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16414B - 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16414B
CN103516414B CN201310261993.3A CN201310261993A CN103516414B CN 103516414 B CN103516414 B CN 103516414B CN 201310261993 A CN201310261993 A CN 201310261993A CN 103516414 B CN103516414 B CN 1035164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nchronous
receiving intensity
antenna
signal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261993.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16414A (zh
Inventor
市川武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pis Semiconduc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164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64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164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164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7/00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ing receiver with transmitter
    • H04L7/04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 H04L7/041Speed or phase control by synchronisation signals using special codes as synchronising signal
    • H04L7/042Detectors therefor, e.g. correlators, state machin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comparing all antennas before recep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 H04B7/08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 H04B7/080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 H04B7/08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comparing all antennas before reception
    • H04B7/0811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receiving station using antenna selection with single receiver and antenna switching comparing all antennas before reception during preamble or gap perio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分集控制所耗费的时间及功耗的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在通过按每个选择循环选择多个天线的任一个作为接收天线而取得各天线的每一个的接收强度时,如果在接收信号中显现了与同步模式近似的近似模式,则与上述的选择循环无关地继续进行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

Description

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装置,特别涉及从多个天线内选择成为最优选的接收状态的1个天线来进行数据的收发的分集控制方法及分集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分集方式的无线通信装置,提出了以如下方式设计的无线通信装置:从各天线内将在该天线获得的接收数据中的前导在固定时间以内与规定的模式一致的天线判定为确立了同步的天线,将其中接收强度最大的天线选择为最终的接收用的天线(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2)。
可是,在如上述那样的同步确立的判定中,在实际中存在即使对应该确立同步的接收数据,根据前导的接收定时、接收环境等,也不能识别在固定时间以内前导与规定的模式一致的情况。在该情况下,暂时切换成下一个候补天线进行如上述那样的同步确立,之后需要再次对先前同步确立失败的天线进行同步确立的处理,因此,在最终选择到天线之前徒劳地耗费时间,产生功耗增加该处理时间的量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2867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申请发明是为了解决如上述那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分集控制所耗费的时间及功耗的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分集控制方法,按每个选择循环将多个天线的任一个选择为接收天线,其中,包含:接收强度检测保持步骤,将接收强度数据根据接收信号中的同步信号的感测定时与各天线对应起来进行保持,所述接收强度数据表示在依次择一地选择所述天线的同时按各天线的每一个取得的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强度;以及选择步骤,根据所述接收强度数据选择天线,所述接收强度检测保持步骤包含:同步检测步骤,以所述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与同步模式一致的数据的到来,作为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以及同步感测继续步骤,在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出与所述同步模式近似的近似模式的情况下,与所述选择循环无关地,继续进行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具有按每个选择循环将多个天线的任一个选择为接收天线的分集控制部,所述分集控制部包含:接收信号取得单元,在按每个所述选择循环依次择一地选择所述天线的同时取得各天线的每一个的接收信号;接收强度检测单元,生成表示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数据;同步检测部,以所述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与同步模式一致的数据的到来,进行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送出同步检测信号;接收强度寄存器,根据所述接收信号中的同步检测信号的定时,与各天线对应地保持所述接收强度数据;最佳天线选择单元,根据所述接收强度数据选择天线;相关同步检测部,在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出与所述同步模式近似的近似模式的情况下送出相关同步检测信号;以及同步感测继续单元,根据所述相关同步检测信号,与所述选择循环无关地使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继续。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中,在通过按每个选择循环将多个天线的任一个选择为接收天线而取得各天线的每一个的接收强度时,如果在接收信号中显现了与同步模式近似的近似模式,则与上述的选择循环无关地继续进行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由此,能够消除在本来应该能确立同步的同步模式的检测处理中切换成下一个天线而取得接收强度失败的问题。
