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98886A - 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698886A
CN103698886A CN201310448121.8A CN201310448121A CN103698886A CN 103698886 A CN103698886 A CN 103698886A CN 201310448121 A CN201310448121 A CN 201310448121A CN 103698886 A CN103698886 A CN 1036988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pixel
opening
disparity barrier
main loo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44812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庭野泰则
藤野俊明
石川敬充
吉良修一
永野慎吾
石口和博
奥本和范
结城昭正
佐竹彻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6988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69888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10Processing, recording or transmission of stereoscopic or multi-view image signals
    • H04N13/106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 H04N13/144Processing image signals for flicker reduc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27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lenticular array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 G02B30/2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 G02B30/26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 G02B30/3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 G02B30/31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three-dimensional [3D] effects, e.g. stereoscopic images by providing first and second parallax images to an observer's left and right eyes of the autostereoscopic type involving parallax barriers involving active parallax barrie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3/0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 G09G3/20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 G09G3/34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 G09G3/36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 G09G3/3607Control 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of interest only in connection with visual indicators other than cathode-ray tubes for presentation of an assembly of a number of characters, e.g. a page, by composing the assembly by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arranged in a matrix no fixed position being assigned to or needed to be assigned to the individual characters or partial characters by control of light from an independent source using liquid crystals for displaying colours or for displaying grey scales with a specific pixel layout, e.g. using sub-pixe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02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 H04N13/31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 H04N13/315Image reproducers for viewing without the aid of special glasses, i.e. using autostereoscopic displays using parallax barriers the parallax barriers being time-varia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24Colour aspec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66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 H04N13/373Image reproducers using viewer tracking for tracking forward-backward translational head movements, i.e. longitudinal mov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3/00Stereoscopic video systems; Multi-view video systems; Details thereof
    • H04N13/30Image reproducers
    • H04N13/398Synchronisation thereof; Control thereof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GARRANGEMENTS OR CIRCUITS FOR CONTROL OF INDICATING DEVICES USING STATIC MEANS TO PRESENT VARIABLE INFORMATION
    • G09G2300/00Aspects of the constitution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Structural and physical details of display devices
    • G09G2300/0439Pixel structures
    • G09G2300/0452Details of colour pixel setup, e.g. pixel composed of a red, a blue and two green compon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213/00Details of stereoscopic systems
    • H04N2213/002Eyestrain reduction by processing stereoscopic signals or controlling stereoscopic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esting, Inspecting, Measuring Of Stereoscopic Televisions And Television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恰当地显示两个图像的双图像显示器。显示装置具备:显示面板(11),在横向排列有子像素对(41);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在横向排列有能够对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进行切换的子开口(210)。使属于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多个子开口(210)的相互相邻的任意数量的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并使剩余的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由此,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形成总开口(300)。位于相邻的共同驱动区(251)彼此的边界部分的子开口间距△SW与其他的子开口间距△SW不同。

Description

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同时显示两个图像的显示装置,特别涉及实现使用了视差屏障方式或双凸透镜方式等的光偏转构件的裸眼三维显示器或能够显示按每个观察方向而不同的两个图像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提出了不需要特殊的眼镜就能够实现立体观察的裸眼立体图像显示装置。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三维图像显示装置,即,具备:屏障产生单元,利用透过型显示元件的电子控制产生视差屏障条纹;图像显示单元,具有从视差屏障条纹的产生位置向后方离开规定距离而配设的显示画面,在显示三维图像时,能够对应于视差屏障条纹将左图像和右图像的条带(strip)交替排列而成的多方向图像输出显示在上述的显示画面。
在这样的三维图像显示装置中,由于能够使屏障条纹电子式地产生,并且,能够自由地对所产生的屏障条纹的形状(条纹的数量、宽度、间隔)、位置(相位)、浓度等进行可变控制,所以,既能够用作二维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其显示方法,此外,也能够用作三维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其显示方法,能够实现具有兼顾性的图像显示装置以及图像显示方法。
进而,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如下的无眼镜立体影像显示装置,即,具备:图像显示单元,交替显示条纹状的左眼图像和右眼图像;遮光单元,以能够使产生两眼视差效果的遮光部的位置以遮光部间距的1/4间距移动的方式构成;传感器,检测观察者的头的位置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和观察者的头的位置是否从适合观察范围向前后偏离;区域分割移动控制单元。并且,区域分割移动控制单元根据观察者的头位置从适合观察范围向前后错开的状态,按进行区域分割而成的每个区域分割进行遮光单元的遮光部的位置的移动、非移动的控制。
在这样的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当观察者的头部移动至所偏移的位置时,进行遮光部的移动控制以及图像显示单元的显示控制,由此,能够向观察者的右眼提供右眼图像。此外,此时向观察者的左眼提供左眼图像,所以,观察者能够识别立体影像。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如下的指向性显示装置(立体图像显示装置),即,包括:显示面板,包括子像素反复组,该子像素反复组包括具有第1主要色、第2主要色、第3主要色以及第4主要色子像素并且以在每一列各含有一个第1、第2、第3以及第4主要色子像素的4×2矩阵排列的8个子像素;驱动电路,在显示面板上向各子像素传输信号;光学引导构件,将从显示面板上的子像素的第1组(右眼图像用子像素群)放出的光向第1视野窗口(右眼方向)引导,将从显示面板上的子像素的第2组(左眼图像用子像素群)放出的光向第2视野窗口(左眼方向)引导。
在这样的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作为单独的右眼用图像和左眼用图像,也能够分别提供正确的颜色信息的图像。
进而,在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如下的立体显示装置,即,具备:影像显示面板,以将显示右眼用影像的右眼用像素和显示左眼用影像的左眼用像素在全部的行和全部的列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黑白格旗图案(checkered flag pattern)状配置);光学滤光片(视差屏障或透镜),配置在该影像显示面板的观察者侧,具有与右眼用像素和左眼用像素对应的开口部,将来自右眼用像素和左眼用像素的光分离并向观察者侧放出。
在这样的专利文献4所记载的立体显示装置中,左右眼睛分别观察与在使用的液晶面板上显示的影像同等的影像,该影像具有与液晶面板的水平方向的像素间距相同的水平方向的像素间距。因此,水平方向的像素列数没有减少,不会如现有技术那样感到竖条纹存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5742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366811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表2011-505017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许第30966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2的立体显示装置中,在根据观察者的头的移动利用电子控制进行屏障遮光部的移动控制以及图像显示单元的显示控制时,观察者感到亮度的变化。在观察者的头的移动多、切换频繁的情况下特别感到不舒适。特别是,在视差方向更迭的边界部分,存在亮度变化明显这样的问题。
进而,如专利文献l、2的立体显示装置那样,在使用视差屏障或双凸透镜等纵条纹形状的光偏转构件和显示面板的裸眼立体显示器或显示按每个观察方向而不同的图像的双图像显示器中,从一个观察方向观察的图像的左右方向的分辨率下降至1/2。同样地,即使在专利文献3的立体图像显示装置中,从一个观察方向观察的图像的左右方向的分辨率也下降至1/2。
