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68003A - 锁闭装置 - Google Patents

锁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68003A
CN103368003A CN2013100886785A CN201310088678A CN103368003A CN 103368003 A CN103368003 A CN 103368003A CN 2013100886785 A CN2013100886785 A CN 2013100886785A CN 201310088678 A CN201310088678 A CN 201310088678A CN 103368003 A CN103368003 A CN 10336800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rotation
lid
section
rotary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08867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68003B (zh
Inventor
胡桃泽直乙
加原启次
片桐寿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ai Rik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okai Rik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kai Rika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kai Rika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680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80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680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6800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39Additional means for holding or locking coupling parts together, after engagement, e.g. separate keylock, retainer strap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LPROPULSION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SUPPLYING ELECTRIC POWER FOR AUXILIARY EQUIPMENT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ODYNAMIC BRAKE SYSTEMS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MAGNETIC SUSPENSION OR LEVITATION FOR VEHICLES; MONITORING OPERATING VARIABLES OF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ELECTRIC SAFETY DEVICES FOR ELECTRICALLY-PROPELLED VEHICLES
    • B60L53/0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 B60L53/10Methods of charging batteri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ic vehicles; Charging stations or on-board charging equipment therefor; Exchange of energy storage elements in electric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harging station and the vehicle
    • B60L53/14Conductive energy transfer
    • B60L53/16Connectors, e.g. plugs or socke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arging electric vehicl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2Electric charging st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T90/10Technologies relating to charging of electric vehicles
    • Y02T90/14Plug-in electric vehic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易于使用的锁闭装置(100),其使用共同的驱动源对供电插头以及盖进行锁闭。锁闭装置(100)具备被电动机(161)驱动的螺旋齿轮(163)。螺旋齿轮(163)经由传动部件(121)与控制轴(122)连接。另外,螺旋齿轮(163)经由连杆(152)与盖锁杆(151)连接。盖锁杆(151)一直被螺旋弹簧(180)向盖锁闭位置弹压。

Description

锁闭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禁止供电插头从受电连接器拔出的锁闭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本特开2011-243500号公报中记载有以往的锁闭装置。在车辆的插座收容部内收容有受电连接器(也称为插座),所述锁闭装置限制从所述受电连接器拔出供电插头。除此以外,所述锁闭装置还具有通过限制对插座收容部进行闭锁的盖的移位来防止接近受电连接器的功能。该锁闭装置具备卡钩锁杆和盖锁杆,卡钩锁杆在卡钩锁闭位置和卡钩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盖锁杆在盖锁闭位置和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位于卡钩锁闭位置的卡钩锁杆与插座的卡钩座卡合时,对连接在插座上的供电插头的卡钩的动作进行限制。当卡钩锁杆位于卡钩解锁位置时,卡钩锁杆与卡钩座的卡合被解除,其结果,可容许卡钩的动作。盖锁杆在位于盖锁闭位置时进入到设置在盖上的盖孔中,从而限制盖打开。盖锁杆在位于盖解锁位置时从盖孔脱离,从而容许盖打开。卡钩锁杆以及盖锁杆与由共同的电动机所驱动的旋转体的旋转连动并移位。因此,在通过电动机使旋转体旋转时,卡钩锁杆在卡钩锁闭位置与卡钩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同时盖锁杆在盖锁闭位置与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由于在供电插头连接在插座上的状态下,卡钩锁杆位于卡钩锁闭位置,由此卡钩被保持在卡钩座上,所以可限制从插座取下供电插头。由于在盖将插座收容部闭塞的状态下,盖锁杆位于盖锁闭位置,由此盖锁杆被保持在盖孔中,所以可限制盖打开。
然而,在以往的锁闭装置中,为了打开盖,需要驱动电动机来使盖锁杆移位至盖解锁位置。另外,即使在将盖关闭的状态下进行锁闭时,也需要驱动电动机来使盖锁杆从盖解锁位置向盖锁闭位置移位。无论在哪一种情况下,用户都必须等待由电动机的驱动来完成盖锁杆的移位,使得以往的锁闭装置不易于使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于使用锁闭装置,其使用共同的驱动源对供电插头以及盖进行锁闭。
本发明的一个形态提供一种锁闭装置(100),对用于保护受电连接器(5)的盖(40)、和供电插头(10)的双方进行锁闭。所述锁闭装置具备:插头限制部件(122),在限制从所述受电连接器(5)拔出所述供电插头(10)的插头锁闭位置、和容许拔出所述供电插头(10)的插头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盖限制部件(151),在与所述盖(40)卡合且限制所述盖(40)打开的盖锁闭位置、和容许所述盖(40)打开的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并且一直被向所述盖锁闭位置弹压;驱动机构(160),包括生成驱动力的驱动源(161)、和通过所述驱动源(161)从基准位置向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旋转的旋转体(163),以及复位构造(108、166、169),其形成或者连接在所述旋转体(163)上,以使在所述旋转体(163)向所述第2方向进行了旋转时使所述旋转体(163)复位至所述基准位置,当所述旋转体(163)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了旋转时,所述驱动机构(160)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与所述插头限制部件(122)连接,以使所述插头限制部件(122)从所述插头解锁位置移位至所述插头锁闭位置,当所述旋转体(163)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第2方向进行了旋转时,所述驱动机构(160)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与所述盖限制部件(151)连接,以抵抗作用在所述盖限制部件(151)上的弹压力并且使所述盖限制部件(151)从所述盖锁闭位置移位至所述盖解锁位置,当在所述盖限制部件(151)被保持在所述盖锁闭位置上的状态下所述盖(40)被关闭时,所述盖限制部件(151)通过与该关闭的盖(40)卡合而向所述盖解锁位置移位,由此容许所述盖(40)关闭,在所述盖(40)到达关闭位置的时点,所述盖限制部件(151)根据所述弹压力返回到所述盖锁闭位置。
