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660590A - 液体喷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液体喷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660590A CN103660590A CN201310388960.5A CN201310388960A CN103660590A CN 103660590 A CN103660590 A CN 103660590A CN 201310388960 A CN201310388960 A CN 201310388960A CN 103660590 A CN103660590 A CN 10366059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nk
- flexible pipe
- print cartridge
- registration mark
- drag ch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使供给沉降性油墨的装置内难以产生沉降。所述液体喷出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墨盒收纳部,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第二墨盒收纳部,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中继罐,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墨盒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以及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输送来的多种油墨进行贮留,所述多个墨盒之中的、沉降性油墨的墨盒被收纳于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体喷出装置。
背景技术
喷出油墨从而形成图像的所谓喷墨式打印机被广泛利用。在这种喷墨式打印机中,存在能够喷出白色油墨等的沉降性油墨的打印机。
在喷墨式打印机中,在其内部向头供给有油墨。特别是,在实施大幅面印刷型的打印机中,由于油墨的使用量较多,因此头与油墨罐分离,从而将通过被设置于头与油墨罐之间的油墨配管来供给油墨。
在专利文献1中示出了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液体收纳容器。
然而,在所使用的油墨中存在明显地表现出沉降的油墨。在这种产生了油墨的沉降的情况下,需要搅拌油墨以使油墨浓度固定,但是如果沉降明显,则该恢复作业有时会耗费时间。即,希望能够在供给这种沉降明显的油墨的装置内,使沉降不易产生。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2007-16074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以上这种情况而完成的发明,其目的在于,在供给沉降性油墨的装置内,使沉降难以产生。
用于达成上述目的的主要发明为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墨盒收纳部,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
第二墨盒收纳部,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
中继罐,其被设置于与第二墨盒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以及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输送来的多种油墨进行贮留,
所述多个墨盒之中的、沉降性油墨的墨盒被收纳于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内。
关于本发明的其他的特征,将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来阐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框图。
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概要侧视图。
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概要俯视图。
图4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概要后视图。
图5为白色油墨的循环路径的说明图。
图6A为循环泵的软管与白色油墨的软管间的连接的第一说明图。图6B为循环泵的软管与白色油墨的软管间的连接的第二说明图。
图7为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图8为沿图2中的B-B线的剖视图。
图9A、图9B为保持台的详细侧视图。
图10A、图10B为保持台的详细俯视图。
图11为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一说明图。
图12为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二说明图。
图13为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三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通过本说明书以及附图的记载至少阐明了以下事项。即,
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墨盒收纳部,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第二墨盒收纳部,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中继罐,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墨盒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以及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输送来的多种油墨进行贮留,所述多个墨盒之中的、沉降性油墨的墨盒被收纳于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
由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沉降性油墨的墨盒与中继罐之间的高低差缩小,因此能够使墨盒与中继罐之间难以产生沉降。即,能够使供给沉降性油墨的装置内难以产生沉降。
