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8363A - 输出系统及显示系统 - Google Patents

输出系统及显示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8363A
CN103518363A CN201280022930.6A CN201280022930A CN103518363A CN 103518363 A CN103518363 A CN 103518363A CN 201280022930 A CN201280022930 A CN 201280022930A CN 103518363 A CN103518363 A CN 1035183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ituation
monitor
mentioned
cont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2930.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江口洋一
大前良介
今西诚司
木下拓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35183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836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20Server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distribution of content, e.g. VOD servers;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2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lementary server operations; Server middleware
    • H04N21/231Content storage operation, e.g. caching movies for short term storage, replicating data over plural servers, prioritizing data for deletion
    • H04N21/23106Content storage operation, e.g. caching movies for short term storage, replicating data over plural servers, prioritizing data for deletion involving caching oper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3/00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 H04L63/04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 H04L63/0428Network architectures or network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for network security for providing a confidential data exchange among entities communicating through data packet networks wherein the data content is protected, e.g. by encrypting or encapsulating the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04L65/61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for multicast or broad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60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 H04L65/61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 H04L65/612Network streaming of media packets for supporting one-way streaming services, e.g. Internet radio for unicas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5/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supporting real-time applications in data packet communication
    • H04L65/80Responding to Qo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15Interfacing a Home Network, e.g. for connecting the client to a plurality of peripher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3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 H04N21/43637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involving a wireless protocol, e.g. Bluetooth, RF or wireless LAN [IEEE 802.11]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7Establishing a secur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client and a peripheral device or smart car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4400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video buffer management, e.g. video decoder buffer or video display buff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4405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video stream decry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 H04N21/4408Processing of video elementary streams, e.g. splicing a video clip retrieved from local storage with an incoming video stream or rendering scenes according to encoded video stream scene graphs involving video stream encryption, e.g. re-encrypting a decrypted video stream for redistribution in a home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42Monitoring of processes or resources, e.g. detecting the failure of a recording device, monitoring the downstream bandwidth, the number of times a movie has been viewed, the storage space available from the internal hard disk
    • H04N21/44227Monitoring of local network, e.g. connection or bandwidth variations; Detecting new devices in the local networ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60Network structure or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Control signalling between clients,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Transmission of management data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e.g. sending from server to client commands for recording incoming content stream; Communication details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 
    • H04N21/63Control signaling related to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client, server and network components; Network processes for video distribution between server and clients or between remote clients, e.g. transmitting basic layer and enhancement layers over different transmission paths, setting up a peer-to-peer communication via Internet between remote STB's;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ddressing
    • H04N21/643Communication protocols
    • H04N21/64322I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80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by content creator independently of the distribution process; Content per se
    • H04N21/83Generation or processing of protective or descriptive data associated with content; Content structuring
    • H04N21/835Generation of protective data, e.g. certificat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Abstract

系统(1)包含监视器(10)和STB(20)。STB(20)在判定为发生了溢出的情况下,通知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的请求。此外,监视器(10)对在来自STB(20)的视频数据被缓冲的接收缓冲器中是否发生了欠载进行判定。

Description

输出系统及显示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包含发送装置及输出装置的输出系统,该发送装置利用无线方式发送内容,该输出装置利用无线方式接收从发送装置发送来的内容,输出视频、声音或该两者。
背景技术
近年来,能进行网络连接的显示装置变得实用化。
作为这种显示装置的一个方式,具有被分离为显示部(显示器部)与视频接收部(调谐器部)、且以无线方式将它们之间进行连接的方式。由于显示部是可携带的,因此提高了用户的方便性。
在Wi-Fi等无线通信中,即使接收电平较高,有时也会因电波干扰等而导致吞吐量下降。在上述显示装置中,若在重放电视视频的过程中吞吐量下降,则有时会导致电视视频的品质下降,或重放停止,因此,在吞吐量下降的情况下,需要尽早切换通信中使用的频道。换言之,在上述显示装置中,为了不使品质下降地重放电视视频,始终监视显示部与视频接收部之间的通信状态是重要的。
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监视通信状态的技术。
具体而言,专利文献1中揭示了将根据表示溢出或欠载等的信息来检测出视频流性能的缺陷的装置包含在内的视频流系统。此外,专利文献2中揭示了如下技术:在互联网电话系统中,系统内的装置确认系统内的规定的多条通话路径是否全部在使用中(是否处于溢出状态),在处于溢出状态的情况下,通知该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表2009-536001号公报(2009年10月1日公表)”
专利文献2:日本公开专利公报“特开2008-79290号公报(2008年4月3日公开)”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各专利文献所记载的结构中,监视通信状态的装置在系统内至多只有1台,因此,不一定能迅速检测出通信不再处于通常状态。即,上述各系统中具有如下问题:当通信不再处于通常状态时,无法迅速执行在系统内通信不再处于通常状态的情况下要进行的处理。
在显示部和视频接收部以无线方式连接的上述方式的显示装置中,作为用于检测出吞吐量的下降的方法,可举出在显示部中当对传输而来的视频进行解码时发生较多解码错误的情况下、判定为传输吞吐量已下降的方法(方法1)、及通过收发吞吐量测定用的规定量的数据来检测吞吐量的方法(方法2)等。
然而,在使用方法1的情况下,在视频接收部接收的视频中含有较多噪声的情况下,在显示部中也会频繁发生解码错误,具有会误检测为从视频接收部到显示部的通信的吞吐量已下降的问题。
此外,方法2中,除吞吐量测定用的规定量的数据以外未传输其它数据是用于正确测定吞吐量的前提条件。因此,在使用方法2的情况下,具有在从视频接收部向显示部传输视频内容的期间内无法正确检测出吞吐量不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主要目的在于实现一种输出系统,该输出系统将内容从调谐器装置(一般而言为发送装置)无线发送到监视器(一般而言为输出装置),即使内容中混入有较多噪声,也能检测出无线发送过程中的吞吐量不足而不降低检测精度,使输出装置能迅速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处理。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包含发送装置和输出装置,所述发送装置将内容以无线方式发送到所述输出装置,所述输出装置接收所述内容并进行输出,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装置包括:第1缓冲器,该第1缓冲器对发送过程中的所述内容进行缓冲;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对在所述第1缓冲器中是否发生了缓冲溢出反复进行判定;及通知单元,在判定为所述内容的发送过程中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情况下,该通知单元向所述输出装置进行规定的通知,所述输出装置包括:第2缓冲器,该第2缓冲器对接收过程中的所述内容进行缓冲;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对在所述内容的接收过程中、第2缓冲器中是否发生了缓冲欠载反复进行判定;第1执行单元,该第1执行单元执行与所述规定的通知相对应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及第2执行单元,在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该第2执行单元执行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根据上述结构,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在发送装置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情况、及输出装置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这两种情况下,输出装置执行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即,输出装置及发送装置双方均起到作为用于使输出装置执行所述处理的触发的作用。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由于基于缓冲溢出及缓冲欠载的发生来检测出吞吐量不足,因此,混入到内容中的噪声量不会影响到吞吐量不足的检测精度。
因此,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即使内容中混入有较多噪声,也能检测出无线发送的吞吐量不足而不降低检测精度,使输出装置迅速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处理。
另外,上述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只要是伴随着无线发送的吞吐量不足而使输出装置要进行的处理,就可以是任何处理。此外,第1执行单元所执行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和第2执行单元所执行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只要是伴随着发送装置与输出装置之间的无线发送的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处理,就可以是同一处理,也可以是不同处理。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具有如下效果:即使内容中混入有较多噪声,也能检测出无线发送过程中的吞吐量不足而不降低检测精度,使输出装置能迅速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上显示的内容选择画面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3(a)表示内容来源与DRM的对应关系,图3(b)是示意性表示对从内容来源经由接入点向图1所示的监视器传输中的内容施加的加密方式的图。
图4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的结构的框图。
图5是表示图4所示的监视器的DRM解码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6是表示图4所示的监视器的CPU参照的LUT的图。
图7是表示图4所示的监视器的视频解码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8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顶盒的结构的框图。
图9是表示图8所示的机顶盒的DRM加密部的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在从内容被选择到将内容的视频显示于显示器为止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1是表示图10的流程图中的DRM解码动作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在从内容被选择到将内容的视频显示于显示器为止执行的其它动作的流程图。
图13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为了使用户设定监视器的Wi-Fi连接对象而显示的一连串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的图。
图14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为了使用户设定监视器的Wi-Fi连接对象而显示的一连串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的图。
图15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在与图1所示的机顶盒进行Wi-Fi通信的过程中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6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在按照图15的流程图进行的处理中显示的提醒的图。
图17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顶盒执行的全频道AFS处理的详细动作的流程图。
图18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顶盒在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19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在按照图18的流程图进行的处理中显示的提醒的图。
图20是示意性表示图1所示的机顶盒在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为了决定重新使用的频道而参照的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1是表示图1所示的机顶盒在启动时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2是表示作为按照图21的流程图进行的处理的一个工序而使图1所示的监视器执行的W52-AFS处理的详细动作的流程图。
图23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在通过连接设定画面从用户处接受到对Wi-Fi连接中要使用的频道的指定的情况下进行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24(a)~图24(c)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上显示的连接状态确认画面的一个示例的图。