基于该构成,在受电连接器与供电插头没有连接的状态下、即盖处于可对开口部进行闭塞的状态下,盖限制部件位于盖锁闭位置。然后,只要盖向对开口部进行闭塞的方向移位,盖限制部件就向盖解锁位置移位,从而容许盖对开口部的闭塞。由于盖一直被向盖锁闭位置弹压,所以盖一到达开口部的闭塞位置,盖限制部件就与盖卡合。这样,通过构成为不依靠驱动源的驱动力来使盖限制部件从解锁位置向锁闭位置移位,由此不仅能够采用通过单一的驱动源来对供电插头以及盖进行锁闭的构成,而且能够提供易于使用的锁闭装置。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锁闭装置(100)进一步具备配置在所述驱动机构(160)和所述插头限制部件(122)之间的第1传动部件(121),所述旋转体(163)具备围绕所述旋转体(163)的旋转轴旋转的第1旋转卡合部(165),所述第1传动部件(121)具有第2旋转卡合部(125),该第2旋转卡合部位于所述第1旋转卡合部(165)的旋转轨迹上,所述插头限制部件(122)根据所述第1传动部件(121)的移位在所述插头锁闭位置和所述插头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基于该构成,只有在旋转体从基准位置向第1方向旋转时,插头限制部件通过第1旋转卡合部与第2旋转卡合部的卡合而从插头锁闭位置向插头解锁位置移动。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锁闭装置(100)进一步具备配置在所述驱动机构(160)和所述盖限制部件(151)之间的第2传动部件(152),所述旋转体(163)具备围绕所述旋转体(163)的旋转轴旋转的第3旋转卡合部(173),所述第2传动部件(152)具有第4旋转卡合部(154),该第4旋转卡合部位于所述第3旋转卡合部(173)的旋转轨迹上,所述盖限制部件(151)根据所述第2传动部件(152)的移位在所述盖锁闭位置和所述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基于该构成,只有在旋转体从基准位置向第2方向旋转移位时,使第3旋转卡合部与第4旋转卡合部卡合,从而能够将盖限制部件从盖锁闭位置移位至盖解锁位置。
在一个例子中,在所述供电插头上设置有可移位的卡钩(16),在所述受电连接器(5)上设置有与所述卡钩(16)卡合的卡钩座(21)、以及与所述卡钩(16)的移位动作连动的连动部(123),当所述第1旋转卡合部(165)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121)的所述第2旋转卡合部(125)卡合时,所述第1传动部件(121)与所述旋转体(163)一体旋转,所述插头限制部件(122)通过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121)一体旋转在插头锁闭位置与插头解锁位置之间移位,所述插头锁闭位置位于所述连动部(123)的移动轨迹上,所述插头解锁位置不位于所述移动轨迹上。
基于该构成,插头限制部件通过旋转而向插头锁闭位置移位。由此,可限制连动部的动作。也就是说,可限制卡钩的移位。这样,即使在不将旋转体的旋转运动变换成往复运动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限制卡钩的移位来限制从受电连接器拔出供电插头。因此,能够省略将旋转运动变换成往复运动的构成。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复位构造具备:第1扭簧(169);第1支承部(166),形成在所述旋转体(163)上,且对所述第1扭簧的一个端部或者两个端部进行支承;以及第2支承部(108),形成在与所述旋转体(163)分开设置的第1不可动部(104)上,且对所述第1扭簧(169)的一个端部或者两个端部进行支承,当所述旋转体(163)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所述第1支承部(166)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108)从同一方向支承所述第1扭簧(169)的各个端部。
基于该构成,在通过驱动源使旋转体从基准位置旋转时,第1扭簧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被支承在第1支承部和第2支承部上,由此,第1扭簧产生弹性变形。驱动源一停止,旋转体就根据第1扭簧的弹性回复力弹性复位至基准位置。这样,通过包含第1扭簧和第1以及第2支承部在内的简单的构成,能够使旋转体复位至基准位置。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锁闭装置(100)进一步具备第2扭簧(115),所述第2扭簧包含支承在所述第1传动部件(121)上的一端、和支承在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121)分开设置的第2不可动部(114)上的另一端。
基于该构成,通过简单的部件、即扭簧,能够将第1传动部件维持在某一个旋转位置上。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锁闭装置(100)进一步具备手动操作部(182),通过被从所述锁闭装置(100)的外部手动操作而使所述旋转体(163)旋转。
基于该构成,即使在驱动源出现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操作手动操作部来使旋转体旋转。因此,用户能够以手动的方式使插头限制部件在插头锁闭位置与插头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并且使盖限制部件在盖锁闭位置与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在优选的例子中,所述复位构造包括:第1支承部(166),包含当所述旋转体(163)旋转时移动的第1可动端部以及第2可动端部(166a、166b),第2支承部(108),包含当所述旋转体(163)旋转时不移动的第1不可动端部以及第2不可动端部;以及弹性部件(169),包含两端,其一端支承在所述第1支承部(166)的所述第1可动端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108)的所述第1不可动端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其另一端支承在所述第1支承部(166)的所述第2可动端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108)的所述第2不可动端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当所述旋转体(163)向所述第2方向进行了旋转时,通过使所述弹性部件(169)的两端的距离改变从而生成将所述旋转体(163)向所述第1方向弹压的弹性斥力。
附图说明
图1是框图,其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电系统以及电子钥匙系统的概略构成。
图2是供电插头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插座部以及锁闭装置的剖视图。
图4是插座收容部周边的立体图。
图5是供电插头和插座部的立体图。
图6是锁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锁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8是锁闭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9A以及B是控制轴的立体图。
图10是锁闭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11A是左侧视图,其表示第1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盖锁闭机构部。
图11B是剖视图,其表示第1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传动部件与控制轴的卡合状态。
图11C是剖视图,其表示第1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第1扭簧的支承形态。
图11D是剖视图,其表示第1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卡钩锁杆限制部与卡钩锁杆的卡合状态。
图12A是左侧视图,其表示第2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盖锁闭机构部。
图12B是剖视图,其表示第2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传动部件与控制轴的卡合状态。
图12C是剖视图,其表示第2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第1扭簧的两端位置。
图12D是剖视图,其表示第2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卡钩锁杆限制部与卡钩锁杆的卡合状态。
图13A是左侧视图,其表示第3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盖锁闭机构部。
图13B是剖视图,其表示第3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传动部件与控制轴的卡合状态。
图13C是剖视图,其表示第3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第1扭簧的两端位置。
图13D是剖视图,其表示第3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卡钩锁杆限制部与卡钩锁杆的卡合状态。
图14A是左侧视图,其表示第4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盖锁闭机构部。
图14B是剖视图,其表示第4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传动部件与控制轴的卡合状态。
图14C是剖视图,其表示第4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第1扭簧的两端位置。
图14D是剖视图,其表示第4状态下的锁闭装置的卡钩锁杆限制部与卡钩锁杆的卡合状态。
图15A是侧视图,用于说明螺旋齿轮位于基准位置时的传动部件与第2扭簧。
图15B是侧视图,用于说明对螺旋齿轮按逆时针旋转时的传动部件与第2扭簧。
图16剖视图,其表示插座部与供电插头的卡合状态以及解除状态。
图17是第1个其他例子的锁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18A是第2个其他例子的锁闭装置中的盖锁杆和螺旋齿轮的立体图。
图18B是侧视图,其表示位于盖锁闭位置的盖锁杆。
图18C是侧视图,其表示位于盖解锁位置的盖锁杆。
图19是第3个其他例子的锁闭装置的部分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以下的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会参照图6、图7等示出的坐标系来说明方向以及位置关系。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锁闭装置可以设置在例如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那样的车辆1上。如图1所示,在车辆1上设置有混合动力系统3,该混合动力系统3混合发动机和行驶用电动机的驱动力而使驱动轮2驱动。在该混合动力系统3上连接有电池4。
混合动力系统3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等来切换行驶模式,行驶模式包含只将发动机的动力机械地传递至驱动轮2来行驶的模式、由发动机以及行驶用电动机双方来直接驱动驱动轮2的模式、以及不使用发动机而只使用行驶用电动机来行驶的模式。混合动力系统3根据车辆的行驶状态等来切换充电模式,充电模式包含用发动机的动力对电池4进行充电的模式、以及由行驶用电动机将驱动轮2的制动力变换成电力并对电池4进行充电的模式。车辆1根据由混合动力系统3所切换的行驶模式以及充电模式,来行驶并对电池4进行充电。
