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8116B - 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8116B
CN103518116B CN201280022636.5A CN201280022636A CN103518116B CN 103518116 B CN103518116 B CN 103518116B CN 201280022636 A CN201280022636 A CN 201280022636A CN 103518116 B CN103518116 B CN 10351811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shutter board
protuberance
plate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263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8116A (zh
Inventor
镰田俊光
藤野宏和
吉冈俊
奥野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81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811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811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811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0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 F28F1/022Tubular elements of cross-section which is non-circular with multiple channe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DREFRIGERATORS; COLD ROOMS; ICE-BOXES; COOLING OR FREEZING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D21/00Defrosting; Preventing frosting; Removing condensed or defrost water
    • F25D21/06Removing frost
    • F25D21/12Removing frost by hot-fluid circulating system separate from the refrigerant system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1/00Tubular elements; Assemblies of tubular elements
    • F28F1/10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 F28F1/12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 F28F1/126Tubular elements and assemblies thereof with means for increasing heat-transfer area, e.g. with fins, with projections, with recesses the means being only outside the tubular element consisting of zig-zag shaped fins
    • F28F1/128Fins with openings, e.g. louvered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DHEAT-EXCHANGE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IN ANOTHER SUBCLASS, IN WHICH THE HEAT-EXCHANGE MEDIA DO NOT COME INTO DIRECT CONTACT
    • F28D1/00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 F28D1/02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 F28D1/04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 F28D1/053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 F28D1/0535Heat-exchange apparatus having stationary conduit assemblies for one heat-exchange medium only, the media being in contact with different sides of the conduit wall, in which the other heat-exchange medium is a large body of fluid, e.g. domestic or motor car radiators with heat-exchange conduits immersed in the body of fluid with tubular conduits the conduits being straight the conduits having a non-circular cross-section
    • F28D1/05366Assemblies of conduits connected to common headers, e.g. core type radi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8HEAT EXCHANGE IN GENERAL
    • F28FDETAILS OF HEAT-EXCHANGE AND HEAT-TRANSFER APPARATUS, OF GENERAL APPLICATION
    • F28F2215/00Fins
    • F28F2215/04Assemblies of fins having different features, e.g. with different fin densit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me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改善百叶板之间的排水性能。翅片(50)具有:板状部(60),其以板厚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F)相交的方式配置;和多个百叶板(61),它们从板状部(60)沿板厚方向突出。扁平导热管(41、42、43、…)以与空气流动方向(F)相交的方式被插入于翅片(50)中。特别地,百叶板(61)具有相对于板状部(60)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这些百叶板(62、63)交替配置。

Description

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尤其涉及风冷式且是通风式的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和热水供给装置的热源单元等采用用于将空气加热及冷却的热交换器。关于热交换器的类型,除了将截面呈圆形状的导热管插入翅片中的类型外,例如还可以举出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38号公报)公开的层叠型的热交换器。层叠型的热交换器具有如下结构:在使呈水平面状扩展的平面部朝向竖直方向的状态下配置多层扁平导热管,将翅片配置在被夹在相邻的扁平导热管之间的通风空间中。
