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403581A - 视角提高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视角提高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403581A
CN103403581A CN2012800112542A CN201280011254A CN103403581A CN 103403581 A CN103403581 A CN 103403581A CN 2012800112542 A CN2012800112542 A CN 2012800112542A CN 201280011254 A CN201280011254 A CN 201280011254A CN 103403581 A CN103403581 A CN 1034035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ewing
light
angle
increasing film
liquid cry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80011254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403581B (zh
Inventor
久世胜朗
武川善纪
安井章文
河井兼次
船城健一
松田明
西睦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b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yob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bo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b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403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58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40358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403581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02B5/0205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 G02B5/0236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 G02B5/024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ffusing properties the diffusion taking place within the volume of the element by means of dispersed particl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02Diffusing elements; Afoc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5/00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 G02B5/30Polarising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G02F1/133507Films for enhancing the luminanc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6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 G02F1/133562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placement of the optical elements on the viewer sid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Optical Elements Other Than Lens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高水准地兼顾抑制色调变化的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的、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层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的视角提高膜;以及使用该视角提高膜的、高水准地兼顾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的液晶显示装置。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将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熔融挤出成型而获得的、包含具有海岛结构的光扩散层的视角提高膜,其中,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为32~110μm,所述光扩散层的海岛结构中的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所述光扩散层满足以下的式(I),并且波长440nm的光的主光扩散方向的配光分布图谱的半值宽度为18度以下。(光扩散层的厚度(μm)×构成光扩散层的树脂组合物中的岛相成分树脂的比例(质量%))÷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μm)=500~5000(I)。

Description

视角提高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水准地兼顾抑制由观看角度所致的色调变化的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的、设置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层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的视角提高膜;以及使用该视角提高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有效利用了薄型、轻量、低耗电等特征,大多作为平板显示器使用,其用途逐年扩大到便携电话、便携信息终端(PDA)、个人计算机、电视等信息用显示设备。
但是,液晶显示装置与CRT相比,存在视角窄的问题。
视角是指如下现象:在改变观察液晶显示装置的画面的角度时,随着相对于画面的垂线的角度的增大即成为更倾斜的方向,画面的图像的画质会比从正面观察时下降。作为该画质,可以列举由彩色图像的配色、图像的对比度、白显示图像的亮度及黑显示图像的漏光所致的白晕等现象。该画质下降的因素中,彩色图像的配色变化尤其重要。
上述色调变化可以按照下述现象的色调变化程度进行判断,所述现象例如为:在变换角度观察白色图像的情况下,若从斜向对在正面观察时看上去为白色的图像进行观察,则会变成带有黄色的色调。以下,将该色调变化的程度称为色移度,并且将抑制该色移的效果称为视角改善效果。
作为表现上述视角改善效果的方法,已知有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单元的能见侧设置光扩散膜的方法。该方法由于可以不改变液晶层内部的液晶取向、电极结构等而表现出改善效果,因此,无需在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增加工序等,简便且有用。但是,由画面射出的光通过扩散膜,从而使透射的光发生散射,因此存在从正面观看时画面的明亮度即亮度下降、图像变得发黑这样的问题。以下,将其称为正面亮度下降。即,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为彼此矛盾的现象,难以兼顾。因此,期待一种能够以尽量减小正面亮度下降的形态表现较大视角改善效果的视角提高膜。
例如,专利文献1中提出在液晶显示画面上设置具有使入射光散射透射的功能的光扩散性膜的方案。该膜是将使折射率不同的透明树脂形成海岛结构而得的组合物熔融挤出成片状、再进行拉伸而获得的,但是由专利文献1的图3及4所示的膜的扩散透射光的强度分布(以下也称为配光分布图谱),得出以下几点启示。
图3的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优异,但正面亮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图4的方向的正面亮度的下降受到抑制,但视角改善效果差。在这样的膜方向上光扩散性不同的、所谓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情况下,正面亮度下降受光扩散度大的一方支配,因此,正面亮度下降大。
即,无论在哪个方向中,均无法兼顾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
此外,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具有因波长而异的散射角度分布、并且在相对于膜面的方位角相差90度的2个方向上扩散光分布不同的分光各向异性散射膜。由专利文献2的图3(a)及(b)所示的膜的配光分布图谱得出以下启示:该膜的左右及上下中的任一侧均与专利文献1同样地具有优异的视角改善效果,但正面亮度大幅下降,无法兼顾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
进而,专利文献3中提出了由单一热塑性树脂形成、内部具有包含多个微细空孔的部分的透射光散射控制膜。该膜是对熔融制膜而得的聚碳酸酯进行拉伸处理而成的,其利用了以沟状的龟裂实现的光散射,由专利文献3的图13的膜的配光分布图谱得出以下启示:在α=±90°方位及α=0、180度方位中的任一情况下,正面亮度下降少且良好,但视角提高效果不充分。
进而,专利文献4中提出了使用透镜膜的方法。由专利文献4的图8(左右方向)及9(上下方向)所示的膜的配光分布图谱得出以下启示:图8的左右方向的视角提高良好,但正面亮度大幅下降,另一方面,图7的上下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不充分。如上所述,在如此地使用具有各向异性的光扩散膜的情况下,正面亮度下降受光扩散度大的一方支配,因此在本公开技术中不论膜的使用方向如何均会使正面亮度大幅下降。
进而,专利文献5中提出了在基材膜的表面形成包含透光性粒子和透光性树脂的光扩散层而成的透射光散射控制膜。由专利文献5的图2所示的膜的配光分布图谱可知:正面亮度下降少且良好,但视角提高效果不充分。
如上所述,在利用现有光扩散膜谋求提高视角的方法中,虽然存在满足了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中的任一特性的方法,但现状是尚不存在能够同时高水准地兼顾两种特性的方法。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11401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4-34130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10-206836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09-179113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3-27040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现有技术的现状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高水准地兼顾抑制色调变化的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的、设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层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的视角提高膜;以及使用该视角提高膜的液晶显示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在包含具有海岛结构的光扩散层的视角提高膜中,将构成光扩散层的树脂的种类、岛相的浓度、岛相的尺寸及光扩散层的厚度等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而赋予特定的光学特性,由此,能够高水准地兼顾视角的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以至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申请发明具有以下的(1)~(14)的构成。
(1)一种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将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熔融挤出成型而获得的、包含具有海岛结构的光扩散层的视角提高膜,其中,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为32~110μm,所述光扩散层的海岛结构中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所述光扩散层满足以下的式(I),并且波长440nm的光的主光扩散方向的配光分布图谱的半值宽度为18度以下。
(光扩散层的厚度(μm)×构成光扩散层的树脂组合物中的岛相成分树脂的比例(质量%))÷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μm)=500~5000   (I)
