并由该收置部116保持。在该情况下,收置部116作为保持电线52的保持部发挥作用。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通过使用不具有加强构件的构成的固定用具111也能够将相邻的2个绝热壁31连结固定。
固定用具111具有彼此的延长面垂直的延伸部112、113。因此,内箱14的相邻的内板的角度被保持为90°。由此,能够将内箱14即绝热箱体12形成为长方体。
在延伸部112、113与绝热壁31之间,设有第四密封构件114。因此,能够抑制储藏室内的冷气向绝热箱体12的外侧泄漏,并且能够抑制绝热箱体12的外部的暖气向储藏室内流入。
电线52收置于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的收置部116内。因此,能够尽量防止电线52从预定的位置偏离。
(第三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35对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内箱14的右里侧的角落部的构成也能够适用于其他的角落部。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如图35所示,绝热构件120包括第一绝热构件121与第二绝热构件122。第一绝热构件121包括真空绝热面板。第一绝热构件121配置成粘接于内箱14的内板22~26的外表面侧。第二绝热构件122包括热传导率比第一绝热构件121高的构件、换而言之绝热性能比第一绝热构件121低的构件。例如,第二绝热构件122为软带或者聚氨酯等泡沫绝热件等。
第二绝热构件122位于外箱13与内箱14之间并覆盖第一绝热构件121的周围。在该情况下,第二绝热构件122配置于供收置绝热构件120的空间中的除配置有第一绝热构件121以外的空间中。即,第二绝热构件122也设置于绝热箱体12的角落部即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三密封构件73相当的部位。在该情况下,第一绝热构件121占供收置绝热构件120的空间的总容积的50%以上,更优选占80%以上。
即,第二绝热构件122的体积设定为比第一绝热构件121的体积小。另外,如图35所示,当将第一绝热构件121的板厚设为T1、将第二绝热构件122的板厚设为T2并将配管53的外径设为T3时,成为T1>T3>T2。这里所说的板厚为在绝热壁31的水平方向的截面上外箱13与内箱14的截面方向的厚度。即,所谓第二绝热构件122的板厚表示第一绝热构件121距与第一绝热构件121相对的外箱13的内侧面例如在图35中为右部外板18的距离。另外,在泡沫绝热件中为固化后的厚度。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得到使用了第一绝热构件121以及第二绝热构件122这双方的绝热构件的冰箱。在该情况下,电线52以及配管53也设置于绝热箱体12的收置空间的里侧角落部。而且,增大了绝热效果比第二绝热构件122优异的第一绝热构件121的体积。由此,能够减薄绝热箱体12的壁同时得到较高的绝热性能,其结果,能够充分地确保收纳空间。
即,如果要在绝热壁31的内部例如在第一绝热构件121与外箱13之间确保收置配管53的空间,则需要减薄第一绝热构件121的板厚T1、或者增大第二绝热构件122的板厚T2。前者导致绝热箱体12的绝热性能下降,后者导致绝热壁31的厚度尺寸变大致使收置空间的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配管53收置于储藏室的内部的后方在该情况下为内箱14的右里侧的角落部。由此,绝热箱体12不需要减小第一绝热构件121的板厚T1,所以能够得到良好的绝热性能。进而,绝热箱体12不需要增大第二绝热构件122的板厚T2,所以能够不使绝热壁31的厚度尺寸增大地确保充分的收置空间。
即,如本实施方式所示,在配管53的外径T3比第二绝热构件122的板厚T2大的情况下,配管53不能收置于绝热壁31的内部、特别是第一绝热构件121与外箱13之间。在该情况下,能够将配管53收置于收置空间例如储藏室的内部并使第一绝热构件121的板厚T1比第二绝热构件122的板厚T2大,能够使绝热箱体12的绝热性能良好。
作为第一绝热构件121通过使用真空绝热面板,可得到良好的绝热性能。另外,即使是板厚较小的真空绝热面板,绝热效果也良好,所以能够减薄绝热箱体12的壁,并能够充分地确保收纳空间。
作为第二绝热构件122通过使用泡沫绝热件在该情况下为聚氨酯,能够将第一绝热构件121彼此之间、第一绝热构件121与外箱13之间、第一绝热构件121与内箱14之间充满。由此,能够使绝热箱体12整体的绝热效果良好。
另外,在上述将配管53的外径设为T3进行了说明,但在内箱14的左里侧的角落部,也可以将电线52即多条电线的线束的外径设为T3
(其他实施方式)
作为在内箱的角落部设有电线52以及配管53的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设为下述的构成:设置例如软管等电线52以及配管53以外的部件,并通过固定用具51来覆盖该部件。
固定用具51设为在长度方向上分割为多个的构成。但是,固定用具51,在设置于例如不具有分隔构件的角落部、和/或长度较短的角落部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长度方向上不分割为多个。
第一实施方式的固定用具51也可以具有第二实施方式的固定用具111的延伸部112、113。在该情况下,在固定用具51与内箱14之间、代替第二密封构件72而设置第四密封构件114即可。
电线52的一部分以及配管53的一部分,也可以在第二分隔构件38与背部内板26之间,沿着第二分隔构件38的后端边缘部沿左右方向配置。另外,电线52的一部分以及配管53的一部分,也可以配置成沿着第一分隔构件37的边缘部沿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延伸。
面分隔部45,作为绝热构件,能够使用真空绝热面板和/或、聚氨酯、泡沫苯乙烯等。另外,面分隔部45能够设为通过树脂制或者金属制的板从上下夹着绝热构件的构成。
只要分隔板441具有充分的强度,分隔加强板442也可以省略。
相邻的2个绝热壁31,在通过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的固定用具51、111来连结固定的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螺钉等来连结固定。
上述的绝热箱体12的组装顺序只不过是一例,也可以如下所述那样变更。例如,在背侧绝热壁315上安装固定用具51、111,然后,将右侧绝热壁313或者左侧绝热壁314安装于固定用具51、111。