图25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按照用户的操作指示而显示的一连串连接设定画面的图,是在用户的操作指示是表示自动设定Wi-Fi连接中要使用的频道这一意思的指示的情况下的图。
图26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按照用户的操作指示而显示的一连串连接设定画面的图,是在用户的操作指示是表示将手动连接的2个频道设定作为Wi-Fi连接中要使用的频道这一意思的指示的情况下的图。
图27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按照用户的操作指示而显示的一连串连接设定画面的图,是在用户的操作指示是表示手动地仅将1个频道设定作为Wi-Fi连接中要使用的频道这一意思的指示的情况下的图。
图28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在无法接受到对Wi-Fi连接中要使用的频道的设定的情况下显示的画面的图。
图29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上显示的与链接设定相关的对话框组的图。
图30是用于说明电波强度图标的图。图30(a)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上显示的视频的一个示例。图30(b)是表示图1所示的监视器中的来自图8所示的机顶盒的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与在视频的右上角显示的电波强度图标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又一其它变形例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的整体结构的框图。
图35是表示图8所示的机顶盒的变形例的框图。
图36是表示图35所示的机顶盒执行的全频道AFS处理的详细动作的流程图。
图37是表示各频道中、使用该频道的已有AP的数量及该频道的等级的一个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如下说明。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虽然示出监视器作为输出装置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作为输出装置,也可以采用PDA、智能手机、平板PC、便携式游戏机等包括显示部、起到作为显示装置的功能的其它装置,以代替监视器。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的整体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的整体结构的图。内容显示系统1是接收从多个内容来源提供的视频内容的系统,包括监视器10(输出装置、通信装置)、机顶盒(STB)20(发送装置)及路由器30(发送装置)。
STB20(在监视器10的显示器上显示为“调谐器部”)和监视器10(在监视器10的显示器上显示为“显示部”)设定成能利用确定各设备的识别码、例如MAC地址等,仅在具有特定的识别码的设备间进行无线连接。这是由于本实施方式假设利用STB20和监视器10的组合来构成一个商品的方式,而因为STB20和监视器10作为一个商品,其组合固定,所以省略了为了将两者无线连接而在初始设定中需要的操作,是为了不给用户增加多余负担的设定。
此外,STB30及路由器30(在监视器10的显示器上显示为“无线接入点”)起到作为对内容来源进行中继的接入点的功能。接入点是指具有用于从某一终端无线连接到其它终端或服务器的电波中继功能的终端。
监视器10是通过无线方式从STB20及路由器30接收视频信号的视频重放装置。监视器10能选择性切换STB20及路由器30作为连接对象。将监视器10和STB20连接的无线频带可设定为2.4GHz频带及5GHz频带中的任一个。将监视器10和路由器30进行连接的无线频带为2.4GHz。STB20与路由器30可以通过有线进行连接。将监视器10和路由器30连接的无线频带可以固定于5GHz频带,也可以在2.4GHz频带与5GHz频带之间进行切换。
更具体而言,可设定的5GHz频带包括W52的频带(由36ch、40ch、44ch、48ch的总计4个频道构成的5.15~5.25GHz频带的频带)、W53的频带(52ch、56ch、60ch、64ch的总计4个频道构成的5.25~5.35GHz频带的频带)、W56的频带(由100ch、104ch、108ch、112ch、116ch、120ch、124ch、128ch、132ch、136ch、140ch的总计11个频道构成的5.47~5.725GHz频带的频带)。而且,具体而言,从总计19个频道中,将属于上述3个频带中的任一频带的1个频道或连续2个频道设定作为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道。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上述多个内容来源,例如设置有作为HDMI对应设备的BD记录器40a、40b、DTV/BS广播、作为DLNA对应设备的媒体服务器60、及网络70。
(内容选择画面)
图2是表示监视器10上显示的内容选择画面SC的一个示例的图。在内容选择画面SC上,在中央部分显示电视广播画面SC1,在电视广播画面SC1的周围显示表示可收视内容的7个图标I1~I7。
例如,图标I1是用于对从图1所示的网络70提供的IPTV广播进行收视的图标。图标I2是用于对从媒体服务器60(DLNA对应设备)提供的内容进行收视的图标。图标I3是用于对从与STB20连接的作为HDMI对应设备的BD记录器40a(外部设备)提供的内容进行收视的图标。图标I4是用于对从与监视器10连接的作为HDMI对应设备的BD记录器40b提供的内容进行收视的图标。图标I5是用于对来自DTV/BS天线50的TV广播进行收视的图标。图标I6是用于对从可经由USB端子进行连接的硬盘装置80提供的内容进行收视的图标。图标I7是用于利用监视器10所具有的日历显示功能来显示日历的图标。
(视频信号的格式及DRM)
图3(a)是表示内容来源进行的DRM加密动作和接入点进行的DRM加密动作的表,图3(b)是表示在内容来源与接入点之间的加密格式、及在接入点与监视器10之间的加密格式的示意图。
从图3(a)及图3(b)可知,例如,来自USB-HDD80的视频信号以固有的DRM格式进行加密,在接入点(STB20)中进行解码之后,以DTCP-IP格式进行加密,并发送到监视器10。此外,来自网络70(互联网上的IPTV/VOD服务器)的视频点播或者IPTV(利用多播的广播)的视频信号以Marlin格式进行加密,由接入点(路由器30)不变换格式地发送到监视器10。此外,来自家庭网络的DLNA即多媒体服务器60的视频信号在多媒体服务器60中使用DTCP-IP的著作权保护技术。
(监视器的结构)
图4是表示监视器10的结构的框图。监视器10对从STB20或者路由器30通过Wi-Fi通信发送来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并对该视频进行显示,而基本系统与STB20、通常的电视机相同。具体而言,监视器10包括CPU11、无线LAN模块12a、HDMI接收部12b、开关(SW)13、DRM解码部14、DEMUX15、视频解码部16、查找表(LUT)17、视频处理部18a以及显示器19(输出部、显示部)。
CPU11包括UI显示部11a(显示控制单元)、内容选择部11b、视频接收选择部11c、内容切换指示部11d、频道切换指示部11e(第1执行单元、第2执行单元)、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判定单元)及信号强度测量部11g(信号强度测定单元),对无线LAN模块12a、SW13、DRM解码部14、DEMUX15、视频解码部16及视频处理部18a进行控制。
无线LAN模块12a与STB20以及路由器30无线连接,并从STB20以及路由器30接收视频信号。HDMI接收部12b与BD记录器40b相连接。
具体而言,无线LAN模块12a在内部包括接收缓冲器120a,将接收到的视频信号(视频数据)依次存储在接收缓冲器120a中,并将接收缓冲器120a内的视频信号(视频数据)依次输出到SW13。因而,在视频信号以某一程度的发送速率发送到监视器10的期间,在接收缓冲器120a中不会发生缓冲欠载(buffer underrun),但若发送速率大幅下降,则在接收缓冲器120a中会发生缓冲欠载。
SW13具有两个输入端子IN1、IN2以及一个输出端子OUT1。输入端子IN1与无线LAN模块12a连接,输入端子IN2与HDMI接收部12b连接。SW13基于来自CPU11的指示,选择输入端子IN1、IN2的输入信号中的某一个,并从输出端子OUT1进行输出。
UI画面显示部11a根据用户的操作,将图2所示的内容选择画面、图19所示的连接状态确认画面、图20所示的连接设定画面等各种画面显示在显示器19上。此外,内容选择部11b根据用户对于内容选择画面的操作,选择内容来源。
视频接收选择部11c对无线LAN模块12a以及SW13进行控制。具体而言,视频接收选择部11c利用表示预先设定的内容来源、DRM加密格式、及视频信号的压缩格式之间的对应关系的LUT17来判断由内容选择部11b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以下也称为“对象内容来源”)是经由接入点(STB20或路由器30)提供、还是经由HDMI接收部12b提供。
具体而言,在LUT17中、对象内容来源与视频信号的压缩格式相对应的情况下,视频接收选择部11c判定为经由接入点提供。另一方面,在LUT17中、对象内容来源未与视频信号的压缩格式相对应的情况下,视频接收选择部11c判定为经由HDMI接收部12b提供。
然后,视频接收选择部11c在对象内容来源是经由接入点提供的情况下,确定为了接收来自对象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而使用的接入点。然后,视频接收选择部11c使无线LAN模块12a接收来自所确定的接入点的视频信号,并且使SW13选择与无线LAN模块12a相连接的输入端子IN1。
内容切换指示部11d向无线LAN模块12a提供对由视频接收选择部11c所确定的接入点的指示信号,该指示信号用于将来自对象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向监视器10发送。例如,在选择BD记录器40a作为内容来源的情况下,内容切换指示部11d将预先设定的STB20的控制命令提供给无线LAN模块12a。由此,无线LAN模块12a从STB20接收BD记录器40a发送来的视频信号,以作为对于向STB20发送的控制命令的响应。
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对无线LAN模块12a指定无线LAN模块12a在无线通信中要使用的频道。例如,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对无线LAN模块12a指示W52的36ch,以作为在无线通信中要使用的频道。
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确认在无线LAN模块12a的接收缓冲器120a中被缓冲的数据的数据量。
信号强度测量部11g对位于监视器10周边的各接入点所发送的Wi-Fi电波的RSSI(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量。
DRM解码部14根据从SW13输出的视频信号的DRM加密格式,来进行DRM的解码。如图5所示,DRM解码部14包括2个的SW14a和SW14b、DTCP-IP解码部14c、HDCP解码部14d以及Marlin解码部14e。
SW14a具有1个输入端子IN11以及3个输出端子OUT11~OUT13。SW14b具有3个输入端子IN21~IN23以及1个输出端子OUT21。这些SW14a、14b的切换控制通过CPU11来进行。
DTCP-IP解码部14c用于对以DTCP-IP格式加密后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并设置在SW14a的输出端子OUT11与SW14b的输入端子IN21之间。HDCP解码部14d用于对以HDCP格式加密后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并设置在SW14a的输出端子OUT12与SW14b的输入端子IN22之间。Marlin解码部14e用于对以Marlin格式加密后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并设置在SW14a的输出端子OUT13与SW14b的输入端子IN23之间。
CPU11参照存储于未图示的存储器中的LUT17,进行从SW14a及SW14b中的一方到另一方的切换控制。图6表示LUT17的内容的一个示例。如该图所示,LUT17表示各个内容来源、DRM加密格式、及视频信号的压缩格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由此,CPU11对DRM解码部14进行控制,使得与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的DRM加密格式相对应的解码部进行解码处理。例如,在接收到的视频信号为来自网络70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CPU11对DRM解码部14进行控制,使得在DRM解码部14中Marlin解码部14e进行解码处理。即,CPU11对DRM解码部14进行控制,使得SW14a选择输出端子OUT14,SW14b选择输入端子IN24。同样,在接收到的视频信号是来自DTV/BS天线50、多媒体服务器60、以及USB-HDD80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CPU11对DRM解码部14进行控制,使得DTCP-IP解码部14c进行解码处理。此外,在接收到的视频信号是来自BD记录器40a或BD记录器40b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CPU11对DRM解码部14进行控制,使得HDCP解码部14d进行解码处理。
DEMUX15用于在从DRM解码部14输出的视频信号中,对主要来自网络70的IPTV的视频信号等的多路复用进行分离。从DEMUX15输出的视频信号输入至视频解码部16。
视频解码部16根据视频信号的压缩格式对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如图7所示,视频解码部16具有2个的SW16a和SW16b、MPEG2解码部16c以及H.264解码部16d。
SW16a具有1个输入端子IN31以及3个输出端子OUT31~OUT33。SW16b具有3个输入端子In41~In43以及1个输出端子OUT41。从该SW16a及SW16b中的一方到另一方的切换控制通过CPU11来进行。
MPEG2解码部16c用于对以MPEG2格式压缩后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并设置在SW16a的输出端子OUT31与SW16b的输入端子IN41之间。H.264解码部16d用于对以H.264格式压缩后的视频信号进行解码,并设置在SW16a的输出端子OUT32与SW16b的输入端子IN42之间。此外,SW16a的输出端子OUT33与SW16b的输入端子IN43直接连接。
CPU11参照LUT17,进行从SW16a及SW16b中的一方到另一方的切换控制。具体而言,CPU11参照图6所示的LUT17中的、内容来源与压缩格式的对应关系,对视频解码部16进行控制,使得与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的压缩格式相对应的解码部进行解码处理。例如,在接收到的视频信号是来自BD记录器40a以及网络70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CPU11对视频解码部16进行控制,使得在视频解码部16中H.264解码部16d进行解码处理。即,CPU11对视频解码部16进行控制,使得SW16a选择输出端子OUT32,SW16b选择输入端子IN42。同样,在接收到的视频信号为来自DTV/BS天线50、多媒体服务器60或USB-HDD80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CPU11对视频解码部16进行控制,使得与对视频信号实施的压缩方式相对应的、MPEG2解码部16c及H.264解码部16d中的某一个解码部进行解码处理。另外,来自BD记录器40b的视频信号是基带信号,因此,CPU11对视频解码部16进行控制,使得SW16a选择输出端子OUT33,SW16b选择输入端子IN43。
从视频解码部16输出的视频信号输入至视频处理部18a。视频处理部18a对于视频信号实施画质校正等规定的图像处理,并经由面板控制器18b输出至显示器19。由此,所选择的内容来源发送来的视频内容的视频显示于显示器19中。
另外,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监视器10所支持的DRM加密方式为Marlin加密、DTCP-IP加密及HDCP加密,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可以根据显示装置所支持的DRM加密格式的种类,适当变更设置在显示装置的DRM解码部内的解码部的种类,而在显示装置不支持DRM的情况下,在显示装置内也可以不设置DRM解码部。
同样,虽然本实施方式的监视器10所支持的视频压缩方式为MPEG2及H264,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即,可以根据显示装置所支持的视频压缩格式的种类,适当变更设置在显示装置的视频解码部内的解码部的种类。
(STB的结构)
接着,对STB20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STB20与作为内容来源的BD记录器40a以及媒体服务器60相连接,并与对作为内容来源的DTV/BS广播进行接收的DTV/BS天线50相连接。并且,如图6所示,为了著作权保护,STB20对来自各个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进行加密。具体而言,对于来自BD记录器40a的视频信号,利用HDCP进行加密。此外,STB20对于来自DTV/BS天线50的视频信号,利用DTCP-IP进行加密。此外,对于来自USB-HDD80的视频信号,利用固有DRM进行解码,并且利用DTCP-IP进行加密。
由此,STB20能根据内容来源来进行加密格式的切换。对用于此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表示STB20的结构的框图。在通常的电视机中与面板输出相对应的部分安装有无线传输系统,STB20利用Wi-Fi通信将视频信号输出至监视器10。具体而言,STB20包括CPU21、调谐器22a、解调部22b、Multi2解码部22c、DEMUX22d、USB接口(USB/IF、视频输入单元)23a、固有DRM解码部23b、HDMI接收部24a、HDCP解码部24b、H.264编码部24c、有线LAN模块25、开关(SW)26、DRM加密部27、无线LAN模块28以及TS缓冲器283。此外,STB20在存储器(未图示)内包括TCP/IP缓冲器282。
TCP/IP缓冲器282是为了将视频内容按照TCP/IP协议发送到监视器10而使用的缓冲器,在从发送视频内容的SYN包到接收对应的ACK包为止,保持该SYN包以用于再次发送。TS缓冲器283是对视频信号的SPTS进行缓冲的缓冲器。
调谐器22a、USB/IF23a、及HDMI接收部24a分别与DTV/BS天线50、USB-HDD80、及BD记录器40a相连接。此外,有线LAN模块25与路由器30及媒体服务器60连接到同一局域网。此外,无线LAN模块28与监视器10无线连接。
调谐器22a所接收到的视频信号经由解调部22b进行解调,并由Multi2解码部22c实施DRM解码处理。之后,由DEMUX22d将视频信号的MPTS多路复用分离为多个SPTS,多个SPTS被缓冲到TS缓冲器283中。只要TCP/IP缓冲器282的缓冲区有空闲,TS缓冲器283内的SPTS就依次输入至SW26。
USB/IF23a所接收到的视频信号由固有DRM解码部23b实施DRM解码处理,并输入至SW26。
HDMI接收部24a所接收到的视频信号由HDCP解码部24b实施DRM解码处理,利用H.264编码部24c进行压缩并输入至SW26。另外,可以将由HDCP解码部24b的解码处理而得到的视频信号直接输入至SW26,但由于无线区间的发送速度容易下降,因此优选利用H.264等进行压缩。
SW26具有4个输入端子IN51~IN54以及1个输出端子OUT51。输入端子IN51与DEMUX22d相连接,输入端子IN52与固有DRM解码部23b相连接,输入端子IN53与H.264编码部24c相连接,输入端子IN54与有线LAN模块25相连接。SW26基于来自CPU21的指示,选择输入端子IN51~IN54的输入信号中的某一个,并从输出端子OUT51进行输出。
如上所述,监视器10的无线LAN模块12a将由内容切换指示部11d提供的指示信号发送到STB20,但指示信号输入至CPU21。CPU21基于指示信号,对SW26以及DRM加密部27进行控制。由此,STB20对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以与该视频信号相对应的DRM加密格式进行加密,并发送给监视器10。
例如,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BD记录器40a的情况(第2模式)下,CPU21对SW26进行控制,使得仅有从输入端子IN53输入的信号从输出端子OUT51输出。其结果是,仅HDMI接收部24a所接收到的视频信号输出至DRM加密部27。同样,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DTV/BS广播的情况(第1模式)下,CPU21对SW26进行控制,使得仅有从输入端子IN51输入的信号从输出端子OUT51输出,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USB-HDD80的情况(第2模式)下,CPU21对SW26进行控制,使得仅有从输入端子IN52输入的信号从输出端子OUT51输出,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网络70的情况(第1模式)下,CPU21对SW26进行控制,使得仅有从输入端子IN54输入的信号从输出端子OUT51输出。
DRM加密部27对于从SW26输出的视频信号,根据内容来源进行DRM加密。如图9所示,DRM加密部27包括2个的SW27a和SW27b、DTCP-IP加密部27c以及HDCP加密部27d。
SW27a具有1个输入端子IN61以及3个输出端子OUT61~OUT63。SW27b具有3个输入端子IN71~IN73以及1个输出端子OUT71。这些SW27a、SW27b的切换控制通过CPU21来进行。
DTCP-IP加密部27c用于以DTCP-IP格式对视频信号进行加密,并设置在SW27a的输出端子OUT61与SW27b的输入端子IN71之间。HDCP加密部27d用于以HDCP格式对视频信号进行加密,并设置在SW27a的输出端子OUT62与SW27b的输入端子IN72之间。此外,SW27a的输出端子OUT63与SW27b的输入端子IN73直接连接。