作为对策,如专利文献4那样,考虑如下结构,即,设置有:影像显示面板,以将显示右眼用影像的右眼用像素和显示左眼用影像的左眼用像素在全部的行和全部的列交替排列的方式配置;光学滤光片(视差屏障或透镜),配置在该影像显示面板的观察者侧,具有与右眼用像素和左眼用像素对应的开口部,将来自右眼用像素和左眼用像素的光分离并向观察者侧放出。然而,在该结构中,与使用具有纵条纹形状的开口部的光学滤光片(视差屏障或透镜)的情况相比,上下方向的能够观察的角度范围狭窄,此外,亮度效率降低。进而,在光学滤光片和影像显示面板的装配位置精度方面,除了左右方向的位置以及角度对准以外,还需要上下方向的对位,存在装配变得困难这样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适当地显示两个图像的双图像显示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显示装置是能够同时显示两个图像的显示装置,具有:显示面板,在横向排列有由分别显示所述两个图像的两个子像素构成的子像素对;视差屏障闸门面板(parallax barrier shutter panel),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前方或后方,在横向排列有能够利用电控制对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进行切换的子开口。在所述视差屏障闸门面板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所述子像素对相对应的基准间距的区域内,使相邻的多个所述子开口为光透过状态并且使其他的所述子开口为遮光状态,由此,形成1个总开口。所述视差屏障闸门面板具备:2个透明基板、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在所述2个透明基板的一个透明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侧的面形成并且在纵向延伸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所述液晶屏障闸门面板的显示区在横向被分为多个共同驱动区域,在一个所述共同驱动区域内,与所述子像素对相对应的多个所述第1透明电极的每一个和与其他的所述子像素对相对应的多个所述第1透明电极的每一个以使所述子开口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被电连接。位于相邻的所述共同驱动区域彼此的边界部分的所述子开口的间距与其他的子开口的间距不同。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显示装置,能够抑制在共同驱动区域的边界部分的亮度变化。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总开口的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2是表示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13是表示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14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图。
图16是表示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17是表示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18是表示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19是表示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20是表示针对显示装置的结构的计算结果的图。
图21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平面图。
图2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2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2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25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26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2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28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29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显示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3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显示装置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的结构的剖视图。
图31是表示在关联显示面板中所显示的图像的图。
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子像素配置的俯视图。
图33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的作用的图。
图3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其他显示面板的子像素配置的俯视图。
图3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其他显示面板的子像素配置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 显示面板、21 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2 第1透明基板、23 第1透明电极、24 液晶层、25 第2透明电极、26 第2透明基板、31 检测部、32 控制部、41 子像素对、210 子开口、251 共同驱动区、300 总开口、411 子像素、P 基准视差屏障间距、△SW 子开口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显示装置的结构的剖视图。该显示装置能够同时显示两个图像即右侧的图像(针对右眼的视差图像或者第1观察方向用的图像)以及左侧的图像(与针对右眼的视差图像稍微不同的针对左眼的视差图像或者第2观察方向用的图像)。根据该显示装置,即使不使用特殊的眼镜也能够以裸眼识别立体图像,或者能够显示因观察方向不同而不同的图像。以下,主要对显示装置显示右眼以及左眼的视差图像的情况进行说明。
该显示装置具备:后述的裸眼立体显示器;对观察者的头等的位置(移动)进行检测的检测部31;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影像信号等对它们统一进行控制的控制部32。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1中示出的上下方向称为前后方向,将图1中示出的左右方向称为横向,将图1中的进深方向称为纵向。
在图1中示出了裸眼立体显示器的剖面结构。如该图1所示,裸眼立体显示器具备显示面板11和在该显示面板11的前方(在图1中为上侧)配置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光学引导构件)。
显示面板11是矩阵型显示面板,能够应用例如有机EL面板、等离子显示器、液晶显示器。此外,在显示面板11应用液晶显示器的情况下,虽然没有图示,但是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也可以配置在显示面板11的后方。在图1中,将应用了液晶显示器的显示面板11作为例子示出,具备:液晶14;夹着液晶14驱动的子像素透明电极l2和对置透明电极15;分别设置于子像素透明电极12和对置透明电极15的透明基板上的中间偏光板17以及背面偏光板16;配置于背面偏光板16的后方(在图1中为下侧)的背光源3。
在显示面板11上,显示上述的右侧的图像的子像素411a(411)以及显示上述的左侧的图像的子像素411b(411)在分别由遮光壁18夹持的状态下在横向交替配置。
子像素411a以及子像素411b的横向宽度彼此相同或大致相同。此处,相邻的子像素411a以及子像素411b构成显示左右不同的两个图像(左右的视差图像或者第1以及第2观察方向用的图像)的子像素对41,这样构成的子像素对41在显示面板11上在横向以规定的均匀的间距排列。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子像素对41不仅在横向排列,也在纵向排列。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规定了与子像素对41的横向宽度对应的横向的基准间距即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如下方式设定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使从位于构成子像素对41的子像素411a、411b的中间的遮光壁18的中央出来并通过了对应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内的中央点的假想的光线LO会聚在从裸眼立体显示器向正面前方离开了设计观察距离D的设计识别点DO。
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具备:2个透明基板(第1透明基板22以及第2透明基板26)、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24、第1以及第2透明电极23、25、在第1透明基板22的与液晶层24相反一侧的面设置的显示面偏光板27、在第2透明基板26的显示面板11侧的面设置的偏光板。此处,将显示面板11的中间偏光板17兼用作该偏光板。
关于液晶的模式,能够利用扭曲相列(TN)、超扭曲相列(STN)、平面转换(In Plane Switching)、光学补偿弯曲排列(OCB)等。此外,关于利用其中的几个的例子,在后面的实施方式中进行说明。
在第1透明基板22的液晶层24侧的表面形成有在纵向(图1的进深方向)延伸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在第2透明基板26的液晶层24侧的表面形成有在横向(图1的左右方向)延伸的多个第2透明电极25。这些多个第1透明电极23以及多个第2透明电极25对液晶层24施加电场,从而驱动液晶层24的液晶。
各第1透明电极23相当于在该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区域内将1个透明电极分割为偶数个(此处为8个)而成的各电极。也就是说,在本实施方式中,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在各子像素对41的横向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区域内排列偶数个(此处为8个)。此外,只要没有特别提及,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彼此相互电绝缘。
另一方面,多个第2透明电极25以子像素对41的纵向间距在纵向(图1的进深方向)排列。
此外,对上述的多个第1以及第2透明电极23、25选择性地施加电压。因此,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中,能够以第1以及第2透明电极23、25的宽度为单位对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进行切换。因此,在以下的说明中,将能够利用电控制以第1透明电极23的横向宽度为单位对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进行切换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中的光学开口称为子开口210。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那样,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在横向排列,所以,多个子开口210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在横向排列。此外,如上所述那样,偶数个(此处为8个)第1透明电极23排列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区域内,所以,与其数目相同的偶数个(此处为8个)子开口210包含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区域内。
图2~10是表示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图。此处,与上述同样地,8个第1透明电极23与各子像素对41对应,如图2所示,标注了(1)~(8)的8个子开口210包含在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区域内。如图3~图10所示,在该偶数个(8个)子开口210的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区域内,使偶数个的一半数量(4个)的相互相邻的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并且使剩余的一半数量(4个)的子开口210(其他的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由此,利用上述的任意的数量的处于光透过状态的子开口210,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形成1个总开口300。此外,总开口300(子开口210)将从显示左侧的图像的子像素411b放出的光和从显示右侧的图像的子像素411a放出的光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引导。
在图3所示的图案1中,在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区域内,使标注了(1)~(4)的连续的4个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并且使标注了(5)~(8)的子开口210(其他的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由此,利用光透过状态的4个子开口210形成1个总开口300。
此处,在该图案1中,当使标注了(1)的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并使标注了(5)的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时,成为与图案2相同的状态。
这样,在图案从图案1转换到图案2的情况下,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总开口300以子开口210的间距(以下有时也称为“子开口间距△SW”)向右侧移动。也就是说,当使总开口300的一端的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并且使与总开口300的另一端相邻的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时,能够使总开口300以子开口间距△SW在从该一端向朝向该另一端的方向移动。
此外,如后面所述那样,由于第1透明电极23彼此稍微分离,所以,在其间存在不能够对液晶层24施加电场的边界部,严格地说,子开口间距△SW=子开口的横向宽度+边界部的横向宽度。
接着,简单地对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如上所述,图1中示出的检测部31检测观察者的位置(移动)。控制部32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对显示面板11以及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统一地进行控制。具体地说,控制部32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来变更多个子开口210中呈光透过状态的子开口,由此,对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横向的总开口300的位置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在观察者的位置左右移动了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观察者的位置使总开口300在横向移动。其结果是,即使观察者移动,也能够看到立体图像。
此处,在配光角度分布(配光亮度分布)的偏差大的情况下或总开口300的移动不合适的情况下,正在移动的观察者感觉到该立体图像的亮度的偏差(闪烁)。为了抑制这样的亮度的偏差,需要满足以下的条件(C1)~条件(C3)。具体地说需要如下条件,即,作为条件(C1),在不存在子开口210的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的切换的观察区域,针对观察者的左右眼的视差图像的亮度平坦(恒定);作为条件(C2),在观察到针对一只眼的视差图像的区域,存在无法观察到针对另一只眼的视差图像的范围;作为条件(C3),即使进行与总开口300的移动相伴的子开口210的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的切换,在观察者的移动路径上亮度也平坦(恒定)。因此,对满足以上3个条件的结构进行以下说明。