因此,根据本发明,不需要再次对取得该接收强度失败的天线实施进行接收强度的取得的控制,因此能够谋求分集控制期间的缩短及功耗的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图2是表示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图3是表示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图4是表示分集控制部38的内部结构的电路图。
图5是表示在最初的尝试中在天线11及12中分别正常地取得了同步的情况下的分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图6是表示在最初的尝试中在天线11侧未取得同步的情况下的分集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图7是表示不能从接收数据RS检测出同步模式的同步模式的接收定时的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图8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接收定时能够进行同步模式的检测的分集控制部38的工作的时间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的框图。
图10是表示分集控制部38A的内部结构的电路图。
图11是表示CPU根据从系统控制部30A供给的分集执行命令执行的根据本发明的分集控制方法的分集控制例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1所示,这样的无线通信装置具有:朝向相互不同的方向设置的2个天线11及12、天线开关2、及分集收发器3。
天线11将接收被无线发送来的电波而获得的接收信号R1供给至天线开关2。另一方面,在经由这样的天线开关2供给发送信号T的情况下,天线11将与该发送信号T对应的电磁波向空间辐射。
天线12将接收被无线发送来的电波而获得的接收信号R2供给至天线开关2。另一方面,在经由这样的天线开关2供给发送信号T的情况下,天线12将与该发送信号T对应的电磁波向空间辐射。
天线开关2根据从分集收发器3供给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从天线11及12内选择实际在收发工作中使用的1个天线,将从该选择的天线供给的接收信号R1或R2作为接收信号RXR供给至分集收发器3。例如,天线开关2在天线选择信号ASEL示出逻辑电平0的情况下将天线11设为在收发工作中使用的天线,在天线选择信号ASEL示出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将天线12设为在收发工作中使用的天线。
此外,天线开关2在从分集收发器3被供给了发送信号TXR的情况下,将其作为发送信号T供给到如上述那样选择的一方的天线。
分集收发器3具有:系统控制部30、收发数据处理部31、调制器32、前端部33、解调器34、接收强度检测部35、相关检测部36、同步检测部37、以及分集控制部38。
系统控制部30将发送用的信息数据供给至收发数据处理部31。此外,系统控制部30将表示应该在收发信号的前导中显现的由N位(N是3以上的整数)的量的位序列构成的同步模式的同步模式数据SP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此外,系统控制部30将用于判定接收数据RD(后述)中的位序列与同步模式数据SP的相关是否高、即是否与同步模式数据SP近似的阈值,例如表示应该成为相同的最低限度的位数K(K是比N小的整数)的相关阈值CS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此外,系统控制部30将促使接收工作的逻辑电平1的接收命令信号REX供给至包含分集控制部38的上述各模块(31~37)。进而,系统控制部30在从分集控制部38供给分集完成信号DEN的时间点起经过规定期间后,将要执行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执行命令信号DEX供给至分集控制部38。
收发数据处理部31将对从系统控制部30供给的发送用的信息数据实施了同步模式的附加及纠错编码处理后的数据作为发送数据TD供给至调制器32。此外,收发数据处理部31在从解调器34被供给了接收数据RD的情况下,通过在与从同步检测部37供给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后述)对应的定时对这样的接收数据RD实施错误检测及纠正处理,从而获得接收信息数据,将其供给至系统控制部30。
调制器32将对上述发送数据TD实施规定的调制处理、例如FSK(Frequency shiftkeying,频移键控)而获得的调制发送数据TX供给至前端部33。
前端部33将调制发送数据TX变换成规定的无线通信频带的高频信号,将其作为发送信号TXR供给至天线开关2。此外,前端部33将从天线开关2供给的接收信号RXR变换成中间频带的中频信号IF,将其供给至解调器34及接收强度检测部35。
接收强度检测部35基于中频信号IF的振幅对接收信号的强度进行检测,将表示该强度的接收强度数据RSS供给至分集控制部38。
解调器34通过对中频信号IF实施规定的解调处理、例如FSK解调处理,从而生成数字信号形态的接收数据RD及与这样的接收数据RD的位序列同步的解调时钟信号CLK,将它们分别供给至收发数据处理部31、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再有,解调器34在从分集控制部38被供给了分集复位信号DRS的情况下,将按上述的解调处理的各阶段的每一个生成的值与取得的接收数据RD一起进行初始化。
图2是表示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内部结构的框图。
在图2中,相关检测部36由移位寄存器301、比较器303及提取部304构成,同步检测部37由移位寄存器301及比较器302构成。
移位寄存器301仅在同步检测信号SYN处于表示未检测出同步的逻辑电平0的状态的期间中活性化。此时,移位寄存器301根据解调时钟信号CLK依次导入接收数据RD的数据位序列,将其作为每个同步模式的位数、例如8位的量的移位接收数据SD供给至比较器302及303。
比较器302对上述的移位接收数据SD与同步模式数据SP是否一致进行比较。即,比较器302判定在移位接收数据SD中是否存在与以同步模式数据SP表示的位序列一致的位序列,在两者一致的情况下生成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如果相互不同,则生成表示未检测出同步的逻辑电平0的同步检测信号SYN。
通过上述的结构,由移位寄存器301及比较器302构成的同步检测部37在接收数据RD中存在与同步模式数据SP相同的位序列的情况下将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分别供给至移位寄存器301、收发数据处理部31及分集控制部38,在不存在的情况下将表示未检测出同步的逻辑电平0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分别供给至移位寄存器301、收发数据处理部31及分集控制部38。
提取部304从同步模式数据SP中提取以上述的相关阈值CS表示的位数K的量的位序列,将表示这样的位序列的提取同步模式QP供给至比较器303。
比较器303对上述移位接收数据SD与提取同步模式QP是否一致进行比较。即,比较器303判定在移位接收数据SD中是否存在与以提取同步模式QP表示的位序列一致的位序列,在两者一致的情况下生成表示有相关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如果相互不同,则生成表示无相关同步的逻辑电平0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即,比较器303通过判定同步模式数据SP中的先头一部分的位序列与接收数据RD是否一致,从而判定在接收数据RD中是否存在与同步模式数据SP的相关高的模式。
总之,相关检测部36判定在接收信号(RD)中是否存在与同步模式数据SP近似的近似模式。
通过上述的结构,由移位寄存器301、比较器303及提取部304构成的相关检测部36在接收数据RD中存在与同步模式数据SP相关高的位序列的情况下将表示有相关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供给至分集控制部38,在不存在的情况下将表示无相关同步的逻辑电平0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供给至分集控制部38。即,相关检测部36在接收数据RD中存在与同步模式数据SP近似的近似模式的情况下生成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在不存在近似模式的情况下生成逻辑电平0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并供给至分集控制部38。
