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3359176B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3359176B
CN103359176B CN201310108279.0A CN201310108279A CN103359176B CN 103359176 B CN103359176 B CN 103359176B CN 201310108279 A CN201310108279 A CN 201310108279A CN 103359176 B CN103359176 B CN 1033591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absorbing member
impact absorbing
ribs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31010827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3359176A (zh
Inventor
松田博
渡边淳
星野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baru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301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1321273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208301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58025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33591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1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33591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3359176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2Side pane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1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05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combining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preformed metal and synthetic material elements being joined together, e.g. by adhesi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4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synthetic material
    • B62D29/043Super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车辆。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从驾驶稳定性和碰撞安全性的角度来看,其兼得车辆的框架强度和刚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于冲击的强度。第一发明的车辆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接合的结构而构成主要框架,其中在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部件(加强中柱外板(23、24))。另外,第二发明的车辆由多个部件构成,其中在相互结合的至少两个部件(例如,中柱内板(21)和侧围外板(22))中,一方部件(中柱内板(21))用强化树脂构成。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在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接合的结构而构成主要框架的该车辆中,使用强化树脂用于形成车辆框架的板件的一部分。
背景技术
目前,在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接合的结构而构成主要框架的车辆中,作为形成车辆框架的内板件和外板件,使用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在这种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接合的结构而构成主要框架的车辆中,为了确保来自正面或侧面的瞬间的冲击或来自偏置碰撞等的车厢空间的安全性,要求足够的强度。
另外,另一方面,当提高强度时,损坏转弯时等对车身输入的负荷传递的连续性,因此,对驾驶稳定性产生影响。因此,要求兼得碰撞安全性和驾驶稳定性。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将来自车身侧方及前方的碰撞负荷确切地分散传递至其它部件且抑制碰撞造成的变形的车身侧面的下部结构。
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为了调整侧面碰撞时的车身变形模式,在车身侧部的侧车顶具备轨道加强部和在侧梁具备梁强度调整部的结构。
另一方面,专利文献3中公开有,在束线的车身固定结构中,将内板件和外板件中至少一方用纤维强化树脂进行成形的技术。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0-10893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1-719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4-123036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3所记载的技术中,从驾驶稳定性和碰撞安全性的角度来看,不能充分满足车辆的框架强度和刚性。
发明内容
第一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研发的,其目的的一例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从驾驶稳定性和碰撞安全性的角度来看,该车辆兼得车辆的框架强度和刚性,可以进一步提高对于冲击的强度。
为了解决该课题,第一发明的车辆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接合的结构而构成主要框架,在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部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加强部件具备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冲击吸收部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从加强部件向外部件侧突出设置的方式设置。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为相同的厚度且相同的长度。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为相同的厚度且不同的长度。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且随着从内部件侧向外部件侧延伸,厚度变薄。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为板状且为格子状。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强化树脂为纤维强化树脂或碳纤维强化树脂。
另外,第二发明涉及车辆,在由多个部件构成的车辆中,在相互结合的至少两个部件中,一方部件用强化树脂构成。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将接合至少两个部件的接合部件用强化树脂构成。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部件为内部件和外部件,该车辆具有由内部件和外部件构成的车身结构,其中内部件用强化树脂构成。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在外部件的车辆内侧设有强化树脂板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在由强化树脂构成的部件和/或接合部件设有冲击吸收部件。
优选的是,在上述解决装置的基础上,本发明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从内部件向外部件侧突出设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车辆,通过强化树脂的特性、形状,确保了车辆的框架强度且可兼得负荷传递的连续性,能够得到碰撞安全性和驾驶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
图2是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图;
