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713490A - 图像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713490A
CN103713490A CN201310443475.3A CN201310443475A CN103713490A CN 103713490 A CN103713490 A CN 103713490A CN 201310443475 A CN201310443475 A CN 201310443475A CN 103713490 A CN103713490 A CN 1037134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ing member
framework
driving force
image forming
forming apparat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34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713490B (zh
Inventor
三轮笃史
山本智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7134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349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71349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71349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支撑该图像形成单元的树脂制框架;布置在传输路径的一端侧上以产生驱动力的驱动源;布置在传输路径的另一端侧以被旋转的齿轮,同时该齿轮的轴的轴向端中的一个被框架支撑;金属制成的第一支撑构件,该第一支撑构件被固定到该框架以在其上支撑该齿轮的轴的轴向端中的另一个;金属制成的第二支撑构件,该第二支撑构件被固定到框架以在其上支撑驱动源;环形带;第一皮带轮,该第一皮带轮被第二支撑构件支撑以将驱动力传输到环形带;和第二皮带轮,该第二皮带轮具有绕第二皮带轮张紧的环形带并被第一支撑构件支撑。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设备。
背景技术
例如,日本专利临时公报No.2008-15077公开了一种具有侧板的图像形成设备,该图像形成设备上附接要被驱动以操作各种辊的齿轮。图像形成设备中的齿轮由驱动力驱动,该驱动力在电动机中产生并通过齿形带被传输到齿轮。
通常,在这样的图像形成设备中的框架组件要求是大致刚性的,并且该框架组件包括侧板。所以,框架组件常常被配备有金属制框架。相反地,考虑到减少制造成本,树脂制框架是优选的。
发明内容
与金属框架相比,树脂框架倾向于刚性较小,然而,可能难以将可驱动部件维持在较小刚性的树脂框架上的精确的相对位置上,其中向该可驱动部件施加驱动力,可驱动部件例如是齿轮。
本发明的优势在于提供一种包括树脂制框架的图像形成设备,在该图像形成设备中,可驱动部件能够被维持在精确的位置上。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图像形成设备包括图像形成单元,该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成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框架,该框架由树脂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图像形成单元;驱动源,该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该驱动源位于传输路径用于驱动力的一端侧;齿轮,该齿轮布置在传输路径的另一端侧,并且被构造成通过驱动源中产生的驱动力而旋转,齿轮的轴的轴向端中的一个被框架支撑;第一支撑构件,该第一支撑构件由金属制成,并且被固定到框架,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上支撑齿轮的轴的轴向端中的另一个;第二支撑构件,该第二支撑构件由金属制成,并且被固定到框架,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上支撑驱动源;环形带,该环形带被构造成将驱动力从一端侧传输到另一端侧;第一皮带轮,该第一皮带轮被构造成将驱动源中产生的驱动力传输到环形带,第一皮带轮被第二支撑构件支撑;和第二皮带轮,该第二皮带轮布置成使得环形带绕着第二皮带轮张紧,并且被构造成将从第一皮带轮传输的驱动力经由环形带朝着另一端侧传输,该第二皮带轮被第一支撑构件支撑。
可选择地,第一支撑构件和框架中的每一个都包括支承,支承被构造成与齿轮的轴接触。
可选择地,图像形成设备进一步包括检测单元,该检测单元被构造成检测驱动源的旋转角;和保持器,该保持器被构造成保持检测单元。保持器可以被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
可选择地,框架可以包括定位部件,该定位部件被构造成与保持器和第二支撑构件接触,并且限制保持器和第二支撑构件移动。
可选择地,在传输路径中驱动源和第一皮带轮之间的位置可以设置减速器,该减速器被构造成减小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并将减小的驱动力传输到第一皮带轮。
可选择地,图像形成设备可以进一步包括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包括可操作部件,该可操作部件被构造成通过经由齿轮从第二皮带轮传输的驱动力被驱动,该处理单元被可拆卸地附接到框架;和接合部,该接合部被构造成通过沿着第二皮带轮的轴向方向在接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以切换驱动力从第二皮带轮到处理单元的传输和断开,其中,在接合位置,接合部与处理单元相接合;在分离位置,接合部与处理单元相分离。
可选择地,第二支撑构件的厚度尺寸可以大于第一支撑构件的厚度尺寸。