另外,热交换器还有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350号公报)公开的热交换器。专利文献2公开的热交换器在翅片中沿着空气的流动方向按照预定间隔设有多个百叶板。尤其是在专利文献2中混合配置百叶板宽度不同的多种百叶板。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室外单元和热源单元被设置在室外,因而在冬季等外部气温较低时,导致霜附着在这些单元内的热交换器上。因此,空调装置和热水供给装置能够进行用于去除霜的除霜运转。
但是,在专利文献2的热交换器中,虽然通过除霜运转霜融化成为水滴,但是该水滴借助表面张力等而积存在相邻的百叶板之间。当在水滴积存的状态下进行制热等运转时,在水滴积存于百叶板之间的热交换器的部分中,空气不容易通过,因而导致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变差。另外,积存于百叶板之间的水滴有时由于较低的外部气温而再次变成冰,进一步导致热交换效率变差。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是改善百叶板之间的排水性能。
用于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是风冷式且是通风式的热交换器,具有翅片和多个导热管。翅片具有板状部和突出部。板状部以板厚方向与通过通风而产生的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式配置。多个突出部从板状部沿板厚方向突出。多个导热管以与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式被插入于翅片。多个突出部具有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第1突出部相对于板状部的倾斜角度是第1角度。第2突出部相对于板状部的倾斜角度是与第1角度不同的第2角度,第2突出部与第1突出部交替地配置。
该热交换器的翅片构成为,具有交替地排列相对于板状部的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的构造。由此,即使通过除霜运转霜融化成为水滴时,在第1突出部和第2突出部之间也难以保持作用于水滴的力(例如表面张力、摩擦力等)的平衡。因此,能够防止水滴积存于各突出部之间,突出部之间的排水性能得到改善。因此,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的效率变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一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各突出部是通过从板状部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的。
在各热交换器中,突出部是与板状部一体形成的。因此,不需要利用与板状部分体的部件形成突出部,能够容易利用模具等形成包括突出部的翅片。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是根据第一或者第二方面所述的热交换器,热交换器被用于冷冻装置中,该冷冻装置能够进行去除附着在热交换器上的霜的除霜运转。
使用热交换器的冷冻装置通过进行除霜运转,热交换器的各突出部之间的霜融化成为水滴。并且,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翅片的构造,该水滴不会残留在突出部之间,因而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能够防止水滴积存于各突出部之间,突出部之间的排水性能得到改善。因此,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的效率变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不需要利用与板状部分体的部件形成突出部,能够容易利用模具等形成包括突出部的翅片。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通过除霜运转,热交换器的各突出部之间的霜融化成为水。并且,根据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翅片的构造,该水滴不会残留在突出部之间,因而能够防止热交换器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的外观图。
图2是图1中用A示出的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4是沿图2中用IV-IV示出的面剖切时的横截面,是从右侧观察图3所示的热交换器时的侧视图。
图5是沿图4中用V-V示出的面剖切时的翅片的横剖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切开立起而形成百叶板的工序的图。
图7的(a)是用于说明如过去的热交换器那样在相邻的百叶板的倾斜角度平行的情况下、作用于积存于相邻的百叶板之间的水滴的力的图,(b)是用于说明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中作用于积存于第1百叶板和第2百叶板之间的水滴的力的图。
图8是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的概略立体图。
图9是从右侧观察图8所示的热交换器时的侧视图。
图10是沿图9中用X-X示出的面剖切时的翅片的横剖面图。
图11是图10中相邻的第3百叶板和板状部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涉及的热交换器。另外,下面的实施方式是本发明的具体示例,不能限定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第1实施方式>
(1)概要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10的外观图。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10被设于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内部,能够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者制冷剂的散热器发挥作用。
另外,虽然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装置采用被划分为设置在室外的室外单元和设置在室内的室内单元而构成的分体式空调装置的示例。关于空调装置的运转类型,可以举出制冷运转、制热运转、将附着在室外机的热交换器10上的霜去除的除霜运转等。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10是风冷式而且是通风式的热交换器。因此,在空调装置设有向该热交换器10提供空气流的送风机(未图示)。下面,在附图中表示为空气流动方向“F”。
在此,送风机相对于自己产生的空气流动方向F既可以配置在热交换器10的下游侧,也可以配置在上游侧。并且,送风机形成的空气流能够通过形成送风流路的其它部件等自如地变更空气流动方向F。热交换器以如下方式进行配置,即当被自如变更朝向后的空气在热交换器10通过时,使空气大致沿水平方向通过。
并且,在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发挥作用的热交换器10被提供了来自送风机的空气的状态下,热交换器10利用由送风机提供的空气进行热交换。在这种情况时的制冷剂与空气之间的热交换中,在扁平导热管(后述)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借助由送风机提供的空气的热量而被加热并蒸发。另一方面,在热交换器10通过的空气借助在扁平导热管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的热量而被冷却,温度下降。此时,处于热交换器10的表面温度比所提供的空气的温度低的状态,因而在所提供的空气被冷却时,有时在热交换器10的表面产生结露水。结露水在外部气温较低时成为霜,并主要附着在热交换器10的表面上。
