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2749B - 制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502749B
CN103502749B CN201280020060.9A CN201280020060A CN103502749B CN 103502749 B CN103502749 B CN 103502749B CN 201280020060 A CN201280020060 A CN 201280020060A CN 103502749 B CN103502749 B CN 10350274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refrigerant
heat exchanger
vapour
loo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2006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502749A (zh
Inventor
田村朋一郎
小森晃
河野文纪
田口英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502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74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502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502749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 F25B1/1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non-reversible cycle with multi-stage compress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4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four-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4Refrigeration circuit bypass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7Details of compressors or related parts
    • F25B2400/072Intercoolers theref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6Recei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 Sorption 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作为制冷装置的空气调节装置(1A)具备:蒸发器(25)、第一压缩机(21)、蒸气冷却器(3)、第二压缩机(22)及冷凝器(23)依次连接而成的制冷剂回路(2);使载热体在冷凝器(23)与向大气中散出热量的第一热交换器(5)之间循环的散热回路(4);使载热体在蒸发器(25)与第二热交换器(7)之间循环的吸热回路(6)。蒸气冷却器(3)是在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在散热回路(4)中流动的载热体或在吸热回路(6)中流动的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Description

制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冷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空气调节装置等制冷装置,广泛利用有使用氟利昂制冷剂、代替氟利昂制冷剂的装置。然而,上述制冷剂具有臭氧层破坏、地球变暖等问题。因此,提出有作为对地球环境的负荷极小的制冷剂使用水的空气调节装置。例如,作为上述那样的空气调节装置,专利文献1公开了制冷专用的空气调节装置。
然而,在使用水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需要以较大的压缩比来压缩大量的制冷剂蒸气。因此,对于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作为压缩机而使用离心型压缩机与容积型压缩机两台压缩机,将上述两台压缩机以串联的方式配置,将由离心型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由容积型压缩机进行进一步压缩。
另外,在使用水作为制冷剂的情况下,从物性的角度出发,由于从压缩机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成为高温,因此构成空气调节装置的高压侧部分的构件的耐老化性降低。与此相对地,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那样,在上游侧的压缩机与下游侧的压缩机之间配置蒸气冷却器,在压缩行程的中途使制冷剂蒸气的温度暂时降低是有效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2012号公报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空气调节装置为制冷专用,但也考虑使用该空气调节装置来进行供暖。然而,在该情况下,来自蒸气冷却器中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成为热损失,供暖能力(加热能力)降低。换言之,空气调节装置的COP(coefficientofperformance)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高在由制冷装置进行加热时的COP。
解决方案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使制冷剂循环,通过存积制冷剂液且在内部使制冷剂液蒸发的蒸发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一压缩机、冷却制冷剂蒸气的蒸气冷却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二压缩机、及在内部使制冷剂蒸气冷凝且存积制冷剂液的冷凝器依次连接而形成;
散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冷凝器与向大气中散出热量的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吸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蒸发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所述蒸气冷却器是在由所述第一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在所述散热回路中流动的载热体或在所述吸热回路中流动的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的制冷装置,由于从第一热交换器向大气中散出热量,因此能够进行加热。另外,由于能够将来自蒸气冷却器中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借助载热体而进行回收,因此能够大幅地抑制进行加热时的热损失。由此,能够提高制冷装置的COP。另外,根据上述的制冷装置,能够省略用于冷却制冷剂蒸气的二次冷却系统。该利益在将制冷装置用于冷却用途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9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1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2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3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4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5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图16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另一其他变形例的空气调节装置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二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散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液。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散热回路包括:从所述冷凝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散热侧输送路;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冷凝器返回制冷剂液的散热侧返回路。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蒸气冷却器配置于所述散热侧输送路上。由于蒸气冷却器配置于散热侧输送路上,因此能够使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液的温度上升,增大需要加热的介质(例如室内空气)与流入第一热交换器的制冷剂液之间的温度差,从而提高制冷装置的加热能力。
第三方式在第二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吸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吸热回路包括:从所述蒸发器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吸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蒸发器返回的吸热侧返回路。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装置还具备注入路,该注入路将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中从所述泵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所述蒸气冷却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之间的部分。若以上述方式设有注入路,则能够大幅地降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装置、尤其是第二压缩机的可靠性。
第四方式在第二或第三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散热侧输送路上设有绕过所述蒸气冷却器的旁通路。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旁通路上设有流量调整机构。若设置具有流量调整机构的旁通路,则能够将来自第一压缩机与第二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控制为最佳。