(2)根据(1)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岛相的纵横比为5.0~180。
(3)根据(1)或(2)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种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03~0.07。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种树脂呈互不相容性,其中的至少一种为聚烯烃系树脂。
(5)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种树脂呈互不相容性,其中的两种为聚烯烃系树脂。
(6)根据(4)或(5)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聚烯烃系树脂为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或环状聚烯烃系树脂。
(7)根据(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还包含选自硬涂层、减反射层及防眩层中的至少一层功能性层,所述功能性层存在于视角提高膜的观察者侧的表面。
(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单元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设置有(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
(9)根据(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水平方向一致。
(10)根据(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垂直方向一致。
(11)一种偏振板,其特征在于,其通过将(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与偏振片层叠而获得。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单元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设置有(11)所述的偏振板。
(13)根据(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板中的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水平方向一致。
(14)根据(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板中的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垂直方向一致。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通过将视角提高膜中的光扩散层的构成树脂的种类、岛相的浓度、岛相的粒径及光扩散层的厚度等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可赋予兼具直进透射性和扩散透射性这两个特性的配光分布图谱,因此,可利用出射光的角度控制射出的光的波长依赖性以对视角的改善、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有效地发挥作用。因此,通过将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设置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单元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能够高水准地兼顾视角的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能够提供兼顾视角的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的液晶显示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通过高光扩散性的光扩散膜改善视角时的、由观察角度所致的亮度变化的一个例子的图。(虚线表示通过高光扩散性的光扩散膜改善视角时的结果,实线表示空白的结果)。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的优选配光分布图谱的一个例子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视角提高膜的基本特性)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将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熔融挤出成型而获得的、包含具有海岛结构的光扩散层的视角提高膜,其中,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为32~110μm,所述光扩散层的海岛结构中的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所述光扩散层满足以下的式(I),并且通过后述的方法测定的波长440nm的光的主光扩散方向的配光分布图谱的半值宽度(以下,有时也简称为半值宽度光扩散度)为18度以下。
(光扩散层的厚度(μm)×构成光扩散层的树脂组合物中的岛相成分树脂的比例(质量%))÷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μm)=500~5000   (I)
以下,有时也将上述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简称为岛相的平均粒径。此外,有时也将由上述(1)式计算出的数值称为岛相的个数的代用测定(measure)。
(光扩散层厚度)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的光扩散层厚度需要为32~110μm。更优选33~105μm、进一步优选34~100μm。
小于32μm时,合计的厚度方向的粒子数变少,视角改善效果下降,因此不优选。相反,超过110μm时,合计的厚度方向的粒子数变多,并且整体的透射率也下降,因此,正面亮度下降增大,因此不优选。
(岛相的个数的代用测定)
上述的(I)式如后述那样为光扩散层中的岛相的个数的代用测定。
光通过光扩散层时受到遭遇岛相的数目和该岛相的粒径的影响很大,就该点而言,上述(I)式是重要的。它们的作用机理如后所述。
上述式(I)的值需要为500~5000。更优选500~4500、进一步优选500~4000。
超过5000时,有时正面亮度下降增大,因此不优选。相反,小于500时,有时视角改善效果下降,因此不优选。
予以说明,在本发明中,岛相成分树脂的质量%采用光扩散层组合物中比率低的树脂成分的成分量。在等量混合物的情况下,自然设定为50%。
予以说明,上述的岛相的粒径使用短径的值。
上述岛相的短径是指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激光散射法测定的值(计算出条纹的短轴方向的半值宽度),表示与各向异性散射的主光扩散方向平行的方向的岛相的平均粒径。在岛相的长径相等的情况下,上述(I)式成为反映出岛相的个数的尺度。
容易使光沿岛相的短径方向扩散,而且扩散光沿厚度方向前进,因此,在岛相的短径大时,根据上述(I)式的值,主光扩散方向的光扩散特性受到很大影响。
而且,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的岛相的短径的粒径也需要为0.1~2.0μm。更优选0.15~1.5μm、进一步优选0.15~1.3μm、更进一步优选0.15~1.2μm。小于0.1μm时,视角改善效果下降,因此不优选。相反,超过2.0μm时,视角改善效果饱和,并且正面亮度下降增大,因此不优选。
同时满足以上要件是重要的。只有同时满足上述要件,才能够打破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并且能够高水准地兼顾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
本发明人等推定其作用机理如下所述。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包含光扩散膜,该光扩散膜是将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熔融挤出成型而成的,因此,通过该方法形成的光扩散层包含所谓的内部光扩散层,使光散射的岛相重叠地存在于光扩散层的厚度方向。因此,光通过膜中时,所通过的光由于这些岛相而多次反复地进行散射,引起所谓的多重散射。因此,该多重散射的程度对于赋予上述优选的光学特性有很大帮助。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则该多重散射的程度与岛相的个数成正比。岛相的个数与光扩散层组合物中的岛相成分树脂的质量比例和光扩散层厚度成正比,与岛相粒径成反比。
在本发明中,如前所述主光扩散方向的光扩散特性是重要的。该主光扩散方向为与岛相的长径正交的方向。因此,作为岛相的粒径,短径是重要的。即,可以说岛相的短径对上述的优选光学特性有很大影响。考虑到这些情况,创造出作为反映出多重散射程度的尺度的式(I)。从在与膜面垂直方向引起多重光散射,并且保持亮度的方面考虑,短径是重要的。
在岛相的长径相等的情况下,由式(I)求出的数值成为反映出岛相的个数的尺度。另一方面,如果岛相为圆柱形,则短径对于岛相的个数产生压倒性的重大贡献。由于个数受到体积分数的支配,因此短径对于个数产生以二次方计的影响。因此,上述式(I)可以视为与多重散射的程度有关的尺度。
另一方面,多重散射度增大时,正面亮度下降。因此,为了兼顾视角提高与正面亮度,如上述那样多重散射度存在最佳范围。
另外,式(I)为与岛相的粒径成反比的形态,显示出岛相的粒径较小的情况是优选的方向。
如上所述,为了表现出本发明的视角改善效果,优选消除由角度所致的色调变化。为此,优选在设置于显示画面时在高角度中使蓝色的光大量透射。作为增加蓝色的光在该高角度中的透射的对策,有效的是以使短波长的光的光扩散度高于长波长的光的光扩散度的方式进行设计。在内部光扩散膜的情况下,可有效进行扩散的光的波长随光散射成分的粒径而变化。粒径越小,越有效地扩散短波长的光,因此,岛相的粒径变小的方向是使短波长的光更有效地扩散的方向,成为在低角度(正面方向)的光中使蓝色的光重点扩散、在上述的高角度中使显示画面的蓝色的光的透射变高的方向。
因此,式(I)不仅是多重散射程度的尺度,而且也是掺入上述的波长分散所提供的效果的尺度。
根据以上内容,可以说式(I)为包含如下效果的尺度:对于上述的视角改善效果而言优选的光学特性、即在距离膜面的垂线的角度大的方向上射出的光使接近蓝色的440nm的波长的光的相对透射度升高的效果。
多重散射的程度也对波长分散造成影响。因此,式(I)成为包含赋予上述的优选光学特性所需的多个要因的复杂贡献的内容的尺度。
根据上述的说明,仅通过式(I)应该就能够设定优选的范围。但是,还需要满足与光扩散层厚度的联立关系。
光扩散层的厚度也包含多重散射度的贡献,多重散射度成为接受双重贡献的形态。这启示了上述多重散射度的影响不是单纯的一次贡献,而是进行了多维的贡献。
此外,与该光扩散层厚度的联立是必要的,对此也包含受到以下制约的含义,即,在光扩散层厚度超过本发明的优选范围时,在想要满足式(I)的情况下,为了达到适当的多重散射的范围,需要使粒径为优选的范围以外。
通过提高各向异性度而使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在更优选的方向上取得平衡的理由,推测如下:如前所述通过提高各向异性度,有助于出射光在特定方向上聚光,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是由该聚光效果的贡献度存在差异而产生的。
各向异性度优选4以上。更优选6以上。各向异性度小于4时,难以兼顾视角提高效果和正面亮度的抑制效果,因此不优选。上限没有限定,但从技术上的困难度出发,为300左右。
(岛相的纵横比)
对于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而言,通过后述的方法测定的岛相的纵横比(激光散射图谱的岛相的纵横比)优选为5.0以上。更优选10以上。
岛相的纵横比会对岛相的个数的代用测定造成影响。即,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岛相的个数与纵横比成正比地减少。此外,纵横比会对光的扩散方向造成影响。光的扩散性在岛相的短径方向较高。因此,随着纵横比增大,光扩散方向的各向异性变高。
当各向异性度变高时,光被聚光在特定方向上,因此,光的出射效率被提高。因此,通过提高视角提高膜的光扩散的各向异性度,可有利地作用于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这两方面。岛相的纵横比小于5.0时,该效果下降,因此不优选。岛相的纵横比的上限为180,超过该值时,式(I)的值容易变小。
(半值宽度光扩散度)
对于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而言,通过后述的方法测定的波长440nm的光的主光扩散方向的配光分布图谱的半值宽度为18度以下是重要的。
在该半值宽度光扩散度超过18度时,正面亮度下降增大,无法获得本发明的预期效果。
该半值宽度光扩散度的优选上限为16度,进一步优选的上限为14度。此外,上述半值宽度的下限没有特别限制,优选为3度,进一步优选为4度。
一般而言,光扩散度以半值宽度光扩散度(配光分布图谱的峰顶的一半高度处的角度)进行评价,半值宽度光扩散度越大则光扩散度越高,半值宽度光扩散度越小则光扩散度越低。上述半值宽度光扩散度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测定,其是一直以来广泛使用的光扩散度的尺度。以下,有时也将该测定值称为半值宽度光扩散度。
在此重要的是,在光扩散度随方向而不同的光扩散膜的情况下,对于视角提高特性、正面亮度特性而言,受到光扩散度大的方向即主光扩散方向的光扩散度的支配。
