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73903A - 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73903A
CN103573903A CN201310349497.3A CN201310349497A CN103573903A CN 103573903 A CN103573903 A CN 103573903A CN 201310349497 A CN201310349497 A CN 201310349497A CN 103573903 A CN103573903 A CN 1035739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ston
stream
cylindrical shell
vibration damper
end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34949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73903B (zh
Inventor
龙锡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B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B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2008805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20140024488A/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2008806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375160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2014969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463891B1/ko
Priority claimed from KR10201300260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KR101505862B1/ko
Application filed by KOBA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B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739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39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739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739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减震器,其包括:筒体,其内部形成有工作空间;活塞杆,其部分插入至所述筒体的一侧;活塞,位于所述工作空间内,并与所述活塞杆连接,且能够与所述活塞杆一起移动;端盖,其可旋转地连接在所述筒体的另一侧,并且旋转时带动所述活塞一起旋转;工作流体,填充在所述工作空间内,通过所述活塞和所述筒体之间的流路而在所述活塞的一侧的工作空间和所述活塞的另一侧的工作空间之间流动,当所述端盖与所述活塞一起旋转时,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发生变化。

Description

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减震器。
背景技术
减震器作为缓冲施加于物体的冲击力以及震动的装置,应用于车辆及生产线等以减少冲击。
减震器在壳体内部收容如油等的粘性大的流体,来衰减施加在与活塞连接的活塞杆的冲击及振动,并利用弹簧的弹力,使活塞移向初始位置,从而能够减少持续性的冲击。
这种减震器根据不同的应用领域,需要设置成具有不同的缓冲力,例如,活塞杆承受大载荷的生产线上,需要使减震器内部的流体压力缓慢变化以获得大缓冲力,而在活塞杆承受相对小的载荷的生产线上,则需要流体压力快速变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减震器,能够简便地调节流体的流量,并且简化了包括流量调节结构在内的整个结构。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震器,包括:筒体,其内部形成有工作空间;活塞杆,其部分插入至所述筒体的一侧;活塞,其位于所述工作空间内,并与所述活塞杆连接,且能够与所述活塞杆一起移动;端盖,其可旋转地连接在所述筒体的另一侧,并且,旋转时带动所述活塞一起旋转;工作流体,填充在所述工作空间内,通过所述活塞和所述筒体之间的流路而在所述活塞的一侧的工作空间和所述活塞的另一侧的工作空间之间流动,当所述端盖与所述活塞一起旋转时,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发生变化。
