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70686A - 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70686A
CN103470686A CN2013101634616A CN201310163461A CN103470686A CN 103470686 A CN103470686 A CN 103470686A CN 2013101634616 A CN2013101634616 A CN 2013101634616A CN 201310163461 A CN201310163461 A CN 201310163461A CN 103470686 A CN103470686 A CN 10347068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damping
area
damping level
input area
lev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634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70686B (zh
Inventor
P·汉德里克
M·布克哈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F Friedrichshafen AG
Original Assignee
ZF Friedrichshafen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F Friedrichshafen AG filed Critical ZF Friedrichshafen AG
Publication of CN1034706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06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706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7068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1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using springs as elastic members, e.g. metallic springs
    • F16F15/123Wound springs
    • F16F15/12353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 F16F15/123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 F16F15/12366Combinations of dampers, e.g. with multiple plates, multiple spring sets, i.e. complex configurations resulting in a staged spring characteristic, e.g. with multiple intermediate plates acting on multiple sets of sp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15/0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systems; Means or arrangements for avoiding or reducing out-of-balance forces, e.g. due to motion
    • F16F15/10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 F16F15/12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 F16F15/129Suppression of vibrations in rotating systems by making use of members moving with the system using elastic members or friction-damping members, e.g. between a rotating shaft and a gyratory mass mounted thereon characterised by friction-damping mean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带有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的在较低待传递扭矩范围内弹性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带有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的在较高待传递扭矩范围内弹性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第一减振区域包括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其弹性作用直至与第二减振级相比较低的扭矩,扭转减振器组件还包括至少当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当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绕旋转轴线旋转时始终产生摩擦力的摩擦构造部。

Description

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包括在较低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在较高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具有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一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所述第二减振区域具有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二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
背景技术
例如,这种类型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应用在离合器盘中,该离合器盘应用于在驱动设备(例如内燃机)和变速器(例如手动变速器或自动变速器之间)传递扭矩的机动车摩擦离合器中。利用其两个原则上在扭矩流中彼此串联布置的减振区域,可使这种类型的扭转减振器组件与不同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相协调。第一减振区域通常被称为预减振器或低负载减振器并且当例如在怠速运行状态下或在负载要求很小的情况下待传递的扭矩相对较小时弹性地起作用。第二减振区域通常被称为主减振器或负载减振器并且当应通过相应的负载要求例如要使车俩加速或在较高的速度下运动时弹性地起作用。在此,完全可能的是,这两个扭矩范围(减振区域分别在这两个扭矩范围内起作用)彼此重叠,从而可实现从第一减振区域的作用范围到第二减振区域的作用范围的无级的或柔和的过渡。
为了特别是使第一减振区域能够区别地与不同的负载要求状态相协调,该第一减振区域构造成多级的,即例如具有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其中,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直至与第二减振级相比较低的扭矩。这意味着,例如当摩擦离合器虽然已被接合但是在变速器中没有挂入档位时或者当离合器脱开、即基本上不通过扭转减振器组件传递负载时,该第一减振级在其弹性范围内作用。可如此协调该第二减振级,使得当使车辆例如在低速行驶模式(在该模式中本身的负载要求非常小并且车辆例如在相对很小的速度下以几乎恒定的速度行驶)中运行时,可利用该减振级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
就此而言应指出的是,在本发明的思想中,减振级或减振区域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为这样的范围,即,在该范围中待传递的扭矩足够高以使相应的输入区域克服相应的减振元件组件、即例如多个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的减振弹簧的回位作用相对于相关联的输出区域旋转,然而该扭矩不应高得使对输入区域相对于输出区域的相对旋转进行限制地旋转角度限制部起作用。这种类型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特别是在以预紧的方式安装的减振元件组件中可能向下被限制,从而需要一定的最小扭矩以使得在预紧的情况下安装的减振元件组件继续变形、即可进入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为,提出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利用该扭转减振器组件可实现改进的减振特性。
根据本发明,该目的通过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从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实现,其包括在较低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在较高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具有第一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一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所述第二减振区域具有第二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的作用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该第二输入区域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包括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直至与第二减振级相比较低的扭矩,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包括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作用绕所述旋转轴线相对于其输入区域旋转的输出区域,其中,所述第二减振级包括输入区域和可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的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作用绕旋转轴线相对于其输入区域旋转的输出区域,此外,该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摩擦构造部(Reibformation),用于至少当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绕旋转轴线旋转并且当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绕旋转轴线旋转时始终产生摩擦力。