CPU21通过控制SW27a及SW27b,来以与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相对应的加密格式对视频信号进行加密。例如,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DTV/BS广播的情况下,CPU21对SW27a及SW27b进行控制,使得在DRM加密部27中DTCP-IP加密部27c进行加密。即,CPU21对DRM解码部27进行控制,使得SW27a选择输出端子OUT61,SW27b选择输入端子IN71。同样地,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BD记录器40a的情况下,CPU21对SW27a及SW27b进行控制,使得在DRM加密部27中选择HDCP加密部27d。
另外,在从有线LAN模块25接收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的情况下,由于视频信号已经进行了加密,因此DRM加密部27不对该视频信号进行加密。此时,CPU21进行控制,使得SW27a选择输出端子OUT63,SW27b选择输入端子IN73。
由此,根据所选择的内容来源进行了适当加密的视频信号从无线LAN模块28发送至监视器10。具体而言,加密后的视频信号(视频数据)按照TCP/IP缓冲器282、无线LAN模块28的发送缓冲器281的顺序依次进行缓冲,发送缓冲器281内的视频信号(视频数据)依次发送到监视器10。因而,在视频信号以某一程度的发送速率发送到监视器10的期间,在发送缓冲器281、TCP/IP缓冲器282中不会发生缓冲溢出,但若发送速率大幅下降,则在发送缓冲器281、TCP/IP缓冲器282中会发生缓冲溢出。特别是,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DTV/BS广播的情况下,在配置于TCP/IP缓冲器282前级的TS缓冲器283中也会发生缓冲溢出。
此外,CPU21包括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雷达波检测部21b、信号强度测量部21c及频道切换指示部21d。
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确认在无线LAN模块28的发送缓冲器281内被缓冲的数据的数据量。
当无线LAN模块28在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为W53或W56的频道(即,公共机构利用优先的频道)时,雷达波检测部21b进行动作,检测来自气象雷达、军事雷达等公共机构的雷达波。
信号强度测量部21c对位于STB20周边的监视器10等各终端所发送的Wi-Fi电波的RSSI(接收信号强度)进行测量。
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对无线LAN模块28指定无线LAN模块28在无线通信中要使用的频道。
以上,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说明。接下来,参照图10~图22,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的整体动作进行说明。
(内容显示系统的动作)
图10是表示监视器10开始接收视频信号的步骤的流程图。
显示内容选择画面(S1),若通过用户的操作选择了内容(S2),则视频接收选择部11c对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经由接入点提供的还是经由HDMI接收部12b提供的进行判断(S3)。
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经由HDMI接收部12b提供的情况下(S3中为是),HDMI接收部12b从BD记录器40b接收进行HDCP加密后的视频信号(S20),DRM解码部14对接收到的视频信号实施DRM解码处理(S21),将利用后级的各部(视频解码部16、视频处理部18a)对通过解码得到的视频信号实施处理后的视频显示于显示器19(S22)。
另一方面,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经由接入点提供的情况下(S3中为否),视频接收选择部11c确定为了接收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而使用的接入点是STB20还是路由器30(S4)。
在所确定的接入点是STB20的情况下(S4中为STB),视频接收选择部11c使无线LAN模块12a接收来自STB20的视频信号,并使SW13选择与无线LAN模块12a相连接的输入端子IN1(S5)。此外,无线LAN模块12a将由内容切换指示部11d提供的对STB20的指示信号(指示将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发送给监视器10的指示信号)发送给STB20(S6)。
接收到指示信号的STB20中,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对发送缓冲器281的缓冲量进行监视,无线LAN模块28将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发送给监视器10(S7)。
由此,进行经由STB20对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的接收(S8)、该视频信号的DRM解码处理(S9)、视频解码处理(S10)以及视频输出(S11)。
具体而言,无线LAN模块12a从STB20接收视频信号(视频数据),并缓冲到接收缓冲器120a中。然后,根据接收缓冲器120a内的视频信号(视频数据)的DRM加密格式,使DRM解码部14内的某一解码部对所提供的视频信号实施DRM解码处理。并且,视频解码部16对通过DRM解码处理得到的视频信号适当进行多路复用的分离,之后,视频解码部16的2个解码部16c、16d中的某一个对所提供的视频信号实施与其压缩格式相对应的解码处理。对于通过解码处理得到的视频信号,利用视频处理部18a施加规定的视频处理,面板控制器18b将视频输出到显示器19。
之后,CPU11的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判定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否是与STB相连接的外部设备(BD记录器40a或USB-HDD80)(S12),在是与STB相连接的外部设备的情况下(S12中为是,第2模式),开始监视接收缓冲器120a中的缓冲欠载的发生(S13)。监视接收缓冲器120a的缓冲欠载的发生,具体是指反复确认接收缓冲器120a内的视频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所确定的接入点是路由器30的情况下(S4中为STB),视频接收选择部11c使无线LAN模块12a接收来自路由器30的视频信号,并使SW13选择与无线LAN模块12a相连接的输入端子IN1(S14)。此外,无线LAN模块12a将由内容切换指示部11d提供的对路由器30的指示信号(指示将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发送给监视器10的指示信号)发送给路由器30(S15)。
由此,进行经由路由器30对来自所选择的内容来源的视频信号的接收(S16)、该视频信号的DRM解码处理(S17)、视频解码处理(S18)以及视频输出(S19)。
另外,具体而言,S9及S17的解码处理由图11的流程图示出。即,DRM解码部14判定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什么内容(S31)。然后,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网络70的情况下,DTCP-IP解码部14c实施DTCP-IP解码处理(S32),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BD记录器40a的情况下,HDCP解码部14d实施HDCP解码处理(S34),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是除此以外的情况下,Marlin解码部14e实施Marlin解码处理(S33)。
如上所述,在监视器10利用无线通信从STB20接收到来自与STB20相连接的外部设备的视频信号的期间,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确认在接收缓冲器120a内被缓冲的视频数据的数据量。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在1次或多次(规定次数)判定到所确认的数据量为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检测出发生了缓冲欠载。
另外,为了防止误识别,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也可以进行如下动作:在一定期间内每单位时间有规定次数(Q≥1)以上(例如,1分钟内10次以上)判定到所缓冲的视频数据的数据量在规定阈值以下的情况下,识别为发生了缓冲欠载。
以上,对监视器10的动作进行了说明,但为了在S4中确定所使用的接入点是STB20还是路由器30,也可以在图13及图14所示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的当前设定为“调谐器部”的情况下,指定STB20作为所使用的接入点,在当前设定为“无线接入点”的情况下,指定路由器30作为所使用的接入点。或者,也可以如图12的流程图的S4’所示,在所选择的内容来源为网络70的情况下,指定路由器30作为所使用的接入点,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指定STB20。另外,对于连接对象设定画面的详细情况,将在后面阐述。
在通过以上那样的动作开始接收视频信号,并在接收缓冲器120a中检测出缓冲欠载的发生的情况下,监视器10的CPU11也可以执行在监视器10与STB20之间的无线通信中的吞吐量下降的情况下要进行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作为上述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的一个示例,可举出如下处理:测量从STB20送出的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在接收信号强度为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即,检测出吞吐量的下降并非由接收信号强度的下降引起、而是由电波干扰引起的情况(以下,也称为“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将与STB20之间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道切换为其它频道。此处,上述规定阈值例如设定为十分可能发送视频信号的水平即基准水平的10分之1(比基准水平低20dB的值)即可。
以下,参照图15~图17,对该处理进行说明。图15是表示监视器10的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切换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道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判定“不变更CH”标记是否为“1”(S41)。此处,“不变更CH”标记是在从用户处接收到表示当检测出电波干扰时不变更频道这一意思的指示的情况下、设定“1”的标记,但在频道每次变更时设定为默认值“0”。
在判定为“不变更CH”标记为“1”的情况下(S41中为是),什么都不做,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不变更CH”标记为“0”的情况下(S41中为是),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图16(a)所示的“CH变更确认”提醒UI1(S42)。之后,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判定在“CH变更确认”提醒UI1中用户选择了“是”还是“否”(S43)。
在判定为用户选择了“否”的情况下(S43中为否),将“不变更CH”标记设定为“1”(S44),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用户选择了“是”的情况下(S43中为是),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将使STB20执行图17的流程图所示的全频道AFS处理的指示命令提供给无线LAN模块12a,无线LAN模块12a将该指令命令发送给STB20(S45)。全频道AFS处理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中阐述。
之后,UI画面显示部11a在通过全频道AFS处理以新的频道从STB20进行连接之前,在显示器19上显示图16(b)所示的“CH变更中”提醒UI2(S46)。
然后,无线LAN模块12a定期判定是否从STB20以新的频道进行了连接(S47)。在判定为未连接的情况下(S47中为否),判定从在S45中发送指示命令的时刻开始是否经过了2分钟(S49)。在判定为未经过2分钟的情况下(S49中为否),返回至S47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经过了2分钟的情况下(S49中为是),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图16(c)所示的“频道无法连接”提醒UI3(S50),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从STB20以新的频道进行了连接的情况下(S47中为是),将图16(b)所示的“CH变更中”提醒UI2从显示器19上消除(S48),结束处理。
以上,作为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的一个示例,对在监视器10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切换在与STB20之间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道这一情形进行了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与STB20同样,在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进行用于切换在与监视器10之间的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道的处理。
即,STB20的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进行如下动作:在将通过DTV/BS天线50从内容显示系统1的外部经由广播波接收到的视频信号利用Wi-Fi通信发送给监视器10的过程中、检测出发送缓冲器281的缓冲溢出(第1模式)。具体而言,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进行反复判定在发送缓冲器281内被缓冲的视频数据的数据量是否在规定阈值以上的动作。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在1次或多次(规定次数)判定为在规定阈值以上时,识别为发生了缓冲溢出。
另外,为了防止误识别,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也可以进行如下动作:在一定期间内每单位时间有规定次数(P≥1)以上(例如,1分钟内3次以上)判定为被缓冲的视频数据的数据量在规定阈值以上的情况下,识别为发生了缓冲溢出。
此外,信号强度测量部21c定期测量来自监视器10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
若在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检测出缓冲溢出的同时期,信号强度测量部21c检测出规定阈值以上的接收信号强度,则STB20识别为在使用中的频道中发生了电波干扰,为了变更在收发视频信号时使用的频道,例如执行后述S92的处理(S92的处理后,监视器10执行后述S93~S95的处理)。另外,当检测出缓冲溢出的检测时刻与检测出规定阈值以上的信号强度的检测时刻之间的时间差为1分钟以内时,可视为上述同时期,当检测出缓冲溢出的检测时刻与检测出规定阈值以上的信号强度的检测时刻在舍入到分钟单位的情况下相同时,可视为上述同时期,作为上述同时期,也可以采用2个上述检测时刻的时间差在规定范围内的其它定义。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中,除了在监视器10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以外,在STB20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也能变更在从STB20向监视器10发送视频信号时使用的Wi-Fi通信的频道。
另外,监视器10及STB20中的任一方都可以进行用于检测出电波干扰、切换频道的处理。
(全频道AFS处理)
接下来,参照图17,对STB20执行的全频道AFS处理进行说明。图17是表示全频道AFS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17所示,STB20的频道切换指示部21d控制无线LAN模块28,执行AP搜索(S61)。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AP搜索的结果,判定W52的连续2个频道(36ch和40ch、或者、44ch和48ch)是否空闲(S62)。
在判定为W52的连续2个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62中为是),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该空闲的W52的连续2个频道的HT40模式(与双频道模式及40MHz模式等价)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63),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W52的连续2个频道没有空闲的情况下(S62中为否),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判定W52的任一频道是否空闲(S64)。
在判定为W52的连续任一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62中为是),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该空闲的W52的任一频道的HT20模式(与单频道模式及20MHz模式等价)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65),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W52的任一频道均没有空闲的情况下(S62中为否),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AP搜索的结果,判定W56的连续2个频道(100ch和104ch、108ch和112ch、……)是否空闲(S66)。
在判定为W56的连续2个频道没有空闲的情况下(S66中为否),前进至S70的处理。
在判定为W56的连续2个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66中为是),雷达波检测部21b对于该空闲的连续2个频道,进行1分钟的用于检测属于各频道的频率的雷达波的动作(S67)。
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67的动作检测出属于任一频道的雷达波的情况下(S68中为是),前进至S70的处理。另一方面,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67的动作未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68中为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未检测出雷达波的W56的连续2个频道的HT4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65),并结束处理。
在S70中,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AP搜索的结果,判定W53的连续2个频道(52ch和56ch、60ch和64ch、……)是否空闲。
在判定为W53的连续2个频道没有空闲的情况下(S70中为否),前进至S74的处理。
在判定为W53的连续2个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70中为是),雷达波检测部21b对于该空闲的连续2个频道,进行1分钟的用于检测属于各频道的频率的雷达波的动作(S71)。
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71的动作检测出属于任一频道的雷达波的情况下(S72中为是),前进至S74的处理。另一方面,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71的动作未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72中为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未检测出雷达波的W53的连续2个频道的HT4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73),并结束处理。
在S74中,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AP搜索的结果,判定W56的任一频道是否空闲。
在判定为W56的任一频道均没有空闲的情况下(S74中为否),前进至S78的处理。
在判定为W56的任一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74中为是),雷达波检测部21b对于该空闲的任一频道,进行1分钟的用于检测属于该频道的频率的雷达波的动作(S75)。
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75的动作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76中为是),前进至S78的处理。另一方面,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75的动作未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76中为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未检测出雷达波的W56的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77),并结束处理。