在所述筒体的内侧面,沿长度方向可形成有筒体流路。在所述活塞的外侧面,沿长度方向可形成有活塞流路。在所述活塞的外周面,可形成有至少一个活塞偏心流路,该活塞偏心流路与所述活塞连接,且截面积沿着所述活塞的圆周方向发生变化。所述工作流体可通过所述活塞流路、所述活塞偏心流路以及所述筒体流路而在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之间进行流动。
所述端盖可以包括:内盖,其可旋转地结合在所述筒体;旋转轴,连接所述内盖与所述活塞,并将所述内盖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活塞,所述活塞可滑动地结合在所述旋转轴。
所述内盖卡止于所述筒体内部,且至少一部分向所述筒体外部突出。所述端盖还包括结合在所述内盖的突出部位而用于旋转所述内盖的操作手柄。
所述减震器还可以包括弹性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端盖与所述活塞之间,并向所述活塞提供弹力。
所述弹性构件可以包括:主体,其具有弹力;固定体,其形成在所述主体的一侧,在所述活塞可形成有供所述固定体结合的活塞卡槽。
在所述筒体的内侧面,沿长度方向可形成有筒体流路。在所述筒体的内侧面可形成有,与所述筒体流路连接且截面积沿着所述筒体的圆周方向发生变化的筒体偏心流路。在所述活塞的外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活塞流路。
所述活塞流路可以形成为截面积沿所述活塞的长度方向逐渐变化。
在所述端盖形成有向所述工作空间注入所述工作流体的注入流路,在所述注入流路内可以设置用于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塞子和注入球,所述端盖上可以形成有向所述注入流路的方向突出以防止所述注入球从所述注入流路脱离的卡止部。
所述端盖可以包括:内盖,其配置在所述筒体的工作空间内;防脱构件,其结合在所述筒体内面并抵接于内盖;固定构件,其贯通所述防脱构件并抵接于所述内盖。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内盖的内部可以形成有注入流路,在所述注入流路结合有控制所述注入流路的塞子。
在所述注入流路内,可以配置有与所述塞子邻接的注入球,所述端盖上可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向所述注入流路的方向突出,以防止所述注入球脱离至所述工作空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改变筒体偏心流路的截面积和活塞流路或活塞偏心流路的截面积,因此可控制细微的流量,从而,根据用户要求的多种衰减功能来精确地设定减震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端盖可以直接旋转活塞来调节流量,因此无需额外的用于调节流量的部件,从而能够减少部件的数量,节约制作费用。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由于流体是在筒体与活塞之间进行流动,因此可省略在现有的减震器中使用的内筒体,从而能够节约减震器的制作费用,还能缩短制造工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减震器的分解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沿Ⅲ-Ⅲ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沿Ⅳ-Ⅳ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表示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6是图5所示的减震器的分解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减震器的剖视图。
图8是图7所示的减震器的分解剖视图。
图9是图7所示的沿Ⅸ-Ⅸ线的减震器剖视图。
图10是图1所示的端盖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图1所示的端盖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图11所示的端盖的结合剖视图。
图13是图12所示端盖的分解立体图。
附图标记
1、2:减震器    10:筒体    11:工作空间    111:第一空间
112:第二空间       113:筒体流路    114:筒体偏心流路
12:结合孔    20:活塞杆    21:头部    30:活塞杆罩
31:凸缘    311:平面部    32:蓄油器    33:气密构件
40:防尘盖    50:活塞    51:活塞流路    52:活塞偏心流路
53:工作流路    54:流入流路    55:连接槽    56:销孔
60:闭锁球    70:端盖    71:内盖    711:结合槽
712:防脱构件    713:固定构件    72:旋转轴    721:切开部
73:注入流路    731:卡止部    74:塞子    75:盖固定槽