可选择地,第二支撑构件可以与图像形成单元被固定到框架的同侧,并且第一支撑构件可以被固定到越过框架与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框架的相反侧。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外部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截面图;
图3是图解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具有传动皮带轮23和从动皮带轮25的框架17的左手侧的说明性侧视图;
图4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沿图3中的线A-A的具有传动皮带轮23和从动皮带轮25的框架17的截面图;
图5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沿图3中的线B-B的框架17的局部截面图;
图6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在接合位置的从动轮25和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图7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在脱离位置的从动轮25和周围的局部放大图;
图8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具有第一支撑构件33的框架17的左手侧的说明性侧视图;
图9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支撑齿轮37A-37C的第一支撑构件33的截面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接合部传动系统40的分解图;
图11是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能够在打开位置和闭合位置之间移动的顶盖3C的说明性侧视图;
图12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接合部传动系统40的移动;
图13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接合部传动系统40的移动;
图14A和14B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连接器47的局部放大立体图;
图15A图解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位于打开位置的顶盖3A。图15B是图15A所示的画圈区域的放大图;
图16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中,沿图8中的线A-A的框架17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参考附图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值得注意的是,以下描述中说明了部件之间的各种连接。除非特别说明,否则这些连接一般可以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并且在这个方面上并不想要进行限制这个说明。
1.图像形成设备的整体构造
参考图1描述根据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1的整体构造。在以下描述中,关于图像形成设备1的方向将参照按照附图中箭头所指示的方位。作为单色图像形成设备的图像形成设备1包括将图像形成单元5容纳在内的机壳3。在机壳3的前面,附接可摆动的片状物馈送盖3A。在机壳3的上面,附接可摆动的片状物排出盖3B。
当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时,片状物馈送盖3A和片状物排出盖3B向前枢轴转动到图1中双点划线所指示的位置而被打开,以便片状物放置在打开的片状物馈送盖3A上。当图像形成操作开始时,放置在片状物馈送盖3A上的片状物被馈送进入机壳3到图像形成单元5。当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时,具有完成的图像的片状物从机壳3排出并排放在片状物排出盖3B上。
图像形成单元5被构造成以电子照相法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并且如图2所示,包括感光鼓7A,充电器9,曝光装置11,转印辊13,和定影装置15。感光鼓7A在其圆周上携带用显影剂形成的图像。充电器9对感光鼓7A的圆周用电充电。曝光装置11将激光束发射到感光鼓7A的圆周上,以在感光鼓7A的圆周上暴露于激光束的区域上形成潜像。转印辊13将用显影剂中形成并在感光鼓7A的圆周上携带的图像转印到片状物上。定影装置15将转印在片状物上的图像定影。
感光鼓7A被容纳在盒(casing)7B内并且是可旋转的。盒7B进一步容纳显影剂和显影剂装置(未显示),该显影剂装置将显影剂供应到感光鼓7A。感光鼓7A、盒7B和显影剂装置被包含在处理单元7中。
处理单元7被可去除地支撑在图像形成设备1的本体上。图像形成设备1的本体包括框架17(见图3),机壳3,及在正常使用中不会被用户去除或拆卸的其他组件。框架17是一对面板,该一对面板被布置在包括处理单元7的图像形成单元5的横向(左右)侧。框架17可以由例如树脂制成。
诸如处理单元7中的感光鼓7A和显影剂装置,由外力驱动的可操作组件、部件和单元通过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的驱动源19中产生的驱动力被驱动。可操作部件可以由驱动源19中产生的驱动力被驱动并通过可驱动部件如齿轮被传输。例如,驱动源19是电动马达并产生旋转力。驱动源19通过稍后详细描述的第二支撑构件23C被附接到一对框架17中的一个上。在以下描述中,除非另作说明,驱动源19附接到其的一对框架17中的一个或框架17,表示左手侧的一个。然而,驱动源19附接到其的一对框架17中的一个或框架17,可以是右手侧的一个。
如图2所示,定影装置15包括加热辊15A和加压辊15B。加热辊15A通过来自驱动源19的驱动力被旋转,并加热正被传送的片状物。加压辊15B随着加热辊15A的旋转而被驱动,并将片状物推向加热辊15A。
馈送单元21将放置在片状物馈送盖3A上的片状物传送到图像形成单元5。馈送单元21包括拾取辊21A和分离部21B,该拾取辊21A通过从驱动源19供应的驱动力被旋转。