在电池4上经由转换器6连接有插座部5。该插座部5起到受承供电插头10的受电连接器的作用,该供电插头10与外部电源(交流电源)61和充电装置62连接。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插座部5可配置在车辆1侧面的插座收容部1a上。插座收容部1a的开口部1b能被可移位的盖40闭锁。如图1所示,当供电插头10插入到插座部5上时,充电装置62将连接信号发送至车辆1。转换器6将从供电插头10经由插座部5供给来的交流电压变换成直流电压,并将变换了的直流电压供给至电池4。这样,电池4通过外部电源61而被充电。
在车辆1上搭载有电子钥匙系统70,该电子钥匙系统70在例如用户不手动操作车辆钥匙的情况下也可以实行对车门的上锁以及解锁等车辆控制。电子钥匙系统70通过车辆1与由用户携带的作为车辆钥匙的电子钥匙80之间的无线通信来实行车辆控制。
对电子钥匙系统70进行说明。在车辆1上搭载有校验ECU71,在该校验ECU71连接有:车外LF发送器72,被埋设在车辆1的各个车门上并且向车外发送LF(Low Frequency)带的信号;车内LF发送器73,被埋设在车内地板下并且向车内发送LF带的无线信号;以及UHF接收器74,被埋设在车内后部的车身上并且接受UHF(Ultra High Frequency)带的无线信号。校验ECU71具备存储器71a,在该存储器71a中预先存储有与电子钥匙80对应的固有的ID代码。
在电子钥匙80上搭载有通信控制部81,在该通信控制部81上连接有:LF接收部82,其接收LF带的信号;以及UHF发送部83,其根据通信控制部81的指令发送UHF带的信号。通信控制部81具备存储器81a,在该存储器81a中预先存储有电子钥匙80固有的ID代码。
校验ECU71在被控制的期间内使车外LF发送器72间歇性地反复发送要求信号Srq,从而在车辆1的周边形成通信区域。电子钥匙80进入到该通信区域内并且LF接收部82一接收到要求信号Srq,通信控制部81就对要求信号Srq做出应答并且通过UHF发送部83发回包括登录在存储器81a中的ID代码在内的ID代码信号Sid。校验ECU71通过UHF接收器74一接收ID代码信号Sid,就将登录在存储器71a中的ID代码与电子钥匙80的ID代码进行校验(车外校验)。在车外校验成立时,校验ECU71通过未予图示的车门锁闭装置来许可或者实行对车门的解锁。
在车外校验成立后车门被解锁的情况下,校验ECU71通过车内LF发送器73发送要求信号Srq,从而在车内、优选在整个车内形成车内通信区域。携带了电子钥匙80的用户进入到该车内通信区域内并且LF接收部82一接收到要求信号Srq,通信控制部81就通过UHF发送部83发回包括登录在存储器81a中的ID代码在内的ID代码信号Sid。校验ECU71通过UHF接收器74一接收到ID代码信号Sid,就将登录在存储器71a中的ID代码与电子钥匙80的ID代码进行校验(车内校验)。在车内校验时,校验ECU71许可混合动力系统3的启动。
在一个例子中,在由外部电源61对电池4进行充电的情况下,电子钥匙系统70也进行ID代码的校验。在车辆1上设置有对充电进行控制的充电ECU75。充电ECU75经由未予图示的车内LAN(Local Area Network)与校验ECU71可通信地连接,并且能够对校验ECU71的ID校验结果进行确认。充电ECU75与设置在车辆1上的插头取下开关76以及盖打开开关77电气连接。充电ECU75与设置在插座部5上的锁闭装置100电气连接。锁闭装置100具备插头锁闭机构部120。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在插头锁闭状态和插头解锁状态之间切换,在插头锁闭状态下限制供电插头10在向插座部5插入的方向上移位以及供电插头10在从插座部5取下的方向上移位,在插头解锁状态下容许这些移位。锁闭装置100包含盖锁闭机构部150。盖锁闭机构部150在限制盖40向打开方向移位的盖锁闭状态、和容许盖40向打开方向移位的盖解锁状态之间切换。锁闭装置100具备致动器160。致动器160对插头锁闭机构部120的插头锁闭状态与插头解锁状态进行切换,并且对盖锁闭机构部150的盖锁闭状态与盖解锁状态进行切换。致动器160为驱动机构的一个例子。
充电ECU75根据对操作插头取下开关76做出应答而实行的车外校验结果,将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在插头锁闭状态和插头解锁状态之间切换。例如,在供电插头10没有连接在插座部5上,并且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处于插头锁闭状态的情况下,当插头取下开关76被操作时,只要充电ECU75能够确认校验ECU71的车外校验已成立,就将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切换到插头解锁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容许供电插头10向插座部5连接。充电ECU75通过充电装置62一接收到表示供电插头10已连接在插座部5上的连接信号,就通过控制转换器6开始从外部电源61向电池4充电,并且将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切换到插头锁闭状态。为了解除插座部5与供电插头10的连接,用户再次操作插头取下开关76。在插头取下开关76被操作时,充电ECU75只要能够确认校验ECU71的车外校验已成立,就将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切换到插头解锁状态。由此,容许插座部5与供电插头10解除连接。由于没有携带电子钥匙80的第3者无法对插头锁闭机构部120的锁闭状态和解锁状态进行切换,所以无法从插座部5取下供电插头10来盗取电力,并且也无法盗取供电插头10。在优选的例子中,由于车外通信区域形成在车辆周围的整个范围内,所以通过用户携带电子钥匙80并站在设置于例如车辆1的前部侧面上的插座部5的面前,可容易地实行车外校验。
在优选的例子中,充电ECU75内设有计时器75a,计时器75a对盖打开开关77的操作做出应答而起动。计时器75a从起动时点起被激活预定的激活期。在计时器75a被激活的期间内,致动器160进行驱动。优选地,计时器75a的激活期间为致动器160将盖锁闭机构部150从盖锁闭状态切换到盖解锁状态所需要的最短时间。与插头取下开关76被操作时相同,盖打开开关77一被操作,充电ECU75就对校验ECU71的ID校验结果进行确认。在该ID校验成立的情况下,充电ECU75使致动器160驱动,将盖锁闭机构部150切换到盖解锁状态。关于锁闭装置100的构成在后面加以说明。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在供电插头10的插头主体11的基端11a上连接有与外部电源61连接的电缆12。在插头主体11上形成有供用户握持的握持部13。在插头主体11的顶端11b上形成有圆筒状的供电端子部14。供电端子部14包含多个连接端子15。多个连接端子15可以包括电力的传输路径所含的电源端子、和各种控制指令的通信路径所含的控制端子等。
在供电端子部14的上方设置有卡钩16。卡钩16在供电插头10连接在插座部5上时与插座部5的一部分卡合,并且维持供电插头10与插座部5的连接状态。卡钩16被插头主体11支承为可转动的形式。卡钩16在图2中用实线所示的第1位置和用双点划线所示的第2位置之间移位。处于第1位置的卡钩16在供电插头10与插座部5连接在一起时与插座部5的一部分卡合。当卡钩16处于第2位置时,卡钩16与插座部5的一部分的卡合被解除,从而能够将供电插头10从插座部5上取下。在图示的例子中,卡钩16通常被弹性地保持在第1位置上,当连接在卡钩16上的操作部17一被按压操作就向第2位置(倾动状态)移位。一解除对操作部17的操作,卡钩16就弹性地复位至第1位置。
如图3所示,在插座部5的插座主体5a上形成有圆筒形的受电端子部5b,该受电端子部5b受承供电插头10的供电端子部14。受电端子部5b包含多个连接端子29。连接端子29可以包括电力的传输路径所含的电源端子、和各种控制指令的通信路径所含的控制端子等。在供电插头10连接在插座部5上时,受电端子部5b、14的电源端子彼此被连接在一起,并且受电端子部5b和供电端子部14的控制端子彼此也被连接在一起。
如图3所示,例如在插座主体5a的上部外周面上形成有作为被卡止部的卡钩座21,该卡钩座21与卡钩16卡合。在卡钩座21上、且在插座部5的顶端侧(也称为插头插入侧)上形成有斜面5c。卡钩座21具有槽或者凹部21a,这些槽或者凹部21a形成为容许卡钩16的插入和倾动的形式。卡钩16通过与凹部21a的插头插入侧的内表面21b卡合,可限制从插座部5拔出供电插头10。
如图4所示,盖40例如被铰链支承,并且可以对插座收容部1a进行闭锁。盖40的被关闭时的外表面也可以形成车辆1的图案面。通过被关闭的盖40来保护插座部5不受外部环境影响。在盖40上形成有闩孔42。在图示的例子中,闩孔42可以为由固装在盖40的内表面上的大致U字状的弯曲板41和盖40的内表面区划成的、纵向延伸的贯穿孔。优选地,盖40一直被未予图示的弹压单元向打开方向弹压。
接着,对锁闭装置100加以说明。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锁闭装置100可以被收容在与例如插座主体5a的上部一体形成的箱体101内。在箱体101上安装有如图6所示对该箱体101的左侧的开口部进行闭锁的箱体盖102、和如图7所示对右侧的开口部进行闭锁的端盖103。
对锁闭装置100所包含的致动器160加以说明。如图6所示,致动器160具备电动机(驱动源)161、蜗杆(worm gear)162、以及螺旋齿轮(helicalgear)163。在图示的例子中,致动器160被收容在,固定于箱体101左侧的开口部上的内箱体104内。该内箱体104在左侧具有开口。内箱体104为第1不可动部的一个例子。螺旋齿轮163为旋转体的一个例子。
内箱体104的上部起到对电动机161进行收容的电动机收容部105的作用,内箱体104的下部起到对螺旋齿轮163进行收容的螺旋齿轮收容部106的作用。
在图示的例子中,电动机161以电动机轴向下方延伸的形式被固定在电动机收容部105内。蜗杆162固定在电动机轴上,并与该电动机轴一体旋转。蜗杆162与螺旋齿轮163啮合。优选地,螺旋齿轮163的旋转轴水平地沿例如图7的左右方向延伸。蜗杆162以及螺旋齿轮163的双方都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当电动机161正转时,从左侧来看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
如图7所示,在螺旋齿轮163上形成有向右方向延伸的旋转圆筒部164。旋转圆筒部164具有与螺旋齿轮163的旋转轴同轴的中心。在旋转圆筒部164的内表面上形成有第1旋转突部165。第1旋转突部165具有从半径为旋转圆筒部164的内径的一半(1/2)的、45度的扇形除去半径为旋转圆筒部164的内径的4分之1(1/4)的、45度的扇形以后的形状。第1旋转突部165为第1旋转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在螺旋齿轮163上形成有沿螺旋齿轮163的圆周方向延伸的旋转弓形壁166。旋转弓形壁166的内径要比旋转圆筒部164的外径大。旋转弓形壁166具有与旋转圆筒部164同轴的中心。旋转弓形壁166围绕螺旋齿轮163的旋转轴在预定中心角(例如210度)范围内延伸。旋转弓形壁166与旋转圆筒部164向相同的方向突出。
旋转圆筒部164和旋转弓形壁166各自从螺旋齿轮163的右面突出预定的高度。旋转圆筒部164的预定高度可以比旋转弓形壁166的高度要大与内箱体104的壁的厚度相对应的量。第1扭簧169可以配置在旋转圆筒部164和旋转弓形壁166之间。第1扭簧169具有弯曲成沿螺旋齿轮163的径向延伸的两个端部。第1扭簧169的两个端部与旋转弓形壁166的两个端部分别卡止。
如图7所示,在内箱体104上、且在螺旋齿轮收容部106内形成有旋转圆筒部孔107。旋转圆筒部孔107的内径比旋转圆筒部164的外径稍大。在螺旋齿轮163被收容在螺旋齿轮收容部106内时,旋转圆筒部164被收容在旋转圆筒部孔107内。