76:结合构件    77:结合销    78:注入球    79:操作手柄
80:弹性构件    81:主体    82a、82b:固定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例,以便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实施本发明。但是,本发明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形态体现,而并非限定于实施例。在整篇说明书中,类似部分附有相同的附图标记。
以下参照图1至图4来说明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震器。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减震器的剖视图,图2是图1所示的减震器的分解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沿Ⅲ-Ⅲ线的剖视图,图4是图1所示的沿Ⅳ-Ⅳ线的剖视图。
参照图1至图4,本实施例的减震器1包括:筒体10、活塞杆20、活塞50、端盖70以及工作流体。
在筒体10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工作空间11,工作空间11收容有具有粘性的工作流体,例如油。
活塞杆具有规定的长度,其一侧位于工作空间11内,另一侧外露于筒体10外部。活塞杆20的另一侧结合有头部21。当头部21受到载荷时,活塞杆20进入筒体10内部。头部21也可省略。
在筒体10的工作空间11设置有活塞杆罩30。活塞杆20贯通活塞杆罩30的内部,活塞杆20与活塞杆罩30之间配置有气密构件33。活塞杆罩30设置有可吸收工作流体的蓄油器(accumulator)32。
筒体10的一端结合有防尘盖40,用于防止活塞杆罩30脱离。防尘盖40可以以螺合或嵌入的方式结合。
活塞50在工作空间11内可以与活塞杆20一起移动。活塞50在工作空间内可移动或旋转。
为了便于说明,将工作空间11中的活塞50的一侧所处的部分称为第一空间111,而另一侧所处的部分称为第二空间112。第一空间111通过活塞杆罩30的平面部311与蓄油器32连接。
当对活塞杆20施加载荷时,活塞50从第一空间111向第二空间112移动。通过活塞50的移动,工作流体可在第一空间111和第二空间112内流动。
活塞20内部形成有当活塞50动第二空间112向第一空间111移动时使工作流体流动的工作流路53。工作流路53贯通活塞50的长度方向,并形成为多段结构。
工作流路53配置有使工作流体单方向流动的闭锁球60。当活塞50从第一空间111向第二空间112移动时,由于第二空间112的工作流体的压力,闭锁球60卡止于工作流路53的台阶。而当活塞50从第二空间112向第一空间111移动时,由于第二空间112的工作流体的压力,闭锁球60离开工作流路53的台阶。当闭锁球60离开台阶时,第一空间111的工作流体通过工作流路53流入到第二空间112。
在第一空间111和活塞50的外周面形成有当活塞50从第一空间111向第二空间112移动时使工作流体流动的流路。
在决定第一空间111的筒体10内侧面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筒体流路113。另外,在活塞50的外侧面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活塞流路51。虽然筒体流路113和活塞流路50重叠,但随着活塞50的移动,活塞流路51可以渐渐脱离筒体流路113。
活塞50的外周面沿圆周方向形成有活塞偏心流路52(参照图3)。活塞偏心流路52可以形成于60°至350°范围(R)之间。活塞偏心流路52的截面积从一侧向另一侧逐渐变小。活塞偏心流路52的截面积可通过控制高或宽,或对两者均控制来调节。
随着活塞50的移动,工作流体通过活塞偏心流路52、活塞流路113而流向第一空间111或第二空间112。流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速度和流动量取决于接触筒体流路113的活塞偏心流路52的截面积。
活塞50的一侧形成有连接工作流路53和第一空间111的流入流路54,在活塞50的一侧面的中央形成有用于连接活塞杆20的连接槽55。连接槽55的高度尺寸不大于流路流路54的高度尺寸。
端盖70位于第二空间112,堵塞筒体10的另一侧,并通过旋转活塞50,调节筒体流路113与活塞偏心流路52对置而形成的流路的面积。
端盖70包括内盖71和旋转轴72。
端盖70可旋转地设置在筒体10的另一侧。内盖71与筒体10之间配置有用于防止工作流体的外漏的气密构件。
内盖71的外周面沿着圆周方向形成有结合槽711。与结合槽711对置的筒体10部分形成有结合孔12。结合构件76贯通结合孔12而插入至结合槽711,由此,端盖71被固定于筒体10。
旋转轴72从内盖71向活塞50的方向突出,并插入至工作流路53。插入至工作流路53的旋转轴72防止闭锁球60脱离工作流路53。
当活塞50从第一空间111向第二空间112移动时,旋转轴72可插入于工作流路53。
旋转轴72形成有切开部721,并且结合有与活塞连接的结合销77。结合销77位于切开部721,并以嵌入或螺合的方式结合在形成在活塞50的销孔56内。