图3是表示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工作的一个例子的时间图。
再有,在图3中,在收发信号的前导中显现的同步模式例如是8位的位序列“01010101”,表示在将以相关阈值CS表示的位数K设为7位的情况下的工作。即,系统控制部30将表示8位的位序列“01010101”的同步模式数据SP分别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并且将表示7位的相关阈值CS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此时,相关检测部36的提取部304从同步模式数据SP中提取其先头7位的量的位序列“0101010”,将其作为提取同步模式QP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的比较器303。
在这里,当8位的同步模式的位序列“01010101”与解调时钟信号CLK同步地按各1位的量依次以串行形态在接收数据RD中显现时,移位寄存器301将如图3所示那样推移的每个8位的移位接收数据SD供给至比较器302及303。
这时,作为同步检测部37的比较器302在移位接收数据SD与以同步模式数据SP表示的8位的位序列“01010101”完全一致时,输出从逻辑电平0转变到逻辑电平1的状态的同步检测信号SYN。
另一方面,作为相关检测部36的比较器303在移位接收数据SD与以提取同步模式数据QP表示的7位的位序列“0101010”一致时,输出从逻辑电平0转变到逻辑电平1的状态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因此,如图3所示,生成在比同步检测信号SYN早的阶段转变到逻辑电平1的状态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
分集控制部38根据上述的接收强度数据RSS、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同步检测信号SYN、分集执行命令信号DEX及接收命令信号REX,执行要从天线11及12内选择成为最佳接收状态的1个天线的分集控制。分集控制部38将通过这样的分集控制而生成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天线开关2。
图4是表示这样的分集控制部38的内部结构的电路图。
在图4中,与门380仅在从系统控制部30被供给了要执行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执行命令信号DEX且被供给了促使接收工作的逻辑电平1的接收信号REX的情况下,生成要执行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执行信号EX,在其它情况下生成逻辑电平0的分集执行信号EX。与门380将这样的分集执行信号EX供给至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与门382、天线选择电路383、接收强度寄存器389及390。
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在分集执行信号EX从逻辑电平0转变到逻辑电平1之后,在合计被供给了2次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的情况下生成表示完成了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完成信号DEN,在除此之外的情况下生成表示未完成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0的分集完成信号DEN。即,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在被供给了成为分集对象的天线(11、12)的数量的量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的情况下,生成表示完成了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完成信号DEN。此外,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在分集执行信号EX从逻辑电平0转变到逻辑电平1之后,在从后述的监视定时器384合计被供给了2次表示超时的逻辑电平1的超时信号TOUT的情况下生成表示完成了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完成信号DEN,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生成表示未完成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0的分集完成信号DEN。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将这样的分集完成信号DEN供给至与门382、天线选择电路383及系统控制部30。
与门382仅在上述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是表示无相关同步的逻辑电平0、分集执行信号EX是表示分集控制的执行的逻辑电平1且分集完成信号DEN是表示未完成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0的情况下,生成要使计数工作活性化的逻辑电平1的计数活性信号EN,在除此以外的情况下生成使计数工作非活性化的逻辑电平0的计数活性信号EN。与门382将这样的计数活性信号EN供给至监视定时器384。
监视定时器384在计数活性信号EN处于逻辑电平1的状态的期间中,对系统时钟信号(未图示)的脉冲数进行计数,另一方面,在被供给逻辑电平0的计数活性信号EN的期间中,中断该计数工作。这时,监视定时器384在这样的计数值比规定的超时值TUP小的期间生成逻辑电平0的超时信号TOUT,另一方面,在当前计数值达到该超时值TUP的情况下,生成表示超时的逻辑电平1的超时信号TOUT,供给至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及或门385。再有,监视定时器384在上述的超时稍后,或根据逻辑电平1的分集复位信号DRS(后述)的供给,将当前计数值初始化为0。
同步脉冲生成电路386根据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生成与上述系统时钟信号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脉冲信号RP,将其供给至或门385。
或门385在超时信号TOUT或同步脉冲信号RP是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将通知分集控制的再起动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复位信号DRS供给至天线选择电路383及解调器34。
与门387仅在天线选择信号ASEL是表示选择天线11的逻辑电平0且同步检测信号SYN是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将要实施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导入的逻辑电平1的接收强度保持信号LD1供给至接收强度寄存器389。接收强度寄存器389仅在接收强度保持信号LD1是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导入上述的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值。而且,接收强度寄存器389在保持导入的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值的同时,将其作为表示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天线接收强度RS1供给至比较器391。再有,接收强度寄存器389在上述分集执行信号EX为逻辑电平0的情况下,将如上述那样导入的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值复位为0。
