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7520081U -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7520081U
CN217520081U CN202222236143.5U CN202222236143U CN217520081U CN 217520081 U CN217520081 U CN 217520081U CN 202222236143 U CN202222236143 U CN 202222236143U CN 217520081 U CN217520081 U CN 217520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or
cooling
condenser
evaporator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223614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永胜
张海刚
张永莲
陈国维
何小宏
赵洪明
吕前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dong Tianrui Heavy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dong Tianrui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dong Tianrui Heavy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dong Tianrui Heavy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223614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7520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7520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75200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涉及温度调节技术领域,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压缩机、冷凝器、第一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依次相连形成冷媒循环流路;冷凝器、压缩机、第二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依次相连形成散热流路;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用于降低散热流路中,由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的温度。本公开通过设置冷却装置来对散热流路中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进行降温,避免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进入蒸发器后,与由冷媒循环流路进入蒸发器的低温冷媒发生热交换,增加了蒸发器的吸热量,实现了压缩机散热的同时提升制冷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温度调节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背景技术
压缩机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压缩机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压缩机温度升高,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
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凝器冷凝后的低温冷媒对压缩机进行降温,可实现很好的降温效果,但是这种对压缩机进行降温的方式会严重影响温度调节设备的制冷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出一种制冷系统,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蒸发器、第一节流装置和第二节流装置,所述压缩机、所述冷凝器、所述第一节流装置和所述蒸发器依次相连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冷凝器、所述压缩机、所述第二节流装置和所述蒸发器依次相连形成散热流路;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所述冷却装置用于降低所述散热流路中,由所述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的温度。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散热流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将所述冷凝器与所述压缩机相连,由所述冷凝器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管路流入所述压缩机中;