由于结合销77位于切开部721,活塞50可与旋转轴72一起移动。另外,由于通过结合销77连接旋转轴72和活塞50,因此内盖71的旋转力可传递到活塞50。内盖71的旋转程度,决定与筒体流路113对置的活塞偏心流路52的位置,进而决定流路的大小。
如果将内盖71向一方向旋转,活塞流路51脱离筒体流路113,而截面积逐渐变小的活塞偏心流路52与筒体流路113重叠。与筒体流路113对置的活塞偏心流路52的截面积越小,通过流路的工作流体的流量也越小。
另外,在上述的说明以及附图中,活塞50与旋转轴72通过结合销77结合,但也可以通过锯齿状突起、花键轴、键等方式结合。
在内盖71与旋转轴72的内部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注入流路73。工作流体可通过注入流路73注入到工作空间11。在内盖71的注入流路73部位结合有防止工作流体外漏的塞子74。在塞子74和内盖71之间装有气密构件。
内盖71与活塞50之间配置有弹性构件80。弹性构件80的一侧抵接内盖71,另一侧抵接活塞50。当活塞50从第一空间111向第二空间112移动时,弹性构件80被压缩。被压缩的弹性构件80提供弹力,使得移至第二空间112的活塞50向第一空间111移动。
以下说明具有此结构的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作用。
首先参照图1,在活塞50位于第一空间111,并且筒体流路113和活塞流路51重叠的情况下,向活塞杆20的头部21施加载荷时,活塞杆20向进入筒体10的方向移动。当活塞杆20进入筒体10时,活塞50从第一空间111向第二空间112移动。
此时,第二空间112内的工作流体被活塞50压缩。被压缩的工作流体将闭锁球60移向第一空间111。移动的闭锁球60紧贴在工作流路53的台阶。当闭锁球60紧贴在台阶时,工作流路53将被堵塞。
工作流路53被堵塞时,第二空间112内的工作流体流入到活塞流路51和筒体流路113。流入的工作流体流入到第一空间111。由于工作流体流入到第一空间111,位于第一空间111的活塞50逐渐向第二空间112移动。此时,活塞50从第一空间111向第二空间112移动时,弹性构件80被压缩。
另外,流入到第一空间111的工作流体可通过活塞杆罩30的平面部311储存于蓄油器32中。
在这种状态下,当解除施加在活塞杆20的头部21的载荷时,被压缩的弹性构件80将恢复原状。通过弹性构件80的恢复力,活塞50从第二空间112向第一空间111移动。此时,活塞50向第一空间111的工作流体施加压力,受压力的工作流体通过流入流路54流入到工作流路53。流入到工作流路53的工作流体向闭锁球60施加压力,使闭锁球60脱离台阶。由于闭锁球60脱离台阶,工作流路53被打开。这样,工作流体流入到工作空间11、注入流路73。流入到注入流路73的工作流体经过切开部721向第二空间112流入。由此,活塞杆20被向外部抽出。
另外,随着第一空间111的工作流体向第二空间112移动,第一空间111的压力变小,储存在蓄油器32里的工作流体被排出而流入到第一空间111。流入到第一空间111的工作流体通过工作流路53、注入流入73、切开部721,再次流入到第二空间112。
另外,为了增加缓冲力而减缓从第二空间112向第一空间111移动的工作流体的流动速度时,作业者将内盖71向一方向旋转。因内盖71的旋转使旋转轴进行旋转,活塞50也向一方向旋转。此时,活塞流路51脱离筒体流路113,截面积逐渐变小的活塞偏心流路52与筒体流路113重叠。
第二空间112的工作流体通过活塞流路51、活塞偏心流路52以及筒体流路113向第一空间111移动。此时,由于工作流体经过截面积逐渐变小的活塞偏心流路52,导致工作流体的流动速度减缓而流动量减少。由于工作流体的流动速度减缓而流动量减少,活塞50的移动速度也降低,因此缓冲力会增加。
相反地,为了减小缓冲力而将内盖71向另一侧方向旋转时,内盖71向反方向旋转,旋转轴72旋转活塞50。此时,与筒体流路113重叠的活塞偏心流路52的截面积逐渐变大的部分与筒体流路113重叠。因此,活塞偏心流路52的截面积变大,经过活塞流路51、活塞偏心流路52以及筒体流路113的工作流体的移动速度也加快而移动量增加,从而使缓冲力减小。
本实施例的沿着活塞50圆周方向形成的活塞偏心流路52的截面积随着远离活塞流路51而逐渐减小,因此工作流体的移动速度以及移动量的调节范围变大,从而能够对缓冲力进行细微的调节。
以下参照图5以及图6,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震器进行说明。
图5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表示减震器的剖视图,图6是图5所示的减震器的分解剖视图。
参照图5至图6,本实施例的减震器2包括:筒体10、活塞杆20、活塞50、工作流体、端盖70以及弹性构件80。
本实施例的筒体10、活塞杆20、活塞50以及工作流体具有与图1至图4所示的筒体10、活塞杆20、活塞50以及工作流体相同的结构和作用,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但是,本实施例的端盖70与弹性构件80的结构与图1至图4所示的减震器的结构有所不同。
本实施例的端盖70省略了旋转轴,而只具备内盖71,由弹性构件80起到旋转轴的功能。
弹性构件80的一侧连接于内盖71,另一侧连接于活塞50。弹性构件80提供弹力使活塞50从第二空间112向第一空间111移动,同时,将内盖71的旋转力传递至活塞50。