<条件(C1)>
首先,对满足条件(C1)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处,使用图11,考虑从右图像显示用的子像素411a出来并且通过(透过)了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的光的配光角度分布。此外,SW表示总开口300的开口横向宽度(以下记为“总开口宽度”),GW表示子像素411的发光区域横向宽度(以下记为“子像素宽度”),BW表示遮光壁18的横向宽度(以下记为“遮光壁宽度”)。
此外,在该图11中,为了方便说明,将设计观察距离D以与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和子像素411的距离L(像素-屏障间距离L)相比大致相同的大小示出,但是,实际上,设计观察距离D比像素-屏障间距离L大100~1000倍左右。此外,为了简化说明,假定来自子像素411的放射光无论位置以及放射角度如何都均匀并且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表面没有折射。若这样假定,则对于子像素411的亮度,图中的光线的看起来的角度的大小没有意义,该光线的子像素411和总开口300的相对位置关系有意义。
将以上作为前提,对从右图像显示用的子像素411a放射出的光的在从裸眼立体显示器离开设计观察距离D的假想屏幕100上的亮度分布(照度分布)进行说明。
从图11中示出的子像素411a的右端的一点放射出的光线L1、L2通过总开口300,照射假想屏幕100上的位置P1与位置P2之间的用斜线阴影示出的区域。同样地,从子像素411a的左端的一点放射出的光线L3、L4通过总开口300,照射假想屏幕100上的位置P3和位置P4之间的区域。此外,为了方便说明,此处所照射的区域向图11的上侧稍微偏移并用斜线阴影示出。同样地,从子像素411a的右端以及左端以外的任意一点放射出的光线也通过总开口300照射相同程度的区域。此外,此处所照射的区域在以斜线阴影示出的两个区域之间连续地表示。
假想屏幕100上的子像素411a的亮度分布是通过将用以上那样的斜线阴影示出的区域的重叠按横向的每个位置累加而得到的。因此,来自子像素411a的光在假想屏幕100上形成图11中示出的亮度分布LP。此外,在该图11中,亮度分布LP的线越位于图的上侧,就意味着在该位置的亮度越高。此外,在以下的几个图中也同样地示出亮度分布。
此外,在亮度分布LP中,虽然位置P2和位置P3之间平坦,但是,在位置P1和位置P2之间以及位置P3和位置P4之间产生梯度。
此处,为了满足上述的条件(C1)即为了无论配光角度分布如何都尽可能使亮度平坦(恒定),需要延长位置P2和位置P3的距离而使得亮度分布LP的平坦部分扩大。也就是说,需要使光线L2的放射角度θ1和光线L3的放射角度θ2不平行,尽可能扩大它们之间的差。即,需要使像素中的发光区域的横向宽度(子像素411的横向宽度)即子像素宽度GW与总开口宽度SW之差尽可能大。这样,亮度恒定的角度范围扩大。
图12是表示从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411出来并通过了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的光的配光角度分布的计算结果的图。此处,将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宽度GW设定为0.050mm、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设定为0.100mm、像素-屏障间距离L设定为1.000mm、总开口宽度SW设定为0.050mm。此外,将显示面板11以及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折射率设定为1.5。在以上的条件下,使遮光壁宽度BW变化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20%、15%、10%时的配光角度分布如图12所示。
图13是一边使条件进一步进行各种变化一边调查亮度平坦区域角宽度等各种特性得到的结果的图。如该图13所示,在条件1、2、3下,在使宽度之差|GW-SW|分别为0.020mm、0.015mm、0.010mm的情况下,亮度平坦区域角宽度分别为2度、1.5度、1度。也就是说,得到了宽度之差越大亮度分布的平坦部就越大这样的与上述的说明一致的结果。因此,为了满足条件(C1)即扩大亮度平坦区域角宽度,需要使子像素宽度GW与总开口宽度SW之差变大。
<条件(C2)>
接着,对满足上述的条件(C2)的结构即满足在观察到针对一只眼的视差图像的区域存在无法观察到针对另一只眼的视差图像的范围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使用图14,考虑从左图像显示用的子像素411b出来而没有被总遮光部400遮光的剩余的光的配光角度分布。此外,总遮光部400是由遮光状态的子开口210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形成的遮光部,SBW表示该总遮光部400的横向宽度(以下记为“总遮光部宽度”)。
此外,为了方便说明,在该图14中,也与图11同样地将设计观察距离D以与像素-屏障间距离L相比为相同程度示出,但是,实际上,设计观察距离D比像素-屏障间距离L大100~1000倍左右。此外,为了简化说明,假定来自子像素411a的放射光无论位置以及放射角度如何都均匀并且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表面没有折射。若这样假定,则与图11同样地,对于子像素411a的亮度,表示图中的光的路径的线的看起来的角度的大小没有意义,该线的子像素411a、总开口300以及总遮光部400的相对的位置关系有意义。
将以上作为前提,对从左图像显示用的子像素411b放射的剩余的光的在假想屏幕100上的亮度分布进行说明。
从图14示出的子像素411b的右端的一点放射出的以虚线示出的光线LB1、LB2被总遮光部400遮光,所以,光不到达假想屏幕100上的位置P15和位置P16之间。同样地,从子像素411b的左端的一点放射出的以虚线示出的光线LB3、LB4被总遮光部400遮光,所以,光不到达假想屏幕100上的位置P17和位置P18之间。因此,由来自子像素411b的剩余的光在假想屏幕100上形成图14中示出的亮度分布LBP。
此处,作为用于满足上述的条件(C2)的必要条件,考虑用于使无法观察到视差图像的完全遮光角度范围存在的条件。为了满足该条件,需要使位置P17存在于位置P16的左侧。并且,为了对于任意的设计观察距离D都满足该条件,需要光线LB2的放射角度θ3为光线LB3的放射角度θ4以上。也就是说,需要总遮光部宽度SBW为子像素宽度GW以上。此外,完全遮光角度范围随着宽度之差|SBW-GW|变大而扩大。
接着,作为用于满足上述的条件(C2)的必要条件,考虑用于使来自右图像显示用的子像素411a的光存在于完全遮光角度范围内的条件。为了满足该条件,需要总遮光部宽度SBW为总开口宽度SW以上。此处,在总遮光部宽度SBW与总开口宽度SW相等(SBW=SW)的情况下,为了消除位置偏移,需要使子像素411a的中央偏移等于总开口300的中央与总遮光部400的中央的偏移、即是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一半。这意味着需要使子像素411a以及子像素411b的左右的遮光壁宽度BW彼此相等。
例如,在总遮光部宽度SBW和总开口宽度SW分别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一半、彼此相等并且显示面板11的遮光壁宽度BW均匀的情况下,子像素411a、411b中的一个的完全遮光角度范围与另一个的亮度平坦区域重叠。
在之前已说明的图13中示出了一边对条件进行各种变化一边调查亮度平坦区域以及完全遮光域的角宽度得到的结果。此处,在条件1~6的任意一个中都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为0.100mm。
在条件1~3中,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宽度SW比子像素宽度GW大。此处,使总开口宽度SW恒定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一半即0.050mm,在条件1、2、3中,分别使子像素宽度GW为0.030mm、0.035mm、0.040mm。在该情况下,随着变为条件1、2、3,宽度之差|SW-GW|依次变小,所以,如上所述那样,亮度平坦区域角宽度也依次变窄。
此外,在该图13中也示出了相对峰值亮度。一般地,与相对峰值亮度对应的平均亮度是将子像素宽度GW相对于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比例(GW/P)或总开口宽度SW相对于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比例(SW/P)中小的一方乘以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411的亮度得到的值。因此,在图13中也示出了这些比例。此外,在条件1~3中,GW/P比SW/P小,所以,并不是SW/P与相对峰值亮度对应,而是GW/P与相对峰值亮度对应。
此外,在条件1~3中,总遮光部宽度SBW(=P-SW)为0.050mm。并且,如在条件(C2)中已说明的那样,完全遮光角度范围(完全遮光角宽度)与宽度之差|SBW-GW|对应。
接着,对条件4~6进行说明。在条件4~6中,与条件1~3相反地,使子像素宽度GW比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宽度SW大。此处,使宽度之差|SW-GW|一律为0.02mm,在条件4、5、6中,使子像素宽度GW分别为0.040mm、0.045mm、0.050mm,使总开口宽度SW分别为0.020mm、0.025mm、0.030mm。在该情况下,在条件4~6中,宽度之差|SW-GW|恒定,所以,亮度平坦区域角宽度也恒定。
此外,就条件4~6的相对峰值亮度而言,由于SW/P比GW/P小,所以,并不是比例GW/P与相对峰值亮度对应,而是比例SW/P与相对峰值亮度对应。此外,在条件4、5、6中,总遮光部宽度SBW(=P-SW)分别为0.080mm、0.075mm、0.070mm。并且,如在条件(C2)中已说明的那样,完全遮光角度范围(完全遮光角宽度)与宽度之差|SBW-GW|对应。此处,条件4、5、6的各自的完全遮光角宽度即4度、3度、2度为条件1~3的完全遮光角宽度的最大值2度以上。
此外,对条件1和条件6进行比较可知,虽然一个条件是在另一个条件中将子像素宽度GW的值与总开口宽度SW的值进行了更换而成的,但是,两者的亮度平坦区域角宽度、相对峰值亮度、完全遮光角宽度彼此相同。此外,虽然在此处没有示出,但是,例如,在条件2中,即使在将子像素宽度GW的值与总开口宽度SW的值进行了更换得到的条件中,也得到与条件2相同的亮度平坦区域角宽度、相对峰值亮度、完全遮光角宽度。
在将以上汇总时,从提高亮度的观点出发,优选将GW/P以及SW/P中较大的一方设定为40~50%。并且,当另一方(较小的一方)变得过大时,|GW-SW|变小,亮度平坦区域角度狭窄,相反地,当变得过小时,相对峰值亮度降低,所以,优选考虑这些来适当地进行设定。
此外,由于在实际的液晶显示器中存在遮光壁18,所以,子像素宽度GW比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一半小。因此,在液晶显示器中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宽度SW比子像素宽度GW大,这能够使总开口宽度SW和子像素宽度GW变大。
<条件(C3)>
接着,对满足上述的条件(C3)的结构即满足即使进行与总开口300的移动相伴的子开口210的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的切换在观察者的移动路径上亮度也平坦(恒定)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处,使用图15,考虑与总开口300的移动相伴的从右图像显示用的子像素411a出来的光的配光角度分布的变化。
此外,在该图15中也应用与图11以及图14相同的前提。此外,此处,立足于条件(C1)的结果,使总开口宽度SW比子像素宽度GW大,使得在假想屏幕100上亮度恒定的区域变宽、即配光角度分布中的平坦部变宽。
将以上作为前提,对从右图像显示用的子像素411a放射出的光的在假想屏幕100上的亮度分布进行说明。
在图15中,由3个子开口210a、210b、210c形成总开口300。从子像素411a放射出的光线通过子开口210a在假想屏幕100上形成亮度分布LP1。同样地,从子像素411a放射出的光线通过子开口210b、210c在假想屏幕100上形成亮度分布LP2、LP3。并且,将这些亮度分布LP1、LP2、LP3合计而得到的总亮度分布TLP1成为在假想屏幕100上所形成的实际的亮度分布。
决定与该总亮度分布TLP1的平坦部的左端对应的假想屏幕100上的位置P22的是从子像素411a的左端的一点放射并通过1个子开口210a的左端的光线L5。此外,决定与该平坦部的右端对应的假想屏幕100上的位置P23的是从子像素411a的右端的一点放射并通过子开口210c的右端的光线L6。
接着,考虑使子开口210a为遮光状态并使子开口210d为光透过状态而利用3个子开口210b、210c、210d形成总开口300的状态。也就是说,考虑从上述的状态使总开口300以子开口间距△SW向右侧移动了的状态。此时,不形成亮度分布LP1,来自子像素411a的光线通过子开口210形成亮度分布LP4。并且,将这些亮度分布LP2、LP3、LP4合计而得到的总亮度分布TLP2成为通过了总开口300的光在假想屏幕100上形成的亮度分布。
决定与该总亮度分布TLP2的平坦部的左端对应的在假想屏幕100上的位置P32的是从子像素411a的左端的一点放射并通过子开口210b的左端的光线L7。此处,在假设位置P32存在于位置P23的右侧的情况下,在总亮度分布TLP1的平坦部和总亮度分布TLP2的平坦部之间产生低谷(valley),不能够满足条件(C3)。
因此,为了满足条件(C3),需要使位置P32存在于位置P23的左侧。此处,在假设光线L5和光线L7之间的角θ5比光线L5和光线L6之间的角θ6大的情况下(图15中示出的情况),当设计观察距离D变大时,光线L7与光线L6交叉,位置P32存在于位置P23的右侧。特别是,在图15中,为了方便说明而使设计观察距离D较短,所以,认为通常会发生该现象。
因此,为了对任意的设计观察距离D满足条件(C3),并不是图15所示那样的状态,而需要光线L5和光线7之间的角θ5为光线L5和光线L6之间的角θ6以下。并且,在使角θ5与子开口间距△SW近似的情况下,能够使角θ6与总开口宽度SW和子像素宽度GW之差近似,所以,需要子开口间距△SW为总开口宽度SW与子像素宽度GW之差以下。
此处,在观察者向图15中示出的箭头的方向(右方向)移动了的情况下,检测部31检测观察者的位置(移动)。并且,控制部32基于该检测结果进行控制,使得在观察者的左眼位于位置P32和P23之间时,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子开口210a为遮光状态并使子开口210d为光透过状态。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如以上那样构成,所以,即使观察者移动,也能够在不感到亮度的变化的情况下持续识别立体图像。
接着,使用图16~图19详细地对以上说明的内容进行说明。此外,图16~图19示出关于与子开口210的切换动作相伴的配光角度分布的变化的计算结果。此处,进行图16~图18的计算时的条件与图13的条件1大致相同。此处,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为0.100mm、使总开口宽度SW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一半即0.050mm、使子像素宽度GW为0.030mm、使宽度之差|GW-SW|为0.020mm。
在图16、图17、图18中,示出了在该条件1中使子开口间距△SW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N(N:偶数)的条件的计算结果,具体地说,分别为1/4(N=4)、1/6(N=6)、1/8(N=8)。此外,由于总开口宽度SW是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一半即0.050mm,所以,总开口300由N/2个子开口210构成。
此处,在图16的N=4的条件(以下称为“条件1-1”)中,子开口间距△SW为0.025mm(=P/N),比宽度之差|GW-SW|=0.020mm大,所以,不是满足条件(C3)的结构。另一方面,在图17的N=6的条件(以下称为“条件1-2”)中,子开口间距△SW约为0.017mm(=P/N),比宽度之差|GW-SW|=0.020mm小,所以,成为满足条件(C3)的结构。此外,在图18的N=8的条件(以下称为“条件1-3”)中,子开口间距△SW约为0.0125mm(=P/N),比宽度之差|GW-SW|=0.020mm小,所以,成为满足条件(C3)的结构。