所述第二管路将所述压缩机与所述蒸发器相连,由所述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管路流入所述蒸发器中,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位于所述第二管路上;
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第二管路热耦合,所述冷却装置用于吸收所述第二管路内冷媒的热量。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节流装置位于所述冷却装置与所述蒸发器之间。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第一冷却管路,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中流通冷却液,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热耦合。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凝器为水冷冷凝器,所述水冷冷凝器内还设有第二冷却管路,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均与所述冷却塔连通,所述冷却塔分别向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提供冷却液。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却装置包括进液管路和出液管路,所述进液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管路的入口处,所述出液管路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管路的出口处;所述进液管路与所述冷却塔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出液管路与所述冷却塔的回液口连通。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包括第一压缩机入口、第二压缩机入口、第一压缩机出口和第二压缩机出口;
所述冷凝器包括冷凝器入口、第一冷凝器出口和第二冷凝器出口;
所述蒸发器包括第一蒸发器入口、第二蒸发器入口和蒸发器出口;
所述第一压缩机出口与所述冷凝器入口相连,所述第一冷凝器出口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入口相连,所述蒸发器出口与所述第一压缩机入口相连,形成所述冷媒循环流路;
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与所述第二压缩机入口相连,所述第二压缩机出口与所述第二蒸发器入口相连,形成所述散热流路。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压缩机为磁悬浮压缩机。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冷媒循环流路上设有第一过滤装置;和/或,所述散热流路上设有第二过滤装置。
本公开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温度调节设备,其包括本公开第一方面所提出的制冷系统。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的制冷系统通过散热流路,以使冷凝器中的一部分低温冷媒经散热流路进入压缩机来吸收压缩机的热量,并通过设置冷却装置来对散热流路中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冷媒进入蒸发器后与由冷媒循环流路进入蒸发器中的低温冷媒混合,并不会使低温冷媒的温度升高,还可以增加蒸发器中用于进行蒸发吸热的冷媒量,在实现了压缩机散热的同时,提升了制冷效果。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其中:1-压缩机;11-第一压缩机入口;12-第二压缩机入口;13-第一压缩机出口;14-第二压缩机出口;2-冷凝器;21-冷凝器入口;22-第一冷凝器出口;23-第二冷凝器出口;24-进液口;25-出液口;3-蒸发器;31-第一蒸发器入口;32-第二蒸发器入口;33-蒸发器出口;4-第二节流装置;5-第一节流装置;6-冷却装置;61-进液管路;62-出液管路;71-第一过滤装置;72-第二过滤装置;8-电磁阀;9-球阀;10-视液镜;101-第一冷媒管;102-第二冷媒管;103-第三冷媒管;201-第一管路;202-第二管路。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实用新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压缩机在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压缩机产生的热量会导致压缩机温度升高,影响压缩机的工作效率及使用寿命。相关技术中,采用冷凝器冷凝后的低温冷媒对压缩机进行降温,可实现很好的降温效果。但是,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温度升高后流入蒸发器中,与由冷媒循环流路进入蒸发器的低温冷媒混合,部分低温冷媒对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进行降温,这部分冷媒无法在蒸发器中通过蒸发吸热来产生冷量,从而降低了制冷效果。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公开提出一种制冷系统,制冷系统包括由冷凝器、压缩机、第二节流装置和蒸发器依次相连形成的散热流路,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冷却装置用于降低散热流路中由压缩机流出的冷媒的温度。