图3是第一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是第一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5是第一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第一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7是第一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第一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9是第一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第一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1是第一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2是第一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3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图;
图14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
图15是第二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6是第二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7是第二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8是第二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9是第二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20是第二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21是第二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22是第二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符号说明
1 车辆
10 前柱部
10A 前柱外部
10I 前柱内部
10IF 前柱内前部
11 车顶柱部
11A 车顶柱外部
11I 车顶柱内部
12 中柱部
12A 中柱外部
12I 中柱内部
13 侧梁部
13A 侧梁外部
13I 侧梁内部
21 中柱内板(ピラ一センタ一インナ一)
22 侧围外板(パネルサイドアウタ一)
31 中柱内板
32 侧围外板
23、24 加强中柱外板
100A 外板件
100I、101I、102I、103I、104I、105I 内板件
100L、101L、102L、103L、104L、105L、110L、111L、112L、113L 加强件
110R、111C、111R、112R、113C、113R 加强肋
200 安全带收缩器
300A 外板件
300I、301I、302I、303I、304I、305I、306I、307I 内板件
304IL、305IC、305IL、306IL、307IC、307IL 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第一发明进行说明。
图1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图2表示第一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图1、2,对第一发明的基本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1。车辆1由多个部件、框架构成,由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构成。
前柱部10形成构成车辆1的车厢空间的前部,以保持挡风玻璃的侧面的方式配置。另外,前柱部10朝向车辆的下部形成,且与侧梁部13结合。
车顶柱部11向构成车辆1的车厢空间的上部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形成车辆1的车棚的侧面部分。
中柱部12是设于车辆1的前门和后门之间的柱状的支柱,在车辆1的侧面部分,沿上下方向配置于车顶柱部11和侧梁部13之间。
侧梁部13在车辆1的侧面下部,沿车辆1的前后方向配置。
各部件还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具有结合了内部件和外部件的部件,及在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插入且结合加强件(加强部件)的部件。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加强件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图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图。图2是图1的车辆1的L-L剖面图。中柱内板21和侧围外板22结合。作为加强部件,在中柱内板21和侧围外板22之间形成加强中柱外板23和加强中柱外板24。
加强中柱外板23和加强中柱外板24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中柱内板21和侧围外板22在端部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由于如上述进行的构成,因此,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的插入各部的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的加强件(加强部件),可以适当地保持对碰撞的强度。另外,通过碳纤维强化树脂特有的刚性,能够适当地对负荷进行传递。
因此,可以兼得碰撞安全性和驾驶稳定性。另外,目前将使用了钢板、铁板、铝等的加强件用轻量的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因此,整体可以实现车辆1的轻量化。
另外,例如,在从前方对前柱部10施加瞬间的力的情况下,如不能兼得对于前柱部10弯曲的强度以及进行传递的刚性,则不能顺利地传递作用在前柱部10的力,还可能由于不充分的强度而弯曲。但是,根据本实施方式,为了兼得强度和刚性,通过设计强化树脂,能够顺利地传递作用在前柱的力,而不会弯曲。
另外,对于来自前方的力而传递到保险杠、逐一配置于左右前轮内侧的前侧构件的力,会传递给前柱部10和前侧构件结合的加强板,并分散向前柱部10、侧梁部13、中心通道等。由此,不会在车辆前部承受来自前方的力的全部,能够向后方避开。
不仅对于需要对来自如上述的外部的力进行传递以及对抗来自外部的力的强度的部件,例如,图1中说明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而且对于前侧构件、加强板、中心通道,也可以应用本发明。
另外,在这些部件的接合部分以及接合部分具有间隙的情况下,通过向该间隙加强性地插入碳纤维强化树脂,可以调节成所要求的强度和刚性。
另外,车辆的框架通常由具有多个强度以及刚性的钢板构成。这是由于,使用与拉伸强度对应的多种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满足碰撞安全基准。
另一方面,在由于制造工厂的情况及环境,难以得到多种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时,可以使用本发明。即,对于少数种类的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通过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加强件,可以以满足车辆框架的各部位所要求的强度及刚性的方式进行设计。
强度以及刚性的调整可以通过变更由本实施方式的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的厚度或在制造及加工树脂时的纤维方向、合成的材料等进行。
通过这样实施本发明,即使在仅能得到少数种类的钢板的状况,即不能得到满足要求的强度等的多种钢板的条件下,利用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也能够满足要求的强度及刚性。
在此,在本发明基本的实施方式中,使用了碳纤维强化树脂(CFRP:Carbon FiberReinforced Plastics),但也可以使用纤维强化树脂(FRP:Fiber Reinforced Plastics),碳纤维强化热固性树脂(CFRTS: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sets),碳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CFRTP:Carbon Fiber Reinforced Thermoplastics)。这些树脂可以根据部位所要求的特性及其它条件使用。
接着,基于图3~图12对本发明的第一~第十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3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及内板件100I和由沿着外板件100A形成凹形的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0L构成。
外板件100A、内板件100I、加强件100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0L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4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4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4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和形成凸形的内板件101I,及沿着内板件100I以凸形形成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1L构成。