第五方式在第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吸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吸热回路包括:从所述蒸发器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吸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蒸发器返回的吸热侧返回路。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蒸气冷却器配置于所述吸热侧输送路。根据第五方式,在蒸气冷却器中,由于能够使用更低温的制冷剂液来冷却制冷剂蒸气,因此能够使被吸入第二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温度更低温化。
第六方式在第五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还具备注入路,该注入路将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中从所述泵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所述蒸气冷却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之间的部分。若以上述方式设置注入路,则能够使被吸入第二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温度降低,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装置、尤其是第二压缩机的可靠性。
第七方式在第五或第六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上设有绕过所述蒸气冷却器的旁通路。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旁通路上设有流量调整机构。若设置具有流量调整机构的旁通路,则能够将来自第一压缩机与第二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控制为最佳。
第八方式在第五~第七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散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液。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散热回路包括:从所述冷凝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散热侧输送路;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冷凝器返回制冷剂液的散热侧返回路。根据该结构,由于不需要与制冷剂液不同的载热体,因此能够简化制冷装置。
第九方式在第一~第八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是从大气中吸收热量的热交换器。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第二热交换器配置于室外。
本发明的第十方式提供一种制冷装置,其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使制冷剂循环,通过使存积制冷剂液且在内部使制冷剂液蒸发的蒸发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一压缩机、冷却制冷剂蒸气的蒸气冷却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二压缩机、及在内部使制冷剂蒸气冷凝且存积制冷剂液的冷凝器依次连接而形成;
散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冷凝器与向室内的空气散热的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吸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蒸发器与从室外的空气吸热的第二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所述蒸气冷却器是在由所述第一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且配置于所述室内、或以对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的空气进行加热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的制冷装置,由于从第一热交换器向室内的空气散热,因此能够进行供暖。另外,由于能够将来自蒸气冷却器中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利用于供暖或借助载热体而进行回收,因此能够大幅地抑制进行供暖时的热损失。由此,能够提高制冷装置的COP。
第十一方式在第十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装置还具备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室内的空气的室内风扇。也可以构成为,所述蒸气冷却器以使所述室内风扇产生的风在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后通过该蒸气冷却器的方式配置。在第十方式中,由于蒸气冷却器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的下风侧,因此能够自由地决定蒸气冷却器的尺寸及布局。
第十二方式在第十或第十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吸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吸热回路包括:从所述蒸发器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吸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蒸发器返回的吸热侧返回路。也可以构成为,所述制冷装置还具备注入路,该注入路将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中从所述泵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所述蒸气冷却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之间的部分。若以上述方式设置注入路,则能够大幅地降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制冷装置、尤其是第二压缩机的可靠性。
第十三方式在第十~第十二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上设有绕过所述蒸气冷却器的旁通路。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旁通路上设有流量调整机构。若设置具有流量调整机构的旁通路,则能够将来自第一压缩机与第二压缩机之间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控制为最佳。
第十四方式在第十~第十三方式中任一方式的基础上,提供一种制冷装置,也可以构成为,在所述散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液。也可以构成为,所述散热回路包括:从所述冷凝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散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冷凝器返回的散热侧返回路。根据该结构,由于不需要与制冷剂液不同的载热体,因此能够简化制冷装置。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的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图1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A。该空气调节装置1A具备:使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2;为了冷却制冷剂而使载热体循环的散热回路4;为了加热制冷剂而使载热体循环的吸热回路6。
在本实施方式中,散热回路4及吸热回路6是与制冷剂回路2合流而使载热体与制冷剂直接接触的回路,在制冷剂回路2、散热回路4及吸热回路6中填充有相同的制冷剂。即,制冷剂的一部分被用作载热体。该制冷剂是在常温下的饱和蒸气压为负压的制冷剂,例如以水、酒精或醚为主要成分的制冷剂,制冷剂回路2、散热回路4及吸热回路6内成为比大气压低的负压状态。而且,在制冷剂回路2中液化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在散热回路4及吸热回路6中循环。作为制冷剂,从防止冻结等理由出发,还能够使用以水为主要成分、以质量%计混合有10~40%的乙二醇、NAIBURAIN(日文:ナィブラィン)、无机盐类等的制冷剂。“主要成分”是指以质量比计含有最多的成分。
制冷剂回路2包括蒸发器25、第一压缩机21、蒸气冷却器3、第二压缩机22、冷凝器23及膨胀阀24,上述设备通过流路依次连接。即,在制冷剂回路2中循环的制冷剂依次通过蒸发器25、第一压缩机21、蒸气冷却器3、第二压缩机22、冷凝器23及膨胀阀24。
蒸发器25是存积制冷剂液且在内部利用在吸热回路6中循环的制冷剂液对该制冷剂液进行加热并使其蒸发、或在内部直接使通过在吸热回路6中循环而被加热的制冷剂液蒸发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方式中,蒸发器25的内部空间构成制冷剂回路2与吸热回路6的共用的流路,因此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如上所述与在吸热回路6中循环的制冷剂液直接接触,被加热的制冷剂液与作为加热用的载热体的制冷剂液混合而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换言之,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由后述的第二热交换器7加热,并作为对饱和状态的制冷剂液加热的热源使用。
第一压缩机21及第二压缩机22分两个阶段压缩制冷剂蒸气。第一压缩机21及第二压缩机22可以是容积型压缩机、也可以是离心型压缩机。另外,第一压缩机21及第二压缩机22的压缩机比可以适当地决定,也可以是相同的值。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蒸气的温度为例如140℃,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的温度为例如170℃。