本实施例的弹性构件80包括主体81以及固定体82a、82b。
主体81配置在端盖70与活塞50之间,并以螺旋弹簧的形式形成。弹性构件80提供弹力,使活塞50位于第一空间111。
固定体82a、82b连接在主体81的两端。一侧固定体82a结合在端盖70的固定槽75,另一侧固定体82b通过贯通活塞50,其一部分位于工作流路53。另一侧固定体82b横穿工作流路53的中心,并挡住工作流路53以防止闭锁球60脱离工作流路53。
以下说明具备此结构的本实施例的作用。
当旋转端盖70时,弹性构件80与端盖70一起旋转,同时,结合于弹性构件80的活塞50进行旋转。由于活塞50的旋转,活塞流路51脱离筒体流路113,而截面积小的活塞偏心流路52与筒体流路113重叠。
当活塞杆20受到载荷而移动时活塞50移动,此时,第二空间112内的工作流体通过活塞流路51、活塞偏心流路52以及筒体流路113向第一空间111移动。
此时,与筒体流路113与活塞流路51重叠时相比,筒体流路113与活塞偏心流路52重叠时的工作流体的流量减少。
图1至图5中的诸多特征可适用于本实施例。
以下参照图7至图9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震器。
图7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表示减震器的剖视图,图8是图7所示的减震器的分解剖视图,图9是图7所示的沿Ⅸ-Ⅸ线的减震器剖视图。
参照图7至图9,本实施例的减震器3包括:筒体10、活塞杆20、活塞50、工作流体、端盖70以及弹性构件80。
本实施例的筒体10、活塞杆20、活塞50、端盖70以及工作流体具有与图1至图4所示的筒体、活塞杆、活塞端盖以及工作流体实质上相同,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但是,本实施例的工作流体流动的流路具有与图1至图4的实施例的不同的结构。
本实施例的形成在筒体10和活塞50之间的流路包括筒体流路113、筒体偏心流路114、活塞流路51。
筒体流路113沿着长度方向形成在决定第一空间111的筒体10的内侧。此时,筒体流路113的截面积没有变化,以相同的高度形成。
筒体流路114大致在第一空间111和第二空间112的临界部沿着圆周方向形成。筒体偏心流路114与筒体流路113连接。从筒体流路112起,筒体偏心流路114可以形成为60°至350°的范围R之间。由此,筒体偏心流路114只有一部分与筒体流路113连接,而其余的部分不与筒体流路113连接。筒体偏心流路114的截面积沿着圆周方向逐渐变小。但是,筒体偏心流路114的截面积也可以向另一侧的方向逐渐变大。另外,筒体偏心流路114也可以形成为,中间点与筒体流路113重叠,以中间点为基准,截面积向两侧逐渐变小。
活塞流路51在活塞50的外周面沿长度方向形成。在活塞50的边缘部分不形成活塞流路51。活塞流路51的截面积向活塞杆罩30的方向逐渐变小。但是,活塞流路51的截面积也可以沿长度方向固定地形成。
活塞流路51与筒体偏心流路114连接。根据活塞流路51与筒体偏心流路114的连接位置不同,工作流体的移动量和活塞50的移动速度也可能有所不同。
工作流体通过活塞流路51、筒体偏心流路114、筒体流路113而在第二空间112和第一空间111流动。
下面对以上结构的本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为了设定所需要的缓冲力,操作端盖70来旋转活塞50。在调节到活塞流路51与筒体偏心流路114对置的位置的状态下对活塞杆20施加载荷时,活塞50向第二空间移动。此时,弹性构件80被压缩,第二空间112内的工作流体由于活塞50而压力变大。受压的工作流体经过活塞流路51、筒体偏心流路114、筒体流路113向第一空间111流动。
随着活塞50向第二空间112移动,与筒体偏心流路114重叠的活塞流路51的截面积变小,导致工作流体的流动量减小。当活塞50继续移动脱离筒体偏心流路114时,流路的连接将中断,工作流体无法流动,此时,活塞50的移动也会停止。
另外,施加在头部21的载荷被解除时,被压缩的弹性构件80恢复原状。通过弹性构件80的恢复力,活塞50从第二空间112向第一空间111移动,工作流体向闭锁球60施加压力并流入到工作流路53。随后,工作流体经过筒体流路113、筒体偏心流路114以及活塞流路51向第二空间112流入。
另外,本实施例的端盖70的旋转轴72可被省略,端盖70可通过图5以及图6中适用的弹簧80而与活塞50连接。此外的其他结构中也可以选择性地适用图1至图6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10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减震器。
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实质上可以与图1至图9所示的构成要素相同。但是本实施例具有图10所示的端盖70。
本实施例的端盖70结合于筒体10。在端盖70的内部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注入流路73。通过注入流路73可向筒体10内部注入工作流体。
注入流路73配置有用于控制注入的工作流体的塞子74和注入球78。塞子74在筒体10的外侧以螺合的方式结合至注入流路73。此时,在塞子74和注入流路73之间配置有气密构件(未图示)。注入球78卡止于形成在注入流路73的台阶,在端盖70的端部形成有卡止部731,该卡止部向注入流路73的方向突出,以防止注入球78脱离注入流路73。