外板件100A、内板件100I、加强件101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1L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5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5是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5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凸形的内板件100I、形成于外板件100A和内板件100I之间的沿着外板件100A以凹形形成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2L,及沿着内板件100I以凸形形成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2L’构成。
外板件100A、内板件100I、加强件102L、加强件102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2L、加强件102L’线性地传递。
接着,基于图6对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6是本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6是车辆1的中柱部12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以保持安全带收缩器200的方式设置的内板件101I、从内板件101I的端部向外板件100A侧形成凹形的加强件103L构成。
外板件100A及内板件101I和内板件101I及加强件103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3L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7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7是本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7是车辆1的中柱部12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内板件102I、103I、从内板件102I的端部形成口形的加强件104L构成。
外板件100A及内板件102I、103I和内板件102I及加强件104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4L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8对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8是本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8是车辆1的中柱部12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内板件104I、105I、与内板件104I的端部结合的加强件105L构成。
外板件100A及内板件104I和内板件104I及加强件105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05L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9对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9是本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9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以及凸状的且具备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110R的加强件110L构成。
外板件100A、内板件100I、加强件110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10L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110R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110R也可以使其板状的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110R相对于加强件110L突出设置而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接着,基于图10对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0是本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0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凸形的内板件100I、加强件111L构成,该加强件111L是凸形的且具备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111R、以及以与加强肋111R正交的方式设置的加强肋111C构成的格子状的加强肋。
外板件100A、内板件100I、加强件111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而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11L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111R、111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111R、111C也可以使其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加强肋111R的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111R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接着,基于图11对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1是本发明的第九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1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凸形的内板件100I、凹状且具备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112R的加强件112L构成。
外板件100A、内板件100I、加强件112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12L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112R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112R也可以使其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112R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接着,基于图12对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2是本发明的第十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2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100A、凸形的内板件100I、凹状且具备由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113R、以及以与加强肋113R正交的方式设置的加强肋113C构成的格子状的加强肋的加强件113L构成。
外板件100A、内板件100I、加强件113L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113L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113R、113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113R、113C也可以使其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加强肋113R的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113R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另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各种变化的结构、构成。例如,也可以利用没有凸缘的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件。另外,本发明不仅可以适用于车辆,而且还可以适用于飞机的翼及船等中。
<实施方式的构成及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是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接合的结构而构成主要框架的车辆,在外部件和内部件之间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部件(加强中柱外板23、24)。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而进一步得到强度。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加强部件具备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冲击吸收部件(加强肋110R、111C、111R、112R、113C、113R)。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提高对于碰撞的强度。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从加强部件(加强件100L、101L、102L、103L、104L、105L、110L、111L、112L、113L)向外部件侧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而进一步提高强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加强肋110R、111R、112R、113R)形成板状,且为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而进一步提高强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且为相同的厚度、不同的长度。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而进一步提高强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随着从内部件侧向外部件侧延伸,厚度变薄。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而进一步提高强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为板状,且为格子状(加强肋111C、111R、113C、113R)。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以强化树脂为纤维强化树脂或碳纤维强化树脂的方式形成。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接着,进行第二发明的说明。