在S78中,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AP搜索的结果,判定W53的任一频道是否空闲。
在判定为W53的任一频道均没有空闲的情况下(S78中为否),前进至S82的处理。
在判定为W53的任一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78中为是),雷达波检测部21b对于该空闲的任一频道,进行1分钟的用于检测属于该频道的频率的雷达波的动作(S79)。
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79的动作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80中为是),前进至S82的处理。另一方面,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79的动作未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80中为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未检测出雷达波的W53的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81),并结束处理。
在S82中,信号强度测量部21c对于W52的各频道,测定该频道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测定出最小的接收信号强度的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并结束全频道AFS的处理。
另外,从图17的流程图可知,全频道AFS成为按照优先顺序从高到低的顺序以W52、W56、W53的优先顺序选择重新使用的频道的算法,但按照优先顺序从高到低的顺序,也可以是W52、W53、W56的优先顺序。此外,也可以根据STB20的发送地,对采用哪种优先顺序进行变更。例如,将假设军事雷达的使用频度比气象雷达的使用频度要低的国家(例如日本)或地区作为发送地的STB20也可以安装全频道AFS,使得按照W52、W56、W53的优先顺序选择重新使用的频道。此外,将假设军事雷达的使用频度比气象雷达的使用频度要高的国家(军事国家等)或地区作为发送地的STB20也可以安装全频道AFS,使得按照W52、W56、W53的优先顺序选择重新使用的频道。
此外,STB20也可以在通过S67的动作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68中为是),以检测出该雷达波为触发,进行S82的处理。同样,也可以在通过S71的动作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S72中为是)及通过S75的动作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76中为是),以检测出雷达波为触发,进行S82的处理。对于这样安装的情况下的STB20,与进行用于检测雷达波的处理时间最大为4分钟的、按照图17的流程图的动作的情况相比,具有用于完成与监视器10的连接的最大所需时间变短的优点。
(关于全频道AFS处理的更优选的实施例)
在图17所示的全频道AFS处理中,从频率较小的频带开始搜索空闲的频道,若没有发现空闲的频道,则选择RSSI最小的频道。然而,一般,相邻频道的干扰比同一频道的干扰的影响要大,与RSSI相比,重复的干扰源(AP)的数量对干扰的影响更大。因此,以下,参照图35~图37,对考虑了相邻频道的干扰而进行的全频道AFS处理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5是表示机顶盒的变形例所涉及的STB20’的结构的框图。STB20’采用在图8所示的STB20中进一步包括等级标注部21e的结构。STB20’中,在全频道AFS处理中,等级标注部21e对各频道赋予表示电波干扰的产生难度的等级,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该等级来选择频道。
图36是表示全频道AFS处理的流程图。
如图36所示,STB20的频道切换指示部21d控制无线LAN模块28,执行AP搜索(S121)。根据该搜索结果,等级标注部21e对各频道赋予表示电波干扰的产生难度的等级(S122)。等级标注部21e所进行的等级标注的详细情况将在后文阐述。
接着,频道切换指示部21d检索W52的频道中等级最高的频道(最佳频道)(S123),判定是否W52的最佳频道的等级在等级3以上、且在当前正在使用的频道的等级以上(S124)。
在W52的最佳频道的等级为等级3以上、且为当前正在使用的频道的等级以上的情况下(S124中为是),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该W52的最佳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25),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W52的最佳频道的等级为等级4以下、或者比当前正在使用的频道的等级要低的情况下(S124中为否),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W53的频道中检索最佳频道(S126),并判定W53中是否存在等级为1的频道(S127)。
在判定为W53中不存在等级为1的频道的情况下(S127中为否),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W56的频道中检索最佳频道(S128)。另一方面,在判定为W53中存在等级为1的频道的情况下(S127中为是),雷达波检测部21b进行1分钟的用于检测属于该等级为1的频道的频率的雷达波的动作(S129)。
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129的动作检测出属于W53的等级为1的频道的雷达波的情况下(S130中为是),前进至S125的处理。另一方面,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129的动作未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130中为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未检测出雷达波的W53的等级为1的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31),并结束处理。另外,在S130中雷达波检测部21b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也可以转移至S128。
在S128中,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W56的频道中检索最佳频道,在判定为W56中不存在等级为1的频道的情况下(S132中为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S123中检索到的W52的最佳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25),并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W56中存在等级为1的频道的情况下(S132中为是),雷达波检测部21b进行1分钟的用于检测属于该等级为1的频道的频率的雷达波的动作(S133)。
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133的动作检测出属于W56的等级为1的频道的雷达波的情况下(S134中为是),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S123中检测出的W52的最佳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25),并结束处理。另一方面,在雷达波检测部21b通过S133的动作未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S134中为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未检测出雷达波的W56的等级为1的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35),并结束处理。
接着,对各频道的等级标注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图35所示的等级标注部21e像以下那样决定表示电波干扰的产生难度的等级。另外,数字越小,表示等级越高(难以产生电波干扰)。
·等级1:作为空闲的频道、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
·等级2:作为1个已有AP正在使用的频道、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
·等级3:作为1个以下的已有AP正在使用的频道、且其相邻频道已被使用的频道
·等级4:作为2个已有AP正在使用的频道、且其相邻频道已被使用的频道
其相邻频道已被使用的频道的等级随着使用该频道的已有AP的数量增加而变低。
另外,对于以HT40模式(双频道模式)使用的频道,通过对使用的各频道的等级进行总计来进行等级标注。此外,对于边端的频道(36ch、64ch、100ch、140ch),仅对相邻的1个频道使用等级标注。
图37是表示各频道中、使用该频道的已有AP的数量及该频道的等级的一个示例的表。由于考虑了相邻频道的干扰,因此,即使已有AP的数量为0,在相邻频道被使用的情况下,等级较低。
这样,等级标注部21e优先考虑相邻频道的干扰来决定各频道的等级。即,相比于其相邻频道被使用的频道,对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赋予较高的等级,而对于其相邻频道被使用的频道,使用该频道的通信装置的数量越少,赋予越高的等级。由此,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容易选择能避免影响最大的相邻频道的干扰的频道。此外,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即使在选择相邻频道已被使用的频道的情况下,也能选择使用该频道的已有AP的数量最少的频道。
例如,如图36的流程图中的S124及S125所示,频道切换指示部21d优先选择W52的频道中最高等级的频道。由此,最优先选择作为W52的频道的、且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即使在W52的频道中不存在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的情况下,也会选择使用该频道的AP的数量最少的频道。由于相邻频道的干扰比同一频道的干扰的影响要大,而且,与RSSI相比,重复的AP的数量对干扰的影响更大,因此,频道切换指示部21d能尽可能选择不会产生电波干扰的频道。
此外,对于W53及W56的频道,只要不是不可能利用除其以外的频道,就不会选择它们。
根据以上内容,频道切换指示部21d能选择不易产生延迟时间、且不易产生电波干扰的Wi-Fi通信的频道。
此外,如图36的流程图中的S124、S126~S135所示,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W52的最高等级的频道的等级比当前上述正在使用的频道的等级要低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作为W53或W56的未被使用的频道的、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同样,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W52的最高等级的频道的等级比其相邻频道已被使用、且被1个以下的其它AP所使用的频道的等级要低的情况下,优先选择作为W53或W56的未被使用的频道、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由此,与选择W52的频道的情况相比,频道切换指示部21d能选择更不易产生电波干扰的频道。
此外,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W53或W56的频道中不存在作为未被使用的频道、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的情况下,优先选择W52的最高等级的频道。即,在图36所示的全频道AFS处理中,像S127及S132那样,在S53及S56中,等级为2以下的频道不会成为选择对象,在S53及S56中,仅作为空闲的频道、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成为选择对象。这是由于在S53及S56中,雷达波检测部21b有可能将同一频道的AP及相邻频道的AP的电波误检测作为雷达波。
此外,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选择W52的频道以外的频道的情况下,相比于W56的频道,优先选择W53的频道。这是由于,对于W53的频道,雷达波检测部21b误检测出雷达的几率较低。
此外,在图36所示的全频道AFS的处理中,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1个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由此,与使用2个频道的HT40模式相比,HT20模式所使用的频道较少,因此,容易选择相邻频道及同一频道的干扰的影响较少的频道。此外,在STB20’与监视器10相隔较远的情况下,与HT40模式相比,HT20的模式具有不易受到干扰的影响的优点。
以上,对在监视器10通过Wi-Fi通信从STB20接收视频信号的过程中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的、监视器10和STB20的动作进行了说明。
接下来,参照图18~图20,对在STB20通过Wi-Fi通信将视频信号发送给监视器10的过程中的动作中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的、监视器10和STB20的动作进行说明。另外,作为该动作的前提,设STB20与监视器10之间利用W53或W56的频道进行Wi-Fi通信,且STB20进行用于检测该频道的雷达波的动作。
图18是表示上述动作的流程图,图19是表示在上述动作中监视器10所显示的提醒的图,图20是表示在STB20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变更频道时参照的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
首先,STB20的雷达波检测部21b检测属于在与监视器10的Wi-Fi通信中使用的W53或W56的频道的频率的雷达波(S91)。
接下来,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图20的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变更无线LAN模块28在与监视器10的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无线LAN模块28利用变更后的频道,开始与监视器10的连接处理(S92)。此处,具体而言,图20的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采用对于属于W52、W53或W56的各频道、将该频道与雷达波检测标记对应起来的数据结构。雷达波检测标记“有”表示在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最后被复位的时刻以后,在对应的频道中检测出雷达波,雷达波检测标记“无”表示在被复位的时刻以后,在对应的频道中未检测出雷达波。例如,图20(a)的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表示在被复位的时刻以后,在52ch中检测出雷达波,且表示在56ch中未检测出雷达波。另外,图20(b)表示被复位后的状态的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此外,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记录在STB20的未图示的闪存等非易失性存储器(存储部)中。
若具体说明S92的频道变更处理,则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将从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中、与雷达波检测标记“无”相关联的频道组中随机选择的频道决定作为重新使用的频道。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将与该频道相对应的雷达波检测标记更新为“有”。另外,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在所有的雷达波检测标记都变为“有”的时刻、或者从STB20启动后或最后检测出雷达波起(从设置雷达波检测标记起)经过了30分钟的时刻,将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复位。这是由于根据法规,即使是一度检测出雷达波的频道,若从检测时刻起经过了30分钟,则变成可使用。
另外,在S92的频道变更处理中,在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中与雷达波检测标记“无”相关联的频道仅有1个频道的情况下,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将该频道选择作为重新使用的频道,但也可以将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复位,而不更新对应的雷达波检测标记。
在通过S92的处理从STB20接受到新频道下的再连接请求的监视器10中,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表示至今为止使用的频道下的连接已被切断这一意思的“连接切断”提醒UI4(S93)。
在S93之后,为了使得无线LAN模块12a与STB20在新频道下的再连接处理继续,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对无线LAN模块12a进行控制,若监视器10与STB20之间的、在新频道下的连接成功(S94中为是),则前进至S96的处理,在上述连接失败时,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上显示“无法连接调谐器”提醒UI3(S95),并结束处理。
在S96中,STB20的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将频道的变更是由DFS(动态频率选择)引起的这一情况经由无线LAN模块28通知到监视器10。在监视器10的无线LAN模块12a通过S97接收到上述通知时,通过S98,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DFS CH变更”提醒UI5(S98),并结束处理。
如上所述,STB20在使用中的频道中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下,在S92中,通过参照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将最近未检测出雷达波的频道使用作为新频道。因此,与完全随机决定新频道的情况相比,在使用上述新频道的过程中再次检测出雷达波的可能性变小。因此,由于利用DFS切断上述新频道下的视频通信,因此在监视器10中,显示器19的视频停止、或不再显示的风险会减少。
另外,在S92的处理中,也可以随机决定新选择的频道,而不参照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或者,也可以使S92的处理为图17的流程图所示那样的全频道AFS处理。即使在使S92的处理为全频道AFS处理的情况下,使用W52的频道作为新频道的可能性也较高,因此,由于利用DFS切断上述新频道下的视频通信,因此在监视器10中,显示器19的视频停止、或不再显示的风险会减少。
或者,在S92的处理中,也可以从W52的4个频道中随机决定新选择的频道,而不参照雷达波检测历史数据。在此情况下,由于利用DFS切断上述新频道下的视频通信,因此在监视器10中,显示器19的视频停止、或不再显示的风险不再存在。
此外,如上所述,并不限于STB20在使用中的频道中检测出雷达波的情况,在STB20在使用中的频道中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也可以执行S92~S95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监视器10一侧,在通过S92的处理从STB20接受到再连接请求时,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向用户询问是否在新频道下进行再连接的对话框。在对话框中也可以示出再连接所需的最长时间。而且,也可以仅在用户通过未图示的遥控器、指示在新频道下进行再连接的情况下,频道切换指示部11e控制无线LAN模块12a,以继续监视器10与STB20的再连接处理。
以下,对监视器10及STB20进行的其它动作进行说明。
(STB20启动时的Wi-Fi连接动作)
参照图21及图22,对STB20启动时的Wi-Fi连接动作进行说明。
图21是表示STB20启动时的Wi-Fi连接动作的流程图,图22是表示作为上述流程图的一个工序的W52-AFS的详细情况的流程图。
如图21所示,首先,STB20的频道切换指示部21d从CPU内的信息中获取频道设定数据(S101)。此处,频道设定数据是反映用户在监视器10的连接设定画面中设定的连接设定的数据,包含表示使STB20自动进行选择(自动设定)作为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还是选择用户在连接设定画面中设定的频道(手动设定)作为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的信息。
在S101中获取的频道设定数据中包含表示自动设定的信息的情况下(S102中为自动设定),无线LAN模块28利用W52-AFS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03)。另一方面,在S101中获取的频道设定数据中包含表示手动设定的信息的情况下(S102中为手动设定),无线LAN模块28使用频道设定数据中包含的、用户在连接设定画面中设定的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04)。