但是,代替卡止部731,也可以用弹性构件80的端部抵接端盖70的注入流路73部分来防止注入球78脱离。
此外的其他结构中也可以选择性地适用图1至图9的结构。
以下参照图11来说明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适用图1至图10所示的构成要素。本实施例具有图11所示的端盖70的其他结构。
本实施例的端盖70包括内盖71、旋转轴72以及操作手柄79。
本实施例的内盖71、旋转轴72具有与图1至图4所示的内盖、旋转轴实质上相同的结构,所以在此省略详细的说明。
但是,本实施例中的内盖71在位于筒体10内并卡止于筒体10内部,以防止向外脱离,内盖71的至少一部分外露于筒体10的外部。旋转轴72连接内盖71与活塞50。
操作手柄79结合于向外部突出的内盖71部分。操作手柄79用固定螺丝等结合构件结合于内盖71。操作手柄79在与内盖71结合的状态下接触筒体10。当操作手柄79接触筒体10时,内盖71无法移动至工作空间11。
在操作手柄79可形成有表示工作流体的流量或压力的显示部(未图示)。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可省略旋转轴72。当省略旋转轴72时,内盖71月活塞50由弹性构件80连接(参照图5及图6)。
由于本实施例的末端筒体10的操作手柄79向外部突出,因此能够容易对筒体10进行操作。
此外的其他的结构可应用图1至图10所示的结构。
下面参照图12以及图13对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进行说明。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可以选择性地适用图1至图9的结构。本实施例具有图12及图13所示的端盖70。
参照图12以及图13,端盖70包括内盖71、防脱构件712以及固定构件713。
内盖71位于工作空间11。内盖71形成为多台阶结构。多台阶结构的内盖71中直径最大的部位抵接于筒体10的内面。此时,弹性构件80抵接于与活塞面向的内盖71部分。
防脱构件712形成为环状。防脱构件712形成为卡环。防脱构件712的外侧部分固定在筒体10内面并抵接于端盖70。防脱构件712用于防止内盖71从筒体10的内部向外部脱离。
固定构件713从筒体10外侧向内侧插入。固定构件713形成为多台阶结构。固定构件713中直径最小的部分插入至筒体10内部并贯穿防脱构件712,且抵接于内盖71。并且,固定构件713的外侧抵接于筒体10的侧面。
根据本实施例,筒体10与端盖70的组装步骤为,首先将内盖71插入至筒体10,之后将防脱构件712固定至筒体10的内面,最后将固定构件713套入并结合于筒体10而完成组装。这样,可以简化端盖70的组装过程来缩短工艺时间。
在固定构件713与内盖71内部形成有能够注入工作流体的注入流路73。在注入流路73设置有塞子74和注入球78。塞子74在约束注入球78的同时,连接固定构件713和内盖71。
注入球78与塞子74邻接并控制经过注入流路73的工作流体的流动。在内盖71形成有向注入流路73方向突出的卡止部731,以防止注入球78从注入流路73脱离至工作空间11。
由于具备了卡止部731,注入求78无法脱离注入流路73,因此无需使用尺寸小的卡环(未图示)等用于固定注入球的固定手段,从而省去了组装小尺寸的卡环的组装过程,简化了组装工艺,进而能够节约成本。
此外的其他结构可应用图1至图11所示的结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并非限定于此,所述领域的技术人员利用权利要求范围所定义的本发明的基本概念进行的多种变形以及改良也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

Claims (11)

1.一种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其内部形成有工作空间;
活塞杆,其部分插入至所述筒体的一侧;
活塞,其位于所述工作空间内,并与所述活塞杆连接,且能够与所述活塞杆一起移动;
端盖,其可旋转地连接在所述筒体的另一侧,并且旋转时带动所述活塞一起旋转;
工作流体,填充在所述工作空间内,通过所述活塞和所述筒体之间的流路而在所述活塞的一侧的工作空间和所述活塞的另一侧的工作空间之间流动,
当所述端盖与所述活塞一起旋转时,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之间的流路的截面积发生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体的内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筒体流路,
在所述活塞的外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活塞流路,
在所述活塞的外周面形成有至少一个活塞偏心流路,该活塞偏心流路与所述活塞连接,且截面积沿着所述活塞的圆周方向发生变化,
所述工作流体通过所述活塞流路、所述活塞偏心流路以及所述筒体流路而在所述活塞与所述筒体之间进行流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