优选为,在所涉及的液体喷出装置中,具备:头,其喷出多个种类的油墨;线缆拖链(Cable Bear,注册商标),其在所述头与所述中继罐之间的一部分处,对所述多个种类油墨的油墨配管进行收纳,在从所述中继罐至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为止的油墨配管中,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未被配置于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相比靠下侧处。
由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中继罐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之间的高低差缩小,因此能够使中继罐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之间难以产生沉降。即,能够使供给沉降性油墨的装置内难以产生沉降。
此外,优选为,在所述中继罐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之间具备保持台,所述保持台以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内的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置高度相同的高度对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进行保持。
由于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从进入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的近前处起的油墨配管为水平的部分的比例增加,因此能够使油墨的沉降难以产生。
此外,优选为,所述保持台能够在高度方向上上下移动。
通过这种方式,即使是为了实现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内的沉降性油墨的配置高度为相同的高度而将保持台设置在较高的位置处,也能够使其移动至下方从而实施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的维护。
此外,优选为,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与所述保持台之间的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具有如下长度富裕量,即,在实施了在所述保持台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下移动时,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能够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变化的长度富余。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在使保持台向上下进行移动时,使沉降性油墨的配管的位置也随着保持台进行移动。
此外,优选为,所述多个种类的油墨中彩色油墨的油墨配管,在所述中继罐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处,被配设于与所述保持台相比较低的位置处。
通过这种,对于不容易产生油墨沉降的彩色油墨而言,能够将油墨配管设置在液体喷出装置下部从而提高油墨配管的维护性。
此外,优选为,所述沉降性油墨为白色油墨。
由于通过这种方式,即使在使用例如金属氧化物等的沉降性物质来实现白色油墨的情况下,但由于使供给沉降性油墨的装置内的油墨配管的高低差缩小,因此也能够使沉降难以产生。
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框图。图2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概要侧视图。图3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概要俯视图。图4为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内部的概要后视图。
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为所谓喷墨打印机,并且从下文叙述的头喷出油墨从而在印刷介质上实施印刷。为此,打印机1具备:馈送单元10、输送单元20、头单元30、滑架单元40、油墨补给单元50、控制器60以及检测器群70。
馈送单元10为,将未图示的卷筒状的印刷介质向下文叙述的输送单元20进行馈送的单元。输送单元20为,沿预先设定的输送路径对从馈送单元10送出的印刷介质进行输送的单元。而且,将印刷介质准确地输送供给至下文叙述的头的位置为止。
头单元30为,用于在被供给至输送路径上的印刷介质的预定的部位处记录图像的单元。头单元30具备头31,并且如下文所述将被供给的油墨向印刷介质喷出从而实施印刷。滑架单元40为,用于对头31进行保持并使头31在预定的方向上进行移动的单元。如此,通过对头31进行保持并使其在预定的方向上进行移动,从而能够在印刷介质的平面方向上形成图像。
油墨补给单元50为,用于向头31供给油墨的单元。油墨补给单元50的说明将在下文叙述。
控制器60为,用于实施打印机1的控制的控制单元。控制器60具有:接口部61、CPU62、存储器63和单元控制电路64。接口部61为,用于实施作为外部装置的计算机110与打印机1整体的控制的运算处理装置。存储器63为,用于确保对CPU62的程序进行存储的区域或作业区域等的装置。CPU62根据被存储于存储器63中的程序,而通过单元控制电路64来对各个单元进行控制。
检测器群70对打印机1内的状况进行监视。由此,对介质的顶端等进行检测,从而实施蜿蜒修正等印刷介质的准确的输送控制。
接下来,特别参照图2至图4,对油墨供给单元50进行说明。另外,在这些附图中,为了明确各自的方向而图示有XYZ轴。
油墨补给单元50具有:墨盒收纳部51a~51d、盒侧电磁阀52a~52d、中继罐53、上游侧电磁阀54、保持台55、线缆导管56;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下游侧电磁阀58;循环泵59。
另外,在具备这些部件的油墨补给单元50中,为了便于说明,将从墨盒收纳部51a~51d起至中继罐53为止设为第一油墨流道部。而且,将第一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设为Tw1,除此以外的软管设为Tc1。此外,将从中继罐53起至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入口为止设为第二油墨流道部。而且,将第二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设为Tw2,除此以外的软管设为Tc2。此外,将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内设为第三油墨流道部。而且,将第三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设为Tw3,除此以外的软管设为Tc3。此外,将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出口起至头31为止设为第四油墨流道部。而且,将第四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设为Tw4,除此以外的软管设为Tc4。