各密封构件71、72、73、101、102、114并不限定于软带,也可以使用硅酮密封胶(silicone sealant)等。
也可以设为在内箱14的右里侧的角落部设置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并在第二角落用绝热构件115的收置部116的内部收置配管53的构成。
冰箱11也可以具备喷雾单元。喷雾单元向储藏室的内部喷出通过静电雾化而生成的雾。雾的直径优选为1~1000nm。在该情况下,通过在由相邻的2个绝热壁31形成的角落部设置固定用具51、111,能够抑制雾从相邻的绝热壁31之间散失到冰箱外。
固定用具51、111也可以与内箱14的一块内板形成为一体。
绝热壁31也可以形成为从侧面或者上面等观察为L字状、U字状。即,固定用具51、111也可以不仅仅将板状的绝热壁31彼此连结固定,还将板状以外的分割绝热壁彼此、板状的分割绝热壁与板状以外的分割绝热壁连结固定。
绝热壁31的第一绝热构件15即真空绝热面板不必一定与内箱14的内板设置为一体,也可以与外箱13的外板设置为一体。即,第一绝热构件15只要与内箱14的内板和外箱13的外板中的某一方接触地设置即可。
绝热箱体12也可以例如如下所述那样组装。首先,通过固定用具51连结固定内板22~26而形成箱状的内箱14。有别与该内箱14地,在外箱13上预先安装第一绝热构件15。然后,通过将内箱14安装于已将外箱13与第一绝热构件15一体化了的构件,从而形成绝热箱体12。在该情况下,构成内箱14的内板不限定为平板状,例如也可以是从上面观察为L字状的形状。
连通孔211a优选为上侧绝热壁311的后端部侧开口的狭缝。由此,电线52以及配管53能够配置成从上侧绝热壁311的后端部后方通过连通孔211a的所述开口。因此,电线52以及配管53不需要将各自的端部从分离部211的下方穿过连通孔211a,所以作业容易进行。另外,连通孔211a如果为所述狭缝形状,则不需要使连通孔211a的内径比连接部68以及焊接部99大。因此,能够尽量减小连通孔211a的内径。
在该情况下,在通过固定用具51将右侧绝热壁313、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固定后,将电线52以及配管53插入连通孔211a而安装上侧绝热壁311。此时,连通孔211a作为相对于通过固定用具51一体化了的右侧绝热壁313、左侧绝热壁314与背侧绝热壁315来确定上侧绝热壁311的位置的定位部发挥作用。由此,绝热箱体12的组装变得容易。对于底侧绝热壁312也同样。
另外,连通孔211a也可以不位于固定用具51的正上,例如,也可以位于背侧绝热壁315的绝热构件15上。由此,能够缩短连通孔211a的狭缝形状,能够减少在聚氨酯泡沫的填充时聚氨酯泡沫从连通孔211a漏出的情况。
另外,在该情况下,将背侧绝热壁315的上端部、具体地说为背侧绝热壁315的绝热构件15与上侧绝热壁311的上部外板16之间设为分离部211,使电线52以及配管53从固定用具51向背侧绝热壁315的背部外板20侧弯折并使其通过分离部211。由此,能够使电线52以及配管53插入背侧绝热壁315的绝热构件15的连通孔211a中。
另外,配管53的迂回路531也可以收容于机械室21。
如上所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冰箱中,电线以及配管设置于绝热箱体的收容空间,不设置于绝热壁的内部。因此,不需要考虑在绝热壁的内部确保用于收容电线以及配管的空间。由此,绝热壁能够将绝热性能比第二绝热构件优异的第一绝热构件的厚度尽量加厚。其结果,冰箱的绝热性能优异并且能够充分确保箱内空间。
对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子提出的,其意图并不是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实施方式能够以其他的各种形态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和/或其变形包含于发明的范围和/或要旨内,并且包含于技术方案所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冰箱,其中,具备:
绝热箱体,由绝热壁形成为箱状并在其箱状的内侧具有收容空间;和
电线或者配管,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内部而非所述绝热壁,
所述绝热壁的内部,通过第一绝热构件与外板和内板抵接地配置而构成,或者通过配置所述第一绝热构件和第二绝热构件而构成,所述第二绝热构件与该第一绝热构件相比绝热性能低且与该第一绝热构件相比厚度薄,
所述绝热箱体具有:
机械室,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部;和
分离部,其位于所述收容空间与所述机械室之间且形成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绝热构件之间,
所述电线或者所述配管穿过所述分离部被从所述机械室向所述收容空间引导。
2.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所述电线或者所述配管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后部。
3.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所述电线或者所述配管设置于所述绝热箱体的角落部。
4.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还具备覆盖所述电线或者所述配管的罩。
5.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所述绝热箱体是组合多个绝热壁而构成的;
还具备将相邻的所述绝热壁连结固定的固定用具。
6.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一绝热构件的体积比所述第二绝热构件的体积大。
7.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二绝热构件的厚度比所述电线或者所述配管的外径小。
8.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二绝热构件为泡沫绝热件。
9.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记载的冰箱,其中:
所述第一绝热构件为真空绝热面板。