蒸气冷却器3在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之前对其进行冷却。本实施方式的蒸气冷却器3是在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在散热回路4中流动的制冷剂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作为蒸气冷却器3,例如可以使用管壳型热交换器。在该情况下,优选在管内流动制冷剂液,在其外侧的壳的内部流动制冷剂蒸气。
冷凝器23是在内部利用在散热回路4中循环的制冷剂液对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冷却且使其冷凝、并存积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热交换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冷凝器23的内部空间构成制冷剂回路2与散热回路4的共用的流路,因此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如上所述与在散热回路4中循环的制冷剂液直接接触,冷凝后的制冷剂液与作为冷却用的载热体的制冷剂液混合而成为大致相同的温度。换言之,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由后述的第一热交换器5过冷却而作为对过热状态的制冷剂蒸气进行冷却的热源使用。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温度为例如45℃。
膨胀阀24是对冷凝后的制冷剂液进行减压的减压机构的一例。减压后的制冷剂液的温度为例如5℃。但是,作为减压机构,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不在制冷剂回路2上设置膨胀阀24,使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的液面比冷凝器23内的制冷剂液的液面高。
散热回路4使存积于冷凝器23内的制冷剂液在向大气中散出热量的第一热交换器5与冷凝器23之间循环。第一热交换器5配置于室内,并对由送风机51供给的室内的空气进行加热。由此,进行室内的供暖。
更详细而言,散热回路4包括:从冷凝器23向第一热交换器5输送制冷剂液的散热侧输送路41;从第一热交换器5向冷凝器23返回制冷剂液的散热侧返回路42。在散热侧输送路41上设有朝向第一热交换器5压力输送制冷剂液的泵43。另外,在散热侧输送路41上,在泵43的下游侧配置有上述的蒸气冷却器3。需要说明的是,泵43配置于从吸入口到冷凝器23内的制冷剂液的液面的高度比必需有效净正吸入压头(requiredNPSH)大的位置。
散热侧输送路41的上游端优选与冷凝器23的下部连接。优选在散热侧返回路42的下游端设有喷雾喷嘴等分散制冷剂液的机构。
吸热回路6使存积于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在从大气中吸收热量的第二热交换器7与蒸发器25之间循环。第二热交换器7配置于室外,并对由送风机71供给的室外的空气进行冷却。
更详细而言,吸热回路6包括:从蒸发器25向第二热交换器7输送制冷剂液的吸热侧输送路61;从第二热交换器7向蒸发器25返回制冷剂液的吸热侧返回路62。在吸热侧输送路61上设有朝向第二热交换器7压力输送制冷剂液的泵63。需要说明的是,泵63配置于从吸入口到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的液面的高度比必需有效净正吸入压头(requiredNPSH)大的位置。
吸热侧输送路61的上游端优选与蒸发器25的下部连接。吸热侧返回路62的下游端优选与蒸发器25的中间部连接。
接着,对空气调节装置1A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蒸气在蒸气冷却器3中被冷凝后的制冷剂液冷却之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由第二压缩机22进一步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通过在冷凝器23中与在第一热交换器5被过冷却后的制冷剂液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冷凝器23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由泵43送至蒸气冷却器3,在与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进行了热交换之后,向第一热交换器5压力输送。压力输送到第一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液在此向室内空气散热之后返回到冷凝器23。
由冷凝器23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剩余部分经由膨胀阀24而向蒸发器25引导。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由泵63压力输送到第二热交换器7,在此从室外空气吸热之后返回到蒸发器25。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通过减压下的沸腾而蒸发,蒸发了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A中,由于能够将来自蒸气冷却器3中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由作为室内空气加热用的载热体的制冷剂液回收,因此能够大幅地抑制进行供暖时的热损失。由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A的COP。
此外,通过利用蒸气冷却器3在制冷剂蒸气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22之前对其进行冷却,由此在制冷剂包含杂质的情况下,能够减少污垢(scale)向第二压缩机22的附着。由此,能够提高第二压缩机22的可靠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气冷却器3配置于散热侧输送路41,因此能够使流入第一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液的温度上升,增大室内空气与室内空气加热用的载热体之间的温度差,从而能够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A的供暖能力。
<变形例>
所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A能够加以各种变形。
例如,如图2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A也可以具备注入路81,该注入路81将在吸热侧输送路61中从泵6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制冷剂回路2中的蒸气冷却器3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部分。该情况下的注入利用基于泵63的压力输送而进行,因此注入路81的上游端与吸热侧输送路61的比泵63靠下游侧的位置连接。另外,在注入路81上设有调整注入流量的注入阀82。
从蒸发器25抽出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不流入第二热交换器7而通过注入路81在蒸气冷却器3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注入制冷剂回路2。注入阀82的开度根据例如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而被控制。换言之,在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进行增大注入阀82的开度的控制。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注入路81,则能够大幅地降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A、尤其是第二压缩机22的可靠性。
另外,作为其他变形例,如图2所示,也可以在散热侧输送路41上设置绕过蒸气冷却器3的旁通路83。旁通路83在泵43与蒸气冷却器3之间从散热侧输送路41分支,在蒸气冷却器3的下游侧与散热侧输送路41相连。在旁通路83上设有流量调整阀(流量调整机构)84。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具有流量调整阀84的旁通路83,则能够将来自第一压缩机21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控制为最佳。换言之,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A的使用条件,在来自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较少亦可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冷剂液优先在旁通路83中流动,能够将散热量控制得少,从而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A的COP、舒适性。
例如,流量调整阀84在从空气调节装置1A的起动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例如,3分钟)为止控制为全开。由此,能够抑制来自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提高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的温度的上升速度。其结果是,能够缩短空气调节装置1A的起动时间,并且能够提高供暖时的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经过规定时间后,将流量调整阀84向关闭方向控制,逐渐减小旁通流量,由此能够确保第二压缩机22的可靠性。
如图3所示,在另一其他变形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A也可以具备第三压缩机33及第二蒸气冷却器13。在制冷剂回路2中,蒸发器25、第一压缩机21、蒸气冷却器3(第一蒸气冷却器)、第二压缩机22、第二蒸气冷却器13、第三压缩机33、冷凝器23及膨胀阀24依次连接。根据第三压缩机33,能够高效地进行外部空气温度低时的供暖及外部空气温度高时的制冷。
第三压缩机33对由第二压缩机22压缩后的制冷剂进行压缩。第三压缩机33可以是容积型压缩机,也可以是离心型压缩机。第二蒸气冷却器13在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三压缩机33之前对其进行冷却。第二蒸气冷却器13是在由第二压缩机22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在散热回路4中流动的制冷剂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作为第二蒸气冷却器13,如与蒸气冷却器3相同地那样,能够使用例如管壳型热交换器。在该情况下,优选在管内流动制冷剂液,在其外侧的壳的内部流动制冷剂蒸气。
第二蒸气冷却器13在散热侧输送路41中配置于第一蒸气冷却器3与第一热交换器5之间。换言之,由于能够在第一蒸气冷却器3及第二蒸气冷却器13这两段加热制冷剂液,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A的供暖能力。