墨盒收纳部51a~51d在上下左右各被设置有一处,合计被设置有四处。墨盒收纳部51a~51d分别收纳五个墨盒,并将墨盒内的油墨通过未图示的泵而压送至中继罐53。此外,在每一个墨盒收纳部51a~51d上,分别安装有盒侧电磁阀52a~52d,以使得向中继罐53的油墨的供给被控制。盒侧电磁阀52a~52d的开闭通过控制器而被控制。
所收纳的墨盒有:白色墨盒、被使用于维护用的头储存液体盒、保湿用墨盒、多个彩色墨盒。作为多个彩色墨盒,例如有黄色墨盒、品红色墨盒、蓝绿色墨盒、黑色墨盒、浅品红色墨盒、浅蓝绿色墨盒、绿色墨盒、以及橙色墨盒的八色的墨盒。
而且,在多个彩色墨盒中,同一种类的墨盒在墨盒收纳部内各收纳有两个。头储存液体盒与保温用墨盒在墨盒收纳部内分别被收纳有一个。此外,白色墨盒W在墨盒收纳部内被收纳有两个。特别地,本实施方式中的白色油墨的墨盒W,被收纳在上下的墨盒收纳部中的、上部的墨盒收纳部51c、51d内。
本实施方式中的白色油墨为,在例如透明介质上实施印刷时,用于印刷彩色图像的背景色(白色)的油墨。如此,通过将背景设为白色,从而使彩色图像变得显眼。另外,白色油墨作为色材而含有白色颜料(沉降性物质)。作为白色颜料,可列举出例如金属氧化物、硫酸钡、碳酸钙等。作为金属氧化物,可列举出例如二氧化钛、氧化锌、二氧化硅、氧化铝、氧化镁等。在这些金属氧化物中,从在白度方面表现优异的观点来看,还优选二氧化钛。如果白色油墨被长时间放置,则容易发生增稠、固化。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白色油墨为具有如下性质的油墨,即,当被长时间放置时,颜料容易沉降这一性质。此处,所谓沉降性油墨是指,吸光度在24小时以内变为95%以下的油墨。
如此,由于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将具有沉降性的白色油墨的墨盒W收纳在上部的墨盒收纳部51c、51d内的方式,因此能够缩小距离中继罐53的高低差。而且,能够将白色油墨发生的沉降的情况限制在最小限度。此外,由于能够将两个白色墨盒以相同的高度进行配置,因此能够使两者间油墨的沉降度较为均匀。
如上所述,在墨盒收纳部51a~51d中收纳有合计20个墨盒。而且,从每一个墨盒经由软管向中继罐53供给有油墨。
在被设置于下侧的墨盒收纳部51a~51d上的盒侧电磁阀52a~52b的入口侧连接有来自墨盒侧的软管(未图示),而在电磁阀52a~52b的另一侧的出口侧安装有Tc1。此外,在被设置于上侧的墨盒收纳部51c~51d上的盒侧电磁阀52c~52d的入口侧连接有来自墨盒侧的软管(未图示),而在墨盒收纳部51c~51d的另一侧的出口侧安装有软管Tw1和软管Tc1。
此处,符号Tw1为,用于在第一油墨流道部中供给白色油墨的软管。此外,符号Tc1为,用于在第一油墨流道部中供给彩色油墨等(黄色油墨、品红色油墨、蓝绿色油墨、黑色油墨、浅品红色油墨、浅蓝绿色油墨、绿色油墨、橙色油墨、头储存液体、以及保温用油墨)的软管。在第一油墨流道部中,白色油墨的软管Tw1被弯曲成阶梯状。
通过这些软管向中继罐53补给的各色油墨,被贮留在按照油墨的每个种类所划分的区域中。而且,通过被安装在所划分出的区域中的多条软管Tw2、Tc2从而实现了第二油墨流道部。在第二油墨流道部中,软管的数量与油墨的颜色无关,为四条。另一方面,第一油墨流道部是由一条彩色油墨的软管Tc1、两条白色油墨的软管Tw1构成的。由两条Tw1构成的原因是,为了在第一油墨流道部中,使用循环泵59tw1来使Tw1内的白色油墨进行循环,以实施对沉降了的白色油墨的搅拌从而实施沉降恢复。
此外,在第二油墨流道部中,白色油墨的软管Tw2也被弯曲成了阶梯状。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特征性的点如下,即,如图2所示,白色油墨的软管Tw1、Tw2具有软管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之处、和软管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之处。设置成大致水平方向是为了使实际上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软管与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软管之间的角度成大约85°左右的角度。
另外,在第一油墨流道部与第二油墨流道部中所使用的各个软管的直径为3mm,阶梯的每一级的尺寸(铅直方向的长度)为50~70mm。例如,在高低差为330mm时形成6级阶梯、在高低差为410mm时形成7级阶梯。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抑制作为沉降性油墨的白色油墨在软管的最下部处发生集中沉降。即,即使发生了沉降,但由于是分散地发生在各个被弯曲成大约90°的位置处,因此也能够通过泵等使油墨进行循环,从而很容易地解除其沉降状态。
图5为白色油墨的循环路径的说明图。在图5中,图示了上游侧电磁阀54与下游侧的电磁阀58、循环泵59tw1、循环泵59tw2、四条白色油墨的软管Tw、和连结软管Tbyps。
上游侧电磁阀54以及下游侧电磁阀58,被设置在四条白色油墨的软管Tw的每一个软管上。而且,这些电磁阀的开闭通过控制器60而被控制。
虽然在图2中,下游侧电磁阀58被设置于第二油墨流道部中,但安装位置并不限定于此。例如,既可以在第二油墨流道部的终端部附近,也可以在第三油墨流道部的终端部附近,还可以在第四油墨流道部的终端部附近。因此,虽然在图5中,白色油墨的软管的符号可以使用Tw2、Tw3、Tw4的全部来表示,但此处为了简化而用Tw来表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白色油墨的软管Tw被设置有四条。而且,这些软管Tw,通过多条连结软管Tbyps而被连结。例如,在图5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中,在从上方起设为第一软管、第二软管、第三软管、以及第四软管情况下,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在下游侧电磁阀58的近前处通过连结软管Tbyps而被连结。
此外,第三软管与第四软管在下游侧电磁阀58的近前处通过连结软管Tbyps而被连结。此外,第一软管和第四软管在接近上游侧电磁阀54的上游侧电磁阀54下游侧,通过连结软管Tbyps而被连结。
此外,循环泵59tw2的入口软管被连接于第二软管的电磁阀54的下游侧,循环泵59tw2的出口软管被连接于第3软管的电磁阀54的下游侧。
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循环泵59tw2而使软管Tw中的白色油墨被循环时,电磁阀将被关闭。于是,这些软管就构成了一个循环路径。因此,由于循环路径不是多个,因而能够使油墨的流动能量集中于一个循环路径中,从而高效地使油墨进行循环。而且,在通过循环泵59tw2而使油墨进行循环之后,能够使白色油墨从头喷出。