图1、图13、图14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基于图1、图13、图14对本发明基本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图1的说明与第一发明一样,车辆1由多个部件、框架构成。
各部件进一步由多个部件构成,例如,具有结合内部件和外部件的部分,或在内部件和外部件之间插入且结合加强件的部分。在本实施方式中,该内部件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的车辆的L-L剖面图。图13是图1的车辆1的L-L剖面图。结合中柱内板31和侧围外板32。中柱内板31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中柱内板31和侧围外板32在端部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图14是第二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分解图。前柱部10由前柱外部10A、前柱内部10I、前柱内前部10IF构成。其中,前柱内部10I和前柱内前部10IF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车顶柱部11由车顶柱外部11A的一部分、中柱外部12A的一部分和车顶柱内部11I构成。其中,车顶柱内部11I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中柱部12由中柱外部12A和中柱内部12I构成。其中,中柱内部12I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侧梁部13由侧梁外部13A和侧梁内部13I构成。其中,侧梁内部13I由碳纤维强化树脂形成。
由于如上述那样构成,因此,能够得到与第一发明相同的效果。
接着,基于图15~图22对第二发明的第一~第八的具体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5是第二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5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和由形成凸形的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0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0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0I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16对第二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6是第二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6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由形成凸形的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1I及沿着外板件300A以凹形形成的内板件301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1I、301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1I、301I’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17对第二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7是第二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7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和沿着外板件300A以凹形形成的内板件302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2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2I线性地传递。另外,不需要加强件等,因此,变轻。
接着,基于图18对第二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8是第二发明的第四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8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和比外板件300A的端部稍微靠外侧形成凹形的内板件303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3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3I线性地传递。另外,强度变高且变轻。
接着,基于图19对第二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9是第二发明的第五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19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以及凸状且具备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304IL的内板件304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4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4I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304IL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304IL也可以使其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304IL对于内板件304I突出设置而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接着,基于图20对第二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0是第二发明的第六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20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以及凸状且具备由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305IL、以与加强肋305IL正交的方式设置的加强肋305IC构成的格子状的加强肋的内板件305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5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5I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305IL、305I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305IL、305IC也可以使其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加强肋305IL的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305IL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接着,基于图21对第二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1是第二发明的第七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21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以及凹状且具备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306IL的内板件306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6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6I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306IL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306IL也可以使其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306IL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接着,基于图22对第二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22是第二发明的第八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局部放大剖面图。