由于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组件中确保,特别是在第一减振级的整个作用范围内、即在待传递的扭矩较小时,当在至少一个所述减振级中出现相对旋转时,始终伴随有摩擦力的产生,不存在无效行程或不存在不能提供引起能量消耗的摩擦力的相对旋转角度范围。这意味着,即使在相应的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最小的相对偏转也通过在摩擦构造部中产生的摩擦功而导致能量耗散。
为了可实现在两个减振区域之间的扭转传递连接,可规定,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与第二输出区域优选地基本上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
为了也可实现在两个减振区域之间的结构上简单的结合,提出,第二输出区域与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优选地基本上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在此,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避免任意无效行程,即,盘元件提供第二输出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
为了可实现两个减振区域或同样两个减振级在待传递的扭矩方面分级地起作用,提出,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可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在第一自由角度范围内绕旋转轴线旋转,第二输出区域可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在第二自由角度范围内旋转并且第二自由角度范围大于第一自由角度范围。
在第一减振区域的一个结构上可非常简单实现的、然而尽管如此可靠地作用的设计方案中提出,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提供用于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并且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提供用于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其中,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彼此沿径向分等级地(gestaffelt)布置。
由于通常当仅仅非常小的扭矩应被传递或出现在第一减振元件单元处时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的径向分等级不会导致该第一减振级的减振元件的过强的不均匀的负载。特别是在这种类型的设计方案中可规定,第一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在其径向外部的区域中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上,并且在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上。
在第一减振区域的在稍微较大的扭矩时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级中,为了避免该第一减振级的减振元件的不均匀的负载,可规定,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并且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其中,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和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彼此沿轴向分等级地布置。在此特别有利的是,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在其轴向中间区域中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或输出区域的、优选地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上,并且沿轴向在轴向中间区域的两侧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或输入区域的、优选地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上。
为了可在第一减振区域中将在其中该第一减振区域可在待传递的扭矩相对小时弹性地起作用的有效角度设计得尽可能大,提出,该第二减振元件单元包括至少一个减振元件组,所述减振元件组包括至少两个在周向上相继的且相对于彼此支撑在可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和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绕旋转轴线运动的中间支撑元件上。这种类型的中间支撑元件在相应的减振级的彼此串联的减振元件之间传递扭矩,并且由此增大具有这些减振元件的减振元件单元的有效角度。
在此,在出于对称原因且为了避免不平衡特别有利的设计方式中,可环形地构造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
出于对称原因,特别是为了避免不平衡,进一步规定,第二减振元件单元包括至少两个组的减振元件,所述组包括至少两个在周向上彼此相继的减振元件,其中,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提供用于至少两个组的减振元件的中间支撑区域。
为了获得结构上紧凑的设计方案提出,第一减振级径向地布置在第二减振级内侧或/和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彼此沿轴向错开地布置。此外,第一减振级可径向地布置在第二输出区域之内。替代地或附加地,第二减振级可布置在第二输出区域的一个轴向侧上。
在第二减振区域的特别是也适合用于传递较大扭矩且可稳定实现的设计方案中可规定,第二输入区域包括两个彼此以轴向间距布置的且相互固定连接的盖盘元件,并且第二输出区域包括轴向地接合到盖盘元件之间的中央盘元件。对于第一减振区域的第二减振级也可通过以下方式提供相似的结构,即,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包括两个轴向并排的、至少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的且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的罩壳元件,并且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包括轴向地接合到罩壳元件之间的且提供用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周向支撑区域的盘元件。通过该提供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的周向支撑区域的罩壳元件,不仅可确保周向支撑而且可在两个轴向区域中确保第二减振元件单元的减振元件的轴向支撑或固定。
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可包括轮毂,其例如可构造成用于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联接到带有内啮合部的轴上。
第一减振区域的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可如此设计,使得其在待传递扭矩的向上通过基本上相同的最大扭矩限定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这意味着,一方面存在仅仅第一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然而第二减振级例如由于周向运动间隙尚未弹性地起作用的待传递扭矩范围,而另一方面存在第一减振级和第二减振级并行地起作用、具体而言直至最大扭矩(从该最大扭矩起这两个减振级不再弹性地起作用)的较高扭矩范围。
为了在根据本发明的扭转减振器组件中在每个相对旋转运动状态下可靠地确保摩擦作用,提出,摩擦构造部包括在第二输入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之间起作用的第一摩擦区域,所述第一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由于完全与哪个减振级或哪个减振区域弹性地起作用无关地原则上始终在第二输入区域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之间出现相对旋转运动,确保的是,当待传递的扭矩或旋转不均匀性强迫做相对旋转运动时,也必须始终做摩擦功,特别是在第一减振级的作用范围内也必须始终做摩擦功。
摩擦构造部还可包括在第二输入区域和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之间起作用的第二摩擦区域,所述第二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特别是,当第一减振区域的第二减振级弹性地起作用时,即,在输入区域和输出区域之间出现相对旋转时,或当第二减振区域起作用时,该第二摩擦区域起作用。