如图4所示,在另一其他变形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A具备第一循环路4a、第二循环路6a、第一切换阀27及第二切换阀28。第一循环路4a是能够使存积于冷凝器23的制冷剂液经由第一热交换器5而进行循环的路径。第一循环路4a与散热回路4对应。在第一循环路4a中比第一热交换器5靠上游侧的位置设有泵43(第一泵)。第二循环路6a是能够使存积于蒸发器25的制冷剂液经由第二热交换器7而进行循环的路径。第二循环路6a与吸热回路6对应。在第二循环路6a中比第二热交换器7靠上游侧的位置设有泵63(第二泵)。第一切换阀27设于第一循环路4a及第二循环路6a。第一切换阀27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之间切换,第一状态是将从第一泵4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导向第一热交换器5、将从第二泵6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导向第二热交换器7的状态,第二状态是将从第一泵4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导向第二热交换器7、将从第二泵6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导向第一热交换器5的状态。第二切换阀28也设于第一循环路4a及第二循环路6a。第二切换阀28在第一状态与第二状态下切换,第一状态是将从第一热交换器5流出的制冷剂液导向冷凝器23、将从第二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液导向蒸发器25的状态,第二状态是将从第一热交换器5流出的制冷剂液导向蒸发器25、将从第二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液导向冷凝器23的状态。由第一切换阀27及第二切换阀28能够实现制冷与供暖的切换。
第一循环路4a中的第一泵43和第一热交换器5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循环路6a中的第二泵63和第二热交换器7之间的部分相交,在该相交的位置设置第一切换阀27。此外,第一循环路4a中的第一热交换器5和冷凝器23之间的部分与第二循环路6a中的第二热交换器7和蒸发器25之间的部分相交,在该相交的位置设置第二切换阀28。
详细而言,第一循环路4a包括:将冷凝器23与第一切换阀27连接且设有第一泵43及蒸气冷却器3的第一流路44;将第一切换阀27与第一热交换器5连接的第二流路45;将第一热交换器5与第二切换阀28连接的第三流路46;将第二切换阀28与冷凝器23连接的第四流路47。第一流路44及第二流路45与散热侧输送路41对应。第三流路46及第四流路47与散热侧返回路42对应。
同样地,第二循环路6a包括:将蒸发器25与第一切换阀27连接且设有第二泵63的第一流路64;将第一切换阀27与第二热交换器7连接的第二流路65;将第二热交换器7与第二切换阀28连接的第三流路66;将第二切换阀28与蒸发器25连接的第四流路67。第一流路64及第二流路65与吸热侧输送路61对应。第三流路66及第四流路67与吸热侧返回路62对应。需要说明的是,如后述那样,蒸气冷却器3也可以配置于第二循环路6a。
作为第一切换阀27,可以使用四通阀,也可以使用多个三通阀。这也适用于第二切换阀28。
(第二实施方式)
图5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B。需要说明的是,在第二~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部分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气冷却器3不配置于散热回路4而配置于吸热回路6。即,本实施方式的蒸气冷却器3是在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的制冷剂蒸气与在吸热回路6中流动的制冷剂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更详细而言,蒸气冷却器3配置于吸热侧输送路61的比泵63靠下游侧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蒸气冷却器3中,能够使用比第一实施方式更低温的制冷剂液而对制冷剂蒸气进行冷却,因此能够使被吸入于第二压缩机22的制冷剂的温度更低温化。因此,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B对于在寒冷地域的使用等、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高温化的情况尤为有用。需要说明的是,其他效果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变形例>
所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B能够加以各种变形。
例如,如图6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B也可以具备注入路91,该注入路91将在吸热侧输送路61中从泵6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制冷剂回路2中的蒸气冷却器3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部分。该情况下的注入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地,利用基于泵63的压力输送而进行。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注入路91的上游端与吸热侧输送路61中的比蒸气冷却器3靠下游侧的部分连接。另外,在注入路91设有调整注入流量的注入阀92。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注入路91,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地,由于能够降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B、尤其是第二压缩机22的可靠性。需要说明的是,注入路91的上游端不与吸热侧输送路61中的比蒸气冷却器3靠下游侧的部分连接而与比蒸气冷却器3靠上游侧的部分连接当然也能够获得同样的效果。
另外,作为其他变形例,如图6所示,也可以在吸热侧输送路61上设置绕过蒸气冷却器3的旁通路93。旁通路93在泵63与蒸气冷却器3之间从吸热侧输送路61分支,并在蒸气冷却器3的下游侧与吸热侧输送路61相连。在旁通路93上设有流量调整阀(流量调整机构)94。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具有流量调整阀94的旁通路93,则与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地,能够将来自第一压缩机21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控制为最佳。换言之,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B的使用条件,在来自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较少亦可的情况下,使制冷剂液优先向旁通路93流动,由此能够将散热量控制得少,空气调节装置1B的COP、舒适性提高。
例如,流量调整阀94在从空气调节装置1B的起动开始经过规定时间(例如,3分钟)为止控制为全开。由此,能够抑制来自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并提高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的温度的上升速度。其结果是,能够缩短空气调节装置1B的起动时间,并提高供暖时的舒适性。需要说明的是,在经过规定时间之后,将流量调整阀94朝向关闭的方向控制,逐渐减小旁通流量,由此能够确保第二压缩机22的可靠性。
如图7所示,在另一其他变形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B也可以具备第三压缩机33及第二蒸气冷却器13。第二蒸气冷却器13在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三压缩机33之前对其进行冷却。第二蒸气冷却器13是在由第二压缩机22压缩的制冷剂蒸气与在吸热回路6中流动的制冷剂液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详细而言,第二蒸气冷却器13配置于吸热侧输送路61中第一蒸气冷却器3与第二热交换器7之间。如此一来,能够高效地向在吸热回路6中流动的制冷剂液赋予热量。
(第三实施方式)
图8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C。该空气调节装置1C具备制冷剂回路2、散热回路4及吸热回路6。上述回路的构造及功能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那样。在制冷剂回路4上配置有蒸气冷却器8。
蒸气冷却器8是在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之前对其进行冷却。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气冷却器8配置于室内。作为蒸气冷却器8,例如可以使用管片型热交换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蒸气冷却器8以使送风机51(室内风扇51)产生的风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之后通过该蒸气冷却器8的方式配置。换言之,第一热交换器5与蒸气冷却器8在室内风扇51的通风方向上排列,蒸气冷却器8位于第一热交换器5的下风侧。
接着,对空气调节装置1C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在蒸气冷却器8中向室内空气散热之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由第二压缩机22进一步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23中与在第一热交换器5中被过冷却的制冷剂液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冷凝器23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通过泵43向第一热交换器5压力输送。压力输送到第一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液在此向室内空气散热之后返回到冷凝器23。
由冷凝器23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剩余部分经由膨胀阀24而向蒸发器25导入。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由泵63压力输送到第二热交换器7,在此从室外空气吸热后返回到蒸发器25。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通过减压下的沸腾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C中,由于能够将来自蒸气冷却器8中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利用于供暖,因此能够大幅地抑制进行供暖时的热损失。由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C的COP。