如图6所示,在螺旋齿轮收容部106上形成有沿螺旋齿轮163的圆周方向延伸的固定弓形壁108。固定弓形壁108具有与旋转圆筒部孔107同轴的中心。固定弓形壁108的内径要比旋转弓形壁166的外径稍大。如图8所示,固定弓形壁108从左侧观看时形成在从12点的位置起按逆时针至5点的位置为止的范围内,固定弓形壁108的中心角为210度。
如图11C所示,螺旋齿轮163旋转圆筒部164插通在旋转圆筒部孔107内、且整个旋转弓形壁166沿固定弓形壁108的内表面的状态被收容在螺旋齿轮收容部106内。第1扭簧169的两个端部不仅与旋转弓形壁166的两个端部卡止,还与固定弓形壁108的两个端部卡止。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旋转弓形壁166的两个端部中,在图11C所示的状态下,将位于12点的位置的端部称为第1可动端部166a,将位于5点的位置的端部称为第2可动端部166b。在第1扭簧169的两个端部中,在图11C所示的状态下,将位于12点的位置的端部称为第1弹簧端部170,将位于5点的位置的端部称为第2弹簧端部171。
在螺旋齿轮163被驱动而使螺旋齿轮163抵抗第1扭簧169的弹力并按顺时针旋转的情况下,例如,如图12C所示,第1可动端部166a移位至4点的位置,第2可动端部166b移位至9点的位置。通过这些移位,第1扭簧169在第1弹簧端部170与第1可动端部166a卡止、且第2弹簧端部171与第2可动端部166b卡止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在该状态下,施加在螺旋齿轮163上的驱动力一被解除,第1扭簧169就会弹性复位至图11C所示的状态。由此,螺旋齿轮163向螺旋齿轮163的驱动方向的相反方向、即按逆时针旋转。固定弓形壁108、旋转弓形壁166、以及第1扭簧169为复位构造的一个例子。旋转弓形壁166以及固定弓形壁108分别为第1支承部以及第2支承部的一个例子。第1可动端部166a以及第2可动端部166b为可动端部的一个例子。固定弓形壁108的12点的位置的端部以及5点的位置的端部为不可动端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6所示,在螺旋齿轮163上形成有向左方向延伸的旋转半圆柱部172。旋转半圆柱部172与螺旋齿轮163的旋转轴同轴。
在螺旋齿轮163的左面上突设有第2旋转突部173。如图11A所示,当螺旋齿轮163被收容在螺旋齿轮收容部106内时,第2旋转突部173位于12点的位置。第2旋转突部173为第3旋转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对锁闭装置100所含的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加以说明。如图6所示,插头锁闭机构部120具备传动部件121、控制轴122、以及卡钩锁杆123。插头锁闭机构部120被收容在箱体101的比内箱体104更靠右侧的位置。控制轴122为插头限制部件的一个例子。卡钩锁杆123为连动部的一个例子。传动部件121为配置在旋转体和插头限制部件之间的第1传动部件的一个例子。
箱体101包含传动部件收容部109、控制轴收容部110、和卡钩锁杆收容部111。传动部件收容部109形成在内箱体104的右侧。控制轴收容部110形成在传动部件收容部109的右侧,在控制轴收容部110的跟前侧形成有卡钩锁杆收容部111。控制轴收容部110与传动部件收容部109相连通。卡钩锁杆收容部111与控制轴收容部110相连通。
传动部件121具有圆板状的主体124,该主体124的中心轴沿左右方向延伸。在主体124上形成有向左方向延伸的旋转轴125。旋转轴125形成为将半径比旋转圆筒部164的内径的4分之1(1/4)稍小的第1半圆柱126、和半径比旋转圆筒部164的内径的一半(1/2)稍小的第2半圆柱127以彼此具有的曲面位于相反侧的形式使两者的平面相组合而成的形状。旋转轴125插入到旋转圆筒部164内。由此,第2半圆柱127位于第1旋转突部165的旋转轨迹上。旋转轴125为第2旋转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第2半圆柱127的两个端面中,如图11B所示,在第1半圆柱126位于下侧且第2半圆柱127位于上侧时,将位于靠跟前侧的、第2半圆柱127的一方的端面称为第1旋转轴端部127a,将位于靠里侧的另一方的端面称为第2旋转轴端部127b。
如图7所示,在主体124的右面中央部上形成有半圆筒状的凹部128。另外,在主体124的右面上形成有向主体124的径向突出的半圆按压部129。进一步,在主体124上形成有向径向突出的半圆板部130。半圆板部130隔着凹部128形成在半圆按压部129的相反侧。如图6所示,在半圆板部130的左面上突设有销131。
如图15A所示,在箱体101的内表面上固装有被半圆按压部129按压的第1微型开关112以及第2微型开关113。第1微型开关112在半圆按压部129位于12点的位置时被按压。第2微型开关113在半圆按压部129位于7点的位置时被按压。另外,第1微型开关112以及第2微型开关113与充电ECU75电气连接。第1微型开关112以及第2微型开关113一被半圆按压部129按压,就将表示被按压的电信号输出至充电ECU75。充电ECU75通过从第1微型开关112以及第2微型开关113输入的电信号,对传动部件121的旋转状态进行识别。
如图6所示,在箱体101的内表面上突设有朝向左侧的销(第2不可动部)114。通过销114以及131来支承第2扭簧115。如图15B所示,第2扭簧115被支承为其卷绕部分位于比传动部件121更靠跟前侧的位置。如图15B所示,半圆按压部129位于7点的位置并对第2微型开关113进行按压,也就是说,在半圆板部130(传动部件121的销131)位于1点的位置时,第2扭簧115处于平衡状态、即不对销114以及销131进行弹压的状态。在传动部件121从该状态向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时,第2扭簧115产生弹性变形,并且尝试弹性复位至刚才的平衡状态。由此,传动部件121以半圆按压部129位于7点的位置的形式进行旋转。另外,如图15A所示,半圆按压部129位于12点的位置并且对第1微型开关112进行按压,也就是说,由于在半圆板部130(传动部件121的销131)位于6点的位置时,第2扭簧115产生弹性变形,所以会尝试弹性复位至刚才的平衡状态。然而,由第2扭簧115施加在传动部件121的销131上的力的方向通过传动部件121的旋转轴。所以,在传动部件121上不会因施加在传动部件121的销131上的力而产生转矩。因此,半圆按压部129位于12点的位置,并且维持在对第1微型开关112进行按压的状态。
如图6所示,控制轴收容部110可以为圆筒状。如图9A所示,控制轴122包括第1轴部122a、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以及第2轴部122c。
如图9B所示,第1轴部122a为圆柱状。在轴部122a的左侧形成有半圆柱状的端部或者连接部135。连接部135的外径设定得比螺旋齿轮163的凹部128的内径稍小。连接部135插入到凹部128内,控制轴122与传动部件121一体旋转。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第1轴部122a上配置有环状的密封件(lipseal)136。当连接部135被插入到凹部128内时,密封件136与控制轴收容部110的传动部件收容部侧的内壁贴紧,从而将控制轴收容部110液密地密封。
如图9A以及图9B所示,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为设置在第1轴部122a右侧的半圆柱状部分。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的中心轴与第1轴部122a的中心轴同轴。如图11D所示,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的外径比控制轴收容部110的内径要小。如图13D所示,在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占有从12点的位置起按顺时针至6点的位置为止的区域时,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位于卡钩锁杆锁闭位置。如图11D所示,在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占有从4点的位置起按顺时针至10点的位置为止的区域时,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位于卡钩锁杆解锁位置。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在卡钩锁杆锁闭位置和卡钩锁杆解锁位置之间移位或者旋转。
如图9A所示,第2轴部122c为设置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右侧的圆柱状部分。第2轴部122c的中心轴与第1轴部122a的中心轴同轴。
如图7所示,卡钩锁杆收容部111经由形成在控制轴收容部110右壁的较靠跟前侧的孔而与控制轴收容部110连通。卡钩锁杆收容部111具有朝向卡钩座21上侧的开口。
如图10所示,在卡钩锁杆收容部111中收容有从右侧来看呈T字状的卡钩锁杆123。卡钩锁杆123由从里侧向跟前侧延伸的横棒部件137、和从该横棒部件137的中央部向下侧延伸的竖棒部件138构成。在竖棒部件138的顶端部上形成有沿左右方向贯穿的贯穿孔139。在贯穿孔139中插入嵌合有旋转轴140。旋转轴140可旋转地被箱体101、和对该箱体101右侧的开口部进行闭锁的端盖103支承。卡钩锁杆123能够以旋转轴140为中心旋转。
横棒部件137的里侧的端部为薄壁部141,该薄壁部141形成为越向里侧、即控制轴122,上下方向的厚度变得越薄。薄壁部141位于控制轴122的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和所述控制轴收容部110的上底面之间。卡钩锁杆123可以在杆水平状态(如图10中的实线所示)和杆倾动状态(如点划线所示)之间移位,在杆水平状态下,薄壁部141的上表面与控制轴收容部110的上底面连接,在杆倾动状态下,薄壁部141的下表面与控制轴收容部110的下底面连接。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以旋转轴140为中心的薄壁部141的旋转轨迹上包含有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的旋转轨迹。因此,如图13D所示,由于当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在位于薄壁部141的旋转轨迹上的、卡钩锁杆锁闭状态时,卡钩锁杆123与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抵接,所以无法从杆水平状态向杆倾动状态移位。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旋转轴140上安装有第3扭簧116。第3扭簧116的两个端部分别与薄壁部141下侧的面和控制轴收容部110的下底面卡合。通过第3扭簧116的弹力,薄壁部141一直被向上方弹压。所以,通常卡钩锁杆123维持在杆水平状态。
如图10所示,横棒部件137的跟前侧的端部为卡钩锁闭部142,该卡钩锁闭部142向卡钩座21的上方突出。在该卡钩锁闭部142的顶端部上形成有越向跟前侧就逐渐向上方倾斜的卡钩引导面143。由此,在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处于卡钩锁杆解锁状态时,例如,如果卡钩引导面143被卡钩16从跟前向里侧按压的话,卡钩锁杆123就以旋转轴140为中心向右旋转,并且移位至杆倾动状态。