用于产生期望的摩擦作用的另一方面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即,摩擦构造部包括在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和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之间起作用的第三摩擦区域,所述第三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出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
在包含至少一个设置在第二减振级中的中间支撑元件的情况下产生摩擦作用的另一方面可规定,摩擦构造部包括在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或/和输出区域和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之间起作用的第四摩擦区域,所述第四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第二减振级的输入或/和输出区域不可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不可旋转的摩擦面。
本发明还涉及一种离合器盘、例如用于在机动车中的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其包括根据本发明构造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在这种类型的离合器盘中,离合器摩擦衬片可设置在第二输入区域上,而第一减振级的输出区域可包括离合器轮毂,以通过这种方式实现不可相对旋转地联接到进一步的轴、例如变速器输入轴上。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其中:
图1以沿着在图3中的线I-I剖切的方式示出了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纵向剖视图;
图2以沿着在图3中的线II-II剖切的方式示出了相应于图1的纵向剖视图;
图3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部分剖开地示出的轴向视图;
图4示出了图1和图2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第一减振区域的主要部件的分解图;
图5示出了已接合的图4部件的以部分剖切的方式示出的轴向视图,
图6以立体视图示出了在图1和图2中示出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从动轮毂,
图7以立体图示出了图1和图2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第一减振区域的盘元件;
图8以立体图示出了图1和图2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第一减振区域的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
图9以立体图示出了图1和图2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第一减振区域的罩壳元件;
图10在其图a)至d)中示出了图1和图2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第一减振区域的不同特征曲线走向;
图11在其与图10的图a)至d)相对应的图a)至d)中分别示出了引起相应的特征曲线走向的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示意性连接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至9以不同的图示出了总体以10表示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例如可被集成到摩擦离合器的离合器盘中。该扭转减振器组件10在仅仅示意性示出的摩擦衬片12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的扭矩传递路径中包括作为低负载减振器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16和作为主负载减振器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18。在牵引状态下、即在从驱动设备向变速器的方向传递扭矩时,第二减振区域18在扭矩流中位于第一减振区域16之前。
第一减振区域16包括两个减振级20、22。在此,如此设计第一减振区域16的这两个减振级中的第一减振级20,使得当基本上不需传递或仅需传递非常小的扭矩时该第一减振级单独地弹性地起作用。如此设计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使得当车辆处于低速行驶时、即例如以恒定的很低的速度行驶时(这同样仅需要传递相对很小的扭矩),除了第一减振级,该第二减振级也弹性地起作用。在这些第一减振区域16弹性地、即减振地或吸收振动地起作用的状态下,第二减振区域18基本上没有弹性地起作用,即,可将其视为刚性的组件。如果需通过扭转减振器组件10传递较大的扭矩,则第二减振区域18弹性地或吸收振动地起作用,而第一减振区域16此时可基本上视为刚性的组件。
第一减振区域16具有总体上用24表示的第一输入区域。第一减振区域16的该第一输入区域24基本上也提供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已经提及的离合器轮毂14提供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输出区域28并且同时也提供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
盘元件32提供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并且在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以以下还将描述的方式与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在产生自由角度的情况下、即以具有周向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
此外,第一减振区域16还包括总体上用38表示的减振元件组件。该减振元件组件以被分配给第一减振级20的方式包括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并且以被分配给第二减振级22的方式包括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该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又包括多个在周向上相继布置的、例如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的减振元件44。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例如同样包括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的、在周向上相继布置的减振元件46。在此应指出的是,减振元件44或46也可包括多个彼此插入的具有不同的长度或/和不同刚度的弹簧。此外替代地或附加地,也可应用其它弹性体元件、例如橡胶块等作为减振元件。原则上,这种类型的减振元件也可包括可压缩的或可通过节流部被挤压的流体。
第二减振区域18包括第二输入区域48,其在所示出的示例中包括在旋转轴线A的方向上彼此成间距的且例如通过铆接等相互固定连接的两个盖盘元件50、52。在附图中,仅仅盖盘元件50在结构上详细示出。盖盘元件52在图1中通过虚线表示。具有扭转减振器组件10的离合器盘的摩擦衬片12例如可被支撑在盖盘元件52上。
此外,第二减振区域18包括第二输出区域54。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该第二输出区域54包括中央盘元件56,其轴向地布置在两个盖盘元件50、52之间。如以下还将解释的那样,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与该第二输出区域54或中央盘元件56相联接。
第二减振区域18的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包括多个、在所示出的示例中为四个的、在周向上相继的减振元件60,其例如同样可构造成螺旋压力弹簧并且可包括多个彼此插入的或也在周向上相继的弹簧。在该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中,减振元件60也可如同之前参照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说明的那样实施。
为了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输出区域54之间传递扭矩,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的减振元件60一方面支撑在分别在第二输入区域48的盖盘元件50、52上形成的周向支撑区域62、64上,并且支撑在与其相对应地在第二输出区域54或中央盘元件56上形成的周向支撑区域66上。例如,在盖盘元件50、52中或在中央盘元件56中的相应弹簧窗的周向端部区域上提供这些周向支撑区域62、64、66。
第二输入区域48、特别是该第二输入区域48的盖盘元件50在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成型为锥形并且通过相应地锥形成型的轴承环68以可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的方式被支承。通过一方面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且另一方面相对于盖盘元件52支撑的、在图1中仅仅象征性示出的预紧元件70、例如碟形弹簧或波形弹簧等,第一输入区域48在轴向上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预紧,从而盖盘元件50在其沿径向位于内部的、锥形成型的区域中被保持为以限定的方式贴靠在轴承环68上。
下面特别参考图3至9详细解释第一减振区域16的设计结构。
基本上提供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或者还提供第一输出区域28的离合器轮毂14具有环形地向径向外部伸出的径向突出部72,其在两个彼此沿直径相对置的周向位置上具有凹口74,这些凹口分别用于容纳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一个减振元件44。