与门388仅在天线选择信号ASEL是表示选择天线12的逻辑电平1且同步检测信号SYN是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将要实施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导入的逻辑电平1的接收强度保持信号LD2供给至接收强度寄存器390。接收强度寄存器390仅在接收强度保持信号LD1是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导入上述的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值。而且,接收强度寄存器390在保持导入的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值的同时,将其作为表示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天线接收强度RS2供给至比较器391。再有,接收强度寄存器390在上述分集执行信号EX为逻辑电平0的情况下,将如上述那样导入的接收强度数据RSS的值复位为0。
比较器391进行天线接收强度RS1及RS2彼此的大小比较,在RS1具有RS2以上的值的情况下将逻辑电平0的接收强度比较结果信号CR供给至天线选择电路383,在RS1具有不足RS2的值的情况下将逻辑电平1的接收强度比较结果信号CR供给至天线选择电路383。
天线选择电路383在接收强度比较结果信号CR示出逻辑电平0的情况下生成要选择天线11的逻辑电平0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另一方面,在接收强度比较结果信号CR示出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生成要选择天线12的逻辑电平1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
再有,天线选择电路383在分集执行信号EX刚从逻辑电平0转变到逻辑电平1之后,与接收强度比较结果信号CR的值无关地,作为初始状态生成要选择天线11的逻辑电平0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之后,当被供给对分集控制的再起动进行通知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复位信号DRS时,天线选择电路383使天线选择信号ASEL的逻辑电平反转。即,天线选择电路383在从监视定时器384送出了表示超时的超时信号TOUT的情况下,或者在从同步检测部37送出了表示感测到同步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的情况下,生成要将成为选择对象的天线切换成其它天线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此外,天线选择电路383当被供给表示完成了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完成信号DEN时,保持在该时间点从比较器391供给的接收强度比较结果信号CR的内容。即,在刚被供给逻辑电平1的分集完成信号DEN之后,天线选择电路383继续生成要选择由该保持的接收强度比较结果信号CR表示的一方的天线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
天线选择电路383将如上述那样生成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与门387及388和天线开关2。
以下,针对在上述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实施的分集控制,分为在最初的尝试中在天线11和12的双方正常地取得了同步的情况和在天线11侧未取得同步的情况进行说明。
(1)在最初的尝试中在天线11和12的双方正常地取得了同步的情况
首先,系统控制部30将如图5所示那样的分别从逻辑电平0转变成逻辑电平1的状态的分集执行命令信号DEX及接收命令信号REX供给至分集控制部38。因此,逻辑电平1的分集执行信号EX被供给到与门382,监视定时器384开始计数工作。进而,天线选择电路383作为其初始状态将要选择天线11的逻辑电平0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天线开关2、与门387及388。由此,在天线11接收获得的接收数据RD如图2所示被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移位寄存器301。这时,如图5所示,在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到达超时值TUP之前,当与以同步模式数据SP表示的位序列相同的同步模式在接收数据RD中显现时,在其稍前的阶段中相关检测部36送出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接着同步检测部37送出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根据对应于这样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生成的分集复位信号DRS,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被复位为0,并且,表示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数据RSS被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89中。此外,因为对应于上述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向天线选择电路383供给逻辑电平1的分集复位信号DRS,所以天线选择电路383使天线选择信号ASEL的逻辑电平反转。
即,天线选择电路383将表示天线12的逻辑电平1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天线开关2、与门387及388。由此,在天线12接收获得的接收数据RD被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移位寄存器301。这时,如图5所示,在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到达超时值TUP之前,当与以同步模式数据SP表示的位序列相同的同步模式在接收数据RD中显现时,相关检测部36送出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接着同步检测部37送出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根据对应于这样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生成的分集复位信号DRS,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被复位为0,并且,表示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数据RSS被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90中。
这时,天线选择电路383选择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89中的表示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值和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90中的表示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值内大的一方,送出具有要选择与该接收强度对应的天线的逻辑电平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因此,天线开关2将在天线11及12内接收强度高的一方选择为在收发工作中使用的天线。
进而,如图5所示,由于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合计被送出了2次,所以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将表示完成了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完成信号DEN送出。
像这样,在最初的尝试中在天线11及12分别正常地取得了同步的情况下,作为分集控制中的天线选择循环,依次实施如图5所示的测定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1和测定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2。通过这样的分集控制,将在天线11及12内接收强度高的一方的天线选择为最佳的天线。
(2)在最初的尝试中在天线11侧未取得同步的情况