如前所述,公知的是能够通过光扩散膜来表现视角改善效果。实际上如图1所示,在本发明方法中使用半值宽度为57度的高光扩散性膜的情况下,能够提高从倾斜方向(高角度)观察时的亮度,能够表现出所谓的视角提高效果,但同时正面亮度大幅下降。因此,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是彼此矛盾的现象。
图1的亮度的角度依赖性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
[亮度的角度依赖性的测定方法]
使用RISA-COLOR/ONE-II(HI-LAND公司制)进行测定。将市售的VA型液晶显示装置水平地设置在试样台上,在该面板的中央部以131×131mm的大小显示白图像(Nokia monitor test for windows V1.0(Nokia公司制)的Farbe模式),用滴管在该白图像上滴加3滴水,再在其上放置光扩散膜,使面板和膜之间的水均匀地展开而使二者密合,将CCD相机和显示器间的距离设为以垂直状态计为1m,将CCD相机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表面在从-70°到+70°之间的赤道上移动,按照以下条件测定亮度,求出亮度的角度依赖性的曲线。
空白测定则在未粘贴视角提高膜的情况下同样地进行测定。
将上述白图像分割成5×5即25个部分,测定其中心部的3×3即9个部分的全部像素的亮度,以其平均值来表示亮度。
因此,为了打破该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并高水准地兼顾这两个特性,需要如上所述将半值宽度光扩散度设定在较低范围。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赋予能够表现出视角改善效果的光扩散性。
因此,可以设想到:例如用上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方法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由于半值宽度光扩散度大,因此视角改善效果优异,但是正面亮度下降变大。
(优选的配光分布图谱)
对于上述看似矛盾的课题,本发明人等发现:即使将半值宽度光扩散度设定为上述范围,通过提高以配光分布图谱的下降边的宽度所评价的光扩散度(以下,有时也称为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也能够表现出视角改善效果。
图2示出对于满足上述光学特性而言优选的配光分布图谱的一个例子。即,为具有兼具直进透射性和扩散透射性这两种透射性的特征的特性配光分布图谱。
本配光分布图谱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测定而获得。
[配光分布图谱的测定方法]
使用自动变角光度计(GP-200:株式会社村上色彩研究所制)进行测定。在透射测定模式、光线入射角:0°(相对于试样面,上下、左右均成直角的角度)、受光角度:-90°~90°(赤道线面上的角度)、滤光器:使用ND10、光束光阑:10.5mm(VS-13.0)、受光光阑:9.1mm(VS-34.0)的条件下,按照主光扩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试样台上,按照透射光的变角光度曲线的峰顶的值相对于满刻度达到约80%的范围的方式来调整SENSITIVITY及HIGHVOLTON的设定,求出透射光的变角光度曲线。
(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
对于本发明中使用的视角提高膜而言,利用后述的方法测定的、主光扩散方向的出射角度30度下的波长440nm的光的透射度优选为0.7~10,更优选为0.8~9,进一步优选为1.0~8。上限进一步优选为7以下,特别优选为6以下,最优选为5.5以下。
该出射角度30度下的波长440nm的相对透射度,是着眼于光沿着与膜面正交的方向入射时出射光的配光分布图谱的下降边宽度的光扩散度的尺度,该值越大则下降边宽度、即出射光直至变为0的角度越大。以下将该特性称为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
该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小于0.7时,由于光扩散度不足而使视角改善效果不足,因此不优选。
另一方面,当该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超过10时,视角改善效果变得过度,倾斜观察时变成带有蓝色的色调,因此不优选。此外,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有时也会下降。
(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
上述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对于视角改善效果而言是重要的,但对于打破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并高水准地兼顾这两个特性而言,并不能称为充分的特性。上述优选的配光分布图谱中,从抑制正面亮度下降的方面出发,优选直进透射性高。即,优选在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度高。因此,为了高水准地兼顾上述两个特性,在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度与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的平衡变得很重要。发现该平衡可以用在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度(I0)与在出射角30度下的透射度(I30)的比例(I30/I0×100)来表示。即,主光扩散方向的波长440nm的光在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度(I0)与在出射角30度下的透射度(I30)的比例(I30/I0×100)优选为0.25~5.5%。
该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更优选为0.30~5.0%,进一步优选为0.35~4.5%。
以下,将上述特性称为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
通过使该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满足上述范围,能够高水准地兼顾上述两个特性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即,当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小于0.25%时,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虽良好,但视角改善效果不足,因此不优选。相反地,当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超过5.5%时,正面亮度下降变大,因此不优选。此外,色移的修正效果变得过度,有时会成为带蓝色的色调。上述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更优选0.30~5.0%,进一步优选0.35~4.5%。
例如,当由上述专利文献中记载的图求取该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时,专利文献1的高扩散度侧、专利文献2的图3的(b)及专利文献4的高光扩散度侧的光扩散度比率分别为88%、60%及78%。因此可以说,与这些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膜相比,上述优选的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处于显著低的范围内。
(波长分散性)
在上述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的规定中,着眼于波长“440nm”也是本发明中的重要要素之一。如前所述,视角特性低这一现象是由如下引起的:从正面观察时看上去为白色的色调,当从高角度观察时则变成带有黄色的色调。本发明人等考虑到,作为用于表现出视角改善效果的一个方法,为了消除这样的色调变化,重要的是使蓝色的光在高角度下更易透射,从而着眼于440nm的波长。
因此,上述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可以说是集光扩散性和波长分散性这两个要因于一体的新特性值。即,对于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而言,其光学设计与现有公知的光扩散膜完全不同。
予以说明,在本发明中,上述半值宽度光扩散度也着眼于波长440nm。如后所述,对于正面亮度下降而言,550nm的波长的贡献较大。对于半值宽度光扩散度而言,光波长的影响小,因此即使以波长550nm进行评价,也没有大差别。
(总透光率)
对于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而言,利用后述的方法测定的波长550nm的光的总透光率优选为79~95%。该总透光率小于79%时,由膜设置引起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亮度下降明显变大,无论视角改善效果如何,正面亮度均大幅下降,因此不优选。该总透光率的上限值为100%。
予以说明,着眼于波长550nm的光的总透光率是由于:对于人眼而言,波长550nm附近的光的分光视感效率最高。
(优选的光学特性的实现方法)
上述的优选的光学特性,可以通过将上述的构成海/岛法的树脂成分、岛相的粒径尺寸、结构等所谓的形态及后述的视角提高膜的制造方法设定在本发明的范围内来实现。
(作用机理)
已知通过光扩散膜能够表现出视角改善效果。的确,如前所述,当使用以现有公知的半值宽度法光扩散度评价的高光扩散性膜时,可以提高从倾斜方向(高角度)观察时的亮度,但同时正面的亮度大幅下降。因此,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是彼此矛盾的现象。
为了打破该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优选设定为上述的图2所示的配光分布图谱。即,重要的是使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处于特定范围内。另外,透射视角提高膜的出射光的波长分散性也是重要的。即,将对视角改善效果有贡献的自与膜面的垂线所成的角度大的方向射出的光设计成接近蓝色的440nm的波长的光的相对透射率高是重要的,推测通过这些要因的协同效果可以谋求高水准地兼顾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
关于上述各要因中的一部分,现有技术中已公开了其重要性,但是,基于同时满足上述全部要因的作用机理而打破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技术,并未被公开。
(正面亮度下降率)
在本发明中,正面亮度下降率没有限定,但从在不改变背光装置的亮度提高等液晶显示装置整体的系统构成的情况下在正面亮度下降的允许范围内实现视角改善效果的方面出发,在将未设置视角提高膜的情况的亮度设为100%时,将设置视角提高膜时的亮度的下降率以%表示的亮度的下降率(以下,称为正面亮度下降率)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18%以下、进一步优选15%以下。
予以说明,虽然正面亮度的绝对值根据面板的样式、种类而不同,但在以上述的正面亮度下降率进行评价时,确认到即使面板的样式、种类发生变化,也为大致一定的值。
通过满足上述的总透光率,能够使上述的正面亮度下降率处于优选的范围。
(优选的视角改善效果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视角改善效果通过实施例中记载的方法进行评价。即,使市售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映出白图像,使CCD相机在该图像的赤道上移动,测定CIE表色系的Yxy系的x值的角度依赖性,求出相对于垂线为0度时的x值(x0)及相对于垂线为70度时的x值(x70),以计算出的Δx(70度)=x0-x70的值进行评价。以下将该值(Δx(70度))称为色移度。通常,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的该色移度为正值。y值也显示与x值大致相同的行为,由于在绿色及红色方向发生位移,因此结果是带有黄色。由于x值及y值显示几乎类似的行为,因此本发明中以x值为代表值。
通过消除该色移度向正向侧的偏移,可表现出视角改善效果。因此,对于视角提高膜的色移度而言,优选使色坐标向负向移动。该色移度根据面板的样式、种类而不同,例如,在VA样式的情况下,优选-0.006~-0.02。更优选-0.008~-0.018。
当超过-0.006时,色移度不足、视角改善效果减少,因此不优选。相反地,小于-0.02的情况下,色移度过高,因此视角改善效果变得过度,倾斜观察时的白图像变成带蓝色的色调,因此不优选。
(视角提高膜的构成)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可以通过将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熔融挤出成型来得到。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的混合物的存在形态,优选为各树脂独立存在的所谓的海/岛结构。
岛层树脂可以为交联树脂。非熔融性微粒的使用有时会引起制膜工序中的熔融树脂的过滤器的网眼堵塞等,因此优选使用热塑性树脂。
(至少两种树脂的折射率差)
至少两种树脂的折射率差没有限定,但折射率差优选0.003~0.07的范围。更优选0.005~0.05的范围,进一步优选0.005~0.03。
低于0.003时,有时视角改善效果不充分,因此不优选。相反,超过0.07时,正面亮度下降增大,因此不优选。
其原因认为是,折射率差越大,两种非相容性的树脂的界面处的角度变化越大,对光扩散越有利,另一方面,界面处的反射以指数函数的方式增加。
因此,通过在上述范围内,可以容易地同时满足后述的各种光学特性。