对锁闭装置100所含的盖锁闭机构部150加以说明。如图6所示,盖锁闭机构部150由限制盖40打开的盖锁杆151、和将螺旋齿轮163的旋转传递至该盖锁杆151的连杆152构成。盖锁杆151为盖限制部件的一个例子。连杆152为配置在驱动机构与盖限制部件之间的第2传动部件的一个例子。
如图6所示,在箱体101的、螺旋齿轮收容部106的跟前侧形成有对盖锁杆151进行收容的盖锁杆收容部117。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从跟前侧观看时,盖锁杆收容部117位于插座部5的左上方。在盖锁杆收容部117的内壁上形成有枢轴118。枢轴118可以为向左方向延伸的圆柱形的销。
如图6所示,连杆152为具有枢轴孔153的棒状部件。枢轴孔153形成在连杆152的中央部上,并且具有比枢轴118的外径稍大的内径。连杆152以枢轴孔153为中心可旋转地被枢轴孔153和枢轴118所支承。
如图6所示,在连杆152里侧的端部上形成有第1卡合销154。第1卡合销154的至少一部分被配置在第2旋转突部173的旋转轨迹上。在连杆152跟前侧的端部上突设有向右方向延伸的第2卡合销155。所以,如图12A所示,在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并且第2旋转突部173将第1卡合销154按下时,第2卡合销155被举起。第1卡合销154为第4旋转卡合部的一个例子。
如图6所示,在盖锁杆收容部117的下底部上形成有圆筒状的杆插通孔119。在盖40处于关闭状态时,该杆插通孔119与闩孔42对置。
如图6所示,盖锁杆151由形成为长方体的角柱部156、和与该角柱部的下侧连续的圆柱部157构成。角柱部156的下底面的对角线的长度设定得要比杆插通孔119的内径大。另外,圆柱部157的外径设定得比杆插通孔119的内径要小。因此,如图8所示,盖锁杆151以角柱部156卡止在盖锁杆收容部117的下底部上、并且圆柱部157从杆插通孔119突出的状态(盖锁闭位置)被收容在盖锁杆收容部117内。在圆柱部157的顶端部上形成有越靠向里侧就逐渐向下方倾斜的杆引导面158。该杆引导面158位于根据盖40的开闭而移位的弯曲板41(闩孔42)的旋转轨迹上。由此,如果杆引导面158被弯曲板41从跟前向里侧按压的话,如图12A所示,盖锁杆151就移位至圆柱部157的上部被收容在盖锁杆收容部117内的盖解锁位置。由此,容许盖40进一步向里侧移位。
如图8所示,在角柱部156左侧的侧部上设置有内径比第2卡合销155的外径稍大的杆凹部159。如图12A所示,在杆凹部159内插入有第2卡合销155。所以,只要第1卡合销154被第2旋转突部173按下而使第2卡合销155被上推,盖锁杆151就被上推,并且移位至盖解锁位置。
在角柱部156的上表面和盖锁杆收容部117的上底面之间配设有螺旋弹簧180。螺旋弹簧180一直将盖锁杆151向下方弹压。因此,在盖锁杆151通过螺旋弹簧180的弹力被从盖解锁位置按压至盖锁闭位置时,第2卡合销155也被按下。如果第2卡合销155被按下的话,第1卡合销154就被上推。这时,只要第1卡合销154与第2旋转突部173的下表面抵接,螺旋齿轮163就按逆时针旋转。
如图6所示,在对箱体101左侧的开口部进行闭锁的箱体盖102上形成有箱体盖插通孔181,该箱体盖插通孔181的内径比螺旋齿轮163的旋转半圆柱部172的外径稍大。所以,在箱体盖102被安装在箱体101上时,旋转半圆柱部172向外部突出。在突出的旋转半圆柱部172上固定有手动操作杆182。通过操作手动操作杆182,能够使螺旋齿轮163旋转。优选地,手动操作杆182从例如后备厢内部那样的不引人注目的部位突出。
接着,对从供电插头10向电池4充电时的、锁闭装置100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假设在车辆1的行驶用的驱动源停止的状态下进行说明。这时,如图11A所示,第2旋转突部173位于12点的位置,盖锁杆151位于盖锁闭位置,如图11B所示,第1旋转突部165位于3点的位置,如图11C所示,第1可动端部166a位于12点的位置,第2可动端部166b位于5点的位置,如图11B所示,第1旋转轴端部127a位于2点的位置,第2旋转轴端部127b位于8点的位置,如图11D所示,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位于卡钩锁杆解锁位置。卡钩锁杆123可向倾动状态移位。将该锁闭装置100的状态设为第1状态。在该第1状态下,第1旋转突部165与第1旋转轴端部127a相连接。这时,盖40处于关闭状态。也就是说,由于通过盖40可保护插座部5不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所以无法将供电插头10连接在插座部5上。这时,如图15A所示,半圆按压部129位于12点的位置,并且对第1微型开关112进行按压。
在用户按下盖打开开关77时,表示该开关77被操作的信号被输入至充电ECU75。充电ECU75在输入有表示盖打开开关77被操作的信号时,对校验ECU71的车外校验结果进行确认。充电ECU75一确认车外校验已成立,就使计时器75a起动,并且在该计时器75a运行的过程中输出驱动信号以使电动机161向正转方向驱动。由此,开始进行对盖40的解锁动作。
在电动机161正转驱动时,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并且锁闭装置100过渡到图12A~图12D所示的第2状态。如图12A所示,第2旋转突部173按顺时针移位而将第1卡合销154按下。也就是说,第2卡合销155抵抗螺旋弹簧180的弹压力将盖锁杆151上推。因此,盖锁杆151位于盖解锁位置。由此,可解除盖锁杆151向闩孔42的插通。由于盖40被未予图示的弹压单元向打开方向弹压,所以通过解除盖锁杆151向闩孔42的插通,可以使其向打开方向移位。因此,可解除盖40对插座部5的保护。
另外,如图12C所示,这时,第1可动端部166a移位至4点的位置,第2可动端部166b移位至9点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扭簧169在第1弹簧端部170卡止在第1可动端部166a上、且第2弹簧端部171卡止在固定弓形壁108的5点的位置的端部上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12B所示,虽然第1旋转突部165按顺时针移位,但会在7点的位置停止。因此,第1旋转突部165不按压第2旋转轴端部127b。所以,旋转轴125、即传动部件121不旋转。从而,控制轴122也不旋转。因此,如图12D所示,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维持在卡钩锁杆解锁位置上。另外,半圆按压部129保持对第1微型开关112进行按压的状态。
如图12A所示,在盖锁杆151移位至盖解锁位置时、即螺旋齿轮163旋转至第2旋转突部173将第1卡合销154按下为止时,计时器75a停止。因此,停止从充电ECU75向电动机161输出驱动信号。于是,停止从电动机161向螺旋齿轮163施加顺时针方向的旋转力。这时,如图12C所示,根据第1扭簧169弹性复位的力,而使向逆时针的旋转力被施加在螺旋齿轮163上。因此,螺旋齿轮163按逆时针旋转,并且锁闭装置100的状态返回到图11A~图11D所示的第1状态。这时,盖40处于打开状态。另外,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维持在卡钩锁杆解锁位置上。因此,卡钩锁杆123能够向倾动状态移位。由此,插座部5能够与供电插头10连接。
如图5所示,在将供电端子部14对准于受电端子部5b、且将卡钩16对准于卡钩座21的凹部21a的状态下使供电插头10向插座部5侧移动。如图16所示,卡钩16抵抗要将其保持在第1位置的弹力而被引导向斜面5c并向上方移位。然后,在进一步使供电插头10向插座部5侧移动时,如图16中的双点划线所示,卡钩16越过斜面5c到达凹部21a。这时,卡钩16的顶端部按压卡钩锁杆123的卡钩引导面143,从而使卡钩锁杆123移位至倾动状态。然后,在更进一步使供电插头10向插座部5侧移动时,卡钩16通过将其保持在第1位置的弹力向下方移位并且与凹部21a的内表面卡合(图16的实线)。这时,供电插头10的连接端子15与插座部5的连接端子29适当地连接在一起。由此,供电插头10与插座部5成为电气连接的状态。
供电插头10与插座部5一连接,充电ECU75就接收来自于充电装置62的连接信号。充电ECU75通过接收连接信号,来对供电插头10与插座部5的连接进行识别。然后,为了开始从外部电源61向电池4充电,并且使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向卡钩锁杆锁闭状态过渡,充电ECU75向电动机161输出表示使该电动机161向反转方向驱动的驱动信号。由此,开始进行对供电插头10的锁闭动作。
在电动机161反转驱动时,螺旋齿轮163按逆时针旋转,并且锁闭装置100过渡过渡到图13A~图13D所示的第3状态。如图13B所示,第1旋转突部165按逆时针移位,从而按逆时针对第1旋转轴端部127a进行按压。也就是说,传动部件121以及控制轴122按逆时针旋转。由此,如图15B所示,半圆按压部129对第2微型开关113进行按压。第2微型开关113通过被半圆按压部129按压,而将表示该按压的电信号输出至充电ECU75。充电ECU75从第2微型开关113一输入电信号,就停止向电动机161输出驱动信号。由此,螺旋齿轮163停止向逆时针旋转。这时,第2扭簧115成为平衡状态。
如图13D所示,通过使控制轴122旋转,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成为卡钩锁杆锁闭状态。因此,可限制卡钩锁杆123向倾动状态移位。由于只要卡钩锁杆123无法向倾动状态移位,就无法解除卡钩16与凹部21a的卡合,所以可限制从插座部5拔出供电插头10。这时,如图13C所示,第1可动端部166a移位至8点的位置、第2可动端部166b移位至1点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扭簧169在第1弹簧端部170卡止在固定弓形壁108的12点的位置的端部上、且第2弹簧端部171卡止在第2可动端部166b上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
另外,如图13A所示,虽然第2旋转突部173向逆时针移位,但会在8点的位置停止。也就是说,第2旋转突部173不与第1卡合销154卡合。因此,盖锁杆151被维持在盖锁闭位置上。
在停止从充电ECU75向电动机161输出驱动信号时,停止从电动机161向螺旋齿轮163施加向逆时针的旋转力。这时,如图13C所示,根据第1扭簧169弹性复位的力而使向顺时针的旋转力施加在螺旋齿轮163上。因此,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由此,锁闭装置100成为图14A~图14D所示的第4状态。如图14B所示,由于在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时,第1旋转突部165不与第2可动端部166b抵接,所以传动部件121以及控制轴122不旋转。因此,如图14D所示,可维持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的卡钩锁杆锁闭状态。所以,可维持限制从插座部5拔出供电插头10的状态。另外,还可以考虑到,根据第1旋转突部165和旋转轴125之间的滑动阻力,伴随螺旋齿轮163的顺时针旋转而在传动部件121上作用有转矩。然而,处于平衡状态的第2扭簧115对传动部件121的位置状態进行保持。