内盖,其可旋转地结合在所述筒体;
旋转轴,连接所述内盖与所述活塞,并将所述内盖的旋转力传递至所述活塞,
所述活塞可滑动地结合在所述旋转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盖卡止于所述筒体内部,且至少一部分向所述筒体外部突出,
所述端盖还包括结合在所述内盖的突出部位而用于旋转所述内盖的操作手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弹性构件,其设置在所述端盖与所述活塞之间,并向所述活塞提供弹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构件包括具有弹力的主体和形成在所述主体的一侧的固定体,
在所述活塞形成有供所述固定体结合的活塞卡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筒体的内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筒体流路,
在所述筒体的内侧面形成有筒体偏心流路,该筒体偏心流路与所述筒体流路连接,且截面积沿着所述筒体的圆周方向发生变化,
在所述活塞的外侧面,沿长度方向形成有活塞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活塞流路的截面积沿所述活塞的长度方向逐渐变化。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端盖形成有向所述工作空间注入所述工作流体的注入流路,
在所述注入流路内设置有用于控制所述工作流体的塞子和注入球,
所述端盖上形成有向所述注入流路的方向突出以防止所述注入球从所述注入流路脱离的卡止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包括:
内盖,其配置在所述筒体的工作空间内;
防脱构件,其结合在所述筒体的内面并抵接于所述内盖;
固定构件,其贯通所述防脱构件并抵接于所述内盖,
在所述固定构件和所述内盖的内部形成有注入流路,在所述注入流路结合有控制所述注入流路的塞子。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减震器,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注入流路配置有与所述塞子邻接的注入球,所述端盖上形成有卡止部,该卡止部向所述注入流路的方向突出,以防止所述注入球脱离至所述工作空间。
CN201310349497.3A 2012-08-10 2013-08-12 减震器 Active CN1035739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2-0088061 2012-08-10
KR1020120088058A KR20140024488A (ko) 2012-08-10 2012-08-10 완충기
KR1020120088061A KR101375160B1 (ko) 2012-08-10 2012-08-10 완충기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KR10-2012-0088058 2012-08-10
KR1020120149690A KR101463891B1 (ko) 2012-12-20 2012-12-20 완충기
KR10-2012-0149690 2012-12-20
KR10-2013-0026034 2013-03-12
KR1020130026034A KR101505862B1 (ko) 2013-03-12 2013-03-12 완충기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3903A true CN103573903A (zh) 2014-02-12
CN103573903B CN103573903B (zh) 2015-10-07

Family

ID=500463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349497.3A Active CN103573903B (zh) 2012-08-10 2013-08-12 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3573903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1949A (zh) * 2015-07-24 2015-11-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膜片式分子弹簧隔振缓冲器
CN105041943A (zh) * 2015-07-24 2015-11-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囊式分子弹簧隔振缓冲器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3940A (en) * 1987-09-25 1989-03-29 Kayaba Industry Co Ltd Valve device