作为至少两种树脂中使用的树脂,可以列举: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聚丁烯系树脂、环状聚烯烃系树脂及聚甲基戊烯系树脂等聚烯烃系树脂、聚酯系树脂、丙烯酸系树脂、聚苯乙烯系树脂、聚碳酸酯系树脂、硅酮树脂、含氟树脂及它们的共聚物等。
对于上述的至少两种非相容性的树脂而言,可以在制膜工序中配合各树脂,也可以以事前预先以混炼法等配合好的形式使用。
在本发明中,既可以配合三种以上的树脂,也可以并用用于提高各树脂的融合性的相容化剂、分散径调整剂等添加剂。此外,也可以配合抗氧化剂、紫外线吸收剂等稳定剂、防静电剂等添加剂。此外,只要在不阻碍上述的光学特性的范围内,则也可以添加二氧化硅、碳酸钙等无机粒子。
优选从这些树脂中选择至少两种非相容性(彼此不融合)的树脂。上述的至少两种树脂的配合比例以各自质量比计优选为5/95~95/5的比例,更优选10/90~90/10的比例,进一步优选20/80~80/20的比例,其根据树脂成分的种类及后述的层构成、光扩散层的厚度及制造方法等而大幅度变化。
予以说明,至少两种树脂中配合比例多的一方倾向于成为连续相。
特别是在熔体流动速率接近的情况下,也需要考虑到海岛结构的成分会根据比率逆转的情况。
在本发明中,当岛相树脂的比例少时,岛相的长径具有变大的倾向,式(I)具有下降的倾向。
上述树脂从通常市售的通用性高的树脂中选择即可,但为了应对能够更稳定地生产等,也可以使用定制品。
作为聚酯系树脂,从容易实现上述光学特性,并且除光学特性以外的机械特性、热特性优良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的均聚物和/或共聚物。此外,在经济性上也占优势。
作为与聚酯组合的树脂,优选后述的聚烯烃系树脂。
此外,氟系树脂也只要满足上述特性,则没有限定,但从容易实现上述光学特性,并且在经济性上也占优势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偏氟乙烯系树脂及全氟乙烯等含氟单体和乙烯、丙烯等烯烃系单体的共聚物。
该氟系树脂的耐光性优异,例如,通过与聚烯烃系树脂组合,能够得到耐光性优异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
作为与氟系树脂组合的树脂,优选后述的聚烯烃系树脂。
从能够稳定地表现出上述的特性的方面出发,优选至少一种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
作为聚烯烃系树脂,可以列举:聚乙烯、聚丙烯、聚丁烯、聚戊烯、聚己烯、聚甲基戊烯等或它们的共聚物、环状聚烯烃等。
从耐光性、经济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两种树脂均使用聚烯烃系树脂。在两种树脂均使用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其组合没有特别限定,作为其中的一种,优选使用环状聚烯烃系树脂。
作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可以列举例如降冰片烯、四环十二碳烯等具有环状聚烯烃结构的树脂。例如,可以列举:(1)根据需要对降冰片烯系单体的开环(共)聚合物进行如马来酸加成、环戊二烯加成这样的聚合物改性后进行氢化而得的树脂、(2)对降冰片烯系单体进行加成型聚合而得的树脂、(3)降冰片烯系单体与乙烯、α-烯烃等烯烃系单体进行加成型共聚而得的树脂等。聚合方法及氢化方法可以通过常规方法进行。
此外认为:这些树脂可以提高玻璃化转变温度,通过模头内的剪切、牵引而变细的岛成分在冷却中迅速固化,容易表现出稳定的特性。
玻璃化转变温度优选100℃以上、进一步优选110℃以上、特别优选120℃以上。上限由单体种类而自然确定(环状单体100%的Tg),优选230℃以下,进一步优选200℃以下、特别优选190℃以下。当超过上限时,熔融挤出时需要高温,有时发生着色,有时产生未熔解物。予以说明,玻璃化转变温度的值为根据ISO11357-1、-2、-3以10℃/min的升温速度测定的值。
作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的环状成分的含量,优选70-90质量%、进一步优选73-85质量%。特别是在降冰片烯系的情况下,优选该范围。
特别是共聚有乙烯的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能够达成与聚乙烯系树脂的亲和性高的特性,因此是优选的。
作为乙烯的含量,优选30-10质量%、进一步优选27-15质量%。
作为聚乙烯系树脂,既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在共聚物的情况下,优选使50摩尔%以上为乙烯成分。该聚乙烯树脂的密度、聚合方法等也没有限定,优选使用密度为0.909以下的共聚物。例如,可以列举与辛烯的共聚物。聚合方法可以是茂金属催化剂法及非茂金属催化剂法中的任意一种。
特别是从能够稳定地赋予高扩散性的方面出发,优选使用乙烯与辛烯的嵌段共聚物。例如,作为该树脂,可以列举陶氏化学公司制INFUSE(TM)。该树脂为嵌段结构而具有结晶性部分,因此具有密度低但熔点高的特征,能够提高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耐热性等,因此优选。
作为聚丙烯系树脂,既可以是均聚物,也可以是共聚物。在共聚物的情况下,优选使50摩尔%以上为丙烯成分。该树脂的制造方法、分子量等没有特别限定,从耐热性等方面出发,优选结晶性高者。具体而言,结晶性可以通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而得的熔化热来判断,优选熔化热为65J/g以上者。
作为含有乙烯和/或丁烯的聚烯烃系树脂,可以列举均聚乙烯树脂、均聚丁烯树脂、及这些树脂与其他烯烃系单体的共聚物、与丙烯酸或甲基丙烯酸及它们的酯衍生物的共聚物等。在与其他烯烃系单体的共聚物的情况下,可以是无规、嵌段及接枝共聚物中的任一种。此外,还可以是EP橡胶等分散体。该树脂的制造方法、分子量等也没有特别限定。例如,优选使用上述聚乙烯系树脂、乙烯和丁烯的共聚物。
对于纳米结晶结构控制型聚烯烃系弹性体树脂而言,可以在纳米级别控制聚合物的结晶/非晶结构,该结晶为纳米级别、具有网格结构的热塑性聚烯烃系弹性体,例如,可以列举三井化学公司制NOTIO(注册商标)。现有的聚烯烃系弹性体树脂的结晶尺寸为微米级别,与此相对,纳米结晶结构控制型聚烯烃系弹性体树脂具有在纳米级别控制结晶尺寸的特征。因此,与现有的聚烯烃系弹性体树脂相比,多数情况下透明性、耐热性、柔软性、橡胶弹性等优异。因此,通过配合该纳米结晶结构控制型聚烯烃系弹性体树脂,有时能够提高所获得的膜的外观。
上述至少两种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只要满足上述光学特性,则没有特别限定。各树脂可以在于230℃下测定的熔体流动速率为0.1~100、优选0.2~50的范围内适当选择。
上述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可以考虑树脂的组成、组成比、将哪种树脂制成海成分及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等来适当选择。
树脂的组成比例高且熔体流动速率低者作为海成分。在等量的情况下,熔体流动速率高者容易成为海成分。在组成比例高者的熔体流动速率高的情况下,有时并不形成单纯的海/岛结构,而是形成例如共连续相。
在本发明中,如前所述,优选对扩散度赋予各向异性。为了赋予该特性,优选使岛结构具有各向异性。为了形成这样形状的岛结构,优选对海成分树脂和岛成分树脂的熔融粘度赋予差异。特别优选使岛成分的熔融粘度低于海成分的熔融粘度。为此,例如,优选赋予熔体流动速率差异,并优选使岛成分的熔体流动速率高于海成分的熔体流动速率。此外,优选对海成分树脂和岛成分树脂的刚性赋予差异。特别优选使岛成分的刚性低于海成分的刚性。
此外,在岛成分的熔体流动速率低时,难以通过模头内的剪切、牵引而施加使岛成分变细的力,有时各向异性下降。质量比越偏离50/50,该倾向越强。应考虑这些倾向来调整各特性。
在两种树脂均为聚烯烃系树脂的情况下,从容易获得上述特性的膜的方面和经济性的方面出发,优选环状聚烯烃系树脂与聚乙烯系树脂或聚丙烯系树脂的组合、这三种树脂的组合。
在环状聚烯烃系树脂与聚乙烯系树脂或聚丙烯系树脂的组合的情况下,优选以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作为海相并且使该作为海相的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比作为岛相的环状聚烯烃系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高。
在环状聚烯烃系树脂与聚乙烯系树脂或聚丙烯系树脂的组合的情况下,优选在树脂总量中配合10~60质量%环状聚烯烃系树脂,进一步优选为10~50质量%。
上述范围对于实现后述的以聚乙烯系树脂或聚丙烯系树脂为海相的优选实施方式是优选的。
在与上述构成相反的构成、即以环状聚烯烃系树脂为海相的情况下,牵涉到模头内的剪切、海相的柔软性、流动性,难以获得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特别是各向异性度高的视角提高膜。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还具有即使在改变制膜装置的情况下也能稳定地获得具有所期望的光学特性的光扩散膜的效果。该理由尚不确定,推测是由于:即使由于在改变制膜装置的情况下产生挤出条件的差异、模头形状的不同而使剪切等变化,也会由于海相的树脂比岛相树脂更柔软并且其流动性提高而缓和其影响。
(视角提高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的制造方法也只要满足上述光学特性即可,没有特别限定,从经济性的方面出发,优选通过熔融挤出成型进行制膜的方法。
在本发明中,无需为了赋予光扩散性而含有非熔融性微粒,因此即使以熔融挤出成型法来实施,也可以降低制膜工序中的熔融树脂的过滤器的网眼堵塞,具有生产率优异且所获得的膜的澄清度高的优点。
利用上述熔融挤出成型法的制膜方法没有特别限制,例如,可以是T型模头法及吹胀法中的任意一种。此外,既可以是未拉伸状态的膜,也可以进行拉伸处理。
上述熔融挤出成型法中,通常将在挤出机内熔融的树脂从模头挤出为片状,使该片与冷却辊密合,冷却固化而制膜。与冷却辊的密合可以用通常广泛使用的挤压辊挤压来进行,但从赋予各向异性的方面出发,优选在与上述冷却辊密合时在该密合部的入口部分不形成存液区(有时也称为围堰)。该存液区的形成是在与冷却辊密合时压接的情况下即以强压力挤压时发生的,因此优选降低该密合时的密合压力。例如,避免用通常广泛使用的挤压辊进行压接、密合的方法为宜。关于通过熔融挤出法挤出的片中的岛成分的形状,由于在模头内受到剪切,而以沿挤出方向取向的形式变细。另外,在从模头挤出后在熔融状态下对该片施加牵拉,从而岛相形状进一步沿挤出方向变细,并在该状态下进行冷却固化,因此,通常以沿挤出方向细长取向的形式成形且被固定化,因此,岛相沿挤出方向变细。但是,在通过挤压辊进行压接而使之密合的方法的情况下,在通过挤压辊压接到冷却辊上时,该压接部的入口部分的片仍为未固化的状态,因此,在压接部的入口部分形成一种存液区(有时也称为围堰),未固化状态的树脂在该区域中滞留并沿挤出方向变细的岛相成分由于表面张力,欲回到本来的形状即各向同性的液滴的力发挥作用,从而各向异性度缓和,变形为更各向同性的形状,并以该变形后的形状被冷却固化,因此,岛形状的各向同性提高,结果使岛相的形状的各向异性变小。
只要是以弱压力进行密合的方法,则没有限定,例如优选将挤出机内熔融后的树脂从模头挤出为片状,通过利用气压的挤压方法和/或吸引法和/或静电密合法使该片密合,冷却固化而制膜。通过该方法,可以稳定地获得具有各向异性的视角提高膜。
上述通过利用气压的挤压方法和/或吸引法和/或静电密合法进行密合、冷却固化的方法没有限定。例如,作为利用气压的挤压方法,可以列举例如:利用空气等的气压进行挤压的所谓气刀法等方法;作为吸引法,可以列举例如:利用减压喷嘴进行吸引而密合的真空室法;作为静电密合法,可以列举例如:利用静电力进行密合的方法等。该方法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将多个方法并用。从提高所获得的膜的厚度精度的方面出发,优选利用后者来实施。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可以通过未拉伸法及拉伸法中的任意一种进行制造。例如,在光扩散层中使用聚酯系树脂的情况下,优选进行单轴拉伸。拉伸倍率优选2倍以上。上限没有限定,优选小于10倍。由此,岛相沿拉伸方向伸长,成为细长的结构,与该岛相的取向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光扩散性显著提高,为各向异性,并且能够确保高光扩散性。
在通过未拉伸法进行制造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在将熔融挤出后的片冷却固化前进行伸长的方法、即提高牵引率的方法进行制造。
此外,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既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两层以上的多层结构。在多层结构的情况下,只要至少一层为包含由上述构成形成的光扩散膜的层即可,其他层可以仅仅是不具有光扩散性的透明层。此外,也可以是所有层均为光扩散层的构成。
在上述多层结构的情况下,既可以通过多层共挤出法制造,也可以通过挤出层压法、干式层压法实施。
上述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既可以在制膜工序的挤出机等中配合各种树脂,也可以以事前预先以混炼法等制成混合物的形式使用。
(岛相的粒径、岛相的纵横比的控制方法)
用于实现本发明中的上述优选的岛相的粒径、岛相的纵横比的方法没有限定。对上述的两种非相容性的树脂的种类、配合比例、各树脂的熔体流动速率等树脂特性及树脂有无预混炼、挤出温度、挤出机内的剪切率、牵拉比、与冷却辊的密合方法、拉伸倍率、光扩散层厚度等制膜条件等进行适当设定即可。
例如,作为降低粒径的对策,优选减小界面张力、增大挤出机内的剪切速度及提高海相树脂的熔融粘度。此外,在熔融挤出前将非相容树脂预混炼也是有效的。此外,为了减小粒径(增大纵横比),有提高模头、金属配管中的剪切、提高牵拉比等方法。
此外,刚从模头排出后,即使粒径变小,在冷却辊温度高的情况下,至冷却固化需要耗费时间,粒径有时会变大。纵横比也同样会在从排出至冷却的期间发生变化。由密合方法所带来的影响如前所述。