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10具有在附着于热交换器10的表面上的霜通过除霜运转而融化成为水滴时将该水滴排出的构造。
(2)热交换器的结构
下面,详细说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10的构造。如图1所示,热交换器10主要具有分流集管20、合流集管30、扁平导热管组40和翅片50。
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适当采用“上”、“下”、“右”、“竖直”、“水平”等表示方向的表述,它们表示热交换器10在以图1所示状态进行设置时的状态下的各方向。另外,如图1所示,将能够观察到热交换器10的一侧设为“正面侧”,“上面侧”和“下面侧”是以正面侧为基准来理解的。
(2-1)分流集管和合流集管
如图1所示,分流集管20和合流集管30的长度方向都处于竖直方向。分流集管20及合流集管30与扁平导热管组40连接。具体地讲,分流集管20和合流集管30彼此隔开预定距离地并排延伸,并以沿着其长度方向排列的方式连接有扁平导热管组40的各扁平导热管41、42、43…。
液体状态的制冷剂或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从图1中的方向R1被送入分流集管20中。供给至分流集管20的制冷剂被分配到各扁平导热管41、42、43…具有的多条流路中,并一直流到合流集管30。
合流集管30被设于在空气流动方向F的分量中与分流集管20相同的位置,使从多个扁平导热管41、42、43…具有的多条流路中流过来的制冷剂合流,并沿图1中的方向R2(具体地讲是方向R1的反方向)送出制冷剂。
(2-2)扁平导热管组
扁平导热管组40由多个扁平导热管(相当于导热管)41、42、43…构成。
扁平导热管41、42、43…用铝或者铝合金形成,以与通过通风而产生的空气流动方向F相交(具体地讲是大致正交)的方式被插入于翅片50。更具体地讲,扁平导热管41、42、43…如图3和图4所示分别在竖直方向隔开预定距离排列配置,如图3所示,具有扁平面41a、41b、42a、42b、43a、43b…,这些扁平面扩展成与通过通风沿水平方向而产生的空气流动方向F大致平行的水平面状。扁平面41a、41b、42a、42b、43a、43b…在竖直上侧及竖直下侧沿水平方向扩展。这样,扁平面41a、41b、42a、42b、43a、43b…水平地扩展,因而扁平导热管41、42、43…与该管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配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针对沿水平方向流动的空气流F的通风阻力抑制得较小。
并且,各扁平导热管41、42、43…如图4所示具有使制冷剂沿与空气流动方向F大致正交的方向流动的多条制冷剂流路P,形成为被称为所谓多孔管的导热管。多条制冷剂流路P在扁平导热管41、42、43…内沿着空气流动方向F排列设置,以便使扁平导热管41、42、43…形成为扁平形状。各条制冷剂流路P的管径非常小,一条制冷剂流路形成为约250μm×约250μm的正方形状,形成为所谓微型槽热交换器。
(2-3)翅片
如图2~4所示,翅片50至少在相邻的扁平导热管41、42、43…之间与相邻的扁平导热管41、42、43…中至少任意一个扁平导热管接合配置。
更具体地讲,翅片50具有第1翅片51和第2翅片52等,它们相互分开地设置在彼此相邻的扁平导热管41、42、43…之间,如设置在相邻的扁平导热管41、42之间、相邻的扁平导热管42、43之间。第1翅片51和第2翅片52分别具有在图1中的热交换器10的主视图中反复形成有峰部分和谷部分的所谓波形状,用铝或者铝合金形成。
第1翅片51以被夹在扁平导热管41、42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峰部分的上面侧与作为扁平导热管41的下面侧的扁平面41b接触,谷部分的下面侧与作为扁平导热管42的上面侧的扁平面42a接触。第2翅片52以被夹在扁平导热管42、43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峰部分的上面侧与作为扁平导热管42的下面侧的扁平面42b接触,谷部分的下面侧与作为扁平导热管43的上面侧的扁平面43a接触。并且,扁平导热管组40与翅片50按照上面所述接触的各个部分通过钎焊被紧固。由此,在扁平导热管组40内流动的制冷剂的热量不仅在扁平导热管组40的表面导热,而且也在翅片50的表面导热。因此,能够增大热交换器10的导热面积,提高热交换效率,使热交换器10自身结构紧凑。并且,本实施方式涉及的热交换器10是将扁平导热管组40和翅片50沿竖直方向交替地层叠形成的所谓层叠型的热交换器。因此,能够容易利用介入设置的翅片50确保各扁平导热管41、42、43…的间隔,提高热交换器10的装配作业性。
(2-4)板状部及百叶板
具有上述结构的翅片50具有板状部60和多个百叶板(louver)61(相当于突出部)。板状部60如图3、4所示以板厚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F相交的方式配置,是指翅片50中从翅片50形状的峰部分一直平坦地扩展到谷部分的部分。板状部60处于其平面大致沿着空气流动方向F的状态。根据板状部60的这种结构,能够将因设置翅片50而形成的通风阻力抑制得较小。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翅片50的板厚约为0.1mm,板状部60之间的距离Y1(图5)约为1.5mm。
多个百叶板61如图5所示从板状部60沿板厚方向突出。并且,如图4所示,百叶板61具有沿着相邻的扁平导热管41、42、43的排列方向即竖直方向细长的矩形状的形状。
这种百叶板61是通过从板状部60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的。具体地讲,在板状的铝或者铝合金中,沿着图6的实线切入,沿着图6的虚线折成峰部,沿着单点划线折成谷部,由此与板状部60一体形成百叶板61。另外,以使百叶板61的部分61a相对于板状部60倾斜的角度、和百叶板61的部分61b相对于板状部60倾斜的角度相等的方式进行弯折。因此,隔着板状部60的一部分60a而相邻的百叶板61的部分61a、61b相对于板状部60彼此向相反的方向突出,但相对于板状部60的倾斜角度相同。即,板状部60可以说是在板状的铝或者铝合金中除百叶板61以外的位置未沿板厚方向突出的大致平坦的部分。并且,百叶板61可以说是在板状部60的两面中朝向空气流动方向F排列的切开立起部。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假设这一对的部分61a、61b相当于一个百叶板61来进行说明。
并且,每一对的部分61a、61b沿水平方向隔开预定的间隔T1,该间隔大于板状部60的一部分60a的水平方向的宽度T2。并且,百叶板61的部分61a在图6中的水平方向的宽度与部分61b在图6中的水平方向的宽度相同。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百叶板61并不是相对于板状部60的倾斜角度全部相同,而是包括具有彼此不同的倾斜角度的第1百叶板62(相当于第1突出部)和第2百叶板63(相当于第2突出部)。即,如图5所示,第1百叶板62相对于板状部60倾斜第1角度θ1,第2百叶板63相对于板状部60倾斜与第1角度θ1不同的第2角度θ2。第2百叶板63的第2角度θ2大于第1百叶板62的第1角度θ1,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交替地配置。