以下,参照图22,对S103中的W52-AFS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STB20的频道切换指示部21d控制无线LAN模块28,执行AP搜索(S105)。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基于AP搜索的结果,判定W52的连续2个频道是否空闲(S106)。
在判定为W52的连续2个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106中为是),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该空闲的W52的连续2个频道的HT4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09),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W52的连续2个频道没有空闲的情况下(S106中为否),频道切换指示部21d判定W52的任一频道是否空闲(S107)。
在判定为W52的连续任一频道空闲的情况下(S107中为是),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该空闲的W52的任一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10),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定为W52的任一频道均未空闲的情况下(S107中为否),信号强度测量部21c对于W52的各频道,测定该频道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无线LAN模块28以使用测定出最小的接收信号强度的频道的HT20模式与监视器10进行连接(S108),并结束处理。
(在监视器10的连接设定画面中用户进行了频道设定的情况下的Wi-Fi连接动作)
参照图23,对进行了频道设定时、监视器10通过Wi-Fi通信与STB20进行再连接的动作进行说明。
图23是表示上述动作的流程图。
如图23所示,首先,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将表示要在连接设定画面中设定的频道下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这一意思的指示命令提供给无线LAN模块12a,无线LAN模块12a将该指示命令发送给STB20(S111)。
接下来,监视器10的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CH变更中”提醒UI2(S112),并前进至S113。
在S113中,频道切换指示部11e判定STB20是否通过在连接设定画面中设定的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了再连接。在判定为未进行再连接的情况下(S113中为否),判定从在S111中发送指示命令的时刻开始是否经过了2分钟(S115)。在判定为未经过2分钟的情况下(S115中为否),返回至S113的处理。另一方面,在判定为经过了2分钟的情况下(S115中为是),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无法连接调谐器”的提醒UI3(S116),并结束处理。
另一方面,在S113中判定为进行了再连接的情况下(S113中为是),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未图示的连接完成画面(S114),并结束处理。
以上,对监视器10及STB20的各种动作进行了说明,以下对在监视器10的显示器上显示的各种画面进行说明。
(UI画面显示部11a所显示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
若用户利用未图示的操作部选择连接对象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图13或图14所示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
图13表示在监视器10的当前连接对象为STB20的情况下、按照用户的操作依次显示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组。此外,图14表示在监视器10的当前连接对象为路由器30的情况下、按照用户的操作依次显示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组。
如图13所示,若在监视器10的当前连接对象为STB20的情况下,用户选择连接对象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1。在此状态下,若用户利用未图示的遥控器的移动按钮及确定按钮选择项目“调谐器部”,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表示当前正与调谐器部连接这一意思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3。在此状态下,若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再次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1。
若在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1的状态下选择项目“无线接入点”,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用于选择接入点信息的登录方法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2。
若在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2的状态下选择项目“WPS”,则自动获取几乎同时按下按钮的WPS对应的连接对象接入点的接入点信息,利用获取的接入点信息,开始与该连接对象接入点的连接。UI画面显示部11a在连接成功的情况下,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4,在连接失败的情况下,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5。
另外,即使在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2的状态下,用户选择了项目“选择接入点”或“登录接入点”时,UI画面显示部11a也在显示接入点信息的输入画面(未图示)之后,根据连接成功与否,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4或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5。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若在监视器10的当前连接对象为路由器30的情况下,用户选择连接对象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6。在此状态下,若用户选择项目“调谐器部”,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表示将连接对象变更为调谐器部这一意思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7。在此状态下,若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图13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1。
若在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1的状态下,用户选择项目“无线接入点”,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用于使用户选择是否变更连接对象的接入点的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8。在此状态下,若用户利用移动按钮选择项目“否”,则UI画面显示部11a再次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6。
另一方面,若在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8的状态下选择项目“是”,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2。
之后,若在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2的状态下选择3个项目中的任一项目,则监视器10利用获取的接入点信息,开始与连接对象接入点进行连接。UI画面显示部11a在连接成功的情况下,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20,在连接失败的情况下,显示连接对象设定画面SC19。
(UI画面显示部11a所显示的连接状态确认画面)
若用户利用未图示的操作部选择连接状态确认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图24所示的表示与当前的STB20的连接状态的连接状态确认画面。
具体而言,UI画面显示部11a在监视器10与STB20无线连接的情况下,如图24(a)的连接状态确认画面SC21、图24(b)的连接状态确认画面SC21所例示的那样,显示与来自STB20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相对应的电波强度图标、频带模式(40MHz模式或20MHz模式)及无线连接中的频道。
另一方面,UI画面显示部11a在监视器10未与STB20无线连接的情况下,如图24(c)的连接状态确认画面SC23那样,显示未与STB20无线连接这一意思。
(UI画面显示部11a所显示的连接设定画面)
若用户利用未图示的遥控器选择连接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用于使用户选择自动设定及手动设定中的任一种的连接设定画面。
以下,参照图25,对用户选择自动设定作为连接设定时依次显示的连接设定画面组进行说明。
若选择连接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4。若在此状态下,用户利用确定按钮选择项目“自动”,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用于使用户选择是否进行频道的自动设定的连接设定画面SC25。
若在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5的状态下,用户选择项目“是”,则STB20使用自动选择的频带模式及频道,开始与监视器10的再连接。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6,直至再连接成功或经过了2分钟。
若经过2分钟再连接失败,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8。若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再次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4。
另一方面,若再连接成功,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表示连接完成这一意思、频带模式及使用中的频道的连接设定画面SC27。若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再次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4。
接下来,参照图26,对用户通过手动设定选择连续的2个频道作为连接设定时依次显示的连接设定画面组进行说明。
若选择连接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9。若在此状态下,用户利用确定按钮选择项目“手动”,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用于使用户选择40MHz模式或20MHz模式以作为频带模式的连接设定画面SC30。
若在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30的状态下,用户选择项目“40MHz”,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用于使用户选择要使用的2个频道的连接设定画面SC31。
若在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31的状态下,用户选择项目“36ch、40ch”或“44ch、48ch”,则开始在用户选择的40MHz模式下使用用户选择的2个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6,直至再连接成功或经过了2分钟。
若经过2分钟再连接失败,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8。另一方面,若再连接成功,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表示连接完成这一意思、频带模式及使用中的频道的连接设定画面SC34。若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再次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9。
最后,参照图27,对用户通过手动设定选择1个频道作为连接设定时依次显示的连接设定画面组进行说明。
若选择连接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9。若在此状态下,用户利用确定按钮选择项目“手动”,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用于使用户选择40MHz模式或20MHz模式作为频带模式的连接设定画面SC33。
若在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33的状态下,用户选择项目“20MHz”,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用于使用户选择要使用的1个频道的连接设定画面SC34。
若在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34的状态下,用户选择项目“36ch”、“40ch”“44ch”及“48ch”中的任一个,则开始在用户选择的20MHz模式下使用用户选择的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6,直至再连接成功或经过了2分钟。
若经过2分钟再连接失败,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8。另一方面,若再连接成功,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表示连接完成这一意思、频带模式及使用中的频道的连接设定画面SC36。若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再次显示连接设定画面SC29。
另外,在监视器10未与STB20进行无线连接的状态下,若用户选择连接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图28所示那样的表示当前无法进行连接设定的连接设定画面SC37。
(UI画面显示部11a所显示的链接设定画面)
如上所述,用户在连接对象设定画面中将监视器10的无线连接对象设定为STB20,在连接设定画面中设定在监视器10与STB20的无线连接中使用的频道模式及频道,从而能将监视器10与STB20进行连接。
然而,连接对象设定画面及连接设定画面的操作对初学者而言较为复杂。考虑到该情况,监视器中10设置有用于简化与STB20的无线连接的链接设定菜单。另外,该无线连接是利用WPS来进行的。
以下,参照图29,对用户选择链接设定菜单时依次显示的消息组进行说明。
若用户选择链接设定菜单,则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促使用户接入STB20的电源的对话框UI6。若在该状态下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促使用户按下STB20的链接按钮(未图示)直至电源灯(未图示)闪烁(即,成为链接模式)为止的消息UI7,接着显示表示正在连接这一意思的消息UI8。
若连接成功,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表示无线连接完成这一意思的对话框UI9,并结束链接设定处理。
另一方面,若连接失败,则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表示无线连接失败这一意思的对话框。具体而言,UI画面显示部11a根据无线连接失败的原因,显示记载有不同消息的对话框。
例如,在STB20的电源断开、或未成为链接模式的情况、以及从连接开始后经过了2分钟的情况下,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对话框UI10。
或者,在无线连接的过程中电波状态恶化的情况(接收信号强度下降的情况、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等)下,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对话框UI11。此外,在监视器10检测出2台以上WPS连接中的WPS对应接入点的情况下,UI画面显示部11a显示对话框UI12。
在显示有表示无线连接失败这一意思的对话框之后,若用户按下确定按钮,则UI画面显示部11a再次显示对话框UI6。
(关于电波强度图标)
如图30(a)所示,UI画面显示部11a在显示器19上显示电视广播的视频、日历画面的期间,在显示器19的右上角显示表示来自连接对象接入点的电波的接收信号强度的电波强度图标。另外,用户可通过未图示的设定菜单来设定是否显示电波强度图标。其中,在显示器上显示内容选择画面SC1、连接设定画面等特定画面的期间,始终显示电波强度图标,而与上述设定菜单中的设定无关。
另外,在监视器10中,根据接收信号强度,规定有6个等级的信号强度级别0~5,在信号强度级别为1以上的情况下,UI画面显示部11a构成为显示模仿与信号强度级别相同根数的天线的电波强度图标。另外,接收信号强度与所显示的电波强度图标之间的关系由图18的曲线图示意性地表示。
从图18可知,在监视器10中,将-50dB以上的接收信号强度规定为信号强度级别5,将-60dB以上且小于-50dB的接收信号强度规定为信号强度级别4,将-70dB以上且小于-60dB的接收信号强度规定为信号强度级别3。
此外,在监视器10中,将-80dB以上且小于-70dB的接收信号强度规定为信号强度级别2,将小于-80dB的接收信号强度规定为信号强度级别1,在未接收到信号的情况下,规定为信号强度级别0。
(内容显示系统1的优点)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输出系统)中,STB20(发送装置)在第1模式下,从内容显示系统的外部(网络70等)接收视频内容并以无线方式传输给监视器10,在第2模式下,将安装在BD记录器40a中的BD、USB-HDD80等记录介质内的视频内容以无线方式发送给监视器10,监视器10接收内容并显示视频。
STB20包括:将作为视频内容的一部分的视频数据依次进行缓冲的发送缓冲器281、将发送缓冲器281内的数据发送给监视器10的无线LAN模块28(发送单元)、以及在缓冲到发送缓冲器281的过程中反复判定发送缓冲器281是否变成溢出状态的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无线LAN模块28(通知单元)在第1模式下、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变成上述溢出状态时,通知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的请求(进行规定的通知)。
监视器10包括:将作为视频内容的一部分而接收到的视频数据依次进行缓冲的接收缓冲器120a、显示接收缓冲器120a内的视频数据所表示的视频的显示器19(输出部)、在缓冲到接收缓冲器120a的过程中反复判定接收缓冲器120a中是否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判定单元)、以及进行控制(执行与上述通知相对应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的频道切换指示部11e(第1执行单元),以使无线LAN模块12a继续进行与再连接请求相对应的、与STB20之间的再连接处理。频道切换指示部11e(第2执行单元)在第2模式下、在规定次数以上由接收缓冲量确认部11f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欠载时,将用于使STB20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的指示命令提供给无线LAN模块12a(执行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根据上述结构,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中,在第1模式下,STB20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溢出时,将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的再连接请求通知到监视器10,而监视器10即使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欠载,也不将用于使STB20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的指示命令提供给无线LAN模块12a。
即,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中,在因广播的停播等而导致不再有内容从电视台传送到STB20的情况下,监视器10不会误检测为无线发送时的吞吐量不足,并向STB20指示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
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中,若在第2模式下,STB20将安装在BD记录器40a中的BD、USB-HDD80内的内容发送给监视器10的过程中,因吞吐量不足而导致在接收缓冲器120a中发生缓冲欠载,则监视器10向STB20指示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由于监视器10自身检测出吞吐量不足,因此,能迅速向STB20指示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再连接。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1中,具有如下效果:能正确检测出视频内容在无线发送时的吞吐量不足,使监视器10能迅速执行用于切换视频内容在无线发送时使用的频道的处理。
