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502022B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03502022B CN103502022B CN201280020178.1A CN201280020178A CN103502022B CN 103502022 B CN103502022 B CN 103502022B CN 201280020178 A CN201280020178 A CN 201280020178A CN 103502022 B CN103502022 B CN 10350202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tire
- width direction
- main part
- curvature
- radi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13/003—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idewall curvature
- B60C13/004—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sidewall curvature of the internal side of the ty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3/00—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 B60C3/04—Ty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verse sect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relative dimensions of the section, e.g. low profil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02—Carcasses
- B60C9/0292—Carcass ply curvatur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belt or breaker dimensions or curvature relative to carca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9/00—Reinforcements or ply arrangement of pneumatic tyres
- B60C9/18—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 B60C9/20—Structure or arrangement of belts or breakers, crown-reinforcing or cushioning layers built-up from rubberised plies each having all cords arranged substantially parallel
- B60C2009/2061—Physical properties or dimensions of the belt coating rubber
- B60C2009/2067—Thickne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3/00—Tyre sidewalls; Protecting, decorating, marking, or the like, thereof
- B60C2013/005—Physical properties of the sidewall rubber
- B60C2013/007—Thicknes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2200/00—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B60C2200/06—Ty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heavy duty vehicl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T—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 CLASSIFICATION
- Y10T152/00—Resilient tires and wheels
- Y10T152/10—Tires, resilient
- Y10T152/10495—Pneumatic tire or inner tube
- Y10T152/10855—Characterized by the carcass, carcass material, or physical arrangement of the carcass materi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滚动阻力充分减少的充气轮胎。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设置有:胎体,其包括从胎面部经由胎侧部到胎圈部环状延伸并且在埋入胎圈部的胎圈芯处锁定的胎体主体部;带束,其布置在胎体的胎冠部的外周侧。当轮胎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的条件下时,胎体主体部的位于从胎体的轮胎径向内端沿着轮胎径向向外测量的距离为胎体截面高度的一半的位置的轮胎径向外侧处的轮胎径向外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为胎体主体部的位于轮胎径向外部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的0.6倍以下。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特别涉及一种滚动阻力减小的充气轮胎。
背景技术
近年来,在经济和环境考虑方面,已需要低油耗轮胎。作为获得这种低油耗轮胎的方法,已关注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
这里,作为通过有效地减少滚动阻力而获得低油耗轮胎的一种方法,已提出减少作为滚动阻力的主要原因的滞后损耗。具体地,作为获得低油耗轮胎的一种方法,已提出减少例如由行驶期间轮胎的表壳形状改变而引起的滞后损耗(能量损耗,有时也称为“应变能量损失”)。
作为通过对轮胎表壳形状的改变所引起的滞后损耗的产生进行抑制而减少滚动阻力的低油耗轮胎,已提出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具有非自然平衡结构的轮胎(例如,见专利文献1和2)。更具体地,专利文献1和2公开了如下充气轮胎:作为滚动阻力减小的低油耗轮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该充气轮胎的位于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胎体的曲率半径小于相同位置的自然平衡形状的胎体的曲率半径。根据专利文献1和2中描述的充气轮胎,通过减少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部(剪切变形时能量损失大但弯曲变形时能量损失小)的曲率半径,减少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内部(靠近胎圈部的部分,弯曲变形下能量损失大)在行驶期间的弯曲变形,以抑制滞后损耗的产生,由此减少滚动阻力。