此外,在图16~图18中用实线示出通过了各个子开口210的光的亮度分布,用虚线示出了将它们重叠而得到的具有平坦部的总亮度分布。此外,在该图16~18中用双点划线示出在使总开口300以子开口间距△SW向右侧移动了的情况下的通过了总开口300的光的总亮度分布等。
此外,在各图中用点划线示出假定的观察者的眼睛的位置的切换点。当检测部31检测到观察者的眼睛向右方向移动并超过切换点时,利用控制部32的控制,总亮度分布不改变形状地向右侧移动。将以上作为前提,以下,对条件1-1~条件1-3的计算结果进行说明。
由于条件1-1不是满足条件(C3)的结构,所以,如图16所示,在切换前后的总亮度分布的平坦部彼此之间产生梯度。因此,即使在从观察者的眼睛超过切换点的时刻起到子开口210的切换完成为止没有时间差的情况下,也会使观察者感到亮度的变化。此外,在该时间差长的情况下,会使观察者感到更大的亮度的变化△L1。
相对于此,条件1-2是满足条件(C3)的结构,所以,如图17所示,切换点附近的总亮度分布的平坦部彼此重叠,不存在梯度。因此,在从观察者的眼睛超过切换点的时刻起到子开口210的切换完成为止没有时间差的情况下,不会使观察者感到亮度的变化。此外,即使该时间差稍长,也仅会使观察者感到比较小的亮度的变化△L2。
同样地,条件1-3是满足条件(C3)的结构,所以,与条件1-2同样地,在使总开口300移动的子开口210的切换没有时间差的情况下,不会使观察者感到亮度的变化。此外,即使该时间差稍长,也仅会使观察者感到比较小的亮度的变化△L3。此外,该条件1-3的亮度的变化△L3比条件1-2的亮度的变化△L2小。因此,优选子开口间距△SW尽可能小,使得能够尽可能抑制亮度的变化。
图19是表示以上的计算结果的汇总的图。在该图中,用“×”表示切换前后的总亮度分布的平坦部彼此分离,用“○”表示该平坦部彼此在狭窄的范围重叠,用双圈表示该平坦部彼此在大的范围重叠。
此外,在图19中,也示出了在图13的条件3中使子开口间距△SW分别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6(N=6)、1/8(N=8)、1/10(N=10)得到的计算结果。在条件3-1(N=6)中,子开口间距△SW约为0.017mm(=P/N),比宽度之差|GW-SW|=0.010mm大,所以,不存在平坦部彼此的重叠。此外,在条件3-2(N=8)中,子开口间距△SW为0.0125mm(=P/N),比宽度之差|GW-SW|=0.010mm大,所以,不存在平坦部彼此的重叠。另一方面,在图17的条件3-3(N=10)中,子开口间距△SW为0.010mm(=P /N),与宽度之差|GW-SW|=0.010mm相同,所以,平坦部彼此重叠。
根据以上可知,为了满足条件(C3),需要减小子开口间距△SW。但是,在目前的生产技术中,当使第1透明电极23的截断宽度为1μm左右以下时,制造工艺的设备成本的上升、绝缘不良的发生频度提高,所以,优选子开口间距△SW为4μm以上。
进而,此处,当假设显示装置的现实的使用状况时,作为根据观察者的观察位置来控制立体观察区域的必要性高的裸眼立体显示器,考虑一个观察者观察固定的显示器且对角10~20英寸左右的中型显示器上的子像素宽度GW为0.040~0.100mm的情况。在该情况下,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为0.080mm~0.200mm。
这样,在如以上那样使子开口间距△SW为4μm、使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为0.080~0.200mm的情况下,子开口间距△SW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2%~5%。因此,作为用于得到所希望的子开口间距△SW的现实的分割数N,根据0.080~0.200mm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各自的值,最大为20~50左右。
但是,随着分割数N增加,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第1透明电极23彼此之间的边界部的宽度的合计增加。该边界部是不能够对液晶层24施加电场的部分,当使边界部能够透过光时发生漏光,3D串扰恶化,相反地,当利用光吸收体使边界部能够遮光时光透过系数下降。
在图20中示出了由分割数N引起的总相对峰值亮度(对像素发光部亮度)的关系。此处,将边界部设为由光吸收体构成,该边界部(以下称为“边界遮光部”)越增加,透过率越下降。
此外,此处使截断宽度为1μm,边界遮光部是其2倍左右(此处为2μm)。此外,使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为0.100mm、总开口宽度SW恒定为0.050mm(50%),子像素宽度GW与总开口宽度SW之差正好与子开口间距△SW相等,即SW-GW=△SW。
如条件7-1~条件7-7所示,随着分割数N变大,子开口间距△SW变小,但是,此处GW=SW-△SW且使总开口宽度SW恒定,所以,子像素宽度GW变大,与此相应地,相对峰值亮度(从图的上方起第4 段)也变大。其结果是,在条件7-1~条件7-4中,随着分割数N变大,总相对峰值亮度变大。但是,随着分割数N变大,边界遮光部的面积比率变大,当分割数N大到某种程度时,由边界遮光部的面积比率的增加而引起的总相对峰值亮度的下降比由相对峰值亮度的上升而引起的总相对峰值亮度的上升显著。其结果是,如条件7-4~条件7-7所示,随着分割数N 变大,总相对峰值亮度变小。
此处的结果是,在分割数N=10的情况下,总相对峰值亮度取最大值,在分割数N=6~18的情况下,总相对峰值亮度超过30%。此外,在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比0.100mm小且边界遮光部的宽度比2μm大的情况下,总相对峰值亮度成为最大的分割数N变小,相反地,在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比0.100mm大且边界遮光部的宽度比2μm小的情况下,总相对峰值亮度成为最大的分割数N变大。
<汇总>
在以上那样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量中,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子开口210的间距为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411的横向宽度与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的横向宽度之差以下。因此,能够抑制切换前后的亮度分布的平坦部间的低谷的产生,所以,不会使移动中的观察者感到的亮度的变化,能够抑制闪烁。
此外,如上所述那样,优选将子像素宽度GW相对于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比例(GW/P)和总开口宽度SW相对于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比例(SW/P)中任意较大的一方设定为40~50%。此外,由于子开口间距△SW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 的1/6~1/18是适当的,所以,子开口间距△SW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0%~25%左右是适当的。也就是说,将比例(GW/P)以及比例(SW/P)中的任意较小的一方设定为从较大的另一方减去10%~25%得到的值是适当的。但是,优选将该较小的一方设定为从该较大的另一方减去10%~20%得到的值,使得能够尽可能避免透过率减半。
如以上那样设定,由此,能够提高光利用效率,能够将根据观察者的位置对位于总开口的端部的子开口210的遮光和光透过进行切换而使总开口300偏移时的亮度变化消除,不会使观察者感到闪烁。
此外,如上所述,图1中示出的检测部31检测观察者的位置(移动)。
控制部32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变更在子开口210中呈光透过状态的子开口,由此,控制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横向的总开口300的位置。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在观察者的位置在左右方向移动的情况下,能够根据该观察者的位置使总开口300在横向移动。其结果是,即使观察者移动也能够看到立体图像。但是,存在观察者从显示装置的正面移动到倾斜较大的位置的情况等的检测部31不能够检测观察者的位置的情况。在这样的情况下,若以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所有的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同时在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411a以及子像素411b显示相同的图像数据的方式构成,则也能够显示二维图像。因此,根据这样的结构,在检测部31的动作不良时也能够可靠地显示图像。
此时,也可以用整个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411a以及子像素411b的整体显示一个二维图像数据。在该情况下,在检测部31的动作不良时也能够可靠地显示通常的二维图像。
<实施方式2>
在实施方式1中,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纵向延伸的第1透明电极23的数量为在显示面板11的纵向延伸的布线数的N/2倍,比较多。在这样的结构中,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的分段方式的驱动是困难的,此外,与用于从外部施加电压的柔性基板电路的接合点数增加,接合部间距变窄,因此,安装作业变得稍微困难。或者,驱动用的IC的所需数量增加,构件成本稍微增加。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裸眼立体显示器(显示装置)中,能够解决这些问题。此外,以下,在本实施方式的裸眼立体显示器(显示装置)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使方向旋转90度时的本实施方式的裸眼立体显示器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结构的平面接线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设有将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显示区在左右方向分割而成的多个共同驱动区(共同驱动区域)251。并且,在横向(图21的左右方向)相互相邻的第1子像素对41a以及第2子像素对41b属于1个共同驱动区251。此外,在图21中,为了方便说明,仅示出了1组第1以及第2子像素对41a、41b,但是,在其他的区域也同样,所以,省略其图示。此外,在图21中,为了方便说明,省略了该第1以及第2子像素对41a、41b的总开口300的图示。
第1透明电极23在纵向(图21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在与各子像素对41对应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内以偶数N(N=8)分割。也就是说,多个第1透明电极23与各子像素对41对应地在横向排列有偶数个(此处为8个)。此处,形成总开口300的布线数为N/2(此处为4个)。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1个共同驱动区251内,与第1子像素对41a对应的偶数个(8个)第1透明电极23中的每一个和与第2子像素对41b对应的偶数个(8个)第1透明电极23中的每一个以使子开口210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被电连接。
例如,第1子像素对41a中的标注了序号(1)的第1透明电极23与第2子像素对41b中的标注了相同序号(1)的第1透明电极23(子开口210的位置对应的第1透明电极23)经由共同布线201以及接触孔202电连接。同样地,第1子像素对41a中的标注了(2)~(8)的第1透明电极23与第2子像素对41b中的标注了相同序号(2)~(8)的第1透明电极23(子开口210的位置对应的第1透明电极23)分别经由共同布线201以及接触孔202电连接。并且,与标注了(1)~(8)的第1透明电极23连接的8个共同布线201分别与8个端子La1~La8连接。此外,在与和端子La1~La8连接的第1 透明电极23对应的共同驱动区251的相邻的共同驱动区251,也同样地设有第1透明电极23,它们与端子La9~La16连接。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通过选择性地对端子La1~La8施加电压,由此,能够对共同驱动区251内的标注了相同序号的第1透明电极23一律施加相同的电压,并且,能够对标注了不同的序号的第1透明电极23施加不同的电压。
接着,对多个第2透明电极25进行说明。如图21所示,多个第2透明电极25在横向延伸。此外,各第2透明电极25与在横向排列的各1列子像素对41的列对应地设置。此外,多个第2透明电极25以与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对41的纵向的间距相等的间距配设。更加严格地说,优选减小子像素对41和视差屏障之间的距离与视差屏障和设计观察位置的距离之比的量。例如,当使子像素对41与视差屏障之间的距离为1.5mm、使子像素对41与视差屏障之间的介质的折射率为1.5、使视差屏障与设计观察位置的距离为1000mm时,优选第2透明电极25以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对41的纵向的间距乘以0.999得到的值进行间距配置。这是因为,在从设计观察距离观察的情况下,能够从画面的中央到上下端部准确地覆盖视差屏障的总开口300对应的子像素对41。
在多个第2透明电极25的纵向的排列中,位于第奇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与和端子Lb1连接的共同布线211相连接,位于第偶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与和端子Lb2连接的共同布线211相连接。
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选择性地对端子Lb1、Lb2施加电压,由此,能够以偶数行为单位或以奇数行为单位对共同驱动区251内的第2透明电极25一律施加相同的电压,并且,能够对偶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和奇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施加不同的电压。
此外,端子La1~La8以及端子Lb1、Lb2以如下方式构成: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显示区域外的周边部与柔性基板电路或驱动用IC接合,经由它们接受来自外部的电压。根据这样的显示装置,能够不对第1透明电极23以及第2透明电极25一个一个地设置用于控制子开口210的端子。例如,针对图21所示的1个共同驱动区251,在要驱动各子开口210的情况下,若在以往,对第1透明电极23需要设置32个、对第2透明电极25需要设置2个即合计需要设置34个端子。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对第1透明电极23设置8个(端子La1~La8)、对第2透明电极25设置2个(端子Lb1、Lb2)即合计设置10 个端子即可。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与第1子像素对41a对应的第1透明电极23和与第2子像素对41b对应的第1透明电极23电连接,所以,能够抑制第1透明电极23的端子的数量。因此,能够抑制设有第1透明电极23的基板的尺寸,能够使安装作业容易化。此外,能够减少驱动用的IC的数量,所以能够抑制构件成本。
接着,对由以上的结构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2是表示对本实施方式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端子La1~La8以及端子Lb1、Lb2施加的电压的图案的图。此外,图22中示出的“○”意味着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意味着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常黑型的扭曲相列(TN)模式作为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液晶层24的液晶模式。此处,形成总开口300的布线数为N/2(此处为4个)。