考虑空气在翅片50的容易流动程度、水滴在百叶板62、63之间向下方的容易流动程度等的平衡,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实验等适当决定第1角度θ1和第2角度θ2的实际的值。例如,关于第1角度θ1的范围可以举出约10度~约25度,关于第2角度θ2的范围可以举出约30度~约45度。作为一例,关于第1角度θ1和第2角度θ2的组合,可以举出第1角度θ1约为20度、第2角度θ2约为40度,第1角度θ1约为25度、第2角度θ2约为35度等。尤其是在第2角度θ2约为30度的情况下,第2百叶板63的突出方向的长度具有诸如使从第2百叶板63的突出方向末端部到板状部60的高度达到约0.4mm的长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以向空气流动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的方式倾斜。
在此,使用图7详细说明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交替地排列的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与全部百叶板相对于板状部60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的以往情况的差异。图7(a)表示在全部百叶板相对于板状部60具有相同的倾斜角度θ3的以往情况下,将作用于积存于相邻的百叶板之间的水滴的力设为箭头A、B。图7(b)表示在多个百叶板61具有本实施方式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的情况下,将作用于积存于相邻的第1及第2百叶板62、63之间的水滴的力设为箭头C、D、E。另外,图7(a)中的百叶板的宽度和图7(b)中的百叶板的宽度相同。并且,关于图7(a)中的倾斜角度θ3,可以举出约20度~约30度等。
通过空调装置进行除霜运转,附着在热交换器上的霜融化,该霜变化为水滴。在相邻的百叶板82、83的倾斜角度θ3相同的情况下,如图7(a)所示,各百叶板82、83相互平行,通过除霜运转而形成的水滴与百叶板82、83的相互面对的面82a、83a接触,处于水滴被保持在百叶板82、83之间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在百叶板82、83的各个面82a、83a上,基于毛细管现象的表面张力沿箭头A方向作用于水滴。另外,在百叶板82、83的各个面82a、83a上,作为表面张力(箭头A)的阻力的摩擦力沿箭头B方向作用于水滴。这些表面张力和摩擦力虽然朝向不同,但是作用于同一个面82a、83a上,面82a侧的表面张力和面83a侧的表面张力的大小彼此相同,而且面82a侧的摩擦力和面83a侧的摩擦力的大小也彼此相同。因此,在图7(a)中,作用于水滴的力取得平衡,因而导致水滴处于不向下方流动而被保持在百叶板82、83之间的状态。
与此相对,在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交替地配置的情况下,如图7(b)所示,通过除霜运转而形成的水滴与各百叶板62、63中相互面对的面62a、63a接触,并在瞬间被保持在百叶板62、63之间。在百叶板62、63的各个面62a、63a上,基于毛细管现象的表面张力沿箭头C方向作用于该水滴。另外,在百叶板62、63的各个面62a、63a上,作为表面张力(箭头C)的阻力的摩擦力沿箭头D方向作用于水滴。但是,由于相邻的百叶板62、63的倾斜角度θ1、θ2彼此不同,因而作用于水滴的表面张力和摩擦力不仅方向不同,而且即使面62a侧的表面张力和面63a侧的表面张力以及面62a侧的摩擦力和面63a侧的摩擦力的大小彼此相同时,只要百叶板62、63彼此不平行,作用于水滴的力就不能取得平衡。因此,产生使水滴向下方流动的势能。水滴借助该势能而纵向延伸,但此时水滴上还因自重而产生向下的力,因而水滴不被保持在百叶板62、63之间而是流向下方。
即,根据本实施方式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与图7(a)所示的过去的百叶板相比,能够减小相邻的第1及第2百叶板62、63之间的水滴的接触面积。因此,排水性能比过去得到提高。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在同一板状部60上彼此交替地配置。因此,相邻的百叶板61彼此处于始终不平行的状态,在相邻的百叶板61之间分别产生上述的作用。
(3)制冷剂的流动
简单说明制冷剂流入具有以上结构的热交换器10、以及制冷剂从热交换器10流出的方式。在此,说明空调装置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即热交换器10作为蒸发器发挥作用的情况。
首先,液体制冷剂或者气液二相状态的制冷剂流入分流集管20。该制冷剂大致均等地被分流到扁平导热管组40的各扁平导热管41、42、43…的各制冷剂流路P中。
在制冷剂在扁平导热管41、42、43…的各制冷剂流路P中流动的期间,翅片50和扁平导热管组40自身被由送风机(未图示)提供的空气加热,在制冷剂流路P的内部流动的制冷剂也被加热。通过这样对制冷剂施加热量,制冷剂在通过制冷剂流路P内部的过程中逐渐蒸发而处于气相状态。另外,在该过程中,借助制冷剂的热量而被冷却的空气中的水分成为结露水而附着在热交换器10的表面上。
然后,成为气相状态的制冷剂在扁平导热管42、43等的各制冷剂流路P中通过,然后经由合流集管30而被合流成为一个制冷剂流,从热交换器10流出去。
(4)特征
(4-1)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的翅片50具有这样的构造:相对于板状部60的倾斜角度θ1、θ2彼此不同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交替地排列。由此,如图7(b)所示,即使是通过除霜运转霜融化成为水滴时,在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之间也难以保持表面张力和摩擦力等作用于水滴的力的平衡,而产生向箭头E的方向引导水滴的势能。因此,水滴借助自重而向下方落下,不会积存于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之间,不能被保持在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之间。因此,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之间的排水性能得到改善,能够防止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由于水滴被保持在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之间而变差。
(4-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中,包括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在内的多个百叶板61是通过从板状部60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的。即,百叶板61是与板状部60一体形成的。因此,不需要利用其它部件在板状部60上形成百叶板61,能够容易利用模具等形成包括百叶板61的翅片50。
(4-3)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被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该空调装置能够进行去除附着在热交换器10上的霜的除霜运转。空调装置通过进行除霜运转,由此,热交换器10的各百叶板61(具体地讲是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之间的霜融化成为水滴。并且,通过倾斜角度彼此不同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交替地配置而构成的翅片50,该水滴不会残留在相邻的百叶板62、63之间,因而能够防止热交换器1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5)变形例
(5-1)变形例A