拾取辊21A被布置成与在片状物馈送盖3A上堆叠的一个片状物接触,特别地,与在沿着堆叠方向的堆叠物的一端(例如,顶端)的一个片状物接触,并被旋转以移动在一端(顶端)的片状物。分离部21B将在一端的一个片状物与堆叠的其它片状物分离并将该分离的片状物朝着图像形成单元5传递。
传送辊22A将由分离部21B发送的片状物朝着感光鼓7A和转印辊13传送。排出辊22B将从定影装置15发送的片状物朝着片状物排出盖3B传递以将其排出。
加压辊22C将片状物推向传送辊22A并随着正被传送的片状物一起旋转。一双加压辊22D将片状物推向排出辊22B以去除片状物的卷曲并随着正被排出的片状物一起旋转。
2.来自驱动源的驱动力到处理单元和馈送单元的传输
2.1驱动力到处理单元的传输
如图3所示,在越过一对框架17中的一个框架且与处理单元7相对的位置上,布置第一皮带轮23和第二皮带轮25,其中驱动源19被附接到所述一个框架。第一皮带轮23和第二皮带轮25的旋转轴彼此平行地延伸。在从驱动源19通过可驱动部件到可操作组件的驱动力的传输路径中,第一皮带轮23更靠近驱动源19,第二皮带轮25更靠近可驱动部件。换句话说,第一皮带轮23被布置在驱动源19一侧上,第二皮带轮25被布置在可驱动部件一侧上。在以下描述中,第一皮带轮23和第二皮带轮25还可以被分别称为传动皮带轮23和从动皮带轮25。
环形带27绕着传动皮带轮23和从动皮带轮25被拉紧,驱动力从在驱动源侧的传动皮带轮23通过环形带27被传输到在可驱动部件侧的从动皮带轮25。带27是带有齿的齿形带,该齿与形成在传动皮带轮23和从动皮带轮25的外圆周上的齿啮合。
在传输路径上,在驱动源19和传动皮带轮23之间的位置上,设置减小驱动力的减速器29。减速器29是包括较大齿轮29A和较小齿轮29B的齿轮系统。较大齿轮29A被布置在与传动皮带轮23共轴的位置上并与传动皮带轮23整体旋转。较小齿轮29B被布置成与较大齿轮29A啮合并通过从驱动源19供应的驱动力而旋转。
如图4所示,传动皮带轮23和较大齿轮29A用树脂整体地形成以构造第一旋转体23A。所以,较大齿轮29A是在驱动侧上的旋转体,该旋转体随着通过来自驱动源19的驱动力而旋转的传动皮带轮23一起旋转,而第二旋转体25A是在从动侧上的旋转体,该旋转体由通过环形带27输入的驱动力被驱动。
传动皮带轮23被布置在越过较大齿轮29A、与框架17相对的一侧上。可旋转地支撑第一旋转体23A(或传动皮带轮23)的轴23B,被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23C。第二支撑构件23C是薄的金属件,如SPCC(冷轧钢板)。
如图5所示,在第二支撑构件23C上附接驱动源19。驱动源19通过诸如螺钉19A的紧固部件被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23C。轴23B通过使第二支撑构件23C的一部分塑性变形并在此处被锻造(swage)而被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23C。
第二支撑构件23C相对于框架17被布置在处理单元7一侧上,并通过诸如螺钉(未显示)的紧固部件而被固定到框架17。轴23B通过锻造而被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23C,并且穿过框架17以从框架17突出从而到达第一旋转体23A一侧。
从动皮带轮25是在从动侧上的输入旋转体,该输入旋转体由通过带27输入的驱动力而被旋转(见图4)。输出齿轮31相对于从动皮带轮25被布置在共轴的位置上并随着从动皮带轮25一起旋转以输出驱动力。本实施例的输出齿轮31是螺旋齿轮,该螺旋齿轮的齿被形成为相对于旋转轴倾斜。
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用树脂整体地形成以构造第二旋转体25A。第二旋转体25A是受到驱动力的输入旋转体,并且能够通过该驱动力旋转,其中该驱动力是通过带27从驱动源19输入的。
如图6所示,第二旋转体25A包括圆筒部25B,被形成为封闭圆筒部25B的一个轴向端的轮毂(hub)25C,和在其中插入轴25D的管状支承25E。第二旋转体25A通过轴25D被可旋转地支撑在支承25E中。
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与圆筒部25B、轮毂25C和支承25E用树脂整体地形成在圆筒部25B的外圆周上。圆筒部25B被形成为在与轮毂25C相对的另一轴向端的开口端。圆筒部25B的内圆周25F被形成为沿着平行于圆筒部25B的轴的平面。相应地,圆筒形中空的空间25G被形成在圆筒部25B内侧。
当第二旋转体25A与支承25E被整体地形成的同时,可以看出,第二旋转体25A为管饼状(tube cake)。所以,可以看出,形成在圆筒部25B内侧的空间25G为管饼状。
轴25D被固定到金属制的第一支撑构件33并且在其一个轴向端上,该第一支撑构件33是诸如SPCC的薄金属件。如图8所示,第一支撑构件33被布置在越过第二旋转体25A与框架17相对的位置上,以侧向覆盖第二旋转体25A的至少一部分。
轴25D为仅保持在第一支撑构件33一侧上的一个轴向端处的悬臂式结构。换句话说,第一支撑构件33通过轴25D支撑第二旋转体25A。同时,如图6所示,从动皮带轮25相对于圆筒部25B中的输出齿轮31被设置在更靠近第一支撑构件33的位置。
第一支撑构件33通过诸如螺钉(无符号)的紧固部件被固定到框架17,且在越过框架17与处理单元7相对的侧上。轴25D通过使第一支撑构件33的一部分塑性变形并在此处被锻造而被固定到第一支撑构件33。带27通过张力施加器27A(见图3)施加的张力的预定强度而被拉紧,其中张力施加器27A利用例如弹簧的弹性。
如图7所示,在第二旋转体25A中的空间25G内,容纳接合部35。接合部35通过输入到第二旋转体25A的驱动力而被旋转。接合部35被布置在相对于第二旋转体25A共轴的位置,并且能够在第二旋转体25A的轴向方向上移动。
在接合部35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时,切换驱动力从第二旋转体25A到处理单元7的传输和断开。在以下描述中,空间25G可以被称为容纳空间25G。以下将详细描述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接合部35的结构。
接合部35是包括管状可移动部35A和接合部35B的可移动构件。接合部35B能够与处理单元7中的可接合部7C接合,该可接合部7C将从接合部35传输的驱动力传输到可操作组件,例如感光鼓7A。