对端子La1~La8以及端子Lb1、Lb2的每一个施加的电压是+电压和0电压的二值(two value)。此处,在对端子Lam1(m1=1~8)和端子Lbm2(m2=1、2)施加的电压的组合是0/+或+/0的情况下,适当地设置图1中示出的显示面偏光板27、中间偏光板17以及液晶层24,使得与该端子Lam1以及该端子Lbm2对应的子开口210在TN模式下成为光透过状态。此外,在对端子Lam1和端子Lbm2施加的电压的组合是0/0或+/+的情况下,适当地设置图1中示出的显示面偏光板27、中间偏光板17以及液晶层24,使得与该端子Lam1以及该端子Lbm2对应的子开口210在TN模式下成为遮光状态。此外,第2透明电极25能够在偶数行和奇数行被施加相互不同的电压。
接着,关于具体的动作,以图22中示出的电压图案No1为例进行说明。在该电压图案No1中,对第1透明电极23的端子La1~La4施加+电压,对端子La5~La8施加0电压,对第2 透明电极25的奇数行的端子Lb1施加0电压,对偶数行的端子Lb2施加+电压。
在该情况下,与标注了(1)~(4)的第1透明电极23和奇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的组合相对应的4个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与标注了(5)~(8)的第1透明电极23和奇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的组合相对应的4个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也就是说,成为形成了与图3中示出的图案1同等的总开口300的状态。
此外,此时,与标注了(1)~(4)的第1透明电极23和偶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的组合相对应的4个子开口210为遮光状态,与标注了(5)~(8)的第1透明电极23和偶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的组合相对应的4个子开口210为光透过状态。也就是说,成为形成了与图7中示出的图案5同等的总开口300的状态。
如上所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各第2透明电极25与在横向排列的各1列的子像素对41的列对应地设置,所以,能够进行图22所示那样的子开口210的控制。因此,能够应用扭曲相列(TN)模式。
此外,以上,奇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奇数行的子像素对41)的总开口300的位置(图案1)与偶数行的第2透明电极25(偶数行的子像素对41)的总开口300的位置(图案5)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偏移了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一半(1个子像素411的量)。
图2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裸眼立体显示器的总开口300的配置的状态的俯视图。在图23中,将在纵向上相邻的子像素对41彼此在横向上错开1个子像素411的量来配置。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显示面板11的奇数行的第3~第5子像素对41c~41e与偶数行的第6~第8子像素对41f~41h在横向上错开1 个子像素411的量来配置。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奇数行和偶数行之间,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子像素对41的位置错开1个子像素411的量,此外,如上所述那样,将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在与各子像素对41对应的横向的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内分割偶数个即N(N=8)个,将形成总开口300的布线数设为N/2(此处为4个),多个第2透明电极25以与在横向排列的各1列的子像素对41的纵向间距相等的间距设置,在奇数行和偶数行之间施加不同的电压,由此,如使用图22所说明的那样,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的位置错开l个子像素411。因此,子像素对41与总开口300的位置关系在奇数行和偶数行都为相同的位置关系。也就是说,根据以上的结构,虽然从一个视点观察到的横向的分辨率减半,但是,能够实现在奇数行以及偶数行错开了1个子像素411的像素配置(黑白格旗图案状配置)。在视差屏障方式的裸眼立体显示装置中,分辨率降低至通常的二维图像显示时的一半,但是,通过黑白格旗图案状配置能够改善分辨率感官。
图24是表示假想地光从构成子像素对41的子像素411a、411b之间的遮光壁18的中央放射出的情况下与该假想的光线一致的边界线的剖面示意图。接着,使用该图24对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中进行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控制进行说明。此外,此处,将裸眼立体显示器划分为5个共同驱动区251(左2共同驱动区~右2同通驱动区)进行说明。
在该图24中,边界线(假想的光线)中的几条由箭头示出。
用实线示出的边界线LOA表示用上述的电压图案No3对各共同驱动区251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23以及多个第2透明电极25(以下称为“各共同驱动区251的电极组”)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的边界线。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各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LOA会聚在用白圈表示的聚光点3上。
同样地,用虚线示出的边界线LOB表示用上述的电压图案No5对各共同驱动区251的电极组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的边界线。如图2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各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LOB会聚在用白圈表示的聚光点5上。同样地,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以如下方式构成:在用上述的电压图案No1、2、4对各共同驱动区251的电极组施加了电压的情况下,各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会聚在用白圈表示的聚光点1、2、4上。
此外,一般地,在极靠近边界线的附近,亮度差或3D串扰大,不能够观察到良好的图像。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控制部32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按各个共同驱动区251来确定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的总开口300的位置。具体地说,控制部32在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判断为观察者位于设计观察距离D附近的情况下,对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进行控制,使得各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仅会聚在聚光点1~5中的任一个。
具体地说,在观察者位于从裸眼立体显示器在画面正面方向离开了设计观察距离D的观察点A的情况下,用电压图案No3对各共同驱动区251的电极组施加电压,由此,使来自各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会聚在位于观察者的左右眼的中间的聚光点3上。
在观察者从该状态移动至一只眼位于聚光点3的观察点B的情况下,用电压图案No5对各共同驱动区251的电极组施加电压,由此,使来自各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会聚在位于观察者的左右眼的中间的聚光点5上。
根据进行以上那样的动作的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使边界线集中在左右眼的中间的一点,降低了进入左右眼的可能性。因此,观察者能够观察到画面整体上良好的3D图像。
图25与图24同样地是表示边界线的剖面示意图。在该图25中示出了在观察者位于从裸眼立体显示器离开了比设计观察距离D长的实际观察距离R的观察点C的情况下的边界线。
本实施方式的控制部32在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判断为观察者位于比设计观察距离D远的地方的情况下,对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进行控制,使得来自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会聚在不同的聚光点1~5上。
具体地说,如图25所示,在观察者位于观察点C的情况下,控制部32用电压图案No3对中央共同驱动区251的电极组施加电压,由此,使来自中央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会聚在聚光点3上。此外,控制部32用电压图案No1对左2共同驱动区251的电极组施加电压,由此,使来自左2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会聚在聚光点1上。以下,同样地,分别使来自左1共同驱动区251、右1共同驱动区251以及右2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会聚在聚光点2、4、5上。
此处,会聚在各聚光点1~ 5上的各边界线在比设计观察距离D远的地方再次扩展。但是,各共同驱动区251的横向宽度是画面整体(裸眼立体显示器整体)的横向宽度的1/5,在比设计观察距离D远的地方的来自各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线的宽度比来自画面整体的边界线的宽度窄。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能够使比设计观察距离D远的地方的各边界线的扩展变窄。由此,由于能够降低边界线进入位于远处的观察者的左右眼的可能性,所以该观察者也能够观察在画面整体上良好的3D图像。
图26示出了用于能够使来自画面整个区域的边界线会聚在观察者的左右眼之间的一点的应该设置在子像素对41的边界的中央位置和总开口300的中央位置之间的最佳偏移量的计算结果。此外,此处,使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为0.100mm,使子开口间距△SW为0.015mm。此外,在图26的例子中,共同驱动区251被分成7个区,电压图案也为7个。
在该图中示出了在观察者的观察距离为700mm、1000mm、1500mm的情况下的应该设置在画面左右位置的子像素对41的边界的中央和总开口300的中央之间的最佳偏移量。如它们所示,由于最佳偏移量呈直线变化,所以,优选使实际的偏移量也呈直线变化。但是,由于子开口间距△SW具有有限的值,所以,不得不使能够实现的实际的偏移量阶梯性地变化。
图中的点划线表示在分别在画面整体上共同施加7个电压图案中的每一个时能够实现的子像素对41的边界的中央和总开口300的中央之间的偏移量。为了实现画面整体上良好的3D图像的显示,如用图中的黑圈和白三角所示那样,在各个共同驱动区251,选择最接近最佳偏移量的与能够实现的实际的偏移量对应的电压图案即可。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控制部32基于检测部31的检测结果,按各共同驱动区251来决定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上的总开口300的位置。因此,由于能够降低边界线进入位于远处的观察者的左右眼的可能性,所以,观察者能够观察到画面整体上良好的3D图像。此外,由于用于决定图案位置的计算的次数被共同驱动区251的分割数限定,所以,能够缩短运算所需的时间。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缩短从由检测部31对观察者的位置的检测到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的位置移动的完成为止所需的时间,能够抑制亮度变化。此外,能够与观察者的位置离设计识别距离远或近无关地利用相同的计算顺序决定总开口300(屏障)的位置,所以,也能够期待简化使显示装置动作的程序。
<实施方式3>
在图27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裸眼立体显示器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剖面结构。此外,以下,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以及实施方式2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将本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与显示面板组合时,可以设置在显示面板11的观察者侧(显示面板11的前方),或者,在显示面板11使用液晶显示面板的情况下也可以设置在背光源和显示面板11之间(显示面板11的后方)。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与实施方式1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大致同样地构成。具体地说,本实施方式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具备:2个透明基板(第1透明基板22以及第2透明基板26)、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24、上层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a、23b、第2透明电极25、在第1透明基板22的与液晶层24相反一侧的面设置的显示面偏光板27、在第2透明基板26的显示面板11侧的面设置的偏光板(未图示)。并且,上层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a、23b在第1透明基板22的液晶层24侧的表面形成并且在纵向(图27的进深方向)延伸,第2透明电极25在第2透明基板26的液晶层24侧的表面形成。
此处,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23而形成多个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该多个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是利用绝缘膜28将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分离成多个阶层(上层以及下层)而形成的。
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将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分割为偶数个(此处为4个)的间距形成。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也以将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分割为偶数个(此处为4个)的间距形成。并且,在平面视图中,在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中的一方的电极彼此(设置于1个阶层的第1透明电极彼此)的间隙配置有另一方的电极(设置在其他阶层的第1透明电极)。此处,在平面视图中,以一方的电极的端部与另一方的电极的端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