这里,“自然平衡形状”是指当轮胎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填充与诸如JATMA等标准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应的内压,并且除了由胎体帘线的张力引起的应力以外不产生剪切应变和弯曲应变时,由已知的自然平衡形状理论导出的轮胎的胎体的形状。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61305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昭62-18490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位于胎侧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胎体的曲率半径小于相同位置的自然平衡形状的胎体的曲率半径的上述传统充气轮胎具有更多地减少滚动阻力的进一步改善的余地。
因此,本发明的目标为提供一种充分减少滚动阻力的充气轮胎。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旨在有利地解决上述问题。为此,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包括包括胎体和带束,所述胎体具有从胎面部经由一对胎侧部到一对胎圈部环状延伸并且在埋入所述胎圈部的胎圈芯处锁定的胎体主体部,所述带束由布置在所述胎体的胎冠部的外周侧的至少一个带束层组成,其中
在轮胎安装于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的状态下,
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比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内端沿着轮胎径向向外测量的距离为胎体截面高度的1/2的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轮胎径向外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比所述轮胎径向外部靠轮胎径向内侧的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的0.6倍以下。如上所述,当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设定为轮胎径向内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的0.6倍以下(0.6≥R1/R2)时,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容易弯曲变形,而轮胎径向内部不容易弯曲变形。因此,由于能够减少具有大量橡胶的胎圈部周边在行驶期间的弯曲变形,所以能够减少滞后损耗从而能够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
根据本发明,“适用轮辋”指的是由在生产和使用轮胎的区域有效的工业标准规定的轮辋,这种标准为日本的JATMA(日本汽车轮胎制造商协会)年鉴、欧洲的ETRTO(欧洲轮胎轮辋技术组织)标准手册和美国的TRA(轮胎轮辋协会)年鉴。“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指的是轮胎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具有70kPa的内压无负载(即,未施加负载)的条件。同样,“胎体截面高度”指的是从胎体的轮胎径向内端位置到轮胎径向外端位置沿着轮胎径向向外测量的距离。此外,“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指的是通过连接埋设在胎体主体部的所有胎体帘线的中心轴线形成的假想面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曲线)的曲率半径。顺便提及,当胎体是由多个帘布层组成时,“胎体主体部”指的是位于轮胎最内侧的帘布层的胎体主体部。
这里,在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所述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0.75倍以下。这是因为,当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设定为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0.75倍以下时,胎面部使用的橡胶的量较少,由此能够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
同样,在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中,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和所述胎体主体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7.5mm以下。这是因为,当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和胎体主体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7.5mm以下时,当填充内压时胎面部能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均一地变形,由此轮胎能够在行驶期间保持均一的形状。同样因为使用的橡胶的量较小,所以能够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位于通过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且平行于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线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10mm以上的范围。这是因为,当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位于从通过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并平行于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线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10mm以上的范围时,当填充内压时胎面部能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均一地变形,并且由此轮胎能够在行驶期间保持均一的形状。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这是因为,当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时,当填充内压时胎面部能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均一地变形,并且由此轮胎能够在行驶期间保持均一的形状。