凹口74在周向上通过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限定,减振元件44可支撑或也可在预紧的情况下贴靠在该周向支撑区域76、78上。
还提供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中央盘元件56在其径向内部区域中与凹口74相应地具有凹口80,减振元件44以其向径向外部伸出超过径向突出部72的、即径向外部的区域接合到该凹口80中。径向向内敞开的凹口80在周向上通过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限定,周向支撑区域82、84的周向距离例如可相应于在离合器轮毂14处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的周向距离。减振元件44也可沿周向支撑在周向支撑区域82、84上,从而其径向内部的区域支撑在离合器轮毂14的以及因此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上,而其径向外部的区域支撑或可支撑在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上。通过这种方式,离合器轮毂14和中央盘元件56可以克服减振元件44的回位作用的方式绕在图1中也可见的旋转轴线A相对于彼此旋转。
为了限制该相对旋转运动,在离合器轮毂14的径向突出部72上设置具有向径向外部作用的齿87的啮合部86。在中央盘元件56的内周上设置具有齿89的啮合部88。啮合部86和88在保持周向运动间隙的情况下相互啮合,从而,通过该周向运动间隙预先规定,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和输出区域30仅仅可有限地相对于彼此在第二自由角度W2的范围内旋转。在此,布置方案可为,从基础相对旋转位置起在两个相对旋转方向上可以实现相同的运动量,但是原则上也可规定对于推动状态和牵拉状态有所区别。
盘元件32提供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为此,设置向径向外部敞开的凹口90。这些凹口90容纳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在其周向端部区域中凹口90通过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限定,减振元件46可支撑在或在预紧的情况下支撑在该周向支撑区域92、94上。
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通过两个沿轴向并排的或在局部区域也彼此贴靠的罩壳元件98、100提供。在图1和图2中也可见的直接位于中央盘元件56旁边的罩壳元件100具有轴向突出部102,其基本上无运动间隙地接合到相对应的中央盘元件56的凹口中并且由此实现罩壳元件100与第二输出区域的不可相对旋转的联接。例如如可在图4和图9中看出的那样,近似正方形地、环形地构造的罩壳元件100在其四个纵向侧上分别在中间具有一个这种类型的轴向突出部102。在与轴向突出部102错开约45°的角部区域中,罩壳元件100具有凹口104,另一罩壳元件98的各轴向突出部106分别基本上无旋转运动间隙地接合到凹口104中。通过这种方式,两个否则彼此基本上互补地或相对于其分界面镜像对称地构造的罩壳元件98、100不可相对旋转相互联接。
如在图4和图9中示出的罩壳元件100中说明的那样,与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相对应地,两个罩壳元件98、100在轴向突出部107之间具有相应的凹口108、110,减振元件46被容纳在这些凹口中。凹口108和110在周向上通过在轴向突出部107上的相应的周向支撑区域119或121限定,在轴向突出部107上减振元件46沿轴向在周向支撑区域92、94的两侧支撑或可支撑在盘元件32上。
在第一减振级20中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和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彼此沿径向分等级地布置,而在第二减振级22中输入区域26的周向支撑区域119、121和输出区域34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彼此沿轴向错开,其中,由于在第二减振级22中的设计方案,减振元件46不仅由输入区域26、而且由输出区域34对称地操控,而在第一减振级20中通过径向的分等级实现不对称的操控。由于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具有与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相比相对较小的刚度并且因此仅仅在相对较小的扭矩时被加载到压缩,在第一减振级20中不对称的操控是没有问题的。在第二减振级22(其由于该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的相对较高的刚度在稍微较高的扭矩下也弹性地起作用)中,通过对称的操控避免减振元件46的偏移或倾翻运动。
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弹簧单元42构造有两个组109、111,这两个组109、111分别具有两个在周向上相继布置的且在相应的组109、111中串联地起作用的减振元件46。这些组109、111中的每一个组在其周向端部区域中一方面相对于罩壳元件98、100且另一方面相对于盘元件32支撑在周向支撑区域119、121或92、94上。分别一个组109或111的两个减振元件46、即例如螺旋压力弹簧相对于彼此支撑在环形构造的中间支撑元件117的向径向内部作用的支撑突出部113、115上。即,这种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117在两个组109、111中具有在分别彼此串联地作用的减振元件46之间传递力的功能,并且原则上可相对于输入区域26、即两个罩壳元件98、100,以及相对于输出区域34、即盘元件32自由旋转,即,该中间支撑元件不具有相对于这些组件的旋转运动限制。
通过提供例如由塑料材料构成的、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117,在包括由减振元件46组成的两个组109、111的减振元件单元42中可确保通过这两个组的各个减振元件46的压缩行程总和限定的在输入区域26和输出区域34之间的较大的相对旋转角度,进而确保第二减振级22的较大的有效角度范围。
在图4中可见,在周向上支撑减振元件46的突出部113、115与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117相同地以其整体在轴向上基本上完全覆盖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从而实现在突出部113、115上相对大面积的支撑。
提供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的盘元件32在其内周边上具有带有向径向内部作用的齿114的啮合部112。与此相对应地,在轮毂14的外周边上沿轴向以例如直接邻接到径向突出部72上的方式构造有带有齿118的啮合部116。啮合部112和116以具有周向运动间隙的方式啮合,从而第一自由角度W1是限定的,该第一自由角度可以实现在轮毂14进而第一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0与盘元件32进而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之间的相对旋转运动。
在此,布置方案也可使得,与在中央盘元件56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的相对旋转方向无关地,实现相同程度的相对运动,即,存在对于牵引状态和推动状态对称的设计方案,或者但在最大相对旋转角度方面在牵拉状态和推动状态之间实行差别化,从而例如在推动状态下可实现1°至4°的最大相对旋转角度,而在牵拉状态下可实现4°至8°的最大相对旋转角度。
然而重要的是,第一自由角度W1、即在输出区域34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实现的相对旋转小于第二自由角度W2、即在中央盘元件56和离合器轮毂14之间实现的相对旋转。这具有的结果为,在第一减振级20的角度范围内啮合部86、88不彼此贴靠,即不阻止中央盘元件56继续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同样啮合部112和116首先在偏转非常小时尚未接合。这意味着,从在未被加载的状态下的中间相对旋转位置起,首先仅仅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减振级20起作用,因为第二减振级22的盘元件32在啮合部112、116没有卡死接合的情况下还可与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一起绕旋转轴线A运动。当在预定的角度之后啮合部112、116进入卡死接合、但是啮合部86、88还未卡死接合时,才防止盘元件32继续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运动,从而在进一步压缩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且之后开始压缩减振元件单元42的两个组109、111的减振元件46的情况下,第一减振区域16利用其两个并联地作用的减振级20、22弹性地起作用。
第一减振区域16的这个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一直持续,直到中央盘元件56和与其旋转固定的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和与其集成的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进一步相对旋转之后啮合部86、88也进入卡死接合。从该状态起,既不在第一减振级20中也不在第二减振级22中发生分别位于其中的减振元件44或46的进一步压缩。离开了第一减振区域16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并且在还要更大的扭矩下,仅仅第二减振区域18还在其减振元件60压缩的情况下弹性地起作用。
因此,扭转减振器组件10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基本上可被划分为:非常低的扭矩范围(在该非常低的扭矩范围内基本上仅仅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减振级20起作用)、稍高的扭矩范围(在该稍高的扭矩范围内第一减振区域16的两个减振级20、22并联地起作用)和高的扭矩范围(在高的扭矩范围内第一减振区域16基本上不再弹性地起作用并且仅仅第二减振区域18还弹性地起作用)。