此外,例如,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厚度、以及被上层和下层夹着的绝缘膜28的厚度分别是100nm左右,比液晶层24的厚度数μm薄。此外,虽然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的宽度比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彼此的间隙的宽度大,但是,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宽度与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间隙相等。并且,对上层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a、23b和第2透明电极25之间的液晶层24施加电场,由此,能够驱动该液晶层24的液晶。因此,此处,能够以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8倍(4分割×2)的子开口间距△SW进行屏障位置控制。此外,在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任意一个中,电极间的间隙都是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8倍,比图1中示出的实施方式1的结构的该间隙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能够抑制电极间的短路等的制造工艺内的不良的发生。此外,通过将可提供独立的电位的第1透明电极23没有间隙地或者重叠地配置,由此,能够在平面上没有间隙地形成规定的宽度(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遮光区域,能够使该遮光区域(液晶视差屏障)以子开口间距△SW为单位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进而,在图27中示出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中,位于相邻的共同驱动区251彼此的边界部分的子开口间距△SW与其他的子开口间距△SW不同。
具体地说,以如下方式形成:使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附近的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至少一方的宽度以及电极彼此的间隙的宽度与界附近以外的这些宽度不同。由此,使共同驱动区251内的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和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排列的列相对于其相邻的共同驱动区251内的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排列的列移动了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宽度的一半的距离。
对本实施方式的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排列(图27的上侧的图)和为了与此对比而设为间距均匀(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8倍)的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排列(图27的下侧的图)进行比较来具体说明该情况。如图27所示,边界部分以外的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宽度是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8倍,与此相对,位于左1共同驱动区251和左2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部分的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宽度以扩大为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8×l.5倍的方式形成,以端部与其重叠的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彼此的间隙的宽度也扩大的方式形成。
此外,在中央共同驱动区251和左1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部分(此处为两个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两个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宽度形成为比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8倍窄。
根据以上那样的结构,在左2共同驱动区251以及中央共同驱动区251,成为上层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a、23b以相同的周期(间距)以及相位排列的状态。另一方面,左1共同驱动区251的上层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a、23b与左2共同驱动区251以及中央共同驱动区251的上层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a、23b相比,周期(间距)相同,但是,成为相位偏移了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16倍的状态。
图28与图26同样地示出了画面左右位置的子像素对41的边界的中央位置与总开口300的中央位置之间的偏移量。此处,从画面左右位置的子像素对41的边界的中央观察,总开口300的中央位置位于左侧的情况为正偏移。此外,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是0.160mm,子开口间距△SW是0.020mm。此外,画面的宽度是280mm,被分成7个共同驱动区251。
在图29中,针对观察者的观察距离为设计观察距离的情况(1000mm)、比设计观察距离近的情况(700mm)、比设计观察远的情况(1500mm),汇总了在7个共同驱动区251设定的屏障驱动图案。
对于距离裸眼立体显示器远(1500mm)且位于其正面的观察者,使用图29所示的远的情况下的一组图案。由此,在画面内实现了图28中用锯齿状的粗实线示出的装置的结构上产生的偏移分布。该偏移分布与用直线的实线示出的理想的偏移分布的背离变小到子开口间距△SW的1/4倍以内,接近理想的分布。此外,由于在共同驱动区251间的边界部分的偏移的变化是子开口间距△SW的1/2倍,所以,在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上的亮度变化被抑制。
另一方面,对于距离裸眼立体显示器近(700mm)且位于其正面的观察者,使用图29所示的近的情况下的一组图案。由此,在画面内实现了图28中用锯齿状的粗虚线示出的装置的结构上产生的偏移分布。该偏移分布与用直线的虚线示出的理想的偏移分布的背离变小到子开口间距△SW的1/4倍以内,与远的情况同样地接近理想的分布。此外,由于在共同驱动区251间的边界部分的偏移的变化是子开口间距△SW的1/2倍,所以,与近的情况同样地,在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上的亮度变化被抑制。
当汇总以上时可知,在实施方式2的显示装置中,在共同驱动区251间的边界部分的偏移的变化与子开口间距△SW相等,相对于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能够使偏移的变化减半。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即使在不能够使第1透明电极23的宽度变窄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在共同驱动区251的边界部分的亮度或颜色的变化或差异。
<实施方式4>
在图30中示出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裸眼立体显示器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剖面结构。此外,以下,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3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与实施方式3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大致同样地构成。本实施方式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与实施方式3的不同之处在于,在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之间形成有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即,在本实施方式中,利用绝缘膜28将在实施方式1中已说明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23分离成多个阶层(上层、中层以及下层),由此,形成了多个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
此外,在实施方式3中,位于相邻的共同驱动区251彼此的边界部分的子开口间距△SW与其他子开口间距△SW不同,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没有不同也是不同点。然而,并不限于此,当然在本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与实施方式3同样地使子开口间距△SW不同。
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将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分割为偶数个(此处为4个)的间距形成。同样地,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也以将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分割为偶数个(此处为4个)的间距形成。并且,例如,在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彼此(设置于1个阶层的第1透明电极彼此)的间隙配置有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设置于其他阶层的第1透明电极)。
此外,例如,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的厚度、以及被上层和中层或中层和下层夹着的绝缘膜28的厚度分别为100nm左右,比液晶层24的厚度数μm薄。此外,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的宽度比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彼此的间隙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彼此的间隙的1/2倍宽,但是,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的宽度等于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彼此的间隙的1/2倍。
并且,通过对上层、下层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a、23b、23c和第2透明电极25之间的液晶层24施加电场,从而能够驱动该液晶层24的液晶。因此,此处,能够以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12倍(4分割×3)的子开口间距△SW进行屏障位置控制。
此外,在上层第1透明电极23a、下层第1透明电极23b以及中层第1透明电极23c中的任意一个中,电极间的间隙都比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2/12=1/6倍和图27中示出的实施方式3的情况下的该间隙(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1/8倍)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能够抑制电极间的短路等的制造工艺内的不良的发生。此外,通过将能够提供独立的电位的第1透明电极23没有间隙地或者重叠地配置,从而能够在平面上没有间隙地形成规定的宽度(基准视差屏障间距P)的遮光区域,能够使该遮光区域(液晶视差屏障)以子开口间距△SW为单位在水平方向上移动。
<实施方式5>
在实施方式2中,显示面板11使用将主要的3色的子像素411(例如,红(R)、绿(G)、蓝(B)色的3色的子像素)在横向排列的显示面板,将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呈黑白格旗图案状排列,抑制了在一个方向上显示的图像的分辨率感官的劣化(图23)。
但是,在对总开口300呈这样的黑白格旗图案状排列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和显示面板11进行装配时,需要关于左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对位,装配作业稍微变得困难。
相对于此,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呈纵条纹状排列的情况下,虽然不能够期待如上述那样抑制分辨率感官的劣化,但是,不需要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与显示面板11的上下方向的对位,装配作业比较容易。
此处,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呈黑白格旗图案状排列的情况下,分辨率感官的劣化被抑制,相对于此,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呈纵条纹状排列的情况下,不能够抑制分辨率感官的劣化,对其理由进行说明。此外,作为前提,子像素411呈行列(矩阵)状排列。
在图31(a)中示出的与本实施方式相关联的显示面板311(以下称为“关联显示面板311”)中,主要的3色的子像素411(例如,红(R)、绿(G)、蓝(B)色的3色的子像素411)在各列方向(纵向)上以相同颜色依次排列并且在行方向(横向)上以3色依次排列。在该关联显示面板311中,从相同的颜色到相邻的相同颜色的间隔(像素间距)为PG。
在对该关联显示面板311和将总开口300呈纵条纹状排列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进行装配的情况下,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像的横向的像素间距如图31(b)所示那样是关联显示面板311本来的像素间距PG的2倍,成为粗糙的图像。
另一方面,在对关联显示面板311和将总开口300呈黑白格旗图案状排列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进行装配的情况下,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像的横向的图像间距如图31(c)所示那样与关联显示面板311本来的横向的像素间距PG相同。因此,利用将总开口300呈黑白格旗图案状排列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分辨率感官的劣化被抑制。
因此,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1中,即使是将总开口300呈纵条纹状排列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也能够抑制分辨率感官的劣化。此外,以下,在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的说明中,对与在实施方式1~4中已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或类似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以不同之处为中心进行说明。