根据本发明,“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指的是胎体主体部的以从带束端到胎体延伸的垂线和胎体的交点为中心的沿轮胎宽度方向5mm以下的范围的部分。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沿着与所述胎体主体部垂直的方向测量的从所述胎体主体部到轮胎外周面的距离在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中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为最小。当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的橡胶厚度最小时,能够进一步减少由弯曲变形产生的滞后损耗,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
同样,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优选地是,当轮胎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状态改变为填充规定内压条件下的状态时,
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轮胎外轮廓在所述胎面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
在所述胎侧部的上方区域,位于当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和填充规定内压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重叠时出现的两个交点之间的部分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偏移,
在所述胎侧部的下方区域,所述轮胎外轮廓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
根据本发明,“规定内压”指的是与诸如JATMA等标准规定的最大负载能力相对应的内压。同样,“胎侧部的上方区域”指的是胎侧部的位于通过从胎体的轮胎径向内端沿着轮胎径向向外测量的距离为胎体截面高度的1/2的位置并且平行于轮胎宽度方向延伸的假想线的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胎侧部的下方区域”指的是胎侧部的位于比上方区域靠轮胎径向内侧的部分。
同样,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凹部形成于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同时位于比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和所述适用轮辋的分离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轮胎外周侧。这是因为,当形成凹部时,使轮胎轻量化,从而能够进一步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能够通过减少滞后损耗充分地减少滚动阻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安装在适用轮辋上的根据本发明的代表性充气轮胎的半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
图2是示出当规定内压填充到图1中示出的充气轮胎时,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形状变化的图;虚线表示填充规定内压之前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形状,实线表示填充规定内压之后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形状;以及
图3是安装在适用轮辋上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充气轮胎的半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参考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图1是示出作为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的示例的、在预定内压无负载的条件下安装在适用轮辋R上的轮胎的半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图。
这里,图1中示出的充气轮胎10是适用于诸如公共汽车和卡车等重载车辆的充气轮胎。充气轮胎10包括胎面部1、从胎面部1的侧部向轮胎径向内侧延伸的一对胎侧部2(仅示出其中之一)和连接到各胎侧部2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圈部3(仅示出其中之一)。需要注意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限于重载车辆用充气轮胎,也可用作乘用车用充气轮胎。
充气轮胎10还包括由一个帘布层构成并且同时在一对胎圈部3之间延伸的子午线胎体5,其中,帘布层由彼此平行配置并且覆有橡胶的胎体帘线组成。这里,子午线胎体5由胎体主体部51和胎体折返部52构成,胎体主体部51从胎面部1经由一对胎侧部2至一对胎圈部3环状地延伸,并且在埋入胎圈部3的、具有大致六角形截面的胎圈芯4处锁定,胎体折返部52从胎体主体部51延伸并且围绕胎圈芯4从轮胎径向内侧向轮胎径向外侧折返。虽然图1中示出一个胎体帘布层,但是,如果必要的话,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具有两个以上帘布层。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也不特别限制胎体的折返形式,例如胎体可绕胎圈芯缠绕。
此外,在胎面部1的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径向外侧(胎冠部的外周侧),埋设由四个带束层61、62、63和64构成的带束6,带束层61、62、63和64是通过相对于轮胎周向以预定角度配置的覆有橡胶的帘线形成的。在带束6的轮胎径向外侧布置胎面橡胶,在胎面橡胶的表面(即,在胎面部的接地面)形成多个槽8。虽然图1示出由总共四个带束层61、62、63和64构成的带束6,但是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可具有任意数量个带束层。
此外,在胎圈部3的胎圈芯4的轮胎径向外侧布置胎圈填胶7,胎圈填胶7具有沿着子午线胎体5向轮胎径向外侧厚度逐渐减小的大致三角形截面。
这里,在图1中示出的充气轮胎10中,在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外部,即,在胎体主体部51中的、位于比从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径向内端沿着轮胎径向向外测量的距离为胎体截面高度的一半(CHh=CH/2,其中,“CH”为胎体截面高度)的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曲率半径的最小值为R1。此外,在充气轮胎10中,在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即,在胎体主体部51的、位于比轮胎径向外部靠轮胎径向内侧并且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为R2。“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对应于轮胎径向内部的、曲率中心位于比胎体主体部51靠轮胎宽度方向内侧的部分。