首先,系统控制部30将如图6所示那样的分别从逻辑电平0转变成逻辑电平1的状态的分集执行命令信号DEX及接收命令信号REX供给至分集控制部38。因此,逻辑电平1的分集执行信号EX被供给至与门382,监视定时器384开始计数工作。进而,天线选择电路383作为其初始状态将要选择天线11的逻辑电平0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天线开关2、与门387及388。由此,在天线11接收获得的接收数据RD被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移位寄存器301。这时,由于在天线11的接收状态差,所以同步检测部37不能从接收数据RD中进行同步模式的检测。即,在该期间中,同步检测部37不能生成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由于未对与门387供给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所以表示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值的接收强度数据RSS不被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89中。进而,由于未送出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所以监视定时器384不会被复位,因此在监视定时器384中的计数工作继续。因此,其计数值如图6所示那样达到超时值TUP,监视定时器384送出逻辑电平1的超时信号TOUT。由此,逻辑电平1的分集复位信号DRS被供给至天线选择电路383,因此天线选择电路383使天线选择信号ASEL的逻辑电平反转。
因此,天线选择电路383将表示天线12的逻辑电平1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天线开关2、与门387及388。由此,在天线12接收获得的接收数据RD被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移位寄存器301。这时,如图6所示,在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到达超时值TUP之前,当与以同步模式数据SP表示的位序列相同的同步模式在接收数据RD中显现时,在其稍前的阶段中相关检测部36送出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接着同步检测部37送出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根据对应于这样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生成的分集复位信号DRS,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被复位为0,并且,表示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数据RSS被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90中。此外,因为对应于上述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对天线选择电路383供给逻辑电平1的分集复位信号DRS,所以天线选择电路383使天线选择信号ASEL的逻辑电平反转。
因此,天线选择电路383将表示天线11的逻辑电平0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天线开关2、与门387及388。由此,在天线11接收获得的接收数据RD被供给至相关检测部36及同步检测部37的移位寄存器301。这时,如图6所示,在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到达超时值TUP之前,当与以同步模式数据SP表示的位序列相同的同步模式在接收数据RD中显现时,相关检测部36送出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接着同步检测部37送出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根据对应于这样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生成的分集复位信号DRS,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值被复位为0,并且,表示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数据RSS被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89中。
这时,天线选择电路383选择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89中的表示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值和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90中的表示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值内大的一方,送出具有要选择与该接收强度对应的天线的逻辑电平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因此,天线开关2将在天线11及12内接收强度高的一方选择为在收发工作中使用的天线。
进而,如图6所示,由于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合计被送出了2次,所以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381将表示完成了分集控制的逻辑电平1的分集完成信号DEN送出。
如上所述,在最初的尝试中在天线11侧未取得同步的情况下,作为分集控制中的天线选择循环,依次实施如图6所示的测定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1和测定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2,接着执行测定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3。即,在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1中无法取得同步因而不能测定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情况下,暂时结束该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1,进行测定在天线12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2,之后再次执行用于测定在天线11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3。再有,在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3中也未取得同步的情况下,接着实施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4(未图示)。
像这样,在分集控制中,在从接收数据RS中不能检测出同步模式的情况下,必须反复实施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直到取得同步为止,因此,相应地分集控制所耗费的处理时间增加,并且功耗量增加。
可是,作为不能从接收数据RS中检测出同步模式的主要原因,除了起因于电波状态差、通信距离远等的环境的原因之外,还有起因于分集控制的开始定时与同步模式的接收定时的时间间隔的原因。
例如如图7所示,假设在从系统控制部30向分集控制部38供给逻辑电平1的分集执行命令信号DEX起经过时间TD后,在接收数据RD中1位1位地依次显现作为同步模式的8位的位序列“01010101”。这时,在图7所示的接收定时中,在同步检测部37对接收数据SD中的同步模式中的先头7位的量的位序列进行了同步判定的时间点,监视定时器381超时。因此,之后,尽管在接收数据RD中全部显现了作为同步模式的8位的位序列“01010101”,但是与图6所示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1同样地未送出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无法取得接收强度。因此,必须再次实施要进行接收强度的取得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因此分集控制所耗费的处理期间变长,功耗量增加。