图3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1的子像素411的配置的俯视图。显示面板11的像素按明亮度顺序由第1主要色(白、W)、第2主要色(绿、G)、第3主要色(红、R)以及第4主要色(蓝、B)的子像素411构成。
此处,对图32(c)中用轮廓虚线示出的矩阵状的4×4的子像素411进行说明。该矩阵状的4×4的子像素411作为1个单位在纵向以及横向反复设置。
此外,对矩阵状的4×4的子像素411中的在各列排列的4个子像素411中不重复地分配第1~第4 主要色。并且,关于在各列排列的4个子像素411,在被分配了第1主要色(W)以及第2主要色(G)的子像素411彼此之间,排列有被分配了第3主要色(R)或第4主要色(B)的1个子像素411。
此外,在矩阵状的4×4的子像素411中的在第1列被分配了第1主要色(W)的子像素411和在第3列被分配了第2主要色(G)的子像素41配置在同一行。同样地,在矩阵状的4×4的子像素411中的在第1列被分配了第2主要色(G)、第3主要色(R)以及第4主要色(B)的子像素411与在第3列被分配了第1主要色(W)、第4主要色(B)以及第3主要色(R)的子像素411分别配置在同一行。
同样地,矩阵状的4×4的子像素411中的在第2列被分配了第1主要色(W)、第2主要色(G)、第3主要色(R)以及第4主要色(B)的子像素411与在第4列被分配了第2主要色(G)、第1主要色(W)、第4主要色(B)以及第3主要色(R)的子像素411分别配置在同一行。
在图33中示出了在将本实施方式的显示面板11与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进行组合的情况下从第1观察方向观察到的各主要色的子像素411的配置。即使在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呈纵条纹状排列的情况下,从第1观察方向观察到的各主要色的纵向以及横向的像素间距也为与总开口300呈黑白格旗图案状排列的情况相同的PG。此外,在从第2观察方向观察到的情况也同样。
也就是说,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显示装置,即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的总开口300呈纵条纹状排列,由于与显示面板11本来的像素间距PG相同,所以,能够抑制进行单色显示时的分辨率感官的劣化,并且,能够期待使装配作业容易化以及提高成品率。此外,在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像中,在以第1主要色(白、W)的子像素411为顶点的菱形的中心配置有第2主要色(绿、G)的子像素411。因此,能够通过均匀地配置亮点而提高分辨率感官。进而,除了红(R)、绿(G)、蓝(B)的三原色之外,追加明亮的白(W)的子像素411,由此,也能够期待光利用效率的提高、色域扩大的效果。此外,由于能够利用纵条纹状光学引导构件,所以,还能够期待光利用效率的提高。
产生这样的效果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5的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11的要点在于,在与纵条纹状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组合时,在第1观察方向观察到的第1列和第3列,在第1列被分配了第1主要色(W)以及第2主要色(G)的子像素411和在第3列被分配了第2主要色(G)以及第1主要色(W)的子像素411分别配置在同一行。此外,还在于,在进行上述组合时,在第2观察方向观察到的第2列和第4列,在第2列被分配了第1主要色(W)以及第2主要色(G)的子像素411和在第4列被分配了第2主要色(G)以及第1主要色(W)的子像素411分别配置在同一行。
因此,不限于图32中示出的显示面板11,例如,即使是图34以及图35所示的显示面板11,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此外,在图34以及图35所示的显示面板11中,虽然在具有上述的要点的方面与图32中示出的显示面板11相同,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从第1列到第4列,第1主要色(白、W)等以倾斜排列的方式配置。根据这样的图34以及图35所示的结构,在使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为全透过状态的情况下,能够提供平滑的分辨率感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矩阵状的4×4的子像素411中的在第1列被分配了第3主要色(R)以及第4主要色(B)的子像素411和在第3列被分配了第4主要色(B)以及第3主要色(R)的子像素411分别配置在同一行。并且,在第2列被分配了第3主要色(R)以及第4主要色(B)的子像素411和在第4列被分配了第4主要色(B)以及第3主要色(R)的子像素411分别配置在同一行。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提高上述的效果。
此外,在以上的说明中,虽然说明了由第1主要色(W)、第2主要色(G)、第3主要色(R)以及第4主要色(B)的子像素411构成显示面板11的例子,但是并不限于此,也可以由第1主要色(黄色、Y)、第2主要色(绿、G)、第3主要色(红、R)以及第4主要色(蓝、B)的子像素411构成。
进而,此处,虽然以对具有纵条纹状的开口的视差屏障闸门面板21(光学引导构件)和显示面板11进行组合的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限于此,即使对双凸透镜或单纯视差屏障等的光偏转光学元件(光学引导构件)与显示面板11进行组合,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能够在该发明的范围内自由地对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或者适当地对各实施方式进行变形、省略。

Claims (4)

1.一种能够同时显示两个图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面板,在横向排列有由分别显示所述两个图像的两个子像素构成的子像素对;以及
视差屏障闸门面板,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前方或者后方,在横向排列有能够利用电控制对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进行切换的子开口,
在所述视差屏障闸门面板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所述子像素对相对应的基准间距的区域内,使相邻的多个所述子开口为光透过状态并且使其他的所述子开口为遮光状态,由此,形成1个总开口,
所述视差屏障闸门面板具备:2个透明基板、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在所述2个透明基板中的一个透明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侧的面形成的在纵向延伸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
所述液晶屏障闸门面板的显示区在横向被分成多个共同驱动区域,在一个所述共同驱动区域内,与所述子像素对相对应的多个所述第1透明电极的每一个和与其他的所述子像素对相对应的多个所述第1透明电极的每一个以使所述子开口的位置对应的方式被电连接,
位于相邻的所述共同驱动区域彼此的边界部分的所述子开口的间距与其他的子开口的间距不同。
2.一种能够同时显示两个图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面板,在横向排列有由分别显示所述两个图像的两个子像素构成的子像素对;以及
视差屏障闸门面板,配置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前方或者后方,在横向排列有能够利用电控制对光透过状态和遮光状态进行切换的子开口,
在所述视差屏障闸门面板的与所述显示面板的各所述子像素对相对应的基准间距的区域内,使相邻的多个所述子开口为光透过状态并且使其他的所述子开口为遮光状态,由此,形成1个总开口,
所述视差屏障闸门面板具备:2个透明基板、保持在它们之间的液晶层、在所述2个透明基板中的一个透明基板的所述液晶层侧的面形成的在纵向延伸的多个第1透明电极,
所述多个第1透明电极分离为多个阶层而形成,在平面视图中在设置于1个阶层的所述第1透明电极彼此的间隙配置有设置于其他阶层的所述第1透明电极。
3.一种能够同时显示两个图像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显示面板,在纵向和横向排列有由分别显示所述两个图像的两个子像素构成的子像素对;以及
光学引导构件,呈纵条纹状排列有将从显示左侧的所述图像的所述子像素放出的光和从显示右侧的所述图像的所述子像素放出的光向相互不同的方向引导的开口,
对在纵向和横向反复设置的矩阵状的4×4的所述子像素的在各列排列的4个所述子像素,不重复地分配有明亮度依次变低的第1主要色、第2主要色、第3主要色以及第4主要色,
关于在各列排列的所述4个子像素,在分配有所述第1主要色以及所述第2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彼此之间,配置有分配了所述第3主要色或所述第4主要色的1个所述子像素,
在第1列分配了所述第1主要色以及所述第2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和在第3列分配了所述第2主要色以及所述第1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分别配置在同一行,
在第2列分配了所述第1主要色以及所述第2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和在第4列分配了所述第2主要色以及所述第1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分别配置在同一行。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矩阵状的4×4的所述子像素的在第1列分配了所述第3主要色以及所述第4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和在第3列分配了所述第4主要色以及所述第3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分别配置在同一行,
在第2列分配了所述第3主要色以及所述第4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和在第4列分配了所述第4主要色以及所述第3主要色的所述子像素分别配置在同一行。
CN201310448121.8A 2012-09-27 2013-09-27 显示装置 Pending CN10369888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213600A JP6057647B2 (ja) 2012-09-27 2012-09-27 表示装置
JP2012-213600 2012-09-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698886A true CN103698886A (zh) 2014-04-02

Family

ID=50235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448121.8A Pending CN103698886A (zh) 2012-09-27 2013-09-27 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9402071B2 (zh)
JP (1) JP6057647B2 (zh)
CN (1) CN103698886A (zh)
DE (1) DE102013217786B4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2948A (zh) * 2015-12-31 2017-07-07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反射屏装置及立体显示系统
CN107037596A (zh) * 2016-02-03 2017-08-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视差障壁面板及使用视差障壁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8696742A (zh) * 2017-03-07 2018-10-23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71268A (zh) * 2017-09-08 2019-03-1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屏障面板的立体显示设备
CN109814312A (zh) * 2017-11-21 2019-05-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099892B2 (ja) * 2012-07-09 2017-03-22 パナソニック インテレクチュアル プロパティ 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オブ アメリカ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映像表示装置
JP6057647B2 (ja) * 2012-09-27 2017-0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6124587B2 (ja) * 2012-12-27 2017-05-1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WO2014156109A1 (ja) * 2013-03-26 2014-10-02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CN103676302B (zh) * 2013-12-31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实现2d/3d显示切换的阵列基板、显示装置及方法
TWI507737B (zh) * 2014-04-18 2015-11-11 Au Optronics Corp 可切換視差屏障面板及立體與平面可切換顯示面板
TWI509290B (zh) * 2014-05-09 2015-11-21 Au Optronics Corp 視差光柵面板、應用其之立體顯示器與其顯示方法
JP6427341B2 (ja) * 2014-06-11 2018-11-21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3次元表示装置
JP2016021013A (ja) * 2014-07-15 2016-02-04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及び表示方法
CN104597611B (zh) * 2015-02-11 2017-03-0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3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GB2540376A (en) * 2015-07-14 2017-01-18 Sharp Kk Parallax barrier with independently controllable regions
CN105093550A (zh) * 2015-09-02 2015-1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JP2017129749A (ja) 2016-01-20 2017-07-27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電子機器及び表示装置の制御方法
KR101800965B1 (ko) * 2016-06-30 2017-11-24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무안경 입체 영상 표시장치
TWI606275B (zh) * 2016-12-29 2017-11-21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畫素矩陣及其顯示方法