需要说明的是,蒸气冷却器8并非必须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5的下风侧,例如也可以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5的上风侧。但是,在该情况下,由于向第一热交换器5供给的空气的温度上升,因此需要将蒸气冷却器8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液的出口附近的区域上等对策。与此相对地,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气冷却器8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5的下风侧,因此能够自由地决定蒸气冷却器8的尺寸及布局。
需要说明的是,若蒸气冷却器8不配置于第一热交换器5的附近而配置于室内,则能够将来自蒸气冷却器8中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利用于供暖。
<变形例>
所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C能够加以各种变形。
例如,如图9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C也可以具备注入路81,该注入路81将在吸热侧输送路61中从泵6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制冷剂回路2中的蒸气冷却器8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部分。该情况下的注入利用基于泵63的压力输送而进行,因此注入路81的上游端与吸热侧输送路61中的比泵63靠下游侧的位置连接。另外,在注入路81上设有调整注入流量的注入阀82。
从蒸发器25抽出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不流入第二热交换器7,而通过注入阀路81在蒸气冷却器8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注入制冷剂回路2。注入阀82的开度基于例如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来控制。换言之,在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比规定值高的情况下,进行增大注入阀82的开度的控制。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注入路81,则能够大幅地降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C、尤其是第二压缩机22的可靠性。
另外,作为其他变形例,如图10所示,也可以在制冷剂回路2上设置绕过蒸气冷却器8的旁通路83。旁通路83在第一压缩机21与蒸气冷却器8之间从制冷剂回路2分支,并在蒸气冷却器8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与制冷剂回路2相连。在旁通路83上设有流量调整阀(流量调整机构)84。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具有流量调整阀84的旁通路83,则能够将来自第一压缩机21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控制为最佳。换言之,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C的使用条件,在来自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较少亦可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冷剂液优先在旁通路83中流动,能够将散热量控制得少,空气调节装置1C的COP、舒适性提高。流量调整阀84的控制方法的一例如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那样。
如图11所示,在另一其他变形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C也可以具备第三压缩机33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在制冷剂回路2中,蒸发器25、第一压缩机21、蒸气冷却器8(第一蒸气冷却器8)、第二压缩机22、第二蒸气冷却器9、第三压缩机33、冷凝器23及膨胀阀24依次连接。
第二蒸气冷却器9是在由第二压缩机22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三压缩机33之前对其进行冷却。在本变形例中,第二蒸气冷却器9与第一蒸气冷却器8相同地配置于室内。作为第二蒸气冷却器9,可以适应例如管片型热交换器。
详细而言,以使室内风扇51产生的风在通过第一热交换器5之后依次通过第一蒸气冷却器8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的方式配置第二蒸气冷却器9。换言之,第一热交换器5、第一蒸气冷却器8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在室内风扇51的通风方向上排列,第一蒸气冷却器8位于第一热交换器5的下风侧,第二蒸气冷却器9位于第一蒸气冷却器8的下风侧。如此一来,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C的供暖能力。但是,第一蒸气冷却器8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的位置并没有特别限定。
(第四实施方式)
图12表示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气调节装置1D。
在本实施方式中,蒸气冷却器8以对向第二热交换器7供给的空气进行加热的方式配置。具体而言,蒸气冷却器8以使室外风扇71产生的风在通过该蒸气冷却器8之后通过第二热交换器7的方式配置。换言之,蒸气冷却器8与第二热交换器7在室外风扇71的通风方向上排列,蒸气冷却器8位于第二热交换器7的上风侧。
接着,对空气调节装置1D的运转动作进行说明。
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在蒸气冷却器8中向室外空气散热之后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由第二压缩机22进一步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在冷凝器23中通过与在第一热交换器5中被过冷却后的制冷剂液进行热交换而冷凝。由冷凝器23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由泵43向第一热交换器5压力输送。压力输送到第一热交换器5的制冷剂液在此向室内空气散热后返回到冷凝器23。
由冷凝器23冷凝后的制冷剂液的剩余部分经由膨胀阀24而向蒸发器25导入。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的一部分由泵63压力输送到第二热交换器7,在此从由蒸气冷却器8加热的室外空气吸热之后返回到蒸发器25。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液通过减压下的沸腾而蒸发,蒸发后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一压缩机21。
在本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D中,由于能够将来自蒸气冷却器8中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由作为室外空气冷却用的载热体的制冷剂液回收,因此能够大幅地抑制进行供暖时的热损失。由此,能够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D的COP。
此外,通过对向第二热交换器7供给的空气进行加热,使从第二热交换器7流出的制冷剂液的温度上升,从而能够提高蒸发器25内的制冷剂蒸气的压力。由此,也能够减少第一压缩机21及第二压缩机22的压缩工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能够减少冬天附着于第二热交换器7的霜的量,因此能够尤为有效地提高冬天中的空气调节装置1D的COP,并且能够提高供暖时的舒适性。
<变形例>
所述实施方式的空气调节装置1D能够加以各种变形。
例如,如图13所示,空气调节装置1D也可以具备注入路91,该注入路91将在吸热侧输送路61中从泵63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制冷剂回路2中的蒸气冷却器8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部分。该情况下的注入也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地,利用基于泵63的压力输送而进行。另外,在注入路91上设有调整注入流量的注入阀92。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注入路91,则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地,由于能够降低被吸入到第二压缩机22的制冷剂的温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空气调节装置1D、尤其是第二压缩机22的可靠性。
另外,作为其他变形例,如图14所示,也可以在制冷剂回路2上设置绕过蒸气冷却器8的旁通路93。旁通路93在第一压缩机21与蒸气冷却器8之间从制冷剂回路2分支,并在蒸气冷却器8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与制冷剂回路2相连。在旁通路93上设有流量调整阀(流量调整机构)94。
若以上述方式设置具有流量调整阀94的旁通路93,则与第三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相同地,能够将来自第一压缩机21与第二压缩机22之间的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控制为最佳。换言之,根据空气调节装置1D的使用条件,在来自制冷剂蒸气的散热量较少亦可的情况下,通过使制冷剂液优先向旁通路93流动,能够将散热量控制得少,空气调节装置1D的COP、舒适性提高。流量调整阀94的控制方法的一例如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说明过的那样。
如图15所示,在另一其他变形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D也可以具备第三压缩机33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在制冷剂回路2中,蒸发器25、第一压缩机21、蒸气冷却器8(第一蒸气冷却器8)、第二压缩机22、第二蒸气冷却器9、第三压缩机33、冷凝器23及膨胀阀24依次连接。