图6A为循环泵的软管与白色油墨的软管Tw间的连接的第一说明图。在图6A中,图示了循环泵59tw2的入口的软管以及出口的软管从白色油墨的软管Tw的水平部的上部起连接在白色油墨的软管Tw的水平部上的情况。
由于通过这种方式,使得沉降了的油墨不会因重力而侵入到循环泵59tw2的软管中,因此能够防止循环泵59tw2产生不良状况的现象。即,能够将循环泵59tw2保持为健全的状态。
图6B为循环泵的软管与白色油墨的软管间的连接的第二说明图。在图6B中,图示了循环泵59的入口的软管以及出口的软管从白色油墨的软管Tw的铅直部上部(软管中的、在与水平部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部分的上部)起进行连接的情况。
通过这种方式,由于沉降了的油墨不会因重力而侵入到循环泵59tw2的软管中,因此也能够防止循环泵59tw2产生不良状况。即,能够将循环泵59tw2保持为健全的状态。
图7为沿图2中的A-A线的剖视图。在图7中,图示了保持台55和线缆导管56。此外,还图示了在保持台55上保持有白色油墨的软管Tw2,并在线缆导管56中保持有白色油墨以外的软管的情况。
彩色油墨等的软管Tc2会暂且下降到最下部的线缆导管56中之后再上升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的高度处,相对于此,白色油墨的软管Tw2并不会下降到最下部的线缆导管56中,而是以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被保持的高度为其最低高度的界限。
此外,保持台55的高度将被调节为,使第二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2的最下部与第三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3的高度为大致相同高度。
如此,由于白色油墨的软管Tw2通过保持台55而被保持,因此对于白色油墨的软管Tw2而言,能够做到不产生在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与线缆导管56之间产生的高低差。此外,能够使软管Tw2从进入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的近前处起的软管为水平的部分的比例增加,从而能够使白色油墨集中沉降的状态难以产生。
图8为图2中的B-B剖视图。如图8所示,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为了实现多个配置高度而具有多个保持板。而且,在最上层的保持板上保持有四条白色油墨软管Tw3。另一方面,其他的油墨的软管被适宜地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上。如此,通过将白色油墨的所有的软管排列配置于最上级,从而能够使其与中继罐53之间所产生的高低差为最小。而且,能够将白色油墨的沉降限制在最小限度。
此外,虽然当假设四条软管之中特定的软管Tw3被配置于不同的高度时,会有在被配置于较低侧的软管Tw3中油墨容易沉降的倾向,但如上文所述,由于将白色油墨的软管Tw3的设置高度设为相同的高度,因此将不会产生这样的不良情况。
图9A为保持台处于第一状态时的详细侧视图。图9B为保持台处于第二状态时的详细侧视图。图10A为保持台处于第一状态时的详细俯视图。图10B为保持台处于第二状态时的详细俯视图。
在这些附图中,作为保持台55而图示了保持台主体551和曲柄部件552。虽然在保持台主体551上本来保持有四条软管Tw2,但在此为了说明的简化而用虚线表示出仅一条。
图9A以及图10A中的第一状态是指,保持台主体551以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的高度而被维持、且保持台主体551上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2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3的高度被维持在相同高度的状态。另一方面,第二状态是指,保持台主体551下降至与线缆导管56大致相同的位置的状态。
在保持台主体551上,于其两端处,曲柄部件552的一端以可回转的方式被安装在长度方向中心轴上。曲柄部件552的另一端以可回转的方式被安装在打印机1主体上。如图9A、图9B、图10A、图10B所示,保持台主体551能够在上下方向上进行移动,并且被保持在保持台主体551上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2的位置也可被移动到第一状态的位置与第二状态的位置上。另外,如图10A所示,被保持在保持台55上的软管Tw2被设置有在保持台55进行上下移动时所述软管Tw2能够在高度方向上进行移动的长度富余。此外,虽然未图示,但打印机1在其内部还具有固定部件,该固定部件对保持台主体551在第一状态下进行固定。
通过这种方式,从而在平常印刷时将以第一状态的位置对保持台主体551进行保持。另一方面,在对白色油墨的软管Tw2进行维护的情况下,通过使其位置移动到与线缆导管56大致相同的位置上,从而能够对彩色油墨的软管Tc2以及白色油墨的软管Tw2进行维护。
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中,头31在印刷介质上移动的同时喷出油墨从而实施印刷。因此,头31的移动通过滑架单元40而被控制。此外,由于头31通过滑架单元40而被移动,因此需要以追随所述移动的方式使油墨的软管也进行移动。因此,如上文所述将多个油墨的软管保持在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内,从而能够在预定的范围内移动。
在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被保持的多个软管的出口顶端,经由头31的接合部而被接合。
图11为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一说明图。在图11中,图示了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出口和头31。而且,还图示了在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出口和头31之间的软管的位置。此处,白色油墨的软管用符号Tw4表示,彩色油墨的软管用符号Tc4表示。
如图11所示,在头31中白色油墨的软管Tw4的接合部位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的与最下方软管相比靠上部处。另外,如上文所述,白色油墨的软管Tw4位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内最上方的配置高度的位置处。
通过这种方式,能够将头31中的接合部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4之间的高低差抑制为最小限度。而且,能够使白色油墨在特定的部位处集中沉降的状态难以产生。