可移动部35A与支承25E相接合的同时,能够在轴向方向上移动。接合部35B与可移动部35A被整体地形成在可移动部35A的一个轴向端。如图6所示,当接合部35在更靠近处理单元7的位置并且接合部35B与可接合部7C接合时,建立将驱动力从第二旋转体25A,即从动皮带轮25传输到处理单元7的传输路径。
如图7所示,另一方面,当接合部35转移到更远离处理单元7的分离位置以更靠近第一支撑构件33时,接合部35从可接合部7C分离;所以,将驱动力从第二旋转体25A,即从动皮带轮25传输到处理单元7的传输路径被断开。
当接合部35与处理单元7分离时,接合部35B从框架17的内平面17A,即在处理单元7一侧上的框架17的平面,被完全抽出到第二旋转体25A一侧。在这点上,在与从动皮带轮25并且与输出齿轮31一致的范围内,接合部35被部分地容纳在容纳空间25G内。
本实施例中,在与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一致的容纳空间25G中的范围内的接合部35表示接合部35的如下状态:接合部35的轴向端的另一个,即与接合部35B相对的轴向端,越过与输出齿轮31对应的范围A,到达与容纳空间25G内的从动皮带轮25对应的范围B(见图7)。
2.2驱动力到馈送单元的传输
存储在处理单元7内的可操作组件,如感光鼓7A,通过从第二旋转体25A经由接合部35传输的驱动力而被驱动。同时,如图3所示,未包含在处理单元7内的片状物传送组件,如馈送单元21、定影装置15和传送辊,通过经由与输出齿轮31啮合的传动齿轮37A-37C传输的驱动力旋转。
传动齿轮37A将驱动力传送至馈送单元21中的辊,辊包括拾取辊21A和传送辊22A。传动齿轮37B将驱动力传送至转印辊13。传动齿轮37C将驱动力传送至加热辊15A和排出辊22B。
传动齿轮37A-37C的旋转轴38和与传动齿轮37A-37C啮合的齿轮通过框架17和第一支撑构件33被可旋转地支撑。在图9中,显示仅表示轴38的其中一个。如图9所示,第一支撑构件33具有第一支承38A,该第一支承38A被形成为与轴38的一个轴向端接触以可旋转地支撑轴38。类似地,框架17具有第二支承38B,该第二支承38B被形成为与轴38的另一个轴向端接触以可旋转地支撑轴38。
第一支承38A通过毛刺形成(burr-formation)和将第一支撑构件33的一部分塑性变形成圆筒形而被形成在第一支撑构件33中。第二支承38B通过与框架17整体地形成为圆筒形部而被形成在框架17中。
2.3编码器
如图5所示,在第二支撑构件23C上,布置检测驱动源19的旋转量的编码器51。编码器51包括转子51A和检测单元51D,该转子51A连同驱动源19一起机械地旋转。检测单元51D包括光传感器51B和电路板51C。
转子51A被形成为圆盘形并且具有贯穿的多个通孔(未显示),该多个通孔沿径向直线延伸。通孔被形成在沿圆盘的圆周互相均匀间隔的位置上。光传感器51B包括未显示的光发射器和光接收器。在电路板51C上,布置包括驱动光传感器51B的驱动电路的电路。
检测单元51D根据计算光接收器接收到的光检测驱动源19的旋转角。检测单元51D,更具体地,光传感器51B和电路板51C通过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23C的保持器53而被保持。
通过形成在框架17中的定位部件17C,保持器53被放置在相对于框架17和第一支撑构件33的正确位置。定位部件17C被形成为与保持器5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接触,从而限制保持器5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移动。
定位部件17C是从框架17向处理单元7一侧突出的突出部。同时,在保持器5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中,形成定位部件17C插入其中的通孔。
所以,当定位部件17C被插入保持器5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的通孔至贯穿时,保持器5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被限制移动并且相对于框架17被固定到正确的位置。
本实施例中,主要为了在适当位置将驱动源19可靠地固定到第二支撑构件23C,第二支撑构件23C被形成为具有厚度尺寸T2,该厚度尺寸T2大于第一支撑构件33的厚度尺寸T1(见图9)。
3.用于接合部的传动系统
3.1接合部传动系统的构造和传动系统的移动
以下将描述接合部传动系统40。接合部传动系统40使接合部35在接合位置(图6)和脱离位置(图7)之间移动,在接合位置处接合部35B与可接合部7C相接合,在脱离位置处接合部35B从可接合部7C脱离从而与处理单元7分离。
接合部传动系统40的基本构造和行为可以类似于例如日本专利临时公报No.2008-304704中所公开的内容。
如图10所示,接合部传动系统40包括接合部35,旋转凸轮41,平移凸轮43,限制凸轮45,连接器47和弹簧49。
如图11所示,旋转凸轮41通过连接器47被联接到顶盖3C。旋转凸轮41能够连同顶盖3C的移动一起绕着轴25D相对于框架17旋转。
顶盖3C被可摆动地附接到机壳3并且能够在露出在机壳3中形成的开口(未显示)的打开位置和闭合该开口的闭合位置之间摆动。开口被形成在机壳3的上部位置,并且当例如更换处理单元7时被露出。对于露出的开口,处理单元7能够通过该开口从图像形成设备1中去除和被安装在图像形成设备1中。
如图10所示,旋转凸轮41包括第一滑块边缘41A,该第一滑块边缘41A被形成为绕着旋转凸轮41的旋转轴以螺旋弯曲地突出。平移凸轮43包括滑块部43B和可接合部43C,并且是可移动的以根据旋转凸轮41的旋转角转变其在轴向方向上的位置。
滑块部43B被形成为具有可滑动边缘43A,该可滑动边缘43A与旋转凸轮41的第一滑块边缘41A可滑动地接触。可接合部43C能够与在接合部35中形成的凸缘35C接合。
如图12和13所示,滑块部43B可移动成:在旋转凸轮41由于螺纹原理(楔入效应)而旋转时,随着接合部35与滑块部43B相对于第一滑块边缘41A滑动,滑块部43B转变其轴向方向L1的位置。
如图12所示,限制凸轮45包括第二滑块边缘45A,该第二滑块边缘45A在越过滑块部43B与第一滑块边缘41A相反的侧上,与平移凸轮43的滑块部43B的边缘可滑动地接触。注意,第一滑块边缘41A、第二滑块边缘45A和可滑动边缘43A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两件,该两件相对于旋转凸轮41的旋转轴被布置在旋转对称的位置。