CN2090901U (zh) * 1991-01-28 1991-12-18 北京理工大学 可调阻尼减振器
US5598904A (en) * 1995-06-05 1997-02-04 Enidine, Inc. Adjustabl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CN2381838Y (zh) * 1999-07-05 2000-06-07 蔡金松 可调式气压棒
US6443271B2 (en) * 2000-06-14 2002-09-03 Weforma Gmbh Shock absorber with cup-shaped stop cap
CN2634191Y (zh) * 2003-07-08 2004-08-18 蔡金松 用于缓冲避震器的可锁定式活塞杆组
KR20070055278A (ko) * 2005-11-25 2007-05-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가스 리프터
CN101968093A (zh) * 2010-10-11 2011-02-09 支绍华 一种液压缓冲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483940A (en) * 1987-09-25 1989-03-29 Kayaba Industry Co Ltd Valve device
CN2090901U (zh) * 1991-01-28 1991-12-18 北京理工大学 可调阻尼减振器
US5598904A (en) * 1995-06-05 1997-02-04 Enidine, Inc. Adjustable energy absorption device
CN2381838Y (zh) * 1999-07-05 2000-06-07 蔡金松 可调式气压棒
US6443271B2 (en) * 2000-06-14 2002-09-03 Weforma Gmbh Shock absorber with cup-shaped stop cap
CN2634191Y (zh) * 2003-07-08 2004-08-18 蔡金松 用于缓冲避震器的可锁定式活塞杆组
KR20070055278A (ko) * 2005-11-25 2007-05-30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가스 리프터
CN101968093A (zh) * 2010-10-11 2011-02-09 支绍华 一种液压缓冲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1949A (zh) * 2015-07-24 2015-11-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膜片式分子弹簧隔振缓冲器
CN105041943A (zh) * 2015-07-24 2015-11-11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囊式分子弹簧隔振缓冲器
CN105041943B (zh) * 2015-07-24 2016-06-15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囊式分子弹簧隔振缓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73903B (zh) 2015-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41365B1 (en) Operating device
TWI600846B (zh) 旋轉慣性質量阻尼器
CN103573903A (zh) 减震器
CN104541056A (zh) 容量控制阀
EP1710464A1 (en) Motion control device and automobile door
CN101025205A (zh) 转矩波动吸收装置
KR101263246B1 (ko) 토션 진동 댐퍼
CN107709822A (zh) 能量传递设备及使用方法
CN102996701A (zh) 流体封入式筒形隔振装置
CN103711831A (zh) 缓冲器
CN105757165A (zh) 扭转振动减振装置
CN106438838A (zh) 扭转振荡减振装置
CN106151366A (zh) 扭转振荡减振装置
JP2018194061A (ja) 回転慣性質量ダンパ
JP6385121B2 (ja) 回転マスダンパー
JP6270573B2 (ja) 回転慣性質量ダンパ
CN103765039B (zh) 扭矩传递装置
US20090135683A1 (en) Drive mechanism and optical head
CN104806695A (zh) 离心力摆
JP6199709B2 (ja) 緊急遮断装置
CN101956781A (zh) 摩托车自动变阻尼前减震器阻尼器及其制作方法
KR101463891B1 (ko) 완충기
KR101070496B1 (ko) 신축이음장치
CN204458951U (zh) 阻尼机构以及扭转机构
CN103573902A (zh) 减震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