图12为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二说明图。图12为对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上文所述的图11中的头31,位于相对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而与最下软管相比相对靠上部处。相对于此,在图12中,白色油墨的软管Tw4与头31的接合部,位于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的最下方软管相比靠下部处。此外,白色油墨的软管Tw4也被配置在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的最下方的配置高度的位置处。
在这种相对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将白色油墨的软管Tw4和头31的接合部与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4之间的高低差抑制为最小限度。而且,能够使白色油墨在特定的部位处集中沉降的状态难以产生。
图13为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三说明图。图13为对关于向头进行接合的接合部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3中,线缆拖链(注册商标)57和头31之间的白色油墨的软管Tw4呈阶梯状的形状。具体而言为,具有软管在铅直方向上延伸之处,和软管在大致水平方向上延伸之处。设置成大致水平方向是因为,实际上在铅直方向上延伸的软管和在水平方向上延伸的软管之间的角度被设为大约85°左右的角度。
通过这种方式,从而能够抑制作为沉降性油墨的白色油墨在软管的最下部处发生集中沉降的情况。
其他的实施方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沉降性油墨作为白色油墨而进行了说明,但沉降性油墨的种类并不限于此。
此外,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液体喷出装置而对打印机1进行了说明,但并不限于此,还能够具体化为喷射或喷出除油墨以外的其他流体(液体、或分散有功能材料的粒子的液状体、凝胶等的流状体)的液体喷出装置。也可以将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技术应用于如下的装置中,例如,滤色器制造装置、染色装置、微细加工装置、半导体制造装置、表面加工装置、三维造型机、气体气化装置、有机EL制造装置(特别是高分子EL制造装置)、显示器制造装置、成膜装置、DNA芯片制造装置等的应用了喷墨技术的各种装置。此外,这些方法或制造方法也属于应用范围的范畴。
上述的实施方式是为了容易理解本发明的方式,而并不是为了对本发明进行限定解释的方式。不言而喻,本发明可以在不脱离其主旨的的情况下被变更、改良从而获得,并且本发明包括其等效物。
符号说明
1打印机;
10馈送单元;
20输送单元;
30头单元;31头;
40滑架单元;
50油墨补给单元;
51a~51d墨盒收纳部;
52a~52d盒侧电磁阀;
53中继罐;54上游侧电磁阀;
55保持台;56线缆导管;57线缆拖链(注册商标);
58下游侧电磁阀;59tw1循环泵;59tw2循环泵;
60控制器;
70检测器群;
110计算机;
Tw1第一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
Tw2第二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
Tw3第三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
Tw4第四油墨流道部中的白色油墨的软管;
Tc1第一油墨流道部中的彩色油墨等的软管;
Tc2第二油墨流道部中的彩色油墨等的软管;
Tc3第三油墨流道部中的彩色油墨等的软管;
Tc4第四油墨流道部中的彩色油墨等的软管。
Claims (7)
1.一种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墨盒收纳部,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
第二墨盒收纳部,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多个墨盒进行收纳;
中继罐,其被设置于与所述第二墨盒相比在高度方向上靠上侧处,并对从所述第一墨盒收纳部以及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输送来的多种油墨进行贮留,
所述多个墨盒之中的、沉降性油墨的墨盒被收纳于所述第二墨盒收纳部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头,其喷出多个种类的油墨;
线缆拖链(Cable Bear,注册商标),其在所述头与所述中继罐之间的一部分处,对所述多个种类的油墨的油墨配管进行收纳,
在从所述中继罐至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为止的油墨配管中,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未被配置于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相比靠下侧处。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中继罐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之间具备保持台,所述保持台以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内的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的配置高度相同的高度,对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进行保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台在能够在高度方向上上下移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与所述保持台之间的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具有如下长度富裕量,即,在实施了所述保持台的高度方向上的上下移动时,所述沉降性油墨的油墨配管能够在所述高度方向上变化的长度富余。
6.如权利要求2至权利要求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种类的油墨中彩色油墨的油墨配管,在所述中继罐与所述线缆拖链(注册商标)之间的至少一部分处,被配置于与所述保持台相比较低的位置处。