第二蒸气冷却器9是在由第二压缩机22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从第二压缩机22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三压缩机33之前对其进行冷却。在本变形例中,第二蒸气冷却器9与第一蒸气冷却器8相同地配置于室外。作为第二蒸气冷却器9,例如可以使用管片型热交换器。
详细而言,第一蒸气冷却器8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配置于第二热交换器7的上风侧。以使室外风扇71产生的风依次通过第一蒸气冷却器8、第二蒸气冷却器9及第二热交换器7的方式配置有第一蒸气冷却器8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换言之,第二热交换器7、第一蒸气冷却器8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在室外风扇71的通风方向上排列,第二蒸气冷却器9位于第一蒸气冷却器8的下风侧,第二热交换器7位于第二蒸气冷却器9的下风侧。如此一来,能够高效地冷却制冷剂蒸气。但是,第一蒸气冷却器8及第二蒸气冷却器9的位置并无特别的限定。
如图16所示,在另一其他变形例中,空气调节装置1D具备第一循环路4a、第二循环路6a、第一切换阀27、第二切换阀28、第三切换阀14及第四切换阀15。第一循环路4a、第二循环路6a、第一切换阀27及第二切换阀28的构造、功能及位置等如参照图4而说明过的那样。
空气调节装置1D还具备两个蒸气冷却器8(8a、8b)。蒸气冷却器8a及8b都是在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在从第一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蒸气被吸入第二压缩机22之前进行冷却。一方的蒸气冷却器8a(室内侧蒸气冷却器8a)配置于室内,另一方的蒸气冷却器8b(室外侧蒸气冷却器8b)配置于室外。
第三切换阀14及第四切换阀15以使制冷剂蒸气仅向从蒸气冷却器8a及8b中选择的一个流动的方式进行控制。第三切换阀14及第四切换阀15的具体例为三通阀。在供暖时,控制第三切换阀14及第四切换阀15,以使制冷剂蒸气向蒸气冷却器8a流动。在制冷时,控制第三切换阀14及第四切换阀15,以制冷剂蒸气使向蒸气冷却器8b流动。如此一来,在供暖与制冷之间切换时也能够可靠地冷却由第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
蒸气冷却器8a的构造、功能及位置等如参照图8而说明过的那样。蒸气冷却器8b的构造、功能及位置等如参照图12而说明过的那样。但是,当制冷剂蒸气向蒸气冷却器8b流动时,从冷凝器23向第二热交换器7输送制冷剂液。因此,蒸气冷却器8b可以配置成对由第二热交换器7加热后的空气进一步进行加热。具体而言,蒸气冷却器8b以使室外风扇71产生的风在通过第二热交换器7之后通过该蒸气冷却器8b的方式配置。换言之,蒸气冷却器8b与第二热交换器7在室外风扇71的通风方向上排列,蒸气冷却器8b位于第二热交换器7的下风侧。
(其他实施方式)
在所述各实施方式中,散热回路4及吸热回路6是与制冷剂回路2合流而使载热体与制冷剂直接接触的回路,但散热回路4及吸热回路6也可以是不与制冷剂回路2合流而使载热体与制冷剂间接接触的回路。即,散热回路4也可以具有配设于冷凝器23内的热交换用的流路,吸热回路6也可以具有配设于冷凝器25内的热交换用的流路。
此外,本发明的空气调节装置只要至少能够进行供暖即可,第二热交换器7也可以是例如从液体吸收热量的热交换器。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制冷装置对于空气调节装置、冷却设备、蓄热装置等是有用的,对于家庭用空调、业务用空调等尤为有用。

Claims (13)

1.一种制冷装置,其中,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供制冷剂循环,通过存积制冷剂液且在内部使制冷剂液蒸发的蒸发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一压缩机、冷却制冷剂蒸气的蒸气冷却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二压缩机、及在内部使制冷剂蒸气冷凝且存积制冷剂液的冷凝器依次连接而形成;
散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冷凝器与向大气中散出热量的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吸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蒸发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所述散热回路包括:从所述冷凝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输送载热体的散热侧输送路;使载热体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冷凝器返回的散热侧返回路,
所述蒸气冷却器是在由所述第一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在所述散热回路的所述散热侧输送路中流动的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散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液,
在所述散热侧输送路上设有泵,
所述蒸气冷却器配置于所述散热侧输送路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吸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
所述吸热回路包括:从所述蒸发器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吸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蒸发器返回的吸热侧返回路,
所述制冷装置还具备注入路,该注入路将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中从所述泵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所述蒸气冷却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之间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散热侧输送路上设有绕过所述蒸气冷却器的旁通路,在所述旁通路上设有流量调整机构。
5.一种制冷装置,其中,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供制冷剂循环,通过存积制冷剂液且在内部使制冷剂液蒸发的蒸发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一压缩机、冷却制冷剂蒸气的蒸气冷却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二压缩机、及在内部使制冷剂蒸气冷凝且存积制冷剂液的冷凝器依次连接而形成;
散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冷凝器与向大气中散出热量的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吸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蒸发器与第二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所述吸热回路包括:从所述蒸发器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送载热体的吸热侧输送路;使载热体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蒸发器返回的吸热侧返回路,
所述蒸气冷却器是在由所述第一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在所述吸热回路的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中流动的载热体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吸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
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上设有泵,
所述蒸气冷却器配置于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上,
所述制冷装置还具备注入路,该注入路将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中从所述泵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所述蒸气冷却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之间的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吸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
所述蒸气冷却器配置于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上,
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上设有绕过所述蒸气冷却器的旁通路,在所述旁通路上设有流量调整机构。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散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液,
所述散热回路包括:从所述冷凝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散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冷凝器返回的散热侧返回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热交换器是从大气中吸收热量的热交换器。
10.一种制冷装置,其中,具备:
制冷剂回路,其供制冷剂循环,通过使存积制冷剂液且在内部使制冷剂液蒸发的蒸发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一压缩机、冷却制冷剂蒸气的蒸气冷却器、压缩制冷剂蒸气的第二压缩机、及在内部使制冷剂蒸气冷凝且存积制冷剂液的冷凝器依次连接而形成;
散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冷凝器与向室内的空气散热的第一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吸热回路,其使载热体在所述蒸发器与从室外的空气吸热的第二热交换器之间循环,
所述蒸气冷却器是在由所述第一压缩机压缩后的制冷剂蒸气与空气之间进行热交换的热交换器,且配置于所述室内、或以对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供给的空气进行加热的方式配置,