在充气轮胎10中,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是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的0.6倍以下(0.6≥R1/R2)。
这里,在充气轮胎中,典型地,胎体主体部的曲率半径较小(曲率较大)的部分在填充内压时具有抵抗胎侧部产生的张力的较小的刚性。也就是说,在胎体主体部的曲率半径小的部分,胎侧部容易弯曲变形。因此,在充气轮胎10中,在胎体主体部51的曲率半径最小值R1为R2的0.6倍以下的轮胎径向外部所在的、胎侧部2的上方区域,特别是在胎体主体部51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P处,行驶期间容易发生折曲变形。另一方面,在充气轮胎10中,位于胎体主体部51的曲率半径最小值R2大于R1的轮胎径向内部所在的、胎侧部2的下方区域,与胎侧部2的上方区域相比,不太可能发生折曲变形。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普通充气轮胎的胎冠部的曲率半径较大,所以位置P典型地位于胎侧部。
因此,在行驶期间,充气轮胎10在胎侧部2的、橡胶厚度(沿着与胎体主体部51垂直的方向从轮胎的胎体主体部51到轮胎的外表面测量的距离)薄的上方区域严重弯曲变形,然而在胎侧部2的、橡胶厚度厚的下方区域(特别是胎圈部3附近)几乎不弯曲变形。也就是,归因于小量的橡胶,胎侧部2的弯曲期间滞后损耗很难发生的上方区域严重地弯曲变形,然而归因于大量的橡胶,胎侧部2的弯曲时容易发生滞后损耗的下方区域几乎不弯曲变形。因此,当将充气轮胎10看作整体时,滞后损耗减少并且轮胎的滚动阻力降低。
这里,在充气轮胎10中,在通过防止胎侧部2在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严重弯曲变形来抑制胎侧部2出现损坏这一方面,优选地,R1为R2的0.04倍以上(0.04≤R1/R2)。此外,在充气轮胎10中,在通过可靠地减少胎侧部2的下方区域的弯曲变形而可靠地减少轮胎整体的滞后损耗方面,优选地,R1为R2的0.4倍以下(0.4≥R1/R2)。
同样,在充气轮胎10中,优选地,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BW(2BWh),即,轮胎宽度方向尺寸最大的带束层62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2CWh)的0.75倍以下。此外,在充气轮胎10中,胎面宽度TW(2TWh)优选地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77倍以下。这是因为,当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BW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75倍以下时,或者,当胎面宽度TW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77倍以下时,胎面部1具有较小的橡胶量,并且能够减少行驶期间胎面部1的橡胶的生热值,这样能够减少滞后损耗并且因而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
在充气轮胎10中,在通过进一步减少行驶期间胎面部1的橡胶的生热值而进一步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方面,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BW优选地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73倍以下。同样,胎面宽度TW优选地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75倍以下。这是因为,通过减少由于行驶期间在带束6和路面之间被夹持而变形的胎面橡胶的体积,能够减少胎面橡胶的生热值(滞后损耗)。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况下,作为增强层的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BW根据胎面宽度TW变化。
同样,在充气轮胎10中,在防止归因于接地形状的大幅变化而不能充分减少滞后损耗方面,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尺寸BW优选地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70倍以上。同样,胎面宽度TW优选地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72倍以上。当接地形状大幅变化时,归因于接地压力的局部集中引起胎面部1处的严重局部变形并且发生大的滞后损耗。
此外,在充气轮胎10中,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即,轮胎宽度方向尺寸最大的带束层62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和胎体主体部51之间的最小距离D优选地为7.5mm以下。换言之,从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朝向胎体主体部51引出的垂线的长度优选地为7.5mm以下。这是因为,当从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到胎体主体部51的最小距离D为7.5mm以下时,位于带束6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体主体部51可能为平坦形状,同时,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被设计为平滑曲线,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能够充分减少。因此,当填充规定内压时,胎面部1能够在轮胎宽度方向上均一地变形,因而轮胎能够在行驶期间保持均一的形状。这也是因为通过减少胎面部1的橡胶量能够进一步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顺便提及,从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朝向胎体主体部51引出的垂线是指:从埋设于带束6的帘线中的位于轮胎宽度方向最外侧的帘线的中心轴线到连接埋设于胎体主体部51的胎体帘线的中心轴线的平面引出的垂线。
在充气轮胎10中,在通过使胎面部1的变形在填充规定内压时更均一而在行驶期间可靠地保持轮胎的均一形状方面,最小距离D优选地为6.2mm以下。同样,在充气轮胎10中,在抑制子午线胎体5和带束6之间发生破损方面,最小距离D为4mm以上。
同样,在充气轮胎10中,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P和通过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线L之间的距离(从假想线L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测量时),优选地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07倍以上(例如,10mm以上),更优选地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1倍以上(例如,15mm以上)。这是因为,当从假想线L到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P的距离为子午线胎体5的轮胎宽度方向最大尺寸CW的0.07倍以上(例如,10mm以上)时,能够确保弯曲变形容易发生的位置P和带束端之间的充分距离,并且因此抑制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端部在填充规定内压时向轮胎径向内侧弯曲。即,这是因为,通过促进填充规定内压时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均一变形,能够在行驶期间保持轮胎的均一形状。