(内容显示系统的其它系统结构)
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并不限于图1的内容显示系统1。例如,也可以将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作为图31~图34所示的内容显示系统1a~1d来实现。
即,也可以如图31的内容显示系统1b那样,作为包括各种单元的输出装置,利用便携式游戏机10f、PDA10e、或平板终端10d等。此外,也可以如内容显示系统1b那样,在上述输出系统内设置多台上述输出装置(图31中为监视器10a~10c、便携式游戏机10f、PDA10e、及平板终端10d)。
此外,也可以如图32的内容显示系统1c那样,作为上述发送装置,利用固定式的主TV20a以代替STB20,作为上述输出装置,利用子监视器10g。
或者,也可以如图33的内容显示系统1d那样,作为上述输出装置,利用智能手机10h。此外,除智能手机10h与STB20之间的连接(无线R1)、及智能手机10h与路由器30之间的连接(无线R2)以外,STB20与路由器30之间的连接也可以是无线连接(无线R3)。
另外,也可以如图34的内容显示系统1a那样,作为上述发送装置,利用包括CPU21及发送缓冲器281的路由器30,作为上述输出装置,利用监视器10。此外,内容显示系统1a中,作为路由器30的CPU,利用CPU21,作为路由器30的无线LAN模块,利用无线LAN模块28,并设路由器30为支持5GHz频带的Wi-Fi通信的路由器,从而能解决后述的问题1~问题3。
(附记事项1)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内容显示系统中,作为包括各单元的输出装置,利用监视器10,但在本发明中,作为上述输出装置,也可以利用音频设备(未图示),而不是监视器10。即,也可以作为基于从STB20无线发送来的声音信号、上述音频设备从扬声器(未图示)输出声音的声音内容输出系统,来实现本发明。
虽然在以需要相当的网络带宽的非压缩方式将比特率及采样频率较大的声音数据从STB20向上述音频设备无线发送时,容易发生吞吐量不足,但上述声音内容输出系统能正确检测出吞吐量不足,上述音频设备能迅速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处理。
(附记事项2)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设置了STB以及路由器这2台接入点的结构,但接入点的个数并不限于此,可以是3台以上。此外,与各个接入点连接的内容来源个数也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所揭示的内容。
(附记事项3)
此外,也可以将STB20自身作为内容来源。即,在STB20中内置有存放内容的存储介质,监视器10在显示内容选择画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内容选择画面内显示用于观看STB20所记录的录像视频的图标。而且,在选择了该图标的情况下,STB20也可以将从内置的存储介质读出的视频内容无线发送给监视器10。或者,也可以设置安装外部媒体的插槽,以取代内置的存储介质。而且,在选择了上述图标的情况下,STB20也可以将从安装在插槽中的外部媒体读出的视频内容以无线发送给监视器10。
(附记事项4)
在内容显示系统1中,在第1模式下,STB20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溢出时,向监视器10通知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的请求,但也可以在第2模式(内容来源为STB20自身或与STB20相连接的外部设备(USB-HDD等)的模式)下进行同样的通知。此外,在内容显示系统1中,在第1模式下,监视器10也可以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欠载时,也将用于使STB20利用新频道与监视器10进行再连接的指示命令提供给无线LAN模块12a。在这种情况下,内容显示系统1中,即使内容中混入有较多噪声,也能检测出无线发送过程中的吞吐量不足而不降低检测精度,使监视器10迅速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处理。
(附记事项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与内容来源无关的监视器10及STB20双方在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能执行用于切换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道的动作(对于STB20的情况,为AFS处理,对于监视器10的情况,为对STB20发出的AFS处理的执行指示),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
即,也可以根据内容来源,使监视器10及STB20中的某一方能执行上述动作。例如,如下表所示,在内容来源为DTV/BS广播的情况下(即,STB20将地面数字、BS广播或CS广播的视频信号传输到监视器10的期间),也可以通过监视发送缓冲器281的缓冲溢出的发生,使STB20而不是监视器10进行上述动作。
[表1]
Figure BDA0000412540130000401
在DTV/BS天线50的接收灵敏度降低、或将DTV/BS天线50和STB20进行连接的天线电缆脱落的情况下,数据流停止,这导致接收缓冲器120a中发生缓冲欠载。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不再产生如下问题:即,在由上述原因导致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监视器10误判定为传输吞吐量下降。
此外,如上述表所示,在内容来源为媒体服务器60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仅在将来自媒体服务器60的视频信号传输到监视器10的情况下,监视接收缓冲器120c的缓冲欠载的发生,从而使监视器10而不是STB20进行上述动作。此外,在内容来源为网络70的情况(即,STB29将视频点播或IPTV的视频信号传输到监视器10的期间)、或在内容来源为媒体服务器60且将声音信号而不是视频信号传输到监视器10的情况等下,也可以使监视器10及STB20双方均不进行上述动作。
(附记事项6)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通过确认在无线LAN模块28的发送缓冲器281内被缓冲的数据的数据量,来识别缓冲溢出,但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也可以通过确认TCP/IP缓冲器282内的数据量,来识别缓冲溢出。
或者,在内容来源为DTV/BS广播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确认TS缓冲器283内的数据量,来识别缓冲溢出。即,在正将上述内容从其它装置或系统传输到监视器10那样的输出装置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确认为了从其它装置或系统接收上述内容而使用的TS缓冲器283那样的接收缓冲器的数据量,来识别缓冲溢出。
另外,也可以并行确认发送缓冲器281、TCP/IP缓冲器282及TS缓冲器283中的任意2个以上的缓冲器的数据量,识别各缓冲器中的缓冲溢出。
(附记事项7)
另外,STB20也可以不包括信号强度测量部21c。在此情况下,在STB20中,也可以使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在识别出缓冲溢出的情况下,向监视器10通知发生了缓冲溢出。然后,在接收到通知的监视器10中,也可以使信号强度测量部11g测量从STB20发送来的载波的RSSI值,并将得到的RSSI值发送给STB20。
然后,也可以使STB20在从监视器10接受到的RSSI值为规定阈值以下、且在规定期间内发送缓冲量确认部21a以规定次数识别出缓冲溢出的情况下,向监视器10发送再连接请求。
(程序等)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监视器10以及STB20可以由硬件逻辑构成,也可以使监视器10以及STB20的至少一部分功能如下所述那样使用CPU由软件来实现。
即,监视器10以及STB20包括:执行实现各功能的控制程序指令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存放上述程序的ROM(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展开上述程序的RAM(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存放上述程序及各种数据的存储器等存储装置(记录介质)等。并且,在记录介质中以计算机可读取形式记录了实现上述功能的软件、即监视器10以及STB20的程序的程序代码(可执行程序、中间代码程序、源程序),并将该记录介质提供给监视器10以及STB20,由其计算机(或CPU、MPU)读出记录介质中记录的程序代码并加以执行,由此也能够实现本发明的目的。
作为上述记录介质,例如能用磁带或盒带等的带类、包含软盘(floppy(注册商标)disc)/硬盘等磁盘和CD-ROM/CD-R/MO/MD/BD/DVD等光盘的盘类、IC卡(包括存储卡)/光卡等的卡类、或者掩模ROM/EPROM/EEPROM/闪存ROM等的半导体存储器类等。
另外,监视器10以及STB20也可以采用能与通信网络连接的结构,通过通信网络提供上述程序代码。作为此通信网络,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利用互联网、内联网、外联网、LAN、ISDN、VAN、CATV通信网、虚拟专用网(virtual private network)、电话线路网、移动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另外,作为构成通信网络的传输介质,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用IEEE1394、USB、电力线载波、有线电视线路、电话线路、ADSL线路等的有线方式,也可用IrDA或遥控器那样的红外线、蓝牙(Bluetooth(注册商标))、802.11无线、HDR、移动电话网、卫星线路、地面波数字网等无线方式。此外,本发明也能以通过电子传输的方式实现上述程序代码的、嵌入载波中的计算机数据信号的方式来实现。
[发明解决的其它问题]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显示系统所解决的其它问题进行阐述。
无线LAN的标准中,存在IEEE802.11a/b/g/n等各种标准,但其中,IEEE802.11a为当前利用W52、W53及W56中的任一频带的频道进行通信的标准。
具体而言,W53是由52ch、56ch、60ch、64ch的总计4个频道构成的5.25~5.35GHz频带的频带,在该频带包含有气象雷达发送的雷达波的频率。此外,W56是由100ch、104ch、108ch、112ch、116ch、120ch、124ch、128ch、132ch、136ch、140ch的总计11个频道构成的5.47~5.725GHz频带的频带,在该频带包含有军事雷达发送的雷达波的频率。
因此,使用W53或W56的频带进行Wi-Fi通信的无线LAN设备在法规上有如下义务:即,在开始利用该频带内的频道进行通信之前,进行1分钟的确认是否从雷达发送出与该频道发生干扰的频率的雷达波的动作。此外,上述无线LAN设备在法规上还有如下义务:即,若在利用上述频带内的频道进行通信的过程中检测到上述雷达波,则利用DFS(动态频率选择),立即将通信中使用的频道切换为不会与上述雷达波发生干扰的频道。
另一方面,W52是由36ch、40ch、44ch、48ch的总计4个频道构成的5.15~5.25GHz频带的频带,使用该频带的雷达波不从雷达发送出。因此,无线LAN设备在使用W52的频带进行通信的情况下,在法规上没有进行上述那样的动作的义务。
[问题1]
然而,即使在无线LAN设备使用W52的频带进行Wi-Fi通信的情况下,当周围存在使用同一频道进行其它Wi-Fi通信的其它无线LAN设备时,会产生电波干扰。
在产生电波干扰的情况下,Wi-Fi通信的吞吐量容易下降,因此,一般的无线LAN设备在检测出电波干扰时,会自动切换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此外,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11-19195号公报(2011年1月27日公开)所记载的终端设备那样,也有在检测出电波干扰时、将Wi-Fi通信中使用的接入点(AP)自动切换为系统内的所有AP中干扰水平最小的AP的设备。
然而,在上述现有结构中,在无需进行切换的状况下,也会自动切换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或AP。因此,存在因切换而导致多余地产生暂时切断通信的问题。
另外,所谓无需切换的状况,例如可举出以下的例1及例2那样的状况。
例1)在电视机中,利用Wi-Fi通信接收过程中的流媒体视频内容的重放基本完成时(剩余的重放时间较少,从而在重放完成之前因吞吐量下降而产生重放故障的可能性较低,因此,无需进行频道切换)
例2)用户确定成为电波干扰的原因的其它无线LAN设备时(若用户能停止其它无线LAN设备的Wi-Fi通信,则无需为了消除电波干扰而进行频道切换)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监视器(更一般而言,为显示装置)是鉴于上述问题而被实施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显示视频,而不会产生因多余的频道切换而导致通信暂时切断、使得暂时不再显示视频的问题。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显示装置采用如下结构,该显示装置接收从发送装置通过无线通信发送来的视频内容,并将视频显示于显示部,其包括:切换单元,该切换单元切换上述无线通信中要使用的频道;电波干扰检测单元,该电波干扰检测单元检测上述无线通信中正在使用的频道中的电波干扰的产生;指示接受单元,该指示接受单元在上述电波干扰检测单元在上述视频的显示过程中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从用户处接受是否使上述切换单元切换上述要使用的频道的指示;及显示控制单元,该显示控制单元将用于从用户处接受上述指示的UI(用户界面)显示于上述显示部,在上述UI中包含与从上述指示接受单元接受到表示切换上述要使用的频道这一意思的指示起、到重新开始上述视频内容的发送为止所需的时间有关的信息。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显示装置在显示视频的过程中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能使用户选择对发送视频内容时使用的频道是不进行变更还是变更为其它频道。例如,当用户想要再过一会儿就结束视频的收视时,在显示装置检测出电波干扰,并显示表示利用不同的频道重新开始视频内容的传输需要1分钟这一意思的UI的情况下,用户可选择不变更在传输视频内容时使用的频道。在此情况下,由于不变更频道,因此,当然也不会因频道切换而暂时切断通信。此外,由于显示装置为了毫无问题地显示剩余的少量视频而需要的传输量没有那么大,因此,即使因电波干扰而导致吞吐量下降,能毫无问题地显示剩余的少量视频的可能性也较高。
另一方面,在检测出电波干扰时就自动切换在传输视频内容时使用的频道的、与上述结构不同的结构的显示装置中,当用户想要再过一会儿就结束视频的收视时,若检测出电波干扰,则会多余地产生因频道切换而导致的暂时切断通信。
由此,根据上述结构,上述显示装置能防止多余地因无线通信的频道切换而导致的暂时切断通信。
另外,上述显示装置优选为,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在从上述切换单元开始切换上述要使用的频道的处理开始到切换完成为止的期间内,显示表示正在切换频道这一意思的消息。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效果:若是对于无线通信在技术层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的观众,则在直至重新开始视频内容的发送为止的期间内显示装置暂时不再显示视频的情况下,能理解是因正在切换频道而导致不再显示视频,而不是显示装置的故障。
另外,在上述情况下,对无线通信没有技术理解的观众有时会认为显示装置可能有故障,并询问显示装置的制造商的支持中心。根据上述结构,在这种情况下,支持中心的负责人通过向观众确认是否显示有“表示正在切换频道这一意思的消息”,从而能容易地区分暂时不再显示视频的原因是频道切换还是有其它原因。
此外,本发明是包含上述显示装置和上述发送装置的显示系统,优选为,
上述发送装置包括:判定单元,在上述正在使用的频道是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的情况下,该判定单元判定公共机构是否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及
通知单元,在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发送出上述电波的情况下,该通知单元向上述显示装置通知切换上述要使用的频道,
上述切换单元构成为以来自上述通知单元的通知为触发,切换上述要使用的频道,优选为在上述切换单元通过上述触发来切换上述要使用的频道的情况下,在切换完成后,上述显示控制单元将规定的消息显示于上述显示部。所谓规定的消息,只要是表示伴随着检测出来自公共机构的电波、已变更频道这一意思的消息即可。
根据上述结构,具有如下进一步的效果:即使在例如利用DFS强制切换频道并无预告地不再显示视频的情况下,只要是对于无线通信在技术层面有一定程度的理解的观众,就能容易地理解不再显示视频的原因。
[问题2]
一般的无线LAN设备能自动选择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例如,支持W52、W53、及W56下的通信的无线LAN设备在进行IEEE802.11a所规定的通信的情况下,能从19个频道中自动选择出实际使用的频道。
上述无线LAN设备一般从19个频道中随机选择实际使用的频道。因此,上述无线LAN设备有时也会选择W53或W56的频道,但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在选择频道后的1分钟期间内无法开始Wi-Fi通信。
用于减少到开始无线通信为止的延迟时间的技术在日本专利特开2011-29952号公报(2011年2月10日)及日本专利特开2009-278368号公报(2009年11月26日公开)中有揭示。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以无线LAN设备具有多个天线等无线通信部为前提,无法适用于仅有1个无线通信部的无线LAN设备。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监视器(更一般而言为通信装置)鉴于上述问题而实施,其目的之一在于以尽可能不产生延迟时间的方式切换Wi-Fi通信的频道。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通信装置为如下结构,该通信装置通过无线通信与其它通信装置之间进行通信,包括: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从规定的频道组中选择上述无线通信中要使用的频道;及电波干扰检测单元,该电波干扰检测单元检测上述无线通信中正在使用的频道中的电波干扰的产生,在上述电波干扰检测单元检测出上述电波干扰的情况下,上述选择单元自动选择与上述正在使用的频道不同的频道,与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相比,上述选择单元从上述频道组中优先选择该频道以外的频道,以作为上述不同的频道。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通信装置在检测出电波干扰的情况下将与正在使用的频道不同的频道使用于上述无线通信,但在检测出电波干扰时、可利用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和该频道以外的频道这两者的情况下,选择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上述通信装置例如在检测出电波干扰时、可利用W52的频道和W56的频道的情况下,选择W52的频道。
因此,在上述通信装置中,对于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即,只要不是已确认公共机构未利用之后(延迟时间后),通信装置就无法利用的频道),只要不是不可能利用除其以外的频道,就不会选择它们。
由此,上述通信装置能以尽可能不产生延迟时间的方式切换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道。
优选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是属于W53或W56的频道,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是属于W52的频道,上述选择单元选择频道的优先顺序按照优先顺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属于W52的频道、属于W56的频道、属于W53的频道的顺序。
此外,优选为,上述通信装置还包括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在上述正在使用的频道为属于W56或W53的频道的情况下,判定公共机构是否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在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公共机构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的情况下,上述选择单元自动选择属于W52的频道。
此外,优选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是属于W53或W56的频道,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是属于W52的频道,根据上述通信装置的发送地,上述选择单元选择频道的优先顺序设定成按照优先顺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属于W52的频道、属于W56的频道、属于W53的频道的顺序或者按照优先顺序从高到低的顺序为属于W52的频道、属于W56的频道、属于W53的频道的顺序中的某一种。
另外,相邻频道的干扰比同一频道的干扰的影响要大,与RSSI相比,重复的干扰源(AP)的数量对干扰的影响更大。