7.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体喷出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沉降性油墨为白色油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2191469A JP6069965B2 (ja) | 2012-08-31 | 2012-08-31 | 液体吐出装置 |
JP2012-191469 | 2012-08-31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60590A true CN103660590A (zh) | 2014-03-26 |
CN103660590B CN103660590B (zh) | 2017-03-01 |
Family
ID=501869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310388960.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660590B (zh) | 2012-08-31 | 2013-08-30 | 液体喷出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8905526B2 (zh) |
JP (1) | JP6069965B2 (zh) |
CN (1) | CN103660590B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00323A (zh) * | 2014-12-30 | 2015-04-08 | 洪绍森 | 新能源发电装置 |
CN109843593A (zh) * | 2016-10-21 | 2019-06-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滴喷出装置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6922362B2 (ja) * | 2017-04-10 | 2021-08-18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装置の制御方法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8136A (ja) * | 2001-10-16 | 2003-04-23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20030122905A1 (en) * | 2001-12-28 | 2003-07-03 | Konica Corporation | Inkjet printer utilizing white ink |
JP2005103841A (ja) * | 2003-09-29 | 2005-04-21 |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CN101024745A (zh) * | 2006-02-22 | 2007-08-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喷墨用墨水组、墨水盒、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
JP2010105252A (ja) * | 2008-10-29 | 2010-05-13 | Brother Ind Ltd | 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
CN101712232A (zh) * | 2008-09-30 | 2010-05-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US20120033012A1 (en) * | 2010-08-03 | 2012-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ink cartridge,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12051123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Seiko Epson Corp | 液滴吐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422692B2 (en) * | 2000-03-16 | 2002-07-23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Ink cartridge |
JP3849676B2 (ja) * | 2002-10-01 | 2006-11-22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滴吐出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
JP2004188903A (ja) * | 2002-12-13 | 2004-07-08 | Konica Minolta Holdings Inc | キャッピング部材、クリーニング部材、配管部材、インクタンク部材、およびこれらを備えたuv硬化型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7160749A (ja) | 2005-12-14 | 2007-06-28 | Fujifilm Corp | 液体収納容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画像形成装置 |
JP2010089477A (ja) | 2008-09-10 | 2010-04-22 | Seiko Epson Corp | 液体供給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を用いた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JP5564888B2 (ja) * | 2009-10-20 | 2014-08-06 |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 液体噴射装置 |
JP5597077B2 (ja) * | 2010-09-17 | 2014-10-01 | ローランドディー.ジー.株式会社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
2012
- 2012-08-31 JP JP2012191469A patent/JP6069965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