此外,在充气轮胎10中,位于带束6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体主体部51的曲率半径,即,以从带束6的边缘向胎体主体部51延伸的垂线和胎体主体部51的交点为中心的轮胎宽度方向两侧5mm范围内的胎体主体部51的曲率半径,优选地为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这是因为,当位于带束6的端部的轮胎径向内侧的胎体主体部51的曲率半径为R1的1.5倍以上时,能够防止带束6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端部在填充规定内压时向轮胎径向内侧弯曲。即,这是因为,通过使填充规定内压时胎面部1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变形均一,能够在行驶期间保持轮胎的均一形状。
同时,在充气轮胎10中,优选地,橡胶的厚度在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P处为最小。这是因为,当在位于胎侧部2的上方区域的位置P处的橡胶的厚度为整个轮胎中最小的时候,促进了行驶期间在位置P处的弯曲变形,因此,胎侧部2的、橡胶量大并且在弯曲时容易引起滞后损耗的下方区域变得不容易弯曲变形。即,当将充气轮胎10看作一个整体时,进一步减少滞后损耗并且进一步降低轮胎的滚动阻力。
此外,在充气轮胎10中,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优选地为28mm以上,更优选地为47mm以下。这是因为,当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为28mm以上时,能够容易地制造充气轮胎,并且同时具有充分平滑的形状。而且,当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为47mm以下时,在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P,能够有效地减少胎体的张力并且当填充负荷时胎体能够局部变形。由此,能够缓和其他区域的变形并且能够有效地减少整个轮胎的滚动阻力。
此外,在充气轮胎10中,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优选地为78mm以上。当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为78mm以上时,能够可靠地减少胎侧部2的下方区域的弯曲变形,由此能够可靠地减少整个轮胎的滞后损耗。需要注意的是,通过尽可能的增大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在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2的位置,当填充内压时,胎体张力增大,结果,能够在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2的位置抑制变形、充分地减少滚动阻力。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充气轮胎10中,当轮胎安装到应用轮辋R、并且条件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改变为填充规定内压条件时,如图2中所示,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形状从由虚线表示的形状改变为由实线表示的形状。具体地,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外轮廓在胎面部1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特别地,至少在胎面部1的胎冠部的布置有带束6的区域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同样,在胎侧部2的上方区域,位于当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和填充规定内压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重叠时出现的两个交点之间的部分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偏移。此外,在胎侧部2的下方区域中,轮胎外轮廓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注意,图2中省略了带束6。
其次,图3示出安装到适用轮辋R、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示例的充气轮胎的半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
图3中示出的充气轮胎20除了凹陷状的凹部9形成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同时位于胎侧部2的比轮胎和适用轮辋R的分离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一部分的轮胎外周侧之外,具有与根据前述示例的充气轮胎相似的结构。需要注意的是,在图3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与图1中示出的充气轮胎10的部件具有相同构造的部件。
以与根据前述示例的充气轮胎10相同的方式,充气轮胎20能够减少轮胎的滚动阻力,也能够维持行驶期间的均一形状。
此外,由于凹部9形成于充气轮胎20上,轮胎轻量化,由此进一步减少了轮胎的滚动阻力。需要注意的是,在充气轮胎20中,由于胎体主体部51的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大于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因此当从轮胎宽度方向截面观察时,子午线胎体5的胎体主体部51的延伸方向相对于轮胎径向的角度较小。因此,充气轮胎20在凹部9处能够减少大量橡胶。
虽然以上已参考附图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根据本发明的充气轮胎不限于上述示例的任一种,而能够适当地改变。
实施例
以下是使用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详细描述。然而,本发明不以任何方式受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实验性地制造具有表1中示出的规格的、具有图1中示出的构造的充气轮胎(尺寸:295/75R22.5)。然后,通过以下方法评价性能。结果示出在表1中。
(传统例1)
除了规格如表1中所示改变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充气轮胎,并且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评价性能。结果示出在表1中。
(实施例2)
除了规格如表1中所示改变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充气轮胎,并且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评价性能。结果示出在表1中。