接着,对从插座部5拔出供电插头10时的、锁闭装置100的动作加以说明。
充电ECU75一输入有表示插头取下开关76被操作的信号,就对校验ECU71的车外校验结果进行确认。充电ECU75一确认车外校验已成立,就输出驱动信号,以使电动机161向正转方向驱动。由此,开始进行对盖40的解锁动作。即使插头取下开关76被操作,充电ECU75也不起动计时器75a。
在电动机161正转驱动时,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并且锁闭装置100过渡到图12A~图12D所示的第2状态。如图12B所示,第1旋转突部165按顺时针移位,从而按顺时针对第2旋转轴端部127b进行按压。也就是说,如图12D所示,传动部件121以及控制轴122按顺时针旋转。如图15A所示,在通过使该传动部件121向顺时针旋转而使半圆按压部129对第1微型开关112进行按压时,将表示该第1微型开关112被按压的信息的电信号输出至充电ECU75。充电ECU75从第1微型开关112一输入有电信号,就停止向电动机161输出驱动信号。由此,螺旋齿轮163停止向顺时针旋转。
如图12D所示,通过使控制轴122向逆时针旋转,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成为卡钩锁杆解锁状态。因此,卡钩锁杆123可向倾动状态移位。所以,可从插座部5取下供电插头10。另外,如图12C所示,这时,第1可动端部166a移位至4点的位置,第2可动端部166b移位至9点的位置。也就是说,第1扭簧169在第1弹簧端部170卡止在第1可动端部166a上、且第2弹簧端部171卡止在固定弓形壁108的5点的位置的端部上的状态下产生弹性变形。
在停止从充电ECU75向电动机161输出表示向正转方向驱动的驱动信号时,伴随第1扭簧169的弹性复位,锁闭装置100的状态返回到图11A~图11D所示的第1状态。这时,如图11D所示,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被维持在卡钩锁杆解锁位置上。也就是说,卡钩锁杆123可向倾动状态移位。由此,可以解除卡钩16与凹部21a的卡合,所以能够从插座部5拔出供电插头10。
盖锁杆151位于盖锁闭位置。在从插座部5拔出供电插头10后,用户对盖40进行关闭操作时,盖40的弯曲板41对盖锁杆151的杆引导面158进行按压,由此盖锁杆151移位至盖解锁位置。然后,在盖40将开口部1b闭锁的状态、即闩孔42与杆插通孔119成为对置的状态下,盖锁杆151通过螺旋弹簧180的弹压力移位至盖锁闭位置。因此,盖锁杆151插通在闩孔42中。由此,可限制盖40打开。
另外,锁闭装置100具备与螺旋齿轮163一体旋转的手动操作杆182。该手动操作杆182可从锁闭装置100的外部手动操作。用户通过手动操作手动操作杆182,能够使螺旋齿轮163旋转。例如,由于在电动机161出现故障的情况下,用户可手动操作手动操作杆182而使螺旋齿轮163旋转,所以用户能够以手动的方式使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在卡钩锁闭位置和卡钩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并且以手动的方式使盖锁杆151在盖锁闭位置和盖解锁位置之间移动。因此,不易发生无法解除插座部5与供电插头10的连接的状况。
如以上详细说明,基于本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的效果。
(1)设置有将盖锁杆151向盖锁闭位置弹压的螺旋弹簧180。另外,在盖锁杆151的顶端部上设置有杆引导面158,该杆引导面158通过被盖40的弯曲板41按压,自身移位至盖解锁位置。由此,由于只要对盖40进行关闭操作,就可使盖锁杆151移位至盖锁闭位置并插入到闩孔42中,所以能够将该盖40维持在将开口部1b闭锁的状态。这样,不仅可以使用单一的电动机161来进行盖40的解锁、以及卡钩16的锁闭/解锁,而且在盖40的锁闭时无须使电动机161动作,只要将盖40关闭就可对其进行锁闭,所以使用方便。
(2)在螺旋齿轮163上形成有旋转圆筒部164,该旋转圆筒部164具有与该螺旋齿轮163的旋转轴同轴的中心。在该旋转圆筒部164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围绕螺旋齿轮163的旋转轴旋转的第1旋转突部165。在传动部件121上形成有被收容在旋转圆筒部164内的旋转轴125。旋转轴125具有第2半圆柱127,该第2半圆柱127位于第1旋转突部165的旋转轨迹上。通过这些构造,在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时,通过使第1旋转突部165与第2半圆柱127卡合而使传动部件121旋转。传动部件121与控制轴122一体旋转,其结果,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移动至卡钩锁杆锁闭位置。
(3)在螺旋齿轮163上形成有围绕该螺旋齿轮163的旋转轴旋转的第2旋转突部173。在形成于箱体101的枢轴118上支承有连杆152,在该连杆152上形成有第1卡合销154,该第1卡合销位于第2旋转突部173的旋转轨迹上。在连杆152的、第1卡合销154的相反侧形成有第2卡合销155。第2卡合销155与盖锁杆151卡合。由此,只有在螺旋齿轮163向逆时针旋转时第2旋转突部173与第1卡合销154卡合,从而能够使连杆152旋转。进而,第2卡合销155伴随连杆152的旋转而移位,从而能够使盖锁杆151位于盖解锁位置。
(4)在与传动部件121一体旋转的控制轴122上设置有呈C字状的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然后,使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位于卡钩锁杆123向倾动状态移位时的移动轨迹上。由此,只要使传动部件121旋转,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就能够限制卡钩锁杆123向倾动状态移位。
(5)在螺旋齿轮163上设置有旋转弓形壁166。旋转弓形壁166与形成有固定弓形壁108的部分相对应。第1扭簧169被支承在这些旋转弓形壁166以及固定弓形壁108上。因此,在通过电动机161的驱动力使螺旋齿轮163旋转时第1扭簧169的两端分别被旋转弓形壁166和固定弓形壁108所支承并且产生弹性变形。电动机161一停止,第1扭簧169就会弹性复位,由此螺旋齿轮163向基准位置复位。因此,由于无须驱动电动机161也可以使螺旋齿轮163向基准位置复位,所以能够降低电动机161消耗的电力。
(6)设置有与螺旋齿轮163一体旋转的手动操作杆182。手动操作杆182可从外部操作。通过操作手动操作杆182,可以使螺旋齿轮163旋转。由此,例如,即使在电动机161因某种原因出现故障而无法通过电动机161的驱动力使螺旋齿轮163旋转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操作手动操作杆182来使螺旋齿轮163旋转。也就是说,可以使卡钩锁杆限制部122b在卡钩锁闭位置和卡钩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并且可以使盖锁杆151在盖锁闭位置和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由此,不易发生无法从插座部5拔出供电插头10、或者无法将供电插头10插入插座部5上的状况。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的形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螺旋齿轮163上设置有第1旋转突部165,在传动部件121上设置有包含第1旋转轴端部127a以及第2旋转轴端部127b在内的第2半圆柱127,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反过来设置。例如,在图17所示的例子中,在螺旋齿轮163上设置有相当于第1旋转轴端部127a以及第2旋转轴端部127b的第1旋转卡合部件190,在传动部件121上设置有第2旋转卡合部件191,该第2旋转卡合部件191相当于第1旋转突部165并且位于第1旋转卡合部件190的旋转轨迹上。即使在以这样的形式构成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扭簧169设置在固定弓形壁108以及螺旋齿轮163的旋转弓形壁166的内侧,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与此相反,将第1扭簧169设置在这两者的外侧。即使在以这样的形式构成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2传动部件并不仅限于连杆152。例如,在图18A~图18C所示的例子中,使用配置在螺旋齿轮163和盖锁杆151之间的壁部192来代替连杆152。该壁部192可以设置在螺旋齿轮163上。盖锁杆151的一部分位于壁部192的旋转轨迹上。基于该构成,由于通过使螺旋齿轮163旋转,能够使盖锁杆151的位置从图18B所示的盖锁闭位置移位至图18C所示的盖解锁位置,所以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手动操作杆182不须设置为直接旋转螺旋齿轮163的形式。例如,在图19所示的例子中,手动操作杆193具有齿条(rack)192a,该齿条192a与连接在电动机161上的行星齿轮162a啮合。在这种情况下,对操作手动操作杆193做出应答,从而使电动机轴旋转,并且使固定在该电动机轴上的蜗杆162旋转,其结果,使螺旋齿轮163旋转。即使在以这样的形式构成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也可以省略蜗杆162。在这种情况下,将螺旋齿轮163固定在电动机161的电动机轴上。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可以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在这种情况下,螺旋齿轮163并不一定为齿轮。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1扭簧169。例如,可以采用实行以下电动机控制程序的控制电路,该电动机控制程序在螺旋齿轮163按顺时针旋转之后使该螺旋齿轮163复位至基准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効果。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第2扭簧115。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只要卡钩锁杆123一直维持在水平状态,也可以省略第3扭簧116,例如,构成为卡钩锁杆123的跟前侧比里侧要重的形式等。
·优选地,像盖锁杆151那样的盖限制部件被像螺旋弹簧180那样的弹压部件弹压。基于该构成,盖限制部件被向盖锁闭位置弹压。然而。如果盖锁杆151的自重可将盖锁杆151一直向盖锁闭位置弹压,也可以省略螺旋弹簧18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螺旋齿轮163与手动操作杆182的卡合、以及传动部件121与手动操作杆182的卡合为半圆状的轴部插入到半圆状的凹部(孔部)内的关系。也可以将该卡合关系更改为,多角形的轴部与对应于该多角形的形状的凹部的关系。另外,也可以用专用粘合剂等对轴部和凹部进行固定。即使在以这种形式构成的情况下,螺旋齿轮163和手动操作杆182、以及传动部件121和控制轴122也彼此一体旋转。