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也可以形成在板状部60的一个面上,还可以形成在板状部60的一部分。例如,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构造:翅片50中位于空气流动方向F的上游侧的部分容易附着霜,因而在该上游侧部分中交替地排列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
(5-2)变形例B
图6中的预定的间隔T1和宽度T2可以在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中全部相同,也可以针对每个百叶板62、63而不同。
(5-3)变形例C
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的数量可以在波形状的翅片50的每个板状部60中都是相同数量,也可以是不同数量。
(5-4)变形例D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被夹在扁平导热管41、42、43…之间的翅片50设为第1翅片51和第2翅片52的情况。但是,翅片不一定位于扁平导热管之间,也可以在与任意一个扁平导热管接触的部分的翅片50中形成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
(5-5)变形例E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热交换器10被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的情况。但是,该热交换器10也能够用作例如热水供给装置的热源单元等、除空调装置以外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热交换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也可以不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者散热器发挥作用,而是至少能够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5-6)变形例F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热交换器10是所谓层叠型的微型槽热交换器的情况。但是,只要采用第1百叶板相对于板状部的倾斜角度与第2百叶板相对于板状部的倾斜角度不同、而且第1百叶板和第2百叶板交替地配置的结构,则热交换器的类型可以是任何类型。关于热交换器的其它类型,可以举出将扁平导热管插入于在板状的翅片设置的贯穿插入管中的热交换器、将截面呈圆形状的导热管插入于翅片中的热交换器、多个翅片位于扁平导热管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等。
(第2实施方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热交换器的翅片具有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百叶板的情况。另外,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设于能够进行除霜运转的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内部的情况。并且,热交换器1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是风冷式而且是通风式的热交换器。
(1)热交换器的结构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10除百叶板以外的结构,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热交换器10的构造相同。即,热交换器110主要具有分流集管(未图示)、合流集管(未图示)、扁平导热管组140和翅片150(参照图8、9),是所谓微型槽热交换器。
另外,分流集管、合流集管和扁平导热管组14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分流集管20、合流集管30和扁平导热管组40相同,因而下面说明翅片150。
(1-1)翅片
翅片150如图8、9所示,至少在相邻的扁平导热管141、142、143…之间与相邻的扁平导热管141、142、143…中至少任意一方接合配置。并且,翅片150具有在相邻的扁平导热管141、142、143…之间相互分离设置的第1翅片151和第2翅片152等。第1翅片151和第2翅片15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翅片51和第2翅片52同样具有波形状,由铝或者铝合金形成。
第1翅片151以被夹在扁平导热管141、142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峰部分的上面侧通过钎焊被紧固于作为扁平导热管141的下表面的扁平面,谷部分的下面侧通过钎焊被紧固于作为扁平导热管142的上表面的扁平面。第2翅片152以被夹在扁平导热管142、143之间的方式进行配置,峰部分的上面侧通过钎焊被紧固于作为扁平导热管142的下面的扁平面,谷部分的下面侧通过钎焊被紧固于作为扁平导热管143的上表面的扁平面。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1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同样地,是沿竖直方向交替地层叠扁平导热管组140和翅片150而形成的所谓层叠型的微型槽热交换器。
(1-2)板状部及百叶板
翅片150具有板状部160和多个百叶板161(相当于突出部)。板状部16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板状部60同样地,如图8、9所示以翅片150的板厚方向与空气流动方向F相交的方式配置,是指翅片150中从翅片150形状的峰部分一直平坦地扩展到谷部分的部分。在此,本实施方式的翅片150的板厚约为0.1mm,板状部160之间的距离Y2(图10)约为1.5mm。
多个百叶板161如图10所示从板状部160沿板厚方向突出。并且,如图9所示,百叶板161具有沿着竖直方向细长的矩形状的形状。这种百叶板16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是通过从板状部160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的。
尤其是,本实施方式的百叶板161并不是交替地配置具有不同的倾斜角度的百叶板,而是如图10所示,具有倾斜角度在其突出方向的末端侧的部分即末端侧部分162a和板状部160侧的部分即板状侧部分162b不同的多个第3百叶板(相当于第3突出部)162。即,如图11所示,第3百叶板162的末端侧部分162a相对于板状部160倾斜第5角度θ5,板状侧部分162b相对于板状部160倾斜与第5角度θ5不同的第6角度θ6。一个百叶板162构成为具有两个末端侧部分162a和一个板状侧部分162b,通过从板状侧部分162b将末端侧部分162a弯折来一体形成末端侧部分162a和板状侧部分162b。在图10、11中,第3百叶板162的板状侧部分162b以向空气流动方向F的上游侧倾斜的方式倾斜,末端侧部分162a以向比板状侧部分162b延伸的方向靠板状部160侧倾斜的方式倾斜。作为一例,各末端侧部分162a的长度比板状侧部分162b短,例如约是板状侧部分162b的三分之一。并且,第6角度θ6大于第5角度θ5,具有这种形状的第3百叶板162在板状部160上沿着空气流动方向F并列地排列多个(图9)。具有这种形状的第3百叶板162如图10、11所示沿着空气流动方向F连续配置。
考虑空气在翅片150中的容易流动程度、水滴向下方的容易流动程度等的平衡,通过理论计算和模拟、实验等适当决定第5角度θ5和第6角度θ6的实际的值。具体地讲,关于第5角度θ5的范围可以举出约10度~约25度,关于第6角度θ6的范围可以举出约30度~约45度。作为一例,关于第5角度θ5和第6角度θ6的组合,可以举出第5角度θ5约为20度、第6角度θ6约为40度,第5角度θ5约为10度、第6角度θ6约为30度等。在第5角度θ5约为10度、第6角度θ6约为30度的情况下,相邻的第3百叶板162的位于隔着板状部160而对称的位置的末端侧部分162a彼此间的距离T3例如约为0.9mm。