(实施例3~9)
实验性地制造具有表2中示出的规格的、具有图3中示出的构造的充气轮胎(尺寸:295/75R22.5)。然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评价性能。结果示出在表2中。
(比较例1~2)
除了规格如表1中所示改变之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造充气轮胎,并且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评价性能。结果示出在表1中。
(比较例3)
除了规格如表2中所示改变之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造充气轮胎,并且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评价性能。结果示出在表2中。
<滚动阻力>
将制造的轮胎安装在8.25×22.5尺寸的轮辋上,并且通过使用具有直径1.7m的钢板表面的转鼓试验机,在660kPa气压、1800kg负载和80km/h速度的条件下实施转鼓行驶试验,以获得滚动阻力。接下来,相对于设定为100的传统例1的滚动阻力评价出指数。指数越小,滚动阻力越小。当差为5以上时,可以说差异显著。当差为10以上时,可以说差异非常显著。需要注意的是,仅通过调整胎体的形状得到5以上的差通常非常困难。此外,同时实现滚动阻力的减少和填充内压时变形分布的均一化一般非常困难。
<填充内压时的变形>
将制造的轮胎安装在8.25×22.5尺寸的轮辋上,随后填充660kPa的气压。然后,获得胎面端位置的归因于填充内压的轮胎外径的变化量与胎面中央(轮胎赤道面)的归因于填充内压的轮胎外径的变化量的比率(胎面端位置的归因于内压的轮胎直径的变化量(mm)/胎面中央的归因于内压的轮胎直径的变化量(mm))。比率越接近1.0,填充内压时胎面部的变形越均一。当比率的差约为0.02时,可以说差异显著。
[表1]
[表2]
从表1~2能够看出,实施例1~9的轮胎的滚动阻力小于传统例1和比较例1~3的轮胎的滚动阻力。还能够看出,与实施例1和比较例1~3的轮胎相比,实施例2~9的轮胎在填充内压时均一地变形。特别是,能够看出,与实施例9的轮胎相比,实施例6和7的轮胎在填充内压时均一地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滚动阻力得以充分减少的充气轮胎。
附图标记列表
1treadportion胎面部
2sidewallportion胎侧部
3beadportion胎圈部
4beadcore胎圈芯
5radialcarcass子午线胎体
6belt带束
7beadfiller胎圈填胶
8groove槽
9recess凹部
10pneumatictire充气轮胎
20pneumatictire充气轮胎
51carcassmainportion胎体主体部
52carcassfoldingportion胎体折返部
61、62、63、64带束层
Claims (23)
1.一种充气轮胎,其包括胎体和带束,所述胎体具有从胎面部经由一对胎侧部到一对胎圈部环状延伸并且在埋入所述胎圈部的胎圈芯处锁定的胎体主体部,所述带束由布置在所述胎体的胎冠部的外周侧的至少一个带束层组成,其中
在轮胎安装于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的状态下,
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比从所述胎体的轮胎径向内端沿着轮胎径向向外测量的距离为胎体截面高度的1/2的位置靠轮胎径向外侧的、轮胎径向外部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比所述轮胎径向外部靠轮胎径向内侧的轮胎径向内部的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的部分的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2的0.6倍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为所述胎体的轮胎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的0.75倍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和所述胎体主体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mm~7.5mm。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和所述胎体主体部之间的最小距离为4mm~7.5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位于通过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且平行于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线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10mm以上的范围。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位于通过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且平行于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线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10mm以上的范围。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位于通过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且平行于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线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10mm以上的范围。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位于通过所述带束的轮胎宽度方向外端且平行于轮胎径向延伸的假想线的轮胎宽度方向外侧10mm以上的范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5.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6.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在轮胎宽度方向截面图中,所述胎体主体部的位于带束端的轮胎径向内侧处的曲率半径为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的曲率半径的最小值R1的1.5倍以上。
17.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沿着与所述胎体主体部垂直的方向测量的从所述胎体主体部到轮胎外周面的距离在所述胎体主体部的轮胎径向外部中的曲率半径为最小值R1的位置为最小。
18.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当轮胎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状态改变为填充规定内压条件下的状态时,
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轮胎外轮廓在所述胎面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