如图12和13所示,限制凸轮45的第二滑块边缘45A被形成为相对于第一滑块边缘41A的螺旋倾角以反向角度倾斜。所以,当旋转凸轮41旋转时,平移凸轮43随着旋转凸轮41的旋转而转变其在轴向方向L1上的位置,并且因此在轴向方向L1上移动接合部35。
例如,当旋转凸轮41旋转以使第一滑块边缘41A的拐角点P1和第二滑块边缘45A的拐角点P2相对更靠近彼此时,如图13所示,可滑动边缘43A和第一滑块边缘41A彼此接触,平移凸轮43的滑块部43B被推向第二滑块边缘45A。
在这点上,当包括第二滑块边缘45A的限制凸轮45不可移动时,在压缩弹簧49的方向上移动滑块部43B的压缩力F3产生在滑块部43B和第一滑块边缘41A之间的接触面以及滑块部43B和第二滑块边缘45A之间的接触面上。
因此,平移凸轮43在压缩力F3的方向上移动,接合部35被从接合位置移动到脱离位置。在这点上,当力F1使旋转凸轮41旋转,并且力F2是力F1在垂直于第一滑块边缘41A和可滑动边缘43A的方向上的分力的同时,压缩力F3是力F2在平行于轴向方向L1的方向上的分力。
另一方面,当旋转凸轮41在第一滑块边缘41A的拐角点P1和第二滑块边缘45A的拐角点P2彼此分离的方向上旋转时,如图12所示,力F1消失,压缩力F3消失。相应地,弹簧49恢复到拉伸状态。因此,平移凸轮43被弹簧49按压以在与压缩力F3相反的方向上移动,接合部35从脱离位置转变到接合位置。
同时,如图11所示,连接器47在其一端被可旋转地附接到旋转凸轮41,并在其另一端被可旋转地附接到顶盖3C。利用连接器47,顶盖3C的打开和闭合运动被转换为旋转凸轮41的旋转。所以,连同顶盖3C的摆动运动一起,接合部35在轴向方向L1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当顶盖3C在打开位置时,如图11所示的双点划线所表示的,接合部35被放置在脱离位置。当顶盖3C在闭合位置时,如图11的实线所表示的,接合部35被放置在接合位置。
进一步,在连接器47的一端,如图10所示,形成销状突出部47A。同时,旋转凸轮41被形成为具有臂41B,该臂41B向外径向地延伸到超过限制凸轮45。臂41B被形成为在其末端具有连接孔41C,并且利用可旋转地插入连接孔41C的突出部47A,连接器47和旋转凸轮41被可旋转地彼此联接。
3.2连接器和接合部传动系统
如图3所示,沿平行于传动皮带轮23的旋转轴的方向,连接器47与带27部分重合。所以,当从平行于传动皮带轮23的旋转轴的方向看连接器47和带27时,连接器47在与带27的拉紧部27B交叉的方向上延伸。拉紧部27B表示带27的一部分,该部分沿传动皮带轮23和从动皮带轮25之间的切线方向直线地延伸。
如图14A-14B所示,连接器47具有第一部分47B和第二部分47C,该第一部分47B沿平行于传动皮带轮23的旋转轴的方向与带27重合,该第二部分47C相对于与传动皮带轮23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从第一部分47B位移。连接器47的第一部分47B和第二部分47C可以用例如树脂而被整体地形成。
至少连接器47的第一部分47B被布置在框架17和带27之间的位置。本实施例中,第二部分47C被布置在从第一部分朝着与框架相对的一侧位移的位置,即相对于第一部分47B更靠近带27。
出于第二部分47C应当避免干涉将驱动力传输至排出辊22的传动齿轮37D的原因,至少连接器47的第二部分47C在位移位置,从而相对于第一部分47B更靠近带27。所以,如果连接器47在运转中不被传动齿轮37或任何其他的组件干涉,则第二部分47C可以不必相对于第一部分47B被布置在位移位置,但连接器47可以完全被布置在比带27更靠近框架17的位置。
框架17被形成为具有止动器17B(见图15A、15B),当顶盖3C被打开时,该止动器17B保持连接器47从而维持顶盖3C的打开状态。止动器17B是可弹性变形的从而与形成在连接器47中的钩状突出部47D接合。当钩状突出部47D与止动器17B脱离时,止动器17B可以被弹性变形从而远离钩状突出部47D移动。
第一支撑构件33被形成为在带27一侧上具有凸出部33A(图16),该凸出部33A在向带27突出。凸出部33A被形成为与不具有凸出部33A的第一支撑构件33的其他区域相比,凸出部33A更靠近带27。凸出部33A用来防止带27朝着第一支撑构件33位移或防止带27偏离传动皮带轮23或从动皮带轮25。
本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凸出部33A被形成在一对拉紧部27B中更靠近张力施加器27A的一个的位置上。然而,凸出部33A可以被形成在一对拉紧部27B上或在覆盖拉紧部27B的全部范围上。
本实施例中,连接器47被布置在相对于带27更靠近框架17的位置。所以,沿从传动皮带轮23朝着从动皮带轮25的方向,连接器47和在驱动侧上作为旋转体的较大齿轮29A在互相重合的位置,并且连接器47和输出齿轮31在互相重合的位置。
4.图像形成设备的特征
根据本实施例,齿轮37A-37C和驱动源19分别由金属制成且刚性比树脂高的第一支撑构件3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支撑。所以,齿轮37A-37C和驱动源19的相对位置能够被精确地维持。
进一步,根据本实施例,驱动源19的驱动力通过带27被传送到齿轮37A-37C。所以,即使齿轮37A-37C和驱动源19之间的位置关系改变,带27也可以变形和吸收相对位移。
因此,当能够通过采用树脂制框架17作为框架组件的主要部分来降低制造成本时,作为可驱动部件的齿轮37A-37C的位置能够被精确地维持。
进一步,根据本实施例,当接合部35与处理单元7分离时,容纳接合部35的至少一部分的容纳空间25G被形成在第二旋转体25A内。因此,接合部35至少被局部地容纳在由第二旋转体25A占用的区域内。所以,不必为容纳接合部35而保留额外的空间。换句话说,可以使图像形成设备1小型化。
根据本实施例,作为输入旋转体的从动皮带轮25和作为输出旋转体的输出齿轮31被布置在圆筒部25B的外围。同时,当接合部35与处理单元7分离时,容纳空间25G被形成在圆筒部25B的内侧并且容纳接合部35的至少一部分,因此接合部35在与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对应的范围内被抽出。
所以,由第二旋转体25A占用的空间的大部分能够被利用以容纳接合部35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能够更有效地使图像形成设备1小型化。上述实施例中,应当注意,管状圆筒部25B可以被形成为具有平滑的内圆周表面而没有任何可识别的突部或凹部,或者可以被形成为在内圆周表面上具有突部和/或凹部。