予以说明,在考虑提高厚度的情况时,若增多排出,则由于在挤出机中的停留时间上升、在配管中的剪切增大,也会观察到粒径变小的倾向。若将模唇间隔扩大,则由于在模唇中的剪切下降,而具有粒径变大并且纵横比变小的倾向。若通过在不改变挤出条件的情况下降低牵拉比而使膜厚增大,则具有粒径变大并且纵横比变小的倾向。
能够以上述现象等作为方针实现优化。
至少两种树脂同时由聚烯烃系树脂构成时的岛相的粒径,如上所述,受到各树脂的树脂特性、与冷却辊的密合方法的影响。
关于挤出温度的影响,有时各树脂的熔融粘度差会由于该温度而大幅度变化,因此推测挤出温度会产生较大影响。
(视角特性改善方法)
本发明中的视角特性改善方法,优选在至少具有背光光源、液晶单元、配置在液晶单元的能见侧的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将上述视角提高膜设置在所述偏振片的能见侧。由此,能够在不增加液晶显示装置制造工序的工序数的情况下进行改善,此外,能够应用于所有液晶显示装置中,因此,是经济性非常高、并且应用范围广的方法。
因此,既可以在通过通常方法生产的液晶显示装置面板的最表面设置上述视角提高膜,也可以在设置于液晶单元的能见侧的偏振片上层叠上述视角提高膜并以视角提高膜为能见侧的方式组装到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上。
根据液晶显示装置的模式、背光装置的光调整部件的构成,即使设置在液晶单元的入射光侧的偏振片侧,也可以表现出本发明的效果。因此,不限定为上述方法。
在将视角提高膜与偏振片层叠使用的情况下,例如,可以将视角提高膜直接层叠到使碘浸染于PVA等而成的偏振片上,也可以将视角提高膜层叠到将偏振片与偏振片保护膜粘贴而得的构成物的偏振片保护膜的表面上。
在通过将视角提高膜与上述的偏振片、将偏振片与偏振片保护膜粘贴而得的构成物层叠来组装液晶显示装置的情况下,优选考虑由液晶显示装置的模式的差异所致的在能见侧使用的偏振片、将偏振片与偏振片保护膜粘贴而得的构成物的偏振的吸收轴方向的差异来进行应对。
作为本发明的视角特性改善方法中的视角提高膜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设置方法,优选利用例如反射损失少的胶粘剂、粘合剂等粘贴到配置在液晶单元的能见侧的偏振片、偏振板的能见侧。
胶粘剂、粘合剂只要能将视角提高膜与对象物固定,则没有限定,但优选使用光学用的制品。
(液晶显示装置)
能够应用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只要是至少具有背光灯光源、液晶单元和配置在液晶单元的能见侧的偏振片的液晶显示装置,则没有限定。例如,可以列举TN、VA、OCB、IPS及ECB模式的液晶显示装置。
(硬涂层等功能性层的复合使用)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将视角提高膜设置到配置在液晶单元的能见侧的偏振片侧时,优选在视角提高膜的观察者侧的表面上复合至少一层选自硬涂层、减反射层及防眩层中的功能性层。上述功能层既可以各自为单独的构成,也可以复合多种功能而使用。
通过复合硬涂层,可以提高视角提高膜表面的耐划伤性。此外,通过复合减反射层和/或防眩层,即使在有外光映入的环境中使用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降低外光的映入,提高图像的能见性。此外,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使用,也看不到视角提高效果的下降。关于减反射层、防眩层,只要其表面具有防反射功能即可,例如,可以使用防眩型、防反射型及同时具有这两个功能的类型等。特别优选使用后两者。
关于上述功能层的复合,既可以是在视角提高膜的表面进行直接层叠来复合,也可以与具有上述功能层的TAC、PET等塑料膜复合。后者有时由于可以广泛使用市场上流通的制品来实施而优选。后者的具有功能性层的膜的复合方法,优选用粘合剂或胶粘剂进行固定,也可以仅重叠并用夹具固定。
胶粘剂、粘合剂只要能够将视角提高膜及具有功能性层的膜固定,则没有限定,优选使用光学用的制品。
在本发明中,作为视角提高膜、上述的功能性层复合体在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设置方法,优选利用例如反射损失少的胶粘剂、粘合剂等粘贴到配置在液晶单元的能见侧的偏振片、偏振板的能见侧。
胶粘剂、粘合剂只要能将视角提高膜与对象物固定,则没有限定,但优选使用光学用的制品。
(视角提高膜的粘贴方向)
对于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而言,通过提高上述各向异性度,可以改变液晶显示装置的表现出视角改善效果的方向。
例如,在TV中谋求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而在电脑、各种装置用的监视器、电子公告板用显示装置中,有时还谋求垂直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
为了满足该要求,可以通过改变视角提高膜的设置方向来实现该要求。
即,由于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的视角得到改善,因此,例如想要改善水平方向的视角时,优选将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设置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大致横向。另一方面,想要改善垂直方向的视角时,优选将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设置成液晶显示装置的大致纵向。
予以说明,上述设置方向以在纵向直立设置液晶显示装置时的方向来表示。因此,水平方向也可以表述为左右方向,此外,垂直方向也可以表述为上下方向。
实施例
以下,列举实施例更具体地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受下述实施例限制,还可以在符合本发明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加以变更而实施,这些均包含在发明的技术范围内。予以说明,实施例中采用的测定、评价方法如下。此外,实施例中的“份”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则表示“质量份”,“%”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则表示“质量%”。予以说明,本实施例中,为方便起见,将不满足本发明特性的比较例的膜也称为视角提高膜。
1、光扩散层厚度
使用OLYMPUS公司制“直立型系统显微镜”(BX60),用剃刀将膜与膜面垂直地进行切割并对所得的剖面进行观察。用OLYMPUS公司制“单目镜数码相机”(NY-E330)拍摄所观察到的图像,使用尼康公司制的定标器(Ovjetive Micrometer)测量光扩散层的厚度。利用折射率差能够清楚地进行确认表层与光扩散层的界面,因此利用目视进行了判断。
2、岛相的粒径及岛相的纵横比(激光散射图谱的纵横比)
(激光散射测定法)
使用大冢电子株式会公司制“高分子膜动态分析装置”(DYNA-3000、5mW He-Ne激光规格),在室温状态下进行测定。
按照大冢电子的“一维测定、分析简易手册”进行测定操作。
(一维测定的事前准备)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包含引起各向异性极大的散射的膜,因此,进行测定时,采取以下的对应。
在一维测定前,为了求出直射光束的位置作为准备,而进行二维测定(Gonio Angle(方向角度):0°、射束阱(beam trap)除外、偏振片:Vv散射配置、适当调节ND滤光片),读取Y轴上的位置(像素)。
对于样品,预先在调整阶段使用He-Ne激光使其产生各向异性透射散射,且使长边方向正确地对准到各向异性散射的条纹方向,切出12mm×25mm的尺寸(角度精度±1.5度以内)。
所使用的单元为12mm×25mm载玻片单元。将片用两片该载玻片进行挟持。然后将一片相同的载玻片重叠在光源侧。不使用金属制单元板(cell plate)。
这样操作的理由在于,按照简易手册,改变十次试样位置进行测定时,通过利用整个载玻片使其滑动,能够容易地使位置的移动距离大幅变化。在两短边的面部分用粘合带将包括三片上述载玻片单元和试样的块体一体化。在块体的一侧的长边的面部分安装金属箔的极薄板弹簧,将该块体嵌入到样品载物台时,以载玻片的长边与X轴平行、并且在受到轻微摩擦的同时能够平行移动的状态进行夹持。这样使散射光的条纹与测定装置的CCD的X轴平行。ND滤光片以可以在CCD输出功率不饱和的情况下得到最大光强度的方式进行调节。
(一维测定的正式测定)
使用测定装置附带的测定用软件Tuning程序及Dyna View程序。
关于偏振板的设定,设为Vv散射,插入射束阱。Gonio Angle为20度。
Access Pattern(存取模式)设定为与简易手册中记载的条件不同的条件。
X:start 1   end511   group1
Y:start y1  end y2   group15
(其中,y1=“直射光束位置的Y的值”-7、y2=“直射光束位置的Y的值”+7)
上述的变化的理由在于,为了以条纹的强度的波峰为中心进行扫描,以及为了即使各向异性条纹状散射距离X轴偏离±1.5度而倾斜,通过将扫描宽度增加至15像素,也可没有遗漏地进行扫描。
(一维测定的分析)
使用测定装置附带的分析用软件Filmana程序(或Film-Analysis版本02.0X)。关于Ref.Index(参考指数),配合视角提高膜的基质树脂种类,而适当输入例如1.490、1.491、1.493或1.500等。
进行Debye plot,以Init X:4.00、End X:2.40E+1实施计算。
然后,利用Edit(编辑)功能,在V.Fraction栏中,配合视角提高膜的分散树脂种类的添加量,输入例如0.1或0.2,再度进行计算。将最终结果的文件以.txt形式保存,通过表格计算软件Microsoft Excel计算Diameter(直径)(μm)的平均值。
(二维测定)
所使用的单元为12mm×25mm载玻片单元。将片用两片该载玻片进行挟持,并组装入金属制单元板。
测定通过使用测定装置附带的测定用软件Tuning程序及Dyna View程序来进行。
关于偏振板的设定,设为Vv散射,插入射束阱。Gonio Angle为0度。
Access Pattern如下。
X:start 1   end 512   group 1
Y:start 1   end 511   group 1
予以说明,ND滤光片以可以在CCD输出功率不饱和的情况下得到最大光强度的方式进行调节。
(二维测定的分析)
通过Image J1.42q(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国家卫生研究院)制)程序打开所测定的数据。此时,从Image J的菜单选择File→Import→Raw,输入数据文件。
在输入用窗口中,输入:
Image Type:32-bit
Unsigned Width:512pixels
Height:511pixels
Offset to first Image:4100bytes
Number of Images:1
Gap Between Images:0字节
对White Is Zero及Little-Endian Byte Order进行检查,选择OK,由此,能够打开二维散射像。
(条纹的短轴方向的半值宽度的计算)
双击Straight line selection(直线选择)按钮,得到Line Width(线宽):5。以与条纹正交的方式对画面的一端至另一端进行选择。沿与条纹大致平行的轴移动Straight line selections的line(线),移动至120pixel(像素)的位置。
使用菜单的Analyze→Plot Profile(绘图轮廓)显示文件,点击List按钮,显示出Plot Values(绘图值)。
使用Plot Values的菜单的File→Save as命名并保存(Distance(pixels)(距离(像素))对Gray Value(灰度)的文件)。((注)此时Distance的最大值约为512pixels(像素)。
再次沿与条纹大致平行的轴移动Straight line selections的line(线),移动至392pixel(像素)的位置。
通过菜单的Analyze→Plot Profile显示轮廓,点击List按钮,显示出Plot Values。
通过Plot Values的菜单的File→Save as命名并保存(Distance(pixels)对Gray Value的文件)。(注:此时Distance的最大值约为512piexels)。
对同一种试样进行五次二维光散射测定,对测定获得的文件进行以上的操作。
将上述10个Plot Values的文件{Distance(pixels)对Gray Value的文件}合并到表格计算软件Microsoft Excel中,以与Distance的列对应的方式,使Gray Value的列相对应。对于10列Gray Value的数值列的各列,以使Gray Value达到最大的单元的Distance(pixels)与256pixels一致的方式,将各列沿纵向平行移动。对存在于各Distance(pixels)的行中的10个GrayValue取平均值。绘制{Distance(pixels)对(Gray Value的平均值)}的图表,求出Gray Value的半值宽度(pixels)。将其作为条纹的短轴方向的半值宽度,并作为本申请发明中的岛相的短径。
(条纹的长轴方向的半值宽度)
双击Straight line selection按钮,得到Line Width:5。以扫描条纹的正上方的方式对画面的一端至另一端进行选择。
微调Straight line selection的line(线)的角度,使其对准条纹的长轴。
通过菜单的Analyze→Plot Profile显示文件,点击List按钮,显示出Plot Values。
通过Plot Values的菜单的File→Save as命名并保存(Distance(pixels)对Gray Value的文件)。(注:此时Distance的最大值约为512pixels)。
对同一种试样进行五次二维光散射测定,对测定获得的文件进行以上的操作。