在所述胎侧部的上方区域,位于当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和填充规定内压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重叠时出现的两个交点之间的部分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偏移,
在所述胎侧部的下方区域,所述轮胎外轮廓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当轮胎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状态改变为填充规定内压条件下的状态时,
轮胎宽度方向截面的轮胎外轮廓在所述胎面部向轮胎径向外侧凸出,
在所述胎侧部的上方区域,位于当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和填充规定内压条件下的轮胎外轮廓重叠时出现的两个交点之间的部分向轮胎宽度方向内侧偏移,
在所述胎侧部的下方区域,所述轮胎外轮廓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凸出。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凹部形成于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同时位于比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和所述适用轮辋的分离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轮胎外周侧。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凹部形成于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同时位于比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和所述适用轮辋的分离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轮胎外周侧。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凹部形成于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同时位于比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和所述适用轮辋的分离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轮胎外周侧。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充气轮胎,其特征在于,凹部形成于位于比轮胎最大宽度位置靠轮胎径向内侧、同时位于比安装到适用轮辋并且处于预定内压无负载条件下的轮胎和所述适用轮辋的分离点靠轮胎径向外侧的部分的轮胎外周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1098738 | 2011-04-26 | ||
JP2011-098738 | 2011-04-26 | ||
PCT/JP2012/002889 WO2012147356A1 (ja) | 2011-04-26 | 2012-04-26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03502022A CN103502022A (zh) | 2014-01-08 |
CN103502022B true CN103502022B (zh) | 2016-06-29 |
Family
ID=470718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280020178.1A Active CN103502022B (zh) | 2011-04-26 | 2012-04-26 | 充气轮胎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9815334B2 (zh) |
EP (1) | EP2708381B1 (zh) |
JP (1) | JP5750156B2 (zh) |
CN (1) | CN103502022B (zh) |
WO (1) | WO201214735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R2997901B1 (fr) * | 2012-11-09 | 2015-01-23 | Michelin & Cie | Pneumatique ayant une faible resistance aerodynamique. |
JP6111134B2 (ja) * | 2013-04-23 | 2017-04-05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5771681B2 (ja) * | 2013-12-27 | 2015-09-02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6243233B2 (ja) * | 2014-01-17 | 2017-12-06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JP6052227B2 (ja) * | 2014-05-12 | 2016-12-27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更生タイヤ |
JP6434235B2 (ja) * | 2014-07-03 | 2018-12-05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タイヤ |
US20160176238A1 (en) * | 2014-12-22 | 2016-06-23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Aircraft tire with concave sidewall |
EP3360699B1 (en) * | 2017-02-08 | 2019-12-04 |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 Heavy duty tire and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JP7131395B2 (ja) * | 2019-01-07 | 2022-09-06 |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58919A (ja) * | 1998-11-24 | 2000-06-13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1039112A (ja) * | 1999-07-09 | 2001-02-13 | Continental Ag | 自動車空気タイヤ |
JP2001287506A (ja) * | 2000-04-05 | 2001-10-16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0254205A (ja) * | 2009-04-28 | 2010-11-11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47859A (en) * | 1931-09-04 | 1936-07-14 | Winfoot Corp | Vented rubber article |