- 2013-08-21 US US13/972,097 patent/US8905526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3-08-30 CN CN201310388960.5A patent/CN103660590B/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118136A (ja) * | 2001-10-16 | 2003-04-23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US20030122905A1 (en) * | 2001-12-28 | 2003-07-03 | Konica Corporation | Inkjet printer utilizing white ink |
JP2005103841A (ja) * | 2003-09-29 | 2005-04-21 | Konica Minolta Medical & Graphic Inc |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
CN101024745A (zh) * | 2006-02-22 | 2007-08-29 |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 喷墨用墨水组、墨水盒、喷墨记录方法和喷墨记录装置 |
CN101712232A (zh) * | 2008-09-30 | 2010-05-26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体喷射装置 |
JP2010105252A (ja) * | 2008-10-29 | 2010-05-13 | Brother Ind Ltd | カートリッジシステム及び液体カートリッジ |
US20120033012A1 (en) * | 2010-08-03 | 2012-02-09 | Canon Kabushiki Kaisha | Ink, ink cartridge, ink jet recording method and ink jet recording apparatus |
JP2012051123A (ja) * | 2010-08-31 | 2012-03-15 | Seiko Epson Corp | 液滴吐出装置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500323A (zh) * | 2014-12-30 | 2015-04-08 | 洪绍森 | 新能源发电装置 |
CN109843593A (zh) * | 2016-10-21 | 2019-06-04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滴喷出装置 |
CN109843593B (zh) * | 2016-10-21 | 2020-12-08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液滴喷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660590B (zh) | 2017-03-01 |
US8905526B2 (en) | 2014-12-09 |
JP2014046565A (ja) | 2014-03-17 |
JP6069965B2 (ja) | 2017-02-01 |
US20140063144A1 (en) | 2014-03-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2493321B1 (ko) | 기록 장치 | |
CN104441976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4608499B (zh) | 液体喷射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的维护方法 | |
US9409407B2 (en) |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and tank | |
CN105050816B (zh) |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收容容器单元、液体喷射系统、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2336063A (zh) | 液体容纳容器、罐单元以及液体喷射系统 | |
CN103395293A (zh) | 液体供应系统以及具有该液体供应系统的液体消耗装置 | |
CN103660590A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CN102381041A (zh) | 液体收容容器、液体喷射系统、以及液体供给系统 | |
JP2009018566A (ja) | 流体供給装置、流体噴射装置及び流体供給方法 | |
CN106042647B (zh) |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装置中的维护方法 | |
US9469120B2 (en) | Dummy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CN103009808A (zh)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循环方法 | |
CN103660565A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US9840085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ng method | |
CN102161274B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5667093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3660589A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CN103660563A (zh) |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液体喷出方法 | |
CN102582257A (zh) | 液体喷射装置 | |
CN102529346A (zh) | 液体喷出装置及液体喷出方法 | |
JP2016141071A (ja) | インク供給装置、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インクジェット画像形成方法 | |
JP6112125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CN103660560B (zh) | 液体喷出装置 | |
JP2013059972A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EXSB | Decision made by sipo to initiate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