在该布置方案中特别有利的且节省空间的是,第一减振区域16的两个减振级20、22在轴向上基本上并排地布置,其中,第二减振级22或具体而言其减振元件46与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相比径向上略微位于更外部,其中,在此也可存在径向的重叠。第二减振级22轴向上基本上定位在第二输出区域54、即中央盘元件56旁边。
在以上详细描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10中,为了在出现旋转振动或旋转不均匀性时导出振动能,设置总体上用120表示的摩擦构造部。该摩擦构造部包括第一摩擦区域122,其包括在盖盘元件50的锥形成型部上的以及因而在第二输入区域48上的摩擦面124和在轴承环68上的互补的摩擦面126。为了能够提供在这两个摩擦面124、126之间限定的摩擦,轴承环68以不可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旋转的方式保持。为此,轴承环68具有在周向上受限的径向突出部128,其接合到齿118之间。
那么,当第二输入区域48相对于离合器轮毂14且因此相对于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绕旋转轴线A旋转时,第一摩擦区域22始终起作用。即,原则上,当在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一减振级20中出现相对旋转时,当在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中出现相对旋转时,以及当在第二减振区域18中出现相对旋转时,第一摩擦区域122始终起作用。不存在通过无效行程等实现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在任一减振级或任一减振区域的任一组件做相对运动时都不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构造部120的第二摩擦区域132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26之间起作用。该第二摩擦区域132包括在盖盘元件50上的摩擦面134和在输入区域26、特别是该输入区域26的罩壳元件98上的在轴向上支撑该摩擦面134的摩擦面136。原则上,当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之间出现相对旋转运动时,该第二摩擦区域132始终起作用。当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第二输出区域54之间出现相对旋转、即因此第二减振区域18弹性地起作用时,由于输入区域26与第二输出区域54的不可相对旋转的联接始终出现这种类型的相对旋转运动。
摩擦构造部120的第三摩擦区域138一方面包括在罩壳元件98或/和100上的摩擦面,并且另一方面包括在例如与盘元件32一起旋转的预紧元件、例如碟形弹簧或波形弹簧等上的摩擦面或/和在盘元件32上的摩擦面150。通过预紧元件的作用,使盘元件32以其摩擦面压靠在罩壳元件98、100的摩擦面142上,其中,例如与盘元件32共同运动的预紧元件摩擦地支撑在另一罩壳元件上。那么,当在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与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且因此也在第二输出区域54与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之间出现相对旋转运动时,第三摩擦区域138始终起作用。当在第二减振级22的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内第一减振级20还有效的情况下该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在周向上相对于其输出区域34运动时,为这种情况。
摩擦构造部120的第四摩擦区域150基本上位于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或/和其输出区域34与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117之间。例如,该中间支撑元件117可在轴向夹紧的情况下被保持在两个罩壳元件98、100之间,从而中间支撑元件的摩擦面152和罩壳元件100的摩擦面154以摩擦的方式彼此贴靠。在图中未示出的例如可与该中间支撑元件117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相联接的预紧元件可轴向地支撑在另一罩壳元件98的摩擦面上并且与其一起提供另一摩擦面副。
可从以上阐述中看出的是,为扭转减振器组件10的整个弹性作用区域确保产生摩擦作用,其中,对于不同的负载状态,可使不同的摩擦区域或部分地使附加的摩擦区域作用。由此确保,与扭转减振器组件10或配备有该扭转减振器组件的离合器盘在哪个负载状态下运行无关地,通过旋转不均匀性或旋转振动引入的能量可至少部分地通过在摩擦构造部120中产生的摩擦功被消耗。不存在通过无效行程或旋转运动间隙在两个部件相对旋转运动时不做摩擦功的状态。
参照图1至图9描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10的结构非常紧凑,对此也做出贡献的是,第二减振级22布置在关于第二输出区域54、即中央盘元件56的一个轴向侧上,其中,此外第一减振区域的两个减振级20、22相对于彼此沿径向分等级并且沿轴向彼此错开、也就是说基本上彼此在轴向上基本上不重叠。还对简单且紧凑的结构做出贡献的是,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部分地集成到离合器轮毂14中也被集成到中央盘元件56中并且该减振器轮毂基本上直接操控减振元件44,也就是说在周向上支撑减振元件44。此外,离合器轮毂14不仅与盘元件32共同作用地而且与中央盘元件56共同作用地承担旋转行程限制的功能,这有助于简单的结构。由于此外离合器轮毂14与轴承环68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相联接,在摩擦面124、126中实现限定的摩擦相互作用。通过应用预紧元件70产生的预紧作用也为此做出贡献。在此应指出的是,例如可将锥形成型的弹簧环置于在盖盘元件50和轴承环68之间的贴靠区域中,那么,该弹簧环以相对于这些组件中的一个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被保持并且就此而言也承担摩擦面的功能。例如,从文献DE 196 52 104 C1中已知这种类型的弹簧环,在此可明确地参考其与此相关的公开内容。由此,在第二输入区域48和轴承环68之间的贴靠接触部中集成了弹性,该弹性特别是还允许对摆动运动进行补偿。
在盘元件32中还集成了各种不同的功能。一方面,盘元件32用于与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相互作用。此外,盘元件32在第三摩擦区域138中摩擦地起作用并且特别是当第一减振区域16的第二减振级22弹性地起作用时产生摩擦作用。优选地,盘元件32由塑料材料构成并且因此可在严格的加工公差时具有相对很小的质量。由于用于容纳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的凹口90向径向外部敞开、即在此不通过附加的材料区段覆盖,还可确保在径向上紧凑的结构形式。
用于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的结构的罩壳元件98、100优选地由塑料材料制成并且通过借助轴向突出部产生的形状配合连接以简单的方式相联接以共同旋转。以相应简单的方式,可通过该轴向突出部102建立与中央盘元件56的限定的且简单的形状配合联接。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可被容纳于且特别是也可向径向外部地被支撑于在罩壳元件98、100中形成的凹口108、110中。也可在一个或两个轴向侧上搭接减振元件46,由此也避免了轴向的偏移运动。在其容纳减振元件46的区域中,两个罩壳元件98、100彼此成间距地定位,从而盘元件32的向径向外部作用的区域也可被容纳在该处。
减振元件46可在预紧的情况下被容纳在凹口108、110中,从而需要最小力或最小扭矩以可使第二减振级22在其弹性地起作用的范围内运行。同样地,罩壳元件98、100通过一方面与盖盘元件50的相互作用并且另一方面与盘元件32或预紧元件148的相互作用用作在摩擦构造部120中的摩擦副。由于此外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轴向地在其相对于盘元件32的支撑部的两侧支撑在两个罩壳元件98、100上,可以实现在每个相对旋转方向上对称地加载减振元件46,从而特别是在轴向方向上避免了偏移运动。
当然在以上描述的结构上可进行不同的改变。轴承环68可应用在与离合器轮毂14的摩擦联接中,从而与单位面积负荷相关地可在轴承环68和其在离合器轮毂14上的轴向支撑部之间也产生一个附加的或替代的摩擦部位。那么,特别是当盘元件32应经受更强的摩擦负载时,该盘元件32也可由金属材料构成。有利地,在此可应用烧结的材料。
为了在减振级20、22中的单个减振级中或其中至少一个减振级中实现作用方式的进一步分级,用于容纳减振元件44的凹口或/和用于容纳减振元件46的凹口在各个减振级中可设计得不同,从而在相应输入区域相对于相应输出区域相对旋转时首先仅仅一个或一部分的减振元件44或/和46起作用并且在预先规定的旋转行程之后其它减振元件或另一个减振元件44或/和46起作用。特别是,在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117和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或输出区域34之间形成旋转运动止挡部。这可产生以下结果:在达到在输入区域26和输出区域34之间的一确定的相对旋转角度时,两个组109、111的分别一个减振元件46的中间支撑元件117被跨接(überbrücken),由此仅另一减振元件46和第二减振级22以较高的刚度起作用。此外,对于不同的组也可设置多个可彼此无关地旋转的环形的或以其它形式设计的中间支撑元件,从而一个减振级(在此为第二减振级22)的不同组也可设计成彼此不同。此外,当然可行的是,组中的一个或几个具有多于两个在周向上彼此相继的且串联地作用的减振元件46,那么其中,必须为一个组的两个减振元件的每个邻接区域设置例如环形设计方案的可彼此无关地运动的中间支撑元件。通过在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117与例如第二减振级的输入区域26之间的摩擦相互作用的设计方案,此外还可以得到分级的运行,即,当在该减振级中存在的弹簧力超过静摩擦力时。