·优选地,盖40被未予图示的弹压部件向将开口部1b打开的方向弹压。然而,也可以省略该弹压部件。
·插座部5并不仅限于车辆1的侧面,例如也可以设置在例如车辆前面等。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钩16设置在供电端子部14的上部,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设置在供电端子部14的多处,例如上部以及下部。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卡钩16形成在供电插头10上,卡钩座21形成在插座部5上,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形成为与上述相反的形式。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使用电动机161来作为驱动单元,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使用旋转螺线管等其他的驱动单元。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通过电子钥匙80进行ID校验来实施对钥匙的认证,然而并不仅限于此,也可以通过机械钥匙进行机械地校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子钥匙系统70也可以应用于发动机防盗锁止系统,该发动机防盗锁止系统例如使用脉冲转发器来作为ID代码的发送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电子钥匙系统70所使用的电波的频率并不仅限于LF或UHF,也可以使用除此以外的频率。另外,从车辆1向电子钥匙80发送电波时的频率、和从电子钥匙80向车辆1发回电波时的频率并不仅限于不同的形式,也可以将两者的频率设为相同的频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用户认证并不仅限于使用了电子钥匙80的钥匙认证,也可以应用在例如生物体认证等其他的认证上。
·虽然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适用于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车辆1的插座部5上,然而,并不仅限于插电式混合动力的车辆,也可以适用于电动汽车的插座部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本例的锁闭装置100并不仅限于适用于车辆1,只要是安装有充电式电池的装置或设备即可,其适用场合没有特别限定。
·也可以将变更例彼此组合,或者也可以将优选的例子彼此组合,或者也可以将变更例与优选的例子组合。

Claims (9)

1.一种锁闭装置,对用于保护受电连接器的盖、和供电插头的双方进行锁闭,
所述锁闭装置具备:
插头限制部件,在限制从所述受电连接器拔出所述供电插头的插头锁闭位置、和容许拔出所述供电插头的插头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盖限制部件,在与所述盖卡合且限制所述盖打开的盖锁闭位置、和容许所述盖打开的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并且一直被向所述盖锁闭位置弹压;
驱动机构,包括生成驱动力的驱动源、和通过所述驱动源从基准位置向第1方向以及第2方向旋转的旋转体,以及
复位构造,其形成或者连接在所述旋转体上,以使在所述旋转体向所述第2方向进行了旋转时使所述旋转体复位至所述基准位置,
当所述旋转体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第1方向进行了旋转时,所述驱动机构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与所述插头限制部件连接,以使所述插头限制部件从所述插头解锁位置移位至所述插头锁闭位置,
当所述旋转体从所述基准位置向所述第2方向进行了旋转时,所述驱动机构直接地或者间接地与所述盖限制部件连接,以抵抗作用在所述盖限制部件上的弹压力并且使所述盖限制部件从所述盖锁闭位置移位至所述盖解锁位置,
当在所述盖限制部件被保持在所述盖锁闭位置上的状态下所述盖被关闭时,所述盖限制部件通过与该关闭的盖卡合而向所述盖解锁位置移位,由此容许所述盖关闭,
在所述盖到达关闭位置的时点,所述盖限制部件根据所述弹压力返回到所述盖锁闭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配置在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插头限制部件之间的第1传动部件,
所述旋转体具备围绕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旋转的第1旋转卡合部,
所述第1传动部件具有第2旋转卡合部,该第2旋转卡合部位于所述第1旋转卡合部的旋转轨迹上,
所述插头限制部件根据所述第1传动部件的移位在所述插头锁闭位置和所述插头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配置在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盖限制部件之间的第2传动部件,
所述旋转体具备围绕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旋转的第3旋转卡合部,
所述第2传动部件具有第4旋转卡合部,该第4旋转卡合部位于所述第3旋转卡合部的旋转轨迹上,
所述盖限制部件根据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移位在所述盖锁闭位置和所述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配置在所述驱动机构和所述盖限制部件之间的第2传动部件,
所述旋转体具备围绕所述旋转体的旋转轴旋转的第3旋转卡合部,
所述第2传动部件具有第4旋转卡合部,该第4旋转卡合部位于所述第3旋转卡合部的旋转轨迹上,
所述盖限制部件根据所述第2传动部件的移位在所述盖锁闭位置和所述盖解锁位置之间移位。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在所述供电插头上设置有可移位的卡钩,
在所述受电连接器上设置有与所述卡钩卡合的卡钩座、以及与所述卡钩的移位动作连动的连动部,
当所述第1旋转卡合部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的所述第2旋转卡合部卡合时,所述第1传动部件与所述旋转体一体旋转,
所述插头限制部件通过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一体旋转在插头锁闭位置与插头解锁位置之间移位,所述插头锁闭位置位于所述连动部的移动轨迹上,所述插头解锁位置不位于所述移动轨迹上。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所述复位构造具备:
第1扭簧;
第1支承部,形成在所述旋转体上,且对所述第1扭簧的一个端部或者两个端部进行支承;以及
第2支承部,形成在与所述旋转体分开设置的第1不可动部上,且对所述第1扭簧的一个端部或者两个端部进行支承,
当所述旋转体位于所述基准位置时,所述第1支承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从同一方向支承所述第1扭簧的各个端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第2扭簧,所述第2扭簧包含支承在所述第1传动部件上的一端、和支承在与所述第1传动部件分开设置的第2不可动部上的另一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进一步具备手动操作部,通过被从所述锁闭装置的外部手动操作而使所述旋转体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闭装置,其中,
所述复位构造包括:
第1支承部,包含当所述旋转体旋转时移动的第1可动端部以及第2可动端部,
第2支承部,包含当所述旋转体旋转时不移动的第1不可动端部以及第2不可动端部;以及
弹性部件,包含两端,其一端支承在所述第1支承部的所述第1可动端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所述第1不可动端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其另一端支承在所述第1支承部的所述第2可动端部以及所述第2支承部的所述第2不可动端部中的一方或者双方,
当所述旋转体向所述第2方向进行了旋转时,通过使所述弹性部件的两端的距离改变从而生成将所述旋转体向所述第1方向弹压的弹性斥力。
CN201310088678.5A 2012-03-29 2013-03-19 锁闭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800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77052 2012-03-29
JP2012077052A JP5758830B2 (ja) 2012-03-29 2012-03-29 ロック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68003A true CN103368003A (zh) 2013-10-23
CN103368003B CN103368003B (zh) 2016-06-22

Family

ID=49235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088678.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68003B (zh) 2012-03-29 2013-03-19 锁闭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45354B2 (zh)
JP (1) JP5758830B2 (zh)
CN (1) CN10336800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4236A (zh) * 2013-10-28 2016-06-15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尤其是电动交通工具的电插接连接装置
CN107212742A (zh) * 2017-07-28 2017-09-29 湘潭瑞亚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杯
CN113594786A (zh) * 2021-08-06 2021-11-02 北京主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接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2022413B3 (de) * 2012-11-15 2014-02-27 Temtec Fahrzeugtechnik Entwicklungsgesellschaft Mbh Verriegelungsvorrichtung zum Verriegeln eines elektrischen Steckers in einer Buchse