冷凝器中的一部分低温冷媒经散热流路进入压缩机吸收压缩机的热量,并通过设置冷却装置来对散热流路中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进行降温,降温后的冷媒进入蒸发器后与由冷媒循环流路进入蒸发器中的低温冷媒混合,由冷媒循环流路进入蒸发器的冷媒的温度与由散热流路进入蒸发器的冷媒的温度相近,并不会出现低温冷媒对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进行降温的情况,同时,由散热流路进入蒸发器的冷媒还可以增加了在蒸发器中进行蒸发吸热的冷媒量,在实现了压缩机散热的同时,提升了制冷效果。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可以应用于任何需要通过冷媒来实现温度调节的应用场景中。比如,制冷系统可以应用于温度调节设备,温度调节设备可以是空调、冰箱等设备。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第一节流装置5和第二节流装置4。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可以是实现气体压缩的装置,例如可以是螺杆式压缩机、离心式压缩机或磁悬浮压缩机,优选采用磁悬浮压缩机,磁悬浮压缩机更加高效节能。第一节流装置5和第二节流装置4是通过对冷媒节流来降低冷媒压力的装置,例如可以是电子膨胀阀或毛细管。其中,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和第一节流装置5依次相连形成冷媒循环流路。冷凝器2、压缩机1、第二节流装置4和蒸发器3依次相连形成散热流路。冷媒循环流路是制冷系统的冷媒主流路,用于对温度进行调节。制冷系统应用在空调场景下,冷凝器2位于室外环境侧,蒸发器3位于室内环境侧,蒸发器3吸热后产生冷量,冷量传输至室内后对室内进行降温;散热流路用于对压缩机1进行降温。
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中的冷媒流动路径如下:参考图1中实心箭头所示的流动方向,冷媒循环流路中,由压缩机1流出的高温高压的冷媒流入冷凝器2,在冷凝器2冷凝放热变成低温高压冷媒,由冷凝器2流出的一部分低温高压冷媒经第一节流装置5节流后变成低温低压冷媒,低温低压冷媒流入蒸发器3;进入蒸发器3的冷媒在蒸发器3蒸发吸热后变成高温低压冷媒流回至压缩机1中,经压缩机1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冷媒重新进入冷媒循环流路中。散热流路中,由冷凝器2流出的另一部分低温高压冷媒进入压缩机1对压缩机1进行降温,吸收了压缩机1热量的冷媒由压缩机1流出后经第二节流装置4节流后进入蒸发器3,与蒸发器3中的低温冷媒混合后在蒸发器3中蒸发吸热,变为高温低压冷媒后流入压缩机1中,经压缩机1压缩后形成高温高压冷媒进入冷媒循环流路中。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由蒸发器3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在压缩机1中的流路与由冷凝器2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在压缩机1中的流路是相互独立,互不干扰的。由蒸发器3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是低压冷媒,需经压缩机1压缩后变成高压冷媒后进入冷凝器2,而由冷凝器2流入压缩机1的冷媒是高压冷媒,无需压缩机1压缩,只需对压缩机1进行冷却即可。
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6,冷却装置6用于降低散热流路中由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的温度。本实施例中冷却装置6可以是通过加速空气流动的方式来降低冷媒温度,比如在流通有吸收了压缩机1热量的冷媒的管路处设置风机,通过风机转动来加速空气流动来带走冷媒热量。冷却装置6还可以是通过热传导的方式来降低冷媒温度,比如通过将流通有冷却液的冷却管路与流通有吸收了压缩机1热量的冷媒的管路进行热耦合,通过冷却液吸收冷媒热量。本实施例冷却装置6可采用一种冷却方式来降低由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温度,或将多种冷却方式结合来降低由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温度,可根据实际需要或换热效率的考量来进行灵活选择,以实现不同的降温效果。
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冷却装置来降低散热流路中吸收了压缩机热量的冷媒的温度,温度降低后的冷媒进入蒸发器后并不会吸收由冷媒循环流路进入蒸发器的低温冷媒的热量,同时这部分冷媒还会与蒸发器中的低温冷媒共同用于蒸发吸热过程,增大了蒸发器的吸热量,在保证了压缩机降温效果的同时,提升了整个制冷系统的制冷效果。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在冷凝器2、压缩机1、第二节流装置4和蒸发器3之间形成散热流路,同时通过冷却装置6对散热流路中吸收了压缩机1热量的冷媒进行降温,以避免吸收了压缩机1热量的冷媒进入蒸发器3后使蒸发器3中低温冷媒的温度升高而降低制冷效果。