图22是车辆1的前柱部10、车顶柱部11、中柱部12、侧梁部13等部件的剖面图。其利用由形成凹形的钢板(高张力钢或超高张力钢)、铁板、铝等构成的外板件300A,以及凹状且具备由以板状从内侧向外侧以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突出设置的方式而设置的加强肋307IL和以与加强肋307IL正交的方式设置的加强肋307IC构成的格子状的加强肋的内板件307I构成。
外板件300A和内板件307I由粘接剂、螺丝、铆钉或树脂加固接合。
通过这样构成,力通过由碳纤维强化树脂构成的内板件307I线性地传递。另外,由于加强肋307IL、307IC作为冲击吸收部件发挥作用,因此,强度非常高。
加强肋307IL、307IC也可以使其板状部件各自的长度不同,另外,加强肋307IL的厚度也可以随着板厚从内侧向外侧延伸而变薄。通过这样,能够调整对于来自加强肋307IL延伸的方向的力的碰撞强度。
另外,第二发明不限定于以上的实施方式,也可以是各种变化的结构、构成,不仅可以适用于车辆,还可以适用于飞机的翼及船等中。
<实施方式的构成及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由多个部件构成,在相互结合的至少两个部件(例如,中柱内板31和侧围外板32)中,用强化树脂构成一方部件(中柱内板31)。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将接合至少两个部件的接合部件(中柱内部12I、侧梁内部13I)用强化树脂构成。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部件为内部件(中柱内板31)和外部件(侧围外板32),该车辆具有由内部件和外部件构成的车身结构,其中内部件(中柱内板31)由强化树脂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在外部件(外板件300A)的车辆内侧设有强化树脂板件。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由于不需要用于提高强度的加强件等,因此,变轻。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在由强化树脂构成的部件和/或接合部件设有冲击吸收部件(加强肋304IL、305IC、305IL、306IL、307IC、307IL)。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加强肋304IL、305IL、306IL、307IL)从内部件向外部件侧突出设置的方式设置。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加强肋304IL、305IL、306IL、307IL)以形成板状且形成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的方式形成。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以形成板状且形成相同的厚度、不同的长度的方式形成。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以形成板状,且随着从内部件侧向外部件侧延伸,厚度变薄的方式形成。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冲击吸收部件(加强肋305IC、305IL、307IC、307IL)以板状且格子状的方式形成。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车辆以强化树脂为纤维强化树脂或碳纤维强化树脂的方式形成。
通过上述那样构成,可以适当设计强度和刚性,并兼得碰撞安全性和操作安定性。
<定义等>
本发明的强化树脂是指纤维强化树脂、碳纤维强化树脂、碳纤维强化热固性树脂、碳纤维强化热塑性树脂等。

Claims (6)

1.一种车辆,具有通过外部件和内部件相接合的结构而构成的主要框架,其中,
在所述外部件和所述内部件之间设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加强部件,
所述加强部件具有由强化树脂构成的冲击吸收部件,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从所述加强部件向所述外部件侧突出设置,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且为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或者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且随着从所述内部件侧向所述外部件侧延伸,厚度变薄,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通过从沿着所述内部件侧形成的所述加强部件在直角方向向所述外部件侧突出设置的多个板状加强肋和与沿着所述内部件侧形成的所述加强部件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多个板状加强肋而形成为格子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强化树脂为纤维强化树脂。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强化树脂为碳纤维强化树脂。
4.一种车辆,由多个部件构成,其中,
在相互结合的至少两个所述部件中,一方所述部件用强化树脂构成,
接合至少两个所述部件的接合部件用强化树脂构成,
所述部件为内部件和外部件,所述车辆具有由所述内部件和所述外部件构成的车身结构,并且所述内部件用强化树脂构成,
在所述外部件的车辆内侧设有强化树脂板件,
在由强化树脂构成的所述部件和/或所述接合部件设有冲击吸收部件,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从所述内部件向所述外部件侧突出设置,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且为相同的厚度、相同的长度,或者所述冲击吸收部件形成板状且随着从所述内部件侧向所述外部件侧延伸,厚度变薄,
所述冲击吸收部件通过从所述内部件在直角方向向所述外部件侧突出设置的多个板状加强肋和与所述内部件平行地延伸设置的多个板状加强肋而形成为格子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强化树脂为纤维强化树脂。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其中,所述强化树脂为碳纤维强化树脂。
CN201310108279.0A 2012-03-30 2013-03-29 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91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2083017A JP2013212730A (ja) 2012-03-30 2012-03-30 車両
JP2012-083018 2012-03-30
JP2012083018A JP5802598B2 (ja) 2012-03-30 2012-03-30 車両
JP2012-083017 2012-03-30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9176A CN103359176A (zh) 2013-10-23
CN103359176B true CN103359176B (zh) 2017-03-01

Family

ID=491549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31010827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3359176B (zh) 2012-03-30 2013-03-29 车辆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8857899B2 (zh)
CN (1) CN103359176B (zh)
DE (1) DE10201320333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59109A1 (en) * 2008-09-01 2010-03-03 Sika Technology AG Reinforcement with channel design
DE102010019992A1 (de) * 2010-05-10 2011-11-10 Volkswagen Ag Karosseriestruktur, insbesondere Boden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DE102011120180A1 (de) * 2011-12-06 2013-06-06 Daimler Ag Karosseriebauteil
JP6172848B2 (ja) 2012-09-26 2017-08-02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JP6148915B2 (ja) 2012-09-26 2017-06-14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
US8864216B2 (en) 2013-01-18 2014-10-21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Reinforced body in white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KR101491319B1 (ko) * 2013-09-30 2015-02-06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자동차 필러용 아우터 패널과 그 제조 방법, 그리고 아우터 패널을 제조하기 위한 압연 장치