因此,为了避免这样的状况,在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中,在接收数据RD中显现有N位的同步模式中的先头K位(K<N)的量的位序列的时间点,送出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由此使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工作中断。由此,在同步模式的全部位显现之前的时间点,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工作中断。
因此,例如在与图7所示的定时同样的定时在接收数据RD中显现了作为同步模式的8位的位序列“01010101”的情况下,如图8所示,在接收数据RD中的同步模式的先头一部分(7位的量)一致的时间点,生成逻辑电平1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由此,中断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工作。总之,在接收数据中显现了同步模式中的先头一部分的位序列的情况下,之后,由于获得同步模式的全部位序列的可能性高,所以在该时间点中断监视定时器384的计数工作以防止产生超时。因此,在该期间中,对同步检测部37供给同步模式的全部位序列,因此同步检测部37能够生成如图8所示的表示感测到同步的逻辑电平1的同步检测信号SYN,取得成为用于选择天线的指标的接收强度。因此,不需要再次实施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因此能够缩短分集控制所耗费的处理时间,并且能够抑制功耗量。
再有,虽然在接收数据RS中包含的同步模式是在信息数据中未被使用的独特的同步模式,但是存在伴随无线通信装置自身的发热而产生的热噪声具有与该同步模式同样的形态的情况。因此,在同步检测部37中,存在将接收数据RD中的热噪声的重叠区间错误检测为同步模式的担忧,这时,在接收强度寄存器(389、390)中将热噪声的电平作为接收强度进行储存,天线选择电路383不能正确地进行天线选择。
图9是表示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而做出的图1所示的无线通信装置的变形例的框图。
再有,在图9所示的结构中,代替系统控制部30及分集控制部38而采用系统控制部30A及分集控制部38A,除此之外的其它结构与图1所示的结构相同。
系统控制部30A对分集控制部38A除了供给上述的分集执行命令信号DEX及接收命令信号REX之外,还供给接收强度阈值RIT。再有,接收强度阈值RIT是用于区别由接收强度数据RSS表示的值是由实际的电波接收而得到的值,还是起因于热噪声而获得的值。总之,接收强度阈值RIT是能够判断为由接收强度数据RSS表示的值是由于电波接收而获得的值的最低值。
图10是表示分集控制部38A的内部结构的图。
再有,在图10所示的结构中,新设置接收强度判定电路392及与门393,并且,经由该与门393对与门382供给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除此之外的其它结构与图4所示的结构相同。
在图10中,接收强度判定电路392判定以接收强度数据RSS表示的值是否为接收强度阈值RIT以上,在为接收强度阈值RIT以上的情况下对与门393供给逻辑电平1的接收强度判定信号RJ,在比接收强度阈值RIT小的情况下对与门393供给逻辑电平0的接收强度判定信号RJ。即,接收强度判定电路392在由接收强度数据RSS表示的值比接收强度阈值RIT小的情况下,判定为该接收强度数据RSS是起因于热噪声而获得的值,这时,将逻辑电平0的接收强度判定信号RJ供给至与门393。总之,接收强度判定电路392在由接收强度数据RSS表示的值是起因于热噪声而获得的值的情况下,将要使从相关检测部36供给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无效的逻辑电平0的接收强度判定信号RJ供给至与门393。
另一方面,在由接收强度数据RSS表示的值为接收强度阈值RIT以上的情况下,判定为该接收强度数据RSS是由实际的电波接收而获得的值,这时,接收强度判定电路392将要使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有效的逻辑电平1的接收强度判定信号RJ供给至与门393。
与门393仅在接收强度判定信号RJ示出逻辑电平1的情况下、即接收强度数据RSS是由实际的电波接收而获得的值的情况下,将从相关检测部36供给的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供给至与门382。
因此,根据上述的结构,即使在接收数据RD中存在与同步模式相同形态的热噪声的重叠区间,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也变为无效,因此,与图6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1的情况同样地,监视定时器384超时。这时,不对接收强度寄存器(389、390)导入接收强度信号RSS,其内容保持被初始化为0的状态。即,防止伴随热噪声的信号电平作为接收强度被导入到接收强度寄存器(389、390)中的错误的工作。
再有,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由接收强度检测部35、相关检测部36、同步检测部37及分集控制部38(38A)构成的硬件,执行了用于选择最佳的天线的分集控制,但是也可以用软件执行该分集控制。
例如,也可以用装载于系统控制部30(30A)中的未图示的CPU(Central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单元)执行接收强度检测部35、相关检测部36、同步检测部37及分集控制部38(38A)的工作。
图11是表示上述CPU根据从系统控制部30A供给的分集执行命令执行的分集控制例程的流程图。
在图11中,首先,CPU开始内置定时器(未图示)的计数工作(步骤S11)。接着,CPU将作为同步检测信号SYN的初始检测次数的“1”写入到同步检测次数寄存器Q(未图示)中(步骤S12)。接着,CPU将表示初始选择的天线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供给至天线开关2(步骤S13)。通过这样的步骤S13的执行,将在天线11及12内的由天线选择信号ASEL表示的一方的天线接收获得的接收信号RXR供给至前端部33。因此,前端部33基于这样的接收信号RXR送出中频信号IF。进而,解调器34基于该中频信号IF对接收数据RD进行解调。在这里,CPU基于上述中频信号IF的振幅来检测接收强度,生成表示其的接收强度信号(步骤S14)。接着,CPU判定在接收数据RD中是否存在与由8位的位序列构成的同步模式数据SP相同的位序列,即判定是否感测到同步(步骤S15)。在步骤S15中判定为在接收数据RD中存在与同步模式数据SP相同的位序列、即判定为感测到同步的情况下,CPU生成同步检测信号SYN(步骤S16)。接着,CPU将在步骤S14中生成的接收强度信号存储在接收强度寄存器(未图示)中(步骤S17)。
在这里,在上述步骤S15中判定为在接收数据RD中不存在与由8位的位序列构成的同步模式数据SP相同的位序列、即判定为“无同步”的情况下,CPU执行以下的步骤S18。在步骤S18中,CPU进行与由8位的位序列构成的同步模式数据SP的一部分、例如同步模式数据SP中的7位的位序列相同的位序列是否存在于接收数据RD中的判定、即是否具有相关同步的判定(步骤S18)。
此外,在上述步骤S18中判定为具有相关同步的情况下,CPU送出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步骤S19)。接着,CPU判定在上述步骤S14中检测出的接收强度是否为接收强度阈值RIT以上(步骤S20)。再有,接收强度阈值RIT如上述那样是用于区别接收强度是由于实际的电波接收得到的值,还是起因于热噪声而获得的值。在步骤S20中判定为在上述步骤S14中检测出的接收强度不足接收强度阈值RIT的情况下,CPU返回到该步骤 S14的执行,并反复执行如上述那样的工作。另一方面,在这样的步骤S20中判定为在上述步骤S14中检测出的接收强度为接收强度阈值RIT以上的情况下,CPU中断上述的内置定时器的计数工作(步骤S21)。通过这样的步骤S21的执行,内置定时器在维持当前计数值的状态下停止其计数工作,因此,之后,即使时间经过也不会产生在内置定时器中的超时。在这样的步骤S21的执行后,CPU判定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的生成次数LP是否超过了规定次数L(L是整数)(步骤S22)。在这样的步骤S22中判定为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的生成次数LP未超过规定次数L的情况下,CPU返回到上述步骤 S14的执行,并反复执行如上述那样的工作。
此外,在上述步骤S18中判定为没有相关同步的情况下,CPU进行内置定时器的计数值与规定的超时值是否相等的判定、即内置定时器是否超时了的判定(步骤S23)。在这样的步骤S23中判定为未超时的情况下,CPU返回到上述步骤 S14的执行,并反复执行如上述那样的工作。