本实施例的散热流路包括第一管路201和第二管路202,第一管路201将冷凝器2与压缩机1相连,第二管路202将压缩机1与蒸发器3相连,由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经由第二管路202流入蒸发器3中。由冷凝器2流出的冷媒一部分经由第一管路201流入压缩机1中。经由第一管路201进入压缩机1的低温高压冷媒吸收了压缩机1热量后变为高温高压冷媒,并经由第二管路202流出压缩机1。冷却装置6与第二管路202热耦合,第二管路202中高温高压冷媒与冷却装置6进行热交换,流通在第二管路202内的冷媒温度降低变为低温冷媒后流入蒸发器3中。
由于压缩机1经第二管路202流出的冷媒是高压冷媒,需要节流降压后才能流入蒸发器3,第二节流装置4应设置在第二管路202上。在一示例中,参考图1,第二节流装置4位于第二管路202的入口与冷却装置6之间,流入第二管路202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4节流降压后再经冷却装置6降温。在另一示例中,第二节流装置4位于冷却装置6与蒸发器3之间,经冷却装置6降温后的冷媒经第二节流装置4节流后再流入蒸发器3,这样可以避免较高温度的冷媒对第二节流装置4造成损害。
本实施例的冷却装置与第二管路进行热耦合连接,以热传导的方式来降低第二管路中冷媒的温度,提高第二管路中冷媒的降温效率。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在冷凝器2、压缩机1、第二节流装置4和蒸发器3之间形成散热流路,散热流路包括将冷凝器2与压缩机1相连的第一管路201,以及将压缩机1与蒸发器3相连的第二管路202,第二节流装置4设置在第二管路202上,通过冷却装置6与第二管路202热耦合来吸收第二管路202中冷媒的热量,以避免由第二管路202流入蒸发器3的冷媒使蒸发器3中低温冷媒的温度升高而降低制冷效果。
本实施例的冷却装置6包括第一冷却管路(图中未示出),第一冷却管路中流通有冷却液。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路中流通的冷却液温度低于第二管路202中冷媒的温度,冷却液可以是水或其他冷却液体。第一冷却管路与部分第二管路202热耦合,或者第一冷却管路与整个第二管路202热耦合,第二管路202中的冷媒的热量以热传导的方式传递至第一冷却管路中较低温度的冷却液中。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第二管路202中的冷媒进行冷却过程中,第一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液是时刻流动的,吸收了第二管路202中冷媒热量的冷却液可被收集、降温后重复利用。
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路与第二管路202的热耦合方式可以是第一冷却管路与第二管路202并列设置,第一冷却管路的管壁与第二管路202的管壁之间相接触或具有预设间隙,和/或,第一冷却管路缠绕在第二管路202上,和/或,第一冷却管路与第二管路202相互缠绕。本实施例中,第一冷却管路与第二管路202可采用一种热耦合方式或多种热耦合方式的结合,可根据工艺生产难易程度和换热效率的综合考量来进行灵活选择,以实现第一管路201中的冷媒与冷却液之间的不同的换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冷却管路中不断流通的冷却液吸收第二管路中冷媒的热量后,能将吸收的冷媒热量及时带走,从而可以大大提高换热效率。
本公开示例性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制冷系统,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塔(图中未示出),冷却塔中存储有冷却液。本实施例的冷凝器2为水冷冷凝器,水冷冷凝器包括供冷媒流通的冷凝管路(图中未示出),以及供冷却液流通的第二冷却管路(图中未示出),冷凝管路与第二冷却管路热耦合。其中,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均与冷却塔连通,冷却塔分别向第一冷却管路和第二冷却管路提供冷却液。参考图1,第二冷却管路位于冷凝器2内,冷凝器2上形成有进液口24和出液口25,由冷却塔流出的一部分冷却液经进液口24进入第二冷却管路中,第二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液与冷凝管路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后由出液口25流出冷凝器2。由冷却塔流出的另一部分冷却液进入第一冷却管路中,第一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液与第二管路202中的冷媒进行热交换后流出第一冷却管路,冷却液的流动方向参考图1中空心箭头所示的方向。
本实施例通过冷却塔同时对水冷冷凝器和冷却装置提供冷却液,通过对冷却回路的合理布局,在保证了对冷凝器以水冷方式高效散热的同时,还保证了对第二管路中冷媒的高效散热,提高整个制冷系统的能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冷却装置6包括进液管路61和出液管路62,进液管路61连接至第一冷却管路的入口处,出液管路62连接至第一冷却管路的出口处。进液管路61与冷却塔的出液口连通,出液管路62与冷却塔的回液口连通,由冷却塔流出的另一部分冷却液流入进液管路61后进入第一冷却管路与第二管路202中的冷媒发生热交换,吸收了第二管路202中冷媒的热量的冷却液经由出液管路62流回冷却塔中,同时由冷凝器2的出液口25流出的冷却液也重新流回至冷却塔中,以实现对冷却液的循环利用。吸收了冷凝器2和第二管路202中的冷媒的热量的冷却液进入冷却塔后,与冷却塔中的低温冷却液混合,同时冷却塔中的部分冷却液蒸发吸热,冷却塔中温度降低,使进入冷却塔中的冷却液温度降低,以供冷却液的循环使用。
本实施例通过对第一冷却管路中的冷却液循环利用,在提高了换热效率的同时降低了能耗。