因此,优选为,上述通信装置还包括等级标注单元,该等级标注单元对各频道赋予表示电波干扰的产生难度的等级,上述等级标注单元中,相比于其相邻频道被使用的频道,对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赋予不易产生电波干扰的较高的等级,而对于其相邻频道被使用的频道,使用该频道的通信装置的数量越少,则赋予越高的等级,上述选择单元在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中,优先选择最高等级的频道,以作为上述不同的频道。
根据上述结构,最优先选择作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的、且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即使在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中不存在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时,也选择使用该频道的通信装置的数量最少的频道。由于相邻频道的干扰比同一频道的干扰的影响要大,而且,与RSSI相比,重复的干扰源(AP)的数量对干扰的影响更大,因此,上述选择单元能尽可能选择不会产生电波干扰的频道。
此外,上述通信装置中,对于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只要不是不可能利用除其以外的频道,就不会选择它们。
根据以上内容,上述通信装置能选择不易产生延迟时间、且不易产生电波干扰的Wi-Fi通信的频道。
优选为,在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最高等级的频道的等级低于当前上述正在使用的频道的等级的情况下,上述选择单元优先选择作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未被使用的频道的、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以作为上述不同的频道。
根据上述结构,与选择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的情况相比,能选择更不易产生电波干扰的频道。
优选为,在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最高等级的频道的等级比其相邻频道被使用且被1个以下的其它通信装置所使用的频道的等级要低的情况下,上述选择单元优先选择作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未被使用的频道的、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以作为上述不同的频道。
根据上述结构,与选择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的情况相比,能选择更不易产生电波干扰的频道。
优选为,在作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未被使用的频道的、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不存在的情况下,上述选择单元优先选择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最高等级的频道。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仅作为空闲的频道的、且其相邻频道未被使用的频道成为选择对象,因此,可避免将同一频道及相邻频道的干扰源的电波误检测作为来自公共机构的电波(雷达波)的问题。
此外,优选为,上述通信装置还包括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在由上述选择单元选择出的频道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的情况下,判定公共机构是否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在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公共机构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的情况下,上述选择单元优先选择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最高等级的频道。
在检测出来自公共机构的电波(雷达波)的情况下,该频道在30分钟内无法使用。根据上述结构,在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公共机构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的情况下,上述选择单元优先选择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最高等级的频道,因此,能缩短频道切换的延迟时间。
优选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是属于W53或W56的频道,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以外的频道是属于W52的频道,与属于W56的频道相比,上述选择单元优先选择属于W53的频道。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W53的频道中误检测出雷达的几率较低,因此,可避免因雷达的误检测而不必要地切换频道的情况。
此外,优选为,上述通信装置以使用所选择的频道的HT20模式与上述其它通信装置之间进行通信。
根据上述结构,与使用2个频道的HT40模式相比,HT20模式所使用的频道较少,因此,容易选择相邻频道及同一频道的干扰的影响较少的频道。
[问题3]
一般的无线LAN设备能自动选择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例如,支持W52、W53、及W56下的通信的无线LAN设备在进行IEEE802.11a所规定的通信的情况下,能从19个频道中自动选择出实际使用的频道。
上述无线LAN设备一般从19个频道中随机选择实际使用的频道。因此,上述无线LAN设备有时会利用W53或W56的频道进行通信。在此情况下,如上所述,上述无线LAN设备在检测出与Wi-Fi通信进行干扰的雷达波时,不得不利用DFS(动态频率选择)来切换频道。若利用DFS来切换频道,则如上所述那样会暂时切断通信。
而关于雷达,假设只要没有变更频率的特别理由,在一定程度的期间内,在发送雷达波时就会发送确定的频率的雷达波。
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由于随机选择Wi-Fi通信中使用的频道,因此,在所选择的频道属于上述雷达波的频率的情况下,在使用该频道的Wi-Fi通信开始后,有时会不得不立即执行DFS。日本专利特开2009-246874号(2009年10月22日公开)中公开了基于从网络累积的信息来切换Wi-Fi的连接对象AP的通信终端,在该通信终端中也是同样的。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监视器(更一般而言为通信装置)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实施的,其目的之一在于与以往相比,减少在选择W53或W56的频道(更一般而言为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之后因DFS(更一般而言为伴随着公共机构开始利用频道而发生的强制性频道切换)而产生的暂时切断通信的可能性。
用于解决上述问题的通信装置为如下结构,该通信装置通过无线通信与其它通信装置之间进行通信,包括:选择单元,该选择单元从包含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组的、规定的频道组中选择上述无线通信中要使用的频道;判定单元,在上述选择单元选择出的频道是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的情况下,该判定单元判定公共机构是否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及记录单元,在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公共机构发送出上述频道的电波的情况下,该记录单元将表示过去在该频道发送出电波这一意思的信息记录在存储部中,与在上述存储部中记录有上述信息的频道相比,上述选择单元优先选择在上述存储部中未记录有上述信息的频道。
根据上述结构,上述通信装置可避开公共机构继续使用的频道,将公共机构最近未使用的频道用于无线通信。因此,比以往相比,上述通信装置可减少在选择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之后因强制性的频道切换而产生的暂时切断通信的可能性。
优选为,上述记录单元在对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组的所有频道均记录了上述信息的情况下,上述记录单元将记录在上述存储部中的各信息消除。根据上述结构,上述显示装置起到如下进一步的效果:即使在对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组的所有频道判定为公共机构发送出该频道的电波之后,也能减少因强制性频道切换而产生的暂时切断通信的可能性。
此外,在上述记录单元对公共机构优先利用的频道组中除去仅1个频道以外的所有频道均记录有上述信息的状态下,当上述判定单元判定为公共机构发送出上述仅1个频道的电波时,上述记录单元也可以将记录在上述存储部中的各信息消除,而不将表示过去在该频道发送出电波这一意思的信息记录在上述存储部中。
另外,优选为,上述存储部为非易失性存储器。
[要点概要]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即,并不是将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进行适当变更后得到的技术内容,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将各种手段进行组合而得到的实施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技术范围内。
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系统具有:上述发送装置从上述输出系统的外部接收内容并将其以无线方式传输到上述输出装置的第1模式;及上述发送装置将记录介质内的内容以无线方式发送到上述输出装置的第2模式,上述发送装置的判定单元构成为在第2模式下不进行判定,上述输出装置的判定单元构成为在第1模式下不进行判定,上述通知单元构成为在第1模式中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情况下,向上述输出装置进行规定的通知,上述第2执行单元构成为在第2模式中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执行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根据上述结构,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欠载时,执行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是仅限于处于第2模式的情况。即,在第1模式中,发送装置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溢出时,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但在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不会以缓冲欠载的发生为触发来执行。
由于在第1模式下,发送装置从输出系统的外部接收内容,因此,例如会发生无法向发送装置发送内容等在输出系统外的问题。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在输出系统外产生问题而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不会误检测为从发送装置向输出装置的无线发送过程中的吞吐量不足、从而不会误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因此,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系统起到如下进一步的效果:不易发生因误检测出吞吐量不足、从而误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的问题。
另外,上述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内置于发送装置的记录介质,但并不限定于此。在发送装置构成为可装卸外部的记录介质的情况下,上述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外部的记录介质,在发送装置构成为可与外部设备连接的情况下,上述记录介质也可以是外部设备的记录介质。此外,可将上述第1模式设为上述发送装置将通过从上述输出系统的外部接收广播波而得到的内容以无线方式传输到上述输出装置的模式。
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
上述输出装置还包括:
信号强度测定单元,该信号强度测定单元对作为上述内容的上述发送中使用的频道的载波的、从上述发送装置发送出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反复进行测定;及
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在第2模式中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次数达到上述规定次数的同时期、上述信号强度测定单元测定到规定阈值以上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该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判定为在上述频道中发生了电波干扰。此处,当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次数达到上述规定次数的时刻与测定到规定阈值以上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的时刻在舍入到分钟单位的情况下相同时,可视为上述同时期,作为上述同时期,也可以采用2个上述时刻的时间差在规定范围内这样的其它定义。
此外,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上述发送装置还包括:信号强度测定单元,该信号强度测定单元对作为上述内容的上述发送中使用的频道的载波的、从上述输出装置发送出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反复进行测定;及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在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次数达到上述规定次数的同时期、上述信号强度测定单元测定到规定阈值以上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该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判定为在上述频道中发生了电波干扰。此处,当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次数达到上述规定次数的时刻与测定到规定阈值以上的上述接收信号强度的时刻在舍入到分钟单位的情况下相同时,可视为上述同时期,作为上述同时期,也可以采用2个上述时刻的时间差在规定范围内这样的其它定义。
关于发生无线通信的吞吐量不足的原因,可举出因发送侧与接收侧之间的距离较远而导致的接收信号强度的下降、及无线通信所使用的频道中发生的电波干扰。根据上述各结构,上述输出系统起到能正确判定后者的电波干扰这一进一步的效果。
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上述通知单元在第1模式中每单位时间有P次(P:P≥1的任意整数)以上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情况下,进行上述规定的通知。
此外,优选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输出系统中,上述第2执行单元在第2模式中每单位时间有Q次(Q:Q≥1的任意整数)以上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执行上述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根据上述各结构,起到如下进一步的效果:上述输出系统仅在吞吐量不足恒定发生而非暂时吞吐量不足的情况下,使输出装置执行伴随着吞吐量不足而要进行的处理。
另外,本发明也可作为如下那样的显示系统来实现,该显示系统起到作为上述输出系统的功能,上述发送装置是将广播波作为介质来接收视频内容并以无线方式传输到上述输出装置的调谐器装置,上述输出装置是包括作为上述输出部的显示部、接收从上述调谐器装置传输来的视频内容并将视频显示于上述显示部的监视器装置。
工业上的实用性
本发明所涉及的输出系统可适用于被分离为显示部(显示器部)和视频接收部(调谐器部)、且以无线方式将它们之间进行连接的方式的便携式TV。
标号说明
1    内容显示系统(输出系统)
1a   内容显示系统
1b   内容显示系统(输出系统)
1c   内容显示系统(输出系统)
1d   内容显示系统(输出系统)
10   监视器(显示装置、输出装置、通信装置)
10a~10f  监视器(显示装置)
10g  子监视器(显示装置)
10h  智能手机(显示装置)
11   CPU(电波干扰判定单元)
11a  UI画面显示部(显示控制单元)
11b  内容选择部
11c  视频接收选择部
11d  内容切换指示部
11e  频道切换指示部(第1执行单元、第2执行单元、切换单元)
11f  接收缓冲量确认部(判定单元)
11g  信号强度测量部(信号强度测定单元)
12a  无线LAN模块
120a 接收缓冲器(第2缓冲器)
12b  HDMI接收部
13   开关
14   DRM解码部
14c  DTCP-IP解码部
14d  HDCP解码部
14e  Marlin解码部
15   DEMUX
16   视频解码部
16c  MPEG2解码部
16d  H.264解码部
17   查找表
18a  视频处理部
18b  面板控制器
19   显示器
20   机顶盒(发送装置、通信装置)
20’ 机顶盒(通信装置)
20a  主TV(发送装置)
21   CPU(电波干扰判定单元)
21a  发送缓冲量确认部(判定单元)
21b  雷达波检测部(判定单元)
21c  信号强度测量部(信号强度测定单元)
21d  频道切换指示部(选择单元、记录单元)
21e  等级标注部(等级标注单元)
22a  调谐器
22b  解调部
22c  Multi2解码部
22d  DEMUX
23a  USB接口
23b  固有DRM解码部
24a  HDMI接收部
24b  HDCP解码部
24c  H.264编码部
25   有线LAN模块
26   开关
27   DRM加密部
27c  DTCP-IP加密部
27d  HDCP加密部
28   无线LAN模块(通知单元、发送单元)
281  发送缓冲器(第1缓冲器)
282  TCP/IP缓冲器(第1缓冲器)
283  TS缓冲器(第1缓冲器)
30   路由器
40a  BD记录器
40b  BD记录器
50   DTV/BS天线
60   媒体服务器
70   网络
80   USB-HDD(记录介质)

Claims (8)

1.一种输出系统,该输出系统包含发送装置和输出装置,所述发送装置将内容以无线方式发送到所述输出装置,所述输出装置接收所述内容并进行输出,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包括:
第1缓冲器,该第1缓冲器对发送过程中的所述内容进行缓冲;
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对所述第1缓冲器中是否发生了缓冲溢出反复进行判定;及
通知单元,在判定为所述内容的发送过程中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情况下,该通知单元向所述输出装置进行规定的通知,
所述输出装置包括:
第2缓冲器,该第2缓冲器对接收过程中的所述内容进行缓冲;
判定单元,该判定单元对在所述内容的接收过程中、第2缓冲器中是否发生了缓冲欠载反复进行判定;
第1执行单元,该第1执行单元执行与所述规定的通知相对应的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及
第2执行单元,在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该第2执行单元执行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系统具有:所述发送装置从所述输出系统的外部接收内容并将其以无线方式传输到所述输出装置的第1模式;及所述发送装置将记录介质内的内容以无线方式发送到所述输出装置的第2模式,
所述发送装置的判定单元构成为在第2模式下不进行判定,所述输出装置的判定单元构成为在第1模式下不进行判定,
所述通知单元构成为在第1模式中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溢出时,向所述输出装置进行规定的通知,
所述第2执行单元构成为在第2模式中在规定次数以上判定到发生了缓冲欠载时,执行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输出装置还包括:
信号强度测定单元,该信号强度测定单元对作为所述内容的所述发送中使用的频道的载波的、从所述发送装置发送出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反复进行测定;及
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在第2模式中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次数达到所述规定次数的同时期、所述信号强度测定单元测定到规定阈值以上的所述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该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判定为在所述频道中发生了电波干扰。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还包括:
信号强度测定单元,该信号强度测定单元对作为所述内容的所述发送中使用的频道的载波的、从所述输出装置发送出的载波的接收信号强度反复进行测定;及
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次数达到所述规定次数的同时期、所述信号强度测定单元测定到规定阈值以上的所述接收信号强度的情况下,该电波干扰判定单元判定为在所述频道中发生了电波干扰。