再有,在上述步骤S23中判定为内置定时器超时了的情况下,CPU送出超时信号TOUT(步骤S24)。
在这样的步骤S24或上述的步骤S17的执行后,或者在上述步骤S22中判定为相关同步检测信号CMP的生成次数LP超过了规定次数L的情况下,CPU将内置定时器的计数值复位为初始值(步骤S25)。接着,CPU将对同步检测次数寄存器Q的存储内容加上1后的值作为新的同步检测次数,并将其重写到同步检测次数寄存器Q中(步骤S26)。接着,CPU进行同步检测次数寄存器Q中所存储的同步检测次数是否比天线(11、12)的总数n(n是2以上的整数)、例如“2”大的判定(步骤S27)。在步骤S27中判定为同步检测次数寄存器Q中所存储的同步检测次数不比天线(11、12)的总数n大的情况下,CPU向天线开关2供给要将当前选择的天线切换成其它天线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步骤S28)。通过这样的步骤S28的执行,将在切换后的天线接收获得的接收信号RXR供给至前端部33。因此,前端部33基于这样的接收信号RXR送出中频信号IF。进而,解调器34基于该中频信号IF对接收数据RD进行解调。在上述步骤S28的执行后,CPU返回到上述步骤 S14的执行,反复执行如上述那样的工作。另一方面,在步骤S27中判定为同步检测次数寄存器Q中所存储的同步检测次数比天线(11、12)的总数n大的情况下,CPU向天线开关2供给要选择获得了接收强度寄存器中所存储的接收强度内最大的接收强度的天线的天线选择信号ASEL(步骤S29)。接着,CPU将表示完成了分集控制的分集完成信号DEN送出到系统控制部30(步骤S30)。
这时,通过图11所示的步骤S14~S28构成的一连串的控制,进行与图5或图7所示的1次的量的接收强度测定工序G对应的工作。
再有,在上述实施例中,将2系统的天线11及12作为分集控制的对象,但是也能够对3根以上的天线、即n根(n是2以上的整数)的天线同样地实施如上述那样的分集控制。
总之,在本发明中,首先,获得接收强度数据(RSS),该接收强度数据(RSS)表示在按每个选择循环(G1~G3)依次择一地选择天线(11、12)(383、S28)的同时按各天线的每一个取得的接收信号(RXR、IF、RD)的接收强度。在这里,在从接收信号中检测出同步模式(37、S16)的情况下送出的同步信号的每个定时与各天线对应地将接收强度数据保持在接收强度寄存器(389、390、S17)中,将与这些接收强度数据中的最大值对应的天线选择为在通信工作中使用的天线(383、S29),此时实施如以下那样的控制处理。即,在接收信号中检测出与同步模式近似的近似模式(CMP)的情况下,与上述的选择循环无关地,继续进行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S20、S21、S14、S15)。
由此,能够消除在本来应该能确立同步的同步模式的检测处理中天线切换成其它天线而取得接收强度失败的问题。因此,不需要再次对取得接收强度失败的天线实施进行接收强度的取得的控制,因此,谋求分集控制期间的缩短及功耗的减少。
附图标记的说明:
11、12 天线;
2 天线开关;
3 分集收发器;
35 接收强度检测;
36 同步检测;
37 相关检测;
38 分集控制部;
381 分集控制完成判定电路;
382 与门;
383 天线选择电路;
384 监视定时器。

Claims (6)

1.一种分集控制方法,按每个选择循环将多个天线的任一个选择为接收天线,其特征在于,
包含:接收强度检测保持步骤,将接收强度数据根据接收信号中的同步信号的感测定时与各天线对应起来进行保持,所述接收强度数据表示在依次择一地选择所述天线的同时按各天线的每一个取得的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强度;以及选择步骤,根据所述接收强度数据选择天线,
所述接收强度检测保持步骤包含:
同步检测步骤,以所述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与同步模式一致的数据的到来,作为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以及
同步感测继续步骤,在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出与所述同步模式近似的近似模式的情况下,与所述选择循环无关地,继续进行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
所述同步模式由N位的位序列构成,所述近似模式由所述同步模式中的先头的K位构成,其中,N是3以上的整数,K是比N小的整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分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在所述近似模式的检测时间点的接收强度为规定强度以上为条件来实施所述同步感测继续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分集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继续进行所述同步感测继续步骤,直到所述近似模式的检测次数超过规定次数为止。
4.一种无线通信装置,具有按每个选择循环将多个天线的任一个选择为接收天线的分集控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集控制部包含:
接收信号取得单元,在按每个所述选择循环依次择一地选择所述天线的同时取得各天线的每一个的接收信号;
接收强度检测单元,生成表示所述接收信号的接收强度的接收强度数据;
同步检测部,以所述接收信号中所包含的与同步模式一致的数据的到来,进行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送出同步检测信号;
接收强度寄存器,根据所述接收信号中的同步检测信号的定时,与各天线对应地保持所述接收强度数据;
最佳天线选择单元,根据所述接收强度数据选择天线;
相关同步检测部,在所述接收信号中检测出与所述同步模式近似的近似模式的情况下送出相关同步检测信号;以及
同步感测继续单元,根据所述相关同步检测信号,与所述选择循环无关地使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继续,
所述同步模式由N位的位序列构成,所述近似模式由所述同步模式中的先头的K位构成,其中,N是3以上的整数,K是比N小的整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感测继续单元在所述近似模式的检测时间点的接收强度为规定强度以上的情况下使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继续。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无线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同步感测继续单元继续进行所述同步信号的感测工作,直到所述近似模式的检测次数超过规定次数为止。
CN201310261993.3A 2012-06-27 2013-06-27 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Active CN1035164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144296A JP6172897B2 (ja) 2012-06-27 2012-06-27 ダイバーシティ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12-144296 2012-06-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16414A CN103516414A (zh) 2014-01-15
CN103516414B true CN103516414B (zh) 2018-03-30

Family

ID=497781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261993.3A Active CN103516414B (zh) 2012-06-27 2013-06-27 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020081B2 (zh)
JP (1) JP6172897B2 (zh)
CN (1) CN10351641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07467B2 (en) * 2013-10-23 2016-08-02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As Represented By The Secretary Of The Nav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information wirelessly using intensity interferometry