将上述5个Plot Values的文件{Distance(pixels)对Gray Value的文件}合并到表格计算软件Microsoft Excel中,以与Distance的列对应的方式,使Gray Value的列相对应。对存在于各Distance(pixels)的行中的5个GrayValue取平均值。读取与Distance为120(pixels)对应的Gray Value、和与Distance为392(pixels)对应的Gray Value,并计算这两者的值的平均值,然后计算用该平均值除以2所得的值Gh。绘制{Distance(pixels)对(GrayValue的平均值)}的图表,在除射束阱以外的区域读取Gray Value为Gh的值的Distance的代表值(应读取的Distance值存在多个时,以Distance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中点为代表值)。(射束阱的一侧1点、相反侧1点)。计算所获得的2点间的Distance轴上的距离(pixels)。将该值作为条纹的长轴方向的半值宽度,并作为本申请发明中的岛相的长径。
关于激光散射图谱的纵横比(岛相的纵横比),使用上述的测定值,并通过以下的方法进行计算。
(激光散射图谱的纵横比)
=(条纹的长轴方向的半值宽度)/(条纹的短轴方向的半值宽度)
3.半值宽度光扩散度(波长440nm的光的主光扩散方向的配光分布图谱的半值宽度)
使用变角分光测色系统GCMS-4型(GSP-2型:株式会社村上色彩研究所制,变角分光光度计GPS-2型)进行测定。在透射测定模式、光线入射角:0°(膜法线方向)、受光角度:-80°~80°(基于膜法线的极角。方位角为水平)、光源:D65、视野:2°的条件下,以试样的主光扩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试样台上,求出透射光的变角分光光度曲线。小俯角(1ow angle)设为0°。
实际使用时,试样台的轴和主光扩散方向的轴的偏移在20度左右以内是允许的。
以5°的间距进行测定。
求出上述测定所获得的变角配光分布图谱的峰顶的一半高度处的角度,作为半值宽度光扩散度。
测定之前,使用株式会社村上色彩研究所制的GCMS-4用的光透射扩散标准板(乳白玻璃)进行装置的校正,以该光透射扩散标准板的受光角度0度下的透射光强度为基准(1.000),测定相对透射率。予以说明,在以积分球式分光计测量且空气层设为1.000时,上述光透射扩散标准板的440nm的透射率为0.3069。
本测定对各试样均测定3次,以其平均值来表示。
在试样两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况下,将试样固定在与作为视角提高膜使用时的光透射方向一致的方向进行测定即可。在本发明中,固定在从表面粗糙度低的面入射光的方向进行测定。
予以说明,主光扩散方向是指可以获得最大光扩散性的膜面内的方向,可以使用激光指示器(laser pointer)等简单地确定。
4.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主光扩散方向的出射角度30度下的波长440nm的光的相对透射率)
使用变角分光测色系统GCMS-4型(GSP-2型:株式会社村上色彩研究所制,变角分光光度计GPS-2型)进行测定。在透射测定模式、光线入射角:0°(膜法线方向)、受光角度:0°~80°(基于膜法线的极角。方位角为水平)、光源:D65、视野:2°的条件下,以试样的主光扩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试样台上(试样台的轴和主光扩散方向的轴的偏移在20度左右以内是允许的),求出透射光的变角分光光度曲线。小俯角(lowangle)设为0°。
受光角0°至10°以1°间距进行测定,10°至80°以5°的间距进行测定。
测定之前,使用株式会社村上色彩研究所制的GCMS-4用的光透射扩散标准板(乳白玻璃)进行装置的校正,以该光透射扩散标准板的受光角度0度下的透射光强度为基准(1.000),测定相对透射率。予以说明,在以积分球式分光计测量且空气层设为1.000时,上述光透射扩散标准板的440nm的透射率为0.3069。
本测定对各试样均测定3次,并以其平均值来表示。以受光角(以下称为出射角)为30度下的波长440nm的透射率来表示。
在试样两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况下,将试样固定在与作为视角提高膜使用时的光透射方向一致的方向进行测定即可。在本发明中,固定在从表面粗糙度低的面入射光的方向来测定。
予以说明,主光扩散方向是指可以获得最大光扩散性的膜面内的方向,可以使用激光指示器等简单地确定。
5.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比率(主光扩散方向的波长440nm的光的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度(I0)与出射角30度下的透射度(I30)的比例(I30/I0×100))
通过与上述的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相同的方法,测定波长440nm的出射角0°及30°的透射度,求出出射角0度下的透射度(I0)与出射角30度下的透射度(I30)的比例(I30/I0×100),并以%来表示。
在试样两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况下,将试样固定在与实际使用时的光透射方向一致的方向进行测定。在本发明中,固定在于表面粗糙度低的面入射光的方向进行测定。
6.各向异性度
将通过上述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测定法获得的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设为(I30)H。
此外,在上述的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测定法中,以试样的主光扩散方向为垂直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试验台上,并以与上述相同的方法,求出与上述的(I30)H正交的方向的下降边宽度光扩散度即(I30)V。
各向异性度通过下述(1)计算。
(I30)H/(I30)V
7.总透光率
在白记录分光光度计(UV-3150;岛津制作所公司制)中设置附带积分球的装置(ISR-3100;岛津制作所公司制),以狭缝宽度12nm高速扫描波长300~800nm的范围,进行分光光谱的测定,以550nm下的透射率来表示。
该测定中,使用的是按照试样的主光扩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方式固定在试样固定器具中进行测定时的值。用激光打标机(laser marker)对试样照射光,对出射光的光扩散方向进行检测,从而确定主光扩散方向。
在实际使用时,试样台的轴和主光扩散方向的轴的偏移在20度左右以内是允许的。
在试样两面的表面粗糙度不同的情况下,将试样固定在与实际使用时的光透射方向一致的方向进行测定即可。在本发明中,固定在从表面粗糙度低的面入射光的方向进行测定。
8.正面亮度下降
使用RISA-COLOR/ONE-II(HI-LAND公司制)进行测定。将市售的VA型液晶显示装置水平地设置在试样台上,在该面板的中央部以131×131mm的大小显示白图像(Nokia monitor test for windows V1.0(Nokia公司制)的Farbe模式),用滴管在该白图像上滴加3滴水,再在其上放置试样膜,使面板与膜之间的水均匀地展开而使二者密合,将CCD相机固定在距离显示器表面的垂直方向为1m的位置,按照以下条件测定亮度。将求出的亮度设为Is。
另一方面,通过同样的方法测定未密合试样膜的面板自身的亮度。将求出的亮度设为Ib,按照下述(1)式计算出正面亮度下降,以%来表示正面亮度下降。
亮度下降=(Ib-Is/Ib)×100(%)
将上述的白图像分割成5×5即25个部分,测定其中心部的3×3即9个部分的全部像素的亮度,以其平均值来表示亮度。
此外,试样膜以主光扩散方向大致与面板的横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后进行测定。。
9.视角改善效果
使用RISA-COLOR/ONE-II(HI-LAND公司制)进行测定。将市售的VA型液晶显示装置水平地设置,在该面板的中央部以131×131mm的大小显示白图像(Nokia monitor test for windows V1.0(Nokia公司制)的Farbe模式),用滴管在该白图像上滴加3滴水,再在其上放置光扩散膜,使面板和膜之间的水均匀地展开而使二者密合,将CCD相机和显示器间的距离设为以垂直状态计为1m,将CCD相机相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面板表面在从-70°到+70°之间的赤道上移动,按照以下条件测定CIE表色系的Yxy系的x值的角度依赖性,由相对于垂线为0度时的x值(x0)求出相对于垂线为70度时的x值(x70),以计算Δx(70度)=x0-x70获得的值来表示视角改善效果。
将上述白图像分割成5×5即25个部分,测定其中心部的3×3即9个部分的全部像素的亮度,以其平均值来表示x值。
此外,试样膜以主光扩散方向大致与面板的横向平行的方式设置后进行测定。
(实施例1)
将环状聚烯烃系树脂(TOPAS(TM)6013F-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2.0(230℃))10质量份和聚丙烯树脂2011D(住友化学公司制、SUMITOMO NOBLEN,熔体流动速率:2.5(230℃))90质量份,用池贝铁工公司制挤出机PCM45在树脂温度250℃下进行熔融混合,用T型模头挤出,用镜面的冷却辊冷却,由此获得厚度90μm的视角提高膜。上述冷却时膜与冷却辊的密合通过静电密合法来进行。冷却辊的表面温度设定为20℃。膜以3m/分钟的速度进行卷取。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关于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其正面亮度下降被抑制在20%以内,并且表现出显著的视角改善效果,为高品质。
予以说明,未粘贴视角提高膜时的面板自身的Δx(70度)为+0.016。
(实施例2)
使用两台熔融挤出机,预先将环状聚烯烃系树脂(TOPAS(TM)6013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2.0(230℃))35质量份和由乙烯及辛烯形成的嵌段共聚树脂(陶氏化学公司制INFUSE(TM)D9817.15,熔体流动速率:26(230℃))65质量份混炼并用第一挤出机进行供给而制成基层,用第二挤出机供给聚丙烯系粘接性树脂(ADMER(TM)QF551,三井化学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5.7(190℃))制成表层,用T型模头方式熔融共挤出后,用带纹理的冷却辊冷却,由此获得厚度56μm的视角提高膜。使用真空室进行上述冷却时的、膜与冷却辊的密合。第一挤出机及第二挤出机均为单螺杆方式,出口温度分别为230及250℃。此外,冷却辊的表面温度设定为50℃。膜以21m/分钟的速度进行卷取。层厚度构成为8/40/8(μm)。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与实施例1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相比,正面亮度下降更少,为高品质。
(实施例3)
在实施例2的方法中,将膜厚度及层厚度构成设为40μm及3/35/3(μm),两挤出机的出口温度均变为270℃,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均优异,为高品质。
(实施例4)
使用两台熔融挤出机,用第一挤出机供给环状聚烯烃系树脂(TOPAS(TM)5013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8.6(230℃))50质量份和由乙烯及辛烯形成的嵌段共聚树脂(陶氏化学公司制INFUSE(TM)D9100.15,熔体流动速率:2.4(230℃))50质量份制成基层,用第二挤出机供给聚丙烯树脂2011D(住友化学公司制、SUMITOMONOBLEN,熔体流动速率:2.5(230℃))制成表层,用T型模头方式熔融共挤出后,用镜面的冷却辊冷却,由此获得厚度115μm、层厚度构成30/55/30(μm)的视角提高膜。使用真空室进行上述冷却时的、膜与冷却辊的密合。第一挤出机为双螺杆方式,第二挤出机为单螺杆方式。两挤出机的出口温度均设为250℃。此外,冷却辊的表面温度设定为20℃。膜以3.0m/分钟的速度进行卷取。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虽然与实施例1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相比,视角改善效果稍差,但正面亮度下降小,为高品质。
(实施例5)
在实施例2的方法中,将第一挤出机及第二挤出机的出口温度分别变为250及230℃,将冷却辊的表面变为纹理,将卷取速度变为15m/分钟,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虽然与实施例2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相比,正面亮度下降有些许变差,但视角改善效果提高。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方法中,将冷却辊的表面变为镜面,将冷却辊的表面温度变为20℃,将卷取速度变为23m/分钟,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5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与实施例5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相比,正面亮度下降率稍微变好,但视角改善效果稍微变差。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方法中,将膜厚度变为60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虽然与实施例1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相比,正面亮度下降变良好,但视角改善效果减少。
(实施例8)
在实施例2中,将供给至第1挤出机的树脂组成变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TOPAS(TM)6013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2.0(230℃))20质量份和由乙烯及辛烯形成的嵌段共聚树脂(陶氏化学公司制INFUSE(TM)D9817.15熔体流动速率:26(230℃))80质量份,将膜厚度及层厚度构成变为108μm及24/60/24(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均优异,为高品质。