根据本实施例,设置有减速器29,该减速器29减小驱动源19的驱动力并将减小的驱动力传输到传动皮带轮23。利用减速器29,能够减小带27的移动速度,所以,能够防止带27在更短时期内被更快的移动速度磨损或损坏。
当通过带27传输驱动力时,有必要维持拉紧带27的拉紧力的预定强度。所以,从动皮带轮25可以经受由于拉紧力而产生的大量负载。然而,根据本实施例,第一支撑构件33在第二旋转体25A的一个轴向端支撑第二旋转体25A。进一步,从动皮带轮25被布置在相对于输出齿轮31更靠近第一支撑构件33的位置。
所以,利用布置在更靠近第一支撑构件33的从动皮带轮25,可以避免可能由受拉紧力影响的从动皮带轮25所引起的不足,如被倾斜。
根据本实施例,容纳空间25G是沿从动皮带轮23的轴向方向形成的管状,并且限定容纳空间25G的内圆周25F设置沿平行于轴向方向的方向直线延伸的平坦表面。
换句话说,没有当接合部35转变其位置时干涉接合部35的特定障碍。所以,接合部35能够在容纳空间25G内平滑地移动。
进一步,如果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用喷射注模法被整体地形成,并且如果限定容纳空间25G的内圆周设置为平坦的圆筒面,该圆筒面的轮廓沿轴向方向直线延伸,则当把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从模具里取出时,模具能够被容易地去除。因此,能够提高第二旋转体25A的生产率。
当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以喷射注模法被整体地形成时,有必要使内圆周25F以作为拔模角度(draft angle)的预定角度倾斜。所以,沿轴向方向直线延伸的内圆周25F的平坦的圆筒面应包括拔模角度的倾角。
根据本实施例,连接器47与带27的一部分在沿着与传动皮带轮23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的重合位置上。
如果连接器47和带27不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的重合位置上,则连接器47应被布置在与带27占用的区域分离的区域。换句话说,必须保留被连接器47占用的分离区域。相应地,可能增大图像形成设备1的尺寸。
相反地,根据本实施例,连接器47和带27在沿着平行于旋转轴的方向的局部重合的位置上。所以,布置带27的区域被有效地使用,并且能够使图像形成设备小型化。
更多实例:
虽然已描述了实现本发明的实例,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理解,在附加的权利要求所述的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以对图像形成设备进行很多变化和变换。请理解附加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条款不限于上述特定的特征或行为。更确切些,上述特定的特征和行为作为实施权利要求的实例形式而被公开。
例如,第一支撑构件33可以不必被放置在越过框架17与图像形成单元5的相对的位置上,或第二支撑构件23C可以不必被放置在相对于框架17与图像形成单元5相同的侧上。即,第一支撑构件33可以被放置在相对于框架17与图像形成单元5相同的侧上,而第二支撑构件23C可以被放置在越过框架17与图像形成单元5相对的侧上。又例如,第一支撑构件3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两者都可以被放置在相对于框架17与图像形成单元5相同的侧上,或越过框架17与图像形成单元5相对的侧上。
又例如,第二支撑构件23C的厚度尺寸T2可以不必大于第一支撑构件33的尺寸T1,而是可以小于或等于第一支撑构件33的厚度T1。
又例如,保持器53和第二支撑构件23C相对于框架17的位置可以不必由相同的定位部件17C限定,而是可以分别参照不同的定位部件限定。
又例如,接触和支撑轴38的支承38A、38B,可以不必分别被形成在第一支撑构件33和框架17中,其中轴38为包括齿轮37A-37C的齿轮的轴。例如,支承38A、38B可以被省略,或可以被形成在其他组件上并分别被附接到第一支撑构件33和框架17。
又例如,容纳接合部35的容纳空间25G可以不必形成在第二旋转体25A中而是可以被省略。
又例如,接合部35可以不必容纳在容纳空间25G中与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对应的范围内,而是可以被容纳在与从动皮带轮25和输出齿轮31对应的其中一个范围内。
又例如,接合部35可以不必被抽入容纳空间25G中以越过与输出齿轮31对应的范围而到达与从动皮带轮25对应的范围。例如,当从动皮带轮25处于相对于输出单元31更靠近框架17的位置时,接合部35可以越过与从动皮带轮25对应的区域而被抽入与输出齿轮31对应的范围内。
又例如,来自驱动源19的驱动力可以不必被减少以被传输到传动皮带轮23,而是可以在不被减少的情况下而被直接传输到传动皮带轮23。
又例如,上述实施例中,支撑第二旋转体25A的轴25D通过第一支撑构件33被支撑在一个轴向端,而从动皮带轮25被布置在通过第一支撑构件33支撑的轴向端侧上。然而,轴25D可以被支撑在两个轴向端上。又例如,轴25D可以通过输出齿轮31被支撑。
又例如,限定容纳空间25G的内圆周25F可以不必设置沿平行于轴向方向的轴向方向直线延伸的平坦表面。例如,内圆周25F可以是锥形或阶梯形,其中,第二旋转体25A的内径在更靠近输出齿轮31处较大,并且第二旋转体25A的内径在更靠近从动皮带轮25处较小。
又例如,驱动力可以不必从输出齿轮31传输到定影装置15或馈送单元21。
又例如,连接器47的第一部分47B和第二部分47C可以不必在互相联接的位置被弯曲,而是连接器47可以被直线地形成,或连接器47可以在第一部分47B和第二部47C之间与互相联接的位置不同的位置被弯曲。
又例如,图像形成设备1可以不必是单色电子照相型的图像形成设备,而可以是,例如,直接串列型的图像形成设备。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图像形成单元,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构造成在片状物上形成图像;
框架,所述框架由树脂制成,并且被构造成支撑所述图像形成单元;
驱动源,所述驱动源被构造成产生驱动力,所述驱动源位于传输路径用于所述驱动力的一端侧;
齿轮,所述齿轮布置在所述传输路径的另一端侧,并且被构造成通过所述驱动源中产生的所述驱动力而旋转,所述齿轮的轴的轴向端中的一个被所述框架支撑;