另外,任意的第3百叶板162与板状部160接触的接触点、与和该百叶板162相邻的另一个第3百叶板162与板状部160接触的接触点之间的距离D1(下面,称为接触点间距离D1),比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第1百叶板62的与板状部60的接触点、与和该百叶板62相邻的第2百叶板63的与板状部60的接触点之间的接触点间距离D2(图5)大。作为一例,可以举出本实施方式的接触点间距离D1是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接触点间距离D2的约1.5倍~约2.0倍。这样,通过扩大相邻的第3百叶板162彼此的间隔,尤其是防止由于末端侧部分162a的角度而使得空气的流动受到阻碍的情况。
如果是具有上述结构的第3百叶板162,水滴暂时与相邻的第3百叶板162的彼此面对的面接触。但是,由于倾斜角度在末端侧部分162a和板状侧部分162b是不同的,因而作用于该水滴的表面张力和摩擦力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图7(b)所示的第1百叶板62及第2百叶板63同样地不能取得平衡。因此,产生使水滴向下方流动的势能,水滴纵向延伸,此时在水滴因自重而产生向下的力,因而水滴不被保持在第3百叶板162之间而是流向下方。
(2)特征
(2-1)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10的翅片150具有第3百叶板162。第3百叶板162的末端侧部分162a相对于板状部160的倾斜角度(第5角度θ5)、和板状侧部分162b相对于板状部160的倾斜角度(第6角度θ6)不同。由此,即使是通过除霜运转霜融化成为水滴时,在彼此相邻的第3百叶板162之间也难以保持表面张力和摩擦力等作用于水滴的力的平衡。因此,能够防止水滴积存于第3百叶板162之间,第3百叶板162之间的排水性能得到改善。因此,能够防止热交换器110的热交换效率变差。
(2-2)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板状部160上排列多个第3百叶板162。并且,彼此相邻的第3百叶板162各自与板状部160的接触点间距离D1大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的接触点间距离D2。因此,第3百叶板162中的末端侧部分162a的倾斜角度(第5角度θ5)、和板状侧部分162b的倾斜角度(第6角度θ6)不同,由此能够抑制妨碍空气的流动的情况,能够使空气在百叶板162之间通过。
(2-3)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百叶板162是通过从板状侧部分162b将末端侧部分162a弯折而形成的。因此,第3百叶板162的末端侧部分162a和板状侧部分162b是一体形成的,因而不需要利用与板状侧部分162b不同的部件形成末端侧部分162a,能够容易利用模具等形成包括第3百叶板162的翅片150。
(2-4)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10的第3百叶板16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是通过从板状部160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的,由此与板状部160一体形成。因此,不需要利用其它部件在板状部160上形成第3百叶板162,能够容易利用模具等形成包括第3百叶板162的翅片150。
(2-5)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被用于空调装置的室外单元中,该空调装置能够进行去除附着在热交换器110上的霜的除霜运转。由此,通过进行除霜运转而融化的霜成为水滴,即使是与各百叶板接触时,由于排列了具有弯折形状的多个第3百叶板162,因而该水滴也不会残留在彼此相邻的第3百叶板162之间。因此,能够防止热交换器110的热交换效率下降。
(3)变形例
(3-1)变形例A
本实施方式的百叶板161除第3百叶板162之外,还可以具有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例如,在一个板状部60上,在空气流动方向的上游侧排列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的大约5个组合,然后排列多个第3百叶板。也可以考虑霜的容易附着程度和空气的流动量等适当决定这些百叶板的排列。
(3-2)变形例B
第3百叶板162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同样地,既可以形成在板状部160的一个面上,还可以形成在板状部160的一部分上。
(3-3)变形例C
第3百叶板162的排列数量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第1百叶板62和第2百叶板63同样地,既可以在波形状的翅片150的每个板状部160中都是相同数量,也可以是不同数量。
(3-4)变形例D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被夹在扁平导热管141、142、143…之间的翅片设为第1翅片151和第2翅片152的情况。但是,本发明的翅片不一定位于扁平导热管之间,也可以在与任意一个扁平导热管接触的部分的翅片中形成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第3百叶板162。
(3-5)变形例E
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10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0同样地,也能够用作例如热水供给装置的热源单元等、除空调装置以外的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热交换器。
并且,本实施方式的热交换器110也可以不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或者散热器发挥作用,也可以是至少能够用作制冷剂的蒸发器的热交换器。
(3-6)变形例F
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说明了热交换器110是所谓层叠型的微型槽热交换器的情况。但是,只要采用末端侧部分相对于板状部的倾斜角度与板状侧部分相对于板状部的倾斜角度不同的第3百叶板的结构,则热交换器的类型可以是任何类型。关于热交换器的其它类型,可以举出将扁平导热管插入于在板状的翅片设置的贯穿插入管中的热交换器、将截面呈圆形状的导热管插入翅片中的热交换器、多个翅片位于扁平导热管的一部分的热交换器等。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能够防止水滴积存于各百叶板之间,百叶板之间的排水性能得到改善。本发明的热交换器能够搭载在冷冻装置的被设于室外的室外单元和热源单元等中,该冷冻装置能够进行除霜运转。
标号说明
10热交换器;20分流集管;30合流集管;40扁平导热管组;41、42、43、141、142、143扁平导热管;41a、41b、42a、42b、43a、43b扁平面;50、150翅片;51、151第1翅片;52、152第2翅片;60、160板状部;61、161百叶板;61a、61b百叶板的部分;62第1百叶板;63第2百叶板;162第3百叶板;θ1第1角度;θ2第2角度;θ5第5角度;θ6第6角度;A、C表面张力;B、D摩擦力;E作用于水滴的向下的力;D1、D2接触点间距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21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5-3350号公报

Claims (6)

1.一种热交换器(10),其是风冷式且是通风式的热交换器,该热交换器(10)具有:
翅片(50),其具有板状部(60)和多个突出部(61),所述板状部以板厚方向与通过所述通风而产生的空气流动方向(F)相交的方式配置,所述多个突出部从所述板状部沿所述板厚方向突出;以及
多个导热管(41、42、43),它们以与所述空气流动方向相交的方式被插入于所述翅片,
多个所述突出部(61)具有第1突出部(62)和第2突出部(63),所述第1突出部相对于所述板状部的倾斜角度是第1角度,所述第2突出部相对于所述板状部的倾斜角度是第2角度,所述第2突出部与所述第1突出部交替地配置,
所述第1突出部(62)和所述第2突出部(63)的倾斜方向在所述板状部(60)的同一面上是相同的,
所述第2角度比所述第1角度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各所述突出部(61)是通过从所述板状部的一部分切开立起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所述热交换器被用于冷冻装置中,该冷冻装置能够进行去除附着在所述热交换器上的霜的除霜运转。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
所述热交换器设于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
所述板状部(60)以其平面处于大致竖直方向的方式立起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热交换器(10),其中,
在冷冻装置进行去除附着在所述热交换器上的霜的除霜运转时,所述第1突出部和所述第2突出部之间的水滴向下方落下。
CN201280022636.5A 2011-05-13 2012-04-25 热交换器 Active CN10351811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8594 2011-05-13
JP2011108594A JP5257485B2 (ja) 2011-05-13 2011-05-13 熱交換器
PCT/JP2012/061046 WO2012157417A1 (ja) 2011-05-13 2012-04-25 熱交換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8116A CN103518116A (zh) 2014-01-15
CN103518116B true CN103518116B (zh) 2016-04-27

Family

ID=47176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2636.5A Active CN103518116B (zh) 2011-05-13 2012-04-25 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9803935B2 (zh)
EP (1) EP2708841B1 (zh)
JP (1) JP5257485B2 (zh)
CN (1) CN103518116B (zh)
AU (1) AU2012256999B2 (zh)
WO (1) WO201215741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796518B2 (ja) * 2012-03-06 2015-10-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冷媒蒸発器
WO2014125825A1 (ja) * 2013-02-18 2014-08-21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6160111B2 (ja) * 2013-02-18 2017-07-12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熱交換器
US10209012B2 (en) 2015-02-24 2019-02-19 Lgl France Heat exchanger with louvered fins
CN107367089A (zh) * 2016-05-13 2017-11-21 浙江盾安热工科技有限公司 微通道换热器
JP2018132247A (ja) * 2017-02-15 2018-08-23 富士電機株式会社 自動販売機
US11236951B2 (en) * 2018-12-06 2022-02-01 Johnson Controls Technology Company Heat exchanger fin surface enhancement
EP3786565B1 (en) * 2019-05-05 2022-08-31 Hangzhou Sanhua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Microchannel flat tube and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TWI736460B (zh) * 2020-10-30 2021-08-11 華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鰭片及散熱模組
US20220299272A1 (en) * 2021-03-17 2022-09-22 Carrier Corporatio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07A (zh) * 1988-06-29 1990-01-24 三菱电机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CN1654914A (zh) * 1999-12-15 2005-08-17 Lg电子株式会社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44988U (zh) * 1980-03-26 1981-10-31
JPS57183482U (zh) * 1981-05-13 1982-11-20
JPS58154382U (ja) * 1982-04-07 1983-10-15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
JPS59185992A (ja) * 1983-04-06 1984-10-2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
JPS59189293A (ja) * 1983-04-11 1984-10-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レ−トフインチユ−ブ熱交換器
JPS6012088U (ja) 1983-06-30 1985-01-26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US4621687A (en) * 1984-10-11 1986-11-11 Nihon Radiator Co., Ltd. Flat tube heat exchanger having corrugated fins with louvers
JPH05694Y2 (zh) * 1985-07-29 1993-01-11
JPS6256786A (ja) * 1985-09-06 1987-03-12 Hitachi Ltd 熱交換器
JPS63163788A (ja) * 1986-12-26 1988-07-07 Matsushita Refrig Co 熱交換器
JPH0743236B2 (ja) * 1987-07-10 1995-05-1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熱交換器
JPH06221787A (ja) * 1993-01-29 1994-08-12 Nippondenso Co Ltd 熱交換器
US5722485A (en) * 1994-11-17 1998-03-03 Lennox Industries Inc. Louvered fin heat exchanger