(实施例9)
在实施例2的方法中,将供给至第1挤出机的树脂组成变为环状聚烯烃系树脂(TOPAS(TM)6013S-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2.0(230℃))10质量份和由乙烯及辛烯形成的嵌段共聚树脂(陶氏化学公司制INFUSE(TM)D9817.15熔体流动速率:26(230℃))90质量份,将厚度变为108μm,将层厚度构成变为24/60/24(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具有与实施例2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同等的特性,为高品质。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2的方法中,将厚度变为84μm,将层厚度构成变为12/60/12(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虽然与实施例2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相比,正面亮度下降变大,但视角改善效果变良好,为高品质。
(实施例11)
在实施例8的方法中,将膜厚度变为56μm、将层厚度构成变为12/32/12(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8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与实施例8中获得视角提高膜相比,视角改善效果变差,但正面亮度下降率小。
(实施例12)
在实施例1的方法中,将环状聚烯烃系树脂(TOPAS(TM)6013F-04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2.0(230℃))与聚丙烯树脂2011D(住友化学公司制、SUMITOMONOBLEN,熔体流动速率:2.5(230℃))的配合比例分别变为35质量份及65质量份,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实施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与实施例1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相比,正面亮度下降有些许变差,但视角改善效果提高。
(比较例1)
在实施例8的方法中,将厚度变为28μm,将层厚度构成变为6/16/6(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8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比较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正面亮度下降小,但视角改善效果变差,为低品质。
(比较例2)
在实施例1的方法中,将厚度变为30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比较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正面亮度下降小,但视角改善效果变差,为低品质。
(比较例3)
在实施例10的方法中,将厚度变为175μm,将层厚度构成变为25/125/25(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0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比较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视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正面亮度下降大,为低品质。
(比较例4)
在实施例12的方法中,将厚度变为150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2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比较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视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正面亮度下降大,为低品质。
(比较例5)
在实施例9的方法中,将膜厚度变为216μm,将层厚度构成变为48/120/48(μm),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9同样的方法获得视角提高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比较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视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正面亮度下降大,为低品质。
(比较例6)
利用纵向拉伸机的辊周速差,在预热温度140度、拉伸温度135℃下,将实施例1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拉伸至3倍,在105℃下进行热固定,获得厚度31μm的单轴拉伸膜。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比较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正面亮度下降小,但视角改善效果变差,为低品质。
(比较例7)
使用池贝铁工公司制挤出机PCM45在250℃的树脂温度下将环状聚烯烃系树脂(TOPAS(TM)6015Topas Advanced Polymers公司制,熔体流动速率:0.41(230℃))50质量份和由乙烯及辛烯形成的嵌段共聚树脂(陶氏化学公司制INFUSE(TM)D9817.15,熔体流动速率:26(230℃))50质量份熔融混合,用T型模头挤出,以纹理加工后的冷却辊(Ra=0.55)进行冷却,由此获得厚度35μm的光扩散膜。予以说明,上述冷却辊的相反面使用表面进行了脱模处理的(Ra=1.0)挤压辊。
所获得的光扩散膜的特性示于表1。
本比较例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视角改善效果良好,但正面亮度下降大,为低品质。
(实施例13及实施例14)
用光学用两面粘合带将实施例1及实施例2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以主光扩散方向为监视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粘贴在市售的VA方式的液晶监视器的表面,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获得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同等的结果,以抑制正面亮度下降的形态表现出视角改善效果。即使通过肉眼观察,也能确认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此外,从正面观察时的亮度下降也小。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2。
(比较例8及比较例9)
用光学用两面粘合带将比较例1及比较例2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以主光扩散方向为监视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粘贴在市售的VA方式的液晶监视器的表面,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进行评价。结果示于表2。
获得与比较例1及比较例2同等的结果,正面亮度下降虽小,但视角改善效果也小。即使通过肉眼观察,视角改善效果也小。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2。
(比较例10及比较例11)
用光学用两面粘合带将比较例3及比较例4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以主光扩散方向为监视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粘贴在市售的VA方式的液晶监视器的表面,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2。
获得与比较例3及比较例4同等的结果,视角改善效果虽然良好,但正面亮度下降大。通过肉眼观察时,虽然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良好,但从正面观察时的亮度下降大。
(参考例1)
该参考例1为不贴合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VN型的液晶显示装置。
(实施例16及实施例17)
在实施例13及实施例14的视角提高膜的粘贴有两面粘合带的表面的相反面,贴合KUREHA ELASTOMER Co.Ltd.制的进行了硬加工的防反射型的显示器用保护膜,使功能层复合,获得视角提高膜复合体。剥下该视角提高膜复合体的两面粘合带侧的隔膜,以主光扩散方向为监视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粘贴在市售的VA方式的液晶监视器的表面,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获得与实施例13及实施例14同等的结果。由于还附加有防反射效果,因此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观察上述液晶面板,也未看到视角提高效果的下降。此外,即使在外光映入的场所使用,也由于外光的映入受到抑制,因此图像的能见性提高。此外,由于进行了硬加工,因此不易被划伤。
(实施例18及实施例19)
在实施例13及实施例14的视角提高膜的粘贴有两面粘合带的表面的相反面,贴合KUREHA ELASTOMER Co.Ltd.制的进行了硬加工的防眩型的显示器用保护膜,使功能性层复合,获得视角提高膜复合体。剥下该视角提高膜复合体的两面粘合带侧的隔膜,以主光扩散方向为监视器的大致水平方向的方式粘贴在市售的VA方式的液晶监视器的表面,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获得与实施例13及实施例14同等的结果。由于还附加有防反射效果,因此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观察上述液晶面板,也未看到视角提高效果的下降。此外,即使在外光映入的场所使用,由于外光的映入受到抑制,因此图像的能见性提高。此外,由于进行了硬加工,因此不易被划伤。
(实施例20及实施例21)
在实施例13及实施例14中,将视角提高膜的粘贴方向以使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为面板的大致垂直方向的方式进行变更。表现出面板图像的垂直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
(实施例22及实施例23)
在实施例13及实施例14的方法中,将液晶显示装置变为TN型,使视角提高膜的粘贴方向分别为与主光扩散方向大致水平的方向进行贴合,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所获得的视角提高膜的特性示于表3。
(比较例12及比较例13)
在实施例22及实施例23的方法中,将贴合到液晶显示装置上的膜变为比较例2及比较例3中获得的视角提高膜,与实施例22及实施例23同样地进行评价。
(参考例2)
参考例2为不贴合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TN型的液晶显示装置自身的x值(x70)以左右方向计为0.048。
从上述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对于水平方向而言,通过使用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能够以与VA型的液晶显示装置同样地抑制正面亮度下降的形态改善视角特性。
对于垂直方向而言,从上侧观察和从下侧观察时的改善效果不同。从下方观察时,其效果比水平方向的效果小,但能够改善视角特性。但是,从上侧观察时的视角特性的改善效果极微小。推测该行为差别的原因在于:在从上侧观察时液晶显示装置本身的视角特性比从下侧观察、从水平方向观察时的视角特性优异。
认为TN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色调反转的大小是重要的。虽然在上述色移中的上方向的效果微小,但对于色调反转特性而言,在本发明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中在包括上方向在内的所有方向都可看到显著的改善。因此,可以说本发明的视角特性改善方法对于TN型的液晶显示装置也是有效的。
(实施例24及实施例25)
分别将膜制造例1及膜制造例2的各向异性光扩散膜,以偏振膜的吸收轴与各向异性光扩散膜的主光扩散方向正交的方式粘贴在包含PVA和碘的偏振片的单侧,在其相反的面粘贴TAC膜(富士薄膜株式会社制、厚度80μm),制作偏振板。
将市售的VA型液晶显示装置面板的上表面侧的偏振板剥下,换成上述偏振板,以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通过与实施例1及实施例2同样的方法,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实施例26及实施例27)
分别将实施例1及实施例2的视角提高膜,以偏振膜的吸收轴与膜的主光扩散方向呈45度的方式粘贴在包含PVA和碘的偏振片的单侧,在其相反的面粘贴TAC膜(富士薄膜株式会社制、厚度80μm),制作偏振板。