第一支撑构件,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由金属制成,并且被固定到所述框架,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上支撑所述齿轮的所述轴的所述轴向端中的另一个;
第二支撑构件,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由金属制成,并且被固定到所述框架,并且被构造成在其上支撑所述驱动源;
环形带,所述环形带被构造成将所述驱动力从所述一端侧传输到所述另一端侧;
第一皮带轮,所述第一皮带轮被构造成将所述驱动源中产生的所述驱动力传输到所述环形带,所述第一皮带轮被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支撑;和
第二皮带轮,所述第二皮带轮布置成使得所述环形带绕着所述第二皮带轮张紧,并且被构造成将从所述第一皮带轮传输的所述驱动力经由所述环形带朝着所述另一端侧传输,所述第二皮带轮被所述第一支撑构件支撑。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支撑构件和所述框架中的每一个都包括支承,所述支承被构造成与所述齿轮的所述轴接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被构造成检测所述驱动源的旋转角;和
保持器,所述保持器被构造成保持所述检测单元,所述保持器被固定到所述第二支撑构件。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包括定位部件,所述定位部件被构造成与所述保持器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接触,并且限制所述保持器和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移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输路径中所述驱动源和所述第一皮带轮之间的位置设置减速器,所述减速器被构造成减小来自所述驱动源的所述驱动力并将减小的所述驱动力传输到所述第一皮带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
处理单元,所述处理单元包括可操作部件,所述可操作部件被构造成通过经由所述齿轮从所述第二皮带轮传输的所述驱动力被驱动,所述处理单元被可拆卸地附接到所述框架;和
接合部,所述接合部被构造成通过沿着所述第二皮带轮的轴向方向在接合位置和分离位置之间移动,以切换所述驱动力从所述第二皮带轮到所述处理单元的传输和断开,其中,在所述接合位置,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处理单元相接合;在所述分离位置,所述接合部与所述处理单元相分离。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构件的厚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一支撑构件的厚度尺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构件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被固定到所述框架的同侧;并且
所述第一支撑构件被固定到越过所述框架与所述图像形成单元相反的所述框架的相反侧。
CN201310443475.3A 2012-09-28 2013-09-25 图像形成设备 Active CN10371349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6229 2012-09-28
JP2012216229A JP6074982B2 (ja) 2012-09-28 2012-09-28 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713490A true CN103713490A (zh) 2014-04-09
CN103713490B CN103713490B (zh) 2016-03-02

Family

ID=503853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3475.3A Active CN103713490B (zh) 2012-09-28 2013-09-25 图像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98047B2 (zh)
JP (1) JP6074982B2 (zh)
CN (1) CN10371349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6038453A (ja) * 2014-08-07 2016-03-22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570333B2 (ja) * 2015-06-16 2019-09-04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KR20230007169A (ko) * 2021-07-05 2023-01-12 휴렛-팩커드 디벨롭먼트 컴퍼니, 엘.피. 수용부로부터 이물질의 누출을 막는 셔터 구조를 갖는 중간 전사 벨트 조립체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0738A (ja) * 2000-07-26 2002-02-0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482A (ja) * 2003-12-25 2005-07-14 Ricoh Co Ltd 像担持体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003015A1 (en) * 2006-06-30 2008-01-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sheet metal frame fixed over resin frame with screws