为了可根据相对旋转角度或相对旋转行程改变摩擦作用,摩擦地彼此相互作用的摩擦面可至少部分地构造成坡形的,从而随着相对旋转的增加产生提高的表面压力。在预紧元件所支撑的部位处也可通过这种坡形的设计方案产生随着相对旋转角度增加的压紧力和相应地也提高的摩擦力矩。
在第二弹性级22的输入区域26中、即两个罩壳元件98、100中也可实现不同的变型。因此,其中之一或者两者可由金属材料制成。在此,还可以改变分别共同形成一个用于减振元件46的容纳腔的凹口108、110的周向长度,以便能够容纳不同长度的减振元件或可实现延迟地起作用。确保产生用于第二减振级22的摩擦作用的预紧元件可支撑在其中一个罩壳元件上。确保产生用于第一减振级20的预紧力的预紧元件可如同保证错开的摩擦作用的预紧元件那样支撑在其中一个罩壳元件上。
为了能够进一步确保输入区域26和中央盘元件56在限定的相对旋转位置处以相对于彼此不可旋转的方式被固定,罩壳元件100的轴向突出部102可构造成彼此不同,那么其中,在中央盘元件56中相应不同地设计的容纳凹口确保在仅仅一个或多个期望的安装位置中限定的相对定位。此外,当然除了轴向突出部102之外,罩壳元件100也可具有用于与另一罩壳元件98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连接的轴向突出部。如果罩壳元件不由金属材料制成,有利的是,罩壳元件100、即与中央盘元件56共同作用的罩壳元件由具有高强度的热塑性材料制成。罩壳元件98同样可由热塑性材料或具有高的耐热性的热固性材料制成。此外原则上可以的是,两个罩壳元件98、100、即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不是通过轴向突出部102、而是在中间包含另一减振级的情况下被连接到中央盘元件56、即第二输出区域54上。为此,在中央盘元件56的径向内部区域中且在至少一个罩壳元件中设置这种类型的第三级的、带有用于减振元件(即例如减振弹簧)的周向支撑区域的凹口。
中央盘元件56在其与离合器轮毂14的相互作用中可如此设计,使得在啮合部112、116的区域中存在的第二自由角度W2相对小,即仅仅稍微大于第一自由角度W1,该第一自由角度通过盘元件32与离合器轮毂14的相互作用规定。通过这种方式可确保,在相对很小的扭矩时第二减振级22也已经不再可弹性地起作用,以便可通过第二减振区域18的减振元件60接收特别是在负载变化状态中出现的振动。
在第一减振区域16的两个减振级20、22中也可应用在较大的角度范围上伸展的减振元件44或46、即例如螺旋弹簧,其例如可具有超过60°的周向延伸。由此也可以在这些减振级中确保较大的相对旋转角度。如已经阐述的那样,减振元件当然也可由例如呈块状设计的塑料材料构成。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的数量例如可为2个、3个或4个。有利地,第二减振级22的减振元件46的数量为第一减振级20的减振元件44的数量的整数倍。相应地也适用于第二减振区域18的减振元件60的数量。
图10和图11在其彼此对应的图a)至d)中分别示出了在第一减振区域16的弹性作用范围中减振特征曲线或旋转角度-扭矩特征曲线的走向。图10a)示出了在图11a)中原理性示出的结构的特征曲线K1的走向,该结构具有局部地、即从达到极限角度αG起并联地作用的减振级20、22。在该极限角度αG之下,仅仅第一减振级20起作用,这产生相对平缓地上升的特征曲线区段K1a并且由此产生相对软的特性。在达到极限角度αG时,啮合部112、116相贴靠并限制旋转行程,从而在极限角度αG之上两个减振级20、22共同作用并且由此产生较陡的特征曲线区段K1b,因此产生较硬的特性。不仅在特征曲线区段K1a的作用范围内而且在特征曲线K1b的作用范围内持续地存在例如通过两个摩擦区域122和138产生的摩擦作用。
图10b)示出了在达到极限角度αG时在两个特征曲线区段K2a和K2b之间在特征曲线K2中的阶梯形的上升。这通过在图11b)中在160处象征性表示的两个组109、111的减振元件46的预紧地安装实现。当达到或超过通过该预紧的安装所限定的最小力或相应的最小扭矩时,第二减振级22才也开始与第一减振级20并联地起作用,从而两个减振级20、22此时以在特征曲线区段K2b中可见的较高刚度并联地起作用。
图10c)示出了具有三个特征曲线区段K3a、K3b和K3c的特性曲线K3。在达到第一极限角度αG1时,在在此基本上未预紧地安装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的情况下,除了第一减振级20之外,第二减振级22开始起作用,从而得到稍微较陡的特征曲线区段K3b。在达到第二极限角度αG2时,在图11c)中在162处表示的在环形的中间支撑元件117和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之间的止挡部开始起作用。那么,相应组109、111的两个减振元件46中只有一个减振元件还弹性地起作用,由此得到向更高刚度的过渡。
图10d)示出了特征曲线走向K4,在其中在达到第一极限角度αG1时从首先较软的特性、即较平缓的特征曲线区段K4a过渡到相对陡的特征曲线K4b。如果达到第二极限角度αG2,特征曲线K4过渡到再次稍微较平缓的特征曲线区段K4c中,其斜率在特征曲线区段K4a和K4b的斜率之间。
第一减振区域16的这种类型的刚度特征利用在图11d)中原理性示出的结构实现。可看出在中间支撑元件117和在该示例中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之间起作用的第四摩擦区域150。只要在啮合部112、116开始起作用时、即在达到第一极限角度αG1之后施加的力不超过在第四摩擦区域150中的摩擦力矩,那么仅仅相应组109、111的在图11d)中在啮合部112和中间支撑元件117之间起作用的减振元件46开始起作用。定位在中间支撑元件117和输入区域26之间的减振元件46仍被跨接。如果第二减振级22的扭矩或负载增加,则在达到第二极限角度αG2时克服首先在摩擦区域150中存在的静摩擦作用并且中间支撑元件117过渡到滑动摩擦状态中,从而现在也可压缩在该中间支撑元件117和输入区域26之间起作用的减振元件46。相应的组109、111的这两个串联地作用的减振元件46一起与仅仅其中一个相比较具有小的刚度,从而在第三特征曲线区段K4c中再次实现与在第二特征曲线区段K4b中相比稍微较软的特性。因此,在图10c)和11c)的设计实施例中存在特征曲线K3的基本上递进地增加的特征曲线走向,而在图10d)和11d)的设计实施例中存在特征曲线K4的至少局部递减地增加的特征曲线走向。
最终应指出的是,当第一减振区域构造成带有多于两个减振级时,当然也可应用本发明的原理。那么也特别有利的是确保,当减振级中的任一个在其弹性范围内工作时,其始终伴随有摩擦力的产生,即,不存在无效行程或不产生摩擦力的相对旋转角度。当然,相应的也适用于第二减振区域。在此,如特别是通过带有其第一摩擦区域的摩擦构造部实现的那样,也确保当第二减振区域在其弹性范围内工作时,始终必须提供用于导出振动能的摩擦功。

Claims (24)

1.一种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包括:
-在较低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一减振区域(16),所述第一减振区域具有第一输入区域(24)和能克服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的作用绕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第一输入区域(24)旋转的第一输出区域(28),
-在较高的待传递扭矩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的第二减振区域(18),所述第二减振区域具有第二输入区域(48)和能克服第二减振元件组件(58)的作用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旋转的第二输出区域(54),
-其中,所述第一减振区域(16)包括第一减振级(20)和第二减振级(22),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20)弹性地起作用直至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相比较低的扭矩,
-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20)包括输入区域(36)和能克服所述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的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作用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其输入区域(36)旋转的输出区域(30),
-其中,所述第二减振级(22)包括输入区域(26)和能克服所述第一减振元件组件(38)的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作用绕所述旋转轴线(A)相对于其输入区域(26)旋转的输出区域(34),
-摩擦构造部(120),用于至少当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并且当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时始终产生摩擦力。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与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优选地基本上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
3.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优选地基本上以没有旋转运动间隙的方式相联接。
4.按照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盘元件(56)提供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
5.按照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在第一自由角度范围(W1)内绕所述旋转轴线(A)旋转,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能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在第二自由角度范围(W2)内旋转以及所述第二自由角度范围(W2)大于所述第一自由角度范围(W1)。