JPS5747203A (en) * | 1980-09-05 | 1982-03-18 | Bridgestone Corp | Pneumatic flat radial tire for heavy load |
JPS6061305A (ja) | 1983-09-14 | 1985-04-09 | Bridgestone Corp | 転り抵抗の低い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H0669762B2 (ja) | 1986-02-12 | 1994-09-07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サイド部耐久性にすぐれる低転がり抵抗の重荷重用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H02241807A (ja) * | 1989-03-15 | 1990-09-26 | Bridgestone Corp |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978400B2 (ja) * | 1993-08-25 | 1999-11-15 |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US5445202A (en) * | 1993-08-31 | 1995-08-29 |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 Radial ply tire with specified bead portion fitment to design rim |
JPH0781310A (ja) * | 1993-09-20 | 1995-03-28 | Bridgestone Corp | 重荷重用空気タイヤ |
DE19932027A1 (de) * | 1999-07-09 | 2001-01-18 | Continental Ag | Fahrzeugluftreifen |
JP5366629B2 (ja) * | 2009-04-16 | 2013-12-11 |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2012
- 2012-04-26 US US14/112,058 patent/US9815334B2/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4-26 JP JP2013511939A patent/JP5750156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12-04-26 EP EP12776195.5A patent/EP2708381B1/en active Active
- 2012-04-26 WO PCT/JP2012/002889 patent/WO201214735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12-04-26 CN CN201280020178.1A patent/CN10350202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158919A (ja) * | 1998-11-24 | 2000-06-13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JP2001039112A (ja) * | 1999-07-09 | 2001-02-13 | Continental Ag | 自動車空気タイヤ |
JP2001287506A (ja) * | 2000-04-05 | 2001-10-16 | Ohtsu Tire & Rubber Co Ltd :The |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
JP2010254205A (ja) * | 2009-04-28 | 2010-11-11 | Bridgestone Corp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WO2012147356A1 (ja) | 2014-07-28 |
US9815334B2 (en) | 2017-11-14 |
WO2012147356A1 (ja) | 2012-11-01 |
US20140034207A1 (en) | 2014-02-06 |
JP5750156B2 (ja) | 2015-07-15 |
EP2708381A1 (en) | 2014-03-19 |
EP2708381A4 (en) | 2014-12-03 |
EP2708381B1 (en) | 2018-04-11 |
CN103502022A (zh) | 2014-01-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502022B (zh) | 充气轮胎 | |
JP6546322B2 (ja) | 乗用車用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 |
EP3130479B1 (en) | Pneumatic radial tire for use on passenger vehicle | |
US10569603B2 (en) | Pneumatic tire | |
JP5410038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CN102438844B (zh) | 充气轮胎 | |
EP1437236A1 (en) | Pneumatic tire | |
CN1951711A (zh) | 重载轮胎 | |
CN103140362B (zh) | 充气轮胎 | |
EP2955035B1 (en) | Heavy duty tire | |
CN112770919B (zh) | 充气轮胎 | |
EP3088210B1 (en) | Pneumatic tire | |
US10195900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specified tread thickness distribution and specified section width in relation to bead diameter | |
US10538131B2 (en) | Pneumatic tire | |
EP2803505B1 (en) | Heavy duty pneumatic tire | |
EP4019281B1 (en) | Tire | |
JP5993636B2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EP3202598A1 (en) | Run-flat tire | |
US9669660B2 (en) | Pneumatic tire with specified tread thickness distribution | |
WO2016024391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
US20130220504A1 (en) | Pneumatic tire | |
EP3527406A1 (en) | Pneumatic tire | |
WO2014199756A1 (ja) | ランフラットタイヤ | |
EP3202597A1 (en) | Run-flat tire | |
WO2016024390A1 (ja) | 空気入りタイヤ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