JP5922565B2 (ja) * 2012-12-13 2016-05-24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JP5902602B2 (ja) 2012-12-13 2016-04-13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JP5878457B2 (ja) 2012-12-13 2016-03-08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充電ケーブルロック装置
JP5947202B2 (ja) 2012-12-13 2016-07-06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JP5937542B2 (ja) * 2013-05-15 2016-06-22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車両用カバー開閉制御装置
DE102013222509A1 (de) * 2013-11-06 2015-05-21 Volkswagen Aktiengesellschaft Lademodul für die Aufladung von elektrischen Speichermedien elektrisch angetriebener Kraftfahrzeuge
JP6183186B2 (ja) * 2013-11-29 2017-08-23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ドア解錠システム
US9595790B1 (en) * 2016-03-08 2017-03-14 Faraday&Future Inc. Electric vehicle charge port
US20170261039A1 (en) * 2016-03-08 2017-09-14 Faraday&Future Inc. Shaft to shaft screw-less coupling
JP6704363B2 (ja) * 2017-02-01 2020-06-03 株式会社城南製作所 充電コネクタ用ロック装置
JP6811126B2 (ja) * 2017-03-17 2021-01-13 株式会社村上開明堂 アクチュエータ
DE102017123208A1 (de) * 2017-10-06 2019-04-11 Kiekert Ag Elektrische Anschlussvorrichtung für Elektro- oder Hybridkraftfahrzeuge
DE102017123210A1 (de) 2017-10-06 2019-04-11 Kiekert Ag Elektromotorischer Antrieb für kraftfahrzeugtechnische Anwendungen
DE102017123211A1 (de) * 2017-10-06 2019-04-11 Kiekert Ag Elektromotorischer Antrieb für kraftfahrzeugtechnische Anwendungen
DE102019121303A1 (de) 2019-08-07 2021-02-11 Kiekert Aktiengesellschaft Elektrische Ladevorrichtung eines Kraftfahrzeuges
DE102019122377A1 (de) * 2019-08-20 2021-02-25 Bender Gmbh & Co. Kg Verfahren und Schaltungsanordnung zur Not-Entriegelung eines Ladesteckers für eine Ladestation zur Aufladung eines elektrischen Energiespeichers eines Elektrofahrzeugs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355B1 (en) * 1998-03-31 2001-03-20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Universal charge port connector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532367A (zh) * 2003-03-22 2004-09-29 Ӣ�������������ͳ�ϵͳ���޹�˾ 闩锁
WO2011133723A2 (en) * 2010-04-21 2011-10-27 Coulomb Technologies, Inc. Self powered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connector locking system
US20110300736A1 (en) * 2010-06-08 2011-12-08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Locking device for power feeding pl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7005198A1 (de) * 2007-01-29 2008-08-07 Yazaki Europe Ltd., Hemel Hempstead Steckverbindung mit Schieber
JP5312214B2 (ja) * 2009-06-11 2013-10-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誤操作防止機構付きレバー式電気コネクタ
JP5486398B2 (ja) * 2010-05-12 2014-05-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給電プラグロック装置
JP5486402B2 (ja) * 2010-05-20 2014-05-07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JP5520699B2 (ja) * 2010-06-08 2014-06-11 株式会社東海理化電機製作所 ロック装置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3355B1 (en) * 1998-03-31 2001-03-20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Universal charge port connector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1532367A (zh) * 2003-03-22 2004-09-29 Ӣ�������������ͳ�ϵͳ���޹�˾ 闩锁
WO2011133723A2 (en) * 2010-04-21 2011-10-27 Coulomb Technologies, Inc. Self powered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connector locking system
US20110300736A1 (en) * 2010-06-08 2011-12-08 Kabushiki Kaisha Tokai Rika Denki Seisakusho Locking device for power feeding plug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84236A (zh) * 2013-10-28 2016-06-15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尤其是电动交通工具的电插接连接装置
CN105684236B (zh) * 2013-10-28 2019-04-12 开开特股份公司 用于尤其是电动交通工具的电插接连接装置
CN107212742A (zh) * 2017-07-28 2017-09-29 湘潭瑞亚普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水杯
CN113594786A (zh) * 2021-08-06 2021-11-02 北京主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接装置
CN113594786B (zh) * 2021-08-06 2024-04-12 北京主导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对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3206830A (ja) 2013-10-07
JP5758830B2 (ja) 2015-08-05
US20130260597A1 (en) 2013-10-03
US8845354B2 (en) 2014-09-30
CN103368003B (zh) 2016-06-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68003A (zh) 锁闭装置
CN103368005B (zh) 锁闭装置
CN103368004B (zh) 锁闭装置
CN102052021B (zh) 门把手行程切换构造
CN103872518B (zh) 锁闭装置
CN102315559B (zh) 防止电插头与电动车辆上的充电口之间脱离接合的系统
US8357002B2 (en) Locking device
JP5524725B2 (ja) 給電プラグのロック装置
US8647134B2 (en) Charge cord lock for electric vehicle
EP3079211B1 (en) Charging port device for electric vehicle
JP4743669B2 (ja) 電子キー
JP6726460B2 (ja) 自動車ドア用電子式ラッチリリースバックアップシステム
US9260080B2 (en) Electric vehicle service disconnect lock
EP2562029A2 (en) Power supply plug locking device
JP2010264847A (ja) 電動車両
CN103871130A (zh) 锁闭装置、控制装置及电子钥匙系统
CN105735785B (zh) 具有储能式解锁装置的电动车坐垫锁
JP7225168B2 (ja) 車両用充電システム、及び、受電嵌合体
CN102629716A (zh) 用于给电动车电池充电的电源插座组件
JP2014118695A (ja) ロック装置
JP7047746B2 (ja) 車両制御装置
US11325487B2 (en) Electric connection device for electric or hybrid motor vehicles
CN107075883A (zh) 门锁装置的装配方法和门锁装置
CN205502803U (zh) 具有储能式解锁装置的电动车坐垫锁
CN202509894U (zh) 一种具有内开二次开启功能的汽车中控门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60622

Termination date: 201703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