US10390008B2 (en) * 2017-01-10 2019-08-20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ual-pitch parallax barrier
JP6983547B2 (ja) 2017-06-22 2021-12-1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
EP3425907B1 (en) * 2017-07-03 2022-01-05 Vestel Elektronik Sanayi ve Ticaret A.S.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rendering a three-dimensional image
JP7021407B2 (ja) 2017-07-11 2022-02-17 トライベイ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エルエルシー 表示装置、及び、その駆動方法
US10768431B2 (en) 2017-12-20 2020-09-08 Aperture In Motion, LLC Light control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gional variat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sampling
US10175490B1 (en) * 2017-12-20 2019-01-08 Aperture In Motion, LLC Light control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regional variation of visual information and sampling
CN111837070A (zh) * 2018-03-15 2020-10-27 镭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倾斜的多光束列的水平视差多视图显示器和方法
JP7136661B2 (ja) * 2018-10-31 2022-09-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画像表示システム、及び移動体
US20230237730A1 (en) * 2022-01-21 2023-07-27 Meta Platforms Technologies, Llc Memory structures to support changing view direction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4331Y (zh) * 2001-05-10 2002-12-04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色组合的彩色显示器
US20040263748A1 (en) * 2003-06-30 2004-12-30 Jong-Jin Park In 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4-pixel structure
CN101093630A (zh) * 2006-06-19 2007-12-26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CN202306062U (zh) * 2011-09-14 2012-07-04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狭缝光栅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2566066A (zh) * 2010-12-28 2012-07-11 索尼公司 立体显示单元和屏障器件
CN102662283A (zh) * 2012-05-25 2012-09-1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918596A1 (de) 1989-06-07 1990-12-13 Schatz Oskar Verfahren und vorrichtung zur katalytischen behandlung der abgase von verbrennungsmotoren
JP2857429B2 (ja) 1989-10-02 1999-02-17 日本放送協会 3次元画像表示装置および方法
JP3096613B2 (ja) 1995-05-30 2000-10-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立体表示装置
EP1087627A3 (en) 1999-09-24 2004-02-18 SANYO ELECTRIC Co., Ltd. Auto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JP3668116B2 (ja) * 1999-09-24 2005-07-06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眼鏡無し立体映像表示装置
US7755652B2 (en) * 2002-01-07 2010-07-13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Color flat panel display sub-pixel rendering and driver configuration for sub-pixel arrangements with split sub-pixels
KR101041970B1 (ko) * 2004-06-11 2011-06-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 장치
US7359105B2 (en) 2006-02-07 2008-04-15 Sharp Kabushiki Kaisha Spatial light modulator and a display device
JP2008089631A (ja) * 2006-09-29 2008-04-17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CN104503091B (zh) 2007-02-13 2017-10-17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用于定向显示器及系统的子像素布局及子像素着色方法
TWI360799B (en) * 2007-03-22 2012-03-21 Wintek Corp Displaying method
JP2008242055A (ja) * 2007-03-27 2008-10-09 Seiko Epson Corp 画像表示装置
KR101357163B1 (ko) * 2007-08-14 2014-02-0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휘도를 향상한 오토 스테레오스코픽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1528143B1 (ko) * 2007-11-02 2015-06-1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전계렌즈를 이용한 입체표시장치
US20100225673A1 (en) * 2009-03-04 2010-09-09 Miller Michael E Four-channel display power reduction with desaturation
KR101113345B1 (ko) * 2010-03-24 2012-02-29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평판 표시장치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JP5481323B2 (ja) * 2010-09-01 2014-04-23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画像表示装置の駆動方法
US20130201417A1 (en) * 2010-10-13 2013-08-08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KR101782054B1 (ko) * 2011-02-14 2017-09-26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 표시장치와 이의 구동방법
JP2012226161A (ja) * 2011-04-20 2012-11-15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5562298B2 (ja) 2011-07-19 2014-07-3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JP2013025111A (ja) * 2011-07-21 2013-02-04 Sony Corp 表示装置
JP5662290B2 (ja) * 2011-09-29 2015-01-28 株式会社ジャパンディスプレイ 表示装置
JP5927476B2 (ja) * 2011-10-03 2016-06-01 株式会社Joled 表示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WO2013069387A1 (ja) 2011-11-07 2013-05-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およびその駆動方法と製造方法
TW201346341A (zh) * 2012-05-03 2013-11-16 Ind Tech Res Inst 顯示裝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2789061B (zh) * 2012-08-10 2014-04-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视差挡板及显示装置
JP6057647B2 (ja) * 2012-09-27 2017-01-11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524331Y (zh) * 2001-05-10 2002-12-04 凌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四色组合的彩色显示器
US20040263748A1 (en) * 2003-06-30 2004-12-30 Jong-Jin Park In plane switching mod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having 4-pixel structure
CN101093630A (zh) * 2006-06-19 2007-12-26 Lg.菲利浦Lcd株式会社 三维图像显示装置
CN102566066A (zh) * 2010-12-28 2012-07-11 索尼公司 立体显示单元和屏障器件
CN202306062U (zh) * 2011-09-14 2012-07-04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狭缝光栅及立体显示装置
CN102662283A (zh) * 2012-05-25 2012-09-12 天马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狭缝光栅、立体显示装置及其校正方法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32948A (zh) * 2015-12-31 2017-07-07 深圳超多维光电子有限公司 反射屏装置及立体显示系统
CN107037596A (zh) * 2016-02-03 2017-08-11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视差障壁面板及使用视差障壁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7037596B (zh) * 2016-02-03 2019-12-03 株式会社日本显示器 视差障壁面板及使用视差障壁面板的显示装置
CN108696742A (zh) * 2017-03-07 2018-10-23 深圳超多维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方法、装置、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9471268A (zh) * 2017-09-08 2019-03-15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具有屏障面板的立体显示设备
CN109814312A (zh) * 2017-11-21 2019-05-2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图像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85439A1 (en) 2014-03-27
US20160286193A1 (en) 2016-09-29
US9729848B2 (en) 2017-08-08
DE102013217786B4 (de) 2021-05-12
JP6057647B2 (ja) 2017-01-11
US9402071B2 (en) 2016-07-26
JP2014066956A (ja) 2014-04-17
DE102013217786A1 (de) 2014-03-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698886A (zh) 显示装置
JP6266067B2 (ja) 立体画像表示装置
US10645373B2 (en) 3-dimensional display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driving 3-dimensional displaying apparatus
US8395572B2 (en)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
US8125581B2 (en) Electronic display device
US8553030B2 (en) Stereo display apparatus and lens array thereof
JP5562298B2 (ja) 表示装置
US20130249976A1 (en) Method for displaying image, image display panel, and image display device
US9350979B2 (en) Display device
US10630967B2 (en) Display device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5223704B (zh) 一种三维显示系统及显示方法
CN105319775A (zh) 一种三维显示装置及其驱动方法
CN104681001A (zh) 显示驱动方法及显示驱动装置
US2017003864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grating thereof
CN103293818A (zh) 光学设备和图像显示设备
JP5621500B2 (ja) 立体表示装置および立体表示方法
US20190104299A1 (en) Stereoscopic image display device
KR101759540B1 (ko) 입체영상 표시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CN103869488B (zh) 立体显示器
KR20120133719A (ko) 패럴랙스 배리어 셀 및 이를 이용한 입체 영상 표시 장치
KR101287386B1 (ko) 확대된 영상을 표시하는 영상표시장치
JP2017156748A (ja) 表示装置および分離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4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