US10057796B2 (en) * 2014-11-25 2018-08-21 Intel Corporation Dual polarized antenna array
US9774414B2 (en) * 2015-08-17 2017-09-26 Kay Nishimoto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and utilizing virtual timing markers
US10798591B2 (en) * 2017-04-28 2020-10-06 Cisco Technology, Inc. Optimizing multi-antenna device configuration
CN107613103A (zh) * 2017-08-30 2018-01-19 努比亚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轮询方法、通信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11327145B2 (en) 2019-09-23 2022-05-10 Kay Nishimoto Positioning, navigation, timing, ranging, or beacon transmission system apparatus which utilizes and exploits—relayed, delayed, or virtual timing marker transmissions of GPS, GPS alternative, GNSS, PNT, electronic, optic, acoustic, or similar signal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56766A (ja) * 1999-03-05 2000-09-19 Sanyo Special Steel Co Ltd CuNiFe合金の熱間加工方法
JP2000286766A (ja) * 1999-03-31 2000-10-13 Omron Corp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
CN1300479A (zh) * 1998-05-13 2001-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时分切换发送分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01415228A (zh) * 2007-10-18 2009-04-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层间发射分集系统和层间发射分集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77866A (ja) * 1992-08-25 1994-03-18 Fujitsu Ltd 受信回路
JP3319688B2 (ja) * 1996-05-14 2002-09-03 松下通信工業株式会社 データ受信装置
JP2001148646A (ja) * 1999-11-19 2001-05-29 Sony Corp アンテナダイバーシティ方法とアンテナダイバーシティ装置
JP2006174126A (ja) * 2004-12-16 2006-06-29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及び方法
JP4493573B2 (ja) * 2005-09-22 2010-06-30 オリンパス株式会社 受信装置
JP4612607B2 (ja) * 2006-10-16 2011-01-12 株式会社東芝 無線受信装置および無線受信方法
EP2454826B1 (en) * 2009-07-17 2019-12-18 NXP USA, Inc. Diversity receiver and transceiver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00479A (zh) * 1998-05-13 2001-06-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移动通信系统中的时分切换发送分集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JP2000256766A (ja) * 1999-03-05 2000-09-19 Sanyo Special Steel Co Ltd CuNiFe合金の熱間加工方法
JP2000286766A (ja) * 1999-03-31 2000-10-13 Omron Corp ダイバーシティ受信装置
CN101415228A (zh) * 2007-10-18 2009-04-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层间发射分集系统和层间发射分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003558A1 (en) 2014-01-02
JP2014011479A (ja) 2014-01-20
CN103516414A (zh) 2014-01-15
US9020081B2 (en) 2015-04-28
JP6172897B2 (ja) 2017-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16414B (zh) 分集控制方法及无线通信装置
US11385729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communication system, sensor controller, and stylus
EP0963051B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operating in 2.4 to 2.5 GHz band
CN101714289B (zh) 一种自动对频及分配id的遥控方法和系统
EP126442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nimizing a probability of self-interference among neighboring wireless networks
JP5147999B1 (ja) 給電装置、受電装置、充電システム及び障害物検出方法
EP1931422A2 (en) Implantable medical devic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macro and micro sampling intervals
KR101624930B1 (ko) 국부 동기화 검출 및 리텐션을 갖는 pco 기반 uwb 임펄스 라디오를 위한 시스템 및 방법
JP2012253744A (ja) チャネル選択情報を受け取るための方法
CN104158562B (zh) 基于射频遥控系统的跳频方法
CN107483396A (zh) 根据多个通信协议配置无线通信和广告事件
EP2191677A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enabling communications among unsynchronized wireless devices
TWI559710B (zh) 射頻通訊裝置與識別封包之辨認方法
JP2007013577A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CN105978595B (zh) 多模接收装置、多模发送装置和多模收发方法
CN107889051A (zh) 用于确定可佩带物体与基站之间的距离的过程和系统
CN107423248B (zh) 数据帧头发送方法及发送装置
JPH0993155A (ja) データ無線送受信装置
JP2009010703A (ja) 無線通信ネットワークシステム、無線端末、無線通信方法、無線通信プログラム
CN107493156B (zh) 传输参数获取方法及终端
JP5740709B2 (ja) キーレスエントリー装置
CN104022849A (zh) 一种微功率无线通信中多信道协同工作方法
CN107453838B (zh) 数据帧头发送方法及发送装置
CN105262815A (zh) 基于射频的无线传输方法和系统
CN107465498B (zh) 传输参数获取方法及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