6.按照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的输入区域(36)提供用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以及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提供用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其中,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彼此沿径向分等级地布置。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元件单元(40)的减振元件(44)在其径向外部的区域中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入区域(36)的周向支撑区域(82、84)上,并且在其径向内部的区域中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的周向支撑区域(76、78)上。
8.按照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提供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的周向支撑区域(119、121)以及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提供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其中,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的周向支撑区域(119、121)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彼此沿轴向分等级地布置。
9.按照权利要求8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在其轴向中间区域中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或输出区域(34)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上、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的周向支撑区域(92、94)上,以及沿轴向在所述轴向中间区域的两侧支撑或能支撑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或输入区域(26)的周向支撑区域(119、121)上、优选地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的周向支撑区域(119、121)上。
10.按照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包括至少一个组(109、111)的减振元件(46),所述组(109、111)具有至少两个在周向上相继的且相对于彼此支撑在能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绕所述旋转轴线(D)运动的中间支撑元件(117)上的减振元件(46)。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117)是环形的。
12.按照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包括至少两个组(109、111)的减振元件(46),所述组(109、111)具有至少两个在周向上彼此相继的减振元件(46),其中,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117)为至少两个组(109、111)的减振元件(46)提供中间支撑区域(113、115)。
13.按照权利要求1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沿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内侧或/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被布置成彼此沿轴向错开。
14.按照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沿径向布置在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内侧或/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布置在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的一个轴向侧上。
15.按照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包括两个彼此轴向成间距地布置的并且相互固定连接的盖盘元件(50、52),以及所述第二输出区域(54)包括沿轴向接合到所述盖盘元件(50、52)之间的中央盘元件(56)。
16.按照权利要求1至15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包括两个沿轴向并排的、至少以不可相对旋转的方式相互连接的且为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提供周向支撑区域(119、121)的罩壳元件(98、100),以及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包括沿轴向接合到所述罩壳元件(98、100)之间的且为所述第二减振元件单元(42)的减振元件(46)提供周向支撑区域(92、94)的盘元件(32)。
17.按照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包括轮毂(14)。
18.按照权利要求1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在待传递扭矩的向上通过基本上相同的最大扭矩限制的范围内弹性地起作用。
19.按照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构造部(120)包括在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和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之间起作用的第一摩擦区域(122),所述第一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24)和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26)。
20.按照权利要求1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构造部(120)包括在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之间起作用的第二摩擦区域(132),所述第二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34)和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36)。
21.按照权利要求1至20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构造部包括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和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之间起作用的第三摩擦区域(138),所述第三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不能旋转的摩擦面和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出区域(34)不能旋转的摩擦面。
22.按照权利要求10或在权利要求11至21中任一项引用权利要求10时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构造部(120)包括在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或/和输出区域(34)与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117)之间起作用的第四摩擦区域(150),所述第四摩擦区域具有至少一个相对于所述第二减振级(22)的输入区域(26)或/和输出区域(34)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52)和至少一个相对于至少一个中间支撑元件(117)不能旋转的摩擦面(154)。
23.一种离合器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盘包括按照上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扭转减振器组件(10)。
24.按照权利要求23所述的离合器盘,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输入区域(48)上设有离合器摩擦衬片(12),并且所述第一减振级(20)的输出区域(30)包括离合器轮毂(14)。
CN201310163461.6A 2012-06-05 2013-04-24 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06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02012209471.7 2012-06-05
DE102012209471A DE102012209471A1 (de) 2012-06-05 2012-06-05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anordnung, insbesondere in einer Kupplungsscheib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70686A true CN103470686A (zh) 2013-12-25
CN103470686B CN103470686B (zh) 2016-12-28

Family

ID=48288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6346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70686B (zh) 2012-06-05 2013-04-24 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2672140A3 (zh)
CN (1) CN103470686B (zh)