US9193318B2 (en) 2013-10-14 2015-11-24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Stepped dual tube deflector
JP5928491B2 (ja) * 2014-01-14 2016-06-0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骨格構造
JP5975058B2 (ja) * 2014-04-15 2016-08-23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ピラー構造及び車両側部構造
WO2015193795A1 (en) 2014-06-16 2015-12-23 Sabic Global Technologies B.V. Method of making a laminate, a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an energy absorbing device composition, and a forming tool
US9180829B1 (en) 2014-09-10 2015-11-10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arbon fiber wrapped aluminum dual tube deflector
JP6128569B2 (ja) 2015-07-13 2017-05-17 株式会社Subaru 車両用衝撃エネルギー吸収構造
US9598112B1 (en) * 2015-12-07 2017-03-21 Honda Motor Co., Ltd. Front pillar for a vehicle body
JP2020504691A (ja) 2016-12-30 2020-02-13 サビック グローバル テクノロジーズ ベスローテン フェンノートシャップ ハイブリッド構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486144B1 (de) * 2017-11-15 2022-01-19 Sika Technology Ag System eines verstärkten strukturelementes eines kraftfahrzeuges
EP3486145B1 (de) 2017-11-15 2022-01-19 Sika Technology Ag System eines verstärkten strukturelementes
WO2019224984A1 (ja) * 2018-05-24 2019-11-28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ボディサイドパネル
WO2020194014A1 (ja) * 2019-03-26 2020-10-01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複合長尺部材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1229A (zh) * 1999-09-13 2001-11-07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减震件,汽车内饰件以及汽车车门装饰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4915877A (zh) * 1972-06-09 1974-02-12
US5819408A (en) * 1996-07-10 1998-10-13 Xcorp, Inc. Recyclable, low cost, collision-resistant automobile chassis and body
JP2000108930A (ja) 1998-10-05 2000-04-18 Fuji Heavy Ind Ltd 自動車の車体側面下部構造
JP2001071948A (ja) 1999-09-02 2001-03-21 Nissan Motor Co Ltd 車体側部構造
US6607239B1 (en) * 1999-10-28 2003-08-19 Atsushi Fuji Vehicle pillar structure
JP4105519B2 (ja) 2002-10-07 2008-06-2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ワイヤハーネスの車体固定構造
JP2005067445A (ja) * 2003-08-26 2005-03-17 Honda Motor Co Ltd 車両のサイドシル
ATE473902T1 (de) * 2004-08-31 2010-07-15 Toray Industries Motorhaube für kraftfahrzeug
DE102005036900A1 (de) * 2005-08-05 2007-02-08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Inc., Detroit Kraftfahrzeug mit einer eine Bodenstruktur aufweisenden Karosserie, und wenigstens einem Versteifungselement zum Versteifen der Bodenstruktur
JP4917932B2 (ja) * 2007-03-20 2012-04-18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車体側部構造
US8047603B2 (en) * 2008-06-13 2011-11-01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Plastic crush countermeasure for vehicles
JP5488339B2 (ja) * 2010-08-26 2014-05-14 マツダ株式会社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JP5511619B2 (ja) 2010-10-08 2014-06-04 三菱重工業株式会社 バイオマス粉砕装置及びバイオマス・石炭混焼システム
JP2012083018A (ja) 2010-10-12 2012-04-26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US8322780B2 (en) * 2010-12-20 2012-12-04 Sabic Innovative Plastics Ip B.V. Reinforced body in white and method of making and us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1229A (zh) * 1999-09-13 2001-11-07 出光石油化学株式会社 减震件,汽车内饰件以及汽车车门装饰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3359176A (zh) 2013-10-23
DE102013203337A1 (de) 2013-10-02
US8857899B2 (en) 2014-10-14
US20130257098A1 (en) 2013-10-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59176B (zh) 车辆
US8991909B2 (en) Vehicle
US10077080B2 (en) Vehicle
KR102134950B1 (ko) 차량 언더보디 구조물 및 차체
US7914072B2 (en) Moon roof frame module for reinforcement of automotive roof
US9233656B2 (en) Bumper back beam with a fiber composite reinforcing material
KR102437997B1 (ko) 3차원 차량 도어 프레임 내부 보강 요소를 제조하는 방법, 차량 도어 프레임을 제조하는 방법 및 차량 보강 구조물을 제조하는 방법
WO2011030463A1 (ja) 車体構造
CN108081926B (zh) 车门加强梁
JP2013212730A (ja) 車両
JP5825680B2 (ja) 車両のキャビン構造
US9975581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WO2015025572A1 (ja) 自動車のセンターピラー構造
CN102791532A (zh) 机动车用部件
JP5802598B2 (ja) 車両
US20120242112A1 (en) Vehicle structure body
US9932007B2 (en) Energy absorbing structure of vehicle
US11364778B2 (en) Impact beam
US10822040B2 (en) Roof panel assembly of vehicle
KR101123514B1 (ko) 차량의 프런트 도어와 로어 프런트 필러 보강구조
US10399608B2 (en) Integral component of a motor vehicle frame
JP5975820B2 (ja) 車体構造
WO2013103081A1 (ja)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CN213566130U (zh) 一种侧围上边梁结构及车辆
WO2022079458A1 (ja) バンパレインフォースメン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after: Subaru Co.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 Heavy Industries, 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0301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