CN201280037089.8A 2011-06-14 2012-05-11 冰箱 Active CN10373300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73244.6A CN106871538B (zh) 2011-06-14 2012-05-11 冰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32219 2011-06-14
JP2011132219A JP5755040B2 (ja) 2011-06-14 2011-06-14 冷蔵庫
PCT/JP2012/062166 WO2012172896A1 (ja) 2011-06-14 2012-05-11 冷蔵庫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73244.6A Division CN106871538B (zh) 2011-06-14 2012-05-11 冰箱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33007A CN103733007A (zh) 2014-04-16
CN103733007B true CN103733007B (zh) 2017-03-08

Family

ID=47356891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73244.6A Active CN106871538B (zh) 2011-06-14 2012-05-11 冰箱
CN201280037089.8A Active CN103733007B (zh) 2011-06-14 2012-05-11 冰箱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073244.6A Active CN106871538B (zh) 2011-06-14 2012-05-11 冰箱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2722624B1 (zh)
JP (1) JP5755040B2 (zh)
CN (2) CN106871538B (zh)
TW (1) TWI477728B (zh)
WO (1) WO201217289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21321B2 (ja) * 2011-12-07 2016-11-09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SG10201801359YA (en) * 2013-06-07 2018-03-2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Heat insulating box body and refrigerator
WO2014196219A1 (ja) * 2013-06-07 2014-12-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断熱箱体、冷蔵庫、および断熱箱体を有した機器
JP6655277B2 (ja) * 2014-06-02 2020-02-26 東芝ライフスタイル株式会社 冷蔵庫
DE102016203456A1 (de) * 2016-03-03 2017-09-07 BSH Hausgeräte GmbH Haushaltskältegerät mit einer von unten in eine Bodeneinheit eingebrachten Türöffnungseinheit sowie Verfahren zur Montage eines Haushaltskältegeräts
KR102466448B1 (ko) * 2017-12-13 2022-11-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KR102466446B1 (ko) 2017-12-13 2022-11-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KR102568737B1 (ko) 2017-12-13 2023-08-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KR102511095B1 (ko) 2017-12-13 2023-03-1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KR102530909B1 (ko) 2017-12-13 2023-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KR102543420B1 (ko) 2018-06-27 2023-06-1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KR20210006698A (ko) 2019-07-09 2021-01-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진공단열체 및 냉장고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00193Y (zh) * 2003-11-18 2006-07-26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Family Cites Families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61485U (zh) * 1980-04-30 1981-12-01
JPS56161485A (en) * 1980-05-19 1981-12-11 Mitsubishi Rayon Co Ltd Adhesive composition
JPS57114392U (zh) * 1981-01-07 1982-07-15
JPS58177783A (ja) * 1982-04-10 1983-10-18 Mitsubishi Heavy Ind Ltd 走行装置
JPS58177783U (ja) * 1982-04-30 1983-11-28 日本トレ−ルモ−ビル株式会社 冷凍コンテナにおける内部隅部構造
JP2728318B2 (ja) * 1991-02-15 1998-03-1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真空断熱箱体の製造方法