5.如权利要求2至4的任一项所述的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知单元在第1模式中每单位时间有P次(P:P≥1的任意整数)以上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溢出的情况下,进行所述规定的通知。
6.如权利要求2至5的任一项所述的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执行单元在第2模式中每单位时间有Q次(Q:Q≥1的任意整数)以上判定为发生了缓冲欠载的情况下,执行所述规定的错误避免处理。
7.如权利要求2至6的任一项所述的输出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模式为所述发送装置将通过从所述输出系统的外部接收广播波而得到的内容以无线方式传输到所述输出装置的模式。
8.一种显示系统,该显示系统起到作为权利要求1至7的任一项所述的输出系统的功能,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装置是将广播波作为介质来接收视频内容并以无线方式传输到所述输出装置的调谐器装置,
所述输出装置是接收从所述调谐器装置传输来的视频内容并显示视频的监视器装置。
CN201280022930.6A 2011-05-12 2012-04-04 输出系统及显示系统 Pending CN10351836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7647 2011-05-12
JP2011-107647 2011-05-12
JP2011254406A JP5101728B1 (ja) 2011-05-12 2011-11-21 出力システムおよび表示システム
JP2011-254406 2011-11-21
PCT/JP2012/059141 WO2012153581A1 (ja) 2011-05-12 2012-04-04 出力システムおよび表示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8363A true CN103518363A (zh) 2014-01-15

Family

ID=471390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2930.6A Pending CN103518363A (zh) 2011-05-12 2012-04-04 输出系统及显示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083989B2 (zh)
JP (1) JP5101728B1 (zh)
CN (1) CN103518363A (zh)
WO (1) WO201215358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713820A (zh) * 2016-11-29 2017-05-24 苏州科达特种视讯有限公司 卫星视频会议的广播频率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7432002A (zh) * 2015-04-08 2017-12-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通信系统、图像接收装置、图像发送装置、图像接收方法、图像发送方法、以及程序
CN107431930A (zh) * 2015-04-09 2017-12-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通信系统、图像发送装置、图像发送方法和程序
CN107432001A (zh) * 2015-04-09 2017-12-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通信系统、图像接收装置、图像发送装置、图像接收方法、图像发送方法和程序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3192288A1 (en) * 2012-06-19 2013-12-27 Circle Technology, Inc. Closed network presentation
US9787738B2 (en) 2012-06-19 2017-10-10 Circle Technology, Inc. Closed network video presentation
US9167040B2 (en) 2012-06-19 2015-10-20 Circle Technology, Inc. Closed network presentation with external router
WO2014010541A1 (ja) * 2012-07-09 2014-01-16 Necカシオ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携帯端末、無線通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JP5902079B2 (ja) * 2012-12-07 2016-04-13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映像表示装置および端末装置
KR102105168B1 (ko) * 2013-05-15 2020-04-24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CN103297824A (zh) * 2013-05-29 2013-09-1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视频处理方法、电视棒、控制终端和系统
JP5669229B2 (ja) * 2013-05-29 2015-02-12 Necプラットフォームズ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端末、及び無線通信端末のローミング方法
US10743051B1 (en) * 2013-08-08 2020-08-11 Time Warner Cable Enterprises Llc Tuning efficiency and delivery of content
US9860050B1 (en) * 2014-12-16 2018-01-02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Dynamic antenna tuning for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US9794308B2 (en) * 2015-03-06 2017-10-17 Echostar Technologies L.L.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andling interruptions in receiving media content due to a change in wireless frequency channel
US9894513B2 (en) 2015-08-10 2018-02-13 Echostar Technologies L.L.C. Determining the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configuration for wireless devices operating in the U-NII band
CN105187903B (zh) * 2015-09-17 2019-02-15 深圳市九洲电器有限公司 机顶盒内无线管理方法及系统
JP6611550B2 (ja) * 2015-10-09 2019-11-2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装置の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US10231245B1 (en) * 2016-09-27 2019-03-12 Google Llc Obtaining a spectrum allocation in a self-organizing network
US10331606B2 (en) 2016-10-11 2019-06-2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DMI devices and methods with stacking support
US10528505B2 (en) 2016-10-11 2020-01-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HDMI devices and methods with stacking support
JP7022540B2 (ja) * 2017-09-08 2022-02-18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情報処理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JP6468329B2 (ja) * 2017-09-11 2019-02-13 株式会社バッファロー 無線通信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用チャネル選択方法
WO2023170954A1 (ja) * 2022-03-11 2023-09-1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情報出力装置、情報出力方法、情報出力システ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1457A (ja) * 1999-03-10 2000-09-2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可変レート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JP2005192039A (ja) * 2003-12-26 2005-07-14 Sharp Corp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送受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方法、無線送信プログラム及びこ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1002192A (zh) * 2004-07-27 2007-07-18 索尼株式会社 具有传输差错恢复的家庭网络系统
CN101753447A (zh) * 2008-12-17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程序
JP2010154420A (ja) * 2008-12-26 2010-07-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64762B2 (ja) * 1998-08-26 2003-11-10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無線回線アクセス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送信装置
JP2002011922A (ja) 2000-06-30 2002-01-15 Canon Inc 画像出力装置並びに画像出力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記憶媒体
AU2001277773A1 (en) 2000-09-22 2002-04-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Data transmitting/receiving method, transmitting device, receiving device, transmitting/receiving system, and program
JP2002335581A (ja) * 2001-05-11 2002-11-22 Hitachi Ltd データ受信端末
JP2004229060A (ja) 2003-01-24 2004-08-12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ストリーミング再生方法及び携帯通信端末装置
JP2005341415A (ja) 2004-05-28 2005-12-08 Sharp Corp 通信チャネルの選択方法、無線通信機、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US20080013496A1 (en) 2004-06-09 2008-01-1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for Use as a St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351989B2 (ja) 2004-12-06 2009-10-28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装置
JP4464845B2 (ja) 2005-02-16 2010-05-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割当チャネル選択方法及び基地局
US7878907B2 (en) 2005-05-13 2011-02-01 Microsoft Corporation Real-time HD TV/video IP streaming to a game console
JP2007027813A (ja) * 2005-07-12 2007-02-01 Sharp Corp 通信システム
JP3831404B2 (ja) 2006-02-06 2006-10-11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通信方法
JP2007214713A (ja) 2006-02-08 2007-08-23 Nec Corp 無線lanシステム、アクセスポイント及びそれらに用いるチャネル制御方法並びにそのプログラム
WO2007130879A2 (en) 2006-05-01 2007-11-15 Adaptive Spectrum And Signal Alignment, Inc. Video streaming diagnostics
TW200816777A (en) 2006-09-19 2008-04-01 Loansky Net Corp Vo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built on the network phone system
US8165203B2 (en) * 2006-12-07 2012-04-24 Qualcomm Incorporated Line-based video rate control
CN101803383A (zh) 2008-07-17 2010-08-11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发送装置、接收装置、速率控制装置、发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JP2010141625A (ja) 2008-12-12 2010-06-24 Panasonic Corp 無線伝送システム、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通信チャンネル選択方法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61457A (ja) * 1999-03-10 2000-09-22 Nippon Telegr & Teleph Corp <Ntt> 可変レートアクセスシステム
JP2005192039A (ja) * 2003-12-26 2005-07-14 Sharp Corp 無線送信装置、無線送受信システム、無線送信方法、無線送信プログラム及びこ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CN101002192A (zh) * 2004-07-27 2007-07-18 索尼株式会社 具有传输差错恢复的家庭网络系统
CN101753447A (zh) * 2008-12-17 2010-06-23 索尼株式会社 通信系统、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程序
JP2010154420A (ja) * 2008-12-26 2010-07-0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32002A (zh) * 2015-04-08 2017-12-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通信系统、图像接收装置、图像发送装置、图像接收方法、图像发送方法、以及程序
CN107432002B (zh) * 2015-04-08 2021-05-1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通信系统、图像接收装置、图像发送装置、图像接收方法、图像发送方法以及记录介质
CN107431930A (zh) * 2015-04-09 2017-12-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通信系统、图像发送装置、图像发送方法和程序
CN107432001A (zh) * 2015-04-09 2017-12-01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图像通信系统、图像接收装置、图像发送装置、图像接收方法、图像发送方法和程序
CN106713820A (zh) * 2016-11-29 2017-05-24 苏州科达特种视讯有限公司 卫星视频会议的广播频率切换方法及装置
CN106713820B (zh) * 2016-11-29 2020-02-07 苏州科达特种视讯有限公司 卫星视频会议的广播频率切换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2253737A (ja) 2012-12-20
WO2012153581A1 (ja) 2012-11-15
US20140090003A1 (en) 2014-03-27
US9083989B2 (en) 2015-07-14
JP5101728B1 (ja) 2012-1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8363A (zh) 输出系统及显示系统
JP5491592B2 (ja) 通信装置
JP4191397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CN1774899B (zh) 发送机、接收机、无线系统、控制方法
US8904433B2 (en) Method for controlling video system including a plurality of display apparatuses
US20140304751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Video Display Transfer Between Video Playback Devices
CN101636978B (zh) 与终端进行数据通信的方法以及使用该方法的接收器
US20110030020A1 (en) Method of ordering a video film with a mobile terminal such as a mobile phone and transferring it to a tv
WO2002056486A1 (fr) Recepteur, terminal mobile et systeme de reception
CN101682434A (zh) 用于连续回放多媒体的方法和设备
CN103458299A (zh) 影音串流的播放方法与系统
CN113470668B (zh) 显示设备及调节蓝牙a2dp编码设置的方法
CN103581210A (zh) 支持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的多屏业务平台
JP5221704B2 (ja) 映像再生装置、映像送信装置、映像再生プログラム、映像送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記録媒体
CN105430436A (zh) 一种移动终端共享电视音频的方法及装置
KR20100001051A (ko) 유무선 연동형 동영상 이어보기 서비스 제공 방법 및 장치
US20120008911A1 (en) Reproduction apparatus, display apparatus, av network system, reproduction method, program, and integrated circuit
WO2010052361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broadcast receivers
US20120115519A1 (en)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for generating installation support information representing installation method of each wireless transmission apparatus
JP2004343725A (ja) 無線通信装置、ワイヤレスavシステム並びに動作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の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4024776B2 (ja) 無線端末、ワイヤレスシステム、無線端末の制御方法、制御プログラム及びそれを記録したコンピュータ読み取り可能な記録媒体
CN108735240B (zh) 声音播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02655575B (zh) 影音播放系统中的音频传输方法及影音播放系统
JP4736889B2 (ja) 情報処理システムおよび情報処理装置
KR101385645B1 (ko) 무선 디스플레이 유닛을 위한 제어 링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AD01 Patent right deemed abandoned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7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