DE (1) DE102012209471A1 (zh)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96953A (zh) * 2014-08-13 2014-12-10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抗纵轴扭转的调谐颗粒阻尼器
CN105041962A (zh) * 2014-04-25 2015-11-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传动链的扭振减振器装置
CN107524718A (zh) * 2016-06-16 2017-12-29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具有与摆动角相关的摩擦装置的扭转减振器
CN109973586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带有扭转减振结构的压辊与偏心轮连接装置
CN110050145A (zh) * 2016-12-08 2019-07-23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扭转阻尼装置
CN114286902A (zh) * 2019-12-04 2022-04-05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两级阻尼的减振结构及车辆用减振器和离合器从动盘
WO2023024063A1 (zh) * 2021-08-27 2023-03-0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车辆用减振器及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3025266B1 (fr) * 2014-08-28 2018-01-19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pour un vehicule automobile
FR3036449B1 (fr) * 2015-05-22 2018-01-12 Valeo Embrayages Dispositif de transmission de couple, notamment pour vehicule automobile
CN110145553A (zh) * 2018-02-12 2019-08-20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离合器从动盘及离合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9862A (en) * 1987-04-14 1990-02-13 Valeo Torsion damping device with a centring ring member
US4904225A (en) * 1987-07-11 1990-02-27 Daimler-Benz Divided flywheel
US5711407A (en) * 1994-06-30 1998-01-2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DE19950081A1 (de) * 1998-10-28 2000-05-04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EP1473484A2 (de) * 2003-04-30 2004-11-03 ZF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440854A (zh) * 2007-11-22 2009-05-2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抖动阻尼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652104C1 (de) 1996-12-14 1998-06-04 Mannesmann Sachs Ag Kupplungsscheibe mit elastischer Lagerung
FR2764017B1 (fr) * 1997-05-30 1999-08-13 Valeo Dispositif amortisseur de torsion, notamment pour friction d'embrayage de vehicule automobile
JPH11303892A (ja) * 1998-04-17 1999-11-02 Exedy Corp ダンパーディスク組立体
JP4463263B2 (ja) * 2006-11-27 2010-05-19 株式会社エクセディ ダンパー機構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899862A (en) * 1987-04-14 1990-02-13 Valeo Torsion damping device with a centring ring member
US4904225A (en) * 1987-07-11 1990-02-27 Daimler-Benz Divided flywheel
US5711407A (en) * 1994-06-30 1998-01-27 Luk Lamellen Und Kupplungsbau Gmbh Torsional vibration damper
DE19950081A1 (de) * 1998-10-28 2000-05-04 Luk Lamellen & Kupplungsbau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EP1473484A2 (de) * 2003-04-30 2004-11-03 ZF Sachs AG Torsionsschwingungsdämpfer
CN101440854A (zh) * 2007-11-22 2009-05-27 卢克摩擦片和离合器两合公司 抖动阻尼器

Cited By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41962A (zh) * 2014-04-25 2015-11-11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传动链的扭振减振器装置
CN104196953A (zh) * 2014-08-13 2014-12-10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抗纵轴扭转的调谐颗粒阻尼器
CN104196953B (zh) * 2014-08-13 2016-08-24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抗纵轴扭转的调谐颗粒阻尼器
CN107524718A (zh) * 2016-06-16 2017-12-29 Zf腓特烈斯哈芬股份公司 具有与摆动角相关的摩擦装置的扭转减振器
CN110050145A (zh) * 2016-12-08 2019-07-23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扭转阻尼装置
CN110050145B (zh) * 2016-12-08 2021-07-20 法雷奥离合器公司 扭转阻尼装置
CN109973586A (zh) * 2019-04-30 2019-07-05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带有扭转减振结构的压辊与偏心轮连接装置
CN109973586B (zh) * 2019-04-30 2023-11-10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带有扭转减振结构的压辊与偏心轮连接装置
CN114286902A (zh) * 2019-12-04 2022-04-05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两级阻尼的减振结构及车辆用减振器和离合器从动盘
CN114286902B (zh) * 2019-12-04 2023-10-20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具有两级阻尼的减振结构及车辆用减振器和离合器从动盘
WO2023024063A1 (zh) * 2021-08-27 2023-03-02 舍弗勒技术股份两合公司 车辆用减振器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2209471A1 (de) 2013-12-19
CN103470686B (zh) 2016-12-28
EP2672140A3 (de) 2018-04-18
EP2672140A2 (de) 2013-12-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70686A (zh) 扭转减振器组件、特别是在离合器盘中的扭转减振器组件
CN103470685B (zh) 扭转减振器组件及离合器盘
CN107429816B (zh) 过滤带轮
CN104203625B (zh) 车辆用变速器
CN203730681U (zh) 传动装置
KR20140025499A (ko) 회전식 충격 흡수 장치
CN106795956B (zh) 具有减振装置且具有离合装置的耦合组件
CN102959282A (zh) 扭转振动减振装置
CN103502682B (zh) 具有阻尼弹簧的摩擦离合器盘
CN107076260A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04285073B (zh) 扭转减振装置
CN101553670B (zh) 包括分段主元件的扭振减振器
JP2017075694A (ja) 自動車のトルク伝達装置
CN106170638B (zh) 具有减振装置、缓冲系统和质量装置的扭转减振器
CN103620260A (zh) 转矩传递装置
JP2017062029A (ja) 自動車の伝達システムのねじり振動減衰装置
KR101195945B1 (ko) 비선형 특성을 가지는 직렬 연결 토션 댐퍼
CN107303784B (zh) 具有两级刚度和侧向刚度偏差的车轴系统
KR20150112991A (ko) 차량의 파워 트레인용 비틀림 진동 댐핑 장치
CN101321969B (zh) 扭转振动减振器
CN107524717A (zh) 具有与摆动角相关的摩擦装置的扭转减振器
CN107023611A (zh) 用于耦合扭振减振器的耦合组件
CN107429815B (zh) 包括改进的阻尼装置的过滤带轮
CN103080585B (zh) 扭转振动衰减装置
CN106103238A (zh) 机动车辆的转向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1228

Termination date: 201904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