在所述吸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蒸发器内的制冷剂液,
所述吸热回路包括:从所述蒸发器向所述第二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吸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向所述蒸发器返回的吸热侧返回路,
所述制冷装置还具备注入路,该注入路将在所述吸热侧输送路中从所述泵压力输送来的制冷剂液注入所述制冷剂回路中的所述蒸气冷却器与所述第二压缩机之间的部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所述制冷装置还具备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供给室内的空气的室内风扇,
所述蒸气冷却器以使所述室内风扇产生的风在通过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之后通过该蒸气冷却器的方式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上设有绕过所述蒸气冷却器的旁通路,在所述旁通路上设有流量调整机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制冷装置,其中,
在所述散热回路中循环的所述载热体是存积于所述冷凝器内的制冷剂液,
所述散热回路包括:从所述冷凝器向所述第一热交换器输送制冷剂液且设有泵的散热侧输送路;使制冷剂液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向所述冷凝器返回的散热侧返回路。
CN201280020060.9A 2011-04-28 2012-04-27 制冷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74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101224 2011-04-28
JP2011101224 2011-04-28
JP2011-101220 2011-04-28
JP2011101220 2011-04-28
PCT/JP2012/002933 WO2012147367A1 (ja) 2011-04-28 2012-04-27 冷凍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502749A CN103502749A (zh) 2014-01-08
CN103502749B true CN103502749B (zh) 2015-12-09

Family

ID=47071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20060.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502749B (zh) 2011-04-28 2012-04-27 制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9719699B2 (zh)
JP (1) JP5914845B2 (zh)
CN (1) CN103502749B (zh)
WO (1) WO2012147367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4453A (zh) * 2015-12-18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温制冷及制热系统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557080B2 (en) * 2012-01-18 2017-01-31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US11609035B2 (en) * 2015-12-21 2023-03-21 Nec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circula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circulating refrigerant
CN107036319B (zh) * 2016-02-04 2020-10-02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制冷循环装置
US11031312B2 (en) 2017-07-17 2021-06-08 Fractal Heatsink Technologies, LLC Multi-fractal heatsink system and method
US10906150B2 (en) 2018-04-11 2021-02-02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Mechanically pumped system for direct control of two-phase isothermal evaporation
US10921042B2 (en) 2019-04-10 2021-02-16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condenser size and power on a heat rejection system
US11022360B2 (en) 2019-04-10 2021-06-01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reducing condenser size and power on a heat rejection system
US20210239366A1 (en) * 2020-02-05 2021-08-05 Carrier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multiple flash tanks
US11530844B2 (en) 2020-09-30 2022-12-20 Rolls-Royce North American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for supporting intermittent fast transient heat loads
DE102022203520A1 (de) * 2022-04-07 2023-10-12 Efficient Energy Gmbh Wärmepumpe
DE102022203519A1 (de) * 2022-04-07 2023-10-12 Efficient Energy Gmbh Wärmepumpe
DE102022203525A1 (de) * 2022-04-07 2023-10-12 Efficient Energy Gmbh Wärmepumpe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7890A (ja) * 1993-03-04 1994-09-16 Nkk Corp ヒートポンプ
JP2002106988A (ja) * 2000-09-28 2002-04-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2003065582A (ja) * 2001-08-22 2003-03-05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換気装置
JP2004257611A (ja) * 2003-02-25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遷臨界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WO2009121548A1 (en) * 2008-04-01 2009-10-08 Energy Gmbh Efficient Vertically arranged heat pum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vertically arranged heat pump
JP2010112618A (ja) * 2008-11-06 2010-05-2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271030A (ja) * 2009-04-24 2010-12-02 Daikin Ind Ltd 冷凍システム
CN102016449A (zh) * 2008-05-02 2011-04-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35071A (en) * 1939-05-24 1941-03-18 Chrysler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ducing low temperatures and for frosting the surfaces ofartistic creations
US2680956A (en) * 1951-12-19 1954-06-15 Haskris Co Plural stage refrigeration system
US3392541A (en) * 1967-02-06 1968-07-16 Larkin Coils Inc Plural compressor reverse cycle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system
US3534564A (en) * 1968-11-06 1970-10-20 Bruce D Miller Refrigerant purifying means
SE394741B (sv) * 1974-04-18 1977-07-04 Projectus Ind Produkter Ab Vermepumpsystem
FR2280041A1 (fr) * 1974-05-31 1976-02-20 Teal Technip Liquefaction Gaz Procede et installation pour le refroidissement d'un melange gazeux
US4323109A (en) * 1979-08-27 1982-04-06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Open cycle heat pump system and process for transferring heat
US4372129A (en) * 1981-05-19 1983-02-08 Moore & Hanks Co. Fail-safe refrigeration for continuous process
JPS62284154A (ja) 1986-05-31 1987-12-10 三井造船株式会社 ヒ−トポンプシステム
ES2018470B3 (es) 1986-03-25 1991-04-16 Mitsui Shipbuilding Eng Bomba de calor, metodo de recuperacion de energia y metodo para reducir la potencia de accionamiento del compresor en la bomba de carlor.