根据一个示例性的实施例,参考图1,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包括以上实施例的全部内容,区别在于,本实施例的压缩机1包括第一压缩机入口11、第二压缩机入口12、第一压缩机出口13和第二压缩机出口14。冷凝器2包括冷凝器入口21、第一冷凝器出口22和第二冷凝器出口23。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入口31、第二蒸发器入口32和蒸发器出口33。第一压缩机出口13与冷凝器入口21通过第一冷媒管101相连,第一冷凝器出口22与第一蒸发器入口31通过第二冷媒管102相连,第一节流装置5设置在第二冷媒管102上,蒸发器出口33与第一压缩机入口11通过第三冷媒管103相连,形成冷媒循环流路。第二冷凝器出口23与第二压缩机入口12通过第一管路201相连,第二压缩机出口14与第二蒸发器入口32通过第二管路202相连,形成散热流路。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压缩机入口11与第一压缩机出口13之间形成的冷媒流路,与第二压缩机入口12与第二压缩机出口14之间形成的冷媒流路相互独立。经由第一压缩机入口11进入压缩机1的冷媒需要经压缩机1压缩后从第一压缩机出口13流出,而从第二压缩机入口12流入压缩机1的冷媒是高压冷媒,无需压缩,只需吸收压缩机1热量后从第二压缩机出口14流出。
本实施例通过对制冷系统中冷媒循环流路和散热流路进行合理结构布局,冷媒循环流路与散热流路互不干扰,且由散热流路流入蒸发器的低温冷媒与由冷媒循环流路流入蒸发器的低温冷媒混合后,均可用于在蒸发器进行蒸发吸热,从而提高了蒸发器的吸热量,在保证压缩机散热效果的同时,提升了系统的制冷效果。
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中,在冷媒循环流路上设有第一过滤装置71,和/或,在散热流路上设有第二过滤装置72。第一过滤装置71和第二过滤装置72用于过滤冷媒中的杂质、水分,防止杂质堵塞冷媒循环流路或散热流路上的其他部件。本实施例不对第一过滤装置71在冷媒循环流路中的设置位置以及第二过滤装置72在散热流路中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在一示例中,参考图1,第一过滤装置71设置在第二冷媒管102上,并位于冷凝器2与第一节流装置5之间,第二过滤装置72设置在第一管路201上。
本实施例的制冷系统中,在冷媒循环流路和散热流路上还分别设有用来关断冷媒循环流路和散热流路的电磁阀8和球阀9,以及第一管路201上还设有视液镜10来观察第一管路201中的冷媒的品质和含水量。本实施例不对电磁阀8、球阀9、以及视液镜10在冷媒循环流路和散热流路中的设置位置进行限定。在一示例中,参考图1,第二冷媒管102和第一管路201上分别设有球阀9,且第二冷媒管102上设置两个球阀9,两个球阀9中的一个球阀9位于冷凝器2和第一过滤装置71之间,另一个球阀9位于第一节流装置5与蒸发器3之间。第一管路201上的球阀9位于冷凝器2与第二过滤装置72之间。电磁阀8位于第一管路201上,并位于第二过滤装置72与压缩机1之间;视液镜10位于第一管路201上,并位于电磁阀8与压缩机1之间。
本公开示例性的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温度调节设备,本公开示例性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设备包括以上实施例所公开的任意一种制冷系统。本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设备例如可以是空调器或冰箱。本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设备的换热方式既可以是风冷换热方式,也可以是水冷换热方式。本实施例的温度调节设备在制冷过程中在实现了压缩机散热的同时,提升了制冷效果,提高机组能效。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实施方案后,将容易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0)

1.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包括压缩机(1)、冷凝器(2)、蒸发器(3)、第一节流装置(5)和第二节流装置(4),所述压缩机(1)、所述冷凝器(2)、所述第一节流装置(5)和所述蒸发器(3)依次相连形成冷媒循环流路;所述冷凝器(2)、所述压缩机(1)、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和所述蒸发器(3)依次相连形成散热流路;
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装置(6),所述冷却装置(6)用于降低所述散热流路中,由所述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的温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流路包括第一管路(201)和第二管路(202),所述第一管路(201)将所述冷凝器(2)与所述压缩机(1)相连,由所述冷凝器(2)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一管路(201)流入所述压缩机(1)中;
所述第二管路(202)将所述压缩机(1)与所述蒸发器(3)相连,由所述压缩机(1)流出的冷媒经由所述第二管路(202)流入所述蒸发器(3)中,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位于所述第二管路(202)上;