JP3469412B2 (ja) * 1996-11-13 2003-11-25 株式会社豊田中央研究所 エバポレータ
US5752567A (en) * 1996-12-04 1998-05-19 York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Heat exchanger fin structure
FR2757259B1 (fr) * 1996-12-18 1999-03-05 Valeo Thermique Moteur Sa Ailette metallique perfectionnee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US6883598B2 (en) * 1999-03-16 2005-04-26 Outokumpu Oyj Cooling element for a heat exchanger
US6401809B1 (en) * 1999-12-10 2002-06-11 Visteon Global Technologies, Inc. Continuous combination fin for a heat exchanger
FR2824895B1 (fr) * 2001-05-18 2005-12-16 Air Liquide Ailette ondulee a persiennes pour echangeur de chaleur a plaques, et echangeur a plaques muni de telles ailettes
JP2003156295A (ja) * 2001-11-19 2003-05-3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フィン付熱交換器
US6805193B2 (en) * 2002-01-24 2004-10-19 Valeo, Inc. Fin louver design for heat exchanger
KR20030090467A (ko) * 2002-05-24 2003-11-28 한라공조주식회사 열교환기용 방열핀
JP2004108671A (ja) * 2002-09-19 2004-04-08 Denso Corp 蒸発器
JP2004177039A (ja) * 2002-11-28 2004-06-2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熱交換器
DE102004012796A1 (de) * 2003-03-19 2004-11-11 Denso Corp., Kariya Wärmetauscher und Wärmeübertragungselement mit symmetrischen Winkelabschnitten
JP2005003350A (ja) 2003-05-19 2005-01-06 Showa Denko Kk 熱交換器用フィン、熱交換器、凝縮器及び蒸発器
DE102004001306A1 (de) * 2004-01-07 2005-08-04 Behr Gmbh & Co. Kg Wärmeübertrager
FR2867697B1 (fr) * 2004-03-16 2007-06-01 Air Liquide Structure de garnissage ondule-croise
US20070240865A1 (en) * 2006-04-13 2007-10-18 Zhang Chao A High performance louvered fin for heat exchanger
JP2008256236A (ja) * 2007-04-03 2008-10-23 T Rad Co Ltd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型熱交換器
JP2008275303A (ja) * 2007-04-06 2008-11-13 Panasonic Corp 熱交換器
US20090173479A1 (en) 2008-01-09 2009-07-09 Lin-Jie Huang Louvered air center for compact heat exchanger
JP5320846B2 (ja) 2008-06-20 2013-10-23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熱交換器
JP2010054115A (ja) * 2008-08-28 2010-03-11 Calsonic Kansei Corp エバポレータ
CN101846479B (zh) * 2009-03-25 2012-02-22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以及采用该翅片的换热器
CN101865625B (zh) * 2010-06-29 2012-09-05 三花丹佛斯(杭州)微通道换热器有限公司 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107A (zh) * 1988-06-29 1990-01-24 三菱电机有限公司 热交换器
CN1654914A (zh) * 1999-12-15 2005-08-17 Lg电子株式会社 翅片管型热交换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224462A1 (en) 2014-08-14
EP2708841B1 (en) 2018-04-18
EP2708841A4 (en) 2014-10-29
AU2012256999A1 (en) 2013-12-12
US9803935B2 (en) 2017-10-31
JP2012237537A (ja) 2012-12-06
EP2708841A1 (en) 2014-03-19
JP5257485B2 (ja) 2013-08-07
CN103518116A (zh) 2014-01-15
WO2012157417A1 (ja) 2012-11-22
AU2012256999B2 (en) 2015-06-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8116B (zh) 热交换器
CN10329914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314269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403487B (zh) 热交换器及空调机
CN103299150B (zh) 热交换器和空调机
WO2013160951A1 (ja) 熱交換器、熱交換器の製造方法、及び、空気調和機
JP5678392B2 (ja) コルゲートフィン式熱交換器の排水構造
JP6300915B2 (ja) 熱交換器
AU2012353427B2 (en) Heat exchanger
JP2010025478A (ja) 熱交換器
JP5020886B2 (ja) 熱交換器
JP2013250016A (ja) フィンチューブ熱交換器
JP6716021B2 (ja) 熱交換器及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WO2018185824A1 (ja) 熱交換器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装置
US11573056B2 (en) Heat exchanger, heat exchanger unit,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CN112789473A (zh) 涡旋增强热交换器
JPH1078295A (ja) 熱交換器
JP2010091145A (ja) 熱交換器
JP2010139115A (ja) 熱交換器及び熱交換器ユニット
JP2009092288A (ja) 熱交換器
JP2005201467A (ja) 熱交換器
JP2008082619A (ja) 熱交換器
JP2009281627A (ja) 熱交換器
JP2010127511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