CN101105658A (zh) * 2006-06-30 2008-01-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015077A (ja) * 2006-07-04 2008-01-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91532A (zh) * 2007-09-19 2009-03-25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打印装置
CN101498909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35142B2 (ja) 1993-11-26 2000-04-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9204084A (ja) * 1996-01-25 1997-08-05 Tec Corp 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装置
JP3180653B2 (ja) * 1996-02-15 2001-06-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における駆動系ユニット装置
JP2000131906A (ja) 1998-10-21 2000-05-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の駆動ユニット
JP4780729B2 (ja) * 2007-09-25 2011-09-28 株式会社リコー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065399B2 (ja) * 2012-03-28 2017-01-2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040738A (ja) * 2000-07-26 2002-02-06 Kyocera Mit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89482A (ja) * 2003-12-25 2005-07-14 Ricoh Co Ltd 像担持体駆動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080003015A1 (en) * 2006-06-30 2008-01-03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forming device having sheet metal frame fixed over resin frame with screws
CN101105658A (zh) * 2006-06-30 2008-01-1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具有侧壁的图像形成装置
JP2008015077A (ja) * 2006-07-04 2008-01-24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CN101391532A (zh) * 2007-09-19 2009-03-25 富士通电子零件有限公司 打印装置
CN101498909A (zh) * 2008-01-31 2009-08-05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93282A1 (en) 2014-04-03
JP6074982B2 (ja) 2017-02-08
JP2014071217A (ja) 2014-04-21
CN103713490B (zh) 2016-03-02
US9098047B2 (en) 2015-08-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45186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3689504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CN104765257B (zh) 具有驱动力接收构件的显影盒
CN110442004A (zh) 用于电子照相式成像装置的盒和鼓单元
CN102759871A (zh)
JP2010055105A5 (zh)
CN110286570A (zh) 鼓单元、处理盒和成像设备
CN103713490B (zh) 图像形成设备
CN101303074B (zh) 齿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104880919A (zh) 图像形成装置
US9042783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9581955B2 (en) Drum unit
JP5773257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236279B (zh) 齿轮中心距保持机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组件
US9563166B2 (en) Drum supporting structure for supporting photosensitive drum,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bearing for supporting photosensitive drum
US1133401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cam configured to move development roller
JP6098088B2 (ja) 受動部材、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3054170A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01926A (zh) 接触部件、图像承载体和图像形成装置
JP596683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5773256B2 (ja) 駆動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