将市售的TN型液晶显示装置面板的上表面侧的偏振板剥下,换成上述偏振板,以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为水平方向的方式设置,对水平方向的视角改善效果及正面亮度下降效果进行评价。
得到与实施例22及实施例23同等的结果。
[表1]
Figure BDA0000375792850000421
[表2]
Figure BDA0000375792850000431
[表3]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视角提高膜,通过将视角提高膜中岛相浓度、岛相的尺寸及光扩散层厚度等控制在规定范围内,可赋予兼具具有直进光透射性和扩散光透射性这两种特征的特性的配光分布图谱,因此,可以控制由出射光的角度射出的光的波长依赖性,使其有效地发挥视角改善效果、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因此,通过将其设置到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单元的能见侧,能够高水准地兼顾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的抑制效果这一彼此矛盾的现象,能够提供兼顾视角改善效果和正面亮度下降抑制效果的液晶显示装置。因此,对产业界的贡献很大。

Claims (14)

1.一种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其为将包含至少两种树脂的组合物熔融挤出成型而获得的、包含具有海岛结构的光扩散层的视角提高膜,其中,所述光扩散层的厚度为32~110μm,所述光扩散层的海岛结构中的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为0.1~2.0μm,所述光扩散层满足以下的式(I),并且波长440nm的光的主光扩散方向的配光分布图谱的半值宽度为18度以下,
(光扩散层的厚度(μm)×构成光扩散层的树脂组合物中的岛相成分树脂的比例(质量%))÷岛相的短径的平均粒径(μm)=500~5000   (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岛相的纵横比为5.0~180。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种树脂的折射率差为0.003~0.07。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种树脂呈互不相容性,其中的至少一种为聚烯烃系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至少两种树脂呈互不相容性,其中的两种为聚烯烃系树脂。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特征在于,聚烯烃系树脂为聚乙烯系树脂、聚丙烯系树脂或环状聚烯烃系树脂。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其还包含选自硬涂层、减反射层及防眩层中的至少一层功能性层,所述功能性层存在于视角提高膜的观察者侧的表面。
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单元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设置有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水平方向一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垂直方向一致。
11.一种偏振板,其特征在于,其通过将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视角提高膜与偏振片层叠而获得。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液晶显示装置的比液晶单元更靠近观察者的一侧设置有权利要求11所述的偏振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板中的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水平方向一致。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偏振板中的视角提高膜的主光扩散方向与液晶显示装置的垂直方向一致。
CN201280011254.2A 2011-03-01 2012-02-28 视角提高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358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1-043722 2011-03-01
JP2011043722 2011-03-01
PCT/JP2012/054951 WO2012118082A1 (ja) 2011-03-01 2012-02-28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403581A true CN103403581A (zh) 2013-11-20
CN103403581B CN103403581B (zh) 2016-03-23

Family

ID=46758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80011254.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403581B (zh) 2011-03-01 2012-02-28 视角提高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12118082A1 (zh)
KR (1) KR20140004151A (zh)
CN (1) CN103403581B (zh)
TW (1) TWI526751B (zh)
WO (1) WO201211808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5698A (zh) * 2015-07-10 2018-02-23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视角扩大膜、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5186810A1 (ja) * 2014-06-04 2015-12-10 恵和株式会社 画像表示装置用シート、画像表示装置用積層体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JP6421070B2 (ja) * 2015-03-31 2018-11-07 株式会社ジェイエスピー ポリエチレン系樹脂発泡シート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4013A (ja) * 1993-10-15 1995-05-02 Sumitomo Chem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398355A (zh) * 2000-12-12 2003-02-19 东丽株式会社 光扩散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090905A (ja) * 2001-09-17 2003-03-28 Clariant (Japan) Kk 制御された散乱・透過特性を有する光学積層体
JP2004219438A (ja) * 2003-01-09 2004-08-05 Toray Ind Inc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2004341309A (ja) * 2003-05-16 2004-12-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分光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74690A (ja) * 2004-03-23 2005-10-06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10113741A1 (ja) * 2009-03-30 2010-10-07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その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0250297A (ja) * 2009-03-23 2010-11-04 Nitto Denko Corp 複合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114013A (ja) * 1993-10-15 1995-05-02 Sumitomo Chem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CN1398355A (zh) * 2000-12-12 2003-02-19 东丽株式会社 光扩散性薄膜及其制造方法
JP2003090905A (ja) * 2001-09-17 2003-03-28 Clariant (Japan) Kk 制御された散乱・透過特性を有する光学積層体
JP2004219438A (ja) * 2003-01-09 2004-08-05 Toray Ind Inc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2004341309A (ja) * 2003-05-16 2004-12-02 Fuji Photo Film Co Ltd 分光異方性光散乱フィルム、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5274690A (ja) * 2004-03-23 2005-10-06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0250297A (ja) * 2009-03-23 2010-11-04 Nitto Denko Corp 複合偏光板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WO2010113741A1 (ja) * 2009-03-30 2010-10-07 東洋紡績株式会社 異方性光拡散フィルム、その積層シー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735698A (zh) * 2015-07-10 2018-02-23 日本瑞翁株式会社 视角扩大膜、偏振片、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40004151A (ko) 2014-01-10
JPWO2012118082A1 (ja) 2014-07-07
WO2012118082A1 (ja) 2012-09-07
TW201243458A (en) 2012-11-01
CN103403581B (zh) 2016-03-23
TWI526751B (zh) 2016-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597818B (zh) 液晶显示装置用视角提高膜、带有视角提高功能的保护膜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1970226B (zh) 层压膜
CN103080782B (zh) 视角提高膜、液晶显示装置及视角改善方法
US20070206299A1 (en) Reflective Sheet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Same
TWI437278B (zh) 異向性光擴散薄膜、其積層薄片及其製造方法
CN101556400B (zh) 液晶显示装置、偏振板以及背光源
JP2003279712A (ja) 透明ポリマーフィルム
CN101542198A (zh) 光学封装体及其制造方法、照明器和显示单元
CN103403581B (zh) 视角提高膜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2220662A (ja)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5787493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2012226158A (ja) 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積層体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6206581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
TWI438499B (zh) 光擴散薄膜、其積層片、其製法、使用led光源之照明裝置及背光裝置
JP2013104952A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4219438A (ja) 光拡散性フィルム
JP5140531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5822103B2 (ja) 液晶表示装置用視野角向上フィルム、視野角向上機能付保護フィルム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CN103080783A (zh) 光扩散膜层叠体
JP2008065297A (ja) 光拡散性シート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の用途
JP2014137519A (ja) 光拡散積層体、面光源装置、並びにその面光源装置を用いてなる表示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2073607A (ja) 光拡散フィルム積層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