JPH05133678A (ja) * 1991-11-15 1993-05-28 Nippondenso Co Ltd 断熱箱
JPH07269779A (ja) * 1994-03-28 1995-10-20 Toshiba Corp 断熱筐体及び真空断熱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US5875599A (en) * 1995-09-25 1999-03-02 Owens-Corning Fiberglas Technology Inc. Modular insulation panels and insulated structures
JPH10205994A (ja) * 1997-01-14 1998-08-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却貯蔵庫の断熱箱体
JPH11315584A (ja) * 1998-05-01 1999-11-16 Nippon Light Metal Co Ltd パネルの連結構造
EP1275894B1 (en) * 2000-04-21 2008-06-11 Matsushita Refrigeration Company Heat insulation box, and vacuum heat insulation material used therefor
JP2002228345A (ja) * 2001-01-29 2002-08-14 Hoshizaki Electric Co Ltd 断熱パネルの製造方法
JP2002318057A (ja) * 2001-04-20 2002-10-31 Fujitsu General Ltd 冷蔵庫
KR100406040B1 (ko) * 2001-07-10 2003-11-17 위니아만도 주식회사 김치저장고의 저장실내 상하 온도편차 보상구조
JP2003207254A (ja) * 2002-01-18 2003-07-25 Fujitsu General Ltd 電気冷蔵庫
JP2005156117A (ja) * 2003-11-28 2005-06-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ショーケース
DE102004024397A1 (de) * 2004-05-17 2005-12-08 BSH Bosch und Siemens Hausgeräte GmbH Kältegerät und Verdampfer dafür
US7913511B2 (en) * 2005-06-08 2011-03-29 Doubleday Acquisitions, Llc Cargo container for transporting temperature sensitive items
JP2009041810A (ja) * 2007-08-07 2009-02-26 Panasonic Corp 冷凍システム機器
US7621148B1 (en) * 2007-08-07 2009-11-24 Dain John F Ultra-low temperature bio-sample storage system
JP5312056B2 (ja) * 2009-01-14 2013-10-09 株式会社クボタ 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800193Y (zh) * 2003-11-18 2006-07-26 株式会社东芝 冰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6871538A (zh) 2017-06-20
TW201319495A (zh) 2013-05-16
EP2722624A4 (en) 2015-05-20
EP2722624A1 (en) 2014-04-23
EP2722624B1 (en) 2020-11-11
CN103733007A (zh) 2014-04-16
JP2013002679A (ja) 2013-01-07
CN106871538B (zh) 2020-07-21
TWI477728B (zh) 2015-03-21
JP5755040B2 (ja) 2015-07-29
WO2012172896A1 (ja) 2012-1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733007B (zh) 冰箱
CN103703332B (zh) 冰箱
KR20140009647A (ko) 냉장고 및 냉장고의 제조방법
EP2869006A1 (en) Refrigerator
CN108139142A (zh) 冰箱及其制造方法
US8365551B2 (en) Vacuum insulator for a refrigerator appliance
CN106196859B (zh) 冰箱
EP2789952A1 (en) Refrigerator
CN103975212B (zh) 冰箱
CN207778935U (zh) 间室后背板组件及具有其的冰箱
JP7449009B2 (ja) 冷蔵庫
JP5718659B2 (ja) 冷蔵庫
CN115200291A (zh) 冰箱
CN205448472U (zh) 隔热箱体、隔热门以及冰箱
JP6918462B2 (ja) 真空断熱材及び冷蔵庫
JP2002147942A (ja) 冷蔵庫
JP6675211B2 (ja) 冷蔵庫
CN218348958U (zh) 冰箱
JP7394803B2 (ja) 冷蔵庫
JP2021047008A (ja) 冷蔵庫
JP7456958B2 (ja) 冷蔵庫
JP6696931B2 (ja) 冷蔵庫
JP6721750B2 (ja) 冷蔵庫
JP2019109042A (ja) 冷蔵庫
JP2001153533A (ja) 冷蔵庫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LIFESTYLE PRODUCTS & SERVICES Corp.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8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Corp.

Applicant after: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Holdings Corp.

Applicant before: TOSHIBA HOME APPLIANCES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