US5335508A (en) * 1991-08-19 1994-08-09 Tippmann Edward J Refrigeration system
JPH0861795A (ja) 1994-08-22 1996-03-08 Chubu Electric Power Co Inc 多段冷凍装置および多段冷凍方法
JP2000146326A (ja) * 1998-11-09 2000-05-26 Ishikawajima Harima Heavy Ind Co Ltd 蒸気圧縮冷凍機
JP4493889B2 (ja) * 2001-08-27 2010-06-30 北海道電力株式会社 冷暖房システム
JP4044917B2 (ja) 2004-07-05 2008-02-06 関西電力株式会社 ヒートポンプ式蒸気・温水発生装置
JP4784263B2 (ja) * 2005-10-31 2011-10-05 東京電力株式会社 蒸気発生システム
JP4859225B2 (ja) * 2006-11-14 2012-01-25 株式会社ササクラ 液体の蒸発式冷却装置
JP4857179B2 (ja) 2007-05-07 2012-01-18 株式会社ササクラ 蒸発式空調装置
SE533005C2 (sv) * 2008-10-21 2010-06-08 Scania Cv Abp Metod och system för kylning och uppvärmning
JP5346828B2 (ja) 2009-02-02 2013-11-20 中部電力株式会社 空調システ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7890A (ja) * 1993-03-04 1994-09-16 Nkk Corp ヒートポンプ
JP2002106988A (ja) * 2000-09-28 2002-04-10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ヒートポンプ給湯機
JP2003065582A (ja) * 2001-08-22 2003-03-05 Matsushita Seiko Co Ltd 換気装置
JP2004257611A (ja) * 2003-02-25 2004-09-16 Sanyo Electric Co Ltd 遷臨界冷媒サイクル装置
WO2009121548A1 (en) * 2008-04-01 2009-10-08 Energy Gmbh Efficient Vertically arranged heat pump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vertically arranged heat pump
CN102016449A (zh) * 2008-05-02 2011-04-1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冷冻装置
JP2010112618A (ja) * 2008-11-06 2010-05-20 Daikin Ind Ltd 空気調和装置
JP2010271030A (ja) * 2009-04-24 2010-12-02 Daikin Ind Ltd 冷凍システム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44453A (zh) * 2015-12-18 2016-03-30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温制冷及制热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2147367A1 (ja) 2014-07-28
JP5914845B2 (ja) 2016-05-11
US20140047862A1 (en) 2014-02-20
CN103502749A (zh) 2014-01-08
WO2012147367A1 (ja) 2012-11-01
US9719699B2 (en) 2017-08-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02749B (zh) 制冷装置
CN105283719B (zh) 冷冻装置的除霜系统以及冷却单元
CN105008820B (zh) 空调装置
JP5357418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気調和機
CN107014015B (zh) 热回收型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
CN105258392A (zh) 热泵制热系统、控制方法及热泵热水器
CN105190199A (zh) 空调装置
CN103994643B (zh) 热泵冷端散热式密封除湿烘房
CN103502748B (zh) 制冷装置
CN102116537A (zh) 一种溶液喷淋型热泵机组
CN103438613A (zh) 复式一体化热源塔热泵装置
CN205351844U (zh) 冷暖型空调系统和单冷型空调系统
US20140338389A1 (en) Vapor compression system with thermal energy storage
CN104567052A (zh) 制冷循环装置
KR101593481B1 (ko) 프리쿨링과 냉동사이클을 이용한 절전형 냉각 시스템
CN109080409B (zh) 一种热泵系统、空调及汽车
KR101305234B1 (ko) 외기냉방 증발식 응축기
CN206669949U (zh) 热回收型蒸发冷凝式冷水机组
CN205066233U (zh) 热泵制热系统及热泵热水器
CN217520081U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KR101873846B1 (ko) 항공기용 전외기 히트 펌프 공조기
KR101309625B1 (ko) 물 증발식 냉방장치
CN206637773U (zh) 一种制冷与氟泵驱动自然冷却风冷冷水机组
CN106766332B (zh) 空调系统单元及空调系统
KR100946381B1 (ko) 하이브리드 히트펌프식 냉난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60104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Osaka Japan

Patentee befor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51209

Termination date: 2020042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