所述冷却装置(6)与所述第二管路(202)热耦合,所述冷却装置(6)用于吸收所述第二管路(202)内冷媒的热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节流装置(4)位于所述冷却装置(6)与所述蒸发器(3)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6)包括第一冷却管路,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中流通冷却液,所述第一冷却管路与所述第二管路(202)热耦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冷系统还包括冷却塔;所述冷凝器(2)为水冷冷凝器,所述水冷冷凝器内还设有第二冷却管路,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均与所述冷却塔连通,所述冷却塔分别向所述第一冷却管路和所述第二冷却管路提供冷却液。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装置(6)包括进液管路(61)和出液管路(62),所述进液管路(61)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管路的入口处,所述出液管路(62)连接至所述第一冷却管路的出口处;所述进液管路(61)与所述冷却塔的出液口连通,所述出液管路(62)与所述冷却塔的回液口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1)包括第一压缩机入口(11)、第二压缩机入口(12)、第一压缩机出口(13)和第二压缩机出口(14);
所述冷凝器(2)包括冷凝器入口(21)、第一冷凝器出口(22)和第二冷凝器出口(23);
所述蒸发器(3)包括第一蒸发器入口(31)、第二蒸发器入口(32)和蒸发器出口(33);
所述第一压缩机出口(13)与所述冷凝器入口(21)相连,所述第一冷凝器出口(22)与所述第一蒸发器入口(31)相连,所述蒸发器出口(33)与所述第一压缩机入口(11)相连,形成所述冷媒循环流路;
所述第二冷凝器出口(23)与所述第二压缩机入口(12)相连,所述第二压缩机出口(14)与所述第二蒸发器入口(32)相连,形成所述散热流路。
8.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1)为磁悬浮压缩机。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循环流路上设有第一过滤装置(71);和/或,所述散热流路上设有第二过滤装置(72)。
10.一种温度调节设备,其特征在于,其包括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CN202222236143.5U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Active CN217520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36143.5U CN217520081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2236143.5U CN217520081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7520081U true CN217520081U (zh) 2022-09-30

Family

ID=83394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36143.5U Active CN217520081U (zh) 2022-08-25 2022-08-25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75200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7219650A1 (zh) 空调系统、复合冷凝器、空调系统的运行控制方法及装置
US11499756B2 (en) Modular waterside economizer for air-cooled chillers
JP2007322024A (ja) 大温度差空調システム
JPH03233265A (ja) 吸収ヒートポンプ
CN217520081U (zh) 一种制冷系统及温度调节设备
JP5240040B2 (ja) 冷凍装置
CN116387703A (zh) 一种集成除湿功能的储能液冷却系统
CN213687346U (zh) 一种蒸发冷热泵机组
CN212362485U (zh) 具有双吸排气的热泵系统
CN112954969A (zh) 一种紧凑型功率器件散热系统及工作方法
CN108375255A (zh) 空调器系统
CN108332323B (zh) 一种扁平管板翅式热源塔热泵空调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8487727U (zh) 数据中心的空调系统
TWM598922U (zh) 換熱系統
JP3481818B2 (ja) 吸収式冷暖房装置および冷暖房システム
CN110631150A (zh) 一种高效组合式制冷系统和制冷机
CN112146302B (zh) 一种蒸发冷热泵机组
CN219473834U (zh) 空调
JPH01174834A (ja) ビル空調システム
CN219368027U (zh) 一种氟泵制冷系统
CN215808805U (zh) 一种复合热回收系统
CN111328247B (zh) 一种相变冷却系统
CN115235132A (zh) 一种磁悬浮冷水机组
CN216844940U (zh) 基于多联机的数据中心换热系统
CN219534662U (zh) 一种车用动力电池直冷热管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